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信息技术导学案

2023-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信息与信息技术导学案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导学案的深度融合

【摘 要】本文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因和以信息技术为支点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性,阐明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应遵循的六个原则,以“DNA 分子的結构”为例,讲解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措施。

【关键词】高中生物 信息技术 导学案教学 深度融合 核心素养

新课改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是技术发展与教学有效性需求的产物,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此笔者尝试阐明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的几个原则,并以实例阐述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措施。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甚至是天翻地覆的影响。教育也不例外,但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信息技术对各个地区的教育发展影响不同。为使受教育者适应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具备全球竞争力,国务院、教育部等也对教育信息化做了重要部署。2010 年,提出要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变革性影响;2012 年,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16 年,指出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继续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的原则

2017 年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学科的教育要使学生具备生命观念,养成科学思维,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在生活中具备社会责任,使学生获得幸福感。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单靠传统的教学形式往往难以实现,于是,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的深度融合,顺势而出,为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的深度融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导—主体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的深度融合,要求改变教学结构,使其与导学案教学中的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相结合,促进高效课堂更优化,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激发学习兴趣原则。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原动力,对教学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在导学案教学中,若能利用信息技术巧设导入,给学生以声音、图片等有利刺激,使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被深深吸引,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就有利于创设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教学手段。

(三)实用性原则。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与导学案的需求相结合,细化到核心素养的每一个方面的培养。生物的很多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单纯的导学案教学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概念、原理等抽象知识。而信息技术的优点在于可视化、可操作化,合理的技术设计可以将抽象直观化、简单化。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合理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生命观念,培养科学思维,攻克学习重难点。

(四)探究性原则。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思考、探索的过程,信息技术呈现的目的应该是引起学生思考,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而不是直白地把内容呈现给学生。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导学案融合开展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步步设疑,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思考,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能力。

(五)责任意识性原则。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能呈现的内容包罗万象,学生使用计算机等技术设备的时候,难免会接触一些不良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启发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六)选择性原则。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微课、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哪种信息技术与导学案融合,教师应根据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学情及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必在每节课中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多样化,而忘了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初衷。

二、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的实例

(一)教学内容。“DNA 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2《遗传与进化》的内容,以掌握 DNA 分子的主要特点、构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为主要教学目标,是遗传学的基础。而 DNA 分子的结构及特点比较抽象,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进行深度融合,能解决这一难题。

(二)学情。学生通过对必修 1《分子与细胞》的学习,已经具备核酸、脱氧核苷酸的知识,但对理解 DNA 结构的形成有一定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剖析 DNA 结构及形成是本节课的关键。鉴于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本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搭建 DNA 模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新课标要求,生物课的开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科学探究开展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命观念,体验科学家的探索方法与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锻炼科学思维,养成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

1.知识目标。了解 DNA 结构的构建历程;概述 DNA 分子结构的特点,形成与 DNA 分子相关的生命观念;建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领悟结构与功能观。

2.能力目标。体验模型方法的应用;建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学会自学,提高通过讨论、分析、总结等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体验探究思维与科学研究的不易;通过小组合作建构模型,培养科学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坚持多合作、多动手;培养学生辨证的科学观及社会责任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具体如下:

1.重点和难点。建构 DNA分 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体会 DNA 分子结构的特点。

2.重难点的突破方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小组进行关键步骤指导,引导学生根据科学家的构建历程,探索正确的连接方式,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诱导学生从基础着手,小组合作设计制作的程序;每个小组完成模型构建后,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制作成果,全班分析总结,教师再次强调正确的连接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模型制作的原理,总结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五)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通过不同的技术形式,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步步深入,引领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模型制作开展教学,调动学生身心活动、认真观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团结协作,辨别真伪,具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六)教法和学法。具体如下:

1.教法。本節有关 DNA 的基本知识很多,因为如 DNA 的中文名称、组成元素、基本单位都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所以教学中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课堂充满兴趣;采用观察—讨论—归纳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遵循高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模型构建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构建模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进行科学思维,自己总结出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攻克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学会团结协作,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念,认同科学发展的不易,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坚持多合作、多动手,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七)课前准备。教师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准备相应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资源。学生课前预习,到互联网上查阅相关学习资料,完成导学案。教师准备模型建构的材料用具:球形、五边形、长方形塑料片若干。

