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总结

2022-03-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我们反思自身、了解自身、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编写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在工作回顾中,寻找出自身的工作难点,掌握自身的工作优势,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初一历史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初一历史总结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郭永艳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四个班(145-1

47、150)的历史教学工作,现就一个学期以来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及成效

(一)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使教学更有说服力,更胜任历史科教学。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学大纲;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细致批改学生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使教学更有说服力,教学效果良好。

2.紧扣历史科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效显著。

3.充分联系现实生活事例作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4.利用奖分积分制作为衡量学生的平时表现分,效果很好,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积极参加市的历史教研活动,吸取了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本期听课达15节;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及教研能力。

6.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集讲授、自学、练习于一体,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7.把课内课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

(二)向学生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本学期初一四个班的历史教学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全部的内容,总课时40课时。教学突出了重点、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人物,理清了历史发展线索。还分门分类进行了归纳,学生掌握了从隋唐时期到明清时期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三)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

1.进行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突出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

2.教会学生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同时,学会运用辩证法。

3.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向历史无数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学习,培养高尚品德和情操。使学生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二、今后努力方向

1、本人教学经验不够,今后将继续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个别班级学生对历史学科学学得不够扎实,学习态度不够明确,今后将不断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兴趣,着力辅导双差生及尖子生,争取再进一步。

第二篇:初一历史上册总结

初一历史复习重点 一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

时间: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

2、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黄河流域) 二 、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时间 :距今约六千多年。 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2、半坡人

时间: 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三、神奇的远古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2、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尝百草”,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

3、黄帝——人文初祖 (后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有许多发明创造:做兵器,造车、船、宫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尧舜禹:相传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当时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的依据:有德有才) 尧:节俭、朴素、爱民。 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

禹:治水有功。考点 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约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四、东周

(1)春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最先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形势图) (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3、影响: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考点 3:统一国家的建立

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

一、秦朝的统治与秦末农民战争 (1)秦朝的统治

1、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秦始皇图)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考图)

4、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陈胜吴广起义

1、地点:大泽乡(安徽)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二、汉朝的统治

1、西汉

时间:前202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 汉初:郡县制,分封制,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统治时出现大一统局面。

2、东汉:时间:25-----220年。建立者:刘秀。都城:洛阳。

三、秦始皇,汉武帝

(一)秦始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 功劳:

1、实现统一,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4、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发南疆。

过 :统治残暴: 赋税繁重,刑法苛严,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灭亡。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措施:

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结果:出现大一统局面。

四、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

目的: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受汉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影响: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像和汉朝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2、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西汉汉武帝时。

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西亚,再转运到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初一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文化代表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火的使用 观念 社会组织 生产活动 元谋人 约170万年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 采集、狩猎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保留猿特征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 一万八千年 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打制石器 磨光、钻孔 人工取火 审美 氏族 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 地域 距今时间 生产工具房子 畜牧 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 长江流域 约七千年 磨制石器 耒耜 干栏式 家畜 纺织 陶器 半坡居民 黄河流域 约五六千年 磨制石器骨箭头 半地穴式 猪狗 纺织 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 暴君 亡国之君 夏朝 夏桀 夏桀 商朝 纣 纣 西周 周厉王 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 时期 青铜器铸造情况 原始社会晚期 出现青铜器 夏 朝 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 朝 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 周 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

1、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修建后,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是成都平原。 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会开展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内容是: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1)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 “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遭遇 骚:忧愁

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现象。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2)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备注 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 “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孟子 战国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 韩非 战国末期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孙武 春秋晚期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3、焚书坑儒

4、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5、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5、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6、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7、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第十一课 “伐无道,诛暴秦” 秦的

1、徭役繁重、 暴政

2、赋税严重

3、刑法残酷

4、秦二世更加残暴 导致

1、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大泽乡引发农民起义,在陈建设政权,陈胜为王。 起义失败

