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

2022-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

对数学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瑕疵的探索

【摘要】 我县初中数学使用的教材是新人教版(2012年版),对于老教材出现的一些错误,新教材作了很多修正,但笔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新教材也存在着一些瑕疵: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材;欠缺

我县初中数学已经全面采用新人教版(2012)初中数学教材.笔者对新、老教材进行了对比,发现新教材对老教材出现的错误有所修改,内容编排上也有所变动.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教材真的是做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一名农村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教材是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媒介和载体.我们在教材面前不应该是被动地执行者,应该主动地去做一个研究者、开发者.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的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新教材中存在着一些小小的瑕疵,如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等.这些瑕疵严重影响了这块“美玉”的价值,可能会给一线的数学教师带来了一些困惑. 下面笔者就结合这一学期使用新教材的感受对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012年版)中存在的一些瑕疵与同行作一些探讨.

瑕疵一: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

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11页,安排的是“1.2.4绝对值”,它写到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如果a > 0,那么|a| = a;

(2)如果a = 0,那么|a| = 0;

(3)如果a < 0,那么|a| = -a.

新教材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新教材在此之前并没有明确告之学生:“a > 0,意思就是‘a是正数’;a < 0,就是‘a是负数’了呢?”笔者特地仔细翻看了新教材的前10页,并没有找到.新教材既然在此之前并没有指出,一般学生又怎么会知道呢?我们再翻过一页,到第12、13页,发现新教材接下来才介绍有关有理数大小的规定同[2]:“(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以及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方法,包括如何运用绝对值的知识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所以笔者认为新教材知识体系安排不够合理,使学生会在构建知识体系上产生先后顺序混乱的困惑,笔者建议编写这本新教材的专家对这一问题有所考虑.

瑕疵二: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帖子:

一道小学数学题目:“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

这只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目,然而小学4年级“阿仔”给出的答案不是数字,而是一句话:“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规.”阿仔的妈妈cacahua将题和答案贴上了微博.

小孩是纯真无瑕的,有什么说什么,看到这样看似趣怪的答案,我们数学老师估计要生气,并暗自惊叹:“吓死宝宝了!”然而这个答案当时却获得了广州交警的肯定:完全正确.

很明显,这道题给出的数据违反常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教材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请看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99页第6题同[2]:

两辆汽车从相距298 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比乙车速度的2倍还快20 km/h,半小时后两车相遇,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笔者在讲解这题时,已临近下课.笔者在学生的众目睽睽下开始解答,以乙车速度为未知数x的方程里,解出x = 192时,笔者当时下意识地叫道:“糟了,肯定是我做错了,不是方程列错了,就是方程解错了.”笔者的学生,有的暗自得意,等着看老师的笑话,大概心里这样想:“哈哈,老师出错了”;有的则表现出惊讶的表情:“老师怎么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出错了呢?”可能是这样想的.

笔者当时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

“在生活中,你们谁见过这辆汽车的速度?世界上的所有上高速的汽车,哪有跑那么快的?慢车车速就达到192千米/时了,那另一辆快车的车速又是多少呢?”

学生很快算出是404千米/时.这时,学生也开始怀疑了.因为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中有规定:“高速公路应当标明车道的行驶速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公里,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0公里.”所以笔者认定这道数学题目的答案数据是违反常识的,所幸的是教材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做了相应的修改.

瑕疵三: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

2012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上)第79页里,先是通过三个问题列出了这样三个方程:

(1)4x = 24;

(2)1700 + 150x = 2450;

(3)0.52x - (1 - 0.52)x = 80.

再由这三个例子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同:上面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而老教材七年级(上)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比较一下新老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新版里新增了“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笔者认为新教材的定义比老教材要好一些.在2012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下)第88页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4]却是这样的:“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和),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在同一套数学教材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却没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笔者认为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不够严密,甚至有前后矛盾之嫌.还有教材中这样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笔者仍然认为不够严密.

为了更好地阐明笔者的观点,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1)4x + 3 = 5x - (x - 2).

