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区域创设

2022-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幼儿园活动区域创设

探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方法

摘 要: 幼儿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与了解,同时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能力。而区域活动环境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环境,教师在进行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性格特点,优化材料放置的方式与位置,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以及游戏兴趣,通过在活动区域的玩耍获得直接的经验,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完善与提升。本文将从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意义、存在问题以及完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方法

Discussion on the creation method of kindergarten regional activity environment

XU Chao (Xiuyi kindergarten,Kunshan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严格把关在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为幼儿创建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让幼儿愿意参与进来,然后通过游戏环境的创设,培养幼儿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最后教师也应该注重在区域活动中的互动性,鼓励幼儿与同伴或者是教师进行互动,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意义

在组织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一般都会在教室中放置一些玩具与材料供幼儿开展游戏以及学习活动。但是如果长期让幼儿处于封闭的游玩环境中,就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注重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活动,能够提高活动区域的功能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区域活动优秀环境的建设还能够提升教师的管理效果,促进提高幼儿教学以及管理提升。

2.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问题

(1)幼儿缺乏区域创设参与感。对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最终目标应该建立幼儿适应并且喜爱的环境,但是在实际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全权负责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幼儿缺乏创设参与感。幼儿园班级的区域环境创设應该充分结合教室的空间特点与大小进行设计与划分,同时在结构设计上应该注意动静分离的原则。当前幼儿班级区域环境创设基本上都是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完成,大多数教师将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看成一件麻烦且琐碎的事情,并不愿意让幼儿参与设计与创设。但是幼儿才是环境创设的主体,在活动环境中,幼儿能够通过内化环境给予的信息不断增进自己对于事物的认知,促进自身的发展。幼儿参与的缺乏会导致其散失主体地位,出现不适应等情况。

(2)材料选择与真实需求不相符。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的材料选择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材料投放以及放置位置的作用,进而做出有效的选择,促进幼儿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幼儿园区域材料的选择一般都在于教师以及幼儿园的安排,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为直接购入投放到班级中,另一部分则是由教师自制进行投放,教师将会对幼儿进行材料使用的展示,让幼儿能够正确使用材料。经过操作流程讲解并且已经熟悉材料之后,教师才会将材料投放在活动环境中,让学生自行进行操作使用。通过大量对幼儿行为的观察能够发现,这样的材料选择以及投放方式会导致材料的使用率降低,因为有的教师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投放材料越多越好,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却没有意识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导致很多材料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无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对于幼儿的能力提升也并没有作用。除此之外,还有的教师担心幼儿的自由活动会损坏新购置的材料,因此在日常过程中会限制幼儿使用材料的频率,这样的方式也会导致材料的使用率下降。

(3)教师缺乏对幼儿的使用指导。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能够增进与玩伴之间的情感,同时在材料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能够全面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因此在认知以及学习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对于幼儿的引导以及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本身就是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组织者与支持者,要想提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对其使用过程进行正确的指导。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扮演着管理者以及规则制定者、维护者的角色,这就会导致教师的教学管理重点跑偏,更加关注幼儿的纪律,忽略了对幼儿材料使用的指导。最终就会导致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无法开展创新性活动,当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就只能放弃活动内容,不利于幼儿能力的提升。

3.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

(1)合理规划活动场地。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时,教师首先要做就是合理规划活动区域,这样才能够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以及性格特点,发挥出幼儿的学习特长与个性,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教师在进行活动区域划分时,可以使用较为醒目的标

志将餐厅区域进行划分。同时在餐厅的墙上张贴一些美食的卡通图案,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对美食制作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生活区中张贴生活小能手的标志,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书桌以及衣物,提升其实践动手的能力。在幼儿的卧室区域装饰一些图案,营造一种放松和梦幻的场景,帮助幼儿进入梦乡。最后,教师还可以在园内划分一个植物乐园的区域,在里面添置一些绿色植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兴趣。

(2)合理放置活动材料。经过大量幼儿园的实地调查能够知道,很多幼儿园都存在活动材料投放过多、管理过严以及利用率极低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优化材料放置以及管理工作,能够根据幼儿的兴趣特征及时对材料进行调整,创设更加符合幼儿兴趣的活动环境。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对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中的活动材料来说,其投放以及管理应当是有基本标准和要求的,这样才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活动材料的投放与管理: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区域活动材料的连贯性,有一些活动材料幼儿很难直接进行使用,此时就应该有教师辅助对材料进行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通过教师的辅助对材料进行使用。其次,教师还应该重视材料投放的更新与安排,幼儿使用的材料一直在更新换代,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更新就会引起幼儿的倦怠,降低材料的使用率。同时,在进行材料安排时还应该注重层次性,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对材料进行改造,锻炼幼儿的创造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增强材料的互动性,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对于废旧无害的材料,教师可以进行改造再利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环境中,除了直接购入的材料之外,还有很多教师自制的活动材料,这样自制材料就可以是对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比如,牛奶盒、包装盒以及塑料瓶等。除了自己动手制造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共同参与到废物回收再创造的活动中来,将生活废品改造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玩具,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够锻炼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想象创造能力,从小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幼儿使用的材料并不是越昂贵越好,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幼儿創造力、提升幼儿认知学习能力的材料才值得购买和使用。对于特定的材料,教师还可以对其进行重新包装与改造,减少幼儿的抵触情绪,促进幼儿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活动区域环境创建对于幼儿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与幼儿园应该正视其在环境创设以及材料选购方面的问题,进而通过合理规划活动场地以及合理放置活动材料等方面措施不断提升活动环境质量,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其动手实践以及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婷婷.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方法解读[J].新课程,2018

[2]许碧岭.研讨幼儿选择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贵州教育,2017

[3]姚毅毅.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J].江苏教育研究,2016

[4]宁婧妤.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6

[5]陈彩玲.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的个案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徐超

第2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策略研究

摘 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康、丰富、生动的环境能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增强幼儿的想象力与创新力,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而区域活动能够构建立体化的育人环境,给幼儿提供多个活动主题,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索,在生活化、趣味化的游戏活动中提高认知,积累经验。文章重点探究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策略:利用现有空间,开发多项区域活动;设置区域隔挡,提高幼儿标识意识;注重环境安全性,保障幼儿安心活动;营造温馨氛围,优化幼儿活动体验。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策略;标识;安全;氛围;体验

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提供给幼儿的其身心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健康、丰富、生动的环境能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增强幼儿的想象力与创新力,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而区域活动能够构建立体化的育人环境,给幼儿提供多个活动主题,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索,在生活化、趣味化的游戏活动中提高认知,积累经验。如何发挥区域活动环境的作用,如何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实现各项能力的发展是教师需要思考、探究的问题。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概念界定

1.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园给幼儿设置各种活动区域,并在不同的活动区域给幼儿设计不同的活动主题,投放相应的设施、材料。在活动时间内,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或意愿,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方式,实现个人或集体的探索学习、游戏活动。可见,区域活动给幼儿营造的立体化的育人环境,为幼儿提供的自主选择权,对幼儿智力开发、意识发展、操作技能发展完善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环境创设

环境创设是指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对幼儿活动环境进行的改造、影响、美化。环境创设分为物质环境创设和精神环境创设两方面内容。物质环境创设是指教师对幼儿活动区域进行物质设施的布置,使之更适合幼儿的学习活动和成长需求。适宜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精神环境创设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和谐、温馨、愉悦的教育氛围和平等友善、沟通合作的人际关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价值与意义

1.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立体化的育人环境,幼儿在其中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及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给幼儿设计多种多样的区域活动,相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更能解放幼儿的天性,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手工区、科学区、美工区、图书区、表演区等。沉浸式的情境区域活动,可让幼儿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学习体验,真正实现幼儿的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在区角活动中,教师给幼儿营造的生动活泼、温馨亲切的活动氛围,可让幼儿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另外,在不同区域活动主题下,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材料、工具,可让幼儿主动去发现、去探索,积极寻找不同主题蕴藏的秘密。

