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创新促学校发展

2022-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论科技创新促学校发展

抓“六化”建设,促学校发展

多年来,楚雄开发区永安小学坚持以“立德树人、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基本导向,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精致管理,改进工作作风,强化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能,打造优秀团队,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通过抓“六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一、硬件建设标准化

学校按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标准建设,科学规划校园建筑,注重建筑设计、环境布置与人居文化的协调统一,充分发挥了环境的育人功能。一是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来营造环境文化,以“润德广场”为中心,分别布设“润智楼”“润美楼”“润贤厅”“润禾厅”等主体建筑;二是围绕办学特色来打造景观小品,包括民族文化长廊、童心苑、小农庄、健身角、百花伞等;三是围绕教育需求创建功能馆室,包括图书角、阅览室、民族团结教育展厅、税法展厅、学科专用教室等;四是围绕新时代德育要求创建宣传文化,包括校园宣传栏、门厅宣传专栏、楼梯间师生作品展示栏、楼层主题宣传展板、班级教室宣传园地及教师温馨办公室创建等。经过阶段规划与分期实施,目前,在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一个集“平安”“绿色”“文明”“和谐”和“科技”特色于一体的校园硬环境已经建成。

二、软件建设生态化

学校秉承“爱与尊重”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发展搭台,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宗旨,致力于营造“优美+人文”的环境,构建“规范+精细”的管理,建设“优秀+特点”的队伍,培养“全面+特长”的学生,打造“示范+特色”的现代化品牌学校,着力营造“敬业善教润无声,尊重差异扬个性”的教风和“乐学善思求真知,合作创新永向上”的学风,凸显“书香满园,体育见长”办学特色,促使学校各项软环境建设生态化发展。

1.学校管理人本化

学校坚持“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的管理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完善学校党、政、工、青、妇、团、教育科研、教学常规、后勤管理等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完善学校工作管理体制,并结合实际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形成了“科学、民主、高效”的生态管理特色。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规范示范化学校”“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示范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民族團结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园林单位”“楚雄州美育教育试点学校”“楚雄州劳动教育试点学校”“楚雄州体育教育试点学校”等多项殊荣,一个集民族情、科技趣、书香浓于一体的现代化校园已经形成。

2.家校育人协同化

充分发挥家长、社会资源优势,整合学校资源,结合资源优势开展丰富的校本教育教学活动,以家庭、社区为依托,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培训活动,不断促进家庭教育、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邀请家长观摩学生训练、竞赛情况,同时召开运动队学生家长座谈会、发放《告家长书》向家长宣传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赢得家长的关心和支持,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三、教师队伍专业化

1.校本培训规范化。(1)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根据州教育局师训科、市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和学校教师三年培训计划,督促好教师线上培训和线下研修活动,做好教师培训考核工作。(2)抓实外出教师返校分享交流工作。以《楚雄开发区永安小学外出学习返校交流方案》为依据,一方面让外出教师执教移植课,增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其他教师开阔视野,共享资源。

2.师徒结队常态化。针对学校青年教师多的特点,开展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帮扶活动,通过“选苗子—结对子—结果子”的模式,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使他们早日成为教学中坚力量。(1)明确规章制度,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学校管理。(2)深入课堂听课,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3)规范常规养成,促进青年教师管理能力的提升。

3.教研活动特色化。(1)创新教研形式,抓实教师成长。以小专题研讨、精品课打造和教师沙龙为抓手,深入教学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让教研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成长。(2)以课促研,以赛促教。组织新进教师的汇报课、综合科教师的精品课、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提高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3)同课异构,优化教学效果。为了让新进教师尽快适应新角色,掌握课堂教学流程,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各教研组、备课组和学科组积极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即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新老教师同上一节课,通过备课、上课、议课,更好地实现传帮带作用,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4)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开学初学校开展新学期校本培训,将全体教师分成语数英、科学、体育、美术等17个备课小组,在各科备课小组长的带领下,结合假期老师们的自主研课,重难点梳理情况,展开深入细致的讨论研究,大家针对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难点、教学设计中的亮点等方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集体备课的导学案进行二次修改,将集体备课的智慧体现在研课中。(5)承训研修,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先后组织教师参加国培送教下乡的活动和承接师院国培班、对口帮扶学校教师到校跟岗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6)课题研究,促教师专业提升。学校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按照“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分析问题,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总结经验,交流成果”的思路,勤于思考,善于研究,勇于实践,有效开展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创办了《春华秋实——楚雄开发区永安小学教育专刊》,编印了《教师论文集》《优秀教学设计》《德育文集》《教研荟萃》《教师专业成长手册》等,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还多次圆满承办省、州级教学技能大赛,接待国家、省、州各级领导光临指导以及参观学习,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誉。自建校以来,已有7个国家级子课题结题,3个省级课题、19个州级课题、8个校级课题结题,2个州级课题正在研究当中。200余名教师荣获国家、省、州级综合奖励,880名教师荣获业务奖励,500余名教师参加国家、省、州级教学技能竞赛均获一、二、三等奖;120余名教师参加国家、省、州级课堂教学竞赛均获一、二、三等奖;教师的90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荣获国家、省州级一、二、三等奖,230余篇文章发表于各级刊物。有省级特级教师1名,省级骨干教师1名,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云南省“国培计划”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坊坊主1名,楚雄州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培养人2名,“彝乡教学名师”6名,州级名校长1名、骨干教师3名、名教师2名、名班主任3名,州科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名,校级骨干教师29名,普通话省级测评员7名。各类骨干共计62名,占全校教师的50.4%。

