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用语的修辞分析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迁移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了英语直线式思维模式和汉语螺旋式思维模式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探讨了英语逆潮式语篇模式和汉语高潮式语篇模式,实例分析了英语直线式思维模式的英语作文和汉语螺旋式思维模式的英语作文,并提出了教学建议,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克服他们英语写作中的这种汉语语篇思维模式的迁移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委婉用语的修辞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委婉用语的修辞分析论文 篇1:

基于语料库的动词重叠使用分析

摘  要:通过对语料库中1985个动词重叠使用频次、使用语境的定量分析,发现不同动词重叠式的使用频次差异显著,AA式动词重叠占总用例的80.45%。在语用环境上,陈述句是使用动词重叠最多的句类,占总用例的70%。在各类重叠式中,A一A式动词重叠在祈使句中的使用量超过了陈述句,较为特殊。同时,也讨论了频次差异及特殊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动词重叠; 频次;语境;句类

一、引言

汉语动词重叠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问题:什么是动词重叠式(何融,1962;李人鉴,1964;范方莲,1964;刘月华,1983;李宇明,1996;华玉明、马庆株,2007),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赵元任,1979;朱德熙,1982;朱景松,1998;陈立民,2005;鞠志勤,2013;熊仲儒,2016),什么动词可以重叠(何融,1962;刘月华,1983;李珊,2003;华玉明,2003),动词重叠后有什么语法功能和句法限制(王还,1963;赵新,1994;李宇明,1998;杨平,2003;李珊,2003;陈立民,2005;张爱民、杜娟,2005),动词重叠有何语用特点(邢福义,2000;邵敬敏、吴吟,2000;徐连祥,2002;徐阳春,2007;鞠志勤2013)等。

这些研究非常深入细致,但是内省式的定性研究较多,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较少。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语料库对动词重叠的使用情况进行定量考察,以期对动词重叠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具体来说,本文拟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讨论:各类动词重叠式的使用频次及比例;各类重叠式的使用语境。在正式讨论之前,我们将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予以说明。

二、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

不同学者对动词重叠包括哪些形式的观点并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1.仅限于AA式(如:看看),包括ABAB式(如:研究研究)。李人鉴(1964)认为,只有“AA式”和“ABAB式”是动词重叠,中间加“一”、“了”的都不是。“A着A着”“A啊A啊”是动词连用,不是动词重叠。

2.包括AA、A一A、A了A、A了一A四式。范方莲(1964)认为,这四式是动词重叠;刘月华(1983)、房玉清(1992)等也把这四式看成是动词重叠。

3.除了AA、A一A、A了A、A了一A外,还包括“A着A着”和AABB(如:说说笑笑),共六式。张静(1979)、李宇明(1996)、王茂林(2007)等均持此类观点。

除以上观点外,何融(1962)认为,动词重叠式包括AA式、A了A式(含双音节);李珊(2003)认为,动词重叠式主要包含两大类:能产的和不能产的,其中,能产的包括AA式、AAB式、ABAB式,不能產的包括AA式、AABB式;华玉明、马庆株(2007)则从语音角度,把动词重叠区分为轻声式和重音式,轻声式指的是重叠后出现轻读现象的动词重叠,重音式指的是重叠后动词仍然读原来的声调,没有变化。

基于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只有动词重叠后出现轻读现象的为动词重叠式。具体来说,本文拟考察六种动词重叠式:

1.AA式:听听、看看、说说话、听听歌、散散步;

2.A一A式: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聊一聊;

3.A了A式:洗了洗、等了等、想了想、笑了笑;

4.A了一A式:听了一听、想了一想、看了一看;

5.ABAB式:商量商量、研究研究、解释解释;

6.AB了AB式:研究了研究、商量了商量、打扫了打扫。

在这六种重叠式中,单音节动词A重叠后第二个A出现轻读,双音节动词AB重叠后B出现轻读。这种语音上的轻读与动词重叠“动量小”“时量短”的语法意义相契合,争议较小。有争议的是那些重叠后读音无变化的重叠式,本文暂不讨论。

(二)研究方法

对自然语料的定量分析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语言研究的客观性,为了真实呈现动词重叠的典型用法,本文考察了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所收录的京籍作家王朔的作品,近135万字,对其中出现的动词重叠进行了穷尽性提取。之所以确定这一语料范围,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南方方言中存在“看看清楚”“说说明白”等动词重叠后仍然加补语的情况,北方话和普通话中很难接受这一形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我们选择京籍作家;二是一般认为动词重叠主要用于口语中,而王朔小说的语言被认为是当代北京口语的真实代表(张伯江、方梅,1996)。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可以自动识别AA、A一A、ABAB、A了A四种格式,检索起来相对容易。不过,由于该语料库是以汉字为基本单位,不能针对词性自动检索,而汉语可重叠的词类较多,因此,需要对检索出的重叠式进行人工二次筛选。筛选步骤与原则如下:

1.剔除词语反复。例如:

(1)好好,你们别送了。(《橡皮人》)

2.剔除形容词、副词、名词、量词等词类的重叠式。例如:

(2)我连连对高晋说:……(《许爷》)

3.本身为动词,重叠后词性发生变化的重叠式,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例如:

(3)我也被两个警察死死扭住胳膊戴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4)看到白丽手里握着一把大号水果折刀,锋刃寒光闪闪。(《人莫予毒》)

4.重叠拟声词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例如:

(5)在场的人都呆了,我也惊呆了,只是喃喃地说:……(《许爷》)

5.AABB(含AA类)绵延式或重音式重叠不在本文考察范围。例如:

(6)周围全是脑门晶亮五官模糊的陌生孩子,挤挤挨挨。(《看上去很美》)

该语料库虽然可以自动识别AA、A一A、ABAB、A了A四种格式,但是对于A了一A、AB了AB两种格式却无法自动识别,需要人工干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针对A了一A,在“高级搜索”页面“搜索”栏输入“了一”,在“作者”栏输入“王朔”,点击“检索”,共得到1501条“了一”连用的语料,然后进行人工筛选。

2.针对AB了AB,在“高级搜索”页面“搜索”栏输入“了”,“作者”栏输入“王朔”,在“显示字数—左”栏输入“2”,共得语料17219条。然后,用[了]+标点/数词/疑问词/人称代词/量词的方法在WORD中进行剔除不是重叠式的形式,再逐条进行人工筛选。

依据以上原则,我们共得到1985个动词重叠用例,然后对这些用例从使用数量、频率与句类等方面进行了逐一标注、统计。

三、动词重叠式的使用频次

动词重叠存在不同格式,这些格式之间有什么差异,经常成为讨论的话题(邢福义,2000;徐连祥,2002;杨平,2003;李珊,2003;华玉明,2003)。与前人不同,我们希望通过定量的方式,从使用数量、频率等方面展现各类动词重叠式之间的差异。

(一)动词重叠式使用的定量统计

我们对王朔小说中各类动词重叠式出现的次数、频率及其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王朔小说动词重叠式使用频次表

