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改革思路

2022-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目改革思路

试论成人高考考试科目改革

摘 要: 考试科目设置的调整是成人高校招生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体现,社会影响也很大。本文从目标价值、社会价值、技术价值等角度,阐述了成人高考考试科目改革的价值取向,对我国成人高考考试科目改革进行了趋势预测。

关键词: 成人高考 价值 考试科目改革

成人高考是国家教育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环节。1986年以前,我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基本是由各个学校或省级地方自行组织的,没有统一的考试科目和复习大纲。1986年,原国家教委对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实行了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考试科目也从数量众多、内容参差不齐的局面转变为全国统一格局,即由国家颁布统一的考试复习大纲,统一组织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使成人高校招生考试的政策做法由繁杂趋向一致,使得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了质的飞跃。对我国成人高考考试科目改革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对于促进考试科目改革,推动我国成人高校招生改革和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成人高考考试科目改革的价值取向

何谓价值取向?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价值取向就是价值的指向性;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价值的指向性就是价值取向。无论是取向还是指向,其实质是以谁为价值主体,并对价值主体的需要、目标做何理解的问题。简言之,价值取向是指行为方向的选择和过程的把握。价值取向对人们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决定实践活动的方向、性质及其成败。那么,成人高考考试科目改革的价值取向是指成人高考考试科目改革的方向和目的,以及对改革发展过程的把握和控制,直接关系到成人高校招生改革的走向和成效,主要包括三层涵义。

1.目标价值取向:以考生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普通高考或是成人高考,其价值主体都是广大考生,招生考试改革归根结底是更好地为考生服务,满足考生的升学愿望,促进考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高价值形态,它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周济在教育部2005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考生为本,促进考生全面发展,这也是高校招生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社会价值取向:体现成人特点,符合成人考生利益。

成人高等教育主要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考生来源层次多、分布广,相当部分考生长期工作在一线,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工作能力,但是整体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受地域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影响很大,这是成人高考的重要特点。成人高考考试科目设置需要考虑成人考生的文化素质差异,以及他们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维护成人考生的利益。

3.技术价值取向:符合两个“有利于”。

考试科目设置除要充分考虑实现最终目标和符合成人特点外,在技术价值取向上还要符合两个“有利于”,既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又有利于方便操作。也就是说,成人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既要能够科学地选拔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考生进入成人高校学习,又要避免因为单纯顾及各个层次的成考考生特点,而设置过多考试科目,给组织考试及录取工作带来困难。

二、我国成人高考考试科目改革的趋势预测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对我国成人高校的招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论述成人高考考试科目改革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对我国成人高校招生工作所面临形势加以分析和展望,我认为,我国成人高考考试科目将会出现以下改革趋势。

1.专升本考试科目适当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入学方式的多样化,不同生源对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有了不同选择。由于普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的出现,以及成人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成人高考录取率超过60%。部分省(市、区)如重庆、黑龙江、湖南、甘肃、新疆、广西等,在2004年甚至出现报考人数小于计划招生人数的情况,江苏省近两年专升本部分招生科别也出现了上述情况。可见,成人高考的选拔功能已经大大弱化,正在由选拔性考试向适应性考试转变。在这种背景下,考生升学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学校与专业,特别是专升本考生,他们多数是已经取得专科学历证书的在职从业人员,对成人高等教育需求的职业性、专业性、定向性更强。应根据专升本考生来源变化特点及对知识技能的需求,设置更加符合成人特点,更能体现专业性、职业性的考试科目。这就要求在现有考试科目基础上,本着科学选才、利于操作的原则,适当增加专业课考试科目,并改革考试形式,注重测试学生的职业性向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达到为不同的成人高校选择合适的学生,为不同的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的目的。这样既能体现以考生为本的宗旨,促进考生发展,又能够满足不同考生的高等教育需求,符合成人特点。

2.高中起点科目设置保持不变。

目前,成人高考考生低龄化趋势明显,就江苏省近两年报考情况看,25周岁以下考生占报名总数的70%左右。其中,21周岁以下考生占到报名总数的50%以上。这部分考生多数是高中文化程度,未能进入普通高校学习,想通过报考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层次的成人高校及专业,来满足自身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由于这部分考生多数不是从业人员,没有工作经验,因此,高中起点层次的考试科目应体现基础性,高起专考试科目设置语文、数学(文理)、外语,高起本在高起专统考三门基础上,还需加试“文综”或“理综”的格局将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这样既有利于考生打好文化基础,促进考生进入成人高校更好地学习,又有利于招生工作的顺利组织和实施。

总之,考试科目设置的调整是成人高校招生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体现,社会影响也很大。成人高考考试科目的改革应坚持以考生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体现成人特点,符合成人考生利益;有利于科学选才,有利于招生工作。只有坚持成人高考考试科目改革的价值取向,才能促进考试科目改革顺利进行,推动我国成人高校招生改革和事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姜志华

