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空气

2022-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空气

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有效性的反思和实践

摘要:文章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的功能和设计做了反思,并确定了新的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包括把握复习目标和学生起点、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深度解读教材选择合适的习题素材、编制合适的学案辅助等,以求达到温故知新、减负增效的单元复习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三化学;单元复习;有效性;教材习题;思维导图;学案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07

一、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的反思

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单元复习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与综合拓展性强、注重专项强化训练的总复习略有不同。它的功能归纳如下:一是搭建本单元的知识平台,提纲挈领,构建网络;二是梳理归类本单元的典型考题,及时查漏补缺;三是承前启后,融合前面单元的内容、为后面单元的内容做铺垫,使得每一单元间的知识体系逐渐形成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状态。此外,它还承载着初三起始年段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功能,让学生逐步领悟“梳理线索,精练多思,温故知新” 的章节复习方式,对下一阶段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有着有力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感觉不给力,笔者分析原因有下面几点:

(1)单元复习课的目标单一,往往只有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考什么”就“复习什么 ”。没有将 “双基”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没有把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有机结合,复习过程简单而肤浅[1]。采用反复、大量的习题训练的方式,学生所获得的能力多数是回忆和再认类型,不能较好地辨认和建构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命题框架,不能应用知识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更不能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普遍出现了“一听可懂,一看能做,一做就错”的现象[2]。

(2)单元复习课缺少对学情的分析。在复习的内容选择上贪多求快,没有取舍;在复习的方式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表扬激励,缺少对学生在情感上的引导和学习动力的激发,从而导致“尖子生原地踏步,中等生疲于应付,学困生不进反退”的局面出现[3]。

(3)单元复习课等同于PPT的播放。教师包办多,用PPT进行简单、文本性的堆积,让学生大容量快速的将书本知识重复一遍,大多数学生都来不及记下笔记。缺少知识网络的建构,使学生对知识体系缺少驾驭。缺少小结和反思习惯的养成。这样,随着学习的深人,学习内容、学习难度的逐渐增大,学生出现“记不住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的现象。

(4)单元复习课等同于填写学案。学生填,教师对答案,课堂基本是静态的。而且学案的设计一般只是知识点的详细罗列,忽视了思维的培养,缺少方法的总结归纳,缺乏对问题的变化和拓展的分析。这样造成学生即使记住了大量的事实与公式,也不能灵活运用。而且在习题的设计上,不少教师习惯搞“题海战术”,甚至是狂轰滥炸,缺少选择性、针对性,缺少矫正、补偿和巩固的连续性,势必造成本单元知识的遗漏或者不到位。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的效率,更好地发挥其温故知新、减负增效的功效?笔者在经过一些实践后,针对以上不良现象对单元复习模式做了重新定位和设计,在这里和各位同行共同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提高初三单元复习课有效性的策略

1. 把握复习的目标

复习教学中要落实双基、强化规范、优化思维、提升能力,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化学知识系统,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融合并灵活运用,实现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和完善。因此,教师在备课前首先要研读课标、教材等文本,搭建好本单元复习的框架。其次要能够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和要达成的目标。目标要简洁而有针对性,可检测,切忌空泛,在目标设立时要下功夫把握好以下五问:

(1)本单元要复习什么知识?即哪些知识点该详细讲解分析,哪些知识点可以点到即止,哪些知识点需要适当重复,哪些知识点可以拓展拔高,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要做出具体的合理的调整。

(2)本单元用什么形式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知识点?可以通过问、说、练等多种形式来给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要点体系。此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切忌教师一讲到底。

(3)本单元的考点、经典试题是什么?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考试的核心知识点以及命题的角度和方式,特别做好“一题多变”,“导悟归纳”[4]。

(4)本单元的需要及时拾遗补缺、当堂巩固训练的内容是哪些?针对作业和自主完成的学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辅导、补缺,特别是要注重个别辅导。同时通过作业进行强化巩固。

