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化解工作方案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债务化解工作方案(精选8篇)

债务化解工作方案 篇1

为认真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巡察反馈意见,现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目标要求

(一)总体要求:以严禁新增债务为首要目标,建立控制和化解债务长效机制为主要内容,按照“控制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消化”原则,将化解村级债务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规范财务管理、健全民主监督机制相结合,统一部署,规范操作,遏制债务增加势头,取得明显成绩效果。

(二)具体目标:自2020年始,负债10万元以下村当年实现零债务;

10—30万元的村两年内实现零债务;30—50万元的村三年内实现零债务;50万元以上村每年化解率达20%以上。

二、实施步骤

(一)全面清理核实村级债务(2020年5月底前)。

各村(社区)要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口径和内容,组织开展对村集体债务的全面清理核实。此次以2014年村级债务化解基数为基础,重点核查2014年后债务变动情况。镇政府将组织专班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并根据清理核查结果填写《镇村级债务情况自查明细表》,5月底前由村主要负责人签字审核后统一汇总上报至镇政府。

(二)积极稳妥地化解村级债务(2020年6月份以后)。

镇政府根据所辖村级核实结果、债务形成原因,建立村级控债、化债奖惩制度,积极主动化解村级债务。各村(社区)制定《XX村债务化解实施方案》,实行“一村一方案”,按照“谁举债、谁负责”原则,明确偿还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与个人,要把贫困人员的个人债务的化解放在突出位置,优先化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审计局不定期对村级化债情况进行抽样督查。

(三)总结验收建章立制(2021年1月)。

各村(社区)上报2020年底阶段性化债成果,镇政府汇总一并向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审计局上报,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审计局将对村级化债工作以及控债、化债长效制度进行检查验收,检查结果报送市委、市政府。

三、化解措施

(一)逐步化解债务。

优先化解因账务处理不及时形成的债务,对实质性债务要制定还款计划,逐年化解。

(二)节约支出化解债务。

严禁各村新增债务,严控村级集体办公费、报刊费、差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确因征地拆迁、招商引资等需开支的,必须本着简朴节约的原则,由镇制定限额,超过部分一律不得入账。

(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以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一是整合盘活各类集体资源,清理整顿显失公平合同,实现保值增值。二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广“党组织+农户+基地+企业(合作社)”等形式,整合农村产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三是除上级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及专业技术要求较强的资金项目外,承建、领办30万元以下的村级小型建设项目。四是整合土地全域整治、“土地银行”、集体闲置资金募集投资等多项扶持政策,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在不断发展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稳步有序化解村级债务。

(四)规范财务管理,强化监督举措。

各村(社区)要严格执行《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十四项制度》要求,规范村级财务管理。镇政府和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将于每半年对村级债权债务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对各村(社区)上报数据进行核实,对表实不一的村(社区)将实行督促整改,并将化解债务情况纳入“三资”月度抽查工作,尤其是对债务重、矛盾多的村(社区)实行重点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到位。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政府成立村级债务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各村(社区)也应成立村级债务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由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任组长,负责组织化解村级债务工作,制定化解方案,落实化解任务。

(二)严明化解责任。

建立村级债务化解责任制,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为化解村债第一责任人,对化解债务工作负总责,村(社区)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镇政府将对化解工作中领导不力、任务落实成效不明显的村(社区),予以严肃处理。

债务化解工作方案 篇2

一、加大对《意见》落实工作的力度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债务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的负面影响, 卫生院债务——生存发展艰难——职工收入低——人才留不住——卫生院服务能力差——病员逆流到县级医院——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卫生院发展陷入艰难的不良循环。要从践行中国梦的高度去认识化解债务工作, 因为乡镇卫生院肩负着为农民健康服务的重任, 农民的健康与实现全面小康, 与实现伟大中国梦息息相关。各级领导应进一步增强落实《意见》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增强对《意见》的执行力。

二、加大对《意见》督查工作的力度

要克服发现问题——制定政策, 出台文件——问题就迎刃而解的习惯思维。化解债务要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别以为发了文件债务就自然按期化解了。老百姓说:“上面 (中央) 想 (解决) , 下面望 (解决) , 中间一根抵门杠 (用种种理由推、拖责任) 。”因此, 应由上一级政府牵头, 组织发改委、财政、卫生部门对《意见》落实工作进行纵向或横向的督查督办, 对贯彻落实好的, 予以通报表扬或奖励, 对落实差的通报批评或问责, 以促进《意见》的落实。

三、政府对基层机构的财政补偿要足额到位

一是化解债务的补助资金特别是地方财政的补助资金应足额到位。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房屋建设、设备添置、维修、更新及人才培养、政策性亏损补贴等应纳入财政预算, 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鉴于政府的财力有限, 完全依靠政府偿还债务是不可能的。而地方政府由于财力弱、需办事情多, 更是困难。因此, 基层医疗机构必须自力更生, 打紧开支, 利用自有节余的资金偿还一部分债务。一个有20多个乡镇卫生院的县, 2012年就用本县基层医疗机构收支节余资金化解了78万元债务。