第2篇: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公共财政管理核算的基础,2018年开始实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并在次年开始对相关会计制度加以落实,而该项工作的落实也对行政事业单位当中的会计核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简述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内容,阐述了部门预算常见业务应用,分析了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预算法》明确指出,政府部门应该将自身的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当中。而预算主要是由政府进行编制,在获得立法机关审批通过以后,实施的一种能够直观反映政府年度收支情况的计划。但在落实预决算编制、组织、执行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收支分类科目作为相关依据,如此才能提高相关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我国财政部门历经十余年探索,2018年开始实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并在2019年开始在政府当中正式实施会计制度,这在推动相关工作改进和完善的同时,也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一)政府收支分类的概念

所谓的政府收支分类,实际就是按照特定的类别及层次对政府收支情况进行划分的工作,该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政府各项收支活动进行清晰、全面地反映。属于较为基础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会对财政预算管理科学性、规范性以及透明性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从形式上看,分类就是根据相关标准在收支对照表当中对政府的收支计划进行分类的反映;其内容需要能够对政府收支结构和规模做出相应的计划与安排。而具体的收支分类涉及到收入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以及支出功能分类等内容。

(二)政府收支分类的目的

在政府当中落实收支分类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政府各项收入进行系统的反映;而针对支出功能进行分类,是为了对政府的相关职能活动加以反映;支出经济分类,则将政府支出的方向及用途全面、规范地反映出来。改革后的政府预算,更具有专业性、实用性、通俗性。既充分满足了财政管理的要求,又具备简化实用的特点。而不断提高财政管理及财政监督工作的规范性与透明性,对预算的全面管理、会计核算、预算绩效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工作的改革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是政府有效提升自身财政管理水平,获取更高财政资金绩效的重要途径。

(三)政府收支分类条目

具体可以将预算科目分为四类预算内容,一是,针对公共财政预算设置的收支科目;二是,针对政府基金预算设置的收支科目;三是,针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设置的收支科目;四是,针对社保基金预算设置的收支科目。而为了对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全面地反映,在对科目进行附录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各科目的汇总归集工作,也就是将细化之后的各科目规整好,首先,是收入科目,主要可以分为四级,即:类、款、项以及目;其次,是支出科目,可以分为三级,具体为:类、款、项;最后,是支出经济科目,其主要内容包括类和款二级。层级如下图:

(四)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

该项改革工作主要是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改革后的分类更加细化,通过支出经济分类能够将政府财政支出活动明确的反映出来,在预算支出指标当中,该项内容属于末级细化科目。而支出经济分类涉及到两项内容,一是,针对政府预算支出作出的经济分类,二是,针对部门预算支出作出的经济分类。其中,前者能够对政府预算方面的管理要求进行直观地反映,通常在政府进行预算编制、实施及总预算会计核算等工作中应用。而后者则可以对部门预算方面的管理要求加以反映,能够为部门的预算编制、实施、决算、公开及预算会计核算提供支持。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使部门预算和政府预算保持顺畅衔接。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单位通常需要结合部门以及政府的预算经济分类科目,对预算进行编制,并向财政部门报批;在预算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各项预算支出经济的类别对支出进行填制;对于决算编制,部门(单位)需要结合自身预算会计核算数据进行汇总和编制,而政府决算编制则需要根据政府预算经济类别,应用财政总预算会计数据来实现汇总生成。

(五)2020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调整内容

首先是根据国家机构改革调整了相关分类科目。比如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将“文化行政事业收费收入”科目名称修改为“文化和旅游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其次根据国家政策变化调整相關的分类科目。例如,在“个人及家庭补助”科目当中增设“社会保险费代缴”科目,能够将政府为贫困人员缴纳的社保费直观反映出来。但在此过程中,还需要配合预算管理等调整相关科目。

二、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改革的常见业务

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是单位财务管理和预算会计核算的基础,随着改革的不断变化,账务处理也要做随之调整。笔者总结了预算单位常见的经济支出事项的改革内容,以方便会计实务工作者准确把握经济分类和会计核算的关系。

(一)货币化改革补贴适用科目

随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货币化改革补贴适用的经济科目问题不断变化,比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问题解答》中,将一些货币化补贴列入了“工资福利支出”类下的“津贴补贴”科目,在《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有关科目具体运用解答的通知》(财办预〔2006〕18号)中,将“采暖费”“通信补贴”等,列入“商品及服务支出”下的相关条款;从《201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看,其主要将货币化改革补贴分别列入了3个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一是,“工资福利支出”;二是,“商品及服务支出”;三是“个人及和家庭补助支出”。2018年实行支出经济分类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当中的部分支出科目内容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如原来在“个人及家庭补助”当中的物业补贴和采暖费补贴,如今已经被列入了“工资福利支出”科目。

(二)住房改革支出

在住房改革支出方面,购房补贴、住房公积金以及提租补贴是最为主要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在2017年以前,这三项内容主要归为“个人及家庭补助”。而在2018年实行支出经济分类改革后,相关内容得到了适当的调整,使得原来的补贴内容被加入到了“工资福利支出”当中,其中,住房公积金作为一个款级科目单设,而购房补贴以及提租补贴则被列入“津贴补贴”科目当中,但这只针对在职人员;对于离退休人员,其购房补贴以及提租补贴并未做出调整,但款级科目不再单设,分别并入“离休费”和“退休费”款级科目核算。2020年无变化。

