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22-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作业本有效利用的思考

【摘要】作业是教学五环节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具有多重功能。对学生来说,作业能巩固已学知识,强化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老师来说,及时反馈作业,便于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做到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作业本;有效使用;有效管理

作业是教学五环节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具有多重功能。对学生来说,作业能巩固已学知识,强化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对老师来说,及时反馈作业,便于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做到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2011版新教材实施两年来,笔者连续两年任教七年级,使用本教材,对2011版配套作业本的使用,感触颇多。本文就从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下册作业本的使用现状、有效使用的策略、有效管理的建议等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当前作业本使用现状

学生做作业层面而言:因诸多因素,学生普遍重视其它中考分值多的学科、轻视社会学科的作业。在实际教学中,几门学科合算起来,学生作业量多,有些学科一门,资料就好几本;有些教师过度强调本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多,要求学生重视。相比较而言,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不是很重视,对本学科的作业更是如此。就我们本学年七年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使用作业的效果不理想,上交作业中,错题率比较高。特别是有部分学生老师讲解作业本后,再次上交作业本检查,还是没订正对。可想而知,学生对本学科作业本重视程度。

作业本编写层面而言:作业本相对适应大中城市学生、山区的学生做起来显得难度较大、效果不够好。与新教材配套作业本在遍写上改变了过去的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编者们精心设计了“基础巩固”和“拓展提升”两个主要栏目,有利于老师分层次布置作业,前者为学生必做题,后都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做,重在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升能力。课外拓展的知识点比较多,有许多题目,对山区初中的学生而言,难度比较大。有部分题目对学生学完当堂课内容,要在短时间内用所学知识来完成题目,难度也不小。学生感觉题目比较难,一课时里面,就有好多作业做不来,久而久之,就都不是很喜欢去做了。

教师教学管理层面而言:因受传统教学因素影响,普遍偏重课堂教学任务、轻视学生的作业本练习。按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大部分课时的教学任务都比较重,一节课时间,基本上不能详细讲解完内容,老师在上课时间也很少、或没把作业本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起来。如:如第五单元每一课的《行政区划》内容,一节课是很难完成的,学生课后还要花很多时间去识记、理解、运用才能掌握其内容,很不现实。所以,社会学科作业本普偏现象是上课没有时间做,学生课外时间去做作业,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因题目难度相对大,基本不怎么爱去做,造成抄答案的现象严重;成绩较好的学生因忙于应付各科作业,不想花时间去找书本、看地图,都不怎么思考,造成错题现象严重,整体感到作业本的使用效果不够好。

二、作业本有效使用策略

1.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对作业本的题目进行适当筛选、修改

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中小学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的教育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只有依标施教、依标作业,才不致使师生陷入教与学的泥塘。而现行教材也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因此,一定要参照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来设计和筛选作业,避免作业成为教材的延伸,或让学生造成知识点迷惑、歧义。

2.结合教材中的重难点在作业讲解中进行相应知识点的补充、拓展

一堂课的重点既集中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又反映教材的中心思想,它影响或者带动着其他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一堂课的难点头绪较多或者较艰深、不经过教师的启发和指导,学生难以自行理解掌握。通过把作业点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的作业能使学生真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也能够及时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作业本中部分题目,可以作为作业讲解的重点题,在作业讲评中进一步拓展,补充,使内容事更加充实。

3.结合作业本的题目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相应知识点补充、拓展

新教材的编写,去粗取精,摒弃了过去死记硬背的大量地理名词,增加了相当分量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教材在减少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强了内容的综合性。在新教材的配套作业本中,有相当一部分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在教材中是找不到的,要到社会图册、或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进行补充、拓展,学生在做作业时才能完成。这一情况在基础巩固中有,在“拓展提升”这一栏目中就更多,有许多可以结合图册来完成,更多的是需要在课堂中进一步补充、拓展。

如:《红松之乡》一课的基础巩固第3题,黑龙江丰林是我国重要的 自然保护区、林业科学研究的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 保护区网络。

又如:《水乡孕育的城镇》一课的拓展提升第1题,太湖是我国第 大淡水湖。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介绍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国五大湖等相关知识。