这个式子是等式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有等号,表示的是相等关系,因此是等式;

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吗?按照教材的定义当然是,因为它是含有未知数x,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所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它,这个等式(方程)实际上就是:

(2)4x + 3 = 4x + 2.

很明显,无论取何值,这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都不可能相等,也就是说无论取何值,方程都是不成立的.当然,我们要给学生讲清楚,这里所指的“方程不成立”,是指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方程还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不成立”与“某等式不是方程”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方程成立”和“某等式是方程”意思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上面所举的这两个方程无解.但无解的方程也是方程,尽管仔细辨析,这个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等式”,是矛盾方程.如果我们拿新教材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去对照的话,这两个方程完全符合该定义的,也就是说,按照新教材的说法,它就应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方程可以分为恒等方程、矛盾方程和条件方程,而我们初中所学的方程一般都是条件方程,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都是条件方程.所以这两个是矛盾方程,但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再来看一个恒等方程的例子:

(3)4x + 3 = 4x + 3.

这个例子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等于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对吧?所以,按照新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同样,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这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它是个恒等式,是恒等方程.x取任何数,都能使该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对于条件方程,我们都知道在复数范围内,整式方程解的个数等于方程的次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应该这样定义:

形如ax + b = 0(a,b是常数,且a ≠ 0)的方程,叫做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x是未知数.

既然说到了这里,笔者顺便提一下:我们去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既然在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包括移项、去括号、去分母、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一般步骤方法”在后,而“建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前,那就应该在教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之后,按建构学问之构想,也应该及时的归纳概括一下.譬如可以作这样归纳:“在本书中,到现在为止,我们所解过的方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或者不含分母,或者分母中不含未知数,将它们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变形后,都能化为最简形式ax = b(a、b是常数,且a ≠ 0).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我们把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岂不是更好.

这是笔者在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 上册)》(2012年版)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三点瑕疵.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各位初中数学教育同仁和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 1月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3]课程教材研究室、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 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3版.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作者:郑晴怡

第2篇: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将正确答案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每小题3分,共60分) 1.我国境内最早人类发现于(

)

A、四川省

B、云南省

C、贵州省

D、山东省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水稻种植是在(

A.黄河流域

B、珠江流域

C、长江流域

D、淮河流域 3.禅让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是(

) A、.黄帝、尧、炎帝

B、启、炎帝、黄帝、

C、炎黄、部落

D、尧、舜、禹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于(

) A.公元前1600年

B、公元前1046年

C、公元前771年

D、公元前2070年 5.我国最早的文字来源于(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6.下列哪项不是战国时期的 (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 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7.秦国强大的原因是 (

)

A、 重视兴修水利

B、 铁器的推广

C、商鞅变法成果

D、 牛耕的推广

8.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辩证思想的是(

)A、孟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飞 9.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在(

)

)

A、 战国时期

B、 西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夏商时期

10.秦长城东到辽东,西至(

) A、鸭绿江

B、嘉峪关

C、临洮

D、 东海 11.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是(

)

A.刘邦、陈胜 B、项羽、吴广

C、刘邦、项羽

D、陈胜、吴广

12 西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官员管辖新疆,其中最高军政长官名称为(

)

A、 安西都护

B、 伊犁将军

C、北庭都府

D、西域都护

13.下列选项中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有 (

)

①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

②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③班超为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作出了贡献 ④张骞通西域 A.①②③ B、 ③ ④②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春秋和战国共有的国家是 (

)

A、 韩赵魏

B、秦赵魏

C、齐楚秦

D、 秦楚魏 15.丝绸之路从西方运往汉朝的商品是 (

) A、漆器

B、丝织品

C、铁器

D、石榴 16.被后世医学界称为外科鼻祖的是(

) A李时珍

B张仲景

C华佗

D扁鹊 17.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指

A、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

C、敦煌莫高窟

D、秦始皇陵兵马俑 18.下列人物中《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是(

) A、汉武帝

B、黄帝

C、孔子

D、华佗

1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

) A、商朝

B、唐朝

C、夏朝

D、秦朝 20.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

)

