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精选8篇)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 篇1

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幼儿能力相对弱一些,因此区域活动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班幼儿刚刚从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之中,陌生的教室、老师、小朋友,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不安全感,他们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之中。唯有游戏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带给他们快乐,帮着他们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因此,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谐、轻松、安全的游戏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婴儿坊”游戏中,布置上温馨的窗帘,醒目的标记,摆放实物娃娃,让孩子们在给娃娃洗澡,喂娃娃,给娃娃穿衣的过程中,体验游戏的快乐。同时为孩子们准备沙发,放上温暖的抱枕。孩子们在这个温馨的小家里玩着有趣的游戏,身心都得到了彻底的放松,情绪上也得到了满足。

《纲要》中指出: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小班幼儿年龄小,相对于中大班的幼儿生活经验比较欠缺,使得许多教师产生了这样的误区:小班幼儿正处于由独立游戏、平行游戏的阶段,所以太难的、交往较多的游戏他们也不会玩,所以就玩玩积木、看看书、画画画就行了。其实不然,孩子虽然年龄小,但父母的早期教育,电视、广播、电脑的视听刺激,让他们像个小大人似的什么都懂。更何况,小班幼儿已经开始由独立游戏、平行游戏逐步向结伴游戏、合作游戏过渡,单纯的独立游戏已经满足不了孩子游戏的兴趣,他们需要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更加有助于拓展他们经验和视野的游戏产生。因此,本学期,我们尝试开展了一些生活化游戏活动。如:丫丫点心店,幼儿在买点心,吃点心,卖点心的游戏中体验生活,再将生活中的点点生活经验映射到游戏中,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 篇2

一、区域活动的价值

1、建构认知结构

皮亚杰曾经说过:“操作活动是幼儿最重要的活动”,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学前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 他们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性, 只有在不断的与周围材料的操作和互动过程中, 才能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区域活动恰恰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操作材料的机会。

例如, 在幼儿园的植物角, 通过观察蒜的生长分析植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第一次, 发现室内外种植的差异, 植物角投放植物蒜, 幼儿室内外对比, 验证蒜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第二次,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 在同等条件下对比试验, 了解温度与一种植物生长的关系, 明白对比试验要公平。第三次, 教师引导幼儿扩大植物的验证范围, 其他植物也和蒜一样在室内比在室外长得快吗?让幼儿迁移已经获得的新经验。

2、获得关键经验

儿童通过操作不同的材料会获得不同的“关键经验”。关键经验一词最初来自于美国著名的认知发展课程——HIGH/SCOPE课程。关键经验是幼儿发展必须获得的经验, 这些经验在幼儿的经验系统或经验结构中起节点和支撑作用, 有利于经验的建构、迁移以及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关键经验的获得和发展有赖于幼儿与环境 (物和人) 的互动, 有赖于经验的积累。儿童的关键经验是通过一系列适合他们的活动获得的, 而活动的开展以“活动区”为中介, 教师有意识地将关键经验物化为活动材料和活动情境, 儿童在活动区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互动, 以获得学习和发展, 区域活动的价值就在于此。

3、促进社会化发展

儿童的发展也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比如, 幼儿在积木区, 通过和幼儿合作操作积木可以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学习协调、沟通等人际交往技能;获得合作、分享经验;学习解决纠纷和冲突;体验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发展美感。

二、区域的创设

区域活动组织的关键是区域的创设, 区域的创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活动区数量的确定

幼儿园活动区域的数量是有限制的, 一般而言, 一个活动区最佳容纳量为5-6个幼儿, 如果活动室面积为60平米, 全班有30名幼儿, 需设6-7个活动区, 每个班级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如要考虑自身的条件, 有些幼儿园的硬件设备和教师师资薄弱, 就可适当减少活动区数量。其次, 活动区的选择要依据本班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切忌生搬硬套, 这样起不到好的效果, 反而会影响幼儿的发展。

2、活动区空间的安排

活动区空间安排要充分利用地面和墙面, 使环境布置, 材料中蕴涵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 具体的策略有干湿分开, 动静分开。比如阅读区和美工区应该分开, 建构区和数学区要分开。

3、活动区环境的创设

(1) 活动中创设“标识性环境”

标识性环境是指教师和幼儿因地制宜, 根据某种约定俗成的学习生活习惯与规则而创设的环境。例如:区域活动时为了控制进区的人数, 教师在区域的入口处粘贴若干脚印图案, 提醒幼儿自己判断自己是否还能够参加该区域活动。

(2) 区域活动中创设“支架性环境”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创设支架性环境, 使材料隐含一定的教育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直接投放到区域活动中, 高品质的区域活动, 要求教师投放的材料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并能激发幼儿接受挑战, 跨越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添置可以发挥支架作用的材料。例如在操作区, 除了提供穿线板和绳子外, 还要提供漂亮的珠子, 这样会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材料是支持幼儿学习的支柱, 如果区域里的材料总是一成不变, 那是无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此时, 教师就应想法设法对区域活动环境做出改变, 撤掉一些玩具, 放上一些新的玩具, 往往可以重新激发幼儿对环境的兴趣。

在区域活动中, 为幼儿创设符合他们兴趣、具有游戏情节的环境也相当重要, 能够有效引发幼儿探究和操作的兴趣, 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例如教师通常会在操作区为小班幼儿提供小勺和用塑料做到象征性食物, 练习使用小勺舀东西的小肌肉动作, 这样幼儿容易生厌, 教师只要创设一些生动的情景, 如创设为小动物喂饭的游戏情景, 能激发幼儿兴趣。

