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毕业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土建毕业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分析了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从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设计、团队式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管理考核制度等方面对土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第一篇:土建毕业论文

浅谈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对策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对高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现状的调研,找出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明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培养学生知识多样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合理的课程安排等问题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就业现状;对策

为进一步了解我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专业建设提供借鉴,项目组于2013年6月开始对新余学院在校生与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3份,有效问卷230份。

1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1社会问题

①近几年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尽管近几年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较好,但有关研究表明,由于受金融危机、建筑市场日益规范、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建筑行业逐渐呈从紧收缩之势,这使建筑行业的用人单位普遍开始控制进人计划。与此同时,近几年新增设置建筑类以及相近的有关专业的高校在迅速增多,尤其是本科及以上层次大学生毕业人数持续增长,导致原本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用人单位已经把进入门槛抬升到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了。这种“替代性就业”现象对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受到的影响很大,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

②从调研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有80%的毕业生认为性别对土建类专业就业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其中60%以上的女生称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

1.2用人单位对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的要求日益提高

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实践能否满足工作的要求结果调查如图1所示。

由于建筑类的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与理论方面的学习,注重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模式不足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表中可以看出,有58.9%的学生认识所学知识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

1.3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机遇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我国建筑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旧城改造、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房地产热,都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近五年来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年均4.25%的速度增加,行业队伍的迅速扩大,使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总量需求逐年大幅度增长。目前建筑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与从业人员数量之比偏低,且相当一部分技术及管理人员仅有中专或以下学历,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技术人才数量仍显不足,懂理论,会技术、能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由此可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带来了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也为建筑类人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大多选择在施工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也有不到10%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

2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现状分析

2.1学生素质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存在差距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房地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的日益成熟,用人单位更加青睐具备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的土建类专业人才,这对学生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精神,且专业知识面狭窄、创新意识不足及适应能力较差,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一些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2.2盲目的就业态度影响就业稳定

随着就业市场对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的热捧,其就业机会不断增多,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先就业后择业”和“人往高处走”的矛盾心理。当许多文科专业毕业生在苦苦追寻一个求职应聘机会时,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却在考虑去哪家单位更好一点,甚至不断毁约、改签就业协议。此外,部分毕业生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无法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最终选择离开。这些情况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为谨慎,使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2.3土建类专业女生在求职时遭受某种程度的不公

土建类行业的自身特点使土建类专业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到不公的待遇,具体体现在用人单位的性质、发展的前景和工作收入上。女大学生因为性别、年龄、怀孕等方面的因素到施工单位从事野外工作受限,故其工种、工作区域和发展前景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土建类专业男生的就业机会比女生多,部分女生不得不选择与专业无关的职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3影响土建类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3.1学校教育模式的影响

目前,土建类专业开放性较强,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基本呈多元化趋势,这对土建类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部分高校课程设置比较落后,教育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够得到社会认同的土建类人才(就拿对我校毕业生的调查情况来说,有超过45%的毕业生认为有些课程的设置是不合理的)。

3.2人才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取决于市场的需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呈上升趋。短期内劳动力数量的大辐度增加,势必加大劳动力市场消化的难度。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土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招聘标准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门槛不断增高,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实际的工作经验,这对于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所以各高校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

4措施

4.1提高土建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对土建类专业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既要重点培养专业素养又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设置科学系统的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改变以往你教我学的被动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改变传统理工科学生缺乏人文气质的状况,为土建类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端正心态

①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库。通过总结分析其中的规律,及时掌握市场动向,从而对毕业生开展积极有效的就业形势教育。

②其次,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加强对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改变其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到艰苦地方锻炼,增强毕业生立志建设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信念。

③最后,要加强择业心理指导。要针对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消极懈怠、焦虑担心、灰心失望、盲目乐观等心理状态,加强心理指导,适时进行心理咨询和调适,使之保持健康的择业心态。

4.3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就业政策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应征入伍等。为号召高校毕业生积响应就业政策,国家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在解决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使个人权益进一步得到了保障。同时,高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的就业政策,对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开展积极的就业引导,加大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尤其是对就业存在困难的学生。亟需解决土建类专业女大学生求职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为女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也应该认真学习国家的就业政策,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土建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办.我省部署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http://www.jxbys.net.cn/html/pnews/pnews-

201401141523346713.htm,2014-01-14.

