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关爱留守儿童

2022-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去关爱留守儿童

如何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摘要】当前,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工作要实现从开展关爱服务行动为重点向构建关爱服务体系为重点转换,相应地要求社会理论的观照视角也要从“关爱服务行动”向“关爱服务体系”的转换。社会互构论、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化理论、生命历程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等社会理论为如何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社会理论;启示

【作者简介】黄诚,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教师,社会学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128

一、从“行动”到“体系”: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转换

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一部分农村儿童因其父辈的流动而留守。农民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推动着社会进步,但他们留守乡村的子女不得不面对亲情的分离以及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这种拆分型家庭而引致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和安全方面的不利处境和风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留守儿童受到社会关注开始,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则以“共享蓝天”、“拥抱亲情”等行动计划为载体开展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活动,有力地改善着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境遇。总体而言,2010年之前,留守儿童问题治理是以关爱和服务行动为重点。由于留守境遇所引发问题的全方位性,政府和社会均逐渐认识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或者几个行动计划即能完全解决,也非哪一个或者哪几个部门即能妥善处理,问题的全方位性要求解决方案的系统性和参与行动主体多元性。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2011年11月,全国妇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笔者认为,上述政策的出台和行动的推进,标志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治理工作已经从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阶段进入了系统性治理的新阶段,相应地,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工作要实现从开展关爱服务行动为重点向构建关爱服务体系为重点转换。因此,如何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成为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亟待突破的现实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进入学界视野之后,从研究领域上看,经历了从对留守儿童不利境遇的整体担忧到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监护、安全等方面的全方位问题化的过程。在现象描述和原因解读的基础上,学术界着重提出要对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服务行动,通过关爱服务行动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其倚重的理论视角和学科各不相同。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化理论、生命历程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解组理论和社会工作优势理论等大致源自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科:依恋理论、父亲在位理论、心理弹性理论、抗逆力理论、归因理论、需要理论、自我认同理论等大致来自心理学学科;社会学习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关怀教育理论等大致来自教育学学科;等等。不同学科根据自身的学科理念和理论视角,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性表现、成因和治理路径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解读,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及其现实和潜在风险呈现在政府、社会和公众面前,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力图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整体而言。这一阶段社会理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观照,主要着力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归因,并针对留守儿童在教育、监护、学习、心理、安全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重点在于如何开展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的行动。伴随着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工作重点的转换,要求社会理论观照视角也要相应地从“关爱服务行动”向“关爱服务体系”的转换。因此,探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构建的社会理论支撑也就成为了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一个亟待突破的领域。

二、如何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几种社会理论的启示

社会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对社会或者社会问题的解读能力和干预能力。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和形成与我国正经历的宏大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国家及其代表的政策制度体系、资本及其代表的市场力量、农民工群体及其境遇共同型塑了这个亟待社会支持的特殊弱势群体,使其生命历程中特别重要的几个阶段面临着包括社会化在内的多重风险,进而可能导致他们中的部分难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期望。留守儿童的出现并长期存在是转型阶段中国不得不接受的社会现实。国内外社会理论为如何建立一个关爱服务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启迪。

(一)社会互构论及其启示

社会互构论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对当代中国转型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出的一种新的理论概括,认为一切现代社会生活的现象,都是个人与社会互构共变的产物。现代社会生活过程是多元社会主体的行动关联、互为主体和客体的互构共变过程,也是以社会行动者的交互性建塑和型构为基础的转型变迁过程。其中,多元社会主体可以是不同的个人或个体,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集体。如群体、正式组织、国家、政府机构和社会。在多元互构过程中,不仅是社会和集体建塑和型构个人,同时也是个人建塑、型构社会和集体,任何一方的行动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着不同的建塑、型构的作用,并对他方的原有行动意义和性质形成某种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是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国家、市场、农民工群体等多元主体交互建塑和型构的产物。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和工业化、城市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分别构成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推力和拉力,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及其相伴随的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又导致了外出务工农民和子女的亲子分离境遇。亲子分离境遇使成长过程中的儿童面临着亲情、生活、教育、监管、安全、心理等方面的困难或风险。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看,留守儿童问题本质上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互构的表现和结果之一,因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根本出路在于需要包括留守儿童自身在内的多元社会行动主体建塑和型构一种新的社会机制。形成包括国家及其各级政府、各种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体、教育机构、留守儿童所在的村组社区、民间和社会组织、媒体、专家系统在内的多元社会行动主体建构的关爱服务体系或机制。具体而言,构建由多元社会行动主体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重点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厘清三个问题:一是要弄清楚多元社会行动主体交互建塑和型构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机制,这是建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要弄清楚多元社会行动主体交互建塑和型构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可能路径和具体机制,这是建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目标和归宿;三是如何确保参与互构多元主体的互构过程走向正向谐变,从而建立一个可行、可信、高效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最终保障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社会支持理论及其启示

