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推荐10篇)
第一部分 地球圈层
绪论 地质学发展简史、研究对象和任务、历史比较法,二十一世纪地学面临挑战与前景。
第一章 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特征、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带,地球表面形态特征。
固体地球圈层划分及划分依据:地壳、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地核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地壳结构与类型;地球物理性质(重力、磁性、弹性);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及克拉克值。矿物和岩石基本概念,常见造岩矿物及三大岩初步识别(详见实习一、二内容)。
第二章 地质年代:化石的概念;相对地质年代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地质年代表。
第二部分 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三章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概念: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作用:影响风化作用因素、化学风化过程中元素迁移概念;残积物、土壤。风化壳与古风化壳过概念。
第四章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
河流下蚀作用与侧蚀作用,侵蚀基准面与向源侵蚀概念。河流的搬运与沉积河曲、蛇曲与牛轭湖的形成、河漫滩沉积与二元结构、阶地概念。片流、洪流地质作用与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特点。岩溶地形、岩溶发育条件。冰川刨蚀作用、冰蚀地形及冰碛物特点。冰期与间冰期概念。
第五章 海洋与湖泊的地质作用
基岩海岸剥蚀过程和海蚀地形;滨海区碎屑沉积及主要沉积地形;浅海区碎屑沉积、浅海区化学沉积方式及主要沉积物;浅海生物碎屑堆积及珊瑚礁;半深海一深海区大洋软泥、大洋粘土及锰结核。干旱气候区与潮湿气候区湖泊沉积方式及主要沉积物。海洋环境分区、泻湖的形成及沉积物特点。
第六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一般规律
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沉积岩形成);成岩作用方式与概念;地表地质作用规律与影响因素,沉积岩层理与面理构造,常见沉积岩类型。
第三部分 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七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断层产状要素:古构造与新构造概念;古构造运动表现、褶皱构造及其褶皱要素、断层及其基本类型。
第八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岩浆概念、岩浆的喷出作用与侵入作用;火山喷出产物、火山地形、火山喷发类型,现代火山分布,侵体产出状态与围岩概念;常见岩浆岩类型。变质作用概念及代表性变质岩。
第九章 全球板块构造
大陆飘移的提出与证据:海底扩张与证据;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板块边界类型,板块学说存在的主要题。
第四部分 地质环境与人类
第十章 矿产资源概念;矿产分类;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主要种类。
第十一章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概念,地震成因: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水土流失及沙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地下水污染及全球气候变化。
注:第一部分14学时(28%);第二部分18学时(36%);第三部分12学时(24%);第四部分6学时(12%)实习一 常见矿物初步识别
根据矿物的晶形、集合体形态、光泽、条痕、硬度、比重、解理、磁性等特点,认识最常见矿物:长石、石英、云母、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方解石、黄铁矿、磁铁矿、褐铁矿、高岭石。
实习二 初步认识最常见三大岩类岩石
普通地质学是针对地质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时间通常是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本门课程涵盖地质学科研究的各个领域,是引导新生走进地质科学殿堂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另外,普通地质学作为地质类专业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更突显出其在地质学科中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理论和时间证明兴趣是可以转移和培养的[1]。因此,如何在地质类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普通地质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加深专业思想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实践教学方面,对提高新生学习兴趣进行探索和思考,获得一些认识与体会。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深专业认识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专业思想教育对大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对所学专业不了解、畏惧艰苦的野外工作等。因此,要从初入大学的新生作起,加大对培养专业思想的力度[2]。专业思想教育应贯穿在普通地质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普通地质学的教学工作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讲授课程期间可以通过一些专题讲座和科技报告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科学,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以后的就业方向。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授基本知识,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的科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3]。例如,在讲授岩浆作用时,结合我国华南钨锡等金属矿床的成矿实例,讲述岩浆岩与多种金属成矿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实例不但让学生明白岩浆岩与矿产资源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将学到的有关岩浆岩的知识与有关的学科联系起来,达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悟”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认知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二)讨论式教学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漫长的演化过程,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现在对很多地质问题的认识尚未统一,也许我们今天认为是合理的解释[4],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现是不完全合理的,因此,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能局限于一种理论的解释。对于同一地质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竹叶状灰岩成因时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上的成因机理,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整理,并给出自己认同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对不同小组的观点进行分析、辩论,创造一种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只是一种角色,同时也担任朋友、团队成员这种平等的关系[5],与学生共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得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改进教学手段
