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关爱工作中的留守儿童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是社会未成年人群体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它具有持久性、引导性等特征。基于此,本文结合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实践情况,着重对实践反思要点进行探究,以达到充分把握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要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村关爱工作中的留守儿童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关爱工作中的留守儿童论文 篇1:

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探索性研究

摘 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建立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加强和优化民政基本社会服务。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行个案研究,认为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应该是在外来社会工作的带领下,致力于本土人才的识别、挖掘和培养,并立足于“地方性知识”,整合内外部各种资源,完成引进、本土化和扎根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机构;本土化;可持续性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的全人和全面服务与作用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可。近年来,国家发布的多个文件都强调鼓励通过购买服务、开发岗位、政策引导、提供工作场所、设立基层社工站等方式,促进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才发展,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优化民政基本社会服务。2019年,河北省民政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全国首个地方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政策文件。《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每个乡镇建成一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发不少于2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有条件的农村应建立社会工作站(室)。的确,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对于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让社会工作机构扎根于农村,可以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提供长期的专业化服务。然而,相比城市社会工作机构,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缓慢且常常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为改善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笔者将对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行个案研究。由于该机构自成立起先后经历灾后重建期—项目服务期—本土化发展期长达13年的道路探索,得到了四川省民政厅等政府部门和社会工作协会的支持和表彰,获得了多项荣誉,因此,笔者认为该机构的发展路径值得探索。

二、相关研究回顾及问题提出

国内对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关于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现有研究看,农村社会工作机构主要有以下作用:架设基层党组织、政府和乡村居民的桥梁,增进政府、村两委和老百姓的情感;连接乡村治理的各方主体,协调治理主体的利益,促进各主体间的协同治理[1];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在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方面作用明显。第二,总结了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包括本土化问题、服务连贯性问题和行政化困扰。其中,本土化问题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相融合的问题,二是社会工作机构人才的本土化发展问题。服务连贯性问题,主要是由于社会工作机构扎根于农村,因地域发展不均衡,资源很难撬动,难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政府财政的投入成为农村社会工作机构运作资金的命脉所系,因此,其项目经费具有临时性、不确定性、领导偏好性等特点。行政化困扰,主要指社会工作与基层政府的不平等关系所带来的困扰。第三,提出了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策略建议:抓住民生之本,重视生计发展;加强专业性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稳步向本土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转向;推动社工协助政府创新社会管理职能[3]。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关于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的研究还相当有限。首先这些研究几乎是集中于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的作用、困难和建议,缺乏对其道路的探索。其次这些研究几乎是对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状况的一般概述,个案研究十分有限。再次,这些研究多是横向研究,缺少纵向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文献法和深度访谈法对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行纵向和个案研究,梳理和总结该机构的发展路径与困境,以期为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提供借鉴,并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提供参考。

三、案例介绍

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在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本土化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其前身是支援理县灾后重建的湖南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務队。现主管单位是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民政局,位于理县杂谷脑镇关社区五楼西大街99号。目前,该机构具有本土专职社工3名,其中1名是从事本土社工服务7年的社会工作者,1名是具有社工专业背景的专职社工,1名是助理社工师。

该机构自成立起先后经历灾后重建期—项目服务期—本土化发展期长达13年的道路探索。在此期间,其始终秉持着“敦爱笃行,助人自助”的理念,扎根农村,以灾区社区重建为平台,为民族地区的残疾人、青少年、老年人等需要关爱的群体提供服务,致力于加强和优化民族地区的民政基本社会服务。

笔者通过对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13年的发展道路进行梳理和总结,将其分为引进、本土化、扎根三个阶段[4]。

(一)引进:嵌入救灾体系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汶川大地震后,为响应国家对支援灾区的决策部署以及认识到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性和紧迫性,长沙民政学院社会工作系成立了抗震救灾小分队,共有22名师生进入重灾区理县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其主要工作是协助政府工作人员安置灾民、稳定灾民情绪,并为灾区个人、家庭、社区等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服务[5]。

