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意义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微时代的意义(共9篇)

微时代的意义 篇1

140字微博的流行,促进阅读进入“微时代”,人们在身体力行地写微博、读微博之后,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

微博客的出现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从网络的流变的过程来看,它也经历了一个从加法到减法的过程。大块文章的时代正悄然褪色,有兴趣的人可以深入阅读,但草根们如今更需要惜字如金,140个字之内解决问题。微博客正在改变媒体的形态,它形如一条带有敏锐嗅觉的新闻导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并形成力量的汇集。

基本特征

流动的传播

3G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的移动难题。3G网络以及相应技术已经融入到手机应用中;随着电子纸技术的发展,电子纸也将与3G技术融合,增加上网功能。电子纸的重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可折叠的性能能够允许受众将电子纸直接装进口袋。未来的信息接收终端将不会仅仅局限于手机或是电子纸,特别是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建设,各种物品将被赋予智能,兼具传播功能,人类的信息接收终端种类不断增加。这些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可以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

迷你的传播

进入“微时代”,各类移动便携的终端将大行其道,他们的体积将大大缩小,屏幕等信息展示框的面积将相应变小。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显示屏为13英寸,而一部手机的平均尺寸为100mm×40mm×20mm。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传播内容已经不合时宜,迷你的传播内容将备受青睐。

不仅如此,信息接收或发送设备的体积将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受众的时空观。移动终端使得人类的传播更加流动,也将人们的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人们会选择无聊与零散的时间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或接收活动。时间的琐碎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大量时间来接受大篇幅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或是小说。不仅如此,移动的信息终端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心态,人们更青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容,没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沉重的内容。

瞬时性的传播

微时代带来了信息传输的高效率,传播活动也随之具有瞬时性的特点,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对于传播者而言,小的信息量提高了传播速度,加

快了信息内容更新,更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通讯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布信息。像微博客,只允许使用者发布140个字符之内的信息,但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等多种途径发布,所以,微博客内容的更新速度非常迅猛。对于接受者而言,接收信息、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的内容。

扁平化的传播

数字技术使传者与受者位置互换、重叠并且逐渐变得模糊;传播活动逐渐“去中心化”,甚至出现“无限中心化”的趋势。在Web2.0的技术平台上,信息传播交互的每一个节点上都可能是一个传送或接收的中心,传播活动早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而是呈现信息传播的网状结构、双向结构。

在微时代,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相比之前,人们进行传播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微时代使得人人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使得传播的长尾效果更加明显。

微时代的意义 篇2

一、我对微课概念的理解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微型的课。一般在3~8分钟。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它主要讲解的是一课中的重点、难点或疑点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并不是将一节课的实录截取部分而成为微课。它也应区别于某些团体或个人开发的微型课程,也就是把一节课的视频分解成若干个环节来进行研究的课程。这是很多人理解微课的误区。所谓微课应该是将知识点精心设计和制做的微型视频课程。微课的使用对象一般是一对一的师生而不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授课方式。

微课与翻转课堂是天生一对,准确地说微课是翻转课堂后知识的载体。对于翻转课堂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学后教,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内化知识转移到了课外。为了让学生掌握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或者说孩子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内容需要扎实掌握的疑点等,教师应在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难点上下功夫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

二、微课制作的方法浅析

我个人认为微课的设计思路应优于微课的制作手段。制作微课设计的内容应尽可能吸引学生注意,甚至让他们看完一遍还想看第二遍。当然这非常难,特别对制作者有特别高的要求,要么你的微课内容做得特别有趣,比如,用流行歌曲重新填词并唱出来,利用已有流行歌曲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

但我还是那句话,手段只是为目的而服务的。目前最容易掌握的微课制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手机录制小视频,针对人物讲解或者实物演示。

优点:方向随意,地点随意。

缺点:画面不稳,有点抖。要进行后期处理导入电脑。

2.高拍仪录制小视频。针对桌面讲解适合讲解简单知识点特别适合数学分析、英语语法等。

优点:录制内容清楚,稳定性强。直接导入电脑。

缺点:画面固定不能移动,只能录制桌面内容,画幅较小。

3.屏幕录制小视频。针对已有的素材录制,特别适合PPT制作微课程。

优点:简单易掌握,直接录制可成,不用二次制作。

缺点:内容比较固定较难突破,除非后期处理。

4.软件制作微课如Flash等直接生成微课。

优点:画面生动、优美、流畅,看起来较专业。

缺点:制作难度大,费时,制作一节微课往往占用很多时间。

三、微课制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1.微课一般在3~8分钟内比较合适,这是根据一般人大脑的有意注意时间定的。

2.微课属于视频作品,需要有画面的切换或动态变化,最好十秒钟内画面能变化一次,免得观看者由于视觉疲劳而失去兴趣。

3.画面变化切换频率不能太快,不要让观众目不暇接,影响学习效果。

4.可以直接使用PPT翻页切换,也可以是PPT内容逐行呈现,还可以是线条、画框或文字特效的变化等,配上自己语言也能生成非常优秀的作品。

5.微课不能只传授知识还要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应在微课中提出问题给学生空间思考这个反馈,最好让学生把反馈带回到课堂。