2、项羽取得巨鹿之战(前207)胜利 秦灭时,正式接受秦朝统治者投降的农民军领袖是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第十二课 大统一的汉朝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国家富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统治为“文景之治”。 被皇帝誉为“强项令”的东汉敢于执法的廉吏是董宣。 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西汉。 西汉的首都在长安,东汉的首都在洛阳。 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第十三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西汉时比较彻底地治理黄河是在汉武帝时。 王景治理黄河是在汉明帝时。 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始于汉武帝时。 “水排”是一种鼓风冶铁工具。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3、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促进了汉匈友好。 汉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第十五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欧洲的古罗马帝国被中国称作“大秦”。 第十六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3、《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

4、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5、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造纸术未发明以前,古埃及人将字写在纸草上,古代欧洲人将字写在羊皮纸上。 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主要著作《五禽戏》。 第十七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世界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西汉为前206——公元25)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道教徒尊称他为张天师)。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诗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0年袁绍十万大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万人,曹操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军。 208年曹操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孙刘联军五万人马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蜀国丞相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人称“卧龙”。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余人,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 第十九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位,建晋朝,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 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282年建业改为建邺,313年又改为建康,今南京)。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东晋军队8万人与秦军隔淝水对峙。东晋要秦军稍后退,便于晋军渡河与之决战。苻坚欲乘晋军渡河时击之,同意后退。谁料秦军中汉人多,不愿为秦卖命,一退溃不成军。苻坚“草木皆兵”,秦军“风声鹤唳”。晋军乘机进攻,大败前秦。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北魏建立以后,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为一座壮观城市。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农学家。他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做过东魏太守。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第二十二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纸、墨、笔、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

严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三篇:初一历史工作总结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深入钻研,大胆创新,提高练习质量,及时讲评纠错,自我反思,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增强思想政治课对德育的针对性。教学工作总结栏目为您提供《初一历史工作总结》最新范文,仅供大家参考!

我叫xxx,男,生于1969年7月,中共党员,1987年7月毕业于岳阳师范学校,1992年6月自学考试取得湖师大汉语言专业大专文凭,2001年6月取得湖师大汉语言专业本科学历。1999年8月评为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君山区许市中学。 本人任现职以来一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现将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素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崇高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任现职以来,一直坚持出全勤。工作积极主动,勇挑重担,顾全大局,常常超负荷地工作,始终坚持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由于本人政治思想素质过硬,得到了领导和组织的信任,1995年7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多次被评为许市镇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业务能力

(一)教学能力

1、勤勉教学,成绩突出。

身为教师,为人师表,我深深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有时甚至还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到校做好有关工作;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已任,把成为学者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性、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尽管有些学生基础差,但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特长。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施上,不强求“齐头并进”,而是正视事实,追求“差异发展”。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有设计学生参与的问题,来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三分钟历史活动”,如“成语故事”“诗歌赏析”“时事评述”等,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在轻松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为适应新世纪的教学要求,近两年积极投身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中去,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教学方面,能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人十分注重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语言生动,学生学得轻松,我也教得自然。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备、辅、考三个环节,花了不少功夫,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备——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备难点、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因素;辅——辅优生、辅差生、重点辅“边缘”学生;考——不超纲、不离本、考题灵活、开发思维、迅速反馈、及时补漏。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状态,改进教学方法,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顺利发展,知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历史成绩在每年的中考或镇统考中(及格率、优秀率和平均分)名列镇或全区同类学校的前茅。我还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活动,2001年和2003年两次荣获许市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2、深入钻研,大胆创新。

任现职以来,我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把握历史学科最新的改革趋势,理解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备课活动,与同科组老师一起钻研教材、教法与学法,共同开发教学研究专题。任现职来主要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的专题有:历史教学三步教学法、如何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历史教学研究课题。主动承担校级公开课教学,2004年所上的《新航路的开辟》得到同行好评,积极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还能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赛中屡获好成绩。其中200

1、2002年指导学生王红、周必洪、王均参加全校普通话演讲获校

二、三等奖,2003年指导夏竞参加征文大赛获得二等奖,2006年指导学生金叶子参加湖南省一年一度中小学作文竞赛,获征文一等奖,我本人因辅导学生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3、重视实践,总结提高。

