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分析探究

2022-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今年省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 省政府、省教育厅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下大力气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特别是在辽宁就业创业。这是在辽宁全面振兴发展关键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现状

2018年全省共有毕业生30.4万人, 截至8月31日, 就业率为91.46%, 较去年同期提高0.68个百分点, 省内就业率为66.55%, 较去年同期提高1.82个百分点。

从地域上看, 在辽就业人数为20.3万人, 在辽就业率为66.55%;省内生源毕业生18.7万人, 省内生源占比为61.43%。沈阳、大连共接收省内就业人数的66.05%;其他各市共接收省内就业人数的33.95%, 约2/3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沈阳和大连市就业。

从院校上看, 部属院校就业率为90.50%, 在辽就业率为37.40%;省属高校就业率为92.65%, 在辽就业率为71.21%, 市属高校就业率91.69%, 民办高校就业率89.09%。

从专业上看, 研究生的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等专业, 本科生的航海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等专业, 专科生的铁道机车车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铁道通信信号等专业, 偏重于第二产业, 并与我省产业结构契合度较高, 签约情况较好;而研究生的口腔医学、艺术设计、法律等专业, 本科生的艺术设计学、音乐学等专业, 专科生的艺术设计、法律事务等专业, 偏重于第三产业, 对口、定向的需求不高, 签约情况较差。

从签约单位情况看:到其他企业就业毕业生最多, 占就业总数的63.72%, 其次是到国有企业就业毕业生人数, 占就业总数的14.33%;升学占就业总数的9.52%;到科研医疗单位、教育单位、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数, 分别占就业总数的4.78%、4.05%、1.72%;出国、自由职业、参军、基层项目就业人数均不足就业总数的1%。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

1.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1) 地方政府普遍缺少吸纳大学毕业生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意识。地方政府长期以重大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发展, 更多重视投资、用地、项目等规划, 对大学生就业重视程度不够, 现有人才政策执行不到位, 特别是缺少人才引进、培育的配套政策和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扶持政策。

2) 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与省内高校对接渠道不畅。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人才供求信息多方对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更多是采用一对一的方式特事特办, 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制度规范, 就业政策措施、人才需求信息不能快速、有效地传递到高校和学生, 导致人才需求、培养和就业三要素难以形成良性互动。

3) 就业信息共享渠道不畅。目前, 现有的人社、教育等政府信息平台是以发布企业就业信息及各地招聘会信息为主, 政府还没有形成收集、整理、定期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的制度机制, 还没有一个综合、权威发布各地经济产业政策、人才需求导向、就业创业政策, 以及省内就业形势、行业现状、薪酬水平分析研判等信息平台, 导致学生个体出现了解市场需求难、企业定向选取人才难、政府动态掌握就业真实情况难的“三难”现象。

2.企业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 企业用人策略受经济影响较大。目前在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 企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用工需求减少, 薪酬偏低, 人才供需减少。我省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同类别岗位工资差异较大, 如理财顾问岗位, 沈阳薪资为2500—3500元, 四川成都为4500—5500元;律师助理岗位, 沈阳、大连薪资为2500—3000元, 广州、上海为5500左右。省内各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营销类岗位, 沈阳、大连薪资为2000—4000元, 鞍山、抚顺、锦州薪资为1500—2000元;软件工程类岗位, 沈阳、大连薪资为3500—5000元, 鞍山、阜新、盘锦为1500—3000元。同时, 一些国企受历史、管理体制影响, 编制超编、近亲繁殖、论资排辈现象严重, 导致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停滞, 进一步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加速人才外流。

2) 校企合作的利益难以协调。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数是以高校和企业自发的、短期的、利用感情和人脉维系的合作为主。由于缺少国家、省级层面的总体设计和激励、保障制度, 企业作为市场中理性的经济主体, 对于人才的需求一般都是个性化、小批量的, 导致委托定向培养、订单定制培养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 吸纳大学生省内就业的能力有限。

3.高校与社会在人才供求矛盾突出

1) 学科设置与我省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多侧重于服务业等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 与我省以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钢铁冶炼等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合得不够紧密, 造成了省内人才市场供需矛盾。一方面, 高校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无法在省内消化, 外流严重;另一方面, 则是我省一些支撑性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短缺。近年来, 各有关高校虽然限招、停招、撤销了不适应社会需要、就业质量低的专业点和专业方向, 增加了一些符合辽宁产业特点的本科专业, 但受培养周期的制约, 与辽宁专业紧密结合的成效还未完全显现。

2) 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传统模式有待改进。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往往分别由高校和企业来完成的, 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相对于行业企业的需求导向往往是滞后的, 紧跟经济发展步伐, 超前设置、调整专业的能力不足, 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行业企业需要不匹配。

3) 创新创业机制不完善。省内高校多年的科技资源和研发优势与辽宁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校企合作成果在省内转化率不高, 高校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尚未充分转化成推动辽宁创新发展的新动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融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组织机构缺乏统筹设计, 就业和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

