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2022-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

摘要:本文对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定义进行了概述。同时分析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本文认为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地质灾害预警水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适当的避让措施建设能够很好的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进行防治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众多地质工程项目对于对于地质资源的开发逐年增多。在工程建设当中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影响不可忽视。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并提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指的是与岩土的加固与开挖相关的工程;地质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为因素或是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滑坡、地震等等。本文中所研究的地质灾害指的是与岩土工程相关的地质灾害。当前,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质灾害的影响。有数据显示,由于岩土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12亿以上。

二、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中,岩土工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条件都会对岩土工程地质情况产生影响。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一)自然因素

1. 地形地貌因素

地形地貌因素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中较为常见。以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为例,舟曲

一带是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原本的山体分化、破碎就非常的严重,舟曲多为炭灰混杂土质,这种地形地貌非常容易形成地质灾害。

2.水文气候因素

特殊的水文气候在一定程度上会触发地质灾害的形成。以四川绵竹为例,该地区拥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春夏季往往暴雨频发。在这一气候条件下,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极易出现。

(二) 人为因素

近年来,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越来越多,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乱砍乱伐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山区地带,大量的森林被破坏直接导致山地植被"毁灭",一旦遇到暴雨,极易发生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

此外,我国采矿区同样是地质灾害多发区。采矿区的植被往往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采矿过程中产生的矿渣以及匪徒往往被直接导入附近河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河道必然会被堵死。只要出现较大的降雨,河水必然会猛增,泥石流出现的机率大大增大。

三、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本人认为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重要防治措施是通过各种手段强化、恢复被破坏区的生态环境。植物造林是当前被公认为最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本人认为,通过植树造林来恢复、强化生态环境应当"因地制宜",做到科学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植物造林方案。例如,被破坏的山林地区应当针对当地植物资源情况进行适当的退更换林以及封山育林。只要生态环境得到大力的改善,本人相信因为岩土工程造成的地质灾害必将大大降低。

(二) 提升地质灾害预警水平

地质灾害预警是降低地质灾害给人民经济财产造成损失的重要防范措施。通常情况下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往往会出现明显征兆,例如,在出现山体滑坡灾害前期,地面出现较大面积的裂缝与位移、井水突然不出水、突然干涸等等。通过对地质灾害前期征兆的有效观测,并积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警方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

提升地质灾害预警水平除了对灾害前期征兆的有效观测以外还应当引入现代高科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通过高科技实时监控岩土工程施工区地质层移动情况,同时对岩土工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充分调研,对岩土工程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最大程度的预估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以及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三)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

要减少地质灾害对环境以及企业的危害,除了有效地防治与检测以外,还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工程的建设工作,通过对护坡工程、拦截工程以及移民工程的建设,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通过不断的加固地层和施工工程,提高施工的进度与施工质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从而在根本上促进岩土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四) 适当的避让措施建设

所谓适当的避让措施,就是在不影响施工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工期的情况下,对工程的施工的地点以及时间进行细微的调整,例如,在雨天应尽量停止作业,并在适当时候加强对工程的加固工作。同时制定合理的灾害转移方案,采取就近转移的原则对施工人员与相关的居民进行转移工作,从而减轻地质灾害对环境的影响。目前,搬迁以及适当的避让措施已经成为我国规避岩土地质灾害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安东哲,张立军.试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

[2]李揚.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建筑知识,2012,(8)

[3]刘连明.试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6)

[4]黄金荣.浅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J].能源环境,2012(04)

[5]韩广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J].中华建设,2013(12)

[6]欧广东.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0)

作者:张钟阳

第2篇: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摘要:铜陵市华强玻钢厂附近发生的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对工厂生产和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对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现状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本区地裂缝、地面塌陷产生的原因,进而对地质灾害进行了预测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地裂缝;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1 问题由来

铜陵市华强玻钢厂位于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八一二地质队老区东北侧,市区~碎石岭公路从厂区旁边通过。2003年厂内及附近民区陆续出现数条地裂缝,2004年3月上旬,一场持续多日的降雨过后,在厂区附近又发现多处地面塌陷,同时,地裂缝也有进一步发展的态势。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地影响了华强玻钢厂的安全生产和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有必要对本区地质灾害进行调查。

2 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本区位于铜官山主峰西部低丘区,其东南侧为中低山,其余三面被低矮的山丘所环绕,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厂区附近最大相对高差约15米。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375.9mm,年平均蒸发量1359.8mm,每年的5~8月为丰水期,11月至次年的1月为枯水期。

2.2 地层岩性

区内地层较齐全(图1),由老至新有泥盆系上统五通组(D3w)、石炭系中上统黄龙船山组(C2+3)、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孤峰组(P1g)、上统龙潭组(P2l)、大隆组(P2d)及三叠系下统殷坑组(T1y),黄龙船山组和栖霞组岩性以厚层状灰岩为主,其余地层则以砂岩、粉砂岩、页岩及硅质岩等碎屑岩为主。

地表为第四系土层,其上部为全新统杂填土和零星分布的砂砾石层,下部为上更新统卵石层及残积粘土。

在白家山铜矿以东一带为铜官山石英闪长岩体,岩体接触带附近赋存有铜矿体。

2.3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2.3.1 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铜官山背斜西北翼,区内断层发育,对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是F44断层。该断层分布在厂区东北侧,长约1000米,走向325°,倾向南西,倾角83°,为一正断层,两侧岩石破碎,岩溶现象极为发育,断层导水性良好。

2.3.2 区域地壳稳定性

本区第四系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以振荡式差异升降为主,地壳总体相对稳定。区内地震活动以小震为主,未发生破坏性地震,属中弱发震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表水特征

区内主要的地表水体为佘家涝小溪,发源于南部的山间泉水,经厂区东侧向西北流入长江,小溪常年流水,最大流量为80622米3/日(1980年3月31日),但流量随季节不同变化较大。

2.4.2 地下水特征

(1)含水层特征: 主要含水层为由黄龙船山组(C2+3)和栖霞组(P1q)组成的一个统一的含水体,岩性主要为灰岩,次为白云岩,含裂隙岩溶水,富水性1~10L/s,水质类型为HCO3-Ca型。该层岩溶发育,地表溶沟、溶槽及溶蚀洼地随处可见,岩层顶面起伏不平,有时一步之遥竟可相差数米。据白家山、宝山矿床勘探资料,-100米以上岩溶发育,钻孔溶洞能见率和岩溶率都很高,溶洞大小不一,大者洞高可达50米左右,充填物以砖红色流~软塑状粘土为主,有少量灰岩碎块。