重叠式 次数 频率(单位:

次/十万字) 比例 位次

AA 1597 118.30 80.45% 1

A一A 48 3.56 2.42% 4

A了A 217 16.07 10.93% 2

A了一A 1 0.074 0.05% 5

ABAB 122 9.04 6.15% 3

AB了AB 0 0 0% 6

总计 1985 147.04 100%

从表1可以看出,语料中六类动词重叠式共出现1985次,频率为每十万次出现147.04次。其中,AA式出现频率最高,达到每十万字出现118.30次,占总用例的80.45%,是动词重叠式当之无愧的典型形式。六类重叠式的使用频率依次为:

AA>A了A>ABAB>A一A>A了一A>AB了AB。

(二)定量统计使用频次的价值和意义

表1的统计数据,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1.展现了AA式与A一A式使用的另一维度

从表1可以看出,AA式与A一A式在使用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AA式的使用频率为118.30/十万字,占总用例的80.45%;而A一A式仅3.56/十万字,仅占总用例的2.42%。邢福义(2000)、徐连祥(2002)曾经讨论过AA式与A一A式的差别,两位学者都认为二者存在差异,但是差异细微。我们赞同这一看法。从意义的角度来看,AA式與A一A式的差别的确非常小,二者基本可以互换;不过,从使用频率的角度来看,二者却存在巨大差异。我们认为,运用语料进行定量分析的价值就是从数量、频次角度揭示语言使用的另一维度。

2.表明了A了A式与A了一A式使用的显著差异

数据表明,表达已然动作的A了A式使用频率较高,仅次于AA式,为16.07/十万字,占总用例的10.93%。但同样是表达已然状态,A了一A式使用频率极低,仅有1例:

(7)她不服地挺直上身,但气焰还是略低了一低。(《空中小姐》)

A了A式与A了一A式虽然只差了一个“一”,但使用数量却差异巨大。这显然是语言的经济性原理在起作用。一方面,既然A了A式也能表达短时、量小动作的完成,那么,多一个“一”就不如少一个“一”。另一方面,不含“了”的AA式、A一A式同样可以表达已然动作,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A了一A式、甚至是A了A式的使用几率。例如:

(8)a.杨重看了看表,倏转身向另一个方向匆匆而去。(《一点正经没有》)

b.杨重看看表,倏转身向另一个方向匆匆而去。

c.杨重看一看表,倏转身向另一个方向匆匆而去。

原文使用了含“了”的(8a),但是使用不含“了”的(8b)、(8c)也没有问题。不过,在表达已然状态时,如果“动词重叠式单独做主要动词,或用于表示连续动作中的最后一个动作时,要用‘V了V’式,不能用‘VV’式”(杨平,2003)。仍以例(8)为例,“杨重看了看表”可以拿出来单独成句,但“杨重看看表”则语义未尽,需要后续成分才能成句。

3.凸显了单、双音节动词重叠的频次差异

表1的数据显示,单、双音节动词重叠的使用数量悬殊。统计显示,双音节重叠式ABAB、AB了AB的使用数量仅占总用例的6.15%,远低于单音节动词重叠,这与现有的研究相一致(李珊,2003;华玉明,2003)。不过,AB了AB的用例为0,还是让我们始料不及,尽管从语言经济性上不难判断AB了AB很少见。

表1的数据还显示,单、双音节动词重叠的使用频次差异很大。AA式动词重叠的使用频次达118.3/十万字,远远超过ABAB的9.04/十万字。以语料中的“看”为例,该动词重叠的总用例为376次,其中,在AA式中出现341次,在A了A式中出现29次,在A一A式中出现6次。其他单音节动词重叠的使用频次也非常高,如:“想(了/一)想”112次,“点(了/一)点(头)”91次,“谈(了/一)谈”59次,“说(了/一)说”55次,“笑(了/一)笑”58次,“试(了/一)试”37次。

与单音节动词相比,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使用频次极低。在近135万字的语料中,只出现了86个双音节重叠式。其中,频次超过5次的只有三个词,且都未超过10次:

打听(7次)、商量(6次)、认识(5次);

频次超过1次、低于5次的有15个:

关心(4次)、考虑(4次)、高兴(4次)、分析(2次)、检查(2次)、见识(2次)、交流(2次)、了解(2次)、欺负(2次)、热闹(2次)、吓唬(2次)、享受(2次)、休息(2次)、宣传(2次)、学习(2次);

出现频率为1次的居多,有68个:

帮助、表现、表演、补充、布置、参谋、垫巴、叠巴、动弹、锻炼、改造、感慨、勾搭、鼓励、观察、回想、集中、讲究、教训、解释、精神、撅巴、开导、考验、扩大、浪荡、凉快、溜达、摩挲、暖和、攀谈、盘算、批判、批评、扑落、切磋、燃烧、热乎、散荡、拾掇、收集、收拾、说搭、体会、体验、填补、托咐、慰问、习惯、欣赏、形容、研究、演习、意思、引见、酝酿、咂摸、眨巴、粘乎、照顾、折腾、斟酌、争取、征求、整顿、质问、准备、琢磨。

可见,单、双音节动词重叠式的区别不只是多少,频次差别更是巨大。单音节动词重叠频次高,双音节动词频次极低,朱景松(1998)的统计也反映出这一点。

以上基于使用数量和频次的统计,让我们对动词重叠的使用情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但是要真正了解动词重叠的使用情况,还需考察动词重叠运用于什么样的语境。

四、动词重叠式的使用语境

(一)动词重叠式的使用语境

本文所说的使用语境指的是陈述、祈使、疑问、感叹四种句类环境。句类与动词重叠关系密切,比如:一般认为在祈使句中,动词重叠可以缓和语气(朱德熙,1982);朱景松(1998)指出,祈使句和叙述句均是使用动词重叠的典型环境;杨平(2003)、潘国英(2007)也认为,祈使句是使用动词重叠的典型环境。这些论断是否正确,有必要定量考察各类动词重叠式在四类句子中的使用情况。

(二)动词重叠式的句类分布

我们对1985个用例,按照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句子类型进行了逐一标注,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类动词重叠式句类分布表

重叠式

句类 AA A一A A了A A了一A ABAB 总计

数量及比例 数量及比例 数量及比例 数量及比例 数量及比例 数量及比例

陈述 1088 .55 22 .01 217 .11 1 .00 63 .03 1391 .70

祈使 420 .21 25 .01 0 .00 0 .00 52 .03 497 .25

疑问 89 .04 1 .00 0 .00 0 .00 7 .00 97 .05

感叹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注:由于AB了AB未在语料中出现,所以没有标注。 1985 1.00

从表2的“总计”部分可以看出,在语料中,动词重叠式主要用于陈述句,占比达70%。祈使句也经常用重叠式,数量仅次于陈述句,但差距较大。重叠式在疑問句中的数量较少;语料中没有用于感叹句的例子。动词重叠式在四类句子中的数量、占比依次为: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无)。

