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委会会议记录社区

2022-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支委会会议记录社区

柳身强: 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以增强人大监督实效

湖北省老河口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柳身强撰文说,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举行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一府两院”及其有关部门工作报告,提出审议监督意见,是法律规定的各级人大常委会运用得最多、最经常、最直接的监督形式。作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关键一环”的县级人大常委会,其常委会会议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大的监督效果和人大职能作用的发挥。文章说,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增强人大监督实效,首先是会前要开展好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工作。要不拘方式,形式多样,深入“底层”,直面群众,突出重点,紧抓要害,尽可能全面细致地了解即将审议的工作。其次是会前一定要提前一个星期至少是三天时间,把即将上会的相关工作报告送达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代表手中,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审阅报告,全面深入地掌握和理解报告工作内容,围绕关键问题和长远发展,理清思维方式,认真思考建议对策,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议意见。三是确保会期。要根据会议内容的多少和工作的轻重度,科学安排会议时间,让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代表都有宽裕的时间去思考、发言,最起码应保证每个常委会组成人员都有自己的发言时间,逐步转变“半天会”现象。四是及时采纳各方面审议意见。一般情况下,对于某一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都是会前就拟好的“成品货”(虽然是草案),当这样的审议意见(草案)在会议上原则性通过后,对于在会议审议中每个人的发言,应该及时进行梳理、归纳、综合,及时把那些有价值、有分量、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补充到审议意见中去,使会议最终形成的审议意见更加真实、客观、公正,具有指导意义。五是部门列席人员要认真记录,及时汇报。在常委会上报告工作的部门一般都要派列席人员参会,这些人员不仅要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而且还要认真、全面地记录好大家的发言,记录后要进行归纳整理,会后及时向部门主要领导汇报,以便部门全面了解各方面意见建议、不同反应和声音,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去整改落实问题。最后是要跟踪督办整改。人大常委会形成的审议意见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意见,是具有法律效率的监督意见,有关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有效执行,整改落实。人大常委会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依照法定程序跟踪督办落实,强化检查指导,一点点“紧盯”,一步步“紧逼”,确保审议意见得到真正落实,有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关工作得到有力促进,绝不能虎头蛇尾,让审议意见说了就了,一发了之,没有下文,使人大监督徒有虚名,失去了人大监督的应有意义。

第2篇:主任会议对发挥地方人大常委会作用很关键

主任会议,作为处理人大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的机构,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实践中,都表明它运转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地方人大常委会权力行使,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目前,由于法律没有对主任会议的性质、地位、具体职责以及行权方式作出明确规定,使得一些地方对主任会议的认识比较模糊、操作也不规范,一定程度影响了人大常委会依法高效开展工作。为此,根据对《宪法》《地方组织法》《监督法》等法律的理解,结合主任会议实践情况,笔者就有关问题谈点肤浅认识,以供商榷。

一、关于主任会议的设置

主任会议的设置和发展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地方组织法》,没有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主任会议。1982年修改《地方组织法》时,增设了主任会议。1986年修改《地方组织法》时,明确规定了主任会议的组成和职责。迄今20多年,法律未对主任会议作进一步的修缮,彰显国家对健全和完善这一制度持相当审慎的态度。

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何要设置主任会议,个人认为主要基于两个因素考虑:一是为了节约公权资源和行政成本。地方人大常委会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公权机构,具有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人事任免权及监督指导下级人大工作等权力,工作内容多、也较烦琐,如果所有工作都由人大常委会处理,既费时又费事。如果有像主任会议这样的一个机构充当人大常委会的“操盘手”,它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启动并运转,为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有关重大事项提供保障,可大大节约公权资源和行政成本,有利于提高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效率。二是为了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所决定的。从主任会议组成人员结构来讲,其成员绝大多数是常委会党组成员,有的还是党委书记兼任常委会主任;同时,其组成人员大多经多岗锻炼,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政治阅历,组织纪律观念和大局意识很强,让这部分人担负处理人大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任务,有利于保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确保人大围绕党委“协调各方、统揽全局”开展工作。有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他组织或机构,就不具备主任会议拥有的资源优势,所以,制度上选择把主任会议作为人大常委会的“助手”,让其处理人大常委会部分日常工作,把常委会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行使法律赋予其的各项权力。

二、关于主任会议的性质

《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主任会议;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组成主任会议。主任会议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从这一段话中,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一是主任会议是由于有关人员组成并以会议的形式行使职权的。二是主任会议是负责处理人大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的,也就是说,主任会议首先是一种会议;其次,主任会议是一个负责处理工作的机构。第三,主任会议是处理重要工作的,并不是常委会大小事情都由其进行处理。实际上,主任会议既是一种会议形式,又是一个工作处理机构的双重性质,已得到充分运用和体现。

当前,虽然法律没有具体定性主任会议是权力机构、程序性机构、组织机构抑或工作机构,但笔者认为,人大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以及人事任免权等权力,是法定权力机关的常设权力机构;主任会议只负责处理人大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不具备人大常委会前述法定权力。所以,我们不宜把它当作权力机构对待,而是在厘清它与专委会以及常委会其他工作机构关系的情况下,把它视为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一个机构来认识,也许更为恰当。

三、关于主任会议的地位

要理解主任会议的地位,首先应弄清主任会议与人大常委会、专委会及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几者之间的关系。《地方组织法》第三十条“各专门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在大会闭会期间,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和第五十三条规定“常务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和其他工作机构”,由此可见,人大常委会与专委会以及常委会各工作机构间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应该没有异议。法律没有对主任会议与人大常委会关系加以明确,但从对《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八条“主任会议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的理解以及国家权力分配从高到低的体系看,主任会议也应在人大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对于主任会议与专委会以及常委会各工作机构的关系,我是这样理解的:既然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主任会议、专委会以及常委会各工作机构都在人大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这三者之间应属于分工职权不同,没有谁领导谁的问题。而今,在由主任会议负责处理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后,各专委会或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具体办理的有关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都要经主任会议“把关”处理,这就使主任会议成为常委会工作的实际“领导核心”,对人大常委会工作起着主导作用。

尽管主任会议的地位突出,也不能把主任会议当成“小常委会”,更不能代替行使人大常委会才具有的特定权力,否则,将违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立主任会议的初衷。在《监督法》实施后,仍有个别地方主任会议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汇报后,对所听取的工作形成“主任会议意见”文书,并转交有关汇报的国家机关或单位,硬性要求这些机关或单位研究落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现行所有法律中,没有任何地方对“主任会议意见”作出过表述,说明其没有法律效力。既然如此,“主任会议意见”就不能等同于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或决议、决定,也就无法要求“一府两院”强制执行。