(八)深度融合教学的过程及优势分析。具体如下:

利用视频导入新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课充满科学探究的欲望。

融合教学的优势: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从复习旧知识到学习新内容,通过一个个的动画,深入浅出,一步步引导学生动脑,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自学成果,便于其他学生比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利于学生发现、讨论问题,锻炼科学思维。使用多媒体课件、希沃白板开展教学,通过一个个的动画,深入浅出,一步步引导学生动手构建 DNA 模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攻克重难点。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实践,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学生完成双螺旋结构的构建后,用flash动画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更有利于学生检验自己制作的DNA结构是否具有科学性。

学生利用希沃白板构建知识框架,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突出重点,强化认识。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既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生利用希沃白板完成课堂作业,便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直观地检测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情况。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在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夯实自己的教学理论基础,充分理解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实践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积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做好技术准备,促进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符合现代核心素养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郭仲林.信息技术与普高生物新课程融合的原则[J].发展导报,2017(11)

[6]白文波.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6

[7]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8]薛玲英.高中生物新授课导学案编制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6

[9]刘 嘉.基于导学案的高效课堂的构建——以高中生物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颜杏冰(1983— ),女,汉族,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现就职于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从事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与研究。

(责编 卢建龙)

作者:颜杏冰

第2篇: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导学案深度融合方法探讨

摘 要:本文分析核心素养下的信息技术,从而为高中生物导学案深度融合的方法进行相应的探讨,并以此来更好地探究促进教育教学发展以及改革提升关键性原因。在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作为支点的当前教育模式下,教育教学的发展改革是当今教学的大趋势。在本文中,通过对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的阐述,以生物导学案为研究中心,在深度融合的教学学案遵循的原则下,本文通过对“DNA分子的结构”进行举例分析,从而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导学案深度融合方法进行讲解,以此来为当前的学生关于高中生物学科导学学案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为相关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高中生物导学案;深度融合;方法探讨

随着新课改显著效果的取得,在当前自主、协作、互补、合作、探究的高中生物导学案教学条件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新课改更好地适应了当前的教学环境所需。但新课改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实际教学环境下,新课改依旧有他自身所不足的地方。在教学中,在当前教育大背景下,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导学案的深度融合,是当前社会背景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学的高效需求的必然产物,也是更好地培养高中学生生物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关键环节,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本文中,通过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原则的阐述和探讨,在当前的实例阐述中,用实际来探讨提高当前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此来更好地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的原则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地都因此受到影响,而各行各业受到的影响不可忽视,有的行业甚至在短时间内颠覆以往的惯例,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模式。教育业作为世界各行业中不可忽略的一个行业,古往今来,在各国各地它的存在都是必需的,因此,教育业受到影响也是必然。然而,各地的经济发展各异,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发展,给各地区的教育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差异性,直接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状发生。为了能保障教育者得到更好的资源,以及相关人员能更好地适应全球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在我国,相关部门为了相关受教育者能更好地适应并获得全球竞争力,他们对教育信息化做出了相应的部署。尤其是在2010年、2012年和2016年,我国先后指出了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影响,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全面运用,从而来实现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高中生物教育教学的发展关键因素做了相应的预测和说明,并坚持实施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案。

以2017年的高中生物课程为例,在该课程标准中,该课程重点对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的教育素养做了阐述。该课程的开展,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学习后对生命观念具备相应的认知,并在这种生物认知理念中逐渐养成科学思维,从而为将来的个人及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该课程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责任感以及社会责任感,责任感的形成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更好地获得幸福感,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导学案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传统教学找到了一条全新且适用的新途径,该教学途径为培养学生的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绿色通道,这也成为当前该教学的有效模式。本文中,以高中生物学科为主,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的深度融合主要遵循的原則有以下几方面:

(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互结合原则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导学案教学的深度融合方法,必然涉及教学结构模式的转变,而转变的教学模式则需要满足导学案教学的需求。一方面,转变后的高中生物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也就是教师的主导性;而另一方面,则要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主体性作用。也就是说,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相互结合,才是保证教学案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这样的原则使得教学结构相结合,从而进一步促进当前高效课堂的发展和优化,将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

(二)触发学习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触发学生对某一件事产生兴趣,往往比强迫学生去做好某一件事更有意义,兴趣是让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例如:要让学生学好一门课程,那培养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学生最终取得的成绩绝对比别人强硬灌输给学生知识的成绩要好,兴趣能给学生的教学成果带来重大的影响。尤其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以高中生物导学案教学为例,触发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并持续保持,在核心素养下对信息技术进行巧妙设计和导入,以声音、动画、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来有效刺激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中被所学的内容吸引,并同时对内容发出相关的思考,以此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那就会下意识地维护和创设一个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久而久之,高中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就能更轻易地达到教学目标需求,这也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用性原则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导学案教学需求的深度融合,这过程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极大的转变,且涉及的内容得到相应的细化,经过细化的内容也涉及核心素养下的多方面教学培养。在高中生物学科中,知识大多较为抽象,因此,一味地文字导学案教学并不能最优化地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尤其是那些相对抽象的生物概念、原理、演化过程等。而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的参与,则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优化处理,相关理论也得到了可视化、实践化处理,这些优化技术的设计,将以往抽象的理论进行了直观展示。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导学案教学合理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生物知识,并对生命观念的培养,以及科学思维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四)探究性原则

任何学习都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探究精神,在学习中,只有不断思考、探索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最终的呈现目标便是去更好地引导学习者的思考,从而对所学内容举一反三,并非一味地对知识进行灌输。在当下,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导学案融合方式来开展教学,即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是在尊重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条件下,来开展探究式教学学习,以此培养学生自身的独立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二、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的实例

(一)对教学内容探究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程教材中,有一章节主要介绍《遗传与进化》,且该节的“DNA分子的结构”是该章节的重点内容。该内容首要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充分掌握DNA分子的主要特点,并熟悉如何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内容是了解并学习遗传学的关键。因为DNA分子的结构在理论解释中听起来比较抽象,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帮助学生对它进行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而通过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导学案进行深度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则能避开这一难题。

(二)学习情况

学生的教学课程都是经过教育工作者详细安排的,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之前,学生就已经完成了教程必修1中的《分子与细胞》的学习,因此,学生对生物教学中的核酸、脱氧核酸、脱氧核苷酸等知识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这也给学生学习DNA结构提供了学习基础。因此,在“DNA分子的结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DNA的结构进行解剖式学习,则是本节课的关键教学方式。高中生的动手能力远高于初中生或者小学生,因此,在核心素养下学生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有相应的保障,本节教学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和搭建DNA模型,从而能更好地开展教学课程。

(三)核心素养下教学目标的培养

新课标改革发展下,课程的开展需要同受教育者的年龄相符,因此,高中生物课的开展也需要满足与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相适应的原则,在此原则上来设定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受教育者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生命观念。

1.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目标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DNA的结构构成元素;其次,对DNA的构建历程进行掌握;再次,学生需要概述DNA分子的相关特点,从而养成同DNA分子相关的生命观念;最后,学生通过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从而领悟所学的核心知识。

2.对能力目标的培养

学生在体验模型构建的过程中,通过手动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在动手过程中对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且同时思考相应的理论,从而养成科学思维;在最终的结果整理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小组讨论、分析和总结中丰富所学的知识。

结束语

在今天,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生物教学模式不仅限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来不断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的有效性在得到提升的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国家未来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助力,满足核心素养下的创新型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郭仲林.信息技术与普高生物新课程融合的原则[J].发展导报,2017(11).

[6]白文波.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學,2016.

