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实施措施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包含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其中的债务重组准则也进行了较大修订。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趋同。那么如何顺利推行新准则,并使之不断完善,并在实务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实施措施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实施措施论文 篇1:

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摘要】:新《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整个上市公司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新准则出台为背景,重点研究新的债务重组准则的缺陷及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关键词】:债务重组 新企业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 应对措施

针对新准则第12 号—— 债务重组,笔者即是基于新旧准则的对比来阐述新的债务重组准则的缺陷及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与“现行债务重组准则”相比,“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最突出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二是允许债务人确认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三是对债务重组进行了重新定义。这几个变化对债务重组双方,尤其是债务人的会计结果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准则实施后必将对债务重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分析

(1)恢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一种会计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 年代的美国。1990 年9 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主席理事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后来经过协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1 年10 月正式制定了这方面的准则。时至今日,国际会计准则中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已有十几个之多,公允价值会计在各国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也正显示出蓬勃生机。现在,我国的市场环境和会计人员的素质正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将是必然的。而且会计本身就是要传递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应该是最真实、公允的计量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它之所以会被利用来操纵利润,并不是因为它本身的不公允,而是因为一些环境和人为的因素。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需要修改会计准则,放弃好的计量方法,而是要注重相关辅助机构的工作质量,如评估机构、工商管理部门、物价部门、税务部门等,建立好相关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想办法提高这些部门的工作质量,把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减到最低,恢复公允价值的公允。

(2)引入了现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 号公告和我国台湾的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都强调了债权人作出让步,并引入现值来判断债权人是否作出了让步。相对于2001债务重组准则,新的债务重组准则引入了现值概念。我们认为,在不同的时间,资金的价值是不同的,而且资金的时间价值对企业的投资、财务管理等都有着重要作用,若忽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新债务重组准则引入了现值概念,相对于旧的准则是一个大的进步,它有利于上市公司加强资金核算,及时收回资金,缩短资金循环周期,提高盈利质量。

二、不利影响分析

(1)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引入具有争议性,部分学者认为短期来看容易高估资产

在债务重组交易中,如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债务转为资本,则涉及债务人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和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确定问题。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是:如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如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都不存在活跃市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计算的现值确定。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其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是:如债务人为股票公开上市公司,该股权的公允价值为对应的股份的市价总额;如债务人为其他企业,该股权的公允价值按评估确认或双方协议确定。但在债务重组实务中,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却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存在高估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债务重组双方绝大多数是关联方,他们在利益上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用以抵债的非现金资产本就不存在活跃市场,而评估价由于存在评估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因此评估价也难公允。如在98年的债务重组中,友谊华侨通过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自定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获得重组收益2500万元的利润,占当年公司净利润的60%左右。

另外,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引入,使得会计操作的难度加大,相应会计人员素质是否能够应对日益复杂的会计实务处理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将重组债务收益计入当期收益,加大了利润操纵的可能性由于债务重组损益具有偶然性和非经常性,因此将该部分损益计入营业外收支项目: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会计科目;债权人的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会计科目,这样就给一批ST, PT 等上市公司提供了利润操纵空间,由此出现一批亏损公司、“带帽公司”年年亏损,年年重组;上半年亏损,下半年债务重组扭亏为盈,第二年上半年又亏,下半年又重组的重组循坏现象。

(3)财务困难的界定不明确

根据债务重组的定义可知,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是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也是债权人对债务人做出让步的前提条件,因而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界定是企业债务重组的重要环节。《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指南中关于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是指债务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没有能力按原定条件偿还。《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及其指南对债务人发生的财务困难的说明仅此而已,对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均未作进一步说明。只是表明没有能力按原定条件偿还债务,对资金周转困难没有界定,对经营陷入困境也没有界定,它们的指标是多少没有给出。

三、结论

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来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规范企业行为的监管措施更加成熟,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还须进一步修改以更好地反映这一事件的经济本质。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者来说,应采用更加全面、科学的指标来考察企业业绩,不能仅靠会计准则的修订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在今后会计准则以及其他监管措施的制定中,制定者应更加关注投资者的意见,广泛吸收投资者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债务重组》,1998.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债务重组》,200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债务重组》,2006.2

[4] 刘国庆,《企业会计准则—— 债务重组》有关规定的探讨,财会月刊,2006.2

作者:尤正圣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实施措施论文 篇2:

新债务重组准则若干研究

摘要: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包含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其中的债务重组准则也进行了较大修订。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趋同。那么如何顺利推行新准则,并使之不断完善,并在实务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在通过对新旧债务重组准则的对比后,分析了新准则的主要变化,并提出顺利实施和进一步完善债务重组准则的建议。