四、教学管理精细化

1.常规管理“四坚持”。即领导坚持每周两次推门听课,深入了解教学前沿动态;坚持半月至少召开一次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会议,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坚持“一日三巡”制度,进行走动式管理,加强课堂和课间管理,及时了解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状况;坚持完善以“教学副校长—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科任教师”为主线的教科研管理制度和以“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教师”为主线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每一个工作细节落到实处。

2.课堂改革求创新。一是细化教学常规管理细则,狠抓“严、细、实、恒”,在备、教、批、辅、考、评等方面,实行月考核制度,形成了“制度规范导其行、榜样示范带其行、严格管理促其行”的管理格局。二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从备课入手,結合师生实际情况,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认真钻研教材,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共同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三是完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以“全面评价、全程监控、全员参与”的原则进行教学质量评价。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动力,促进教学研究工作的开拓创新。

3.课程内容有拓展。多年来,根据学校实际,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经典诵读、计算机编程等融入课堂实践中,开发了校本课程;每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把劳动教育、美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祭扫、参观、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较好地丰富和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让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课程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实践活动多样化

1.书香浓郁润情智。编写《学校“书香校园”创建工作三年发展规划》,并围绕计划全面开展活动。观看教育影片、阅读教育专著、报纸杂志和经典诗文已成为师生每日必修的课程,红领巾图书漂流、教师悦读分享会、汉字听写大赛、普通话过关测试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师生搭建了展示才艺的舞台。在每间教室、每层楼道设立班级、年级图书角,为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培养师生阅读习惯和能力,营造浓郁书香氛围。

2.民族团结作示范。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纳入常规课程,积极开发民族校本教材,安排专任教师授课,实行“三落实”,即教育材料落实、课堂落实、教师落实,“一渗透”即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想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同时充分利用民族教育展厅、民族长廊等有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各民族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和信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爱国主义书籍;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唱爱国主义歌曲;举办民族展厅讲解员大赛、主题征文、知识竞赛、专题讨论等活动,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入脑入心。

3.科技创新提素养。学校每年开展一届“智多星科技节”,围绕科技节开展了科普知识竞赛、科技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变废为宝科技制作大赛、科普知识主题征文等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航模、船模、建筑模型竞赛,通过大量的活动、比赛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技思维和探索精神。

4.体育见长促发展。以每年一届的校园足球文化节和球类运动会、冬季田径运动会为契机,利用校园网、宣传橱窗、主题班队会、黑板报等向学生宣传体育知识,培养体育兴趣。学校红领巾广播站专设校园体育特色栏目,宣讲体育运动知识,播出学生有关体育活动的作文,报道校园体育联赛的开展情况,介绍体育竞赛规则等方面的知识,丰富师生体育知识,提高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选派音乐和体育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并自编了民族韵律操、武术健身操和校园啦啦操、彝族拉丁舞在全校推广并开展“千人齐奏葫芦丝”活动,师生大课间全员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全校上下掀起运动的热潮。

5.社团活动展风采。学校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结合各门学科和民族教育等学科的特点,开设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泥塑、合唱、舞蹈、铜管乐、民乐等25门既可以提高学生竞技水平,又能培养学生艺术情操的特色社团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全面发展。

六、学生发展全面化

每年定期举办“七彩阳光艺术节”“英语节”“智多星电脑节科技节”和“诵读经典,传承文明读书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等,定期举办球类运动会、田径运动会、足球节活动,成立了校园三大球二小球运动队,定期对外开展体育竞技比赛。组织学生开展拼音过关测试、朗读过关测试、书写过关、英语口语过关测试和体能测试,定期开展学科竞赛,评选“五星少年”“五星班级”“红领巾奖章”等。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塑造学生的鲜明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快速提升。自建校以来共有3446人次学生在各项比赛和评优活动中获得奖励。其中397人次荣获国家级奖励、2845人次荣获省级奖励、154人次荣获州级奖励、50人次荣获市级奖励。

在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积极进取下,学校社会声誉显著增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特色凸显,办学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项目学校”“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平安校园”“楚雄州现代教育示范学校”“楚雄州身边的好学校”“楚雄州三八红旗集体”“楚雄州巾帼文明岗”等50余项殊荣。

作者:段燕琼

第2篇:以柔性管理促学校发展

【内容摘要】柔性管理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它主要依靠每个教师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来实施有效管理。文章结合学校管理实践,从管理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决策的柔性化、激励的科学化等方面阐述了实施柔性管理,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柔性管理 可持续发展 途径与策略

当前学校普遍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用制度硬性约束与管理教师。但在市场经济思潮冲击学校越来越大的当代,实施严格的制度管理难度较大:教师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因而也越来越难以控制。而学校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的工作要细致、要全面,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主动、创造的工作积极性。制度管理往往解决“不可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并且制度的制订、实施和考核,往往缺乏严格而全面的执行,而丧失威严,甚至无原则地附和人性,放任自流,容易暴露人性的惰性,滋生种种不规范现象。这也是当前许多学校管理不够科学民主的根本原因。学校如何能够规范发展?柔性管理值得一试。因为柔性管理主要依靠每个教师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来实施有效管理。当前教师队伍素质越来越高,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柔性管理正可因势利导,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多赢目标。