4.结合作业本的题目内容开展主题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社会的先导,是推动社会学习的一种意识力量。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对社会学习缺乏兴趣,学生就会视社会学习是一种煎熬,是空洞的说教。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注意联系实际,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要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我们可以巧用作业本中一些开放性题目,让学生事先预习,借助网络查找资料,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开展主题活动,让在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点。

三、作业本有效管理的建议

从做题程序上:要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首先学生通过预习,不翻书做,完成第一轮做题;第二轮是教师授完课后完成其它能够解决的题目;第三轮才是翻书、查资料、问同学。有部分非选择题,难度较大的可以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先做后当堂讲解。正确的作业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从作业评价上:要真正发挥作业的反馈功能,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合理、及时的评价,同时还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学生作业。如:在等级评价上,一般学生完成基础题部分就可以给A,如果能完成部分拓展题,就可以给A+,从而激励学生去完成拓展题。对书写不好的同学,在发现他有进步、哪天书写相对比较认真的时候,要及时给予激励性评语。对平时不是做得很对的学生,如果有进步了,可以进行面批,及时给予当面表扬,鼓励。

从检测考查上:老师可以结合平时批改作业中,学生出现的易错题进行梳理,汇编成检测卷对学生进行检测考查。月考检测考查,可以在测试试卷中,有一定比例的原题、一定比例的改编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做作业本中的题目时更加用心去思考、解答。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七年级上.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

[4]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七年级下.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

[5]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作者:杨耀文

第2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隐贤中学 陈方永

一、命题思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我们的初中历史考试正朝着理性的深度发展,真正实现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轨。正是在这种崭新的理念指导下,这份中试卷既注重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重点突出了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检测。

二、对试题的客观认识

试题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能力双重功能的和谐统一。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题型与知识结构合理,试题容量合适。

从试卷上可以看出:有这几种题型,即: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辨析改错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1)五种题型的优化,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又检测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2)从试题的知识难易结构上看,处理得很合理,是由易到难的一个过程,这既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3)试题的容量比较合适,学生在一个小时内完全可以完成。难度不大,对于刚刚系统地接触历史这门功课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能让他们从答题中树立起自己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2、试卷重点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同时,试题注意挖掘题型考查能力的功能,加强了能力的考查。

总之,本套试卷以基本历史知识为基础,以考查学生能力为核心,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对于我们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二、试卷答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2小题贞观初年,历经千难万险前往天竺求取佛法的高僧是:A、鉴真 B、鸠摩罗会什 C、法显 D、玄奘。当部分学生错选,这是由于学生对玄奘的贡献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第7小题:明朝引进的高产农作物主要有哪些,显然是学生空间感弱、地理知识缺陷造成的。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17小题第

1、2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第18题第1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中后期以来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指的是什么?催生这种新经济因素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这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许多考生在答经过时不是答得啰嗦,就是太简略,一笔带过。

2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18小题第2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答非所问,失分很多。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责任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隋唐至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很零散。但书上涉及这段的知识并不多,应该是好掌握的,只是教师在教学这段历史时,要把有限的知识讲透讲明,教师不要存在畏难情绪,讲清割据的相同之处,讲清割据的特点,在割据的承前启后中去把握。越是这类知识,越要仔细研读大纲教材,弄清大纲的要求,理清教材的脉络,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突破难点,统一之后的割据战乱连连,人民痛不欲生,割据之后的人心必向统一,渴望和平。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政权更迭,头绪多,知识散,学生学起来比较头疼,教师教学也不太顺畅。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之间的史实学生特别容易搞混,经常张冠李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脉络梳理清,存在的时间引导学生搞明白。具体时间虽然不要求掌握,但存在于哪一时段一定要对比清楚,尤其是三次议和主要内容不要混淆,要让学生明白战是暂时的,和是主旋律,战中争斗,和中交往。这段历史相对于统一王朝,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要次一些,但它毕竟也对历史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些轨迹不能抹杀,它们也有其发展特点,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共同推动着历史滚滚向前。

2、注重能力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

4 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第3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商丘外国语中学 黄萌

一、试题评价

(一)命题依据:

(二)题型与题量:

本次历史试卷满分为100分。题型包括选择题、组合例举、材料解析题和分析探究题四大类。总题量28题。其中选择题20题共40分,在整个试题中所占比重为40%,组合例举5题共24分,所占比重为24%,材料解析题2题共24分,所占比重为24%,分析探究题1题12分,所占比重为12%。

(三)命题思路

注意渗透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以教材为依托,注重对初中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照顾到知识的覆盖面,考查内容侧重于历史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教学重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点、历史年代、制度政策、文献地图等基本要素基本兼顾,全卷没有偏题、怪题和超纲题。

粗略调查了各大题的得分情况,其中得分率最高的是选择题,其次是组合例举;再次是分析探究题;得分最低的是材料解析。以上情况说明随着难度提升,考生得分率明显下降,反映出学生分析理解和运用材料的能力相对较差。

2.试题新颖、灵活,图文并茂,形式活泼。

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出现大量图文结合的试题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关注社会热点,发挥历史教育的史鉴功能。 如文天祥、岳飞等,均出现在试题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试卷分析

从考生答题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历史学习的基本功不扎实,历史史实不清,基本概念模糊。 (2)不明题意,审题不仔细。

在阅卷中发现不少同学漏答题 (3)不重视《课程标准》

第19题关于派船队到达台湾的政权,学生准确率非常低,很大原因是此题内容出现在小字部分。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建议】中有“举行演讲会,

说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要求,很多师生都忽略了这个问题。

(4)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概括能力较差

“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第27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引用的文献材料是课后习题中出现过的,有少部分学生看不懂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概括能力较差。

三、针对学生学习历史我采取以下措施较强教学质量及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规范答题。

在教学中要告诫学生养成细心审题、紧扣题意作答、获取并处理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并回归到课本中寻找答案的良好习惯,规范的工作要从平时的作业、练习抓起。

重视历史地图、史料等,挖掘有效信息,培养分析比较地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以及懂得“用什么和怎么用”的价值。

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考生答题情况表明,许多考生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而历史学科的基本功包括学习历史的基本常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探究式学习、创新意识等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在学习和复习时应该多思考,提高领悟能力,学会在记忆和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转换、整合、分析判断。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史政结合,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培养学生信息搜索能力,使他们开拓思维,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第4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08——2009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高村镇实验中学

刘文彦

2006—2007学考试阅卷工作刚刚结束,我们对学生的历史试卷,认真进行了成绩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 基本情况

1、题型、题量及分值

闭卷部分: 单项选择题25个小题50分。

开卷部分: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题中日关系,28题读图回答问题,29题唐朝与清朝对外政策的对比,30题西藏问题。

2、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5小题:唐朝时期,被誉为中银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崔志远,相当部分学生错选为A,此题得分率只有0.56,这是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第25小题: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A、梁山泊义士尊晁盖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C、孙行者大闹黑风山D、曹操煮酒论英雄本题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6小题第

2、3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第30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对**的反动言论进行驳斥,这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许多考生在答经过时不是答得啰嗦,就是太简略,一笔带过。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9小题第3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不少学生启示不恰当。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责任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隋唐至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很零散。但书上涉及这段的知识并不多,应该是好掌握的,只是教师在教学这段历史时,要把有限的知识讲透讲明,教师不要存在畏难情绪,讲清割据的相同之处,讲清割据的特点,在割据的承前启后中去把握。越是这类知识,越要仔细研读大纲教材,弄清大纲的要求,理清教材的脉络,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突破难点,统一之后的割据战乱连连,人民痛不欲生,割据之后的人心必向统一,渴望和平。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政权更迭,头绪多,知识散,学生学起来比较头疼,教师教学也不太顺畅。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之间的史实学生特别容易搞混,经常张冠李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脉络梳理清,存在的时间引导学生搞明白。具体时间虽然不要求掌握,但存在于哪一时段一定要对比清楚,尤其是三次议和主要内容不要混淆,要让学生明白战是暂时的,和是主旋律,战中争斗,和中交往。这段历史相对于统一王朝,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要次一些,但它毕竟也对历史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些轨迹不能抹杀,它们也有其发展特点,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共同推动着历史滚滚向前。

2、注重能力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第5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08——2009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高村镇实验中学

