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有效性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有效性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有效性 篇1

“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但这一作用却未必一定会把教育推向理想的方向。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理念、评价目的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都影响着评价对教育的导向。”而区域活动讲评是幼儿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范畴,现在在活动区讲评中还存在很多误区和问题,我们尝试从一个区域讲评案例来对区域活动讲评有效性进行初步探讨。

区域活动评价实录: 今天教师围绕主题“动物”预设的区域重点是:

1、益智区:按一定规律串珠。

2、搭建区:为小动物盖一座温暖的房子。

3、美工区:泥工--可爱的小动物

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坐好: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在活动区中都玩了什么?

幼1:我在益智区玩得串珠子,串了一大串,我很开心。师:你真能干,串了这么多。可是我发现欣悦小朋友串的比你多,下次一定要努力,好不好?(幼儿有点难过地答应。)幼2:我在结构区拼了一座房子。师:你真棒!小朋友你们都过来看看他的房子,盖得好不好?漂不漂亮?(大部分孩子只是欣赏性的看了几眼,没有孩子研究这个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幼儿的创意没有被大家发现。)幼3:我在泥工区作了一只小青蛙。师:你做的青蛙真像。

师:那你们觉得自己今天玩得好不好? 幼2:我在结构区盖房子,本来玩得好好的,可是杨泽城过来捣乱,把我的房子推倒了,我只好重新盖。

师:某某,你这样子捣乱,小朋友会不喜欢你的。下次活动时,注意点,好不好? 师:小朋友你们今天表现得都很好,每个小朋友都在自己喜欢的区里玩了,而且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老师希望下次活动区的时候你们能做得更好!表面上看,教师在今天的评价活动中似乎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自评自己的活动,教师加以肯定。但是仔细分析,却不难看出,教师的评价导向停留于以事论事的做了什么,做得好不好?而没有围绕预设的目标,让幼儿进行新经验的分享,教师对幼儿的鼓励没有任何的推广意义,其他的幼儿根本不知道老师口中的“真好,真棒”到底是好在哪里?又是棒在哪里?可以说,这样的讲评,幼儿是一无所获的。我们将当前在区域活动讲评中存在典型性问题归纳如下:

1、由于教师对讲评活动的教育功能缺乏全面充分的了解,导致讲评的目的不明确,评价的导向盲目,如在结构区幼儿的新创意教师没有进一步挖掘,使它成为全体幼儿共同的新经验。

2、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幼儿活动过程。教师对于评价活动的观念比较传统,从一句:“玩得好不好?”“都完成了任务”中可以看出教师关注的是幼儿活动的结果而不是探索过程。如在益智活动中,只比较两个孩子串珠子的多少,而没有注意到串的少的这个孩子在这一过程是多么的认真,多么努力,忽视了幼儿的进步和努力程度。

3、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在强调幼儿主体地位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整个评价过程教师的作用比较被动,对幼儿的交流未能体现出引领、归纳、和提升的导向作用,从而削弱了讲评活动的教育功能。

4、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往往更注重技能掌握的好坏,忽视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如在艺术领域中,教师对幼儿作品大多是用“××画得真好”、“××做得很像”、“你们今天都很棒!”好在哪里老师只字不提,评价敷衍而过,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忽视幼儿的个性发展。

5、讲评的方式、方法单一局限。评价多集中在最后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评价和随机评价。只有集体讲评,忽视个体和小组评价。

成功的讲评应该是有效的、动态的、互动的、策略的,我们应从功能上、理念上、教师的角色定位上、讲评的内容和策略等方面重新去认识、研究区域讲评活动,使讲评活动发挥其最佳的教育效能。

一、加深认识, 理解区域讲评的教育功能

评价的功能不在于评判,而在于激励、诊断、导向、提升经验、促进幼儿同伴交流与学习等。在讲评时,不能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幼儿的活动,而应特别关注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所做的努力,个性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以及所获得的经验等。成功的区域活动讲评能使我们更全面了解区域的状况,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随机、灵活地让幼儿与人、事、物(材料、环境)交流、互动,进而促使区域活动各个要素不断优化、组合与协调,使活动区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真正的现实价值。

二、转变评价观念,注重讲评活动过程

在新《纲要》指导下,配合课程观的转变,评价观也发生根本的变化,从关注结果转化为关注过程,区域活动后的讲评教师尽可能做到注重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作出的努力,即幼儿在自信心、坚持性、独立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表现,不必过分关注幼儿学到了什么知识,而应该重点关注幼儿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教师对幼儿的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幼儿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理。

三、准确定位,发挥教师在区域讲评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在讲评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应能有效引发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和智慧,对幼儿的讨论和交流起到引领、支持、整理、提升的核心作用。在实施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善于捕捉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契机和讲评信息,能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机调控,使讲评环节成为区域活动的“热点”、“高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区域讲评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

一、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通过回忆做过的事,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活动,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其

二、引导幼儿分享与交流:能引发幼儿间的分享交流,根据自己的操作经验理解并进行判断,促使幼儿从同伴的交流讲述中获得信息。其三: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运用经验:教师在引导幼儿表述经验、展示经验的同时,应能以隐性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迁移整理经验、迁移经验、提升经验,激起再次探索活动的欲望。

四、善于捕捉有效信息,使讲评的内容动态化。

区域活动的目标在于发展个性,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应该将区域讲评活动整合为幼儿区域活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区域讲评活动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评内容的摘取和展开。在讲评时,讲评的内容要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要多采用积极性评价和纵向评价来评价幼儿,使幼儿体验到被肯定、成功的喜悦。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各种信息都可以成为讲评活动的内容,如: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幼儿区域规则遵守情况等。但这些内容并不是共同存在于某一次的讲评活动中,每次的讲评活动都应有侧重点,这些侧重点的确定有赖于教师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细心的观察和捕捉有效的信息,并即时地生成。

五、讲评方法多样化,促进师幼双向互动

每次区域活动的重点都会有所不同,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和个性特点,同样的幼儿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讲评时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1、讨论法:设置或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的讲评方法。

教师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情况的观察,抓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和推广,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展开讨论;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与大家一起讨论。不管哪种讨论,目的主要让幼儿通过讨论思考,充分、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总结出大家较认同的学习方法,积累各种经验。

2、成果展现法:展现作品分享成果,体验成功的讲评方法。成果展示式是教师在活动中发现某幼儿有创新的作品或有创新的玩法,讲评时展现交流,分享成果的方法。主要通过幼儿的作品展示,或者让幼儿自己将探索尝试的方法和过程再次进行当众介绍演示,让幼儿自己介绍互动交流,分享成功的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发展幼儿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如美工区或建构区中某作品的展示与介绍。

3、探索主题法:围绕着现阶段的主题活动或半日主题活动在区角中投放新材料后而进行讨论交流的讲评方法。其特点是把区域活动的自主学习与集体活动相结合。讲评时教师与幼儿讨论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名称;交流发现哪些区域中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有些什么;讨论这些材料可以根据主题内容进行哪些探索活动等,激发幼儿探索主题奥秘的主动性、积极性。

六、尊重个体差异,讲评的范围点面结合

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评价的范围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个别化讲评,小组化讲评和集体化讲评,个别化讲评是“以点论点”,小组讲评、集体化讲评都是“以点带面”。

