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团扇舞蹈教学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最早用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从唐代的辉煌到宋、元以后逐渐衰退的经历,正与中国戏曲艺术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历程同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古典舞团扇舞蹈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典舞团扇舞蹈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团扇审美价值在古典舞教学中的思考

【摘要】团扇,是一种在我国流传较为久远的应用型器物,在时间的斗转星移之间,团扇的应用功能逐渐淡化,更多的被赋予了装饰的功能。团扇,这种承载者数千年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物品,与古典舞柔美、韵动的特点在审美认知中有着高度的和谐,因此,团扇也尝尝被用来作为古典舞表演的辅助道具。本文主要从团扇的审美角度出发,探究如何灵活运用团扇进行古典舞表演。

【关键词】团扇;古典舞教学;审美价值

团扇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传承,历经历史的荡涤,被赋予了柔美、婉约、灵动的特殊意义。从古至今,团扇都被视为女性情感的寄托和诗画记载的重要媒介,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佐证。现今,团扇继续发挥着文化传承、情感积淀的作用,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代表性符号。因此,作为中国古典舞的学习者,还应该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继承,并灵活运用于舞蹈创作和表演中。

一、团扇起源与艺术形象

(一)团扇的起源与艺术形象

团扇是中国传统的器物之一,各代典籍、诗歌对团扇的记载不计其数,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扇”、“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等。团扇的形状比较多,但多以两个半圆组成,中为圆形,恰似月中时分高悬在天空中的明月一样饱满,团扇也因此也被赋予了团圆、圆满的内涵。

在古代,团扇多为女子配用,或纳凉、或为装饰,古代对女子的言行举止束缚较多,禁止女子在外“抛头露面”,所以女子在见外客时,喜欢以扇子遮面,给人一种欲语还休、弱柳扶风的别样柔美,所以,团扇也成为女子柔美婉约的一种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团扇的艺术价值也在不断深化。进入新时代,团扇已经不仅局限于闺阁、女子这些象征,许多文人墨客也纷纷以团扇作为象征,歌颂爱情、传递悲情,而文人以团扇为主题所进行的创作已屡见不鲜,对于团扇进行超现实意义的创新,让团扇的艺术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团扇的审美特征

因团扇主要为女子使用,所以,其产生之初就具备了飘柔、灵动的特点,且团扇在选材上主要以竹、珍贵木材、象牙等为主框,以纱、绸、缎等轻盈华丽的布料为扇面,各种材质不同,自身也就具有不同的美感,以绸缎制成的团扇为例,扇面轻盈柔滑,挥动起来如行云流水般轻盈。为了衬托团扇的美感,往往还会以扇坠、扇套对团扇进行装饰,为团扇的美感增添一笔别样的韵致。

此外,团扇的形状也不尽相同。团扇大多为圆形,其主要是为了大面积扇风,而随着人们对美认识的不断深入,创制了多种不规则形状的扇面,如几何图形的扇面、桐叶扇、芭蕉扇等,形制的丰富表达了人们对团扇美感的不断优化,同时也让团扇的外形更丰富,更具有美感。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追求天、地与人和谐统一,团扇对称、圆形等形制与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和谐、雅正的思想不谋而合,恰好说明了我国古代先人追求安定和谐、幸福圆满的朴素愿望,同时,这也符合我们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世界和平、社会和谐稳定、人们幸福安康的心愿,因此,团扇文化是一种持续的生命力,对于我们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有积极的意义。

二、团扇在古典舞教学中的应用

早先,团扇曾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被应用于戏曲中。在戏曲中,团扇的使用可以明确戏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等,可以深化观众对戏曲人物的印象,同时也可以丰富人物的动作姿态及表情等。由此可见,团扇可以应用于其他表现类艺术中,并为之增添色彩。

(一)团扇与舞蹈动作的融合

当团扇应用于古典舞教学中,从动作层面而言,教师应确定好舞蹈与团扇的关系。首先,教师可通过古典舞与其他相关艺术进行对比,对古典舞的神韵、动作、神态等元素进行提炼、总结,汇总出古典舞的神韵元素,并让学生进行舞蹈练习,扎实功底,打好舞蹈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重手势、眼神、身形体态、步法各方面的协调统一,帮助学生抓住舞蹈的韵律;其次,打好古典舞基本功的基础上,教师可酌情将团扇的舞蹈动作分解到古典舞中,可对一部团扇舞的动作进行拆分,将其中一小节融合进古典舞中,帮助学生初期进行熟悉掌握,了解团扇舞的区别;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況增加整节的团扇舞,并提醒学生掌握好整个舞蹈的韵动规律、步调节奏及挥动力度等的发挥。