(三)定量统计使用语境的价值和意义

表2的统计数据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1.使用动词重叠的典型语境到底是祈使句还是陈述句?2.为什么A一A式在祈使句中的使用数量超过陈述句?3.含“了”的重叠式为何只用于陈述句。其中,第三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了”是表示动作或事件完成的体标记,用于陈述句不难理解,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讨论前两个问题。

1.动词重叠使用的典型语境

一般认为,祈使句是使用动词重叠的典型性语境,但是在我们统计的语料中此类用例为497条,占总量的25%,远低于陈述句的1391条及占比的7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陈述句中的动词重叠主要用于描写动作,尤其是连续动作,具有极强的描写性。例如:

(9)方方看看我,没说话。(《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0)冯小刚擦擦泪,走了。(《你不是一个俗人》)

(11)讲师推推眼镜,低头翻翻讲义,抬起头。(《痴人》)

(12)杨重看了看表,倏转身向另一个方向匆匆而去。(《一点正经没有》)

(13)夏顺开想了想,道:行,你们趁今晚好好串串供……。(《无人喝彩》)

例(9)~(13)均是对连续动作的描写。这些描写动作的用例在陈述句中大量存在,远远超过祈使句的用例。由此可见,只是简单地从语感出发,就判定祈使句是使用动词重叠的典型语境,可能并不客观。至少在本文确定的语料中,祈使句并不是最典型的使用环境,描写动作的陈述句才是使用动词重叠最多的语境。

动词重叠式在陈述句中比祈使句中多,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一是似乎与语料选择有关,因为我们的语料主要是小说,小说中存在大量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所以陈述句的使用数量较多;同时,小说中也有大量的对话描写。就此而言,我们认为这些确定的语料是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动词重叠的使用情况的。二是动词重叠大量用于陈述句,与其基本语义和认知象似性有关,即动词重叠表达“同质概念元素在一定认知域的复现”(张敏,1997),或者说用语言形式的重复表达同一动作的重复和延续。刘丹青(2012)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用认知象似性模型来解释动词重叠表达的短时、少量等减量性的语义“扞格难通”,因为“以能指的增量表达所指的减量,不符合理想的象似性模型”。我们认为,重复并不必然是大量,也可能是短时少量的重复,与语言的象似性并不矛盾。通读上述各例的描写,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是符合认知的象似性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者基于动词重叠经常用于祈使句的判断,提出“委婉”“尝试”是动词重叠的的语法意义。我们认为,“委婉”“尝试”宜看作动词重叠在特定语境下的语用意义或“格式意义”(邵敬敏、吴吟,2000),动量小、时量短才是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这一语法意义也与语料中动词重叠大量用于描述动作的陈述句相一致。

2.A一A句类分布的特殊性

表2的数据显示,与AA式和ABAB式不同,A一A式在祈使句中的使用数量超过了陈述句,前者为25例,后者为22例,这一现象比较特殊。我们认为,这一特殊现象支持邢福义(2000)对A一A的论断。邢先生认为,“VV是自由式,用VV显得很随便;V一V是郑重式,用V一V往往是为了对某种短暂的行为作特意的强调”。萧国政、李汛(1988)也指出,A一A式的祈使程度要比AA式高。试比较:

(14)a.停一停,姐妹们,慢点动手。(《痴人》)

b.停停,姐妹们,慢点动手。

(15)a.我这问不涉及具体人,只是泛泛一问,从理论上问一问。(《痴人》)

b.我这问不涉及具体人,只是泛泛一问,从理论上问问。

例(14a)为祈使句,例(15a)为陈述句。两者都可以用AA式替换,但是替换后祈使句(14b)就失去了“郑重”“强调”的意味,而陈述句(15b)则没有这种感觉。不过,现在我们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A一A式在祈使句中既有委婉的功能,又能表达“郑重”“特意的强调”?

我们认为,二者看似矛盾,但是A一A式却实现了二者的统一。众所周知,祈使意味着说话人希望听话人能够做某事,自身即蕴含郑重强调之意,同时,出于交际的礼貌原则,说话人又希望能够委婉地表达出意愿。因此,会选择量小时短的动词重叠式以舒缓语气,如AA式;但是太委婉了又缺少祈使的力度,于是说话人又更多地选择了增加了一个音节的A一A式,用语音的延长表达郑重强调之意。同时,“一”又是最小的整数,与委婉的整体语用效果并无悖逆,反而让委婉与郑重实现了统一。

基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AA式与A一A式的差别:一方面是频次差异,即AA式使用更为频繁;另一方面是句类选择存在差异,A一A式在祈使句中更常见一些。

以上是对动词重叠使用语境的定量考察,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陈述句是使用动词重叠最多的句类;在各类动词重叠式中,A一A式因为有“郑重”“强调”的意味,所以在祈使句中的使用数量超过陈述句。

五、结语

动词重叠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确定六类动词重叠式的基础上,对近135万字语料中的1985个动词重叠进行了使用频次、语境的定量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

1.六类重叠式的使用频次差距较大,其顺序依次为:AA>A了A>ABAB>A一A>A了一A>AB了AB,其中,AA式占总用例的比例达80.45%。

2.定量分析表明A一A式与AA式存在显著差异:一是在使用频次上,A一A式仅占总用例的2.42%,远低于AA式的80.45%;二是在使用语境上,与AA式不同,A一A式在祈使句中的用例超过了陈述句。这一特殊现象为邢福义(2000)A一A具有“郑重”“特意的强调”的论断提供了数据支持。我们也解释了为什么A一A式在祈使句中既有“委婉”的功能,又能表达“郑重”“特意的强调”。我们认为,相对于AA式, A一A增加了一个音节“yi”,用语音的延长表达出郑重强调之意;同时,“一”又是最小的整数,在语义和语用上更能传达出委婉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委婉与郑重的统一。

3.单、双音节动词重叠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频次上。ABAB式双音节重叠仅占总用例的6.15%,频次均未超过10次;而AA式单音节重叠占比达93.85%,部分动词的重叠频次甚至超过100次,如:“看(376次)”、“想(112次)”。

4.A了A式与A了一A式虽然只差了一个“一”,但使用数量差异巨大。A了A式共217个用例,占总用例的10.93%;同样是表达已然状态,A了一A式仅1例。这主要是语言的经济性原理在起作用。此外,含“了”的動词重叠只出现在表达完成状态的陈述句中。

5.从使用语境看,陈述句使用动词重叠的用例有1391个,占比70%,这些用例具有很强的描写性,主要用于描述动作,尤其是连续动作。祈使句有497个用例,占比25%,远低于陈述句。数据比较支持陈述句是使用动词重叠最典型的语境,祈使句虽然也大量使用动词重叠式,但是典型程度缺少数据的强有力支持。

本文从频次和语境对动词重叠进行定量分析,一方面佐证了现有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定量分析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参考文献:

[1]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 2005,(2).

[2]范方莲.试论所谓“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1964,(4).

[3]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何融.略论汉语动词的重迭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2,(1).

