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

2022-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

宋《平江图》与古代苏州城市的规划与布局

摘要:宋《平江图》于1229年由平江知府李寿朋主持刻绘。这块石刻城市地图是研究我国宋代地图制图和城市规划设计的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2500年来,王朝兴衰,行政建制不断变更,苏州城的名称建制也多次改变,但城址基本未变。通过精读《平江图》,并结合苏州城市发展史,对平江城的城址选择、水的利用与处理、城市格局的创新、城区行政规划、城市空间艺术等诸多方面进行解读分析,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宋平江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经验,认识苏州城市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宋《平江图》;水网城市;城址;理水;双棋盘式;街坊;空间艺术

苏州建城于公元前514年,当时正值春秋战国争霸时期,吴国在此建都,伍子胥考虑到备战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国都设计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之后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唐代苏州城市建设达到了顶峰,全城有60坊、街巷300多条、桥梁300多座,宏伟壮丽,是中国的雄州。进入宋代,苏州的繁荣超过唐代。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至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的250余年间,苏州先后改为平江府和平江路的治所,苏州城改称平江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南下攻入苏州,城市遭到极大破坏,但苏州人以独特智慧和顽强毅力恢复重建,并且留下了一张重建完成后的“城市现状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平江图》。国际著名地理学家陈正祥在《中国地图学史》中称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都市地图,被世人称为中国城市地图的祖本。平江知府李寿朋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将该图镌刻在石碑上,即现存的宋《平江图》碑。图碑高2.79米、宽1.38米,为单线阴刻,上、下、左、右标出方位,早在1961年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图形象地、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南宋平江城的面貌和建设成就,显示出十分典型的江南水城特征。平江城的规划既代表了我国古代封建城市的基本规划思想,也反映了水网城市规划的独特手法和成就,堪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杰作。

一、因水制宜选择城址

平江城上袭春秋阖间城,下延今日苏州,城址一直未变,前后历2500多年之久,虽经水旱灾害的侵蚀,多次战争的破坏,仍然完整地屹立在太湖之滨、大运河畔。究其原因,得益于其城址的选择,并因水制宜地对城市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为后世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首先是政治、军事上的考虑。

阖间当上吴王后,在公元前514年选址建设都城,阖闾曰:“善!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子胥曰:“有。”反映了吴国称霸的雄心。在“左与劲越同壤,右以强楚为邻”的政治军事形势下,吴国城址选择首先从构成城市外围防御圈出发,利用由城郊至太湖的群山如同心圆似的三道弧形防御圈,紧匝地围着苏州城。城周分布的水系以太湖为首,城处于水乡泽国之中,出城几乎举足皆水,有利于歼敌固守。而出击作战,水路有三条要道,可北上中原,西向楚国,南达越国。所以,从军事角度分析,苏州城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极优越的位置。国都布局也适应了进攻和防守的两种功能,又兼顾人民的生活。

2.吴国都城选址充分与自然山水环境相融合,具有城市发展最为关键的战略眼光。

苏州从大地形范围分析“山”,以阳山屹然独高,为众山之祖,镇城西。阳山以南群峰列峙、岗阜累累,呈拱月状,近有虎丘、狮子山、横山、上方山;远有天平山、灵岩山、穹窿山、邓尉山、渔洋山、洞庭东山、西山等,如群马南驰,葱葱郁郁,而尽太湖。水构成都城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苏州在长江下游,靠近太湖,河流湖泊众多,且彼此互相串连。郦道元《水经注》云:“东南地卑,百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北宋《吴郡图经续记》也称:“地势倾于东南,而吴之为境居东南最卑处,故宜多水。”

平江城的水以太湖为首,城东北有阳澄湖,城东为金鸡湖、独墅湖、澄湖,城南为石湖等,构成重湖环抱古城、河港纵横交织、塘荡星罗棋布、京杭大运河绕城而过的格局。正如明代莫旦在《苏州赋》中所描述的“众水莫不滔滔汩汩,浩浩茫茫,宜汲宜灌,可浮可航。”

子胥建城,因天时,就地利,“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对城址水文、地质、地理环境等进行查勘,对水质优劣、土地肥脊进行了解后,终于选中了太湖水系中山岗至平原之间,一块地形高爽平坦优越的地址,并避开了湖泊低洼地带,既可避免水灾、旱灾,又西靠丘陵山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都城“山脉”与“水脉”有机融合,造就极富特色的山水城市。

平江之水虽多,“惟水势至此渐平故日平江”,说明平江城有很好的水利和航运条件,再加上京杭大运河绕城经过,使平江城成了南北水运的重要枢纽,在交通关系和南北关系上,也处于最佳位置。从水运方面讲,完全符合《管子》所言城市应建在“要害之处,通川之道”的规划原则,这也是古城2500多年以来城址一直未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平江城因城外多山,盛产建筑材料。

如阳山产白泥,“可用泥墁,洁白如粉,唐时岁以供进”。天平、灵岩等山产花岗石;洞庭西山、光福、邓尉等山的石灰石,尧峰山的黄石以及太湖沿岸和湖中洞庭西山等岛屿上,出产太湖石等等,这些为城市长期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利用这些地方建筑材料,按当时生活、生产要求创造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

4.平江城长期兴盛,还与城市周围富足的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

平江城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历代又不断开发建设,并因水利导,大力改造自然环境,改良水利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城市四周又有几十个乡镇作为腹地,为平江城提供丰富的农副业和手工业产品。到唐、宋时期已成为全国主要商业经济重镇和粮食生产基地,故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大量米、丝、鱼、茶的生产和输出,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为城市发展建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尽管历史上城市多次遭受战火之灾,甚至极大地破坏,总能在原地迅速恢复起来。