在大胆开展教学研究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及时总结自己的得失,坚持每年至少撰写一篇教学教育论文,从未间断。撰写的《中学生厌学原因的调查与对策》获君山区二00一年教育调查报告评选二等奖,撰写的教学论文《人物评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获2002年君山区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君山区教研室将该文送市教科所,在二00三全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人物评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获二等奖,同时我写的《巧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岳阳市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教学应用研究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二00四年我写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历史地图教学中的运用》获省教育技术征文一等奖,并在省《教育技术》2004年第12期上发表。二00六年撰写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湖南省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4、扶持后辈,共同进步。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级教师,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参加备课组活动,积极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工作,任现职期间,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力,我主动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在教学“结对子”“一帮一”活动中,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在2002至2003帮助青年教师戴俊备课、上课。戴俊老师在原来学校从事的是美术教学,对历史教学没有经验,不熟悉。调入我校后,我从备课、教材的把握、上课对她进行耐心的辅导,细心地指导,在我的帮助下,她现在已成为教学上的一把好手,成为学校历史教学的顶梁柱;2006年6月我所指导的许市中学青年教师陈高山在参加全区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下半年代表君山区参加市“金鳄杯”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同时有李伟茹、刘星、金燕等人获区级奖励。。

(二)教育能力

作为教师,我深深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在德育管理方面形成了“四勤、三熟悉、三结合”的独特方法。四勤:即勤看、勤想、勤干、勤说;三熟悉:即熟悉学生、熟悉规律、熟悉方法;三结合:即学校、社会和家庭相结合。我坚持每期对每一个学生家访一次以上,特别是为了转变差生,控制流失,我节假日不休息,有时深更半夜,都在走村串户,保证班级学生的巩固率达到100%。担任班主任期间,我能够坚持正面教育,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言传身教。对一些思想上不够成熟、自律性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点的同学,我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工作,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教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谈心的朋友。然后再介绍一些有针对性的书籍给他们看,教会他们如何交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向他们分析知识素养与成才的关系,引导他们关心集体,确立他们在集体中的进步作用。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都一直奉行一个准则,就是在鼓励学生的同时更多地偏爱后进生,给他们以各种捕捉成功与欢乐的机会。因此,在转化差生、扭转班级学风上我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德育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95年我任学校团总支书记以后,协助学校行政管理校务,建立了校园广播站、团队活动室、团队宣传栏、班级一日一评,将学校团队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97年 担任教导副主任,2001年任教导主任,在此期间,教学管理上,我做到以身示范,常抓不懈。为了规范管理,我们制订了《教师勤绩考核细则》、《教师常规检查制度》、《教师请假制度》等,使学校管理制度化。并认真开展教研教改活动,组织教师外出听课,以科目为单位举办公开课,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效果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这些做法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并在君山区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会上推广。2003年8月学区岗位竞聘,我意外受聘为许市镇学区教学教研专干,但按上级要求,同时也是为避免学业荒疏,我仍坚持在学校兼课,从事初三历史教学、班级管理,我在搞好学校工作的同时我带头在全镇上公开示范课,在我的带动下,我镇的教学教研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我镇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有了明显的提高,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我本人被区教育局选送到市里参加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去年下期按上级要求撤联校和学区,我又心无牵挂的回到了的许市中学,一心一意的重操教书旧业了。在学区的那段日子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反思,也让我更多的接触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我更爱校园内的那份宁静祥和。因此重返许市中学后我非但无怨无忧,反而比以前更加勤奋努力的工作,在学生眼里、领导心中我仍是一名好老师,一名比以前更为出色的老师,我因此而骄傲、自豪。

第四篇:初一历史备课组总结

在创建学习型备课组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教学和教研中有一定的进步和提高。对 “教师专业化”和实现教师个人和整体的共同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 教学目标的实现

初一历史备课组的教师们在本学期里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对工作认真负责。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每位老师都虚心好习,互相听课,课后反思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在下一节课中整改,使教学效果不断有所提高。我们重视保留、应用优良的教学资料和课件,大家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承接上年级的教学资料,完好保存本学期的教学资料。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教学活动,刘敏老师参加了区组织的赛课活动。支持有课题研究的老师工作。关注个人专业成长。