(三)应休假未休假补贴

笔者建议应该将休假未休补贴的所属科目进行调整,因为,将该补贴支出具有明显的购买性,但未休假的劳动报酬,不属于单方面无偿的补助,因此,不能列入“个人及家庭补助”进行核算。

(四)聘用人员支出

这里的聘用人员主要包括没有编制但长期聘用人员以及一些临时聘用人员。其中,前者需要与单位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享受同工同酬待遇,支出以工资表的形式列支,在其工资发放方面,所有支出都要归结为“工资福利支出”科目,并且要细化到“其他工资福利支出”当中进行核算;而对于临时聘用人员,虽然也需要对劳动合同进行签订,但不允许以工资表形式列支,临时聘用人员在“商品及服务支出”类下的“劳务费”科目核算;劳务派遣人员的应用通常是由单位和相关劳务派遣单位进行合同签订并支付相应的费用,而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费用,在“商品及服务支出”类下的“劳务费”科目核算。

(五)公务租车费用

对于租车费用,宏观上来讲,其属于“商品及服务支出”范畴,但需要将其进一步的细化到“其他交通费用”当中进行核算。通过“其他交通费用”能够对单位公务用车之外的交通费用进行直观地反映。例如,打车费用、公务交通补贴以及租车费用等,明确将租车费用排除在“三公”经费之外。

(六)困难职工和遗属生活补助

在2017年以前,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将困难职工以及遗属生活补助支出归为“个人及家庭补助”范畴,应用其子科目“生活补助”进行核算。而在2018年对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改革以后,对在职人员的生活补助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主要将其视为购买性支出,改列“工资福利支出”下的“其他工资福利支出”科目,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遗属补助继续在“生活补助”科目核算。

(七)离退休人员的各项支出

对于离休人员,其公用经费以及特需费主要应用“商品及服务支出”的子科目“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进行核算。而其他支出则通过“个人及家庭补助”的相关科目进行核算。

(八)加班发生的餐费、午餐支出

在职人员因加班发生的餐费支出,不属于“公务接待费”的范畴,也不属于“伙食补助费”,应列入“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科目核算。还比如疫情防控期间发放的午餐补助也应列入“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科目核算。

(九)图书购置支出

各单位以建图书阅览室、图书室名义购买的图书,应列入“资本性支出”类下的“其他资本性支出”科目核算,并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对于业务人员购买的一般业务用书,通常列为“办公费”科目。

三、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会计科目设置影响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以后,更加规范管理,对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要求更加细化。会计核算的明细科目设置需要符合政府收支分类要求。如,功能分类,需要对政府中的各项职能活动进行反映,并且能够对政府支出结构、总量以及方向加以体现;在经济分类方面,需要对各项支出用途进行反映,明确到底是公用支出,还是人员支出。因此单位的财务核算同样要在账簿中设置相应的收支明细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以便准确清晰区分各种收支,并为决算报表提供原始数据。

(二)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预算单位收入支出更加细化,这就要求单位在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清晰准确,进而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单位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要区分准确,会计核算和经济支出科目保持一致,进而提升单位的业务管理精细化。

(三)政府会计制度核算的影响。

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主要从2019年开始,主要方法是同时使用预算会计及财务会计进行平行记账,政府收支分类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属于预算科目,单位在预算会计设置相关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用于对单位预算实施情况的反映。财务会计能够对单位中的财务状况进行反映,部分单位会在单位管理费用或者是财务会计相关的业务活动费用中设置经济分类科目,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科学、不规范的。应该对预算会计以及财务会计设置明确的分工,背面两者初选内容趋同的情况。比如费用类科目应当根据需求体现项目、服务或业务类别、支付对象,在财务会计下进行明细核算,如果还有其他管理上信息需要,可以在辅助项设置相关的明细科目。下面举例说明。

例:2020年3月份,某单位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从财政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项目信息化项目中支付服务器购置费用20万元。购货发票已收到,关于支付入账的通知,从代理银行方面接收,关于支出功能分类,具體如教育支出、教育管理事务、常规化行政管理事务等等。根据以上收支分类信息进行会计核算。

财务会计:

借:固定资产—专用设备—服务器 200 000,

贷:财政拨款收入—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 200 000。

预算会计:

借:行政支出—支出财政拨款—支出项目—信息化基本项目建设—软件购买更新以及信息网络—常规化行政管理事务 200 000,

贷:财政拨款预算收入—项目支出—基本建设项目信息化项目—一般行政管理事务 200 000。

(作者单位:长春市市直机关事务保障中心)

作者:肖峰

第3篇:人教标准实验版历史与社会科目九年级全一册《改革开放的时代》教学设计

第一 课前系统部分

一、【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把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课堂设计强调学习问题情景的设置与建构。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营造问题情景,让学生感知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引出探究的问题,开展探究。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汲取信息,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辨别提取、组合归类,交流讨论,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学习。

二、【教材分析】

1. 课程标准: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从九年级第一单元的主题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从时间上看,教材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划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后两个时期的标志。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国防建设、民族团结、科技文化,然而限于篇幅,教材仅选取了对学生来说最重要、最必需的内容。具体而言,教材从经济建设、统一大业和外交事业等几个方面展示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与中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的年代”──课文开篇点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发展经济、实行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是这一政策的必然产物。二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三、【学情分析】

