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推荐12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篇1

课程整合将计算机看作是各级各类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 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 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 避免过早或过分地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界限, 从而防止各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主要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 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科学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2.“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将结合的教学目标。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现条件

信息时代的学习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支柱, 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后, 引起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

(一) 开发数字化学科课程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 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和数据文件等。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科课程, 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

1. 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即以现有的课程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有效地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可以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还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开发多媒体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目前我们所用的教材主要是“印刷品”, 整合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有必要开发多媒体教材。与“印刷品”教材比较, 多媒体教材有着显著的优势:首先, 容量大。一张普通的光盘可以容得下1000多张图片、3张光盘就可以容得下一套自1768年第一版以来至今已有十五版、足以放满一间屋子的《大英百科全书》。

3. 开发网络课程

网络是数字技术的核心。开发网络课程就是要利用网络技术, 将学习的内容编成超文本结构的HTML或Java语言, 存放在Web服务器上, 学习者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网上进行学习。网络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网络课程也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多种途径, 如可以通过E-mail、聊天室、电子论坛和BBS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和网上作业等学习形式。

(二) 掌握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工具:获取信息的工具, 如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 利用这些工具, 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 主要指各类软件, 如用来编辑文档的Word、开发多媒体课件的Authorware、处理数据的Excel和制作动画的Flash等;传递信息的工具, 如E-mail等;保存信息的工具, 如光盘、硬盘和软盘等;协作学习的工具, 如BBS、聊天室、网上传真和论坛等。

(三) 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

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将学科课程学习的内容置于数字化学习的技术环境和理论环境之中, 进行学科课程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1. 基于多媒体学习工具的“创设情景—自主学习”的意义建构模式。

这种模式是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学习的辅助工具, 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两个方面。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2. 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问题发现—资源利用”的开放性学习模式。

这种学习模式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利用,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视野从“死抠”教材转向广阔的网络信息背景, 锻炼学生在具有海量信息的网络资源中搜索、发现、分析、整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自主、自立和自强的品质。

3. 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主题探究—小组协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学习模式是协作组成员围绕同一个主题, 在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氛围里进行讨论、交流, 它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想像和探究。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钻研精神、协作精神, 有利于锻炼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篇2

近几年来,各个学校逐渐加大了软、硬件的投资力度,老师平均拥有计算机数量在直线上升,校园网工程也已开通。这些都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没有发生转变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低下等原因,学校的信息化设施与学科教学“脱节”,信息技术仍然游离于教育教学的核心之外。多数老师在学校硬件跟不上,办公室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强烈要求学校尽早解决问题。当学校广开渠道,压缩开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多数老师却忽视了现代化设施的使用,没有使电脑、网络真正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没有因为电脑、网络的使用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甚至个别老师因为过分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思索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化水平是其中的症结所在。实际上,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应该落实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上,也就是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积极参与、认真实践和不断探索。

一、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放在首位,这是“整合”的先导条件

科学研究证明,人是通过五大感官系统直接获得信息,其中,通过视觉可获得大约83%的信息,通过听觉可获得大约11%的信息,通过其他方式可获得大约6%的信息。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丰富、形象、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并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手段、新方法、新气象。如果同样的一个老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再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那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归根结底,还是老师陈旧的教育思想、落后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是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

没有娴熟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整合”只能是“凑合”,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要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教师的培训是关键。对于教师的培训,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对于教师的培训可以采用“外请专家,内用高手,内外并用”的方式,把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在教师培训上,既要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又要注重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要有全新的教育观,又应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作支撑。