(二)团扇与古典舞在审美层面上的融合

在团扇与古典舞的融合中,认识到团扇的审美价值并有效利用才是团扇舞学习的核心。在一般认知中,舞蹈不单纯是肢体的简单摆动,而是通过身形、速度的协调而实现的符合人们审美的一种形态动作。因此,在团扇舞的学习中,更要注重对团扇审美价值的开发。首先,要了解团扇美的内涵,团扇的美一方面来自于其形制之美、材质之美甚至装饰之美;另一方面,团扇的美来自于其持有者——古代传统女性婉约、内敛的含蓄之美,要了解团扇的内涵,就需要对团扇的内在气质进行学习、修炼;其次,古典舞的表演者还应学习团扇那种雅正的气质,并内化成为自己的气质,才能真正修成淡定自若的气场。

(三)提升学生对团扇舞蹈的熟练程度

在古典舞中,团扇的使用应根据舞蹈及意象人物的特征、特质等进行匹配,以团扇彰显人物性格,丰富舞蹈的表现内涵。例如,对于较为活泼、灵动的舞蹈,舞蹈步法中较常使用滑步、花帮步以及跑跳步等,给人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所以,在使用团扇时可以使用如捏扇、绕穗等富有变化的扇技,将之与舞蹈步法结合在一起,根据舞蹈的律动规律巧妙变化,即可以显示出团扇舞的轻灵、韵动之美。而对于安静、端庄的人物角色,在进行舞蹈编排时则需要尽可能采用慢步和握扇、搓扇等舞蹈动作相结合,整个舞蹈动作应缓慢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端庄、典雅。因此,在团扇舞舞蹈动作编排时,需要学生熟悉团扇的基本技法、了解执扇的各种方式。

三、古典舞中利用团扇的教学设想

团扇在审美、文化等层面与古典舞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故而笔者对团扇文化进行了研究,并作出了将之融入到古典舞教学中的设想。将团扇作为一种舞蹈元素,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创作灵感,也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古典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化内涵,积累文化底蕴。

(一)课程设置目的

对于舞蹈学习者来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勤学苦练,修得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修道舞蹈的神韵和精髓,因此,学习者必须要有一颗平静、内敛的心,去承受练习生活的平淡,去平复自己内心的种种变化。同时,舞蹈作为一种行为艺术,优秀的表演者不能只有表面的舞蹈动作,而是能通过舞蹈动作将自己的思想、精神等传递给观赏者,从而引发共鸣,因此,舞蹈表演同样也考验表演者的内功。古典舞的学习者在学习时,应多接触中国的古典文化,并将其中有益成分应用于舞蹈中。团扇文化与中国的古典艺术息息相关,古典舞学习者应进一步深入到团扇文化的学习和应用中去。

(二)课程设置内容

古典舞与团扇融合的学习内容应从三方面进行考量: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团扇使用的熟悉。团扇有握、捏、搓、夹等多种技法,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各项扇技之间的要领,熟悉扇子挥动与手指、手腕、身体之间的平衡关系,在掌握这些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再对团扇的动作技巧进行组合练习,提高对团扇的综合应用能力;其次,要结合舞蹈动作与团扇进行编排练习,根据不同的舞蹈音乐创造多种团扇使用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掌握舞蹈动作要领;最后,还需要将团扇带入到舞蹈角色中去,每一个舞蹈角色的特征都不相同,或灵动、或婉约,都有各自的韵致,因此,还应引导学生将团扇舞蹈带入到角色中,细细品味每个角色的形象特征。

(三)课程设置形式

古典舞的教学课程设置应以学生为主角,教师的主要职能应是负责引导,引导学生去观看、欣赏既有的团扇的样式、形制,以及团扇舞的舞蹈动作、服饰、妆容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团扇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底蕴;还要引导学生去听,从与团扇相关的诗词歌赋到与团扇相关的古典故事等,要让学生多听多看,增加学生对团扇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与团扇相关的其他文化艺术内容,如戏曲、话剧等,帮助学生了解团扇在艺术表演中的作用,最后,在多方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尝试进行团扇古典舞的动作创造。

四、結语

综上所述,团扇文化历经各代前辈潜心钻研、积累和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融于舞蹈、戏曲、话剧、影视等多重领域的应用体系,对于团扇文化应用和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其未来的无限潜力。而对于古典舞来说,团扇这种古典文化元素的注入,更能够为舞蹈增添一丝古典韵味,丰富了舞蹈的视觉效果。对此,我们需要从团扇的审美价值方面入手,对团扇的动作进行提炼或演化,将其与舞动动作融合起来,并对整套舞蹈动作进行整理和推敲,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古典舞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帆,蒙淑芳,李晴.中国传统团扇美学内涵初探[J].神州,2018(12):38.