刘文彦

2006—2007学年度考试阅卷工作刚刚结束,我们对学生的历史试卷,认真进行了成绩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 基本情况

1、题型、题量及分值

闭卷部分: 单项选择题25个小题50分。

开卷部分: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题中日关系,28题读图回答问题,29题唐朝与清朝对外政策的对比,30题西藏问题。

2、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5小题:唐朝时期,被誉为中银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崔志远,相当部分学生错选为A,此题得分率只有0.56,这是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第25小题: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A、梁山泊义士尊晁盖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C、孙行者大闹黑风山D、曹操煮酒论英雄本题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6小题第

2、3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第30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对**的反动言论进行驳斥,这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许多考生在答经过时不是答得啰嗦,就是太简略,一笔带过。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9小题第3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不少学生启示不恰当。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责任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隋唐至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很零散。但书上涉及这段的知识并不多,应该是好掌握的,只是教师在教学这段历史时,要把有限的知识讲透讲明,教师不要存在畏难情绪,讲清割据的相同之处,讲清割据的特点,在割据的承前启后中去把握。越是这类知识,越要仔细研读大纲教材,弄清大纲的要求,理清教材的脉络,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突破难点,统一之后的割据战乱连连,人民痛不欲生,割据之后的人心必向统一,渴望和平。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政权更迭,头绪多,知识散,学生学起来比较头疼,教师教学也不太顺畅。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之间的史实学生特别容易搞混,经常张冠李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脉络梳理清,存在的时间引导学生搞明白。具体时间虽然不要求掌握,但存在于哪一时段一定要对比清楚,尤其是三次议和主要内容不要混淆,要让学生明白战是暂时的,和是主旋律,战中争斗,和中交往。这段历史相对于统一王朝,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要次一些,但它毕竟也对历史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些轨迹不能抹杀,它们也有其发展特点,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共同推动着历史滚滚向前。

2、注重能力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第6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

一、选择理由:七年级学生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的头一年,他们在小学时没有接触过历史课,所以历史课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因而对于他们来说培养学科兴趣就尤显重要,而且七年级又是初中三年的基础一年,因此选择七年级做试卷分析就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典型性。

二、试卷说明:

1、命题意图:历史学业考试试题本着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考试不仅能够喜欢历史课程,而且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改进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式,增强其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其学习质量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命题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内容。

3、命题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中国历史》教科书

4、试题预期难度:0.70—0.80左右。

5、考试方式:闭卷

6、试卷结构: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7、试卷的价值取向: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每套试题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本套试题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四点:①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例如第

2、

12、26题。②列举“贞观之治”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例如第

3、

8、

9、24题。③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例如第

18、25题。④了解宋代的节庆活动,从而让学生从中汲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例如第23题。

三、试题结构:

1、试题数量及结构:

2、试题类型及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①预期难度与实际考试难度基本吻合。说明本次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是合适的。②川原和西山大部分学校平均分都能及格,有利于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历史学科地位的稳固。③千渭初中的优秀率达到了将近45%,说明该校对历史学科教学重视,且该校教师基本上以区级以上教学能手或新秀为主,教师素质高也是重要原因。

2、试题优点

就7年级试题来说,优点是:①出题人能紧扣课本,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能有效把握和指导平时的教学和学习;②重难点突出,考查全面,准确,提问准确,并能联系现实,且题型多样;③注重培养情感,试卷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④试卷呈现方式出现新变化,出现了辨析题。就整体而言这套试卷,有助于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提供指导,有利于增进7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

3、存在问题

当然本套试题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①试题存在互相提示现象;②专业味道太浓;③地方史知识渗透不够;④识图题图印得不够清楚等。这将在以后命题中加以改进。

五、学生答题分析及今后教学方向:

1、学生基本功较差。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较多。应加大对学生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现象较普遍。应利用图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记各种知识点,避免混淆。

3、时间类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应利用编歌谣等多种记忆方法,强化对这些重要时间知识点的记忆训练。

4、缺乏答题技巧,不能学以致用。这个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慢慢养成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

5、答题缺乏条理,知识点不明确。要引导学生培养条理清楚的答题习惯。

6、审题不明,归纳总结能力差,分析问题能力欠缺,导致答题不理想。还需在日常教学中,依照课程标准,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二)