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支持理论是主要用来说明社会互动、社会网络和社会环境对社会成员的心理挫折感和剥夺感所产生的影响,着重于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国内社会学研究者根据中国社会特点,对社会支持概念进一步明晰化,认为“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社会支持的主体是一定的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的客体是一定的社会弱者,社会支持的介体是一定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社会支持的本质特征有社会性、选择性和无偿性”;并且认为“社会网络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在这个社会关系体系中,不仅存在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存在着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社会网络涵盖了个体、群体、国家二者之间的关系,内涵十分广泛”。

当前的社会现实不具备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留守”境遇的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客观上需要社会支持。可见,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支持,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就是要构建一个包括国家支持、群体支持和个体支持在内的社会支持体系。从社会支持理论看,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无疑是社会弱者,他们中的大部分表现出“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征;关爱服务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的主体应该是一个社会网络,是一个包括国家及其各级政府、各种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体、教育机构、留守儿童所在的村组社区、民间和社会组织、媒体、专家系统在内的社会关系体系。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介体上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既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如为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为缺乏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提供监管上的支持,为离学校较远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和生活便利上的支持等;也需要一定的精神和心理手段,如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亲子沟通的机会、更多的专业心理辅导等。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因地制宜地侧重社会支持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在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风险,各种社会支持主体协同参与,有侧重地对留守儿童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从而为留守儿童创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最终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社会化理论及其启示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当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概括地讲。社会化有着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人格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作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从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过程实际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通过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正进行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和基础。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者经商,一方面,留守儿童早期社会化的重要主体之一——家庭在人口结构上的改变,引起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的改变,父母亲情和权威的双重缺失;另一方面,父母亲情、权威、监管的缺失还可能进一步影响留守儿童对早期社会化的另外两个重要主体——同龄群体和大众媒体的选择。这两方面都可能使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出现偏差甚至失败。不利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可见,从社会化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儿童自然型社会化条件缺失。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就是要通过多元社会行动主体的协同努力,人为构建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工程型社会化环境,即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完整的社会化环境,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利地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到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的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等。因此,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显然离不开国家及其各级政府、各种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体、教育机构、留守儿童所在的村组社区、民间和社会组织、媒体、专家系统等留守儿童各种社会化主体的共同努力。如,国家和各级政府要为留守儿童社会化提供更加合理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教育部门要为留守儿童社会化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家庭及其留守儿童父母要为他们社会化提供更多的物质、精神、心理层面的关注:大众媒体要为留守儿童社会化提供更加积极健康的媒体环境和关爱服务的舆论导向,等等。

(四)生命历程理论及其启示

生命历程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一种研究方法,在6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比如,一个人一生中会经历入学、就业、结婚、生育、退休等生命事件,这些生命事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同样一组生命事件,如果排列的顺序不同,对人生的影响也会大不相同,并且生命事件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前者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体的角色扮演。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和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关系时,有如下几个要点:一是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对人的生命历程有重大影响。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生命面临不同的社会景观。时间和空间规定了不同生命所拥有的生活机会、权力和回报。二是生命的相关性。任何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换句话说,生命与生命之间是相关的,生命历程与生命历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比如,父亲的生命历程显然会影响到儿子的生命历程。三是人的能动性。个体的生命历程尽管受宏观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但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个体的能动性在生命历程中作用很大。

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留守”生命历程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引致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流动的宏大社会力量和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宏大社会结构的产物。在宏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作用下,留守儿童的生命历程遭遇不同寻常的成长环境,进而在儿童和青少年的不同时期都可能面临着社会化的风险。在成长环境方面。留守儿童的儿童阶段刚好处于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转型时期,时间的独特性影响着留守儿童的生命历程,而空间上又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于城市较落后的农村,从而规定了留守儿童相比较于非留守儿童的生命拥有不同的生活机会和回报。留守儿童父母的农民户籍身份和工人职业身份又显然会影响到他们的生命历程。从面对的社会化风险来看,0~1岁婴儿期,最重要的是建立与外部世界的信任关系,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化载体是母亲和家庭,但父母外出务工尤其是母亲外出务工可能导致儿童发展出不信任关系;1~2岁的幼儿期和3~5岁的儿童期,最重要的是建立自主意识和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家庭和父母仍然是这一时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和父母的缺位易导致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明显、亲子关系淡薄、孤独内向的性格;6~12岁的学龄期,重要的是形成勤勉的人格,但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学校和社区又无力全部承担留守儿童的学业、监管等重任,易导致学习成绩差,进而形成自卑、悲观、孤僻的心理特征。作为正常的生命历程,儿童时期所经历的主要生命事件应该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接受教育,安心学习。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比其他儿童经历了更多的事件。包括父母长期缺席而导致的家庭结构的变化、监护人的改变、生活圈子的变化、学校影响的弱化、社区监护体系的缺失等,给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进程增添了诸多不利因素。关爱服务留守儿童,首先就是要认识到他们生命历程是因父母的外出务工而改变,尽管这种独特的生命历程也可能会给留守儿童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但消极影响无疑是存在的:其次,要进一步认识到儿童阶段的生命历程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其他生命历程阶段;最后,还要认识到父母、家庭、同辈群体、学校、社区等儿童生命历程中社会化的重要载体的缺位或不健全是留守儿童社会化最大的风险。因此,建构起一个包括国家及其各级政府、各种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体、教育机构、留守儿童所在的村组社区、民间和社会组织、媒体、专家系统等在内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也是减缩宏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导致“留守”生命历程的代价,降低“留守”生命历程可能给儿童未来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必然要求。