四、加大对《意见》落实情况的监察力度

对化解债务资金的监察, 应像国家监察救灾、扶贫资金一样, 由上一级纪委牵头, 组织审计部门进行监察, 以杜绝违反《意见》规定搞新的建设、上项目、借新债的行为。严肃查处虚报冒领, 截留挪用, 套取补助还债资金, 造成资金损失等行为。监察部门要深入到负债的基层医疗机构, 倾听他们的声音, 了解真实情况, 决不能只看报表, 只听汇报。对出现违反《意见》规定的行为, 必须依规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切实保证中央化解债务的政策落到实处。

五、开展对《意见》落实情况的评估工作

《意见》实施两年来, 化解债务的进展情况应进行一次评估。由国家发改委牵头, 组织财政、卫生、审计等部门参与, 按照《意见》的规定, 制定出评估标准, 开展省际交叉评估, 总结两年来化解债务工作的经验, 了解化解工作的进度, 解决化解债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债务化解工作方案 篇3

在25日召开的全国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牵头人、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说,为支持地方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补助资金60亿元,明后两年还将增加资金安排,并根据各地的化债进度,对地方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给予补助。为进步稳定农民负担,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近日出台的《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从今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化解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长效机制。谢旭人指出,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将重点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地区。对未在规定期限内化解的债务不予补助。中央对地方的补助资金,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校数、办学成本和财政困难程度等客观因素分配确定,不与实际发生的债务额挂钩,体现了“债多不多补、债少不少补、早还不少补、晚还不多补”的激励约束机制。

謝旭人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切实保证偿债资金落实到位,打足预算,不留缺口。他同时强调,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敏感度高,试点地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国务院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配合,加强监督检查,将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杜绝还“糊涂债”、“水分债”、“人情债”和借新债还旧债等问题,切实把好事做好、做实、做细,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试点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债务化解工作方案 篇4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着力防控债务风险是2014年的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8月份,《预算法》修正案审查通过,9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随着二者的出台,中央政府对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部署。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存在的地方性债务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并结合当前的风险、政策给出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地方性债务;风险分析;政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的风险分析

(一)规模增长过快造成地方性债务偿债压力增大。根据国家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年底,地方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09%;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22%;政府可能承担救助责任的债务为4.3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12%。以上数据表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速度过快、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等原因导致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以及地方政府通过信托、融资租赁等方式变相融资等现象突出。

(二)债务公开不透明,难以掌握政府债务真实情况。据数据显示,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公开上,只有14个城市公开了相关数据,占城市总数的4.2%,政府债务普遍存在债务透明度偏低、监管口径不统一、专业性差、统计信息缺失和管理不集中等问题,因而无法对政府的债务作出常规的测评和监管,更难以全面掌握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

(三)期限配置不合理,增加贷款违约风险。2014~2015年是地方偿债的高峰期。根据统计表明,4.2万亿元地方债即将到期,地方政府面临着大批量债务集中到期的巨大再融资压力。政府贷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投资数额大,但是这些项目修建期限长,建成后收益率低,债务偿还往往只能通过再融资来解决,长期下来,负债逐渐增多。当前地方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债务的防范预警机制、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削减财政预算等,但成效不显著。

(四)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来源,政府债务风险加大。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地方债务总额为17.89万亿元,其中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和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从构成地方债务的主体来看,其中有6.96万亿元来自于地方融资平台,而地方政府对这其中的58.47%的债务负有直接偿还的责任,总量约合4.08万亿元。从地方融资平台的运营结构方面来看,地方融资平台存在政企不分、公司治理落后、资本金虚增、资产负债率高且偿还能力弱等问题可能加大政府债务的风险。

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债务结构,保证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合理增长。防止地方性债务的持续走高和风险积累,关键是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的结构。当前我国城镇化、基础设施改善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需求较大,因此我国在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过程中需要有效甄别,建立合理的债务模式,避免不必要的地方债务,有效控制债务总量的同时,保证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落实政府性债务监督体系,防范债务风险。严格按照《意见》要求,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行为,划清企业和政府的债务界限,设立一套控制有度、管理有方、监督有力的监管体系,公开债务发行和偿还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把隐性债务显性化,接受社会监督。

(三)加强对存量债务的管理,解决资金期限错配风险。一是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各部门要对高成本的存量债务进行有效的分类处理,优化债务的期限结构,有效化解地方的债务风险;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贷后管理工作;财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金融机构等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募集资金引流、监管,建立政府地方债务融资平台的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二是建立期限债务的清理偿还机制。综合考虑政府的财政、项目收益、债务主体、债务用途等各方面因素,依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分门别类处理政府的债务。三是建立政府债务的总体规划,做到科学借债与有序还债。根据债务风险预警的情况,一方面政府要作出债务总规模和债务结构的中长期规划,根据大环境经济形势、政府建设项目的收益状况及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建立起政府债务的总体筹资规划。政府债务的总体筹资规划要做到高瞻远瞩,要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安全性、可行性。确保政府债务借得恰当、用得正确、还得舒心。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债务的偿还计划,安排好偿还来源,让债务处于一个合理的负担水平。