三种讲评在运用方式上要讲究策略。不同讲评方法,适用于特定的时机。个体化评价关注于幼儿个体的进步,宜采用激励法进行讲评,在鼓励的同时应不忘为孩子的进一步提高指明方向,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真棒,真好”了事。当区域小组活动中出现了某一操作问题且急待解决时,是运用小组评价的良好时机,教师提供支架法引导小组幼儿围绕当前问题一步步展开讨论,让幼儿在思维碰撞中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进一步实践、探索,促使小组中幼儿共同的活动得以拓展。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了典型性的问题而又无法即时解决时,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了某一有价值的操作亮点时,当幼儿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时则有必要在活动后组织集体化的讲评。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有效性 篇2

一、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成为评价的主人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在活动结束后, 他们往往还沉浸在游戏的情节中, 经常在一起讲、说游戏的内容, 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应尽可能地让幼儿想说就说, 多说, 表达他们的各种想法, 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需求和想法, 能及时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中班孩子刚开始的时候, 还不知道怎么评价, 教师应该以游戏伙伴的身份组织游戏的讲评, 这样可以拉近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评价时可以先提出一些需要回答的问题让幼儿来讲述, 例如:你今天什么地方玩得开心呢?有没有不开心的地方呢?是什么呢?你有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游戏情况, 大部分幼儿能积极讲述自己的发现, 自己在游戏中的体验, 也把成功的经验分享给了大家。在一个阶段后, 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己问“为什么?”回答“怎么办?”而不再是由老师一步步的引导每个幼儿。要促使幼儿主动介绍作品, 发表自己在游戏中的见解, 逐步成为评价的主人。

二、教师要注重积极评价, 培养幼儿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在区域活动中, 积极的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中班幼儿虽已有初步的自我评价能力, 却很朦胧, 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 依靠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来评价自己, 教师是他们心目中最有分量的评价者。所以教师要多给予积极评价, 多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尽量找到优点进行评价, 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孩子集体鼓掌, 或者用孩子的集体呐喊“真棒!真棒!你真棒”或是“老师为你加油”等, 充分调动孩子的激情, 让他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果教师再给予一个拥抱或是一个抚摸, 对他竖起大拇指, 并辅以赞许的目光和真诚的微笑。这样, 幼儿更是喜悦, 感受到了成功, 得到了肯定, 自信心倍增, 并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会有争取做得更好、更优、更棒的决心。

三、及时抓住游戏中的闪光点进行讲评, 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健康地发展

每个幼儿的探索思维不同, 他们往往能表现出让人感到新颖的东西, 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是抓闪光点讲评的前提。在评价中, 让这些闪光点展示出来, 帮助大家共同获得, 有经验的孩子在展示中巩固了自己的知识, 其他孩子通过学习感知经验, 在以后的实践操作中可以反馈出来, 成为已有经验。教师在评价中要充分肯定幼儿特有的想法和创意, 鼓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 分享他人的成果使每个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满足, 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获得了情感体验, 使游戏活动健康的发展。

四、注重区域活动中的分层次评价, 可以照顾幼儿中的个体差异

教师只要尊重幼儿意愿和情感的需要, 就能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评价活动中, 要做到分层次评价幼儿, 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在区域评价中要纵向衡量幼儿, 要根据他们个体的差异和个性发展, 鼓励幼儿体现自我, 勇于尝试, 对能力弱的幼儿毫不吝啬地运用激励性评价, 增强他们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信心, 提高他们对区域活动的兴趣, 帮助他们提高自己, 对能力强的幼儿, 则要适当增加难度, 让他们收获更多。

五、通过区域评价活动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延伸新的学习内容

新的教育理念是侧重幼儿未来的发展, 重视每一个幼儿都有发展, 而不是要求所有的幼儿都以相同的速度掌握某一项内容。教师在评价中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所学习的内容, 也就是让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 为幼儿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内容。

在中班的建构区中, 幼儿用了许多的小型积木搭建了宝塔, 在多次修改和创新后, 宝塔搭建已经越来越熟练了, 他们开始尝试搭建辅助设施:凉亭、小桥等物体了。刚开始, 有的幼儿用大型积木排列在一起搭建小桥, 有的用塑料玩具悬空搭建小桥, 有的用小型积木叠在一起搭建小桥。幼儿多次尝试后, 教师要有意识地展开讨论:你看过什么样子的桥?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在观察了广场上的桥和公园里的桥后, 总结出:桥不仅要稳固, 还要漂亮。教师又组织讨论:桥搭建在什么位置好?幼儿在思考后得:桥可以散放在宝塔的周围, 和四周的凉亭、树木等协调在一起就更美观了。由于是幼儿综合自己的观察结果, 在开始搭建后, 幼儿的建构作品比往常有层次、更丰富。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看见教师对幼儿的建构活动的评价结果, 引出了新的学习主题, 幼儿用评价的信息去指导幼儿学习过程的展开。

综上所述,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实践中, 区域评价活动不仅仅是对最后的结果的评价, 评价过程应该是幼儿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应该关注孩子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注重个性化和发展性。教师如果把握好游戏的评价, 就会让孩子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在游戏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让评价、发展、教育真正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

摘要:中班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通过引导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人, 注重积极评价, 及时抓住游戏中的闪光点进行讲评, 分层次评价等方法, 合理引导幼儿一起参与游戏的评价, 培养幼儿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促进幼儿在以后的区域游戏活动中积极健康地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有效介入;评价

一、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介入

教师要积极准备区域活动。区域活动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区域活动的建立、区域建材的准备、区域规则的制定等等。

首先,区域场所的选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活动场所,如:教室、走廊、墙壁等等都可以进行布置。儿童在区域活动中大部分是分散的,因此,教师要集中儿童在活动中的注意力,以教师为核心进行安全活动,给儿童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自由独立的活动平台。在儿童区域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要针对这一阶段儿童的成长特点和爱好,设置不同的区域活动。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对于陌生的环境有着较大的恐惧,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比如:忧郁、不想上学、厌烦情绪等等。因此,教师在区域活动选择时,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女生,开设角色扮演活动,准备各式各样的娃娃玩具,在颜色基调选择时,可以选择暖色系列,缓解儿童对新环境的抗拒心理,在对男生时,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游戏比赛活动来吸引幼儿的目光。

第二,教师要适当准备区域活动的材料。区域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儿园对儿童的教学工作,是一种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材料的投放时要根据儿童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活动中的行为来满足需求。例如,有的儿童喜欢画画以及欣赏画作,教师就可以布置相对应的艺术环境,在墙壁上贴满各种各样的画,包括山水画、风景画,人物画等等,这样在儿童感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画画,并在画好之后由教师指引挂在墙上。

第三,在区域活动中约束儿童的不正确行为,是保障儿童安全的重要保障。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儿童行为守则时,要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儿童的要求,并根据教师的长期教学经验,在不与儿童利益冲突的前提条件下,制定区域活动准则。

除了以上的准备工作之外,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介入要适当、适时、合理。不能完全进入到活动中去,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不要亲力亲为,要为儿童留下个人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应是活动中的护栏以及指导者,主要的活动内容还是由儿童来创造的,在介入的过程中不能对儿童说“这个不行”“不可以”这一类的话,要斟酌措辞,例如“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如果你是××,你会高兴吗?”“想要尝试吗?”这一类的问句,要让儿童自己来决定解答,这个过程不可急躁,因为这个阶段正是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的宝贵经验,教师的介入一定要有度,不可越界,在发生问题时不可臆断,一定要慢慢地进行讲解,在劝解无用的情况下可以给他们讲解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让儿童自己考虑事情的结果,在活动中让儿童养成谦让的良好品格。