6.微课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为学生面对的是电脑所以教师要考虑到部分孩子的接受能力布置任务要分层,给一些孩子能够得着的任务。或者是让一部分孩子有更多的拓展空间去操作和思考。

四、我对微课程应用的思索

小微课大作用。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从在国内出现就一直饱受热议。有的人非常认可,有的人表示怀疑,有的人在努力实践有的人还在观望。微课是将“老师”请回家。可以反复观看的特点,也更加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可以说微课的出现使课堂翻转更具有可行性,使学生的课前预习变得更加简单高效,课后巩固复习重难点突出有章可循。这也是我一直觉得微课在现代教育中可行并一定能行的依据。

改革在继续而我们必须前行,我们是正处在改革风口上的人,我觉得与其在风中凌乱不如随风起舞。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课”“翻转课堂”等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微课”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发展的热点,人们开始从认识阶段逐步走向实践阶段。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新方式,它有待人们在实践中完善。而信息技术学科因为学科特点与“微课”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做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就更应该与时俱进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

关键词:“微时代”,小视频,切换频率

参考文献

微时代的微表达 篇3

书名《焰段》其实典出杂剧中的一个结构,艳段,乃是正杂剧演出之前所耍演的一段小节目,借以招徕逗引观众。作者借用其名并稍作更易,既为突出微博文字犹如烈焰转瞬即逝,“易明而易灭也”,同时也以火焰喻义杂文所蕴含的深邃思想意义,所谓微言而大义。书中,作者自述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将廉政、教育、环境等普通民众最关心的社会话题,“碎片化”为两百多篇小杂文。

或许这些“碎片化”的微杂文写作正是与今日微博时代相投契,我却以为与其说这是形式的创新,毋宁说是微博字数的限制反倒使得写作归返前人的传统。古人写作向来尚简,主张文贵精洁,不喜就对象作抽象思辨与呆板论述,往往以寥寥数语穷其隐微。

所以,真正的问题并非是“微博体”本身,而是这样的文体究竟适合书写和探讨怎样的事件与问题。

《焰段》是一本“微杂文”集,关注的亦是各类社会话题,这倒是颇契合微博特性的。众所周知,微博最大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的裂变式、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感,这些特点就决定了社会话题因其新闻性和受众广大势必大受关注。加之中国言论环境的特殊,微博恰如一泄洪口,裹挟着真伪难辨的信息、暧昧复杂的情绪和良莠不齐的言论价值。在这样的微时代中,胜出的永远只能是普罗大众热议滔滔的诸如三亚海天事件、某明星性倾向、如何鉴定各种婊之类充满着娱乐性并且成功投射民众欲望的所谓“话题”与“事件”。即便有少数颇应深入探究的“问题”引起关注,绝大多数也是因为这些“问题”一不小心给笼上了一层“话题”的外衣,而具有被娱乐的潜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博也确是一个属于“大众”的传播工具。当人们高谈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代表时,这多少预示着人类历史上最具民主的传播时代的到来。它不仅满足了人们表达和观看的欲望,更是令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感觉自己从一名无声的看客变成有声的发言者。

当我们承认微博体的同时,其实也意味着默认了微博话语体系的成立。在微博世界里,所有专业话语都将被另外一套话语体系置换。在微博里交流,需要自我矮化,因为这是大多数屌丝的世界;在140字的表达空间里,长篇大论是不足取的,相反要放下身段;而精英式的个人化表达至多让你得到向隅独坐的待遇,除非你够出位,够刷新下限,如微博写手“大仙”所言,“在微博里是拼短语、拼新词、拼反应、拼杀伤、拼不说人话”。

所以微博的热点总是“在话题的中心”、“问题的边上”,它无意进入问题内部进行缜密细致的解析,同时它使得所有的问题必须要具有成为话题的潜质才有被关注的可能。因而,确实如焰火般易明易灭,也如同狂风过境,其来也忽,其去也速。专业话语的失效,粉丝效应的大行其道,也使得所有讨论不再向深刻的一端赶赴,而是奔趋于最大公约数的浅平。

编辑:欧阳婷 撰文:顾文豪 美编:周鑫瑶

新书推荐

《长安盗》

作者:海岩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这是时隔五年海岩的力作,故事源起《新闻联播》的一则真实报道,依然是一部关于爱情与道德、利益与人性、金钱与文化的纠葛故事。到底是什么让人性变得如此丑陋扭曲?又是什么让美好纯真的爱变得不复存在?海岩在故事中继续拷问人性。

《犬的记忆》

作者:森山大道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这是摄影大师森山大道带有自传性质的摄影随笔集,他用粗朴原始的黑白照片,用质朴、平静和深情的文字,记录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苍凉,毫不逊色于日本一流作家。对于书名的来由,他说:“我选择直接冲撞的方式,背着相机走入城市,如野犬般,浪迹在人群街道间,而这样冲撞的能量越是强烈,反映在作品上也就越直接明显。”

《徒步中国》

作者:雷克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26岁时雷克送给自己一份礼物:在北京生活两年后,他要徒步回到德国的家,巴特嫩多夫。这条回家路经过长城,兵马俑,丝绸之路。两条主线贯穿全书,一是徒步一路所见所闻,与当地人的接触与沟通,成为当地人的朋友。二是与在德国上学的四川女孩小象的分分合合。而点亮这段旅程的,则是无数中途上遇到的小小的火花。