A、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B、 加强全国的统治

C、 排除异性诸侯

D、建立军事屏障,团结同族诸侯 二.非选择题( 共40分)

21.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请回答:(1)改进造纸术的是谁?什么时期改进?(4分)

(2)他用哪些原料来造纸?( 2分)

(3)这种纸有何优点?(2分)

(4)此人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分)

22.毛泽东《沁园春》中的词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请回答:

( 1)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4分)

(2) 为了实现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

汉武在思想方面采取什么措施?(2分)

( 3)汉武为实现大一统,拓展疆域,派哪两位大将北伐匈奴?(4分) (4)汉武为实现大一统,加强中央的经济权,统一铸造什么货币?(2分) (5)秦皇统一六国在哪一年?(2分)

(6) 秦皇为巩固统一,发展经济采取哪些措施?(8分)

23.他是春秋末年鲁国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封建时代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请回答:(1)材料中的他是谁?(2分)

(2)他的思想主张由哪两部分组成?(2分)

(3)他的言论记录在哪部作品里面?(2分)

(4)他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2分)

第3篇: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分析

2014~2015学第一学期初一历史试卷分析

庞村中学 常小芳

期末考试是检验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试卷质量的高低决定能否很好检验一学期的教学成绩。下面对本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基本情况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四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探究题。可以说题型多样,内容全面。

从题量上看共四个大题,设计出了20个问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全面检测出课标上中国古代史部分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有从教科书上选取,也有课外的理解性材料,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结构及特点:

(1)本试卷具一定的创新,如:题型上的多样性,不再是一味的材料解析题。 (2)试卷能够较好的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

(3)本试卷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材料解析题部分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有话说,起到很好的效果。又有一定的区分度,改变过去照搬的习惯,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4)试题设计整体较合理,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书本基础知识占67%,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识占33%),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三)试卷情况: 此次考试的结果让人较为担忧,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不够牢靠,这与我们的学生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同时也反映出历史教学的负担仍然较重。历史是闭卷考试,应在七年级时就着重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去记忆书本上重要知识点的习惯。这对于今后的历史学习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利的。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部分学生对于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中图片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3、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如“材料二董仲舒的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一题有不少学生将的内容作为答案。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4、第二大题简答题,部分学生答得比较好,多数能讲出理由。但部分学生回答时考虑不够周全,口语化严重。此题出现少部分学生无作答情况。此题整体得分率较低。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应加强审题的训练。解题思路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要强化学生组织答案的条理性和规范性。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对教材的重视,避免材料解析题出现口语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平时要求学生要细以看题,不要因为粗心造成漏题没答。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教学中多联系实际生活,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尽量用课本来组织语言。加强对学生答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强调课本知识的应用,注重题目设问的多样性。

6、平时多提醒学生要注意卷面。

第4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的表格中。)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

2、隋朝政权的基础是(

)

A、北齐

B、东魏

C、西魏

D、北周

3、和右图人物无关的史实是(

) A、 建立唐朝

B、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观点 C、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D、注意“戒奢从简”,节制享受欲望

4、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契丹萧太后

B、慈禧太后

C、武则天

D、吕后

5、唐朝长安城内繁华的商业区叫做(

)

A、坊

B、市

C、瓦肆

D、勾栏

6、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

) A、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C、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D、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7、“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

)

A、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 B、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C、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D、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

8、唐朝初年,下列名称中还未出现的是(

) A、回鹘

B、匈奴

C、吐蕃

D、突厥

9、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

A、北庭都护府

B、西域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新疆行省

10、今天的印度半岛在唐朝时被称为(

) A、波斯

B、大食

C、大秦

D、天竺

11、下列是对鉴真和玄奘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他们都是唐朝僧人

B、他们都在对外交往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C、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都是为了向所到国家传播佛学 D、他们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12、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诗圣”之手(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3、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安石

14、右图作品字体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它的作者是(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王献之

15、我们要加大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力度,这是因为(

) A、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壁画和大量佛经、文书 B、里面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它的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D、大部分洞窟是南北朝时期开凿的,年代久远

16、建立辽国的是(

)

