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共11篇)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 篇1

设计意图:刚进入小班的幼儿在颜色认知方面已有一定经验,对于大面积色块的涂抹有浓厚的兴趣,但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感知色彩的体验尚少。我们以“为小熊拍照片”为情境,体验美术材料水油分离的特性,让孩子们在“拍照片的有趣、洗照片的神奇”中尝试涂刷的方法,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红、黄、蓝三原色的认识。

2、初步掌握按顺序涂刷的方法。

3、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栅栏、树、房子、小熊图片若干。

2、照相机,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3、“底片”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小熊轮廓四周的纸上事先涂上白色油画棒)

4、画板,红、黄、蓝三色颜料及画笔、抹布,大衬衣。

活动过程:

1、游戏环节一:寻找小熊

——教师带幼儿随音乐进场,观赏场景。(引领幼儿寻找小熊)——教师适时询问:你在哪找到小熊的?(激发幼儿用语言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游戏环节二:拍照片

——启发幼儿说出自己找到的小熊是什么颜色的?(巩固红黄蓝三原色)——教师用自制相机为小熊拍照,先为小熊拍个人照,再为小熊拍集体照,引导幼儿将同色小熊进行排队(进行归类练习)——引出“底片”(设计神秘环节激发幼儿的好奇)

3、游戏环节三:洗照片

——教师以神奇魔术手变换出照片,示范用排笔涂刷的方法。——幼儿动手操作,教师重点提醒:按顺序涂刷、不留空白。

4、游戏环节四:合影留念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 篇2

关键词: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情境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依然是教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游戏法、操作法等教育方法和策略虽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受传统教育教学观的影响,幼儿园美术活动仍然存在沿袭传统方法按部就班地呈现教学内容,注重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等弊端。从而促使美术活动或远离幼儿的生活,或偏离幼儿的真情实感,或使幼儿学习的乐趣淹没在枯燥的技能训练中。因此,怎样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运用良好的策略设计和组织美术活动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情境通常指对人发生作用、产生意义的环境,这种作用与意义源于人与周围人、事、物的“交往”和“对话”。相对于中大班,小班幼儿的思维更具具体形象性,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交往、持续对话中建构着关于这个世界的意义从而获得发展。从此出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情境教育入手,以各种环境事物为主题,通过运用和创设各种情境,努力将美术活动还原为幼儿自主体验的意义过程。

一、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增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

自然而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小班幼儿自在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形成经验、获得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不仅如此,受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小班幼儿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和情节有创作的兴趣。因此“发掘生活情境在美术活动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好真实的生活情境,首先要求教师从幼儿生活环境中取材,幼儿园的花草树木、社区里的飞鸟鱼虫、爸爸妈妈、老师同伴……这些贴近生活的各种人、事、物都打动着幼儿,吸引着幼儿,都可以适宜地设计为美术活动的内容。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使艺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过程。例如,在三八节“漂亮的妈妈”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妈妈在家劳动时喜欢穿围裙,于是有些幼儿就选择了折纸,折成了很多小花粘贴在围裙上,认为妈妈穿围裙很漂亮;有些幼儿还选择了在围裙上画五颜六色的线条,说妈妈喜欢穿有彩色条条的围裙。通过教师的引导,有些幼儿说“妈妈的头发最漂亮,弯弯的,长长的。”于是就生成了“给妈妈设计发型”这个美术活动,幼儿在活动中为妈妈设计了很多种发型,有弯弯的长发,还有短发,还有的把妈妈的头发画成了红色,告诉老师“这是妈妈新染的颜色”。幼儿沉浸在为妈妈设计发型的愉悦中。通过不同内容的美术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而且使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提升。

利用好真实的生活情境还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与生活情境充分互动,以使其对事物加深理解、丰富表象,便于创作。其有效途径是指导性的观察,通过指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帮助他们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扩展美术创作经验。由于“3岁左右的幼儿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不平衡,他们容易激动,抑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只能观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的表面或明显的特征,其观察的印象也是模糊的、笼统的,不能区分事物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对事物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学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有序观察技巧,并通过启发、迁移等方式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主要特征并展开想象。此外,教师还要减少约束,尊重幼儿的观察体验,允许幼儿对观察事物做出自己的解释,在提高他们观察思维力的同时,关注幼儿审美感受能力的获得。例如,在组织幼儿进行“给树叶宝宝穿衣服”的涂色活动时,幼儿都将树叶的颜色说成是绿色的,通过教师组织幼儿去户外观察落叶,并且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落叶的颜色和形状,萌萌说:“老师,我捡到的叶子是黄色的。”琪琪说:“老师,我捡到的叶子有绿色还有红色。”还有些幼儿说:“我捡到的叶子是长长的。”还有些幼儿说:“我捡到的叶子像手。”回到教室再组织幼儿进行涂色的时候,有些幼儿在一片叶子上涂上了红色、绿色,还有黄色……每一幅作品都非常漂亮,颜色各异。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不仅感受到了周围生活中的颜色变化,而且还学会了观察,对事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激发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

二、构建支持性的人际情境,激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创造性

人际情境指的是由人际交往所构成的心理环境。虽然从表面上看,模仿在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必不可少,但是,作为幼儿表现自我、宣泄情绪的方式方法之一,美术也是幼儿运用多种方式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化思维和自由创造的活动过程,这种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幼儿所处的心理环境。一个开放、包容、互动,能给予幼儿支持的人际情境能促进幼儿自然流露情感,从活动中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在获得美的陶冶和愉悦时独立思考、主动实践。因此,教师首先要给予幼儿情感支持,通过语言、肢体语言等,表达自己的鼓励和肯定,接纳他们各种形式的标新立异和奇思妙想,并且不以作品是否客观、真实为原则评判幼儿,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的喜悦。例如,在玩色活动中,亮亮用板刷将画纸上的太阳刷成了深蓝色,同桌的小朋友看到后说:“太阳不是红色的吗?怎么变蓝了?不好看。”亮亮说:“那是因为要下雨了,乌云挡住了太阳。”说完,亮亮感觉自己的作品得不到认可,顿时有些失落。教师见到了这种情景,并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作品,而是表扬了亮亮的想法,并且在全班这小朋友面前讲评了亮亮的作品,表扬了亮亮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教师为幼儿创设的自由、宽松、和谐的人际情境有助于激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创造性。