二、践行教学常规的实施

1、我们一直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合理调整,使之更有效可行。

2、备课。我们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每节课都是充分备课后再上课。我们严格遵照每周三第

5、6节课集体备课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做到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 备教法;备学法。

集体备课是备课的重要环节。备课的重点放到教学设计上。有中心发言人。调动和发挥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设计时环节相对完整,依据课题、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学法、练习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信息技术设计及运用等。每次集体备课时中心发言人主讲之后,其余人对备课内容提出问题,看法,大家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在集体备课中解决每一节课的重难点问题,确定哪些问题重点讲,哪些问题简单讲,哪些问题老师可以不讲,由学生自己看书获得等等。通过集体备课我们也找出呈现教学内容的较好的方式方法:或是提供相关的文字材料或是观看相应的视频、图片等。

统一作业:我们对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进行统一布置。对练习册中意义不大的练习题进行删减等等。

集体备课不是整齐划一,每位教师都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对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每个老师都有符合自己和所任班级学生的教学风格。

3、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互相学习。互相听课形成常态化。山外有山。只要有机会我们就出去听外校老师的课。

4、资源共享。我们借鉴过去的教学资源,再根据新课本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改进。制作完善每一课的课件、课后的习题、单元练习等,每位老师都发挥个自的优势,通过合力,我们力争打造着更完美的教学资源。

5、教学检查。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检查,课堂多提问,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按时批改作业,对部分同学的作业进行面批。

三、研修活动:

1、坚持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绿色教学理念。在备课过程中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规范,以绿色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本组教学课题——以学定教,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在教学中融入这些教学理念。

2、教学改进。我们根据自己制定的教学改进计划,提出的改进措施,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特别关注。期中期末进行总结。

3、提高教学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每节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学习白板技术,不断提高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水平。

20

17、

1、5

第五篇:初一历史期中考试总结

历史期中考试分析与反思

一、试卷质量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落下帷幕,此次考试试卷结构合理,分为四部分:单项选择、判断并改错、填空题和材料解析题。其中选择题50分,判断并改错、填空题分别为10分,材料解析题30分。试卷难易度适中,比较注重基础,同时也充分考虑能力的考察。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原则下,考察学生运用史学知识、史学理论分析史学现象的能力,并形成科学的唯物史观。是一套有水平的测试题。

二、学生答题情况:

此次试卷位初一学生入校第一次进行系统的历史测验,有点主要体现在绝大多数学生的字迹整齐、干净,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学生的能力得以体现;但在此次的考试中也发现诸多问题:1) 选择题部分:学生失分点主要集中在18题、24题。2)非选择题部分,判断并改错、填空两个题学生答得比较差。 反映了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粗心。3)材料解析题回答情况较好,但反映的问题是不能认真审题,错字、别字问题较严重,期中“葵丘会盟”的“葵”错误率高

三、 测试结果: 最高分100分,最底分低于60分。平均分为84.1分,优秀率60.5%。

四、 教学反思:

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教师方面:

1.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以后在这方面多下工夫,提高培优和不差的效率,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3.在读图题上多加练习。学生的读图题都做得不是很好,可以看出来,读图能力欠缺,要带领学生分析历史图片,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

3、这里打造德育课堂,少讲精讲,让学生多学习多探究多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学习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与课改同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的

第六篇:初一下学期历史总结

第1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一、隋的统一

(1)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为隋文帝。(2)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3)采取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4)取得的成果: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增加,史称“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1)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开凿大运河。(2)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千米。江南河:钱塘江(浙江)至长江、邗沟:长江至淮河、通济渠:淮河至黄河(洛口仓附近)、永济渠:黄河至海河(涿郡)。(3)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视确立。(2)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不恤民力,大量征发劳动力修建东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三征辽东,迫使农民大量服兵役和当民夫,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2)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平定全国。(2)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即唐太宗。(3)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任用贤臣,魏征敢谏,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4)在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官吏。(5)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6)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是唐高宗的妃子,高宗去世后自立为帝,该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3)在位期间,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李隆基,武则天的孙子,年号“开元”。重用贤相姚崇和宋璟。(2)改革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重视文教,编修经籍。(3)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垦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出现曲辕犁和筒车;修建很多的水利工程。(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陶瓷业生产水平很高(越窑、邢窑、唐三彩)。(3)商业: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平凡,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人民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