2.提高幼儿各项能力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过程中,幼儿也可参与其中,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与之相关的装饰物品。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智力得到开发,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并产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兴趣、动力。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环境还能开阔幼儿的视野,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流互动中获得更多有益的经验。同时,良好的环境还会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其中,并使幼儿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了解更多新鲜的事物,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环境对人具有强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教师将区域活动环境布置得温馨亲切、富有美感,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鉴赏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让幼儿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经常接触到的、熟知的事物所具有的美感,幼儿也不例外。為唤醒幼儿对美的感受,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教师可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增加多种生活化的美学元素,让幼儿发现来自生活的美,从而以全新的视角面对生活,拥抱生活。

4.让幼儿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参与其中,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为装饰区域活动环境献计献策。这既能增强幼儿的活动参与感,又能激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小主人意识”。在参与区域活动环境美化时,幼儿可拿来自己做的手工艺品、画的图画进行装饰,或用废旧材料进行二次创造,变废为宝。这些活动可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乐趣,学会爱惜物品,珍惜资源,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遵循发展性原则给幼儿创设区域活动环境,即将教学眼光放长、放远,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给幼儿创设多样化的区域活动环境,如表演区、构建区、科学区、益智区、美工区、图书区等。自然角的环境创设也要与主题密切相关,让幼儿在不同的主题区域活动中受到不同的熏陶与感染。可见,发展性的环境创设原则可深化幼儿的认知,发展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幼儿今后的发展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艺术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时要考虑到艺术性的设计原则,即运用自身的智慧巧妙地将环境布置得富有美感,打动幼儿,吸引幼儿参与其中,并让其展开积极探索研究。在活动区域环境创设中,教师可以采用明快鲜艳的色彩、生动形象的图形给幼儿构建情境化的具体活动环境氛围,让幼儿在环境中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区域活动审美感受,激发参与区角活动的好奇心、探索欲,并真正爱上区域活动。

3.开放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幼儿园区角活动环境时要考虑空间的开放性,在同一空间,给幼儿划分出不同的区角活动区域,并运用合适的物体对不同的区域进行隔挡。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如果没有物体的隔挡,很容易被旁边的区域活动影响,导致不能专心完成自己的活动任务。幼儿年龄较小,在自主区域活动时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因此在选择区域隔挡物时,教师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不能完全封闭,而应形成半封闭或开放的空间,以便随时随地观察幼儿的区域活动状态。

4.安全性原则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因此,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时,教师要遵循安全性原则。在物品选择上,要尽量避免棱角尖锐的物品,如果避免不了,要将棱角用泡沫等柔软物体包裹起来,避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小心碰伤。在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上,要禁止幼儿使用锐利的工具,如剪刀,刀子等,选择替代性的塑料用品支撑幼儿的区角活动,确保幼儿区域活动的安全性。在墙面装饰上,有的教师喜欢用色彩明快、艳丽的涂料装饰墙面,营造生动形象的区域活动环境氛围,因此,在涂料的选择上应避免具有毒性或放射性的涂料。对于顶层教室,教师还要考虑区域活动环境的隔热性和防漏性,尽量保证幼儿活动环境的舒适性。

四、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

1.巧妙利用现有空间,开发多项区域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幼儿园教育提出五大领域的发展目标,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纲要》提出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培育目标为出发点开发、设计课程,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形式,可为幼儿的学习、娱乐提供自主选择权,增强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对幼儿智力开发、个性发展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在创设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时,教师可巧妙利用现有空间,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能力,开发多项区域活动,满足五大领域的幼儿园教学要求。在创设不同区域活动环境时,教师可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让幼儿获得丰富的区域活动体验。

例如,教师在开发幼儿园区角时要综合考虑幼儿园教育的健康、語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开展多项区域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中,实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在具体的区域活动环境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幼儿园空间场所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区角,将采光较好的区域打造为科学区,在此区域增加各种各样的绿植,告诉幼儿各种植物的名称、习性,以此开拓幼儿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可以带领幼儿共同培育植物,让幼儿了解种子萌发、生长的全过程,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动手探究的能力。户外空间比较开阔,因此,教师可将其设置为专门的运动区,满足幼儿多样的运动需求,在室内搭建运动区不仅容易影响其他区角的活动,还会对建筑物产生磨损。对于较为安静的空间,教师可打造为阅读室,让其远离音乐区、运动区等容易产生较大声音的区角,为幼儿营造静谧的阅读氛围,让幼儿沉浸其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总之,教师在开发、设计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时,要综合考虑空间布局情况,因地制宜地为幼儿选择最适宜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其中高效学习、娱乐、玩耍。

2.巧妙设置区域隔挡,提高幼儿标识意识

明显的界限是确保区域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设置区域隔挡可以让幼儿明确各活动区域的位置和功能。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较容易被外界事物干扰、影响,在同一空间参加区域活动时,如果没有区域隔挡,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导致参与活动的效率大大降低。对此,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可巧妙利用隔挡物将不同的区域进行分离,让幼儿在相对安静、封闭的环境中高效开展探索、学习。

在区域隔挡物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多样化为原则,以此给幼儿带来多样化的视觉体验,避免千篇一律,给幼儿造成刻板、格式化的感觉。例如,教师可在各区角之间设置明显的界限,根据不同区角的特性,选择相应风格的隔挡物,让幼儿清楚地分辨不同区角的区域活动内容。在隔挡物的设置上,教师可选择平面间隔或立体间隔两种方式,平面间隔是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区分不同的区域,立体间隔是用柜子、帘子等分隔开来。如在娃娃家的区角中,教师可以用布帘进行隔挡。温馨的环境设计可给幼儿创设出温暖的家庭情境,让幼儿感受到家庭般的舒适。在音乐区,教师可在地面贴上色彩鲜明、风格突出的音符标识,让幼儿直观了解到这个区域是音乐区。需要注意的是,隔挡物不宜过高,以方便教师及时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从而在第一时间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反应。为控制区域活动的人数,教师可以在区角门口用贴脚印的方式提醒幼儿是否可以进入这个区角进行活动,当区角门口张贴脚印时表示此区角可以接纳更多的幼儿进入活动,当区角门口没有张贴脚印时,表示区角的人数已经满了,不能再接纳幼儿。

标志性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可增强幼儿的集体规则意识,提高幼儿的行为品质。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规则意识较差,因此,教师可在区角中给幼儿设计标识物,建立隔挡区,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例如,在图书角中,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图书用格子隔开,让幼儿在阅读后自觉地将图书放回原处。在音乐区中,教师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将不同的音乐光盘分类放好,引导幼儿听完音乐后,将光盘放回原区域,即从日常的小事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3.注重环境安全性,保障幼儿安心活动

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环境的安全性。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在自主的区域活动中容易出现意外事故。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可以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物品、材料、工具。例如,在墙面、地板的选择上,优先考虑柔软温馨、安全环保、容易清洁等因素,以此给幼儿打造舒适、安全的区域活动环境。在装饰墙面时,应选择无毒性、无放射性的安全环保涂料。在幼儿易触碰的墙面,不设计凸起的装饰,保持墙面的平整,避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生磕碰现象。在地板的选择上,要考虑耐磨、耐腐蚀、防滑、防潮、易清洁等因素。在不需要穿鞋的区域活动地板选择上,要考虑地板的柔软性、保暖性,可选择皮革、人造皮革、地毯或泡沫板等铺在地面上。在装饰物的选择上,要避免有尖角、锋利的物品,多给幼儿选择柔软的装饰物。对柜子、课桌这类物品,可以用泡沫或软布将其棱角包裹起来,避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触碰到柜子、桌子的尖角。

