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

2022-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

多维视角看大学体育:首届“百年大学·百年体育”高层论坛精选看点

编者按:体育对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大学体育的种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管理部门和学界关注的焦点。恰逢2012年5月13-14日北京大学举行的“百年大学·百年体育”高层论坛,我刊特参会全程聆听了体育领域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围绕体育和大学体育而展开的深入讨论,也特别对论坛中的精彩讨论作了选择性总结,精选了“体育与社会发展”“大学体育与文化建设”“体育与人才培养”3个重要主题对话,无论是高层的深度对话,还是专家、校长的专业视角,都包含了对学校体育中多个层面的思考。从体育到文化,从大学体育到人才培养,从素质教育到教体结合,无论对学界还是对管理层,论坛中各个层面的探讨都值得回味和深思。

摘要:在2012年5月13—14日北京大学举行的“百年大学,百年体育”高层论坛上,各位官员、校长和专家就体育与社会发展、大学体育与文化建设,以及体育与人才培养展开探讨,其间,“健全人格,首在体育”引起大家的共鸣,诸位专家、学者和官员认同:体育对人格塑造的作用不可忽视,体育文化对大学体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体结合是一条可选择的道路,体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键词: 体教结合;人才培养;人格塑造;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文化建设;大学体育

看点1高层对话——体育与社会发展

在体育与社会发展专题讨论中,首都体育学院钟秉枢校长作为主持人,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北京体育大学杨桦校长、北京大学刘伟副校长、清华大学党委常委陈旭副书记作为嘉宾,大家就钟秉枢校长提出的生动而具体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左起:1首都体育学院钟秉枢校长;2清华大学党委常委陈旭副书记;3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4北京体育大学杨桦校长;5北京大学刘伟副校长。

主持人:2011年5月1日,国家教育部在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注重人格的教育,比追求学业的优秀更为迫切。这样的话题非常沉重;但在1917年蔡元培校长就提出过同样的话题:“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北京大学许智宏校长也提出过“科学与人文相融,育体与育心并重”。为什么老一辈教育家把完全人格放在“首在体育”之中,体育到底如何塑造健全人格?

王登峰:从人类的发展来看,人的生存有3个必备条件:健康的体魄、出色的智力、坚定的信念。而无论是智力,还是信念,它的依托和基础还是人的身体,但提及健全人格,这3个方面就都是必不可少的。“健全人格,首在体育”其实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但在今天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又经常会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问题。人的所有的一切——幸福、成功、人生追求,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首在体育。

陈旭:体育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吃苦耐劳和坚持的性格。当时女大学生都不愿意练习力量,怕把身材练坏。吃苦耐劳除了流汗、受累外,还要从心理上全面地理解你所从事的事情对你的全面要求。2)永争第一和尊重对手。每年的运动会,运动员们都希望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取得冠军;但是,如果是在北京夺得冠军,同样还有国内外的高水平运动员,所以,体育无止境,山外有山,要充分地尊重对手。3)团队精神。在自己喜爱的项目与团队需要之间总会有需要取舍的时刻,这个时候就要根据社会和组织的需要来安排自己的使命。4)协调能力。在工作中,有时处理的事情比较繁杂,能够处理好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的关系,也受益当时既要学习又要训练锻炼出来的协调能力。

刘伟:中国目前属于小康社会,在213个国家和地区按人均国民收入排名第122位。我们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中等收入陷阱。原因在于:1)技术创新力弱;2)制度创新不够。中国现代化发展正处在这个阶段上,所以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效率。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所有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增大社会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包括教育和健康,而这2方面能够交叉的地方最突出的是体育。体育既涉及到教育,又涉及到健康,是人生健康的基础;所以,现代社会,现代人格,重在体育,也就是人力资本在当代社会的积累。一个社会人力资本积累之后,它能够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源泉和动力,就在于体育。

主持人:1999年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作准备,推出了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但这样的决定落实得如何?在2010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说过:教育变成了功利的教育,教育变成了反素质的教育;同样是面对这个问题,教育部、体育总局2006年12月20日发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其中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之后又把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1年多以后,2008年5月8日,刘延东委员说:要把青少年体育作为重要突破口,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到了2012年的2月29日,在全国工作会议上,郝平副部长说:把增强体质、提高学生体质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突破口。从部长们的讲话可

见,素质教育推展得并不好。为什么在素质教育推展出现障碍的时候,选择体育作为突破口?

杨桦:体育具有天然的时代特征,对于培养广大人才、体育人才和青少年起到了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启发智力、情感发展、交流等功能;对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体育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不仅是一项身体活动,同时还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人的健康体魄、培养人的健全精神、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是对学生生活教育的有效途径,用特有的方式、丰富的内涵,产生着健身、强身的功能,对塑造人生观、价值观、身心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有着独特的作用,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没有体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不健康、残缺的。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之后,学校体育开始受到重视。可以看到,现在的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从城市到农村、从条件好的学校到条件不好的学校,差异比较大。 很多学校把最不好的时间安排给体育,体育和人的生长、发育、环境都有关系,把体育安排在最不好的时间段,而且语数外等课程已经上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可想而知,这节体育课的效果。在不好的时间段内,学生已经很疲劳了,再去锻炼,不但起不到健身的作用,更达不到毛主席说的调感情、强智育;所以,还要注意合理安排科学素质教学的内容。

在上个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美国加州大学,它在15所分校中重新设计了教育方针,学生要学习人文学科、艺术、体育、哲学,并且考试。这个举措使学生和学校迅速得到了社会认同,称之为加州的太阳照亮了世界。实际上,在90年代后期,中国提出的素质教育适当吸取了别人的一些办法,但是没有全部学到。我们的体育是阳光体育,我们的体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好的基础;所以,希望学校体育无论是教育制度、课程设计、教材、体育教师,还是教学形式,应该都是非常阳光的。

主持人:谈到素质教育,当一切美好的设计包括从中央层面到具体各所学校落实的时候,如何去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高校原有的3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之后,增加了文化传承。体育在不断进步和经历百年历史之后,还能否或应该怎么样起文化传承的作用?体育在文化产业中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王登峰:高校的体育活动,能否发挥素质教育基础的突破口,目前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思想观念和体育与文化的传承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现在很多人的观念是体育可有可无;但是,体育传统、体育文化、体育竞技项目和体育锻炼方式,应该在学生中、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广泛推广。当我们说着别人的话、穿着别人的服装、玩着别人游戏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就丢失了。

其次,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就是文化的重要传承。高校的体育课应该扮演起、承担起传承中华体育传统文化的使命,而在这一环境里,要通过高校科研的努力,把传统的体育,包括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从它的文化发展、文化脉络,到套路、样式、锻炼方式,进行认真的梳理,同时能够不断编创出适合现代人去从事锻炼的传统体育项目。在这方面很多中小学是走在前面的,他们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而且孩子们在跳竹竿舞、做篮球操、做武术操的时候是非常开心和活泼的。

第3个方面,高校还要扮演一个观念和理论引领的角色。在传统文化中,强身健体是一种术,它还不是在整个社会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核心或重要都谈不上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出现中产收入陷阱时,整个社会在思想观念上,应该更加崇尚体育、更加关注个人的健康。在这方面,涉及到改革评价体系的问题,学校体育工作就大学毕业生来讲,毕业时体育不及格,能否拿到学位?规章很明确,但在执行时可能就有很大出入,这本身就是对体育的不重视。这是思想观念的问题,也是评价体系的问题。这与我国文化、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按照教育计划纲要我国在2020年要建成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作为高等院校来讲,毕业生能不能达到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强国是不是健全。到2020年还有七、八年的时间,七、八年之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素质能不能有一个根本的转变,这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践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传承中华文化,同时要把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把党的教育方针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大学体育不可忽视的,同时应该引起更多重视的和极其重要的事情。

刘伟:体育本身就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而且具有帮衬性。中国社会走到今天,在体育文化传承者方面或者通过体育来进一步繁荣或支持文化传承,有2方面的问题值得考虑。这2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要催促和树立中国人自己的体育自觉和自信,这个非常重要,并且涉及2个方面:1)涉及西方的问题;2)体育与传统。

对于西方的体育文化、体育科学和体育事业发展来说,第1阶段应该是融入,不能自我排斥在西方文明之外;第2阶段是追赶,要追赶上西方;第3阶段是西方来学习我们。对于古代先辈留下的文化:第一要继承,不能割断历史;第二是创造,这样能树立起现代中国人开放的国际视野,也是用历史的眼光继承和发扬的态度,创造和创新包括制度、形式、内容、体育的功能和对它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体育的自信。