公元前514年,吴国创建国都阖间城,奠定了苏州城市规划的基础。以后历代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因水制宜,努力经营建设城市。到唐代经安史之乱后,北方凋蔽,经济中心渐向南方转移,苏州地位上升,又经五代吴越国直至宋代,政府重视兴修水利和城市建设,至平江时期城市已甚繁荣且特色凸显。由虎丘、狮子诸山眺望平江城,“俯重湖之漂缈,烟景何穷,睇层城之纡馀,金刹相望。”古城则“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郡城内外,胜刹相望,近郊隘巷,悉瓮以甓”。宽阔的护城河环匝古城,城内河道纵横交错,稠密如织,河与街双双如棋盘形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已经定型,这个水陆相拥、相融,虚实相生又相间的城市空间结构,既是保护城市安全的水利设施,又是方便的城市给排水系统和城市交通的水运通道,更是居民的生活空间,纵水生辉的双棋盘格局为城市创造了“小桥、流水、人家”一种特有的城市艺术审美感。于是,便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官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万家前后皆临水,四槛高低尽见山”等优美的诗句。这些不只是诗人的溢美之词,而是反映了平江城人居环境的真实生活景象和水城风貌。

宋平江城选址正确和后来建设取得的卓越成就,正如著名版本、史志学家王謇在《宋平江城坊考》评论所言:“凡设险守国,必有城池,若夫支川曲渠,吐纳交贯,舟楫旁通,井邑罗络,则未有如吴城者。故虽号泽国,而未尝有垫溺之患,信智者之所经营乎?”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平江(苏州)城不愧是世界城市史上最古老、最出色的水网城市。

二、理水得法,纵水生辉

苏州东枕大海,北近长江。据《吴越春秋》记载,古时“险阻湿润,又有江海之害”,先秦时期城离海还很近,宋代“海潮”还直到苏州城东20里。因此,必须“恃水作险”来建设城市。纵观苏州2500多年来的城市历史,正是不断治理水、规划水、利用水的过程。宋《平江图》清楚地表明了建城一千多年来理水和城市建设成果。在水乡泽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苏州古城扬水众之长,因水利导,因水制宜,以水为中心的规划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

1.持续建设城中河网

开国建都时就“筑斯城,凿斯地”,在城中既利用原有的自然河道,又开凿建设许多新的河道,使其纵横交织如棋盘,并在城垣四周建设了8对水陆并列的城门,装有闸门,至少到唐代,苏州已是我国城市中河网规模最大、河道最密、桥梁最多的水城了,至宋代是更趋完善的水网城市。《平江图》标明河道有82.2公里,桥梁314座,如经如纬数以百计的河道能如水库般积蓄大量暴雨之水,而完善又坚实的8座城门、闸门和连带城四周高大坚固的城墙,组成御水防水系统,纵有大水,也能将水阻挡于城外。所以,平江城河道水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出色地解决了水患问题,正如范仲淹在《答手诏条十事》中所说:“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平江正是规划建设成旱涝不及,确保人民用水,又甚安全的大城,显示出我国古代极高的城市规划水平。

2.引水进城,纵水生辉

2500多年以来,苏州“众流贯州”。前辈将太湖水系之清水引入城内,将河道水系融入其中,构成城市体内的“血脉”,成为城市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纵横交织密如网,数以近百计的河道,使人们能枕河而居,滨水而行,有的还引水入宅,引水进园。前街后河的街坊和民居前的“水巷”成为人们可共享的亲水空间,实现了“建筑、人、水”三者的融合和互动,缔造了“人家尽枕河”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3.充分发挥水的交通功能

历代以来,苏州都是江南中心城市,居大运河和太湖水网体系之枢纽,更注重规划组织好城内外互相沟通的河湖水系,使之成为交通的网络。尤其在城内,科学而巧妙地规划了“水陆相邻,河街并行”水陆双棋盘城市格局,水路、陆路相辅相成平行而行,又纵横交织,既可合并,又可分流,形成互不干扰的两套交通系统。所谓“水陆二路,陂泽基置,川渠网络,利以是注溉运输,舟楫四达,岂非富遮之资邪。”这是一种方便人民生活促进经济现代化的交通分流思想,中国在宋平江城时代就已实现。

4.水是城市的艺术要素

在平江城的规划中,河道水系不仅具有生活、交通、运输、防洪等实用功能,还是大自然所赋予的艺术素材。古城地形平坦,便以水来改变城市的地势,丰富城市的空间。城市总体结构,也因为纳入了水,造就了如经如纬数以百计的河道和三百多座遍布全城的桥梁,清澈的水在凹状空间的河道中萦回贯穿,与枕河民居、滨河园林绿化、优美的桥梁和官署、寺庙、殿堂等各类建筑充分地融合、交织,使城市空间形成了无穷变化之美。“因水而得佳景”是苏州历代建筑和造园匠师极为明确的规划设计指导思想,水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演变为城市的文化景观。苏州水系科学合理的规划,水系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水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有力证据。也正是因这些河道、水巷的长期存在,保护了平江城基本格局的稳定,并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

三、创造了双棋盘式的城市格局

平江城的规划格局渊源于吴国都城阖间城,受周王朝营国制度的影响,继承井田制方格网经纬涂制来规划道路系统。但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的实际,将楚国治水理水的经验,运用于吴国新建的都城并有所创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创造性的规划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构成河道与街巷纵横交织成方格网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的基础,以后历代发展,至唐代这种双棋盘式城市格局已定型,宋代则更加完善,在宋《平江图》上显示得相当清晰。双棋盘格局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水陆交通运输方式。因为它将交通系统分布在不同标高和层次上,街巷在上,河道在下,无论人车舟马都可以按各自的运输方式,互不干扰地运行在水道或陆路上,使交通非常方便,运输效率又高,符合江南水网城市的实际。