(一)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地质类专业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减少抽象的文字描述的同时,可加入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直观,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得到满足,同时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思维[6]。如在讲授河流的地质作用时,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现河流从幼年期发展到壮年期及走向老年期的整个过程,同时辅以典型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现代河流图片,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河流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特点;在讲授内动力地质作用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火山》、《地震》等视频,还可用动画演示汶川地震的成因;在讲授外动力地质作用时可以让同学们观看有丹霞地貌形成的美景,领略流水创造出的变化莫测的溶洞和秀美的桂林山水等。通过这些不仅让学生学到地质知识,还增加同学们对地质现象探索的欲望,增强对本专业的兴趣。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多数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喜欢某位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的喜欢其课程;哪门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喜欢哪门课,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形象,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比如,生动的教学语言,富有哲理的思想及融洽的师生关系等,这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负强化理论,积极鼓励学生,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大胆提问,是学习成为常态而不是负担。实践证明,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一)精选野外实习线路
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除了室内的实验外,还必须进行野外调查工作,运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使每个新生能从地质实践中认识分析典型的地质现象,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普通地质学的野外认识实习是新生第一次野外地质实习,这就要求选择的实习内容要具有简单和典型的特点。通过地质认识实习,首先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基本知识,如认识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岩石类型,掌握在野外如何鉴别与描述岩性、构造及地层的方法[7]。除了选择地质现象丰富的线路外,还要考虑选择景色优美的地方作为普通地质学认识实习地点,这样可以让初次接触地质的大学新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从原先枯燥乏味的书本中体会地质工作的“乐趣”,化解对野外工作的恐惧心理,增强对本专业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二)将地质现象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除了对实验室的标本观察描述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建筑中保存的各种地质痕迹和地质现象[8],如在校园教学楼内的地板砖、墙面、柱面很多都是由晶粒粗大的花岗岩、雪白致密的大理岩、晶形完整的闪长岩、辉长岩等石材装饰。在这些装饰石材表面不仅可以看到清晰地岩石结构与构造,还可看到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如晶形完整的石英、长石、辉石、角闪石等。校园中的假山主要为石灰岩与白云岩,在这些岩石的表面可看到溶沟等溶蚀痕迹,在白云岩中可看到白云岩发育清晰的刀砍纹构造。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地质陈列室的优势,安排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典型的地质构造、矿物岩石标本、模型、生物化石等,让学生随时都能观察与感受地质现象。通过这种将课堂、实验室和室外观察结合起来,利用自然界丰富的地质现象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三)组织地质科普活动
为了激发大家学习地质的兴趣,发挥实验室、实习基地的作用,每年都会组织地质专业学生对非专业学生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活动的主题,展出的图片、模型、矿物岩石实物均由学生自己选择,解说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团队进行讲解。俗话说,要想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查阅诸多相关资料才能达到为他人讲解的能力。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本文对新生对地质类专业缺乏兴趣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通过普通地质学来激发新生学习地质的兴趣的一些途径,首先,对地质类专业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深专业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方法、目标及就业方向等;其次,普通地质学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出发来培养大学新生学习地质的兴趣。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要时时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激发同学们对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献身地质行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凤根, 骆祖江, 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 .
[2]陈勇, 周瑶琪, 陈世悦.谈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地质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3) .
[3]杨仁超, 樊爱萍, 韩作振等“.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 2010, (3) .
[4]刘海燕, 李增学, 吕大炜等.地质类专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时代教育, 2010, (11) .
[5]王锋.试析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多重角色[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
[6]王华.关于提高电路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
[7]杨高学, 李永军, 杨宝凯.如何提高地质类大学生实习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10, (4) .