4) 毕业生择业观念仍存在偏差。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 政府、高校及社会对毕业生就业宣传教育引导不足, 使得毕业生的就业愿望和择业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 “趋城就业”“趋利就业”“有业不就”“慢就业”的现象较为突出。“十二五”期间, 省内到沈阳、大连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接近总数的2/3, 其他12个市只占1/3, 而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比例还不到10%。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地对策和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做用

1) 着力实现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大学生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 抓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质上是人才问题, 把大学生留在本地就业, 就是在为本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因此, 要坚决克服省属高校归省里管, 大学生就业与本市无关的错误思想, 把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抓好“一带一路”、辽宁自贸区、重大项目建设等倡议的实施, 积极吸引外资, 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 增加第三产业比重。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大力营造营商环境, 释放小微企业活力, 实施“多证合一”改革, 研究进一步减少前置审批项目, 促进市场主体发展, 扎实推进“个转企”升级, 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紧跟“互联网+”时代大潮, 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知识服务、共享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 积极购买和推广相关产品和服务,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2)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开发面向基层、偏远地区、艰苦行业的就业项目, 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辽西北计划”等现有基层就业项目, 确保优惠政策的连续性。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制定高校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积极探索通过财政出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对在省内就业的大学生, 可提供政府廉租房和购房贷款优惠, 对创业的大学生, 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要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大厅, 整合中介机构和碎片化资源, 为大学生提供工商注册、项目推介、法律咨询、资金筹措、成果转化等一站式服务。同时, 做好就业政策解读, 制作就业创业政策小册子, 逐条逐项进行解答, 让广大高校毕业生知晓政策。

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 对大学生初次创业者和创业带动就业的, 给予一次性补贴和创业资助;对在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的大学生, 给予场租、水电费补贴。对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给予奖励。同时, 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创业给予一次性补贴, 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

4) 助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依托“政校企”联盟, 鼓励高校依托学科和资源优势, 与国有企业、与产业集群聚集城市建立校企、校地研究机构, 共同组建研究团队,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高校面向国有企业开放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技平台, 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 根据企业需求提供订制科技服务, 助推国企发展, 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

2.建立行业企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对接机制

1) 制定服务全省高校就业和创新创业的总体政策、配套政策和具体目标, 促进各地制定推进落实的具体措施, 并定期组织督促检查;

2) 协调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做用, 向高校传递促进行业发展、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建设的人才需求导向和创业就业优惠政策, 有效解决行业企业与高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把挖掘、收集、整理本行业用人需求, 对接高校人才培养, 为毕业生就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下大气力做实、做好。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围绕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调整、新设学科和专业, 大力开展订单、定制式人才培养, 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促进产业人才队伍结构优化。要积极主动与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岗前培训基地、就业基地和创业基地, 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服务辽宁振兴发展。

3) 引导用人单位特别是省内企业, 紧紧把握辽宁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和振兴发展的机遇期, 放眼长远, 从保民生、促发展的角度, 创造条件、克服困难, 提前进行发展布局和人才储备, 尽可能多地从省内高校招聘毕业生, 增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为实现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储备人才,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聚集有生力量, 不断增进辽宁人民福祉。

4) 指导全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 引导高校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推进高等教育更加贴合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巩固传统优势专业,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 “关、停、并、转”就业持续低迷的专业。

3.打造就业大数据平台建设

建议搭建全省大学生就业大数据平台, 进一步对全省大学生就业供需两端要求进行深度梳理和分类, 实现供需关系按地域、学校、企业、行业、学科专业等方面的快速筛选匹配和供需数据的交互共享, 为全省就业创业趋势研判、预测提供数据支撑, 提高就业岗位信息精准化推送水平。该平台主要实现以下功能:一是由各地负责整合本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项目建设及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需求情况、各类优惠政策;二是由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负责整合行业发展规划和省级层面项目的人才需求情况, 定期对行业发展形势进行分析研判, 建立行业需求定期通报和发布制度, 省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就业趋势研判推动高校专业调整和改革发展;三是由各高校负责定期上报本校大学生就业、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情况及学生签约、求职信息, 由省教育主管部门形成有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报告;四是由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发布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企业就业需求和各类招聘信息;五是各级就业服务、教育部门做好对接, 将大学生就业大数据平台与人社部门实名制就业监测系统整体或部分联通, 整合就业创业咨询服务、培训和帮扶政策, 并跟踪未就业、二次择业人员情况.

4.加大督导检查评估力度

建议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和制定本地区促进大学生就业配套政策情况, 作为省对各市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就业结果为导向的就业资金分配制度, 定期督查, 推动落实。将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纳入对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考评体系。建立就业评价机制, 成立第三方评价机构,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作为高校领导班子年度实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作为对高校办学规模核定、计划安排、专业调整、经费投入等决策的重要依据, 逐步实现高校财政拨款从“投入型”向“绩效型”转变。强化督导检查, 对全省高校进行全覆盖式督查, 对履职不到位、未完成就业率目标的高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 进行问责和约谈。

摘要:促进大学生就业特别是在省内就业是提高我省人力资本质量、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对策建议, 以便为政府留住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分析研究

上一篇:气相色谱法在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检测应用下一篇:铝锂合金研究历史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