[7]刘嘉.基于导学案的高效课堂的构建:以高中生物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证据导向的STEM理念下学生课堂行为干预研究》(课题编号:2021ZJZ005)研究成果。

作者:封丽 邵娜娜

第3篇: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信息技术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习科目之一,该科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非常大的价值。学案导学模式作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逐渐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推广使用。文章就学案导学模式的内涵、当前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高中信息技术;策略

一、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受重视,教育部也明确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为高中阶段的必学科目。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仍存在有较多的不足与局限。如何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学案导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学案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就学案导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开展策略进行了分析。

二、 “学案导学”的内涵及作用

学案导学主要是将学案作为教学的载体,以达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学案不仅仅是教案,同时也是学案,融合了学习设计、合作探究、知识延伸与反馈、发展评价与反思等多种内容。主要是根据所学学科的概念及原理,以作品方式向他人进行展示,并利用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从而达到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学案设计时需避免将学案内容设计的过于精细,而需要适当地为学生预留自主发挥空间,以学案为指导予以学法指导及教法引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及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息,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学案导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思考空间,并予以学生更多个人指导,这对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均有重要价值。

三、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分析

(一)教师教学思想陈旧

学案导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现阶段尚未在各个学校普及,仍有多数学校的管理者及任课教师未充分认识到学案导学模式的作用与价值,在实际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课程教学中仍是以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往往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率。此外,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开始尝试学案导学模式,但也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地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应用,这必然也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

(二)教师导学案编制能力不足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对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若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则极易对教学活动的高校开展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导学案的编制情况。另外,多数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仍未充分重视角色的转换,未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同时受教学方法单一、内容局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像,必然会对导学案的应用效果造成影响。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自身的指导职能、缺乏对课堂检测环节的重視,未能结合学生情况对教学检测环节进行优化,这也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呈现出两极化,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能力不足

教学活动的高效实施,离不开师生间的配合,在采用学案导学开展教学时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合理地引导学生,而学生也需要充分配合教师,保证课堂教学顺利、高效地完成。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受教师导学案的编制缺乏灵活性、规范性以对学生指导不足及学生自身思维死板等所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能力较为欠缺,甚至只是将导学案当作试卷,而未充分认识到导学案的价值与作用,这势必也会对导学案的应用效果造成影响。

四、 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预习是启动或预热学习的有效方式,学生在预习时就是在进行自助学习,预习环节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预习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及学生都忽略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没有开展课前预习环节,或者只是简单地对所学知识进行了解,并没有深入地进行学习与思考,从而很难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为更好地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教师在应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教学时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的重视,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同时引导对于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尝试进行分析与解决,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则需要做好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再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比如,在学习《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就可以在导学案中融入之前学过的知识,如《获取信息的过程》《获取信息的方法》等,同时教师需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资料的方法,并自主填写导学案,引出教学内容。若填写导学案时,有不理解、不会的情况,则需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寻找解决方式,提升学生对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方式的掌握程度,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二)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掘学案导学模式的优势,强化师生间的交流、学生交流,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等方式促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探究能力得到提升。由于高中生的生活习惯、成长经历、认知能力都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与不同,其学习能力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化,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吸引学生,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技能掌握情况予以高度重视,对于学生的不足与问题需耐心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从而逐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学习《技术的性质》时,教师以“助听器的发明”这一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讨论问题包括“我们为什么要发明助听器?”“助听器的发明解决了什么问题?”“助听器的发明满足了什么具体需求?”等等,这样通过具体问题的讨论来促使学生认识到了解技术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白“技术源自人类需要”。

(三)凸显重点知识,强化探究意识

科学、合理的问题情景设置是提升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手段,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学习内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但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凸显重点内容,对于问题情境的设置也需要突出重点,以便学生在分析问题、討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思路、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

比如,学习《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教师就可以提出:“日常文本有哪些类型?”“文本信息的加工方式有哪些?”“如何表达文本信息?”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讨论,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再比如,在学习《6.2利用Frontpage2000制作网页》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在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通过设置教学任务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究。比如,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主题,然后让学生按照主题进行网页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于既往所学内容进行回顾,然后要求学生应用之前学过的内容建立空白网页,在检验学生既往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基础。然后再逐渐引出制作子网页的任务与知识点,在进行讲解与操作示范后,由学生自主进行尝试与操作,对于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则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合适的讨论问题,如“插入表格时如何设置参数?”“为什么要这样设置?”等等,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探讨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探究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五、 总结

总而言之,学案导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方面有积极作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势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有效预习、深入分析、讨论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秦雪丽.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杨宗阳.学案导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6(13):64.