另外,第四系下部卵石和残积土中含有孔隙潜水,但其渗透性差,富水性较弱。

(2)隔水层特征:除C2+3和P1q外,其它岩层均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分布在东南、东北及西北三面,使本区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水文地质单元(图1)。

(3)地下水的排、补条件:本区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垂向补给,其次是地表水沿F44断层渗透补给。在天然状态下,地下水迳流方向与地表水流向基本一致,均为西北向,并以零星泉源及地下径流方式排出地表。

2.5 工程地质条件

2.5.1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厂区下伏岩体为栖霞组灰岩,呈块状、层状结构,结构体形状为块状、柱状,结构面主要为层理面和裂隙面,岩体平均抗压强度为81.3MPa,属坚硬工程地质岩组。但其岩溶发育,顶面起伏不平,对厂区附近地面稳定性影响较大。

2.5.2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工程勘察资料,厂区附近土层结构如图2,其上部为松散状杂填土或砂砾石,中部为中密状卵石,下部为软~可塑状粘土、粉质粘土。土层分布变化极大,呈阶梯状,在佘家涝小溪两旁仅有上部薄薄的砂砾石层,局部基岩已露出地表。在小溪和厂区之间,残留有下部的粘土层,厚度2米左右。在厂区下面,土层齐全,但厚度变化大,在基岩面向上拱起部位厚度较小,下部的粘土、粉质粘土层呈尖灭趋势。

2.6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白家山铜矿的采矿活动是本区最主要的人类工程活动,该矿山位于厂区东部,主井口距厂区约200米左右,二者位于同一个水文地质单元中。在本区地面塌陷产生前,矿山采矿标高已降至-100米以下。由于矿山长期抽排地下水,使本区地下水位大幅降低,原有的地下水均衡状态遭到严重破坏,因而在本区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可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

3 地质灾害现状特征

3.1 地裂缝

本区于2003年开始出现地裂缝,到2004年3月共发现四处,集中分析在玻钢厂内及附近居民区中,地裂缝通过处墙体开裂(照片1)。地裂缝方向一般为310°~335°,弯曲延伸,单体规模较小,长度一般为20米左右,最长32米,宽度一般0.2~1厘米,在有的裂缝两旁还有多条次级小裂缝,形成裂缝带。地裂缝上部呈“V”字型张开,裂面凹凸不平,表现出明显的张性特征。

3.2 地面塌陷

2004年3月,在厂区附近共发现三个塌陷坑,都分布在厂区与佘家涝小溪之间。塌陷坑一般为椭圆形或近圆形,长轴方向为西北向,规模都不大,最大的一个长轴长3.15米,短轴长3.05米,可见深度2.30米,呈漏斗状,最小的一个长轴长1.20米,短轴长仅有0.90米(照片2),表现出岩溶塌陷的特征。

3.3 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

通过调查,发现地裂缝和地面塌陷都出现在灰岩地区,分布在F44断层旁边,方向与F44断层基本吻合,而且离白家山铜矿都较近。另外地面塌陷都分布在厂区与佘家涝小溪之间土层较薄的地带。

4 地质灾害成因

4.1 地裂缝

因溶蚀作用,本区基岩顶面起伏变化很大,导致其上覆土层结构极不均匀,在基岩面向上拱起部位,土层厚度减小,特别是下部的可~软塑状粘土、粉质粘土层急剧变薄,甚至尖灭。当地下水位因矿坑排水而下降后,土层中的水压逐渐减小,有效应力逐渐增大,使得土粒间的空隙体积减小,土体被压缩而发生沉降。因土层厚薄不均,会产生差异沉降,在基岩面向上拱起部位,沉降量最小,其它部位相对较大,因而在拱起部位上方的土层中会产生拉张应力,使土层裂开,形成地裂缝(图3)。

4.2 地面塌陷

本区溶洞发育,以F44断层附近最为强烈。矿山排水引起灰岩中的裂隙岩溶水水位大幅下降,导致溶洞充填物产生压密沉降,在溶洞上部形成空腔,这样,一方面会使溶洞上方的土层失去支撑,另一方面在空腔形成的瞬间,因其它物质不能及时充填进来,空腔中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真空状态,对溶洞上方的土层产生真空吸蚀作用。另外,由于裂隙岩溶水水位下降速度较快,上覆土层中的孔隙水水位因受土层渗透性限制而下降缓慢,二者之间会形成水头差,产生渗透坡降,并对上覆土层产生潜蚀作用。在真空吸蚀和地下水潜蚀作用的影响下,溶洞上方失去支撑的土层受到强烈扰动,土颗粒向溶洞中流失,形成土洞。随着地下水位的进一步下降,土洞逐渐向上发展,土层慢慢变薄,达到一定程度后,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即可产生地面塌陷(图4),可见本区地面塌陷属于岩溶塌陷。很明显,土层越薄,塌陷形成越快。另外,当土洞发展到一程度时,若遇持续性降雨,会使土层的抗剪强度降低,也会加速塌陷的产生。

总之,本区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的产生是内因与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本区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属控制因素,外因主要是矿山排水,其次是降雨,属诱发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5 地质灾害预测分区

根据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裂缝、地面塌陷产生的原因及其分布规律,可将厂区附近划分为Ⅰ、Ⅱ、Ⅲ三个分区(图5)。

Ⅰ区:位于公路东北小溪两侧,目前发生的地裂缝及地面塌陷都分布在该区,下伏基岩为栖霞组灰岩,岩溶发育, F44断层从区内通过,大部分地段土层较薄,离白家山铜矿最近,受矿山排影响最大,地下水位变化最强烈,有进一步发生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的危险,属地裂缝、地面塌陷危险区。

Ⅱ区:位于公路南西侧,目前尚未发生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下伏基岩也是栖霞组灰岩,岩溶发育,土层相对较厚,距白家山铜矿相对Ⅰ区较远,但随着矿山开采面积扩大,采矿深度加深,地下水位变化将波及该区,故存在产生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的隐患,属潜在地裂缝、地面塌陷区。

Ⅲ区:分布在Ⅰ区和Ⅱ区的西部,下伏基岩为二叠系中、上部的硅质岩、砂岩、页岩,为良好的隔水层,无岩溶现象,发生地裂缝和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小,属相对稳定区。

6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本区地裂缝、地面塌陷成因,可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1)开展岩溶调查工作,尽快在本区建立地下水位变化及地面沉降监测系统,总结成灾规律及其前兆信息,为监测和判定地质灾害提供依据。