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虽然当时灾后援建工程已经顺利完工,但由地震灾害造成的社会问题日渐凸显,尤其是灾区民众的生计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工作的长期介入才可以有效解决。因此,为更好地完成灾后重建工作,2009年3月17日,湖南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工作队将前期在理县灾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长沙民政学院社会工作义务服务队、湖南娄底红十字残疾人爱心互助会、湖南芙蓉心理咨询中心、湘理相亲社会公益组织等进行有机整合,组建了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并于 2009年8月16日,将服务队申请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成立之初,秉承“敦爱笃行,助人自助”的理念,以灾区社区重建为平台,以残疾人、青少年、老年人等为主要对象相继完成了“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与心理援助项目”“社会工作促进灾后和谐学校社区建设项目”“灾后理县克增村生计发展项目”“灾后残疾儿童社会融入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原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认可,并于2009年10月26日被原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评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示范试点单位”。

(二)本土化:稳步向本土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转向

随着灾后工作的有序进行,一些外地社会工作者陆续撤离,这让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意识到,要想使社会工作机构真正在理县扎根,必须在地培养本土化人才。因此,2010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动与湖南省教育厅和四川省阿坝州相关部门协商,用长沙民政学院的单招指标,先后在理县招录了17名学生进入长沙民政学院社工系系统学习社会工作,并鼓励这些学生毕业回乡参与本土社工服务,负责湘川情运行管理[6]。

在访谈中,理县湘川情负责人告诉笔者:“2009年至2010年,服务中心具有专职工作人员25名,全部都是外来社会工作者。2010年至2013年服务中心具有专职人员8名,其中3名是本土社工。现如今,服务中心已经完全由本土专职社工接手,机构目前具有3名本土社工。”当问到本土人才优势时,理县负责人说道:“理县是我们的家乡,我们懂这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并且和这里的人都非常熟悉,在这里我们可以很顺利地开展工作,大家也都非常支持我们。而且我们有家乡的情怀,我们更能懂得家乡人需要什么,也知道哪些资源可以运用,我们愿意一直扎根于此,为我们的亲人服务,为我的家乡服务。”

除培养在地专业人才外,服务中心还建立了完善的专业组织架构,通过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和站务会,形成政府主导、内外参与、专家指导、社会支持、专业服务的架构模式,为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服务中心也结合当地文化,立足当地居民的需求,相续完成了“弱势儿童平台建设性支持项目”“藏羌文化传承社区项目”“同行与陪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社会救助对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爷爷奶奶一堂课”“社会组织参与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项目”等。

(三)扎根:尋找资源和打造品牌化发展道路

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理县第一家获准注册的民间公益机构。到2021年,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已扎根理县13年,其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专家督导团队的积极指导下,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化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家乡人民谋福祉。但总的来讲,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想要长期建设与发展,除形成政府购买服务、组织承接服务的成熟模式外,还应不断争取行业协会、基金会、企业和相关组织的资金支持,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7]。

对于如何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在访谈中提出了具体做法:“目前我们的机构是单条腿走路,因为我们处于民族地区,地域发展不均衡,资源很难撬动,难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现在机构所有项目都以政府购买为主,未找到相关基金会、企业家提供支持。因此,没有稳定的资源保障机构正常运行,我们为了应对这一困难,正在尝试用现代公益的方式,寻找资源和打造品牌化发展道路。同时,不断规范机构内部治理,营造有能力、有文化、有专业、有底线、有使命愿景的本土化机构。只有这样,机构才具有竞争力,才会赢得政府、基金会、社会组织和企业的支持。因此,打造品牌产品,提高机构能力,拓宽资源渠道,联合机构优势,引起政府关注,撬动政府、基金会资金是机构近几年来的规划。”