(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为了有效防止风险聚集,地方政府应积极寻找多种融资模式,一是积极推广使用PPP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更多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激发市场活力;二是鼓励企业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中期票据等市场化融资方式参与公益性项目建设;三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改革,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推动中国金融机构格局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娜.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其法律规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2(05)

浅谈如何化解乡村债务 篇5

宋昕 付文志 程仙娟

[内容摘要] 乡村债务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对我市乡村债务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化解的建议。

[关 键 词]农村经济 债务 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财政局

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乡村债务成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制约着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阻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进步伐。研究和探讨化解乡村债务的措施、办法,对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建康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乡村债务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98个乡(镇、办),1715个行政村,11979个村民组;农业人口有222万元人,52万农户。经核实,截止2005年,全市乡村债务总额31592.09万元,其中:乡级28011.49万元,村级3580.6万元;乡级债务占88.67%,村级债务占11.33%;平均每个乡(镇、办)负债322.37万元,每个行政村负债18.42万元,每个村民组负债2.64万元,每户农户负债607.54元,每个农民负债142.31元。这些债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乡镇、村级集体企业贷(借)款债务3295.30万元,占债务总额的10.43%,其中:乡级3287.41万元,村级7.89万元。

(二)乡村公益事业建设贷(借)款债务21365.17万元,占债务总额的67.63%;其中:乡级17952.57万元,村级3412.6万元。在公益事业建设贷(借)款债务中,兴建乡村学校的债务18688.13万元,占债务总额的59.15%(其中: “两基” 攻坚贷款负债17510.66万元,占公益性事业建设负债总额的81.96%。);修建乡村道路的债务2189.46万元,占债务总额的6.93%,乡村计生优抚等债务92.27万元,占债务总额的0.29%;其他债务395.31万元,占债务总额的1.25%。

(三)乡村发展种植养殖业贷(借)款债务5047.76万元,占债务总额的15.98%,其中:乡级4937.05万元,村级110.71万元。

(四)其它债务1883.86万元,占债务总额的5.96%,其中:乡级1834.46万元,村级49.40万元。其它债务主要有各种项目配套资金贷款债务、村村通电网建设、乡镇办公楼建设、维修、乡镇招待费、修理费、烤烟生产贷款等债务。如水城县滥坝镇、保华乡、米萝乡办公楼建设和维修贷款352.8万元。

二、我市乡村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盲目兴办企业,无序转型改制,增加了乡村债务。前些年,一些地方不顾客观条件,乡村经济发展规划急于求成,盲目立项,兴办企业,在缺少资金、技术、人才的情况下,举债实施,致使一些企业先天发育不良,后天管理混乱,造成亏损或倒闭。在近几年的企业改制中,对乡村企业的资产没有部门管理,更没有认真地进行产权界定、价值评估,没有经乡村领导班子成员讨论通过,把不应由乡村承担的债务转嫁给了乡村。如盘县刘官镇磨芋加工厂1993年在银行贷款57.67万元,刘官增压砖厂1992年贷款40.68万元,响水镇煤矿贷款249.86万元,洒基镇煤矿贷款100万元等等,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企业倒闭,债务无法清偿。据清理资料汇总反映,全市这类性质的乡村企业债务达3293.30万元,占乡村债务总额的10.43%。

(二)超越实际能力,举债兴办公益事业,增大了乡村债务。近年来农村扶贫“攻坚”工作,各级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乡村也增大了投入,农村的修路、拉电、人畜饮水、修建学校、村活动室、村卫生室等公益事业,在缺乏资金,靠农村信用社贷款或者是靠欠施工单位垫付的前提下进行的,增大了乡村两级债务。仅盘县滑石乡在农村电网村村通工程改造工程中货款就达169.4万元。据清理统计,乡村两级这类债务高达1177.47万元,占乡村债务总额的3.73%。

2004至2005年,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政策,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农村义务教育“两基贷款”猛增,贷款总额达到17510.66万元,超过历年各项 债务总额,占债务总额的55.43%,其中:六枝特区3474万元,盘县6741.26万元,水城县6595.4万元,钟山区700万元。并且,承担偿还 贷款的主要是县、乡两级政府,加大了化解乡村债务的难度。

(三)举债实施种养业,因管理不善项目失败,乡村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乡镇发展种养殖业,开发经果林、科技养猪、养牛等,本属无可非议,但是,由于对项目的考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管理、技术、人才等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不“量力而行”,盲目地上项目、搞建设,结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大多数项目失败,由此形成的债务高达5047.76万元,占乡村债务总额的15.98%。