[5]华玉明.汉语重叠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6]华玉明,马庆株.重音式和轻声式动词重叠的功能差异及其理据[J].语文研究,2007,(4).

[7]鞠志勤.动词重叠的体标记地位及语篇语用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2).

[8]李珊.动词重叠式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9]李人鉴.关于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1964,(4).

[10]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 1996,(1).

[11]李宇明.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J].中国语文, 1998,(2).

[12]刘丹青.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J].方言,2012,(1).

[13]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J].中国语文,1983,(1).

[14]潘国英.论汉语动词重叠的主观性表达[J].修辞学习, 2007,(1).

[15]邵敬敏,吳吟.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J].汉语学报,2000,(1).

[16]王还.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1963,(1).

[17]王茂林.留学生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浅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4).

[18]萧国政,李汛.试论V一V和VV的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6).

[19]邢福义.说“V一V”[J].中国语文,2000,(5).

[20]熊仲儒.动词重叠的句法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 2016,(2).

[21]徐连祥.动词重叠式VV与V一V的语用差别[J].中国语文,2002,(2).

[22]徐阳春.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用考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23]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5).

[24]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5]张静.论汉语动词的重迭形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26]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2).

[27]张爱民,杜娟.动词重叠与句类的语用制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8]赵新.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

[29]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0]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1]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 1998,(5).

Corpus-Based Analysis on Verb Reduplication

Li Zha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Key words:verb reduplication;frequency;context;sentence types

作者:李占

委婉用语的修辞分析论文 篇2:

英语写作中汉语语篇思维模式的迁移论

摘要:从迁移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了英语直线式思维模式和汉语螺旋式思维模式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探讨了英语逆潮式语篇模式和汉语高潮式语篇模式,实例分析了英语直线式思维模式的英语作文和汉语螺旋式思维模式的英语作文,并提出了教学建议,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克服他们英语写作中的这种汉语语篇思维模式的迁移影响。

关键词:英语写作;英语语篇思维模式;汉语语篇思维模式;迁移:跨文化意识

引言

英语写作作为一种书面形式的输出性技能,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语篇组织能力。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汉语式思维现象,表现在其作文的词、句、篇上都带有汉语的气息。究其原因,这是汉语思维模式和汉语语篇结构模式在英语写作中迁移的结果。本文从英汉对比语篇修辞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和汉语语篇思维模式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并实例分析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在语篇方面出现的汉语式语篇思维的问题,并提出克服学生汉语语篇思维的影响和培养学生英语语篇思维能力的教学建议。

一、迁移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母语被称为第一语言,学习语(目标语)被称为第二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第一语言知识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第一语言迁移现象。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以前学习过的旧知识在后来的新知识学习中产生影响的心理过程。1953年Weinreich在《语言的联系》这本书中讨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关系时提出了一个概念——干扰。因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对第一语言比对第二语言更为敏感,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学的第二语言中无疑就会留下第一语言影响的痕迹,因此Weinreich把干扰定义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学到的语言是既不同于第一语言又不同于第二语言的一种语言变体,干扰可以发生在这种语言变体的各个层次上[1]。1957年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这本著作中,采用比较描述的方法,从音位、语法、书写体系和文化层次上,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进行比较分析。这一分析方法被称为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基于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受第一语言的影响,往往倾向于将第一语言的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与第一语言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他们所学的第二语言中[2]。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第一语言规则和第二语言规则相同时,往往出现正迁移,此时的迁移是积极的,它能促进新知识的学习;而当第一语言规则与第二语言规则不同时,就会出现负迁移,此时的迁移是消极的,阻碍新知识的学习,往往还会导致语言错误和学习困难的产生。负迁移就是干扰。研究发现:第一语言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所犯的错误中有51%来自汉语的干扰[3]。这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音、语法、文字系统、思维模式和语篇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英语写作中会发生汉语语篇模式的干扰现象。语篇组织结构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思维支配语言,思维对语篇的组织结构起决定作用,许多语篇结构现象可以从思维与语篇组织结构的关系中去寻找。

二、英语直线式思维模式和汉语螺旋式思维模式

根据Kaplan(1966)的调查和分析,英语思维模式采用直线式[4],在写作中表现为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即先把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或者要证明的观点概括成段落的主题句或全文的立论句,然后分点说明和使用论据证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英语思维把认知的对象,即自然(客观)作为宇宙的核心,思维的推进是以理性的方式进行的,其推进从一般到特殊,为演绎式推进。(2)英语直线式演绎思维模式反映在语篇组织上,则是英语是分析式的形合语言,句与句之间依靠语言形式衔接,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性的。汉语思维模式则采用螺旋式[4],在写作中先围绕主题背景阐述评论,然后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型形式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要证明的论点加以展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汉语思维把认知的主体,即人类(主观)作为宇宙的核心,思维的推进是以感性的方式进行的,其推进是从特殊到一般,为归纳式推进。(2)汉语螺旋式归纳思维模式反映在语篇组织上,则是汉语是综合式的意合语言,句与句之间依靠意义形式衔接,其关联照应手段是隐性的。英语思维模式与汉语思维模式如表1所示。

表1英语直线式思维模式与汉语螺旋式思维模式

语言

思维英语汉语线性螺旋直接间接理性感性客观主观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显性形合隐形意合三、英语逆潮式语篇模式

英语直线式思维模式起源于西方古代社会的商品经济和城邦社会制度。西方古代社会的商品经济和城邦社会制度确定了西方社会的个体关系的价值取向。西方中世纪社会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巩固了西方社会的个体主义和平等独立的价值取向的基础。西方社会受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世界的思想、柏拉图的主体和客体相分离的思想和笛卡尔的物质和精神相分离的思想的影响,产生了西方社会的二元对立论的思想:人类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善和恶等。这种二元对立论的思想导致了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平等和对抗的价值取向的产生。在这种个人主义、平等和对抗性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西方社会强调人类要征服自然,而征服自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智慧和知识,反映在理辩方面则体现为逻辑推理,反映在语篇方面则体现为线性式。因此英语语篇十分强调如何通过有效的推理方式,即采用所谓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推理,来论证文章中提出的论点,说服读者[5]。英语线式语篇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开头部分、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开头部分主要是开宗明义,概括要点,提出论点,起到路标指向的作用,告诉读者下面文章要讲的内容。主体部分是语篇的主要部分,由若干个段落组成,涵盖与主题要点相关的论点,以及支持论点的论据和论证。结尾部分以总结概括主题要点的方式总结全文。英语语篇要求每个段落以主题句开头,主题句之后是分点说明,分点说明是线式展开,它们始终围绕主题发展,很少离题或被枝节打断。这种主题和要点在先的组合框架被称为逆潮式结构。通常要点组合按因果关系、问题及解决、时空间顺序以及要点顺序等线式排列。英语逆潮式语篇模式如表2所示。

表2英语逆潮式语篇模式

结构功能开头点破主题,阐明要点主体列出支持主题的事实或论据,进行论证结尾概括要点在英语语篇中,提出的所有论点、要点、观点和主张,不管是事实性的还是观念性的,都必须要用论据来证明。正是这些证据和在此基础上的论证,构成了英语语篇的核心。在线式结构的语篇组织过程中,作者所需要做的是使用什么样的证据、需要多少证据及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手段来支持文章的要点。

英语语篇论证的特点是:以假设为前提,对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每一个论点都需要构建一个证明单元,每一个证明单元由六个要素组成:(1)论点,(2)论据,(3)论证,(4)对论点的强化,(5)对论据的进一步支撑,(6)从反面证明论点。前三个要素构成了证明单元的主要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后三个要素是辅助要素,进一步说明论据是否充分,对论点作进一步的论证。由此可见,英语语篇对论点的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下面这篇作文中可以看出英语线式逆潮式语篇结构的特征:

I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Harmful To Teenagers?

