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数学教学

2023-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鲁教版数学教学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活动教学建议(鲁教版)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活动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一节为例,通过活动教学策略的设计,探寻地理活动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活动建议

一、活动教学解读

教材简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等主要内容。教材首先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对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人口迁移和流动原因的兴趣。然后通过对概念的解释,进而讨论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时空特点,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归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动因与效应。本节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学生已具备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等相关知识,加之日常生活中对人口迁移和流动现象均有感性认识,可以将学生已有经验与所要学习的知识相结合。同时,历史教材中也会涉及相关的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等知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本质。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只是在具体的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过程中,各因素的权重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选取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讲解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對区域发展的影响。

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①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变动曲线”图,说出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从直观具体的数据判断,目前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模式。②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图,分析为何两组数据此升彼降?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产生质疑并生成问题:是不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只与出生死亡有关?如果不是,还与什么有关?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又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③通过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④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师结合教材精选案例材料,开展人文地理的合作学习,归纳人口移动的动因和产生的效应,感受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活动过程建议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建议】①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变动曲线”图,说出南京市的人口增长模式。②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图,分析为何两组数据此升彼降?

【设计意图】以乡土地理为载体,通过直观数据显示,培养学生读图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人口迁移和流动),从而认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又激发地理学习热情和兴趣,变枯燥为有趣。

【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习过程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它推动着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活动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活动建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以本校学生彭子涵的实际情况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讨论并判断下列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①彭子涵的父母来南京工作,彭子涵从盐城转入我校高一(8)班读书。②彭子涵的父亲在江宁开发区找到了工作,于是把家搬到了江宁。③彭子涵的姑姑在美国定居,彭子涵利用暑假去美国探亲。④未来的彭子涵成了著名的彭教授,要去德国交流学习一年。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抓住其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分歧,结合对不同的定义理解和归纳交集,从住址变更、空间移动、时间限度等维度,明确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概念并能加以区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活动后续】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周琦,目前效力于休斯敦火箭队,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活动3: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时空特点

【活动建议】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展示欧洲殖民地的开发、三角贸易、国际务工人员流动、世界人口迁移等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图1-2-1“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和图1-2-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表1并分组展示。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开展人文地理的合作学习,在图文到表格的转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及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中思维碰撞,重视问题生成。

【活动练习】总结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如表1)。

【活动后续】①教师展示知青上山下乡、闯关东、雁南飞、民工进城返乡、中国人口迁移等图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时空特点(如表2)。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工厂企业,调查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南京的生存状况,完成调查表(如表3),并撰写调查报告。

活动4:人口移动的动因

【活动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活动建议】教师展示安史之乱、闯关东、孔雀东南飞、知青上山下乡、雁南飞、三峡库区移民、美国四次人口迁移等图文资料,并引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结合“2005—2015年中国人口省际迁出率分布图”,引导学生讨论分析:①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②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③除上述因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着人口迁移?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学界研究成果,让学生重视研究过程,从具体的人口迁移过程中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加深学生对人口移动的动因理解。

【活动练习】归纳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往往起主导作用,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 、 、 等是主要因素。②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环境因素中,

、 、 、 等是最主要的。③ 、 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特殊影响,其中 、 、 、 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活动5:人口移动的效应

【活动内容】通过课堂辩论,辩证分析人口移动的效应。

【活动建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15,组织学生自愿分组进行辩论:近年来,江苏省人口迁移量增大(苏北以迁出为主,苏南以迁入为主),这种现象将会对苏北和苏南分别产生什么影响?正方:利大于弊,应该鼓励。反方:弊大于利,应该限制。要求:以苏北或苏南为例,表明观点,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有思维深度的问题,促成课堂辩论,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合理引导人口迁移的重要性,认识人口迁移的动态平衡,客观理性地看待人口移动的双向及正负效应。

【活动练习】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据此完成(1)~(2)题。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作者:李飞

第2篇: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摘 要:“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城市与地理环境”的一部分,是学生认识城市的开篇,是人文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复习课教学设计以乡土案例为抓手,通过对昆明龙头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析,将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表现和进程以及城市化问题的解决等知识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等。同时,通过“产—城—人”的关系将人文地理中有关人口、产业及城市的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城市化;案例教学;教学设计

一、考纲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行为动词是说明,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实际的案例资料,引导学生从资料中归纳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能够辩证地看待城市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考纲要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试题研究:如表1所示。

二、教材分析

从章节来看,本课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是学生认识城市的开篇。由于是高三复习课,所以从整个知识体系来看,本节内容既联系了第一单元人口部分的内容(发展中国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特点),又结合了第三单元的产业活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是人文地理部分知识的大综合,同时又联系了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本节课要实现前后知识的整合和思维提升,体现高三复习课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应对如图1所示。

四、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理解城市产生的前提及城市随时间的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产业活动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分析城市发展如何与地理环境相协调,探寻解決城市病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以生活中的案例来理解城市化相关知识,加强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环境的能力,为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如表2所示。

六、教学过程

五环节教学进程设计如表3所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吕淑琦.找准知识原点——以中图版“城市化”为例[J].地理教育,2014(07):46-47.