[3]王学彬.基于学案导学模式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7):38,52.

[4]陈海英.“学案导学微课助力”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的探索[J].学苑教育,2018(11):79,81.

[5]朱玉婷.“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6.

[6]丁开飞.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8(14):117-118.

[7]王月琦,庞霞.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27):59-60.

[8]马蓉.高中信息技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8(36):29.

作者简介:张文权,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马甲中学。

作者:张文权

第4篇:《信息及其特征》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和不完全性并能举例说明;

2、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利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由学生自己讲述,锻炼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

3、通过布置课后的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同时又为后面章节做好准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

2、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整合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勇于展示个人风采的勇气。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学习过程:

1、预习情况交流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烽火告急、结绳记事、信鸽传书

1、什么是信息?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3、信息有哪些特征?

2、新课导学

【探究1】信息的基本含义

1、从课本图1-1“校运动会上的加油口号”,你能看到些什么, 这些都是信息吗

2、什么是信息?(从课本上的例子总结)

3、分小组讨论一下,提取出我们生活中的“信息”(多举几个例子) 【小结1】

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通俗的说:信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探究2】信息的基本特征 (1)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学习材料:同学们的座右铭,交通信息依附手势、信号灯,文字信息依附报纸、电脑等。

活动展示:请用几种不同的载体表达“我现在心情很好”这一信息。

学习小结: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以某种形式(如 、 、 、 、 等)表现出来,并依附在一定的 载体上,这就是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2)信息的价值性

学习材料: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那7个字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信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息的时效性

学习材料:天文台发布的卫星气象图

学习小结: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会渐渐失去效用,这就是信息时效性。

(4)信息的共享性 学习材料: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引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活动展示:传纸(信息)游戏

学习小结: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 ,这就是信息共享性。

这样的例子还有: 。 (5)信息的真伪性

学习材料:《三国演义》中有关“蒋干盗书”的故事说:在赤壁之战时,蒋干从周瑜处偷走了人家事前伪造好的蔡瑁、张允的投降书,交给曹操,结果曹操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曹操失去了仅有的水军将领;最后落得“火烧三军命丧尽”的下场。

学习小结:信息常常因为某些原因形(变)成“伪信息”,这就是信息真伪性。

这样的例子还有: 。

3、训练与检测

1.某医院的多名医生和护士,在为一名垂危病人做手术时,通过一些医疗监视设备时了解病人的心电图、血压等情况,从而分工合作,各施其职,最后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我们知道,信息的特征有:①载体依附性;②价值性;③时效性;④共享性。在这个事例中,体现了信息的(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

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

3.“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大家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这体现了什么( )?

A.物物交换

B.信息的时效性 C.信息的价值性

D.信息的共享性

4.张三拿了一张 1998 年广州市的旧地图去找广州的某个地方,结果费了很多时间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的( )。

A.传递性

B.时效性

C.价值相对性

D.真伪性

5.信息是通过载体传播的,信息具有( )和可处理性。

A.依附性 B.公开性 C.多样性 D.普遍性

6.2001年7月13日晚10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这一喜迅立刻通过电视、网络、报纸传到世界各地。以上情况属于信息的( )特征。

A.真伪性和传递性

B.传递性和可依附性 C.时效性和价值相对性

D.可处理性和可存储

三、预习任务布置:

搜集身边的、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第5篇:散文阅读导学案——概括信息要点 教师版

散文阅读——概括信息要点

(三)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准而全地提取、概括信息要点。

二、真题体验:P141《针挑土》。

三、考点解读:P142。该考点包括概括段层意、概括特点、概括原因。

四、知识储备及答题规范:P143基础

一、P144题点、P145-146答题规范一二点。

五、课堂讲练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情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答:从这段文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该段的前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质的句子,打下“烙印”的应在这两句之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的爱;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据此,本题的答案是: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自古以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2004年高考全国卷I)

答: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这就需要找对应的有关语句,找出信息,重新整合。 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3、阅读下面的文段,归纳作者爱花的原因:

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六、课后作业

说“帘”

陈从周

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地感到幽绝,瓶花妥贴,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起左右吧!

