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益智区域材料的投放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幼儿益智区域材料的投放(精选8篇)

谈幼儿益智区域材料的投放 篇1

潘德兰

益智游戏灵活多样,能开发幼儿潜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之一,但益智区的创设相对又是比较难的,投放什么材料?这些材料孩子是否感兴趣?能发展孩子哪些能力……?都需要我们去观察,去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认知水平、个别差异,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合理地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兴趣,对此我们先从投放材料开始:

一、根据主题活动,科学投放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延伸,根据孩子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与之相关的材料。如:在主题“绿色奥运”活动中,开始,孩子的兴趣点是奥运会的运动项目,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各种运动项目的资料、图片,在了解奥运项目的基础上,让孩子用动作表现出来,并说出运动项目的名称,为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针对孩子好玩的特点,在益智区我们投放了奥运小魔箱,在魔箱内放入许多写有奥运会项目名称的卡片。在投放奥运项目卡片时,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全放进去,而且根据孩子对运动项目了解的程度,分批不断更新,由易到难,先从幼儿最熟悉的运动项目开始,慢慢深入,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现状,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需求,观察幼儿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观察幼儿在活动中哪种能力得到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能主动参与魔箱游戏活动的占1/3孩子,而有2/3孩子因为不认识卡片中的字词,每次想玩却不敢玩只能放弃,发现问题我们及时调整,在卡片字词的背面画上运动项目图标。这样孩子在玩游戏时不但能根据图标做出相应动作,同时也认识了不少字词。奥运小魔箱成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游戏,你表演我来猜,你说名字我来表演,你输了你得一个哭脸,你赢了你得一个笑脸。孩子们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生生互动、自主学习。

二、材料的投放与集体教学活动相结合,培养幼儿多种技能

在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先到区域活动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目的让幼儿积累直接经验,使教师更好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问题,如:在学习6的组成分解前,在益智区投放了与主题、教学内容相关的大树卡片、树叶、各种水果,大树卡片上写有数字6,幼儿通过老师为他们创设的情景,为大树粘贴与6的组成相应的带有数字卡片的树叶或苹果,孩子们对数的组成熟练后,老师观察孩子的兴趣有所降低,就在这些卡片上钻了几个洞,指导幼儿用线穿过洞与数字苹果固定,并系好。同样是数的组成,但难度增加了,幼儿的兴趣又提高了,这样,孩子们不但掌握了对数的组成的认识,还提高了幼儿串、系的技能,因此我们在投放材料时,要随着幼儿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加难度,幼儿经过观察、思考、反复操作,直到成功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判断智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幼儿的多种能力。

三、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发展水平有目的的投放材料

1、在益智区,我们还投放了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需要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的迷宫,帮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合适的迷宫,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努力来完成,体验成功的感受,在迷宫这一活动内容进一步深入后,我们就提供给孩子纸、笔,让孩子可以试着自己来设计迷宫。你瞧,董文博、邓斌、韩季余拿着自己设计的迷宫,互相欣赏、互相交流、讲述,他们讲的头头是道,虽然在我们看来是乱七八糟看不懂的多种线条,但在孩子眼里,这就是自己的创作、宝贝。

2、益智区的材料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教师在一个学期制定好的,而是根据主题的变化不断更新和调整,我们总是在一次活动结束后,进行自由讨论:在益智区还可以玩什么?还需要什么材料?在讨论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次活动还需要补充的材料。比如在迷宫游戏中,当一部分孩子玩的比较熟练后,我们要求孩子来设计迷宫,一开始孩子们只在纸上画迷宫,后来他们想到的是立体的迷宫,用实物来制作,如:用积木、冰糕棍、小棒来制作迷宫,充分激发了幼儿创作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及想象力。

四、幼儿操作过程与教师的指导,挖掘材料的多种教育价值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强调要让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因此,在投放材料过程中,指导不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的幼儿按照不同要求选择材料。材料要追求多功能性,教师应对每一种材料的用法、功能有明确的认识,使之为不同教育目标和内容服务。如:在益智区我们创设了为手指戴戒指的游戏活动,目的是加深幼儿对数的组成、数的加减法的巩固和认识,在活动中总是单一的玩法,难免幼儿会失去兴趣,一物多用,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通过观察、研究,得出不同的手型可以让幼儿区分左、右,这与教学目标相吻合。而戒指的制作,幼儿自己剪成粗细、颜色、长短不一样的纸条,写上10以内算式或数字,粘贴成戒指的形状,与美工区域有机互动起来。不但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操作过程中,幼儿按粗细、大小、长短、颜色进行排序比赛的游戏,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正如《纲要》所说,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五、师幼互动,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益智区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区域,以前活动区的材料大多以教师准备为主,并发动孩子和家长收集,存在着一定的被动性,现在,我们让孩子自己想,你可以提供什么物品?可以怎么玩?和原来完全是不一样的意义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象棋、跳棋、五子棋、游戏棋……,区域游戏中,孩子们之间互相切磋、互相学习、主动参与活动。每天早晨,为了占到位置,有的幼儿早早来到幼儿园,为对手摆好棋子。但我发现参加棋类游戏的孩子并不多,而且一直是那几个平时爱动脑筋、比较活跃的孩子。我们两位老师就有意识的参加到下棋的行列,我们的举动引起了孩子的注意,渐渐的下棋的孩子多了,观战的、参战的,热闹的很。