关键词:中职;普通地质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41-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教育领域的创新改进,普通地质学已经成为一个教学系统相对完善的科目,下文就教学实际情况与社会环境对教学方式展开思考。
一、中职普通地质学教学中的教学指导思想
十年前我国对地质学的发展与利用展开了全新的规划,而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地质学的教育,决定指出,要尽快落新纲要的条件改变教学策略与研究方向,培养适应局势发展的地质学相关人才。针对我国地质学教学开展,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中职,普通地质学作为水利学、勘探学、水文学等很多系别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第一,要求重视基本的理论,通过理论知识讲解,让教学活动始终贯彻始终,这样可以为后续各科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创设良好的条件;第二,强调教学环节,由于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质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如果不能体现实践教学理念,那么就不能真正的学习到知识;第三,重视学科的前沿化发展模式,要做到更新课程结构式,以及教学体系,同时运用新的方法和及时,让学科不孤立存在,具有相互的渗透性;第四,不同的教学环节,从始至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体现出“学贵恒进”的学习态度,因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重视素质教育,这是让应试教育逐步转向实践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二、地质学教学优化的有效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加大教学的信息量。
在针对目前地质学教学的问题和基本改进措施后,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进行合适的教学调整,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落实的就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众所周知,在目前很多城市的学校设施里,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对于普通地质学的教学,如果教师可以熟练技巧性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地震带的相关知识时,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找好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进入知识体系之前对地震带的运动有所理解,产生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效率,这种多元的教学方法也会让学生对枯燥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该教学方式主要是运用多媒体的丰富性,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声音、视频的特点全面呈现出来,另外借助于动画的表现形式转换陆地和打样的额变化过程,同时教师可以运用goole earth遥感图片等直接的软件演示形式做讲演,让教学形式更为形象和生动,同时加大教学的信息含量,努力解决教学中的各类不同的重点以及难点,学生能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由于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大量精美的矿物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能够感受到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然后教师给学生播放野外地质的录像,学生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看到大自然的神奇,客观上能够加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学生也能迅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媒体课件制作有着积极意义,不仅能突出课程的特色以及重点,也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意义,进而弥补课堂教学语言贫乏的现状,运用图片生动和形象的语言文字形式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之处。
(二)室内理论教学结合室外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直接面临毕业即就业的情况,所以所学知识必须要结合实际。对于普通地质学而言,光有概念性的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加强普通地质学的教学效率,教师除了要对课堂内容进行优化外,对于实践课程也要重新审视。
普通地质学的实践课程通常不能被重视,部分学校和教师也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课堂,为了改变这种不科学的授课现状,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对实践课程进行改进,首先就是实验室的实验课,由于地质学本来就是属于研究型科目,其地质的改变与组成成分甚至是构成特点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课,带领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勘察实验,在了解概念性知识后在实验中进行验证,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除此之外,更重要也是对于地质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野外实践,教师在野外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带领学生边考察边讲解,把课本知识与实验结果与天然地质概貌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火成岩到底形成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地观摩,在学生被壮美的景色吸引时,为学生巩固火成岩的形成与基本性质,从而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地质学的趣味性,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贯穿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
地质思维是一个地质工作者必备的思维模式,由于辩证的地质思维方式是地质思维的重要模式,因而本质就变成理论和认识地质过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因而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要对地球的诞生、生物进化或者地壳运动等有充分认识,这些思想都需体现着唯物主义辩证思想。所以常规的地质学教学中要强调“地质思维时空观”。同时让学生了解碳元素的不同组成形式,碳元素组成了金刚石和石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矿物结构,主要是由于自身的原子结构多有不同,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思考同样是坐在教室里面学习的两类学生,他们在学习相同知识以后会形成两类不同的人生,这样的启迪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可以给学生将沧海桑田和海枯石烂这两个词汇,让学生了解這两个词不是浪漫的故事,其中蕴含着地质演变的复杂变化过程。由此,在普通的地质学教学中,要坚持时空概念,让初学者能够迅速的领悟空间思维理念,让时间和空间彼此之间相互对应,学生能够理解并且洞察地质现象背后的各类地质作用,这对学生学习十分有益。