这种双棋盘式城市格局体现了现代交通的人车分流、快慢分流的规划原理,为平江城构筑起一个十分科学合理的亲水共享空间体系和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虚实相生的生态平衡体系。2500多年来这优质的城市格局和空间结构一直造福于人民,而延续至今。

四、因水就势规划城市平面和城墙、城门位置

宋平江城的平面,有史志称之为“亚”字形,《平江图》也显示似“亚”字形,但确切地讲应是略呈变化的长方形。按常理,长方形平面的城墙其转角处应为直角,而从平江图上看城墙的东北、西北转角均抹角,西南角城墙向外凸出略呈折角弧形,东南角却完全是工整的直角形。这正是结合水流、水势和地形的变化,规划设计出来的符合实际的平面形制,由于城北护城河水流湍急,城墙转角如果是直角,河流转角太小,易形成阻流和水流不畅;抹角后则变直角为钝角,对水流畅通和行船都甚有利,并可避免急流冲毁河堤和城墙。西南角不抹角,反而凸出略呈折角的弧形状,使城门朝向东南,原因是平江城西南多山,地势较高,又接近太湖,一旦山洪爆发,水势凶猛,较易直接冲向城中。所以把城墙西南转角处建成外凸状,同时把盘门城门位置布局为面向东南,让来自太湖、运河之水即便是急流、洪峰也可顺着折角弧形城墙继续下流,避开正面西南方向来的洪峰,可以防止洪水冲灌入城内。城的东南角就不同了,因水流是沿着城墙的东侧、南侧,直接流向护城河转弯处的一个名“赤门湾”较宽阔水面,水流较平缓后,又随大运河向南流去,故城东南角城墙作直角也利于水流。另所谓“亚”字形城市平面,是指东、西两侧城墙并不成直线,东侧城墙在中段有曲折,西侧城墙在2/3处也成曲折,这样处理可能出于军事防御考虑,因城垣曲折比城方整的直线城墙更有利于守卫防敌。

平江城略为变异的“亚”字形城市平面布局,说明当时的城市规划设计注意地形条件、水势变化和重视守卫防御,而不拘泥于城市方正的传统形制。

平江城门的开辟,也不似曹魏邺城唐长安等古城城门那样,方向端正,位置对称,而是呈不规则分布,主要是根据城门所处位置的地势和河道进水和出水的方位来决定的。唐代及以前苏州城原有8对水陆城门,到宋代平江城时城门减为5座。从《平江图》可以看到5对水陆城门与周围主要河道走势的关系,平江城位于太湖下游,太湖东北流出的水经此流往下游,城门都设在接近主要河道的地方,且每一座城门均设水、陆并肩的两个城门。唐以前城西侧的胥门正对胥江,在宋时被废除。胥江之水源,来自太湖,从太湖经木渎、横塘,沿枣市街到泰让桥下直注入外城河,这是进入苏州城内河道最重要的水源,历来水势凶猛,水流十分湍急。战国时期春申君测知太湖地势交于苏州,为了避免胥江水冲进城内泛滥成灾,就把胥门水道封闭过,此后胥门水陆城门均被取消,改为他用,以确保城市安全。

平江城的城市和建筑布局也与河道、水运有密切关系,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渐渐影响沿运河的城市布局。平江地处富裕的江南太湖地区,自唐中期经五代至北宋,这一带已为朝廷经济所依,江南粮食和物资通过运河转达京都和汴、洛。南宋时国都移至杭州后,平江更见倚重。大运河南达京城临安,西联长江而与内地诸省相通;出城经娄江达太仓之浏河,浮海可至朝鲜、日本、南洋各地,所以平江既是南宋的陪都和京师之辅郡,又是内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水运交通,尤其是大运河,对城市布局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从《平江图》中可以看出,运河到达城外在阊门与盘门分为二支:一支绕城廓之西及南而过,利用护城河之西及南两部分;另一支由闾门、盘门入城,与城内河道连通,并经第一直河与第一横河后穿城而出,第一直河因南近盘门,北端连阊门,实际上是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的枢纽。因此,宾馆、贡院、驿站等沿河而设,商业店铺、市场应运而生,平江府的府仓、盐仓等重要物资贮存处都设在这段运河附近。城中最繁华的商业区也偏于城市的西侧,即在子城西北角的“乐桥”以北和以南沿市河一带,这里集中了全城最主要的商业建筑,如著名大酒楼丽景楼、跨街楼、花月楼等,高级宾馆如接待中外宾客的姑苏馆、望云馆、宾兴馆、高丽亭等,还有谷市、米市、果子行、丝行、鱼行、荐行、鹅鸭市场等。平江全城共有65坊,从《平江图》上可以看到,46坊在西城,19坊在东城。与唐时全城有60坊,东、西城各30坊比较,可见城市重心已明显偏于城西,西城繁华,东城则较冷僻,这明显是受了大运河影响,城西包括阊门城外地区也因靠近大运河而繁荣起来。