一、管理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 ——人人都是管理者

学校事务多,校长容易陷入杂事而变成事务主义者。而教师因为缺乏对学校事务的分配而袖手旁观,进而与学校隔阂、疏远。在这样的学校里,管理层忙于事务,被管理者窃窃私语,做事者灰心丧气,议论者抱怨不断。柔性管理将有效地改变这一局面。柔性管理提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将业务管理的权限下放,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地进行挑战;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补充、调整、拓宽课程;把时间还给教师,让教师将活动与学科教学衔接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联系起来。柔性管理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策略,将学校事务根据教师的特长和人数分解,使每个人除教学任务外,人人都拥有一份管理职责,使所有教职工具有管理、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在这种管理结构中,原学校管理层的事务大幅度减少,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教师之间各司其职,相互讨论,信息在教师之间全方位流动。学校的每一件事务都有人干,每个人都在思考把自己负责的“一亩三分地”种好,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加强,初步实现了“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干”的初衷。例如总务处老师负责学生菜单管理,应该积极参加营养师培训,补充营养知识。例如德育处教师负责学生管理事务,应该创造性地采用诱导和监管相结合的策略,培养一大批严格认真的学生小干部,通过项目细化,黄牌警告等措施,使学生小干部的打分具有操作性和导向性,引起了主任和同学们对学生行为细节的重视,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1.化“保姆式”管理为生本管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强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让学生自悟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同时,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发挥引导作用,建立一种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来管理自己。教师应该因势利导,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

2.化“百炼钢”约束为柔性管理

“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才使卵石变得这般光滑剔透”。爱是一种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自己周围人的关怀、信任、尊敬和爱护,并且也愿意用同样的感情去爱周围的人。但更使学生关注的是教师的爱。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不仅仅是一种喜爱,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积极的评价。学生会把这同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于是师爱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分量。因此教师权威式的刚性管理,还不如给予爱的柔性管理,让学生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听从教师的管理。

二、决策的柔性化——让基层决定,让基层满意

在传统的管理组织中,决策信息(包括上级政策、社会反映、教师反响、学生动向等)汇聚到校长手里,往往导致决策带有强烈的决策者主观色彩。在柔性管理中,决策信息需要在教师间透明、充分地流动,让每个教师都充分了解决策信息的来龙去脉,从而为柔性决策提供成功的基础。作为掌握决策信息最丰富的校长,首要的任务是把信息大量、及时地传递到每个教师身上,为柔性决策打好基础。应该建立校级→处级→年级的交互式网络化管理体系,使得各个科室树立服务意识、反思意识、模板意识,真正发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职能,各个年级形成各自的特色,共同构建团结协作的学校管理团队,许多管理问题都由基层自己解决。

决策柔性化要求决策目标选择的柔性化,以满意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让管理决策有更大的弹性。例如学校财务问题往往是教师最关注的。在传统管理体系下,由于信息的封闭,决策的集中,校长和财务人员往往吃力不讨好,如果遇到带“有色眼镜”的教师质疑,那更躲避不了怀疑的眼光,而操作者因为被怀疑而拒绝工作。在学校管理中,首先,财务信息和上级财务政策是透明和及时更新的,人人心中都有个数。其次,由于“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管理结构,有大量教师被参与到财务管理的分项事务中,财务信息能够方便而及时地了解到,教师能在充分的信息共享中,形成经费使用方向、使用方法的共识。操作者们也因为在此过程中得到教师的信任而乐意承担工作。校长和财务人员反倒成为决策的执行者,也执行得更加有力。

三、激励的科学化——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提供充分的发展机遇

激励手段的选用,实质上就是为教师提供动力支持。以物质动力为基础,满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但是往往不能持久。现有的绩效工资奖励方案,不能充分体现对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肯定。以精神动力为主导,用学校发展的目标来统领教师个人成长的目标,形成教师的认同感,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实现学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组织成员创造宽松、平等、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和谐工作环境,提供工作发展机遇,是对教师更科学的激励方法。

1.营造和谐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必须要让教师的人格得到尊重,工作得到认可,合理的需求得到满足。让教师深刻认识到:一个和谐、宽松、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工作环境是对教师最大的激励。每个人的努力工作,表面上是为学生、为学校,实质上是为自己,为自己创造和谐的环境。学校领导在工作中应该反复向教师宣传这一思想,通过人人都是管理者的岗位和柔性决策等手段,记录教师业绩和荣誉,正面评价教师,开展文体活动等,不但努力营造和谐环境,而且逐渐沉淀为教师的工作价值观。

2.提供发展机遇。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教师追求个人发展的心理需求更为迫切。教师有三方面的发展机遇:(1)参与学校管理的机遇。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管理实践,为教师参与校务管理提供了发展机遇。对于在参与校务管理中涌现的出色者,要及时吸纳进学校管理层,提供更高的发展平台。同时,把平凡的事情做好,把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好,也是教师在各自领域的发展机遇。(2)专业发展的机遇。各类业务比赛、课堂教学、品德教育,都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机遇。校长要创造条件,给相关教师既提供机遇,又适当增加压力,不断提升发展平台,促进广大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3)课程开发的机遇。传统教师缺乏课程知识和课程开发技能。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做中学”,逐渐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与开发技术,如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方案的设计与撰写、课程实施策略及课程评价技术,将极大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准和推动教师之间开展探究与合作活动。这些无论对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都是一个极好的平台。校长要采取强力的措施,创设课程开发平台,为教师提供这一机遇。

3.动态评价教学业绩。在发展性(动态)评价过程中,要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过去和现在做动态分析,根据教师动态分的变化情况,来对教师的教学业绩做出动态评价。根据学科考核分值及学科课时数等因素,也可确定学科系数如下:例如七八年级语数英科可各为1,社会为0.8,思想政治为0.6,九年级语数英各为1.2,科学为1.3,社会为1。总的计算方法是教师的动态评估最后得分=(动态评估分+奖分)×工作量×学科系数。