4.营造温馨氛围,优化幼儿活动体验

区域活动虽然是幼儿与材料、工具的互动,但也离不开师幼、幼幼之间的互动。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教师不仅要考虑物质环境的创设,还要考虑精神环境的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二者缺一不可。没有良好的物质环境支撑,幼儿难以融入区域活动中,没有良好的精神环境支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成效将大打折扣。对此,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不能将自己置身事外,在必要时要给幼儿提供支持、帮助,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关爱。

加强与幼儿的互动交流,构建区域活动中的“互动性环境”,可让幼儿愿意与教师交流互动,激发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当幼儿在美工区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提前准备自己与父母的合照,然后照着照片画出属于自己的一张“全家福”。当发现许多幼儿都对他人的照片感兴趣时,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自主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人,增加幼幼之间的了解。教师也可以主动询问幼儿合照中的人物分别是谁,拉近其与幼儿之間的距离,以此形成师幼、幼幼之间的积极、有效互动。当幼儿画完自己的“全家福”后,教师可以让幼儿之间相互交换,找出他人绘画中的亮点,对他人提出鼓励和表扬。在手工区,教师可对幼儿创作的手工艺品进行简单的指导,对幼儿在手工艺品制作中的探索行为和创造性行为提出表扬,同时,给幼儿设置专门的手工艺品展览区,树立幼儿的活动信心。另外,教师还可为每一位幼儿制作一张记录单,标明幼儿在每次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据此,对幼儿给予表扬或奖赏,以此提高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可见,教师在幼儿区园域活动中构建温馨亲切的“互动性环境”,有助于优化幼儿的学习体验,让幼儿以更加轻松的状态投入到区域活动中,并有所收获。

五、结语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发展、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影响。在创设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发展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以此让幼儿在积极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中提高认知,开发智力,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师可通过开发多项区域活动、设置区域隔挡、提高环境安全性、营造温馨氛围等策略,满足幼儿多样的发展需求,使其在区域活动环境中获得有益于成长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舒秀珍,陈海燕,张倩,林雅婷.幼儿园新手教师区域活动指导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0(11).

[2]刘雪芹.谈同主题多区域幼儿互动活动的开展[J].甘肃教育,2020(20).

[3]吴振东.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思考[J].福建教育,2020(33).

[4]王雅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0(18).

[5]陈玉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思考[J].成才之路,2020(17).

[6]胡翠霞.加强幼儿园环境创设 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J].辽宁教育,2019(16).

[7]董彦孜.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开展——浅谈“幼儿园中班学习性区域环境创设与利用”[J].幼儿100,2018(12).

[8]陈洋.创设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环境的途径[J].山西教育,2018(07).

[9]胡耀军.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流程与指导方法[J].当代学前教育,2018(02).

[10]冯秋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教师,2018(04).

[11]廖丹萍,蒋雅萍.基于“尊重、自主、开放、真实”原则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与探索[J].广西教育,2017(33).

[12]孙延永.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07).

[13]姚毅毅.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J].江苏教育研究,2016(34).

[14]高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Strategy of Kindergarten Regional Activity Environment

Liu Xiaoyan

(Liangzhou No.1Kindergarten,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Key words: kindergarten; regional activities; environmental creation; strategy; identification; safety; atmosphere; experience

作者:刘晓燕

第3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总体上虽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幼儿园具体实践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广大幼教工作者应具备问题具体分析,突破挑战、积极创新的品质和精神。环境在教育中彰显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建议,即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应遵循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科学性与秩序性原则,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与互动性原则,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自主性与教育性原则。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 问题及对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当前,区域活动,又称区角活动已成为我国幼儿园一大特色风景。因而,在区域活动中遵循纲要要求,优化幼儿园环境创设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尤为彰显。本文就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幼儿园具体实际,提出相关策略。

一、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科学性与秩序性

在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区域活动空间有限或狭窄,幼儿活动不开,甚至造成幼儿扎堆、拥堵的场景。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区域活动空间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在规划区域空间时较少考虑幼儿实际需要,幼儿感兴趣的、利用率较高的区域数目少,幼儿不感兴趣的区域数目过多,场地过大,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缺乏墙面、户外三维空间的有效利用;其二,区域活动空间使用无序,环境创设缺乏协调与指导功能,例如较少考虑各个区域的“承载量”,缺乏维持活动秩序的区域标识。

为此,区域活动空间设置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第一,积极开拓三维及户外空间,拓展活动范围。区域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室内、桌面之上,还应利用墙面、地面、窗台、窗户、走廊以及户外环境资源。第二,切实把握幼儿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征及兴趣需要。提供幼儿感兴趣的区域,对于幼儿较为集中的区域提供更多场地,并随幼儿年龄的成长调整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如为大班幼儿要比小班设置更多的探究性活动的区域。

同时,区域空间设置需要解决活动秩序难题。第一,区域规划既要合理又要开放。例如安静的阅读区尽量远离相对喧闹的角色扮演区,“超市”靠近“银行”,美工区与盥洗区相接等等。[1]第二,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既要有利于幼儿充分自由、自主游戏,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将秩序融入其中。例如,“因地制宜,根据某种约定俗成的学习生活习惯与规则”创设“标识性环境”,起到控制区域内幼儿人数,协调活动规则并辅助幼儿教师进行指导的作用[2]。

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与互动性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区域材料投放常常存在以下问题:材料过多,过于复杂精巧,造价昂贵而使用率偏低;或自制材料过于简陋,过于追求成本的经济性,孩子不感兴趣;或材料更新速度过慢甚至一成不变,仅仅发挥装饰幼儿园的作用;或材料玩儿法单一,仅供某个特定区域或主题活动使用,不具备良好互动性。而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首先应该是有效的,即幼儿感兴趣的,经常使用的,能够在活动中切实发挥作用前提之下的;其次是具备互动性,即在保证经济适用基础上发挥最大作用,即材料的投放是高效性的,材料的互动性即高效性的一种表现。

保证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观察和分析,勿追求材料多、繁,或者俭、省,而要将材料投放的目的落在追求符合当前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之上;在材料使用过程中积极发挥幼儿教师的指导和辅助功能,必要时进行演示或操作,充分发挥材料的支架作用。[3]其次,注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区域内的材料设置时间过长或一成不变易造成幼儿心理疲劳、倦怠,幼儿教师应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准备不同的材料,同一年龄阶段幼儿的活动材料及时更换、更新。改变原有区域活动环境,不仅仅是扔掉旧材料,购置新材料,还可以通过教师、幼儿共同参与的旧玩具改造,重新包装等活动进行。

有效性是高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只有在保证其有效性的基础之上,才能追求其更高程度的互动性。某一区域的活动材料不仅仅可用于该区域使用,还可以在其他区域活动中产生良好互动。如在Highscope课程模式中,米歇尔小朋友可以将自己和哥哥抓的昆虫带到幼儿园,首先放到观察区让其他小朋友进行观察,也可以带到绘画区做小朋友的模特,甚至在书写区在老师建议下写点什么。一物多用经济实用,减少了幼儿园经济支出,减轻幼儿教师制作、准备材料的压力,在人力、物力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具有良好互动性的材料必须是幼儿感到新奇的,有兴趣的,甚至富有挑战性的,才能高效的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三、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自主性与教育性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环境资源,引导幼儿进行区域的、自主的、充满趣味的活动,这是区域活动显著的特征。在幼儿园中我们会发现,往往区域活动会独立的出现在班级日程表之中,即班级在某一时间段起到衔接其他活动的功能,通常为半小时左右集中进行,或上下午、单双日交替进行,这样的时间安排产生了一系列问题[4]。例如有的教师反映,原有的教学任务已经占据了足够的工作时间,区域活动空降而来,教师感觉力不从心,心力交瘁;对孩子而言有时起衔接作用的区域活动时间过于短暂,往往刚拿出玩具,刚进入活动状态时活动被老师叫停,又手忙脚乱的收拾玩具,幼儿感到意犹未尽。区域活动成为教师的负担,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原因是在进行环境创设时未处理好区域活动与幼儿园课程、幼儿园其他活动之间的关系,将区域活动割裂出来,突出了区域活动自主性,忽略了其统一于幼儿园课程之下的教育性功能。