对区域活动来说, 昂贵精致的或要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的材料不一定就是好材料, 相反, 以幼儿发展为本, 经济适用, 方便快捷高效省力是教师投放材料时应有的基本观念, 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现有材料的可利用因素, 将材料稍加改动变成幼儿所需要的学具或玩具。如在语言区, 教师只要将一部或两部废旧电话机进行重新包装, 使之变身为电话亭, 再增加一些与幼儿生活经验有关的图卡, 可扩张幼儿语言讲述的内容, 并提高其讲述的积极性。

区域活动的创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教师必须以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为理念, 充分把握环境材料蕴涵的教育价值, 有效的引导幼儿在区域环境活动中学习和生活。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的有效教学活动形式之一, 本文着重分析区域活动的价值, 并提出了一些区域活动创设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策略

参考文献

[1]孙亚琴:《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科学经验的自主建构》, 《学前教育研究》, 2010, (06) 。

[2]高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5) 。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 篇3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得以提高,教师应当在幼儿自身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环境的影响,着力培养和加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而展开丰富多彩的区域创设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可见区域创设的重要性。

以前创设区域活动,我们只是把区域活动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总认为区域活动是老师将平时所教的知识放入各区域内让幼儿练习,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如:在语言区放一些图片、书籍,让幼儿讲述学过的故事内容、表演等情节;在数学区放了一些数群卡、串珠板等,将活动中操作重演一遍。实践证明,幼儿一开始还有兴趣,可不久这种兴趣渐渐消退。就此现象,我们展开多次了研讨,通过班级教师间的商讨、年级组教师的教研,通过不断学习、反思,翻阅有关资料,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学习活动,让幼儿能在自立、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学习。

我们转变了区域创设的观念。在园领导的有效指导下,确立了区域创设新目标: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区角与区角之间材料的互动,班级与班级之间资源的共享,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相互衔接,在材料的收集、准备上调动家长积极参与。

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根据孩子发展的需要,本着合理布局便于流动的原则,将一些区角重新组合,把“音乐区与表演区”“数学区与科学区”“娃娃家与喂小动物”等融为一体,为幼儿创设了大胆操作、大胆探索、合作学习的环境。

区域游戏的创设不应该是简单为了下午的区域游戏而开展游戏。以前我一直误以为,区域游戏的开展就是在教师组织的对应的区域游戏时间里进行的。通过这次到省直保育院的观摩学习,我对区域游戏有了新的理解,区域游戏的创设和开展不仅停留在教师组织的区域游戏时间里,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它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我们在创设区域游戏环境以及提供游戏材料时,要注意空间的合理安排和开放,让幼儿在饭后或课间休息的时候小椅子一搬就能玩了,这样就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游戏的价值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活动区的创设必须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幼儿以自己的兴趣装扮活动区。班级内的活动区都是幼儿的游乐园,那是他们的场地。他们是那里的主人,所以他们有权对活动区进行装饰与改动。创设我们的娃娃家时,我考虑到活动场地,将床摆放在靠边,两边床头柜并排,大柜子靠一边,电器靠一边,这样空出了活动空间。但在幼儿在进入活动区后,他们便自己做了调整。小朋友将床摆在了中间位置,并将床头柜一边一个,将厨具摆在了窗台,小桌子摆放靠一边,小朋友将电器也换了位置。经小朋友一通摆布,娃娃家与一般家的格式更相似了,幼儿在改动活动区时运用了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细心的观察,并跟老师说娃娃家只能有爸爸、妈妈和宝宝,最多能来一个客人。这样既制定了合理的游戏规则又解决了空间较小避免拥挤的问题,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装扮活动区。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最大的受益者。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和积累,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区活动。在结合主题活动开展美术制作活动《海底世界》时,我们及时地在美工区添设各种适合不同能力的幼儿来制作鱼的不同材料。材料中可以体现幼儿的动手剪切、粘贴、绘画等不同的方法。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直接进行粘贴,稍强的幼儿可以剪,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从剪贴图案,到添画装饰。幼儿可以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制作,各种各样的材料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主题活动在活动区中投放相应的材料,可以加深幼儿在活动中的印象,巩固幼儿所学到的知识,并以直观的形象展现给幼儿,让幼儿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一个外观的了解。

活动区是幼儿的天地,它总在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我们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趁机投放各种材料满足幼儿的需求。小朋友对角色区好像很感兴趣,我们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添加了一些角色装扮材料,投入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角色头饰等。幼儿在区角更能与实际相联系的展开游戏。在为数学区投放材料时,我们装饰了一些可乐瓶,制作了许多手套、戒指等,在制作时,小朋友都围着老师问东问西,“老师这是做什么用的?”“老师,这是要玩的吗?”小朋友好像对这些老师制作的玩具非常的感兴趣,我们及时投放的材料得到了幼儿的认可,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曾提出了“积极鼓励胜于消极制裁的原则”。因此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上,我们以微笑的眼光迎接每一位幼儿。与幼儿交流时使自己的视线与幼儿保持平等对视,经常对幼儿的想法、行为、作品进行积极的肯定,让幼儿消除对教师的惧怕心理,树立自信心,从而敢问、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身心不受拘束,让幼儿获得成功感,让幼儿成为活动室的主人,个性才能得以良好的发展。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常常会拉着家长的手向他们介绍自己或同伴的作品,为自己自豪,为同伴骄傲!