从消极意义上来讲,体育有非常强的外在性,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好连带身边很多人不快活,这种强烈的外在性,不仅仅是自己的。对于一个社会和家庭来说,体育绝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带有强烈的外在性,如果考虑到这样一种社会责任,对自己在体育方面的重视和自觉,是不一样的。至于竞技体育则要求一种更高的责任,为国争光,更具有牺牲精神,有这种远大的抱负和胸怀,脚踏实地,减少社会、别人带来的不健康情绪,强大我们的国家、幸福我们的社会,这样就更能提高体育文化的责任。

杨桦:在文化、文明的传承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各个民族都应该大胆地吸取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文明,不断地丰富、发展、继承,传播自己本民族的文明。体育在这个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体育作为一种超文化、超种族、超地域、超本能的文化现象,在促进和平交往、文明交流、文明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从北京奥运会和即将召开的伦敦奥运会,可以看到这种世界性的体育交流活动、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不同的民族、人民、地区有着极大的影响和作用。体育天生具有的独特功能有3个方面,特别是体育理论工作者和学者,应该秉承文化形态,研究体育本身独特的文化特点。体育既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不仅表现在有形的物质形态,对人的内心世界、社会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体育运动,人们得到的是发达的肌肉、机灵的头脑,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健全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行为习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经指出,体育运动不仅是增强肌肉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智力和意志的表现;因此,人们在体育中看到不同的超越的精神、顽强拼搏的精神、公平竞争的精神、团结友爱的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精神,都是人类精神文化在体育运动领域的真实反映。另外,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体育是一项积极进取的事业,蕴含着拼搏奋斗、超越自我、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体育是为国争光的事业,它极大地激发了民族的自尊心、凝聚力、人民的爱国精神;体育是公平公正的事业,它体现了人的价值观,体育又是规则促赛的事业,体育精神与法律精神翩然起舞,尊重规则、尊重对手;体育是团结友爱的事业,它有效地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了世界和平。

当代体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综合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凭证,成为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明程度和未来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平安稳定和谐的重要条件,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更加壮观的文化现象。

第二是体育在文化交流中起着独特的功能,主要有几个要点:1)为促进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搭建了平台;2)体育扮演文化的塑造者,在促进多民族文化的塑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体育扮演了参照物的角色,为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国际正常关系交往方面作出了表率,这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4)体育在推动世界和平文明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体育与教育都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战略性的事业,二者在文化中拓展了功能、丰富了内涵、实现了价值。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体育与教育融合的产物具有时代性极强的教育特点,它所具有的健身、教育、体质、情感发展、美育、娱乐等功能无不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它有2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1)体育教育的文化充分挖掘和发挥了体育的教育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2)体育与教育的融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与体育结合,还是体育与教育结合,没有必要在字眼里计较。体育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也离不开体育,离开了体育的教育是一种残品的教育,体育如果离开了全面的教育制度和人的教育功能的话,体育就会偏向;所以,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能生活得更加幸福,一定要把体育主动地放到大的教育背景下、观念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加以不断地重视。使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乃至中华全民族的体育,只要把自己的体育工作搞好,才能到国际上更加广泛地交流。

主持人:当中国的大学进入百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命题:创造世界一流大学。在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体育学科?体育学科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刘伟:现在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体育教学、体育学科发展与体育教育的实践,所以,北京大学对师生的体育锻炼和高水平运动队,以及相应的体育学科问题的研究到了非常重视的新阶段。体育对于一流大学来说,不仅不可或缺,而且起到了基础性和支撑性的作用。

北京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其体育学科的地位和学术地位,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并且严肃的问题。杨振宁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大学有十四五个学科进入世界的前1%,那么这个大学就学科建设而言是一流大学。就学科而言,北京大学在2005年以前,有5个学科是世界的前百名。截止到2011年,22个学科中有18个学科进入了100名,化学进入了0.1%,物理等学科进入了0.25%。这22个学科里没有体育,体育是社会科学、经济学是商学。在综合性大学里,学科建设是大学的灵魂和根本,有的综合大学专门设置体育学院,任务是发展体育学科。现阶段综合性大学的体育无论是素质锻炼,还是高水平竞赛等,这些都已经达成了较高的共识;但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含不含建设成一个一流的体育学科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认真的探索和艰苦的研究。

陈旭:体育学科跟体育教育不完全一样,主要从师资队伍和学科研究、科学研究方面、辐射社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说清华的体育建设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同步的。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抓学科建设,引进了十几位博士,包括体育训练、体育社会学、民族体育等。学校在文科建设上也有20多年的时间,当时制定了一个原则“小而精、有特色”,这个原则对体育学科是适用的,体育学科在清华不可能作为最重点学科;但是,要有特色,能够在某个领域、某个学科、学科的某个方向或者某几个方向上作出成绩,这就是清华的原则。

另外,体育学科建设首先要紧密围绕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要研究大学体育中或者学校体育中重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去辐射社会,在国内外承担一些如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一些课题,还是要围绕一流大学建设。从学校体育部发展来看,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给清华体育部的发展起到了很好地促进和提升作用,体育部无论是在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王登峰:在一流大学的建设中,体育学科从广义上看,跟艺术、理学、工学一样都要面对学科的问题;但是,面对整个人的培养过程,理学、工学、法学、人文科学等,如果从德智体美来看,德和体是其中的2个;因此,体育学科的发展,对建设一流大学来说,可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体育学科直接服务于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过去比较强调竞技体育,如今可能更重视的是全面发展,一流大学从学科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学。一流大学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在体育方面、在精神面貌方面应该有很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一流大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公共体育或者面向人人的体育。

看点2专家对话——大学体育与文化建设

对话由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张锐主持,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张剑司长、台湾师范大学郑志富副校长、北京交通大学党委颜吾佴副书记、华中师范大学李向农副校长作为嘉宾,围绕大学体育与文化建设展开探讨。

左起:1北京交通大学校党委颜吾佴副书记;2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张剑司长;3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张锐常务副所长;4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5台湾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志富。

主持人:体育文化对大学体育的影响是什么?

张剑:如何培育体育文化,最简单的2个字就是热爱。为什么要在大学期间养成对体育的兴趣?这是中国的一种特殊现象。因为每个中国人在小学、中学为了学习文化课失去了很多时间,该及时养成的兴趣没有及时养成,所以,在大学时,每个人身体和思想获得解放,热爱体育、享受体育、享受自己喜欢的东西;因此,在大学期间养成体育习惯、爱好以致让它成为终生体育的起点,弥补小学时没有养成的体育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不爱锻炼身体常将课业负担比较重作为理由;但是,学生不喜欢体育,根源不在于学生,而是因为家长不喜欢体育,家长不喜欢体育和学生不喜欢体育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应该是热爱体育的,但是却在小学、中学害怕体育、厌恶体育,这一压力来自于学生父母。家长的想法是宁可为了考学牺牲孩子的身体,也不能在高考上输掉一辈子;所以,先抛开中学、小学不说,在大学里,当课业压力减轻,学生接触人文氛围更加浓厚的时候,应该加强体育教育,真正把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大学在这一环节上有责任、有必要担当起培养终身体育的责任。

郑志富:大学教育有4个基本功能。1)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一定给学生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2)一定重视高深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目前,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这些顶尖的大学,追求学术的卓越,不仅是这几所大学,所有的大学也都通过研究追求学术的创新。3)专业人才的培养,不管哪一个科系一定在培养能够服务社会专业的人才。4)大学一定要担负社会责任。换言之,大学包括医学院的学生在暑期或者周末,他们可能跟着医疗队去边疆,学教育等专业的要服务边疆或者社区的民众。

这4个基本功能分为2种,一是精神文化,二是身体支撑。理论上,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体育。这还不够,一流大学要有2个馆:第1个是图书馆,图书馆塑造精神文化,通过图书馆可以丰富每一个国民、每一个学生的精神文化;第2个是体育馆,所有的大学,甚至中小学都要有体育馆。因为体育馆是创造身体文化的地方,通过身体的活动让小朋友热爱运动。

通过3个方面,大学体育可以和文化有非常强的联结。1)提供文化空间。体育跟文化建设作结合,就体现在建筑物上,建筑物常常渗透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这样的建筑是否应该融合校园的文化、国家和社会的文化,在整个场馆的设计,整个校园场馆的布建,文化空间是一定要注意的。2)提供文化服务。大学除了能提供体育之外,还能为社区民众提供运动空间,甚至培训和团队交流。3)大学体育里一定还要有文化产品。通过课程、活动、交流,能够把这样的文化产品丰实。

李向农:大学体育应包含3个层面。1)体育工作、体育文化,大学应该有体育工作,应该有文化建设,要让人感到体育的存在。2)体育运动、体育比赛,现在一些大学都有高水平运动队,以及高水平运动员,每隔1年或者2年,学校都会举办一场大型运动会,这其中就有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3)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目前就高等学校、大学体育而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使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正作到每天锻炼1小时,将其变成学生的一种习惯。

主持人:教体结合的作用是什么?