Recently more and more teenagers have played computer games. Teenagers are spending more time and more money on computer games now than they did ten years ago(现象陈述). However, in my opinion, although computer games have certain positive effects on giving teenagers entertainment and relaxation, they have certain negative effect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提出观点).

First, playing computer games wastes the time when teenagers should sit in the classroom for their studies.(论点1) The colorful pictures and vivid characters of computer games are far more attractive than the dull black letters in textbooks and teenager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ddicted to computer games. Therefore, Teenagers addiction to computer games often results in their poor academic work(论证1).

Furthermore, not being instructive, some computer games contain violence and pornography(论点2), which is extremely harmful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teenagers and makes some juvenile delinquents commit crimes because heroes in their computer games do so in a virtualreality world.(论证2)

Besides, physically speaking, computer games contribute a lot to failing eyesight among teenagers (论点3)because their spending too much time in front of computer screen damages their eyesight(论证3)

In summary, in spite of their entertainment and relaxation value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hinders the healthy growth of teenagers(结论). It will produce much more positive effects if teenagers use computer games in a more controlled and reasonable way,which should b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ir parents.(对结论的补充)

从文章的第一段读者知道作者对孩子玩电脑游戏持反对观点。为了支持这个观点,在正文段中,作者用三个论点说明了孩子玩电脑游戏的三个弊端——浪费学习时间、色情暴力和影响视力,并且分别论证了玩电脑游戏对孩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玩电脑游戏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应该禁止),并提出建议:应该在父母的监督之下可以以可控的和理性的方式玩电脑游戏,这是对文章结论的补充。

线式思维模式是英语论辩语篇的主要结构,也是英语语篇语义流动的方式。这种语义流动是通过英语连接词等手段的使用来推进的。英语语篇中各级语篇要素之间的连接词,如同文章的路标,引导着读者的思维方向,使之与作者的意图一致。

四、汉语高潮式语篇模式

汉语螺旋式思维模式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农耕自然经济和家国同构制度。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平等和对抗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古代社会的农耕自然经济和家国同构制度确定了中国社会群体关系的价值取向,儒家的仁义中庸的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和佛家的自身修养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自然和谐和谦逊礼让的思想。这种中国社会中的集体主义、自然和谐和谦逊礼让的思想使汉语的语篇修辞强调表达委婉,采取间接式或螺旋式则是达到此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方式[6]。汉语语篇是典型的螺旋式语篇,它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式形式来展开主题。汉语语篇不管是什么体裁,什么题材,多数以起、承、转、合四步曲为基本框架。四步曲中,起是开始部分,说明主题的意义或者重要性,或者说明主题产生的背景,或者构建与读者能够共享的情感框架。与英语语篇的开始部分不同,汉语语篇的开始部分很少起到导向的作用,很少介绍语篇的主题思想,有关主题思想通常保留到最后合的部分。承和转是对主题思想的发展。合是对主题的发展和总结,是语篇的高潮。合可能对主题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主题思想有时也会漏而不含。

表3汉语高潮式语篇模式

结构功能起说明主题的背景,构建情感框架承承接上文对主题加以论述转转折,对主题进一步加以论述合对主题总结,得出结论如果说英语语篇是起笔多突现,而结笔多完美,那么汉语语篇则为起笔多平铺和结笔多洒脱。这种起笔平铺的汉语语篇与起笔突现的逆潮式的英语语篇截然相反,被称为高潮式语篇。汉语高潮式语篇模式如表3所示。英语和汉语语篇开篇的特点可以归纳为:英语语篇的开头告诉读者语篇将走向何处,而汉语语篇的开头讲的则是语篇从何处而来。

汉语语篇的句际之间没有像英语语篇有那么多的如同路标似的语言衔接手段,主要靠前后意义的联系来达到语义上的连贯。句际之间语义的连贯依靠内容层次来衔接,或者靠句际之间前后意思的照应来实现。只要意义相关,语篇就会自然流动。这种语篇的自然流动导致了语义连贯和内容衔接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形成了汉语的流水句。由于汉语语篇主要靠意合来保证语义的流动,所以在同一语段中,有的内容与要点有关,有的内容与要点无关,有的内容可有可无,有的内容模棱两可,要点的论证过于一般化,推理缺乏严谨性。这就使英语本族人觉得汉语式的英语语篇离题、中心不突出。下面这篇作文属于典型的汉语思维引导下写出的英语作文。

Should Students Be Allowed To Do Business?

In the past few years doing business has become popula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are spending more time in doing business in their spare time.(背景/共享框架) This phenomenon causes a lot of heated discussion. Is it good or bad? (提出问题) In my opinion, we can not say it is good or bad because the reason is complicated (支持1). On the other hand, many students do business so as to reduce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their families because their families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pay their tuition and living expenses. So their doing business is justifiable.(支持2) We can not say it is bad(提出观点). As for those students whose families are not very poor, their doing business just want to practise in the society and gain some experience. Making money is not their main purpose.(支持3) We can not say it is bad, either.(观点重复)

从这篇作文中可以看出汉语螺旋式语篇思维的特点:(1)作者在开始部分进行背景陈述,建立一个与读者共享的情感框架,而且其内容与本文的观点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文章的观点We cannot say it is bad 出现在文章的后面,并且在结尾处进行了重复。(2)文章提出了问题,但论证过程过于笼统,答案模糊,令人费解。(3)整个语篇以自然流动的方式发展,形成了汉语语篇发展的随意性和灵活性。(4)文章没有明确的论据,没有论证过程,也没有对文章题目作正面的回答。这是典型的汉语思维引导下写出的英语作文。

五、培养英语语篇思维能力的教学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着汉语语篇思维的迁移现象,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文不对题,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不符合英语作文的结构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跨文化差异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英语思维模式和汉语思维模式具有它们的特点,帮助学生克服汉语思维模式对他们英语写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的三条教学建议:

1加强英汉跨文化意识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英汉文化差异,尤其是英汉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纳入其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尤其是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在教学中,要对比分析各种体裁的英汉语篇结构、思维模式、推理模式、论证方式、语篇衔接、语篇流动等特点,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训练英语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汉跨文化意识。