[2]李颖.中国清代团扇的审美特征与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作者简介:蒋凌静(1999-),汉族,浙江宁波人,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舞蹈学。

作者:蒋凌静

古典舞团扇舞蹈教学论文 篇2:

浅谈舞蹈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

摘 要: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最早用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从唐代的辉煌到宋、元以后逐渐衰退的经历,正与中国戏曲艺术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历程同步。中国近代的舞蹈艺术,是在清末民初产生的一种再度复兴和崛起的艺术,为后来的新舞蹈艺术的崛起提供了根基的土壤,成为舞蹈艺术由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从默无声息到继而屹立并荣耀于世界舞坛之上的坚实的基石。

关键词:舞蹈; 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舞蹈中保留和吸取了极为丰富的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精华和元素,中国舞蹈和中国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汉族的古典舞,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清末明初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戏曲舞蹈得到了高度发展,形成了自身的表演方法和程式,以及在训练上和传承上的完整体系,成为保存我国优秀的古代传统舞蹈的理论、方法和技艺最多的艺术门类,在中华舞蹈历史上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辉,并成为舞蹈历史由古代向近现代转变的桥梁。因此,说到舞蹈就不能不说戏曲艺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舞帽翅、舞甩发、舞红绸等,都被舞蹈所借鉴并加以升华,构成富有表现力的舞蹈语汇。

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我国舞蹈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1993年,它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戏曲舞蹈继承了中国古代舞的优秀传统,舞蹈也从民族戏曲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营养,极大地丰富了舞蹈艺术的民族特色。努力追寻中华传统舞蹈之根,更广泛、更系统地向保存传统舞蹈较多的戏曲艺术学习,从戏曲舞蹈中发掘和整理出了不少舞蹈的步伐、身段、武打和筋斗,向武术学习,向民间舞蹈学习。将数百年已融入戏曲藝术的传统舞蹈的元素重新从戏曲中分离出来,提取其舞蹈精华,再创中华传统舞蹈的训练体系及表演方法,称为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蹈博大精深,除了它古老悠久的传统、丰厚瑰丽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义外,直接呈现在人们视觉之中,独具魅力的是中国古典舞那种“圆、曲、拧、倾”的身段及动律。由头、颈、胸、腰、臀、胯、手臂和腿构成的弯曲、旋扭等特有的体态以及外松内韧、潇洒飘逸,如行云水流水般的韵律气势,成为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国古典舞蹈总体风格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古代戏曲中表现出来的“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的审美特征,正如古典舞中的阴阳、高低、前后,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急先缓、欲起先伏、欲高先低、欲直先迂、欲浮先沉、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原则相同。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他们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由此实践并产生了以《黄河》、《江河水》、《木兰归》、《梁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舞蹈作品。在《黄河》中,使脱胎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

同时舞蹈在戏曲艺术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戏曲艺术中保留和发展了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戏曲舞蹈也为中国的民间、民族舞蹈不断地输送着艺术营养。如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许多保留剧目,都是极富舞蹈性和创造性的。擅长武旦、刀马旦,又可反串小生、武生角色的京剧艺术家关肃霜,舞蹈技艺全面,做、打独具特色,在《战洪州》中,创造了“大靠出手”的舞蹈特技,丰富了京剧战器舞的表演手段。戏曲舞台上的各种身段程式,如旋子、飞脚、蹲提、前扑等单项动作或某些动作、姿态组合,都被舞蹈界所吸收、运用,而且被世界各民族舞坛所采撷。这些动作的舞蹈语言相当丰厚,并且具有国际通用属性。

舞蹈从中国传统戏曲中吸收、借鉴、取舍、分流,是艺术形式间的分化与聚合,单纯化与综合化不断交替演变。在这种规律的作用下,舞蹈艺术与传统艺术有机结合,兼收并蓄,不断地壮大完善自己,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作者:徐晓淇

古典舞团扇舞蹈教学论文 篇3:

坚持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党委提出“坚持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坚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坚持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的建校思想,在强调文化引领、抓好原有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更是将高水平的舞蹈普及教育提上了日程。

