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场政治教学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学生的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所以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是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学生的消极学习心理当中,急躁心理普遍存在在高中生群体当中,也成为了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一大阻碍。所以高中政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缓解和消除学生急躁心理,促使学生乐观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积极心理场政治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积极心理场政治教学论文 篇1:

探寻高中政治教学中积极心理场的构建

摘  要:新课标的出台与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心理反应和学习心理需求,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心理对于自身的学习效率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场对学生学习中乐观度的提升有很大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为学生构建积极心理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积极心理场;构建

政治学科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教师不仅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教授学生政治理论的相关知识,也应培养学生的政治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学生政治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都会受到自身的心理因素影响,因此,构建积极心理场对高中生学习政治这门学科有重要影响,高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政治学科教学内容以及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构建高中生的积极心理场。改善高中政治教学。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构建积极心理场

学生能否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对其学习成效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行为,对学生自身积极心理场的形成也有直接影响。现阶段所使用的高中政治教材,其教学内容往往比较深奥,许多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有着不小的差距,使得学生难以理解书中所讲的政治经济问题。由于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十分枯燥,又比较深奥,使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厭学情绪,尤其是高中政治所涉及到的哲学知识内容,理论性十分强,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使得学生从主观意愿上不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心理影响很大,必须要加快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期间,多收集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模拟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场景,让学生扮成人大代表,对热点事件发表意见和提出提案。这种情景模拟需要学生提前了解人大代表的职责以及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能,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模拟。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情景模拟中,潜移默化地消化了政治知识内容,并对高中政治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积极心理场构建成功。

2.提倡小组合作,丰富学生认知体验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合作进行自主探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构建积极心理场。高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全班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政治知识相关问题,开展小组交流合作与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就不同的观点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完善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例如,教师在讲解哲学理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题目,“我国长江流域所发生的洪灾与巴西热带雨林砍伐之间存在的关系”,引导学生先进行个人的独立思考与探究,通过杂志、报刊和互联网等多种不同渠道,来搜索整理和分析资料,并在课堂上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最终小组成员通过对各自的意见进行取长补短,达成广泛共识,这种小组合作活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学习习惯,成功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

3.实施恰当激励,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

高中生正处于渴望被人鼓励和肯定的阶段,教师恰当的激励可以充分调动高中生学习情感的投入,对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全面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性格、爱好以及特长等多方面的情况,教师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及时发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并给予正面的鼓励和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采取多样化方法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的方式,能帮学生找到自身的闪光点,感受到被鼓励和认可,学生学习信心也会得以提升,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得到改善,由此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场构建成功。

4.进行情感教育,加强学生心理投入

情感教育对于教学质量的优化着基础性作用,而情感因素则是能够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催化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学策略,以轻松愉快的态度导入课堂知识,吸引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用幽默亲切的语言来聚拢学生,构建融洽温馨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日常的政治教学中。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来调控政治课堂的节奏,渲染课堂的气氛。另外,教师也可以积极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运用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愉悦性,这样会使原本枯燥的说教和叙述,变成有趣的画面和视频、音频的形式,能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印象,增强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记忆程度。以上这些情感教学策略,可以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投入,使教师能够成功构建积极心理场。

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不仅关系着高中生的政治水平,也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和前途发展。本文中笔者从多种角度分析了高中政治教学中构建积极心理场的策略,希望可以对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勇.构建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探索[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5)

[2]裴启家.在刷新提速中添彩—浅谈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2(29):5

[3]朱建红.政治教学中积极心理场的构建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2(10)

作者:赵凯

积极心理场政治教学论文 篇2: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缓解学生急躁心理

摘 要:学生的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所以构建学生积极心理场是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学生的消极学习心理当中,急躁心理普遍存在在高中生群体当中,也成为了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一大阻碍。所以高中政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缓解和消除学生急躁心理,促使学生乐观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急躁心理;缓解方法

学习心理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并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效消除心理冲突问题,从而优化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高中政治教师要提高教学创新的自觉性,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以及情感交互,同时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引导方法,消除学生的压力以及疲惫的学习感受,从而缓解学生急躁心理。

1、培养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压力

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当中表现出的好学性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果,这是因为兴趣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通过对学生急躁心理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学生对于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且这部分学生存在着极大的学习压力,渴望在政治学习当中获得理想效果,但是结果却不甚理想,因而出现了急躁的消极情绪,又进一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形成恶性循环。高中政治教学当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和学生如今的生活相距甚远,所以学生在面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时,会有急躁心理出现,缺少学习兴趣。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消除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的难度。例如,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部分内容时,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很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今年让学生产生过大的学习压力和负担,进而出现急躁心理。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扮演人大代表,在课堂上模拟人民代表大会。在会议当中,学生要了解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职能、人大代表职责等,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兴致勃勃的投入到政治学习活动中。