二、善于总结,做好区域活动事后评价工作

教师在评价区域活动时要遵循科学、开放的评价准则,以激励儿童积极参与到区域活动中去,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基础,让儿童形成独特的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总结出儿童的不同表现结论与衡量标准,按照这些标准对幼儿进行差异性的评价活动。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采用鼓励式的方式,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可以发放一些实质性的奖励,例如糖果、苹果、小红花之类的东西,而对于表现较差的儿童也要进行激励,切勿进行言语上或行为上的侮辱,3-6岁的儿童正处于敏感时期,过于严厉的批评教育对儿童的心理成长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多采用赞美性的语言:“你很棒!如果你还能做得更好的话,那就更好啦!”“今天的表现很好,要再接再厉”等等。

同时也要让儿童参与到区域活动评价中来。教师指导儿童进行区域活动的评价,有利于建立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互动,拉近师生间距离。教师可以按照小组提问的方式来开展儿童区域活动评价工作,让儿童之间彼此讨论研究,做出最后总结。儿童还可以提出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与建议,更好地让兒童参与到区域活动教学中来。教师也要虚心听取儿童的意见,定期开展教师与家长的见面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在一系列的活动之中要总结出儿童的性格特点以及擅长的领域,这样对儿童日后的发展培养就较为容易,总结出这些,就要进行儿童的初始培养,可以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并时刻记录下儿童的各种反应及行为。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教师的教学要求,适当介入到区域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养成准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张德实.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如何有效地实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 篇4

摘要:近年来,“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由活动开启的另一扇门。经验证明:实施有效的区域活动既能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又能满足幼儿爱玩爱探索的心理需求。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呢?本文着重地从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介入与支持、交流分享这四方面来阐述如何有效地实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关键词: 有效 实施 幼儿园 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幼儿活动的场所内,投放可以进行各种探索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的进行探索与学习的非正规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

一、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就像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但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是拿来就可以投放的,我们应注重材料投放的计划性,使每个孩子能在活动中获得发展与提高。1.材料投放具有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与主题内容紧密相关,将教育目的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之中,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投放的材料应有目的性。比如:我们在大班主题“玩沙玩水真快乐”中结合主题的目标投放:在科学区投放装有沙子的盒子,让幼儿感知沙子的多种特点;在美工区投放沙子和水、橡皮泥模具等,供幼儿制作“沙雕”。又如在大班主题“神秘的海底”中结合主题内容投放:在数学区投放大小不同的香螺壳、辣螺壳、芝麻螺壳,引导幼儿随意抓一把同种螺进行估算;在科学区投放各种贝壳,让幼儿根据大小、颜色、厚薄进行分类。这样根据教育内容有目的投放,可以促使主题活动开展的更加成功。2.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选择投放前能够预先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浅入深,有易到难的目标投入。比如在中班的“美

工区”中,我们先投放大小不同的沙哈壳(顶处已钻有小孔)与记号笔,让幼儿学习在沙哈壳上绘画各种简单线条或图形;然后投放各色颜料与棉签,让幼儿进行色彩装饰;最后再投放棉线或塑料线,引导幼儿给这些打扮好的沙哈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这样有层次性投放既能不断的积累各种经验又能不断地提高幼儿自身发展的能力。3.材料投放具有丰富性

材料的丰富性主要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可选性具有多样,材料的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丰富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比如,我们在小班美工区投放各种拳螺壳、扇贝壳、鲍鱼壳、螃蟹壳等,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喜欢的贝壳上棉签点画。这样根据幼儿的意愿进行选择,体现了活动区的自主特征。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

观察是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是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对象有材料和幼儿这两者。1.观察从材料出发

观察材料对幼儿兴趣的激发。作为一种新材料的投入前期,最为关注的就是这一材料在与幼儿间的一个兴趣是如何引发,寻找到幼儿与材料两者之间的兴趣碰撞点,观察到材料能与幼儿良好互动,能让大部分幼儿自我参与其中,这就是适宜的材料。2.观察从幼儿出发(1)要有目的地观察。

观察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落实在一个具体的观察中,我们需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想了解什么”有了清晰的意向,才有可能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看到你的观察对象或目标,才能有效地观察到期望的有意义的行为和经验。(2)要有重点的观察

教师做重点观察的计划可能是多方面和多层面的。对个体幼儿来说,根据其目前的状况,你想了解的是什么呢?从班级的整体情况来说,你又想重点观察哪一方面呢?两者综合起来非常复杂,任重道远。因此,确定观察的重点尤为重要。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与支持

陶行知先生主张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在区域活动中,要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则需要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地给予介入与支持。

1.对于幼儿的主动求助,教师应予以支持。

在区域活动中,虽然游戏内容是幼儿自己选择的,但是他们在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会有幼儿依照他们的问题直接找到教师寻求帮助:“老师,请帮我把这双面胶撕开好吗?”“老师,请给我一个记号笔”。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的指导是行动的直接支持。有时,对于幼儿的直接求助教师的指导是语言上的暗示。例如:一天,美美选择在美工区拓印鱼,在涂色时,她跑到老师跟前说:“我用可以涂彩色的鱼吗?”我说:“你见过的鱼都是什么颜色的呢?”美美想了一下:“我见过的热带鱼就是彩色的呀,那我就用彩色的吧!”我对她笑了笑,认可了她的发现。美美对边上的小伙伴说:“你见过的鱼是什么颜色的,就可以用什么颜色涂色呦„„。”

2.当幼儿即将放弃游戏时,教师应及时介入

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常会遇到困难,为了使游戏继续进行,他们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他们获得经验的过程。但是当幼儿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因此而放弃原来的游戏行为,结果会导致失去一次经验提升的机会,使得游戏的意愿不能实现,而且经常终止游戏情节不利于游戏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的及时介入是必要的。例如:一次泽泽在美工区里用扭扭棒做花,小朋友们都期待着快点做成。他一边做一边说:“马上就做好了。”可是还没等他插在瓶子里,支撑花朵的扭扭棒查收不了花朵的重量弯了下去,泽泽一脸懊恼,低头看了半天,不一会儿马上说道:“有办法了,我把它变粗点不就行了吗?”只见泽泽又用了一根扭扭棒和之前的花枝重叠在一起,就这样花枝变粗了。可在瓶子里没插一会儿又有点倒下了。这次泽泽哭丧着脸自言自语:“怎么搞的!我不玩了。”见他要放弃游戏,我轻轻地说:“你的花枝下端没倒,你用的什么好办法?再试试也许就成了。”泽泽眼睛一亮说:“老师,我有办法了。”只见他把两条扭扭棒像花枝的下端一样绞在了一起,这样两条扭扭棒完全“抱”在了一起。花朵终于做好了,泽泽兴奋地拉着老师和同伴,请大家一起欣赏他的作品。当幼儿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后,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的幼儿开始愿意自己想办法,然后一次、两次„„面临几次失败后,他们就容易放弃游戏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观察到幼儿的行为表现,给予适时的支持。3.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介入

游戏中伙伴间常常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发生冲突,这是因为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理解他人,这时教师要介入并引导幼