在幼儿园中,区域活动及其环境创设有明显的自主性,且渗透到区域主题的设置,区域活动材料的选取,幼儿活动形式等各个方面,但区域活动不应与幼儿园课程及其他活动割裂开来,区域活动不仅仅是幼儿自发的、无目的的玩,应将区域活动统一于幼儿园课程整体之下。

为此,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环境创设时应指向幼儿园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不能与之相背离,应围绕统一目标进行,即区域活动目标与幼儿园课程目标存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二,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的选取应与幼儿园课程内容相联系,区域的实用性大于装饰性。

第三,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应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并渗透于其他活动的开展进行之中。环境对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生成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认识枫叶红了,到生成“秋天来了”这样的课程。[5]同时,区域空间的设置、区域的划分为幼儿园集体教学、小组教学提供了空间支持。另外,有学者指出区域活动就是自主性游戏,角色游戏区例如“娃娃家”属于区域活动的一个分区,[6]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应考虑到区域活动与其他活动形式的联系,以促进幼儿园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

幼教工作者积极探索,接受区域活动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在幼儿园实践工作中突破创新,优化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有利于区域活动发挥优势,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化,最终将造福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彰显教育“育人”之本质要求。

(作者单位:重庆市永川区红星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徐英.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路径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5,8.

[2]庄宏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3]黄俐.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4.

[4]黄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来源与挑战[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

[5]柏匡峰.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15.

[6]黄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来源与挑战[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

作者:陈中兰

第4篇: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的创设

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幼儿能力相对弱一些,因此区域活动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班幼儿刚刚从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之中,陌生的教室、老师、小朋友,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不安全感,他们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之中。唯有游戏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带给他们快乐,帮着他们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因此,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谐、轻松、安全的游戏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婴儿坊”游戏中,布置上温馨的窗帘,醒目的标记,摆放实物娃娃,让孩子们在给娃娃洗澡,喂娃娃,给娃娃穿衣的过程中,体验游戏的快乐。同时为孩子们准备沙发,放上温暖的抱枕。孩子们在这个温馨的小家里玩着有趣的游戏,身心都得到了彻底的放松,情绪上也得到了满足。

《纲要》中指出: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小班幼儿年龄小,相对于中大班的幼儿生活经验比较欠缺,使得许多教师产生了这样的误区:小班幼儿正处于由独立游戏、平行游戏的阶段,所以太难的、交往较多的游戏他们也不会玩,所以就玩玩积木、看看书、画画画就行了。其实不然,孩子虽然年龄小,但父母的早期教育,电视、广播、电脑的视听刺激,让他们像个小大人似的什么都懂。更何况,小班幼儿已经开始由独立游戏、平行游戏逐步向结伴游戏、合作游戏过渡,单纯的独立游戏已经满足不了孩子游戏的兴趣,他们需要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更加有助于拓展他们经验和视野的游戏产生。因此,本学期,我们尝试开展了一些生活化游戏活动。如:丫丫点心店,幼儿在买点心,吃点心,卖点心的游戏中体验生活,再将生活中的点点生活经验映射到游戏中,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第5篇:幼儿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

泗洪县曹庙乡中心幼儿园

陈静

摘要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活动区内进行的以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学前儿童的组织构建必须由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因此活动区最重要的就是创造能鼓励儿童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让他们的心灵真正得到满足。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要求,教师可以通过确定的区域活动目标,制订计划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并在活动中影响儿童的行为,激发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究,促进幼儿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

前言

近年来,活动区域已成为我国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对活动区域的理解不够深入,区域环境创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如有的幼儿园设置活动区机械地照搬别人的做法,幼儿不感兴趣,活动区流于形式,有的则一味追求装饰漂亮,教育价值不强,成为摆设,有的则设置不当,相互干扰未能充分发挥各区的功能,有的随意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品种单一缺少变化等等,因此幼儿活动区域的创设,要从多种角度去思考,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一)儿童自选活动内容

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儿童的自选活动,教师的直接干预较少。这样就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儿童的个别化的需要。区域活动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形式,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操作与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区域活动材料多样,内容丰富,它为儿童提供了自由自在的选择的余地,儿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自己擅长的或对自己带有挑战性的项目操作。通过操作赋予每位儿童成功感。所以这种既适合儿童能力又有挑战性的区域活动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

(二)儿童的自主性活动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以区域活动为手段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是非常恰当的。儿童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自主、愉快地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由教师直接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儿童自由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通过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发展起来。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儿童的活动态度上,在儿童的活动过程中,去关注儿童的一点一滴进步。教师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儿童,而是尽量让儿童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这就使儿童在随意自在的气氛中,个性得到显现和张扬,充分调动和激发其自我潜能。

(三)小组和个体活动

区域活动儿童可以个体活动,但一个区域的环境自然构成一个小组,所以区域活动更多是小组活动,这就为儿童提供更多地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有时小组也可通过教师与儿童共同活动来实现。

二、创设区域活动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活动区域的创设应遵从教育性原则,要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来设计区域环境。教师要以教育目标和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合格的内容和主题,创设合适的活动区域环境。这一原则在以《纲要》规定的五大领域划分的活动区域内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整体性原则

1、整个活动室的空间布置应是一个整体

我们应考虑的是整个活动室的布局、摆设与装饰,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区域内环境的创设。因此活动区域内的墙面设计,家具摆设,在色彩和造型上要统

一、协调起来,形成整体感,充满童趣而又整洁有序。

2、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活动区域的设计应涵盖幼儿发展的每一个方面。

活动区域应包含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各活动区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

(三)共同发展原则

共同发展原则要求,在活动区域的设置以及活动的开展上,应符合全体幼儿的共同发展。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活动区域的设置上,应关注幼儿年龄特点,在小、中、大班的区域环境创设中要以幼儿的年龄特征为出发点,构建适合不同年龄幼儿发展的区域环境;其次,要注重个别差异。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每个幼儿的情况都各不相同,我们必须承认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区域活动内容及材料的呈现要体现出分层、递进、多样的特点,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都能获得自信与成功。

(四)动态性原则

区域环境设置应体现出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活动区域的种类和数量应该是动态的。教室内活动区域的创设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种类和数量应体现出动态性。其次,材料的提供应该是动态的,幼儿是在与不断丰富的物质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学习和发展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材料会影响幼儿的发展。

三、区域活动材料选择与投放要点

(一)材料应具有操作性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过程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材料是否具有直接操作性对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活动有很大影响,如果教师能给幼儿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材料,会激发幼儿产生操作的愿望,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材料应有启发性,投放要有目标性

具有启发性的材料才能够保证教育目标的充分实现。材料的启发性是指材料内部应该有一定的结构,隐含着一些线索,这些线索对幼儿顺利地操作材料进行活动有所启示和帮助。同时,材料和材料之间也应该有一定的关联。也就是说,材料应隐含着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同时也规定了材料的操作范围和操作性质,保证了将探究活动取得的结果控制在预期范围内。

(三)投放材料应丰富多样,把握比例适度 学前儿童主要是依靠感官来认识外部世界的。不同的材料使用促使学前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感官认识,积累不同的经验,幼儿正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发展的,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就是给幼儿创设出丰富适宜的学习情境,就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每一个活动区域内都应提供丰富多样化的材料,既可以是成型的,也可以是未成型的,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既提供幼儿单独玩的游戏材料,如拼图,也提供幼儿合作玩的游戏材料,如玩水、玩沙等,满足幼儿独自探索和与人交往的不同要求。

(四)投放材料要有针对性

1、要求针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投放不同的材料。

幼儿园三个年龄班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需求和兴趣也不断变化,相应的,每个年龄班投放的材料也应各具特点,不断调整,小班幼儿活动区材料更应充分体现出操作性这一特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充分作用中获得发展。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局限,小班幼儿所投的材料应具备通过简单的直接操作就可以达到预定目标的特点。而中大班,教师可提供比较多的半成品材料,同时提高操作的复杂程度,选择一些需要反复地探究比较、操作复杂的材料。