(四)各种项目的配套,加重加大了乡村的债务。为促进地方事业的发展,乡镇都在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但各种项目都要求乡镇有一定的配套资金,在乡镇无财力保障的情况下,只有向金融部门或个人借债实施,造成大量负债,如其他负债1883.86万元,占乡村债务总额的5.96%。

(五)以收取“三提五统”为抵押贷款形成的债务。税改前,乡村贷款主要是以收取“三提五统”费作抵押贷款或还款保证;税改后,取消了“三提五统”,乡村没有了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由此贷款形成的债务,乡村缺乏偿款能力。

(六)政企不分,缺乏民主监督,使乡村经济秩序紊乱。政企不分问题在乡镇级并没有解决,大量乡镇集体企业产权不明晰、债权债务问题不清仍然存在,债务主体是乡镇政府还是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无法分清。同时,由于农村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乡村干部不经群众讨论同意就擅自代表乡村借款,造成债权债务关系紊乱,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三、化解乡村债务的建议

乡村债务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不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化解老债务,遏制新债务的发生,将严重影响我市基层政权组织的正常运转、农村社会的稳定,引发农民负担反弹,增加财政风险,干扰农村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政府形象和执政能力。化解乡村债务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的紧迫任务。但是,由于乡村债务形成的因素很多,除了客观因素外,还有主观因素、历史因素、政策因素,加之乡村债务数额巨大、涉及面广、时间长、情况复杂,处理的难度很大。目前,各地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措施和办法,都在摸索和探讨当中,因此,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理清乡村债务

进一步理清乡村债务的规模、种类、分布是化解乡村债务的基础条件。这必须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明确乡村债务的统一统计口径;二是确定统一的乡村债务分类方法;三是编制统一的乡村债务表;四是对乡村债务进行系统的经济分析和统计分析。

(二)建立化解乡村债务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和减债办公室,减债办公室由市减负办牵头,负责全市乡村债务工作组织、协调及具体事项的处理工作。二是建立减债目标考核制度。把消减债务作为乡镇工作目标考核任务,列入年终考核,完不成减债任务的乡镇,追究党、政“一把手”的责任,并且不得提拔重用。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市财政设立减债奖励基金,按实际减债总额的一定比例奖励积极主动化解乡村债务的县(区)。此项资金仅用于偿还乡村债务,专款专用。

四是建立新债责任追究制度和乡村干部离任债务审计制度。审计、财政、农业等部门要定期组织对乡村债务的专项审计工作,对违反规定造成新的债务的责任人,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并依法追究其经济责任。五是规范乡镇经济管理行为,加强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39号)精神,规范乡村经济管理行为,从源头上防止新的乡村级债务发生。

(三)多方筹资,分级负担,逐步化解

一是按照政企分开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在进一步摸清、核实乡村债务底数的前提下,明确债权债务主体。属乡镇政府行为的,由乡镇财政逐年化解;属企业或个人行为的,由债务人负责偿还,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以达到化解乡村债务的目的。二是制定减债时间表,分按计划完成减债任务。即村级债务在2至3年内完成化解任务,乡级在3至5年内完成化解任务。三是县(区)建立偿债准备金,实行“县(区)管乡用,专户管理”。对乡级债务,县级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乡级财政筹措一部分。由乡镇拟定偿债计划,经县财政审定后,乡镇按规定时间将偿债资金存入偿债准备金专户;县财政安排的偿债准备金与乡镇的一并存入专户,合并用于偿还各乡镇所欠债务,偿还债务时,由债权人提供有效借款依据,经县(区)、乡财政确认并报县(区)政府同意后,列入偿债准备金使用范围。四是对村级债务,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偿还,资金来源主要有农村税费改革中上级明文规定给村级组织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提成留存以及其他收入,偿还确有困难的,乡镇财政可视其情况给予一定的支持。

(四)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办法偿债还债

乡村债务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债务的办法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办法。一是收回欠款还债。加大对个人借欠公款的清收力度;对个体、联合体承包的集体企业、林场、荒山等所欠承包金采取强制办法收回欠款;对集体、私营企业借、欠财政的资金,能用行政手段强制收回积极收回,收不回的,通过法律诉讼程序处理,倘若一时还不清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二是资产抵债。对沉淀或闲置的资产、已关闭停产的乡镇企业资产,采取招商、合股、拍卖等方式进行盘活;对荒山、林地等集体资产,公开招标,过渡经营权;城镇建设出让土地资产,收益部分用于偿还债务;三是划转消减债务。对乡镇、村级为企业担保的借款,划转企业承担;四是核消减债。对乡村两级历史上形成的呆账、死账,经本级代表大会讨论同意,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予以核减;对历史遗留的银行贷款,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予以核减。六是发挥职能部门优势,对口对项目化解乡村债务。如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债务,市、县(区)教育部门可从每年收取的“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还债;对乡村道路建设债务、农村计划生育、优抚等债务,市、县(区)公路、计生、民政等部门可以发挥其部门优势,积极乡化解乡村债务。