儿找到能够协商的办法,促进幼儿间的交往。记得一次玩娃娃家时,圆圆和朵朵扮娃娃的爸爸妈妈抱着娃娃去逛街,看到照相馆就把娃娃放在一边椅子上自顾自的“拍照”去了,从餐厅出来的的琪琪就把娃娃抱给了我,朵朵顿时大叫“圆圆,琪琪把我们的娃娃抱去了。”眼看着他们马上就要吵架了。我赶紧说:“哎呀!这是谁家的娃娃啊,怎么没人领啊?这要是碰到坏人可怎么办啊?”他们俩听了以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不好意思地抱起了娃娃说:“我们是要给娃娃拍一张照片呀!”这样他们的游戏又开始了。

4.当幼儿无目的的摆弄游戏材料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和支持

对幼儿来说,游戏并非完全是自发的活动,同样需要模仿和学习。特别对于年龄小的幼儿和不会选择的幼儿他们更多的表现是无目的地摆弄材料。这就更需要教师适宜指导去激发孩子运用材料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使幼儿的游戏行为变为有意行为。涵涵很喜欢在游戏中摆弄材料,这天他选择“泥工区”做糖葫芦。只做了三个不同颜色的糖葫芦就开始用手乱搓橡皮泥和小棍,眼睛向着别处张望,我凑过去问:“涵涵,你做的是什么呀?”他看了我一眼,想了半天说:“是..是糖葫芦。”我又问:“那为什么要串成这些颜色?”他看看我,没吱声。我想了想问他:“那你的糖葫芦是什么口味的?”涵涵依次指着小球说:“这是香蕉味的(黄色的),这是桔子味的(橘红色的),这是西瓜味的(红色的)。”我又高兴地说:“原来你的糖葫芦有这么多口味,一定很好吃吧!”轩轩点点头,又接着串了好几串糖葫芦,一边串一边说:“我再串一个草莓味的,再串一个苹果味的,再串一个奶油味的„„”这是他根据自己吃过的颜色来选择球的颜色,涵涵小朋友玩得很投入。此时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游戏内容,这是教师观察到他的行为及时参与指导的结果。

四、区域活动中交流与分享

交流与分享是区域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整个活动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师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在交流中应以幼儿的说为主,引导幼儿说自己是怎样玩的,结果是怎样的。通过交流与分享,让幼儿有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互相交流可以让幼儿在玩时不是孤立的,而同别人交流,要去注意别人是怎么玩的,无形中既增加了自己的经验又促进了交往,同时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应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加以讲评。要注重活动过程,而不是结果,为下一次活动作好铺垫。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受冷落的区域),可通过老

师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时,则是对那些能力、兴趣有偏颇的孩子进行引导。有的孩子好拼搭操作类活动,教师就可以适当点拨,使孩子兴趣指向更广泛些。

总之,区域活动的实施是否有效,很大一部分需要看教师如何创设区域活动,教师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无论是材料的投放、观察与介入,还是最后的交流分享都要以幼儿作为主体来考虑,使区域活动适宜并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有效性 篇5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近年来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得到广泛实践的一种幼儿教育形式,它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材料,促进幼儿主动活动、自主选择、相互交流和持续探索,达到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区域活动做为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弥补了集中教育活动的面向全体有余而个别教育不足的缺陷,能从材料上和操作方法上给予幼儿不同的选择余地。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

在农村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通常普遍存在以下情况:1.没有按时开展区域活动。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没有选择的余地,都是被指定安排在某个区域。3.幼儿积极性不高。4.区域材料得不到及时添置,更新不力,跟不上活动发展的需要。5.家长对区域活动的不了解。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农村幼儿园由于地理环境较特殊,班级幼儿的人数比较多,而且师资人员不足,有些班级甚至是只有一个教师,要兼做保教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区域活动相对来说会有些困难。因此,我们要挖掘农村资源、坚持合作的原则,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园区角活动。以下谈谈农村幼儿园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幼儿是否有兴趣自愿参与区域活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在区域里是否能够获得个体自主的发展等。农村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应根据教育目标及结合本地实际创设。

1.对于农村幼儿园而言,区域的创设应针对相对薄弱方面,尤其是音乐区、表演区、语言区、图书区更是必不可少,应充分发挥这几个区域的教育功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2.首先,教师、家长、幼儿可以共同收集废旧材料如:纸盒、布条等:其次,师幼可以共同设计和制作区域标志图,如:用彩色挂历的精美图案、糖果纸或装饰带等制作各区域的标志;也可以让幼儿画一些喜欢的图案,涂上漂亮的颜色来用作区域的标志。再将标志图粘上透明胶布以代替过胶,这样区域标志图就不易损坏。家园合作、师幼合作,让家长和幼儿都有自豪的成就感,又体现了幼儿参与的主动性,让幼儿做主、成为区域的主人,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

3.区域场地的设置要善于利用班级的位置因素,师幼共同商量来设置各区域的场地,尽量做到方便幼儿活动。一般,区域的场地应尽量往墙面或角落靠拢,便于区域内幼儿可较自由地活动。

二、区域活动时间的安排

农村幼儿园多数没有开办餐点,因此,幼儿的活动时间相对而言会比较充足,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在园的时间组织开展区域活动。可利用晨间、午间入园的时间或是上午集中活动之后来开展。但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只有一个教师来带班组织活动,因此利用入园时间开展区域活动相对而言会比较好些,原因是:第一,幼儿入园的时间有间隔,此时的幼儿人数少,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指导;第二,可以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既可以一边等待其他幼儿入园,又可以参与区域活动而获得发展。

三、区域活动材料的准备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区域活动材料的准备可以采用家园合作、师幼合作、幼幼合作的办法来进行,有了家长和幼儿的共同参与,不但可以节省一半的人力资源,而且帮助家长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更进一步地了解,也能提高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成就感。首先,我们要善于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通过教师、家长、幼儿的共同配合,共同收集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如:小石头、小树枝、落叶、小草、纸盒、布条、轮胎等。其次是区域玩具的制作。

四、区域活动的组织

区域活动实际上就是分组活动。农村幼儿园只有一个教师带班上课,相对来说,组织、指导区域活动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教师的小助手,我们可以称之为小组长,幼儿参与哪个区域,该区域就要选一个能力较强的幼儿当小组长,让小组长可以协助教师指导其他幼儿、维持活动秩序等。有些农村混合班幼儿园可以让大年龄组的幼儿来当小组长,通过大带小的方式,让大年龄组幼儿帮助小年龄组幼儿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有了小组长的参与,教师就可以全面巡视整个区域活动的开展,又可以重点指导一些区域,将区域活动真正发挥了其特有的教育功效。

五、区域活动的宣传

农村的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点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即:不了解幼儿教育,认为上学就一定要学会认字、写字、计算等,懂得写字算数才算是学到知识本领,有的家长甚至向教师提议换教材,改教幼儿学拼音学写字等。因此,区域活动宣传的重点应该是向家长的宣传,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是事在必得,这样家园共育才能真正地达到一致,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有效性 篇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幼儿阶段其思维特点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转变过程中。幼儿的经验获得更多依赖于其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直接经验。幼儿园有必要合理安排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特别是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加多层次和丰富的操作材料,给予更多的操作机会,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支持,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我园基于“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的教育理念,积极通过《如何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园本教研,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的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实践中对幼儿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帮助幼儿在区域活动开展中快乐健康成长。