(5)本单元的策略形成是什么?所谓策略形成,是指学生在独立面对一问题时,能够有一定的方法策略,知道怎样审题,怎样提取陌生信息,怎样加工信息成为熟悉的知识、技能。策略的形成是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题海中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定海神针”。策略形成可以包括审题的习惯、具体的专题的思维策略、题型的应对策略、应试心态技巧的策略,甚至推而广之,学习的策略,如怎样去分析教材,怎样去完成作业,怎样选择课外参考资料,怎样听课记笔记,怎样纠错究错,怎样复习巩固等等。有了一定的策略研究,学生的思维就会流畅起来,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自学自得,提升能力[4]。

例如,《单元4自然界的水》的复习。本单元是以水为主线,先介绍了自然水的存在、分类、净化,再到水的组成,进而引出化学式和化合价。显然,学生的难点在于化学式和化合价。所以在单元复习的目标设立时,有必要联合《单元3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内容进行延续和整合,由于涉及到分子、原子、离子、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和化合价等一系列的概念,用框架式思维导图(如图1)进行知识输理可以消除学生对一下子出现的这么多概念的畏惧心理。除了要理清楚概念间的关联和互相转化,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学生利用这些概念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归纳整理时列出相关联的考点比较恰当,这样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把握题型的应对技巧和策略,并以此考点展开相关的题型训练。

2. 把握学生起点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是有差异的,不同的班级在新授课时的进度和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班级存在的薄弱知识点也不完全相同,学困生知识上的弱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单元复习课前,对自己所任教班级的水平、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学生的上课特点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复习目标的设立时要尊重这些差异,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施时则要有所侧重,有的放矢的调整。

如,前面所述《单元4自然界的水》的复习。有关物质的分类,一般是这样构建图示的: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但“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这一知识点是在第10单元才学习的,因此在单元4中不宜以这种分类方法延伸下去,而应该寻求另一种的分类方法让学生理解。恰好在单元4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化学式的书写与命名,所以笔者从化学式的命名特点对化合物进行分类(如图1),让学生对最近练习中出现的大量化学式及名称有了简明扼要,清晰深刻的记忆和整理。

3. 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

在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学会把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即构建知识网络)。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是多样的,思维导图是有效途径之一。

思维导图是帮助学习者用图形和联想进行思维的工具,是用文字将学习者的想法“画出来”,用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学习者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是一种归纳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在化学复习中很有用途[5]。它用直观形象的图示,以点与线把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融合,使之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知识体系,达到“联点成线,以线带面”的目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抓住一块,带动全盘”,让学生易学难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6]。

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其实,认真体会初三化学教材(人教版2012年修订版)的《单元小结》栏目,就已经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的雏形,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形式:

(1)表格式。把相关知识点通过表格形式做归纳或对比,如,教材P43《单元1小结》表一氧气,教材P124《单元6小结》表一、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表二、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比较,等等。

(2)框架式。将隶属关系的知识点有序地连接起来构成网络,如,教材P90《单元4小结》2.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教材P66《单元3小结》,等等。

这些内容启示我们,绘制思维导图时,应该回归教材,不能空穴来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查阅教材并从教材中探寻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和规律的习惯。重视教材的《单元小结》栏目的应用和开拓就是回归教材的一种具体表现。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如下3个策略引导学生绘制出丰富多彩的思维导图:

(1)直接引用。如前所述的图2,就是含碳元素的纯净物间的相互转化和联系的思维导图,它直接取材于教材P124《单元6小结》的以CO2为核心构建的知识网络图。

(2)借鉴整合。如前所述的图1,就分别借鉴教材单元三、单元四的《单元小结》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整合创生的思维导图。

(3)迁移创新。《单元小结》的内容虽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知识归纳形式,但毕竟是简单的知识罗列,并不一定适合你的教学实际,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实际,此时需要教师在该基础上进行迁移创新。其实,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跳出这些框架,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绘制出形态各异、构思巧妙的思维导图[7]。