四、总结

社会工作机构要想嵌入一个农村地区,应找到合适的“契机”,寻求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之所以在理县地区嵌入成功,也是由于当时四川灾害地区灾后重建的需求,并且该机构在介入灾后重建工程后,积极协助政府工作人员解决灾后突出的社会问题,在之后的灾后精神重建和生活重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让政府官员认识到了社会工作的作用和价值,同时社会工作独特的方法和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也得到了灾区民众的认可。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而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社会工作大有可为[8]。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多个文件也都强调鼓励、促进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才的发展,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加强和优化民政基本社会服务。这些都为社会工作嵌入农村地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但相比城市社会工作机构,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常常面临本土化问题和资金不稳定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相比城市,农村地区更具有乡土中国特色,因此外来的社会工作要想在农村地区发挥自己的优势,解决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就必须经历本土化过程,这个过程应包含人才的在地培养。理由有二:一是保障机构的人才输入和避免人才的流失,促进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相较于外来社会工作者,本土的社工更能有效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特色,运用当地居民熟悉的语言与居民进行交流,以及使用当地居民愿意接受的方式提供专业化服务,这让居民感到更亲切,更能快速与社会工作者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关系[9]。第二,农村社会工作地处偏远地区,资源很难撬动,而社会工作机构具有典型项目运作的特点,一般只能通过申请政府的项目来延续机构运行,但这种模式具有时效性,也就意味着当项目结束时,机构开展服务所需要的资金链就会断裂。因此,一方面机构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打造品牌产品,赢得政府、基金会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长期投入;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建立专款专项渠道,将用于购买社会服务的费用稳定纳入当地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以保证农村社会工作机构资金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陈涛,胡沙,杨欣然.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乡村治理中的协同作用[J].社会工作,2020(1):108-114.

[2]程航.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16(6):17-19.

[3]陆士桢,漆光鸿,徐选国.植入性社会工作组织的生成路径与发展策略:以汶川“5·12”地震灾后五家社会工作组织试点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1-76.

[4]陆士桢,漆光鸿.融入: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探析(上)[J].中国社会工作,2017(28):28-30.

[5]“湘川情”灾后社会工作服务纪实[J].中国社会工作,2010(13):22-24.

[6]史铁尔,王松.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本土化探索:以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J].中国社会工作,2011(13):28-30.

[7]张和清,闫红红,尚静.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的综述[J].学海,2019(2):79-86.

[8]陈涛.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J].中国社会工作,2017(34):28-28.

[9]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中国社会导刊,2007(12):16-19.

作者:孟潇

农村关爱工作中的留守儿童论文 篇2: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构建的实践反思探究

摘要: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是社会未成年人群体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它具有持久性、引导性等特征。基于此,本文结合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实践情况,着重对实践反思要点进行探究,以达到充分把握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要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构建;实践反思

作者简介:黄瑶(1983-),女,彝族,贵州人,本科,贵阳市委党校,讲师,从事法律相关教学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人文化、人性化发展的趋向特征越来越明显。

而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代表,是社会化人性化发展的关注主体。以往研究表明:加强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维一体的社会关爱结构,可明显改善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的问题,对促进留守儿童成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实践情况概述

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构建的实践效果进行探究,本文以A村留守儿童为例,开展关爱保护体系实践。A村留守儿童共计117名,男孩75名,女孩42名。年龄3-16周岁,平均年龄7.29岁。其中在校学生100人。留守儿童与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同住81人,与姑姑、叔父等亲戚同住36人。

结合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本次关爱保护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

(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关爱。社会实践期间,实践人员为他们购买新衣服、提供肉类、蔬菜、米饭等生活基本需求品。

(二)开展教育教学引导。本次实践人员,与A地区当地政府、教育部门联系,劝说留守儿童看护人,让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并免费为他们提供课程教学补习。

(三)对留守儿童开展关爱理念传播,增加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如,与他们一起进行游戏,帮助他们梳头、洗澡、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等,增强留守儿童对爱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渠道,提高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次数,帮助留守儿童走出童年阴影,理解父母的不易。

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构建的实践反思

(一)形成全面关爱的保护视角

1.综合式关爱与保护

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引导作用,应该是多元性的关爱、保护的体系实践过程,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领域。由此,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的建立,需在现有基础上,拓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的关爱视角。如,本次对A地区进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实践时,主要是从生活、教育、心灵三方面进行关爱,但却缺少对留守儿童价值观,成长阶段性特征的关爱。未来进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构建时,可通过突破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对待事情态度过于偏激的性格特征形成因素分析等工作,让留守儿童,在学会分享、学会理解、学会沟通的过程中,逐步改变现有价值观[1]。