除去情感支持,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和灵活的策略支持,使幼儿随时都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维持创作动机。在区域活动中,几名幼儿在美工区在画“毛毛虫”,幼儿在画毛毛虫的身体时遇到了困难,乔乔着急地说:“老师毛毛虫的身体我画不圆?”教师及时将准备好的一个个毛毛虫身体的圆形卡片给了乔乔,告诉乔乔可以借助小卡片,把圆形小卡片拓印在纸上连起来就变成了一条可爱的毛毛虫了。乔乔高兴地画了一条可爱的毛毛虫,觉得特别满意。教师也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画,其他幼儿也拿起了老师提供的材料大胆地画了起来。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自己的毛毛虫画的都很棒。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投放活动材料,以平行绘画的形式介入活动中来巧妙应对幼儿的需求。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及时针对活动的难点进行引导,如:毛毛虫的身体是由一个个圆形连接起来的,不要把圆形分开,要不毛毛虫的身体就会断了。孩子们在绘画时就将圆形一个个连起来,并且体会到了活动的乐趣。教师通过语言的引导,帮助幼儿迁移、整合已有经验,进一步启发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性。

支持性的人际情境不仅取决于教师,也源于同伴。儿童与同伴间的关系和与成人间的关系是儿童世界中两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同伴关系作为其中的水平关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比与成人间的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Hartup,1989)。虽然美术活动强调个人创作,但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多种途径与同伴进行积极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学会认识自我、大胆表现自我,通过积极的同伴互动,促进幼儿同伴间灵感的激发与启迪。例如,在“帮助大树妈妈找树叶宝宝”剪纸活动中,有些幼儿将叶子剪成了直线,有些幼儿叶子边剪的不是很光滑,教师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对于剪得比较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并且让这名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叶子,怎样剪才能将叶子的边剪成弧线,这名幼儿边说儿歌边演示:“爬呀爬,爬山坡,爬到山顶下山坡……”幼儿通过借鉴同伴的经验来学习,更能激发参与活动的欲望,促进幼儿同伴间灵感的启迪。

三、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增强幼儿美术创作过程的兴趣性

随着人们对美术活动本质认识的深入,幼儿美术活动与游戏的联系就愈加紧密。“幼儿美术活动,特别是幼儿早期的美术活动,仅仅是一种自发自为的涂鸦行为。幼儿最初并非出于塑造形象而使用工具,更不是利用材质、机理等表达式表现自己内心和客观世界,而是将工具材料视为可操作的有‘意思’的‘玩具’”“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意识和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原始、本能的一种存在方式,是自然状态下自由发生的,是幼儿生命进程不可缺失的游戏活动、简约的审美活动。”美术活动的游戏本质使美术活动游戏化变得顺理成章,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游戏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拉近了美术活动与幼儿现实生活的距离,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创作,在创作中享受快乐。

游戏化的教学情境首先表现为活动任务游戏化。教师结合活动特点和所需材料等客观要素将教育意图融进一个个幼儿能够扮演或担当的角色活动中。受形象思维的影响,这样的活动总能激发起小班幼儿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成为活动的主体,主动想象、主动操作,从而有效增强了幼儿美术创作过程的情趣性。例如色彩活动“秋天的果实”中,教师利用涂鸦墙为幼儿设计了一个大果园的情境,幼儿化身为魔术师,拿着板刷自由自在的为果园里的水果宝宝涂颜色,给果树妈妈和树叶宝宝换衣服;在绘画活动“好大的毛毛虫”中,教师先请幼儿扮演毛毛虫,引导幼儿发现毛毛虫的特点:身体是一节一节、圆圆的,并且每个圆都连在一起,在之后的绘画中幼儿从“让毛毛虫快长大”的想法出发,反复画圆的枯燥无味荡然无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美术活动中往往过于注重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幼儿美感和初步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美术技能也是顺利进行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美术活动中,游戏化的教学情境还表现为技能传授游戏化。教师在引出技能知识点、强调常规要求等各环节,以及细节指导时都要注意使用符合游戏情境和角色身份的言语表达方式,此外,还要根据创设的游戏的特征和教学本身的需要,尽量以活动的形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感官进行操作、训练和体验。例如,在线条画“喜欢水的鱼宝宝”活动中,教师设计了情境——鱼妈妈带鱼宝宝在水里游,鱼宝宝喜欢很多很多的水,引导幼儿为鱼宝宝添画水波纹。教师将波浪线的技巧编进儿歌“小鱼小鱼水中游,向上游,抬抬头,向下游,快加油!”在儿歌的引导下,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画出一条条波浪线,在学习的同时又体验了成功感。

四、总结

总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构建支持性的人际情境、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教育者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和兴趣性,还能在满足幼儿生理、安全、表达等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激活思维,唤起情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这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孔起英.试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J].学前教育研究,1997(03).

[2]赵玲.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几点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1998(01).

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指导策略之我见 篇3

一、小班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

1.随意性:3岁左右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文字清晰的表达感情,但孩子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用意象的方式反映出来的主观感受和愿望,这就是被称为“涂鸦期”的初级绘画阶段。我们看到幼儿从随意的、缺乏控制的涂鸦向有控制的、命名的涂鸦发展的过程。刚接触画画时,是随意的涂鸦。他们不停地用油画棒,在纸上圈涂或来回画各种长线、弯线等,他们表现出喜欢参与,喜欢在纸上涂涂抹抹,但通常没有其他的创作意图,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无意形成的,纸上反复圈涂的圆圈也许就是棒棒糖、是太阳、是一个宝宝,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作此画的幼儿当成一个气球。总之他们对作品的解释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