(1)文化课教学人员

动态评估最后得分=a×b×e

(2)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管理部分

动态评估最后得分=(d-75﹪)×c

(3)技能课教学

动态评估最后得分=(d-85﹪)×b

(4)非一线教学人员

动态评估最后得分=(d-75﹪)×c

公式中a为动态评估分+奖分,b为担任教学工作的工作量,c为担任管理等其他工作的工作量,d为学生调查或教师民主测评满意率,满意率为投满意票占总投票人数的百分比。e为学科系数。技能课教学教师的学生满意率以85﹪为基准,行政管理兼职人员和非一线教学人员的教师民主测评满意率以75﹪为基准。对兼职人员,比如担任文化课教学任务的行政管理人员,计算动态分时教学部分占60﹪,行政管理部分占40﹪。

为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需科学设计有关配套表格,如教师教学的学生调查表,教学教育管理人员调查表等。并按规范的程序进行调查,以保证数据采集的公正性。

教学业绩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综合考核,评奖、评优等相结合,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方案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基本量,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处理,比较好地摒弃了人为的主观因素,提高了考核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方案强调动态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因班级学生的不同而造成的对教师业绩评价的不利影响。并能对不同类别的人员进行不同标准的考核,兼顾了具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方案具体详细,具有操作性。相信这个方案的有关指导思想是符合实际的。当然方案中的各类人员所依据的基本量,计算方法等也有继续探讨和调整的余地。

总之,学校实施柔性管理具有岗位充裕、人情味浓、信息沟通便捷等先天优势,能够实现从制度管理到自我约束,部分教师还实现了从自我约束到主动创造的转变,改变了学校精神面貌和办公室氛围,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柔性管理还是要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的,一味地退让制度的底线是不可取的。把握好管理的尺度,管理的柔性,才是管理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韩大勇. 柔性管理的智慧[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 庄可. 谈学校管理中的柔性管理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14(9).

[3] 谢钱丰. 浅谈现代学校管理中的柔性管理[J]. 江西教育,2014(12).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天台县教育局)

作者:王路明

第3篇:郑锋 论文论以学校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论以学校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摘要】办学理念的创新和学校精神的塑造,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学校自身求生存、谋发展、铸辉煌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教育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而创新乃是现代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办学理念;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创新教育。

正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于国于民、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教育对学校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要使学校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人个所能完成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勇担重任,不断的进行实际总结,积极探索思考,并付诸行动。如何才能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本人粗浅的认为:

一、办学理念是学校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先导。

办学理念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是否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这是办学的动力、导向和保障。当今学校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但是,办学理念的树立,不能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和赶时髦的文字游戏,而应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与学校传统的准确契合,是先进教育理论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是全体师生重新学习教育理论和总结办学经验的过程。

结合我们学校实际,我校研究了以“快乐教学”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我校力争打造快乐教师、快乐课堂、培养快乐学生;努力打造一支身心健康、积极乐观、和睦相处、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力争通过快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快乐性格,改变过去那种被动的“要我学”呆板教学模式,营造“我要学”、“我爱学”、“我乐学”学习氛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打下扎实的基础,让学生拥有快乐、美好的人生。

二、学校精神是学校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办学理念是前提,要把理念真正转化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力量,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塑造学校精神就显得很重要。人们都说,办好一所学校,好校长、好师资、好生源、好设备是前提。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学校精神的塑造、传承和弘扬。因为学校精神是一种理想和价值追求,是一所学校的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因,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积淀中形成的精神境界。是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与其说是知识和能力,还不如说是学校精神和教师的人格魅力。

我们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倡导“做快乐教师、行快乐教学”的理念,让每个教师能以平和的心态轻松愉快地学习和工作。只有教职员工有了平和、快乐的心态,在生活中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无愧于人、无愧于职责,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才能有自身发展的内驱力,用心做教育,做好教育,这种能动的内驱力正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心中多少有些烦恼、心态不平衡和心理不健康,这是我们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学校每年就利用特殊节日组织特殊活动,如“五四”、“教师节”、“十一”等,学校组织教师参加“篮球赛”、“拔河”、“唱歌大赛”等赛事活动,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和自尊心,温暖了彼此心灵,和谐了人际关系,调动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三、教科研创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教学和科研平台是引发教师新思想、新观念,开展创新性工作的基地。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为教师开展创新工作提供宽广的舞台。因为学校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创新提高教科研成果。

(一)完善培训体系

为打造可持续发展学校,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学校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努力构建和完善教师业务培训体系,从培训和管理上制订相应策略和操作要求,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各种途径。

首先是自我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是教师的特权。教师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了解学科发展最新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材内容,掌握新技能,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使学生站得高、望得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博采众长,接受新知,更新观念,保持敏锐的认知力,为创新提供知识的来源和动力。其次是校本培训。再次是观摩考察。第四是落实培训内容。第五是落实培训方法。

(二)找准教、科研结合点

我们可以设计:“一是通过小组集体备课的形式对个体备课的设计提出集体的智慧加以完善。二是同课堂集体听课评课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能够促进教师的整体专业成长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成长得到很快的提高。三是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教研的反思,课前反思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对整体设计的帮助,课中反思能够针对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睿智性的解决,课后反思能够对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创新的作用。”这样载体为教师搭建平台,同时通过开展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有效提高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