(2)积极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完善和加强汛期巡查、速报等制度。

(3)严格控制附近矿山的开采面积和开采深度,限制矿山超量排水,禁止在附近新建其它汲水工程,维持本区地下水位的相对稳定状态。

(4)对已产生的地裂缝应及时用水泥充填密实,对塌陷坑可按反滤层的形式和要求进行填埋夯实处理,以防其因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进一步发展。

(5)对已经损坏的厂房和民房,要根据损坏程度或进行加固处理,或搬迁避让,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6)在Ⅰ区和Ⅱ区进行工程建设前,必须按有关规范进行岩溶勘察,在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岩溶发育规律,力求总体布局合理、谐调,对重要建筑物可考虑采用桩基础,以确保其安全可靠。

作者:石秀华 顾琳

第3篇:探究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策略

摘要: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矿产资源又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支柱。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时直接引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不仅是采矿大国,而且开采的技术和设备相对其他国家比较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各类矿产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但是,如果在开发和开采矿产资源时,不注意方法,方式,无节制或者破坏性开采,将对我国矿产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还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对几类典型的矿山地质灾害进行阐述,分析了灾害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1、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1.1 岩土体变形灾害

(1)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

(2)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 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3)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4)采矿诱发地震。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5)场库失稳。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1.2 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1)矿坑突水涌水。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坑内溃沙涌泥。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驟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

2、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

由于矿山的地质灾害都在深部发生,勘查多采用遥感信息技术与物理勘查方法。

2.1 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

目前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遥感集合“3S”技术,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可能的分布、发生地点与区域。如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危点位精确定位,并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叠加分析,预测灾变发生趋势。

2.2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主要指应用物理手段,探测岩土圈层相关信息,确定采空区、断层位移、磁场变化等可能的灾害伴发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提前分析与预测。地球物理勘查矿山地质灾害的方法主要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地震法等。

2.3 环境化学勘测方法

在矿山地质灾害预防过程中,人们也常常使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例如对矿区环境污染的监测,化学探测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确定污染因素、预测污染趋势、追溯污染源、划分污染区,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矿山地质灾害由于时空特点与产生条件各有特点,随着矿山地质勘查的手段逐步应用,我们应针对上述分类和勘查手段,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才能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有些矿山地质灾害我们能从主观上加以预防,有些地质灾害由自然诱因引起,我们不可能有效预防,因此我们制定具体的防治手段应包括如措施:

(1)建立和完善矿山开采前的风险评估与环境评估,并制定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体系。做到开采前严格评估,开产中积极防范,开采后积极恢复,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土地复恳纳入法规,强制推行。

(2)加强宣传,普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矿山开采人员素质,增强其对地质灾害的危机感与警觉性。提高矿山生产过程中全员防灾、减灾技能与手段,强化矿山地质灾害的防、险避险、抢险培训。

(3)开发与应用先进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学勘查手段,对矿山地质进行严密监视,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灾害施行实时监测、动态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矿山地质与环境生态动态跟踪与管理体系,避免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4)加强矿坑、矿井边坡设计,进行边坡监测,坚固挡墙稳固边坡地质构造,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及时做地质勘察,并做好预防措施。

(5)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做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同时做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4、结束语

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工作。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多,引发因素多样,不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针对不同矿区的地质环境特点,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矿山开采方案,并进行积极的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做到将灾害消灭在萌芽期。

参考文献:

[1]张锦瑞.王伟之等.金属矿山尾矿综合利用与资源化.

[2]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闫车杰.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探讨[J].中国地质,2004,13(3):66-68.

[4]张琦.辽宁省主要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探讨[J].化工矿产地质,2004(1).

[5]刘会平广东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4(2):l0l-105.

(作者单位:兖矿集团鄂尔多斯市转龙湾有限公司1

兖煤矿业工程有限公司2)

作者:王占文 李世彬

第4篇:尾矿库地质灾害的预测及防治措施(推荐)

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

尾矿库地质灾害的预测、类型及防治措施

一、尾矿库工程的特点

尾矿库作为矿山选矿生产的主要设施,是事故易发部位,也是隐伏巨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尾矿库占用大量土地,改变和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尾矿中的污染物,通过径流和渗透,污染周围的土地、水体;最严重的当属溃坝事故,尾矿库下游为人口相对集中的居民点.溃坝时,尾矿砂、废水倾泻而下,农田、村镇顷刻间遭受灭顶之灾,其危害比水库更为严重,造成人员伤亡、淤塞拉萨河河道、严重污染土地和水体。

拟建尾矿库分布于矿区帮达浦主沟下游,由于利用自然沟谷地形,筑坝成库,三面环坡,上游汇水面积较大,直接面对暴雨、山洪冲击。尾矿砂颗粒细且饱水.选矿厂为增加矿物提取率,要求磨矿粒度很细,颗粒越细,尾矿库沉积滩面越平缓,库水位逼近坝前,尾矿砂多呈饱水状态,在振动、搅动条件下极易液化。

尾矿库设置有排洪设施.与一般水库不同的是,尾矿库本身不具备储水调洪能力,为排泄上游进库洪水,通常在库底设置排洪斜槽、管道或隧洞等构筑物,或在一侧开挖排水明渠. 尾矿库为极具威胁的污染源.尾矿砂通常含有酸性、碱性、毒性污染物及镉、砷、铅、锌、银、汞等有害重金属,是一个隐伏巨大隐患的“毒场”,其污染影响面远远超过尾矿库本身。 尾矿库服务期就是尾矿坝筑坝期.后期坝随着库区尾矿砂的持续堆高而不断堆填、加高,即尾矿坝的筑坝施工贯穿整个尾矿库的运营、服务期,导致尾矿坝管理、监督难度大.

闭库后仍存在安全隐患.尾矿库最佳恢复利用途径是复垦,即在库区覆土恢复土地或植树、种草,恢复生态,改善矿区环境,但目前由于监管不到位,矿主出于经济考虑,往往简单平整,任其自然.由于坝体、排洪设施等相对简陋,加上尾矿库所处自然环境恶劣,即使闭库后尾矿库仍存在发生安全事故进而引发地质灾害的隐患。 尾矿库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1、泥石流

对尾矿库而言,泥石流主要表现为溃坝次生灾害.据统计,70%以上的尾矿库垮坝伴生泥石流或泥浆流灾害,正在运行的尾矿库因库区积水则比例更高.尾矿坝高度大,存放的尾矿砂多且饱水,形成大规模泥土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尾矿库溃坝形成的泥石流具有高势能、速度快、前锋高度大的特点,与坝高、坝前地形、尾矿砂堆存量以及含水状态等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尾矿库溃坝通常发

生于雨季,平常含水量低的尾矿砂因雨水、山谷洪水的加入,同样易于形成泥石流.坝前方陡(前倾)、窄的沟谷地形进一步为泥石流增势.