近几年来,学校每年都要有部分老师参加校、区、市乃至全省的优质课和公开课的评比和示范。还有部分老师要参加自己所在学科的课件评比。所有这些,不仅要求我们的老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我们的老师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篇3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主要看有没有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的收获如何,而不是看是不是进行了多少整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就代表传统的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并不就能代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如果教育观念不更新,即使是使用了信息技术,也可能由过去的人“灌”人,改变为现在的人用机器来“灌”人,甚至连教师和学生都被机器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远胜于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发挥信息技术的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2要处理好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使用信息技术之前,我们要考虑:这个教学内容适合使用吗?虽然鼠标一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纷纷进入课堂,但使用信息技术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使用信息技术该用则用,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何时使用的时机最好?我们知道,教学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转换过程,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机很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其身心疲劳。因此,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效益,其展示的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与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切勿滥用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的效果不能片面夸大。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以其固有的特性和优势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发展甚至改革,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因技术崇拜而忽视教学规律的形式主义,过多地追求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无形中把技术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反而削弱了教学本应达到的目标。如:在语文课程中信息技术过分的意境化反而剥夺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数理课程中过分的形象化反而影响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能摈弃,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具、学具的实物感受、空间结构功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不可能完全替代。该教师板书、板图的,教师仍然需要板书、板图。教学中不能为了应用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与手段,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4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要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课堂教学不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相互沟通的过程。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是渴望与教师的眼神互相交流的,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及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教师板书时书写的动作及速度对于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聚焦学生的注意力等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而在网络教学中,这些可听的有声语言和可视的肢体语言减少了,取而代之是由文字、图片、动画、影视等组成的网络资源。即便教师热情高涨,可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在教师身上,对计算机的关注远多于教师。教师的热情得不到回应,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出现了障碍。虽然新型的技术媒体开拓了虚拟沟通的学习环境,但学生从教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中获得的人生启迪是任何技术所无法代替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勃勃生机,对整体的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工作者惟有充分认识和发挥其功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的整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篇4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随着我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作者通过长期学习和自身的教学尝试,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作 者:代艳 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7)分类号:G43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学习理论 任务型教学 学习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篇5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效果:

一、新技术、新媒体在课堂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位教育家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 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一个U盘、一个小型音箱、一台录音机、一盘磁带、一台电脑、一段动画片……这些新鲜的教具往往就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教师再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成有意注意, 学生的精力自然就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二年级的第一节英语课, 老师并没有着急开课, 而是自带mp3、扩音喇叭, 为学生们播放一首《大家一起喜洋洋》, 让学生们像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一样喜欢上了她, 接下来的英语学习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愉快时感知敏锐, 记忆牢固, 思维活跃;而在消极的情绪控制下, 人的智力活动会变得迟钝, 常常不能觉察到那些在精神健旺时很容易引起注意的事。所以要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 时刻处于愉悦、兴趣、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 这样才能使他们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形成好学、乐学等良好的学习倾向。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让学生主动去思考

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最好是授之以欲。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生把要教的知识直接给学生, 让学生乖乖地学, 学生总有不堪重负的时候。“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后, 学生就会独立思考、学习了。“授之以欲”就是给予学生学习的欲望、学习的动力。什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呢?我们可以大力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

因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既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 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苦学为乐学, 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前些天听了一节课, 觉得有一个环节很好, 让我很受触动。这节课讲的是一年级下册《识字4》。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学生:“春夏秋冬, 四个季节。”老师用课件出示一幅夏季的图画, 说:“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季节?”“夏季。”老师点击出示蝴蝶、蜜蜂、蚯蚓等一动一动非常可爱的小动物, 问“图中藏着什么小动物, 他们在干什么?”接下来小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蜜蜂在天空飞来飞去;小蚂蚁在地上爬来爬去;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学生说得多好啊!这就是课件的魅力, 是课件的生动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是课件的形象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总之, 学生喜欢这个课件, 所以他们爱说, 他们有话可说。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让教师讲解更轻松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多媒体让很多原来我们没办法向学生演示、讲解的内容现在都能轻易解决。

比如, 一位教师在讲《詹天佑》一课时, 有这样一段课文内容不容易让学生明白:“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 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 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 一个在前边拉, 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 列车向东北前进, 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 原先推的火车头拉, 原先拉的火车头推, 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 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列车的行使路线到底是怎样的呢?学生读了以后, 很难想象出詹工程师的伟大设计。于是这位老师用课件演示了火车行驶在青龙桥“人”字形铁路线上的情形。课件放在这里演示很直观地再现了人字形铁路线工作的原理。这个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课件给学生知识的启迪, 使学生感官受到刺激, 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 大大减轻了知识的难度, 变难为易。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 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师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的专