[3]陈昊.谈地理案例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 [J].地理教育,2015(12):48-49.

作者:孙青 饶雯雯

第3篇:《祝福》在人教版、苏教版及鲁教版的同文异编比较

《祝福》是鲁迅作品入选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被多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科书同时选用,比如鲁教版、人教版、苏教版等。“比较同一文本在不同教科书中的不同设计,对于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精神、领会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深入分析和把握选文乃至理性地审视教科书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旧人教版也历来选编该文,本文主要比较和分析《祝福》在旧人教版、新人教版、苏教版及鲁教版四套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同文异编情况,反思教材选文系统编排的适切性。

一、选文编排比较,反思单元编排的适切性

各版本与《祝福》一起组元的文章不尽相同。旧人教版在第四册第一单元:《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荷花淀》;新人教版在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苏教版在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的“永远新的旧故事”版块:《祝福》、《边城》,另外该专题还有“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和“总借俊眼传出来”(《林黛玉进贾府》)两个版块;鲁教版在必修四第三单元“洞察世道沧桑”专题:《祝福》、《雷雨》、《高老头》。

新旧人教版都是按文体编排的,选文包括中外小说作品。苏教版和鲁教版是按专题编排的。苏教版“欣赏”范围太笼统,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说是“永远新的旧故事”。完全可以把《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合成一个版块,这样最少内部清楚地分为散文和小说两个版块。另外,三个版块的命名与编排也给人随意和牵强的感觉。“一花一世界”对写景的两文适合,记人的两文却有些牵强。鲁教版“洞察世道沧桑”的专题名称确实适合这三篇选文的人文内涵,但是把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有很大区别的文学样式编排在一起,不利于文体知识和文体视角的教与学。苏教版和鲁教版这样的编排有刻意求新的嫌疑。像这样突出强调人文内容组元的编排,叶圣陶先生早就批评过:“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2]很多教师也不认同完全的人文编排,好似“苏教版”能给教师在教学中以更大的选择空间,但实际上并不利于单元教学目标的建构[3]。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而作品的表现形式(体裁)是学生要由外向内走进文本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笔者认为,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专题来编排单元未尝不可,但是专题编排也不能无视文体,要选择适当的选文组合,并以适切的专题来统领。

二、单元导语比较,反思教学目的的适切性

单元导语能够折射出编者的意图,指示着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新人教版的单元导语:这个单元学习中外小说。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基本要素,……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苏教版: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永远的寻觅和追逐。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谷中的一条公路边,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驾车人:“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这片激情的森林,仔细地品味美,品味情趣丰富的人生。鲁教版:世道沧桑,悲欢生死,演绎出几多感怀伤情的动人故事!其实,生活中有阴霾,更有阳光,有感伤,更有幸福。学习中思考,实践中体悟,擦亮一双慧眼,丰满一对羽翼,从容面对生命中的风吹浪打!

人教版的单元导语简介了小说的文学常识,明确了单元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欣赏小说人物形象和语言,并介绍了欣赏小说人物形象和语言的方法。这样的导语言简意赅,能有效地引导教和学。苏教版意在鼓励学生欣赏和体会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但缺少方法的指导难有效实现。笔者以为,“标语牌”的引入让人觉得有些突兀,“阿尔卑斯山”与后面“文学这片激情的森林”也衔接不上。鲁教版导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该单元的学习来洞察世道,应对生活。它存在与苏教版相似的弊病,单元导语凌驾于文本之上,没有关照到本专题选文的不同体裁。所以,人教版的教学目的更易实现和更具可测性,因而学生更能掌握方法实现举一反三。苏教版和鲁教版教学目的看似更体现人文性,其实难具体把握。