(五)采取措施防止新债

一是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弥补收支缺口;二是不得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或抵押;三是不得采取由施工企业垫支等手段上项目;四是不得举债兴建工程;五是不得滞留、挪用对村级组织的补助资金;六是不得举债发放职工工资、津贴、补贴及解决办公经费不足;七是不得铺张浪费或随意增加非经常性支出;八是兴办公益事业要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事,不得超出“一事一议”控制标准,不得借债兴办公益事业。凡违反上述规定形成新债的,一经查实,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资料来源:

1、贵州省农村税费改革资料汇编(2002-2003)

我国高校债务化解问题探析 篇6

关键词:高校,债务,化解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高校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 也产生了相当数额的基本建设债务, 对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近年来, 国内围绕有效化解高校债务问题, 学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已经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为化解高校债务困难, 一些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当地的财力, 也进行了化解债务的尝试。由于我国高校债务负担较重, 形成原因复杂, 有效化解高校债务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债务状况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贷款。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 2005年以前, 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2000亿元, 《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 到2006年底, 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5000亿元。随着高校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 债务危机的不断加重, 近年来, 高校贷款问题受到空前关注。在2007年的全国“两会”上, 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提交的有关高校贷款的建议和提案就达十余件。在一些省份的“两会”上, 高校贷款更是以集体和联名提案的方式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媒体、社会公众、政府将我国高校贷款问题公认为“高校贷款 (债务) 危机”。2009年, 教育部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年度工作要点。

二、各方对高校债务危机形成应承担的责任

1. 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社会各界一致公认, 我国高校过重的负债与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在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4%的“发展中国家80年代的平均水平”的目标。但是, 根据我国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情况执行公告”, 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2000年为2.87%, 2001年为3.19%, 2002年为3.41%, 2003年为3.37%, 2004年为2.79%, 2005年为2.82%, 2006年为3.01%, 2007年为3.01%, 2008年为3.48%。4%的增长目标从来没有实现过。

自上世纪末以来, 尽管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逐步增加, 然而, 高等教育规模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了政府投入的增长速度, 导致生均教育经费急剧下降。根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资料, 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1999年比1998年增加了21%, 2000年比1999年增加了35%, 2001年比2000年增加了29%, 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26%。而同期, 国家用于普通高校的财政教育经费1998年为357亿元, 占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65%;1999年为443亿元, 占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62%;2000年为531亿元, 占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58%;2001年为633亿元, 占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54%。四年时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增加了111%, 而国家用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却只增加了77%。

此外, 一些省份的巨额高校贷款和教育主管部门在贷款管理上的缺位与失职之间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999~2004年底以前的近6年时间里, 全国范围内只有少数几个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明确的贷款审批制度。直至2004年12月24日《教育部关于建立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的通知》 (教财[2004]44号) 的发布, 才改变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明确的贷款前审批制度的尴尬局面。在此期间, 即使一些省份建立了审批制度, 对贷款规模的控制也存在极大的空间, 致使一些省份的贷款审批制度形同虚设。

2. 高校应承担的责任。

不可否认高校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为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 积极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而取得的成绩。但是, 也出现了由于对风险识别认识不足, 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增加了不必要的债务负担。正如教育部、财政部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 (教财[2004]18号) 中所指出:“部分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 还贷的责任不强;个别高校贷款论证不充分, 贷款规模大大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有的高校缺乏勤俭办事业的思想, 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 盲目追求高标准。”

3. 银行应承担的责任。

一些商业银行乐观地认为高校的举办方是政府, 高校债务属公债, 视高校为优质客户, 对高校贷款风险缺乏足够的分析和认识, 对高校还款能力缺乏充分而缜密的调查评估, 缺乏对贷款项目效益论证和贷款规模的控制, 缺乏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事后跟踪监督。

可见, 是政府、高校和银行共同使高校陷入高额债务的泥潭。因此, 政府、高校和银行应认真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高校的债务问题, 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可喜的是危机当前, 政府、高校、银行三方都已经积极地行动起来, 为解决债务、化解危机寻找各种出路。

三、我国部分地区化解高校债务的尝试

为化解高校债务危机,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当地的财力, 进行了化解债务的尝试。主要有以下省份的化债方案:

1. 广东省:

2007年8月, 广东省已经一次性由省财政偿还了149亿元高校贴息贷款, 其中还包括了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两所部属院校的贷款。

2. 江苏省:

到2005年底, 已有13所高校置换了1821.88亩土地, 置换金额24.7亿元。具体办法: (1) 对本科院校每生定额补助1.1万元、高职院校每生定额补助1万元; (2) 建立严控新债机制; (3) 通过逐年提高生均拨款标准。