如,《单元2我们身边的空气》的复习。复习课前,笔者要求学生要填写好教材P43的《单元2小结》表格后,迁移创新地示范把这些基本知识绘制了一张五枝树状思维导图(如图3)。这幅图以氧气为生长主干,生长出“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法”、“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用途”五个支丫,把气体的制法、性质、用途全部构建在网络之中,有利于学生“攀枝摘果”。依样画葫芦的,学生在《单元6二氧化碳》的复习中,也就能顺利画出CO2的五枝树状思维导图(如图4)。如此类推,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的复习中,学生对于构建这种树状网络图便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了。这样生动形象的思维导图势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又如,在《单元10酸和碱》的复习中,笔者用手掌式思维导图(如图5),右手掌归纳了酸的化学通性,然后启发学生利用左手掌画出碱的化学通性,依次类推,顺理成章地画出了盐的手掌式思维导图。但这样知识是割裂的。因此,到《单元11盐》的复习时,把酸、碱和盐的章节思维导图汇总成一张大的机器人式思维导图(如图6),从图可见,把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和盐,循着短线间的两类物质能反应的原则,分别形成了机器人的头、身、手、脚,既谐趣清晰,又达到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效果。

4. 深度解读教材选择合适的习题素材

习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具体途径,习题教学是落实单元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在复习时,基于习题的合理应用则能起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8]。

习题教学的首要解决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习题素材。在当前鱼龙混杂的教学辅导用书充斥着文化市场,教师能够对习题资源做出正确的判断、恰当的取舍和合理的运用尤其重要。教材中的栏目和课后习题,不仅是编者编写意图的反映,也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诠释,对教学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而且,细心品味近几年广州市的中考试题,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找到教材中某些栏目或习题的“影子”。所以,教材无疑是最值得信赖的“样例”,单元复习中选择的习题素材立足教材、回归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 在选择习题之前,首先要研读课标、教材等文本,深入挖掘教材栏目和习题所蕴含的价值。其次是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层次要求进行整合处理教材习题,使应用的习题更具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从而达到复习教学的高效性。教材栏目和习题在单元复习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一般可归纳为3种:式型转换、整合、迁移[8]。如,在《单元2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中,笔者就以教材P45的实验活动栏目中的图2-18为基点,编制了如下的习题:

[习题示例]认真观察以下图示,回答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装置B的现象是 ,装置C的现象是

,文字表达式为 ,装置D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燃烧生成了 ;

(3)分析上述B、C、D实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其中

和 是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

在该题的编制中,教师把不同的知识点在同一图示(来源于教材P46图7)进行考核,特别是第(3)问的设计,其实是融合了教材P34的讨论栏目(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的考核,这样能有效将多个栏目内容在同一习题得以综合应用,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复习时要重视教材各类栏目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他们自主复习时学会去整理归纳知识,使知识由点到面再向纵深整合应用的方向拓展。

总之,在单元复习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跳出题海,以教材的知识、方法和目标等为基点,精心自编、整合和改编教材的栏目或习题,从而开发、补充新的教材资源。这样才能真正凸显新课程理念,实现化学复习教学减负增效的目的[8]。

5. 编制合适的学案辅助

在单元复习中,是否一定要使用学案,笔者认为“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其中除了编制合适的学案内容以外,还包括实际教学中使用学案的时机和尺度。

学案的编制不仅为学生的复习提供帮助,还可为学生的知识的构建穿针引线,提供可供参考的纽带。从形式上学案要避免书本知识的重复和过多的识记内容,应该在重难点突出的情况下尽可能简洁,内容不宜过多,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9]。