做微时代的教师 篇4

 日期: 2014-08-13

 作者: 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摘要】 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的微课,符合人学习知识的规律,也适应了现代人时间碎片化,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的情况。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关键词】 微课 翻转课堂

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微课热。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的微课,符合人学习知识的规律,也适应了现代人时间碎片化,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的情况。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

微课评价体系需要综合多种因素,不仅对学习效果有所衡量,还需要参考教学过程中多个周期的反馈,甚至学生在利用微课学习时的心情、学习的态度,都可能成为影响效果的重要方面。

在讨论技术性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教和学的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借助新技术尝试“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进行评价与思考的能力。

“一节工程制图课,课堂上50分钟,在„微课‟中通过动画、文字介绍和视频讲解只用10分钟就能展现。”“平时将学生对教学中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问题做好针对性的讲解和制作。要尽量在讲课水平、视频编辑、课件效果等方面精益求精,在10分钟的视频中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供学生学习参考。”华东交通大学理学院教师涂晓斌对“微课”深有体会。他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绪论”课程,凭借出色的画面拼接和生动的表现形式,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比赛中获得江西本科高校唯一一个一等奖。

近年来,微课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焦点。记者从刚刚在北京闭幕的2014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了解到,全国各地均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微课已成为课改的一个重要抓手,如何用好微课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课、慕课等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倍受瞩目。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将原本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的课堂,提炼要点制作成十几分钟的微型视频课堂,他本人也因此被人称作“一分钟教授”。自此,微课以一个正式的概念开始进入全球视野。

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最早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并且开始组织佛山市最早的微课大赛。他提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当前,国内微课主要呈现为较短的教学视频,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完整地呈现出教师针对某个典型知识点的教学,包括知识点导入、新授课、巩固练习、作业等传统教学环节。微课不仅时间上短小,其内容也微观和简明。到目前为止,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受到教育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微课教学比赛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探索,希望借此推动高校教师培训方式方法的改变,解决培训多样性、便捷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促进高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浙江、江西、江苏等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组织了各自的微课比赛,征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微课作品。

为更好地推动微课发展,2013年11月2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国学习与发展联席会和国内200多个教育机构发起成立首个全国性的“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该联盟从资源建设标准、体系化微课程建设、资源建设应用、资源的共建共享等角度深度推动,并服务教育改革,在业界赢得认可度。

与传统的课堂二元对立与统一:颠覆还是融合?

心理学、传播学等研究显示,一个普通人的注意力极限是10分钟。因此可以说微课的发展与推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的微课,符合人学习知识的规律,也适应了现代人时间碎片化、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的情况。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

那么微课是否能够完全代替传统课堂?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关于新兴技术彻底颠覆课堂的声音一直存在。早在20世纪初,电影发明不久,爱迪生就曾经预言:“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有可能利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的学校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然而时间过去了一个世纪,爱迪生的预言落空了。电视出现后,人们也一度认为可以用电视教学取代课堂讲授,事实证明也行不通。微课出现前,新媒体教学也已经在很多学校得以普及,不少教师采用视频课件教学,但并没有对课堂教学产生太大的影响,此外,抛弃传统课堂推广微课教学在现有教学管理机制上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例如原来45分钟一节课的课程设置,在被分割为以10-20分钟为单位的课程后,教学管理部门需要针对新的课程结构和体系进行重构,对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排课系统、考试系统重新设计。此外,时间较短的微课将学校原来的教学节奏成倍提高,老师和学生都必须适应新的教课方式、效率和流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王竹立老师表示,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相互合作的过程,有效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无论多么精彩,都与现场情况有一定的疏离感,缺少面对面教学所具有的那种交流互动氛围。

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很多学者以及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此进行了很多的探讨。部分学科教师也开始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尝试应用微课开展教学。微课可以应用于课前的知识回顾、课前预习、课中知识点归纳与提炼,也可以在课程的尾声采用交互式的微课程实现巩固学习知识之目的。

“微课不应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而应该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教授这样认为。他在《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这样写道:“仅仅是一段„微视频‟,如果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没有改变,这样的„微视频‟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积件‟的思路上,即将课堂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切片,做成一个个教学片断,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或者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反思的„微格教学‟。但是,在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中,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出,在推进课改、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最高目标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这种观念,同样也体现在微课学习的评价上。南京大学教授张宝辉指出,微课评价体系需要综合多种因素,不仅对学习效果有所衡量,还需要参考教学过程中多个周期的反馈,甚至学生在利用微课学习时的心情、学习的态度,都可能成为影响效果的重要方面。

借慕课之势,为微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平台

最初的微课仅仅是作为一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被教师与学生所认识,并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和声音。但是,2013年以来,微课与全球范围内的慕课大潮相遇,使得微课的发展有了新的契机。如何促进微课与慕课进行有效的对接、充分发挥微课作用成为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慕课热源于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渗透、冲击以及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逐渐成熟。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对传统教育和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产生了热切需求。

“大学和教室的围墙正在逐步退去,出现了全球大学,也出现了跨越时空、自由交互的SNS社会化协作学习社区,学习变得无处不在。”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张举范表示,当前在全新的学习生态环境下,学习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传授与学习的关系。在WEB2.0技术条件下,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演变为互动式传播,RSS(简易信息聚合)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信息订阅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教与学成为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了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他表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慕课,其价值不仅仅是优质资源的免费共享,也给予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开放平台。”