教师应努力创设、提供区域游戏作品展示的空间。在一些班级里,老师们很好地利用起展板、展示柜、作品带、墙面、地垫等道具,对孩子们区域游戏中的一些作品进行呈现和展示,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们的作品不一定要求它是完美的,但一定是真实的,是孩子们自己的创作。如果能将他们的作品在班里进行呈现和展示,可以大大提高孩子们游戏的积极性,促进孩子们自我成就感的体验。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环境创设 篇4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园环境,因地制宜地创设不同的运动区域;根据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投放不同的运动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区域,自由选择玩伴,自由选择内容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

一、从大处着眼规划,关注区域的合理性在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前,需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全园的活动场地进行全面规划:什么地方适宜设置哪些区域,需要多大的空间,周围的环境设施怎样利用等等。我们充分挖掘本园的环境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将周围环境和运动区域进行有效结合。

例如:旋转楼梯拐角处比较低矮,可放置“纸箱迷宫钻爬组合”;旁边圆形的紫藤架悬挂呼啦圈练习钻圈;孩子们还可以在临近的小竹林山坡上自由爬上爬下,山坡边摆放拱形门,“钻爬区”就应运而生了。操场边的水泥小路上有一排“城堡”,我们在“城堡”上贴上“灰太狼”或“敌人”等图片,就可以练习投准;“城堡”尽头还可练习投远;投掷材料放置于“城堡”中,真是一举数得的“投掷区”;游泳池边的塑胶地规划成“跳跃区”,孩子们既可以在塑胶地和临近的“蹦床”上自由蹦跳,还可利用葡萄架上悬挂的高低不同的铃铛练习纵跳触物;除了夏季,游泳池还可用来练习从高处往下跳;我们还充分利用沙池,边沿固定废旧轮胎,中间设置“梅花桩”,池外小路上放置平衡木等,规划成“平衡区”„„

二、从小处入手创设,关注动作的全面性幼儿身体的发展是全方位的,而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只能锻炼某一种或几种动作技能。因此,我们在梳理了3~6岁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经验后,以全面发展幼儿的身体为立足点,按基本动作设置活动区域,包括走跑区、投掷区、钻爬区、平衡区、跳跃区、攀登区等,以满足幼儿不同运动项目的需要,尽量避免身体锻炼的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但总体来说,区域的设置是相对稳定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我们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状况增加了按材料划分的球类区和车类区,各种各样的球和车,激起了幼儿尝试的欲望、运动的激情,给幼儿更大的选择余地。同时,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还要灵活调整,寒冷的冬季适当增加运动量较大的跑跳内容,炎热的夏季增加玩水区等。这样,区域性体育活动既有锻炼量大的区域也有活动量小的区域,既有上肢的锻炼又有下肢的活动,既有基本动作的锻炼又有综合素质的活动,从而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幼儿获得多种运动体验,身体得到全面锻炼。

三、外部标识性环境,关注活动的安全性区域性体育活动具有愉悦性、开放性的特点。这种活动更需要将安全原则贯穿始终。场地的安全、材料的安全、游戏的安全、幼儿的安全都是成功开展活动的先决条件。我们将这些安全因素融入到场景设置中,外部标识性环境让幼儿了解各运动区域的场地、材料及活动的注意事项,为幼儿充分的运动做好周密的铺垫。例如:不同班级幼儿戴不同颜色胸牌,利于区域教师分辨指导;区域入口处的鞋印、插牌、挂钩(胸牌)等的数目控制进区活动的人数;区域的地板上、器械上的箭号指引幼儿运动的方向。同时,每个区都有“标志牌”,图文并茂地介绍该区的内容、玩法、注意事项等。如在攀登区,我们拍摄幼儿正确的攀登、翻越竹梯的姿势,并将相应照片贴在该处;另外,大班的幼儿还设计禁止标志牌,标志中画上爬竹梯的危险动作,并打上醒目的斜杠警示,这样正误对比的展示,简洁易懂地提醒幼儿动作要领和安全要求。

四、内部支架性环境,关注幼儿的个体性虽然区域性体育活动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但并不等于“放羊式”的活动。正如“支架学习”理论所指出的,幼儿个体性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因此,在区域性体育活动中,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式是关键,它内隐地构建支架,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质量。

1.蜻蜒点水式。首先,教师要根据各区的活动特点,像“蜻蜓点水”一样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的材料,从而满足幼儿自由选择、自主运动的需要。如“平衡区”提供半月摇、高跷、平衡木、梅花桩等练习近平衡技能的多种材料,同时,还配备盛了水的可乐瓶、大沙包等辅助材料,幼儿就发明出“挑水过桥”“顶沙包走桩”等游戏。丰富适量的材料不但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活动材料,而且主材料和辅助材料还可创新多种组合,成为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激活源”。

2.推波助澜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幼儿而言,富有童趣的环境,活动材料的拟人化、形象化、色彩化,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钻爬区”中,我们用大纸箱装扮成漂亮的“钻桶”,颜色鲜艳的“钻桶”吸引幼儿将其组合成“钻桶迷宫”,玩得不亦乐乎。还有“动物脚掌”似的“护膝”、印有“小乌龟壳”的背饰等,孩子们都爱不释手,提升了运动中的快乐指数,是区域性体育活动的“调味品”。