(五)社会分层理论及其启示

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这种理论认为,所有社会都被分成许多层次。因此,收入、地位和权力的不平等是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出现的农民工阶层,无论从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或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看,他们都处于整个社会分层体系的底层。也就是说,从社会分层的视角看,农民工及其留守子女处于弱势群体地位,遭遇到了社会不平等。这种社会不平等体现为法律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更加重要的是,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遭遇的亲子分离境遇及其引致的一系列问题。如果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有效关爱,他们中的一部分将一辈子处于社会弱势的地位,他们所遭遇的不平等将从暂时性不平等变成稳定性不平等。从而可能出现社会不平等的代际再生产、底层弱势群体的阶级再生产。无疑,一旦上述可能转化为必然趋势或现实,这将是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甚至政治合法性基础的最大威胁。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阐述了他对公正的理解。他认为社会公正应体现为两条“正义原则”:一是平等原则,即每个人应该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二是差别原则,即如果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的话,这种不平等应该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的最大利益。按照罗尔斯的“差别原则”,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关爱服务留守儿童。以保障其最大利益,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防止社会不平等的代际再生产、底层弱势群体的阶级再生产变成可怕的现实。可见。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客观不利处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而构建一个包括国家及其各级政府、各种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体、教育机构、留守儿童所在的村组社区、民间和社会组织、媒体、专家系统在内的关爱服务体系就是现实选择。

(六)社会管理和社会角色理论及其启示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所作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在我国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本质是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总体要求,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必然要求包括各级党委、政府、各种社会力量、公众在内的多种主体的多元参与和协同管理。因而,明确各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是成功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关键。

明确各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即各类主体都应该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中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天然的大舞台。把社会成员当成剧中的各种角色,并认为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社会的运作依赖于各种角色的扮演。从社会角色理论看,党委、各级政府部门、各种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体、教育机构、留守儿童所在的村组社区、民间和社会组织、媒体、专家系统都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中承担着一种规定的角色。当前,各地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过程中存在的“关爱与服务‘失公’、关爱与服务主体‘失真’、关爱与服务行为‘失范’”等问题,从本质上说,都是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过程中各类行为主体角色不清所导致。因此,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首要的前提是明确各类关爱服务主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角色。如,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中,政府角色是社会公共权力主体,应该为关爱服务留守儿童提供公共政策、公共财政、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保健服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持:教育机构的角色是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服务和部分生活服务,应该着力建设好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做好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等工作:留守儿童所在的村组(社区)的角色是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服务、安全监管、家庭教育指导、邻里帮扶,应该着力建设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亲情活动室、做好家庭教育指导、邻里帮扶关爱、儿童生活补贴等工作;等等。

作者:黄诚

第2篇:学校教育中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摘要:现今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的发育相较于过去要早,加之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思想也相对更为复杂。当前,我国的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新形势下如何评价学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探究了学校教育中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希望能对孩子们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校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发展

一、 前言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场所,应该发挥自身的价值,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者还是普通的教师,都应该更加地关爱农村的留守儿童,从生活到学习,从身体发展到心理健康,都不可忽视,这些都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价值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二、 提高自己的专业思想教育水平为先导

学校老师和领导作为一个班级和学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自身的学识、品格、涵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他们必须重视自身的品德建设,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时地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情况,生活状态等。在班级管理中,首先要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好自身的班级,这无形中也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其自身一定要特别自信、自尊、自爱、自强,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思想教育水平为先导,以身作则让自己的良好风范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引导力。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接纳你,从而给教育工作者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校阶段,由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迅速,对许多问题还存在认识不足、过于片面和简单的情况。再加之即将面对影响自己人生的考试,许多学生从一进校就会处于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的困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及早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讲,专业的思想教育一般会结合集体主义和爱国教育一同进行,以集中教育为主并在此过程中渗透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为了更好地践行德育教育,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专业思想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的教育手段,提升自己的素质教育水平,并且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和总结相关经验。毕竟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说就是与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具有新型教育理念、渊博的文化知识、科学的管理方法、高尚的师德修养、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的复合型的班级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所以在实施德育教育前,教育工作者应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思想教育水平为先导。因为只有这样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的威信才会逐渐树立,班级管理工作也才会越来越游刃有余。