如果从慕课中抽离系统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考试以及学分认证等评价环节,可以清楚地看到,慕课所涵盖的几个核心概念包含“基于视频”、“在若干分钟内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等内容,而这一特征恰恰与微课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说慕课其实是一系列同一课程体系下微课的组合。借助慕课这一平台,推进微课的开放与共享,则是充分发挥微课作用,提升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上海37所高校间已经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黄钢表示,目前中国大学存在着学校间师资分配不均、课程资源不足的状况,因此一些学校的学生无法像一些名校的学生那样享受到较多的优质课程。“决不能让学生因为几分的高考分数之差,而与很多好课程失之交臂。”黄钢介绍,为保障课程共享机制的教学效果,学校已将其纳入到对学生的考核当中。此外,为保障课程质量,共享平台也积极加强在线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努力为在线共享课程提供技术保障,建立了直播教室以及在线教务管理系统。共享平台还积极与西部高校合作,将优质课程资源输送到西部。“全国许多的高校教室已经接入直播教室网络。”黄钢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天虎介绍说,学校联合北京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成立研发中心,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资源共享平台现在已整合构成了1万多学时的泛在学习资源库,并开发了适合手机、平板电脑、PC等多种终端的自适化应用,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条件,和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慕课蓬勃发展为微课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平台。无论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抑或是基础教育,均可以借助这种新的教学载体,实现课程传授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紧密结合在线教育,努力回归教学本质

当前,微课热席卷全国。在此影响下,众多教育界内外的人士都在跃跃欲试,希望能将微课的最大效应发挥出来。

“微课的未来在网上,微课应当借力互联网以及在线教育取得发展。”王竹立老师认为,与课堂教学不同,微课在网上显然更受欢迎。当人们无法到现场听课时,在网上看视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网络学习者不像在课堂里那样,是一个特定的群体。网络学习者来自各行各业、四面八方,微课因其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了这样一群人的需求,有可能在网络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对微课的未来进行了大胆的预测:未来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这样一种局面,即学历教育还是由传统实体学校唱主角,而非学历教育则主要由网络教育来承担。

那么在线教育今后的发展将会是怎样的趋势呢?

黄钢表示,在线教育的发展要更具前瞻性,敢于尝试创新。他认为这样才能通过高品质的课程资源共享,引领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达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王天虎则认为在线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高校间的协作。高校在课程资源协作方面可尝试多种协作模式。如基于大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学资源免费共享模式、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资源有偿共享模式、资源超市模式等。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部长侯建军认为,在线教育的发展中,技术是基础,理念是驱动,而开放是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的始终追求。至于在线教育发展将产生的影响,人们学习方式将更加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师生关系,学历认证方式,教学成本结构以及体制机制都会产生深刻的变革。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种种机遇与挑战以及当前的微课、慕课火热的局面,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陈丽认为更应该回归教学的本质。在讨论技术性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教和学的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借助新技术尝试“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进行评价与思考的能力。

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篇5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那种对同志、对群众像春天般温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大力发扬和倡导的。当前,全国人民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面对这样艰巨的历史重任,广大青年更加需要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进取精神,发扬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处处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精神,发扬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合的人文精神。

为什么一位“小人物”去世后能赢得这样的荣耀?怎么会有这样强大恒久的人格魅力?为什么他会长久活在亿万人民群众的心里?那是因为雷锋早已成为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他所代表的崇高精神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振兴。雷锋同志短暂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是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一生,是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四十年来,雷锋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中华儿女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热血之中。雷锋精神,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文化精神。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雷锋精神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不仅赢得了过去和现在,而且必将赢得未来。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发展。时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雷锋精神那与历史同行的时代价值。

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范文] 篇6

1.雷锋精神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雷锋精神启示我们要负担起我们的责任,进而化作行动。首先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我们的责任。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不能脱离了社会而存在,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我们不否认,由于种种原因今天的社会存在着它的阴暗面。但是有部分人就过多过重的把视角对向社会中的阴暗和腐朽,久而久之就忽视了社会中美好的东西,影响了观念和价值的判断,从而呢,就丧失了对社会的信心,也不愿意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实际上,社会中不是缺少了美好的事物,而是缺少了感悟美好事物的心灵。如果我们能看见社会的美好,那么我们的心灵也会变的美好,更愿意为社会的建设付出我们的一份力量。雷锋的心灵是阳光的,他并不因为社会中存在不完美而放弃努力,同时不在于社会给自己什么,更关注自己为社会做出了什么。

雷锋精神告诉我们价值有两种,一种是功利价值,另一种是道义价值,功利价值与道义价值应该是辩证统一的。评价一个社会不能总是以功利价值评价人和事。如果只讲功利价值,那么很难将这个社会引向高尚。就如我们评价道德楷模,或慈善先进个人时,如果总是关注其付出的金钱,就会步入道德误区。从功利价值上讲,一个企业家会捐出百万、千万,一定比以捡破烂为生、同时抚养几个弃儿的效用或功利价值大,但如果从道义上讲,后者绝不输于前者。只看功利而弱化道义,结果只能扼杀平民的道德行为。真正的善并不表现在金钱的付出数量,而是表现在方方面面,只要源自灵魂,都是善,都具有感染力。弘扬雷锋精神凸显道义价值,并且以有限化作无限,而让普通人认识到自己善行的意义和价值。

