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海洋地质学》是一门知识丰富、综合性强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对学生后续学习深造、就业极其重要的课程。因此,课程内容和方法要立足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新时代的教学不是仅给学生填满篮子,而是要为学生点亮一盏灯、打开一扇窗。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将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带进课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回课堂,为学生尽早打开通往科研的大门。同时让“课程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要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学方法上要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团队协作的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祖国需要的复合型和应用型海洋地质人才。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思政

一、引言

《海洋地质学》课程是吉林大学为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

(李四光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学科基础选修课,是研究海水覆盖区岩石圈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该门课程中既包含了地质学的一部分内容,又与海洋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交叉科学。课程共由五章组成,其中第一章“绪论”部分讲授了《海洋地质学》的含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包含很多海洋学的基础知识;第二章“海洋地形”中讲授的内容主要与地貌学的知识相关;第三章“海洋沉积”主要研究滨海、浅海和深海沉积特征,目的是教授给学生海洋沉积学中的岩石学、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等相关内容;第四章“海洋构造”中包含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质学的相关知识;第五章“海洋矿产”集中向学生介绍了液体和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学的相关知识。《海洋地质学》这门课程对于想要报考和攻读“海洋地质”相关研究生专业的学生,以及毕业之后步入海洋地质研究单位就业的学生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基于专业基础之上的教育,专业基础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而专业基础课程正是组成其专业的最基本的单元,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其专业的发展水平和高度。因此需要加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变,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笔者多年来一直讲授《海洋地质学》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本次课程在大四第一学期开授,除了部分已经保送研究生的同学和对海洋地质非常感兴趣的同学认真听课外,其他同学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忽视本课程的重要性:准备报考研究生的同学上课复习考研知识,找工作的同学会经常请假参加招聘会等。另外,由于目前教学主要形式是多媒体,导致绝大多数学生上课不认真做笔记,个别同学一学期都不看多媒体,只等最后考试前的课程总结。针对上述现象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提出了供同行教师和学生们参考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旨在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提高主动学习意识,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行业培养合格的海洋地质人才。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融合学科发展动态

《海洋地质学》课程虽然讲授的内容知识量大、涵盖范围广而复杂、综合性强[1~3]。但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是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满足于完成教学目标而设定,更应该立足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让学生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方向的人才,自己需要掌握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可以立足于行业,这就需要教师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沿问题,启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现在教学的目的不是要给学生一个篮子,一直努力地把这个篮子装满,而是要给学生一盏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所以教学要在经典教材:如沈锡昌主编的《海洋地质学》、吕炳全、孙志国编著的《海洋环境与地质》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期刊热点和前沿问题,与时俱进,及时补充教学内容。学院的老教授经常会教育青年教师:“只有自己有一缸水,才可能给学生们一碗水”,以提醒着青年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宽自己的视野,这也才能给同学们一碗水。

笔者在教学备课时,就将海洋地质学的相关最新动态自然地融合在授课内容中,让这些新知识、新观点在整体的授课体系中不突兀,但是有吸引学生的闪光点,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2012年讲授第二章第三节《大洋盆地的演化》内容时,为同学们介绍了关于“地中海消失”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2011年古生物学家在地中海的米诺卡岛发现了米诺卡岛兔王骨头事件,结合小视频和图片为学生展示大约在560万年前“地中海消失”的过程,展示了米诺卡岛兔王的复原照片,生动有趣地向学生们传递了知识,地球的板块总是在移动,板块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完美结合使得“地中海消失”不但在过去会出现,在将来依旧可能会再次发生。这样的授课方式成功将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回课堂,大家开始相互讨论,这时的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和愉快。通过这则新研究成果的介绍,使学生们认识到海洋的变化是多么神奇,在地球发展的漫漫长河中的某一时期,那个浩瀚的海洋竟然会“消失”,而“消失”了的海洋会在地球神奇力量的作用下再次出现,这让学生们发现海洋地质里面的知识并非都是枯燥的概念、繁琐的论述。米诺卡岛兔王是如何登上孤立于地中海中的岛屿?这个问题使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收获了之前枯燥知识讲解所达不到的课堂效果。再此之后,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会经常结合热门观点、最新成果等内容:如2017年3月28日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随后的2017年9月,在讲授第五章《海洋矿产资源》内容时就把这则值得中国人骄傲的重大进展介绍给了同学们。课后很多同学都对“可燃冰”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效果是教师所期盼的,学生可以对某一现象和知识点产生强烈的兴趣,让授课教师也感受到教学的乐趣,这也是笔者希望为同学们点亮的那盏灯。