[2] 张军,陈士玉.扩招后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3] 郝其宏.大学生就业市场话的矛盾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35).

[4] 汪元宏.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报,1995,(2).

作者:谭玲 康健 高必旺 万振 吴嫣

第二篇:土建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现状探析

[摘要]大学生择业就业是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做好个人择业就业工作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当前的择业就业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新形势下土建类高职院校做好毕业生择业就业工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择业就业;薪酬待遇;双向选择;职业生涯规划

[

我院以培养建筑行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学生掌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以便就业后能够及时胜任岗位工作。一直以来,如何根据建筑行业、高职教育的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學生的择业就业指导工作是土建类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分析我院学生当前的择业就业心理现状,结合他们的专业特色、个性差异和行业需求,为当前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寻找有效的解决路径。

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话题源于大学并轨扩招,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自此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各高校逐步扩大了招生规模,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模式逐步转向大众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毕业生面临着通过双向选择来落实工作。这要求学生首先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够做好什么,才有可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自此,大学生择业就业成为关乎学生个人成长、家庭幸福、高校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一直以来,我院认真学习并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就业政策,结合自身办学实际,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初衷,秉承“培育鲁班传人,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理念,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在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称号。这些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建筑行业在不断发展变化,职业技术教育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改革,土建类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必然会不断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挑战。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当前应届毕业生择业就业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机遇和挑战,指导学生做好择业就业指导工作。

一、学院应届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标准

长期从事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普遍感受到:薪酬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是毕业生在择业时重点关注的因素。其中,薪酬待遇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应届毕业生在家长、社会各种信息的影响下,对用人单位给出的实习期待遇感到不理解,甚至无法接受。第二是工作地点,我院学生90%左右是四川籍的,因此在择业时很多学生不愿意离家太远,成都、德阳、绵阳、重庆是最受欢迎的几个地点。第三是工作环境,近几年的毕业生基本为独生子女,择业时很关注公司提供的工作条件。如,交通是否便利、离中心城区距离的远近、办公设施的好坏等。最后一个影响要素是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部分学生关注工作单位后能否在专业技术职称、行业发展等方面有进步的空间,希望单位能够提供畅通的、适合个人发展的渠道。

二、近年来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

用人单位选择应届毕业生的标准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单位的需求不断变化,学分绩点是当前来校单位最看重的条件,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进入面试环节的决定因素。学分绩点越高,学习成绩越优秀,越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尤其是那些在国家级、省级举办的专业技术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用人单位会优先选择。近两年,不少用人单位还提高了学历要求,很多岗位要求本科学历,这对我们土建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建筑行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当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是行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其次是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更喜欢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因为这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但成绩优秀,而且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表现出较强的团队精神,这恰恰是企业最需要的。第三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社交礼仪等。用人单位主要通过面试环节来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面试环节表现突出的学生,单位会直接安排他们进入下一环节。最后,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具有文体特长的学生,希望那些既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又擅长文体活动的学生加入他们的团队,为丰富他们的企业文化生活注入新鲜血液。

三、学院积极搭建选聘竞聘平台

我院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由招生就业主管部门牵头,系部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院是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为企业推荐符合其岗位要求的优秀学生,为学生提供众多的招聘信息,帮助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在学生方面,学院将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教师将结合行业发展动向和社会需求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特点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尽早确立奋斗目标,拟定学习计划。此外,学院还会不定期邀请各专业成功校友回校举办座谈会,给学弟学妹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介绍行业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当前对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要求,帮助他们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鼓励他们努力学扎实专业知识,为顺利择业就业做好准备。每年6月,学院将启动新一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拟定工作计划,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大会,要求毕业生提前准备好求职材料,为即将开始的应聘面试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从9月到第二年的6月,也就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三学年,学院会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邀请用人单位到校选聘毕业生。其中包括全院学生现场招聘会(岗位需求覆盖学院所有专业,招聘单位来自全国各地,总数量在200家左右)、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根据企业计划需求适时举行,积极拓展订单培养模式)、校友企业招聘周(邀请校友企业到校选聘专业对口的优秀毕业生)。在整个就业工作开展期间,学院就业管理系统会及时公布详细的就业信息,辅导员也会通过QQ、微信等方式将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并做好咨询、推荐工作。在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方面,学院会及时了解他们的岗位需求,不定期开展回访活动,为培养企业、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积累宝贵材料。