三、课后练习比较,反思练习设计的适切性

练习设计既是对教与学的检测,也是对教的要求、对学的提示。下面对四套教科书的练习设计进行比较。旧人教版共有4道题:一是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二是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包括“祝福”为题的意味、外貌的变化、环境描写的作用;三是分析文中的句子和语段;四是讨论祥林嫂的悲剧原因。新人教版:一是讨论祥林嫂的悲剧原因,与旧版第四题一样;二是分析文中的句子和语段,只是对旧版的语段顺序略有调整并增加了两个语段;三是从文中找出三次写祥林嫂外貌的语句,并分析其生存状态;四是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苏教版的课后练习有五道:一是以“太不公平了——”为开头,谈谈初读作品的感受;二是把想象的故事和原文比较;三是阅读提供的关于小说情节的名言,交流鉴赏小说情节的心得;四是讨论文中的多处描写;五是讨论鲁迅作品的“看”与“被看”。鲁教版单元后与《祝福》有关的练习有:一是文学茶座:1.讲故事。先在小组内分别讲述《祝福》的故事;然后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在班上讲解。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的角度叙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从祥林嫂的角度进行自述。3.精彩语段赏析。分别从三个文本中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仔细品味,然后与同桌交流你的阅读感受。4.分组讨论。祥林嫂有无反抗精神、怎么死的?二是模拟法庭(对“祥林嫂之死”作一次特别的法庭审判。此处练习题面不需要加括号);三是编演课本剧:1.以小组为单位,从《祝福》中各截取一个典型片断,改编成戏剧。2.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从《雷雨》全剧中各自选出最感兴趣的片断;通过讨论,明确表演的方式与技巧;最后选定演员,组织演出。提供的学习资源是:越剧《祥林嫂》唱词和评剧《祥林嫂》唱词。

新旧人教版练习设计没有太大的变化,主旨是考核小说三要素的内容,观照到导语提出的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这两个要点,侧重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比如:语段鉴赏题。人教版都是指明了重点语言,给出提示,让学生体会并回答问题,给人感觉是把树上的果子放到了学生手里。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句话如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着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题实质就是引导学生体会长句和短句在表达气势上的不同,可以先要求学生自己改写句子再与原句进行比较。笔者以为,可以去掉提示,让学生自由筛选出语言信息进行鉴赏,让他们去跳摘果子。还可以加设:除了以上语段,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语言值得和大家鉴赏体会?找出一两处相互交流。因为鲁迅的语言都是值得玩味的。这方面鲁教版就做得很好,“精彩语段赏析”题就是让学生自找语段并体会交流的。

苏教版的练习设计具有新意,侧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文本的人文性,和导语保持一致。苏教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看似更利于学生发挥,但少了鉴赏小说思路和方法的提示,这样的练习也难达到预期,比如第三、第五题。有些练习设计值得推敲,比如第二题让学生顺着假设的线索想像故事:假如祥林没有死……祥林嫂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贺老六没有死于伤寒,阿毛也没有被狼吃掉……“我”对于祥林嫂的疑惑不是说“我也说不清”……首先,第一条线索中为什么突然改成“祥林”而不是“祥林嫂”?让人觉得别扭,是漏了一字,还是刻意求新?不得而知;其次,在已经学完文本后,学生能想象得到吗?和鲁迅的经典文本相比,这道练习有些虚设的感觉;再者,就算学生想象出个故事来,也能比较一下。那编者此题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对文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笔者颇感疑惑。所以苏教版练习和导语一样让人觉得设计很有新意,也符合课标人文性的要求,但实际操作却让人觉得含糊不清、无从把握。

比较而言,鲁教版的练习设计富有新意,能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达到一定的训练目的。“文学茶座”检测内容包括按课文顺序和转换叙述视角的故事复述、自主筛选语言的语段鉴赏、祥林嫂死因分析等;“模拟法庭”是对祥林嫂悲剧根源的进一步形象地探究;“编演课本剧”则是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再创造,并提供了两个戏剧唱词作为资料参考。以上练习都具有可操作性,都能真正实现,并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就《祝福》一文的编排而言,人教版改革步伐不大;而苏教版和鲁教版这样的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也有很多不足,有待改进和提高。粤教版、华师大版、语文版等未选用《祝福》。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像《祝福》这样的经典篇目的编排,才会使鲁迅作品焕发永恒的魅力,并为不同时代的师生接受,才不会有鲁迅作品“淡出”乃至“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悲哀。

参考文献

[1] 钟峰华.高中语文新课标教科书相同文本不同设计的比较——以《雷雨》为例.语文建设,2006(1).

[2]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张新洲.苏教版与人教版语文教材之比较.探索争鸣,2007(6).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作者:刘艾清

第4篇:鲁教版一上《画》教学设计

第一课《画》

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此诗,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美的熏陶。 教学设计: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还记得谜底?老师再出两个谜语,看那个小朋友能猜出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谜语诗《风》

4、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第5篇:鲁教版初三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15

初三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孙裴江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80分,总体来看,成绩只能算一般。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二 、教材分析:本学期内容有五部分:

第一章 因式分解

;

第二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第三章

数据的分析;第四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第五章 平行四边形

期考试前两章,后半学期后三章。

因式分解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分式是“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研究,研究方法与整式相同.如: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分式、分式方程)的过程,经历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基本性质以及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发展符号感. 分式既是前面学习的数与式的知识的引申,又是后续学习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的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教学. 在素材呈现上,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日趋多样化,因此,教科书有意识的安排了一些例习题,以条形统计图、折线图、扇形统计图等多种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本节课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第二层次,认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出现对于丰富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节课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构建直观的、形象化的平行四边形表象,不仅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使学生能够在教材提供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提供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展开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材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使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