2、要求根据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幼儿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性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真正适合每位幼儿的发展特点和不同需要。教师应认真观察分析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为他们设计、提供多层次不同要求的材料。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总是有新鲜感。

(五)注意材料的安全性

幼儿在操作材料、和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与材料有着直接的接触,因此,安全性是教师选择材料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保证材料的无毒、无害、无污染,清洁卫生,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出现,消除安全隐患,才能保证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四、区域活动的指导

活动区虽是幼儿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的场所,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教师对活动区活动的积极关注,细心指导,才能使其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介绍和引导

对于刚进入活动区的幼儿来说,活动区是一个新鲜刺激,幼儿很愿意进区活动,但往往不清楚该怎么做,于是出现到处乱跑等现象,因而,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向幼儿介绍各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起活动规则,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从而使幼儿认识并适应活动区这种教育环境,顺利过渡到活动阶段。

(二)开放和练习

活动区应逐步开放,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以提高活动区的功效,增强有序性。即使进入了自主阶段,当在某区投放一些新材料、新工具时,也应遵照这个原则行事。开始最好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每位幼儿都能熟悉各区的内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区,循序渐进,介绍的同时,提供给幼儿练习的机会。

(三)教师的主要任务

1、教师应评估各个活动区的使用频率,了解目前的设置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调整;还要评估活动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以此来考虑材料的投放或变换问题。

2、教师要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状况,主要包括:幼儿间的冲突与环境关系、事故与环境关系、幼儿的兴趣,看他们经常选择哪些活动区和活动材料,经常从事什么活动,活动参与情况,社会交往水平,认知发展水平,遵守规则情况。

3、教师指导的方式 (1)以自身为媒介

教师可以两种身份指导幼儿游戏,即“游戏者”或“指导者”。游戏者是指教师以与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进入游戏,可采取平行式或合作式两种方法。指导者是指教师以特定的角色参与幼儿游戏,无论教师采取哪种身份,都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包括言语的方法和非言语的方法。言语方法主要有描述、询问、重述、提问等。非言语的方法主要有表情、眼神、手势、动作、身体运动等手段。 (2)以材料为媒介

它指教师通过提供材料的方法来支持和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学习。 (3)以幼儿伙伴为媒介

游戏是幼儿学习与伙伴交流、互动的很好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伙伴互动这一因素,支持和引导幼儿学习。

结论

总之,区域活动是学前儿童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开展区域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及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共同参与设置各种活动区。同时,教师应特别重视在各区域活动中为儿童提供具有目的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的活动材料,充分发挥活动材料对儿童的发展作用。引导儿童与材料“对话”,让儿童与材料和同伴的“对话”中不断积累有关活动经验,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枫主编,《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玩教具制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2】 张琳主编,《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3】 郑健成主编,《学前教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 【4】 刘电芝主编,《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 谈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创设

嘉兴市宏兴幼儿园 郁华

为贯彻《纲要》精神,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发展,适合其兴趣、认知水平,可供他们自由选择的宽松的环境,而区域活动的开展正是迎合了幼儿发展的需要,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进入活动区,大胆而真实地表现自己。以往,幼儿的美术活动通常是在课堂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集体活动教学往往更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提出统一的教学目标,让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忽视幼儿间的能力差异。使幼儿在被动地模仿和服从中,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

《纲要》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而美术区域的创设则让幼儿们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进行材料的选择,并可用多种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保护幼儿对艺术活动的信心和兴趣。二年以来,我们通过对本班幼儿美术区域的创设和活动中的实践与研究,在转变以往教师示范或教师命题的基础下幼儿进行活动,使更多幼儿喜欢上了美术活动,更在其操作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丰富的材料增强幼儿活动兴趣。

幼儿天生是好奇的,对周围的事物和活动有着广泛的兴趣。兴趣是幼儿参与任何活动的首要前提,但兴趣是短暂的,易受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以往单一的美术材料往往使幼儿学得较为乏味,也无法使其对美术活动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而美术区域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体验到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所带来的快乐。如:我们为幼儿准备丰富的绘画工具有:纸、笔、油画棒、颜料等;纸工、泥工工具有:剪刀、浆糊、橡皮泥、牙签、抹布等;还可投放一些辅助工具如:棉签、石头、各种纸、布;废旧材料如:塑料管、蛋壳、水果网、木条、泡沫板等,用于自创作品。当幼儿在操作时,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使用,促进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活动中,我们不会因为“卫生”而收起了颜料盒;因为幼儿的“乱张贴”而藏起了浆糊。相反,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一件工作衣、在美术区中铺设桌布、并布置创意空间主题墙。在具体操作中,让幼儿自己制定计划,让幼儿始终处于开放、自由的状态进行创作活动。

由于美术区域中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因此,幼儿创作的作品可谓是千姿百态,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在“鱼”的主题表现中,有的幼儿会用“蜡笔”在纸上进行丰富的构画,有的幼儿会先用橡皮泥捏出鱼或用纸剪出鱼,然后再进行描绘。在幼儿与材料的作用中,幼儿们新奇的构思与大胆的表现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不仅画得形态各异,表情、动作都非常生动、有趣。从中,增强了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创作兴趣。

二、“主题”形式的开展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又要避免幼儿表现形式多、杂而无主线的情况。因此,以“主题”形式开展,较为适宜。

主题活动的时间,我们通常以幼儿的兴趣为主,不定期更换。主题活动的内容,我们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美术表现题材,还根据幼儿最热门的“话题”来确立主题,如:“蓝猫”、“天线宝宝”、“弹珠警察”、“奥特曼”等。另外,我们还尝试结合家乡风情为幼儿创设主题,如:“水乡嘉兴”、“南湖****”、“古运河畔”、“船”等,使活动形式充分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在自创主题“船”活动中,我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船。为了提升幼儿经验,我设计了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船,让幼儿在了解船的基本特征后,用各种废物制作“船”。就在幼儿们热火朝天地动手操作时,我发现欣欣却坐在那一动也不动。于是我走到她身边问她:“你为什么不做呀?”“我不会!”“那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做啊!” 马冯琪主动地来到了欣欣身边开始操作,可我发现欣欣只是在一边看着,并没有真正动手参与。由于时间关系,教学内容只好告一段落,我把船投放到了美术区中。下午,我意外地发现了美术区中的欣欣,她正独自用二个牙膏盒在创造一艘游艇呢,一会看看,一会又笑笑,正沉浸在喜悦中。课堂中毫无兴趣的她,此时竟然如此陶醉?

主题活动的内容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经验相联系,充分调动了幼儿内在的活动动机;主题活动的形式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使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适当的介入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材料,也需要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区域中,我们投放了各种不同题材的工艺美术品,如:贝雕、名画、工艺盘等,这些作品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对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可是幼儿对于作品的欣赏往往仅凭自己的喜好判断,无法理解作品深刻的意境。此时,我们就必须适当介入,以开放性的言语引导幼儿发现规律、研究画法;启发幼儿对比思考、展开联想;诱发幼儿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潜能。让幼儿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扩展思维的广度;感受不同表现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得到参与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也提高了欣赏技能、提升了审美概念。

四、作品的价值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对于幼儿的活动,教师应给予充分关注,并做出合理评价。记得有一次,我看到源源完成了一幅蛋壳贴画后,大声表扬了他:“源源贴的小鸟真漂亮!”没想到幼儿们都笑了起来,一头雾水的我只好“请教”作品的主人。“老师,我贴的是飞机,这是机翼……”他指着我“心中的翅膀”告诉我。我明白了,不是“眼光”出的问题,而是“理解”出的问题。鼓励幼儿参与自评、互评等形式,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与说明,明确幼儿的创作意图。就这样,幼儿的自评成了我们对其评价的基础。