结语:在我国经济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领域的相关科目教学目的也发生了改变,对于中职院校的普通地质学教学而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加强实践能力是最重要部分,上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当前中职地质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提出课程和实践两个方面的优化策略,最后对于课堂的改进提出合理教学方略,让我国地质教学持续进步,为国家环境与地质探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宁.中职教学方法改进策略[J].职业学校发展,2015(11).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我对《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一)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二)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实习前认真学习实习指导书,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2、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3、认真细致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作好记录,多提问、多思考。
4、采集3~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的基本情况
(一)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进行。每个班作为一个小组,由一名实习教师指导,组长和安全员协同老师工作,同时还有班主任负责学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二)实习过程
本次实习地点为昆明、武定、元谋地区。时间为一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武定县五孔桥;
下午芭蕉箐采矿场、雷钢厂;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
下午由武定县至元谋县;
第四天上午元谋县朱布超基性岩体;
下午元谋县黄瓜园大桥;
第五天上午元谋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
下午元谋县弯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三、任务完成情况
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有了初步认识,如地质构造的识别、对风化作用及地表流水作用现象的认识等;对三大岩类能进行初步识别;能使用地质罗盘测岩体的产状;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和化石标本并作了详细的野外记录。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第二章1(2011-12-2612:29:02)
第二章各实习地区地质概况
一、昆明西山地区
1、普渡河——西山大断裂
大断裂为昆明地区南北向的主干断裂。断面向东倾斜,走向近南北,倾角较陡,近于直立,东盘下降形成昆明断陷盆地,西盘上升形成观音山、西山、龙门等山地地貌景观。该断层控制了昆明地区的地层、构造、矿产及地形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受该大断裂的影响,使昆明西山地区南濒断陷湖泊滇池,三面环山。(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四季如春,气侯宜人,是极负盛名的“春城”。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风的红嘴鸥,万里迢迢地从远方飞来,落栖在昆明城中。)正是在普渡河——西山大断裂的作用下形成的这一特殊地貌特征为昆明市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5、狮山石棉矿
位于狮山向斜北东翼白云质灰岩与辉绿岩体的接触带,为辉绿岩体侵入,使基性岩浆热液与白云质灰岩中的镁质发生热变质和交代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化、蛇纹岩化和石棉,所形成的石棉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纤维很短,开采价值不大。
6、狮山景区
狮山位于武定县城之西,其山势雄浑秀丽,古树参天,苍松翠柏,古寺幽静,是国家aaa级名胜风景区。
在寺庙下公路一侧,有寒武纪笻竹寺组,还有贝壳和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为灰黄、黄绿色页岩、粉砂岩,其内三叶虫化石极为丰富,不乏很多完整的化石,可见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寺庙后山为寒武纪沧浪铺组巨厚层砂岩组成的悬崖陡壁,陡壁上随处可见三角洲相典型沉积构造。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第二章
2(2011-12-2812:33:16)
三、元谋地区
1、朱布超基性岩体概况
岩体侵入于前震旦系元谋群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中,其规模不大,岩体北、西、南三面接触带近于直立,并向深部岩体内倾斜,东部接触带向西倾斜。
岩体分异较好,据垂直分带,有上而下一般可分为:辉绿辉长岩带、辉长岩带、辉石带、橄榄辉岩带、橄榄岩带,各带为渐变过渡关系。岩石普遍受不同程度的蚀变,主要有蛇纹石化、绿泥石化、滑石化、碳酸盐化等。
岩体虽小,含铂达到工业品位要求,是含铂矿体。可见磁黄铁矿、黄铁矿、铂矿、孔雀石、黄铜矿。硫化物含量与铂品位呈正比。
2、黄瓜园大桥元谋群变质岩
该变质岩系主要分布于元谋县龙川江西侧,呈南北向展布。属于元古界变质岩。由新至老为:
海资哨组:浅灰色千枚岩、云英片岩夹结晶灰岩、大理岩。厚约598m。
凤凰山组:上部细晶大理岩夹千枚岩,下部夹中至粗粒大理岩,其中有交代或充填型赤铁矿及沉积型菱铁矿,厚约1430m。
路古模组:眼球状云母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石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石片岩等,厚>1000米。
另外还观察到了河流地质作用及河流地貌,上游的侵蚀作用,下游的沉积作用及形成的蛇曲河、河心摊及肥沃的河漫滩。还有很多远距离搬运形成的磨圆度较高、抗风化能力较强的鹅卵石。
3、德大、那化花岗岩体
岩体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成。
黑云母花岗岩:浅灰色,略呈粉红色,粗至中粒结构,局部为粗粒结构。主要由正长石、酸性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蚀变矿物为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
闪长岩:暗灰、绿灰色,多为细到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有斜长石、角闪石及少量石英组成。暗绿色角闪石呈柱状。并有绿泥石化的蚀变现象。
除此之外,岩体中还见闪长岩脉、辉绿岩脉及大量暗色析离体团块,还可见到后期辉绿岩中捕掳有前期的花岗岩。
4、弯堡土林
弯堡位于元谋北西20公里,这一带出露第三系和第四系松散碎屑沉积物,为一套黄灰色沙砾石、粘土及粉砂沉积物,其成岩作用差,结构疏松,经过三百多万年的风化剥蚀和地表流水冲刷,逐渐形成了现今的地貌景观——土林。
早在三百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水草丰盛的浅湖,气候温和、凉爽,湖中繁衍着浮游生物,湖岸森林茂密,动物活跃。后来由于入湖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加上后期的地壳抬升,使它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由于气候炎热、气温高、降雨量小于蒸发量,在漫长的岁月里,泥土不断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地面发生了龟裂,加上雨水沿着裂缝不断地流蚀、冲刷,又使地面裂缝渐渐加深,使这里显露出一座座土柱。土林之所以能够保存,是由于土柱顶上有含铁质(氧化铁)砾石层覆盖,形成一层保护伞,使松散堆积物保存下来。由于气候干旱,树木被硅化,在土林中到处可见硅化木转石和被剥蚀出来的埋藏在土层中的硅化木,古老树干的外形及内部的纤维构造都清晰可见。