2进行大量的英语语篇输入:要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大量的英语语篇的输入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因为没有英语语言习得的环境,课堂阅读教学则是英语语篇输入的最佳途径。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积累英语的语篇结构、上下文的呼应、内容的连贯等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熟悉英美人士的思维方式和表达用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读多背英语名篇范文,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英语语言形式、英语思维模式和英语文化意义的知识沉淀。

3语篇结构模块化训练:对英汉语篇结构模式和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认识的不足是导致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汉语语篇思维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仅仅认识到差异和形成知识沉淀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训练把知识沉淀消化吸收。因此除了让学生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描写文进行写作训练外,还应该按照表1所示的英语语篇思维特征,按照表2所示的英语语篇结构模式,选择不同的题材进行英语语篇结构模块化训练,使其把英语语篇知识和英语思维模式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结语

本文从英汉语篇对比修辞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第一语言为汉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对比分析了英语语篇模式和汉语语篇模式的特征,发现英语语篇模式和汉语语篇模式在语篇结构、思维模式、推理模式、论证方式、语篇衔接、语篇流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语篇思维模式迁移的因素,形成了中国学生英语作文汉语化的根源。因此本文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英汉跨文化意识的教学,加大学生英语语篇的输入量,进行语篇结构模块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Weinreich, U. Language In Contact: Findings And Problems[M].The Hague: Mouton,1953.

[2]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3]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4]Kaplan, Robert B.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A].In Wurzel, J. (ed). Toward Multiculturalism: Readings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C].Maine: International Press,1988.

[5]Douglas Ehninger & Wayne Brockriede. Decision By Debate[M].New York: NYK, Dodd, Mead & Company,1963.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Research on Chinese Text Thinking Pattern Transfer in English Composition

BU Jiemi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Dongyang 322100, China)

Key words:English composition; English text thinking pattern; Chinese text thinking pattern; transfer;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责任编辑:刘东旭)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

作者:卜杰民

委婉用语的修辞分析论文 篇3:

功能语篇分析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等值翻译研究

摘 要:等值翻译理论不仅将语言翻译进行语体对等和语用对等多层次地结构梳理,同时也阐述了信息表述者和受译者的认知与接受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翻译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导。将等值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文体的翻译中,论述在商务英语文章进行功能语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分析语篇参数、设定已知定量、预先建构译入语篇的形式和语用框架,能更理想地实现翻译等值,提高商务语篇翻译的质量。依据维尔纳·科勒的对等值理论论述,从五个层面探讨在语篇参数界定下商务英语翻译的系统功能对等,包括外延等值、内涵等值、语篇规约等值、语用等值和形式等值。

关键词:等值翻译;商务英语;功能语篇分析;体裁;语域

商务英语是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由于商务英语的文体具有专业性,它的主题、语言和体裁都具有专业性的特点,需要一定的相关科目的认知基础,才能够充分解读。而翻译是跨语际的信息转换,所以商务英语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商务专业或专用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如何成功的转化,以及又如何判定某个商务篇章信息的转化是否成功呢。在此,引入了等值翻译理论,以尝试阐明这两个问题。本文认为在限定翻译框架,即对商务英语语篇进行商务专业的定向分析的基础上,商务英语翻译不仅仅能最大限度的呈现形式上语体上的等值,也能实现是系统功能类的等值。

一、多视角多层面的翻译等值

如何评价一篇文章翻译是否成功。为了解答这个的问题,翻译论文家们运用了数学上的概念“等值”,希望找到一个理想的等值标准来对翻译的结果进行可量化的评定。关于等值理论的学派有多种划分。Leonardi将等值理论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语言学派,其代表人物有雅克布森、卡特福德等;第二类是交际学派,代表人物是奈达等;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类学派。

雅克布森提出语际翻译的“差异等值”,他将语言视为是有符号单元组成的有序整体。“在语际翻译的层面上,一般符号单元间没有完全对应”,但需要通过补充目的语的“其它种种信息可以对外来的符号单元或信息做出解释”。他对翻译等值的审视,落点于辞汇和语法,把它们定位为影响等值度的重要因素。

卡特福德另一位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学家的代表,更深一步地将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运用到翻译等值理论的论述中。他将等值分为形式对等和文本等值,“任何目的语范畴(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在目的语机体中占有的地位,应尽可能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占有的地位相同”。“当原语文本或文本中的单位与译语种文本或文本中的单位对该语境相同的特征相关时就发生翻译等值关系”。由此等值的考评维度进一步扩大到对音位、字型、语法、词汇及篇章等层面的考量。

奈达是被誉为是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是交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将翻译定义为: “从语体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再现源于的信息”。他提出了翻译的动态等值效应。要求“译文应使读者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一样”。他转移了评价翻译的视角,将着重点从语言转移到译者和译文使用者的身上。从社会交际和语用的功能上提升了翻译等值概念的内涵。

因此可见等值翻译是多因素的、多层面的、多维度的考量和评价,正如许多翻译学家所阐述,绝对理想的等值,即所有因素等值的考量都是100%,是不可能存在的。而翻译活动要实现的是将各个因素的等值比进行最优化的组合,实现最优的语言呈现和语用价值的组合整体。

科勒将翻译等值的各个视角和各个层面进行了归纳性的整理,提出翻译等值包含:外延等值、内涵等值、语篇规约等值、语用等值和形式等值。本文将依据科勒的五个等值层面,论述在既定语篇界定框架下能实现有效的商务英语等值翻译。

二、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功能语篇分析

商务英语翻译策略和商务英语语言、篇章的特点密切相关。商务本身是个综合的概念,商务英语的题材更是广泛,涉及到经济的多种科目,金融、财务会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运输、市场营销、证券交易、 商法等等。既定约成的行业表达能够让文章使用者对信息有准确的把握。如在会计相关的商务英语里面,表达的专业性和特定性尤为明显。 如“retained earning”“liability”“first in, first out”译为 “留存收益”“负债”“先进先出法”。将\"retained earning\"译为 “留存收益”,是一种等值度较高的翻译,不仅在语言上对应,而且语用功能上的行业概念也能清晰、通彻地传递给译文使用者。由此可见在确定专业科目的前提下,某些表达是特定的,有较严格限定的对等的关系。

概括来说,商务英语翻译可分为两步。一,解析。先通过应用功能语篇分析的原理解析原语的商务英语篇章,判定语篇的内容范畴科目范畴,分析出原语篇的科目、语域范畴,为商务英语翻译预先设定框架,预设原语商务文本转换为目标语商务文本的翻译的“参数”。二,信息转换。根据已设定的科目、体裁和语域范畴——这些指导翻译的信息转换“参数”,找出目标语中适用的等值表达方式,进行有效信息等值转换。

根据韩礼德建构的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涉及三个方面,语篇体裁、语域和语言,分别体现了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言符号的关系。本文主要从语篇体裁和语域两方面即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出发分析商务英语原语篇,因为这两方面的分析能帮助译者\"自上而下\"由顶层把握翻译的框架,为商务英语翻译的结构、句式和语言表达定位。