通过分析我院应届毕业生择业就业期许、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以及学院目前的择业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不难发现,在整个择业就业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毕业生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并且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有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到选择工作单位环节就有明确的目标岗位,会根据单位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且这部分学生首先关注的是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不会在薪酬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方面过分挑剔。这部分学生很清楚,就业后的2-3年都属于职业发展的学习期,是积累经验的关键期,重点关心的应当是单位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另外,由于对工作地点、环境、待遇期望过高而无法与用人单位达成一致的学生大都只考虑了个人需求,而忽略了单位需求、个人能力以及行业背景。首先,我院学生的专业属于土建大类,对口的就业岗位与建筑相关,如施工、预算、测绘、监理、材料……应届毕业生需要长时间到一线施工现场接受锻炼、积累经验,生活条件肯定会比较艰苦。如果要挑剔工作环境,那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单位。其次,应届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企业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一般来说,毕业生到单位后会经过实习期、考核期才会正式被录用,企业需要对他们进行入职、专业技能、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需要安排企业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因此在薪酬待遇方面,不可能一开始就能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而是根据其在单位的工作表现逐步进行调整。那些能够顺利通过考核并且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的学生,薪酬待遇自然会逐步达到甚至超过其心理预期。最后,毕业生在就业地域方面局限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的狭隘观念,给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建筑企业工作地点不固定,工作人员跟随项目不断变换工作地点是行业常态,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地点固定且在四川省内,确实很难与用人单位达成一致。基于以上原因,我院择业就业工作中曾出现教师积极推荐而学生不积极的尴尬境地,进而导致就业指标的浪费,也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尤其在当下,很多用人单位已倾向于选择本科毕业生,如果高职学生不及时调整就业心态、改变一些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念,那今后我们的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建筑行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给我们的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学生、用人单位和学院三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当前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第一,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讲座、校友访谈等资源,积极向老师咨询进而逐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第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学好专业知识,利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认真锻炼好实践能力,以优异的学分绩点迎接用人单位的考察。同时,鼓励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提高自身学历,争取在毕业时能够同时具备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提高求职成功率。第三,倡导辅导员教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如模拟招聘、演讲比赛、职场礼仪知识竞赛等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帮助他们克服面试环节中的怯场、语无伦次等问题,给招聘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第四,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调整择业心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把企业能否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放在首位,切忌在工作地点和工作条件方面计较太多。第五,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多参加各类比赛,积极申报省级和学院综合素质A级证书,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充实求职材料积攒素材。第六,认真做好毕业生回访工作,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学习、环境适应、理解、组织管理、计算机操作、表达沟通等方面能力的评价,及时将数据反馈给教学部门和二级单位,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院学生在择业就业环节存在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工作地点、工作条件,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应聘面试环节得分不高等问题。结合建筑行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形势,尽早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锻炼语言表达、现场应变、分析判断、团队協作等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以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作者:李达 庞宗辉 曹碧清

第三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分析了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从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设计、团队式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管理考核制度等方面对土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一、引言

工程教育认证既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走向世界的要求,也是高校土建类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障,也为社会提供了具备公信力的评价结果。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质量控制要求”。其中,成果导向的理念突出表现为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和教学资源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在认证指标体系中,毕业设计是衡量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二、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本专业知识的锻炼,忽视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学生缺乏建筑整体概念,其毕业设计成果无法与实际建设工程紧密结合,使得毕业生工作后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合作沟通能力不足等问题。而建筑设计是一项整体工程,建筑、土木、工管等多个专业既要各司其职,又应紧密配合、相互协作,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2.毕业设计选题单一,与工程实际脱节。从近几年的毕业设计题目来看,大多数毕业设计题目以工程设计居多,毕业设计通常是教师分组自拟若干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绘制等基本任务。多数设计题目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形式过于单一,这就导致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难以适应以后的实际工程设计任务。