千姿百态的土峰造型令人无限遐思,是一处有待开发的宝贵旅游资源。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第三章
(2011-12-3112:35:19)
第三章结束语
一、在此次实习中,我对西山小石林的岩溶地貌很感兴趣,结合查阅的资料在这里简单谈一下我的见解。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岩溶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岩溶地貌下往往存在有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又称为“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被人们开发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是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
一、名词解释(20分)
1.结晶分异作用2.风化作用3.捕虏体4.逆掩断层5.不整合接触
二、问答题(40分)
1.热变质的代表岩石以及其原岩。(6分)
2.地球不是一个标准的圆,请简述地球外部的形态(6分)
3.白云岩的特征和形成过程(6分)
4.世界生物大爆发即生物体大量繁殖的时期,中国地质工作者在那个地方发现了中国的生物大繁荣时代的化石。(4分)
5.变质作用于岩浆作用区分的界限。(6分)
6.沉积物有那几种胶结物。(6分)
三、看图填空(45分)
1.给的是《普通地质学》P84页地球内部的分层表,填其中的几个空。(5分)
2.给的是《普通地质学》P68页地质年代表,填时代和对应的生物特征。(8分)
3.给的是一个等高线图判断冰川,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6分)
4.给的是四个卫星照片有关褶皱的,根据褶皱的长与宽的比定义褶皱来判断图中褶皱。(8分)
5.意大利那不勒斯太阳神庙的石柱有一段附着着贝壳,现在底部出露在地表,判断经历过的构造运动的过程。(6分)
6.图中给的是大洋中脊。转换断层。海沟三种立体地形,判断那里是毕鸟夫带的特征。(6分)
7.给的两幅图一个是硅酸盐的电镜片,一个是碳酸盐的电镜片,问题是深海软泥按成分的分类。(6分
四、作图题(15分)
给的是河床沉积物的柱状图,分析河床沉积物从底到上的沉积相。
五、论述题(30分)
1.海底扩张的提出者;海底扩张的主要观点;海底扩张的证据。(7分)
2.什么是沿岸流,形成那些特殊的海洋地形。(8分)
一、名词解释(50分,每题 5分)
1.克拉克值 2.火山作用 3.变质作用 4.生物层序律5.洋脊 6.河流的平衡剖面
7.地震的烈度 8.沉积构造 9.准平原 10.环境地质学
二、简述题(60分,每题 10分)
1.湖泊的地质作用。
2.举例说明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风化速度的因素。
3.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4.简述地球上地震的分布。
5.板块构造的含义和板块划分的依据。
6.地球上生命形成和演化的主要阶段。
三、论述题(40分,每题 20分)
1.试论述显生宙时期地球演化的特点。
2.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地球系统科学”的特征、研究内容和方法。
2004年
一、名词解释(44分,每题 4分):
1.河流阶地 2.冰期 3.间冰期 4.地层 5.生物风化作用 6.相对年代
7.绝对年龄 8.矿物 9.大气圈 10.冰川 11.雪线
二、简答题(28分,每题 7分):
1.什么是黄土?其成因是什么?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3.论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4.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和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78分):
1.外力作用的三大因素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它们的作用和意义?(15分)
2.简述湖泊的地质作用。(15分)
3.如果大气CO 2含量急剧升高,将会导致什么结果?(15分)
4.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5分)
关键词:工程地质学,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创新培养
一、工程地质学实践教学的背景
1. 知识背景与教学背景。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课程, 开设这门课程应有先期的理论课程作为铺垫, 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 在开设工程地质学课程前, 应先开设的课程包括:地质学基础、水文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钻探工程等。通过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学习工程地质学的基础。而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则恰恰相反, 在开设工程地质学课程前, 因缺乏这些地质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背景, 所以很难理解课程中出现的知识概念, 这在一定程度上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专业有关工程知识的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习工程地质学的难度[1]。工程地质学作为专业理论课开设, 讲授这门课程应循序渐进原则, 这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压力不大, 教学效果相对能够得到保证。然而, 课程教学中, 如国家级精品课教材《工程地质学基础》, 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覆盖面还基本够用, 但是内容仅仅偏向于基本理论和现象介绍, 单纯的理论解释和现象描述, 往往使学生对课程缺乏正确认识, 让学生感觉不到实际应用, 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2]。一味的课堂讲解不但乏味无趣, 容易让学生厌烦, 而且抽象难以理解掌握。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该加强工程地质学的实践教学。
2. 实践教学目前存在问题。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 学生仅通过学习书本上的概念、理论, 不进行一定的实验实习, 是很难理解很多工程地质现象的[3]。工程地质学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室内试验和野外实习教学。室内试验涉土工方面的实验多数高校能做好, 然而涉及地质专业方面的实验室, 如各类矿物、岩石标本实验室、地质灾害模型实验室等, 一些高校就不具备。而且地质类的高校一般有野外的固定实习基地, 其他工科院校野外实习基地相对比较少。由于这些实践教学条件的缺乏, 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工程地质学方面的感性认识不足。然而即便对于地质类的高校, 工程地质学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问题, 例如实践教学突出认识、方法的训练, 具有明显的验证性, 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不足。实践性教学环节尚未实施研究性学习、激发创新思维的完整教学体系。因此, 只有通过构建新技术和新方法参与、多学科交叉综合、实施研究性学习、激发创新思维的教学环节体系, 同时发挥野外实践教学的有利因素, 如师生互动方便、野外知识交叉、易于观察实际复杂、综合地质现象, 才能培养适合现代需求的创新人才。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根据本科4年教学的阶段性, 在合理安排工程地质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遵循教学规律,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根据野外教学基地的客观实际, 安排野外地质实习内容, 尽量与工程地质学课程内容协调一致。为此, 根据专业特点, 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 建立认知技术方法, 创新多学科交叉与综合思维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内容。