黄国文提出“文化语境指的是语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所能表达的所有意义。”语篇为一定的社会交际目的而服务,表达一定社会文化上的意义,遵循社会文化的交际形式和组织社会文化所承载的内容。它由语篇体裁反映出来。黄国文论述“语篇体裁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1)纲要式结构;2)体现式样。”纲要式结构指语篇通过特定的步骤,将各个意义方块系统地安排,组织成合乎特定文化背景、交际目的语篇模式,是“有阶段有步骤的结构” 。体现样式指明的是某一表达阶段的意义方块里又以什么样的模式去填充。由于商务英语的交际功能和目的较为明确,所以其语篇“纲要式结构”的特点表现明显。如信用证,商务目的明确,履行支付命令,这种商务文函,不管是在源语还是在译语都有限定的纲要式,从而能分步骤、有序的实现既定的商务交际目的。

情景语境由三个变量构成:语场、基调(语旨)、语式。这三个变量构成了语域。语场是指明语言表达处于什么样的特定的场合,在这种场合下圈定的话题是什么。它与语言三大元功能中的概念功能相对应。基调表明用语篇来交际的双方的地位是什么,关系如何,与语言的社会功能相对应。基调指明在不同地位下,关系多样的交流者们,他们在语篇中运用了什么基调来显现了关系,体现地位。语式是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表达方式,体现的是语篇作者不同的行文风格,语言范式。与语言的语篇功能相对应。由此可根据语域原理分析源语商务英语篇章的三个变量量值,或说界定篇章所存在的三个语言区位,然后根据目标语篇章与原语篇章语域量值对等、语言区位对等进行最优的等值翻译,实现功能和形式上翻译等值最大化。

三、功能语篇分析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层次等值

德国翻译学家维尔纳·科勒(Werner Koller)将跨语际语言表达的对等导入翻译的等值分析,提出语言有一定层度的内在对应而后翻译有对等。他强调翻译应以语篇分析为基础。翻译者对原语篇要有充分的理解,而后根据翻译的目的建立“价值层级架构”。其表明翻译虽然不能实现语篇各因素的绝对等值,但能根据篇章应用目的不同,对各因素等值的优先性和等值层度进行抉择和取舍,实现翻译各因素等值的最优组合。科勒表述:“翻译者根据价值层级架构可推导出所要翻译的语篇或片段的对等要求层级架构,并必须先行通过有关翻译的语篇分析”。

科勒对翻译等值的概括综合了对语篇语言的考虑,也结合了语言功用对等的考量,认为翻译等值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他将等值归纳为五个层次外延等值、内涵等值、语篇规约等值、语用等值和形式等值。以下是具体运用功能篇章的理论分析商务英语语篇,探讨商务英语翻译在这五个层面上的等值。

1.以体裁分析为途径实现篇章规约等值

篇章规约等值是指原文和译文在语言使用模式方面是等值的,符合某一篇章类别的使用规范。体裁是语言模式和规范的重要体现,它为特定的交际目的而服务。商务英语翻译可通过体裁分析来实现篇章规约等值,即翻译前预先分析篇章的体裁结构、语用形式和语用目的。

商务英语篇章,不管是原文还是译文,它都有着特定的目标读者,要实现的是特定的商务交际目的。所以商务文章的谋篇布局都会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层层展开。这是篇章顶层结构的分析。在翻译商务英语文章时,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顶层结构有所把握。因为商务英语语篇的目的性往往十分突出,只有把握住原文的体裁结构、内容层次安排,才能充分领略原文目的实践的途径。而后在翻译时,方能将原文语言模式转换为译文有对等商务语用功能的模式,而不会出现由于目的领略不足、结构不清,出现忽略细节,或者翻译时堆砌累赘的旁枝杂叶掩盖商务交际的要点等问题。

以功用目的特别突出的信用证为例,是为有效完成有条件合规的支付这一目的而展开,要交代清信用证本身的身份信息---开证行、证书号;而后付款收款当事人的信息;再者规范支付的银行声明;付款条件等等内容。体裁结构紧紧围绕成功支付而展开。在翻译时预先把握了语言结构,而后能为译文设定能同等实现交际目的结构模式,遵循行业的表达规约,体现译文信用证的“纲要式结构”,而每一部分又依循特定的“体现样式”,分析每一部分是信息符号式表达(如申请人和受益人信息),还是命令式的表达或指示式表达(如对议付行的付款指示),而后在译文进行对等模式转换。实现译文和原文的篇章规约等值。

2.以语场分析为途径实现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的等值

外延意义的等值,指译文和原文所描写的事物在外延意义上是相等的。内涵意义的等值,指译文和原文所描写的事物在内涵意义上,如在修辞层面上、社会群体语言特征等方面是等值的。外延与内涵最主要实践的是语篇三大元功能中的概念功能。因此翻译前可预先对语篇的语场进行分析,分析语用的目标人群、行业类别、行业表达特点、和所属商业法系类别等语言参数,确定合适的用语范畴,而后翻译时再根据限定的用语范畴,选取外延和内涵的等值度最高的表达,传递同等的商务语用概念或是最贴近的认知概念。

例如,在某关于公司账户管理话题的商务语篇,内有“balance\"这个表达,在翻译时,可先用语场分析篇章上下文,判定语场参数:篇章的作者向读者传递的是某公司账户管理的信息;行业类别是商务;话题是财务的管理;作者采纳的是客观语调;表达上可能具有商务和财务的术语性质等。由此确定 “balance\" 除了“平衡”语义外,在对应商务中文的表达范畴中还包括“余额”。“check balance\" 在用语范畴已经界定的条件下就能自然地准确地翻译为“查询余额”。翻译契合语场界定的各个参数,准确指示了话题,实现外延等值,同时,传递了有效的语用内涵,实现了内涵等值。

再如,某外贸合同,内含支付条款“upon first presentation the buyers shall pay against documentary draft drawn by the sellers at sight. The shipping documents are to be delivered against payment only.\"此条款涉及专业概念,如果未设专业认知框架,而直接译,会有失误。因此为正确传递概念,翻译前先分析语场:此部分谈的是支付;支付手段;支付工具;贸易洽谈的双方采纳的是专业支付的合同用语。根据如此分析为翻译的角度定位:draft 作为一种支付工具,语义范畴有“票据,汇票”。再进一步根据对专业操作的认识来定位:进口合同中,且随单,所以语义为“汇票”。在语言参数界定下,汇票有开立(draw a draft)和提示(present a draft)等操作,由此presentation 的语义翻译范畴聚焦于“提示”;draw 聚焦于“开立”。汇票又分远期汇票(usance draft)和即期汇票(sight draft),由此在sight纷繁多样的解释里,如视线、视野、视力、名胜等,在语场分析、确定角度后,它的语义翻译范畴才能排除干扰,聚焦于“即期”,正确传递支付概念,实现概念等值,提高外延等值和内涵等值度。