四、关于主任会议的职权

主任会议的职权与主任会议的性质、地位是相辅相成的。按照《地方组织法》《监督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主任会议的职权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组织权。筹备本级人大常委会会议;拟订人大常委会会议的议程、日程草案;研究讨论人大常委会工作计划、报告、总结及重要专题报告;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开展视察或专题调查、指导协调人大各专委会和常委会各工作机构的日常工作等。

二是提议权。向人大常委会提出代理省(市)长、市(州)长、县(市、区)长及代理院长、检察长人选议案;提出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人选的议案;提出常委会工作机构负责人人选议案;提出其他对有关政治、经济、文化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决议、决定的议案;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

三是提名权。提出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组成人员人选;提出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等。

四是处理权。对同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议案,决定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对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提出的议案,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对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决议、决定草案进行初审,决定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表决;对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提出的质询案,决定回答质询案的方式;处理常委会授权和委托办理的其他事项等。

对于主任会议的职权,尚有些争论。有观点认为,主任会议既有实体性权力、又有程序性权力,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只不过,在权力“上行”并要由常委会会议审议、表决的事项,主任会议应行使的是程序性权力;在权力“下行”过程中,主任会议应行使实体性权力,以便于自主处理事务。有观点认为,主任会议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汇报,就是行使监督权。我认为这个观点也不贴切。因为法律明确规定只有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有监督权,并没有授权主任会议行使监督权;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汇报,实际是主任会议了解工作情况的一种渠道,为常委会行使好监督权提供保障。还有观点认为,主任会议对“一府两院”、专委会以及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议案,决定提请或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就是行使决定权。我认为这个观点同样欠妥。因为这是主任会议处理人大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的方式,不能混淆于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综上所述,我认为主任会议职权有三个特性。一是具有派生性。主任会议行使的职权,是在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权力之外,处理人大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时所必需的权力,是人大常委会工作权力向下的延伸。二是重要性。主任会议虽然不能像人大常委会那样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人事任免权,但其行使处理工作的权力,在人大常委会权力运行过程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具有特殊性。在法律没有明确主任会议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情况下,作为人大常委会的常设特殊机构,它的职权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五、关于主任会议的运行

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工作所起的作用,已无可厚非。如何进一步发挥好主任会议的作用,引起了各级人大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此,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主任会议的行权原则。由于主任会议是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机构,所以,它不宜像常委会其他工作机构搞“首长负责制”,应采取集体负责、民主行权方式,与人大及其常委会行权原则相一致,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人大工作“行政化”倾向。对决定处理任何事情、安排任何工作,都应进行充分讨论,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同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议定有关重要工作。为实现这个目标,在召开主任会议时,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组成人员出席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以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视为通过。为简化工作程序,也可不对每个议题进行投票表决,适度确定某些议题进行举手表决通过。

二是规范主任会议的工作程序。主任会议的质量决定了主任会议履行职责的水平,切忌将其视为机关一般工作会。年初,应根据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对年度主任会议的议题作出计划安排(根据需要,也可以临时提出议题)。会前,主任会议应组织对要讨论的议题,采取视察、检查、调研、征求意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掌握实情;对于主任会议听取的“一府两院”工作汇报,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有关事项、提出的议案等,要形成规范的文件草案,印送主任会议组成人员,为主任会议处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会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主任会议组成人员的意见,并就研究的事项达成共识。根据会议内容需要,还可请“一府两院”、专委会及常委会工作机构有关负责人列席主任会议。同时,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汇报后,可采取形成会议纪要的形式,交“一府两院”做工作参考。会后,由有关专委会或工作机构进一步落实主任会议议定的事项。

三是界定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在制度设计上,除法律明确规定应由主任会议负责完成的工作外,还应进一步明确哪些属于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以利于处理好主任会议与各专委会以及常委会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确保各机构在工作中不形成冲突,实现“控而不死、纵而不乱”,使主任会议的工作更具重点性和针对性。另外,对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是否就是常委会机关重要工作,法律对此没有作出说明,使主任会议在工作中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既无意识扩大了主任会议的工作权限,又削弱了专委会或常委会工作机构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制约和影响了有关工作的开展。

(作者系四川省南部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

作者:周绍林

第3篇: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的确立及其存在问题的探讨

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是落实常委会各项权力的主要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特点。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是常委会行使职权的主要方式。常委会会议的召开主要是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四项职权。立法权(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监督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的权力。这四项权力的行使必须通过会议。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综合地反映了常委会的全部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常委会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着常委会会议开展的。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集中体现。

一、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的确立过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会议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基本方式,所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说,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就是指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为行使职权而依据宪法、法律和法规召开的各种会议的制度体系。

(一)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的探索

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不是伴随着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建立一蹴而就建立起来的,这个制度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最初是1979年通过的地方组织法规定的。这个制度比较笼统,直到1986年修改过的地方组织法才在第二十九条中规定常务委员会会议由主任召集,每两个月至少举行一次。常务委员会的决议,由常务委员会以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组成主任会议,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198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颁布实施,各地比照这个常委会全体会议议事规则制定了本地人大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后,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才逐步健全。当然,各地对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的探索从没有停止过,这可以从各地不断修正本地的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就能得到证明。

地方人大常委会首先比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模式召开会议。比如1979年12月24日,北京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召开。据时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室副主任的李源富回忆说,当时,这个会到底怎么开法,主任们也不清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贾庭三决定一切程序照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方式办。李源富还专门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要来一套会议工作程序文件[1]。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的同志也曾专门来到北京,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请教。于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决定,请地方来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并召开座谈会。1980年4月8日,省级人大常委会负责人第一次列席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在这次座谈会上,地方人大常委会如何行使职权,如何开展工作也成为议题之一。在1980年4月18日所作的《关于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中,彭真同志第一次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概括为四个方面: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监督权。人们对于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地方人大常委会如何行使这些职权,如何开展工作,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同时各地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1979年8月,我国成立了第一个地方人大常委会——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西藏自治区率先开始探索了主任会议制度。其实,就全国而言,主任会议的设置和发展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地方组织法,没有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主任会议。1982年修改地方组织法时,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出发,增设了主任会议。1986年修改地方组织法时,明确规定了主任会议的组成和职责。迄今,法律未对其性质、地位、具体职责以及行权方式作出明确规定。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的热地回忆说:“当时确实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摸索经验。”[2] “主任会议制度”是当时人大常委会工作的第一个规范。热地回忆说,西藏自治区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主任会议是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成立10天之后召开的,会议由人大常委会主任阿沛•阿旺晋美主持。会上阿沛•阿旺晋美宣布,由于自己经常在北京,因此委托热地全权负责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这次主任会议决定设立常委会办公厅办公室、秘书处等机构,还决定建立主任会议制度,从此每周一召开一次主任会议。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探索了常委会的列席制度。1980年4月28日,黑龙江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同委员和人民代表的联系制度(试行稿)》,明确规定:“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的会议,按照会议内容,可邀请部分有这方面工作经验或专门知识的代表列席。”这是地方人大关于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的最早规定。这一开创性做法,使常委会会议既了解实情又增加专业性。