三、 正确看待和评价农村留守学生,引导他们合理定位

在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又或者是学校和教师,都难免片面地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或主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学生自我目标定位的不合理。最为常见的就是许多学生时时刻刻都很努力,但是最終却是事倍功半,或者是有的学生三番五次的在盟誓,但却没有一天对自己满意过。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信心丧失殆尽,剩下的只有不愉快以及对自己的不满意。为此,在落实德育方面笔者提倡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正确看待和评价他们,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优缺点,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清事情的正误,合理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的,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这几方面: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农村留守儿童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和看待事情,给予他们同等的关注,从而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其次,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学会信任并欣赏学生,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每一次发现、每一个想法,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尽量给予学生鼓励。再次,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学会不吝惜爱心的投入。比如说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让学生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对他(她)的爱、关心和信任,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逐渐从被动接受管理转为主动的自我管理。最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的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注意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特长和能力的培养,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因为这才是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 重视孩子心理健康,重点培养农村留守儿童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由于缺乏必要的关系和家庭教育,导致他们很不自信,存在若干的问题,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会遇到一定的发展障碍,进而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要想关爱农村的留守儿童,必须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升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能力,进而让他们获得自强和成功的喜悦,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对于有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发展为班级干部,甚至是学校干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生活,获得更多的关爱,也感受班级大家庭的温暖。优秀的班干部可以是多元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可以是学习优异,可以是品德高尚,也可是综合素质较高等。这些孩子发展为学生干部之后,慢慢地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比如在班级管理中帮助老师做好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外,还要在同学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对班上同学的身心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来说,为了使每一位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来的班干部都成为班级管理助手,并能积极影响班上同学,老师要认真研究班上每一位学生,根据其班上表现如性格、品质、能力、特长等方面认真斟酌,精心物色有组织协调能力,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合适人选。一旦选择后要注意让每名班干部在班级中都把负责的事情落实到位,并多给他们表现自我、树立威信的机会,以期做到班干部能带领学生组织的活动,就交给学生自己组织,给班干部主动权。

参考文献:

[1]江芳,杜启明.合肥地区留守儿童情况调查——以三十岗乡为例[J].今日中国论坛,2013,(Z1).

[2]李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07).

作者:沈志华

第3篇:论学校教育中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摘 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大课题,社会关注度也很高,强化学校管理的同时,政府、社会以及家庭力量都要发挥作用。本文尝试分析学校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策略,旨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学校;农村教育

随着城镇化程度提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能够保证经济建设效果,让留守儿童顺利接受教育,农村学校应该强化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提升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性,实现“精准关爱留守儿童”的目标。针对不同地区发展实际以及留守儿童教育需求,我们应该有序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活动,精准识别关爱对象,精准施爱、精准管理,让留守儿童和所有的少年儿童一样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1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方面需要出资帮助农村学校建立良好的硬件设施,改善学校的寄宿条件和硬件设施。其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广泛宣传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吸引着农民工返乡就业,从而有效减少远距离打工现象,从根源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此外,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责任,建立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由乡镇政府、民委员会、社会公益组织、学校和社会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村教育保障机构,建立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对留守儿童成长阶段性情况了然于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承担起更多的关爱和保护责任。最后,政策优待,让农民工子弟就地入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城乡壁垒使得留守儿童无法在城镇顺利入学,因此我们结合实际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在政策上给予优待,允许农民工子弟就地入学显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是建立农民工子弟入学的“绿色通道”,在教育费用上尽量减免,减轻农民工家庭的家偶遇负担;二是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鼓励私人创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国家在财政上给予一定扶持,使区域内的学校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2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感,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并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家长及时汇报。此外,教师还需要有意识地向家长和监护人普及正确的教育方式。其次,学校要提高教育管理的能力。学校应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安排合理数量的生活老师,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辅导他们的功课;添置书籍、建设活动室,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参加课外活动,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空虚感。再次,是建立个人档案和成长档案。我校在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模式中,积极摸清情况与底细,将我校就读学生留守儿童的数据摸准核实,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主要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如:优秀作业、活动记录、发表作品、记录自己学习活动的照片、磁带、项目作业、实验报告等。记录档案记录了学生在一个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思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成长记录档案一方面能够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真实反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最后,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提高。学校可以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辅导包括的成员一般较多,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这样的心理辅导方式主要是针对同一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尤其是同年级、同年龄段的学生居多。小组讨论内,大家可以说出自己的烦恼,并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还利于学生之间的交际关系发展,也是解决留守儿童孤独、自闭通病的好办法。而个别辅导主要是针对心理问题特殊、严重或者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辅导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

3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基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家庭教育现状,家长还是应该将重视起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勿因小失大,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只顾满足孩子经济需要忽略他们的情感需要。家长和监护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加与孩子的情感沟通,若能主动尝试各种途径与孩子交流,就能增强亲子之间的关系,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家长的育儿观念也要与时俱进,现在的孩子思想成熟比较早,需要采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和他们对话,而不是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教训式教育模式,长辈理解和体谅他们的态度有利于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4留守儿童自身方面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想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是需要从留守儿童本身着手,除了社会和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客观的成长环境之外,也要从根本上激发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大量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无论什么性格的學生越是能调动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发展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越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留守儿童自身来说,要学会自我调节,让留守儿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5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是显然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全面解决,这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基于此本文尝试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方法,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小红.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及对策建议研究[J].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9(08):133-135.