说起帘,这在中国建筑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得率直点,是增添了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日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呤出了古人这句词来。

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教人遐思,引人入画。

记得在“文革“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华写给徐志摩的信,是用荣宝斋特制的花笺。画的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魂销。当年的作家们是如昆高雅绝俗,而今事隔几十年,她远客英伦,八十多岁的老人提起此事,还分明记得呢!

“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是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而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同,帘者恋也,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爱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单就湘帘、珠帘来说,通风好,隔景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好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子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体。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建成,邀我小住,窗上装有竹帘,这迷人的山居,添上这迷人的帘影,不愧为出于大师手笔,他对中国文化是有浓厚的感情,小至一帘,也不肯轻易放过。我在录音机中放出了昆曲《琴桃》,华文漪的那句“帘卷残荷水殿风”唱词,正仿佛帘动风来,客中寻趣,我则得之了。

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拉,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的问题,它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1、作者笔下“帘”的特点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说出三条。(不超过15字)

答:增添诗情画意 隔中有透、雅致 因物生情。

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人的用帘„„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在内”根据文意,加以阐释。

答:(1)帘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2)历史上有着许多与帘有关的故事传说;(3)要求建筑师、园林师重视用帘背后的文化意蕴。

第6篇:初一信息技术《有效获取信息》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掌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存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讲述亲历,共同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一定的总结。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切合实际的亲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获取信息的相关内容,并教育学生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整本书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本册书奠定基础。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灵活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并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

三、学生分析

授对象为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在小学已经学过信息技术程,并且很多同学家里也都有电脑,对于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操作的水平还是可以的。并且已经介绍过了关于信息的相关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加上同学们对本章节内容又十分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的也很扎实,所以教师在授过程学生应该可以接受。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重、难点:

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确定信息获取方案。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复习上节所学内容。

2导入新

(一)、从书中小故事引入,如何有效的获取信息。

(二)、列举生活中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分析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三)、让同学们看书上的例子,总结此例中信息获取的过程。

(四)、评价获取信息的过程。

(五)、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①定位信息需求:信息的时间范围、信息的地域范围、信息的内容范围

即: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什么样的信息。

②选择信息:文献型信息源、口头型信息源、电子型信息源、实物型信息源

分别比较各种信息的类型,例子,以及优缺点。

③确定信息获取方法:信息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

④评价信息:

评价的依据: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适用性、载体形式、可信度、时效性等。

(注:如果没有成功获取信息,则调整过程重新获取。)

(六)、实践

分析书上一个比较复杂的例子,更加熟练掌握获取信息的各个环节。

(七)、综合实践

实践1:以后习题作为范例,描述整个信息获取的过程。

实践2: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一事,讲述自己具体获取信息的过程,学生讨论评价、改进。

(八)、总结

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布置下作业。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了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这对以后信息技术程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真正参与到程中,结合生活实例掌握信息获取的过程,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第7篇:高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总累计第1课时

课课题题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

、TcP/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I、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时刻需要获取和交换信息。例如,各商业银行的总行要收集各业务点每天的资金情况,铁道部门要及时了解每一辆火车的运行状况等,这些数量极为庞大的信息怎样才能方便、快捷地传输呢?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又有什么用呢?

II、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

1、计算机网络基础?1)概念:凡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再配有相应的支撑软件,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作用:①资源共享②集中管理和分布处理③远程通信

2、计算机网络分类(按通信距离分):①局域网②城域网③广域网④互联网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1、硬件系统:①服务器②工作站③网卡④调制解调器(卡④)⑤集线器⑥交换机⑦传输介质e

2、软件系统?1)网络系统软件:windowsXX

indowsN、、Uni网络应用软件:电子邮件软件、浏览器软件、网络教学软件

3、网络信息:在计算机上存储、传输的信息称为网络信息,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资源。

III、练习、作业、预习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主要分为哪几类?②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包括哪些?③预习:Internet网络基础。

IV、教学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构件和其他的一些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