2.简约性:小班幼儿绘画总是把眼前的物象画得极为简化。记得第一次让幼儿画自画像,他们画出一个大大的圆圈当人头,添上二个黑点作为眼睛,几根短线竖在头顶成头发;耳朵、眉毛被忽视了,对身体的形态也视而不见,圆圈下面两条短线就是脚。他们凭持着自以为是的简单的线条和单纯的色块组合画面,但是这确是儿童心理的真实反映,格式塔心理学称之为“简约合宜”。即他们观察事物的整体,只注意单个物象,注意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复杂的、次要的视觉刺激,则基于心理本能视而不见,只记取自认为有用的部位却不取映入眼底的部分,随意象而驱使。

3.情境性:对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美术活动就是一种游戏,孩子们在玩中画。他们常常把所画对象拟人化而自言自语:“苹果宝宝、小鱼吹泡泡、树叶宝宝穿花衣……”。记得综合活动《帮小熊铺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师首先用大约两分钟的时间讲了小熊家门前的路坏了的原因,此时近三分之二的幼儿目光是游离的,而当教师出示铺路用的彩纸、颜料、油画棒时,全部孩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都表现出了积极与兴奋。

4.从众性:这一阶段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从众性是相当明显的,他们甚至经常会受同伴或教师的影响改变作画的位置、材料和形式,即别人画什么他也要画什么,甚至希望使用和同伴一样的工具,在同一张纸上画画。这种现象也说明随着情感社会性联结的建立,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已进入到社会化进程中的伙伴关系发展阶段。在《我帮妈妈挂毛巾》活动中,经提示孩子们很快就能两两分工合作,或一人打扮一半毛巾,或错开位子画,共同打扮他们自己的毛巾,大胆地和老师、同伴尝试着不同材料,有的用油画棒画格子,有的用纸卷、积木、萝卜、藕等在长长的纸毛巾上印画,部分犹豫的幼儿在观察同伴之后也能愉快、投入地参与其中。

二、小班幼儿美术活动的引导策略

1.适宜、有趣的情景创设。

心理学对幼儿阶段的分析表明:儿童有意注意时间短,“兴趣”能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见兴趣是成功的开端,是学习的动力。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的时间维持不长,因此,教师创设情景优美、情节简单、直奔主题的游戏情境,能调动起幼儿的绘画兴趣,让他们较快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

如:引导幼儿画长短竖线而开展了美术活动《小兔吃青草》。活动开始时,老师边出示一幅有红红的太阳、蓝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几只神气的小兔子的大背景图,边说儿歌“小白兔,白又白,爱吃青草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幼儿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当老师提问“小朋友,谁来在草地上多种些小草,让小兔吃到青青草呢?”直接把长短竖线的练习融入了“喂小兔青草的游戏”的游戏情境。“老师,请我,请我。”孩子的绘画兴趣很快地被激发,而积极地参与到这种情境下游戏活动中来,一边用绿油画棒合作画出“青草”(长短不一的竖线),并一边不断地用简单的语言表述着:“小兔,给你吃青草”。老师的引导“给草地长满青草,让小兔吃得饱饱的”,更让沉浸在这快乐游戏情境中的孩子们,不停地在这大背景图上涂画着直到纸上画满。

可见小班美术中,适宜的游戏化情境、直奔主题的指导语,更容易被幼儿所理解,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涂鸦兴趣,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去。

2.简便、多样的材料提供。

这一年龄的孩子对美术活动已有一定的兴趣,适合他们的美术活动材料也较多,只要难度适宜,操作简单,油画棒、画笔、颜料、彩纸、橡皮泥、面团、印章等材料都会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所喜欢的。一些自制的材料和废旧的纸盒、瓶罐以及许多常见的生活用品、自然物品也是幼儿美术活动的好材料,如:印章画中,除了现成的印章,还可用各种积塑,以及旧报纸做出的大小不一的纸团作印章,瓶盖、毛线、弹珠、树叶等等,随手拈来皆是宝。孩子们拿这些司空见惯的材料,尝试压、推、拉等多样方法在纸上印出各种图案,既好玩又好看。

3.自由、多样的表达机会。

创造心理学认为“儿童只有对某一阶段上的形式掌握了以后,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要求,同时也为进入下一阶段作好准备。”倘若不断地给予儿童新鲜的印象和有目的的视觉刺激,通过自由的绘画实践训练,把内在的心理本能转化为外向的积极探索,并适序的引入理性的启迪,使直觉本身经由理性的推理、概括认识而转化为表象的形式,这样孩子对绘画涂鸦期的“简化”特征才会有自觉的体会和主动的把握,使儿童的思维和绘画技法扶摇直上。如:在美术活动区域中,提供光头宝宝、没有窗帘的窗户、白手帕等多种作业材料,以及油画棒,满足幼儿在起床后、自选游戏时给宝宝长长头发、挂窗帘、画手帕格子等涂画, 幼儿逐渐获得画长短线的经验,体验动作控制和熟练的乐趣。

另外,老师可结合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对同一的人或物反复观察,使幼儿在丰富感知经验中提升他们的绘画表达能力。如:在《我能干》主题活动活动中,第一次老师请小朋友画自画像,每个人把自己画成多是蝌蚪式的人:一个圆头+几个短线头发+两条长线脚。根据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①带孩子们到舞蹈房照镜子,看看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长相;②游戏:找找我的小嘴在那里,幼儿辨认自己的身体各部位;③说说:我真能干;④手掌印画;⑤自画像;⑥宝宝穿花衣等活动的开展,孩子对人的认识丰富了,笔下的人物形象有了身体,有了五官,有了表情……。

可见,幼儿多次美术活动过程的反复,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在这一次次的反复涂画中,幼儿对美术活动的胆怯、自卑得以克服,经验和能力得以螺旋式提升,其自信心得以建立。

4.积极、向上的作品评价。

小班幼儿手部肌肉、腕骨,发育很不完善,在拿笔画画时,就会出现一种本能的“自由”,画出的画就会不成比例、不流畅。所以,我们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不能用评价成人画的标准去评价,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童眼”去看、去欣赏。说白了,就是和孩子来谈他的画,让他觉得你懂他的“语言”,让孩子更信任你、尊敬你。