为了避免学案变成练习卷,要根据学习需要,认真考虑学案的栏目的设立。如,可以设立审视考点、梳理三基、互动感悟、指导小结、创新提升等栏目。审视考点一方面是对考试说明的解读和对知识点的细化,同时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的查漏补缺;梳理三基是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可以采用习题训练法、实验回顾法、讨论归纳法、实验探究法;设置互动感悟的意图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解法指导主要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演练、归纳提升一类题目的解法,帮助学生对规律和方法的总结;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创新提升,目的是在基础知识得到巩固的前提下,提供一些相关的有—定思考密度和强度的训练题进行能力提升。课后反馈主要提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课后巩固[9]。

为了避免单元复习课成为填写学案课,在编制学案过程中,需要整个备课组全体老师通力合作、集中集体的智慧,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学案需要重点涉及的知识点、采用的方法和习题的选择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构思学案。在学案的设计上要留有空间,一是留有思考的空间,对于知识的掌握要贯彻有效原则,切忌盲目追求高效而使得基础不够扎实,需要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思考过程;二是要学案上要留有一定的空白,给学生记录思考和解题过程、记录讨论结果、课后的补充等等。

最后,老师及时记录课堂教学反思,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案,使学案焕发出积极上进的生命力。

三、结束语

在连续几年初三化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复习方法不在于多,复习时间不在于长,关键是要得力、得法、行之有效。初三的单元复习课的作用不亚于总复习,单元复习课教学需要创新,需要与课改的目标相吻合,真正体现化学复习教学“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点。教师们要在单元复习中多动脑,多下功夫,积极打造有效课堂,提高每个单元的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敬珠. 高考化学复习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J]. 化学教学,2011,(10):56~58

[2] 梁晓康,廖锐星. 宏观把握微观掌握——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化学复习课[J]. 化学教育,2008,(3):33~35

[3] 朱少祥. 初中化学复习备考阶段消除“双峰”现象的对策[J]. 化学教学,2009,(3):22~25

[4] 陈建华. 如何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J]. 化学教与学,2011,(12):61

[5] 王光荣,高世霞. 思维导图及其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5,(11):52~53

[6] 周其昌. 再谈初中化学总复习 [J]. 化学教与学,2012,(5):29~30

[7] 欧群,李德前. 对化学复习课中使用思维导图的两点思考[J]. 化学教与学,2011,(8):9~10

[8] 吴方持. 刍议化学复习教学中应用教材习题的策略[J]. 化学教学,2010,(5):66~70

[9] 丁浩. 元素与化合物复习学案设计 [J]. 化学教学,2011,(9):36~38

作者:胡绮妙

第2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题1空气教案(人教

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二单元

课题1空气

(参考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②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④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②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③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2教学难点

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

5教学用具

实验用具: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弹簧夹、火柴。

学生用具:空气发现史的资料、稀有气体用途的资料

6教学过程

师:猜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谜底就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

[提出问题]

.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学生回答]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2.空气中有氧气,我们人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和动植物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

4.不同的环境,空气有所不同。如农村空气清新,城市空气污浊。

5.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6.桌子上的空杯子中有空气。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它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它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本单元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空气。

[板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讲解]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分别制得了氧气。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燃烧与金属生锈是物质与氧气作用的结果。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金属燃烧实验证明燃烧是金属与空气中的“上等纯空气”作用的结果,并发现了金属燃烧后余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和呼吸。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设问]那么,拉瓦锡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呢?

[请学生阅读课本P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看图]

[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过渡]拉瓦锡的实验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板书]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实验2-1

[注意]①装置不能漏气;②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可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及结果]

[回答]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尽管上升了,但上升不到1/5。

[讲解]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

[过渡]请大家根据日常知识的积累和前面我们讲到的内容,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投影展示]讨论

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请学生代表说出讨论结果]

[回答]该实验中,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是因为氧气含量低,或者我们在塞塞子的过程中,已经有少部分氧气被消耗掉。红磷熄灭后瓶内没有残余的氧气,如果还有氧气,红磷还能继续燃烧。

[过渡]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的白色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表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实验表明:

[讲解并板书]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资料]

许多科学家研究发现,空气小还含有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在稀有气体的发现史中,对我们最有启发的是稀有气体氩的发现。

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研究气体的密度时,发现0℃、1.01×105Pa条件下,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与分解含氮物质所制得的氮气密度之间总有一个微小的差异。瑞利没有放过这一微小差异,他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通过精密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终于发现在空气中还存在着一种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氩Ar。

[讲解过渡]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都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它们叫做纯净物。

[板书]

3、物质的分类:

[讲解]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

2、氮气N

2、五氧化二磷P2o5。

[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不必作过多的解释,只说明这是一种表示物质的符号就可以了]

[师]根据你的理解,你能举出一些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评价]

[师]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纯净物和混合物。

[讲解并板书]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补充]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就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性质。

[过渡]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板书]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讲解]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设问]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用途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结合课本内容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图]

[总结]综观氧气的各种应用领域,可知氧气的用途主要表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

[板书]1.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展示充氮食品袋]

[设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些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

[评价]乙的回答也有道理,可我说的是正规厂家的。甲、丙的回答符合客观实际。

[讲解]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由于氮气性质不活泼之故。灯泡中充氮以长使

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不活泼这一性质。

[设问]氮气除了可用作保护气外。还可用作什么呢?

[学生看书并对氮气的用途进行总结]

[板书]2.氮气的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

保护气

提供低温环境

[过渡]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知,物质的用途决定于物质的性质。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悉氮气的性质吗?

[投影]讨论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讨论结果]

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该现象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

[注:问可能有同学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如空气不溶于水,氮气也不溶于水。对此,教师要做出解释]

[师]请大家总结氮气的性质。

[生]氮气不支持燃烧,氮气不易溶于水。

[补充]许多实验事实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气活泼。如食物放置在含有氧气的环境中容易腐烂,而氮气则能使食物在长时间内不变质。

[板书]

3、稀有气体

[讲解]稀有气体曾叫做“隋性气体”。这是由于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人们在发现它们的时候.普遍认为这些气体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于是又把它们改作为稀有气体。

通过“惰性气体”→“稀有气休”名称改变的事实。可使我们意识到科学研究的领域总是在不断扩展的。科学思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启示我们平常的学习中要经常接受新事物。并适当发展求异思维。

[过渡]在空气的成分中,稀有气体所占比率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

[阅读]学生阅读P26稀有气体的用途。

[通过阅读让学生总结稀有气体的用途]

[回答]①可用作保护气:②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可用于激光技术;①氮可用作制冷剂:⑤氮气可用作医疗上麻醉剂。

[拓展]除了课本上讲到的稀有气体的用途外,谁还知道稀有气体的其他用途呢?

[回答]①广场、体育场、飞机场等场所所用的灯里充了氙气,通电时能发出比荧光灯强几万倍的强光,因此叫做“人造小太阳”。

②航空、航海的指示灯里充入了氖气,通电时发出红光,这种光能穿透浓雾。

[评价]大家回答得真好,探索科学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怕麻烦,寻求真理的精神。

[小结]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和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稀有气体具有如下用途:

[板书]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冷却剂麻醉剂

[过渡]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为12m3~16m3。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故保护我们的空气已成了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问题。

[板书]

三、保护空气

[讲解]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能保持空气的洁净。如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

[投影]

结合图讨论下述问题:

.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

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

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过渡]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打针对性地改善环境状况,是我们常常采取的一种措施。那么,你知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的内容吗?