A、元昊

B、完颜阿骨打

C、铁木真

D、耶律阿保机

17、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

A、西周与东周

B、西汉与东汉

C、西晋与东晋

D、东魏与西魏

18、宋朝粮食产量居首位的是(

)

A、小麦

B、玉米

C、高粱

D、水稻

19、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20、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习俗有较大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们服饰自由,各取所好

B、农村百姓住房较简陋,贵族官僚宅第则相当宏丽 C、食物已相当丰富,东京的夏季甚至有冷饮

D、由于缺马,人们出行多用牛车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答题卡 〈只交答题卡〉 一. 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辨析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18分。其中,第

21、22小题各3分,第

23、24小题各6分。请写出试题中错误的史实或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21、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大运河。

错误:

理由:

22、南宋都城东京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错误:

理由:

23、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的吐蕃人是维吾尔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他们的杰出赞普尺带珠丹统一青藏高原,开始了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错误:

理由:

错误:

理由:

24、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洛阳桥,以及唐朝印制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活字印刷品——《金刚经》,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

错误:

理由:

错误:

理由: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下图文字说明:这是1974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宋中型远洋商船。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0吨以上。)

材料二: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广州、

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国商人是中国海船的常客。 材料三: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市舶: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亦指海外贸易。) 请回答:

(1)请在材料二的划线处填空。(2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当时外国商人成为中国海船常客的原因。(4分)〈答出2个要点〉

(3)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请利用材料

二、三,分析其中的原因.(4分)〈答出2个要点〉

26、阅读材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请回答:

(1)这首诗反映了宋朝什么节日的景象?这一节日在今天的名称是什么?(4分)

(2)宋朝至今仍然保留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请写出两个。2分)

(3)假如你是北宋中期四川的一位富商,在这一节日来临之际,要从成都购进500匹上等丝绸待售,你将选择使用下列哪一种货币进行支付?为什么?(4分)

你所选择的货币:A、铜钱

B、铁钱

C、交子 —— (

)(2分) 理由:

(2分)

四、综合题(本大题有2小题,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0分,共2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2分)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分)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4分)

(4)下列4幅两宋与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A.

B.

C.

D.

错误: ______ < 填字母>(2分)

理由:

(2分)

28、在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的节目中,两位挑战者正在就“如何评价唐太宗李世民”展开对擂。

(1)请你给这两位挑战者提供两条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4分)

(2)两位挑战者正在辩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请你为他们举出一例唐太宗时唐政府与西藏友好往来的例子。(2分)

(3)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

”。(2分)

(4)主持人要求挑战者用一句话来评价唐太宗的统治,请你帮他们写出来。(2分)

历史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DACB

DBACD

CACBA

DCDBA

二、辨析题

21、错误:隋炀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大运河 理由: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22、错误:南宋都城东京 理由:南宋的都城在临安

23、错误:维吾尔族

理由: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错误:尺带珠丹

理由: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赞普是松赞干布

24、错误:洛阳桥

理由: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赵州桥

错误:活字印刷品

理由:唐朝《金刚经》是雕版印刷品(唐朝采用的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北宋才出现)

三、材料解析题

25、(1)市舶司、泉州(2分)

(2)中国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抗风力强,能战胜惊涛骇浪;(2分)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2分)

(3)海外贸易获利丰厚(2分)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2分)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26、(1)元旦、春节

(2)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3)C;理由:因为交子便于携带(安全)

四、问答题

27、(1)契丹(2分)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2分)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2分)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2分) (4)C.(2分)

理由:南宋在辽灭亡后才建立,南宋和辽不可能同时并立。(2分)

28、(1)请你给这两位挑战者提供两条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4分)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合并州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完善科举制度。(只答其中两个即可,每个得2分) (2)文成公主入藏(2分) (3)贞观之治(2分)

(4)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2分)(答“贞观之治”只得1分)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shti/cuyi/77938.htm