最好的谈画时机,是孩子刚画完,主动给老师看、创作意念仍清晰、兴致正高昂时。作为老师可面露微笑,以开放式的问话和孩子交谈,除了可仔细分享画中的每个细节,还可进一步扩大及延伸孩子的创作空间,对孩子抽象思考能力的养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在谈画的过程中,孩子可内省自己所画所作,有助其提升绘画的美感和表现自我画风的特质,亦能在正确、有效的回答中,让孩子了解画中的造形特色,和别人对他画作的感应。

通过我们的研究,可见美术活动对小班幼儿而言,是一种随意、愉快的涂鸦游戏。作为教师,创设游戏化美术活动的情境,提供适宜的美术材料和工具,引导幼儿大胆投入多样的美术活动,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应答和评价,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以挖掘,个性得以发展。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方案 篇4

1、通过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对美术的兴趣。

2、学习画一个封闭的圆,并在圆的基础上添画成小鸡。

3、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4、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每名幼儿胸前一只母鸡图,藏三支油画棒。

2、若干只剪成鸡窝的粉色卡纸。

教学过程:

1、幼儿别上母鸡图,带上三支油画棒。随音乐《老母鸡》学母鸡拍拍翅膀进入室内坐下来。

2、小母鸡们有什么本领呢?哪只母鸡能干,用你的油画棒生个鸡蛋。

其它小母鸡也来生鸡蛋吧,我们去找个鸡窝生个蛋,鸡窝在哪儿呀?音乐四遍,幼儿随音乐自由画蛋。

生了这么多的鸡蛋我们心情怎么样?

3、如果能把鸡蛋孵出小鸡来,那一定更幸福吧。这次让母鸡妈妈先来试试。(音乐时,教师边示范边念儿歌:啄破一个洞洞,露出尖尖嘴巴,伸出二只小脚,叽叽叽叽叫妈妈。)我孵出小鸡来了,你们想不想把蛋孵成小鸡呢?(音乐四遍,幼儿自由地找个圆画成小鸡。教师提醒幼儿把一些空的鸡窝画小鸡。)

4、小母鸡们真能干,大家想想小鸡们喜欢去哪里玩,爱吃什么食物,我们给它添画上去。

5、我们真能干,不仅会生蛋还能孵出小鸡来。我们带鸡宝宝去外面晒晒太阳,做做游戏吧。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掌握了画圆的方法,我通过出示漂亮的母鸡图片,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在示范画圆前,我应该带领幼儿用手在空中比划一次画圆,这样有助于幼儿后面的用画笔在画纸上画圆。在示范画圆时,我应该随即的强调一下拿画笔的正确姿势,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到,下次活动中应该更加的细心与全面。在幼儿动手画圆时,我不但注意指导个别幼儿,还随时顾忌全部的幼儿,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幼儿,这点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要继续保持。结束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后我可以请幼儿自己来给大家介绍作品,这样能更好的带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方案模板5

活动目标:

1.能大胆选择色彩用印章印画,表现大大小小的圆圈泡泡。

2.初步会互相欣赏作品,并用语言描述。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幅大的画有小鱼的背景图。

2.收集若干大小不一的瓶盖等作印章,颜料若干盘,护衣,抹布。

3.《小鱼游》音乐、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幼儿随《小鱼游》音乐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2.出示小鱼图,激发幼儿印泡泡的兴趣

(师)小鱼宝宝们,你们真可爱!一边游水一边还会吐泡泡!图上的这些小鱼它们也会吐泡泡,可是它们的泡泡在哪儿呢?

鼓励幼儿尝试选用大大小小的圆形材料印泡泡。

3.明确用瓶盖等印泡泡要注意的事项。

出示瓶盖与颜料,教师示范讲解。

4.幼儿印画。

幼儿随着《小鱼游》音乐自由地选择瓶盖与颜料印泡泡,提示幼儿在印的过程中注意瓶盖每次只能蘸一种颜色,不需要该颜色时用抹布擦去。

5.相互欣赏并展览幼儿作品。

同伴间相互欣赏泡泡的大小与颜色,分享集体创作成果的欢乐。

活动建议:

该活动可以延续到荚工区继续进行,除瓶盖外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果蔬图形印章供幼儿拓印泡泡;提供画有圆形图案的各色蜡光纸与有针眼洞的彩纸供幼儿撕贴泡泡;提供棉签、油画棒等材料供幼儿画泡泡。

活动评价:

1.会用瓶盖和颜料等印画大大小小圆形的泡泡。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新年礼物 篇5

1、通过活动让幼儿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包装礼物,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感受成功的快乐。

2、鼓励幼儿乐意将自己包装的小礼物送给好朋友分享,共同感受过新年的愉快和欢乐。活动准备:幼儿每人自带一份礼物、礼物包装材料若干、新年树一棵、包装好的礼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宝宝,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哦,新年马上到了,顾老师收到了很多很多的礼物,这些礼物都是我的好朋友们送给我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2、出示各种不同的礼物,和幼儿一起分享、欣赏。(老师做简单的介绍)

二、讨论交流:

1、师:宝宝,那你们有没有好朋友呀?你想送什么礼物给你的好朋友呢?

2、幼儿交流各自带来的礼物。

3、出示教师的礼物,问幼儿:你们看老师的礼物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呢?你们喜欢谁的礼物?

4、幼儿讨论交流。

5、师小结:原来,老师的礼物有包装,你们的礼物没有包装。如果把包装好的礼物送给好朋友,好朋友一定会更加高兴的,你们说是吗?

6、师:那你们想不想也包装一下礼物呀?

三、包装礼物:

1、师:宝宝,你们可以挑选喜欢的材料来包装礼物。

2、幼儿包装礼物,教师个别指导,完成后挂到新年树上。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策划 篇6

一、教学准备:

白卡纸(连卷)、颜料(稀释过的)、一次性雨衣、吹塑纸、音乐、小鱼的底版(分难、一般、易三种)

二、活动目标:

识别基本色彩并搭配。

1、激发孩子充分的想象,让孩子画出不同的鱼花纹。

2、鼓励幼儿大胆涂色¤照示范涂色;¤¤填画花纹,并要求颜色涂满不留小白点;¤¤¤想象出各种不同的花纹,并要求颜色涂满不留小白点。

三、活动流程:

想办法——制作——欣赏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夏天,天气特别炎热,雨婆婆也被太阳公公烤干了,大地叔叔都干枯了,就连小河姐姐都渴得快不行了。生活在小河里的小鱼们到处在找水喝,可每到一处就被鱼儿们“咕咚咕咚”喝个精光。这可怎么办呢?带领幼儿作找水状一起游,并且把自己当做小鱼。

(2)、想到方法来拯救我们的小河姐姐了吗?