业知识, 多方面的吸取信息, 能熟练操作教学辅助工具。衡量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怎么样, 最实用的方法应当算是实际操作了。一个人想要提高信息素养, 能不能自由地操作信息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要加强教学多媒体的运用, 不能因为教师操作失误导致课堂效率降低。

2. 课堂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 信息技

术只是辅助,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运用自己的信息素养驾驭课堂, 让学生受益。

3.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简单课件。

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 教学课件在网络上很多, 有些老师甚至根据从网上找到的课件来备课, 出现了课堂围着课件转的现象。当代的教师要具备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作为老师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需要制作教学课件, 制作出适合自己教学、适合学生学习的课件, 避免课堂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4. 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整合课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不要捡了芝麻丢西瓜, 传统教学有传统教学的优点, 教师对学生谆谆教导, 通过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并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践。如果课堂教学用几句话或者一张卡片就能解决问题, 我们就不必非去做个课件了。信息技术整合课的教学方式也应注重营造人文环境, 加强人与人的交流, 包括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 以利于形成学生完整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 克服现代科学技术的弊端。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篇6

一、运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多媒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 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 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转化。

如在语文课《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教学中, 导入课文时, 先让学生看看红楼梦相关视频, 熟悉里面人物的形象, 从而启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 切入新课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并很好的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对知识的理解的潜能, 下面的教学就得心应手了, 学生也就学得轻松自如。

像这样的教学, 在很多学科都能得到体现, 特别是在理论知识过于空洞、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时, 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更能体现它的优势。例如在数学方面, 媒体技术都是以点、线、圆为基础, 具备了强大的基本作图功能, 并且可以对几何图形、几何原理进行动态的演示和分析, 并且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严格保持几何关系不变。

二、创设问题情境, 加强学科整合

日趋活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亮点。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 直观形象的视、听、感知总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内容编制软件, 配合师生教于学而融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认识环境的MCAI (多媒体辅助教学) 和教师根据自身课程安排和多种软件平台制作出的课件, 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通过媒体获得信息, 进行思考活动,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语文课《范进中举》的分析人物形象教学中, 教师不仅插入一些动感图片, 而且剪辑了一些视频, 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胡屠夫和范进在中举前后的一些语言、行动以及神态的变化, 加强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透明度, 从而轻而易举的总结归纳出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不再需要教师对课本的文字进行仔细的分析、讲解, 融会贯通。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利用信息实验室提供的小球、弹簧、绳子、联杆、滑轨、电荷等实验器具, 创设了重力场、电场、磁场、万有引力、阻尼介质等实验环境。我们可以在任意组合的实验环境中, 组建自己的实验, 从自由落体、平抛运动到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实验, 从单摆、牛顿摆到弹簧振子实验, 从地球、人造卫星到太阳系的运动都能够进行仿真。这样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完全的调动和提高, 学生的学习成效就可想而知了, 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挖掘信息, 优化学科整合

在现今的教学中, 大凡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但是, 还有一部分的教师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比如, 有的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效果, 而我们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和解决它。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我们在常规教学工作中, 要不断积累经验, 多进行技术、学术课题研究。积极挖掘可利用信息, 组织各学科教师针对各自学科的特点, 结合信息技术倾向和学校软件技术平台, 优化各个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 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 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 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 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 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对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 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 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对于深化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篇7

一、营造历史氛围

一节课好不好, 开头是关键。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 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 以电影中火烧圆明园一场戏开始:从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到大水法遗迹。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在冲天火光中化为残垣断壁……这是怎么了?又是为什么?教师在短短的两分钟里, 营造历史氛围,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圆明园, 是被雨果称为“人类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 中国所谓“康乾盛世”的能工巧匠几代人的成果, 这使学生感到喜。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清之精华在圆明园”, 看到中国的圆明园被毁, 这使学生感到悲。然而圆明园被谁毁?英法联军。这使学生感到怒。然而圆明园为什么被毁?英法联军的借口是因为双方换约过程的冲突, 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他们要惩罚的是咸丰皇帝。这使学生感到哀。今天像圆明园这样的奇迹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毁灭圆明园就是在毁灭世界文明!但其背后的原因呢?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开场白。