5、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还提供了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

三、课时安排

本学期教学时间约为19周,分配如下:

第一章 因式分解

3周

第二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4周

第三章 数据分析

期中复习考试

2周

第四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3周 第五章

平行四边形

3周

期末复习考试

3周

四、教学进度:期中前:

1、

2、3章,期中后:

4、5章

五、作业优化设计:位似中心的确立;课题研究围绕初中生学习兴趣与教师教学方式关系进行展开;课堂教学围绕“深入学习洋思经验,深化问题意识教学,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展开教学。

六、教学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与旧知的联系,提高思维能力.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观察与欣赏中体会知识,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

2、恰当地把握扎实基础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操作实践中认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不流于形式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避免评价的统一性。

3、恰当地把握实际背景题目的难度,关注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在设计与创造中应用,真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时间与空间。

4、积极探索,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活动和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5、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以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

第6篇: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为了搞好本期教学工作,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使自己真正成为时代前进的促进派。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自己对各项法律法规有更高的认识,做到以法执教。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1班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41人。六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六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六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四、教材章节分析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本章的主要内容、地位及作用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图形展开研究,包括图形的形状、构成、性质、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图形的截面,图形的方向视图等。

这部分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

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是认识到事物的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要亲自去展开与折叠、切截,亲自去观察、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从而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章《有理数》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重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的理解。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列代数式,单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 重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难点:对单项式系数,次数,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整式是简单代数式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整式表示有关的量,体现了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数的理解。本章中列代数式,去括号及合并同类项是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求代数式的值在中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重点: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解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学习其它方程的基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利用方程思想可以使许多实际问题变得直接易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具体教学策略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进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9.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开学准备周

第二周: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共12课时)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课时) 1.2展开与折叠 (2课时) 第三周:1.3截一个几何体 (1课时) 1.4从不同方向看 (2课时) 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1课时) 第四周: 回顾与思考 (2课时) 第一章测试 (3课时)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 (共21课时)

2.1数怎么不够用了 (1课时) 2.2数轴 (1课时) 第五周: 国庆长假 第六周: 2.3绝对值 (1课时) 2.4有理数的加法 (2课时) 2.5有理数的减法 (1课时)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时) 第七周: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时) 2.7水位的变化 (1课时) 2.8有理数的乘法 (2课时) 2.9有理数的除法 (1课时) 第八周: 2.10有理数的乘方 (2课时)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课时) 2.12计算器的使用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1课时) 第九周: 第二章测试 (2课时)

第三章 整式的加减(共12课时) 3.1字母能表示什么 (1课时) 3.2代数式 (1课时) 3.3代数式求值 (1课时) 第十周: 3.4合并同类项 (2课时) 3.5去括号 (1课时) 3.6探索规律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1课时) 第十一周:第三章测试 (2课时) 第十四周: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共15课时) 5.1你今年几岁了 (2课时) 5.2解方程 (3课时) 第十六周:5.3日历中的方程 (1课时) 5.4我变胖了 (1课时) 5.5打折销售 (1课时) 5.6“希望工程”义演 (1课时) 5.7能追上小明吗 (1课时)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复习与考试

第7篇:鲁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知道怎么做好自己的教学计划,只有做好计划,我们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鲁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好几个优秀生(包括语文考100分、99分的,最差不低于95分的)转走了……而插班生的学业情况不容乐观。上学期语文期末平均分近94分——它基本上会成为不能超越的历史。

暂且说说老生情况: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在听说读写方面进步很大,具体表现在:

听说:平时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难上,发现同学间的水平差异大,自信心强,语言面貌好,但交际的仪态有待加强。

读: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但能读出自己的理解的同学不多,因此,加强朗读训练仍然是语文课堂的重点。另外,阅读理解能力,许多同学有待加强。

写:学生的书写习惯好,书写大方、工整、清楚。但有少数几个人的作业不认真。

写作:写日记每周写一篇,但有个性的日记少,一些比较好的都是敷衍了事,缺乏质量。

在学习态度方面,本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如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能按时完成各科作业;课前做到预习新课,并有一定的搜集资料能力,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课后能做到认真复习;课外能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乐于展示活动成果。但是,一部分孩子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上课时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另外还有几个学生学习态度散漫,作业马虎潦草,特别是回家作业需要家长的督促。

本学期的新打算:我把教育的重点继续放在紧抓课堂常规和学生口头语言规范上,并加大阅读、写话的训练力度,努力培养学生循环日记、读课外书摘记等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再循序渐进地落实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努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整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其茁壮成长。