一段时间后,孩子们都会下象棋了。但每天重复玩这些游戏棋,时间长了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热情也随之减退。在一次总结评价中:“你们今天下棋谁赢了?赢了几次?”有的孩子竟说不出来,为激发孩子的兴趣,我们就与孩子们一起设计了一张“幼儿下棋统计表”,每天下棋的小朋友可以在上面记录,写上自己的名字,下什么棋?可以画图案做标记来表示,赢的小朋友在名字相对的一栏中画上小红花、笑脸或五角星。有了统计表,老师在讲评时一看就知道谁赢了,赢了几次,并为赢了的小朋友奖励。征得孩子们的同意,以此作为本期末评选“小棋王”的依据,为了得到“小棋王”的称号,孩子们参与棋类游戏的劲更足了。

在益智区,孩子们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我们心里高兴,家长更是见人就问:“你们的孩子会下象棋?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下象棋……”肖健波的父母为了检验自己的孩子下棋的水平,亲自坐在一边观战,为孩子加油。韩季余的爷爷每天早晨来问我们:“怎么办?自从韩季余学会了下象棋,每天缠着我们下棋,他爸爸、妈妈下不过他,我又不会下棋”。从家长的话语中,我们听出家长满意、骄傲、自豪的话语。我们趁热打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建议家长在家里创设棋类游戏氛围,丰富孩子在家的生活内容,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有许多家长都说:“我们孩子现在变得爱动脑筋了,以前总是一回家就看电视,没个完,现在就想着下棋,玩迷宫……”,这就是孩子主动学习的结果吧。

益智区材料要有层次性,并且经常更新,只有新的知识才会带来新的发展,新的提高。这些材料是教育活动的延伸和升华,是随着主题活动的变化,不断变化、更新,益智区的教育功能主要帮助幼儿发现、了解,并展开探讨的区域,每种材料的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知识经验也就不同。因此,我们会注重挖掘活动材料的多样性,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努力为幼儿创设“愉快、充实、自主、有序、发展”的区域环境。

谈幼儿益智区域材料的投放 篇2

关键词:层次性,多功能性,分享验证,幼儿经验

一、材料投放要注重层次性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是同一年龄段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速度。

操作材料:模式排序

方式: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段提供各种形式的模式卡, 有动物模式卡、树木模式卡、点卡等, 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模式卡进行模式排序, 在操作过程中能力较弱的幼儿望而却步, 不能理解教师的意图, 能力较强的幼儿却因缺乏挑战而丧失兴趣。

调整:

小班提供“接着排”和“填空排”方式的操作材料, 帮助幼儿熟悉、巩固模式排序;中班逐步提供实物模式卡、抽象模式卡及模式图示, 帮助幼儿在模式与实物排序间建立联系;大班在提供模式卡的基础上还可提供一些“留白”的模式卡, 让幼儿将自己的模式表现出来。

模式排序在小、中、大三个年龄段都存在, 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不同能力水平投放操作材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除了要考虑模式本身的难易程度, 还要考虑模式材料呈现的方式, 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 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 使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材料投放要注重多功能性

在二期课改背景下, 数活动不是单独存在的, 它是与主题活动密切相关的, 在材料的投放上不但要考虑领域经验, 还应考虑主题经验。

操作材料:交通棋

方式:

固定的交通棋谱, 上面有各种正确的和错误的交通行为, 骰子掷到几, 纸制小车就在棋谱上走几步, 如果走到正确的交通行为上, 就前进;如果走到错误的交通行为上, 则后退。游戏过程中, 幼儿能理解游戏规则, 根据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 玩法和经验的获得较为单一。

调整:

可组装的交通棋谱, 交通棋谱由一块块小方格组成,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 设计出不同的线路, 同时棋谱中的交通行为由幼儿自行设计, 并决定不同交通行为产生的结果, 即前进或后退。幼儿围绕设计线路、制定规则、下棋这一系列行为开展游戏, 非常投入和积极。

在这两种方式中, 幼儿都能掌握下棋的规则, 但是在主题经验 (了解和遵守交通规则) 和区域核心经验 (了解和遵守下棋规则) 的达成上调整后的投放方式更加高效, 幼儿的操作行为也更加自主和积极主动。

三、材料投放要注重分享验证

验证是益智类材料投放中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之一, 如何在个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及时的验证与跟进, 是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个别化学习的分享验证既有操作结果的验证, 也有操作过程的分享, 在此过程中, 教师能更好地了解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学习方式等。

操作材料:动物找家

方式:

将四种动物根据教师制定的游戏规则送进十六宫格的家中。动物找家的游戏规则有“在同一行和同一列不可出现相同的动物”, 游戏规则随着幼儿对游戏的熟悉逐渐增加难度。幼儿对该材料是感兴趣的, 但是由于教师无法及时跟进幼儿的操作, 使得“会玩的幼儿”越玩越开心, “不会玩的幼儿”也不知道自己的操作出现了问题。

调整:

在材料旁边增加了“动物找家英雄榜”, 幼儿根据游戏规则将自己为动物找好的家展示在墙面上, 这样既分享了自己的操作经验, 也便于教师的检查。成功的孩子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增强了自信;有困难的孩子也从他人的展示中学到了方法和经验。

通过实践, 我们发现可以将验证与分享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分享展示幼儿操作成果的过程中, 间接地验证了幼儿的操作过程, 有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进指导, 也有利于幼儿间的相互学习。

四、材料投放要注重幼儿经验

在个别化材料投放中, 投放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要考虑幼儿当前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

操作材料:测量 (中班)

方式:

教师提供了各种测量材料, 有毛线、小块长方形积木、塑料直尺、玻璃胶等, 比较两条不规则路线的长短。操作过程中, 大多数幼儿选用了小块长方形积木, 通过使用积木数量的多少比较两条路线的长短;个别幼儿选用了毛线, 利用合作的方式或者利用玻璃胶固定起点和转折点, 通过使用毛线的长短比较两条路线的长短。活动过程中几乎无人选择塑料直尺, 即使选择的孩子最后也因为无法累计而放弃了。