一、区域活动设置的因素分析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区域活动的设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幼儿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时,在充分考虑幼儿“最近发展区”和认知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首先应考虑以下三点:一是要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二是要考虑《纲要》和《指南》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三是要考虑幼儿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发展需求。幼儿教师设置的区域活动,要结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综合考虑幼儿园或班级近期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教学活动,要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和社会认知规律,并指向幼儿未来的发展需求。当然,还需要考虑场地、人数、光线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并遵循动静分区、干湿分区、相对封闭、就近方便等基本原则。

二、进入区域前的教育引导策略

教师要提前熟悉区域功能,并作好介入指导的准备。一是要充分了解区域的名称、内容、规则;二是要清楚材料投放的层次和数量;三是要明确观察记录指标,制订有相应的观察表格;四是要知道适宜介入的显性信号;五是要运用适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策略。活动前,教师需要给幼儿有意识介绍相关主题及知识,介绍区域内的新材料、新玩法、新规则,要充分信任幼儿,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幼儿进入新区域和尝试新玩法。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开始前,采用唱儿歌、猜谜语、讲故事等方法吸引幼儿对区域产生兴趣,产生想进入区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区域活动中的过程性指导策略

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特别是通过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幼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透露出相关的信息。幼儿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分析孩子的每一个具有介入指导意义的表征行为。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善于利用操作材料的多样性、层次性,鼓励孩子一物多玩,多物联玩,为不同水平、能力、兴趣、性格的孩子提供发展的平台,为孩子提供着充满探索、发现的空间。有效地指导介入,首先要为区域制订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设定好稳妥的阶段和步骤。幼儿教师要了解区域的同时,关注幼儿,熟悉幼儿。在自由自主的前提下,给予幼儿更多的选择权和操作权。

四、区域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反思指导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之实践 篇7

一、丰富幼儿感性经验

丰富幼儿感性经验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 也就是说, 幼儿平时感知经验的积累要和教师组织的区域活动联系起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感知活动也应列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之中, 而不是完全处于自然的状态。幼儿在操作活动前对区域活动内容有所感知, 积累一定的感知经验, 幼儿才能有话可说, 才有可能与同伴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同时, 因为幼儿有了感知经验, 教师的提示和引领才能使幼儿产生共鸣和呼应。如在中班的语言活动《会动的房子》前, 我先请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大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经过孩子们和家长的一番努力, 孩子们在活动中, 先进行了充分的经验交流, 了解了更多大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了这些感性经验, 孩子们在表演区中的表演有了更丰富的内容。

二、必须“吃透幼儿”

许多教师习惯将备课的重点放在教材上, 因为他们认为, 要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必须先“吃透教材”, 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这显然是在“教书”。而追求对幼儿有意义的教学, 教师必须先“吃透幼儿”, 备课的重点就放在“备孩子”上, 具体地说, 就是把准备教幼儿学的有关材料让幼儿摆弄等活动, 预先了解幼儿已经知道了一些什么, 还不知道什么, 有哪些错误经验, 判断哪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让幼儿理解的, 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 一旦对幼儿的已有经验心中有数, 那准备的教案就更针对性了。

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不同, 因此材料投放要兼顾每个层次幼儿, 不能都简单, 也不能都复杂, 要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比如操作区的夹珠珠, 就要提供大小不同的夹子和不同种类的珠珠等, 都应该体现层次性。幼儿的自主发展需要有自由的活动空间。让我们在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基础上, 一起为幼儿创设、提供这样的空间, 而不是占有。为了幼儿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 这里引用一句专家的话语大家共享:在幼儿面前, 我们不妨“被动些”“迟钝些”。

三、巧妙有效的指导策略

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区域活动并巧妙使用指导策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其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区域活动策略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区域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是否紧扣活动目标, 指导方式能否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别等都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大班绘画活动《脸谱》中, 我先和孩子们共同探讨了人的五官, 强调绘画时, 人的五官一个也不能少, 然后, 在有五官的基础上请孩子们自由想像, 在脸上添画自己想要的图案, 这时, 我请个别幼儿当老师, 有的孩子说在眉间画个大风车, 有的孩子说在脸蛋上画两朵花, 还有的孩子说把头发画成孔雀羽毛, 我一一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很快, 一张师幼合作的“脸谱”诞生了, 孩子们欣喜若狂, 在后来的美工区操作时, 孩子们表现更佳。

四、激发师幼互动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 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 而是建立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如何使教学获得成功, 一个关键性的重要因素, 就是是否建立起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

1. 阅读区中的互动。

在阅读区活动中, 我们摒弃过去由教师讲, 幼儿听的传统教育模式, 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图书。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根据幼儿情况, 提出问题, 让幼儿产生认知冲突, 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 有意识的阅读图书;幼儿阅读完毕, 则鼓励幼儿大胆的对尚未理解的内容进行讨论, 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2. 体育活动区中的互动。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教师退后成为旁观者或提醒者, 教师的积极参与能更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兴趣和质量。因此, 教师适时的参与, 引导他们玩, 怎样玩?心情怎样?遇到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再请幼儿共同讨论。让幼儿参与评价, 促使他们学习独立的对事物做出合理判断,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意识。

总之, 要保证每一次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 增长自身知识, 提高自身能力, 丰富自身经验, 提高自身认识。使孩子喜欢我们的活动, 并在活动中受益匪浅, 毕竟孩子的行为是判断我们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最有力的依据, 相信, 通过广大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幼儿教育将会成为永远闪光的教育。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教师计划、设计和组织的专门活动。它是精心安排的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幼儿顺利开展学习和达成有效学习结果的过程。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有效性 篇8

数学区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地运用各种系统、合适的材料,通过亲自摆弄、操作,来发现物体间的数量关系的活动。数学区活动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数学区活动与集体数学教育活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幼儿数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具有灵活性、自主性等特点的数学活动区活动还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本文从几所幼儿园数学区开展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提高幼儿园数学区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一、目前数学区的现状

3-6岁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教育,需要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投放操作的材料。我以几所幼儿园的大班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数学区材料的投放、幼儿的活动及教师的指导三个方面开展研究,获得对大班数学区创设情况的认识。首先,在区域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投放材料与指导也就必然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其次从材料投放方面看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投放的材料不够丰富,几乎所有的材料都只有一份,不能满足多个幼儿同时活动。投放的材料可操作性和趣味性不强,难以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例如数概念的学习对于幼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有的教师提供了让幼儿运算、连线的记录单,十分枯燥,幼儿提不起兴趣。材料提供无层次性,满足不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不少教师提供的材料往往是“一刀切”, 整个操作活动材料都一样,或者材料不一样,但体现的要求同一层次。有的幼儿能很快理解新活动的玩法,积极投入到操作过程中去,而有的幼儿则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数学区的材料并没有与该阶段数学教育内容很好的结合。数学区可以为数学教学活动作经验准备,也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教师没有抓住材料投放的时机,数学区的材料没有跟着教学内容的进度及时更新,失去了数学区活动的教育价值。再次从幼儿的活动方面看,幼儿对数学区的兴趣度不高,面对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相对抽象、枯燥的数学区往往遭受“冷落”。幼儿在数学区的活动次数偏少,除了有少数幼儿到数学区活动,其他大部分幼儿是不到数学区活动的。甚至有些幼儿只是在数学区看看,什么也不操作。部分在数学区操作的幼儿也不能按照要求正确的操作材料。最后从教师的指导方面看,教师缺乏适宜的指导由于数学的严谨性,对数学区材料的操作有一定的要求,当幼儿对某种材料束手无策时,教师往往急于将所谓的正确方法抛给幼儿,而不是通过提供帮助或通过同伴的协助引导幼儿思考,这样一来幼儿往往在短时间的操作之后便失去了兴趣。