2、优化师生关系,消除精神疲惫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所以优化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中生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疲惫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师生关系比较恶劣的话,就会导致学生出现急躁的心理,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负担。而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上,师生關系比较淡漠,也就是教师是课堂当中威严的存在,有着强烈的震慑作用,因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自主性。迫于教师威严,高中生不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加大了学生心理上的疲惫感,更让急躁心理成为一个巨大的学习拦路虎。因此,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定位,肯定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发言的机会,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要是要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构建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文化与社会》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社会和文化间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影响。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大胆提出预习过程当中的问题,接下来则利用小组合作或师兄共同解决的方法突破学习难点,让师生之间在平等和谐的互动交流当中共同解决问题,也在极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急躁心理。

3、改进教学评价,缓解急躁心理

教学评价是高中政治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要素,科学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增强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整体学习状态。科学化的教学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消除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压力负担和出现的多种不良情绪,尤其是能够缓解学生的急躁心理,让他们在学习当中更加积极主动。而教师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而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拥有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找到自己进步的方向。例如,在教学《个人收入的分配》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层次化作业,并在作业完成后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针对于学习能力一般学生,教师设置的作业内容以熟悉和自主学习与记忆教材重点知识为主;针对学习能力较强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建议信表达自己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想法。教师在评价前者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时,需要运用积极评语就是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在评价后者时则以促进他们能力拔高为主,但要避免让学生产生自负和盲目自信心理。

急躁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学习情绪,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降低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努力消除学生的急躁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优化师生关系和改进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增强学生知识消化吸收的效果,有效推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作者:王文辉

积极心理场政治教学论文 篇3: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路径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着传播格局和媒介生态,高校应借势媒体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本文基于“场论”视角,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场”与“心理场”,并通过构建新媒介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的形成,从而强化思想政治社会场,推动大学生与媒体及舆论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 社会场 心理场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大众传媒进入媒体融合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方面,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何借助媒体融合发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影响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必答题”。如何“解题”“破题”,均需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

一、“场论”视角下的几个相关概念

“场”(field)最初是物理学概念,是物质存在的空间,表现为物质时空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场论”视角逐渐成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把握“场论”视角需要把握三个核心概念:社会场、心理场、场动力。

1.社会场。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任何事物都须在一定的“场”中存在,而这种场即是社会的整体环境。社会空间就是场的特殊形态结构。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则将“场域”界定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客观关系的网络(network)或构型(configuration)。这一定义揭示了社会空间中“关系”的重要性。社会场的本质是社会事物运动的存在。任何社会事物都必然参与某种能量运作的相互作用之中,而社会事物不同形式的存在,不过是这类能量运作的不同表现形态,这意味着,社会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关系及相互作用。

2.心理场。库尔特·勒温于1936年将场论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把心理生活空间定义为心理场,包含个人与环境两个主要因素。这里的环境是指心理环境,即个人感知到的他人和客体。心理场内的全部情况决定着某一时间内的个人行为。勒温认为,通常心理生活空间中的各区域保持着平衡的状态,一旦受到刺激,便会打破这种平衡。此外,他从刺激平衡的动态角度进一步阐释了个体的吸引和排斥。个体受某种需求刺激打破了心理平衡,形成心理上的张力,为了恢复平衡,就需要释放能量发动行为去实现目标,目标达成消除紧张并产生正向效应,目标不能达成则难以消除紧张并引起个体的排斥。

3.场动力。在物理学中,从能量的观点来看,实物是能量密度大的地方,“场”是能量密度小的地方。物质作为各种能量运作(内聚、外延及转换等)的存在方式,其相互作用表现为能量运行的过程。任何物质都参与到某种能量的外延、内聚、转换等复杂运行过程,物质形态上的不同只不过是能量运行中的表现形态差异。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中,“场”即社会空间或心理生活空间,它是各种能量运作(内聚、外延与转换等)的存在方式。社会空间可分为社会表层空间与社会心理空间,而社会心理空间是社会场形态的深层结构。换句话说,作为社会的基本存在和根本原因,社会场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在社会相互作用中存在能量的聚散和转换,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场形态。

二、“场论”视角下的微观探索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主题主要涉及意义、挑战、问题及对策方面的宏观研究,也有个别研究涉足文化和心理引导、技术创新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但二者之间如何进行微观互动,如何将文化和心理引导嵌入到新媒体技术创新中的研究成果仍然很少,这也是当前相关研究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欠缺的主要原因。笔者尝试从场论的视角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形成机理,探讨如何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以有效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根据前文“场”的理论,社会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空间,其实物表现(社会表层空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想政治教师群体,以及思想政治宣传活动等;社会场的虚物表现(社会心理空间)包括:思想政治舆论或群体意识等;另外,还包括中间形态,如思想政治教材、思想政治新媒介等。

在场论视角下研究媒体融合发展如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如何利用媒体融合策略,更好地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表层空间,更好地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并进一步推动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的社会心理空间。媒体融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推动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一是作为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表层空间的“新媒介场”;二是作为社会主流媒体及正面舆论的“新媒介场”。前者为理论载体,后者为实践载体。另外,校园舆论场形成后,媒体融合也将有利于促进网络舆论场的形成(如图)。