调整:

取消了不适合中班幼儿的测量材料———塑料直尺, 鼓励幼儿选用自己觉得适合测量的材料补充进测量的操作材料中。

中班幼儿对于直尺的认读经验是比较少的, 累加经验更是欠缺, 因此直尺并不适合在中班测量材料中提供, 教师在投放操作材料时不能一味追求材料的丰富, 而应考虑材料对于幼儿的适宜性, 同时操作材料的投放可以师生共同完成, 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 幼儿的相关经验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园益智区材料投放 篇3

一、益智区的教育功能与目标

充满魔力的益智区是幼儿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幼儿在操作、摆弄、摸索、尝试,的过程中走进了智慧宫。五颜六色的几何形体让孩子们既摸到了形又欣赏了色,比较了大小又区分了高矮;那变幻多端的小小橡皮筋让孩子们感到创造力的神奇;在棋子的对弈中体味出成功所付出的艰辛。在那奇妙的思维、有趣的想象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天赋和潜能,感受到智慧的翅膀在翩翩飞舞。“在拼摆游戏、造型游戏中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发挥。通过扑克游戏、拼摆游戏等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在棋类游戏中幼儿的分析、综合、推理、概括能力得以发展。在棋类游戏中幼儿的观察力、取胜的信念、规则意识及坚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得以锻炼和发展。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专心做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投放与集体教学活动结合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可以在益智区投放相应的材料,如“香香的水果”这个主题,教师要让幼儿认识水果,了解水果,这样就可以放置一些水果拼图在益智区中,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对水果产生兴趣,并且了解它的一些外部特征。之后可以增加难度将拼图变得更小一些,教师继续让幼儿在拼图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明白各种水果之间的不同。因此我们在投放材料时,要随着幼儿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加难度,到幼儿能够接受的程度,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幼儿的能力。同时除了拼图,还可以在益智区中投放一些别的东西,像是用水果制作的益智玩具,有可以按照不同的规律进行排序的东西等等。

三、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投放材料

每个孩子的兴趣需要、认知水平、个别差异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要去了解幼儿,在这基础上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我看到过一个小孩子拿着玩数字游戏在玩,但是他完全不会他的玩法,我跟他说了一下应该怎么玩他就能很好的把游戏完成,所以教师胡指导也是很重要的。如在益智区中投放一些棋类游戏,不同的棋类游戏难易程度不同,教师在幼儿玩的时候在一旁进行指导,有写幼儿在玩棋类游戏时不知该怎么玩,因此指导是必要的,同时这里面还要和同伴一起玩,这里可以发展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了。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水平帮助幼儿选择适合他得棋类游戏。教师还可以让幼儿一起动手来制作一种棋盘,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幼儿对这个游戏产生兴趣。

四、挖掘材料的多种教育价值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强调要让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因此,在投放材料过程中,指导不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的幼儿按照不同要求选择材料。材料要追求多功能性,教师应对每一种材料的用法、功能有明确的认识,使之为不同教育目标和能容服务。如扑克牌:它可以让幼儿用它进行排序、分类,甚至幼儿可以自己想一想它可以怎么玩,在很多方面发展幼儿的能力水平。

益智区与其它区相比,更注重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从材料的提供上不难看出许多与数学教育有关,但作为教师首先应清楚地认识到幼儿掌握知识是有限的,而得到思维能力,却能帮助幼儿更快、更多、更好地去获得新的知识,它的积极效应是持久的,因此在指导上更应注重方式方法。

1.教师在益智区的角色益智区的材料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种是具有自我矫正功能的材料,如:智慧乐、分类排序板等;另一种是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构图造型材料,如七巧板、几何拼板、皮筋构图等。以上两种材料的游戏活动无需教师过多地进行指导,因此教师不要轻易打扰幼儿的活动,更多的是扮演观察者的角色,视幼儿活动情形采用能激发幼儿探究愿望的语句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索。第三种材料则有固定玩法,如各种棋类、扑克牌等,这就需要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加入到活动之中,与幼儿合作共同游戏,在玩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来影响带动幼儿,使他们掌握有关材料的玩法与规则。

2.允许幼儿创造性地操作、使用材料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益智区的材料大多具有自我矫正功能或具有特定的玩法。其实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创造出很多令你意想不到的玩法,如他们会将用于点数的立方块插成一条很长的魔棒,或者将用于分类排序的几何形体当成积木进行堆叠,更有趣的是他们会在大大小小的套碟、套碗中装上东西倒来倒去,这些看似无关紧要、不着边际的摆弄,不仅是在体会长短、空间、容积等有关概念,而且表现出幼儿极其丰富的思维与想象,关键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挖掘幼儿这种自我创造的活动价值,而不是一定要纠正幼儿按照特定的方法进行操作与活动。

3.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益智区中有关数学活动的材料,教师切忌不要操之过急,看似很简单的形体对应镶嵌材料,幼儿需摆弄好长一段时间。虽然你把方法、道理讲给幼儿,但是既不能代替幼儿自己发现,也不能增加他的理解,数学知识是以理解顺序、排列、分类、数目为基础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不能匆忙、草率,关键是幼儿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加以实践。

益智区材料的投放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特点,在益智区内投放相应的材料。

谈幼儿益智区域材料的投放 篇4

和活动

(一)、(二)

活动

(一)喂小动物

小动物制作方法:

用塑料瓶做成小动物,贴上眼睛、嘴巴。然后,再用剪刀在鼻子下边给塑料瓶剪一个小洞洞,做小动物的嘴巴,再用花布妆饰一下,小动物做成了。喂小动物的食物:

这也是一个区域活动的投放材料。把废旧的彩纸,剪成又小又短的小纸条,让幼儿搓成小虫子,放在小碗里,然后在碗里放上小勺子,准备喂小动物用。喂小动物:

幼儿抱着小动物,一边和小动物说话,一边用小勺喂小动物。在喂小动物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幼儿,勺子一次只能舀一个小虫子给小动物吃,不能多也不能多也不能少,还要注意不要把小虫子掉在地上,也不要给小动物弄脏了衣服,当然,也就是不能丢在小动物的身上。

通过“喂小动物”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心和生活卫生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幼儿的自理能力。

活动

(二)给狗狗喂食

狗狗的制作方法:

给长方体的大奶盒戴上狗狗的头饰(没有嘴巴),再在头饰下边用剪刀剪一个像舌头一样的弧形,把剪开的弧形纸往下折平,压一下,做狗狗的舌头;那上边的弧形洞洞就是狗狗的嘴巴。

狗狗的食物制作方法:

用废旧的报纸团成团(纸团适当稍大点),然后用即时贴包装一下,狗狗的食物做好了,放在篮子里,准备喂小狗狗用。

喂小狗狗:

谈幼儿益智区域材料的投放 篇5

摘要: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可以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

关键词:大班:科学区;材料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65-02

幼儿园的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大量的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探索。幼儿在操作游戏时主动去操作,不但积极性提高了很多,而且在发现的过程中感到快乐,更能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在幼儿园每日一次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科学角里的孩子也很多,他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很强,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很好奇。所以材料的投放在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可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发现、思考

学龄前儿童在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指引下,通过感知、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发现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活动中他们不是在“听科学”,不是被动地接受科学,而是主动地探索科学。所以操作的材料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我们不能忽视材料的引导性。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五花八门,对操作没有任何意义,对幼儿的探究就不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我们班的科学区域里投放的材料都是根据我班幼儿实际能力准备的,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实材料的引导性,不在教师的语言和帮助,而是材料给孩子一个指引方向,所以活动中准备与结果相关的材料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更好地探索、发现、思考。科学活动中,幼儿可以在教师投放的提示卡中探索、发现、思考。这个提示卡就是教师准备的引导性材料。在整个操作的活动中幼儿自主操作,基本不需要教师提示,如果幼儿遇到困难教师可适当提醒。但这些起着重要引导性作用的材料教师要因人而异,掌握本班幼儿已有的水平,有针对性地投放,并考虑怎样让幼儿将这些半成品变成成品。所以说活动中教师准备的提示卡或示意图等操作材料是起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的。在区域投放材料时一定要投放和实验或活动相关的提示卡。如《会变得水》中我班提供的提示卡片上,有几组不同的图案。幼儿根据提示卡片上的图,知道自己做到了哪一步,用了哪些材料。教师也可以从提示卡片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指导操作。有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做不完,可以下次接着做实验,从提示卡上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做到哪一步。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耐性,做事要有头有尾。

二、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可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有趣的,有可操作性的材料很受孩子们的喜爱,只有提供有趣的,并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的教玩具和可操作性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我发现《斜坡上的发现》科学小实验,孩子们很感兴趣。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我为他们提供了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让他们自由地玩。大家开始动手了,他们把所有的材料一一放在斜坡上,结果是圆柱形和球状的物体可以从坡上滚下。我增加了难度,如果让相同的物体从两个高度不同的斜坡上滚下,谁快?大家讨论了半天,开始动手。虽然有的幼儿完成得不是很好,但是孩子的探索欲很强,对活动很感兴趣。

三、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特点

首先科学区域活动具有层次性。在操作活动中,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材料前先思考后投入的材料。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让活动更具有层次性。如活动《斜坡上的发现》个别能力强的孩子游戏成功后,教师可层层递进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不同高度的斜坡,用两个一样的物体同时下滑,哪个球先从斜坡上滑下来?这对孩子又是一次提高,又是一次挑战。其次,科学区域活动具有针对性,可以让复杂的原理简单化。在活动进行的同时他可以弥补集体活动中的不足,使幼儿更大程度地发挥自主探索的潜能。所以要针对特点投放材料。在活动小实验《发光的电灯》一课上大家都在认真地安装电池,让电池和线连接灯泡就亮了。大家在一起讨论还有什么要安装电池,汽车、钟、手电筒,大家议论着。好我们来说说钟,钟分为机械钟、电子钟。我第二天带来了手表,大家观察了几天。一天孩子们问我为什么有手表不动了,是没有电了吗?是的,那是电子钟,它没有电池了。你能帮它安装电池吗?几个孩子开始忙碌起来,有的表开始动了,有的还是没有动。我解释了正负极后他们又一次的试验,终于手表又开始走了。孩子们开心极了,在游戏的同时学会了区分正负极,不仅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把一个高难度的活动通过操作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从这个活动来看幼儿更大程度的发挥自主探索,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再次,科学区域活动具有生活性。班上科学角里的小磁铁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我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物品:有木制的,有铁的,有塑料的。游戏时大家还会到教室的各个角落里去寻找哪些东西是铁做的。幼儿可以自由探索,快乐尝试。在为孩子提供的材料上我们也使用了日常的物品。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制作操作的用品,如:钓鱼的杆子,是筷子做的。大家搜集来的不同材料的纸张:报纸、卫生纸、油面纸、皱纹纸等。这些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的科学区域活动更生活化。但在制作一些材料的同时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如:易拉罐,钩子,铁丝等坚硬的物品。制作时,不但要清洁彻底,而且要用彩色的绳子或材料将其包裹起来进行装饰,又安全又美观。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谈幼儿益智区域材料的投放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其中环境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不具备成人对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的能力,这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对现代儿童教育来说,如何利用环境来刺激教育儿童,来激发儿童的活动动机,促进儿童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家所重视的教育研究问题。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创设一个科学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规程>>的贯彻落实,幼教改革不断深入,区域活动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因为它以“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易被幼儿接受,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由地、不受羁绊地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其创造潜能极易被激发出来。相应地,区角中的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媒介,幼儿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到发展。但是目前,在区角材料的投放上研究不够深入,还存在不少问题,区角材料更换的时间少合理,有的甚至一成不变,不能让幼儿感到新鲜、有趣; 投放的材料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材料投放流于形式,固定的多,变化的少,教师动手动脑的多,幼儿动手动脑的少,相对忽视活动区的教育功能;对部分材料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介于以上原因,我园就主题性区域材料的投放作了深入研究,努力探索能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相应的区域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情感、能力及培养目标等因素精心设计、准备或制作充足的游戏材料,我们充分挖掘身边资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大胆尝试,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探讨在材料投放上注意些什么、在不同年龄阶段投放怎样的材料、以怎样的方式投放等,力争最大效度地发挥区角材料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大胆地说、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尽情地进行创造活动,从而培养幼儿对创造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的创新潜能在与材料的交互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课题的界定