3.以语式分析为途径实现形式上的等值

语式指的是语言传递的方式,即语言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的地位和功能,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和影响到语篇的衔接风格。对语篇的语式分析有助于实现译文和原文形式上的等值。形式等值不能被误读为是字句对等。形式上的等值是指译文与原文在美学上、形式上和个人风格特征方面的等值。篇章的语式分析指透过文章的行文布局、字里行间去体察文本的行文风格、表达模式等,帮助译者翻译中实现形式等值。形式是语用功能的表征,反映了语篇中所蕴含的处事和价值观念、交际原则、以及实现某一功能通行的意识形态等,它是实现言辞达意的重要元素。因此翻译中形式上的等值不能被忽视,语式分析不能忽略。

商务篇章,尤其实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商务篇章,语式在源语和翻译的目标语中都有各自一些既定的表达形式,呈现出鲜明的语式特点。在进行商务篇章语式分析时,不能局限于单向分析,而须双向分析---既要分析源语篇的语式,也要分析目标语在实现同种语用功能时的语式,而后基于双向语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转译和对等翻译。

以商务合同为例。先对源语篇进行语式分析。商务英语合同文本行文简练,结构紧凑,注重表述的精确性和严谨性,语体庄重、具有突出的书面语言风格,语式特点鲜明,其中具体表现有这么两点:被动句较多(突出客观性避免主观色彩)、名词化表达较多(表明抽象思维的逻辑性和概念化,使语体更加庄重)。同时对目标语中文的一般合同语式也进行分析。中文合同同样要求庄重规范,但相对于英语,由于语法结构词相对较少,所以更强调主体的明确和行为的清晰,平铺直叙的主动表达较多,被动较少。由此在翻译英文合同被动句和名词化表达时,往往须在基于语式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动化、动词化、结构重整等各种灵活方式的动态对等转译。

①如“Any complaint must be notified to the Seller within 5 days from the date of delivery; otherwise no responsibility will be borne by the Seller.”

译:如有投诉,须于发货后5日内向卖方提出;否则,卖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②如“Partial shipments shall be permitted upon presentation of a clean set of shipping document.”

译:允许分批发货,但须提示一套规范完好的装运单据.

①②的原句式都是由被动句组成,但作为目标语的中文属于“弱势”的语法结构,言语的衔接不如英文密切,中文合同叙事更赅要些。中文商务合同,强调发生行为和事件的主体,由此翻译中排除了“被”字句式,叙事为主,直接主动化,突出要点。另在②句中,presentation, 是名词化地表达,指国际单证操作中的一个操作环节--“提示(单据)”。根据中文合同直叙为主的语式特点,转为动宾结构。这两句的翻译也再次表明形式等值并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等值”指相等的“价值、效用”,原语篇和译文所采纳的语式在各自语用环境里起到相同的交际效果,特别是商务英语此类“ESP”的翻译。

4.以基调分析为途径实现语用上的等值

基调也是翻译时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语言参数。基调是“人际元功能在语言上的投射”。加拿大学者Gregory将基调解释为“所用语言和语言参与者关系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翻译对源语语篇进行基调分析是作者写作目的的探究、写作意图的揣摩、文章语气口吻的把握、作者主体代入的思考、原文目标读者群的认识和对文章言语分寸的解读等等。基调的分析是基于文本,但却有超出文本,跳出了文本的框架。基调分析是深层次的,通过文字线索追踪作者的创作灵感根源和文思的发展,在明示和暗示的语言表征中捕捉篇章中蕴涵的源信息,经过翻译转码后,实现交际语用元功能上的等值。

基调分析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较多,典型的范例有如对《简爱》“女权主义”的分析,超脱文本,对作者的意图、人物的地位、大的话语环境下人物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进行剖析。基调分析能让译者对所需要翻译作品的方向把握更加自信,在充分透析语篇的交际元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恰当和自如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降低由于认知不全造成的译文语用功能偏差。

基调分析在商务英语语篇翻译的语用构架上作用明显。以外贸函电的翻译为例。外贸交易中的双方,在执行外贸各个环节时通过函电中的言语实现“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交际信息正确的解码和翻译转码和再编码,完成交易的事项。函电中恰当的基调促进言语行为的得体展开,推动双方诉求的成功实现。

例如初次建立关系的外贸业务函,请求的表达非常委婉,基调引导文体的特点突出。

如:We shall be very pleased if you will send us your product catalogue.

划线部分,所要表现的语意就是“请”字,要实现的意图等同于“please”。但相对于使用 “Please send us your product catalogue”更为客气和礼貌。表明作者理解双方的关系是初始阶段,关系的发展需要对方的回应与合作,因此采用谦逊的表达。翻译中,根据基调分析结果,进行语用等值的转码,在译文中表现等同的请求和客套。

可译为:请寄我们一份贵方的产品目录,谢谢。

四、结语

虽然原语语篇和译文语篇的语言呈现不一样,但语篇所承载的内涵、范式、功用是互通的,尤其是对于主题鲜明、交际语用目的明确的商务类英语篇章来说更是如此。将等值理论与语篇功能分析相结合,就是架构“桥梁”,寻找商务语篇翻译中在原语与译语之间实现最理想的动态对等的翻译路径,提高翻译品质。多层面的等值探究,并不是追求每一个层面都达到最完美。甚至有时我们翻译中对质量的层级优化不得不进行取舍,因为有时某一层面的过度提高可能会损耗另一层面的发展,多层面等值分析让我们实现的是翻译的组合优化。通过考察、分析、界定语篇动态对等翻译参数,探索将原语转为译语的翻译质量 “有规划的”设置体系。让商务英语翻译从轮廓性的无意识的质量形成到微观的有意识翻译质量实现,提高翻译中译者的觉悟和翻译作品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刘雯.当代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回顾[J].作家杂志,2011,(1):181-182.

[2]Gentzler,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3.

[3]李明.论商务用途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语篇特点[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15(2)32-37.

[4]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Arnold,1985:210.

[5]黄国华.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1-4.

[6]孙志农.语域理论与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3):111-114.

[7]杰里米·芒迪,李德凤等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8.

[8]龚长花.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体裁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61-11.

[9]来炯.语言和文化:翻译的等值要求和五种类型词汇的翻译策略[J]..德国研究2009,2(1):52-57.

[10]张树筠.对Halliday “语言的社会符号性”的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62-65.

[11]王瑾,黄国文.语篇基调与报章语码转换[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36(5):331-336.

[12]李英垣,陈晓静.略论语式对翻译篇章连贯重构之潜在影响[J].丽水学院学报,2013,35(1):51-56.

[13]龚晓斌,姜燕.话语基调的情态手段--商务合同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上),2014,(2),1-2.

[14]毛荣贵.翻译最难是口吻[J]..中国翻译,2002,(2):29-30.

[15]张美芳.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J]..现代外语,2001,(1):78-79.

作者简介:李秀琴(1980- ),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语篇分析和翻译

作者:李秀琴

上一篇:学生主体性高中历史论文下一篇:绩效考核工作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