二、提高数学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成效受诸多因素制约,区域活动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受到重视,尤其是数学区域活动的目标、区域材料的投放和区域活动指导。我们要以幼儿发展为本,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应有的作用,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发展。

(一)明确数学区域活动的目标

“目标是起点,也是归宿”,诚然,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决定活动有效性的关键要素。教师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来选择有针对性的区域活动内容。我们设定的区域活动表要能看到教师在创设区域活动时所考虑到的具体目标,对幼儿相关主要学习经验的描述,清晰地了解该区域的具体教育目标。教师心中有了这样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容易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观察儿童,指导幼儿的活动过程等。

(二)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

数学区的材料是供幼儿操作和互动的,它具有拓展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功能。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同时,它与幼儿活动欲望的强弱、兴趣的高低、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能否进行独立的思维和想象、有无探索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数学区活动材料的提供是非常重要的。

1.材料应有层次性

在数学区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从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幼儿设计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操作活动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材料,以适应不同能力层面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如:为让幼儿掌握“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排序”,我们设置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操作材料:层次一:为幼儿提供了不同颜色的塑料珠子,让他们学习按颜色特征分类;层次二:提供了不同大小、颜色的花片,学习按颜色、大小特征分类;层次三:提供大小、颜色、形状不一的几何图形、积木等材料,进一步学习按各种不同特征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排序。材料不同,难易不一,才能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幼儿参与数学区活动。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注重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设计、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操作材料,或对同一操作材料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无形中增强了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在操作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培养了幼儿大胆、开朗的性格及乐意帮助同伴、愿意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endprint

2.材料应有趣味性

数学内容本身比较枯燥,如何使枯燥的数学内容蕴含在数学操作材料中,让幼儿喜欢操作,所以玩具与玩法应该有趣味性,这样能吸引幼儿进行操作,长时间进行探索,从中获得零散的数学知识。玩法设置悬念吸引幼儿。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可以通过把数字放在区域角,使原先对数字的摆弄改为使数字组成一副漂亮的图画,让幼儿有目的的组图,增加了操作的趣味性,组好后非常又成功感。玩具新颖吸引幼儿。幼儿按数字找房间操作活动,使原本的摆一摆改变成让幼儿插一插,并且跟小动物匹配起来,提高了材料的趣味性,幼儿喜欢玩。玩具巧妙吸引幼儿。认识时间设置成时间花,花芯为钟表,花叶子为显示的时间,让幼儿根据显示时间与钟表显示的时间相匹配,组合成一朵朵花,既好看又能获得成功感,有极强的趣味性。适合大班幼儿操作。玩具呈现吸引幼儿。我们把排序的内容以小火车的形式呈现在墙壁上,让幼儿根据序卡进行排序,排序的结果呈现在墙壁上,既便于教师检验,又能吸引其他幼儿参与活动。

3.材料应有可检性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不仅只有数学区,还有其它领域的区域活动,而区域活动时幼儿的流动性较大,这使教师观察和指导具有一定的困难。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方法之一就是把操作结果的正确与否寓于材料的设计中。如小中班,一般可提供镶嵌式的材料(即上下镶嵌和镶嵌孔板等),及翻版拼图式材料(即幼儿按底版上的要求,逐一把相应的小方块摆在相应的位置上,操作完毕,翻过小方块,如正确就会出现一幅美丽的图案)。这样,幼儿在操作中不仅可以自己检验操作结果,也可以在操作中不断尝试,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成功。到大班除继续使用翻版拼图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书写记录表等材料,要求幼儿把自己在操作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结果用图画的形式(无论是实物描绘、半抽象的点图、或抽象的符号都可以)记录下来,并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教师就可以从记录表上或活动后的交谈中来了解幼儿的操作情况,了解班上每一位幼儿所具有的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以此为依据并结合教师自己的观察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以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数学区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材料,但更离不开教师适宜的指导。

1.要注意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观察

教师可以设计设计进区记录表,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状况有迹可寻。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分析幼儿活动的记录,如果发现某些幼儿在这段时间里只重复玩某几种材料,教师就应加以引导。除了引导之外,教师还可以对这段时间内能操作多种材料的幼儿加以鼓励,以引导其他幼儿尽可能操作各种材料,建构数学知识。

教师要对个别数学能力较差的幼儿多加观察。数学能力较差的幼儿往往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且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这些幼儿在活动中常常处于“闲逛”状态,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某种材料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每次活动前对他们提出相应的任务和要求。这并不是说要规定他们玩什么,而是在询问其意向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每次完成一种材料的操作,并把操作结果展示给教师或其他幼儿看。如果当天完成不了,则保留半成品,下次活动时继续做,直到完成为止。如果幼儿每次操作都有成品,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特别是当他们得到教师或者同伴的认同时,这种感觉就会更加强烈,它会促使幼儿更乐意投入数学活动区活动,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由于这部分幼儿能够专心于某种材料的操作,他们原本因无所事事而产生的纷争大大减少,因此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指导幼儿活动。

2.要提高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有效互动

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要注意方法。当幼儿对某种材料束手无策时,教师不要急于将所谓的正确方法抛给幼儿,而要通过提供帮助或通过同伴的协助引导幼儿思考;当幼儿的操作方法出现错误时,教师也不能一概否定,而是要通过适当的提问让幼儿产生认知冲突,使他们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思考,通过探索来发现自己的错误。

综上所述,要提高数学区域活动有效性,充分发挥数学区域活动的教育潜能,教师就应根据幼儿学数学的特点,精心地为幼儿创设和设计数学区域活动,提供适宜地操作材料;要仔细观察,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指导,及时调整目标和材料。让数学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平台,实现幼儿自主发展的目的。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价值 篇9

宝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董萌萌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中,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得以全面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近年来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得到广泛实践的一种幼儿教育形式,它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材料,促进幼儿主动活动、自主选择、相互交流和持续探索,达到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1.促进幼儿主动活动

区域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使孩子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通过活动得到发展,充分的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2.促进幼儿的自主选择

幼儿园常设的活动区有日常生活练习区、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表现区、娃娃家、种植区等,涉及幼儿发展各个方面的多种活动区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可以满足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幼儿园活动区设置在表现出区域性的同时还表现出层次性,小、中、大班通过区域设置的不同、材料难易程度的不同体现层次性,即便是同一班级中同一类型的活动也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来体现层次性,适宜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可以满足不同幼儿根据自己的发展程度、学习节奏等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

3.促进幼儿的相互交流

幼儿在同一活动区的活动可以看做是被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聚拢起来的小组活动。可以说,在这个小组里,每一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关注同伴的言行成为存在于每一个幼儿身上的普遍现象。由于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为此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由此导致的相互激励和启发而使自己不断地碰撞出新的火花,进而促进自己不断地在活动区中进行新的探索。可以说,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相互观摩、学习、启发和激励是经常性的,是区域活动的必然,也是幼儿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4.促进幼儿的持续探索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创造意识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可供他们持续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以及教师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幼儿初步的创造意识是在不断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中萌发的,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也是在不断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中发展的,亲自动手、动