对幼儿所创造的作品更要珍惜,可以作为游戏材料投放到其它区角中;也可通过展览或装订成册的形式展示,吸引幼儿与家长的关注,增强幼儿的创作积极性;还可以将其布置到活动室内,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感和教师对其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五、自由的组合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由于幼儿间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孩子最容易从同伴之间获得学习,产生灵感。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幼儿们自由组合、搭配,一幅出色作品的完成往往是几个好伙伴合作的产物。一次,在观察中我发现平时老爱打闹的嘉嘉和奇奇居然成了好朋友,他们正一个人负责剪纸,一个人负责粘贴,在完成一幅漂亮的“海底世界”呢!看他们配合地这么默契,使我深刻体验到了美术区域活动是培养交往、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教师。通过对幼儿美术区域活动二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明确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更新了理念。对幼儿所表现出的一些“有创意的行为”易于接受,激励幼儿产生奇思妙想,也为我园创造性美术活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们将努力探索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艺术活动真正成为放飞幼儿思维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活动区的创设、利用与活动指导》 冯晓霞著

3、《对美术教学的意见》 湖南美术出版社

第7篇: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环境创设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园环境,因地制宜地创设不同的运动区域;根据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投放不同的运动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区域,自由选择玩伴,自由选择内容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

一、从大处着眼规划,关注区域的合理性在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前,需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全园的活动场地进行全面规划:什么地方适宜设置哪些区域,需要多大的空间,周围的环境设施怎样利用等等。我们充分挖掘本园的环境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将周围环境和运动区域进行有效结合。

例如:旋转楼梯拐角处比较低矮,可放置“纸箱迷宫钻爬组合”;旁边圆形的紫藤架悬挂呼啦圈练习钻圈;孩子们还可以在临近的小竹林山坡上自由爬上爬下,山坡边摆放拱形门,“钻爬区”就应运而生了。操场边的水泥小路上有一排“城堡”,我们在“城堡”上贴上“灰太狼”或“敌人”等图片,就可以练习投准;“城堡”尽头还可练习投远;投掷材料放置于“城堡”中,真是一举数得的“投掷区”;游泳池边的塑胶地规划成“跳跃区”,孩子们既可以在塑胶地和临近的“蹦床”上自由蹦跳,还可利用葡萄架上悬挂的高低不同的铃铛练习纵跳触物;除了夏季,游泳池还可用来练习从高处往下跳;我们还充分利用沙池,边沿固定废旧轮胎,中间设置“梅花桩”,池外小路上放置平衡木等,规划成“平衡区”„„

二、从小处入手创设,关注动作的全面性幼儿身体的发展是全方位的,而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只能锻炼某一种或几种动作技能。因此,我们在梳理了3~6岁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经验后,以全面发展幼儿的身体为立足点,按基本动作设置活动区域,包括走跑区、投掷区、钻爬区、平衡区、跳跃区、攀登区等,以满足幼儿不同运动项目的需要,尽量避免身体锻炼的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但总体来说,区域的设置是相对稳定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我们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状况增加了按材料划分的球类区和车类区,各种各样的球和车,激起了幼儿尝试的欲望、运动的激情,给幼儿更大的选择余地。同时,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还要灵活调整,寒冷的冬季适当增加运动量较大的跑跳内容,炎热的夏季增加玩水区等。这样,区域性体育活动既有锻炼量大的区域也有活动量小的区域,既有上肢的锻炼又有下肢的活动,既有基本动作的锻炼又有综合素质的活动,从而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幼儿获得多种运动体验,身体得到全面锻炼。

三、外部标识性环境,关注活动的安全性区域性体育活动具有愉悦性、开放性的特点。这种活动更需要将安全原则贯穿始终。场地的安全、材料的安全、游戏的安全、幼儿的安全都是成功开展活动的先决条件。我们将这些安全因素融入到场景设置中,外部标识性环境让幼儿了解各运动区域的场地、材料及活动的注意事项,为幼儿充分的运动做好周密的铺垫。例如:不同班级幼儿戴不同颜色胸牌,利于区域教师分辨指导;区域入口处的鞋印、插牌、挂钩(胸牌)等的数目控制进区活动的人数;区域的地板上、器械上的箭号指引幼儿运动的方向。同时,每个区都有“标志牌”,图文并茂地介绍该区的内容、玩法、注意事项等。 如在攀登区,我们拍摄幼儿正确的攀登、翻越竹梯的姿势,并将相应照片贴在该处;另外,大班的幼儿还设计禁止标志牌,标志中画上爬竹梯的危险动作,并打上醒目的斜杠警示,这样正误对比的展示,简洁易懂地提醒幼儿动作要领和安全要求。

四、内部支架性环境,关注幼儿的个体性虽然区域性体育活动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但并不等于“放羊式”的活动。正如“支架学习”理论所指出的,幼儿个体性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因此,在区域性体育活动中,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式是关键,它内隐地构建支架,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质量。

1.蜻蜒点水式。首先,教师要根据各区的活动特点,像“蜻蜓点水”一样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的材料,从而满足幼儿自由选择、自主运动的需要。如“平衡区”提供半月摇、高跷、平衡木、梅花桩等练习平衡技能的多种材料,同时,还配备盛了水的可乐瓶、大沙包等辅助材料,幼儿就发明出“挑水过桥”“顶沙包走桩”等游戏。丰富适量的材料不但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活动材料,而且主材料和辅助材料还可创新多种组合,成为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激活源”。

2.推波助澜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幼儿而言,富有童趣的环境,活动材料的拟人化、形象化、色彩化,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钻爬区”中,我们用大纸箱装扮成漂亮的“钻桶”,颜色鲜艳的“钻桶”吸引幼儿将其组合成“钻桶迷宫”,玩得不亦乐乎。还有“动物脚掌”似的“护膝”、印有“小乌龟壳”的背饰等,孩子们都爱不释手,提升了运动中的快乐指数,是区域性体育活动的“调味品”。

3.雪中送炭式。幼儿在运动能力和认知经验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将运动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雪中送炭似的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如投掷区我们投放高度不等、大小不一的投掷对象,投掷线距离不同,投掷物轻重不一,可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根据自己能力来选择。这样,能力弱的幼儿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能力强的有了挑战自我的机会。层次性的材料成为提高幼儿动作能力的“催化剂”。

4.添砖加瓦式。区域性体育活动中的材料若投放后长期不变,就会使幼儿的兴趣慢慢消退。我们要不断添砖加瓦,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吸引幼儿思考、尝试、体验。如在“攀登区”的大树下架竹梯,一个横着架、一个竖着架,还有一根攀登绳从树上垂下来。幼儿选择不同的方法上树,取下树上的“心愿卡”。其间,幼儿需解决手脚协调地上、下树,取卡时调整身体平衡等困难,极具挑战性。这些就像是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刺激素”,激励幼儿积极思考、勇敢挑战。在这过程中,幼儿既积累了运动经验,又提高了体能素质。

第8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实

启润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实施方案

区域活动是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正规的教育活动,区域活动以其组织形式的灵活、活动内容的丰富,有力地推动着幼儿教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有利地促进了新《纲要》有关素质教育的贯彻与落实。这学期我们将重点进行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实施,具体计划如下:

一、活动区域的创设

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儿童、引导儿童、支持儿童活动的区域环境?这是我们首先关注的问题。我们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要提供个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在那里,地面、墙面、桌面被充分利用,环境布置、材料、设备等蕴涵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作用,儿童获得充分活动,和谐发展。我们具体将设置以下区域: (一)生活劳动区:包括动作技能训练,比如抓、推、转、倒、挤、夹、敲、剪等: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脱衣服、整理衣物、梳头、系鞋带、洗手帕:照顾环境能力,比如折叠餐巾、分碗筷、切水果、创瓜皮、浇花等。 (二)语言区:包括耳听录音手操作、合作猜谜、故事表演、剪贴废图书、自编故事、跟“磁带老师”讲故事、下语言棋(如表情棋,幼儿每下到画有笑脸这步即可说“妈妈笑了,因为今天是她的生日” )、卡片找朋友(字画配对)等。