二、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使学生敢问、想问、善问,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要使学生敢问, 就是要有平等民主师生关系。要使学生善问, 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 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跳一跳, 摘到桃”。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教师展示大清全盛时和今天中国地图FLA SH比较。为什么我国的形状从“秋海棠叶”会逐渐变成“公鸡”?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我们到底失去了哪些领土?什么时候失去的?通过什么不平等条约失去的?为什么会失去了?图表直观, 简明扼要, 这使学生轻而易举掌握了学习重点。优秀的学生还会刨根究底:我们今天到底有哪些领土争端?因为他们看新闻联播, 也知道钓鱼岛争端、东海油气田问题甚至于黑瞎子岛等等。我预先在网页中, 实事求是地把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楚, 甚至有选择地提供不同的观点。有些学生也会运用G O O G LE、EA R TH等工具, 但你要他们知道G O O G LE公司背景知识。要学生真正“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所以它首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而不是简单地“统一思想”“政治说教”。其次可以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确实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最后提高学生公民素养, 养成终身学习。不仅历史知识, 而且信息技能, 不学习, 就会落伍。这当然要求教师高屋建瓴, 化繁为简, 深入浅出。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有的要吃到, 有的要吃饱, 有的要吃好。

三、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

一、现今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一些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存在认识上的偏见

在现今的教育领域中,各科课件教学的培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对于整合的理念、实际教学案例分析等观念性以及思想性的培训相对较少,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一些教师不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和内涵。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指导教学时,没有考虑各学科教学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没有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情感,只是把整合理解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简单叠加灌输。

2.软硬件设备实施不足

在广大的农村偏远地区,优质资源比较缺乏,信息资源匮乏,对于和现代信息化教学接轨的软硬件方面的资源实际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有一些信息设备和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当然,主要的还是偏远地区的资源和软硬件设备设施的不足。

二、解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存问题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把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对于一些农村偏远地区惯用传统教学的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与时俱进的准备,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师对于涉及的学科知识应该具有广泛的涉猎,充分理解学科的内容和知识。认清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之间的地位,通过整合的方式让各个要素在教学中得到合理的显现。

2.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资源网络

首先要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多方力量的资金支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鼓励一些企业对其进行投资,还可以吸引社会各界的捐赠,或者购买一些二手的设备,实现基础设施的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软件资源建设,提高其实际利用率。根据本地的特色,建立以县城为中心的覆盖偏远地区的信息技术开发,开发符合本地特色的教学软件,加强软件资源的建设。

总之,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之间要进行有效的整合,首先需要面对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瑞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初探[J].教育科学和边缘科学,2010(61).

[2]王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问题研究[J].天中学刊,2011(6).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篇9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新的课改途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且努力做好课程整合的大胆实践者和改革者。文章从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以及课堂整合策略两个方面阐释了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方法与注意事项,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新的课改途径。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图画、色彩、绘图等功能在创设情境中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许多语文教师也努力地尝试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期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于是,唯美的课件、视频渗透到每节公开课中,以致近几年总会听到课堂评价的一种声音“课件制作太精美,教师的课上得不实”,初听起来似乎一切都是信息技术惹的祸。事实是否如此?笔者认为科学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积极促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机融合,并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巧妙整合,笔者将从整合的必要性以及课堂整合策略来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提出了金字塔理论,他认为在几种学习中,采用传统填鸭子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效果是最低的,而采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将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与机械记忆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更好的整合提供了依据。现实情况的确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化抽象为直观,丰富教学手段。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课堂整合策略

教师需要转变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新生的事物,可能有很多教师不适应,尤其是老教师,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多元的思维来审视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自己能恰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要有全面提高课堂效率的觉悟,自觉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语文课堂对信息技术的灵活处理

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因此,教师应对信息技术进行灵活处理,在课堂教学中依据不同内容适时选用。

首先,导入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如用《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来导入《孔雀东南飞》,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通过感动中国人物巴金颁奖视频来引出《小狗包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