[请学生看课本P27资料]

[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如你当了市长或省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请你谈谈。

[学生谈自己的想象,教师要对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予以肯定]

回答可能有多种。

.大量植树造林。鼓励市民种草养花。

2.把工厂建在人口不太集中的地区。

3.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能源。

4.汽车不再用汽油,而用车用乙醇汽油。

5.加大检测汽车尾气的力度,禁止没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

[小结]本课题我们重点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和用途,同时还知道了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概念。另外,还了解了洁净的空气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一些措施。

7、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2、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冷却剂麻醉剂

三、保护空气

第3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测试

( 满分:60分考试时间: 60分钟 )

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30分。)请把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1.最早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英国的汤姆生

C.瑞典的舍勒D.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白磷燃烧B.汽油挥发

C.水遇强冷变成冰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B.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C.矿泉水,河水D.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

5.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它的质量不变B.化学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不变

C.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D.可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6.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态氧是一种淡蓝色液体B.氧气难溶于水

C.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气体D.氧气的密度略小于空气

7.某密闭容器内盛有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采用燃烧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且不能混入新的气体,最好采用的可燃物是

A.硫磺B.红磷C.铁丝D.木炭

8.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正确的是

A.硫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雾,放出大量的热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倒入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物质

9.下列关于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B.有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氧化反应全不是化合反应D.所有燃烧都是化合反应

10.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双氧水B.空气C.氯酸钾D.氧化汞

11.在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其后果是

A.加热时无氧气产生 B.加热时产生氧气少 C.产生氧气缓慢 D.没有影响

12.常温下,某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不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有挥发性,该气体泄漏时对人体有严重危害.收集该气体的最适宜方法是

A.排水集气法 B.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 D.用气球泡收集

13.检验集气瓶内氧气有无集满的方法是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B.向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

C.用燃烧的木条伸入瓶中D.将鼻子伸到瓶口闻一下气味

14.在试管中装入少量碘和锌粉的混合物,没有什么明显的化学反应.向其中滴入几滴水,则迅速发生反应,且水的质量未改变.则上述变化过程中水充当

A.氧化剂B.反应物C.催化剂D.生成物

15.将氯酸钾、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混合物装入试管并充分加热,反应完成后试管中残渣中物质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计30分。)

16.阅读下面短文并回答: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切面呈银白色,将钠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在水面急速游动,发出嘶嘶声,顷刻间熔化成一个银白色小球,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根据以上内容,请归纳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 (1)(2)

(3)(4)

17.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B在A中可以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将燃烧的木条伸入无色无味的D中,木条熄灭,向D中加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推断:

A是;B是;C是;D是。

18.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下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①,②,

③,④„„(只答四点即可),它们也有许多不同,请指出其中一个与另外两个的不同之处:。

⑶写出上述三个实验中有白烟产生的那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9.市场上有些食品装在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内,显得鼓鼓的。经询问得知:这样充气的包装,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较长时间保鲜、保质和不易压碎。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

大明猜想是二氧化碳,小明猜想是氮气。

⑴ 设猜想正确,请你用实验方法证明。

20.右图是化学中“有名”的装置,有如下用途:

(1)可以用做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从_____________端进氧气。

(2)可以用做排水法收集氧气,在集气瓶中装满水,从______端进氧气。

(3)医院里给病人输氧为了给氧气加湿和观察氧气的输出速度也可以在氧气瓶和病人之间连接该装置,在集气瓶装半瓶水,将______端接氧气钢瓶,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就知道氧气的输出速度。 21.右图表示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关系。按示例填空:

A部分:是化合反应,不是氧化反应,例:二氧化碳+水→碳酸;

B部分:,例:;

C部分:,例:;

22.下面这则短文是某科普杂志上一篇文章的一部分, 请认真阅读, 并回答问题。

臭氧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臭氧的氧化能力比氧气强得多。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以及家用电冰箱中的制冷剂“氟里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1)氧气和臭氧是不是同种物质

?。

(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人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3)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方法保护臭氧层?