(三)建立激励机制

首先学校经常性开展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评选和认定工作,对在专业化成长中进步显著、成绩优秀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其次,让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在努力追求与付出的同时,也能得到相应的物质待遇的回报。通过各种形式的激励,使他们能够获得专业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大大激发教师们在师德修养、业务技能上你追我赶的精神,增强教师们专业化成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创设情境是学校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夯实历史基础知识,设计恰当的情境教学活动 因为历史客观的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所以历史教学要保证历史知识的真实性,保证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则不会破坏。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就要把创新教育的关键放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需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把死抠课本的精力放到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和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感受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真实内容巧妙地设计一些相对活泼、生动、有趣又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情境体会到犹如身临其境,并引导学生对情境活动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问题进行积极地思考与探究,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感悟,从中总结出自己所探寻到的历史知识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和正确引导,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在设计情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字,每次添加内容要适可而止,千万不能过于繁杂,否则就会影响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分散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 二)、以人为本,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创新教育不仅包括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还包括课堂氛围的创新。传统的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是旁听者,整节历史课下来,都是教师在按照教材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机会,处于压抑、被灌输的地位。近年来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挖掘学生掌握知识的潜力和对知识的创造力,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每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都是平等的。教师在面对全体学生授课的过程中,对每个学生都要平等对待,要做到所有学生平等对待,不歧视学习困难的学生。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一个民主、团结、和谐、平等的课堂。

五、注重特色是学校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关键

情趣可以拓宽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领域,丰富人的想象能力,使人充满生机活力,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情趣教育以文化浸润校园,让爱伴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要有和谐的人际情境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校凝聚力的重要支点,也是学校生命力的重要特征。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各方信念、思想、情感产生共振,教师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重视师德建设,努力培育师德中爱心之魂,营造出和谐的人际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真诚关爱、精心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去;学生也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下,尊重、热爱教师,主动、快乐、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师爱生善教,学生尊师乐学,情与情共鸣,心与心交融,整个校园充满了和谐融洽的氛围。

(二)要有优美的校园情境

环境是构成情境的重要凭借。优美的校园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感染着师生,丰富净化着师生的灵魂。学校在校园建设中,本着学生为本的理念,努力营造整洁美丽而富有时代气息和教育内涵的情境,让物质文化真正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和支撑。校园情境中每一处、每一面墙、每一块展板、每一件物品,都含蕴着教育的信息,无声无息地启迪、劝诫、引导着学生健康成长。

(三)要有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师把情感带进课堂、把艺术带进课堂、把创造带进课堂,通过生活展示、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扮演、语言描绘,以及多媒体技术,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充满美感、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情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学习兴趣和能力得到激发,品德和情感得到培育,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全面落实。

总之,一个学校的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除了做到以上五个方面之外,还有其他不确定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敢以谋划、敢想敢干,不断提高决策力和执行力。一心谋学校发展、一心为教师成长、一心促学生成才。在不断创新中,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编.高中历史教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乔立梅.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贺善侃.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郑锋,男,生于1964年11月,于1978年起在襄州区龙王镇中心学校任至今。现在担任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学一级教师。邮政编号:441129 电话:15997255757 电子邮箱:842303195@qq.com)

第4篇:以创新 促发展

政法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解放思想为前提,努力在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机制上谋求创新,以新一轮思想的大解放实现政法综治工作的大发展。

创新工作理念。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保护和服务职能的发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牢固树立和谐执法理念,把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更加注重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定分止争,通过执法司法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创新工作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机关必须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更加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加重视化解因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更加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更加重视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妥善应对,更加重视政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法能力建设。

创新工作方法。面对政法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在尊重政法稳定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各项工作。在社会治安方面,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维护社会平安稳定。

创新工作机制。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社会治安形势定期分析制度、经常性专项打击制度,进一步探索创新严打整治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各种途径和形式,织密防控网络,严防严控,进一步探索创新社会治安防控机制;严格定期排查、信息报送、领导包案、联席会议、督查督办、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探索创新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大力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党政组织和政法综治组织建设,进一步探索创新基层基础工作机制;根据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变化,改进社会管理方式,进一步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作者系汉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第5篇:创新发展 共促繁荣

——在中英工商界晚宴上的演讲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一日,伦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 《 人民日报 》( 2011年01月14日

02 版) 尊敬的黑格外交大臣,

尊敬的凯布尔商务大臣,

尊敬的白乐威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晚上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晚宴。两个月前在北京召开的中英工商峰会上,我同在座的许多朋友见过面,今天又结识不少新朋友。这使我感受到中英经贸合作不断加强的活力。在此,我向各位新老朋友致以新年问候和良好祝愿,向长期致力于中英友好的英中贸协朋友们表示感谢!

我这次访英,从爱丁堡到伦敦,留下了深刻印象。所见所闻,体现了英国现代与传统结合的特质,既尊重历史,又富有创造力。在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英国政府大幅削减财政赤字,加强金融监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基础设施和新能源等领域的投入,更加重视同新兴经济体发展经贸关系。这些富有勇气的决策,展示了英国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和行动。

当前,全球经济正在恢复增长,调整变革的步伐也在加快,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我们认为,希望与风险、机遇与挑战从来都是相伴而行的。适应全球经济的深刻变化,只有勇于创新与变革,才能为世界再繁荣提供不竭动力。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十分关心中国的发展。我愿借此机会,介绍一下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

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过去32年,经济年均增长9.9%。今后1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小康”的概念,源于2000多年前中国的《诗经》。上面写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大意是,百姓辛苦,应使其休养生息,享受安康;这既有益于中国,也可让天下安宁。今天我们所说的“小康”,主要涵义是:人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活温饱有余而又充裕,在国家繁荣安康的同时,推动邻邦与世界和平和谐。

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鼓舞,但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英国的十分之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城镇化率只有47.5%,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还很落后。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仍有1.5亿贫困人口。我们面临十分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能耗水平较高,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几十年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集中显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使13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不久,中国制定了今后5年的发展蓝图。这是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蓝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蓝图,既体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又体现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还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深化。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做,重点应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扩大国内需求。我们决心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释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消费需求潜力。我们将推进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让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第二,突出创新转型。目前,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发达国家低25至30个百分点。这既是差距所在,也是潜力所在。我们将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鼓励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实现更大发展。为此,我们将增加研发投入,充分发挥人才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第一资源作用,努力把中国人口多的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我们还将深入推进各领域改革,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有利于创新转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三,注重绿色发展。过去5年,中国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了10%以上。仅淘汰的落后小火电就有7000多万千瓦,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电力装机总量。今后,我们将继续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努力,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开展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强化污染治理,增加森林碳汇,使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继续较大幅度降低。

中国扩大内需、创新转型和绿色发展,都是在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研究和学习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以更加务实的行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我们将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从国外进口商品和服务,在制造业开放的基础上,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

女士们、先生们!