三、让“课程思政”走进教学、融入教学

在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可见“课程思政”是必然要走进和融入到当代课程教学中,发挥思想政治育人的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要求。现在的学生当中还存在“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崇洋媚外”的思想;手机要用美国某品牌、衣服和包要国外牌子。显然,这种错误的思想需要纠正,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让学生知道现今祖国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树立起民族自豪感。而“课程思政”是确保育人工作可以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载体[4~5]。

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和发现可以与海洋地质学相关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教学元素与所讲授的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衬,增强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介绍和讨论,让同学们自然地接收思想政治教学,慢慢体会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比如在讲授第二章第二节《大陆边缘地形》大陆架内容时会以大陆架划分原则为导入,讲述我国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配合图片和动画为同学们展示钓鱼岛的情况,让学生认识到钓鱼岛之争的关键所在是在大陆架的划分问题上。《大陆架公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指出:大陆架划界的最基本原则是自然延伸原则。钓鱼岛等岛屿与中国台湾都在东海大陆架上,同属一个地质构造,而与琉球群岛中间隔着一个2000公尺深的海沟。中国对全部东海大陆架享有主权,自然也对坐落在大陆架上的钓鱼岛等岛屿享有领土主权。通过争端问题的讲授,让同学认识到探明海底地形和海底构造对于大陆架划分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要认真学习这部分内容,也让学生真切的明白,学习海底地形知识可以应用于实际中,以及对于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大学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育,要摆脱填鸭式教学的方法,不能教师上课只对着多媒体讲解,学生只负责记笔记,只等着拷贝多媒体。如何让学生主动喜欢上这门课,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除了教师个人魅力,更要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开拓,授课时讲授式、启发式、归纳式、举例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要综合运用。课堂上要经常和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第五章《海洋矿产》的内容,首先设计出滨海砂矿、海底磷矿、洋底锰结核和锰结壳、天然气水合物等题目,让5~6名学生自由组成讨论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和阅读相关中英文文献,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上为同学们讲授概念、矿产形成机理、保存条件等,其他同学针对该组同学的讲授提出自己的问题。达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激发了其主动学习的热情,最重要的是在准备课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五、结语

《海洋地质学》是将学生学到的沉积、构造等地质知识相互融会贯通的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要将“课程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学中,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运用动画、图片等多种方式生动形象地讲授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又要融合学科发展动态和科学前沿,带领学生尽早了解科研领域,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点亮一盏灯、打开一扇窗,蓄满一碗水,为海洋地质行业培养合格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杰.“海洋地质资源”课程构建与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15:16~18

[2]李明明,谢玲玲.海洋科学专业大类培养的改革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7:80~81

[3]刘绍文,殷勇.“海洋地质学”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方式改革尝试[J].中国地质教育,2018,1:57~60

[4]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6):84~87

[5]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6]王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

[7]王志琼,刘津彤,苗淼,刘广武,杨楠.发动机拆装实验教学综合平台的研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11

[8]杨路晴.合作学习模式在继续教育院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2020,1

[9]李秋萍.课程思政理念下医学专业课程育人初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

[10]周亦文.通识课程的育人价值意蕴及育人现状探析———以高职医学院校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4

[11]徐玲,魏恒伟,魏灵灵,马艺,晓明,焦桓.基础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氧化型石墨烯制备实验为例[J].大学化学,2020,2

上一篇:高校教职工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下一篇: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