至于人数很多的新生,摸底、教学——任重而道远。

二、教材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三、学期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四、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第三单元: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第四单元: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第五单元: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第六单元: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第七单元: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八单元: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五、具体教学措施

1、课前努力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教学中,还要好好利用、开发课程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努力结合课题研究,严格要求自己,大胆尝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

2、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民主、和谐气氛的创设,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课堂上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

3、关注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引导。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还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整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习惯的培养上,特别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加重要。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强化训练及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中受到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

5、精心设计作业,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抓好反馈环节,使学生养成及时订正作业错误的良好习惯。

6、严格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注意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具体工作:

识字写字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指导学生熟练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阅读教学:课内,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导读”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课外,重视阅读的激励和指导,认真实施读书工程,利用晨诵、午读时间让学生多诵读优秀诗文,培养语感,促进积累。开展“一学期精读一本书”、“一周浏览一本书”活动,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在多种形式、多种作品的读书活动中感悟、积累、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点拨引导,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外,本学期还要继续重点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特别要训练学生发言声音要响亮。

习作教学: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平时要加强小练笔的练习,日记的指导及评价,并在本学期里培养学生每周至少写三篇日记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另外,本学期还重点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综合性学习:能查阅有关资料,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参加简单的学习、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总结。对自己身边的事,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充分利用教材,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五(4)班这学期共有学生68人,其中女生35人,男生33人。我已经任教这个班级语文课兼班主任工作三年了,我非常喜欢这个班级的孩子。这个班班风正,学风盛。他们热爱阅读,书写漂亮,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学习努力。应该说,班级里也有一大批各方面素质很不错的学生,像史宇翔、杨洪钰、任佳盈、杨子玉、刘玉丹、李扬、王睿颖等同学,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方面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不过也有智商暂时落后的孩子,以及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他们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这些学生学习自觉性也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像这些孩子都需要老师给予特别的指导、监督,都需要给予特别的爱与关注。

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看,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本班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不同层度地受到了教育,有了一定的进步。 本班中还有

五、六个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本学期我打算从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抓起,注意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其积极性,形成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另外,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序编排。教材编写时,把《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六年制第五学年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这些训练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语文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安排在第

九、第十两册教材中。本册教材有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从纵向看,第一条线索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训练点;从横向看,按横向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把阅读、听说、习作训练组成单元。力求做到每个单元听说读写训练的目标明确。在确定了各单元的训练目标以后,根据单元目标编选课文和练习。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进西部,永远的童年,语言的艺术,他们让我感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走进信息世界,作家笔下的人,异域风情。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个综合性学习。第一次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题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只记不写。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

(二)是要求会写的字,15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力目标:

5、在阅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以及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的文章的阅读。

6、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9、在习作方面,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

10、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1、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立志报效祖国。(2)憎恨剥削制度,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3)热爱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教育学生爱惜时间、艰苦奋斗。

(5)教育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四、教学重点

(一) 读写重点

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留心观察生活,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3、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搜集积累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表达.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5、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6、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7、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8、抓住主要内容,揣摩状物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二)习作教学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学写简单的书信、发言稿、研究报告等应用文。

3、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

(三)口语交际

1、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稍作准备后能当众作简单的发言。

2、学会通过讨论策划活动、学习介绍自己 、交流趣事和学习劝说、讲故事、表演课本剧、聊热门话题等。

(四)综合性学习

1、搜集积累精妙的语言,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

2、初步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五、教学措施:

1、开展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重视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加强提高学习自觉性,端正学习目的,注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同学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配合学校完成素质教育的多项教育措施。

4、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鲁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本册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除去第八组,共有29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5篇。

二 、学情分析

1、学生思想状况

本班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欠缺,由于少数差生的因素,学习风气不浓。

2、学生语文学习状况

本班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良莠不齐,差生占班级学生总人数约25﹪,优生较少,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值得庆幸的一点是:多数学生机械性的记忆较好,语文的学习成绩整体一般。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2、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3、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半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

2、其次,教学每一个主题时,更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五、教学措施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

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2、把我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第二个是“文章的详写和略写”,第三个是“文章的叙述顺序”。

3.要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要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

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选读课文的教学

教材后附有5篇复习材料,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如果选用,可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单元,也可在期末集中安排,作为综合复习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自己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

(四)“积累·运用”的教学

“积累·运用”的内容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读读背背”中分别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等内容。“读读背背”,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积累语言,学生只要能做到熟读成诵就行,在理解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练习时,教师不要作具体的讲解。学生如果提出问题,可作适当的指点。

“口语交际”要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交际目标要明确,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但对于辩论、演讲等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给与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

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本册在“积累·运用”中安排的7次习作训练,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应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2、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3、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4、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主要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比如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教师有意识的把生字分好类,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生字,或利用口诀,或把握生字的特点或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再比如在说话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让其自由的表达意思。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语文 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上要与课内教学密切联系,形式上要活泼有趣,使学生乐于参加。可以把表演,竞赛,游戏引进课堂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1)在识字学词方面,培养了独立识字的能力,特别是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的能力。