山东省潍坊市人大常委会探索了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1985年8月,山东潍坊市人大常委会邀请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3]。这是最早的公民旁听实践。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实行了这项制度,实行公民旁听制度的市、县级人大常委会更加普遍。

比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模式,各地人大常委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始以召开会议的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从1979年12月成立至2009年5月共召开了238次会议[4]。

(二)各地通过制定本级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完善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

1982年通过的地方组织法对地方人大常委会如何行使职权,如何开展工作有一些笼统的规定,但是,地方组织法是一部实体法,对于地方人大如何召开会议这样一些程序性的问题,不可能作出详细的规定。2004年最新修订的地方组织法也只是在第四十五条、四十六条和四十八条中规定:常务委员会会议由主任召集,每两个月至少举行一次;常务委员会的决议,由常务委员会以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主任会议;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组成主任会议。主任会议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也就是说,地方组织法对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会期、发言、表决、列席、旁听等内容均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这就需要一部程序性的法规。于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就应运而生。1987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由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的颁布和实施,不仅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完善的一个根本性标志,它还对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在这之前,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基本上是复制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模式。无论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程序模式,还是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会议程序模式,都不是在法律和法规层次上,基本上是一个时期以来的惯例。正是因为有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各地纷纷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本地人大常委会的议事规则,从而使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开始逐步完善起来。

各地在实践中都对地方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就会议的召集和主持、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列席、质询、发言、表决和旁听等程序问题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的市、县(县级市)制定的议事规则虽各有特色,但规定的基本内容大体是一致的。与会议有关的内容具体是:常委会会议每两个月至少举行一次,会议由主任召集并主持;举行会议时,常委会组成人员除请假外,必须出席,并建立签到制度;必须有全体成员过半数以上出席,会议才能举行;会议举行15日前由主任会议决定将开会日期、建议会议审议的议程通知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列席人员;政府、法院、检察院的负责人,常委会副秘书长,各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有关委员,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1人列席会议,邀请有关的人大代表列席会议;常委会小组或联组审议议案和工作报告时,应通知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政府及5名以上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均有权提出议案,是否提交会议审议由主任会议做出决定;常委会委员5人以上可联名以书面形式向常委会提出对政府、法院、检察院的质询案,对答复不满意的,可继续质询并要求再作答复;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赞成方能通过;等等。可以讲,以议事规则为主要标志,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制度建设有了明显的进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发扬民主、科学决策、提高效率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许多地方的人大常委会还制定了主任会议议事规则。比如江西省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主任会议议事规则就与会议有关的内容作了如下规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组成主任会议;主任会议由常务委员会主任召集并主持。常务委员会主任可以委托1位副主任召集并主持主任会议;主任会议每月至少举行1次;主任会议必须有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出席始得举行;主任会议讨论决定问题,实行民主集中制。主任会议的决定,必须由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同意;主任会议决定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的日期,拟定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草案和日程草案,决定常务委员会会议列席人员;主任会议的议题,由秘书长征求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意见后提出,常务委员会主任或者受其委托的副主任确定;在主任会议举行之前,常务委员会办公室应将会议议题、开会日期和地点通知主任会议组成人员。

现在,人们对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了。经过30年的努力,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已经基本形成,会议的程序已经法定化了。需要指出的是,人们除了自觉遵守常委会会议程序外,对于围绕常委会会议进行的会前调研和会后监督反馈也都认真展开。会前充分而认真的调研是正确确定常委会会议议题的保证。在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之初,常委会会议议题的确定往往是根据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随机确定的。关于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问题,彭真同志根据人大工作的特点,十分强调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彭真同志认为,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还要加强同选举单位、与群众的联系。与群众的联系紧密了,了解的情况就会比较客观、全面,决定问题就会比较正确。对于常委会会议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和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监督权本来就是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如果常委会只作决定,而不管决定的执行情况,那就是失职。毋庸讳言,不仅是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之初,就是时至今日,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行使也是不够充分和有效的。好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人大常委会日益重视常委会的监督权,并努力实施,监督不再是走过场。

总之,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自1979年设立以来,常委会会议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因此,党关于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方针政策就是我国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最高政治准则。具体说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的政治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尽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论述不是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来的,而是江泽民在十六大的政治报告中首先提出的,但是,这个思想在邓小平、彭真等老同志那里已经有了,并且贯穿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整个过程。

二、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虽然基本成型,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常委会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一)地方人大常委会需要进一步提高会议质量。目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影响了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会议质量。第一,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次数少、会期短、议题多,对议题的审议不充分,从而影响会议效果。很显然,在很短的会期里,要审议众多的议题,审议的效果肯定不会太好。第二,会前准备不足和会后对决定、决议落实不够也影响了会议效果。一般来说,在确定了会议议题后应该针对议题进行充分调研,但是,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难做到对议题的充分调研。许多地方对常委会会议的决定和决议落实得不够有力,缺乏必要的反馈和监督,从而使得一些人对常委会会议的审议质量并不重视。经过充分审议后形成的决定和决议同未经充分审议后形成的决定和决议,其落实情况是一样的。因此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会期制度,以及与其相关的问题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乎人大常委会能否依法履行职权的大问题。

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规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开会的次数相对严格一点,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而地方组织法规定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开会的次数相对灵活一点。所谓每两个月至少召开一次,就是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多召开会议。一律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缺乏灵活性,并不完全符合地方组织法的立法原意。

另外,除召开人代会前后的个别常委会开会的时间较短,只开一天外,有些市州、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正常例会的会期也太短,仅开一天,甚至仅开半天。在短暂的时间内,要审议许多议题,结果只能是走过场。这使组成人员很难充分发表意见,人大常委会也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地方组织法的出发点是:我国幅员过于辽阔,各地的实际情况差别很大,因此,法律给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实事求是地安排会议次数和会期留下了空间。所以,需要根据地方组织法的立法原意,提倡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的作用出发,安排会议的次数、议题、会期和议程。

(二)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权力要规范化。目前,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权力有实体化的倾向,主任的权力有行政化的倾向。从主任会议、主任的职权可以看出,主任会议、主任只有程序权力,没有实体权力;它们最大的权力就是召集和主持会议,在会议期间处理与会议程序有关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决定立法、监督、任免和其他与人代会、人大常委会职权有关的重大事项的权力。这同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集体讨论和决定问题的根本特点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个别规定有使主任会议的权力实体化的倾向。这牵涉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程序权力,而是实体权力了,是应该由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的权力。当然,地方人大常委会授权主任会议行使某项职权,不是不可以,但是,应该注意符合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集体讨论和决定问题的根本特点,符合法理。

