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视角下高校精准资助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2022-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离不开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精准”要求,高校运用大数据技术,克服精准资助中出现的困难,实现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精准确定资助形式与资助金额,以及精准研判资助效能的作用。

一、当前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目前,我国建立起了以国家为主、以高校和社会为辅,以助学贷款、奖学金、绿色通道、学费减免、学费补(代)偿、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发放等为主要载体和途径,全面覆盖了每位大学生从学前教育到毕业教育各个方面的资助体系。将家庭困难学生界定为“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依据相关认定程序,学生首先向所在二级学院申报家庭经济困难,并提供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然后根据学校有关部门设置的标准和规定的程序,组织学校、学院(系)、班级分层分级以民主评议的方式认定。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主要从精准认定对象、精准实施资助、精准扶志育人三个方面,进行精准资助工作。建立健全精准认定工作是构建高校精准育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根据国家资助政策的变化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改与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为精准资助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辅导员老师应走进学生、了解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与方法,真实了解申请同学的家庭情况,从而做到真扶贫与扶真贫;精准实施资助是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需要高校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同时因地制宜,逐步完善学校相关制度,还需要高校严格按照国家以及省市要求,专款专用,确保相关经费的跟进;精准扶志育人工作是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和体现,高校要精准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两手抓,真正做到“扶贫—扶智—扶志”。

二、高效精准资助所面临的问题

高校现行的精准资助模式,大多数仍采取手工信息采集和分析判断的方式,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极其容易出现统计上的错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核实信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难以达到精准资助的要求。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精准资助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资助对象认定缺乏准确性、资助体系缺乏整体性与专业性、资资助效果不明显等方面。

(一)资助对象认定缺乏准确性

各大高校在确定资助对象的过程中,通常会要求申请人提供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材料整理完备后,根据院系、专业、班级具体安排开展认定审核工作,最后提交学院审核、公示,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贫而不申或是申而不贫的现象。出现贫而不申现象,主要是因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较强,内心敏感脆弱,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这与资助对象认定过程中的最后一项公示相违背;出现申而不贫的现象,主要是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地域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民政部门对贫困生出具的贫困证明规范性有待考量,是否对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进行认真核查有待考证。二是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投入有较大差异,在进行贫困资助时候,难免出现一概而论,难以做到精准量化。

(二)资助体系缺乏整体性与专业性

随着国家、省市对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庭困难学生得到了资助,同时也加重了高校资助管理部门的工作难度。多数高校将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设立在学生处管理下,相关资助工作由其他科室职员兼任或是仅由一个老师负责,在做好常规事务性工作外,再对全校的资助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二级学院的资助工作一般由辅导员负责,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对家庭困难学生认定、材料审核、转款发放负责。从学校到二级学院负责学生资助的老师往往分身乏术、力不从心,而且不少高校职工认为学生资助工作是学生部门的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这就不利于多部门全员参与在学生的教学、管理、生活等多方面形成育人合力,高校资助体系缺乏整体性与专业性。

(三)资助效果不明显

现行的高校精准资助模式下部分高校重资助轻育人,高校要明确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然而,部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并未能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正确定位学生资助工作,简单地认为资助工作就是发钱、发物给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时效性较差。一方面,对于家庭贫困学生来说,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固然重要,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更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但是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很少考虑到家庭困难学生的精神生活,导致只是简单资助,欠缺更深一步的育人工作,限制了家庭困难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大数据视角下高效精准资助工作的改进路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精准资助模式需要依托大数据技术,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符合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的精准资助体系,为每位家庭困难学生量身定制,形成差异化学生资助新概念、新思想,最终建立“大数据”视角下差异化精准资助新模式,以实现高校精准资助的最终目标。

(一)建立健全高校精准资助保障机制

为更好地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高效、便捷的精准资助工作,高校应将精准资助保障机制放在首位。在制度上的保障,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对信息的保障,也就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在信息数据使用过程中实施规范制度的保障和资助工作绩效评估的保障;二是建立独立自主的学生资助工作机构,这是为了保障大数据视角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顺利运转,该机构唯一目的就是负责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高效精准资助;三是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也就是说高校对于学生资助机构应做到专款专用,确实保障该机构软硬件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二)建立高校家庭困难学生数据采集和分析机制

利用校园卡和其它应用系统采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关信息,以便使用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相关信息,依据学校的相关法律法规,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依据大数据技术的分析,主要从申报学生及其学生家庭信息、申报学生消费的轨迹信息和最终的消费总信息中了解申报学生的情况。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分析机制主要从消费特征和消费数据来分析。对消费特征的分析,根据学生一日三餐和日常消费特征,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出哪些同学是贫困生和哪些同学不是贫困生,进一步分析,又可将贫困生细分为特别贫困和一般贫困二类,从而依据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资助;对消费数据的分析,可以将原来的一些笼统的、带有主观色彩的数据量化,一方面便于精准识别,另一方面也利于高校资助机构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

(三)建立高校多部门联动机制

在大数据视域下,对于高校精准资助的有关数据的搜集与获取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其主要涉及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和学校财务部门,需要得到这些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支持。高校需要从后勤保障部门和财务部门获取学生在学校消费的金额和消费的地点,从教务部门获取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从学生工作部门获取学生家庭基本信息与高中受资助情况,最终高校资助机构依托大数据技术,对上述数据综合处理与分析,达到高校精准资助的目的。

摘要: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高校实行对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必然选择,也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措施。大数据在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为进一步推进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更好地解决高校精准资助中出现的识别不彻底、资助不合理、监督不全面等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精准资助,资助育人

参考文献

[1] 胡树祥,谢玉进.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0-62.

[2] 吴朝文,代劲,等.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41-44.

[3] 罗丽琳.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模式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97-204.

上一篇:关于住宅小区室外管网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内涵及素养提升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