3. 辽宁省:

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 利用长期贷款置换了省属37所高校的63.5亿元短期贷款。具体办法是: (1) 将3年期贷款转为15年期, 还本宽限期3年, 即前3年只还利息; (2) 还款利率下浮10%; (3) 高校自身也通过资产置换等途径, 化解债务危机。

4. 江西省:

通过财政拨款、事业收入统筹、贷款“短改长”、实行老校区土地置换强化高校贷款的责任意识等几大措施积极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目前已筹措化解省属高校债务风险资金约46.19亿元。

5. 安徽省:

(1) 对该省高校历年的扩招规模进行核准, 作为政府补充投入额度的参考; (2) 拟用政府还本, 学校还息, 政府买单的模式。

6. 湖南省:

(1) 严格控制新债; (2) 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偿债预算、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积极筹措资金还债; (3) 各级财政也要逐步提高拨款, 建立保障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7.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截至2007年,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16所高校共产生负债17亿多元。其中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财经大学5所高校共欠12.5亿元, 这些债务由自治区财政和五所大学按7∶3的比例偿还。

化解我国高校的巨额债务, 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进。当前, 仍需要中央政府和更多的地方政府进一步行动起来, 一些地方化债实践经验也显示, 化债资金专款专用的落实和新债务的控制更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严格监控。

四、高校应加强贷款管理, 主动承担债务化解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 “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责任。”贷款高校作为贷款的主体, 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政府的债务化解政策, 加强贷款管理和财务管理, 切实履行化债主体职责。

1.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为了彻底解决高校的债务问题, 切实防止出现“旧债未化、新债又生”的现象, 许多地区在制定化债方案时都建立了严控新债机制。如江苏省为了严格控制省属高校基本建设债务规模, 出台了《省属高校基本建设债务联合审批办法》。高校要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对新发生的所有贷款包括借新还旧和新增贷款履行报批手续。

2. 积极筹措化债资金。

作为化债主体, 高校必须积极筹措化债资金。主要筹资方式有: (1) 积极从民办学院学费收入和社会捐赠收入中筹措资金, 用于偿还学校债务; (2) 积极做好债务化解的各项工作, 争取化债资金及时下达, 缓解贷款周转压力; (3) 加大对学生欠费的催缴力度, 努力争取学费、住宿费应收尽收。

3. 确保化债资金专款专用。

高校必须严格遵守财政化债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按照要求将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和学校自筹的化债资金直接支付到各债权人, 保证化债资金专款专用。

4. 努力降低财务费用和建设成本。

高校应充分利用政府大力推进化解高校债务的大好时机, 及时加强与各贷款银行的沟通与协商, 主动争取把流动资金贷款置换为中长期贷款, 最大限度地争取贷款利率优惠, 有效减轻贷款周转压力和贷款利息负担。

五、银行应帮助高校尽快化解高额债务风险

在化解高校债务的进程中, 为防止高校资金链断裂, 需要银行提供优惠贷款的支持。国家开发银行是负责筹措和引导社会资金, 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大中型建设和技改项目, 办理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高校贷款的目的主要是用于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银行对高校贷款符合其开发性金融的政策性投向。可以试行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贷款, 置换高校在商业性银行的贷款, 开发银行提供的中长期、低息贷款既可以减轻高校的利息负担, 又可以变短期的商业贷款为中长期的政策性贷款。事实上, 国内有部分地区和高校使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鉴于我国高校债务规模大、负担重的状况, 建议国家开发银行仍需进一步规范、扩大对高校政策性贷款的投放规模。因国家开发银行融资能力有限, 化债期间高校贷款的周转也十分需要各商业银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期限和利率上提供更多的优惠。

参考文献

[1].乔春华.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许青云.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特点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3)

[3].谭诤.近十年我国普通高校规模发展轨迹及特点[J].教育科学, 2009 (6)

[4].杨朝晖.试论我国地方公立高校债务的化解途径[J].2009 (4)

化解乡村债务问题的解决对策 篇7

关键词:农村;债务;化解;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37-1

1 乡村债务出现的问题

乡、村两级负债,“无钱办事”是普遍的现实问题,每年的收不抵支,可用资金少,税费改革后新增农业税和转移支付资金有限,在保证教育、村干部工资和其他确保的政策性支出后,已无能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负债重而无力偿还,金融部门要回收贷款,化解金融风险。农户持着债权,要求以税抵债,结果旧债未除,又增新债。近些年来因债权债务问题,个别农户集体拒交农业税,给乡村工作造成阻力,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不及时有效化解乡村债务,基层组织将无法正常运转,税费改革成果将无法长期保证,农村社会将很难稳定,农村经济将无力保持健康发展。

2 化解乡村债务解决的建议

乡村债务的形成,有较长的历史过程和较为复杂的社会背景,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应按照“禁增新债、化解旧债、分类处理、逐步消化”的思路,在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大胆探索各种有效的化解办法。