目前,有些地方性法规,还授权给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一些实体权力。例如,主任会议可以就人民群众对“一府两院”和国家工作人员的重要申诉和意见,听取“一府两院”的专题工作汇报,提出处理意见;可以听取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专题工作汇报,提出处理意见。立法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只能由法律规定。这种授权,一不符合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集体讨论和决定问题的根本特点,二不符合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

现在,有些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主任甚至工作人员的工作出现行政化倾向。例如,按法律规定,召集会议是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权力,处理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则是主任会议的权力,有些地方是人大常委会主任说了算;有些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主任,自己就面对“一府两院”的负责人,“代表常委会”听取汇报,“发号施令”;有些地方在处理来信来访时,多头对“一府两院”,甚至把个人意见当成常委会意见批给“一府两院”等。这也是不符合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集体讨论和决定问题的根本特点的。

面对上述情况,必须贯彻宪法及法律的意图和规定,使包括常委会主任在内的所有常委会人员清楚地知道,人大常委会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集体行使职权,主任会议和主任个人均不能代替常委会行使职权。

(三)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内容应该进一步向社会公开。地方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行使各种法定的权力,就是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因此,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内容应该向全社会公开。监督法对此也有相应的规定。目前,许多地方仅仅是公开会议的议程和议题,对于会议内容公开不够。现在媒体技术发达,完全可以完整、准确、及时地公开会议内容。

(四)地方人大常委会的旁听和列席制度需进一步健全。程序性、规范性、法律性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基本特点。就旁听而言,它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十分重要的议事程序,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没有法律、地方性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来规范。由于无章可循,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确定性,无法依法操作;而各地已有的规定也很不一致,造成法制的不统一。所以,建立和完善旁听制度是完善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的重要内容,应该引起重视。

目前,地方人大常委会的旁听制度多数是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办法。对地方人大常委会的旁听绝不仅仅是公民旁听,旁听主体还有很多,应该把地方人大常委会现在比较成熟的可行的做法,规定在旁听办法里。

(五)地方人大常委会列席制度要严格执行。为了扩大常委会会议的参与面,确保常委会职权的行使,除了法定列席之外,一些地区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邀请了一些人员列席常委会会议。但是,一些被邀请的代表、公民对议题不了解,或者被邀请的代表、公民不具有代表性。另外,法定的“一府两院”的列席人员把列席常委会会议当作是参加一般性会议,甚至当成一种负担。有的法定列席人员让副手参加,甚至让秘书代替。有的迟到,有的早退,致使会议失去了严肃性,使建议、意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挫伤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发言的积极性。

为此,必须严格执行法定列席制度,尤其是要把旁听和列席从制度上明确区分开来。首先制定旁听和列席办法,然后统一制定旁听法和列席法。

经过30年的建设,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基本上建立起了比较规范的会议制度。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只有不断完善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才能更好地落实党的领导,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才能实现真正地依法治国,而完善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的标准就是法制化、程序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使会议具有清楚的操作程序,任何人都要依据这些程序来召开会议,违背了这些程序就是违法,就要受到追究。这样,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各项权力才能得以落实,从而也就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注释:

[1]《地方人大常委会诞生记:彭真写报告 邓小平作批示》,载《人民日报》2009年6月3日。

[2]http://tibet.news.cn/gdbb/2009-07/07/content_7016938.htm.

[3]吴兢:《盘点三十年地方人大常委会》,见http://www.npc.gov.cn/npc/zt/qt/dfrd30year/2009-07/02/content_1509033_2.htm http://www.npc.gov.cn/npc/zt/qt/dfrd30year/2009-07/02/content_1509033_2.htm.

[4]中国人大网2009年6月17日。

(作者系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博士、副研究员)

作者:郑广永

第4篇: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根据法律规定,我街道各社区居委会即将任期届满,需要依法进行换届选举。9月11日,区委、区政府专题召开会议,对基层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深入动员和全面部署。今天,在这里召开全街道2007年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就是要根据省、市、区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在全街道上下进一步统一思

想、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切实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这项为全街道人民共同关注的大事做好,确保选举工作依法、有序、顺利进行。刚才,进行了具体的工作部署,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下面,就做好此次换届选举工作,我再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搞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意义

依法即使进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是实施居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提升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发展基层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搞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锡山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层是社会的根基,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最终要落实到基层,和谐社会建设的成就最终要体现在基层,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往往初现于基层,汇聚于基层。当前,我街道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不同群体间的利益诉求、矛盾冲突在一定时期内将有所凸显;而极少数社区也存在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个别社区居委会发扬民主不够,群众对基层干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存在不和谐的音符。因此,通过换届选举,依法选好基层群众的当家人、带头人,选出具有广泛民主性和群众性的基层干部,才能充分了解和及时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才能在第一线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夯实、筑牢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搞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是保障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街道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得到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群众性自治机制得到完善,街道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较大发展。在上届换届选举中,全街道最终成功率达到100%。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全国仍处于改革创新阶段,对照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我们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任务还很重。特别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前几年比也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参与经济管理和社会事务的意识不断增强,对民主选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以做好此次换届选举为契机,努力顺应党员和群众的民主要求,积极引导好、保护好广大党员群众的民主热情,尊重居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扬民主,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

(三)搞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和谐社区创建的需要。居委作为基层自治组织,是基层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实践者,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居委来贯彻落实、组织实施。在此次换届选举中,能否使一大批思想好、作风好、有文化、懂管理、威信高、肯干事、能干事的同志选进新一届居委会班子,直接影响到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当前,我街道和谐社区建设具体明确了发展规划和创建任务,迫切需要基层自治组织在新形势下,改进工作方法,组织和团结广大群众,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使他们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在这一新形势下,搞好换届选举,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由过去的“党选干部”向现在的“民选当家人”的转变,由过去里外一把手的行为模式向依法责权定位、服务为本的工作方法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加强和改善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使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

二、把握关键,依法有序地推进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目前,我街道共有13个社区居委会,18周岁以上有选民资格的居民为 万人。与上次换届选举相比,此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许多新的要求。一是省、市、区对此次换届选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选举方式上,要求村改居的社区居委会原则上采取户代表选举的方式进行换届选举。在年龄和学历要求上,社居委班子成员中,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应不低于80%,平均年龄须在40周岁以下,35周岁以下比例不得少于30%。这就要求我们在选举中进一步加强引导,统筹安排,做好换届的各项工作。二是由于地域转型发展呈现出很多新的情况。近年来,街道实施了撤镇建街、夹花地区域优化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目前,新的体制、机

制尚未完全健全完善,被调整地区的基层班子、社会经济组织和群众之间尚缺乏磨合和充分互信。这些都给选举的组织工作带来了更大的考验。三是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来的一些新难题。首先,选情更为复杂。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三个集中”进程加快,我们街道商品房和安置房建设快速推进,客观上造成人户分离情况比较突出,给选民登记资格的认定造成不确定性,