第5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分析

2010—2011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试卷试题设计新颖,试卷的知识覆盖面大,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达到了考查创新意识、应用意识、综合能力的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试卷对数学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本卷试题设置了适量的开放性、时代性、综合性试题,加强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增强问题的趣味性、真实性和情境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导向。试题特别重视体现三维目标的考察,是本次试卷的亮点。

二、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参考人数为72人,参考率为100%,总分3068分,平均分42.6分。及格人数为18人,及格率为25%,优秀人数1人,优秀率为1.39%。最高分82分,最低分11分。

三、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选择题1~30小题):第1-10题学生完成得很好,其余题除大部分学生答题较差,主要错因缺少分析问题的能力,审题不清。

第二大题(连线题):本题得分较好,除少数同学对个别历史事件和人物连线错误外,多数同学都能做对,10分中得分在8分以上。

第三大题(填空题)本题计10分,多数学生答得较好,得分在8分以上,个别失分是对基础知识识记不够。 第四大题(材料分析题)本题计13分,部分学生对材料所展示的历史事件不太清楚,理解分析能力较差,所以对提出的问题答得不够全面,个别同学甚至张冠李戴。

第五大题(简答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及分析能力。学生不能客观、公正、全面的进行分析和评价,有些回答过于片面,有失公允,所以得分一般。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主要原因。本次试题基础题所占比例大,容易题占60分左右,从答题情况看,材料题失分相对较多,主要原因是基础不扎实,对课本知识生疏,相当一部分后进生表现尤为突出。

2、审题不仔细是造成失分的又一主要原因。

3、平时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过死,灵活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尤其表现在对课本上的一些变式问题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死搬硬套,照猫画虎,因而得分率较低。

4、整体表现为缺乏良好的思考和解题的习惯。

5、平时检测密度力度不够,只注重了新课程的教学而忽略了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尤其对课本知识掌握不熟练,对规律探究性问题缺乏归纳和分析的能力。

6、转差工作不够细致,效率不高,往往事倍而功半,只注重了对学生的辅导而忽略了对学习效果的检测,方法不灵活,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第6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卷月考

七年级历史月考测试卷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 (25×2分)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蓝田人 D.元谋人

2、“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3、人和动物与很多的相同之处,你知道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会不会使用天然火 B.会不会制造工具 C.会不会语言交流 D.会不会直立行走

4、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用火堆驱赶野兽和照明

5、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6、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7、半坡氏族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 A 彩陶 B 黑陶 C 白陶 D 黄陶

8、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禹

9、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

A.选举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10、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社会呈现“天下为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 B.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C.人们之间互相谦让 D.没有战争,和睦相处

11、标志着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 ) A.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 B.大禹建立起夏朝 C.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D.原始农耕的出现

12、下列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于夏朝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3、下面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 .禹传位给伯益 B. 禹传子,家天下C .舜传位给禹 D. 启打败有扈氏

14、“炮烙之刑”是哪个国王残暴统治的表现?( ) A.夏桀

B.商纣

C.周厉王

D.盘庚

15、周文王任用的贤才中最著名的是 ( ) A.伊尹 B.姜尚 C.共伯和 D.姬旦

16、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了西周( ) 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郡县制

17、迄今为止,在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最重的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大型青铜立人像 D.青铜神树

18、夏、商、西周是以什么生产为主的社会(

) A.青铜制造业 B.商业 C.农业 D.畜牧业

19、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勾践 20、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

A.桂陵之战 B.城濮大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21、下列各项中,搭配不当的是( ) A孙膑——围魏救赵 B赵括——纸上谈兵 C重耳——退避三舍 D晋文公——尊王攘夷

22、齐桓公任用谁改革内政和军制( ) A.伊尹 B.管仲 C.姜尚 D.伍子胥

23、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是由下列哪一诸侯国分裂而来 ( ) A. 晋国 B.齐国 C.鲁国 D.卫国

24、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部的是( ) A.秦 B.燕 C.楚 D.齐

25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国家是( )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晋国

二、填空题(2分ⅹ6)

1.我国发现的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居民是 2.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 3.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是 和 而位于成都平原的独特青铜文化是 4.春秋五霸分别指 、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和秦穆公。

三、材料题: 右面是两幅古代房屋的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8分)(1)写出图A和B房屋样式的名称。

图A ;图B (2)最早建造A、B房屋的分别是哪里的居民?