1. 一年级地质认识实习。
一年级学生的实习内容主要包括野外专业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初步训练。实习期间应掌握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方法, 初步掌握野外有关专业内容的观察、描述、分析方法, 通过路线观察和定点观察描述相结合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地层层序, 认识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与植物生态、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海岸海洋等现象, 分析其发生、发展与转化联系, 取得野外第一手资料, 并能进行初步整理。该阶段的教学, 应以教师引导、师生互动为主, 使学生懂得野外实习既有艰辛, 也有收获的快乐, 培养学生地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为学好工程地质学作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2. 二年级地质填图实习。
二年级学生的实习内容主要包括路线踏勘、实测剖面和地质填图等几个方面, 野外区域地质填图是二年级野外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训练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强化野外地质技能的有效途径[4]。通过实习, 使学生逐步掌握地质构造的野外识别方法和成因机制、地质填图的技能。该阶段的教学, 应改变原来“牵着走”的教学方法, 而取代以“指着走”的教学方法。例如:路线踏勘中, 路线所经历的岩性、地层等内容, 是在教师已准备好和讲授后的特定条件下, 让学生对已知岩性、地层等观察描述, 这种“牵着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实习内容单调、简单的错觉, 结果少数学生实习时不动手、不动脑, 仅仅记录一下教师的讲解内容。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将已知路线踏勘内容改为部分已知和部分未知路线的踏勘。每次实习出发前教师讲解部分内容和提出踏勘的要求, 让学生做预习, 自己分组、自己设计线路踏勘。这种“指着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洞察问题的能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该阶段的教学将“指着走”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性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 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实习中讲解节理这个概念时, 由教师讲解出节理的成因类型, 再要求学生分组实地考察、统计分析, 探索张节理、剪节理和压节理的力学成因及其特征, 并根据以前曾经观察到的此类地质现象, 回忆并划分节理的类型。最后经过老师的总结, 节理这个地质概念就能够清晰地植入学生的脑海中, 印象深刻。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实践性教学, 不仅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实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且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 四年级面向生产和科研实习。
“工程地质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掌握必要的知识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5]。按照2013年10月确定的最新大纲内容, 注册土木工程师 (岩土) 执业考试内容11项中有3项和工程地质学密切相关, 分别为岩土工程勘察、特殊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及岩土工程检测和监测, 其他大多数内容也需要用到工程地质学中岩土的性质、检测、地下水的性质等知识, 所以说工程地质学是学生以后工作会用到的主要知识来源。三年级学生的实习内容与专业的工程生产和研究有关, 具体内容可根据所学专业的特色来定。比如地质工程专业 (工程地质方向) 的学生, 实习内容可以选择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的勘查、评价、治理和研究等方面, 也可以适当选择地基处理、基坑开挖等方面的设计、研究作为实习内容, 选择相关生产单位作为实习单位。该阶段实习应注重生产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强调, 让学生学会怎么将课本知识和生产规范结合来处理生产问题, 也可以探索工程生产中的科学问题。例如, 注册土木工程师 (岩土) 的特殊条件下岩土工程包括自然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岩溶土洞、危岩、滑坡崩坍、泥石流等;特殊土的工程地质作用包括风化岩和残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冻土等;人工造成的不良地质现象包括采空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涉及到的规范有《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程》、《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等规范规程, 内容规定详细, 可操作性强。但是工程地质学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学时缩短, 评价和治理的内容没有详细介绍, 在大三实习期间和课余时间, 学生可以多学习相关规范, 将课本知识与规范结合, 再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三、结语
工程地质学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 实践教学中根据本科四年的不同阶段, 确定野外实习内容和教学方法, 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应当革新, 大一以教师引导、师生互动为主, 大二应改变原来“牵着走”的教学方法, 而取代以“指着走”与研究性实践教学相结合, 大三、大四强调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学会怎么将课本知识和生产规范结合来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只有循序渐进地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才能培养出具备工程地质专业素养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潘文胜.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8, (9) .
[2]胡江春.浅析工程地质学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建设, 2010, (4) .
[3]刘勇健.工程地质学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5, (12) .