容易发生错登、重登和漏登现象。其次,时间更加紧迫。本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必须在街道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前完成,时间安排上较以往大为压缩,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为此,我们要客观分析形势,周密部署,科学操作,依法推进,充分保障本次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做好前期宣传发动、集体资产审计、业务骨干培训的基础上,具体在换届选举展开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一)要把好居民选举委员会成员推选关。居民选举委员会是居委选举的组织机构,其成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选举工作的成败。街道将成立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指导、规范各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的推选工作。各社区党组织要切实加强指导,注重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引导选民把懂法律、讲原则、有威信的同志推选进选委会班子。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规定的推选程序,担任居民选举委员会成员。

(二)要把好选民登记关。选民是参加选举工作的主体,要严格按照社区居委会《组织法》和《选举工作规则》,搞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居民的登记工作。针对我们街道城市化进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撤村建居、人口流动、人户分离等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更加细致扎实地做好工作,坚持以户籍所在地为基础,结合居住地的实际情况,按选民意愿进行登记,确保落实选民的民主权利。

(三)要把好候选人的产生关。候选人的产生是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关键的一环。要依照法律程序,充分尊重民意,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定候选人。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采取户代表方式选举的,由5名以上户代表联合提名;采取居民代表方式选举的,由居民代表3人以上联合提名。在提名候选人阶段,要引导居民消除家族、宗族、派别等不良影响,杜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指定、委派或撤换候选人。要通过党员、居民代表、群众骨干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真正把那些素质好、威信高、能力强、热心服务群众、符合文化年龄要求的人提名为候选人。要保证妇女在居委会选举中的合法权益,使女性在居委会成员中有适当名额。

(四)要把好居委会干部职数关。居委会班子成员职数职位设置必须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社区居委会成员数原则上由5至9人组成,社区人口达3000以上的可设置副主任。干部职位和职数的设置必须由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并及时公布。

(五)要把好投票选举关。11月3日是统一投票选举日。投票是选举的中心环节,法律性、程序性、技术性很强,要精心做好选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严密组织,及早确定并告知选民投票选举方式、投票场地和遵守规则。要严格按《选举工作流程》实施选举,维护选举的良好秩序,确保各项程序合法,选举有效。

三、精心组织,确保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成功

本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时间安排上适逢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紧随其后还将进行人大换届选举,可以说,这项工作关系到全街道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关系到街道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全局意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换届选举获得成功。

(一)要加强前期调研,完善准备工作。各社区居委会情况千差万别,居民的文化素质也不相同。各社区要提前对本辖区居委会及居民的情况进行摸底,重点掌握居民的情况、历史遗留问题和现行突出矛盾,认真分析和研究换届选举的各个环节,及早准备预案和措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财务审计中出现的问题、选民资格的确认问题、民主确定候选人的问题、扰乱破坏选举或不正当竞选的查处问题等,更要重点研究,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具体选举过程中,加强工作指导。

(二)要坚持正确导向,选优配强居委会班子。推选什么样的人当居委会干部,关系到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关系到我们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要以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选优配强基层工作班子,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要按规定程序,把那些经过培养考察、实践证明能够胜任居雾工作的后备干部依法充实进居委班子。要注重改善班子结构,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更新用人观念,拓宽用人渠道,提高居委会班子的整体素质,激发基层工作活力。

(三)要坚持依法操作,维护社会发展稳定。依法选举,是做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保证。换届选举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坚持直接、普遍、差额、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原则,凡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要严格遵照执行,尚未作明确规定的,应按照自治原则由居民会议、代表会议依法讨论决定。要规范操作程序,法定的程序一步不能少,规定的步骤一个不能少。在换届选举前,要严格执行先审计后选举的有关规定。街道党工委、人大、办事处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高度重视对换届选举中出现的违法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做好来信来访接待工作,有案必查,有错必纠。对在选举中不依法办事,违法操作造成群众集体上访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出现问题较多的社区,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群众反映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要向群众说明情况,澄清事实;对群众由于不了解法律法规的规定或不理解国家有关政策而上访的,要耐心解释,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疏导。对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到第一线处理,并及时向街道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汇报请示,不得擅自决定和轻率处理。

四、因势利导,进一步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

(一)要加快推进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在选举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新老班子交接工作,清理好集体财务帐目、固定资产、工作档案,并处置好债权债务及其它遗留问题,保证新一届居委会工作正常开展。要及时组织对基层干部的业务培训和政策学习,特别是对新踏上这一岗位的年轻干部要通过以老带新,提升他们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居委会党组织要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着眼于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指导、支持居委会依法处理好自治事务,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基层民主自治水平。新一届居委会产生后,应及时产生新的居民小组及小组长,及时制定任期目标和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居民会议、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居务公开、下属委员会等相关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重点要以民主管理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使居务公开工作由事后公开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由间接公开转为直接公开,做到凡是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及时公开,让群众参与社区重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三)要切实加强社区建设,为建设和谐锡山奠定坚实基础。要通过此次换届选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引导各社区以更大的热情、更高的标准积极发展壮大社区经济、改善社区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各社区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在全区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街道《关于加快推进xx街道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健全社区管理服务体系设置及人员配备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管理体制创新,按照“一厅七站七室两栏一校一场地”的功能设置标准,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出发,明确社区工作职责,强化服务功能,提高社区组织的自治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并积极引导社区居民、驻区单位、中介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建设,加强自律管理、提供互助服务,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同志们,开展居委会换届选举,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是我街道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组织,严格程序,依法推进我街道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第5篇:街道主任在社区居委会交流会议上的讲话(党政办公室)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城市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原来居民自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原来主要依靠行政资源作为主要推动力的社区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居民自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居民自治管理体制,形成党政和

政社分开、居民积极参与、兼职与专职工作相结合的新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街道按照市委市府的社区工作总体要求,于200x年x月在所辖的34个居委区进行了居委会干部的换届选举。此次选举颠覆了以往的传统居委干部选举模式,新一届的居委干部都是由本小区的居民自行投票产生,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民主的选举精神。通过此次换届选举,构建了各居民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居民委员会为主要组织载体,以社区工作站作为联系政府和居委会的桥梁,实现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工作模式。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大多数的居委会都能够按照这样全新的运作模式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社区工作,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三自”管理作用,居委干部们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为社区居民做了大量的实事和好事,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在此,我代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对近一年来各居委主任和委员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回顾近一年来的居委会工作,我主要讲三方面的意见:

一.迅速转变思想(或者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投入,确立居委会在小区中的主人翁地位。

这次产生的新一届居委主任和委员都是生活在各小区的居民,都是由本小区的居民自行投票产生的,因此这就改变了以往部分居委会当家人不是民选或者不住在社区内,与居民关系不密切,不能很好代表居民利益的局面。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居委干部都是民选的,部分新当选的居委干部在之前从未接触过居委会工作,不清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应当履行和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再加上受到原本的居委会运作模式的影响,因此一些居委主任在刚开展工作时经历过一段迷茫和备感压力的时期。但是很快的,通过参加区以及街道组织的两级培训,通过阅读一系列指导和明确居委会工作的文件和书籍,大家对居委会的定位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确了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的一级组织,使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的合法组织,居委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居民区党支部的领导下,理顺与社区工作站的关系,本着“有事共同商量、全力解决”的原则,按照三自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社区工作。