3.“一师多生、一师多导”的传统模式。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基本上相同,在毕业设计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能力的掌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而学生被动的接受任务书,依葫芦画瓢,成果千篇一律,甚至少数者照搬往届模板,缺乏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4.一般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开学初部分学生忙于研究生复试和找工作,花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极少,导致后面的设计工作跟不上进度,难以保证完成质量。

三、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1.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要求的各项能力均指向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因现代工程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工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并协调多种非工程因素,因此在毕业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中外文献和信息收集及综述的能力;(2)制定和实施调研方案、设计方案或试验方案的能力;(3)设计、计算及制图能力;(4)实验研究及数据处理的能力;(5)分析综合、提炼观点、编制设计说明书或撰写论文的能力;(6)外文阅读、计算机应用的能力;(7)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定期讲解设计过程中的重难点并教导学生利用力学知识和结构概念来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学生通过手算设计加深对结构的理解,鼓励独立思考,自主解决设计过程中的难点。要求学生能够应用专业的结构设计软件,对结构进行准确地建模分析,并能将结果与手算结果进行对比,自主建立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加深学生的结构概念。

2.团队式毕业设计模式。基于某一项实际建筑工程,将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在一起,或者是将其中两个专业组合在一起进行团队毕业设计。实际操作时,可在第七学期,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方向,按3—5人配1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组成设计小组进行数据采集和建筑方案设计。这个阶段主要是建筑专业学生拿出初步建筑设计方案,组织全组针对该建筑设计方案诠释设计创作理念。设计思考过程和确定建筑设计方案后,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开始合作,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和结构图的计算。毕业设计指导时,可以根据专业培训计划实施类似的联合指导小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和建筑学专业联合指导,每一组都配备一名有工程经验的建筑学指导教师和一名结构专业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条件配备一名工程管理专业的指导教师。这样毕业设计的师资就比较全面,所有的专业讲师都参与了整个过程,并根据进度和设计内容负责各个阶段。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利于各专业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设计工作和交流的平台,使毕业生能够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各种建筑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的设计流程,熟悉相关专业的交叉点,并有意识地去协调处理设计过程中专业之间的分歧问题,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近两届毕业设计中,依托我校设计研究院、BIM技术开放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实训基地进行了部分基于BIM技术的多专业团队毕业设计实践。毕业设计以我校在建的体育馆、文科大楼、农科大楼工程图纸和有关文件为依据,由建筑、土木、给排水和工管专业的毕业生组成团队,编制基于BIM的工程管理文件及模型。团队毕业设计涵盖以下主要内容:(1)基于BIM的三维建模。在给定图纸的基础上,进行翻模工作,并计算工程量。(2)基于BIM的技术标编制。利用完成的工程土建及安装三维模型进行碰撞检查,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及动画模拟,最终完成案例工程技术标的编制。(3)基于BIM的造价管理。利用完成工程土建三维模型,编制进度计划,最终完成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工作。通过多专业团队协作联合毕业设计,全面提升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满足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土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3.毕业设计管理和成绩评定。扩大毕业设计延伸到生产实践,甚至对课程设计采用分阶段来进行毕业设计。第一阶段:材料采集和前期准备阶段。结合生产实践,可以提前到第七学期。毕业设计:收集相关设计资料,熟悉相关规范、程序等,熟悉一些设计软件的使用,初步确定设计方案。第二阶段:设计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应合理安排设计进度,分阶段分配设计任务,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考核规则。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督促和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设计工作,并定期检查学生的设计成果,包括图纸和计算书。对毕业设计工作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前工作检查、答辩规范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并聘请有关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考核,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符合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毕业设计应设置专门的毕业设计教室,实行一段时间的在校集中管理,严格考勤。根据毕业设计的时间进度安排专业教师针对毕业设计的难点问题做集中讲座。此外,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监控,实行指导教师全程指导、院系定期检查的过程管理模式,将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整改。

毕业设计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平时成绩20%、评阅成绩40%(指教师评阅和评阅教师评阅),以及答辩成绩4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文献阅读、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情况;评阅成绩包括工作量、技术水平、学习水平和图文表达情况;答辩成绩包括个人陈述和回答问题,重点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答辩小组集体评定。对于团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应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评,再结合平时讨论、阶段汇报、中期评审、学生答辩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论

毕业设计是土建类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最接近实战的一次演练。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对所学专業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并加以综合的分析运用,对学生收集资料、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掌握工程设计常用方法等是一次全面的锻炼。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实践教学尤其是毕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从毕业设计的教学设计、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Z].2016.