(3)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地区。

(4)唐太宗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641年迎娶文成公主。710年吐蕃赞普赤德祖赞迎娶金城公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创造的黄金时期。诗仙李白,飘逸洒脱。诗圣杜甫反映历史真实情况。白居易直面社会现实,揭示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疾苦。 (2)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 第4课 唐朝的中外交流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2)大唐高僧鉴真6次东渡,于754年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唐招提寺)。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朝鲜半岛的国家向唐朝派遣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

三、玄奘西行 唐太宗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在那烂陀寺游学,《大唐西域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背景:朝政日趋腐败;边疆形式日益紧张;节度使权利膨胀。

(2)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平定叛乱的主要将领为郭子仪和李光弼。

(3)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节度使权利增大,形成藩镇割据(军阀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末年朝政腐败、宦官专政、藩镇割据严重,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880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884年黄巢起义失败。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但是给了唐王朝致命的打击。

(2)907年,唐朝节度使朱温(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北方先后出现了:后梁(朱温)、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史称五代。

(2)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汉共为十国。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即为宋太祖。 (2)宋朝建立之后,陆续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的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的控制住了军队(杯酒释兵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利。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武将专权,宋太祖赵匡胤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祖赵光义即位后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2)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造就了宋朝科技发的、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916年,契丹族(活动地域主要在今天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定都上京临潢府,耶律阿保机即为辽太祖。

(2)1032年,党项族(活动地域在今天的宁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杨家将) (1)辽建立在北宋之前44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为得到契丹支持,割让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北京、山西北部地区,是扼守阴山山脉,控制东北三省和华北平原的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与北宋的战争中,辽掌握主动权。

(2)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向辽开战失利,只好采取防御措施。

(3)宋真宗时期,辽攻宋,寇准力劝真宗皇帝亲征,宋在澶州击败辽,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此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宋夏之战,宋常败,后来西夏无法承受战争负担,与北宋议和,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地区,渔猎民族。11世纪末,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阿骨打即为金太祖。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1125年,金联宋灭金。

(2)1127年,金进攻北宋,攻破北宋都城开封,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1)1127年北宋灭亡之后,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临安称帝,即为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2)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吴阶、吴琳兄弟负责西部川陕防线;岳飞的岳家军负责中路防线,驻守湖北荆襄地区呢;韩世忠负责东线,驻守江淮地区。三路大军以岳家军战斗力最为强悍,宋高宗赵构及奸相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发展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3)杀害岳飞之后,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并给岁币,以淮水中流为界,割让邓州、唐州等,以大散关为边界。南宋正确偏安江南一隅。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唐朝中晚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 ,逐渐超过北方。

(2)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使粮食产量大增。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产量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称为丰饶的粮仓。

(3)经济作物有很大发展,南方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南方的丝织业超过北方。

(2)宋朝是瓷器发展的辉煌时代。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为瓷都。

(3)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具备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最大的城市是杭州和开封,人口多达百万。 (2)经商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

(4)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5)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1227年,成吉思汗灭亡西夏。成吉思汗去世。 (2)1234年,蒙古灭金。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2)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3)1279年,元在广东崖山消灭南宋残部,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元朝完成国家统一。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1)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 (2)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后,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中书省掌管政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3)在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作为“腹里”,直属中书省。设立岭北、辽阳、河南、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一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辖西域(今天新疆地区)军政事务。 (3)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与吐蕃(今天西藏)地方政教首领萨迦班智达会晤,商议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元朝建立后在西藏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对西藏进行管理,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2)城市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出现了很多商业和娱乐兼营的场所“瓦子”。

二、宋词和元曲

(1)宋朝词得到很大的发展,著名的词人有北宋的苏轼、南宋的李清照和辛弃疾。

(2)元曲代表人物为关汉卿,代表作为《窦娥冤》。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指南针、火药的运用

