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树立信息化理念、实现信息化共享、培养或引进信息化所需复合型人才、加强制度规范、保证网络安全等方面展开阐述。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

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战略投资分析

摘 要:信息管理战略是组织管理、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市场销售等辅助企业综合管理的体系与信息系统的集成。企业信息管理战略的价值包括企业经营过程广义的范畴,而且与企业长期的商业经营活动和企业价值链升值过程是相互协调的。本文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等领域论述了信息的经济价值及其作用。

关键词:企业信息 管理战略 投资分析

一、企业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信息系统(IS)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竞争对手的效率、产品范围、产品发展、规模、以及管理者战略观点的影响,它是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基础之上的,是短期和长期并存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IS战略是促进企业战略发展和经营活动互相连接的催化剂,是企业IM战略中的“枪械弹药库”,是企业的IM战略行之有效的系统资源。

信息管理(IM)战略。职能包括在IT一个部门(或多个IT部门)发挥作用,其影响力已经贯穿于企业的全部的市场战略、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及其它企业的管理控制过程之中。企业信息管理战略作用可以得出如下评价:IM可以重新评价现存的部门及其组织的结构和程序、部门之间的界限、沟通渠道、工作描述和员工职责等。

二、信息管理战略投资价值与风险

“价值”,广义地说,是EIMS实施后企业所产生的所有积极作用的总和。从表面看,实际的资金流出是负的,由此引进新的信息系统、学习新的技能、工作实践所花费的时间、采用的新技术和工艺流程不适应于旧的技术结构而造成企业现有工作模式的破坏等。企业学习价值的一个突出的模式是:企业经营更有效的方式,加上一种改进的技术基础设施和系统集成等。企业信息经济学限定并标注了这些价值和风险,意味着它提供了较为规范的企业EIMS需要澄清的价值与风险概念。

根据EIMS的实施效益分析,的首要问题是投资回报问题,其中包括系统实际实施的收益——“社会效益”。 因为它是企业经营战略发展的“价值纽带”。通过EIMS实施,企业所有生产部门、管理部门或经营领域所获得的资金收益的结果可称之为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价值重组”、“价值流重组”或“价值链重组”。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机构可以通过新系统建立重新定位其更有价值的工作。 而“价值加速度”的观点,表达了企业通过数据和量化手段,利用EIMS载体快速完成企业经营的一次性的现金收益。

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企业在设计和实施EIMS项目之前,要充分考虑有关的价值和风险因素,如:投资回报(ROI):这可以根据企业经营方面的任意方式进行评价;战略匹配:部门的建议项目对于EIMS目标的支持程度;竞争优势:在核心活动过程中的集成与管理信息流程;竞争性风险:评价系统应用失败的程度,它将引起对企业竞争性的衰落;风险因素:也就是说,拟建的系统可能并不像它目标值那样发挥效用,使投资风险快速增大;组织的风险:企业经营方面的风险;企业是否已考虑到EIMS可能带来的新的或在原来程度上提高的风险,是否考虑到新系统的实施将会带来企业的组织结构重组等。它被认为是全部风险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企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战略投资分析

企业信息化项目匹配的EIMS投资可以分为:强制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销售业绩的投资。分销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销售POS系统及为促销人员配备便携式电脑等;竞争边缘投资。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基础设施投资。企业信息系统的网络建设、网络管理中心建设、管理用微机与专用计算机设备的投入等;咨询投资。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之前,请有关信息化专业咨询机构对企业的项目投资进行评估与咨询,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投资。EIMS投资评估技术方法: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我们应当尤其重视企业EIMS投资评估的技术性和其它相关因素。下面5种因素值得企业的CIO重视,它们是:

1)评估的时效性。企业EIMS投资评估可能在项目的初期进行,也可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实际进度,在信息化建设实施的阶段区间进行,也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周期的间歇或规定的阶段进行。必须注意,企业EIMS投资评估的时效性应当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相吻合。

2)决策环境。企业EIMS投资评估依赖于企业制定决策的经济背景和社会环境。而EIMS投资评估所依赖的决策环境应当解决的技术问题是:①对于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的决策过程是持续标准的还是临时的?②企业EIMS投资期望的收益是“硬”的可以计量的?还是“软”的定性的?③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投入与成本和收益相关的数字被认为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④企业是接受价格低的还是昂贵的评估方法?