一、试卷概况

本套试卷分选择题(40分)与非选择题(60分)两大类,非选择题又有辨析题(18分)材料解析题(22分)与问答题(20分)。从题型、题量、与内容要求上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无偏题怪题,难易程度恰当。

二、试卷特点

1、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选择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

3、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4、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6、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如材料第24题:既以时间为经,考察了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又以地域为纬,考察了四川地区的工程与三国时期的政权名称,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网络,而且还与乡土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29题以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贡献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时还考察了文字与造纸术的知识点,涉及知识点多达数十个,综合性特点十分突出。

7、试题体现了乡土特色。注意在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一个趋势。

8、试题图文并茂,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我校实行的是开卷考试,从考试结果上看来,整体情况正常,单选题及格率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能够掌握,但由于知识面大且容量多,学生对各课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识点易混淆。

2、材料题失分较为严重,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阅读材料不仔细,丢三落四。

2)在审题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历史基础知识欠缺,学科基本素养不够。

4)阅读面狭窄,相关知识太少。

3、材料题与问答题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语言运用、组织不过关,书写潦草,语文素养较差。从卷面上看,东拉西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字迹潦草、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非历史素养问题所反映出的是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差,基本素养欠缺。

四、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校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能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2、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能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带来能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5、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6、继续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本次期末考试中及格的人数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还是比较多的,因此这学期要更加重视培优辅差工作,关注学困生,避免两极分化的加大。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三)

一、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为闭卷试题,满分为100分。从试卷题型看,试卷分为五个大题,25个小题。其中:第一题为选择题,共20个小题;第二题为简答题,共2个小题;第三题为材料解析题;第四题为分析说明题;第五题为探究题。从考查内容看,试卷着重考查了从史前时期到秦汉时期的历史。其中,第

一、二大题侧重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第

三、

四、五大题,则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依据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考查内容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试题的难度看,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尤其是第三大题,依据材料,层层设问,第一问到第五问,由易到难,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分析;既突出了对课本重点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总的来说,这是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总体上不是太好,主要表现为尚未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基础知识有些薄弱;缺乏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等。下面就各题情况做一简单分析:

第一大题选择题满分40分,学生一般得分在30-36。其中

3、

9、13小题错的学生最多。

第二大题简答题满分16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3-16分。总体上较好。

第三大题材料解析题满分14分,学生一般得分在8-12分。其中第五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做得较差。

第四大题分析说明题满分14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0-12分。其中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南北方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结构截然不同?)学生在做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只能写出南北方气候条件的不同特点,而不能进一步说明地穴式房屋和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因此都只能得2分。(满分为4分)

第五大题探究题满分16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0-14分。本题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学生的答题情况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其中,

1、3问联系最为密切且分值均较大,学生要答对基本上两题都对,要错都错。这是造成两级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整改措施

第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方便学生梳理知识。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问题导学,逐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入手,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第7篇: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

从这次初一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等,题型符合中考的命题特点。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跨度大,如21的的第1小题,第23大题的

1、2小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21考查了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江南经济的开发,秦的统一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在一个大题突出了对诸多重点知识的考查。22题突出了对丝绸之路的考查,第23题突出对科技文化知识的考查。这些题目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三道大题最后一问都为开放性题目,问题由易到难,突出层次性。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图片材料运用较多,但图片材料全部选自课本,两段文字材料选自课外材料。结合现实热点材料来考查学生历史知识。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题量有点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

二、学生做题情况分析

1、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1小题第

1、2问,学生失分较严重,失就失在不能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平时对知识死记硬背,针对题型的变化无从下手。没有掌握解答材料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这就是平时对课本历史图片学习忽视造成的。再加上平时这类题训练较少。造成明明答案很简单的题学生却硬是不会做。原因还是对这类题型很陌生。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开放性题目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同时这类题目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这类题目学生的答案呈两极分化,有答得非常精彩的。也有答不到点子上的,或是直接不答。

2、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3小题第4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成就突出,请你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就为例,各举一例说明。有很多同学只答出书法或只答出绘画方面的成就。要么只答出了作者或只答出作品,导致该题失分较多。

三、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英语专业下一篇:物业经营管理激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