“坚持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的内涵包括:第一,打破舞蹈教育服务于舞台表演的局限,推进其由少数精英向人民大众的历史性转变,即通过少儿舞蹈普及教育和成人舞蹈普及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进行舞蹈普及教育的具体实践。第二,培育舞蹈观众群和传播者,通过作品展演的形式,培养健康良性的舞蹈艺术市场;通过举办国际舞蹈赛事、建立英国舞蹈孔子学院、进行国际交流演出、派出访问学者等途径,搭建国内外舞蹈交流对话的广阔平台。第三,以舞蹈普及教育的理论形态为引领,充分重视舞蹈普及教育的科研,并将其成果及时转化到实践中去。目前,学院已积累相当数量的学术成果,多项专门的舞蹈普及教育研究课题已结题,更有多项课题相继申报成功并正在实施过程中。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让舞蹈普及教育由少数精英走向人民大众

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之一。这就是说,舞蹈教育要打破服务于舞台表演的局限,让舞蹈教育走下神坛,由少数精英走向人民大众。学院党委书记王传亮指出:“舞蹈普及教育工作是舞蹈学院必须做的,这也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应有之义。”对此,学院的考级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都承担了舞蹈普及教育的重要任务。

舞蹈考级制度在学院起始于1986年。它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艺术教育中新出现的一种普及型的舞蹈学习制度。由于舞蹈考级的培训学习与考试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的特点,现已成为舞蹈普及教育的成功方式,并成为社会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考级教育学院以“普及舞蹈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实现高水平舞蹈普及教育为目标;以舞蹈考级的教材研发、师资培训、考试评价、课程推广为载体,搭建了立足首都、面向全国及海外的舞蹈素质教育服务平台,成为学院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目前,主要设有中国舞考级、芭蕾舞考级两个专业方向。2012年注册学生共计23万余人,培训教师共计2万多人次。学院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也落地开展舞蹈考级教育。

在教材编写上,《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1-13级)和《芭蕾舞分级考试教程》(1-8级)是我国第一套专门为儿童及青少年编写的校外舞蹈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主编分别由学院著名舞蹈教育家孙光言教授和曲皓教授担任。学院现已形成集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老中青、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团队,建立起规范化的校外舞蹈普及课程,拥有科学系统的自编出版的舞蹈普及教材。

舞蹈继续教育学院创立已有30年,主要以成人学历函授舞蹈教育和非学历舞蹈教育培训为主,工作重心是在职人员的提高培训、待业人员的就业培训以及社会各阶层的舞蹈素质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舞蹈继续教育学院为社会大众量身定制课程内容,不断开发适合成人特点的舞蹈课程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员的需求。课程包括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古典舞身韵、汉唐古典舞、团扇、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等,此外,还成功获批了有关成人舞蹈高等学历函授教育的专升本层次的新专业,并首次获批了有关成人舞蹈高等学历函授教育的高中起点本科教育,这些都为普及大众舞蹈教育奠定了基础。以2012年为例,继续教育学院开设了141个班,学生总人数达到3,000余人。在2012年第六届华北五省市舞蹈比赛中,继续教育学院参赛的8个节目分别获创作和表演一、二、三等奖共24项,成绩斐然。

以精品演出为平台,培育高素质的舞蹈观众群体

2012年11月17日,“北京舞蹈学院2012演出季(第一届)”在学院内新落成的剧场拉开帷幕。这是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战略,以及学院服务于首都文化发展的服务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大众了解舞蹈艺术的机遇,也是学院培育高雅舞蹈观众群,建构良性舞蹈艺术市场的策略之一。

第一届“演出季”推出《跨艺:舞动无界——光与水》《桃李争艳——北京舞蹈学院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获奖剧目展演》《沉沉的厝里情——厦门风情舞蹈诗》《明星之梦——芭蕾舞精品剧目专场》《窗外、情·缘——中、小型舞剧》《大美不言·国舞集萃——中国民族民间舞专场》《大美不言·国舞集萃——中国古典舞专场》7台21场精彩演出;融合了国内外高水平的舞蹈作品,汇聚了众多优秀的舞蹈演员,展现了近年来学院坚持高层次文化追求、坚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坚持高水平普及教育的丰厚成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张克辉以及教育部、文化部、北京市的领导观看了演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赵汝蘅以及中央芭蕾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业内单位领导、专家也在观演后给予一致好评。