3)系统。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系统”指的是具有企业全面管理功能的应用系统,同时,也是企业信息流动的载体——企业信息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的集成。而企业EIMS投资评估所要明确的是:“系统”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是起到支持作用,还是起到核心作用。

4)组织。在评估过程中,必须注意企业的经营状况是稳定的还是易变波动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负责人在企业中是否决策人还是一般的管理者等问题。

5)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所关注的是“系统”对企业的经营是否会有一个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是否得到间接收益或是直接的收益等问题。

在企业EIMS投资评估过程中,EIMS投资价值分析试图衡量投资涉及的所有的收益,包括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但评估的焦点首先是企业在EIMS投资以后,企业价值链所增加的价值和企业的最大利益,其次是企业持续成本的节约。这就需要相应的技术距阵来进行实验,以期得到EIMS投资评估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

四、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投资风险与回报分析

检验EIMS系统风险分为三个风险经受阶段:一是设计阶段的风险,分别在项目的负责人、技术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二是实施阶段的风险,分别在交接问题、领导问题、定义问题、技术问题、人的问题和接受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三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交接问题、领导问题、文化问题、技术问题、人的问题和管理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实施EIMS过程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因素包括:1)定义的不确定性:评价对用户的要求或规则了解的程度;2)技术的不确定性:关注技术方面自身对执行项目的完善程度;3)IS基础设施风险:评价企业外部提供项目的投资,外部设备的提供和该项目网络环境的支持程度。

参考文献:

[1] Ciborra. C., From thinking to tinkering: the grassroots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16-18 December, 1991, New York, P283-291

[2] Leslie Willcocks & Stephanie Lester, Evalu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vestments: recent UK evidence and new approache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hapmean & Hall, 1994,P63 □

作者:房 芳

第二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与探讨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立足专业内涵和学校实际,结合市场需求,提出该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需适应技术与应用需求发展,注重与管理应用结合,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和要求,并据此设计了课程方案。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课程; 设置; 课程方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2. 044

[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1 专业宏观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有明确说明,即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该说明中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能力,核心目标明确,但过于宽泛,各院校需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和条件具体定位培养方向。

1.2 人才培养方向

云南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1998年开办,一直以企业信息化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作为人才培养方向。2008年,依托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优势,确立了以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为核心,与经济、管理应用紧密结合的办学方向。专业建设上以“加强基础、分类培养、突出应用、注重实际”为原则,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改进课程体系设置,精心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 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指出,信息管理知识结构由管理学理论、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3个板块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在该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内信管专业核心课程大约1/3为信息技术课程,国外的情况大致如此[1]。近年来,很多院校加大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分量,但与管理类课程的融合不够好[2],未能体现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支撑。国内院校对课程体系划分和认识不统一,导致实践中的教学计划混乱[3],各院校虽然持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但大部分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所以,国内已有高校提出要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课程,要增加互动式教学[4]、实践教学、实验教学[5-6]。

我校信管专业前几届毕业生进入IT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开发及信息系统管理、维护的较多。但自2007年起,学生就业流向市场销售、财会等领域的逐渐增加,真正从事信息化技术、信息化管理职业的比例下降,但信息类岗位的人力资源需求却一直较高。经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有以下原因。首先,毕业生增多导致工作竞争激烈,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更高;其次,信息技术的更新较快,要求毕业生了解掌握更多的新知识;第三,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和发展,对毕业生关于领域知识、高阶需求的认知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此,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设置需满足以下要求:

(1) 信息技术课程要提高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

(2)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需要适应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变化。

(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注重与管理应用的融合。

3 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设计

上述问题的解决需对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进行再设计,核心是要满足市场职业需求定位,课程设置能够融合管理应用知识,适应技术发展,体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课程设计如下:

3.1 确定课程范围,厘清层次

信息技术课程为开发、应用、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因此,根据信息技术对“管理信息系统”不同生命周期的不同作用,结合市场职业需求,将信息技术课程划分如下:

(1) 基础类课程。基础类课程是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的必修课程,是应用或构建信息系统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使用技能、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等知识。

(2) 系统开发类课程。此类课程是完成信息系统开发的分析、设计、实施、维护、管理全过程的实用型课程,涉及方法学、技术平台和工具软件等。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系统建模、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等。

(3) 信息系统高级应用与职业资格认证类课程。此类课程依托学校、学院优势学科背景,结合社会应用需求,为学生开设信息系统高级应用方面的课程。同时,由于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的技能以就业为导向,更好地迎合了企业用人需求,将引入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以改进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

3.2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要从专业人才整体知识优化的目标去考虑。信管专业是多学科融合专业,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是其特色所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系统科学在全程学习中的主线,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必须服务于这一主线。因此信管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应课程必然有所区别,需要加强管理应用与服务方面的能力培养。

学校整体课程设置采用“主干+层次结构”的方式,其层次类型和表示代码分别为:通识教育基础课(1)、学科基础课(2)、学科主干课(3)、专业方向课(4)、专业任选课(5)、其他实践课程(6)。在符合学校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信息技术课程方案如表1所示。

在基础类课程中包括信息处理技术课程——信息分析与预测,主要讲授现代经济管理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则提供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入门训练。同时,学生需要掌握操作系统管理调度程序的基本工作原理,其内容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中讲授,但对操作系统其他设计理论不作要求,因此,课程体系不设操作系统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在程序设计之后依次安排。

在系统开发类课程中,软件工程提供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信息系统建模则讲授系统分析人员在系统分析、设计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建模方法与工具完成建模工作。其中还特设一门工具课“信息系统开发工具”,教师需根据业界实际应用情况,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工具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适应技术发展及职业需求。Web设计与开发的设置基于Web的应用系统的普及,让学生掌握基本的Web开发技术和设计原则。同时,为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学会基础的系统安全规划,能运用常见安全技术设计安全方案,开设信息系统安全与维护课程。

信息系统高级应用与职业资格认证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人才培养目标贴近实际需求,共5门课程。

为使学生将基础类课程及开发知识融会贯通,分别在第6、7学期开设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I)、(II)。以系统分析设计为主线,(I)针对成熟的行业系统设计剖析,强化对系统分析设计细节过程的掌握;(II)进行具体的信息系统项目设计,以增强动手能力。

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专题课程从大二第4学期开始,针对前一学期已学科目,结合职业认证的类别、资格、级别要求,进行总计18学时的强化训练,以提高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实用信息系统为学生提供具体应用领域的系统构建、应用实践,结合学校优势学科背景,当前选定会计信息系统。商务智能是信息系统的高级应用,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技术,市场需求高,结合学院在该领域长期的研究积累,为学生开设商务智能课程,以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就业竞争力。开设企业信息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深入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培养从事信息化工作所需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4 结 语

本文在对信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之上,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和学科特色,探讨该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以期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内涵和竞争力,从而满足社会产业发展要求。

该课程方案已纳入云南财经大学2010、2011级信管专业教学计划。2011年7月出版的《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 CIS 2011》,其推荐课程包括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企业信息系统及应用。在我校的课程方案中,对应的科目有商务智能、企业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实用信息系统。这说明上述课程设置是符合国内信管专业建设和发展趋势的。在后续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完善以上思路和设置,将信管专业建设得更好。

主要参考文献

[1] 臧国全,丁丽鸽. 美国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7(3):2-6.