(1)战国时期,使用天然磁石制作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宋代开始会使用人造磁铁做成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唐朝时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开始运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开始广泛运用于战争。武器的形式逐渐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转移,火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宋朝时期,航海技术进步,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宋元时期驿站发达。

(2)陆上和海上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朝末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队伍逐步强大。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南京),朱元璋即为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行省),设立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都指挥使司(军务)和按察使司(监察),使原来行省的权利一分为三。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制度,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设立东厂。东厂和锦衣卫统称为“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采用八股取士制度,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上,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上,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景德镇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明成祖朱棣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海外的地位和威望。

(2)1405年——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二、戚继光抗倭

(1)日本的一些破产武士和奸商等组成海盗集团,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工,严格训练,组成戚家军,平定了倭患。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李时珍是明朝的医药学家,编写了《本草纲目》;宋应星编写了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翻译了《几何原本》。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为防止北方蒙古南扰,明朝先后18次修筑长城。东起鸭绿江边的山海关,西至甘肃的嘉峪关,总长万里。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

(2)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城,从1406年开始,到1420年基本结束。北京故宫称为“紫禁城”,由木匠蒯祥等人设计,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艺术 (1)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2)书法家董其昌、画家徐渭;戏曲家汤显祖,代表作是《牡丹亭》,描写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于享乐,疏于朝政;大臣结党营私;官吏贪赃枉法,盘剥百姓;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大量失去土地,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末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期中李自成的队伍规模最大,是起义的主力。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3)1644年4月,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明朝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女真族活动在东北地区,明朝属于建州女真部。1616年,安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1635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2)1644年明朝灭亡后,明朝山海关总部吴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在山海关和清军一起大败李自成部队。李自成兵败后离开北京,转战各地,最终在九宫山兵败被杀。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以北京为都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在政治上延续以往朝代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在思想上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明朝末年,国事衰微,荷兰殖民者趁机侵占台湾。1661年明朝将领郑成功登陆台湾,1662年2月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者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并以台湾作为反清大本营。

(2)1683年康熙皇帝派施琅率军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首任巡抚为刘铭传。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1653年清朝正式赐予五世**金册、金印和“**喇嘛”封号。1713年册封另一位首领“**额尔德尼”封号。

(2)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51年设置噶厦,**和驻藏大臣共同处理政教事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驻藏大臣与**、**同等地位,驻藏大臣掌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四、巩固西北边疆

(1)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稳定西北边疆地区。

(2)乾隆时期,清军平定新疆地区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3)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

五、雅克萨之战

(1)康熙年间,沙皇俄国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击败入侵俄军。

(2)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谈判,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六、清朝的疆域

包括现在的全部国土和外兴安岭及库页岛等,是一个幅员辽阔,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第19课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康乾盛世)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增加约3亿亩,还兴修水利,推广高产农作物。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商业比较发达。山西人组成的晋商,专营粮食、食盐、绸缎等,乾隆时期又专门经营汇兑、房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票号”(银行)。安徽商人组成的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

三、人口的增长

康熙时人口达到1.5亿,乾隆末年人口达到3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初年设立由满洲贵族组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议军国大事,权利比皇帝还大。康熙皇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抑制满洲贵族权利,设立南书房。雍正年间设立军机房,后改名为军机处,为常设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大臣组成,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1)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罗织罪名,人们称为“文字狱”。

(2)为维护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政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儒,另一方面实施禁书。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朝政腐败;武备废弛;财政亏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

四、闭关锁国的政策

(1)闭关锁国的原因一方面是清朝的盲目自大,另一方面是害怕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

(2)1757年,关闭其他港口,只留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负责港口贸易和进出口管理。

(3)清朝闭关自守,导致国家闭塞,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机会,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原名《石头记》,后由高鹗续写,更名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二、昆曲和京剧艺术

(1)昆曲,又称昆剧,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2)京剧以徽剧为基础,吸收了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曲的优点,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全国性的新剧种“皮黄戏”,由于具有北京地方特色,又被称为京剧或京戏。

三、其他文化

康熙年间由张玉书和陈廷敬等主编的《康熙字典》和乾隆年间主编的《四库全书》

上一篇:初中生物教案下一篇: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