中英两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国家。几十年来,中英关系历经风雨。现在,双边关系正步入成熟、健康、稳定发展的新阶段,经贸合作十分活跃、富有成果。卡梅伦首相去年11月访华时,提出两国确立共同促进经济增长的伙伴关系。这为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两个月来,中英经贸关系有了新的进展。昨天,双方签署了价值近47亿美元的合同和协议,既涉及传统行业,又涉及金融投资、企业并购、创意产业等新兴领域。今天,两国企业家又举行了中英经贸论坛,从能源与基础设施、高端产业、中小企业合作、低碳技术等方面进行交流,以寻求新的合作机遇。这充分体现了双方深化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愿望。

这两天,我同卡梅伦首相、克莱格副首相等英国领导人就深化两国各领域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认为,当前中英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双方应面向未来,把握大局,推动双边贸易规模向1000亿美元的目标迈进,促进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一是挖掘大项目。我们期待双方经贸合作在寻求大项目上取得更大进展,以扩大贸易投资规模、提升合作水平,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双方应鼓励两国企业在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加深合作,并积极开展第三方合作。在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相互投资建设的潜力很大,双方应加强可行性研究,创造条件促成新的合作项目。

二是打造新亮点。中国的发展需要绿色经济,英国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次来访,参观了“海蟒”波浪发电机、低碳建筑和社区等绿色项目。两国有关部门签署了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运用的合作框架协议。我们希望深化双方在低碳技术、新能源、可持续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为中英合作培育新的亮点。

三是注重优势互补。英国在高新技术和服务业领域具有较大优势,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我们将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欢迎英国企业到中国推介先进技术和设备、投资兴业尤其是投资于服务业。两国有关单位已就银行合作签署了框架协议和谅解备忘录,北京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与英中贸协签订了建立“英国贸易中心”的合作备忘录,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中国将继续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同等国民待遇,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稳定有序、透明和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也希望英方为中方商务人员往来提供更多便利,同时推动欧盟尽早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为双方经贸合作创造更好环境。

我们还希望两国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强沟通,交流借鉴彼此做法和经验,开拓全方位、多领域合作空间。双方已就大熊猫合作保护研究项目签署了协议,英国将迎来一对来自中国的大熊猫,它们是中英友好的新使者。伦敦已从北京接过奥运会的旗臶,我们祝愿2012年伦敦奥运会取得成功。

中英两国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维护核不扩散体系、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等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立场。中英之间加强各领域合作,推动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中欧关系发展和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女士们、先生们!

创新永无止境,繁荣需要合作。在世界经济复苏和中英两国发展的重要时刻,只要我们双方以开拓创新、互利共赢的精神携手合作,必将迎来两国更加繁荣发展、中英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第6篇:思路定出路创新促发展

————蕉坝乡核桃产业发展记

自2010年以来我乡共栽植核桃7629亩,其中500亩以上基地5个,200亩以上的基地8个,是蕉坝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现“产业富民、产业兴乡”目标的又一后续支柱产业,而今伴随着“加

快转型、跨域发展”步伐的快速推进,核桃产业肩负着带领全乡群众实现同步小康美好愿望的重任,然而核桃产业见效周期长达4-5年,甚至更长,这与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紧迫性相矛盾,如何将这一矛盾有效化解,如何将农户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兼顾、如何稳定农户的信心等等一系列的难题摆在蕉坝乡党委政府的面前,值得可喜的是,

蕉坝乡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产业发展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产业富民、产业兴乡”这一目标,敢于正视困难、敢于探索创新、苦干实干、持之以恒,找到了一条适合蕉坝产业发展的路子。首先是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每季度召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产业发展工作,同时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逢会必强调产业,始终把产业时时挂在嘴上,紧紧抓在手上。其次是合理套种促管理,这是我乡敢于创新、科学创新的一大经验。核桃从发展以来,县里一再强调套种是不行的,蕉坝乡党委政府大胆试行,事实证明合理套种不仅可以促进管理,还有效缓解了群众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矛盾。再次是通过“一事一议”将产业发展管护费用于集中管理。这又是蕉坝创新工作方式的一大亮点,这也是蕉坝人敢想敢干的真实体现。事实证明我们路子走对了,办法找准了。

为进一步促进我乡核桃管理工作,5月21日,乡人民政府副乡长申茂琪组织召开了核桃管理现场培训会。现场会上,乡核桃辅导员李支荣同志就修枝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做了详细讲解和示范,同时34名管理员还进行了现场操作,他们将奔赴各个核桃基地参与和指导管理工作,目前我乡也完成2000余亩核桃的修枝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第7篇:教研求实效 创新促发展

教研求实效

创新促发展

——校本教研实践与探索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一所现代化的市直窗口学校,是全国百所名校之一。多年来,学校坚持“面向未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教研作风,按照“规范教研管理、落实教研过程、夯实教研基础、突出教研实效”的教研思路,形成了“学训互动奠定教研基础、点面齐动突出教研实效、上下联动拓展教研方式”的教研特色。