(2)在阅读方面,注意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教给读书方法,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教给快速默读的方法,而且在每学一篇课文前都要进行预习,养成了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

4、 深入班级,做好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注意积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资料,建立优生档案,将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爱好,特长,各科学习情况等记录造册,以后定期记录学生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工作。

5、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讲明要求,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况,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及

时表扬和批评。为了防止优生产生骄傲情绪,要加强对优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6、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鲁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四大部分。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等栏目。

(二)学期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认识200个字,会写220个字;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初步使用钢笔书写正楷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3.习作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8次左右。

4.口语交际

能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能简要转述;能向人请教,与人商讨;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人;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同学上课思维比较活跃,积极举手发言,但也存在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的状况。经提醒后,会有短时间的改善。书写习惯有所改进,但仍存在较随意的学生。个别学生作业拖拉现象也有较大的改进。

习作写话,要养成学生搜索素材、积累素材的习惯,培养认真检查所写的话的习惯,把每一句话写清楚,写通顺。

三、教学措施:

(一)识字、写字

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

把写字的任务妥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二)阅读

1.练习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默读的练习也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注意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

3.领悟表达的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教材中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对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教材中都采用了启发式,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有的是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教师教学时要注意这个特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经历这样的领悟过程。

4.积累语言。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

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引向课外进行观察,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还可以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

(三)口语交际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充分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这一特点,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上出特色。如,进行以交流为主的口语交际,首先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讲的内容讲清楚;还要设法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再如感谢和安慰,这次口语交际,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或引导学生回忆,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如果能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面对面地感谢、安慰,或模拟情境表示感谢、进行安慰,效果可能更好。

(四)习作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主要方法是多写多练。每学期的八次习作,应切实抓好,使学生练得确有成效。但仅有这八次远远不够,必须以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常练笔。结合课文的阅读进行练笔和写日记,都是有效的形式,教材中已经作了一些安排。但是,教材中的安排毕竟是有限的,需要老师们在用好教材的同时充分发挥创造性,为学生的多写多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注重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9篇: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设计鲁教版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点

教材由“故事引导”、“共同探讨”、“走进生活”、“我的成长”和“创新实践平台”五个模块组成。确立生活主题单元,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搭建起以生活逻辑为主,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机结合的内容体系结构,实现教材的生活化。

将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国情教育有机整合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体现教材的综合性。

以多元、多层次活动设计引领教学。按照“情境探究―提供价值标准、方向引导―案例启发的路子,把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知识点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关注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价值判断(明理),注重行为指导。

二、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第一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以爱小家(家庭)和爱大家(国家)为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辈,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学会与父母主动沟通;教育学生认同祖国文化,珍惜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继承伟大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是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根据初中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说明正确认识交往对人的作用,积极发展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是,正确对待生活的竞争与合作,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第四单元的主题、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是帮助学生了解依法享有的人身权、财产权和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权利和义务观念,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在生活中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第一单元 让爱驻我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一个“爱”字为情感主线,从爱家庭上升到爱国家,从与父母平等沟通到维护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生活层面的扩展和探究视野的扩大具有一定的跳跃性,把爱家和爱国统编在一个单元中,有利于学生情感上的自然升华,拉近个人与国家的情感距离,避免了爱国主义教育中容易出现的空洞说教。

本单元由“故事引导”模块《孟杰和他的伙伴们――故事九》、第一课《相亲相爱一家人》和第二课《我们共有一个家》组成。同时设置了“走进生活”、“创新实践平台”和“我在成长”模块,不同模块围绕着教育学生爱家庭、爱国家这一主题,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共同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二、学情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对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由权威服从到自主内化的转变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富有实效、深入人心的“爱”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本单元以爱小家 家庭 和爱大家 国家 为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与家庭成员共建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教育学生认同祖国文化,珍惜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2.认同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能力

1.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2.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和习惯,培养与其他民族成员友好交往的能力。

知识

1.正确认识自己的“逆反心理”,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3.初步认识民族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我爱你,中国”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五、课时安排:本课计划用7课时授完。 第一课 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一课时 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讲述本课第一个项目――家,温馨的港湾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所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明确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过程与方法 在讲述自己童年趣事的过程中,用体验法感受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搜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感受家庭亲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体会自己与父母亲密无问的深厚感情,学会理解父母。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是本框的教学重点。“爱家”是本框的教育主题,对家的爱不是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爱家’’就是爱父母、爱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在青少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然而许多学生恰恰缺乏孝心和孝行,需要大力引导和教育。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心怀感恩之情,身体孝敬之行。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又何谈尊重他人?一个人连起码的家庭责任感都没有,又怎么能指望他担负起报效祖国的重担呢?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结合对重难点的分析,调动学生参与讨论活动,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思路,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庭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温暖。如情境创设、阅读讨论、自主探究以及讲读等方法。