2.1 削减高息减债

乡村集体所欠的高息借款,要在清理核实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从借款之日起,按照金融部门同期同档利率,由乡镇确认后置换统一票据。

2.2 清收债权还债

应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认真做好农户税费尾欠的核实、归类、登记工作。在执行好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保护大多数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做好税费尾欠的清收工作。

2.3 结对抵冲消债

对乡村集体与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的三角债,乡村组织要与债权、债务人沟通协调,在农户认可税费尾欠数的基础上,通过自愿协商,动员债务、债权人自愿结对,双方协商互抵,将村欠农户的借款落实到尾欠税费的农户,这样既可化解村级债务,又解决了部分农户税费尾欠问题。

2.4 划转债务降债

对以乡村集体名义为企业借款形成的债务,应一律划转给企业,由其负责偿还。企业倒闭的,可先行挂账,待集体经济好转壮大后再作处理。

2.5 盘活资产还债

乡村拥有的闲置房屋、资产、机动地、林地等资源,按程序讨论、报批后,进行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合理估价,可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综合开发利用,盘活存量资产,筹集资金还债。

2.6 清理清退还债

通过财务清理,逐笔核实债务,并将清理结果如实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无本生息、少本多息、利滚利、虚列支出、侵占集体资产等违规违纪行为,要坚决清退,挤掉债务水分,所退款项用于还债。

2.7 剥离挂账消债

对普九义务教育达标、清理农金会等政策性因素行成的债务,应按照“谁主张,谁负责”的原则,在严格核实,锁定数额的基础上,实行剥离挂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逐步消化解决。对兴建乡村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等公益性建设形成的债务,属政府行为的,建议在清查核实的基础上列入财政支农项目计划,或以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予以解决。属村集体兴办的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制度办理,并根据原合同和具体情况,由乡村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2.8 发展经济化债

要引导乡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外地的资金、技术、销售、管理等发展当地经济,创办服务实体,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乡村集体化债能力。

2.9 严防增加新债

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政绩考核和离任审计制度,将控债、化债作为考核乡村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新增不良债务责任追究制,对不按程序擅自借贷形成的债务,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处理。上级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解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加大乡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投放力度,切实减轻乡村负担,防止新的不良债务产生,从而使农村真正走上繁荣和稳定。

3 制止新债的建议

加强村级债务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约束新增债务行为,严格制止新债。

3.1 建立健全新增债务责任追究制

严禁村级组织以任何名义为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提供担保;严禁举债垫付各种税费;严禁举债用于村级办公支出;严禁借新债还旧债;严禁采取由施工企业垫支等手段上项目;严禁超标准订阅报刊;严禁举债或超定额标准发放报酬、补贴;严禁超出偿还能力举债兴办公益事业。

3.3 建立健全村级债务动态监控机制

县、乡镇、村三级要建立村级债务监测预警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合理确定债务监测指标和债务警戒线,加强对村级债务风险的评估和监控,定期跟踪分析债务变动轨迹和趋向,预防和控制由债务引起的突发事件。

3.4 健全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规范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建立健全群众监督、代理会计监督和上级监督三级监督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县、乡镇、村三级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建设;进一步深化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制度,逐项逐笔公开收支明细账目;加强对村级财务收支的审计;建立健全村级财务预决算、工程项目招投标、资金审批领用、银行账户管理、票据管理、借款审批等各项制度,严把资金收支的审核关,严格控制村级非生产性支出,确保村集体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3.5 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

加大对村级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转移支付力度,新增财力主要向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整治、社会治安、社会救助与保障、社会福利等倾斜,保障基层政府和部门不对村级增加负担,努力做到财力下移,缺口上移。建立以各级政府财政补助和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的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村干部报酬和村级经济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

化解村级债务的调查与思考 篇8

一、村级债务的现状

2003年下半年,按照全县统一部署,秭归县**镇组织化债专班进村开展工作,经过近两个月努力,锁定全镇村级债务,债务总额390.82万元,债权495.85万元。从债务构成来看,主要由“普九”、公益事业两大债务组成。其中,“普九”债务为108.35万元,将近占债务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债权构成则相对简单,主要是农民需上交的往来款、“三提五统”、集资和税费的各种“尾欠”。从数据上看,村级债权大于债务,化债时“收”“支”应该基本持平。但目前各村依然债务压身,向村集体讨账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出现讨账者要跳楼的闹剧。一村主任说:“这几年过年如同过关,向村里要账的人很多,有本村农民、经营户,也有外地包工头,还有其他怀揣条据的索债人,商量的、求情的、威胁的,甚至在村委会寻死觅活的,什么样的人都有。”他苦笑着说:“就是真有人跳了楼,村里也还是拿不出钱。”事实上,不少村书记、主任过年都如同过关。