一方面,九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过渡特点,对于鲜活生动的感性事物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思想也比较敏感,自尊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快速反应。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分析、概括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部分初中学生的电脑知识较丰富,能熟练地上网查找资料及制作幻灯片,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可起学习骨干的作用。

另一方面,本课涉及到的一些重点概念比较抽象,例如“马克思主义路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等,不易于理解、掌握;某些知识的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会提供给学生一些字、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创设与之适合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史实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了解邓小平确定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感受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1)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实施讨论,已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制作课件,利用交流、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知动结合,积极参加历史与社会学习,充分体现师生平等原则。

(4)通过调查和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变,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通过分析讨论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党的战略决策方针的正确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为民族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五、【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改革开放的成就。

2. 教学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

2. 视频、材料结合: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贴近历史的情境,感受历史、感悟历史。

3. 合作学习法:对于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实现优势互补,降低耗时低效,提高课堂效率。

七、【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组”、“对内改革组”、“对外开放组”和“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组”。通过上网或者看相关书籍、报纸等查阅资料,制作ppt,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

2.老师的教学准备:音像、图片、文字等资料。具体有:歌曲《春天的故事》、十一届三中全会资料及图片、小岗村改革开放资料及图片、视频资料、广东和福建等沿海地区图、中国沿海经济开发地区示意图、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照片、深圳改革开放30年变迁视频等。

3.教学用具的准备:多媒体平台,讲学稿。

第二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张图片,分别是以邓小平为封面人物的1979年1月1日的时代周刊、深圳莲花山邓小平像、位于深南中路路边的邓小平巨幅画像。

老师提问:综合这三幅图,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结论?

引导学生回答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深圳特区”等关键字词。从而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组”成果ppt展示。

①图片信息:1977年 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恢复了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

②图片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③图片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概况:时间、名称、内容、意义等。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a、“重新确立”的意思是指我国在1958—1976年间的失误与挫折是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路线。b、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泽东。c、文革期间的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三次巨变:如右图所示。

④图片信息:改革开放的具体方法。老师补充说明解释:对内称改革,对外称开放。提示学生对比曾经学过的历史上中外有名的改革。

通过这一小组的展示,学生可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概况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可以从思想上引起对改革开放的重视。

★环节二:“对内改革组”成果ppt展示

①图片信息:用图片和文字资料从农村、城市两方面来阐述对内改革对当时中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

农村:改革前是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吃“大锅饭”、“一大二公”,损害农民利益,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的普遍现象,从根本上导致农业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到改革前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当时全国有大约2.5亿人吃不饱肚子,温饱问题严重。

城市:改革前公有制经济成分占据整个的国民经济,市场归国家统一调配,工厂与农村一样实行统一管理,分配吃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工人吃企业的大锅饭。工人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的情况很普遍,“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针对物质产品匮乏的现象,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下发《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生活在中国的每一个城镇居民,都必须凭所在城镇的户口领取购粮证和粮票等。政府将粮票、布匹、食盐、食糖、燃煤等一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资都列入定量供应的行列,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废除。

②图片信息: 农村的改革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户农民代表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这份红手印包干书后来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分重要文件,被认为是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小岗村也一跃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

a.小岗村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最主要原因:穷则思变!(穷的原因:历史原因、制度原因、气候原因等综合因素)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的是劳动方式和分配方式,没有改变的是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经营权,所有权仍属于集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的变革和调整?

(1)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变。

(2)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3)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化程度更高。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变。

③图片信息: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初的形式是这样的,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目前是种植出的所有粮食都是农民自己的,而且国家还按照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和亩数给予相应的补贴。

④图片信息:从凤阳农民踊跃卖余粮的图片和农业生产的数据可以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⑤图片信息:总结农村改革。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8-12/09/content_10476278.htm“安徽凤阳小岗村的30年变迁”视频欣赏

⑥图片信息:总结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老师补充说明: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什么叫主体地位?

★环节三:“对外开放组”成果ppt展示

①图片信息:对外开放的概括总结。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

a.从宏观上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两大步:一是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和优惠措施。二是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此后,这些经济特区相继兴建。

b.目前全省都开放的经济特区是海南省。目前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市。

c.强调对比现在的主动开放与旧民主革命时期的被迫开放的不同,引导学生对综合国力的认知。

d.http://v.ku6.com/show/jGy5ZHC1rQi5I7mb.html

“深圳特区三十年”视频欣赏

②图片信息: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示意图。显示我国对外开放地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老师补充说明: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做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时期。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

★环节四:“改革前后对比”成果ppt展示

主要从衣、食、住、行和休闲方面去对比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发所带来的变化。图片略。

老师补充解释说明:通过改革前后不同的对比,联系右图:1978—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改革开放的影响或作用。

①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提高(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

②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达到了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三、总结新课

老师提问: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得到了什么感悟和启发?