2.有利于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强调追求个人利益,而雷锋精神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者似乎互相矛盾。以上提法不正确。弘扬雷锋精神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不相矛盾,相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为雷锋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创造了广阔的舞台。第一,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个体对群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整个社会形成 了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在客观上有利 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道德环境的构建,有利于强化人们的群体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第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商品生产经济,固然要追求个人利益,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换句话说,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提倡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第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竞争型经济,它倡导公平、公正、合理。商品生产经营者要在激 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诚实守信、平等互利、合法经营等。因此,我们今天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内在需求。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群体。所以,为了制约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重视雷锋精神的导引作用。当社会上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潮时,人们就更加崇敬雷锋的远大理想;当社会上出现享乐主义倾向时,人们就更加认识到雷锋艰苦朴素的宝贵;当社会上出现假货和欺诈现象时,人们就更加渴望真诚;当社会上出现个人主义思潮时,人们就更加体会到雷锋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正确;当社会上出现人情冷淡的风气时,人们就更加渴望雷锋那“春天般温暖”的情谊。这就是雷锋精神至今仍然在人民群众中具有生命力的原因。雷锋精神是人民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也要有精神文明的发展。雷锋精神就是精神文明发展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雷锋精神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学习雷锋,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为集体的自觉献身精神。比如雷锋的艰苦奋斗,就要和他为国家、为人民、为集体贡献力量联系起来。

理解雷锋精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他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利益有很强的道德责任感,即他的责任意识非常强。第二,他将这种道德责任意识上升到了一种道德的自觉,把对国家、对社会的献身责任转变为一种付诸行动的自觉动力。第三,雷锋能够把道德自觉升华为一种道德的需要。现在都讲“需要”,但一般来说,人们常说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是要从社会获得某些东西来实现的,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和我们所说的道德需要是不同的。道德需要是一种奉献、付出的需要,是把道德行为当成实现自我的需要,是把满足社会、国家和他人的需要融化为自身价值的实现,并能从这种实现中获得快乐。这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第四,雷锋在实现自己的道德需要中又形成了一种高尚的道德人格。如果说他的道德境界中包含理想、信念的话,他的道德人格则体现了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心。一个人的威望和权力是一时的,是他人和社会所赐予的,是外在的;而道德人格的力量是内在的、永恒的、高贵的,因而,是最为宝贵的。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应着重从这个方面来学习。

微时代老化品牌的微营销策略分析 篇7

法国权威学者卡普菲勒教授指出品牌老化有两种含义:一是, 品牌缓慢地、逐渐地退化, 指的是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原因, 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知名度和美誉度下降、销量萎缩、市场占有率低下等品牌衰落现象;二是, 品牌消费者形象老化, 是由于品牌缺乏新意, 导致新的消费者没有参与到该品牌的消费当中, 品牌吸引的仍然是原来那批忠实的顾客。

马斯洛认为消费者是具有“认知”需要的, 因此, 消费者在购物时会具有“喜新厌旧”的特性, 习惯性会追捧新产品。同时, 随着消费文化的变迁,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不能随着消费者需求变化而变化的品牌逐渐失去市场占有率, 最终退出市场, 那么品牌形象就会老化。同时, 产品的包装、样式、配方、广告不更新就会造成品牌形象过时。随着消费者年龄增加, 产品目标市场也会出现老化, 因此使品牌失去活力, 最终导致品牌老化。

二、微时代老化品牌营销环境分析

微时代为老化品牌的宣传和品牌激活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良好平台。老化品牌选择微营销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 微博、微信等的主要使用者为年轻人, 而老化品牌所能吸引的顾客年龄逐渐增大, 缺乏年轻顾客, 选择微营销可以吸引年轻人, 弥补年轻顾客空缺。第二, 微营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可以帮助老化品牌脱离“老化”形象, 宣传新形象。第三, 微营销仍处于发展阶段, 越早进入收获越大。

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应用软件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的便捷, 他们共同构成了“微时代”。截至2013年3月, 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达到5.03亿。微信2011年投入市场, 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已经突破6亿, 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另有网络测评机构预测, 与广告相融合的微电影, 到2014年将可能达到10倍的增长空间。现在, 微博已经发展成熟, 微信、微电影处于发展上升期;同时, 微博与微信之间已经实行互通, 微博文章能转发至微信朋友圈;微博、微信上都可以发微电影;三微之间已经实行互通, 微时代已经正式来临。

(二) 技术环境

1、智能手机普及。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发布的《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 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66%, 已超越美国和英国的普及率, 居于韩国之后。现在智能手机中都配有微博、微信的应用程序, 就是说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能直接使用微博、微信, 无需上网下载。因此,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微博、微信的普及率也会上升。同时智能手机主要消费人群为年轻人。智能手机的普及为老化品牌选择微营销提供的不仅仅是有利的技术环境, 还有适合其褪去老化形象的目标人群。