3.雪中送炭式。幼儿在运动能力和认知经验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将运动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雪中送炭似的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如投掷区我们投放高度不等、大小不一的投掷对象,投掷线距离不同,投掷物轻重不一,可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根据自己能力来选择。这样,能力弱的幼儿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能力强的有了挑战自我的机会。层次性的材料成为提高幼儿动作能力的“催化剂”。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 篇5

通过《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研讨会》三天的学习与参观,我确确实实收获了很多,大大改变了以往对区域活动的不理解。说实话,我们很多的老师都并不真正的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大费周章地去搞什么区域活动,还让家长带一些废旧用品,就像董旭花老师说的一样:“感觉我们上辈子就是收破烂的”。但是这次的学习过程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幼儿园必须要有区域活动,而且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能力把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更好的学习。

一、什么是区域活动?

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先了解什么是区域活动。在这之前我所理解的区域活动就是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董旭花教授把区域活动概况为是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自主、自选的活动。董教授强调了最重要的两点就是:有准备的环境和自由、自主、自选。教师给孩子准备好环境,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自己决定跟谁在一起玩、玩什么、怎么玩。只要幼儿不破坏环境,不吵架、不打架,没有安全问题,教师一般不会给予很多限制,而且教师对区域活动较少的控制和指导,让幼儿能更充分的机会融入环境,与区域内的同伴自由交流和交往,或者自主的操作材料和玩具,通过与他人、与材料的互动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二、区域设置和空间的合理利用

教师在规划班级区域的时候,一般我们常规设置:建构区、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娃娃家……而且每个区域的布置以及投放材料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很显然,这样的区域设计是很有问题的。向大家提问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区域活动等同于游戏活动吗?答案是否定的,区域活动不等同于游戏活动。有些区域活动也是游戏活动,比如娃娃家、医院里的角色游戏,用积木和插塑玩具进行的结构游戏,音乐歌舞游戏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区域活动很难归到游戏的类别,这些区域活动包含了技能练习的成分或者独立学习的成分更多一些,从本质上分析,说他们是学习活动更为贴切。比如串珠子、用筷子等活动,更像是技能练习。还有投放在数学区或益智区的一些材料如数字描红、连线卡等,这些材料诱发的活动从本质上讲都属于学习活动,而非游戏活动。所以区域活动中既要有游戏活动,也要有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即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区、表演游戏区;自主性学习区: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生活操作区、科学区和语言区。

区域活动的种类选择也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经验来确定的。区域的数量需要根据幼儿的人数、班级的空间大小、材料的多少来确定。在班级的空间也是要合理分割的:

1.根据区域需要确定位置。比如阅读区需要的是光线好的地方;建构区需要的是较大的空间等;

2.根据区域之间的关系确定其位置关系。(举例娃娃家和餐厅)

3.根据活动性质、材料数量、容纳人数确定每个区域大小。每个区域的大小应根据区域所承载的活动目标的重要程度、一次进区人数的多少、幼儿在区内的活动频率、活动幅度等指标来具体确定。当然,对于区域的数量及每个区域面积的大小,教师可以灵活的根据幼儿的选择不断加以调整。

4.动区与静区的划分。安静的区域跟安静的区域划分在一起;或者动区和静区的开放时间不同(一三五动区开放,二四静区开放或上午动区开放下午静区开放),要学会巧妙地立体地动态地利用空间(说到这里想到了我们去参观其他幼儿园的时候,她们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隔断除了使用橱子以外还使用了自己做的立体架子,立体架子是镂空的,里面可以放图书,可以放孩子们的手工作品,陈老师还出示过一幅图片,是因为她在支教的那个学校教室空间不足够大,那怎么办呢?她拿出了一块地毯,就是公共空间,任何区域活动的孩子都可以拿着材料来这块地毯上玩,但是玩完以后要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这就像我接下来要说的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了,我们可以利用走廊等公共空间设置区域活动,可以把表演区设在走廊上,这样也不会打扰到静区的孩子们。

5.区域的开放性和封闭性。(举例超市和益智区)

三、材料的投放

(一)适宜的材料从哪里来?

在开展区域活动过程中,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投放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和保障,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宜的?这些材料从哪里来?1.购买2. 师幼共同收集3.家长收集(家长需要老师的引领,举例市直二幼区域活动开放,每次限报10个家长)4.师幼共同制作5.上一级部留存,平行班互换。

(二)材料的分类和整理

1.根据材料用途和性质分类,并用固定的容器盛放。对搜集来的材料,我们先把它们按照用途进行粗略的分类,然后再根据它们的大小、形状等分别存放到相对固定的容器中。

2.利用标记符号,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后的材料整理。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整理的好习惯,为了方便孩子取放材料,我们可以将物品摆放的位置,利用一一对应的小标志进行固定。比如材料的托盘上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放托盘的柜子相应的位置也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这样既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常规,也大大减少老师整理材料的工作量。当然,这些标记符号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设计不同难度的标记。比如小班可以用简单的图形、动物图片;中班用数字;大班可以用汉字或者英文字母等。