2.内在需求的分析

形成全面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在于引导留守儿童形成人生发展目标,如,如果留守儿童在本学期学习过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父母就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等。即,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的建设,不是完全依靠社会组织、政府就能够达到关爱与保护的效果,它也需要留守儿童的父母、家属参与到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建设中来,这一点,也是在当前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实践效果基础上,对实践效果反思的理念认知信息。

(二)开展持续性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本次进行A地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实践初期,大多留守儿童,都具有一定的恐惧、拒绝的状态。这是由于他们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由此,对陌生人的恐惧感更大。随着A地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生活关爱、心理引导等互动的持续性推进,留守儿童才开始逐步接受参与者的关心。同时,社会实践人员,在与留守儿童进行玩耍、沟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改变了留守儿童,孤僻、孤独等的性格。以上实践情况反馈的结果,都说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开展,应是持续性的过程。未来进行留守儿童关爱时,也要通过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沟通,建立充满爱的社会环境,才能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社会实践效果[2]。

(三)关爱与保护的“社会化”

1.加强大众关注度

留守儿童关怀保护体系的建立,也需社会多方参与,提高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如,本次A地区实践过程中,实践人员与当地政府、当地媒体合作,共同创建了“关爱身边的留守儿童”栏目,节目主要采取生活纪实的方式,展示留守儿童成长过程,进而促进大众对留守儿童关心和爱护,这一过程就是留守儿童关怀保护体系“社会化”的渠道。

2.丰富课余生活

留守儿童关爱与保护的“社会化”,也需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由于各种原因,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缺失,想要弥补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问题,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多样性引导,转移留守儿童成长关注视角,避免儿童發展误入歧途。如,本次A地区实践过程中,实践人员通过陪伴留守儿童读书、做游戏等活动,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疑惑,促进了A地区的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构建的实践反思探究,是人文化社会发展的理论归纳,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提供了方向引导。在此基础上,通过形成全面关爱的保护视角、开展持续性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爱与保护的“社会化”实现留守儿童持续性保护。因此,本篇文章的探究,将是推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分析新视角。

[参考文献]

[1]袁凤琴,胡美玲.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构建的实践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04):27-32.

[2]邓纯考.试论社区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基于浙南R市的调研[J].晋中学院学报,2016,33(02):71-75.

作者:黄瑶

农村关爱工作中的留守儿童论文 篇3:

齐齐哈尔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调查与辅导策略探析

[摘 要]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强化政府职能作用,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并强调要加强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本文从调查留守儿童状况入手,分析了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政府统筹和重视,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作用;建立长效心理辅导机制,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大胆创新,力争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师资培训与心理关爱体系,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爱的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机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四级关爱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其家庭中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并且数量逐步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中,由其他长辈或父母其中一方抚养的儿童。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注与联合教育不够,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提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留守儿童状况

(一)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

齐齐哈尔市儿童总数92.4万人,其中留守儿童2.43万人,占儿童总数的2.64%,小于17岁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86.94%。在齐齐哈尔所属农村9个县(市)中,讷河市6231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5.59%;克山县3831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5.73%;依安县236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9.69%;龙江县2011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26%;甘南县174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18%;克东县164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76%;富裕县1372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64%;拜泉县127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24%。泰来县331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36%。在7个区中,富区占最高比例,为2.81%;龙沙区占最低比例,为0.25%。

从上述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较大,县(市)外出务工的人员比例比市区高,以讷河、克山、依安、龙江外出务工人员居多,城区中外出务工的人员比例较少。所以,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教育工作任务比较艰巨,迫切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爱心人士行动起来,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做好。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从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主要是以父母双方外出为主,与祖辈一起居住的843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1.2%;与亲属一起居住的110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7%;自己住或住校的103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3%;与邻居、同学或父母的朋友居住的25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6%;经常更换监护人的47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9%。父母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的占大多数,受监护人的态度、能力、等因素的限制,监护人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监管不力。这些情况说明家庭对孩子的监护关爱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存在隐患,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