[2] 翟丹妮,黄卫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6(10):41-43.

[3] 何永刚,黄丽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 情报杂志,2007(7):128-131.

[4] 胡昌平,赵雪芹. 信息管理类专业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实现[J]. 情报科学,2008,26(8):1121-1124.

[5] 梁昌勇,顾东晓,等. 信息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64-66.

[6] 张洁,李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设置刍议[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0):80-83.

作者:段任

第三篇: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树立信息化理念、实现信息化共享、培养或引进信息化所需复合型人才、加强制度规范、保证网络安全等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财务管理;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21

[

0 引 言

人类社会发展已进入到第三次信息革命阶段,社会、经济、生活、工作、学习等发生的巨大变化。早上坐公交车上班,扫个二维码,就知道所乘坐的公交车还有几站,是不是买个早点还来得及,当然主干道公交站台都有自助显示屏滚动显示;如果要出行,上携程网,一下搞定来回机票和目的地的住宿问题,不用担心到了目的地找不到满意的宾馆;上天猫或京东商城,鼠标点击几下就买到您所满意的宝贝,无需去商场或超市排队购物、排队结账。生活节奏加快,都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人们带到了信息时代。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产业。云计算被确认为是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这不仅是数据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大数据爆发的时代。2012年是云计算实践元年,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2014年是物联网元年,PC时代是以计算机为中心,而到了网络时代则是以软件为中心,云计算时代以服务为中心,物联网时代以应用为中心,最后大数据则以用户价值为中心。所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成为互联网的三大核心技术。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处不在的应用,无所不能的服务,正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走进高考阅卷现场,重庆市教育局运用物联网对阅卷现场进行全天监控;云计算对高考分数进行快速合成避免人为失误;大数据分析考生成绩,纠偏异常信息。

1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信息化是大势所趋

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高校财务管理必须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实施科学化管理。随着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到来,在经济全球化、生活数字化、计算机普及、移动通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递、应用和共享是大势所趋,高校财务管理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以适应形势发展所需,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向传统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趋势。

2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不足

2.1 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信息化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提出来,在世界推进经济宏观信息化的环境下,“经济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和“财务管理信息化”等概念应运而生。工作中应用信息化,个别人可能仅仅停留在计算机的应用上,比如:工资发放系统模块、财务软件凭证录入模块、银行付款采用无现金方式等,这些都是会计核算的范畴,而财务管理信息化应属于财务管理范畴。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模和程度均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与世界先进国家的高校财务信息化仍有差距。1993年,美国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正式提出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克莱蒙特大学教授Kenneth C.Green在1990就提出了“校园信息化”(Campus Computing)概念;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在2002年共同启动一个国际性合作项目ACCS(Asian Campus Computing Survey)来了解亚洲地区各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构建“数字化校园”提供了技术支撑。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体现,对高校财务处内部工作而言,是如何规划业务流程,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对财务管理人来说,想了解资金动态存量、会计核算流程、对外服务情况,领导在办公室,就能了解具体情况。不管是领导、财务处工作人员还是教职工,都能通过计算机或移动通讯设备在财务处综合信息查询平台查询到相关信息。

2.2 财务信息冗余

对会计相关信息要作出快速、及时、正确、全面的判断,并利用信息为领导决策、对外投资、筹集资金、资金调度等提供准确的依据。财务处大量信息堆积,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信息公开渠道不畅,信息了解存在不对称现象。比如:有关资金存量的信息有权限的管理人员应该随时随地可以掌握单位的资金状况而不是银行存款由甲提供、财政资金由乙提供、银行贷款信息由丙提供,一相工作的完成要几个人来进行,工作效率就低了,信息的时效性也失去了。信息社会是透明的社会,对财务处存在的大量海量信息要有效利用起来,能对外公布的要全部对外公布,财务处要主动利用财务信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教职员工服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找上门来去处理事情。此外,重要的信息要加强管理和应用。