2、三微功能完善。

随着微博、微信的使用者增加, “摇一摇”加朋友, 设计自己的二维码名片, 上传视频等功能应运而生。现在, 微博、微信、微电影之间已经实现互通, 微博文章可以一键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微博、微信可以上传微电影, 三微之间实现了以互联网为底盘的共享, 三微的使用者实现了无阻隔分享。选择微博的使用者很有可能也会使用微信和微电影, 大部分使用者都是三种应用软件同时使用的。三微功能的完善为老化品牌使用微营销提供了广阔的消费者人群。

(三) 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三微使用者的增加, 微传播比原始传播更快速, 并慢慢地取代传统的电话、收音机等传播方式。现时社会氛围主要是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事情、宣泄心情、评论社会现象, 随着微时代的发展, 它们对社会传播的影响力将不容小觑。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微营销提供了充分的社会力量, 使得微营销在社会中的反响会更大, 老化品牌选择微营销获得的效果将超过预期。

三、老化品牌微时代微营销策略

(一) 老化品牌微博营销策略

1、构建企业和客户的对话平台。

微博特性之一就是可以让客户和企业通过评论和私信方式进行对话, 微博用户以年轻人为主, 老化品牌走进微博, 构建对话平台有利于企业吸引年轻顾客, 帮助企业逐渐褪去老化的形象, 将产品打入年轻人市场, 拉近客户和企业之间的距离。以白云山潘高寿为例, 其建于清光绪十六年, 迄今已有118年的历史, 年老一代对白云山潘高寿是耳熟能详的, 但是年轻一代对其了解度较低, 潘高寿可利用微博营销, 通过微博平台解决客户问题, 逐步接近年轻消费者。

2、注册微公益用户。

公益活动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但它对企业的潜在促进作用却非同一般。美国《策略管理报》调查结果显示:资产回报率和公司社会公益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著名的成功范例是王老吉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捐赠1亿元, 进入微博后粉丝量迅速达到20万。白云山潘高寿可主形象, 以此走进消费者心中, 唤起品牌关注。

3、发布微博进行产品介绍。

发布微博是推广企业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发布微博宣传产品信息, 经过粉丝的转发、评论有利于企业微博增加粉丝。同时, 在每一次的转发和评论中可以增加产品曝光性, 有利于增强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记忆, 使消费者在下次购买时选择该产品。

(二) 老化品牌微信营销策略

1、注册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认证主要有三大类:阅读、媒体和明星, 申请认证需要至少被500人关注并与已经认证的微博账号互相关联。以潘高寿为例, 企业可通过注册微信公众平台使微信营销和微博营销联系在一起, 相比于微博, 微信更能传播企业品牌形象、吸引新的客户。

2、设计二维码宣传。

二维码是腾讯公司研发配合微信使用的查找和添加好友的新方式。微信客户可以设计自己的二维码名片, 通过识别二维码身份添加好友。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 二维码就是企业在互联网上的名片。潘高寿企业应该添加二维码图案, 让客户通过二维码关注自己, 开启O2O的营销模式, 同时, 也去主动关注重要客户的二维码, 让对方感到被尊重。

3、利用漂流瓶传递信息。

微信里的一个新应用是用户可以选择“扔瓶子”或者“捡瓶子”, 瓶子里面可以装载语音或者文字。以潘高寿为例, 企业可以把企业发展历史或润喉糖、枇杷膏等产品信息“存入”瓶子, 扔出去寻找潜在客户, 借此拓宽客户网。

(三) 老化品牌微电影营销策略

随着广大网民对电影的插播式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企业广告需要采用更灵活、更容易被客户接受的营销方式, 微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正好迎合了这种营销方式。老化品牌可以投资拍摄来定制专属的微电影, 微电影内容可以为企业发展史、产品使用等。选择微电影营销可以实现老化品牌的隐蔽式营销, 把品牌理念、产品信息与微电影的情节糅合在一起, 通过微电影向新老客户宣传企业。

四、总结

微营销的发展蕴含的市场量是接近无限大的, 没有完全成熟的说法, 只有未发现的部分, 微时代背景下, 只要有创意就能站住阵脚。对于老化品牌来说, 真正需要创意来唤醒品牌的生命力, 使品牌激活重新走进市场。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 微博渐渐发展成为企业营销的有效手段, 同时, 微信、微电影等发展势头汹涌, 微营销时代正式来临。老化品牌在微时代可以通过新的营销方式实现品牌激活和品牌重振。文章分析了老化品牌在微时代的营销环境, 指出微时代为老化品牌的宣传和品牌激活提供了良好平台, 并总结微时代背景下老化品牌的微营销策略。

关键词:微时代,老化品牌,微营销

参考文献

[1]周志民.品牌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2]吴中宝, 李桂玲.指尖上的微博——企业营销微时代[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3年6月

[3]文丹枫.微时代之间上的利器[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年8月

[4]吴新玲, 刘毅莹.老化品牌的微博营销策略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8)

微时代的意义 篇8

思考一:如何让一段视频促动课堂改革

翻转课堂的应运而生,顺应了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的师生关系。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将枯燥单调的学习内容变得精彩有趣、色香味俱全?成为我们探讨的热点话题。

