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试卷分析

2023-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历史上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试卷基本情况分析本试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注重基础知识,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择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 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择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 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审题能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3、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能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三、改进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

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3、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背下来。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一些生产实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启发学生通过学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应用。

6、恰当选择和组合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自制教具,充分运用实物、标本、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重点、难点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尊重学生,与时俱进,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王洋

2016年1月17日

第2篇:七年级上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一、原始成绩分布情况分析(担任多个教学班的,要逐班分析)

1.班级:七年级3班 应考人数:65 实考人数:65最高分:56 最低分:8平均分: 29优秀率(90%):0 良好率(80%):0 合格率(60%):0 从总体看来,该班成绩分布情况:30-50分学生人数较多,优秀生、良好生无。 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基本知识点了解不清楚,背诵少,基础题错误比较多,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点、典型性错误的分析

(一)试题内容分析

1.试题覆盖面全,难度较大,接近中考试题。 2.阅读材料,学生不会正确审题,答卷较差。 3.问答题学生不能准确审题。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阅读材料题学生失分较多。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课上画出的重点不能准确记忆。 3.理解能力差,对材料不理解,找不出重点句、关键词。 4.答题时语言组织能力差。

三、对教学工作的反思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2、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4、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回答问题的能力。

5、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清晰,字体工整,卷面干净。

教师 俎本航

2017年1月

第3篇:七年级上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1)

七年级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咱果学校:张勇

一、试题情况分析:

本次历史试卷采用闭卷考查的形式,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1、题型:本次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选择题为单项选择, 非选择题为填空题、识图析图题、判断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和探究题。

2、题量与分值:选择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非选择题有6道大题15道小题,共50分。分值分配合理,题目难易适中,学生一般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3、试题特点分析:

(1)本次试卷难易适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选择题大都是考查较简单的单一知识点,但题干设计巧妙,学生需认真审题才可看出答案,但38和40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须认真分析才能作答。

(2)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如选择题中的

6、8和19题、非选择题第37题第2小题和第40题第

1、

3、4小题,学生若只是死记课本知识是难以作答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整体情况:

本次七年级考试人数为176人,总分为9147分,平均分为51.97分,其中80分以上23人,占13.07%;60分以上59人,占33.52%;不及格的117人,占66.48%,其中40—60分有65人;最高分98分,最低分2分。

(二)学生答题情况:

1、选择题完成较好,非选择题失分较多

2、失分原因分析: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

三、改进措施:

1、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

从这次初一学生的历史试卷来看,出现了很多空白试卷,且学生的试卷书写相当潦草,胡写乱写的学生很多,不及格人数占参考人数的1/3,成绩令人瞠目,同时为初三历史教学埋下了隐患。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历史学科,从而导致成绩低下,对此情况,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使学生下半学期成绩能够得到提高。

2、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历史学习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因此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于课本一些重点知识一定要反复落实,要使学生能正确书写下来,避免书写错别字,要使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学生掌握准确无误。

3、对课本上涉及到的文言文要加以讲解。 由于七年级是中国古代史,所涉及的一些资料大多是文言文,所以对于课本出现的一些文言资料要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到位进而掌握相关知识点。

4、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重视单元小结、同类知识的总结及比较,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有明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单元学习主题也要重视讲解,要让学生掌握单元主题。

5、复习时要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规范、答题技巧的训练。 初一阶段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认真答题的训练,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读题,规范答题,同时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第4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08——2009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高村镇实验中学

刘文彦

2006—2007学考试阅卷工作刚刚结束,我们对学生的历史试卷,认真进行了成绩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 基本情况

1、题型、题量及分值

闭卷部分: 单项选择题25个小题50分。

开卷部分: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题中日关系,28题读图回答问题,29题唐朝与清朝对外政策的对比,30题西藏问题。

2、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5小题:唐朝时期,被誉为中银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崔志远,相当部分学生错选为A,此题得分率只有0.56,这是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第25小题: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A、梁山泊义士尊晁盖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C、孙行者大闹黑风山D、曹操煮酒论英雄本题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6小题第

