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思考及应对策略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后疫情时代学术期刊要发展,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的高品质理念,增加优质内容产出,而数字出版也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主流,学术期刊通过多种模式并进,在营造“尊重学者、培养作者、留住人才”的环境中,持续吸引青年优秀人才进入期刊队伍,使学术期刊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并进。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学术期刊;应对;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全球大流行,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始料未及的大冲击,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的防控模式以果断、坚决地“封城”与冻结社会经济活动为特点,强烈地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切断社区传播,成功地取得阶段性胜利。作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学术期刊业,疫情期间,对已经实现网络无纸化办公的期刊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编辑即使宅在家里也一样办公。疫情的到来使得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如“病毒从哪里来”“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是谁”“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等这些本是科学家或专业人士才关心的问题,也成为普通民众特别关注的问题。《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期刊名字一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疫情的常态化提示,后疫情时期给学术期刊业带来了媒体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发展方式的变化,也使得科技期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 疫情期间给学术期刊带来的普遍影响

疫情初期,学术期刊“线下”模式被突然按下暂停键,原有的工作模式被打乱。期刊如果没有建立线上工作平台,在应急状态下则无法快速启动“线上”工作模式,也就无法实现远程办公模式,使得正常的运营工作无法进行。如采编、排版、印刷、线下各种学术活动均受其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以下方面。

1)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采取对疫情的严控措施,使得期刊出版流程上的相关人员无法到岗工作。主要表现为期刊编辑部人员不齐,无法正常工作;印刷厂停工,期刊无法印刷;纸张等印刷耗材不能从下游单位采购,无法满足印刷要求;交通受阻,订户无法收到期刊。

2)作者受到严重影响。

来稿经过同行评审后会将专家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有些意见甚至需要重新做实验才能完成稿件的修改,而在疫情管控下,大学和科研单位都没有开放,人员没有到岗,无法完成论文修改与补充实验。很多作者要求延长修改稿的提交时间。

3)无法开展学术交流。

编辑原来计划参加的各种学术会议被推迟或取消,也无法到专家单位进行交流。使得正常的学术交流受阻。

2 疫情期间医药卫生类科技期刊的担当

1)以“COVID-19的防控与诊治”为主题进行约稿组稿。

2020年2月初,医药卫生类期刊的龙头——《中华医学会杂志》在其官网与微信公众平台公布限时免费开放旗下对COVID-19防控与诊治的期刊内容,并征集相关论文,并优先处理此类稿件,一旦刊用优先出版并免除全部费用。《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也敏锐地抓住这一研究热点,在2月中旬快速地向战斗在抗疫一线(武汉、济南)的临床与疾病预防控制专家约稿,首篇2月22日到位,随机其他专家约稿也很快到位,并快速进入编辑流程。线上加快审稿、编稿、组版一系列流程进度,在保质保量地情况下3月出版了来自临床一线的专家主持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学科重点专题,实用性的快速发稿为疫情的防控与诊疗起到指导性作用。紧接着4期出版了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点专题,文章全部来自一线疾病预防专家的科研成果;11期又组织了来自流行病专家的最新研究“新冠肺炎流行时空动态、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专题。3个重点专题专家约稿11篇,研究性文章34篇。热点选题,及时在中国知网优先出版,很快就有可喜的下载与引用,充分发挥医学期刊在疫情防控、诊疗救治、科学用药、理性应对的作用。此次疫情表明,线上工作模式已成为期刊业的主流模式,不仅是当下应对疫情的有效措施,而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快速发稿提高公众对学术期刊的关注度。

面对全球性的突发公众卫生事件,遭遇大众知之甚少的COVID-19,全社会都渴望科学、专业、严谨的资讯。科研工作者和一线临床医生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共享病毒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临床救治经验,对疫情防控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2020年2月10日,《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邀请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李士雪教授撰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进展述评》一文,来稿不到1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同行评议、修改和编辑加工、“中国知网”网络首发,该刊微信公众平台和网站发布、推送。快速刊出引发积极地反响,中国知网优先出版目前下载12 989次,引用27次。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一线的专家崔亮亮教授的文章《济南市现阶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征与思考》下载1 322次,引用20次,这是在本年度刊发文章较短时间里前所未有的收获。

3)充分利用期刊官网与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及时传播权威可靠的信息。

疫情期间线上活动是向宅在家中的民众快速传递热点信息的有效途径。各平台通过积极与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主动约组优质稿件、加大传播力度,无疑是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最直接的手段。疫情之下,期刊业应主动出击,“化危为机”,践行期刊的社会责任,力争将前沿的权威可靠信息及时在多种渠道发布。通过自媒体平台及时通报疫情、报道临床最新研究进展,开展相关的科普活动,传递来自一线的权威、准确信息,帮助民众消除因缺乏深入的了解、或者听信某些谣传带来的对COVID-19恐慌。

3 后疫情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思考与策略

1)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后”的理念,做到精准推送。在疫情的显性影响背后,传统期刊业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疫情”不来,“变化”也会发生。传媒技术的创新和新媒体业态的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着传统期刊业,期刊业面临着整体转型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办刊理念、内容生产、创新机制、融合发展等方面向“现代期刊”业态转型升级。

期刊业要发展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的高品质理念,增加优质内容产出。通过精细策划、有针对性的约稿、高质量的编辑出版、精准推送等各个环节,进行高品质内容的输出。同时,期刊传统业态也要不断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注重品牌效应,不断为读者提供多样化、个体化需求的内容产品。

2)数字出版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主流。数字出版具有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传播速度快、易于检索的优点,必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主流,其具体表现如下:

(1)提升网络出版能力。现代出版的传播媒介已经由纸张出版向数字出版快速转化,数字出版具有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传播速度快、易于检索的优点,必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主流。(2)不断提升网络办公协同能力。很多期刊流程是由单人独立完成,并不受办公场所和设备的限制,如果能够完善网络办公平台的功能,将极大促进办公效率和降低成本。例如通过视频办公系统,有身临办公室的感觉。(3)提升个人自律能力。后疫情期间由于大部分单位还处在每天有人值班,其他人员家中办公的状态,因此,对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自己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跟在办公室一样的工作状态,才能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3)多种模式并进。后疫情时代,期刊业要赢得快速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赢得科技“话语权”。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人类灾难,危机当下,疫情研究十万火急,成果发表举世瞩目。我国在这场“战疫”中,赢得了初步胜利,经验和成果难能可贵。如果这些重要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上,那就是我国期刊的一次机遇。高价值的文章可以成就刊物,无论是以什么语言、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2)要有期刊强国的使命担当。强大的国家总有强大的期刊,强国的路上需要有期刊做贡献。很多科学家本身就是期刊人,把论文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上,是使命,也是责任担当。(3)鼓励更多期刊关注产学研合作的办刊模式。本次疫情中表现突出的期刊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积极策划内容,与科研机构和一线专家团队合作,高效率协调出版资源。产、学、研合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办好期刊的重要手段,要想办好期刊必须注重4个“意识”:第一,意识到期刊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全世界对此新型病毒的特性都不了解。武汉一线医疗专家第一时间在国外知名期刊发表了新冠肺炎病毒的特征和对病患的临床治疗情况。这些论文既是科学的临床数据,也是大众的“镇静剂”。当时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主要是社会新闻,而且其中还夹杂着一些谣言,让人们难免有些恐慌,而这些研究论文从学术层面及时地让世界了解到新冠病毒肺炎的真相,给了大众战胜疫情的信心。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论文的发表让人们认识到期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第二,意识到科研成果要更加及时地发表,为现实社会服务。疫情的发展不等人,最新的研究成果要用来指导一线救治。第三,意识到被动等稿不如主动约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国内也有不少期刊主动策划,联系专家,组织来自抗疫一线的专稿,甚至出版专刊。是“等稿”还是“要稿”,结果完全不同。针对热点、重点、难点,策划专题、专栏,主动约稿,是期刊发展的趋势之一。主动出击,变“关门等稿”为“开门办刊”,积极与各类高被引作者与热点领域专家联系沟通,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研讨和学术会议,积极组织高水平论文专栏和专辑。第四,意识到期刊要随着时代发展,向新媒体转型升级。目前的国内期刊界是信息技术发展倒逼期刊出版的发展,出版系统提供商驱动期刊编辑部技术升级,而大部分期刊编辑部的业务流程与传统相比并无太大变化,编辑部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很被动,也很局限。疫情让大家更加认识到网络化、移动化、碎片化出版是大势所趋,集约化经营更加具有竞争优势。

4)营造“尊重学者、培养作者、留住人才”的环境,持续吸引青年优秀人才进入期刊队伍。面对新冠病毒的全球流行,医学、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生命科学、应急管理等领域期刊都积极行动起来,为治疗患者、控制疫情、提升我国公共安全应对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做出了突出贡献。事实上,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不仅是上述领域期刊,我国期刊业总体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20年2月,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以培育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为目标,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的发展,以更好地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并要求代表作中,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不少于1/3[5]。面对利好形势,学术期刊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开放办刊,主动出击。掌握本学科前沿热点,积极主动与各类高引作者与热点领域专家取得联系,做好沟通工作,是作者了解到只要是优质内容,无论采用何种媒介渠道,都能获得广泛传播与反响,主动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组织高水平的专题与专刊。(2)建立公开透明、严谨规范的学术论文评审机制。不断优化审稿专家队伍,将既掌握学科前沿动向,又有线上操作技能的部分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引入审稿队伍中,以加快文章的出版。(3)积极开展新媒体工作,通过微信公众号、作者群、今日头条、大数据推送、期刊融合出版能力提升等不同方式,以音视频、动态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优秀作者的成果,精准推送期刊优秀论文,持续扩大中文科技论文的社会影响力。(4)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青年编辑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完善收入激励和职级晋升机制,创造“尊重人、培养人、留住人”的新环境,持续吸引青年优秀人才进入新时期的期刊队伍。

4 结语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改进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后疫情时期,学术期刊在转型期要把握好机会,认准方向,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后”的理念,放眼未来坚持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顺应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将危机意识转化为提高自己的内动力,不断探索适合期刊发展的新路径,使学术期刊更好的服务全社会。疫情给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负面影响,期刊业在危机中接受挑战,“转危为机”。如果说公众对学术期刊的关注度提高给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那么科研人员和科技工作者把优秀的论文写在祖国的期刊上是我们走向期刊强国的必由之路。学术期刊办刊人只有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在有中国特色的期刊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邵林.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如何为教育期刊发展赋能[J].新闻世界,2021(4):43-47.

[2]戚德祥,蒋欣悦.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出版,2020(13):22-27.

[3]李静丽.疫情影响下的图书出版市场及应对策略[J].出版与印刷,2020(2):1-3.

[4]刘霞.新媒体时代高校医学学报优质稿件组约策略[J].科技传播,2020(8).

[5]杨臻峥,郑晓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药类科技期刊编辑的担当与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7(3):64-67.

[6]刘碧颖,贾峰,武晓耕.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普通期刊的价值与发展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4):375-380.

[7]游苏宁.把优秀论文刊登在祖国的期刊上:科技期刊编辑的时代使命[J].编辑学报,2017,29(1):1-4.

上一篇:中国传统夔纹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下一篇:城市工程渣土资源化利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