(三)科学区:数学区,有按数取物、几何形状、按规律排序、配对、看图自编应用题、数学棋、找单数双数游戏、测量工具等;科学探索区,如电池为什么发光、沉与浮,玩磁铁、各种筛子、放大镜、斜坡实验、沙漏、天平、会变的颜色等。 (四)美工区:包括泥工、纸工(折、剪、晰、贴、玩)、绘画、涂鸦、废旧物品制作、纸形、涂色添画等。

(五)文化区:包括各地民俗风情、服饰与语言、交通工具、人种与肤色、四大洲五大洋、不同的国旗、环保与卫生等,可结合主题丰富和变化内容。

(六)建构区:有拼图、插雪花片、大型积木、插塑、托班的堆高游戏、智力拼板、七巧板、主题公园等。

(七)装扮区:有娃娃家、表演区、音乐区,其他角色区,如超市、小商店、美容院等。 (八)大运动区:包括玩球、投篮、走大鞋、高跷、平衡、钻爬、垫上运动、跳绳、自制体育用具活动、自组游戏等. 在以上的大框架制定以后,各班教师就可根据本班儿童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教育目标以及个别差异,拟订本班区域设置的具体内容,如小班以生活劳动、感官训练、建构、装扮与美工等为主安排区域,而大班则更多的在区域中重视社会性、文化、语言、科学探索等能力培养。同时为防止活动中的互相干扰,按动静区分的原则我们将以上区域划分为学习类区域和游戏类区域。

二、区域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制订

1、围绕课程总目标、每周目标和本班特点制订区域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首先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学期目标,然后由各班的教师根据本周展开的主教学、本班幼儿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区域,提出适宜的要求。例如中班根据本班较多幼儿进餐习惯差、不爱吃早餐、喜欢吃零食等习惯开展了“健康的身体”主题教育,相应地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了语言区:听故事“嘴巴里的小妖精” (保护牙齿)、“达达感冒了” (预防感冒) :美工区:手工“煎鸡蛋”、画健康标记、“吃什么东西有营养” ;科学区“吃的东西到那里去了” (知道食物在身体内的消化过程,要细嚼慢咽、少吃冷饮保护胃和食道、肠等) ,操作“营养配膳师”(懂得荤素搭配、营养全面、每天要吃早餐) ,通过相宜的区域活动促进了教学的整体最优化。

2、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幼儿的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佳源泉,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重视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并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如我们在带领大一班参观了服装厂后发现:幼儿对服装的制作过程充满了兴趣,同时他们又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在一次语言课“我设计的衣服”中想像出了各种奇妙的服装,如“会发光的衣服” (盲人穿着它晚上出门较安全)、“刺猬衣服” (穿着它到森林里去就不怕野兽攻击) 同时根据新《纲要》充分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的要求,生成了主题“环保设计师” ,相应开展了区域活动。有角色区的“环保服装店”:美工区的根据废旧物品展开想像并加工制作服装;操作区的用贝壳、小桃核等制作服装配饰:表演区的自编自演“环保时装秀”。此外,我们也看到了区域活动的随机性特征,区域的安排并不是刻板不变的。它要求教师在观察研究的过程中适时进行调整,由班内两位教师随时讨论,一周进行一次调整。

三、活动区域中教师的指导

1、重视观察

儿童的发展特点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个基本依据,因此,要教育好儿童。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儿童。区域活动的指导首先是观察。我们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凭借观察来抓住反映幼儿某一活动发展水平的创造性表现,从而较准确把握幼儿活动的动态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灵活地投放或更换材料,并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提高区域活动的水平。为了更好地实施观察,我们设计了观察记录表,为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个案记录,观察内容分三个方面:①幼儿的兴趣和行为表现,以此了解哪个区吸引孩子: 2幼儿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了解哪个孩子喜欢哪个角; 3操作记录,反映玩到什么程度。同时为了防止观察出现偏差,我们采取了两位教师同时分区负责的方法,尽可能地使指导工作做得细致实在。

2、重视指导和研究相结合

教师在活动区域中的指导是为了帮助幼儿与环境、引导者及同伴发生积极有效的互动,这就需要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不同的发展规律.教师如仅靠书本上的一般规律,还远不能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即使实施了观察,仅根据幼儿在某个活动区一两次表现也可能判断有误,因此,教师需要对观察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然后再去实践,以验证前面的结论,并多次地反复,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如在拼图区投入新的材料后,使幼儿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一时该区域内“人满为患”,如何解决活动区的拥挤现象呢?通过研究讨论,教师找到了答案:可在该区域边上贴上四个小脚印,表示只能有四个人在此活动:或采取方法二,每一张拼图底版放在一个小筐里,区里只放置有不同难易程度的四个小筐,这样幼儿在“满员”的情况下必须学会等待或先到其他区域活动,通过环境的暗示改变了原来的拥挤现象。

3、重视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自己富有个性的发展活动区是最适宜于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其最大特点是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动环境。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实施,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我园教师在实践中积极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在区域活动中大胆落实。如在小班“动一动、试一试”区域活动中,为了有助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设置了“夹珠子”内容,进一步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分成: ①夹纸团: 2夹蚕豆: 3夹玻璃珠三个层次,呈逐步递进并按难易程度分装在三个小筐内投放,同时在最简单的小管(夹纸团)上贴上一个红苹果,表示这是最简单的,依次贴上两个、三个苹果,这样改变了材料投放的无序、杂乱现象,使教师对哪个幼儿达到何种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再如在指导策略上,教师对较内向、能力较弱的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而对较自信、能力强的孩子则应告诉他“我相信你自己会想出办法来的” ,这样方能更大地发挥区域活动的应有价值。

4、重视本园本班的特点,创设活动区刚开始搞区域活动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常常热衷于“克隆”与跟风,以为教育改革中所指的吸收新知识、把握新信息即是紧紧跟随潮流,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处于一种闻风而动的状态。开展一段时间以后,我们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得出结论:不依葫芦画瓢,而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特点创设区域活动,并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尽力为幼儿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如考虑到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较强的弱点,我们在小班设置了“生活劳动区”,安排了一个如家庭般温暖而热闹的活动区,让幼儿在其中获得许多生活中必要的本领、生活常识,获得做“家务劳动”的体验。在这里,幼儿每天有机会“理小菜”“搓面团”、“剥豆子”并送到厨房去,而老师有时成了外婆,和宝宝边剥豆子边拉家常;有时成了妈妈,教宝宝穿衣叠被。这一极富有特色的“生活劳动区”不仅满足了幼儿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在家爱做事了,还会帮大人擦桌子、摆碗筷,家园合作也在幼儿自理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得以深入。

四、区域活动的几个观念

1、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魅力。首先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活动使我们一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改变,逐步确立起“个性化教育”、“观察先于指导”、“教师的促进、指导、支持者身份”等理念:其次,师生建立起和谐、亲密的情感联系,集体氛围宽松愉快;再次,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得以“扬长补短” ,在区域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幼儿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发展水平已明显超越了同年龄的一般发展水平。我们根据本园的探索实践,试提出以下观念:

1、让环境“说话”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有一种以幼儿与环境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设置,即区域环境创设,从深层的原因讲,是幼儿的认识发展需要外界环境的刺激推动。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有自我发展的潜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幼儿的这一特性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是受环境制约的。幼儿之所以会好奇好问,首先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其不熟悉、不理解的事物,正是因为周围环境中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幼儿不断地探索发现,其认识才会不断发展、提高。因此,我们应认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有效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无声化”的教育。

2、过程重于结果的教育指导

儿童无论是对认识的兴趣,还是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不是也不可能由教师直接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幼儿自由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通过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发展起来。所以,幼儿早期教育应更多地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要太在意学习的结果。同样,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幼儿的活动态度上,放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重视指导中的适机评价而谈化“总结讲评”的形式,同时要把握好过程中的指导,做到不过多干预,指导应留有余地,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发现。