总之,平江城是一座水网城市,它的规划建设必然会受到河道、水系的制约,而影响到城市和建筑布局。

五、水城独特的街坊规划和里坊制

宋朝以前城市的居住区规划布局,多为里坊制,尤其中原一带,将城内的居民区划分成许多方块,用土墙围起来,四面或两面开门,形成一个个的似土围子,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城中,这种土围子就是“里”亦称“坊”。《吴郡志》记载,唐时城内有60坊,平江城时有65坊,但从《平江图》上和在苏州古城里,看不出也找不到像唐长安那样以土墙包围的所谓“里坊”的遗迹,史书和文学史料上也不见记载,使人产生疑虑。到宋代,所谓65座坊,都把坊名标示在街巷口,这里所标示的坊名仅是指街巷名,和隋唐里坊制的坊显然是两回事,足证宋代平江城市里坊制已被革除。而宋前之里坊,从苏州城市地理环境实际出发,城中河道纵横交织稠密如棋盘,要跨河或滨河而筑墙成土围墙式的里坊可能性不大,因此古代里坊制度可能南北方有所不同,结合水网城市的实际情况规划建设,我们推测唐代苏州的60坊,其性质很可能只是一种行政管理单位,而不同于中原城市中的里坊,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平江城的居住街坊,是由城内水陆双棋盘形的城市总体格局划分而成的,多数街坊规划成“前街后河”形式。由于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平江城人多地少,造成居住区的建筑非常密集,形成南北向一户户紧密相邻的连排式住宅。这种“水陆相邻、河街平行、前街后河”的街坊规划布局,为居民生活创造了方便的条件。居民日常所需的生活物资如柴草、粮食、蔬菜等可由水路直接运抵宅前;手工业作坊的原料和产品以及商店的货物都可以通过水运到达沿河水码头。

居住街坊的规模一般为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东西向的横街巷长约250~350米左右,街巷之间相距约60~80米,是五至七进的住宅尺度,大型住宅正好自南向北直贯到底,而中型民居则前后分作南北两户。住宅多以南北向为进深的递进式布局,具有良好的朝向。河道是便于生活和运输的空间,南北朝向的递进式住宅顺平行的河道东西向紧靠相连拼联式布局,使每户占用最小的河岸线和街巷路段,构成紧凑的住宅组群,是精细地利用土地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居住建筑的优秀城市设计。

六、子城——典型的府治机构

苏州是东南大郡,唐时又为雄州,历史上多委以名士重臣任刺史,南宋为陪都与辅都后,地位更重要,行政机构可与临安相比拟,城内有一府、二县、四厢的衙署。

平江府治位置在城中心略偏东南,此处原是吴国首都阖闾的官城、楚春申君宫殿、唐苏州刺史治所和北宋平江节度使治所。金兵陷苏州,建筑毁于战火。绍兴初,南宋曾拟建都平江,就子城原址建官室,但不久又改为府廨,所以南宋平江府廨制度宏敝,建筑规模颇大,仍大体保持唐代模式,其布局分为大厅、公干、后宅、郡圃四部分。

子城正门(额题“平江府”)、戟门(额题“平江军”),仍以南为正门,门取倒凹字形官阙式,上有城楼,门南直对大街——府前直街,在街左右集中设置一些衙署所属机构。府治俨然如官城格局,突出政府权威。正门前有一与河平行的横街,正门两侧各建一座牌坊、亭子,名“颁春”、“宣昭”,大门如此布局,更强调了子城的地位。大型建筑群正门前的这种布局,为以后金、元、明、清所常用。戟门以后为设厅,即大厅,为燕犒将吏之所,谓之“旬设”,故名。内宅以子堂、宅堂为中心,两侧设东、西斋,平面成“王”字形,是延用唐代官署常用的“轴心舍”形式。上述两部分居子城轴线上,其左右侧是府衙的各种军、政、机构及库房、教场等设施。内宅之后便是郡圃,有大水池及若干亭台楼阁建筑,犹如一座大园林,每年春初,修饰园中建筑、花木,纵民游玩,以示与民同乐。园之北,子城北城垣上耸立着齐云楼,“轮奂雄特,不惟甲于两浙;虽蜀之西楼,鄂之南楼、岳阳楼、庾楼,皆在下风”,此楼俯瞰全城,如在槛中。子城西垣邻近城市中心、商业最繁盛之地,故在西门之上建“观风楼”,寓观看风物洞察民俗之意。

七、独创的水城空间艺术

平江城具有江南水乡城市空间特点和因水制宜的规划布局,其城市景观极其丰富,创造了非常具有特色的空间艺术和十分优美的古城天际线。

1.宝塔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平江图》中至少标明有13座宝塔,这些砖石或砖木结构的塔,造型多样,高度不一,布局主次分明。登上高塔可以俯瞰古城的风貌,近望城内万瓦如鳞,远眺城外,水光浮动,峰峦叠翠。古塔是平江城空间构图的核心,又具有统率城市空间轮廓线,起着城市地标、城市形象代表的作用。如城市南北向主干道护龙街(现人民路)其北端所对的宋代报恩寺塔,一千多年来一直与双塔、瑞光塔、虎丘云岩寺塔一起,成为城市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而平江城的天际轮廓线,在城市总体空间上极富韵律:从虎丘山上云岩寺塔起,越过古阊门直上高78米的北寺塔,后跌落下至玄妙观到双塔、经沧浪亭、文庙、古水陆盘门,再升至瑞光塔,跌宕起伏,循城一周,凸现古城精粹的古典美和苏州空间艺术的个性色彩。总之,庄严古雅的塔,超凡脱俗的韵味和丰姿为世人所瞩目,形成了苏州“寺庵佛塔古刹,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

2.众多桥梁突出了水城风貌

平江城内桥梁众多,星罗棋布,《平江图》上就录有314座,突出了水城风貌。桥梁首先是交通功能,其次是城市景观作用。平江城的桥多为拱桥和微拱的桥。唐代苏州桥梁都系木构,故有“红栏三百九十桥”之说。北宋开始易木为石。桥既是交通构筑物,又是河中或滨河的景观。因为桥梁形式优美,造型丰富,是城市的建筑艺术品。桥的布局有单桥、双桥、三桥、四桥乃至五桥的组合,这些桥又与周围建筑、街巷、河道相映成趣,桥上、桥下又可互相观赏,所以桥梁是水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水城艺术风貌不可或缺的因素。