2、3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第30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对**的反动言论进行驳斥,这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许多考生在答经过时不是答得啰嗦,就是太简略,一笔带过。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9小题第3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不少学生启示不恰当。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责任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隋唐至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很零散。但书上涉及这段的知识并不多,应该是好掌握的,只是教师在教学这段历史时,要把有限的知识讲透讲明,教师不要存在畏难情绪,讲清割据的相同之处,讲清割据的特点,在割据的承前启后中去把握。越是这类知识,越要仔细研读大纲教材,弄清大纲的要求,理清教材的脉络,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突破难点,统一之后的割据战乱连连,人民痛不欲生,割据之后的人心必向统一,渴望和平。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政权更迭,头绪多,知识散,学生学起来比较头疼,教师教学也不太顺畅。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之间的史实学生特别容易搞混,经常张冠李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脉络梳理清,存在的时间引导学生搞明白。具体时间虽然不要求掌握,但存在于哪一时段一定要对比清楚,尤其是三次议和主要内容不要混淆,要让学生明白战是暂时的,和是主旋律,战中争斗,和中交往。这段历史相对于统一王朝,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要次一些,但它毕竟也对历史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些轨迹不能抹杀,它们也有其发展特点,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共同推动着历史滚滚向前。

2、注重能力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第5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初一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有 66人,其中80分以上的有

人,占参考人数的

%;60分以上的有

人,占参考人数的

%;平均分为

分;最高分为

分,最低分

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

从这次七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等,题型与中考试题相吻合。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如第二大题的第1小题,第三大题的

2、3两个试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第三大题的第一小题,对丝绸之路的考查,第二小题对三国知识的考查,第四大题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考查,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有如第三大题

(一)题的

2、3小题设计较难,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如第一大题的

1、

8、9试题,第三大题的

(一)的

2、3小题等,命题灵活,侧重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题量有点大,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部分学生得满分30分,70%的学生得分在24分左右,有一少部分学生成绩太差,得分4—8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

7、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非选择题

1、按顺序排列朝代,全对的占30%,得2分的占40%,有个别学生得0分。

2、

3、4题学生做的不错,失分主要是3题的A、C,学生不能正确的书写答案,错别字较多。整个

(二)大题,学生做的不错,失分较少。

(三)材料分析题

1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学生得分大多在6---8分之间,失分主要是(2)、(3)小题,学生对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和地名不能准确掌握,知识学的比较死,从西域引进的水果,学生能全回答正确的较少。

2题考查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所出的题目不难,但考查面广。其中(1)(3)题比较简单,(2)题稍有难度,难在审题上,尤其是,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学生答不出来。这个试题学生得分大多在7---8分。这个试题不仅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还把学生的档次很好的拉开了。 3题考的是两次改革,学生得分多在5分左右,失分主要是(1)题和(3)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试题的问法,很多学生产生了歧义,因而导致出错。

(四)综合探究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6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08——2009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高村镇实验中学

刘文彦

2006—2007学年度考试阅卷工作刚刚结束,我们对学生的历史试卷,认真进行了成绩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 基本情况

1、题型、题量及分值

闭卷部分: 单项选择题25个小题50分。

开卷部分: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题中日关系,28题读图回答问题,29题唐朝与清朝对外政策的对比,30题西藏问题。

2、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5小题:唐朝时期,被誉为中银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崔志远,相当部分学生错选为A,此题得分率只有0.56,这是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第25小题: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A、梁山泊义士尊晁盖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C、孙行者大闹黑风山D、曹操煮酒论英雄本题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6小题第

2、3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第30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对**的反动言论进行驳斥,这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许多考生在答经过时不是答得啰嗦,就是太简略,一笔带过。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9小题第3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不少学生启示不恰当。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责任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隋唐至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很零散。但书上涉及这段的知识并不多,应该是好掌握的,只是教师在教学这段历史时,要把有限的知识讲透讲明,教师不要存在畏难情绪,讲清割据的相同之处,讲清割据的特点,在割据的承前启后中去把握。越是这类知识,越要仔细研读大纲教材,弄清大纲的要求,理清教材的脉络,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突破难点,统一之后的割据战乱连连,人民痛不欲生,割据之后的人心必向统一,渴望和平。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政权更迭,头绪多,知识散,学生学起来比较头疼,教师教学也不太顺畅。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之间的史实学生特别容易搞混,经常张冠李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脉络梳理清,存在的时间引导学生搞明白。具体时间虽然不要求掌握,但存在于哪一时段一定要对比清楚,尤其是三次议和主要内容不要混淆,要让学生明白战是暂时的,和是主旋律,战中争斗,和中交往。这段历史相对于统一王朝,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要次一些,但它毕竟也对历史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些轨迹不能抹杀,它们也有其发展特点,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共同推动着历史滚滚向前。

2、注重能力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上一篇:节约粮食国旗下讲话下一篇:酒店客房部奖惩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