张剑:教体应该是结合得最紧密的,无所谓分离;可是,现实中分离得很严重。分离的根源应该是人,它的目的性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分离的,既有表象的原因,也有深层次的原因。和项目结构有关系,学校里开展的项目一般是在学校、社会相对流行并受人们喜欢的项目,比如篮球。当前,面临转型的问题,第1个方面是将大项和基础球类项目搞上去。第2个方面是把优势项目普及化;因此,体教结合要从这2个角度来做,从教育部门来看,学校体育、专业体育、职业体育是不同形态的,它们是产业链上或者是生命链上不同的要素,但是它们相互之间是不能取代的。不管是像朝鲜的专业体育,还是西方,以及我国现在正在兴起的职业体育,它是建立在非常浓厚的社会体育氛围和校园体育氛围的基础上的,但它们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因为学校的教育有其目的和规律、周期、节奏、年限,学生为国争光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是学校的任务,校园体育最大的义务就是带动大家形成校园精神。中国最高的竞技体育和未来的职业体育要建立在浓厚的社会文化和社会体育氛围的基础上,包括校园体育。体教结合就是搞体育的要重视教育和文化,搞文化的要重视体育,所以,以前的体育部门出了很多体育家,而且都是出自教育部门,包括蔡元培、马约翰。美国哈佛大学可以出林书豪,为什么中国不能出呢?原因在于体育和社会不能拆开,哈佛大学可以出林书豪是因为美国浓厚的校园文化,美国浓厚的校园文化基于美国浓厚的社会体育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

颜吾佴:教体结合主要是针对如何提高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水平的问题而提出的。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体教结合,主要是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素养。从教育部来讲是想从大学生中培养出真的世界冠军,这是2个系统、2个渠道、2条培养人的路线。其中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制度上的问题,还有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程度因素制约的问题。比如,国家培养羽毛球运动员的系统,从上体校、省队、国青队、国家队,这套系统是比较成功的,不断培养出世界冠军;因此,没有必要非要改变原来的系统,但并不是说教体结合这条路走不了。例如,北建工大学的羽毛球可以作为品牌成立俱乐部,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俱乐部的队员可以是中学生、大学生、大学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转会的方式吸纳高水平运动员。如果可以参加全国俱乐部比赛,并且能够参加国家队、重大赛事公正的选拔,那么教体的路就可以走开。但面临的问题是:1)学校要有专门的场地供俱乐部训练,目前没有这个条件,学校太小,2万多学生只有667 hm2地。教学训练只有1个体育馆,所以单独给羽毛球使用场地是不可能的。2)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能够吸引赞助。3)从我国竞赛体制来说,要能够让俱乐部的训练队进入到比赛中,像欧美国家一样,不设国家队,有重大赛事时从俱乐部选拔集训队员。如果这条道路行得通,那么体教结合就可以顺利走下去。教体结合只要认真设计线路,假以时日,在我们国家社稷发展允许的条件下,适时地来推动它,这条路是完全可以走开的。

看点3校长对话——体育与人才培养

由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毛振明院长主持,浙江工商大学陈寿灿副校长、天津大学党委李义丹副书记、暨南大学陆大祥副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宋学锋副校长作为嘉宾,围绕体育与人才培养展开热烈交谈。

左起:1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毛振明院长;2中国矿业大学宋学锋副校长;3暨南大学陆大祥副校长;4天津大学党委李义丹副书记;5浙江工商大学陈寿灿副校长。

主持人:体育和人才培养的关系是什么?

陈寿灿:人才培养包含了体育教育。大学以育人为本,人才的成长以身体健康为基础,两者之间是一个问题的2个层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教育第一位就是认识层面、思想层面,或者是理论层面必须有一个设定。大学培养人才发展,首先是智力水平的发展,然后是社会水平的发展。人的社会属性的成长,包括心智、智力、精神理念作为意识层面上的人的发展,与体育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之中,还是在学生锻炼的过程中,都是健全学生心智、信仰的过程。如果大学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我们理应把它列入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过程中。

李义丹: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学生重智轻德、重智轻体,这样的思想是有根源的,这个根源就在于对教育的认识。现在应该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用到人的发展上面去。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协调发展,体育有多重要,这就有一个协调的问题;因此,从观念上的转变,体育对人才培养的发展确实有很多好处。特别重要的有3条:第一是体育精神是一种好胜的精神,目标永远是赢,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是特别重要的;第二是身体好、体力好,能够适应今天的工作强度,学生爱好体育有很多好处。比如心理素质好、团队意识强等。由此观之,体育对人才的培养是有很大好处的,这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

陆大祥:人类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生活质量的最大提高,这就涉及到人类的3种需要,这3种需要与体育都有密切的关系。1)健康的需要,医学的宗旨是延长寿命、救死扶伤,体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维护健康、延长寿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质的需要,体育能创造财富,这里有2个方面:一是体育产业,一是冠军的奖励。2)精神的需要,体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发挥重要作用。3)一个人要想成才的话,一个是要有智力,第二个是体力,第三个是毅力,这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智力用来学习,是先天的因素;体力有先天和后天的因素,是锻炼的因素;毅力主要是靠锻炼,为未来的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

宋海峰: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还没有达成共识,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挑战,也会对体育锻炼的好处提出反例。反思过去对人才理解的错误观念,体育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确实很大,不仅是强身健体,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功能。如果回答为什么体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要从历史、文化、制度各个方面去分析,思考体育在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能达成共识,若干年以后体育不再作为一个话题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主持人:有人说人才不一定要有体育;有人说体育一定是造就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起什么作用?

宋学锋:体育最低层次的作用是强身健体,包括毛主席说的“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这是一个基本的属性。如果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培养人才,体育除了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以外,还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所以体育锻炼特别是户外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起到了很大的调节作用。体育还培养了很多精神,包括锻炼意志品质、团队精神、果敢的精神、敢于竞争、敢于拼搏、艰苦奋斗,这样的品质都对人产生很大的帮助。比如体育提倡公平竞争,竞争精神和意识对整个社会发展进步是很有帮助的。综合以上,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但为什么体育工作没作好,是由于我们扭曲的人才观,由习惯体育锻炼变成不习惯,所以在大学里提倡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就显得格外重要,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改变。

陆大祥:首先,人才是一个人能否用他的智慧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第二,体育与人才不能一刀切、不能绝对,人才都和体育有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会有所意外。体育与人才发挥作用的大小有关系。

主持人:体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起到其他的文化、学科不能起到的作用,有人说体育是一个可能会以失败而告终的过程,那么大学体育应该有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对大学体育的期待是什么?