2、滑坡

尾矿库滑坡灾害包括坝体滑坡、诱发库岸滑坡或遭受自然滑坡灾害三个方面.

尾矿库后期坝多采用上游法堆筑,尾矿砂为筑坝材料,坝体强度低,稳定性差,在初期坝与后期堆积坝之间存在一个抗剪能力极低的潜在滑动面.随着库区尾矿砂的不断增高,对坝体的压力逐渐加大,坝体最终因承受不住巨大压力而滑坡破坏,导致坝体垮塌. 尾矿库由于位于帮达浦主沟下游,堆放的尾矿砂多呈饱水状态,库尾积水以便选厂循环利用,因此,同水库一样,尾矿库运行期间,将对库岸坡体产生浸泡、坡脚冲刷等作用,库岸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如岩土体饱水、强度降低,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岸坡发生破坏,破坏形式包括滑坡、崩塌、塌岸,影响因素主要有库岸形态特征、岩土体性质、冲刷作用强度等,结构松软和对水反应敏感的岩土体,往往容易产生岸坡破坏. 尾矿库建设及运营在诱发库岸滑坡的同时,还可能遭受自然滑坡灾害.大规模库区滑坡可造成涌浪,导致污水、尾矿砂溢坝,甚至垮坝事故.影响库岸滑坡的因素可划归为以下三类:一类是岩土体强度,如岩土体性质、结构、风化等;第二类是斜坡的形态特征,如地形坡度、人工开挖、填土等;第三类则是斜坡内应力状态,如地下水压力、堆载、地震和人工爆破等. 滑坡灾害具有突发性、危害大的特点,溃坝事故往往是先滑坡,后转化为泥石流.

3、塌陷

尾矿库所在地主要塌陷类型为构筑物破坏塌陷。

尾矿库为排泄上游洪水,库区下通常布设排洪管、塔、斜槽、排洪隧洞等构筑物,这些构筑物一旦破坏,将造成库区塌陷、尾矿砂泄漏,污染下游水体、土壤。

4、水体污染

有色金属矿山多为共生或伴生矿,由于选矿工艺技术所限或出于经济考量,选矿厂多仅提取一种或几种金属成分,其他作为尾矿废弃,同时选矿过程要加入各种浮选药剂(有些是剧毒,如选黄金的氰化物),大量酸性、碱性、毒性和重金属滞存于尾矿库,可以说每一座尾矿库都是一个“毒场”.伴随着尾矿库溃坝、泄漏(岩溶塌陷或排洪构筑物塌陷)或渗漏、流失的尾矿砂堆积于耕地表层,尾矿库污染水用于农田灌溉,均可导致农业耕作层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减产、绝收,更为严重的是,水土污染具有长期性、隐蔽性的特点,一些农作物对某些重金属具有富集效应,污染农作物进入人类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而农业耕作层、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具有难以降解性、污染累积性、长期性、后果严重的特点,污染治理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而且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尾矿库的防治措施

由于引起尾矿库灾害的原因较多,所以其治理方案的选择也多种多样。目前国内、外尾矿库灾害治理方法主要为改善坝体渗流条件、提高坝体的密实度以及改善坝体受力条件3大类。除此之外,尾矿库安全监测也是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防治措施如下所示

1、改善坝体的渗流条件

尾矿坝的渗流决定其稳定性。由于国内尾矿坝的初期坝多为不透水土坝,所以经常发生浸润线自初期坝顶溢出现象。轻者在浸润线出逸处流失尾矿砂,形成冲沟,重者造成尾矿坝的滑动。随着尾矿坝堆筑高度不断加大,尾矿坝坝体内浸润线也相应抬升,可能会出现坝基、坝坡及地下水位升高等稳定性问题。其中,地下水浸润线的抬高是造成坝体稳定性下降甚至丧失的主要原因。对于渗流和侵蚀引起的灾害问题,应首先采用防渗材料充填加固渗漏区,隔断渗流;重整坡角,调整或设置排水系统,以最大幅度地降低浸润线或在渗流溢出面上加盖压重以及设置反滤层等措施,防止渗流破坏发生。根据尾矿库灾害调查资料,改善坝体的排水条件是主要的防止地震液化措施。为此应加强尾矿堆积坝的排水系统,以降低坝坡浸润线高度,增大坝体的干燥部分或适当增加尾矿池内的干滩长度。通过修筑降排水设施,达到控制坝坡内水位线的方法很多,如井式排渗、管沟式排渗、褥垫排渗及墙式排渗等。其中,井式和墙式排渗方法均采用水泵抽水,应用的不多;管沟式排渗和褥垫排渗方法采用自流原理,节省能源,但投入的工作量相对较大。比较起来,按虹吸原理设计的虹吸排渗设施同时具有上述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点,而且施工方便、经济,运营成本最低,也便于管理。对于由于渗漏造成的尾矿坝隐患,一般采用较成熟的注浆封堵技术。也有采用粉喷搅拌方法,同时治理强度不足和坝肩渗漏问题的施工经验。

2、提高坝体的密实度

尾矿材料的室内试验表明,提高坝体密实度对增加抗剪强度有明显的作用。在这方面,利用分级箱、分级管、旋流池和水力旋流器等设备对尾矿砂进行分级,分选粗颗粒尾矿砂填筑下游坝坡的技术已经成熟,实践证明其效果显著。在各类分级设备中,尤以水力旋流器分级效率高。

对于地震引起的尾矿材料液化问题,理论上应采取措施尽量降低坝体内浸润线的高度,使其上部覆盖的干砂厚度足够大。上游法尾矿坝抗震也可采取增加坝体密实度、增强坝体材料抗液化强度或调整坝坡形状及受力状态等措施,防止液化的发生。事实表明,对于烈度8度及其以下的地震,当上覆有效应力大于150kPa时是比较安全的。从增强坝料抗液化能力的方法出发,在筑坝期间对坝料进行碾压比较容易实现。根据国内外尾矿材料液化的宏观经验,当碾压后水下坝料的相对密度不小于0.75时,其抗液化能力是有保障的。根据坝体稳定分析计算结果,放缓坝坡可以显著减少地震期间坝体的剪应力水平,增强坝坡的稳定性。当上述2种措施均不能实现时,可对坝体实施加固补强。就目前普遍采用的加固方法来看,以贴坡反压方法最易施工;