(三)材料的价值分析

起初我总是觉得从网页上、书本上看到的很多好东西,不管有没有用就很盲目的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了,很多时候这些材料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孩子们都不太喜欢玩。就像投放在美工区的布一样,本来是想让孩子做布贴画的,但是之前没有仔细思考这些材料的用途,孩子们在美工区活动时都没有人用这些布片。所以,我们拿到材料的时候应该先要分析材料。比如纸杯,可以投放在美工区剪剪画画;也可以投放在建构区进行叠高、搭建;还可以投放在科学区盛放材料,做水的溶解的实验等等,大家仔细分析,很多材料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的。

(四)有层次的投放材料

1.不同年龄阶段(比如拼图材料,小班可以有4、5块,中班可以7、8块,而大班就可以投放10块了。再比如这个小鱼,小班可以练习插的动作,中班可以分颜色来插,大班就可以更难些的多种规律拼插了)

2.相同年龄阶段,不同发展水平。(星级材料,剪纸)

3.相同材料幼儿操作熟练后,难度的提高。(钓鱼)

(五)材料怎样有助于幼儿自主活动?

虽然我们投放了很多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杂乱无章,而且更新补充跟不上,最为关键的是孩子们不知道如何去玩,如果再没有老师指导,孩子们就更不喜欢这个区域,从而成为了冷门区。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材料本身的提示功能。

1.规则提示、图示(进区规则、操作图示等)

2.有提示的编织(老师提前编织几行,就是给孩子的提示)

浅谈区域活动的创设 观察和评价 篇6

——创设、观察和评价

【摘要】

随着活动区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充分发挥活动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已成为活动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指导以及活动后的讲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但归结起来应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以促进幼儿发展为中心。

【关键字】区域活动创设观察评价

【正文】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区域活动丰富适宜的活动材料是开展活动的前提,那么孩子与各种材料之间、以及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过程则是教师要观察的内容,而活动后的讲评则是活动的升华,它有利于帮助幼儿整理自己的思路、激发幼儿更高的探索热情、引导幼儿懂得共享资;它还可以激发幼儿创造潜能、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创设丰富的环境,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幼儿按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去学习、去发展,使幼儿在满足需要、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对未知事物的积极探索态度。在整个活动区的创设、观察与讲评过程中,创设是前提,观察是基础,讲评是反馈,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一、区域活动的创设。

1、师生共同商讨,划分功能区域。

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幼儿自主商议之后决定怎样布置。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如,我们班的区域设置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身的方式进行学习。具体设置了以下区域:“自理区”:使用汤勺勺豆子、用筷子夹珠子种子、扣纽扣、系鞋带、编辫子、织衣服、缝衣服、蔬菜削切搓加工等;“计算区”:用小石头数数、用小木棍排序粗细长短、加减编应用题等;“表演区”:蚌壳做成沙球,竹筒做成双响筒,竹块做成快板,啤酒壳做成响铃,奶瓶做成腰鼓等进行打击乐;用树叶、芭蕉叶、包装带、袋子等做成各种服饰进行表演;“动手区”:用干花、干草制作贺年片、用种子粘成各种物品、用火柴棒粘成各种物体形状、制作小陀螺等;“科学区”里提供树叶变色、物体沉浮、用品弹性、饼干面包桔子皮食物发霉等等。

2、充分发挥环境的“对话”功能。

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应该充分利用特定的空间和四周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如在上《小小的我》主题活动时,为了让孩子们形象地知道自己的生日、年龄、以及在一年12个月中的数字概念,我和孩子一起商量了多种设计方法,最后,大家一致同

意在活动室的后墙上制作一棵生日许愿树,孩子们一起动手用绿色棕色轻泡、即时贴等制作了一棵大树,树上12片树叶,一片树叶代表一月份,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日月份把相片贴在相应月份的树叶上,这样谁几月份出生的就一目了然了。从中,孩子们不仅直观地获得了年和月的概念,还可以寻找出和自己同年同月出生的同伴,同时也可以比比看,谁的生日先到,并学习统计哪个月份生日的人最多,一共有几个同月同日出生的伙伴。到了孩子生日那天,他就会到许愿树前许个愿,并让老师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彩纸上,贴到自己的相片旁边,同时,他还会得到全班小朋友为他制作并签名的生日卡。又如在组织“树”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在楼梯的墙壁上布置上松树、枫树、桑树、杨树、桃树、柳树、银杏树等构成一片大森林;在走廊的墙上贴上小朋友去参观树的相片;在作品袋里装上小朋友们画的树;在教室边角摆上假的树木;在活动室上方吊上各种树叶;带领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种植园里种上各种小树„„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都用上了。根据季节的变化、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孩子们会主动地配合教师布置周围的环境。如:美丽的春天来了,大家会把各种树叶,小草、昆虫、小花带到班上,做出漂亮的画面„„孩子们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共同把活动室装扮得春意盎然。

3、材料投放的“四性”。

(1)多样性的材料调动幼儿的兴趣。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体现多样性与层次性。一方面从班级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探索。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另外,材料的层次性也相当重要,要求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如:美工区中,有意投入两类不同的范例供幼儿选择,一类是画好树叶的轮廓,让幼儿涂色;另一类是画好不同种类的树,让幼儿自己画出树干和树叶;不同层次的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选择。