李义丹:目前,大学体育在体制上与人才培养方面有点脱节,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解决体育的体制问题。第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抓体育建设,一方面抓学生的体育社团,另一方面抓群众的体育活动和体能测试;因此,现在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将体育普及化,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体能测试,并且要把测试标准提高。

陈寿灿:一个大学理想的体育课应该有共同的制度背景,理想的体育课应该成为一种文化的自觉,应该是在学校领导班子、教育制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一种必然的共同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自由选择。体育课本身和教育制度是高度一致的,理想的体育教育应该是一种文化。所谓文化,作为一种样式和表现,体育经常会把我们的形象带到外面去,这是一方面;作为文化的体育教育必然是学生的一种自由选择,是一种兴趣的表现。现在体育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把它当成一种框架和要求,比如指标、要求、科室的数量这些考核等。应该像某种规范一样,它是对待人本身的一种事业,应该让它回归人本身,让体育成为人自由的选择。

编后:这次论坛的嘉宾,有的来自政府部门,有的来自综合大学,有的来自专业院校;有的表现得诙谐,有的表现得严肃;有的跳出体育之外看体育,有的身临其境聊体育:无论哪个话题都无异于一次高规格的头脑风暴,值得大家一睹为快。

作者:王子朴 王晓虹 董梦也 董冉

第2篇:《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精选

《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精选

《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

(一)

商丘商贸学校基础部七一班程岗

每个人都有梦想,或许近在咫尺,或许远在天边,也许是为了国家,也许是为了个人。但我相信有一个梦,依然埋藏在每个人的心底,从黄帝蚩尤共创华夏,到秦皇汉武一统四方,至如今,已经有五千多个春秋,中国人从未放弃这个梦,那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在《百年潮中国梦》这部片子中,国家最高领导人习主席告诉我们中国梦的含义:中国梦就是一条道路,一条伟大的复兴之路,这条路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变化,但是他依然建立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中国梦就是一条河,取之不竭的河水流淌在每个人的脑海里。中国梦就像闪闪的红星,照耀着每一个人。

是啊,就像习主席说的,中国梦不仅仅是一个梦,他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鼓舞。它更像一个太阳,照耀着每一个爱国者。

五千年的古国文明,我们一直站在世界之巅,我们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让全世界震惊。从秦始皇汉武帝

的大一统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我们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傲视全球!然而,曾几何时,我们就成了其他国家觊觎的对象。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让许多身强体壮的中国人变成萎靡不振的大烟鬼,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一九三七年,日寇入侵,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变为地狱般的惨景。那时的中国人承受着莫大的耻辱,但那时的中国人却并没有屈服和绝望,而是奋起抗争······

无论我们曾经历过多么耀眼的从前,多么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都不会骄傲或气馁,我们的路还很漫长,过去的辉煌或耻辱,只会给我们的梦想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只会让我们前进的步伐更扎实,更稳健!

中国从不缺少梦,也不缺少寻梦的勇气和毅力,更不缺少能够实现梦想的人才!

看完《百年潮中国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热血在我的每一根血管里澎湃!祖国的召唤仿佛就在我的耳边响起。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这头东方雄狮会再次发挥他的威力,引颈长啸,声震寰宇!

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对我们这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青少年寄予厚重的期望,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不能让全国人民失望。我们要走出

温室,去迎击风雨,我们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我们要自强不息,为实现和传承中国梦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我们共同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尽早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中国梦!

《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

(二)

梦想是一个人对于幸福的希望,梦想是一个民族对于未来的憧憬,梦想一个国家对于发展的期盼。

这部记录片用一种深入浅出而又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全方位地解读了中国梦的内涵与实质,并用一种”壮阔、雄厚、豪迈”的叙述风格,把中国梦内涵的时代呐喊与历史张力,以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爱国主义情感流露,在一帧帧的画面中,抒发出伟大民族复兴进程中每个人所必须感受的历史深度与思维宽度。

总书记为13亿中国人描绘了一幅”中国梦”波澜壮阔的愿景。”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个夙愿,他一线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中国梦”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他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正确认识他的深层内涵。第一,”中国梦”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党永远是正确的,只有跟党走,个人才有出路。第二,”中国梦”的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中国称霸世界之梦,而是和世界其他国家一起共同发展,走向和平,繁荣之梦。第三,”中国梦”既时宏观的,也是微观的,它既是国家的,也是个人的。正如总书记所阐述的那样:”人人共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我们现在正在走,并将一直走下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汽试同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一脉相承。”圆梦诚可期,坚信自有时”.纵览中国近代百年风云变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正式一个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的历史过程,中国梦,这个在历史的潮头不断涌现的名字,中国人民已经为之奋斗已近百年,走出一条清晰可辨,不会逆转,永不动摇的平坦大道。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历史关头所庄严宣告的”我们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目标”也是越近目标,越要

全力以赴向前冲;也是困难重重,越要咬牙坚持不放弃;越是靠近重点,越要聚精会神跑好最后一公里。

让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大步迈进,为祖国实现”中国梦”贡献青年人的智慧和力量。

机械工程学院

《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

(三)

人因梦想而勇敢,我们因梦想而成长。在如今梦想又被提及,并且成为一个很真实的话题,是习总书记的号召,将我们原本谈论的话题一下拉到现实,并且鼓励我们前进。而观看《百年潮·中国梦》也使我对”中国梦”的理解更为深刻。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定了中

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有着深远的意义。

伟大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从伏羲明道到精卫填海,从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从始皇统一到汉唐盛世,从富庶大宋到繁华明代;勤劳的华夏子孙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我们拥有着物华天宝的”天朝上国”,让世人钦慕、万国敬仰。但只沉迷当下不进取,不奋斗,狂妄自大便会丧失所拥有的一切,历史给了我们多么现实的教训,我们也不能再浑浑噩噩的去面世,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会有发展,才会有进步,所以当时中国共产党发现了存在的问题,领导我们发现问题,运用正确的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真正解决当时的疾苦,从而解放了新中国,解救了困境中的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岁月长河将我们从刚刚的兴起带到现在的强大,所以面对的问题也从一开始的简单到现在的复杂化,所以中国梦的提出也正好符合当下的要求。

中国梦是要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只有自强不息坚定梦想的奋斗才会有当今强大的中国。总书记说过”让每个人人生出彩之

梦,是每个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的梦。”年轻人的未来决定国家的未来,年轻人的”中国梦”汇成整个国家的”中国梦”.所以我们更应该坚定梦想,自强不息的去奋斗去拼搏,完成自己的中国梦。

电气工程学院《《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精选》

第3篇:《百年孤独》开题报告[精选]

论文题目:《百年孤独》的意象分析

学院:文学院

专业年级:09级对外汉语

学号:0950130031

姓名:吴优

指导教师:阎伟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许多年之后,面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莫言将会想起他在《百年孤独》中文版授权发布会上的讲话。2011年获得正式授权的《百年孤独》中文版的首发式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被很多人认为中国的“马尔克斯”的著名作家莫言在发布会上坦言,他花了二十年时间才把这本书读完,而且,这二十年来”始终在跟马尔克斯搏斗,很痛苦”.。读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紧接着是遗憾:自己为什么早不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呢?在中国人的经验里,在我这样作家的乡村经验记忆里,类似于《百年孤独》里很多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可惜我们知道的太晚。莫言说,他读到小说中“墨西哥人拖着磁铁把小铁盆吸着跟他走”时,自己就开始写小说了。中国籍作家在与诺贝尔文学奖108次擦肩而过之后,莫言终于摘取了这一桂冠。诺奖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在授奖词中说:“加西亚·马尔克斯用他的故事创造了一个他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微观的世界。在其喧嚣纷乱、令人困惑但却令人信服的确定的现实中,它反映了一个大陆及其人们的财富与贫困。”读马尔克斯就像喝茅台酒,在知名作家苏童看来,“他的作品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经典,读经典的感觉就像喝茅台酒,什么时候喝都会觉得好喝”。中国不少所谓先锋小说家,除莫言外,余华、苏童、陈忠实等人自己承认,他们正是喝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酒后完成文学创作启蒙的。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扛鼎之作,马尔克斯长篇小说代表作《百年孤独》已风靡世界40余年,全球总发行量累计超过千万册,其文学成就足以媲美《乱世佳人》、《战争与和平》等经典。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括弄的正确途径。

不难发现,在国内外,对《百年孤独》的研究已经数不胜数,其中大部分是从小说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文化视角等方面去分析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大致有三条:一是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二是孤独的主题;三是对《百年孤独》底蕴的探讨。在诸多的文本解读中,《百年孤独》的意象研究略显不足。本文试图以意象分析为研究契机,探索《百年孤独》中意象与情感及深层意蕴的内在联系,并在小说的艺术凸显中,探索马尔克斯的精神世界和独异的文化思考,以形成对马尔克斯小说的又一言说方式。

读过马尔克斯小说的人都会体会到马尔克斯小说给人的一种特别的荒诞气息,而这种特别的气息来自他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但是若单纯地把这些认为是马尔克斯小说在艺术上的最主要特征就不太准确了。我认为,马尔克斯小说的特征主要还是表现在他的意象性上。马尔克斯是个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作家,他在想象的世界里确立自己和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而他的想象主要是通过意象向读者表现的。意象是一种隐喻性很强的象征,它是艺术想象的载