出示兰色颜料并提问:河水是什么颜色的?想象以下干枯的小河是什么颜色的.?那下面就请大家帮助河姐姐把蓝色的河水覆盖满整条小河吧

(3)、请小朋友穿好雨衣一人一个蓝色颜料杯子,把颜料倒在白纸上,并且用手把它抹匀,把白色都覆盖掉。

(4)、小河姐姐真高兴,因为她又恢复了活力,可是她不由的又伤心起来,因为她虽然恢复了活力,可是她的朋友们都不见了,下面我们就要帮她把朋友们找回来。

二、活动

请小朋友去已经覆盖满河水的小河里摸鱼,把纸拉起来,然后一起去选一条尺寸大小都合适的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注意要涂在有纹路的那面).

¤选用小底版,并照示范涂色。

¤¤自由的选用底版填画花纹,并要求颜色涂满不留小白点。

¤¤¤想象出各种不同的花纹,并要求颜色涂满不留小白点。

再把涂好颜色的那面印到白色的地方。

(1)、请幼儿用手指点上小鱼眼睛。

(2)、可先洗手,因具体情况定。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 篇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幼儿艺术领域的教育必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在水粉画学习过程中, 对于生活中色彩浓郁、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幼儿往往容易产生深刻印象, 他们喜欢用较为夸张的手法进行概括和表现, 从而展现出一幅幅富有个性、思维奇特的作品。因此, 水粉画是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为符合的画种, 他们学习和创作的兴趣也更易于被激发出来。

在了解了水粉画的特点与功能之后, 我们《美术活动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便打算将水粉画定为班级的美术特色活动。但是, 幼儿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油画棒, 对于水粉画是知之甚少, 如何才能让其“粉”墨登场呢?当幼儿了解水粉之后, 又该采用哪些策略让幼儿爱上水粉画, 会画水粉画, 并从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 我开始了摸索, 并在班级中进行了尝试。如今, 我和幼儿都有了收获, 借此机会, 将我教小班幼儿学习水粉画的策略与体会进行了整理。

一、“魔瓶游戏”———给幼儿了解水粉的机会

托尔斯泰曾经说:“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确, 兴趣是一种能够促使人们积极地认识和探究某个事物的心理倾向, 有了对事物追根问底的好奇心, 就会形成人执著以求探究事物的内驱力。

在一次科学活动《好玩的水》中, 幼儿用透明的矿泉水瓶装水, 倒水, 玩得非常开心, 于是我有了灵感。我用瓶子装上大半瓶子水, 事先在瓶盖里涂上适量的水粉颜料, 找到一段神秘又有节奏感的音乐, 让幼儿和我一起玩“魔瓶”的游戏。我用魔法师的身份创设情境, 告诉幼儿要注意“魔瓶”的变化。随着音乐的由低到高, 由慢到快, 我们一起有节奏地上下甩动瓶子。突然, 有的幼儿发现水变颜色了。在大家惊讶之余, 我们一起猜测魔瓶变化的原因, 最后, 由我揭晓答案, 我慢慢拧开瓶盖, 幼儿一下子就发现了瓶盖的秘密。看到时机成熟, 我趁热打铁, 告诉大家, 其实, 水变颜色的原因不是因为这是“魔瓶”, 而是因为它———水粉颜料, 并适时地介绍了一些有关水粉的知识, 让幼儿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此时此刻, 水粉已经隆重登场, 并成功地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第一步, 诱其深入。

二、“创意区域”———供幼儿自由玩乐的空间

在幼儿了解了水粉之后,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 一定是想亲自玩一玩水粉颜料。而且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他们正处于涂鸦时期, 喜欢用自己喜爱的颜色进行随意的涂鸦。于是, 我乘胜追击, 在班级活动室内开辟了“缤纷创意坊”这样一个美术区域。在区域的墙壁上, 张贴了老师创作的随意的、抽象的水粉画作品, 既能起到装饰作用, 又能给幼儿一定的参考。并且在区域内投放了水粉颜料、笔、画纸等材料, 利用区域游戏的时间, 让幼儿自由玩乐, 自由涂鸦, 然后根据幼儿涂鸦后的情况, 开展“变魔术”活动: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画面内容, 然后进行添加, 使幼儿时时处于新奇的氛围中, 充分激发其对水粉画活动的参与兴趣。一段时间之后, 幼儿对于水粉的特点以及使用都有了一定的掌握, 为接下来的集体教学奠定了基础。第二步, 承上启下。

三、“游戏课堂”———助幼儿获得基本的技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指出, 教师应“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 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显然, 在开展水粉画活动的过程中光有兴趣是不够的, 还需要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工具使用及掌握技能技巧的辅导, 在指导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

对于小年龄的幼儿来说, 他们就是在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中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的。因此, 我将枯燥的水粉画相关知识采用拟人化的方式告诉幼儿, 并将水粉画的技能技巧与幼儿喜爱的游戏相结合, 使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逐渐学习水粉画。