1、环境创设: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指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目标的,在幼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下,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影响、美化和积极利用,使之更加适合幼儿成长的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活动室物质条件与设施,精神环境指教师和幼儿之间所构成的教育氛围及人际关系。

2、材料投放:提供能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促进幼儿发展、满足于幼儿需求的材料。

3、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创设相对应的环境,并提供相应的材料。

4、本课题《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旨在探讨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创设主题墙,根据主题打造与主题相吻合的区域环境。并探讨如何创设主题背景下丰富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研究如何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操作材料,进一步细化各年龄段区域创设的种类,从而让幼儿更好地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发展相关的能力;

三、理论依据

1、瑞吉欧的教育理论:

认为活动没有时间限制,强调探索的连续性和师生情感的相互依恋。主题性区域活动跟随儿童的兴趣反复探索并不断向新的问题挑战,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以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并进行表现。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幼儿与环境情境、教师、其他幼儿之间发生着多种的互动,而积极的互动又促进了幼儿的发展。主题性区域活动中是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的一种师生互动过程,这种师生关系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使每个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地成长。

2、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 还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我们都知道,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同时他还要求“环境的创设应该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认为幼儿需要自主学习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他要求尊重幼儿的自由,让幼儿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自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创设主题性区域活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于幼儿自主性得到了体现。通过创设丰富的环境与材料,孩子能够自由、自主地开展学习,这正是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个体差异性。

4、洛扎洛夫 “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进步和提高是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5、新《纲要》理念: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主题性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以游戏为载体,蕴含教育价值,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6、陈鹤琴的教育理论

陈鹤琴认为“我们不得不为小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陈鹤琴非常强调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与重要性。他说:“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是环境的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他认为:儿童具有三种能力,一是接受外界的刺激;二是这种刺激在脑筋中或者可以保留着;三是他受到那种刺激,到相当时期,会发生相当的反应,这三种基本的能力,是他一生做人的基础。即环境中好的刺激会在儿童的头脑中保留着,相反,坏的刺激也会促使儿童在某一时期做出与此有关的动作。

四、研究的目标

1、研究如何根据主题中的教学目标设计区域活动的环境、主题墙及各区域的材料提供。

2、通过主题性区域的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创设教育环境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通过丰富的区域环境创设、提供材料、组织活动、有效指导,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与条件。

4、通过主题活动下的环境创设,启迪幼儿心灵,增长智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参与创设环境的活动中体验到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五、研究的内容

1、探讨如何创设主题背景下丰富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

2、探讨如何根据主题创设适宜的主题墙。

3、探讨如何根据主题性区域游戏设置区域背景。

4、探讨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如何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进一步细化各年龄段区域创设的种类,细化材料的多样性操作,从而让幼儿更好地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发展相关的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现状,为该课题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在理论的指导下,创设自然、真实的活动情境,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对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诊断、提出问题、加以讨论、拟订计划、付诸行动、评价总结,在此基础上再次展开诊断、反馈等一系列步骤,形成一个循环的体系,使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从而解决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个案分析法:跟踪观察个别幼儿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分析根据主题所设的区域在其个体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观察法:在实施过程中,点滴记录不同模式下幼儿的活动状态及教师指导情况,并及时指正老师指导的误区,提高幼儿活动的效率。

5、经验总结法:及时地总结经验,不断调整与完善研究方案,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七、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6、8——2007、11(1)在选择课题前,我们着重调查分析了我园主题活动的开展、区域活动的内容与环境以及幼儿活动的现状,成立了课题组。

(2)我们课题组成员在一起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现状,为该课题提供理论支撑。共同制定与调整了研究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2、课题实施研究阶段:2007、12——2010、8(1)在专家指导下,我们进一步修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立了研究目标与内容,制定了系统的研究计划。

(2)接下来我们按计划分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同时开展研究,组员认真实施研究方案。我们初步决定先在三个实验班,进行试点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其他班级推广。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边实施。各班根据主题及时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区域活动,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游戏。

(3)在课题研究的中期,我们将所研究的成果及反思及时进行中期论证、评估,进一步梳理总结,形成了中期研究成果总结。

(4)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每学期都进行分类装订,以便于后来的整理汇编。

3、总结阶段:2010、9——2010、12(1)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分类装订。(2)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总结提炼。(3)邀请专家来园进行结题工作指导。

八、研究过程

一、创设主题性区域环境。

1、主题性环境:

由课题组收集整理出省内外、国内外等相关的主题环境创设的图片资料、录象,放在网上,引导教师探讨主题的预成和生成、怎样创设主题墙、主题区域环境,如主题墙中怎样解决主题进程、幼儿与环境互动、布局的美感问题?建筑中如何体现幼儿的参与、益智区如何体现幼儿的理解等?借鉴所提供的图片、录象资料,指导教师创设与班级主题相一致的主题环境和主题区域。

例如:在主题《伞花朵朵开》开展前,将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小伞,悬挂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在装扮教室的同时,让孩子对伞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与了解,为引入主题《伞花朵朵开》做准备。

孩子们认识了伞的特点与功能,了解了伞的多种功能。伞装扮的教室像一个伞屋,让孩子感受不同的空间,体验在伞屋中活动的乐趣。也形成了对伞的联想带来的丰富经验。有了这样的感性经验,为接下来开展的尝试运用伞及其他材料制作、装饰伞屋做经验的准备。活动开展后又将幼儿彩绘的透明伞补充到环境中,伞屋变得更加漂亮起来。

不同的伞有不同的装饰特点,即使同一种伞也有不同的装饰图案,孩子初步感受了伞的多样性及不同图案的美,进行观察与比较,并根据颜色及花色进行分类,或尝试探寻不同的方法,进行伞的分类。同时,为孩子们用美术材料装饰、创作彩绘伞提供欣赏与学习的素材。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同伴间的合作游戏,尝试与同伴合作进行伞的形体造型等。

2、多元互动的主题墙

每一个主题墙的创设,不仅撕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主题墙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主题墙是主题内容的核心体现,它承载着展示讲述、分享合作、预生成相结合的功能,更要兼顾到孩子个体差异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创设时,就要体现主题墙多元互动的特点,立体化地呈现区域活动,并将各个区域串联起来。

主题墙是幼儿参与的体现。主题墙上是幼儿的作品、记录幼儿学习的照片及幼儿收集的相关资料,较少有教师的作品,这就大大激发了幼儿关注环境和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主题墙是幼儿学习经验的提升。主题墙的内容是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丰富的,每一步都是幼儿经验提升的体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学习、参与的写照,让幼儿直接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启迪,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主题墙是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兴趣点,调整预成主题教育,不断生成有益的主题教育,形成主题涉及到的几个版面内容或主题网络图,创设生动有趣、富有变化的主题墙。

例如:大一班的主题《拜访大树》,教师与幼儿共同创设了各种树的图片、孩子们测量大树和做树

笔记的照片、幼儿的树笔记、树叶拼贴画等主题版块。孩子们说:我记录的是松树的树笔记、我记录的是柳树的树笔记、我会画梧桐树的叶子了、、、、、、主题下的环境创设,是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和经验提升的过程体现。

例如:大二班的主题《盖房子》我们依据主题进行的三个阶段人类的房子、动物的房子和房子的搭建不断丰富主题墙的内容。主题开始前,我们请幼儿收集各种房子的图片。我们将孩子收集来的老房子的图片和现在的房子的图片展示在主题墙上,供幼儿欣赏比较。先从外形和结构上让孩子对各种房子有一定的初步认识。让孩子探索老房子与现代房子的区别。还请家长帮助幼儿共同完成房子的问题大搜索调查表。正值世博举行期间,孩子们也收集了许多世博会场馆的图片。幼儿观察发现世博会场馆与平时生活中见到的高楼有区别。了解世博会的房子特殊的外形是为了凸显每个国家的特色。主题开展的前期准备是为后面孩子自己绘画设计房子做铺垫。

孩子对房子的外形了解后,开始探索各种房子的作用。了解到了房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还可以发展到探索动物的房子。让幼儿通过探索展开大胆联想。将动物盖房子高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布置在主题墙上。最后将幼儿设计的未来的房子的绘画作品展示在主题墙上供幼儿相互学习欣赏。同时将幼儿合作制作的各种房子展览在主题展示区。

3、主题性区域背景

美观舒适的区角布置引导孩子自由探索。例如:在大班《各行各业》主题中,“小小建筑师游戏”:这里的墙上粘着教师用纸盒割出来的几幢房子,精致又漂亮,而这里的材料更是幼儿自己收集的各类大大小小的饼干盒和各种罐头盒,教师为幼儿只是提供了简单的小木板和小棍子,幼儿便能创造出最有创意的高楼庭园。

二、提供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材料

皮亚杰曾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在主题性区域游戏中,材料的提供尤为重要,在准备游戏材料时,我们要力求从实际出发,必须考虑材料与幼儿生理、心理成熟度之间的距离,即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和基础,又能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老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孩子,让材料有暗示性,推动孩子的发展。将教育目标与材料有机的融合起来,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潜能,通过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创造的活动,以促进幼儿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1、按照年龄层次投放材料。

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如果投放的材料太简单,没有挑战性,那孩子肯定玩一次就不感兴趣了。但如果太难,孩子同样不会感兴趣。

例如: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同样的动物拼版游戏,材料投放上就应有很大的不同,小班为简单的4---6块动物拼版,中班为较复杂的8----10块动物拼版,且边缘接缝也要较难,大班的拼版不但数量多而且方向顺序上的要求,难度要更高。

2、提供有层次性的材料

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材料不但强调与主题有关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例如:大班主题《惊奇一线》中,生成了游戏“剪面条”可以从剪宽面条——剪细面条——剪波浪形的面条——同样的方形纸剪出最长的面条为胜。例如:

3、提供具有整合性的材料

传统的区域活动中,材料一般有严格的分类放置特点,各种材料都有固定的位置,幼儿只能在某一区域内操作相应的材料。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主题内容,进行主题性区域材料的操作,我们将区域材料进行整合。注意区域之间材料的组合、使用。各个区域活动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作用,教师在投放材料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材料之间的组合、使用。例如:在中班《和纸玩游戏》主题活动中,教师先在美工区投放了许多彩色广告宣传纸,幼儿将彩色广告宣传纸裁剪,卷成一个个纸圈。用线将纸圈串成一串串很漂亮的项链或者手链,并将它们使用在自己制作的时装上作为装饰品。然后。教师在数学区投放了记录表与水彩笔,引导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彩色项链”进行比较长短、记录纸圈排列的顺序及颜色分类等活动,这样,区域之间的材料便能很好地组合、使用了。

例如:在大班主题《各行各业》中,烧烤城的幼儿可以将烧烤好的食物像送外卖似的送到娃娃家供娃娃家里的人食用。也可以送外卖到小舞台,供小舞台的观众食用。以达到材料的反复使用。

4、提供具有交替性的材料

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欲望,为幼儿提供了展示自我、进行实际操作、便于学习交往、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环境。

八、研究成果

1、主题性区域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

主题性区域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使每一位幼儿都能真切的感受到:幼儿园环境是属于他们的!瞧,大班小小讲解员熟练、自豪的主题讲解,使整个班级都洋溢着孩子们的气息,无不表露出他们就是环境的小主人。用生动、直观、形象和综合的环境教育中,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引导幼儿参与其中,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让幼儿直接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启迪,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的社会合作水、平明显提高。在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与同伴相互合作水平提高较多。特别是大班孩子,会 协商,会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班孩子,也经常出现合作行为,会主 动找别的幼儿去游戏。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发展。研究中,幼儿在活动中常能举一反三,有 较强的迁移能力,游戏主题别出心裁、情节丰富新颖。(具体见附件观察记录表)

观察记录表明,幼儿在良好的区域游戏环境中活动,行为比较专著、认真、敢于探索。社会参与性、交往行为、创造性表现、游戏持续性等方面均有较高的水平。小班幼儿在合作与创新方面表现一般,中大班幼儿在社会参与水平与同伴合作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幼儿普遍都能自主选择游戏,在班中所占比例较大。游戏常规执行中,小班和大班的孩子比中班幼儿表现要好

2、主题教育下的环境创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体现

主题性区域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为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创新能力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创设教育环境的实践能力,初步实现了让墙面说话环境育人的教育目标,使主题环境创设在内容、空间和方法上,更加突出幼儿自身发展的个性特点和教师的特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实施原则

在主题性区域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研究中,我们实现了让墙面说话、环境育人的教育目标,为幼儿营造出一种舒适、温暖、令人感到快乐的环境,使幼儿园成为儿童的乐园,也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创设教育环境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十、研究反思

1、幼儿园开展的主题较多,教师的工作较繁杂,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往往跟不上主题的进度。区域活动中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材料,需要根据每个主题更换区域环境,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何高效地使用各种材料,充分挖掘每一个区域的功能和利用次数,最大限度地实现主题教育目标,也将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之一。

2、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过程中应尽量考虑材料的再次利用。同一份材料,由于操作的要求、角度不同,可以获得不同的操作效果,达成不同的目标,根据活动要求,教师应充分地利用材料,让材料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

浅析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 篇7

1.活动材料的趣味性原则。

对于幼儿来说, 其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长期的注意力, 如果教师忽视幼儿的这些学习特点, 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幼儿时期, 对于外界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开展区域活动时,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 将幼儿摆在区域活动的中心位置, 让幼儿在兴趣的引导下发挥自身的探索能力, 在游戏和娱乐中掌握必要的教学知识。例如, 在开展“创意空间”区域活动时, 教师首先将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和工具摆放在讲台上, 然后让幼儿按照顺序依次上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材料和工具,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制作出美工物品。通过这种方式, 一来丰富了活动材料的种类, 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材料;二来提升了幼儿的创作和动手能力。活动开始后, 幼儿通过平时学习的活动知识, 有的利用画笔和画板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品, 有的利用橡皮泥做出了简单的泥塑作品, 还有的利用积木搭建成各种形式的小房子。

2.活动材料的差异性原则。

每个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智力发育水平都存在差异, 因此教师在选择区域活动材料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特点, 避免在材料选择过程中出现“一刀切”。除了考虑到每个幼儿在活动材料上的喜好因素外, 还应当注重活动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 理想状况下的区域活动材料应该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即由易到难, 由简入繁。一方面通过活动材料, 激发幼儿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另一方面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 不断地提升活动难度和深度, 从而帮助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选择差异性活动材料时, 应以幼儿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参考标准, 准确把握材料的难度系数, 保证区域活动的教学效果。

3.活动材料的动态性原则。

游戏材料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灵活更新。每个区域该投放什么材料、投放多少材料, 需要观察幼儿的活动。投放材料并没有那么难, 只需要留下孩子喜欢的, 撤走孩子不喜欢的, 然后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不断调整、改进。每个孩子在某个时期可能对某一个区域感兴趣, 忽略了其他区域的学习, 可以在每个区域中提供一个活动过程记录表格, 孩子在里面完成过后, 可以用图章盖一个“小手”, 表示来玩过。探索成功后, 盖一个“大拇指”, 表示已经获得成功。还可以提供插卡和记录表格, 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符号记录自己探究的结果。投放了这些材料, 孩子们可以一眼看出自己和同伴探究的进程, 这样可以调动孩子探究的积极性。

二、加强幼儿活动观察, 掌握幼儿活动兴趣

区域活动的观察工作包括两方面:活动前的准备观察工作和活动时的过程观察工作。

首先, 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调查与准备工作, 一方面能保证区角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有效开展, 实现活动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调查了解幼儿对哪种类型的活动材料比较感兴趣。因此,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及课下活动中, 密切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 例如幼儿喜欢哪种形式的活动, 可以据此安排相关内容的区角活动;幼儿喜欢哪种类型的活动材料, 可以在活动前准备好相关材料等。