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进程。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附板书设计:改革开放的时代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影响

二、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

三、开放:经济特区、全方位、WTO

四、改革开放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略)

五、拓展新课

重点是与深圳本地历史的结合。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启示和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作者:刘云

第4篇:2017驾考改革最新消息1:科目

二、科目三项目有增减 从车管所了解到,明年驾考科目二将采用新的项目,表现为4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桩考改成倒车入

随着汽车越来越多,车祸也越来越多,驾驶技术和不文明情况经常发生,这就必然使得交管部门对于教考项目、开车素质等等不断细化规范,驾考也就相对而言难了,但对学车的人和社会而言都是进步的,毕竟开车的目的不是发生车祸,下面一起来看看2017驾考改革最新消息吧。

2017驾考改革最新消息1:科目

二、科目三项目有增减

从车管所了解到,明年驾考科目二将采用新的项目,表现为4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桩考改成倒车入库,移库则被取消。其次,传统桩考考场内边角上竖立的桩杆将被拆除,只留下地面的库位线。第三是,原先科目二分桩考和内场考,考试不在同一天,今后科目二共有倒车入库、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侧方停车、曲线行驶、直角转弯5个项目,要求在同一天一次考完。对学员来说,去考场的次数减少了。此外,除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这个项目外,其他科目二考试项目考试时均不允许中途停车。

2017驾考改革最新消息2:科目一理论考试将拆分成两部分 相比科目二,科目三主要增加了路口转弯和加减挡,这些在实际驾驶过程中都是非常实用的技术。有考官发现,之前有些新驾驶员参加应试学习,虽然通过了考试,但开着自己的车上路时却不会在路口顺利转弯,弯度不是太大就是大小,对不准车道,有的车速也控制不稳。还有新手只会加速加挡,遇到紧急情况不会正确减速,不知道怎么从五挡直接减到一挡二挡。科目三的调整无疑对日常开车有更加实际的帮助。

2017驾考改革最新消息3:过渡期会进行人工考试评判

公安部123号令公布时,坊间有不少猜测,认为驾考新规实施时会有几个月的过渡期,过渡期内会仍按老办法考试。但记者从车管所获悉,明年1月1日起所有驾考科目都要按照新规执行,过渡期的说法是有的,但与猜测的不一样。由于考试科目调整涉及车管部门考试系统升级,新的科目二考试来不及使用电子评判,因此在4月1日前,小型汽车科目二考试允许采用人工评判。而大型车考试还需要新建一些考试项目场地,在7月1日之前个别项目会暂时不考。据悉,在明年1月1日前通过“旧版驾考”桩考,还没有参加内场考的学员,桩考 成绩有效,1月1日后就不用考新版科目二中的倒车入库了,只需要考另外4个项目,如果补考的话也只要补考4个项目。而1月1日前还没有进行桩考,或者桩考没通过的,那么1月1日后就要参加新版科目二5个项目的考试,只要其中一项不过关,必须5个项目一起重考。

2017驾考改革最新消息相关阅读:

科二挂科补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挂在这些点上!

考试挂科是正常现象,谁都不能百分百保证自己一次考试就能过关。科目二也是如此,挂科补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总是在细节方面出错!

1、不系安全带

平时练车让你系安全带,你不以为意,说日常练车无所谓,考试时系就行了。熟不知,习惯是慢慢养成的。结果考试时你还真就忘了系安全带,还没起步就挂了。

2、座椅调节

第一天去驾校练车时,教练就和你说过,上车后要先将座椅调整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每次练车时都强调,考前也再三重申,可是你还是不长记性,一上车就急忙的开始考试,座椅都没调好,点是看不准的,考试也肯定是要挂的。

3、后视镜

调整完座椅就要去调后视镜,找准角度。在整个科目二考试中,后视镜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巧妙利用后视镜可以规避很多错误。

4、方向盘打法

不记得打了多少圈方向是很多学员都会犯的错。首先要懂得打方向的正确姿势,双手三九点方向轻握方向盘,其次打方向时要在心里默记打了几圈。只要平时多加练习,很快就能找准感觉。

5、离合器

离合器踩不好,科目二肯定是要败北的。很多人总是在起步时就熄火,白白搞砸了考试。技巧:起步时离合要慢慢的抬,切忌一下子放开。

第5篇:2017高考改革选考科目策略建议

特别说明:文章在17年假期里已写好,主要结合浙江省第一届高考改革结果提出选考科目建议,只是没有时间打成文字稿,后来也听说选考政策有可能会变,所以该文迟迟才出来。谨供20届及以后几届参考,个人认为20届可能会有一些变化,相应的选科策略也要有变化。另外,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观点不一定正确。另外,技术这门课是浙江省特有,其他省份参考这个建议时可以直接忽视。