关键词:新债务重组准则;变化;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一、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发展历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随时都有可能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财务困境,以至于出现不能如期履约偿债的风险。那么,如何帮助这些企业摆脱困境,尽可能地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利益?进行债务重组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途径。为了规范债务重组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1995年,财政部决定制定债务重组准则。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多次修改,1998年6月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2001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2006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

(一)1998年的《债务重组准则》

1998年发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对于规范企业债务重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实务操作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准则规定,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从而对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发生了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现象,比较典型的案例之一是阿城钢铁公司。该公司于1998年底,通过债务重组调减应付款项7 800万元,而当年净利润只有4 341万元。鉴于这种情况,财政部于2001年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二)2001年的《债务重组准则》

第一次修订,最大的变化是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改为账面价值计量基础,而且规定,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债务重组不再对当期损益产生直接影响。应该说,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失败。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背离。经过这次修订,遏制了利用公允价值和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现象。但是,由此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而资本公积可以用来弥补亏损,最终的结果是债务重组利得以较为曲折的形式再度利润化,而且还降低了企业的所得税负担。显然,出现这个结果,应该是政策制定者们始料不及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日益强烈,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2006年财政部对会计准则进行了重大修订,对其中的债务重组准则也进行了较大调整。

二、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变化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准则》,新债务重组准则是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结合我国债务重组会计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与2001年的债务重组准则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变化:

(一)改变了债务重组的内涵

旧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是“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 在这一概念表述当中,对债务重组的界定不是十分明确,无论债务人是否发生财务困难,也无论债权人是否作出让步,只要是修改某项债务条款,都属于债务重组范畴,甚至还包括债务人处于破产清算和改组时的债务重组。可见,在旧准则中,债务重组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也正是这种概念界定的模糊,给滥用债务重组创造了条件。

新准则对债务重组定义是“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在这一概念表述当中,突出强调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是进行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也明确规定了“债权人做出让步”这一实质内容。这样的界定,使债务重组的范围非常明确,可以有效地遏制债务重组滥用现象。当然,债务人是否发生了财务困难,需要通过调查了解予以证实。

(二)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是国际会计准则和许多国家会计领域都普遍采用的一种计量属性,它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现时价值,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早在1998年发布的《债务重组准则》中,我国就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尚不发达,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技术落后以及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不强等主观和客观原因,使公允价值成为一些不法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在2001年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中,取消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以账面价值作为核算基础。这种做法虽然避免了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任意操纵利润的现象,但是,也相对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相关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也不断成熟和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土壤”。这次在新债务重组准则以及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要求, 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账务处理发生了变化

新旧准则对债务重组业务的会计处理存在很大差异。除了将计量基础由账面价值基础改成了公允价值基础外不同外,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损益的形成及确认不同。

1.债务人的账务处理

原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人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收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债务人以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

第二,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偿还债务所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第三,债务人以债务转为资本方式清偿债务时,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享有的股权份额之间的差额的差额;

第四,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时,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未来应付金额的差额。

新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人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债务人以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

第二,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偿还债务所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第三,债务人以债务转为资本方式清偿债务时,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享有的股权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第四,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时,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的的差额。

此外,由于新债务重组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在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还涉及到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在债务人以债务转为资本方式清偿债务时,还涉及到债权人享有的股份的面值总额股权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资本公积。而原债务重组准则采用的是账面价值计量基础,这些差额是不存在的。

2.债权人的账务处理

在原债务重组准则中,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除此以外,其他几种重组方式基本上不涉及重组损益,因为收到的非现金资产或资本的入账价值是按照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来确认的,根本不存在差额。

新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权人收到的非现金资产或资本的入账价值按照其本身的公允价值计量,而该公允价值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一定会存在差额(因为,债权人要做出让步),着个差额对债权人来说是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四)对信息披露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新旧债务重组准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差别不大,新准则对个别之处的语言表述进行了调整。例如,将原准则中债务人应当披露信息的第二条“因债务重组而确认的资本公积总额”改为“因债务重组而确认的债务重组利得总额”,将第四条“或有支出”改为“或有应付金额”,债权人应当披露信息的第四条“或有收益”改为“或有应收金额”。此外,新准则增加了应该披露的内容,债务人应该披露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有债务转为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债权人应该披露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权转为股权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权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披露的内容更加详细完整。

三、顺利实施和进一步完善债务重组准则的建议

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趋同。那么如何顺利推行新准则,并使之不断完善,并在实务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如手:

(一)合理确定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当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债务,但是并非所有有债务的企业都可以进行债务重组。新债务重组准则明确规定,债务重组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其二是债权人做出让步。那么如何判断债务人是否发生财务困难,达到何种困难程度才符合新准则的要求,债权人应该做出多大的让步为宜等,会计准则并没有给出相应的判断标准,这势必会为实务操作埋下“套用“的隐患。因此,建议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准则的内容。可以制定相关的财务指标体系或聘请专家对债务人的财务状况进行鉴定,出具鉴定报告,合理确定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以最大限度地防范滥用债务重组行为发生。让真正陷入暂时性财务困难,但经营管理素质好,所处行业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提高评估机构的独立性,确保公允价值真正公允