2.3 复合型人才短缺

我国高校会计人员大都是会计专业出身的,也有计算机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还有半路出家的,这就导致会计人员良莠不齐。如今信息化发展飞快,高校财会人员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懂财务的不精通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的又不熟悉财务会计知识。现如今既懂财务会计知识又精通相关信息技术的人才真的很少,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尚未注重对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对于时代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点落伍了。因此,信息化时代复合型人才短缺严重。

2.4 关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财务和会计方面,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财务会计工作,其中会计法律有5个,会计制度有16个,财务制度有22个,会计准则19个,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2个,会计核算方法11个,会计处理规定35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规定6个,其他会计制度9个。而信息化方面工信部等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文化部令51号,2011年2月17日发布,2011年4月1日施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广电总局令39号,2004年7月6日公布,2004年10月11日施行)。2000年11月6日,国家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9月国务院令291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信息产业部令9号《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2001年5月10日发布施行),1994年国务院令14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安全安保护条例》(1994年2月18日发布实施),共6个。“互联网”“互联网+” “移动通信”政府也在大力推广中,只是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涉及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运用方面的有点滞后,只能参照执行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法律法规。。高校财务工作者必须遵守财务、会计、高校、信息化方面的法律法规。

2.5 存在信息化安全隐患问题

信息化都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及相关财务软件来完成的,比如:要查询某部门个人的相关信息,其他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经过财务部门的授权就可以进行访问并调取相关信息,教务部门亦有权限进入财务信息系统查询或调阅相关信息。如此一来,统一信息库的相关信息,全校可能有好几个职能部门的人员经过授权进行访问。但是不稳定的局域网、存在安全隐患的互联网、个别居心不良的不法分子及网络病毒或黑客,都威胁着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安全。杀毒软件再多,版本再高,总有存在的漏洞,加之信息使用者不是信息方面的专家,软件操作不熟练,这都有可能导致计算机被攻击,故信息化安全尤为重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工作。

3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 树立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观念要与时俱进,在互联网时代,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树立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在原有会计核算现代化、自动化的背景下,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融入到信息化社会的大潮中。当然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应该是全校的大事,要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才能更有效地贯彻执行。

3.2 整合有效资源,实现高校内部信息化共享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高校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因此,关键点不在财务部门,而在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当然财务信息是其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也是最不易对外公开发布的。但是有关报销业务流程和报销的相关规定、报销手续的规定、不同业务的办理流程和手续等有关业务核算方面的相关信息均应可以在网上查询。如果实现了网上预约报销,那么报销单据的填写和提交以及提交单据目前状态(审核、制单、复核、付款),只要输入相关关键信息,立刻可以查询到,这需要借助计算机、局域网、无线局域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个跨组织、跨部门的信息系统,把全校的相关基础信息(人事部门人员信息、教务部门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相关信息、财务部门预算指标和项目使用进度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关于设备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实现无缝对接,使信息使用者(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项目负责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凭借不同的身份享有相应的权限,对不同的信息享有不同的查询、采集权限,实现相关信息的有效的、有目的的、随时随地的弹性分享,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了高校内部财务信息的共享,财务工作人员点击鼠标即可查询会计业务的状态,公开、透明对外报销业务流程,教职工可以随时了解业务状态,增加对财务人员和财务工作的理解,以进行有效沟通。