由上图可知,媒体融合主要是通过新媒介场的构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場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内聚形成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场。另外,媒体融合还将有利于将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场扩展到网络舆论场,从而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社会场、推动社会主流媒体及正面舆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场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路径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媒体融合时代面临着挑战,与此同时,媒介的数字化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引入“场论”视角分析媒体融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微观机理,“新媒介场”“舆论场”“心理场”的场域形塑与共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提供了保障。面向未来,需要在以下五方面有所推进。

1.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作为“新媒介场”对构建大学生“心理场”的作用。如前文心理场论所述,一般情况下心理生活空间是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同样如此,一旦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刺激”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就会引发一种张力,此时需要寻求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来恢复平衡。这种需要的满足往往会在实践中寻找,而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上网获得的信息参差不齐,因而可能获得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相匹配的信息与资源,从而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斥。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新情况?首先,需要采取全媒体表达策略,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更加生动、更贴近现实,而非照本宣科。其次,要发挥社会主流媒体的作用,给社会场予以正面舆论引导。最后,通过创新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结合社会生活案例与舆论,形成思想政治“新媒介场”。该新媒介场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载体,同时也是包含了社会正面舆论的实践载体。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引导大学生对“刺激”的理性反应,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并消除紧张,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的构建。

2.着力提升媒体融合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自媒体的发展,主流媒体也在不断提升融合自媒体、电子媒体等多种手段的应用能力。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当不断提升媒体融合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升课堂媒体融合程度。学生课堂手机使用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要因势利导,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与全媒体完美融合。可以采用新媒体教学,应用思想政治理论,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时事、社会、经济,甚至娱乐新闻展开探讨,真正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拉”回到课堂上。二是提升课外媒体融合程度。拓宽微课堂、慕课等渠道,让学生自主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做出自己的思考。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概念、事件和条文记忆,而是活生生的网络生活、社会生活。上述能力建设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硬件条件提出要求,更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也应该有媒体融合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学习全媒体、利用全媒体、挖掘全媒体、提升全媒体的能力。

3.有效增强供给侧改革思维,提升主流全媒体传播力。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从着重刺激需要到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转变。主流全媒体具有引导社会舆论向正面发展的任务,供给侧改革要求调整新闻传媒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媒体供应的质量和数量。如何吸引大学生主动使用社会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其中媒体融合就是主要路径之一。大学生升学、就业、提升等是其现实需求,高校如何在主流全媒体中获得上述需求的满足,是目前高校和主流全媒体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以“学习强国APP”为例,平台除了宣传国家重要思想、理论之外,还充分满足了各行各业从业者,包括教师以及大学生的学习提升需求,如慕课等。另外,学习强国还可以扩展全媒体形式,不仅实现移动端、电脑端呈现,还可实现视频会议、电视投射等功能。此外,“侠客岛”微信公众号与微博,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论方式,成为全社会广受欢迎的主流媒体。

4.全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场”内聚形成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场”。在新媒介场的刺激作用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形成,即形成特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且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规范等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指导着大学生的实践行动。表现在大学生将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场指导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反省自身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意识。另外,群体动力学认为,心理场固有的内聚能力会将存在于场内的各个群体通过共同体归属气氛进行整合。这意味着,具备共同思想政治心理场的大学生,还将在校内自主自觉地形成学习思想政治、讨论思想政治的氛围,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场。后者还将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社会场,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高校应创造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内聚的有利条件:一是打造校方交流互动平台,开展丰富的思想政治讨论活动,如思想政治学习研讨会、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等;二是鼓励学生自发形成舆论平台,并纳入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分,提高学生积极性。

5.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场”要借助媒体融合扩展“网络舆论场”。充分利用媒体融合手段,将高校舆论场通过网络等手段扩展到高校之外,为社会主流媒体提供正面舆论支持。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引领者和参与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场形成之后,如何将其扩展到全社会,形成社会思想政治的舆论场,网络就成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网络舆论场是社会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场通过媒体融合形成的网络舆论场,有利于强化社会主流媒体即正面舆论的影响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高校应充分加强媒体沟通与合作,深度参与媒体融合,一方面应为思想政治媒体融合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为社会主流媒体提供多种形式的全媒体素材,包括网络调查、在线研讨、案例分析、深度评论、视频素材等,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社会大课堂,大学生变成社会思想政治舆论战线的重要贡献者。

党的十九大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赋予新的时代使命,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在保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的同时,应将媒体融合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着力提升媒体融合能力和主流全媒体传播力,充分发挥“新媒介场”对高校“舆论场”和大学生“心理场”的正向作用,维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各类媒体平台上的主导地位,开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蒋明敏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

刘玥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基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20SJZDA00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建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nxddj-zd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美]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M].竺培梁,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余秀才.網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试述西方学者的“场”论对中国网络舆论场研究带来的启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5).

作者:蒋明敏 刘玥

上一篇:扶贫项目工作总结下一篇: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