体,意象具有典雅凄冷,空灵婉秀、魔幻迷离的审美风格,它提升了小说的表现力度和审美风格。夏之放在《文学意象论》中提出,审美意象是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文学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的审美意象系统,”他指出“象”的本质特征是:“它们都已不是客观事物的物理现象(物象),而是主体的心理现象(心象),是意中之象,是渗透了主体的理解(意义、意念)、情感(意味)和行动倾向(意志)的„象‟。”传统以来,意象都是作为中外诗歌界的一个批评术语,一说起意象我们马上就会想到是我国古代众多诗人以及外国现代派中一系列“意象派”诗人。而小说和诗歌向来是相通的,在众多小说中同样也包含着许多意义丰富的意象。作为西方现代派作家的马尔克斯,在某种程度上说,马尔克斯小说超越了其他现代派作家纯粹的“形式主义”,其小说更具可读性,原因就在于其创作呈现明显的意象化趋势,他超越了单纯的形象化描写,走向更深层次的意象化创作,以整体多义的意象引发读者更多的想象思考。他的小说通常通过“意象”这一特殊的载体来表达他对生活、生命、历史独特的审美关照,他的意象是具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这也使他的作品颇具许多神秘的色彩诱人深思。想想莫言笔下的类似于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的“高密东北乡”,想想他的“我爷爷”、“我奶奶”的叙述方式,谁也不能否认里面有《百年孤独》的滋养。韩少功笔下创作的《爸爸爸》中的畸形儿也从加西亚。马尔克斯那里汲取了重要的养分,刘索拉给《蓝海绿天》的主人创造了一个布恩地亚式的虚虚实实的灵魂,至于王安忆的《小鲍庄》中,那七七四十九天的大雨,那侄儿和大姑不安分的情欲,更是直接受到《百年孤独》的影响。

关于《百年孤独》的产生,马尔克斯大量运用了那些童年时代听过的故事,传说,带人进入一个令人迷惘困惑的神话世界,又让人深切地感受哥伦比亚和拉美国家真实的历史,古老的拉美文化的心理积淀,通过那里人们百年的盛衰生活,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能深切地感受到活生生的原始意象,领略到一代代拉美人在命运面前的孤独、焦虑和困惑,挣扎在一个又一个的神秘怪圈中。整部作品,俨然是一部意蕴丰富而深刻的史诗。文中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先知能力,对于生死的超脱,在制作小金鱼时的神秘和恬淡,作品中象征美丽的女子的离奇升天,为自己编制裹尸布女子的死亡描写,以及同胞兄弟名字的转换及回归过程都是作者对于人类的感应,预见和宿命的理解和表现,这些细节充满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思考,以意象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思考。这部作品无论是情节,审美,思想都表现了作者相当的实力,《百年孤独》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前进进一步表现出来,那些意象和思考,或许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小说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震撼力量,是因为它深深的根植于拉丁美洲、哥伦比亚的民族土壤中,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一个不失其真的独特天地。正如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词所说:“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城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展现出来。

本文拟从文学审美意象的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一番考察,力求从细微处窥探其精妙之处。在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这个文学王国内,充溢着一系列的文学意象群,譬如具有神秘意蕴的“羊皮卷书”,象征了马尔克斯对拉美民族忧患的“猪尾巴”,预示了悲剧爱情发生的“黄蝴蝶”,折射出拉美屈辱痛苦近代史的“香蕉热”等等,所有这些意象,在作家构建的小说文本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从作品文本表层审美形式的生成这个角度而言,还是在表现文本深层的审美意蕴的意义上来说。大量文学意象的运用,体现出作家对于意象营构的美学追求与小说叙事的“意象主义”特质。我们可以从审美意象这一角度来解读《百年孤独》的艺术世界。以期收到“管中窥豹”之效,从整体上对《百年孤独》的创作作大致的研究。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综观许多研究者多年来对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研究状况,大部分是从小说主

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文化视角等方面去分析研究。在众多的文学评论中从三方面提及了意象分析,一是对《百年孤独》中意象的性质及深层意蕴的探索,一是从意象分析的角度比较与我国文学作品不同的文化观。

1、 意象的性质及深层意蕴

马尔克斯的主要文学成就就是在运用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上有独创精神,借助象征、夸张、神话典故等写作方式,将魔幻与现实交错成一部意蕴丰富的史诗性作品。百年孤独中虚实结合的写法,展示了一个神话世界,使其中丰富的意象具有了“魔幻性”“象征性”。

首先,小说中阿吉拉尔死后竟幻化成鬼魂出现,这个鬼魂一直烦扰布恩地亚,促使他们背井离乡,走进奇幻的另一个世界。其次,在马贡多这个奇异的世界里,他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赋予了神奇色彩。诸如飞毯、磁铁。床单等都仿佛有了灵异性,充分的展示了一个魔幻世界。再次,小说运用了神话故事,《圣经》《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等故事的引申加重了“魔幻性”的色彩。

这部作品首先象征的是现实社会,在一个象征背景下展开,把事实与虚幻结合在一起。当小说中的布思地亚夫妇来到马贡多,发现城里的房屋都是用镜子做的墙壁,“镜子”在此就象征性隐喻了一个海市蜃楼的世界。而且是由梦进入的,就注定了被彻底毁灭的命运。 马贡多这个虚构的城市是对现实的反照,时间的循环也预示着布思地亚家族的命运。作品中还提到马贡多村的人突然得了健忘症,而且传遍了全村,从而人们不得不用贴标签的方法来提醒自己,这就象征性的隐喻了拉美人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另外,作品中一些生活的事物都赋有了象征意义,譬如:黄色象征死亡、蝴蝶象征爱情、蚂蚁象征毁灭等等。此外,作品还运用了夸张、讽刺手法,如:奥雷良诺发动了32次起义;一场雨下了4年11个月零2天;“民主”选举时士兵收缴猎枪、砍刀甚至厨房里的菜刀……就这样作者运用各种手法构成了一个象征框架。然而,作者并不只是纯粹的在讲一个故事而已。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还会发现更深层的意蕴,这也正是作者的艺术手法高明之处。

作者把现实放置在一个魔幻的世界里,就是采用了隐射的艺术手段揭露当时的社会丑恶。马贡多其实就是拉丁美洲的缩影,马贡多人在生存中斗争,从而循环往复,停滞不前,而现实中的拉美人也同样为生存而斗争,走入了命运的轮回。拉美人因为科学的不断发展而感到迷茫,这也与马贡多人在面对新事物时的态度一样。对于“命运”,拉美人也如同马贡多人选择了逃避,这一系列的事件都说明了拉美人与马贡多人的生存处境是相同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拉丁美洲的社会发展就如同马贡多一样孤独,停滞不前。所以,《百年孤独》中的时间循环象征了整个拉美的社会现实,党派之争和连年战祸,加上愚昧的民众心理,促使拉美落后。荒谬的时间循环观念,正是拉美落后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2、从意象角度探讨与我国文学著作中文化观的异同刘金辉的《从意象的角度比较<百年孤独>与<白鹿原>的文化观》,陈娟的《从意象角度看<古船>和<百年孤独>文化内涵》都是把意象作为一个侧重点,从意象的角度切入,比较两部作品中主要意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求解造成这些异同的文化原因,作为中国当代小说对外来文化资源的吸收创新的一种探讨。

柴琳的《古久的恐惧——<食草家族>与<百年孤独>中“乱伦”叙述》中也是从意象的角度探讨了两部著作中关于“乱伦”文学主题叙述方面的不同。莫言《食草家族》的“蹼膜”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猪尾巴”这两个魔幻意象都承载了“乱伦”这个文学母题。乱伦禁忌在马尔克斯和莫言的文章中都表达为一种深深的恐惧隐藏在人物的生活中,并成为家族兴衰的重要因素,但两个作者对乱伦的叙述侧重和对待乱伦的态度却不甚相同。

三、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论文总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借鉴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象征主义的有关理论,

对“意象”的内涵和外延作理论上的考证,并以此作论文写作的整体理论基础。接着对马尔克斯作品的“意象化”写作风格做出大致的概括,继而以“意象”的基本审美特质为切入点,从文学审美意象的荒诞性、象征性、发散性以及间离性这几个审美特征出发,对作品文本表层的技术性问题做提纲挈领式的分析;