[2]武鹤,张莉娟,马桂军,等.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

作者:佘艳华 曾磊 黄文雄 王德玲 肖桃李

第四篇: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

【摘 要】本文分析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阐述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从均衡配置基础课、增加专业理论计算类课时、打通学历发展的途径、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等方面提出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职 土建类 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成要素 培养途径

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建筑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较弱,导致个人职业生涯后续发展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分析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探讨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

一、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通过对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的梳理,笔者认为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学历方面先天不足。不考虑博士、硕士等研究生阶段教育,同为普通高中考入,学制4年的本科毕业生和学制3年的高职毕业生,由于高职毕业生持有的是大专学历,要想获得工程师等职称就需要更多年限,要想考取建造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等也需要更多年限。

例如,在获得助理工程师方面,本科学历毕业后,1年见习期满后,考核合格,认定助理职称资格;大专学历毕业后,2年工作经验,考核合格,认定助理级职称资格。获得工程师方面,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综上分析,如果同一年高中毕业分别进入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正常流程下,本科毕业生会比高职毕业生早一年获得工程师职称。

再如,在一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方面,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工作满3年可以报考。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大学本科学历,工作满4年可以报考。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6年可以报考。综上分析,如果同一年高中毕业分别进入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正常流程下,本科毕业生会比高职毕业生早一年获得一级建造师报考资格。

获得工程师、建造师等时间的延迟,直接导致高职毕业生担任项目经理等职位的延迟,放缓了其职业发展的步伐。

(二)基础知识薄弱。高职的任务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社会对高职的认知还停留在“高职是大专”的认识,绝大多数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读书不是本人或家长认同高职教育,而是因为高中没学好基础知识,高考成绩达不到本科线,进职业院校读书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而不是主动的选择,这种情形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作为建筑类工科生,甚至不熟悉三角函数、对数指数等,严重影响大学期间课程的学习。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高职毕业生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但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有所欠缺。很多高職院校认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任务,一味地通过课程改革减少基础理论课程,以达到培养专业技能的目标,如压缩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与学生专业技能无直接关系的课程。由于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基础课课时较少,课时大多安排在专业类课程,致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综合素质较差而后劲不足。

学习内容方面,学生功利性强,重视实践技能,看重专业实践。反映在学习目标方面,公共基础课及格就行,专业理论课也不太受重视,最重视的是专业实践课。即使在专业课方面,也是删掉了许多基本的计算,降低了高职毕业生的计算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形成简单直观的思维方式,只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缺乏从表面现象到事物本质、从外因到内因的分析能力。理论知识学习不足,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难以有创造性的表现,比如针对一些小的工程变更也无法设计计算。

(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高职学生大多在高中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由于在学校养成考试前几周突击学习的不良习惯,进入工作岗位后平时很少看书学习。如遇到岗位考试、职业资格考试等,平时不学习,靠突击学习。某些资格类考试缺考的考生中,高职毕业生占很大部分。

(五)缺乏可靠的再教育途径。抽样调查显示,9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都渴望再学习。但是,除少数大型企业有内部培训外,绝大多数企业职工再学习目前只是停留在短期或利用周末培训的层面,专项能力训练主要通过师傅徒弟的口碑相传或者自学摸索完成,缺乏可靠的再教育途径。

二、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

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内容复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高职土建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大多是在建筑行业一线,工作环境较为艰苦,更加需要健康的身体条件。建筑行业牵扯面广,需要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业主、政府监督部门合作协调,建筑行业也要应对工程条件变化、天气变化、业主变更等临时的变化,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毕业生在职场履行合同的品质。既包括在工作中遵纪守法、服从行业规定、尊重合同、维护公司利益、尊重客户等,也包括在离职后维护前公司的合法权益,还包括离职过程的合法合规。部分毕业生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甚至违背合同,丧失信誉,给其后续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