(2)多层次性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区域活动一般时间为40分钟左右,如何在这个时间让幼儿保持积极专注的态度,取决于区域活动材料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除投放平时所学的知识的有关图片、桌面玩具等,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同是“玩串珠”,小班学习用细绳按两种颜色或形状串项链,还可用汤勺学习吃饭;中班则可学习用筷子夹串珠,或按三或四种颜色和形状串项链;到了大班,则要增加难度,让幼儿在水中夹串珠,或按更多的颜色形状来串项链。又如“益智手套”:小班提供写着数字和画有相同数量的物体的指环让幼儿套到相应的手指上;中班多提供空白指环让幼儿自己写上数字或画出物体后再套到手指上;大班则提供加减算式指环,或在手指上吊上几个小杯,让幼儿夹进与手指上的数字一样数量的黄豆等等。

(3)可探索性的材料极大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在考虑与主题活动《树》相结合的同时,我在科学区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树叶变色”的小实验。活动开始,5个小朋友兴冲冲地到科学区中,将各种树枝、树叶插进红黑蓝墨水中,然后很认真地观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见树叶变色。我在指导树叶粘贴时发现科学区相当安静,就忙走过去询问,发现树叶变色需要一段时间,就及时引导这5个幼儿先到其它区域活动,请小朋友活动快结束时再来观察。活动后,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树叶变色”这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变化的小实验应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而不应该放在区域活动中。其它老师也一致认为,并讨论出“特别在科学区中,要选择和投放易发现结果的活动材料。”

(4)安全性的材料保障幼儿的人生安全。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

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区域活动的观察

1、明确的观察目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细致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往教师将观察记录幼儿发展当作是一种负担,存在着敷衍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对观察分析幼儿行为的目的不明确,二是没有感受到观察分析幼儿行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如何在活动区中观察幼儿行为进行恰当地评价,作出有效的指导。因为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自主的空间,幼儿在活动区中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主题、材料开展各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全面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在观察活动之前对幼儿现有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情感、社会性、体力状况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知道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坚持观察记录并分析这些情况,可以真实地了解幼儿群体或个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育才是适宜的、有效的,才能真正作到因相施教,最终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多样的观察方式。

观察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它的方式多样,通过实践,我们觉得比较适合教师在活动区中运用的方法有三种,即分析性观察、扫描式观察和活动区游戏观察。例如,活动区游戏观察是随各活动区活动进行的,是以幼儿个人或自然形成的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着重描述幼儿在各活动区的行为特点。这种方法较适合在日常活动中运用,班上教师可以分工负责不同的区域作为观察重点,也可将自己计划中重点指导的区域作为观察记录的重点,这样,有利于详细了解幼儿在活动区中的具体表现,全面地分析幼儿的行为,选取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各类活动区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

3、恰当的观察角度。

有了观察线索,教师观察幼儿活动区活动的目的性增强了,为了提高观察的质量,应进一步对观察的角度进行了学习与探索。我认为不近可以有纵向的观察,而且还可以有横向的观察。纵向观察即观察幼儿制订计划:活动区活动前,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做计划,不同年龄班做计划的方法是不同的,小班可佩带各种与活动区标志相同的挂件,到“娃娃家”的幼儿还可带上绘有爸爸、妈妈等人物头像的挂件,便于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中大班的幼儿可以采用插照片、填进区卡、口头定计划等方法。这样有助于幼儿在进区前清楚自己想要做的和一定要做的事,也便于教师对每个幼儿的进区情况有所了解,做好自己的观察计划。横向观察就是观察幼儿在活动区中的行为。这是观察的重点,主要包括:一是主题的确定,即观察幼儿的活动有没有主题,主题是否易受他人影响,幼儿是否自定主题进行活动,能否与同伴互相商量主题、共同活动。二是投放的材料能否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即观察幼儿活动区活动最明显的作用是便于教师了解和调整活动材料,幼儿对材料的喜欢程度、选择、使用情况,都可以使教师了解材料的适宜性。三是观察幼儿在活动区中的个性品质表现。个性品质主要包括独立自主性、探索性、坚持性及执行常规的情况等。活动区宽松、自主的氛围,使孩子的个性得以全面、真实地展示,对此进行观察有助于正确地把握幼儿的个性特征,了解孩子的不同个性。

三、活动区活动的评价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搞好活动区的评价,是提高幼儿活动水平的关键。通过评价,不但可以保证幼儿活动的结果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时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也因表达、交流而更加深刻,还可以使教师进一步了解游戏开展的情况,因势利导,使幼儿获得继续深化游戏,取得进步的信息,从而完成了通过活动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笔者认为的个性得以全面、真实地展示,对此进行观察有助于正确地把握幼儿的个

性特征,了解孩子的不同个性。进行幼儿活动区游戏活动讲评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对游戏进行讲评,更能吸引幼儿,为幼儿所接受。教师在孩子们感兴趣、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对游戏进行讲评,平等的同伴关系会使讲评效果收效明显。如今天教师参加了“医院”、“餐厅”的游戏,讲评时就以“医生”、“顾客”的身份介绍自己是如何给各种各样的病人看病的;到餐厅就餐时服务员如何礼貌热情地服务,就餐者如何文明就餐等。这样既肯定了游戏中表现好的幼儿,又使幼儿对医生、餐厅服务员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幼儿也学会了如何讲评别人和自己的游戏。当幼儿学着教师的样子上台把自己和别人的游戏情况告诉大家时,幼儿会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和自自豪感。所以,教师要努力地与幼儿建立这种宽松、和谐、平等、亲密的伙伴关系来讲评活动区的游戏情况。