文学中的意象,是指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哲理性、多义性、求解性为特征,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表意之象”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讲述了马贡多家族开创、兴盛、衰败直至灭亡的一百年历史。作者都把对民族和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生命和时间的独到见解寄托在一系列的感性存在物上,并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抽象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出来。这些奇诡又丰富的意象在作品中俯拾皆是,如《百年孤独》中的炼金试验室、墨尔基阿德斯的卧室、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二天的雨、弥漫的黄色、不祥的猪尾巴;与之相应,《古船》中有老磨屋、连阴连雨天、纯净的白色、带镭的铅筒等等。每一个意象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作者的文化观也迥异,

论文的第二部分则把重心放到《百年孤独》艺术世界的深层意蕴上,按照审美意象的内在蕴含的不同侧重,把《百年孤独》中的审美意象分为“现实型”审美意象、“魔幻型”审美意象和“象征型”审美意象三大子系统。在这一部分里,力求把《百年孤独》中的“意象系统”进行归类性质的分类,重点解读每个子系统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审美意象,以期能整体把握作家的精神追求与价值立场。

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中,总结《百年孤独》小说中的意象设置与情感特征,意象选择与深层意蕴,意象运用与价值生成,最终点出“意象”在解读作家小说文本时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词》“圣人立象以尽意”。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情变所孕”,道出了象与情的融合。西方的文论家也认为“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的情感的复杂经验”“艺术品作为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也强调了作家了主观情感与意象选择的相互联系。实质上,意象是作家内在情趣或思想与外在对象相互融合的复合物,即客观的“象”——景物与主观的“意”——情思的水乳交融。它的内在机制决定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氛围,也融注了创作主体对历史、现实、人生及文化的深刻认识。创作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情感趋向和力度,对储存在头脑中的材料进行整理、调整和组合,从而形成高于个别物象而不同于其他艺术家所创造的独特意象和意象群。马尔克斯自小在外祖父家长大,外祖母博古通今,擅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目录

序言

一、意象化得文本建构

1.1审美意象的荒诞性、象征性

1.2审美意象的发散性

1.3审美意象的间离性

二、意象系统的谱系分类

2.1“现实型”意象群

2.2“魔幻型”意象群

2.3“象征型”意象群

三、意象系统的内在意蕴

3.1意象设置与情感特征

3.2意象选择与深层意蕴

3.3意象运用与价值生成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晓东,邓卫新.论《百年孤独》的魔幻主义色彩[J].作家,2008,(14)

[2] 王绍瑾. 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精神[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12) .

[3] 李翠云.《百年孤独》的叙述学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8.

[4] 郑应松.浅析《百年孤独》的象征手法[J].文学教育(中),2010,(12).

[5] 孙宏新.《百年孤独》中《圣经》原型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6] 苏耀丽.孤独的爱情——浅析<百年孤独>中孤独与爱情的因果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

[7] 梁艳丽.孤独与爱情——《百年孤独》解读[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1999,(04).

[8] 王格琦.试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美学特征[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9] 周萌萌.比较诗学视域下的《白鹿原》与《百年孤独》[J]. 当代小说(下), 2010,(06).

[10] 赵秋棉.东西方现实主义的撞击与融合——谈谈《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异同[J]. 江汉论坛, 2007,(10).

[11] 马 娅.人世兴灭的隐喻——《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简单比较[J]. 中州学刊, 2002,(03).

[12] 杨立琼.论《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相似意境[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13] 刘金辉.从意象的角度比较《百年孤独》《白鹿原》的文化观[J].江西教育学报,2007,(04).

[14] 周亮.从家族毁灭中孕育的民族新生——《百年孤独》与《古船》主题和写作手法的比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15] 刘爽.魔幻与现实《百年孤独》与《红高粱》之比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04).

第4篇:话题作文:孤独与幸福(精选)

话题作文:孤独与幸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就被我们感觉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叔本华这样谈“孤独与幸福”值得玩味,不过你也许有自己的观点、经历或感悟…… 请以“孤独与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例文一:

孤独——幸福

世间怕有无数称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度所相伴的名词。但,一个自认为幸福的人一定获得了真的幸福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以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生活态度作为幸福的准绳的人,不过是个没有孤独、不理解孤独的凡人。叔本华说“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这里的孤独倒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一种真正的孤独,伟大的孤独。 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国高官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是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的孤独,更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拒绝的孤独。虽然我们无法企及他当时的心境,但他又何尝隐露出一点惋惜,一丝失望。庄子是幸福的,也是安乐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者心目中的高标。

如果说庄子的孤独依然是基于对当局、政治的彻底失望,那么更为令人

深思的莫过于时代的孤独。鲁迅挥笔“寄意寒星宣不察”时,何尝不悲叹人民之愚昧,不觉解,而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又何尝不是对当时整个社会乃至人民的失望,他们有责任感,他们没有选择“出世”——时势并不容许他们这么做。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并没有错。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世界一片漆黑,但他们所做的一切擦亮了火花,播下了火种。他们同样是应该感到幸福的,不是吗?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反倒是不理解它真正的孤独会让人生出一份冷眼旁观的冷静,一份俯首全局的豁然,孤独,代表着睿智,代表着超凡,代表着不同流合污。享受孤独,才会享受幸福,享受安乐。又有些孤独者,他们身前孤独,身后无名,他们的期望莫过于有更多敢于挑战陈腐、驱散黑暗的人,他们,才是最伟大的孤独者。

例文二:

孤独,“沙扬娜拉”!

高三(13)黄晶晶

很多时候,一想起我的童年,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张爱玲《我的天才梦》中那个乖僻的、孤独的、笨笨的小孩。那个时候,孤独于我,是件太过容易的事了。

从小父母由于工作关系,在远方常年不能回家,因此造就了我冷僻的性格,我从来不与别的小孩一起跳橡皮筋,虽然我可以跳得很棒;从来不与别的小孩一起手拉手唱儿歌,虽然我真的很想。很多时候,孤独的我总托着下巴,静静发呆,幻想一个小孩所能想到的全部。在我孤独的童年里,给我带来过幸福的,有两位老人,一位是学校附近的老奶奶,另一个,是我的外婆。

那年,我才小学二年级。有一天中午,由于作业没有完成,我被严厉的老师留在了班上,我看着学校里已没了人影,已习惯孤独的我内心却涌起一阵莫名的寂寞与空虚,我的肚子不断提出抗议,突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走了进来,叹了口气“唉”!随后把我领进她那间小屋,她抚摸着我的头,默默地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下那碗生平最好吃的面条,在她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一种光芒,在闪耀……

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外公的去世使外婆也成了孤独的人,而那段寂寞悲伤的日子里,我就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总是用积攒下来的钱给我买果冻——“小虎队”吃,她总是目送我上学时孤独的背影。

记得有一天,我放学回家晚了,刚走到门口,却看见外婆抹着眼泪,哭得很伤心,一看见我,她却微笑着站了起来:“孩子,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几分钟后,她就给我做好晚饭,晚上睡觉,她总有讲不完的故事。那时候我被震动了。原来,我这么重要!

后来,我慢慢地变了,变得活泼了,也变得快乐了,我不再“享受孤独”了。当我第一次拿到“三好生”奖状,第一次代表全校同学在大会上发言的时候,我在心里说:“孤独,再见了!”与孤独分手,你才会发现世界绚烂多彩;与孤独分手,你才会真我魅力之所在;与孤独分手,才可以用自己的音符奏响自己的锦绣人生之歌!

想与幸福为友吗?那就说声“孤独,沙扬娜拉!”