例如, 在介绍画笔时, 因为笔的外形有大有小, 于是, 我就自编了一个“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故事讲给幼儿听, 一边讲故事, 还一边介绍最大的笔就叫做“爸爸笔”, 稍微小一点的笔就叫做“妈妈笔”, 最小的笔当然就是“宝宝笔”喽!并且让幼儿欣赏了不同的笔画出的不同线条, 让大家知道可以在以后的水粉画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画面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画笔。又如, 在引导幼儿认识各种颜色, 并且尝试区分冷暖色的过程中, 我更是动了一番脑筋。首先, 我利用散步的机会, 让幼儿发现并认识身边常见的色彩, 如, 大红、粉红的花;深绿的树, 淡绿的草, 蓝色的天空等。在此基础上, 我再尝试让幼儿学习区分暖色和冷色。在认识暖色时, 我首先收集了很多典型的红色图片, 如, 火红的太阳、火焰、红花、红灯笼、大红喜字等, 让幼儿在我的引导下感受到红色的温暖、热烈、喜庆、奔放, 于是, 自然而然引出“暖色”, 并将暖色中的红色比作是一位热情似火的小伙子, 称为“哥哥色”;那么, 对于暖色中的粉红色、橙色等, 因他们比红色稍淡, 我们就称之为“弟弟色”, 并告诉孩子们如果同时用“哥哥色”和“弟弟色”来涂色的话, 整个画面会显得和谐统一, 非常生动, 而且十分漂亮。反之, 在引导幼儿认识冷色的时候, 我又收集了天空、大海、森林、草地等图片, 让大家感受到冷色的宁静、神秘, 并将绿色和蓝色比作一位冰清玉洁的小姑娘, 称为“姐姐色”, 而相对稍淡的淡绿和淡蓝则称为“妹妹色”, 鼓励幼儿在作画时注意使用。而且制订了《好看的格子布》《好吃的棒棒糖》《青青草地》《花儿朵朵》等一系列的水粉画内容让幼儿将所学知识不断练习和巩固。

除此之外, 我还自编了一些儿歌, 帮助幼儿大胆表现。例如, 在水粉画《可爱的小鸡》教学现场, 为了让幼儿更准确地表现小鸡的形态, 我引导幼儿将小鸡的身体看作是两个大小不一的圆形, 小圆是鸡头, 大圆是鸡的身体, 并用儿歌“小小圆圈在上面, 大大圆圈在下面, 相亲相爱不分手, 你碰我, 我碰你, 大家一起变魔术”来帮助幼儿表现小鸡形态。

通过拟人化的方式以及充满游戏性的集体教学, 在宽松、自由的游戏情境下逐渐丰富技术要领, 是幼儿比较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 他们从开始时喜欢水粉画的层次逐步加深到在技能技巧上的慢慢进步, 保持着对水粉画的浓厚兴趣, 并不断地享受着学习水粉画的欢乐。第三步, 华丽转型。

四、“有效延伸”———让幼儿获得积极的体验

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最容易忽视的就是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这一环节。殊不知, 在这个环节中, 幼儿能够充分欣赏自己以及同伴的作品, 发现彼此作品中的美和不足, 并在教师主评、师生共评以及生生互评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色彩瑰丽、千变万化的水粉画。

在每一次的水粉画活动结束之后, 我必定会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孩子们所有的作品都展示出来, 首先是展示在室内进行展示, 并借此机会组织大家进行说画和评价。也就是说让幼儿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可以是简单的几句话, 也可以是一个小故事, 让幼儿走进画中去, 感受画面中所变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元素,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画的表象而已;另外, 让幼儿用自己的眼光和已有的美术知识去评价作品, 帮助幼儿取长补短, 共同成长。第二步是将幼儿的作品在室外进行展示, 一是向家长进行展示, 让幼儿获得家长的关注和好评;另外也可以吸引平行班级的目光, 让大家能够在相互欣赏中发现更多的问题, 进行更多的水粉画教学实践, 最终迸发出更多的教学灵感和创意。这样一来, 不但全方位、多渠道地帮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产生了积极有效而且持久的情绪体验, 更好地投入到水粉画活动中来, 而且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不断分析和自主成长。第四步, 一举两得。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 篇8

小班幼儿年龄小,美术活动很难开展。往往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大通,结果孩子们两三分钟就画好了,或者说:“老师,我不会画!”

如何在小班开展好美术活动,让孩子们喜欢上美术课呢?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的这个活动。通过孩子们喜欢的、熟悉的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惊险紧张的游戏中完成教学目标。

二、叙事与分析

《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这个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练习画竖线,以及在游戏中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情感。

叙事:活动一开始,老师扮演的兔妈妈和孩子们扮演的兔宝宝们一起随着音乐欢快地跳舞。突然,随着沉闷、缓慢的音乐响起,大灰狼走到了小兔子们的家。嘴里不停地说:“我的肚子饿极了,小兔的肉好香呀!”然后,兔妈妈(老师)对孩子们说:“别害怕!”并不时地对大灰狼进行反击,大灰狼逃走。

分析:欢快的音乐与沉闷的音乐相继出现,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感觉到危险的到来,同时兔妈妈带领孩子们进行反击,告诉他们“别害怕”,鼓励孩子们不怕强敌等,都是一个很好的情感教育方式。

叙事:兔妈妈(老师)对孩子们说:“大灰狼就住在附近,实在是太危险了,我们怎么办?”引起幼儿的讨论。最后大家商量:“我们把家用‘篱笆’围起来!”这时,老师教孩子插“篱笆”:要从上而下,插得直直的。孩子们都很乐意画。这让孩子们初步练习了画竖线。

分析:大灰狼的到来引发了“如何保护家园”的讨论,进而得出要用插“篱笆”来使“家”牢固起来,符合孩子们的意愿,并进行了第一次插“篱笆”(画竖线)的练习,很自然地引入到教学主题上,孩子们也很乐意去做。

叙事:第二次,大灰狼又来了,它边走边说:“哇,插上了这么多篱笆,看看有没有地方可以钻进去。”听了大灰狼的话,兔妈妈(老师)鼓励孩子们别怕,赶快补插“篱笆”。孩子们再次练习画竖线。告诉孩子们“篱笆”要从上往下,插得长一些,密一些,巩固竖线的练习。大灰狼进不去,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分析:大灰狼的一番话让孩子们赶紧检查“篱笆”插得是否密实,很自然地进行第二次练习画“竖线”。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时刻都有新鲜感。

叙事:大灰狼走了,兔妈妈(老师)说:“大灰狼肯定还要来,我们再检查一下哪里的‘篱笆’插得不够密,不够长,我们要把家造得牢固一些。”在兔妈妈(老师)的建议下,孩子们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篱笆”,补插了一些“篱笆”。当大灰狼再次走来时,它哪里也不能进去,只好灰溜溜地走了。最后,大家随着音乐一起欢庆胜利。