其次,课堂中间针对文章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也可以穿插视频资源,来突破重点,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笔者播放了小说戏剧情境性片段《宝玉摔玉》,让学生在文本和视频的双向冲击下有效地把握形象。教学《声声慢》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能知人论诗,笔者利用cctv-3关于“李清照诗词朗诵”的视频,让学生明白李清照的人生经历。精彩的视频、精彩的演绎使学生深受感染,有效地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提高了课堂效率。

此外,高中戏剧单元的教学困扰着很多教师,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只能蜻蜓点水式地了解剧本的大概意思。针对戏剧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对戏剧认识的模糊性,笔者在学生初读文本的基础上,给他们播放自己选取的精彩戏剧视频,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一节课后,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进入剧本,而且避免了戏剧学习的枯燥。注重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契合点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

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涉及课程整合的实效性,要想使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要整合、怎样去整合、整合之后优点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笔者曾听过一名教师教学《春江花月夜》,但发现该教师一开始就展现“春江花月夜”中唯美的画面。的确,对学生进行“有像可想”的想象思维能力训练没错,但这种过度、不适时的运用却使学生失去了最初的、最美的想象,充满诗意的诗歌没有品出诗意,不能不说是课堂的一大败笔。其实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要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准则,整合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的问题上,培养学生广泛搜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篇10

一、发挥主体特性, 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培养

学生学习效能作为评价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在学习积极情感的驱使下所开展的学习活动,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用。建构主义理论学者认为, 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师有序引导和指导下, 凸显学生为中心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因此,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 可以抓住学生的情感特点, 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将学生学习知识过程变成相互协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能在互助学习的良好氛围中实现学习主动特性的有效培养。

如在教学EXCEL软件“表格信息加工”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情感, 在新课导入环节, 设置了“东方红中学高二四班进行数学、语文、英语三门学科单元测试, 现在请你求出其中两个学生数学、语文、英语三门学科成绩的总和”的现实性问题情境, 这样就使学生在开始就能感受到EXCEL软件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运用,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在学习“EXCEL软件”的相关内容后, 教师向学生提出“现在如果求20人的成绩总和, 是否还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学生这时就会交头接耳、相互讨论, 自觉组成小组, 通过观察实践, 发现可以利用EXCEL软件中“∑”求和, 完成这一问题的操作。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 并指出在Excel软件中有许多现成的函数, 并且这些函数放在“f (x) ”中, 这时, 教师向学生逐个介绍函数的内涵及运用方面, 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求20人的平均分等等问题。从上述教学过程中, 可以看出,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不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中归纳方法与结论, 并应用到问题解决过程中, 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学合作,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现主动学习潜能的有效释放。

二、凸显阵地作用, 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实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效培养

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 能够为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提供载体, 能够为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提升提供舞台。但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重视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 忽视“课外”时间的教学, 导致“45<0”的现象。究其原因, 是由于教师虽然重视了课堂阵地作用, 但采用的却是“狭隘的、片面的、间断的”教学理念, 未能将课堂与课外进行有效衔接。这就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时, 要在做好课堂教学基础上, 树立“联系的、发展的、科学的”教学理念, 将教学活动外延和内涵有效延伸到课外教学活动中,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实际和学习实情, 布置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课外探究问题, 从而为学生知识有效巩固和有序开展探索实践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为学生探索思维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如在教学利用模板制作投影片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基础上, 根据该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课堂学习实际, 向学生布置“某校的校园艺术节即将来临, 但是小明却整天在苦恼着, 为什么呢?因为艺术节的其中一个项目就是“班级风采”大赛, 而这个“班级风采”大赛就是要通过电脑来展示班级风采。小明是他们班的信息技术课代表, 与是班主任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来完成。那么, 如果你是小明, 你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示你们班的风采呢?请说出你的设想、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实现目标的主要步骤。”问题,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课后探索实践中, 借助于所学知识内容, 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 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进行分析问题和尝试探究活动。同时, 教师在学生展示所制作的投影片后, 要做好总结和指导工作, 注重学生解题活动和效果的检查和指导, 在课堂上对课后布置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分析, 指出问题解答过程中出现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从而实现学生及时改正错误, 提高探究实践效能。