例文三:

孤 独 幻 化 幸 福

高三(13)王雯

孤独,总会使人联想到一个人形影相吊的情形;事实上,它犹如长着刺的玫瑰,尽管长着刺仍旧是玫瑰,拨开孤独冷俊的外表,我们可以看到潜藏的一弘幸福的源泉。

孤独,无数志士仁人所伴随的字眼。君不闻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吟叹,他外表孤独的离开,然而康桥的美景在他心中永存,与他诀别,他应感到幸福。他的孤独使他更能体会康桥的美景,当他数年之后回忆起那份孤独,涌入脑海中的是对幸福的追忆。

我们所熟悉的居里夫人,她勤学,她掩藏了自己的美貌,将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置身于科学的探索,她一个人在科学的道路上摸索前进。她在孤独中奋进,在孤独中拼搏,在孤独中追求自己坚定的理想,最终在孤独中取得了成功,她内心是幸福的,因为她的孤独、她的自立、她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摘取了科学道路上耀眼的成果。

由此可见,孤独与幸福相伴随。我们在经历孤独的,也会体会独处的幸福。

幸福可由孤独产生,但并不是说追求幸福只能追求孤独,集体中也能产生幸福。孤独与幸福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那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叔本华说:“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在学习的道路上,固然少不了学习之间的交流与切磋,但我们更应注重的是自己对学问的探索。认准了一个问题,我们就要有钉子般的钻研的精神扎入问题中,去深入掌握这个问题。学习需要培养严肃认真的态度,消遣、闲聊终不能成为栋梁之才。

孤独本身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但孤独的过程却让我们感受到努力进取探索的幸福,乃至让我们体会到一个人独立自主开拓事业的难以言传的幸福,让我们感到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幸福。

孤独好比一个人走过一条漫长的大道,你看准了目标往前走,田野里的农民有时面朝田地背朝天地工作,有时抬起他们汗涔涔的面颊朝你笑笑,孤独的你把这一切都藏在脑海里,而这在不孤独时却显得微不足道。当蓦然回首那段路时,幸福之情油然而生,因为你一个人*着自己走过来了,不需要搀扶,不需要施予的帮助,*着自己的脚和坚强的毅力冲过来了,你会快乐地高呼:“我真幸福!”

这就是孤独,经历它,你就能体会经过艰苦攀越的幸福,我们青少年要

体味到这种孤独,要接受这种孤独的磨炼,这样才会使我们从雏鹰发展成雄鹰,使我们幻化为脱茧而出的蝴蝶,孤独的过程很艰难,而结果却是幸福的

例文四:

品味孤独,体会幸福

高三(4)黄俭仪

孤独向来是以贬义的身份出现的,然而当你看到烟波钓徒披着绿蓑衣,顶着青箬笠,雨点中独自垂钓桃花流水中的鳜鱼时那孤独的身影,你又会向往这一份祥和的宁静,对孤独背后的花天酒地,官场阿谀,礼节往来等一切的不孤独有一个新的认识。

人是需要孤独的,只有孤独可以屏蔽外界的喧嚣杂乱,滚滚红尘,使你在静夜空山中守得住心灵的那一方净土,淡泊而明志,宁静而志远。夜幕上一轮孤独的明月,月光下一只孤独的身影,相互慰籍,相互倾诉,东篱下举杯相邀,尽情发泄“仕途失意”的怨气,尽情抨击“买官鬻爵”的时政,尽情摒弃“尔虞我诈”的世俗。学着庄子,宁可曳屋于涂中,成为一棵守着心灵月亮的树。这样,孤独便是看得见嗅得出的幸福。

孤独并不等于消极,它是先哲们为“窃国者诸侯”的社会所不容时选择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达则兼济天下”的背面必然是“穷则独善其身”。屈原选择了孤独,留下了“唯昭质其犹未亏”的美名,张良选择了孤独,留下了“如同兴周入百年之姜子牙”一般的功业,再远一点,伯夷选择了孤独,成就了“首阳山采薇而食”的美谈,范大夫选择了孤独,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所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选择孤独实在是追求幸福的明智之举。

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捏准了它,幸福便如泉涌,“不择地而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闲逸的幸福,“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是自在的幸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神秘的幸福,“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是守着节操时得意的幸福,这么多幸福拥着,谁还能把孤独推向痛苦的边缘!只要有灵有性,,就应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挣脱,体会一下管宁隐士割席断交,追求孤独的幸福之原因。

当污浊的空气,庸俗的尘垢遮蔽着你的心灵时,试试走向孤独吧!远离酒肉朋友的豪华宴会,远离歌舞厅里映着红唇印的酒杯,远离一切一切的樊笼,也许开始你会受不了寂寞,忍不住无聊,但你终究会后悔当初“误落坚网中”。而且“一去三十年”,你终究会明白为什么“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为的就是那一份可贵的“孤独”!

孤独像一杯茶,第一口苦得你嘴皮涩,第二口就能咂出一丝清香,第三口就舍不得放下,再往后,就像陈年的老窖,愈掏愈香醇了。“此时幽趣,末易与俗人言者”!两个字:幸福。 例文五:

飞 扬 的 灵 魂

孤独,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变的执着;

幸福,是来源于灵魂的香味。

——题记

没有了蓝天,白云是孤独的,可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白云的飘逸;没有了大海,一滴水是孤独的,可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折射太阳光辉的美妙;没有了森林,一颗小草是孤独的,可正因为如此,它孤芳自赏时,天地才变小了。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人要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陶渊明是孤独的,他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天文祥是孤独的,他守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活;谭司酮是孤独的,他有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

胆两昆仑”的豪情壮气;于谦是孤独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司马迁是孤独的,不甘着屈辱,又不得不在逆境中生活。

可是为什么,我嗅出了他们灵魂的香味。他们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安乐,他们超越了物质的一切,他们褪去了生命的浮华,他们在精神的境界里享受幸福,就像海子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粒沙子看世界,一朵花里看到整个宇宙,在手掌里握住无垠,一瞬间把握了永恒。在这个个性飞扬的社会年代,我们奔逐着,我们孤独,于是我们幸福。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想来,走出这条路的先锋们必定是孤独的。可他们留给了我们幸福,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必然是要学着先锋们,走自己的路,勇于创新,勇于开拓,嗅出自己灵魂的香味,那是一种美,创新的美,前进的美。我们要努力让自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满是痛苦却不觉悲伤,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享受孤独,享受幸福。

我想我会一直孤独,一辈子都这么孤独;

我想我会一直孤独,过着孤独的生活;

孤独,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变的执着;

幸福,是来源于灵魂的香味。

我喜欢孤独,喜欢来源于灵魂的香味,让灵魂飞扬,让个性飞扬,让……

第5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巨著,以前所未有的叙述手法和瑰丽的想象,隐喻了上百年来拉丁美洲沧桑而又苦难深重的历史。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我的理解未免浅薄。于是仅以其中蕴含的历史和神话做简要赏析。

一.《圣经》

在《圣经》当中,人类的始祖因触犯禁忌而被驱逐出乐园,在寻找家园与赎罪的过程中,人类始终摆脱不了罪恶的宿命(原罪),而上帝最终以洪水灭亡了人类。而在《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始祖因杀死友人而被鬼魂纠缠,在始终无法摆脱的罪恶感中,他们另寻居所,屈居马孔多,然而他们却始终摆脱不了孤独直至毁灭的命运。小说开始即以家族人回忆多年前,直至小说结局被破译的预示家族命运的羊皮稿,一切即为循环往复,如同无解的莫比乌斯,无法摆脱。而小说中的悲剧意味,又有着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宿命雷同之处。由乱伦导致的悲剧以及命运的不可抗争性似一层浓浓的阴霾笼罩全书。

二.阿拉伯神话

美人雷梅黛丝乘着飞毯飞升,我们也能在阿拉伯神话中找到其出处。传说中能带领人去往任何想之处的飞毯,最终带领雷梅黛丝摆脱了永处孤独的俗世,拥有摄人心魄美貌的雷梅黛丝对一睹其风采的男人来说却是不幸,这也注定她不属于这个俗世,与人情世故隔绝。她的美貌之于她的纯洁天真成了一种罪过。她缺乏自理能力,却拥有最高的智慧,刺穿这个世界的洞察力。对男人狂热与绝望的不可理解,对繁琐衣食住行的不可理解,她在孤独的荒漠日臻成熟,直至飞升,摆脱这个令她怜悯的世界。

三.不祥的黄色

一下就是三年,似乎要毁灭天地的大雨,雨后冒出了黄色小花。小黄花满天飞舞,看似美丽,却伴随着老布恩迪亚的死亡,美丽到极致便是灾难,一如黄花即将把城镇淹没。俊俏的外乡人送给美人雷梅黛丝一束黄色玫瑰,然后因得不到爱而死于绝望。因被极致的美丽蒙蔽了双眼而失足跌死的小伙子,流出了甜腻的琥珀色血液。汽笛声轰鸣而来,香蕉公司火车带来了灾难,黄色火车头是它开辟道路的利剑,然后是3000工人的集体罢工与被射杀,而无人相信这件事曾经发生。乌里肖巴比伦,永远伴随着黄色蝴蝶出现的男人,他和梅梅的爱情如此炙热美好,却因家人的反对而身中子弹,只能背负着偷鸡贼的污名躺在家中等死。这是拉丁美洲的古老传说,黄色即为不详,这种不祥的预兆始终贯穿全书,使这个世界更加如梦似幻,震撼人心。