新债务重组准则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用以偿债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和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将直接影响债务人的债务重组利得和债权人的债务重组损失,从而直接影响着债权人和债务人重组当期的利润。现阶段,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技术水平不高,一般情况下需要由中介机构来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评估确认。目前,我国资产评估受非市场因素的严重干扰,独立性差,公正性受到质疑。因此,评估机构应该与其主管部门进行实质性脱钩,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化发展道路,增强评估机构的独立性。此外,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债务重组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因为评估失实造成的损失,评估部门负责赔偿,让评估机构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评估机构对公允价值进行公允计量。

(三)加强监管,避免重蹈覆辙

新债务重组准则将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将直接提高债务人当期的利润水平。虽然新准则与1998年的准则相比完善了很多,但是仍然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工具。例如,ST长控(四川省长江包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4月11日在上海证券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公告了业绩预测公告:预计2007年第一季度公司将大幅盈利,实现净利润2.84亿元左右,其中债务重组收益2.71亿元。2007年4月13日,是停牌长达4月的ST长控复牌交易的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当天上演了股价神奇暴涨的神话,盘中最高股价达85元,半日涨幅高达10倍。由于股价异常波动,当天下午被实施紧急停牌处理。从该公司季报看,一季度实现的净利润实现2.87亿元中有2.85亿元是债务重组带来的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占净利润的比例超过99%。由此可见,利用债务重组操控利润,甚至影响和操纵股价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相信ST长控事件应该引起政策制定部门的足够重视,尽快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大监管力度,避免利用公允价值和债务重组操控利润的行为再次发生。

(四)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尽快适应新准则

无论企业会计准则怎样制定,如何完善,最终都要由广大会计人员来执行。会计准则能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关。法律法规与会计准则不可能解决与会计有关的所有问题。准则毕竟只是一个生成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它只能解决“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而对会计准则的恶意毋庸属于准则中“人”的问题。因此,努力提高广大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加强法制观念,强化职业道德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后续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准则的意图,使他们成为新会计准则的正确执行者和推进力量。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王福英,陈敬珍.债务重组准则修订前后比较[J].会计之友,2007,(2).

Consideration to the New Obligation Recombination Rule

LIN Xiu-qin

(Accountant Department, Habin High-level Finance Technology School, Harbin 150030, China)

Key words: new obligation recombination rule; change; fair value; control profit

作者:林秀琴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实施措施论文 篇3:

浅谈债务重组会计

摘要:通过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发现债务重组准则的会计处理仍存在某些问题,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很大,我们应该对现有核算方法进行修正和完善,让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能够合理真实地反映债务重组的经济本质,从源头上控制企业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本文拟从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出发,依次从债务重组准则制定过程的环境缺陷、实施的管理缺陷以及公司债务重组的不良动机来分析现行债务重组准则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

1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的问题提出

为了规范债务重组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防范少数公司利用此来操纵利润,财政部在新准则里如此定义“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是指债务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其无法或者没有能力按原定条件偿还债务。对于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具体如何界定.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及其指南并未作出详述。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新准则考虑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那么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效果如何呢?

上证联合研究计划课题报告通过分析2007年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后发现债务重组和公允价值对上半年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影响最大。报告指出,新会计准则规定债务重组的收益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为那些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打开了一条迅速摆脱财务困境、扭亏为盈,甚至是摘掉ST帽子的有效途径。2007年中报中有115家上市公司取得了债务重组收益,平均增加当期利润135万元人民币。实际上这些上市公司平均有23.9%的当期税前利润来自债务重组收益。2008年完成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有296家,其中,220家公司作为债务人获得了债务重组收益109亿元。可见,这一变更增加了债务方利用债务重组收益达到扭亏为盈、股权再融资和撤销ST的动机,同时也给证券市场监管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2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的问题分析

1、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制定过程中存在的环境缺陷。我国财政部制定债务重组准则时,借鉴了美国的做法,原本是希望参考其成熟经验少走弯路,也好体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与国际接轨的本意。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国情不同。美国是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公司之间产权明晰,而我国的体制和市场都还不够成熟,国家股、法人股占60%以上,产权关系不够明晰。美国的资本市场历经百年的不断监管与规范,已经相当成熟,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只有十余年历史,尚处于起步阶段,资本市场监管不足。再加上我国各类资产价格信息系统不够完备,独立评估机构的业务技能达不到公众期待的水平。诸多非市场因素对公平市场交易存在着严重的干扰,出现了按不同目的确定评估价值现象,使得公允价值不公允不公平,而债务重组和公允价值是息息相关的,以致于债务重组也出现了不公允的缺陷。