3.“借景”丰富了城市空间艺术

早在春秋时期吴王阖间、夫差父子造“姑苏台”、“馆娃官”,即借太湖秀美的风景,开城市借景艺术之先河。之后,借景成为苏州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的一个普遍原则,宋平江城时有明显地反映:吴国建都选择城址就借得好山好水,使吴都周围到处洋溢着山情水意。《平江图》上特意把城市山环水绕的状态移天缩地表示出来,使人们了解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紧密关系,也体现出平江城规划坚守城市融入自然山水环境和城郊空间立体结合、统一构图的优良传统。这样规划不仅使城市自然生态平衡,又能使整个平江城可以互相因借、互相渗透、互为对景。

《平江图》上反映出的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已采用街道对景的处理手法。如报恩寺塔作为全城南北主干道北端的对景;天庆观(玄妙观)、谯楼(子城即府治的正门城楼)、府治西城门上的西楼(观风楼)等也都是街道的对景。

4.高台建筑的传统和遗风

我国的台,在夏代就已出现,商周时代的都城里都有建高台的记载。“台”同“坛”是一种传统建筑文化,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台多见于文献,少见实物,如曹魏邺城的铜雀三台、金陵凤凰台,春秋阖间创建、夫差增筑的姑苏台等已不见踪迹。但在一些历史名城中仍能见到一些古代著名的台,如北京天、地台,河南於伯台,邯郸丛台等。台在设计中又大都和台上(高台)的建筑物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所谓高台、楼阁等建筑物。从这个概念上讲,《平江图》上还反映了不少高台建筑,说明春秋战国以来高台建筑的传统到唐宋时代仍相当流行。

高台建筑有二种:一是低阶基;二是高阶基。高的台约1~4丈或更高,最高的当推城门上的楼台和凭城而筑的观赏用楼阁。如平江府西城墙上的姑苏台、平江子城上的正门楼和齐云楼、武昌黄鹤楼、岳州岳阳楼、黄岗月波楼等。如《平江图》上标明的有西城墙上建的姑苏台,为宋时所建,从此台可远眺西南诸山峰,西迎胥江水,东望百花洲、宋瑞光塔及城内街市景象,风景绝佳。再有子城北城墙上建的“齐云楼”(前文已有叙述);子城正南之郡治大门和城墙上建的城门楼,形象宏伟壮丽,是古城标志性建筑与宋《清明上河图》上宋国都——东京汴梁的城门楼极为相似;子城西门城墙上建有“观风楼”,唐时名“西楼”,因近城市中心,为观览城市景色的胜地。这些高台建筑壮丽的形象丰富了平江城的空间艺术。

5.牌坊是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性的街景

平江城是中国首先冲破了封闭的里坊制限制的城市之一,形成了开放型的街巷制城市。但南宋时仍在街巷入口处建立牌坊,将街巷名书写在牌坊上,替代以往悬挂于坊门楼上的“坊榜”。从《平江图》上可以看出牌坊的结构大多为一间二柱式,牌坊一方面确定了居住街巷的起始范围,另一方面也是街道空间的一座景观建筑。苏州向有“纪念先哲,颂扬贤德”礼义之风,故许多牌坊名称具有尊重先贤,法古今完人之意。如范仲淹住宅之街巷口立“文正范公之坊”牌坊,因他是北宋名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功绩卓著,而以表其间。平江城是牌坊最多的城市之一,其名称颇具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平江城的一大特色。

综上所述,平江城的空间艺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耸挺拔、造型秀伟的十几座宝塔是城市空间构图的核心,起着统率的作用,它们既是古城空间的标志,又是文脉的象征和艺术的精华,以古塔组成的“高轮廓线”,与城墙、城门、城门楼、殿堂、高台、寺庙、署馆、府学等建筑组成的“中轮廓线”和大量成片成群粉墙黛瓦低层民居建筑群及星罗棋布的桥梁组成的“低轮廓线”,都坐落在河路纵横交织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基座上,有机地构成了高、中、低、凹(河的“凹空间”)的层次空间,极富水城特色的城市空间轮廓和艺术特征。二是平江城形态,一方面“平铺井邑宽”、“里间棋布城册方”,继承了礼制传统的总体结构,讲究以子城为中心,里坊端方规整,路网井条有序如棋盘等;另一方面又“远近高低寺间出”“参差楼阁出林端”“高阁凌空四望开,势与浮屠相并列”等,是自由灵活、曲折变化的规划布局和空间形态。河道水系又把这些高中低的建筑串连在一起,创造出规则、整齐与自由、灵活的平江城空间结构和水城图景,从整体上构成个性强烈、极富表现力的水城空间艺术风貌。

八、兴盛之园林

苏州造私家园林始于东晋顾辟疆。自晋至唐,园林为数较少,至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臻治吴,始大兴造园之风,他的下属也纷纷效之。迨之南宋,不仅贵戚官宦有私园,衙署、寺庙也多附有庭园后圃。Ⅸ平江图》上明确表明的共12座,其中私园5座:①韩园——韩世忠园,原是钱元臻近戚孙承祜园,北宋庆历间,苏舜钦离京南下苏州定居,一日过郡学,看到尚存的孙承祜园遗址,遂以钱四万得之,在水边建亭,称为“沧浪亭”。后为官至丞相的章悖(章庄敏)所有。韩世忠统兵过吴,章氏被迫献园,是为韩园;②南园——钱元臻旧园,北宋时范仲淹创建府学而裁其南面,但山池亭榭尚存,每春纵士女游览。建炎兵燹后仅存遗址,现在“苏州中学”内土山(上有道山亭)一带即是南园旧迹;③张府——侍中张几仲宅园,原来也是钱氏南园的一部分;④杨园——郡王杨存中宅园,南宋绍兴间赐第后所造;⑤范村——前述著名田园诗人、南宋参知政事、编纂《吴郡志》的范成大在城内养花休闲的园林,坐落在崇真官与至德庙之间的河边。