其次, 在做好充分的前期观察与动态了解之后, 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制定科学的活动计划和合理的材料投放顺序, 不仅要使活动内容有趣丰富, 还要兼具教育和指导意义。规划好区域活动中所用到的活动材料的数量、大小和型号, 制定活动规则和活动内容, 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要注意做好活动引导和内容讲解工作, 时刻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性, 对于遇到困难的幼儿要进行及时的帮助, 同时, 协调好幼儿之间的活动材料分配, 避免出现抢夺现象。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材料的有效投放, 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校园文化生活, 提升幼儿对区域活动的感兴趣程度, 而且能够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必要的生活常识。教师通过科学设置区域活动内容、有效投放活动材料, 还能够起到开发幼儿智力、挖掘幼儿潜力的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广大幼儿教师通过加强自身学习, 摆正教学态度, 增强对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把握尺度, 掌握幼儿的客观活动需要, 进而帮助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姗姗.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学材料有效投放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 (03) :13-14

[2]孔云凡.幼儿园区域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研究[J].幼儿教育.2012 (14) :59-60

谈幼儿益智区域材料的投放 篇8

关键词:数学;区域活动;操作材料;选泽;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97-02

数学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轻松愉快、没有心理压力地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并能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行为习惯去操作实践,对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数学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数学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联系紧密,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幼儿数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其次,具有灵活性、自主性特点的数学活动区还有着独特的教育教学价值。本文针对目前数学活动区的现状,探寻出使幼儿积极、主动、专注、持续的进行区域活动的有效方法。

一、变单一操作材料为多样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

皮亚杰指出:“幼儿学习数学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操作,从中抽象出事物的数、形、序等结构关系。”实践证明,材料是操作的物质基础,为幼儿设计提供适宜的数学操作材料,对幼儿的数学能力发展尤为重要。

目前幼儿园的操作材料比较单一,没有什么层次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众所周知,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的特点,不同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甚至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又要考虑“吃不饱”的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性,不同能力的幼儿要选择不同难度的游戏活动材料,注意由易到难,增加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具有层次性的材料选择投放以后,关键还在于如何引导幼儿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去操作。为了便于幼儿了解每种操作材料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选择利用空间方位、场地安排、操作材料的标记来表示。如按投放材料的器具的颜色进行区分,或者给操作材料标记难度一颗星、二颗星、三颗星,同时规定每天学习的新内容必须进行训练,并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二、变平面的操作材料为立体、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

数学区材料是为幼儿提供操作和互动的,它具有拓展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功能。幼儿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的。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同时,它与幼儿活动欲望的强弱、兴趣的高低、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能否进行独立的思维和想象、有无探索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幼儿的天性好玩好动,但是手眼的协调能力差。他们不喜欢操作材料是固定的或者“躺在”桌面上的材料,也不喜欢操作时摆放的材料不能移动,稍微动一动就破坏了操作出的作品,这样没有办法向同伴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如投放各种几何图形,让幼儿在彩纸版上拼摆有规律的彩条或者拼摆房子,幼儿因为拼摆出的作品不能移动,不能向小伙伴们展示而扼杀了幼儿再次拼摆的兴趣。

我把操作活动调整为在墙上贴画有房子、院子、桥梁、门洞等背景的图片,吸引幼儿按规律的张贴、绘画等方法进行装饰;提供线绳,彩珠穿出彩色项链或者手链;在墙上挂上绳子,在绳子上挂好各种几何图形拼摆制作的彩旗;提供雪糕棍,在雪糕棍上绕上彩色纸条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金箍棒”等等。这样幼儿从单纯的坐在椅子上平面摆弄各种材料改为可以坐着或蹲着或走动,在墙上、纸条上、雪糕棍上画、贴、绕、挂等,他们可以将作品随意移动、拿出来展示,满足了他们爱动爱玩的天性,既把作品拿出来分享的欲望,又巩固了数学知识,从而吸引幼儿一次又一次的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来。

三、变机械性的操作材料为探究性、引导性的操作材料

幼儿操作性学习的过程,是幼儿自主地与材料相互作用、进行探索的过程。如果教师过多地用语言说教,势必会抹杀幼儿的创造性想法,幼儿的探索性操作变为在教师指令下的验证性操作,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过往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常常把集中教育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材料放入数学区域中,幼儿有了“穿旧衣”的感觉,同时教师也会把做好的成品让幼儿直接进行操作。如让幼儿在钟面上拨整点、半点,或者根据钟面上的时间点数,选择时间卡插入钟点下方。幼儿只是进行简单的操作,没有动脑筋、发散幼儿思维,只是动动手,进行简单机械的操作,根本满足不了幼儿的求知欲,调动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数学区域活动是属于探索性的活动,所以教师要提供具有引导性的数学操作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主动发现问题,尝试动手解决,建构经验。如提供纸张、画笔、指针等材料,让幼儿制作钟面,用自己制作的钟面来玩拨钟,记时间的游戏。幼儿在操作中要思考,应该做什么形状的钟面,钟面上的时间数字应该如何排列,间隔是怎样的,时针、分针的位置、长短关系等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想办法固定时针和分针,并能让指针活动起来。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需要不断地思考、观察、学习、尝试去摆弄,一次次的想办法解决困难问题,最后才能正确播动钟面、记录时间。幼儿在活动中,因满足了自己探索的欲望,在探究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战胜困难,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并获得了经验,从而会更加专注地、持续地探索参与游戏。

上一篇:1.2观潮.《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分部分项工程验收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