有了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各居委干部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社区工作,大家以居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精力“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真正实现了“居民委会居民办,办好居委会为居民”的居民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更加坚实的确立了居民委员会在小区中的主人翁地位。

二.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工作机制,努力发挥好自治组织的管理作用。

众所周知,制度建设是保证各项工作有序、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同样,社区居委会工作也要讲究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使社区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居委会的管理水平,才能将小区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我们的各居委会主任郑市充分认识到了规章制度建设的总要性,几乎每个居委会都结合自己本小区的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的工作制度,包括《会议制度》、《工作汇报制度》、《居委会值班制度》、《学习制度》、《居委会联系群众制度》、《听取党支部意见制度》等。各居委会都能够严格按照各项制度的规定开展工作,并且还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充实完善制度的内容和要求,真正将社区建设纳入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委会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一套适合新时期居委会运转的工作机制,部分居委会经常连同党支部、社工站、业委会、小区物业公司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针对小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小区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通过这样的联系会议,将居委会的自治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管理、物业公司的专业管理有机的结合了起来,逐步探索形成了责权利明确、协调配合、互相制约、管理到位的新型社区管理机制。

三.坚持以民为本,凝聚社区民心,全方位提升小区建设水平。

胡锦涛同志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论述中揭示出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作为社区居委会而言,落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论实质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从服从和服务于居民的意志和利益出发,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质的生活环境。

新一届的居委会班子成立以后,始终坚持“以真心换民心,以耐心聚民心,以爱心得民心,以创新树民心”的工作理念,及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始终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事,多办利民实事,密切了居委和社区居民的关系,

第6篇:在全市第七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的规定,我市第六届社区居委会于6月30日任期届满,即将进行第七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6月1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第七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了换届选举工作。我市为全面完成本次换届选

举工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第七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张办〔〕78号)。各区县、乡镇、街道组织对社区居委会的财务进行了任期审计,对“难点”社区进行了调查摸底,特别是7月30日省民政厅举办的全省第七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骨干培训班,为推动我市的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今天,我就如何做好此次换届选举工作,讲以下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全面掌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现实状况

居委会换届选举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重要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在城市基层最广泛的实践形式之一。当前,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区居民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做好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维护城市社会稳定,保障社区居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各区县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做好此次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加强组织引导,认真研究解决选举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推进居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居民群众在社区事务中当家作主的能力。

我市本次换届选举的社区居委会共有145个,其中:永定区58个,武陵源区18个,慈利县42个,桑植县27个,虽然数量不多,但与换届选举相比,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要求的考验。一是民政部、省、市对此次换届选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选举方法上,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相结合,要求从实际出发,积极扩大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力争达到50%以上。并明确规定,凡由农村村委会改设居委会,但原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完成的,不得实行代表间接选举。我市城市社区从未进行过直选,这给城市社区选举的组织工作带来了更大的考验。二是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来的一些新问题。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商品房和安置房建设快速推进,客观上造成的人户分离情况比较突出,给选民登记、资格认定造成不确定性,容易发生错登、漏登、重登等现象,使选情更为复杂。为此,我们要客观分析形势,周密部署,科学操作,依法推进,充分保障本次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把握关键,依法有序推进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我们要在做好前期宣传发动、审计、业务骨干培训的基础上,在换届选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着重把握好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一)要把好居民选举委员会成员推选关。居民选举委员会是居委会选举的组织机构,其成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选举工作的成败。区县要成立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加强对换届选举的领导和指导工作;乡镇(街道)要成立换届选举指导小组,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指导、规范各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的推选工作。各社区党组织要切实加强指导,注重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引导选民把懂法律、讲原则、有威信的同志推选进选委会班子。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法定的推选程序,担任居民选举委员会成员。

(二)要把好选民登记关。选民是参加选举工作的主体。要严格按照社区居委会组织法和《选举规程》,搞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居民的登记工作。针对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撤村建居、人口流动、人户分离等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细致扎实地做好工作,坚持以户籍所在地为基础,结合居住地的实际情况,按选民意愿进行登记,确保落实选民的民主权利。本次换届参选选民以实际登记选民为基准,各级要严把选民登记关,不错登、不漏登、不重登。

(三)要把好候选人的产生关。候选人的产生是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关键的一环。要依照法律程序,充分尊重民意,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定候选人。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提名方式有三种:一是设立投票站,由选民直接提名;二是召开选民会议投票提名;三是各居民小组召开选民会议投票提名。在提名候选人阶段,要引导居民消除家族、宗族、派别等不良影响,杜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指定、委派或撤换候选人。要通过党员、居民代表、群众骨干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真正把那些素质好、威信高、能力强、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人提名为候选人。要保证妇女在居委会选举中的合法权益,使女性在居委会成员中有适当名额。

(四)要把好居委会干部职数关。居委会班子成员职数职位设置必须坚持精简高效

的原则,社区居委会成员职数原则上由3至5人组成,社区人口达3000人以上的可设置副主任。干部职位和职数的设置可由县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确定。

(五)要把好投票选举关。市委办、市政府办文件规定,10月13日至18日是选民投票选举日,各区县也可确定统一投票选举日。投票是选举的中心环节,法律性、程序性、技术性很强,

要精心做好选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严密组织,及早确定并告知选民投票选举方式、投票场地和应遵守的规则。要严格按《选举规程》实施选举,维护选举的良好秩序,确保各项程序合法,选举有效。

三、精心组织,确保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成功

本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全局意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换届选举获得成功。

(一)要加强前期调研,完善准备工作。各社区居委会情况千差万别,居民的文化素质也不尽相同。各区(县)、乡镇(街道)要提前对本辖区居委会及居民的情况进行摸底,重点掌握居民的情况、历史遗留问题和现行突出矛盾,认真分析和研究换届选举的各个环节,及早准备预案和措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财务审计中出现的问题、选民资格的确认问题、民主确定候选人的问题、扰乱破坏选举或不正(来源:好范文 http:///)当竞选的查处问题等,更要重点研究,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具体选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加强工作指导。同时,各区县要办好直接选举的试点,为保证直接选举覆盖面达50%以上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永定区,对中心城区的社区居委会实行直接选举,省里有明确要求。该区58个社区居委会,而在中心城区的社区占38个,如不推行直接选举,根本无法完成直接选举覆盖面达50%以上的任务。