新高考选考科目的建议

一、选科的重要性。 1.对赋分的重要性。

对于门门成绩优秀的学霸和门门成绩垫底的学弱生来说,其实是不用担心选科对赋分的影响。前者选任何一门功课几乎都能赋分97.100分,后者选任何一门只能赋40、43甚至是0分。但对于广大90%以上的考生来说,选择好选考科目直接影响到赋分的高低,进而直接影响到高考总成绩。这里举几个真实的例子,供大家参考。女儿同学甲,高一时文科有优势,但一心想读中医,于是选了物化生,结果,物化特别是物理年级段考试多次垫底,有一次学校赋分为0分。高二开学后,把物理改为技术。在高三第一次选考中技术考了94分。如果仍选物理,至少要少赋30分。另有一同学乙,开始时选两文加一门物理,高二结束时,把物理改为政治,最后选考三门赋分294分。当然也有反面的例子,如17届不少重点中学一段上线率甚至不如老高考一本上线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择物理考生较多,影响了赋分。一些学生为了“文理通吃”,选了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而导致赋分大大降低。 2.对选择专业和高校的影响。

如果选择了物化,考名校的理科机会就大。如果选择了历史政治,考名校的文科类机会就比较大。至于象中科大、国科大和其他名校的理工科专业,更是物理必选。另外,纯文科生,一些名校的经济和金融专业也受限制很多,普通高校经济和金融限制不多。至于医科,有了化学基本上能通吃所有高校了,有学校限物化,也有学校限物化生或化生的。

不过,老高考文理兼招的专业,大多数高校不限或文理可以兼报,如法学、经济、文史哲、社会、语言类、新闻类。师范类明显地分为理科、文科两大类。体育美术一般不限科目。

综合考虑,如一学生选考地生技,考名校的机会特别是三位一体、自主招生机会就较少。对于普通高校特别是二三本和大专,选择任意三门,限考专业影响并不大,当然纯文科想报理工科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想读理工科的,最好还是把物理选了,17届许多浙江省内大学就出现了一进大学就补物理的情况(当然其他课也补的)。

二、“七选三”或“六选三”如何选科 1.选择自己的优势科目。

选考科目要选自己的优势科目,这是选科的第一条原则。因为高考是看总分的,选自己优势科目赋分有优势。何谓优势科目,最简单的一条判断依据就是你在学校乃至全县区市的排名,如能在学校里排名前30-40%的。当然普通中学的物理化学如果排名30-405,那就无优势可言。有些人看到某一门功课比如地理物理化学分数很低,就放弃了,那是不可取的。我的建议是不看分数看排名。 2.选择学校的优势科目。

同一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历史传统等因素,都有自己优势和劣势科目。一类重点中学理科优势更明显。二类重点中学文科不差,普通中学也都有自己的优势科目。学生在各科成绩差不多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学校的优势科目。如何确定学校优势科目呢?首先看成绩,包括平均分,高分段人数和比例,与同类学校对比情况。其次看师资力量。这些都可以向上几届学生和老师打听。

当个人的优势科目遇上学校的特别劣势科目时,这门课也要慎选。 3.各科平衡如何选科。

(1)如果是学霸特别是重点中学学生,每门课都是拔尖的,那建议选择物化生地。如果普通中学学霸,物理还是慎选,化生地可以选。

(2)如果是普通学生,每门课都是中游。建议以政史地生技为主,理化慎选。

(3)如果门门都不好,每门课都是倒数,反正也考不上大学,那就随便选包括物化生。

4.中途要不要换科目?

(1)如果选考科目成绩尚可,其他想换的科目成绩也不是很突出,那就不用换了。 (2)选考科目成绩年级段垫底,处于倒数十名之内,特别是物化在重点中学、优质高中的,及时换成技术或其他学科。

5.选考七门科目各自特点。

各科特点其实很难说,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1)学科的难度从难到易,这点不同学生感受最有争议,有人认为历史难,有人认为物理难,不同人观点不一样的:物化地生地技政史 (2)学科的内容从多到少:物化政史生地技 (3)背诵知识点从多到少:史政生地化技物 (4)所花的时间从多到少:物化史政生地技 (5)课外补课费用从多到少:物化生地技政史

(6)学科的稳定性从稳定到不稳定:物化生史地技政

(7)从赋分的优势来看:技政史地生化理。

(8)录取分数看:纯文科录取分数相对较高,理工类录取分数低一点。

6.从自主招生、三一看选科

(1)从自主招生的角度看,要么选择理化生,要么选择政史地更有优势。因为目前绝大多数省份都是老高考,按文理招生。当然在自主招生中,不同高校考的科目不一样。相对来说,理化一起选,政史一起选的机会更大些,生物和地理考到的可能性更少一些。 (2)从不包括浙大的省内三一来看。

只要符合选科条件的就可以报名,省内高校三一的初审主要看学考。当然,在淘汰考试过程中,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做法。在笔试过程中,很多高校的考试内容可以涉及到政史地理化生及时政、法律等课外知识。不过不要以为文科生在时政法律方面有优势,真正有优势的还是理化生考生。

(3)从七所名校来看。

如要考中科大、国科大,物理必选。如考北清,偏理科包括医科必须选理化,偏文生选政史。如中意复交,理工科、医科、经济管理就要选物理化学,文科专业招生人数极少,选科政史即可。至于浙大,除个别专业要笔试外,大都专业只要面试即可。理工科、医学、农学选理化,生物只能报考五年医、海洋类专业。文科类专业大多不限科目。