叁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6.氧气、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17. (1)金属钠颜色为银白色 (2)密度比水小 (3)熔点低 (4)硬度不大

18.⑴都是燃烧,都放热,都有氧气参加,生成物都是一种,都是氧化反应等;甲的实验有蓝紫色火焰或乙的实验有白烟等;⑵液态;⑶略。

19.假设大明的正解,答:用注射器抽取包装袋内气体试样,将其打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该包装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0.⑴a⑵b⑶a,导管口向水中冒出的气泡的速度。

21.B:是氧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葡萄糖+氧气→水+二氧化碳

C: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铝+氧气→三氧化二铝

22.(1)不是同种物质 (2)木条燃烧, 并且比在氧气中更剧烈 (3)减少含碳或氮气体的排放, 禁止使用氟里昂作制冷剂。

第4篇: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空气》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 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

在古时的中国和希腊,科学家都认为空气是组成世界的一种基本物质,但这种看法是对的吗?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这中思想逐渐受到了质疑,直到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一、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 实验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白磷、汞、红磷)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 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2)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里,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间1/5。

3、实验成功的关键:(1)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燃烧作上述实验

1 (2)进入瓶中谁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1/5的可能原因是

①红磷量不足 ②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观察图片表格、讨论交流,归纳空气的主要用途,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各成分的用途及培养环保意识。 学习方法:阅读讨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意图

引入:空气不仅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开门见山,直切主题

【提出问题1】氧气具有哪些用途?

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归纳出氧气的用途 学会从图片中挖掘信息,培养自学能力 【阶段小结 提出问题2】

引导学生讨论教科书的一组讨论题,分别总结出氮气的相关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

分组讨论,温故知新,学会对同一现象,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阶段小结 提出问题3】 氮气有哪些用途呢?

阅读教材,分析可能具有什么性质。暗示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讨论稀有气体的用途

两人一组对决,记忆、互查三种物质用途的掌握情况。 及时记忆落实

投影展示图,请同学们说说由这幅图,你获取了哪些信息?由此想到了什么? 畅说欲言。

2 提高识图能力 组织讨论:

1、 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 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分组讨论,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 归纳空气污染源、污染物、防治办法。

第5篇: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过关

第二单元知识点过关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三氧化二铁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A.红磷B.木炭C.甲烷D.铁丝

3.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 氧气B. 一氧化碳C. 烟尘D. 二氧化氮

4.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白磷自燃产生大量白雾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白光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团体

D.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且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镁片放置在空气中,不需加热就能在表面生成MgO

B.红磷放置在空气中,不需加热就能燃烧产生P205

C.硫粉加热后放入氧气中,燃烧产生SO3气体

D.铁丝加热后放入氧气中,燃烧产生Fe203固体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______,放______,产生大量______。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____________,放______,产生____________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____________,放______,产生____________气味的气体。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_____,放______,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实验中,要由______而_____,______伸入集气瓶中,防止集气瓶中的氧气__________________。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__固体。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____________光,放______,产生____________。

7.硫燃烧时集气瓶中水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丝燃烧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磷燃烧时集气瓶中水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铁丝绕城螺旋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______________等到火柴快燃尽是放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下列物质燃烧的化学式表达式,写出基本反应类型

磷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硫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丝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镁条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________,引起酸雨的气体______空气中有害气体包括___________(请写化学式)

11.化合反应的特点__________氧化反应包括_______和_______,他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1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1. _______________;打开弹簧夹后,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氧气_______占空气__________的__________。

大于1/5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于1/5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由此实验得出的它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中的气体,按照_________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下列物质的分类:(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冰水混合物_________五氧化二磷_________

四氧化三铁_______氧气_____液氧______铁水______澄清石灰水_______洁净的空气______

第6篇: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辨析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和空气污染及防治

(二)指导自学

阅读课本,初步掌握以下问题,并填入学案相应位置:

1、氧气有哪些用途?P28

2、氮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决定氮气有哪些用途?P28-29

3、稀有气体的种类有哪些?稀有气体有什么性质和用途?P29-30

4、空气的污染源有哪些?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P30-

31(三)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过程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图片展示]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小结]氧气的用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视频]氮气的用途