《百年孤独》传承卡夫卡,在此基础上开创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卡夫卡的世界无因果,而在马尔克斯的世界我们虽找不到真正的因,却奇迹般的构成了一个循环。这个世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无数地方夸张的令人感到可笑,细细想来却真实的令人惊心。这惊心不仅在于事实本身的惊心,还在于我们竟毫无察觉的惊心,而马尔克斯却用放大镜让我们看了个清清楚楚。而书中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在为本书增添一丝文化底蕴的同时,使内容更显得天马行空,虚实交错,也使书中人物更具宿命之感。这使马尔克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有如《圣经》般的世界,也使读者在探索作者背后真意的同时,更加如痴如醉回味无穷。

第6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而在这段神话般的历史中,《百年孤独》无疑可谓是经典。

《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概括南美西班牙后裔布恩蒂亚家族整整一百年来的不断制造孤独和抗争孤独的故事。经历了的家庭的聚散离合,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经历了一次次辉煌与败落,一百年的风风雨雨,终于让布恩蒂亚家族被一阵风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永远和孤独相伴了。

第一次阅读此书,感觉很乱,完全理不清思路,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抛开这些不说,光是书中人物的名字便弄的我分不清东南西北,得将其中的关系用笔写下来才勉强能继续看下去,

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的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溶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

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孤独,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共同命运,每个人都逃不脱。一家七代人从创业到败落到复兴到毁灭,都与孤独这个主题紧密相关,作者也一直在描述孤独,每个人都看上去是孤独的,他们无法沟通,无法互相支持,无法携手共振家族,只能任孤独把一个又一个家族成员扭曲和毁灭。马尔克斯把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外在表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孤独就在每个人的个性中凸显出来。

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愚昧、落后、保守、僵化,这也是为什么结局让他们毁灭的原因。马克克斯在最后说:“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想这是一种深沉的悲怆,更是一种改变自身性格和命运的希望——对拉美,对哥伦比亚,对他自身。

我觉得这种孤独并不仅仅只属于布恩蒂亚家族,甚至不仅仅只属于拉美,我觉得孤独是全人类所面临的一种命运,换句话说,孤独才是人类生存的真相。每个人不能掌握自身的命运,产生了绝望、冷漠和麻木感。正因为孤独,我们才会备受苦痛,备受内心的煎熬。放眼市井,虽然灯红酒绿,推杯换盏,但每个人却愈发孤独了,也就愈发寒冷,愈发痛苦。

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独,表面上他们是漠不关心的,而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被人爱,被人认可,被人同化。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百年孤独》,像抽入生活中那份难以割舍的痛,人生,孤独,时间。值得一辈子思考的问题。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马尔克斯那冷静沉着的笔调描绘出一个魔幻般的拉丁美洲,刻划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孤独者们,让我在悒郁中又带着一点点讶异,同他们热烈的交谈,慢慢感到幸运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怆和荒凉,在酷烈的悲剧力的撞击下,灵魂战栗不已。仔细品味,书中表现了另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书中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苏拉在冗长的雨季中

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雷贝卡的裹尸布。雷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无论是在战斗中情绪激烈的狂热首领还是沉沦于淫靡的声色之徒;无论是执迷科学文明探索的学者还是勤勉安分生活的妇人;无论是为娶世上最优雅女子的跋山涉水者还是对世事不屑一顾的最美女人;无论是为爱情牺牲生命,不择手断者还是无情无义的走马观花者等等,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地位,无论什么欲望追求,原来,尘埃落定都难逃孤独二字。

对于我们平淡的而又前进的生活,我想这本书给了我更多思考的深度,开阔了另一种世界,另一种幻想,那种孤独的镜像,好像很远,在拉丁美洲那片传奇而又广阔的土地上,又突然的好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故事好远,也好近。最后,面对飓风卷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过的痕迹,画音静止,无声无息地消散,承载太多重量的历史灰飞烟灭。

《百年孤独》是值得读好几遍的书,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想我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也许孤独,轮回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不能长期的陷入书中的孤独,悲凉,窒息的气息中,偶尔吸收一下现实中的新鲜空气,还有一条前进的路,要慢慢走下去。篇二: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孤独百年

――读《百年孤独》有感

孤独,在中国文字里解释,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必须永远接受孤独,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很平静的环境下独行。 孤独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或是失恋的时候出现的,那种感觉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孤独 是一种状态 ,是一种圆融的状态 ,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的思想一切都源于此处。孤独者, 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让自己安静,他都能自得其乐。而百年的孤独,又意味着什么?

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而这本书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马尔克斯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他写这本书的意图,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它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的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溶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这是一本介绍一个家族在一个世纪中的崛起与衰落的过程,围绕着其中两个兄弟与取了他们相同名字的后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条与行事的标准、动机与准则。每个人都有光明与阴暗,并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族付出一生。在马贡多这个孤独的小镇与以马贡多小镇为中心形成的一个范围里,他们完成了生命的升华,为了他们心中的正义以及执着的信念,履行着他们从生下起就无形中担负着的职责,为一些荒诞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认为必须非做不可的事情。他们每个人是独立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

同之处。他们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似乎并不属于这个家族,他们最大的相似点,就是孤独二字。孤独,打自这个家族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就与这个家族的命运紧紧的相连在一起,他们生来是孤独的家族,死后也并没有逃脱孤独二字。

这本书最离奇的地方是在于它的叙事手法非同一般。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情节,使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一起从一个起点开始,经历百年后,又回到了命运的原点。整个小说纵贯百年历史构建虚拟创造出小镇马孔多的布恩蒂亚家族7代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男男女女,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拉丁美洲民族革命运动大背景下,无法逃脱直接或间接地被孤独所折磨至死的命运结局。

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是无比孤独的,即使他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活动来塞满自己的生活,也许在他内心的某个角度还是充满着孤独。毕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可能找到一个人能够百分百的了解你。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唯一的一生必须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唯一

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必须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唯一与独立。外表接受阳光,内心处以安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光岁月,内心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间。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无数思考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马尔克斯对于生活也许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开朗还是封闭,是坚毅向上还是堕落腐化,不管他们的生活是积极向上还是纸醉金迷都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无奈感,他们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笔下的世界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却还是愚昧落后没有任何进步相反还逐渐走向没落。

百年孤独,孤独百年。人生百年,看尽沧桑!篇三:《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几本名著,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写的《百年孤独》,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苦苦在世上挣扎,人们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独的恐惧又无时不刻的侵袭人们的孤独,让人仓皇不安,让人为了逃避恐惧而越来越远。一本《百年孤独》,一个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百年的岁月,如同长江黄河滔滔如流,最终在百年之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到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画着一个圆形的轨迹。

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古都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而霍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象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他童年时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惧突然消失了,在对人生的回顾中,他终于明白自己是很热爱过去最北他憎恨的人们,面对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怀恋,他似乎时有所觉悟了,或许那种一之折磨他的恐惧便是对孤独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选择,就是选择他的独特生活行动的方式,一直以来他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驱散这种恐惧,但最终未能如愿。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这样的作品现在读来仍有它的意义,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事实上,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贡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读这样的小说,感觉就像看作者站在一个高的平台上,去俯视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命运,听作者讲述一个已然逝去的故事。隔着距离从外看马贡多,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一个孤独的岛屿,而凑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欢离合,便可发现一个个更为悲凉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认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终以失败告终,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并为他取了名字:马贡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

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终于使政府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锤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

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曾经在内心中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但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第7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唯一的一生必须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必须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唯一与独立。外表接受阳光,内心处以安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光岁月,内心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间。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无数思考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释获得不同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罪大恶极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情况交错,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变化,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唯一的意义,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学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通最佳,并不需反复询问知识深浅。分数可衡量某个时期的付出,却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丰富程度,为蚁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时,才为体现分数考试价值之时。知识永无止境,断章取义、以小断大、舍远贪近、求分弃才需改进。

我的生活态度,也便是独立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无论是面对过去,现在,或是未来。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 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

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人生观与原则。

自认为,温婉的细涓长流的为最惬意不过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理想生活,简单而又难得。书本,单人,细笔,空房独处一下午。房外倾泻阳光,房内静聆阅书,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独处的快感。刹那间,能听见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灵的深处,身体里,灵魂在亘古持久的孤独中永恒的巨大的轰鸣。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上一篇:高考减压的10种方法下一篇:部队财务检查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