导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导入语:家,多么温馨的名字!家中的温情和快乐,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似晶莹的雨露滋润着我们,又像和煦的阳光温暖着我们,使我们如田间的禾苗茁壮成长。 岁月流逝,光阴似箭,渐渐地,父母脸上失去了脸颊上的润泽,换来了儿女的长大及其独立意识的增强。父母充满爱意的叮咛,在有些儿女眼里却成了恼人的唠叨,幸福的家庭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认识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搭建与父母沟通的心灵之桥,让自己的家爱意融融,温馨永驻呢?

第一课的学习会帮助我们了解、认识这些问题,会帮助我们从中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一课的学习吧。

板书课题:第一课 相亲相爱一家人

二 教学活动过程:

一、家,温馨的港湾

1、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情境活动一: 见教材P3-4页图片材料 指导学生看图,或让学生展示反映自己家庭温馨场景的照片

写一写:看到这组图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一些描述家庭温馨场面的美妙词汇:

说一说: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家庭温馨的一件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教师讲述:家,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在这里有亲爱的家人,家人们平等相处,相互关爱。

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家庭生活中可以说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就是那些平凡的家庭小事让我们感受着家庭生活得温馨和幸福。

家,对我们而言,是落叶所能回归的根,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是江河所能拥抱的海,是航船所能依靠的岸。

读一读: 见教材P4页材料

教师朗读或指导学生朗读歌词,从中体会感受作者对家的无比眷恋和热爱。

2、不忘父母养育恩 1 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情境活动一:大增的故事 见教材P5页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想一想:在大增成长的道路上,母爱起到了什么作用? 谈一谈: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

教师讲述: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蹒跚少年,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做父母的不知要在我们身上花费多少心血,倾注多少情和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板书 。

父母不仅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抚养、照顾我们,交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还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的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

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

面对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我们该怎么做呢? 2 回报父母,孝敬父母

情境活动二:真情回报 见教材P6页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仔细体会自重儿子对母亲真挚的爱 想一想: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指导学生讨论回答,讲的要具体

教师讲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惟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相关链接: 见教材P7页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材料 指导学生看图――妈妈你洗脚 见教材P7页 说一说:图中的事例告诉我们了什么?

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孝敬父母的好品德,自觉承担孝敬父母的责任。

3 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那些词句是对我们提出的孝敬父母的要求。

板书: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孝敬父母,就是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

教师讲述:孝敬父母对我们提出了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其中尊重是基本态度,热爱是情感基础,回报是行动体现。

议一议: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呢? 探究活动:我们可以这样孝敬父母 见教材P8页

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下列栏目 父母

我会: 。

父母在

我会: 。

父母

我会: 。

父母给

我会: 。

生活

做到: 。

相关链接: 见教材P8页材料 教师讲述: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好品质,自觉养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三 达标演练

1、快过年了,婷婷帮妈妈打扫房间卫生,她让妈妈多休息一会儿;郑浩经常帮妈妈做饭,还夸夸妈妈的烧菜手艺;李钢的爸爸是个清洁工人,他帮爸爸打扫卫生,让爸爸早点回家;年夜饭家里做了大虾,吃饭时董雷先夹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吃。上述事例说明

A.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B.孝敬父母就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

C.只要学习好,就是孝敬父母 D.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就是孝敬父母

2、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灯。山在远处巍峨,灯在近处温暖。山在远处巍峨是指

A.父亲对子女不抚养 B.父亲对子女不教育

C.父亲对子女没有爱 D.父亲辛勤劳作,总是无怨无悔

3、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是

A.有条件的 B.随父母离婚而免除 C.有偿的 D.任何时候都不能免除

4、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 课堂小结:

收获: 家,温馨的港湾

1.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2.不忘父母养育恩

1 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 我们如何孝敬父母 反思:

五 课后作业

1、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家庭温馨的一件事写出来。

2、父母是如何关心自己的?请列举2―3件事。 我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三课时 总第

2、3课时

教学内容:讲述本课第二个项目――学会与父母沟通。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认识“逆反心理”,了解影响沟通的原因,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

在创设的情景中找到影响沟通的原因,在相互讨论中通过同伴互助捷到合适的沟通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由于青少年的自我认识水平不高,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因而引导他们认识和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主动与父母平等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造成子女与父母沟通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方面的因素。在教学中如何通过辩证的分析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全面析的基础上认清自己的责任,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和灵活的方法与父母进行沟通,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和精心准备的。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的思路,通过不同的情景体验找到与父母沟通的好方法。

导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情境导入:

材料:王娜在日记里写道:“上初中后,我与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像疏远了许多。每天放学回家,爸爸和妈妈还是和往常一样,问我的学习情况。自己也想对他们说心里话,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可话一出口,就变了味道,让爸爸妈妈很不高兴,影响了与爸爸妈妈的交流。所以心里特别烦,也恨自己笨。

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有过与王娜这样的经历和感受? 指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讲述:近年来,某市心理咨询中心对近百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学生感到很难与父母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和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还有少数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要解决与父母沟通的问题,就要求我们了解、认识影响自己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学会与父母沟通。

2、板书标题:学会与父母沟通

二 讲授新课

二、学会与父母沟通

要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了解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克服这些影响沟通的障碍,学会与父母沟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许多中学生与父母沟通不良呢?

1、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议一议: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有哪些?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教材P9页正文――4段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讲述: 按教材P9――10页讲述,板书要点。 1 自我心理因素――逆反心理

相关链接――逆反心理 见教材P10页链接材料

逆反心理的表现: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不可。

造成我们与父母难以沟通除了自身的心理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误解也会影响子女与父母的沟通。由于子女与父母是两代人,生活经历不同,这就使得子女与父母在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会有较大的差距。 板书

2 子女与父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方面的差距

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端正自己的态度,多从父母的角度进行思考,就能加深彼此间的理解,就能够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2、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情境活动二: 见教材P11页材料

应该怎样评价这位同学的妈妈的做法呢?下面的解决办法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找个时间,认真地和妈妈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这种解决办法,体现的是既维护自己的权利,又尊重母亲的荔枝态度。

※自己的的妈妈、就让她看呗!没必要小题大做。

这种解决办法,体现了对母亲的宽容理解,却有一味顺从的倾向,没有体现出对自己权利的尊重。

※和妈妈尽力抗争,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

这种解决办法,体现了青少年的独立、自尊,但忽视了对母亲的理解和尊重。

※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吗?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我

法是: 。

教师讲述:通过讨论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的沟通方法,会有不同的沟通结果。沟通的效果好与坏,与沟通方法是否恰当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沟通,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或遵循一定的沟通原则。

※与父母沟通应遵循的原则 沟通的要求 学生阅读教材P11――12页正文内容: 想一想:教材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与父母沟通时应遵循的原则? 1 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理解自己的父母

理解父母是与父母沟通的基础,只有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体谅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才能消除抵触情绪,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

怎样理解父母呢?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找出答案

首先,要理解父母的“唠叨”,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多余的“唠叨”,其实是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其次,要理解父母的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体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要体谅他们在关爱方式上的不当,父母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也是出于责任和对自己的关切之情;最后,要理解父母也有烦恼,知道他们也需要向子女倾诉,希望得到子女的安慰。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切,我们还有什么话不能像父母说呢?又有什么想法不能和父母谈呢?

2 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尊重自己的父母

尊重父母是与父母沟通的前提,也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怎样做到尊重父母呢?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找出答案

尊重父母,就要尊重父母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与父母交谈时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和分寸;在与父母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做出必要的让步和道歉;要尊重父母的个性,欣赏父母的优点。作为子女的我们,在与父母意见发生分歧时,不能采取回避、疏远、顶撞的态度。

3 学会与父母沟通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与父母沟通仅有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的态度还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阅读教材P11――12页正文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议一议:与父母沟通都有哪些技巧和方法呢? 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①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等情况②虚心听取父母的批评建议

③主动和父母聊聊天④创造机会和父母开展一些活动 情境活动三: 见教材P12页图文材料

说一说:漫画中的中学生是通过哪些方式与父母沟通的? 议一议:我们怎样才能与父母进行更好的沟通? 相关链接: 见教材P13页链接材料 探究讨论: 见教材P13页上材料 我

高招: 。

困惑: 。

四 课堂小结

收获: 学会与父母沟通

1.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1 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2 与父母的差异――“代沟”。

2.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1 理解父母。 2 尊重父母。 3 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反思:

三 达标训练

1、学琴六年了,李丽恨透了所有的乐器。她对父母时常提醒自己“别忘了练琴”之类的话尤为反感。以致听到他们提醒“快起床”“早些休息”之类的话都心生厌恶,更不用提父母过问她的学习成绩了。总之,李丽反感父母说过的每一句话。如果李丽的做法继续下去,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无法吸纳有益的建议 B.影响与父母沟通 C.经常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 D.能培养她的独立性

2、暑假到了,同学约我一起骑自行车外出到郊区游玩。这样既锻炼身体,又能开阔眼界,但是不知父母是否同意。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不管父母同意不同意,坚决去 B.向父母撒谎,回来再说实话,免得他们不同意

C.向

上一篇:应急预案演练工作计划下一篇:催缴房租的通知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