[4]周鼎武, 赖绍聪, 张成立.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4) .
[关键词]构造岩石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09-02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种地质现象从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和构造动力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学会编制与阅读相关构造地质图件,掌握构造地质的基本工作方法。对于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来说,构造地质学教学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学会应用构造地质学工作方法和思路,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构造地质问题。
承担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教师应该在强化构造地质理论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现有的教育技术,形成相配套的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目的。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实现: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将构造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应用教育技术实现对构造地质现象动态模拟,建立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平台;第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网络学堂,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后答疑无缝连接。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系统分析: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前后呼应,形成更加符合野外实际的完整地质构造教学体系,建立构造地质学研究所特有的整体观和系统观。
渐进推进:反向思维是构造地质学解析工作方法的精髓,在教学上要把握由浅入深,渐进深入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先从认识构造现象入手,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然后,逐步掌握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构造动力学的特征及其研究程序和方法,解决 “为什么”问题。
了解前沿: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的“哲学”,是地质学学科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同时也是地质工程研究领域应用最广的地质学基础学科。需要跟踪构造地质学前沿研究发展方向,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能力为本:教学方法与手段必须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教学环节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构造地质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可将构造地质课程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构造现象形成演化过程分析三个部分(图1):
基本知识主要为各种构造地质现象的特点,描述的方法。基本操作主要为构造几何学教学内容,构造现象的分类原则。构造现象形成演化过程分析就是在认识和描述构造现象的基础上,理解形成这些构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确立构造地质学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了适应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构造地质学教学体系。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既涉及授课方式的改革,又涉及教育技术的革新,两者缺一不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构造地质教学质量,需要坚持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的教仍然是主导因素,建立引导-启发教学模式;需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要不断地满足其学习需求。
构造地质学作为地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有着自身的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联系的纽带,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系统观、联系观。讲课要循序渐进,同时又要“瞻前顾后”,联系前边讲过的问题,为后面所讲内容留下伏笔,就像讲故事,要有待续,环环相扣,把握学生兴趣,引人入胜。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被动地学习状态,主动接受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
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育技术的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接受的能力,简化了难点的讲授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拉分盆地和正断层成因机理时,通过动画演示模拟的形式使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拉分盆地以及正断层形成过程。对学生理解构造地质学运动学过程,建立反向思维能力具有启发作用,从结果研究过程(图2、3)。
网上课堂的建设为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增添了新的途径,网络课堂建设要满足学生自学的要求,要针对难点问题建立专门的答疑专区,通过网络互动,为学生解惑,通过多年的教学体会,针对教学难点建立了不同区块。例如,V字形法则专区,通过作图专门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平台,免去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苦恼(图4)
总之,传统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的应用要相辅相成,偏一不可,把握的原则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切不可单纯依赖多媒体技术,教师要对所教知识点要做到了解全面,坚决杜绝找多媒体朗诵的授课方式,多媒体要减少文字供应量,做到文字点题,图件说明,讲解到位。
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构造地质学教学课内安排5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4学时;课堂实验22学时,约占课内学时的39.2%。此外,还要和二年级的野外填图地质实习相联系,为野外实践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课堂实习是为了训练学生数据整理、地质绘图基本能力,主要课堂实习安排有:吴氏网在构造地质学上的应用、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地质图的基本知识、读水平岩层地区的地质图、读倾斜岩层地区的、读存在不整合接触地区地质图、学会从地质图上绘制地质剖面图、读褶皱地区地质图、编绘和分析构造等高线图、编绘和分析节理玫瑰花图等、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构造地质学的野外工作方法。
课堂实习内容涉及构造地质学各主要章节和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系统运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分析、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编写地质构造分析报告的方法。在完成构造地质学所有课堂教学环节后,安排历时5周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以强化训练学生应用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工作的能力。
总之,构造地质学教学体系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前后联系;将主体构造与派生构造作为一个系统分析研究,培养学生从个体到整体的系统观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和理解上的偏差,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
[ 参 考 文 献 ]
[1] 夏玉成.工科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6(6):110-112.
[2] 罗金海,于在平.《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1(2):62-64.
[3] 姜波,云武,王继尧.“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2(2):71-72.
[4] 房明浩,刘艳改,黄朝晖.启发式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重要性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6.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复习大纲)
什么是水文学、什么是水文地质学
什么是水文现象
什么是水文循环,大循环小循环
流域、分水岭、非闭合流域、闭合流域
给水度μ,弹性释水系数μ*
什么是承压水、什么是潜水?二者特征对比说明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重现期,百年一遇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设计年径流量?
地下水中常见的主要阴离子和阳离子有哪些?