2.对不同的活动区,应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讲评方式。不同的活动区里的游戏是不同的,培养幼儿能力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教师在进行讲评时,不能干篇一律,应根据游戏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形式,做到有的放矢,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提高。常用的讲评方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作品展览式讲评。这种讲评方式是将幼儿作品集中起来摆放好,组织幼儿进行讲评的一种方法。作品展览式讲评一般适用于操作区、建构区、美工区等动手一类的活动区。可先请作者进行作品介绍,全体幼儿欣赏,然后评出最好的或最喜欢的作品,并请幼儿说出为什么?这种讲评一来可以使幼儿学会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二来培养了幼儿欣赏作品、评价作品的能力,并在无形之中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创作、表现的欲望。

(2)分小组讲评。这是一种相互进行的双向讲评,这种讲评方法适合于角色区、表演区等活动区。一般在同一活动区里游戏的幼儿为一组。教师可用诱导式的语言启发幼儿的思路。如今天你们活动区谁玩的最好?为什么?你玩的怎么样?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吗?还可以先请角色一方如“医生”谈谈是怎样为病人看病的,再请“病人”谈谈是否对“医生”满意?通过这种游戏角色的比较式讲评,教师容易发现问题,诱导幼儿的习惯向好的方向发展,懂得待人接物的礼节,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3)发现式讲评。发现式讲评是培养幼儿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讲评方法,适用于动脑筋一类的活动区,如智力区、科学区、自然角等。一般问:你今天有什么新发现?它是什么样的?它和昨天比到底有什么不同?或你今天发明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等。通过幼儿对不同事物的发现、比较,探索不同事物的规律,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并拓创新的意识。

(4)讨论式讲评。这种讲评是就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幼儿讨论,从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变得有主见,是非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增强,不再满足于教师的结论。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寻求正确答案,不仅为幼儿提供发表独立见解、辩论是非的机会,也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反映式讲评。它是教师通过幼儿对现实的反映,有目的地加以引导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类活动区的讲评。一般问:今天你参加了哪个区的活动?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的情况加以适当的肯定和引导。

3.抓住游戏中的闪光点进行讲评,可以促进游戏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闪光点的捕捉要靠教师的观察、多参与幼儿的活动来实现。每个活动区都有一定的活动规则,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这种自主、自愿的活动中,一些细节内容教师是无法事先设计好的。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是进行闪光式讲评的首要前提。及时抓住闪光点,有目的地进行讲评,对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创设活动区是为了给幼儿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把活动区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真正的现实价值,最终达到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和谐、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师幼互动行为研究》刘晶波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路径探析 篇7

在区域环境创设的过程中, 区域特质的明晰、区域的合理布局以及材料的适宜投放, 成为区域环境创设的主要操作路径。

1. 明晰区域特质, 量体裁衣

在幼儿园中, 对区域活动的内容设置主要包括数学区、科学区、建构区、角色区等, 每个区域又会因为各个区域特质不同而影响到教师对于区域设置数量和每个区域人数的考虑。教师要根据班级人数制定, 一般来说中大班7~9个区域, 其中角色游戏区1~2个, 小班5~6个, 其中角色游戏2~3个, 以此保证每个区域有5人或6人在游戏, 不拥挤、能互动。

即使是同一个游戏区域, 在游戏的内容深度上也会因年龄段有所差别。以角色区为例, 大班一般开展超市、服装店等角色游戏, 学习物品分类摆放、简单价格计算、角色扮演语言交往。中班有各种美食店、美容美发店等以动手制作、语言交往的角色扮演来再现生活场景。小班通常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的娃娃家和医院, 模仿角色的动作、表演。

2. 设置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

区域的合理布局对幼儿区域活动时是否方便、受干扰与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区域布局时, 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1动静分开:活动量大、音响效果强的区域与安静、专注的区域相对分离。如表演区、运动区与科学区、阅读区相对隔离, 以免互相干扰, 又要兼顾区域间的互动。2兼顾互动: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某种前后、因果联系, 相对集中方便互动。如银行旁边设置超市或服装店, 取钱后进行消费。3就地取材:课程中人手一份的活动材料与区域中投放的一定数量的其他材料有机整合, 方便取用。4区域标识:清晰标识性的环境有区域牌、区域标识等, 特定的环境有人数提示、情境提示、操作提示。

3. 提供操作材料, 多元互动

材料是决定幼儿在区域中能否活动起来以及活动质量高低的重要内容。在对区域特质进行明晰, 并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后, 教师要开始思考各个区域材料投放的问题。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立足幼儿, 更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思考。

(1) 材料的生态性。材料的生态性降低了课程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成本, 同时使幼儿的活动体现出物体结构的特征, 如奶粉罐、牛奶桶、报纸、废旧笔芯、水果网兜、硬板纸、废旧的电动玩具等。

(2) 材料的情感性。要力求将幼儿经历过的生活素材和有意义的信息融入材料中, 赋予区域角色材料鲜活、生动的情感意义, 如大型风景图片, 对好朋友的照片打印、塑封、拆分进行拼图。

(3) 材料的多元性。尊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首先需要投放材料应尽可能多元, 如价值上的多元, 其次是玩法上的多元, 因此要多提供低结构的游戏材料。

(4) 材料的低结构化。低结构材料是自由开放式投放的材料, 不设学习目标、活动方式有无限多的可能性、活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建议多使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或原始材料。