脑的、持续不断地实践活动是幼儿创造活动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幼儿园区域活动为促进幼儿的持续探索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机遇。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 篇10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我园以“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做为教研重点,通过理论学习、座谈讨论、观摩活动、说课评课等一系列探讨活动,已取得初步的成效,现谈谈开展区域活动的“三环节”:

一、活动前的用心准备。

准备环节是第一环节,其中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以及区域材料的准备。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1、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我们的区域设置在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下,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身的方式进行学习。具体设置了以下区域:“自理区”:使用汤勺勺豆子、用筷子夹珠子种子、扣纽扣、系鞋带、编辫子、织衣服、缝衣服、蔬菜削切搓加工等;“计算区”:用小石头数数、用小木棍排序粗细长短、加减编应用题等;“表演区”:蚌壳做成沙球,竹筒做成双响筒,竹块做成快板,啤酒壳做成响铃,奶瓶做成腰鼓等进行打击乐;用树叶、芭蕉叶、包装带、袋子等做成各种服饰进行表演;“动手区”:用干花、干草制作贺年片、用种子粘成各种物品、用火柴棒粘成各种物体形状、制作小陀螺等;“科学区”里提供树叶变色、物体沉浮、用品弹性、饼干面包桔子皮食物发霉等等。

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自理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或室外: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另外,还利用楼梯转角等开设“私秘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如在走廊安排“动手区”的“颜料脚印画”,就将自理区里的“洗脚”也安排在外面靠近盥洗室的地方等。

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应该充分利用特定的空间和四周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如在上《小小的我》主题活动时,为了让孩子们形象地知道自己的生日、年龄、以及在一年12个月中的数字概念,我和孩子一起商量了多种设计方法,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在活动室的后墙上制作一棵生日许愿树,孩子们一起动手用绿色棕色轻泡、即时贴等制作了一棵大树,树上12片树叶,一片树叶代表一月份,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日月份把相片贴在相应月份的树叶上,这样谁几月份出生的就一目了然了。从中,孩子们不仅直观地获得了年和月的概念,还可以寻找出和自己同年同月出生的同伴,同时也可以比比看,谁的生日先到,并学习统计哪个月份生日的人最多,一共有几个同月同日出生的伙伴。到了孩子生日那天,他就会到许愿树前许个愿,并让老师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彩纸上,贴到自己的相片旁边,同时,他还会得到全班小朋友为他制作并签名的生日卡。又如在组织“树”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在楼梯的墙壁上布置上松树、枫树、桑树、杨树、桃树、柳树、银杏树等构成一片大森林;在走廊的墙上贴上小朋友去参观树的相片;在作品袋里装上小朋友们画的树;在教室边角摆上假的树木;在活动室上方吊上各种树叶;带领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种植园里种上各种小树、、、、、、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都用上了。根据季节的变化、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孩子们会主动地配合教师布置周围的环境。如:美丽的春天来了,大家会把各种树叶,小草、昆虫、小花带到班上,做出漂亮的画面„„孩子们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共同把活动室装扮得春意盎然。

2、家园配合准备区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农村幼儿园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现成的教玩具,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 自然物并非指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存在的材料,它包括自然界随时可觅的一切,这一切在孩子们眼中都可以成为他们最心爱的玩具。在自然区域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游戏材料。如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捡来小石头、小树枝、芦苇杆当成计算材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竽头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采来野花编织花环,互相比比谁的花美,谁的花多;泥巴做出汤丸、大炮、坦克等;稻草做出草人、草飞机、蜻蜓等„„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欣怡和妈妈用矿泉水瓶做了个“漂亮娃娃”;意强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几部“移动电话”;丽溶和姐姐用旧挂历纸剪来了“窗花”;淇莹和爷爷用各种广告纸折出了“轮船”等。家长积极的参与丰富了区域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3、材料投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应提供多层次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体现多样性与层次性。一方面从班级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探索。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另外,材料的层次性也相当重要,要求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如:美工区中,有意投入两类不同的范例供幼儿选择,一类是画好树叶的轮廓,让幼儿涂色;另一类是画好不同种类的树,让幼儿自己画出树干和树叶;不同层次的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选择。

(2)同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班要有不同要求。区域活动一般时间为40分钟左右,如何在这个时间让幼儿保持积极专注的态度,取决于区域活动材料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除投放平时所学的知识的有关图片、桌面玩具等,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同是“玩串珠”,小班学习用细绳按两种颜色或形状串项链,还可用汤勺学习吃饭;中班则可学习用筷子夹串珠,或按三或四种颜色和形状串项链;到了大班,则要增加难度,让幼儿在水中夹串珠,或按更多的颜色形状来串项链。又如“益智手套”:小班提供写着数字和画有相同数量的物体的指环让幼儿套到相应的手指上;中班多提供空白指环让幼儿自己写上数字或画出物体后再套到手指上;大班则提供加减算式指环,或在手指上吊上几个小杯,让幼儿夹进与手指上的数字一样数量的黄豆等等。

(3)要选择在活动时间内易观察到变化的材料(科学区里应特别注意)。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在考虑与主题活动《树》相结合的同时,我在科学区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树叶变色”的小实验。活动开始,5个小朋友兴冲冲地到科学区中,将各种树枝、树叶插进红黑蓝墨水中,然后很认真地观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见树叶变色。我在指导树叶粘贴时发现科学区相当安静,就忙走过去询问,发现树叶变色需要一段时间,就及时引导这5个幼儿先到其它区域活动,请小朋友活动快结束时再来观察。活动后,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树叶变色”这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变化的小实验应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而不应该放在区域活动中。其它老师也一致认为,并讨论出“特别在科学区中,要选择和投放易发现结果的活动材料。”

(4)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活动中的组织与指导。

这个环节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第二环节,也是主要环节,是区域活动的主体部分,分为两个部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在这个环节里,活动完全是自由的,幼儿自主地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在活动中也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幼儿的主动参与。

幼儿自主选择“我想玩什么”并主动探索学习。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主张教育者以学习的幼儿和幼儿的学习为出发点,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学习,区域活动的开展正适合幼儿发展的需求。以往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师的高控制、高指挥下进行,为让幼儿拥有真正的自主,我们将权力下放给幼儿,让他们自主地决定“我想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内容及玩伴,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解放了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了自己真正的主人。

如:幼儿在自己调颜料进行手掌印画时,不断探索尝试,发现颜料调得太稀,印出来的手掌画颜色较淡、还不够匀称;调得浓一点,印出来的手掌画色彩较艳丽、画面也比较漂亮。昌哲小朋友不满足于用手心印手掌,他还想出将小手握紧,用拳头印画,过了一会儿,他还想“如果用拳头的侧面印,不知会是什么样子”竟然变出了一个“小脚形状”,旁边的燕燕说“少了脚趾头”,“要不,我们用手指头蘸颜料点5个吧。”“哈哈,我的小手可以印出小脚了。”整个活动中,他们都非常专注地沉浸在手印画的快乐中。又如:在让幼儿尝试“用脚撒纸”中,老师让小朋友们用一只脚的脚趾夹住报纸,用一只手抓住报纸,用力撒开;很多幼儿玩过以后,觉得这个方法太容易啦,他们又尝试出了:用一只脚踩住报纸,一脚用脚趾夹住报纸,再撕开;还有的小朋友玩出了:用两只脚的第一、二个脚趾夹住报纸撕开,还总结出“最后一种办法最难”。从这些例子里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通过自己发现、探索、讨论、总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学会了学习。如果老师只限制他们固定用一种方法,则幼儿和情绪和活动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可见,给幼儿一些自主和权利,对孩子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幼儿参与制订和遵守规则。