从处理效果比较,尤以振冲法效果显著。

3、改善坝体受力条件

从改善坝体的抗震效能角度,以往的工程措施大多建立在不改变、有时甚至减缓坝体坡角的基础上。这与坝坡加固的最终目的不符。既能保证坝体必要的抗震性能又能增大尾矿库堆存库容的方法是

对地震稳定性较差的坝坡进行加筋补强或作成加筋土,这种方法比放缓坝坡更经济。国外已有通过分层设置钢筋混凝土梁来加强土石坝坝坡整体性,改善梁间土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状态,提高坝坡稳定性的施工先例。

4、绿色加筋技术

对于雨水冲刷作用明显的坝坡目前多采用粗砂或废石铺面等措施作为保护层。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要求的增强,在大量修筑加筋土结构的同时,已开始注意综合利用加筋技术与绿色环保技术对边坡进行整治。其主要设计理念是利用易于成活的低矮灌木取代强度较低的土工织物等次筋,甚至直接用作主筋。由于植被枝条根茎能提供显著的粘聚力,因而对缺乏粘聚力的砂性土边坡如尾矿坝特别有效。已有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每1 m3土中每增加1根茎,其抗剪强度增长3.2—3.7 kPa。这种加筋结构具有很好的粘聚力,能承受很大的应变和吸收很高的能量,是用于诸如高压缩性土和强震区等场合边坡加固的可选经济方案。绿色加筋方法对治理尾矿库的周边环境恶化现象如尘沙飞扬、坝坡尾矿砂流失等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植被的存在可有效地避免筋材的老化现象。

5、尾矿坝的安全监测

尾矿坝监测系统的设置也是预防尾矿库灾害、确定治理方案的组成部分。监测项目通常包括坝体位移、浸润线高度、孔隙水压力以及渗流情况的观测。因此,建议企业应逐步建立上述观测系统,加强对观测数据数学模型的研究、整理,以实现尾矿库安全监测的自动化、科学化,最大程度地降低尾矿库灾害损失。 工程建设遭受的地质灾害 尾矿库溃坝原因分析

尾矿库最大的危险有害因素是溃坝,一旦渍坝会引起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尾矿库溃坝的主要触发原因有滑坡、浪涌或洪水漫坝、坝坡失稳、堆积坝溃口、渗流破坏。现对可能引起溃坝的各个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1)、滑坡(岸坡坍塌):由于尾矿库建在陡峭山体上,爆破取石筑路活动、岩体风化、尾矿库水淹浸泡而导致山体失稳,最终引起滑坡。

(2)、浪涌或洪水漫坝:由于风速过大、泄洪排水构筑物破坏、堵塞、库区内发生大的泥石流或岸坡发生滑坡和坍塌等原因,引起水流高速冲击坝体或库区水位超过坝顶,致使坝坡失稳决口溃坝。

(3)坝坡失稳:由于坝体边坡过陡,有局部坍塌或隆起,坝面有冲刷、塌坑等不良现象裂缝,坝基下存在软基或岩溶,坝体疏松使渗流破坏不断扩大导致坝体裂缝、管涌或流土,引起坝体滑坡坍塌。 (4)坝体局部浸润线过高:上游式尾矿坝主要是通过冲填形成的尾砂滤水体排去浸入坝体内部的渗透水,一旦滤水体结构因某些原因如坝体内细粒级的沉积矿泥夹层过多等而难以形成或被破坏,坝体内部的浸润线就会升高,渗透水就可能从坝坡逸出,在坝面形成沼泽。 (5)坝面拉沟:未进行坝面维护,坝面无防冲刷措施,遇暴雨会引起坝面拉沟,局部塌陷。 (6)渗流破坏:由于浸润线的位置过高,尾矿沉积干滩的长度过短,坝面或下游发生沼泽化,导致坝体、坝肩和不同材料结合部位有渗流水流出,渗流量增大,渗流水混浊引起管涌。 (7)管涌:当库区水位过高而引起坝基渗透压力过大,排渗设施失效时就会引起管涌。

(8)坝体地震液化:当筑坝尾砂粒度不符合要求,坝坡处于饱和状态,地震时会引起坝体液化。

(9)裂缝:由于坝体、坝基不均匀沉陷或滑坡、坝体施工质量差或坝身结构及断面尺寸设计不当,当坝体滑移、暴雨或低温冰冻时就会使坝体产生裂缝。

第5篇: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

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措施有:

(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

(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

支撑工程;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泥石流防治措施:根据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全面规划,采取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近期目标是: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堆乱倒等不良行为;远期目标是:对从事地面和地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

[4]地质工程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5】地质灾害防治中国建筑出版社2011

第6篇: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案研究

摘 要:由于我国开采矿石的技术和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开采之后的矿山地区地质可能会出现变化,甚至会出现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矿山周围的生产安全,和附近人们的生存安全。当前情况下,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频发,因此,了解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并研究相应的防治方案尤为重要。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灾害类型;防治措施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0.095

0 前言

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且种类多、分布广、破坏性大、损失重。对于诸多地质灾害中,矿山地质灾害是其中一种类型,主要因素是人类对矿山的不当开采所诱发。我国的采矿方面虽然属于大国,但相关技术与设备比较落后,开采矿山之后会造成周围环境的急剧恶化,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地质灾害的损害近些年还在逐步上涨。

1 矿山开采与地质灾害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矿物质有了更多的需求。有需求就有供给,许多矿产开采的企业不断开采矿石。这个过程中,萌生了许多小型的矿山企业。由于小型的矿山企业经验缺乏,又没有相应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设备,同时也鲜有小型矿山企业设置环境保护的环节,这就直接造成矿山地区的环境遭到破坏,地质灾害频发。一些矿山开采的设备出现损坏和报废等情况,矿山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遭遇着关闭的风险,造成资源的浪费。[1]另外,地质环境的变化还给当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带来潜在威胁,不利于矿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1)矿体内因。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多种,其中相对比较重要的就是矿体内因。一般情况下矿山地质环境出现显著的变化,形成一系列偶然发生的事故,这些事故的相互作用就极有可能造成突变型灾害。比如说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瓦斯爆炸的情况等,都是潜在的因素造成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在开采矿山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周围环境的管理,设置通风设施,尽可能的避免诱发矿山地质灾害。