三、彰显主导作用, 开展教学评价活动, 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效养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和用信息科学观点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评价作为有效体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 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过程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教学实践证明, 一个设计完备、形式多样、实施科学的评价过程是有效教学活动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评价。如在教学开始时进行安置性评价、中间环节运用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最后做终结性评价。

如在上述“RND随机函数”问题解答后, 教师在指导和总结环节, 就可以利用“教学评价”这一有效手段, 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在讲解时, 用投影仪出示某一学生该问题的解题过程,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评价, 让学生通过小组探析活动, 对该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全面, 客观的评价, 指出解题过程中出现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从而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总之,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 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 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辛勤努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时刻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 以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为目标, 坚持生活性原则, 运用创新理念, 善于结合教学要素, 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并进, 促进学生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和发展。

摘要:笔者根据新课改目标要求, 就当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 实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 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创新方式,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

[2]温国学.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初探 篇11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充满尊重和爱的教学情景,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进行学习活动。学生常常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门课,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每年接手一届学生,首先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经常与学生交流,尽快认识他们,让学生感到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从而增加学习信心和紧迫感。课上老师总是胸有成竹,充满热情和激情,这样学生的心情受到良好地感染,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的爱,给他们特别的爱心和耐心,让他们充满信心。为此,我们特制订了培优辅差计划和措施,认真分析学情,加强了和学生的联系,搞好思想交流,以心换心,充分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成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平等开放的氛围,鼓励个性的探究氛围

平等开放,鼓励个性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必要前提。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能放下包袱,冲破心理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口头禅是:说错了没关系,说不好不要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新颖的问题,更应该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帮助学生探究答案,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

三、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但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可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意识,产生探索的强烈欲望。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物理问题的情景,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求知、创新的欲望。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也是我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是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虽然验证性实验能使学生加深巩固所学知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初中生所处的时代,对任何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获取知识、探索真理有强烈的欲望,因此教师在实验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哪怕与书本完全相反的结论,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结论,如: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探究性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增加“两表”的使用频数,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再有,“质量”和下一节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也同样可以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做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单纯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学习、探究的同时,加以创新,那将是教育的升华。比如,在讲完光的折射以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几章的知识用一篇作文的形式,将它描述出来。一位学生写到:电话铃响了,拿起电话,“你好”“今天,天气不错,心情挺好,我们一起去攀登盘山如何?”“好,一会校门口见!”也许你会问我,他是何许人,你就跟着他去登山。告诉你,是音色告诉我,他是我的朋友。……到了山上,看到美丽的景色,想留念,然后我们开始拍照,一会近景,一会远景运用着物理中所学的透镜成像知识,真是兴奋极了……可见,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升华。

五、积极开展物理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广泛收集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增加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物态变化后要求“观察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设计方案并进行探究,写出实验报告”。明确的要求为学生在课后利用冰箱合理的实施探究活动提供了明确的引导。学生可以在课外进行的探究活动有很多:如:观察冰的熔解和水的凝固;探究“盐水凝固点是比水低还是比水高”课题。

又如:学生们提出了“冰箱致冷剂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空气臭氧层如何得到保护的问题”,“无氟冰箱是不是改变了电冰箱制冷的原理呢?是真的无氟还是假的无氟?”。

带着这些课题,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广泛开展了调查性的探究活动,大家通过走访商场,上网查询等形式,得到了答案写出了一份份令人赏心悦目的调查报告。

浅谈“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整合” 篇12

“整合”就是将本属于不同范畴但又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多向互动的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这里我们所提到的“学科整合”教学,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叠加,是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地统一起来。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整合”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适于教师的“教”,更为了适应学生的“学”。

二、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原则。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原则。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探索、应用及迁移的整个过程。以学科教学的具体任务完成为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与动态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到个性与协作统一,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

2.作为基本认知工具的原则。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和提高知识与技能的工具。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整合要求,学生不再仅仅停留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4.“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应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

三、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施

1.改变观念。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种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角色由教转向引导与合作,转向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真正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转变。

2.注意学科的特点,建构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制作电子化的小组展示作品在网上交流探讨,让学生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制定出了不同的层次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合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

上一篇:同步阅读三则下一篇:父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