作为中国舞蹈教育的最高学府、高品质舞蹈作品和优秀舞蹈人才最大的生产基地,学院每年还定期在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天桥剧场、世纪剧院、海淀剧院等剧院进行演出,为北京的观众献上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的舞剧、舞蹈诗等舞蹈作品,舞种涵盖了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等。2012年12月,学院附中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舞蹈专场演出《未来之星》,演员均是12岁~18岁的在校学生。他们将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各舞种的课堂示范搬上舞台,让大众了解舞蹈象牙塔内的景象。通过这样的舞台演出形式,展示了中国舞蹈界莘莘学子们青春昂扬的风采,也勾画出中国舞蹈事业蓬勃繁荣的未来蓝图。这是学院回馈社会的方式,力求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以国际舞蹈交流为契机,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

学院本着建设世界一流舞蹈高等学府的宗旨,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平台,促进中国舞蹈文化和世界舞蹈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自2006年起,已成功举办四届,逐渐成为国际芭蕾舞界的一次高端盛会。比赛期间,还开展了各舞蹈院校的精品剧目展演、“大师工作坊”和“芭蕾教学研讨会”等中外学术交流活动,这是中外芭蕾舞文化交流和国际院校间芭蕾舞教学互动,推动了芭蕾舞学科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国际芭蕾舞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0年8月,北京舞蹈学院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学院主办了“舞蹈美学与舞蹈教育分论坛”。该论坛设置了美学与舞蹈教育、美学与舞蹈创作、美学与舞蹈科学三大主题,广邀百余名国内外舞蹈艺术家与学者深入探讨舞蹈美学议题,他们以舞论道,以舞释美,通过智慧和思想的碰撞,为我们揭开舞蹈世界的另一面。期间,学院还为大会精心准备了一台《大美不言,国舞集萃》的演出,其中包含汉唐、敦煌、古典身韵和当代审美的中国舞蹈优雅、纯粹、美轮美奂,对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审美显现着中国舞蹈特有美学原则,多样存在又协调一致,给世界舞蹈人士带来了一次中国舞蹈艺术的美的强烈震撼,用舞蹈的方式传递了中华文化之美。

2011年,学院首批“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23名访学师生按计划返校,这是学院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珀切斯学院等国际院校的交换生合作交流项目实施开展的硕果。他们在访学期间,传播了优秀的中国舞蹈文化,也收获了国际化的文化视阈。目前,学院已与美国、英国、新西兰、韩国等多所院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

2011年11月,经过努力,中国国家汉办批准北京舞蹈学院与英国金史密斯学院合作,建设金史密斯学院舞蹈与表演孔子学院;12月“舞蹈孔子学院”正式成立。目前,英国舞蹈孔子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已开展并落实,为传播中华文化和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打开了新天地 。

学院每年都组团出访演出,有的是国家任务,有的是专业交流,所到之处均受到高度赞誉,师生们作为文化使者,把灿烂的中国舞蹈艺术带到了全世界。2009年、2011年学院“大美不言”舞蹈团在美国东西海岸连演10余场中国古典舞集萃,成为当地轰动一时的文化盛事。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提升国民舞蹈素质教育水平

在坚持高水平普及教育的工作目标下,2006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舞蹈普及教育的专门研究,目前已有多项相关科研课题展开研究,如《校园舞蹈教学与编创实践》《中国舞蹈人才再教育》《中国舞蹈继续教育研究——北京舞蹈学院成人学历教育总结和探索》《中国青少年舞蹈素质教育研究》《流行舞蹈研究与实践》《中国舞普及教师专修课程——身韵课程研发》等,这些研究项目从不同角度切入,对舞蹈普及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并已形成研究成果反哺教学。

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的推进,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舞蹈对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2011年,由学院博士生导师吕艺生教授申报的《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已获教育部批准立项,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它打破了传统舞蹈教育模式,将普及型舞蹈美育落到实处,是创建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新型舞蹈课程体系。这个教材建设与课堂实践紧紧围绕学生五项能力的培养,即观察模仿能力、即兴表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造求新能力和综合融化能力。该项目中的实验性子项目《素质教育舞蹈课》,已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中小学舞蹈课教材,首批教材即将出版。学院用该教材已经先后在北京及全国多次开设教师培训班,所到之处无不给予高度评价。

学院将成立“北京中小学舞蹈教育研究中心”,大力加强研究探索,期望以舞蹈普及进入中小学课堂为突破口,带动全国舞蹈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升。

(执笔人:田 )

(本刊文字统筹:迟行刚、刘岚、刘轰、吕圆;图片统筹:牟可)

[责任编辑:张 雯]

作者:北京舞蹈学院

上一篇:采购半年工作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小学英语工作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