3.3 合理配备财务、会计和信息化技术复合型人才

目前高校的财务人员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从干部管理年轻化要求的角度来讲,干部越年轻也好,但是做财务工作则是越年长越有经验,年龄偏大有业务全面、基本功扎实的优点,但也存在接受新兴专业知识方面不如年轻人思维敏捷的现象。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一门新的技术,对于一个财务管理知识过硬的财务人员来讲,不管年龄多大,关键是要有目标和概念: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如何去做,从何下手,涉及哪些部门,怎样去说服领导层,最起码脑中要有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才有说服力。比如:要计划实行网上预约报销,首先要进行政策宣传,以前报销差旅费都是到财务处柜面上,当面等待报销,浪费了很多时间。实行预约报销后,出差人员必须自己在财务处网页上找到业务界面,输入出差时间、地点、城市间交通费用、住宿费、室内公共交通费及出差事由等,并输入项目代码,确认后提交,获取一个内部条形码,根据此条形码在财务处凭证预录入库里占有一个号,且自动生成,不存在插队情况,其他的就是财务处内部人员的工作了,不过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业务状态。其次,要在财务处内部进行整合,业务流程如何设定,对外服务窗口如何设置,既要考虑学校的资金规模,又要考虑人员的流水次数(一个人一周之内来报销几次),还要考虑财务处内部人员分工和岗位设置。再次,还涉及外部银行,是和一家银行合作,还是和几家银行合作,银行手续费如何结算。

在复合型人才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如何拥有一个团队也很重要:有会计人员、有专业技术人员、有管理人员,关键是要有目标,有流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是可以建成的。当然如果拥有懂财务、懂会计、懂信息技术、懂管理、会协作,愿意付出的核心团队,应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3.4 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这有两个层面,即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首先,国家要出台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规定。新华社记者王茜报道:最高法院2016年8月3日出台规定,对网络司法拍卖的平台准入规则、运行模式、个主体之间的权责划分、具体竞拍规则行进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规范。据悉该规定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执行。其次,高校财务部门全面衡量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信息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化模块的对接问题。这里主要阐述财务信息的要求,财务部门管理人员要全面考虑信息使用者的身份、使用权限、使用范围以及信息使用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财务内部人员要有详细的岗位职责和分工,信息发布范围和发布权限,信息维护权限和期限,在线解答的权力,信息发布、更新、维护、备份和恢复工作,电子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最重要的是安全措施要到位,详细制定这些信息工作的条例、规章或制度,使财务信息得到高效使用的同时,确保财务数据信息的安全。

3.5 建立安全的财务信息化系统体系

在网络条件下构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存在着安全隐患,这导致很多高校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够积极。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对于高校财务信息化安全问题,第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第二,要加强财务处内部安全隐患的预警和预防;第三,要设置专业防火墙,建立局域网和互联网之间的借口安全控制系统,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过滤、有选择使用;第四,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管理,预防内部信息任意传播到公共网络平台上,从专业角度考虑可以利用专业密钥法和公开密钥法来完成;第五,要和相关部门签订安全协议,主要有国际通用的安全套层协议(SSL)、网络安全的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和安全的网络电子交易规范(SET)等,加强对网络病毒和黑客的防范,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有效使用。

4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高校的教师,通过信息查询系统,可以在家里通过远程接入进入财务处综合信息平台,查询本月或本年的工资收入明细,可以通过财务信息查询系统直接联系到公积金查询系统,了解个人公积金缴存情况,可以查询本人科研项目的明细或具体项目的详细情况;项目负责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项目的使用状态、支出明细及余额情况。

学生可以在家或在学校查询个人学费缴存情况,生源地助学贷款到款和发放情况,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具体发放情况,勤工助学酬金发放情况。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财务处综合信息平台了解该高校的地理位置、学校规模、专业设置、学费收费标准、住宿费条件、几个校区以及对贫困生有哪些帮困政策等信息,还可以在线留言或提出问题。

财务处的领导要及时了解学校的财务状况、资金存量,就可以进入财务处内部平台,查询关于国有资产状况、规模,一般设备和专用设备信息,一些非财务指标也可以一目了然,比如:某设备的品名、型号、规格、产地、购买时间、维保期间、维修历史记录、使用情况和性能情况等。

校领导(分管财务),要从战略高度宏观掌握高校的资金动态、实时地了解高校的财务状况、银行贷款、银行存款、财政性资金使用情况,个别银行贷款规模,或某一银行某笔贷款的详细资料(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到期日期),及不同银行间的贷款利率对比。

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身份、不同要求人的不同需要,更好地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信息化服务,全面提升财务处对外服务的质量,大大提高财务处会计的核算效率,为高校领导的战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余来文,封智勇,林晓伟.互联网思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2][美]Bill Franks.驾驭大数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金明,康慧华,王璇.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结构模型及特征[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

[4]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

[5]许佳,隋春侠.浅谈数字化校园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外资,2011(18).