3、计划性和随机性相结合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与执行可以增强教师对活动制定的目的意识,避免放任自流,从而增强活动功效。然而幼儿是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不断活动的,在自主自由的区域活动中,往往易出现某些意外反应和偶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将指导的计划性和实施随机性相结合,随时掌握教育契机,因势利导。

4、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并非是任意的行为,而是有其内部规则的,包含着积极的约束,规则是行为和活动的准则,要使区域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就需注意规则的建立。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为了制约幼儿由教师制定一条条让孩子遵守的规矩,而是为了创设更宽松的环境,强调教室要运作顺畅,必须让老师和孩子都清楚区域的使用方式,不论是地垫或桌面的使用,轮流的方式或是材料的拿取和操作,甚至如何参与或观看别人操作,都是规则的一部分,教师应注意通过活动规则的建立,使幼儿的活动情况有规范有条理。这种活动规则既包括必要的一般性活动规则,如能自选区域活动,积极愉快活动;使用材料先来后到:用什么拿什么,不用放回原处:不把玩具拿走等等,亦包括各区角的活动规则,如美工区,要求美工活动时要专心、认真,保持安静;使用剪刀注意安全,注意坐姿和用眼卫生;做到会拿会放,并随时清理等。以上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讨论制订,并且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增强幼儿的自主性、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因此,行之有效的区域活动应结合幼儿园其他形式的教育,与集体教学互补,既重视儿童的自主探究学习,又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使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达到共存和相融,根据两者的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综合地、灵活地加以组合运用。让幼儿在更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满足幼儿的个体发展需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018年4月8日

启润幼儿园

第9篇:区域活动和环境创设对幼儿创造力影响的研究

课题阶段性总结

2012 年2 月,我园确立的研究课题《区域活动和环境创设对幼儿创造力影响 的研究》作为省级课题的子课题经过半年来的实践研究,在园长带领、全体教师 积极参与下,各项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第一阶段的目标得到了现实性的落实。现 将我们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小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思路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在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 需要成人不断的启发和引导。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好途径。在所有活动中, 对幼儿来说比较重要,且所占比例较大的一项,便是区域活动了。《幼儿园教育 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综合利用各种环境教育资源共 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 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 发展的经验。”所以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和环境创设是一个 非常好的平台,它非常有利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在创造力方面。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到目前为止,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下面几项工作:

1、组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为开展课题实验夯实基础。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实验小组,制定课题方案和研究规划。

幼儿园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从“园长--教师--家长- -幼儿”区域推进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区域活动。本着规模由小到大逐步推开的原 则,每班挑选一位骨干教师组成首批实验教师队伍,对课题研究方向提出意见、 制定实验方案和阶段研究计划。 (2) 专业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剂”,是教师厚实文化底蕴、完善 人格魅力的基石。面对新课题新的设计思路、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内容体系、新 的实施策略,面对新的教育对象,教师唯有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教 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

(3)为了保证课题实验的质量,我们制定了详实的课题学习计划,收集、整理 幼儿创造力发展、区域活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深入学习、即时反思,并于每月 举行一次这样的“研究性”学习,目的不是去掌握一定理念术语和时髦名词,而 是理解和领会理论的内在实质,学习理念所蕴含的反思和研究精神;不仅仅是运 用理论来解决自己的实践问题,而是利用理论来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对于扎 实有效地开展课题实验,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了解本园各年龄段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需求与潜能,构建各年龄段 创造力发展目标,为课题研究提供方向。

开学初,我们组织教师系统学习了新《纲要》中的目标要求,收集各种理论 知识,深入挖掘语言领域中关于养成教育的目标要求。结合本园各年龄段幼儿创 造力发展现状,并分别提出了园内教师和家长的指导要求,尽量做到科学、具体、 可行。

3、制定教师个人研究专题计划与年龄班幼儿培养重点,有计划、有过程地 进行实践研究。

为了引导该课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便于教师从小处着手,经过深入的调 查,我们拟订了几个子课题,供实验教师自由选择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实验教师都能在《目标》的引导下,选择符合自己年龄段特点的班级培养重点, 制定教师个人研究专题计划。

总体来看,教师在实践研究中研究目的明确,研究的方法、程序较为规范, 可操作性强,体现了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动态研究过程。幼儿园较注重过程性 管理,期初让教师填写研究对象的现有水平、个人专题研究计划,从研究背景、 研究内容、幼儿发展目标及具体过程几个方面填写,每月教师都有专题活动记录, 并把一月来的研究方法进行小结,每月进行课题研究对象的观察与记录,学期末 再填写研究对象的情况并形成一份个人专题研究总结,课题组会根据这些文字材 料及现场开展工作,这样就能够保证课题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

4、结合办园特色,多角度、多手段地设计班级环境和区域活动并开放活动 现场。

我们吸取幼儿园多年来自主性区域活动的开展经验,在学期中进行了班级 环境和区域活动的设计交流并开放活动现场。

5、围绕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成果展示及研究反思。 根据课题实验方案,各教师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一学期来课题研究实验 成果也通过园内展示课、教育随笔、专题论文等形式展现出来。 另外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或收获进行了反思,撰写 了教育随笔和专题论文,在课题组活动中交流并积极投稿或参赛。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实验虽只进行了半年,但在园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 已初见成效。教师的养成教育观念强化了,幼儿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态度、 情感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1、通过研究,幼儿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虽然目前我们只是刚申报了课 题,实践研究时间不长,但教师和家长都欣喜地发现,在自主性区域活动中培养 幼儿创造力是可行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确实提高了创造力,习惯得到培养,素 质得到提高

2、通过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研 究,不再是盲目的,形成了研究和学习相结合的习惯,逐渐有了主动研究的意识 和比较规范的实践研究行为。

3、通过研究,促进了办园特色的形成。

四、课题研究的思考

1、调查工作做得不够细致、科学,不利于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

2、在以后实验研究的每一阶段的中途,需要及时调整实验进度和内容,及时 收集分析统计资料,多思考,多总结。

3、对家长的宣传与指导尚未做到系统性,对形成家园有效的合力不利。

4、关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学习特点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够,需要加强 学习,才能深入到实践研究中去。

5、区域活动设计不够创新,应多收集这方面的理论学习,开展教师的头脑 风暴,在讨论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更有效地实到区域活动中。 课题开展半年以来,我们的认识和收获尚处初级阶段,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加强思考,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有所突破,争取在下阶段研究中有更大的收 获。

一、标题:某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二、总结的开头可以简要地叙述一下自己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或者说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三、介绍一段时间以来开展课题研究的“工作”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1、阶段研究任务(一般来说,原课题方案中有预设的)

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3、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4、阶段研究活动(为完成这个任务你具体开展了哪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些工作情况应进行梳理和归纳,不能泛泛而谈。)

5、阶段研究成效、成果(这也是课题小结中需要重点介绍的内容,即通过研究达到了哪些目标,取得了哪些成效和成果)

6、探索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7、课题下阶段研究重点及预期成果 (1)研究任务 (2)研究重点 (3)预期成果。

一、 课题基本情况简介 1. 课题名称 2. 2.研究目的 3. 3.研究内容

4. 时间安排、目前所处阶段 5.

二、课题研究方案实施情况

6.

1、课题研究广度、扩展或缩小,未按计划的原因。

7. 2.自开题至中期检查,这一阶段所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针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途径和手段,并写清每一步研究工作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此部分要详写,与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区分开)

3.研究重点及研究条件是否有转变,原因是什么 4.研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三、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略写)

可从建立健全课题管理制度、档案整理、实验教师培训、交流总结、经费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阐述。

四、阶段目标达成情况

自中期检查为止,该课题研究都取得哪些成果。)

上一篇:经典的短语下一篇:党建工作年度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