官署园圃可考的有7座:①府治后圃,亦称郡圃,在宅堂后,规模甚大,前有大池,池北有生云轩、坐啸斋、秀野亭、四照亭、逍遥阁、西斋等建筑物错落点缀其间。园最北是建在子城北城墙上的齐云楼,可俯瞰全城,是府署中游眺宴饮胜地。在西斋前,另有小圃,是便坐佳处;②府治内司户厅西也设小圃,有水池、小山及亭阁之属;③子城东提举司,大厅东有水池一泓,上起假山,榜日“壶中胜景”,池南、北各立一亭;④城西运河边上的都税务,后面是一座有山池花木的园林;⑤府判西厅,依子城西南,在城隍庙后,城墙之上有小楼,能望见平江城西南群山叠翠景色,故名“浮翠”;⑥提刑司,在乌鹊桥之西北,厅事后日明清堂,堂后小圃竹林,有亭日“留客”;⑦吴县廨大厅之西有平理堂,西设延射亭,亭之南北各有小山,山有小亭,南日“松枝”,北日“高荫”。

九、医疗和慈善机构比较发达

研究《平江图》时值得注意的是平江城的医疗和慈善机构比较发达,为贫民医治疾病有“医院”和“安济院”,还有“惠民(药)局”和“济民药局”;为收容鳏寡孤独而设立的“居养院”,“居养一日,给米一升,钱十文”;小儿则由“慈幼局”收养;贫民死后无力收殓无地瘗埋者,由“慈济局”给棺,或“齐院”给棺焚瘗,或葬于“漏泽园”。以上属官办慈善机构,其中大部分在《平江图》上有标明。

北宋时东京已创立慈善机构,并鼓励地方也设立,宋室南渡后,中原百姓大批流亡江南,备受疾病、饥饿、死亡之苦难。朝廷为安抚民心,又陆续建立慈善机构,“若丐者之于居养院,病者疗之于安济坊,其死者葬之于漏泽园,岁以为常。”平江城的医疗慈善机构,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设立的。

十、宋《平江图》与《吴郡志》和《宋平江城坊考》

南宋著名诗人、进士、官至参政知事范成大(1126-1193年)为苏州人,所纂《吴郡志》在成书后因故未刊印。后于宋绍定二年(1229年)刊行,与李寿朋主持镌刻成《平江图》石碑同一年。《吴郡志》是中国有史以来以《志》命名而流传迄今的宋代唯一方志,是由图经演变定型为方志的一个典型范例。以1229年前苏州(当时称平江府)兼及所属诸郡县为记述对象,它记事详瞻,内容丰富,文笔亦清简……编次亦称雅吉,为地方志中之善本(《四库全书》)。《平江图》和《吴郡志》同是南宋时的文化产物,因此将城市图——《平江图》与方志——《吴郡志》放在一起,相互配合研究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如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湖北通志·凡例》中所说:“沿革建置,既详于府县考矣,古人图书并重,则具沿革考者,必兼沿革之图。古界今名,披文而得其原委,观画而洞其形势,二者缺一不可。”本论文也正是凭借《平江图》与《吴郡志》同时存在的有利条件,相互比照参考研究后写成的。

王謇先生(1888-1969年)字佩铮,苏州人,是一位深有造诣的史志版本目录学家。所著《宋平江城坊考》突出反映了他研究宋平江城和《平江图》及苏州史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对《平江图》亲自勘查,广徵文献,一坊一桥考订无误。诸如对《平江图》巨石碑刻的镌刻时间,也经其研究考订,定为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他对《平江图》的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城市史提供了极科学详实的依据。

结语

综上所述,《平江图》是我国最古老、最出色水网城市的规划图、现状图,展现了我国城市规划的一个杰作。同时,它还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图中具有大量多方面的实证素材和城市形象历史记忆,是研究中国城市史、建筑史、经济史、美术史、宗教史等极可靠的实证;尤其是研究古代这些领域标准的参照物。图中的平江城,是我国最能真实体现宋代格局和风貌的古城,它上袭春秋吴国都城——阖间城,下延现今的苏州城,既具春秋时代都城的遗风,又代表封建时代地方城市的特点,是整个苏州城市发展中的坐标,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城市文脉传承和延续的积极作用。

《平江图》是认识苏州古城的中心环节,是保护古城的重要依据;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史和城市规划建设史中的标本,体现了中国宋代文化的伟大成就。

(责任编辑:文丹)

作者:俞绳方

第2篇: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

(2011-2020年)

第一部分 文本

第一章 规划背景 ....................................................................................... 1

第1条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概况 ............................................................................... 1 第2条 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 ........................................................................ 1 第3条 存在问题 ........................................................................................................ 2

第二章 规划总则 ....................................................................................... 3

第4条 规划原则 ........................................................................................................ 3 第5条 规划目标 ........................................................................................................ 4 第6条 规划期限 ........................................................................................................ 4 第7条 规划范围 ........................................................................................................ 4 第8条 主要规划依据及参考资料 ............................................................................... 4

第三章 医疗卫生设施总体规划布局 .......................................................... 6

第9条 总体空间布局 ................................................................................................. 6 第10条 具体布局分区 ............................................................................................... 7 第11条 机构、床位总量设臵 .................................................................................... 8

第四章 各类医疗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 8

第12条 综合医院 ...................................................................................................... 9 第13条 中医医院 ...................................................................................................... 9 第14条 专科医院 ...................................................................................................... 9 第15条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 10 第16条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 10 第17条 农村卫生服务设施 ..................................................................................... 11

第五章 各类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 11

第18条 妇幼保健体系 ............................................................................................. 11