村级债务为为何尝还不了,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是村级债权没有得到维护,农户尾欠款无法收回;二是村里经费主要来自财政转移支付,只够维持运转;三是国家为村级债务的买单还只限于“普九”债务,对公益事业债务还没有“说法”。到2008年低,国家共为**镇下拨化解“普九”债务资金91.87万元,虽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各村债务负担,但债务压力依然不轻。全镇村级债务还有近300万元,11个村平均债务不会低于10万元,仅向家湾村就还有54万元。

二、村级债务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村级债务就像一个发酵的面团,问题会逐渐膨胀。因为村级债务涉及面广,既牵连到村集体,又牵连到农户;既涉及村内,又涉及村外;不仅影响村委会的运转,还影响村干部和农民的心态。

秭归县2003年的化债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化债,只是将村级债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锁定。应当说,将原来的“糊涂帐”变成了一本“明白帐”。但6年时间过去了,由于国家没有对村级债务的化解出台明确的政策,各村实际的化债工作进展不大,而且,受03年化债工作的影响,“明白帐”又变成困惑干部群众的“糊涂帐”,让村干部和群众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一是村集体的债权得不到维护,化债没有经费保障。03年,**镇向家湾村共锁定村级债务58.2万元,同时锁定债权63万元。当时,村干部还有相当高的兴致,认为把农户的尾欠款收起来,再尝还债务应当没问题。所以,村里在锁定债务时积极性很高。但结果是一等再等,因为农村稳定的需要等原因,没有得到上级向农户收取尾欠款的许可和支持。彭家坡村文书说,国家没有政策,上级没有发话,村民的38万尾欠款至今也就搁着没有收。因此,村集体的债权没有及时得到维护,村里也就没有资金尝还债务。

二是债务问题引发多方矛盾。没有钱还债,村集体与农户或其他单位、个人的矛盾就越来越深,村里工作也自然时常受阻。债务锁定后,村集体为包括农户在内的所有债权人出了具,部分村还作出了还债的承诺。因此,债权人就满怀希望向村集体索债。当村集体无法还债时,矛盾就被激化了。同时,在清理债务时,为方便起见,有的村还在农户中相互转账,造成农户间形成债务关系,引起农户间的矛盾。少数包工头由于从村集体拿不到钱,成为农民的众矢之的。而当时为修路等四处借钱的村干部更是有苦难言。**镇一名叫向立建的原村干部上世纪九十年代代表村集体从一个体户手中借款3万元用于公益事业建设,这笔钱村集体一时无法还上,结果他离职后仍不得安宁。2005年,债权人在讨债无果的情况下,差点用氧割机切了他家的门。直到去年国家“普九”化债,还了该债权人的部分钱,向立建才有所安宁。

三是农户尾欠款久拖不决,群众不满意。03年秭归全县的债务锁定,既让群众清楚了村集体的家底,也让他们知道了谁还有“三提五统”、农特两税的尾欠款,谁没有交清村集体譬如“普九”建校、修路架桥等公益事业的集资款。但时过多年,部分农户该交的尾欠款至今没交,导致群众以为是要免掉。在过去基本没有国家投入的情况下,村民办学校,兴公益,多数人吃了苦,尽了力。现在,少数人欠多数人的帐不还,多数人自然不满意。村民说,过去我们一样穷,但我们听国家的话,哪怕勒紧裤带,我们也没有少国家和村集体一分钱。为什么总是老实人吃亏?除了真有困难的少数人以外,尾欠户中,有干部家属,更多的是霸道无赖之人。早晓得他们不交没事,我们原来也可以不交。无尾欠的群

众还不时听到风凉话,让他们心里更加不平衡。个别村民甚至提出村里应该返还他们当初所缴的集资款。近两年,国家主动承担了农村“普九”的债务,但群众反响不一,认为当初“普九”集资人人有责,无论到何时,该交的一定要交。群众的公平意识表现得较强烈。

三、对村级化债的几点建议

首先,国家应当及时出台明确的化债政策。从当前农村现状

看,化解村级债务已迫在眉睫,浏览媒体的相关报道,很多地方已开始了化债。但在国家对村级化债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前,各地化债的方式不一样,有的地方因为化债已经引起了新的矛盾。村级债务大多是历史问题,多数是税费改革前农村办学和兴办公益事业举的债。责任谁负,怎么负,国家应该有政策。目前,国家已承担了“普九”债务,但整体政策没有出台,这也是导致各地或驻足观望或无从下手等造成化债进展不顺的主要原因。

其次,村集体要加强造血功能,主动化债。目前,村集体普遍经济困难,财政转移支付仅够维持运转,但债早化早安宁。从部分地方化债的方式看,有发展企业盈利还债的,有依靠集体土地变现还债的,不管那种方式,只要群众理解支持,不引起新的矛盾纠纷都是可行的,主动还债,不等不靠,有利农村社会的稳定。

上一篇:房屋销售承诺书下一篇:基站代维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