[小结]1)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氮气的用途:保护气、冷冻剂、化工原料

[视频]稀有气体的用途

[小结]稀有气体的用途:特种光源、冷冻剂、保护气

2、保护空气

[视频]被污染的大气环境

[板书]空气污染物的类型:烟尘、有害气体。常见的气体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

[介绍]大气污染的三大类型: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

[了解](1)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

(2)使用清洁能源(车用乙醇汽油代替传统汽车燃料) 水力发电,氢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等. (3) 大量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护大气

(4)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5)发展民用煤气生产,少烧煤。

(6)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3、习题讲评校对

三、当堂训练

1、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2、据探测卫星发回的数据分析,火星大气中95%是二氧化碳,其余为少量的氮气.氢气,还找到了有液态水存在的证据。根据以上信息,某同学作出如下推断:①火星大气是混合物②火星大气与地球大气成分相似③火星上可以燃烧木炭 ④火星环境适宜人类生存⑤火星上温室效应显著。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①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

3、(选)市场上有些食品装在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内,显得鼓鼓的。经询问得知这样充气的包装,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较长时间保鲜、保质和不易压碎。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大明猜想是二氧化碳,小明猜想是氮气。

(2)假如你是商家,你对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有什么要求呢?

①②③

四、板书设计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二、空气污染

五、课后作业

《全品》第二单元课题1 第2课时

第7篇: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对空气有所了解,知道了人类、动植物离开空气无法生存,他们也知道空气有体积、有质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但从化学角度来看,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空气的组织。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五、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六、教学过程

师:(用多媒体播放一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人的气体──空气。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生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教师让该生演示)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也是风。

生6: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来了,说明有空气了。(学生中一片反对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

生7: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人车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大约6分钟)

师: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生8:有氧气。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9:有二氧化碳。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CO2。

生10:空气中还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 生11: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过一会儿,瓶外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很好。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那么,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呢?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下面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4人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2: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我非常佩服,其他的同学对此有何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13: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体积减少量无法测定。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谁来帮帮他?

生14;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14:(边画边讲)先将一支较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再点燃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人集气瓶内,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人瓶内水的体积,明确地表达出被消耗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内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中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这位同学演示一下,看一看他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14:演示(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带刻度(5等分)的集气瓶,让其演示,便于观察体积变化)。结果水上升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容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的1/5,而在他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却远远小于1/5,为什么?

生15: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小。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师: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无人回答,教师提示)想想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状态?

生16: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

师:怎么改进呢?

生17:改用木棒。

生18:不行,木棒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生19: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可能吗?

(许多学生反对)不行!燃烧就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生20: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

师:很好!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展示红磷样品)。现在,我们这个方案基本可行了。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某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完善、改进,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去亲手做一做。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个实验。

(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2-l],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师板书)结论:1.红磷+空气 五氧化二磷(化学变化)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完整地板书空气成分及含量,再略讲纯净物和混合物)

师:从[实验2-l]中,还能体现出氮气或其他物质的什么性质?

生21: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生22:氮气不易溶于水,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生23: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

七、板书设计

八、随堂练习(投影)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九、布置作业

1.课后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与其他同学讨论新教材中的两个讨论题。

2.看书:了解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发展史;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创见,还有哪些疑问?将它们整理后写在自己的笔记中。

本题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先是讨论,明白可以通过燃烧耗氧后,用水的体积来间接感知氧气体积的道理,再用实验否定了用燃着的蜡烛进行实验的方案,经师生对误差原因的分析,明确了这个实验对可燃物的要求。至此学生自主地认识了这个实验的设计原理,使学生兴趣与信心倍增,课堂气氛也逐步达到高潮。教师适时肯定后,及时给出这个实验的装置和药品,可谓水到渠成。学生在成功喜悦的鼓舞下,兴趣盎然地完成了后继的学习任务。

上一篇:信用卡的办理技巧下一篇:卫生院大学习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