(三)较强的专业能力。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要有建筑识图的能力,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具备各建筑材料的识别和检测能力,同时能利用一些材料检测设备检测材料的性能来把握工程质量、控制施工进度;具备建筑测量能力,如建筑施工放线、建筑轴线的引测、各楼层标高的控制、抄平、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竣工测量等;具备建筑施工组织的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能合理把握工期、正确调动人力物力,使得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获得利润最大化;具备基本的力学与结构知识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查与控制能力等。

(四)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必要的理论基础包括熟悉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建筑材料、测量放样、读结构图施工图等。必要的理论基础是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有创造性的成果。

(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毕业后根据需要自学的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日益发达的建筑科技对个人的必然要求。只有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适应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的要求。

(六)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毕业前后是人生身份的重大转折,周围环境也截然不同。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和状态,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使毕业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快速地进入新工作岗位的角色,也会惠及毕业生以后的职业生涯。

(七)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在建筑领域不断提供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随着建筑工人数量的逐年减少,建筑设备的推陈出新,施工工艺、施工组织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建筑材料也相应地变化。对于这些变化,高职土建类毕业生不但要适应,而且要根据形势,敢于率先创新。

三、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

针对目前高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力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达到提升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补强高中没学好的基础知识。针对某些高职生在高中的数学、力学等基础知识过差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大一开设选修课,或者在前两周集中开展培训的方式,补强所必需的函数计算等问题,以便大学期间学生顺利学习“建筑力学”“工程测量”等课程。

(二)均衡配置基础课。现在高职很多专业出于让更多学时给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考虑,删掉了“高等数学”课程,严重阻碍了高职毕业生的后续发展。例如,职业资格考试会考到“高等数学”,结构设计计算也涉及“高等数学”,因此“高等数学”课程必须予以配置。另外考虑到土建类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会写很多的公文、通知、报告等,可以开设类似“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三)适当增加专业理论计算类课时。目前比如毕业设计,由于高职生专业理论计算能力的缺失,一般安排的是施工组织方案的编写和建筑图、结构图的绘制,而不安排结构计算内容。导致毕业生在施工中遇到小的变更也无法自行设计,削弱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必要的结构设计计算,也可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成人教育、自考等打通学历发展的途径。学历低会直接影响工程师的评定、职业资格考试,延缓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学历的提升会开阔高职学生视野,提高专业知识。一般的高职院校都有成人教育部门,应通过宣传,鼓励广大高职学生提高学历。

(五)保持专业实践技能的相对优势。高职毕业生的相对优势体现在专业技能较高,丧失这个优势就很难有竞争力。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探讨项目化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等,保持专业技能方面的相对优势。

(六)参加各级技能大赛,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大赛,可以对比各院校在学生培养中的差异,寻找不足,找到改进方向。专业技能大赛也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方向,跟踪并参与专业技能大赛,可以把行业的最新工艺技术反映在教学中。

(七)结合專业开展“创业实训”课程,提高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高职毕业生的发展状态,归根结底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结合目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潮流,结合高等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训”课程可以结合专业,巧妙设计创业项目,锻炼高职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

(八)探索高职毕业生的再教育问题。考虑到很多企业再教育制度不完善,可以探讨由母校组织的再教育问题。根据毕业生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适当设置相应课程,聘请行业专家讲授,形成有效可靠的再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建奎.高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12)

[2]学林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3)

[3]喻永均,张光春,王莉.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

[4]栗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2(9)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研究”(桂教职成[2015]22号4)

【作者简介】张小礼(1978— ),甘肃天水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凌卫宁(1967— ),广西北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韦凯杰(1977— ),广西南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责编 卢 雯)

作者:张小礼 凌卫宁 韦凯杰

第五篇: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 要] 毕业设计是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土建类各专业学生进行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的一个重要过程。基于项目教学法,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协同意识,以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土建类;毕业设计

[作者简介] 李文芳(1966—),女,江苏沛县人,硕士,副教授,注册造价工程师,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及教学工作。