总体建议:要考这些名校,偏理一定要选理化,偏文选政史,还有一门一般任选,当然尽量选自己和学校的优势科目了。

7.从专业的角度分析。

一般来说,越是名校限科越严格,特别是理工科,往往限一门。但也有例外,比如北大理科实验班,不限科目。

(1)理工科:名校单限物理居多,普通高校限理化技较多,一些原三本和专科学校不限或文理兼招。

(2)医科:化学必限,或理化或化生或理化生。也有例外,四川大学医科不限专业。 (3)法学、社会科学:不限。

(4)经济金融:大都不限特别是财经类学校。复交等名校和若干学校对数学有要求的限理化。

(5)语言特别是外语不限多,有些汉语言类专业限政史地。

(6)人文科学(文史哲)限政史地或不限,特别是物理的可以报人文科学的机会更多。 (7)师范类,一般高校理科限理化生,文科限政史地较多,外地师范二本三本有相当一部分不限科目。

(8)艺术、体育一般不限科目。

8.走班制、套餐制、创新班对选科的影响。

在七选三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校不能任意选择科目。有些学校规定某几门必选,有些学校规定创新班理化必选,有学校实行套餐制。这里涉及到的问题很多,许多因素很难考虑。

(1)套餐制:很多高中根据自己学校师资情况、方便管理和其他方面因素实行套餐制,几种选科组合让学生进行挑选,有利于发挥学校学科总体优势,方便于学校管理,总体上对提高赋分可能有帮助,不利之处是部分学生利益受损,不能随意选择自己优势科目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做的是适应学校,从中挑选自己优势组合。

(2)创新班:有学校规定,进入创新班必须选某几门功课,否则只能去普通班。由于创新班师资强,学习氛围好,可能某一门赋分吃亏点,但语数英的成绩有了保障,所以总体成绩反而不受影响。当然,如果创新班规定的科目是自己劣弱科目,加上本身成绩在创新班中垫底。那么去普通班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

(3)走班制:对一些不自觉学生影响有较大影响,需要学校加强管理。当然选科可以自己选择了。

9.选考对高考成绩的影响。

在新高考后,由于实行赋分制,加上两次考试,所以学霸和准学霸之间在选考上拉不开距离。据推测,全省选考300分大约500人,297分大约1000人,294分可在2000人附近,291分有3000人左右。这样291分以上估计可在7000人以上。

对成绩排名全省前5000的考生来说,起决定因素的是语数英三门特别是数学,其次是英语。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想读名校的理工科专业,物理化学尽量选了。从17届成绩来看,全省排名前一百名的选择物理化学的占了绝对优势。前五千名中物理化学比例也是相当高了。对排名5000以后的考生特别是中间段来说,选考还是拉分的。

据估算,17届考生选考全省三门平均分可在225-230之间,一段线大约为255分。18届估计会略有降低。

特别提醒,“文理通吃”想法没有必要。

三、学考、选考时间的选择

1.不宜抢跑。学考就放在高二,选考也尽量放在高三。 2.对普通学生来说,高三选考的两次机会都很好。 3.高三第一学期英语考试要重视。选考争取最有两门过关。 4.高三第二学期可以有选择的去考1到2门。 5.在选考的同时不要完全放弃语数英。

第6篇:教育部:高考改革或将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

[导读]教育部完成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制定,将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计划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还将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制定完成 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记者吴晶 刘奕湛)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修改完善,印发实施。 刘利民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刘利民向记者透露,在总体方案的框架下,将陆续出台包括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实施意见。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部已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即将印发,在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施阳光招生、不断减少特长招生、大力推进均衡发展,实行学区化办学等方面对各地提出明确要求。

“择校问题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相对来讲比较突出,我们拟专门就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规范入学工作提出指导。”他说,此外还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针对《决定》提出的“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刘利民说,今后的考试主要要考查学生高中学

业完成情况,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学生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避免毕业时“一次考三年”的压力。

“我们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一门课程可以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同时计最好成绩。”他说。

近年来,高考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民众对综合素质评价能否客观真实的质疑不绝于耳。刘利民说,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信息公示等诚信机制,确保材料真实可靠。

他还向记者强调,国家要改革统一高考,改革的重要基础,就是统筹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第7篇:国企改革新思路

从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方面入手深化国企改革,是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是从过去专门针对国企本身实施改革的“治标”,升级到直接改革国资监管体制的“治本”

国企改革越往后走难度越大,能否取得关键性突破,直接关系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的实现。也正因如此,三中全会亮出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一深化国企改革的利器。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国有资本体制改革包括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是国有资本配置机制的改革,低层次的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说,从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方面入手深化国企改革,是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是从过去专门针对国企本身实施改革的“治标”,升级到直接改革国资监管体制的 “治本”。以此为发端,下一步将探索建立国资运营公司、产业投资公司、投资控股公司等国资管理平台,作为出资人的国资委,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管好国有资本的出入作为要务,然后把投资权等权力授予投资运营公司,让后者以市场化的手段运营管理国有企业。