审视与探寻:翻转课堂中,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习得知识、提出疑惑。因而,视频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活动的组织,关系到后续学习活动的进行。由此,我们认识到学习视频的制作不单是技术开发的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撑、精细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为此,每周三学校设立微课制作专题学习时间,记得当时《小苹果》旋律下的网络版地理微课正风靡网络,这节被专家评为最高境界的微课,它的深义又在何处?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它所运用的技术性含量并不高:几张PPT,一首改编的《大中国》歌曲。细细品琢设计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的创新与灵感是他对所教学科内容进行的提炼和浓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象,造就了它的风靡之势。

一叶知秋,通过这节微课我们的课程团队归纳出微课的特性:(1)好的微课应该是赏心悦目、充满正能量的;(2)时间要短、选题要小而精准,它要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力求透彻和精辟,以此调动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3)可重复播放,真正体现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理念。如今,我们在微课制作方面也存在一些困惑,如何让“只见其声不见其人”的微课做成漂亮的实力派?语速多快,语调多高才能最感染学生?微课设计如何与自主任务单结合?一些技能性微课如何加入师生互动才更有必要?……因为沉浸其中,所以我们萌生出一连串的问号,这一连串的问号,正是我们今后促动课堂改革努力的方向。

思考二:如何通過微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教师精心制作的学习视频以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1)课前部分学生没有认真观看视频,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内容。(2)课堂上有的老师追求形式上的互动,追求表面的活跃,而忽视了活动的效益,没有很好地关注目标的落实。(3)课上仍存在少部分学生抢占课堂风头的现象,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参与、双向提升的效益不尽如人意。

同化与顺应: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见,学生在课前、课内自主学习的效率,成为顺利实施课堂“翻转”的关键。课前,首先教师要面向家长录制一段《“翻转课堂”是这样的》微视频,向家长介绍什么是翻转课堂,它的意义是什么,实施翻转课堂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等,取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主学习任务单,将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课内,教师要舍得“放手”。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组内“兵教兵”、组间“高手支招”的作用,既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又促进学优生的提高,教师则集中力量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解决不了的内容,让课堂在生生互助、师生互助中走向高效。

思考三:如何让创客工作室成就特色发展

反思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有多少孩子在课上睡觉,有多少孩子一玩起手机和电脑来可以彻夜不眠!强烈的对比之下,我们不得不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个时代,仅靠“强制、禁止”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隐藏于其后的兴趣始终在蠢蠢欲动。时代需要我们马上行动起来,换一个思路,让我们的教育真正顺应时代的发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科技时代的宠儿。

播种与探索:早在几年前,学校就开设了多个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主要包括Flash动画、机器人、电脑绘画、电子板报、摄影等,每个活动小组由20~30人组成,每周四下午两节课集体活动,由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或外聘人员担任指导教师,长期的活动开展,培养了一大批信息技术“小达人”。近年来,“创客”一词袭卷神州大地,它所倡导的“开放创新、探究体验”理念与学校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这一核心素养不谋而合。因此,我们成立了“创想工作室”,在原有的信息技术社团的基础上增设了Arduino创意编程社团,3D打印项目也在酝酿之中。该工作室成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吸引了一批有思想、乐创造的学生,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面对这场技术改革浪潮,我们经历了迷惘与困惑、盲从与顿悟、尝试与创造。从蹒跚学步到跌跌撞撞,从小试牛刀到得心应手,我们还需要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坚信在通往理想教育之地的路上,我们经历了教育思想的碰撞,经历了实践过程中的阵痛,经历了汗水与艰辛,定将收获一路美不胜收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向冲,曹静,陈诚.微时代,关于微课的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1).

浅谈“微”时代下的标志设计 篇9

(东莞市技师学院 广东东莞 523112)

摘要:当今社会,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互联互通的广泛应用,通讯4G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智能手机等高智能设备的不断普及,人们正进入到日新月异的“微时代”,表现为层出不穷的微传播、微应用、微写作、微设计等,它更多地体现在各种传播媒介带给我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不同领域的变化。我们在享受这种新型的社会文化、审美理想和处处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表达的同时,深入理解“微”时代的微文化,及微文化下的微艺术和微审美,把握好“微”时代标志设计的本质和思维,建立自己微时代下的标志设计意识,关注和重构“微”时代下的标志设计。

关键词:“微”时代;标志;设计;审美

一、“微”时代的社会特征

纵观当今社会,人们已经进入“微”时代,它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名字上的诸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这些新兴传播方式,还包括各种文化社会形态上的特点,还有微贷、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等五花八门的微应用。这些给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深刻变化,改变了以往宏大的叙事结构和坚固的社会关系,零碎的、细微的新型的社会文化、审美理想和生活方式的随之而来,深入理解“微”时代的微文化,及微文化下的微艺术和微审美,已成为艺术设计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课题。

当下,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产品正在迅猛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形态和消费习惯。我们最基础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无不能通过手机来完成,通过手机上的一个APP软件或登录网站,轻轻一点我们就能挑选来自世界各地的服装、美食、酒店,不但快捷而且价格往往也很优惠。这一切都是“微”时代的特征,以去中心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为特征的新兴文化形态、传播方式乃至经济活动形态,已经潜移默化间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说,“微”已经成为理解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二、标志设计的时代性、社会性 标志设计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的设计,它以精练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标志传达信息的功能很强,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超过语言文字。1标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诞生之前的原始社会,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为了生存生活,为了方便劳动,发明了各种图形符号,这些图形符号能够准确而直接地传达信息表达思想与沟通感情,中国的图形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得到传承发展,从未中断,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后来出现的金文形态等。中国传统图形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的时代性。