分析:兔妈妈建议孩子们再次检查“篱笆”是否够密够长,孩子们第三次进行竖线练习。大灰狼无机可乘,灰溜溜地走了,孩子们庆祝胜利。整个过程孩子们从紧张到轻松,体验到了不畏强大、机智斗敌的快乐情感。

三、问题与思考

《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这个艺术活动,我选择了在室外水泥地上作画。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没有约束的空旷的场地上任意地发挥。在整个活动中,因为融入了游戏,孩子们的情绪一直处于高涨和兴奋状态。他们不厌其烦地、非常乐意地根据情节的需要画又长又直的竖线。通过这个美术活动,我对游戏、语言、音乐、作画工具与美术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1. 游戏与美术活动。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在游戏,对于孩子来说,美术活动也是表现、宣泄自己情绪情感的一种游戏。只有当孩子们愉快的或消极的情绪在画纸上留下对他们个人来说有意义的痕迹时,游戏的同化思维特征才会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演绎。

孩子们的天空与成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可以把枯燥、乏味的竖线想象成“篱笆”,并乐意不停地画呀画。“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老师只有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自由地翱翔。

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手段,他们往往喜欢借助于绘画这种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必须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才会充满生机,产生互动,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对于他们来说,美术活动和游戏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2. 美术活动与作画工具。幼儿作画工具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如果只使用一种工具来描绘几何图形或涂抹色块,那样幼儿失去的将是一种兴趣、一种自我表现与所表现的事物之间建立关系的机会,长期下去,更严重的将是失去尝试自我表现的勇气。

所以我们给予孩子作画的材料应该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如拓印板、棉签、水粉、油画棒、滴管等。小班幼儿年龄小,手指灵活性差,在作画工具的选择上,应该多考虑一些易于操作的、容易出彩的作画工具,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就愿意去参与。

在《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我选用了粉笔为工具,这也是我精心设计的。因为选用粉笔作为绘画工具,在户外进行,孩子们对“家”的体验会更直观、形象。

试想,我同样用这个故事,在孩子们的画纸上画上许多小兔子的家,让他们在小兔家周围画上“篱笆”,那感觉一定会不一样的。孩子们一定不会有如此急迫的心情和切身的感受。他们在表现情感时,一定会受到局限,无法充分发挥,因此适当的作画工具选择对整个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3. 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这个活动,是一个音乐、语言、美术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活动,欢快的音乐与沉闷的音乐进行对比,让孩子们从高兴、兴奋的状态一下子跌入紧张的气氛当中。音乐的出现,可以让孩子们的感觉更直观、更形象。

接下去的几次,兔妈妈及大灰狼的语言让孩子们既感觉到紧张,又产生一种战胜大灰狼、保卫家园的强烈情感,很自然、很乐意地加入到重复的劳动中去。孩子的创作过程完全是他们表达知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是他们情感宣泄的重要途径,非常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情感需要,假如没有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很难达到如此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班开展艺术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内容。可以用游戏方式或是设定故事情境或是以他们熟悉的人或事为内容;选择一种合适的作画工具,恰当地将音乐、语言、科学等合理地融入进去,形成一个为孩子们喜欢的美术活动。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篱笆墙 篇9

1.通过看看、说说、摆摆、画画感受长横线和短横线的组合,并在启发下画小草。

2.有关心小动物的情感,愿意帮助弱者。

3.乐意参加绘画活动。

活动准备:

1.环境的布置,布置成篱笆。

2.情景的创设,大灰狼的出现。(大灰狼头饰)

3.蜡笔,画有小兔子的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1.通过情景,带兔宝宝们去吃草,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小兔子们,肚子饿了吧,妈妈带你们到草地上去吃草吧!”(在进场时,引导幼儿穿过篱笆,让孩子们发现篱笆)。

2.通过大灰狼的出现,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大灰狼进不来的原因,帮助幼儿认识篱笆。

(1)大灰狼的出现,“呀,大灰狼来了,快躲到椅子上去。”(接着,听大灰狼的表述。)“呀,我发现了好多兔子,今天我可饿着呢?让我去抓几只兔子来垫垫肚子把!呀,怎么过不去呢,呀,怎么钻不进去呀。(大灰狼表演,让幼儿感受篱笆的特点:长横线与短横线的组合)。

(2)呀!大灰狼怎么走呀?(进不来)为什么大灰狼进不来呀?(被挡住了)它可以钻呀?(两根小棒间空的太少,钻不过来。)

(3)认识篱笆,原来这儿被兔妈妈用长长的棒和短短的棒搭成了一组篱笆墙,大灰狼就过不来了,这种墙就叫篱笆墙。(幼儿说说)。

3.让幼儿自己摆摆,进一步感受长横线和短横线的组合。

(1)原来篱笆墙有这么大的本领。瞧!还有很多小兔害怕被大灰狼抓走呢!让我们一同帮他们造一个篱笆墙吧!

(2)幼儿用(长和短)的材料进行摆放。

(3)你们是怎么摆的呀?(再次引导幼儿篱笆的长横线要从头到尾,短竖线间的距离不应过大。(在幼儿表述的过程中进行示范。)

4.幼儿绘画,并给予指导(对于动作快的幼儿可引导添加一些小草。)

(1)原来这样以后大灰狼就进不来了,让我们动动我们的小手,用蜡笔给他们做一个又牢又密的篱笆墙吧!

(2)幼儿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化的密,长横线一定要画到头。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方案教学方案 篇10

1.能够用线条、图案进行组合,装饰小蛇的身体。

2.体验线描活动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谁呀?小蛇的身上有哪些漂亮的图案呢?

2.小结:小蛇的身上有很多线条和图形组合起来的漂亮的图案。

二、教师讲解示范画装饰图案。

1.那你发现了哪些漂亮的图案?还有哪些好看的图案呢?

2.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进行范画。

3.请个别幼儿来尝试画装饰图案。

(1)那这个图案是用了那些线条和图案组合成的呢?