(5) 材料的替代性。在高水平的游戏中, 幼儿经常会使用一种物体去代表另一种物体。幼儿能使用物体、行动语言来代表另外的东西, 这就是符号功能。

(6) 材料的开放性。开放的材料能使幼儿较少有挫败感, 有助于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如积木、道具服装、书写工具, 可以使幼儿制作或搭建与游戏主题相关的道具, 以支持自己的游戏。

(7) 材料的变化性。定期更换游戏材料以及增加额外的材料, 能激发幼儿对某个区域产生更多的兴趣, 有助于幼儿进行多种多样的组合型游戏。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 篇8

关键词:区域游戏 教师 指导 教育 问题

起初开展区域活动时,常常是教师饱含满腔热情,投放材料,指导幼儿,自己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却不高,区域活动的价值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与困惑。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指导的问题。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与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在真正开展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总是很难把握自己的角色。有时指导不够,有时又指导过度,究竟何时指导?何时介入?怎样指导?又该如何介入?

2.活动区活动材料的投放问题。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幼儿自主的游戏,是以丰富的活动材料为载体的。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米”,幼儿才能“做好饭”。在投放活动材料的环节,材料的操作性、丰富性、层次性以及材料数量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的材料过于简单,幼儿玩一次就烦了,兴致不高;有的材料不实用,幼儿的动手操作不够;有的材料投放的过多,利用价值不高,极易浪费……

解决策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充当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实际需要提供适当的帮助。在指导区域活动时,教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一、游戏活动中的观察者

教师要指导幼儿的活动,首先要了解幼儿,了解幼儿又需要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各项需要和各种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向幼儿作出及时适当的帮助,给幼儿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在准备材料时,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幼儿的需要,观察幼儿最近在哪些方面需要教师帮助。在运动区活动时,要考虑幼儿是否会跳绳?能跳几个?沙包有几种玩法?然后投放适量的材料,教师与幼儿共同活动,对确实不会的幼儿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必要时还要采取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幼儿整体的活动情况,查看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存在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材料的情况,是否适合幼儿的活动方式。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关注点,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幼儿的需要。比如,许多幼儿对服装设计区投放的废旧材料不感兴趣,我们了解到原因是他们觉得废旧材料不新颖,制作出来的衣服不能穿。于是我们指定专人指导服装设计,把制作出来的衣服进行装饰,配以活泼、欢快的音乐进行服装表演,不但深化了活动的主题,而且也锻炼了幼儿的胆量,培养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就感。另外,教师在整体观察时不但要注意幼儿正在做什么,更要了解幼儿做的过程以及需要什么帮助。教师的观察要有目的性和连贯性,只有经过多次观察,才能正确地估计幼儿的活动水平。观察过程中教师要考虑两个问题:什么因素影响幼儿的发展?教师如何帮助每个幼儿发展?

二、教育活动中的正确指导者

1.个别指导。教师对不同的幼儿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重点应落在其中一两个幼儿身上,使不同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进行给福娃充气的游戏时,亮亮小朋友刚开始怎么吹也吹不起来,向周围环视了一圈,发现没人看见自己的刚才的表现,放下玩具就走。正好被教师看见,她刚准备上前帮忙,忽然意识到我们最近正在研究的子课题项目:何时介入幼儿的活动效果最佳,于是走到亮亮身边,轻声问道:“你怎么不吹了?”“我不想吹。”“没关系,你再试一次,把嘴对准吹气孔,使劲吹,绝对能行的。”在教师的鼓励下,亮亮终于把福娃气球吹起来了,他拿着气球高兴地对教师说:“这是我自己吹起来的。”脸上洋溢着说不出的喜悦和自豪。对认知水平有限、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在进行有难度的游戏活动时要降低要求,提出建议,给予帮助。在服装设计区,晓旭因胆小,始终不敢动手,每次区域活动,他总是拿着剪刀剪纸。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师发现他不是不愿动手,而是怕做坏了教师会斥责他,小朋友嘲笑他。了解了他的心理压力,我们先是创造机会鼓励他大胆操作,接着给他一些固定的模式练习剪,时间长了,他用剪刀的技巧越来越好,动手能力越来越强,现在他不但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简单的长方形剪法,而且也能够独自剪贴一些轮廓明显的图案。对不认识操作材料或操作中出现错误的幼儿,应引导他们重新认识材料,帮助探索最佳的操作方法。操作区的纸盒大比拼,这是男生最感兴趣的,把形状相同的纸盒拼起来,摆成一个个形状怪异的机器人、大卡车。每到这时,嘉翔小朋友最容易把菱形的纸盒做卡车的轮子,其他小朋友总是和他争得面红耳赤,大家都认为,车子的轮胎变成菱形不但费油,而且行驶起来很不安全,但他总说这是下一个世纪的新型卡车。针对卡车的轮子是菱形的与卡车的运动关系,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给他一个准确的答复。此外,对认知水平较高、能熟练操作但不感兴趣的幼儿应及时提高要求,增加难度。

2.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幼儿得到的反馈越多,就越能积极探索,增强好奇心和主动性,获得新的经验。若教师只提供一些材料,没有和幼儿进行交流,对幼儿的活动不作出反应,就会影响幼儿的探索积极性。为了带动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我们随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因为教师的赞许和强化,对幼儿活动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可促使幼儿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作为优秀的幼儿教师,我们应不断发现、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思想,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地开拓活动空间,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正“活”起来,让活动区域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

上一篇:道德模范颁奖致辞下一篇:监理员转正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