教学后记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总累计第2课时

课课题题

第2节

Internet网络基础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

、TcP/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I、引言: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础知识,应该说,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可算是Internet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Internet的知识,看看Internet的作用和使用。Internet起源于1969年的一个广域网计划,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发起组建的一个异地计算机网络系统,它是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II、讲授新课

三、Internet(因特网)基础

1、连接到接到Inte

mo)③宽带(②一)④其他上网方式D

2、网络协议:①TcP/IP协议②其他协议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3、网址统一资源定位器(URL):http://主机机地址(域名)UniformResourceLocator:因特网采用的一种特有的统一地址格式。HyperTextTransport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例如:http://202.121.103.101域名:①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②金羊网(羊城晚报)http://cn:一级子域名(cn表示中国)com:二级子域名(com表示商业网站)k12:三级子域名(k12表示“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服务器名)www:四级子域名(worldwideweb:万维网)III、练习、作业、预习有条件的同学可在家利用空余时间练习使用Internet。IV、教学小结本节主要讲述Internet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初步懂得什么是Internet?如何连接到Internet?如何使用Internet的基本功能等方面作了简述。

第8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章 信息技术入门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

年级:七年级

周次:第1周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信息的概念

2、 了解信息的作用及其特点

3、 培养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分类等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信息的 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那么,什么是信息呢?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又是什么呢?课本的第一章就着重介绍了信息技术和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个活动。

学生:进行活动1.1 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讨论并回答问题:

1、图中的信息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2、信息的表现方式是唯一的吗?信息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呢?

3、尝试归纳信息的概念 教师:归纳信息的概念:

信息:用语言、文字、符号、场景、图像、声音等方式表达的新闻、消息、情报和数据统称为信息。

例如:记录考试成绩的纸张、教师讲课发出的声波、雷电闪过的光波以及转播奥运会实况的电磁波等,其本身并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载体,它们负载的内容才是信息。

信息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传播、加工和利用信息,这是因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时时处处都需要信息。

2、讨论:把学生分为8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范围。

学生:进行活动1.2美国农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 讨论并回答问题:

1、 格林采用了什么信息技术?

2、 列举几种信息处理技术的例子。 教师:归纳信息技术的含义:

1、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molony),就是利用科学的原理、方法及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体系。

它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大众传媒技 术和传感技术等。 信息技术涉及信息的采集与输入、存储、加工处理、传输、输出、维护和使用等。数据可以是文字、声音或图像,是信息的具体表示形式。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先自己读课本内容,教师提出问题:谁能叙述一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学生先自己讨论,再找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小结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信息的概念,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习题:

1、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有关信息的例子。

2、从古到今,人们进行联系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试列举并以表格形式表现出来。

第9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一课,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课是很感兴趣的,让他们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的,计算机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本节课学生是不需要打开计算机的,刚开始同学们还有点失望,但是随着老师给大家展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看、听、闻、说、摸等方式获取信息,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让学生看一看老师出示的图片,通过眼睛看,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启发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信息。再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让学生用耳朵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听听从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同学们个个竖起了小耳朵,听得特别认真。老师拿一朵花,让学生闻一闻,这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是鲜花。最后老师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的物体,看看获得了什么信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体验,真切的感受到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也加强了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设置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对原本比较空洞的知识,能够得到感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

本节课的教学,由于要求学生了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所以我以学生自学课文的形式、学生回答提问的形式为主,不乏单调。在学生进行桌面背景操作的时候,有发现个别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图片是,虽然能够更换背景,但是却很模糊。这一点,我事先没有考虑到,所以只好在学生遇到问题之后,个别给予解决和帮助。其实我现在觉得,还是在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之后,广播教学,呈现学生的问题,将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可以让全班同学知道问题所在,也可以加深印象。

另外,有个学生利用桌面主题软件,更改和设置了桌面背景,当时他呈现给我看的时候,我还蛮惊喜的,但是我的惊喜却忘了给学生鼓励,我只是随口跟这个学生说了一句“很好”。其实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把他的作业在班级里展现,并给予表扬,然后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桌面背景图片可以上百度搜索,其实整个桌面主题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更改。

上一篇:编辑部各岗位职责下一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