一、学训互动奠定教研基础。

教师素质提升最重要的途径是学习,为此我校通过推行“两个制度”、实施“三大工程”促使教师从“适应型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为教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

1、两个制度保学。我校推行“五个一”的制度,即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订阅一份学科教学核心期刊,记一本听课学习议课笔记,上一节研究课,每次教学活动进行一次教学反思。促使教师将学、教、研结合起来,确立学、教、研相长的工作学习观。学校每学期还将教师摘录的优秀文章编辑成《奇文共欣赏》一书,作为全体教师的课外读本,促进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我校在35岁以下教师中推行“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制度,全程记录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情况,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经历和成果。其内容有:自我介绍、座右铭、活动写真、知识与技能、荣誉与成果、才艺展示等。

2、三大工程促训。我校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来促进教师专业培训:一是“基础工程”,将教师基本功按内容分四个层面来训练落实:第一层面为职业基本功训练,全体教师打好以三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两话(画)(普通话、简笔画)、一语(英语)、一操作(电教媒体操作)为核心的职业基本功基础;第二层面为专业基本功训练,科任教师提高一标(把握课标)、一案(编写教案)、一课(上课辅导、作业设计与批改)的能力;第三层面为特色基本功训练,在前面两个层面基本功训练基础上,大部分教师形成个人特色和专长;第四层面为科研基本功训练,部分教师能独立承担教育科研课题,撰写科研实验方案、总结、实验报告、实验论文,上好课题实验研究课,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一专多能,成为学术型、科研型的教师。二是“青蓝工程”,学校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制定成长计划,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为青年教师选择观念新、教法新、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作导师,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教师从“入格”到“合格”再到“出格”,迅速成才。三是“名师工程”,确定“名苗”,重点培养;评选“名师”,着意包装;“名师”展示,打造精品;宣传“名师”,示范引路;学习“名师”,促进发展。我校曾组织校内六位名师,面向全市成功举办了以“新课程、新理念、新策略”为主题的名师展示课活动,在全市引起较大反响。

二、点面齐动突出教研实效。

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校本教研持续发展,丰富研究过程的有效载体。我校立足实际,建立以教研组和单学科组为“点”、多学科为“面”的点面齐动校本日常教研体系,有效地推动校本研究工作。

1、教研组细研交流。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在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集中研究解决问题。教研组从细化专题入手,把专题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可以操作的若干小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如教学理论学习,教研组事先将学习资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并提出若干思考问题,然后集体讲座、学习、讨论交流;教学实践交流,可能是“一字一析”、“一题一解”、“一课一得”,从评说、评写、评做等方面入手,重视操作和实践环节。教研组还不定期为组内教师解决教学困惑,教师之间的交流无处不在,体现了教研的灵活性、互助性,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单学科精研推进。同一学科开展“沙龙式”教研活动,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加同一主题的研讨活动。活动中,我们将座位排成“开放式”的U字型,围绕学科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通过专题讨论、现场示范、争鸣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场活动结束后,大家写下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学。这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真正切合了教师的实际需要,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教师经历如此“头脑风暴”式的洗涤,在“惊醒”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3、多学科群研共促。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科研月”活动,用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研究。按照“人人参与——集中展示——专题研讨——质疑答辩”的模式开展活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围绕研究专题上课、展示,针对教学疑难问题研讨、相互质疑答辩。如08年春季学期的科研月活动主题是“开展案例研究,增强教学效益”,围绕这一主题举行了系列教学研讨活动,举办了“如何开展教学案例研究”专题讲座,开展了网络教研活动,组织了听课评课问卷调查,并进行优质课竞赛。08年秋季学期,针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校本课程的教学情况,确定的科研月活动主题是:“立足课堂,改进方法,提高质量”,除了开展“自主探究、分组研讨”,人人上好一节研究课外,还隆重地召开了我校教学质量分析会。多学科同时开展活动,人人上阵,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三、上下联动拓展教研方式。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不断增多,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无法解决,教研工作仅仅局限于一校之内有可能会是同水平的反复、浅层次徘徊,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我校在保持现有的校本教研机制的前提下,构建了“上挂横联下辐射”的联动式教研形式,拓展了教研天地。

1、上挂求高度。我们与中央教科所、华中师大等科研院校单位联系,接收他们新理念新思想的熏染;聘请中央教科所田慧生博士为我校专家组组长,定期到我校指导工作;请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支玉恒、邱学华,省、市教研室教研员到校传经送宝。我们还与全国知名学校光明小学、北京小学、武昌实验小学联谊,从他们那里获得最前沿的教研动态、汲取最先进的教育经验。通过专家、名校手把手的指导,面对面的交流,开了眼界,少走了弯路,教师们得到了最新教学资讯,同时提升了校本教研的高度。

2、横联求宽度。荆门城区不大,但每所小学都有自己的特色,本着合作、互动、共享、发展原则,我们积极与城区兄弟学校“联合”;我们还与周边一些县、市实验小学联系,创造机会相互“串门”,让教师在结交中共同提高,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网,把老师的教案、课件、练习设计等发布到网上,与周边兄弟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灵活方便的优势,引导教师与兄弟学校建立QQ群,在QQ中进行交流,从备课、教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合作。通过跨校交流,实现由校内教研向跨校教研的转变,拓宽了教研渠道,拓展了教研的空间。

3、辐射求厚度。我校携手部分乡镇小学组成了“主动发展教育研究协作体”。协作体现有东宝、沙洋、掇刀、京山、钟祥等县市区十九所小学,所有成员学校均为自愿参加,实验教师八百多人,实验学生近万名,形成了“理事会——协作体学校——乡镇村小”三级组织结构和“分级管理、层层辐射、多向协作”的教研体系。协作体本着“发展第