[2]李洋.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研究[J].文教资料,2017,11(21):180-181.

[3]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11(08):162-164.

[4]韩艳秋,张维东.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教育理论,2018,12(04):147-148.

作者:蒙宣燕

第4篇:如何去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打工浪潮的蓬勃发展,农村有许多儿童本该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同乡天伦之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打工,他们不得不留在家中,他们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监督,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的爱和快乐,生活和心理都面临着问题。怎样才能使这些孩子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的网名应该怎样对他们尽职尽责呢?

一、多观察了解其思想动态

在农村,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把子女托付给别人三很普遍的,甚至还有独门守户的现象。家长认为只要保证他们有钱用就行了,而忽视了子女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爱,部分学生在家长外出打工之前学习成绩优异,一旦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照顾和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监督,就出现了学习松懈,不完成作业,厌学、逃学的现象,更有甚者违反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家长外出打工挣钱在所难免,学生出现这些现象也是肯定的。那么,我们教师,特别三班主任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一切。金星调查访问,了解他住在哪,家里有些什么人,家里有哪些人外出打工了,哪些人留在家,现在跟谁住在一起,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课外时间做些什么,行为有没有异常等等。只有这样全方面地对他们进行了解,才可能恰到好处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和帮助,这样学生也会感受到老师在意他、关心他。

其次,分析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对学生日常生活金星观察和了解后,要进一步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分析学生在想些什么,为什么有这些不良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更好地帮助这些学生。

二、谈心交谈

现在的学生物质生活宽裕了,但他们有可能会很孤独,因为他们缺少沟通,这是由于家庭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所导致。父母不在身边,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心理失衡成为了他们最大的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联系,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缺少正常的亲自交流和亲情关照,孩子性格极易变得内向、孤僻与冷漠。另外,大多数留守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监护。他们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教育的责任,且爷爷奶奶对孩子溺爱、娇惯、纵容,使其养成了很多坏习惯。作为一名教师看着那些迷惑、自我放弃、自我堕落的学生,让我无限惋惜、痛心。如何打开他们的心锁,如何重树他们的人生观,如何挽救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就看自己是否与他们倾心交谈,准确地讲,三你能否让他愿意与你交谈。在交谈中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在交谈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交谈中为他们指引前进方向。

三、架起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孩子的健康成长,健全人格的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与呵护。外出的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帮助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了解自己班上的留守学生,联系他们的父母,使孩子的父母能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流,使孩子离父母不离温暖、不离关爱。

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同时还应担起“留守儿童”临时父母的责任,与学生建立起在课堂上三老师、心灵上三朋友、生活上三父母的关系,用爱帮助他们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第5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由于第一监护人出现缺位,而孩子对家长依赖性都较强和较易接受家长的教育,可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我们的孩子养成了不少的不良习惯,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违纪违法事件。例如我校柴**同学,作业不按时完成,成绩很差,甚至在上学途中突然走失,和其他同学相邀一起打牌,家人以为在校读书,学校以为生病在家,影响非常恶劣。找到他爷爷和奶奶协调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说:“教育孩子我们也不懂,我们给他吃饱穿暖就尽到责任了,全靠老师帮忙教育。”对此我们有何话可说呢。

虽然我们在生活上对孩子给予了足够的关心,但是我们在孩子的学习,心理、生理、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又给予了多少关心和关注呢?比如孩子在校干什么?表现如何?及时回家吗?„„这些我们关心了吗?虽然孩子父母的亲情缺位了,但关爱不能缺位,为了让留守儿童“离开不离爱”,为了提高大家的教育方法与管理的有效性,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

留守儿童在家,生活成了孩子的主要顾虑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像新娘一样对待孩子,解决孩子的生活问题。大家都知道亲娘对子女的爱,是不讲代价,不计得失,不图回报,含亲茹苦,只求孩子成材,将来过得比自己更好,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贪图将来他们对我们的报答,因为这些无私的付出会密切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慈母般的爱,将是推动孩子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二、关爱孩子的精神成长。

把孩子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孩子沟通交流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心理健康问题已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是不容易发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孤僻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

2、有自卑心理情绪。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3、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老师的教导,与教师对着干。

4、产生怨恨父母心理。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异常心理问题,其中年齡越小的孩子表现比较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所以我们对待这些问题要认真谨慎。