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积极向上,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如果条件允许还是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7647人,占留守儿童的46.5%。由于外出打工人员的婚姻情况较为复杂,长期在外,无法与配偶及子女生活在一起,极易引起婚变,离异与单亲家庭随之增多,家庭中的亲子教育缺失的现象就比较突出,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十分不利,甚至给子女造成身心健康的伤害。

二、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由于亲情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乏倾诉和帮助,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沟通交流,有的孩子在心理、性格上出现偏激,行为上极易走向极端。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如有的孩子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交往,在班级与家之间两点一线。缺少自信,无论学习还是活动,都不主动。

2.自尊心过强,内心比较敏感,对老师及亲友等的教育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人际关系过于敏感,老是怀疑别人瞧不起自己,甚至议论自己,所以不合群。

3.亲情缺失,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只是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有的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所以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亲情关系出现了一定的障碍。

4.缺乏父母关爱,存在性格缺陷问题。如有的孩子过于自卑、懒惰、冲动、优柔寡断等等,严重的影响了其健康成长。

三、辅导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理念,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宣传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职责任务,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发家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宣传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典型事迹以及各地留守儿童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外出打工的父母转变观念,使他们明白,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强化政府统筹和重视,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并重点强调要加强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强化政府职能作用,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笔者认为,并一直在呼吁建立以市县乡政府为主导,出台相关政,强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策,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更新其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对儿童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市县乡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教育辅导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力争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关爱体系,市级政府部门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基地,定期进行培训,满足县乡村师资的需要。县级政府部门要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心,乡级政府部门要设立农村守儿童心理辅导站,自然村要设立心理辅导室,以保证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落到实处。做到县县都有心理辅导中心,乡乡都有心理辅导站,村村都有心理咨询师。

(三)建立长效关爱机制,把关心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设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示范校,真正发挥学校在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作用,根据各学校留守儿童数量情况,建立留守儿童示范学校,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其进行重点辅导,生活上特殊关心,有的还特别为留守儿童安排小食堂、午休室,免除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设立专门负责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和教师,按照工作计划定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负责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市县乡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如有爱心的心理咨询师、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把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工作做到位。

(四)大胆创新,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机制

1.充分发挥家庭监护作用。家庭是留守儿童的第一责任主体。监护人一定要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观,在孩子的身心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疏导。留守儿童家长需要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多向孩子的班主任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加强与孩子的亲情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2.加强学校教育管理。一是学校要全面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老师要做好详细的调查工作,把留守儿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留守儿童家长互通孩子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合力。二是教师要根据对留守儿童建档的情况因材施教,并建立“代理家长”志愿者队伍,及时面对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问题,教育关爱和心理辅导有机结合。三是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成立心理辅导室,开设心理信箱,设立心理热线,使用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等方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四是加强学校的综合实践课、完善体育设施,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培养其兴趣和爱好,使其身心得到陶冶。

3.社会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一是新闻媒体要对社会爱心人士开展的各种帮扶行为进行大力宣传,让全社会形成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的氛围。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留守儿童送温暖,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留守儿童辅导站、“留守儿童之家”、“爱心书屋”等,为其提供精神、物质等方面的食粮。三是充分发挥民政局和妇联等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招募志愿者做爱心妈妈、爱心爸爸,让留守儿童享受人文关怀。四是有爱心的心理咨询师走向乡村,在乡村学校、乡村指导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心理辅导站,为其进行有效的指导。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繁重的爱心事业,是一项关系一大批到青少年能否茁壮成长的伟大工程。让我们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政府统筹和重视,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作用,建立长效心理辅导机制,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大胆创新,力争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师资培训与心理关爱体系,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爱的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机制,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在磨练中学会坚强,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

〔参 考 文 献〕

〔1〕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05).

〔2〕姚芸.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第25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4).

〔3〕黄雪松,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赵福杰 陶绍华 徐桂芝

上一篇:交通局平安创建指导方案下一篇:中小企业财务制度循环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