标志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分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的生活方式是相适应的。2设计从衣、食、住、行,到意识形态都随时随地都发生作用,当社会生活形态发生变化时,势必需要新的设计思维与之相适应的,在此就凸显出设计的社会性。也就是说标志设计要紧跟时代步伐和文化发展趋势,要适应微时代的审美特征,并能吸引眼球、引领潮流。

三、微时代下标志设计的几点看法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的“微”时代,我们该如何在新的社会时代中把握好标志设计的本质和思维,使其更好地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从一下几个方面来从个人角度来谈谈微时代下的标志设计的个人看法。

(一)结合时代特征、突出标志设计主体性

当今时代,无论是在地铁、公交车里还是在餐厅里,甚至大街小巷各种形态的人,他们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上网、聊天、玩游戏、看视频,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这一切都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的互联智能移动设备带来的现象。与此同时,生活也在改变,消费习惯也在不断更新,我们通过一部智能手机能方便快捷地了解周边活动环境,例如预定一场电影,团购一顿美食,甚至我们能在购物时通过智能手机扫码支付费用,所以无数的年轻人迷恋于此。

12刘少辉,王长征.标志设计[M].北京:中共青年出版社,2009.10 李琦.设计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1 伴随着智能设备的运用,对于我们从事设计的工作者不得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兴移动互联工具中,明显地,从展示的面积上看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标志设计以商品实物、广告宣传为主要使用范围。标志展示面积相对较大。而对于类似智能手机的新兴移动互联工具,其展示面积要小数倍甚至几十倍。这就要求标志的设计要更加注重主体的突出,如果我们还以原来的设计思维来定格我们微时代的标志设计,拿着做常用尺寸的标志设计理念来设计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兴移动互联设备,由此产生的效果不言而喻,或许很多特别突出的标志设计在观看者看来并不是那么地耀眼、无法达到标志设计的功能性。那么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呢,首先我们要树立“微”时代观,在正确的观念下坚定自己的设计思维,建立自己微时代下的尺寸设计意识,怎么在一平方厘米甚至更小的面积中设计出主题出突出的优秀作品,突出标志的主体性,起到良好地表现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原有的标志设计思维,以一种简洁、明了的设计观念创造清晰而又意义深刻的标志,使标志能够更好地适应微时代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种传播媒介的视觉传达要求,取得良好的广告诉求效果。

(二)注重微时代下的设计元素的完美组合

一般说来,标志设计由图案、颜色、文字等基本元素来构成,一个成功的标志不仅要有吸惹人眼球的在颜色,美丽光鲜的图案,还要有异乎寻常嘹亮入耳的名称。因此设计的基本元素是我们从事设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只有在此基础上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标志作品。那么在微时代下,结合现代视觉传达对标志设计的基本要求,把速度、准确性、信息量、美感等完美的结合来适应微时代下快节奏、小空间的生活。我们该如何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注重标志元素的组合运用和创新呢,以下结合实例浅谈以下自己的看法。

以我们最常用的手机软件微信图标为例来分析微时代下设计元素的结合和创新,图案方面:微信图标以两个相似的抽象图案部分叠加构成,从外观上看,是我们常用信息气泡的变形,同时在气泡中心,各有两个点,代表着人的一双眼睛,这样变形的气泡再次演为人脸的形状,分别注视着你我,也注视着整个世界,变形的人脸一大一小,代表着男女或老少,说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渴望沟通和交流的,同时抽象的人脸方向不同也勉强可以理解为两个字母Q,一正一反但还是“QQ”,从图案元素来讲,它结合了自身功能的特点,简练、准确地表达了个性,能够让公众快速认识和识记,同时图标蕴含一定的信息量,使标志简单而富有内涵。颜色方面,采用纯绿色的背景色填充效果,大胆而创新,不但清晰地衬托出了图标内容,同时让整个微信标志异常醒目而与众不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和视觉冲击的力,更从侧面揭示其创立时的宣传:便捷、时尚、免费,达到了微时代多重的美学效果,给人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所以,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标志设计将会融入更多的设计元素,从而更加的丰富多彩。

(三)结合实际突破创新

标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公司、产品的外在形象,在微时代下如何设计出既符合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又富有创新理念和超前意识的标志,笔者认为,在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同时,我们可以吸取各风格流派的精华恰当地为标志设计所用,使现代标志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结合传统的标志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微时代的时代特征基础之上,把时代特征对它的制约转换成为新颖、独特的契机,以丰富的知识积淀、发散的创新思维、巧妙的构思顺应制约,注重设计元素的创新运用,符合微时代的时代特征要求和大众审美潮流,关注多种学科的交叉、智慧与知识的交汇、主体与受众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甚至站在高于时代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使标志得到相对持久的延续和发展,完美地体现标志所要表达的视觉含义,使其成为一个区别于其它符号的独立生命,充分展现设计的美学意义和价值意义。

结语:

上一篇:新婚父母祝酒词下一篇:人社版一年级上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