(二)要坚持正确导向,选优配强居委会班子。推选什么样的人当居委会干部,关系到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关系到我们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要以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选优配强基层工作班子,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要按规定程序,把那些经过培养考察、实践证明能够胜任居委会工作的后备干部,依法充实进居委会班子。要注重改善班子结构,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更新用人观念,拓宽用人渠道,提高居委会班子的整体素质,激发基层工作活力。

(三)要坚持依法操作,维护社会发展稳定。依法选举,是做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保证。换届选举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坚持直接、普遍、差额、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等原则,凡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要严格遵照执行,尚未作明确规定的,应按照自治原则由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依法讨论决定。要规范操作程序,法定的程序一个都不能少,规定的步骤一步都不能缺。在换届选举前,要严格执行先审计后选举的有关规定。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高度重视对换届选举中出现的违法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做好来信来访接待工作,有案必查,有错必纠。对在选举中不依法办事、违法操作造成群众集体上访的,要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对出现问题较多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群众反映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要向群众说明情况,澄清事实;对群众由于不了解法律法规的规定或不理解国家有关政策而上访的,要耐心解释,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疏导。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到第一线处理,并及时向换届选举领导小组汇报请示,不得擅自决定和轻率处理。

四、因势利导,进一步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

(一)要加快推进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在选举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新老班子交接工作,清理好集体财务帐目、固定资产、工作档案,并处置好债权债务及其它遗留问题,保证新一届居委会正常开展工作。要及时组织对基层干部的业务培训和政策学习,特别是对新当选的年轻干部要通过以老带新,提升他们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居委会党组织要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着眼于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指导、支持居委会依法处理好自治事务,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基层民主自治水平。新一届社区居委会产生后,要及时制定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居民会议、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居务公开、下属委员会等相关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重点要以民主管理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使居务公开工作由事后公开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由间接公开转为直接公开,做到凡是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及时公开,让群众参与社区重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三)要切实加强社区建设,为建设文明、安全、和谐**奠定坚实基础。要通过此次换届选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引导各社区以更大的热情、更高的标准积极发展壮大社区经济,改善社区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各区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加快管理体制创新。要按照“五室三站两栏一校一场地”的功能设置标准,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出发,明确社区工作职责,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组织的自治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并积极引导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中介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建设,加强自律管理、提供互助服务,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同志们,开展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市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组织,严格程序,依法推进我市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开展,圆满完成此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任务。

第7篇:社区居委会制度

仁和社区工作制度

目录

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第2页) 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职责(第3页) 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职责(第4页) 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职责(第5页) 社区居民小组工作职责(第6页) 社区居民小组组长工作职责(第7页) 社区居民委员会会议制度(第8页) 社区民主决策制度(第9页) 社区民主监督制度(第10页)

社区居民委员会居务公开制度(第11--12页) 社区居民小组组长会议制度(第13页)

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党委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由社区成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主要职责任务是: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二、制定社区建设计划和社区管理制度,并提交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审议,办理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三、调解民间纠纷。

四、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组织评选安全文明小区、安全文明楼院等工作。

五、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

六、与业主委员会、辖区单位等加强沟通和联系。组织、协调社区成员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社会困难户等特殊群体提供义务服务和低偿服务,抓好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等社区工作,实现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

七、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八、定期向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职责

社区居委会主任主持社委会全面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贯彻实施。团结、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成员认真履行所担负的职责,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社区成员的监督。

二、召集和主持居委会代表会议、居委会委员会议、社区成员单位会议、居民会议等,讨论社区重大事项和有关问题。

三、组织制定、季度工作计划和各项工作措施,组织居委会成员和社区各委员会、社区服务站、居民小组,执行居委会决议,落实工作计划。

四、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五、组织协调居委会和各方面的关系,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共建。

六、认真研究、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

七、以身作则,模范遵守社区各项规定和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组织社区居委会成员开展政策和业务学习,掌握相关政策和业务知识,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整体素质。

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职责

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在社区居委会领导下,协助主任完成分管的工作任务。主要职责是:

协助居委会主任处理日常事务,协助主任布置、检查和总结工作,受居委会主任的委托,如召集、主持有关会议。

二、制定分管工作的、季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抓好工作计划的落实。

三、组织分管的内设委员会执行社委会决议,指导各工作委员会和居民小组开展工作。

四、组织开展社区服务等项活动,发展社区经济。

五、组织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活动,开展社区文化、卫生、体育活动。

及时向社委会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职责

一、社区居委会委员在社区居委会领导下,负责分管的内设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二、协助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开展工作,积极完成居委会安排的工作任务、

三、组织分管的内设委员会成员开展工作。

四、协调与分管的内设委员分相关的工作关系。

五、听取并及时向居委会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社区居民小组工作职责

社区居民小组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发动社区单位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教育社区单位和社区成员履行应尽的义务。

二、推选社区居民小组长、小组成员。接受社区居民委员会领导,组织小组成员完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布置的各项工作。

三、执行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决议、决定、反映小组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四、协助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做好各项工作。

社区居民小组组长工作职责

我社区共11个居民小组,每个居民小组设组长1人。由社区居民小组有选举权的居民选举产生,任期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相同,可以连选连任。社区居民小组组长主要职责是:

一、团结和带领小组居民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召集、主持居民小组会议,完成居委会安排的工作。

三、组织本组居民开展社区自治活动。

四、协助社区居委会做好治安保卫、计划生育、公共卫生、人民调解、社会福利等工作。

五、听取并及时向社区居委会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社区居民委员会会议制度

一、讨论研究居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落实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作出的各项决议、决实;传达贯彻镇政府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协助镇政府做好社区各项工作;总结检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会议由社区居委员会召集并主持。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会议每月召开一次。社区居民委员会全体委员出席,社区工作者可列席社区居民委员会会议。

四、社区居民委员会会议决定问题,应当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社区居民委员会进行应当采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强迫命令。

五、社区居委会各类会议时间安排:

1、居民小组长会议:每月26号下午15:00(遇周末或节假日顺延到第一个工作日下午15:00)

2、低保工作会议:每月16号上午9:30(遇周末或节假日顺延到第一个工作日上午9:30)

3、社区班子会议:每月26号上午(原则上以街道列会后,召开居民小组长会议前)

社区民主决策制度

一、社区居委会制定的社区建设和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应提交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二、凡是涉及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经社区居民委员会研究提出意见后,须提请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

三、尊重社区成员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减少决策失误,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基础上,应注重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力求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要以身作则,模范地执行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和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作出的各项决议,决定,并引导教育居民群众和社区单位自觉遵守、执行。

社区民主监督制度

一、监督责任队伍:

社区民主监督工作以社区党委为责任主体,社区监委会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好监督职能,并在上级规定时间规定范围内公开监督情况。

二、监督内容:

党和政府有关政策、法规和指示的落实情况;社区居委会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居民申请优抚、保障政策的办理发放情况;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决议、决定的落实情况;社区服务项目和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社区。

2、对社区成员代表意见较大或不赞成的事项,社区居委会应建议召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讨论审议后予以纠正。