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进行探索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因此,操作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如何体现幼儿自愿自主、自由地选择并进行区域活动呢?我们采用了“进区卡”这一形式,暨每个幼儿活动前带着贴有自己相片或座位号的小星星或花卡等,自己想玩什么区域活动时就把卡放到该区的标志袋中。活动中需要幼儿遵守哪些规则,应该怎么做,在活动前,我们采取老师和幼儿共同商讨的方式,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如:“10多个小朋友想玩花片,但花片没那么多,小朋友就抢花片,撒了一地,这样做对吗?应该怎么办?”我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幼儿讨论,小朋友们商讨出了“若一个区里人太多时,要懂得协商,谦让,轮流玩”“活动中不争抢玩具”“玩具掉到地上要及时捡起来”等;“要玩区域活动的时候,小朋友把小椅子拖来拖去,发出很大的声音,对吗?以后应该怎么做?”小朋友通过讨论,就知道“活动中应该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取放东西轻。”又如平时发现小组长收拾玩具的时候动作很慢,我们把这个问题也提出和小朋友一起商量,就讨论出了“收拾玩具时全班小朋友一起动手,收拾时动作要轻又快”。每一次活动前,老师会将上一次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一下,幼儿明确了活动的要求,加上教师的指导,幼儿就能进一步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2、教师的协助参与。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是“催化剂”,其工作是协助幼儿沿着兴趣的方向发展,应善于捕捉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导向新的游戏。在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光停留在材料的提供上,还要适时的给予幼儿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让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积极性的提高。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来回观察和参与游戏,不能一头扎进某一个区域中间同幼儿游戏而忽视了对其他区域幼儿的指导。要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让他们被迫接受你所认为的,那样幼儿的积极性就会大大下降或者出现厌烦情绪。在一次大班区域活动中,动手区中提供不同质量的纸让幼儿折纸,6个小朋友折出了小动物、飞机、轮船等,剑锋小朋友盯着手里的三只分别用报纸、图画纸、牛皮纸折成的小船发呆,我轻轻走过去“你在想什么呢?”“我在想,如果这三只船放到水里,谁跑得远?”“那我们试试吧。”我带着他往水槽走去,其它小朋友也跟了过来,我把水槽蓄满了水,剑锋将三只小船同时放到水里,“哇,报纸小船怎么一下子沉下去了?”“图画纸小船也沉了”“牛皮纸小船最后才沉”“那你们知道谁会跑得更远呀?”孩子们一下子全盯着我,“我们也来试试吧。”小朋友们飞快会又拿来三只小船,我将水槽塞拿掉,三只船同时下水,顺着流动的水,小船也开动了,“报纸小船没走多远就沉了”“图画纸小船比报纸小船跑得远一些”“牛皮纸小船快要到对岸了”“哈哈,牛皮纸小船跑得最远!”“那么,谁能装更重的东西跑得更远呢?”孩子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了„„此时,如果我强制剑锋小朋友“现在是折纸时间,要专心想折出什么,不要想别的„„”就会大大降低了他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使他出现厌烦的心情,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他按自己的设想活动,同时又适时地介入,留有余地的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探索,促进了他们对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种有意义的讨论和探索的活动使幼儿的思想火花碰撞并得到升华,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进一步地催化了他们对经验的掌握,也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后的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第三个环节,也是区域活动的结束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地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提供充分表现、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激发再次活动的欲望。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活动的情况,评价对幼儿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注意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评价方式有很多,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分组讨论,也可让幼儿自己评价,可以由老师指点迷津等,不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不应只侧重于结果,而更应侧重于活动的过程。

1、幼儿的自主评价。

幼儿学习活动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幼儿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而且还能激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的需要。区域评价是为下次活动出谋献策,鼓励幼儿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幼儿协作创新,发挥区域活动的魅力。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这不仅能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教师以鼓励性言语来引导幼儿,如:你搭建的楼房可真高,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搭建经验吗?你游戏玩的很开心,把你游戏中最快乐、最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好吗?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能激起幼儿想说的愿望以便更好地向幼儿介绍或展示各种成功的经验。我们通常请幼儿主动评价:“我有快乐的事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了以后玩得更好,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谁玩得好,谁玩得不好?” 通过集体和个人,自评和他评的形式,让幼儿清楚了解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和活动能力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反馈,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树立榜样或改进缺点,使幼儿在评价环节中得到共同进步,提高积极性,提高合作交往意识。

2、教师的全面评价。

区域活动的讲评是在幼儿近一个小时的个体操作活动后的集体谈话,一方面以针对个别的方法,用“迁就”幼儿的姿态,另一方面本着渗透教育目的的动机和面向全体的意图,以“集体”的形式存在的教学。它是教师通过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发现能体现自己教育目的的内容,快速地进行一定的组织后开展的,有一部分是即兴的,对教师的灵活机动性要求比较高。

教师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创新)进行重点讲评,加以鼓励,或指出幼儿在创新方面应努力的方向;也可就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大家提出讨论,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商量解决问题等。

首先,可从多角度评价:一从区域活动规则上进行评价:“今天谁玩区域活动时声音小?哪一组小朋友收拾玩具最快?”“发现有的小朋友在更换区域的时候,没有将原来的区域玩具收拾好再到另一个区域去,下次活动中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等;二从区域活动的创意上进行评价:“你学习了什么新本领?”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困难或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对一些困难或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幼儿的进一步思考,如:“为什么报纸很快就浸透水,而挂历纸就不容易浸透水,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这些问题提出就能激发幼儿进一步主动探索的愿望。”三可将幼儿的区域活动评出等级:如:评选出最佳区域:操作最认真区、成果最显著区、最安静区、材料投放最整齐区、收拾玩具最好区等。

另外,可采用多形式评价:一是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教师应该注重把集中活动和区域活动相互融合,利用集中活动的讲解,演示介绍并提供榜样,引发幼儿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评价通常采用集体评价,集体评价是对区域形式的完善,有助于平衡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充分激发同伴之间的学习,还可以根据幼儿兴奋点产生新的主题项目。要多问幼儿“你学习了什么新本领?象谁学的?”为幼儿提供互动学习的机会。一般是针对区域活动中一些较为普通的问题在全班幼儿面前提出来,如“发现有的小朋友在更换区域的时候,没有将原来的区域玩具收拾好再到另一个区域去,下次活动中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还可采用个别谈话法,对待某一幼儿出现某一不良行为时,要与之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他认识问题,提高规则意识,以免犯类似的错误。还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及细微的进步,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鼓励他发扬优点,争取进步。二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今天我玩了什么?我玩得怎么样?我们这组玩得怎么样?我觉得XXX小朋友玩得好还是不好?谁玩得好?为什么?”等,通过自评与互评,幼儿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别人的长处,进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交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年龄小一点的幼儿来说,重点围绕习惯的养成、兴趣情感、坚持性、专注性、学习方法。而大一点幼儿则重点围绕创造性、再探索的愿望、自信心、合作交流等方面。总之教师在组织交流讨论时,注意减少功利性,不太在乎幼儿的认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注重的是区域活动的过程。

上一篇:铁路车辆基础知识下一篇:畜牧兽医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