国企改革这些年来进展缓慢,说到底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经过近年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全都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然而架构虽在,可实质上央企一把手甚至二把手的任命、薪酬的考核、员工收入的分配以及产权转让、股权流转,都是国资委说了算,不少企业经营者还保留行政级别,使经营者既像企业家又像政府官员,形成了主要对上负责而不是对企业负责的事实。在市场竞争中除了拥有垄断形成的控制力,真实的竞争实力不言自明。

近日,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14年经济蓝皮书指出,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十分巨大,据测算,仅仅电力、电信、石油、铁路四个行业的效率损失已经达到每年GDP的10%以上。不仅如此,“相比于生产劳动效率的损失,国有企业更大的损失是创新劳动效率,在技术创新方面没有任何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启动的国资改革,即让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从简单的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实物形态的管理和产品生产经营的管理,转变为专心致志地做好对国有资本的管理,让企业经营完全与市场接轨,按市场规律办事,对于敲碎国有经济领域行业垄断、效率低下这块坚冰,有着全新而重大的意义。

国企改革这些年来的起伏跌宕表明,改革需要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不走样、不作秀、不喊口号,一步一个脚印将蓝图变成现实。而只有新一轮国资改革真正到位,央企才能由垄断型企业进化为适应公平竞争环境的投资型、市场型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才能大行其道

第8篇:营改增改革思路

试说明我国营改增的改革思路和最新现状?

营改增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试点,试点行业有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之所以选择在上海先行先试主要是上海是国税与地税合一,改革涉及的问题不会太多。选择交通运输业试点主要考虑:一是交通运输业与生产流通联系紧密,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运输费用属于现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运费票已纳入增值税管理体系,改革的基础较好。选择部分现代服务业试点主要考虑:一是现代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改革支持其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二是选择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试点,可以减少产业分工细化存在的重复征税因素,既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2013年8月1日,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最终将实现结构性减税与经济结构的转型。营改增的最新现状是已于2014年1月1日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2014年6月1日将电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截止到目前,改革试点行业税负总体来说有所下降,尤其是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有所减轻,对于交通运输业等,虽然短期内税负有所增加,但从长远看来,税负会有所下降。

第9篇: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培养目标准确地定位关系到新闻专业发展的方向前途,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影响,突出文经新闻专业的实践性特色,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新闻采编制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采用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充分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新闻从业人员必备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相应素质为主旨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调整。

首先,现有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环节较为薄弱、缺少职业技能培养等不足,需要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在现有的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长此以往,一味地被动接受,导致学生缺乏探求和创新的精神,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和必要的职业训练,从而逐渐丧失了专业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我们应该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做到以下几点:

①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② 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③将相关职业资格鉴定内容引入到专业教育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④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们应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形成“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

具体而言,大一的学生刚入学,有一个适应过程,高中阶段的“高压学习”惯性依然存在,这个时期的学习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特点,在上半学期完成大学所有公共科目的学分。等到了次年的下半学期,学生们开始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一时期,应该高密度地进行各专业理论的锤炼,让他们打下一个理论的扎实基础。而到了大二时期,应该是进入“理论+实践”的关键时期。这一年,学生们在继续学习有关专业理论的同时,学校应该在校内开设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利用现在DV机普遍的优势,针对国内外新闻事件,模拟开展一些采访活动。活动涵盖新闻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制作和播出宣传全过程,努力地在院系内形成一个模拟媒体的浓厚氛围,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得到综合性的锻炼。针对个别优秀节目,可推荐到本市媒体中播出,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大三阶段,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学生经历了一年的校内模拟操作后,鼓励学生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结合新闻专业的大小实习,走进各色各样的媒体单位和公司,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锻炼自己。由于大二阶段的校内实践,大三时的学生自然不会有上手难的压力,上手快会受到各用人单位的青睐。更多的、真真正正的采访、制作机会就会摆在他们面前,这一年的真正磨练才会让他们的理论得到最佳的初步认证,也会让学生们增强走入社会的自信。大四阶段,要求在我的学子们全部返校,暂时放弃各种实践,沉下心来总结两年来校内、校外的各种实践,谈体会、写论文、找定位、谋未来。学生们经过大四一年的理论和实践沉淀,会变得更加的成熟,会对传媒特质的理解更加准确、到位,对自己也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总之,这样的学生,才会是一个有理论、有实践的可用之才。

三、专业教学思路的改革

新闻专业在现有的教学、考证、实习实训等特色的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恰当调整重组课程。采取的措施有:

1、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课程定位,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

2、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学习、现场教学、课外实习和专业实习等环节。

3、进一步完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辟更多稳定的实习基地

4、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自愿的前提下,专业老师积极参加实践锻炼、学术研讨或者考察访问的机会。

5、本着“服务地方文化,拓展传播媒介”的方向,将开设“影像拍摄”特色课程,该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配套实践课程。现拟与培养方案中的“新闻小实习”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时间。本课程通过系统介绍闻摄影、摄像理论与技术,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新闻拍摄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成为学生将来走入新闻工作岗位的重要技能。

6、建立“文经学院数字全媒体实训创作中心”,通过实践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甘于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勇于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勤于发现问题的思考习惯;善于践行想法的实践能力;乐于沟通协作的团队观念。

上一篇:受戒汪曾祺读后感下一篇:中国古典诗歌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