3、

社区居民委员会居务公开制度

为扩大基层民主,维护和保障居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结合社区实际,制定社区居委会居务公开制度。

一、居务公开内容:社区居民委员会办事程序公开;计划生育工作公开;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公开;社区委员会干部责任目标公开;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对社区干部的评议情况公开;社区服务、求助热线公开;社区建设重大事项公开;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事项公开。

二、居务公开程序:广泛听取和征集社区成员代表、居民的意见,列出公开项目;社区居委会确定公开的内容;提交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审议通过;社区居委会指定专人张榜公布,公开内容存档备查;按受群众的咨询和监督并认真整改。

三、居务公开时间:按照工作情况适时公布。

四、公开形式:设立社区居务公开栏;召开有关会议;设立居务公开监督信箱和监督电话,接受社区成员投拆, 确定社区居民委员会公开日,接受社区单位、社区成员资询。其中,以公开栏公布为主要形式。

五、居务公开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凡属为民服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应提交社区成员代表议讨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实行

民主决策。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每年都要向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报告,并接受民主评议或民主测评。

社区居民小组组长会议制度

一、社区居民小组组长会议,是社区居民委员会联系居民,开展社区工作的例会。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通过社区居民小组组长会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通报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情况,听取社区居民小组组长对社我居民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社区居民小组组长会议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召集,主持。受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委托,社区居民小组组长会议也可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其它成员或者社区工作者召集、主持、

四、社区居民小组组长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也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

五、社区居民小组组长应将会议精神向居民传达,并协助社区居民委员会做好有关的工作。

第8篇:社区居委会职责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社区成员的合法权益,教育社区成员遵纪守法,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物、美化、净化社区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二、召集和主持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向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执行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决定、决议监督执行《社区自制章程》。

三、组织引导社区成员,开展法制教育、公民道教育、科学教育、青少年教育、职业培训等。组织社区成员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教育居民尊老爱幼,扶困助残,拥军优属,团结互助,建立文明,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四、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组织成员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活动(包括志愿者服务、网点服务、家政服务、保法服务、医疗服务、信息服务等),重点是开展以劳动者就业为重点的社会事务性服务,为社区特殊群体,提供社区福利性服务,为居民排忧解难。

五、协助维护社会治安,配合做好“两劳”释放人员及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力,管制缓刑、假释、保外就医、帮教和常住、暂住人口的登记管理工作。维护本社区正常的社会秩序、生产和生活秩序。

六、调解民间纠纷,做好疏导工作、防止矛盾激化促进居民家庭和睦、邻里团结。

七、 协助区政府或其他的派出机构做好与居民相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扶救济、青少年教育、最低生活保障、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工作。

八、 管理本社区居委会的财产,根据自愿原则等集本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所需要的经费。

九、代表居民对政府职能部门在本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协助其开展工作并向人民政府或其它的派出机构反映的意见,要求和提出的建议。

第9篇:社区居委会申报科普文明示范社区总结

八街镇社区居民委员会于××年月成立现有人口人户社区辖个企事业单位社区占地面积平方公里,形成米至米不等的条街道网,总长达米;拥有绿地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部门齐全。近年来为丰富居民文化活动及普及科普教育在社区成立了“万册图书进社区”图书室,在广大群众中开展了反邪教、防非碘、禽流感等一系列活动,

同时由文化站牵头社区组织请来老师在云城广场进行中、老年人千人健身操培训班活动,具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又杜绝邪教在社区的滋生,经过以上一系列活动开展,八街镇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优美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迎来各界人士的参观。各项工作已经得到了上级各部门肯定和居民群众的好评。

一、党委、政府重视领导带头参加科普活动

社区居委会成立以来,八街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科普工作并将镇科协办涉及科普工作宣传下移社区,核定经费元,作为科普工作经费,镇政府还将社区科普工作纳入年底对社区居委会目标管理的考核内容,原创:http:///分管领导还定期听取社区科普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街上带头参加科普宣传活动。

二、建立创建“科普文明示范社区”领导小组

镇领导十分重视在社区居委会创建“科普文明示范社区”已成立了以分管社区的方玉忠副镇长为组长,社区书记、主任、委员为工作成员的领导机构,以“科普文明示范社区”创建为契机,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向前发展。

三、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八街镇八街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认真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把老龄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常抓不懈,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积极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努力扩大为老年人服务的范围;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老年文娱、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八街镇居委会社区人口人,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八街镇为解决老年人文体活动场所、管理难的问题,率先以完善了系列化的社区助老服务,探索建立社区老龄工作组织建设的新型社区老龄工作机制,并将老龄工作纳入日常管理,成立以分管老龄工作的副镇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其他部门为成员的领导机构,为老年人文体活动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出自网

八街镇老年人活动中心于年重阳节组建成立宗旨是以“六个老有”为中心,名退休老干部自愿担负起老年人活动中心日常工作,年以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作。活动项目由:琴、棋、书、报、麻将、象棋、扑克。成立以来,热闹非凡,楼上楼下天天满座,成立至今,一贯坚持不准赌博,不准学生、儿童参加,免费供应茶水,打麻将(四圈)收费元,每天参加活动的老年人有人,每天收入余元,费用作为添置用具,维修房屋、桌凳,即工作人员的补贴,八街老年人活动中心占地平方米,其中,老年人活动中心麻将室平方米,云程广场主席台右边一间老年人活动场的阅览室,左边平方米作为老年人化装、堆放器材的场地,为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在每年敬老节区间;由政府每年补助元给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集镇老年人人汇集在老年人活动中心参与麻将、象棋、扑克比赛,并评出名次,发给奖品。

党委、政府极为重视,为扩大老年人活动场,从年起至××年先后投资万,建成占地分别为平方米、平方米和平方米的云程广场、八街公园、东湖公园;这样一来,老年人文体活动场所扩大了。每天清晨,原创:http:///各种不同类型的老年人体育爱好者自愿组织晨跑队、花剑队、彩扇队、体操队。纷纷活跃在云程广场、八街公园、东湖公园。

八街镇八街社区居委会老年人文艺队是一支集镇上中老年人自愿组织的,群众性的,自治的老年人文艺队,其成员组成有集镇上退休老工人、教师、干部、集镇上老居民及八街镇八街村老年人妇女,人数发展到—人,年龄岁,年组建以来,她们自编自演,其内容均是宣传党的政策、计划生育、养老敬老等方面题材,共余场次,活跃在集镇及村子,并到各村庄开展文艺联欢活动,在敬老节、春节、及其他重大节日区间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称赞,组建以来一直代表社区居委会参加一年一度八街镇春节踩街文艺活动,在年敬老节区间,代表八街镇参加“安宁市老年人汇演”获二等奖。

四、建立健全科普宣传队伍,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社区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紧密结合居民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

上一篇:应急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工作推进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