我们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三、正确的教育孩子。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我们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那么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严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比如:

1、我们怀疑孩子说谎时,怎么办?千万不要当面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要通过多方调查,证实孩子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

2、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怎么办?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千万不要支持孩子说谎,推缷责任。

3、当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怎么办?我们要充分冷静,等双方都冷静后,我们再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亲切交谈沟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

4、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她):“孩子,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

5、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6、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教育、帮助这一弱势群体。

第6篇: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外出打工,抚养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祖辈身上,但他们只能让孩子吃饱穿暖,缺乏教育、辅导孩子的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留守儿童又叫空巢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常年在外打工,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不能得到父母照顾的儿童。

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的几种特有的现象之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沿海及各大城市经济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广大内地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难以满足生存需要,很多农民必须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其次,我国实行二元化城乡户籍管理体制,不允许居民的户籍随意迁移,外出打工者难以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再次,由于城市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民工工资又低,难以负担孩子的各项费用,这就使得大部分农民将子女放在农村形成大量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主要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除了一般的农村教育问题外,还有其特殊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父母不在家,没有人能管得了孩子。爷爷奶奶由于上了年纪,家中又有几亩田地要种,同时又不懂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所以难以很好教育;而那些寄居在邻居亲戚朋友家的,由于是别人的孩子,不太方便管,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总的来说,由于家长监管不到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1.情感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和心理关怀的缺少,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并且又无人约束,因此时常与人打架斗殴。去年报载:某镇留守儿童王某因为缺乏监管时常与人打架,最后与一伙同样是留守儿童的不良少年发生冲突,被砍死在一网吧内。

2.学习教育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场所也逐渐增多,特别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据我们走访调查及暗中观察的结果,乡镇网吧的客源90%是在学校读书的留守学生。这些学生为了凑足上网的钱,经常去敲诈一些低年级的学弟学妹,由此也会引出一系列的教育问题。据报载:有个初三学生刘某平常喜欢上网,但是家里又穷,无力承担上网的费用,于是,他就把双眼盯上了该校初二学生小李。小李家是开商店的,在家又是独子,且胆子又小,所以王某先后向其敲诈勒索100多块钱。后被小李家人发现,才制止了这件事情,刘某被学校记大过处分。

3.道德教育问题。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父母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就会模仿父母,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标。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决定,由于小孩子是非观念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和不良的品行。

4、生理教育问题。在中小学,生理教育一直是个难题。现在的孩子成熟早,性成熟时间一般是14岁左右,这个年纪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都想试,但是又不知道性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所以现在少年儿童性教育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思考:面对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面对留守儿童教育出

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我认为,必须从这六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 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使父母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在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其思想、行为及心理的发展变化,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的特点,输入地政府可以通过开办“农民工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三)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德育课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学活动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所有教师均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责任感,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培养。第二,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城市学校应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入学机会,使他们能享受到完备的教育资源,为良好品德的形成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惑,增强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给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心和监护,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四)转变观念,用真正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班级里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除此,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解决,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母亲一样的关爱,我认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摸摸头,展展衣角,一个微笑……孩子们都会高兴的。有一次,我班的莎莎穿了一身漂亮的新衣服,我问她:“谁给你买的衣服啊?真漂亮”,“妈妈”,叫得多甜,要是妈妈在身边她一定会更幸福的。有一次一个孩子用“像”说话,他是这样说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好。可见,他们的心目中有多依赖老师。

在日常工作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关爱留守儿童,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更应该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

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2、视留守儿童为亲人,贴近孩子的心灵

班主任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

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无法得到及时的宣泄。有的孩子选择了上网和不健康的书籍作为情感的替代品,这样的现象会引发孩子的心理健康大问题。此时,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让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打开他的心扉,让学生觉得你值得信任才会跟你说实话,才会接受你的道理。他就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改掉身上不良的行为。

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爷爷奶奶的照顾很多时候仅仅是满足留守儿童的吃和穿,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方面顾及很少。此时,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与其监护人沟通的同时,主动地承担一部分照顾他们生活的责任,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孩子都会很高兴,他会从心里觉得你是个可亲的老师、朋友,也会回报你优异的表现;班主任应以美丽的言行滋润留守儿童。对本已缺乏亲情的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更应是“和风细雨”式的,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班主任切不可施行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作风。这样学生会越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越发产生羞愧、自卑、不思进取、逆反等心理,和你的距离只能越来越遥远。

3、以博大的胸怀看待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

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因而班主任应有博大的胸襟来对待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问题。那些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出现反复现象是难免的。班主任应冷静对待,认真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及时启发诱导他改正错误,切忌急躁而前功尽弃。

从小事入手督促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应该从小事入手,让孩子在成长中有成就感相伴,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时刻感受到同学的关注和老师的鼓励,他会更乐意去做,更乐意和大家做朋友。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切忌万事批评在前而事倍功半。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用真正的师爱去关注这些孩子,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五)、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特殊作用