(2)那谁来试试,这个图案可以怎么画?

4.引导幼儿在画面空白处进行绘画

(1)其实这条小蛇可贪吃了,你们觉得它可能会吃些什么呢?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画面空白处画上一些吃的,丰富画面内容。

4.小结:今天,我们发现这条贪吃的小蛇身上的图案不只是简单的线条或者图案了,而是把线条宝宝和图形宝宝组合在一起,画出了好看的装饰图案。等会儿就请你们也来试试吧!别忘了画画它爱吃的东西!

三、组织幼儿操作

提出操作要求:我们装饰的图案要整齐地排列在小蛇的身上才好看哦!现在一起去装饰吧!

活动反思:

小班美术活动:花儿开了 篇11

“花儿开了”表现的是冬天梅花开放的季节,正好结合“冬天”的主题活动。利用吹画、点画的形式创作梅花,让幼儿在体验活动新奇之余感受绘画作品的“美”所在。梅花在小区、公园等地会有,部分孩子有观察的经验。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新奇创作手法的诱导,孩子们会兴趣浓厚,其艺术活动价值“感受、表现、创造美”就得到体现。

目标预设

1.欣赏梅花盆景,了解梅花只有枝干和花朵的特征,感受梅花的美。

2.尝试用吹、手指点画的方式大胆表现自己心中的梅花,体验操作过程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吹画的方式创作树干。

难点:尝试用吹和点画等不同方式结合创作梅花。

设计理念

小班幼儿对形象突出且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深冬来临,在小区里,在公园里,当梅花开放时,孩子会新奇地发现竟有在冬季盛开的花儿;部分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通过闻一闻、看一看等去观察这冬天里香气扑鼻的梅花开放,他们有初步的经验基础。利用颜料进行吹画对于小班下学期幼儿来说是新鲜的,有趣的。而前期,幼儿具有玩颜料的基础,他们曾经用过手指和手掌等进行点、印画。但是吹画,以及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作画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

活动通过观察梅花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初步体验吹画的方法和乐趣,运用点画、吹画两种方式的结合表现自己心中梅花的美。通过欣赏梅花的盆景,感知梅花的基本特征,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通过个别幼儿的操作尝试,了解掌握吹画“树干”的基本方法,以及点画花瓣的经验巩固。在独立操作和最后的评价中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并建立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吹画

了解梅花特征,尝试运用吹画的方式表现树干。

1.欣赏梅花盆景,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

教师出示梅花盆景。

师:冬天来了,有一种花不怕冷,它露出了美丽的笑脸呢。猜猜看,这是什么花?

(评析:幼儿注意力集中在梅花上,观察着梅花的样子,部分幼儿会跟老师或是同伴表述自己看到的梅花,并大胆猜它的名称。)

师:你看它长得什么样子?

(评析:幼儿会说出他看到的花朵、树干等特征。)

师:是的,它有棕色的树干、红红的花朵,它的名字就叫做梅花。

2.幼儿模仿教师自由吹画。

(1)教师示范吹画树干。

师:今天,老师想画这美丽的梅花,请你看看我在做什么?

教师出示画纸、吸管、装有棕色颜料的眼药水瓶,按照滴、吹的方式进行范画。

(评析:幼儿观看教师吹画树干过程,被新鲜的绘画方式吸引。)

师:(展示“树干”)看,这像梅花的什么?

(2)提供装有棕色颜料的眼药水瓶、画纸、吸管若干,进行第一次吹画尝试。

师:你们也去试试吧。

(评析: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行为差异呈现,一部分幼儿依据自己观察到的进行独立操作,方式方法正确;一部分幼儿观察同伴行为,并模仿;作品差异呈现,线状无“分枝”感、成圆点滴水状、与教师作品形似等。)

3.交流分享。

师:你是怎么做的?

(评析:在幼儿交流过程中,注重吹画方式方法的学习。)

二、感知体验

1.欣赏作品梅花图。

激发幼儿创作兴趣,了解梅花图树干和花朵的不同绘画方式。

(1)出示梅花图片。

师:看,这是我画的梅花图。

(2)引导幼儿描述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美。

师:你看到了什么?

有多少朵小花?

它们长在哪里?

你感觉它们怎么样?

2.个别操作,点画梅花。

巩固已有手指点画的经验,了解花朵的绘画方法。

(1)出示幼儿“树干”作品、红色颜料盘,讨论点画梅花的方法。

师:只用手指可以怎么画梅花?谁来试试?

请个别幼儿操作。

师:怎么蘸颜色?(用右手食指亲亲颜料,找一个枝头点一点。)

怎样变成圆圆的花?(几个点围圈圈靠在一起做朋友)

点完之后,小手要擦擦干净。

(2)操作顺序巩固。

师:画梅花,我们要先画什么?(树干)然后呢?(梅花)

三、创作表现自己心中的梅花

在绘画过程中,幼儿尝试运用吹画的方式表现树干,并用点画的方式表现梅花,体验作品的“美”和活动的趣味性。

在新的绘画纸上作画,每位幼儿领一根吸管、一瓶颜料,每桌一盘红色颜料。

师:想不想画一棵自己的梅花树?那你去试试吧。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以鼓励尝试为主,关注到整体与个别)。

重点:引导幼儿运用两种颜料,两种方式绘画。

难点:吹画时的方式方法。

幼儿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1.吹画:局限于“一条线”,分枝感不足。

——个别指导,同伴协助

2.绘画顺序:先点印梅花,后吹画树枝。

——教师提醒,同伴互学

3.画面布局:梅花过少或者过多,位置不对。

——教师指导

四、欣赏作品,评价

体验创作的快乐,激发自信心。

1.展览作品,讲评结束。

师:你们喜欢你们自己的梅花吗?喜欢什么地方?

我觉得你们的梅花很漂亮,因为你们刚才在画的时候特别认真。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关注:

(1)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比如对专注力、创造力、良好操作习惯等进行评价。

(2)幼儿的作品树干与花朵的形态,布局等评价。

2.幼儿张贴自己作品,装扮教室。

上一篇:员工内部调动管理办法下一篇:《富兰克林自传》读书心得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