[6]李青春.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2(32).

[7]杨璇,赵瑾璐.现代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财政监督,2011(23).

作者:印巧云 李星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创新

[

伴随着信息化的步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突飞猛进,以拓展到各个领域并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现代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采用信息技术,建立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无论库存控制、生产控制、成本控制、预测、决策、物料采购、市场销售、产品更新换代、编制预算,还是获取信息的快慢和准确性都显得十分重要。所以,要求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加快信息化进程,这就会带来企业管理工作的变化。

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的经济效益。因此,信息技术深入到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一是事务处理系统,将基层大量出现的、重复的数据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把业务人员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二是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的信息管理,强化了数据的统计、分析、汇总报告的功能,满足中低层管理者的需求,也实现了管理信息的综合处理;三是信息技术参与的自动化设计,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四是决策支持系统,提高了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可以起到辅助决策特别是战略决策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给企业造成了复杂的管理环境。信息技术带来了全新的生产方式,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市场环境产生了新的变化,引发了企业管理必须创新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第一,管理理念上的创新。传统的管理是一种偏向静态的管理,规模经济造成了过细的劳动分工和层次结构,造成多量的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加大了管理成本;层次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失真造成了决策的延误和效率的低下;部门之间相对封闭和固定的工作规章削弱了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生产技术要求对企业施以动态管理,即决策权的下放,更少的规则约束,增大管理幅度,建立网状的通信系统。

第二,组织结构上的创新。原有的企业组织结构中的金字塔模式,造成管理重叠、冗员多、效率低、管理费用高、本位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中间管理层以传达指令和进行监督控制协调为基本职能,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为方便,这使得中间管理层过剩,有时甚至起到阻碍信息传播的作用。因此,要减少管理层次,增大管理幅度,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管理方法的创新。信息技术强有力地的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使得一些数学性很强的管理方法,如运筹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决策论、对策论的大量应用以支持企业生产经营,甚至可以采用决策支持技术决策。通讯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决策时越来越重视获得企业内部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外部信息,决策更加民主、公开、合理,并且通过有效的沟通产生了建立在感性与理智共识基础上的“最恰当”的决策。

第四、管理职能的创新。信息技术可以强化管理者的管理职能。方便、快速的信息提供以及支持技术发展,弱化了高层管理者依赖下属进行评价和建议的程度,提高了决策的质量。信息技术改善了沟通方法,下放了决策权,加强了工作的计划性,培育了高素质的下属,因而可以大幅度地扩大管理幅度,增加决策时间的压力,减少事故发生和发现之间的延误。方便的经营状况查询,形成了对下属的约束激励,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第五、从战略的角度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要求高层管理者建立信息资源意识,研究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带来的变革。抓住机遇完成生产经营的优化,避免出现原有业务系统的计算机处理化的简单翻版。在进行信息资源管理中,要保持高层管理者的参与和领导,调整管理者的期望,消除基层对于变革过程中的抵触,但也需要有信息资源管理的战略规划,具体实施计划和日常管理。所以,信息技术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方式,对企业管理者是一个新的挑战。

作者:李大鹏

第五篇:现代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

摘 要: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日益普及,处于信息时代的班主任更需要紧跟形势。信息技术可以在学籍管理、班会、家校共育、交流讨论、心理辅导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班级管理

【正文】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庭都接入了互联网。一位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手段。