(2)地下水位因素。通常情况下,矿山开采时会进行深挖,这个深挖的过程就有可能会达到潜水位。地下水位本身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这种结构性使地下保持稳固性的效果,当地下水位发生显著变化,就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比如说矿山在开采的过程中触及到压力相对较大的地下水层,矿井处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水涌出,甚至有可能将已经开挖的矿井没住[2]。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对工作人员的安全造成伤害,严重时还会造成多人死亡的情况。除此之外,当开挖过程中出现地下涌水后,还会有泥沙等一涌而下,影响矿山的正常开采,同时还会增加安全隐患,影响当地人们的正常生活。

(3)岩土层变形。采空区地面塌陷、坑内岩爆、诱发地震等是岩土层变形之后会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一般都比较严重,当灾害发生时还很难找出较好的解决方案,危及地表并对环境造成重大的伤害。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会出现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情况,如果在采空区留下的矿柱不足,或受到一定损害的情况下,就可能形成支撑不平衡,导致地面塌陷的问题。特别要重视的是矿体埋藏相对较浅的地区。开采时需做好支撑或充填工作,尽可能保证开采的安全性,如果没有做好这些工作,当开采到一定步骤,可能出现采空区地面塌陷问题。另外,矿坑附近和顶板围岩在地壳应力作用下也会出现强烈的压缩效果,岩石地应力的释放会造成大量破裂出现,喷射到岩中,造成危害。而当矿山开采过度时,就会造成地面挖空的状态,这时就容易诱发地震。地震一旦发生,对周围环境、地形地貌、人们的生命安全等都会造成重大的伤害。

3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1)重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灾害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视矿山地质灾害,重视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根据矿山地质条件和地形等方面的因素设计合理的方案。根据灾害点的分布状况确定不同层次防治区域,并采取相应合理的解决措施。同时相关部门要强化防治矿山地质灾害对策的宣传,让人们意识到矿山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进而提高开采工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对矿山地质灾害的警觉性。在具体的开采过程中,要学会基本的防灾技能,避害就利,通过相关培训学会抢险方法等。

(2)强化对矿山开采区域防治。边坡是需要重视的部分,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设置合理的边坡防护,并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当边坡挡墙出现开裂或者出现变形等情况,要及时勘察并及时做出防护处理,防止较大的灾害出现。对于一些已经出?F过问题的灾害点更是要提高重视,做好相应的加固、防御边坡工作,尽可能的避免由于矿山开采带来的灾害复发问题。另外,还需要重视对渣场弃渣的处理,边坡坡度设计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并适当的设置挡渣坝。这些措施对于防止出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要在开采坑道时,及时做好相关防护工作,避免出现矿顶崩塌以及冒顶的情况。

(3)详细勘察分析后再开采矿山。矿产开采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勘探、分析,才能最终进行开采。因此,在开采矿山之前,要首先做好勘察工作,对开采范围进行详细且全面的勘测、分析、探究。直到前期工作完成,确认不会出现安全事故时,再进行开采施工工作。这个过程主要是防止出现勘察失误而造成地质灾害问题。

(4)次重点矿山防治要重视。除了对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勘查之外,还需要重视周围的公路建设以及生活区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弃渣、多边坡开裂等,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对废渣进行妥善处理。一些相对比较险要的地区要根据具体要求建设相应的安全措施,这对进一步保证矿区内部安全及周围环境的安全状况有重要作用。另外,还要重视开采后废渣场的处理,要通过覆土整平的方式做好处理工作。开采结束后,再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矿山开采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期且艰巨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要适当使用资源,有效对矿山环境进行保护。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检测矿山生产,采取信息化管理,尽可能的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立杰,张恒,郭凯等.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探讨[J].城市地理,2017(4X).

[2]李威,彭成.关于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的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9).

作者简介:汪羽楠(1983-),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矿山地质。

第7篇:XX企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

(模板,请据实修改)

为提高本企业在遭受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

第一部分 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本预案所称地质灾害是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发生在企业区域范围内的,危害企业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二)本预案编制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防灾应急体系为目标,全面提升XX企业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本预案编制目的:确保XX企业区域内不出现因地质灾害死亡事件,提高对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减轻灾害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编制原则:按照安全第

一、全体动员、全力抢险、减少损失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矿部主导、部门管理、专业处

置与全员动员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实行企业一把手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五)编制依据: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六)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自然(降雨、地震等)、人为(边坡开挖;不合理的工棚、宿舍、矿渣堆放等)因素,在企业区域范围内发生的地质灾害及其次生灾害。

二、 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机构:

1、为保证应急工作迅速反应、协调有序,企业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部设在企业行政办公室。

总指挥:XXX 副总指挥:XXX、XXX 成 员:XXX、XXX、XXX。

2、为保证抢险救援工作的正常进行,企业成立应急抢险队。 队长:XXX 副队长:XXX、XXX 队员:XXX、XXX、XXX。

(二)职责:

1、总指挥(法人) :组织制订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是处理灾害事故的全权指挥者,在上级主管部门、企业第一副总和应急抢

险队长的协助下,制定营救人员和处理地质灾害的作战方案。

2、第一副总指挥(第一副总) :是企业法人处理地质灾害的第一助手。在企业法人的领导下,组织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计划;负责准备好必要的图纸和资料,提供准确的数据。

3、副总指挥(副总)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负责组织处理地质灾害所必需的职工待命;及时调集救灾所必需的设备材料。

4、办公室主任: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和处理过程中的治安保卫工 作,维持企业区域的正常秩序,不准闲杂人员入企业,并设专人警戒;严禁在险区逗留、围观;做好后勤保障以及其他事宜。

5、应急抢险队队长:对抢险队的行动具体负责、全面指挥;根据应急抢险队的职责任务,保证完成对人员的救援和地质灾害处理工作。

6、医务人员:负责对受伤人员的急救治疗;组织护理和药物的供应。

7、调度室值班员:及时向下传达法人的命令;按名单,召集有关人员到调度室待命;随时掌握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统计掌握险区人数。

三、应急保障

(一) 应急资源:

应急资源的准备是应急援救工作的重要保障,为此必须对应急资 源实施有效地管理,使之在发生灾害进行救援时,能保证正常地投入 使用。

1、 应急抢险队必须加强培训,随时装备好救灾所必备的各种物 资,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2、医务室按规定配齐救灾所必须的氧气袋、急救用具以及药品等,保证随时投入急救使用。