如“每月给父母一封信”活动。鼓励“留守儿童”每个月写一封信给在外地的父母,并要求父母要回信。通过书信往来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加强爱的教育。同时还可开展“每半月一个电话”活动,鼓励儿童多和父母打电话,学会向父母汇报在校在家情况,让外出的父母不用担心。 如“感恩之心”活动。可组织全校学生集中开会,让“留守儿童”代表上台演讲,说说他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和父母之间的一些故事。同时,邀请部分外出家长代表也上台谈谈他们在外地时是如何想念在家的孩子,在外地的生活状况,他们外出的原因等。让我们的“留守儿童”感受父母外出打工的不易,懂得节约用钱、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等就是对外出父母最大的支持,最大的爱。

如“向家长汇报”活动。学校可因地制宜,每半个学期给“留守儿童”的父母寄上一份该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的报告,并可提出对其子女教育方面的一些建议。如“一帮一或一帮多”活动。鼓励有经验的教师,校外辅导员等联系帮助“留守儿童”,从学生上、生活上、心理上去真正关心他们。可结合学校日常活动给“留守儿童”展示的舞台。如校运动会、校艺术周,尽可能让所有“留守儿童”都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尽一切可能用集体的力量去帮助所有“留守儿童”让他们不再觉得孤独,重塑自信心,融入到集体中,做一名积极向上的好少年。“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职能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少先队组织要先行一步,用星星火炬照亮“留守儿童”的心灵。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多帮助“留守儿童”,多用爱去滋润他们,让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阳光和雨露,拥有温馨和亲情,拥有微笑和快乐!

(六)、加强与社会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仅凭班主任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我们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如争取校外教育力量实施教育,比如聘请校外辅导员、发挥留守孩子身边的老党员、老教师等的作用,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努力形成了政府、村委、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让我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弥补父母未能给他们的爱,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他们 编织一个色彩斑斓的梦。

第7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湘中往事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条件下所出现,应该说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普遍落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家长不外出难以养家,孩子不依托父母缺乏关爱。在我们这个社会转型时期,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提高帮扶水平,十分紧迫。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应当施以援手,出台相关政策,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更多的资助和关心。作为和这些孩子每天零距离接触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更应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主要工作之一加以认真组织、实施,共同为留守儿童照亮一片晴空。

根据我镇部分学校班主任提供的数据,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接近半数,比例高达48%,而且这些数据还有急剧激增的趋势。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管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更是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和现实考验。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教育是摆在所有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任务。广大农村一线教师在解决孩子心理问题入手,克服厌学情绪,重燃学习热情理所当然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并且大有可为。根据本人多年实践,应关注如下方面,并从这些方面入手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一)疏导留守儿童心理,让心灵成为明媚的晴空

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心理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动向、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在通过经常家访摸清每个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班主任将班级留守儿童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交给班级任课教师。任课老师建立详细的心理档案。档案记载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大量信息,包括生日、爱好、父母联系电话、监护情况、一日三餐、家庭环境、情绪变化,等等。建立“亲情邮路”、“亲子热线” ,经常提醒孩子与在外的父母通话或发短信,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经常利用班会课、体育课组织歌咏、球类比赛。将他们的生日记在教学笔记的扉页,及时送上生日贺卡和热情的祝福。平时每个教师一周至少与这些孩子单独交流一次,内容可以说说悄悄话、问问近期心情、也可以推荐一两篇好文章,也可以陪同走走路。班级成立“独立小组”,学校成立“独立”委员会,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引导孩子帮助家人适当做些家务,一同和爷爷奶奶包包饺子、给父母寄上生日贺信,及时让父母分享自己进步和荣誉,点燃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人的热情。

(二)点燃留守儿童求知热情,体验成功进步的快乐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老师、父母教导下还是愿意好好读书的,但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解除,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无人关心的状况。底子薄、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少体验学习成功的幸福与快乐,是多数留守儿童的共同

特征。

这方面,一是教学自始至终必须降低起点、减小难度。二是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和课堂教育模式,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参与、多展示,教师及时送上肯定、表扬,让谈们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满足;三是多与他们交流作业中得失,充分肯定他们作业或者试卷中认真的书写、精彩的解法,同时也增加了接触交流的机会。四是各科教学注重一头联系生活,一头联系社会,让他们觉得知识一点不枯燥,知识很有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转贴于 中国论文

(三)热情关心吃穿冷暖,确保身体发育不受影响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经济困难,在外打工的父母不能及时向家中提供生活费用,另一方面是代为监护的祖辈过于溺爱、迁就,加之这些祖辈人自己困难日子过惯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长期下去留守儿童身体发育、体质、体能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一是结对帮扶的老师每周了解膳食情况,及时通报给孩子的父母,二是利用家长会向孩子的爷爷奶奶们强调孩子一日三餐营养要求,三是引导学生不吃零食和摊头食品。