[

一、问题的提出

建设项目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规划、可行性研究、设计、工程造价、施工监理、审计管理等各方面全盘考虑,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为优。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源于项目的特点,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决定了在执业过程中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毕业设计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和发展,用人单位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为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及社会对知识多元人才的需求,必须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以促进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配合能力。

二、现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简况

按现行人才培养计划及方案要求,我校土建类各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方法已基本形成了固定模式。时间在大四(建筑学大五)第二学期的第四周开始,约持续12周左右。教学模式为导师负责制的“一师多生、一生一题、一师多导”。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多为专业设计类、专题研究等方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课题选项主要有专业研究论文、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程施工项目投标文件(技术标和经济标)的编制等。为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顺利完成毕业设计,通常给定的项目规模均不大。比如工程管理专业,针对大多数同学选做的工程投标书的编制的课题,导师给定的项目规模约为3000m2左右的多层建筑,且仅为一个单位工程(土建工程)。

(二)现状分析

各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和项目内容在适应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面均有考虑,且质量不断提高。但一生一题,设计内容相对受限,同质性、片面性较强,对工程技术问题多以点状形态体现。如果从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的角度来看,这种训练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尽如人意。工程管理专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是项目前期的工作,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专业的设计类课题在产业链上又是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项目投标文件编制的上游工作。各专业间独立的设计课题,都局限在产业链上的某一点,学生对建设项目的全貌缺乏认识,对产业链上各专业了解不足。因其视野的局限,毕业设计成果无法与实际建设工程结合,无法将现代工程建设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合作的特点融入毕业设计。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毕业设计改革初探

(一)项目教学法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项目教学法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工程项目,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根据项目目标及任务要求,在实施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从而获得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拓宽知识层面,提高创新能力。以工程项目为基础的联合设计团队,其成员之间需经常进行各专业内容交流,团队成员的知识面可以得到有效拓展。此外,不同专业背景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触动科研思维,解放专业思想,提升专业创新能力。

3.增强了协同合作意识。一个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完成、交付使用的全过程历经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等阶段,涉及诸多环节。基于建设项目特点,多专业参与和多阶段毕业设计方式能促使团队成员牢固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养成经常和其他专业成员沟通、协调的良好习惯,培养土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性。

(二)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1.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毕业课题的确定。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毕业设计选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此外,选题还应紧密联系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毕业设计选题除了要具有以上特点外,还必须满足不同专业的毕业设计深度要求。分析本校土建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特点,设计项目内容涵盖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施设计、建设准备、施工建造等工作,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专业。项目模拟执业环境,训练学生以不同干系人身份完成工程项目从设计到建造产业链上所涉及的内容。具体做法是依托实际工程,模拟职场环境,从基本建设的前期开始,按项目数据的传递流向,完成项目方案设计,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项目的建筑、结构、水、电、暖施工图设计,编制技术标书及经济报价;完成项目建造实施方案。

2.课题的组织和实施。确定项目及课题内容后,由各专业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项目内容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并确定各自的专业指导工作和管理职责。由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组成5人团队,共同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团队成员根据要求做好毕业设计的各项任务分工和计划,组长组织协调,成员相互督促,自我约束,团队每两周对照计划及工作内容向指导教师团队做工作汇报。

3.课题的成果要求。毕业设计按本校关于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及任务书要求完成相应成果。除过程管理外,毕业设计采用联合答辩形式,由组长介绍项目实施的总体成果,各成员分别就个人完成的内容做工作汇报。教师从分工协同、专业能力、成果质量、汇报表达等多方面给予评价。

4.效果分析。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毕业设计,开阔了学生的工程视野,使其从项目全产业链的角度理解本专业,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专业协同能力得到提高。

四、结语

“大业欲成,人才为重”。基于项目教学法,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执业内容为依托,通过真实项目对实际工作场景实施模拟,搭建一个有利于各专业学生相互沟通、互相配合、共同设计的工作和交流平台,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工程设计中多专业、多工种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满足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武鹤,等.实施“卓越计划”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建筑教育,2012(z):15-17.

[2]陈刚,等.基于工程项目的土建类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4)117-120.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30.

作者:李文芳

上一篇:土木工程类毕业论文下一篇: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