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山水画有独特的意境美, 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对意境的解析过程中, 又有不同的理解。应当说, 意境不是虚幻的, 不是定式化的, 尤其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中, 意境之妙能对山水画进行恰如其分的解读, 所以, 有必要对意境的做进一步解析。

一、意境的基本内涵

意境是只有中国人能够理解的特有词汇, 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与中国绘画的神韵、传神有很大关系。东晋时期顾恺之提出“传神”论, 使中国画从初始就在高层次的艺术品评上进行了规范和限定。意境一词的基本内涵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 既生于意外, 又蕴于象内。中国画不是写实的, 它是写意的绘画形式, 这种绘画形式就要给观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那么, 这就要求画家把自己的情感, 熔铸在要表现的对象中去, 观者通过画家的作品, 能够产生新的联想, 产生画外之画, 境外之境, 这些都是意境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山水画的意境美

正如苏东坡所说, 他形容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可以说,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的诗歌是分不开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 先有诗歌, 后有山水画, 山水诗的形成, 促进了山水画的演进, 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显著特点。中国画讲究诗情画意, 国画的意境审美, 是画家主观刻意营造的, 使画面内涵更加丰富, 意蕴更加深远。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并不是一种形式, 它带给我们的意境感受有多个方面。包括荒寒之美、宁静之美。崇高之美、飘逸之美、淡雅之美、苍色之美, 这些意境美的构成, 与画家心境有关, 与时代的背景有关, 重点是画家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要把这种感受和体验, 体现在绘画作品之中。山水画来自于自然物象, 自然物象本身是客观的形象存在, 这也就是山水画的客观之象, 再与画家内心情感相结合, 将自己的“情”与自然的“景”相结合, 产生那种空灵之美, 把这种空灵之美与诗意之美相结合, 形成了艺术上的意象。这种意象再继续向上升华, 产生了更加宽广、更加宽阔的空间, 这就是山水画的意境美。当然, 山水的意境美本身也与山水画的内容题材有关, 一幅山水画本身就是自然当中的山水空间, 它最适于传达中国传统审美当中的意境美。所以说, 中国历代画家都会以自然风光, 以自然景观为切入点, 进行山水画山水空间的意境营造, 这也是画家必须具备的中国画基本功之一, 是画家主观的情思, 融入到客观的物象当中, 让观者产生更加丰富的艺术感受, 带给观者的感受是不同寻常的, 这样, 它所形成的山水画意境才是与自然完美统一, 才是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三、山水画意境美的艺术表现

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 要求画家对自然景观描绘要有艺术上的取舍, 也就是说, 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一定要高于生活。要在自然物象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造, 这样艺术的再造, 就能够把我们对物象最基本的认知, 形成意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1]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表现分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如崇高之美, 代表性作品为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作品中一座大山扑面而来, 堵住了我们的视线, 让我们不得不仰视他, 去感受它的雄伟。作者以深厚的笔墨功夫, 细致入微的刻画, 把大山那种浑厚感、厚重感, 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仰视的艺术表现, 带给我们对山水意境的崇高认识。其二, 审美意境中的荒寒之美。例如元代倪瓒作品, 近景总是几株枯树、几块坡石, 空白的水面, 远处有淡淡的远景处理, 给我们带来秋风萧瑟、空镜寂寥的意境感受, 这是山水画家把内心的情感, 通过山水语言把它表现出来, 这种极其主观的富有情感的艺术表现, 促成了极具个性的新的意境美。再如现代画家卢禹舜先生的艺术作品, 他以画《神静八荒》最为著称。作品取自北方的山水景观, 但是他并没有对北方山水进行如实的描绘, 而是以一种沉静、神秘的情感, 表现北方的一种博大、深沉的艺术情怀, 拓宽了北方山水的艺术语言, 把中国北方辽阔博大的山水景观, 同神秘、宏伟、崇高的艺术情感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山水画意象, 甚至神秘并带有抽象意境的审美意趣, 成为黑龙江地域的自然景观向山水画艺术转换非常典型的案例。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家, 由于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尤其在思想意识中, 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 既有对自然的关照, 又有对现实的哀思, 通过他们的情感熔铸, 将个体的小情境, 上升到中国山水画的大意境, 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魅力, 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意境美在艺术史中薪火传递。

摘要:意境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特有的表现方式, 也是非常贴近于中国山水画的一种艺术传达, 本文从艺术理论的阐述到山水画实践案例的层面, 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进行解析。

关键词:山水画,意象,意境

注释

1[1]蒋孔阳, 朱立元.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1999:236.

上一篇:数字化背景下档案双套制管理模式的再思考下一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IT人才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