3、留企业值班车辆无故不得擅自外出,并随时处于待命状态,以保证应急救援的需要。

(二)应急通讯系统

以企业行政办公室为中心,建立完善的企业地质灾害防治通讯系统,保证电话的畅通,并随时保证县应急办、县国土资源部门有关人员的联系畅通。

(三) 资金保障:

企业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既是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也是关系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大事。为此,企业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资金要单列,保证随用随取。

(四)人员保障

1、应急抢险队队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资质考核,达到标准的,方可从事抗灾应急救援工作,达不到考核标准的队员,不能直接参与抢 险救灾;

2、应急抢险队必须接受企业应急指挥部的监督管理。

四、 应急响应

(一) 响应程序:发生地质灾害或发现险情后,值班领导根据

避灾路线,紧急撤离灾区人员。同时,及时通知灾害涉及区域,并及时撤离。具体为:发生地质灾害(发现险情)→报告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部成员企业行政办公室集合→法人组织制定救灾措施(第一副总协助)→法人发布救灾指令→各成员、单位根据法人的命令各负其责开展工作→抢险队进行救援。

(二)预警信号:高音喇叭(或敲锣);

(三)地质灾害避灾线路:崩塌(滑坡)危险区→两侧安全区。

(四) 应急响应的一般规定:

1、迅速查明并组织撤出灾区和受威胁区域的人员,积极组织抢险队进行救援。同时,探明灾害地点、范围。

2、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灾害范围扩大。

3、应急指挥部根据灾害的性质、发生地点、涉及范围、人员分布制定切实可行的救援方案。

4、接到通知后,应急指挥部成员和抢险队整装待发,在法人下达救援命令后,根据规定的职责,实施救援工作。各部门组织好人员,在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救援工作。

5、准确核对灾区人员名单,企业医务室要做好急救准备,值班车司机待命,做好运送伤员的准备工作。

6、发生有人员伤亡或险情严重的事件,立即向县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报告清楚事故的地点、性质以及目前的现实状况。

(五)人员的撤离:按灾害预警和撤离路线有关规定进行撤离。

五、 现场恢复

(一) 恢复程序:救援工作结束→抢险队对灾区的安全情况 进行详细检查、确认无误→报告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安排有关人员进行现场再检查(抢险队配合)→总指挥根据有关规定和汇报的现场安全状况,下达命令→恢复工作开始。

(二) 有关要求:

1、有关部门在现场取证工作未结束前,不得进行现场恢复工作。

2、恢复工作开始前,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不得盲目进行现 场恢复工作。

3、在得到应急总指挥发布恢复工作的命令后,现场恢复工作必 须按由外向里的工作程序进行。同时,应按已制定的现场恢复安全技 术措施进行作业。

4、恢复工作开始后,抢险队必须在现场值班。同时,技术、管理人员认真做好作业环境安全看护工作,防止不安全隐患再发生。

六、责任与奖惩

(一)奖励

对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贡献突出需表彰奖励的部门和个人,将在全企业予以表扬,并给予1000元的现金奖励。

(二)责任追究

1、当接到气象灾害信息或有关部门通知,不报告、不传达、不 作为的,现场第一发现者发现事故隐患不报或不作为的,罚款200元/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根据其结果追究行政责任。

2、指挥部门接到信息上报后,如指挥不力,造成经济损失产生

重大影响的,主要责任人罚款500元,并视其事故责任的大小追究行政及刑事责任。

七、附则

(一)本预案将根据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实际需要,由企业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适时修订。

(二)本预案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部分 防治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XX企业位于县城XX方位,面积XX平方公里。

(二)地形地貌:区内地表地形为缓坡地貌…。

(三)植被:区内植被较差,森林覆盖率低,以荒地、裸岩为主,土质松散,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

(四)地质灾害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区内植被较差,地层裸露,地势陡峭,地势切割强烈,一旦突降暴雨,易形成突发性山洪,冲刷沟谷和河床,从而导致泥、砂、石等固体物质向下游冲去,极易形成破坏力较强的泥流、砂石流等。同时,地震也会诱发崩塌和滑坡灾害。

2、人类活动:企业生产产生的废渣、弃石、废矿等堆放在沟谷内,开山切坡形成的陡坡等,都易在雨季或地震时诱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不合理的工棚、宿舍区搭建,可能遭受地质灾害。

二、防治重点

根据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列出隐患点,并落实责任人。

三、防治措施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

应急指挥部成员、企业各部门负责人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坚决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长期性、严峻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当前重点工作来抓,要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二)认真贯彻政策法规,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有暴雨和水位异常现象时,停止或减少采矿、采石、削坡、取土、抽取地下水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确保安全。

(三)开展地质灾害巡排查及预警预报工作

要在企业区域范围内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掌握企业区域地质环 境状况,重点排查工棚区、住宿区,矿渣、尾矿堆放区,沟谷、边坡、切坡区以及矿区公路沿线等地区,对查出的隐患点,要设立醒目、永久的警示标志,要落实监测人及防灾责任人,加强监测防治工作;对存在重大问题的隐患点,要立即整改;对通过治理可以消除的隐患点,要立即制定方案,开展治理工作。对已有的隐患点要加强巡查,发现险情,及时组织职工按既定路线疏散,主动避让地质灾害。要加强与国土、气象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雨情、水情信息,到预警信息,立刻向全矿进行通告,使全矿区及时了解地质灾害信息,做好防范工作。

(四) 加强培训演练,提高职工防灾意识

坚持“群测群防“的方针,利用悬挂横幅、发放传等形式,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基本知识、法规的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防灾意识和防灾知识水平。要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使职工熟悉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及安置地点,增强临灾逃生能力。 要充实应急物资储备,加强抢险队训练,确保临灾时,拉得出,用得上。

(五)加强值班值守,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汛期要实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制度,一旦出现险情,带班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指挥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工作;灾情严重的要立即请示指挥长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抢险救援。同时,值班人员要迅速向县应急办、国土资源部门上报灾情,做到上下信息畅通。

(六)加强协作,共同防灾

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地质灾 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全企业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各成员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全面配合,形成全员防灾、责权分明的地质灾害防范机制,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矿区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七)认真落实各项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

严格按照《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相关内容,落实资金,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并及时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上报相关资料,真正做到