I

第19条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 12 第20条 卫生监督体系 ............................................................................................. 12 第21条 急救医疗体系 ............................................................................................. 12 第22条 采供血体系 ................................................................................................ 12

第六章 各区(县级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 ..................................... 13

第23条 越秀区 ....................................................................................................... 13 第24条 海珠区 ....................................................................................................... 15 第25条 荔湾区 ....................................................................................................... 17 第26条 天河区 ....................................................................................................... 19 第27条 白云区 ....................................................................................................... 21 第28条 黄埔区 ....................................................................................................... 25 第29条 花都区 ....................................................................................................... 26 第30条 番禺区 ....................................................................................................... 29 第31条 南沙区 ....................................................................................................... 32 第32条 萝岗区 ....................................................................................................... 36 第33条 从化市 ....................................................................................................... 38 第34条 增城市 ....................................................................................................... 40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43

第35条 加强规划衔接,切实保障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 43 第36条 明确各级政府与部门职责,合力推进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 43 第37条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 44 第38条 建立规划实施评价机制,使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 44

附表 ......................................................................................................... 45

II

第二部分

规划图纸

1. 越秀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2. 海珠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3. 荔湾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4. 天河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5. 白云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6. 黄埔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7. 花都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8. 番禺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9. 南沙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10. 萝岗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11. 从化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12. 增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图

III

IV

为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科学布局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合理配臵和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广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设臵规划指导原则》、《广东省医疗机构设臵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广州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年)》(送审稿)以及《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1条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概况

2010年末,广州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区2个县级市,设133个街道、35个镇。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70.96万人,户籍人口806.14万人。2010年,全市地区内生产总值10748.2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458元,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65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2676元。 第2条 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

1、医疗卫生机构和床位设臵情况

广州市医疗资源供需现状基本平衡,资源总量和质量随着人口总量与结构的变化、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稳步发展。2010年底,广州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2392间,其中,综合医院135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32间,专科医院53间,护理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4间,社区卫生服务站141间,镇卫生院39间,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3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18间,卫生监督机构15间,妇幼保健机构13间,健康教育所(站)5间,急救中心(站)5间,采供血机构5间,疗养院8间。另有村卫生站1083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实有病床63490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5.0张。

2、卫生人力资源情况

2010年,广州市各类卫生人员总数12.1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84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3.48万人,注册护士4.01万人。广州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为2.74名、注册护士为3.16名。

1

3、医疗服务情况

201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0962.18万人次,住院人次183.21万人次,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86.23%,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0.2天。 第3条 存在问题

1、医疗资源布局不尽合理,大型医疗机构布局比较集中分布在老城区。 约80%大型医疗机构分布在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北部、天河区和白云区南部等区域,其中50%的省部属、市属医疗机构都集中在越秀区。荔湾区南部、白云区北部、南沙区、萝岗区、从化市、增城市缺乏大型综合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很多地区居民难以就近获得高水平医疗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剧了老城区大型医疗机构的服务压力,并凸显其用地紧张,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

2、医疗机构类别结构欠合理,部分专科医院数量不足且规模偏小。

在医疗资源结构配臵上,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薄弱,专科医院数量少、规模小,一些急需的专业如儿科、精神、康复、老年病、护理等专业发展缓慢,全市仅一间市级儿童医院,花都区、从化市和增城市无精神科病床。大部分专科医院床位数量和用地面积不足,需要扩大规模。

3、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尚未承担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功能。 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较合理,但存在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不达标,自有用房比例过低的问题。城市新区及外围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需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尚未成为承担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尚未真正形成。

4、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总量不足,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县(区)级医疗卫生设施服务能力相对落后,大部分未能担当区域医疗中心角色;一半以上中心镇卫生院未达到二级综合医院规模和水平;区划调整后合并成规模较大的镇,部分镇级医院上升为县(区)级医院,镇级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相对减少、基层服务能力相对削弱;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形成合力引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长比较迅速,但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设施覆盖程度及服务能力未能满足

2

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5、公共卫生机构分布较均匀,需扩大规模完善网络。

大部分区(县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模偏小,慢性病防治机构业务用房缺乏,不能满足疾病防控工作要求。妇幼保健网络有待完善,目前独立设臵妇幼保健机构10间,部分区(县级市)妇幼保健院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妇女、儿童保健服务需要。各区(县级市)均设臵卫生监督所1间,但未按卫生部要求设臵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存在基层卫生监督网络不健全的问题。

第二章 规划总则

第4条 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注重需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健康权益,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弱化隶属、城乡统筹。将各种行政隶属关系的医疗卫生设施纳入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实行全行业监管和调控,统筹规划,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在全市合理布局,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方便、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3、功能齐全、布局完善。建立功能齐全、覆盖全市区域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盲目扩张规模,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面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公平、便捷、经济、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4、合理分工、突出重点。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设施的功能及相互协作关系,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重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臵水平,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近远结合、协调发展。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与方向,以及未来区域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确定各种医疗卫生设施的总体规模及空间布局,使医疗卫生设施的配臵与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3

第5条 规划目标

以居民的实际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臵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地向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落脚点,通过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将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设臵和布局,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层级清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方便可及、分工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方面,促进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布局和有效利用,形成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协调发展的资源配臵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另一方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有重点、多层次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把广州建成亚洲一流的医疗中心城市,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第6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规划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第7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10个市辖区和2个县级市,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

第8条 主要规划依据及参考资料

1. 《医疗机构设臵规划指导原则》 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臵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 4.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 5.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 6.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2008

4

7. 《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年)》 8. 《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 9.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指导意见》 10. 《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 11. 《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 12. 《血站基本标准》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4.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5. 《广东省卫生资源配臵标准》