四、列举题

(1)分别列举夏、商、西周各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以及亡国之 (16分)

(2)列举战国七雄(7分)

五.依据右图回答问题:

(1)右图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其内容是什么?

(2)在这些等级中,哪些人属于贵族?

(3)“国人暴动”主要是由哪个等级的人发动的?

第7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

同学们,欢迎你们步入历史殿堂!提到历史,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真正走进历史,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给你乐趣,也能使你聪慧,更能告诉你

许多做人的真谛,还能给你直抒胸怀的机会。同学们,在两个多月的学习中,你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和体会,潇洒地走进历史展室,一展各自的亮丽风采吧!

一、慧眼识珠(请把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单选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

A.北京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 的部落联盟首领 (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 )

A.晚500年 B.早5000年 C.早500年 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 )

A.文王 B.伊尹 C.盘庚 D.纣

6、 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 )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07年 D.公元221年

7.史书记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战国 D.夏朝

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 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甲骨文 D.铭文

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 )

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秦完成统一

12.下列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A.张衡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班级 姓名 分数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

A.战国 B.西周 C.商朝 D.夏朝

14.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 )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15.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16.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7.下列不属于西周分封制内容的是 ( )

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给亲族、功臣

B.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要向周天子纳贡

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国王纳贡

18.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国王是 ( )

A.舜 B.尧 C.禹 D.启

19.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使用骨针缝衣②使用天然火③种植水稻④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20.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的决定性战役的 ( )

A. 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2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22.陈胜、吴广起义与历代农民战争不一样,其独特的历史作用是 ( )

A.首先提出“平分田地”的口号

B.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后世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C. 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

23.我国最早的全国规范文字是 ( )

A.隶书 B.楷书 C.小篆 D.甲骨文

24.佛教起源于

A.西域 B.欧洲 C.古印度 D.大秦 ( )

25.《史记》记述了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

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26.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因为 ( )

A.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B.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 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人做了大官

27.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始于 (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辟

28.某人想从东向西沿“丝绸之路”考古,他会先后经过 ( )

A.长安 → 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B.河西走廊→西亚→新疆→欧洲

C.长安 →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河西走廊→长安→西亚→欧洲

29、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

A.王羲之的字 B.顾恺之的画 C.石窟艺术 D.青铜器

30. 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加强了汉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A. 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一条通道

D.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二、列举题(18分)

1、列举古代史以少胜多的战役(3分)

2.列举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6分)

3、举出本册书中著名的雕塑艺术成就三例(3分)

三、材料分析题(第一题12分第二题10分,共22分)

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4分)

(3)请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6分)

2、阅读下列材料:(10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请回答:

(1)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变法?(2分)

(2)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分)

(3)它的历史作用如何?(2分)

四、填一填(7分)

请在右图方框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7分)

五、各抒己见(共14分)

1、《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还看今朝。” ----毛泽东

(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2分)

(2)这两位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有人说秦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眼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8分.注意评价人物要全面!)

答案:

一、1C、2D、3A、4C、5C、6B、7C、8A、9C、10D、11D、12B、13C、14B、15C、16B、17D、18D、19A、20C、21D、22B、23C、24C、25B、26B、27C、28A、29C、30C

二、

1、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也可列其他)

2、(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削弱封国实力(颁布“推恩令”)(3)强化监察制度 (中央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3、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秦陵兵马俑

三、

1、(1)北魏孝文帝。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3)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2、(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2)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工;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3)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齐、楚、秦、燕、赵、魏、韩

五、秦始皇、汉武帝.

(1)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为:

1.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

2.他制定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

3.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

4.北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灵渠,开发南疆)。

说他是个暴君,是因为:

1.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他修建阿房宫和长城等,给人民带来繁重的劳役负担;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刑罚严酷。(只要回答出其残暴统治即可)

所以,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

上一篇:镇改革工作总结下一篇:成语的正确运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