边生产、边治理,切实把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二0一二年七月十日

第8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报告编写内容及要求

附件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报告编写内容及要求

一、地质环境背景概况

二、本地质灾害危害情况

对本省(自治区、自辖市)本发生的地质灾害损失情况进行综合陈述和统计,按灾种分别描述,并与往年的灾情相比较。

三、本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

总结本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规模、危害、成因等特点和规律。并与往年相比较。

四、本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分析

对灾害发生的内因(地质背景)和外因(人为活动、气候影响等诱发因素)作定性和定量分析并与往年相比较。

五、地质灾害典型实例

本重大地质灾害举例,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地质环境背景、成因分析等。并附典型实例照片(为制版效果清晰,需附照片原件)。

六、本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治理

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汛期地质灾害检查与巡测;本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包括治理工程的数量、完成情况、效果如何等);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成果及效益 (突出说明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成果及效益等)。

七、气象预警

内容包括: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开展情况概述(包括开展的时间、参与的部门,承担单位,实施过程保障措施等),省内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基本方法及技术路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成果的发布程序及发布形式,气象预警后的对策研究及应急反应机制,气象预警后的灾情调查回访,气象预警效益(如:成功率统计、避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对全年气象预警工作的经验总结及存在问题。

八、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

主要包括:应急调查的起次、时间、地点,出动的人员,提出的治理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形成的有关应急调查报告,应急调查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并提交2004年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

九、成功预报地质灾害典型实例

主要内容:成功预报地质灾害的行政位置、发现的时间、监测时段、方法、手段等;地质环境背景,预测的变形规模和危害性,引发灾害的主要原因(降雨、人类活动应定量描述);报警依据和方法,避灾方式,实际的变形规模和危害,减少损失情况;成功预报、减灾的主要经验。

编写要求:各种分析尽可能定量化,给出统计值。尽量多用图、表表示(如直方图、饼图、照片、示意图等),以达到直观、明了的效果。数据表用Excel文档格式。

第9篇:关于调整充实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职责的通知凉府

公共服务

当前位置:中国凉山 >> 信息公开 >> 法规公文 >> 州政府办公室函 >> 详细信息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日期: 2011年04月29日来源:州政府办公室

【字体:大 中 小】

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调整充实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职责的通知凉府办函〔2011〕101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

根据工作需要,州政府决定调整充实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现将调整后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及工作职责通知如下。

一、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许正模 州政府副州长

副组长:崔 伟凉山军分区参谋长

邹 楠州武警支队队长

蔡光阳州政府副秘书长

张邛林州国土资源局局长

吉伍吉史 州公安局副局长

成 员:赵玉聪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王成虎州“三江办”副主任

刘 华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胡尚峰州教育局副局长

罗剑平州民政局局长

高为民州财政局副局长

徐 辉州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

张 平州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副局长

雷 鸣州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沈绍兴州卫生局副局长

孙正清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张之栋州水务局副局长

马联双州农业局副局长

杨文儒州畜牧局副局长

吉克巫勒 州林业局副局长

刘宗平州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代湘勇州气象局副局长

谢 立州政府应急办主任

李贵先州防震减灾局副局长

赵永政州旅游局纪检组长

周晓明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邓寿祥州移民工作局副局长

赵 雷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何万敏凉山日报社副总编辑

江连根凉山电视台副台长

王 俊中国移动凉山分公司副总经理

冉 勇中国电信凉山分公司副总经理

李宗浩中国联通凉山分公司副总经理

张仕民西昌电业局副局长

陈家盛西昌电力公司总经理助理

陈 荣成都铁路局西昌工务段副段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蔡光阳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张邛林、徐辉同志兼任。

二、工作职责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州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确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方案,汇集、上报险情灾情和应急处置与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应急处置与救灾方案和措施建议;贯彻州领导小组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县市领导小组、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工作并督促落实;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州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起草文件、简报,负责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指导县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业务工作;在5~10月汛期内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值守制度,值班电话:21616

28、传真:2172373,电子邮箱:lsgtdh@163.com;承担州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它工作。 凉山军分区、州武警支队:按照《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规定参与地方抢险救灾,组织人员疏散转移。

州政府应急办:负责综合组织协调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州国土资源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具体负责威胁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户住房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确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方案,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群测群防监测体系;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设计、施工等监督管理工作。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安排救灾建设项目,协调有关方面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负责组织、协调救灾粮调拨供应工作。

州三江办:负责督促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区和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

州财政局:负责财政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和救灾资金的预算安排、组织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对救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救灾款及时到位。

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工业企业、煤矿企业生产活动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组织应急设备、器械等,保证供应。

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开采矿山、矿山尾矿库等生产活动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协调组织工矿企业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和抢险救灾工作。

州公安局: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灾区的社会治安和必要时的交通管制工作。

州民政局:负责组织核查报告灾情;组织转移、安置灾民;负责困难灾民吃、穿、住、医等生活救助;申请、管理、分配救灾款物,组织指导救灾捐赠;组织调拨救灾物资。州教育局:负责学校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协调组织转移受灾学校,做好灾后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工作,妥善解决灾区学生就学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灾后校舍恢复重建。

州交通运输局:负责做好公路、航道沿线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组织、指挥、协调受灾中断公路的修复工作,保证救灾物资运输。

州水务局:负责河道、水利设施、小型水电建设项目生产生活场所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因洪水引发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组织、协调、指挥水利工程抢险工作;在抗御特大洪水期间对水库实施联合调度;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储备防汛抢险物资。州卫生局:负责做好各级医疗机构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组织协调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做好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预防和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并根据需要适时向灾区提供技术支持。州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灾区所需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管。

州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负责做好市政设施及周边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负责灾后重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州移民工作局:负责移民迁建区、移民迁建设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指导和帮助移民迁建区灾后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州畜牧局:负责组织指导灾区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加强动物疫情的监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动物疫病暴发流行。

州农业局、州林业局:负责指导和帮助灾后农业、林业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州环保局:负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危害。

州气象局:负责组织发布天气预测、预报,及时通报灾害天气实况,提出应对建议,为防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州防震减灾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所需的地震资料信息,对与地质灾害有关的地震趋势进行监测预测。

州旅游局:负责旅游景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组织景区人员疏散转移。

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凉山日报社、凉山电视台:负责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

成都铁路局西昌工务段:负责管辖铁路沿线范围内危及铁路及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组织紧急情况下对铁路、旅客、物资的抢险救灾工作。

西昌电业局、西昌电力公司、移动凉山分公司、联通凉山分公司、电信凉山分公司:负责本系统内相关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组织、协调电力、通讯运营企业尽快恢复通讯和电力设施,保证应急指挥信息畅通,电力畅通。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上一篇:社会调查报告优秀模板下一篇:个人结对帮扶扶贫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