2、新债务重组准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内部管理缺陷。由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社会信用机制不够完善、产权不明、短期承包等大环境的原因,导致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很多缺陷。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高级管理人员受自身利益驱使,很容易利用准则中的漏洞进行利润调节和会计造假。一些企业不重视长远利益和信用管理,不注重培养自身产品质量、品牌效应和信誉;在资本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泛滥,违规活动屡屡得逞;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也屡禁不止。

3、债务重组公司的重组动机不纯。面临退市的ST公司为了摆脱债务危机而进行债务重组,并且进行大量的关联方交易。他们进行债务重组动机非常简单,即尽快摘掉ST的帽子。从表面看债务重组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和每股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没有任何意义。

3完善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建议

3.1制定会计准则应考虑我国的制度和国情

制定准则时不能一味地追求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而不去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各相关方的利益。接轨并不等于相同。国际会计准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也是在各方面利益的不断博弈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的。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能一味地模仿,颁布准则需要在吸收以往的经验基础之上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充分考虑我国特有的国情进行不断地论证之后才能出台。

3.2要设置专门的认定机构建立健全的审批制度

国家要设置专门的认定机构对债务重组的公司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其重组目的和持续经营能力等。作为债务公司的重组目的应是通过债务重组,改善其经营状况、提高经营业绩。若是只为粉饰财务状况则不应予以重组,对符合退市条件的上司公司应该严格清退。对债务人发生的“财务困难”应该像对坏账损失一样,给出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对债权人作出“让步”限度也应该给出具体的规定。对于重组损失和利得应该有一个严格的审批制度。

3.3要改进债务重组的具体账务处理

债务重组作为资金融通的一种手段,可以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解决短期资金供应紧张问题,实质是帮助企业增强其营运能力。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应反映这一事件的经济本质。

3.3.1债务人的会计处理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超过清偿债务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以及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营业外收入”。由于将债务重组利得一次性计入了当期损益,虚增了企业利润,相应产生了所得税缴纳义务。在未产生现金流入的情况下,企业只有挪用生产资金去填补这项硬性债务,从而造成生产资金匮乏,对本来已经处于财务困难的债务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违背了债务重组的初衷。另外,债务人受益期可能覆盖一个或几个会计期间,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会造成收入与费用不配比的现象。笔者认为,债务重组在性质上类似于现金折扣。现金折扣是债权方为了加快款项收回而给予购货房的折扣,而债务重组是债权方避免更大损失作出的让步。为了单独核算债务重组利得,笔者建议设置“债务重组损益”科目,该科目属于资产负债类双重性质的科目,债务人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该科目贷方,债权人将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该科目借方。以后视经营情况,债权人在3至5年内分别将其转入“营业外收入”账户;如该企业有盈利,则从盈利当年全部转入“营业外收入”,未结转的余额予以挂账,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其他非流动负债”项内。之所以转入“营业外收入”是因债务重组没有现实的现金流入,作为收益和资本公积都不合适且不符合定义。这样既避免了因一次性计入收益.虚增企业利润与每股收益的问题,同时减少了利润操作的空间;而且视企业经营情况分期转入,与受益期相同,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减轻了债务人一次性上税的负担,缓解了财务困难,能让其渡过暂时财务危机,增强企业持续盈利能力。

3.3.2债权人的会计处理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账面余额与受让资产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权账面价值之间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冲减后仍有损失的,计人营业外支出”。笔者认为该处理欠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不可避免会与其他单位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只要存在这种关系,债务重组就有可能发生,重组损失也就能产生,这是债权人“让步”的结果。与债务人相对应,债权人也应该设置“债务重组损益”科目,债权人将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该科目借方。到年底与坏账准备对转,剩余部分予以挂账,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内。如果损失金额较大,涉及多个会计期间,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金额大小在3至5年内予以冲减。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解决实际上损失并不完全归属本期,而债权人进行税前抵扣,转移税前利润的问题。

4结论

债务重组在我国刚刚起步,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只是一个开端。会计准则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决定了准则制定与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会计准则发展不到20年,要在短时间内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合于多个行业、多种业务的完善的准则,不太现实。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各种利益间博弈,并不断从实践中摸索经验,完善和丰富准则。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王璐.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和公允价值对利润影响[N].上海证券报,2008.

[3]汤云为,赵世君.中关债务重组评析[J].上海会计,2003,(5).

[4]仇莹.债务重组收益不宜全部计入当期损益[J].财会月刊,1999,(7).

作者简介:孙华,(1981-),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会计学。

作者:孙华

上一篇:学习型组织建设方案下一篇: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范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