一、互相学习、共同研究、成果共享”的原则,开展教研联动,其形式主要有集中研讨和校际联谊。集中研讨一般每年开展一次,每次一个主题,由一所协作体学校自愿承办,其他学校共同参与,内容包括学术报告、经验交流、论文评比、课例讲评等。校际联谊有“送教下乡”、“师徒结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我校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为协作学校送教40多次共80多节课,“师带徒”100多人,指导研究课、竞赛课60多节,做教改讲座20多场。这是一种大教研的尝试和探索,让多所学校的教师共同成长,让多所学校共同提高。

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工作促进了我校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办学质量的提升。2002年以来,教师发表文章322篇(其中国家级62篇),论文获奖568篇次(其中国家级86篇次),优质课获奖144节次(其中国家级13节次)。2006年,罗勤老师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荣获一等奖。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基地”、“全国整体改革实验基地”、“省教育科研50强学校”、“省综合实力50强学校”、“省示范小学”、“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中国监察报》、《湖北教育》、湖北电视台、《少先队辅导员》及市内各媒体多次报道了学校教改教研的典型经验。

第8篇:科技进步促经济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发展—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杨楼镇人民政府镇长 张长兴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杨楼镇党委、政府感谢市委、市政府及市科技局对杨楼镇工作的大力支持。去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部署,把加快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创新思路、优化环境、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依靠科技进步,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依靠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06亿元,利税8.3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1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技进步与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长期以来,农民群众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对科技的认识不足,农村成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盲区”,导致一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我们一是从转变观念入手,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提高镇村干部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镇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工作专题会议,针对重点项目和优势产业的具体情况,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把科技三项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去年我镇的科研经费总支出达到180余万元,占财政预算收入的1.2%。二是搞

1好培训,提高群众科技素质。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劳动力科技素质的制约,为提高我镇劳动力科技素质,我们根据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需要,引导镇、村及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各种技术、技能培训,镇政府免费向各种科技培训活动提供培训场所。2011年全镇共组织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46期,培训农民5100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000余份,培训内容涉及电脑、植保、畜牧养殖、畜禽疫病防治等,其中在镇科技培训基地举办的5期电脑培训班共培训青年农民235人次,深受农村广大青年的欢迎,使我镇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为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障。

二、 明确责任,推动科技工作规范化建设。

为保障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强化科技体制建设,安排一名科技专干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各行政村补充配备了科技副主任,于去年6月对他们进行了业务培训。在保障人员到位的同时,我们还加强科技工作制度建设,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各村签订了科技工作目标责任书,组织各村主干对科技工作进行汇报、交流、评比。春节前抽调人员组成考核组,用两天时间对全镇24个行政村的科技工作进行考核,对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马庄、李庄、杨楼等村予以表彰奖励。

三、突出重点,打造科技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

我们杨楼是农业大镇,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是我们做好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我们以科技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群众引进新的技术和生产理念,共建成了5个科技示范园区、10个产业基地。主要有:1.我们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在黎良村建成了河南秋实新能源公司,使以

前扔在地里没人要、随便烧的秸秆变成了“香饽饽”,减轻了禁烧压力,增加了群众收入,今年要帮助秋实公司建立研发中心,努力打造中原最大的生物质能源研发和机电设备生产基地。

2、河南豫兴铸造有限公司被平顶山市科技局授予“大口径阀门研发中心”,该企业积极与温州等地知名阀门企业合作,引进温州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在汝州市产业集聚区成立了煜达阀门制造有限公司。3.在马庄村建成的占地45亩,由14栋新型无支柱塑料大棚组成的“猪—沼—菜”生态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每个塑料大棚里有猪舍、沼气池、菜地,养猪产生的粪便生成沼气,沼液沼渣施入菜地作为肥料子,形成了种养共生、循环利用的小生物圈。

4.在李庄建成了6000平方米双膜式温室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示范园。5.位于渠庄村的三源牧业年出栏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正在建设,有望在今年年内建成一期工程,生猪存栏达到5万头。通过科技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镇农村经济发展,为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从种养殖大镇向种养殖强镇的转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我镇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搭建平台。一是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帮助企业赴省、赴京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3个,科技资金245万元,其中省“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科技项目2个科技专项资金185万元,分别是、豫兴铸造公司85万元,秋实新能源公司100万元。还为秋实新能源公司争取到国家科技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一项,科技专项资金60万元。二是牵线搭桥,促成校企合作。去年为促成豫兴铸造和河南科技大学的校企合作,书记、镇长数次亲

自带领企业总经理范建超到洛阳河南科技大学洽谈合作事宜,最终使豫兴铸造有限公司与河南科技大学达成了为期三年的校企合作协议,并举办了校企合作启动仪式,每周由河科大的教授到该公司为企业员工进行一次免费技术培训,该公司还可利用河科大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仪器设备,达到资源共享,缩短了企业研发周期,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我镇精密阀门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三是与科技局、洛阳专利代办处联络,帮助企业申报专利39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专利33项。四是积极为企业培养科技人才创造条件。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我们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依托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用产业集聚人才、以项目吸引人才、靠事业留住人才。镇党委、政府将科技人才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人选,表现优秀的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并多次召开科技人才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协调豫兴铸造有限公司购置通勤车一辆,解决了家在市区的工程技术人员上班难、回家难的困难,并为各类科技人才子女上学、参军提供帮助。

各位领导,同志们。2011年我镇的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科技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杨楼镇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科技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鼓励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推广先进技术,开展科技创新,为全市的经济腾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篇:网络爱情故事下一篇:应收款项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