地下水中的“五毒”元素
地下水分类
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流向井的稳定流,承压水的Q-S曲线,潜水的Q-S曲线特征
产流模式、净雨,雨损的概念
洪水的三要素
什么是地层层序律?
P-III型:不考配线法
地下水的总硬度与分类
等流时线法推算断面流量的基本原理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并以暴雨强度公式i
法求得A和n的过程。
给定地下水水质分析数据,计算当量,能够用库尔洛夫式表示其化学组成,水样定名。PMM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本次实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野外实际工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专业课理论知识分析野外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现象。具体包括:(1)了解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方法、操作技能和工作步骤;(2)掌握观察描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的能力;(3)掌握整理和编录野外调查资料方法和基本技能;(4)学会编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编绘基本图件。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在焦作选取一定范围的地区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通过野外调查,了解调查区域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现象,然后对实习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编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编绘潜水等水位线图。
二、实习时间安排
整个实习共3周,分准备工作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室内资料整理三个阶段,时间分配如下:
准各工作1天,野外工作10天,资料整理5天
野外实习以培养学生野外实际工作能力为主,同时,还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完成下列工作。
(一)准备工作阶段
1、听取指导教师介绍实习安排和实习地区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概况;
2收集实习地区自然地理、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有关资料;
3收集有关规范和规程,准备野外填图用地形图;参加实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集体和个人生活用品和实习用品(野外记录本、测绳、皮尺、罗盘等)。
(二)野外工作阶段
1、踏勘阶段
实地踏勘实习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和岩石分布、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程地质现象,使学生掌握踏勘路线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的观察、识别、分析和描述方法。选
择露头好、岩层完整有代表性的地段实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剖面,确定填图单位,统一野外工作方法。
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
(1)讲课: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内容和基本要求
(2)填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习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野外调查任务。包括路线观测、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水文地质现象实测和描述以及取土样、水样等各项工作。
测绘内容如下:
(1)地形、地貌:调查地形、地貌形态特征、分布情况和成因类型,并划分地貌单元;调查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岩性以及与活动构造的关系;
调查河谷以及阶地形态特征、成因类型和分布状况;调查冲沟分布密度、规模和形态特征;
(2)土(岩石)性质、成因、时代和分布范围;沉积物年代、成因类型(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岩性特征(颜色、颗粒组成、特征、结构与构造、含水贪、密实度等),并确定岩土名称。并注意描述岩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3)地质构造:构造性质、类型、规模、产状及断层带宽度、充填物等;新构造活动形迹。
(4)不良工程地质现象: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采煤塌陷、地道、洞穴、古墓等形成、形态、分布及发育程度:岩石风化程度、风化层厚度。
(5)地表水及地下水:河流及沟渠水位、流量、流速、水位水量多年变化和季节变化、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等;通过水文点(水井、泉)查明地下水理深、水位及变化;了解地下水流向及水力坡度:调查地下水类型及补给来源;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评价地下水对建筑物地基有无侵蚀性。
(6)其它:特殊性土(湿陷性土、冻土、淤泥土)特征及分布情况;砂类土埋深、岩性、特征及地震液化的可能性。
(三)室内资料整理
1、课堂学习整理资料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编写内容和要求,水文地质图做图要求:
2、每个学生单独编写实习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水文地质图的编制。
四、实习成绩的评定
根据学生野外工作情况和完成实习报告及图表情况综合评定实习成绩。野外实习和实习报告成绩各占50%。野外工作考核内容:实习态度、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精神、迟到旷课情况和原始资料是否完备、规范、正确;室内工作考核内容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图表质量,实际工作量。
五、安全事项
实习期间每个学生应随时随地注意交通安全,野外调查时要注意调查项日是否有安全隐患(如井口可能被杂草橙盖,防止掉入井内)。确定调查观测项目不会影响人身安全后,方能对调查项目实施观测。无法排除安全隐患时,可放弃某些地质点或某些项目的观测,并在记录本上注明。
实习期间,如出现意外事故,要团结互助,发挥集体优势,尽最大努力排除险情,并尽快向指导教师、学院领导汇报。
六、实习纪律
野外实习期间,所有参加实习的学生必须服从指导教师统一安排,不得擅自行动,否则,由此造成的后果由个人负责。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1)不参加规定的野外实习;
(2)实习过程中严重违反学校纪律或违犯国家有关法律;
(3)不服从指导教师安排,擅自行动,并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严重后果;
(4)没有完成实习报告(含图件)或完全抄袭他人实习报告。
七、实习安排
实习动员,准备实习用品1天
第一阶段(踏勘阶段)
节水办参观水文地质模型1天焦作周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踏勘1天青天河河谷地貌1天济源第四系冲洪积扇溢出带泉1天
第二阶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5天分组进行高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5天
第三阶段:室内成果整理5天
1.文字报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