(四)关注思想道德、矫正行为习惯

有权威媒体在公开的报道中说,全国的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留守家庭。这是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学校确立了“学校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班主任和帮扶教师每周去留守儿童家家访一次,观察孩子生活环境、特别卧室是否整洁卫生。

(五)学校或班级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项德育活动。

通过调查,现在很多学校的班级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项活动已成为常态,主题有“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爸爸妈妈,回来吧!”等。开展活动时有时也邀请部分家长参加,大多数活动感人至深,引发老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更多理性的思考。但组织活动时,应关注全体留守儿童,让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能参加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不能成为极少数“优秀节目主持人”才艺表演的平台。

(六)倡导形成文明、和谐、平等的班级关系和师生关系,尤其是要形成民主平等的学习生活氛围。

同在蓝天下,与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同龄孩子相比,他们有太多的缺失。情感的荒漠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浇灌,脆弱的心灵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日常生活需要我们多多留意,坏习惯怪脾气需要我们耐心矫正,学习困难需要我们去帮助。因此,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当今社会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大课题,我们中小学教师深感任重道远,责无旁贷!

第8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家长出去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叫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一个不被关心的群体。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好多家长认为:读书有什么用,不如让其长大后出去打工,工资还高点,甚至比当老师强。以至于大多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和行为偏激的现象:老师你管我,读书有什么用?我打工都比你强。

老师如何关心他们呢?

第9篇: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浮梁县仙槎学校

黄国平

在我国社会城市化进行的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儿童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留守儿童在家大部分由祖辈或亲戚托管。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达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教育,加上祖辈、亲戚情感溺爱和教育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同时由于隔代教育弊病颇多,许多留守儿童萌生了“自己不如别人”、“被人遗弃”的思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顺利的健康成长。

一、从农村留守儿童在我校的表现来看,有一些留守儿童各方面的表现令师生称赞,但是 “留守儿童”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性格孤僻,感情淡漠,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心理健康发展受阻,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2.学习成绩不佳,学习没有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思进取、自由散漫、辍学现象严重。3.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4.存在不愿与人交往的现象,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面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各级政府和学校都必须给予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重视,心理上的关爱;把握留守儿童思想脉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欢乐、和睦、关爱,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校关爱:学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承载梦想的摇篮,是撒播爱心的殿堂。所以农村中小学要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优势,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工作具体做到位。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有留守儿童近二百人,我校历来比较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具体做法有:1.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做他们乐于接受的事,细心观察留守儿童的言行,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严禁教师以任何理由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留守儿童;2.不使用不恰当的教学评价方式给留守儿童施加心理压力。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充分利用有效教育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3.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成长记录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要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以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建议,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避免部分儿童与社会上不良少年接触,使留守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统一管理下有序进行,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的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4.班主任经常对走读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让各班的班主任同时兼任自班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鼓励,多运用先进事例来激励他们奋发向上,逐步培养孩子道德成长意识,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 5.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教育环节,如果在学校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很容易给留守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老师是学生的父母,如果老师都不能以像父母的感情来对态自己孩子的话,就会很明显给学生加重心理上的负担。老师应该从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加大对学生的辅导。我校要求全体老师们特别要关爱“留守”的学生,因为他们远离父母,要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感到老师的亲切,让他们感到老师就像父母一样,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到生活的愉快,把学校看做他们的家庭。6.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接触的机会,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如书画比赛、文艺活动等,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往,注重培养他们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7.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据我校对留守儿童的统计资料显示:60%的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祖辈教导,或顶撞祖辈,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有些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等诸多问题,如果不加强其纠正的话,留守儿童很容易就会发展成“问题儿童”,因此我校经常对留守儿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道德观,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点。

三、政府关爱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更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也应该从经济、政策、教育上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努力。1.政府部门应出台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解决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的受教育问题,让农村孩子不再留守,可以跟着父母一起进城,既可以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又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2.为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就业条件,农民工的基本技能在很大程度上都比较欠缺,就业的前景很不乐观,往往都是以体力活为主,加强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条件,有助于改善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可以改善留守儿童的经济生活,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经济生活空间。3.政府要在社会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让社会各种力量为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环境。

四、家庭关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因为为人之父母,就应当从现在起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多关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上。 1.家长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多地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情感上多给孩子慰藉。2.农村父母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万不可拳脚相加,要多分析、引导、沟通,从思想道德上进行教育。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3.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

五、自我关爱 :留守儿童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和社会的关心、爱护与正确引导密不可分的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教育, 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鼓励留守儿童努力学习,在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心理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锻炼留守儿童的社会活动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信心。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和焦点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甚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爱留守儿童不仅是政府和学校要做的工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共同的期待给了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给了我们共同的渴望。我们绝不能让一个“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真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上一篇:数学家的故事下一篇:开学第一课教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