处于信息时代的班主任更需要紧跟形势,不断开动脑筋,探讨如何通过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信息技術氛围,开展具有信息时代特色的班主任工作。那么,怎样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去呢?带着这种思索,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下面,将本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班级管理的经验作一个小结。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使班级信息管理系统化

作为一名班主任,最为头疼、最为繁忙的工作便是期初的报到注册,期末的学籍完善。这时分类详尽、内容丰富、方便检索的班级管理信息系统将为班主任分忧解难。班级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都能提供学籍管理(包括电子照片)、成绩管理、评语管理、考勤记录和奖惩记录、学生通讯录等众多的功能,全面完整地记载班级的各种信息,使班级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班主任对班级情况一目了然,工作效率自然大为提高。2017年9月,我接手7(3)班的班主任工作时,就在学生中搞了一份个人情况调查统计,然后根据搜集的材料,按照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个人特长、家庭简介、联系电话等方面分类整理,建立电子档案。中途有退学或者转进转出、获得奖励或者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件等及时修改。这样一个动态的班级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全面地记录每一个班级成员的学习生活情况,便于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工作。每当学生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或考试取得了成绩,我都有意识地把相关图片、影象资料等,转化成计算机能处理的文件格式保存在班级档案库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个人荣誉感。另外,我还建立了成绩管理的电子表格,将学生的每次考试成绩输入电脑,就可以轻松通过对比,发现学生成绩升降、学科是否平衡,为科任教师辅导,家长督促,学生学习,心理疏导提供依据。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班会课开展得有声有色。

传统的班会课,形式单一,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聆听老师的训导,而不做深入的思考。在将信息技术作为首要班级管理手段后,班会课新颖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参与班会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诸多优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班级主页,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新舞台

班级主页是实现网络化班级管理的阵地,是虚拟化的班级新舞台。建立班级主页,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围绕学科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给学生提供大量适合他们浏览的内容,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并以此来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

我在班级管理中大胆鼓励学生策划、制作班级主页。首先成立班级网页工作小组,班上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并联合班内原有的宣传组以及文学兴趣小组,在学校计算机教师的帮助下,投入到这项展示班集体建设成就的活动中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每个人都能收获成功和自信,在活动中领悟到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意义。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师生交流的新纽带——班级QQ群

在网络中,学习的环境与气氛是虚拟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通过聊天室或讨论区进行互动与交流,这种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实的班主任日常管理,必然要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虽力求平等对话,但有时会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居高临下的压力,这种心理压力是无形的,会影响相互的交流和教育的效果。以网络为媒介的班级论坛交流则消除了这种压力,即使胆小、内向或害羞的学生也会乐于参与网上讨论与交流。由于这种交流双方身份的隐蔽性,可以使受教育者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调整教育的措施。班级QQ群作为师生交流的新纽带,其优越性是传统班级管理无法比拟的。学生的充分参与,必将创造性地营造班级文化,塑造班级形象,更好地促进班级建设和学生的成长,增强班级凝聚力和主人翁责任感。

五、利用信息技术协助开展家校共育。

班级管理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而在诸种形式中,开家长会又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传统的家长会往往是以班主任口头介绍为主,弊端显而易见,家长得不到感性的认识。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家长会中则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八年级的最后一次家长会时,我从校园网上下载了许多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们学校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我班学生在学校里的获奖情况,为家长了解学校、了解班级、了解学生提供了最直观、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资料,取得了家长的认可,使教师、学校、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

总之,现代化教学设备为班主任管理工作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经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班级管理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将信息技术引入班级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必将给班级管理带来新的飞跃。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学校现代技术装备的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必将为班级管理增光添彩,发挥不可估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爱辉.现代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J].数字化用户,2017,23(022):147,161.

[2] 杨大治.试论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班级管理的融合[J].都市家教月刊,2017(12):84-84.

作者:潘峰

上一篇:信息通信论文下一篇:心理学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