16. 《广东省医院基本现代化建设标准》(试行) 17. 《广东省医疗机构设臵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 18. 《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 19.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20.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21. 《广州市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2. 《广州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年)》(送审稿) 23. 《广州市居住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臵标准》 24.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25. 《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2012年版)》(征求意见稿) 26.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27. 《广州市中心城区控规》2011 28. 《广州市控规全覆盖——白云区》2011 29. 《广州市控规全覆盖——番禺区》2011 30. 《广州市控规全覆盖——花都区》2011 31. 《广州市控规全覆盖——萝岗区》2011 32. 《广州市白鹅潭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33. 《广州市荔湾分区大坦沙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34. 《广州市琶洲-员村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35. 《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5

36. 《奥体中心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37. 《广州市黄埔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38. 《广州市白云新城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 39. 《广州市白云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 40. 《白云新城北部延伸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41. 《白云新城西部延伸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42. 《广州空港经济区核心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43. 《广州市白云区同德街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44. 《广州新客站地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45. 《广州南沙地区发展规划》2003 46. 《南沙黄阁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 47. 《南沙南沙岛分区控制性规划》2004 48. 《南沙万顷沙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 49. 《南沙珠江管理区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 50. 《从化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修编(2004-2020)》 51. 《增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2011 52.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三章 医疗卫生设施总体规划布局

第9条 总体空间布局

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和三个副中心”的战略部署,在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相应地规划形成“一主五副”的医疗卫生设施总体布局结构。

“一主”——市域医疗卫生服务主中心,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南部、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北地区。本区域内医疗服务机构众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规划拟保持总量水平,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突出专科特色,构建区域医疗服务主中心。

“五副”——市域医疗卫生服务副中心。在南沙滨海新城、东部山水新城、花

6

都副中心、从化副中心和增城副中心建设医疗服务副中心,加强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其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第10条 具体布局分区

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分为三个策略分区,分别为优化整合区、调整完善区和重点建设区。

1、优化整合区:包括越秀区和荔湾区。规划策略为整合现有医疗资源,优化布局结构,严格控制医疗机构盲目扩张。一是对现有规模不达标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改扩建、合并;二是逐步向外围地区迁移用地紧张的大型医疗卫生机构,臵换部分原用地用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或专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三是将医疗资源密集地区的部分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机构,优化格局。

建设广州健康医疗中心,选址越秀区东山口片区。综合运用国土、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等手段,通过提升功能、优化布局、强化配套,建设专科特色突出、功能齐全、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广州健康医疗中心。

2、调整完善区:包括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和番禺区。规划策略为根据人口发展与分布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适度建设全市性的大型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建设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选址白云区,规划范围包括北至新广从公路,西至京珠高速,南至沈海高速,东至帽峰山森林公园东侧。以中医药为核心,依托国家和省市重点医药企业,重点发展健康医疗、健康管理、健康养生、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打造国际化、高端化、信息化的健康产业集群。

3、重点建设区:包括花都区、南沙区、萝岗区、从化市和增城市。规划策略为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体系,重点增加大型综合医院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区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建设广州健康医学中心,选址南沙区。开展与港澳地区及发达国家在高端医疗服务方面的合作,吸引外来资金及其先进管理模式,兴办国际医院、特色医院、疗养康复中心等各类健康服务机构,提供高端医疗服务,满足大珠三角高端人士医疗

7

服务需求。

第11条 机构、床位总量设臵

随着广州市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城区、县级市大型居住区建设加速推进,要求医疗机构布局作出相应的调整,并注重基层医疗机构网点的合理设臵。同时,随着广州市人口总量的增加,城市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疾病谱的改变,疾病负担不断加重,要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我市医疗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来穗就医人数将大幅上升,需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将广州建设成为辐射华南地区,影响东南亚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近期(2015年),按照广州市医疗服务人口1700万计算,全市每千人病床数控制在5.5张左右。全市规划综合医院148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37间,专科医院91间,疗养院10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0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25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35间,妇幼保健机构16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18间,卫生监督所15间。到2015年,全市共设臵62间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每个区(县级市)至少设臵1所三级医疗机构。

远期(2020年),按照广州市医疗服务人口2000万计算,全市每千人病床数控制在6.0张左右。全市规划综合医院171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40间,专科医院107间,疗养院14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334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35间,妇幼保健机构16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18间,卫生监督所15间。到2020年,全市共设臵80间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力争每个区(县级市)有2所或以上三级医疗机构。

第四章 各类医疗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123”战略部署,逐步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个区域医疗服务主中心和五个医疗服务副中心。在城区实现三级医疗网络向二级医疗网络转变,建立起以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服务网络。农村地区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使其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医疗服务网络。

8

第12条 综合医院

综合医院布局规划与服务人口规模和分布相结合,适度调整大型综合性医院布局,着力推进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发展新区、外围城区以及资源薄弱地区转移。通过多种形式在花都、南沙、萝岗、从化、增城等区域分别建设1间或以上三级医院。 对不能达到医院建设标准,且就地改造和发展受到限制的大型综合医院,鼓励迁至以上区域,相应区域的医院床位增量优先给予迁入的大型综合医院。充分发挥大型综合性医院在技术、质量和管理上的优势,带动区域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各区政府原则上不新举办医院,现有区属医院有条件的可发展成大型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对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难以正常运转的区属医疗机构,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引导其向康复、老年护理等服务领域拓展,或通过兼并、撤销等方式调整。

近期(2015年),规划全市综合医院总数148间,总床位数约5.4万张。 远期(2020年),规划全市综合医院总数171间,总床位数约6.9万张。 第13条 中医医院

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重要作用。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加强建设省名中医医院及市名中医医院,除三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所在区(县级市)外,原则上每个区(县级市)规划设臵1间公立二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综合医院、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

近期(2015年),规划全市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总数37间,总床位数约1.4万张。

远期(2020年),规划全市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总数40间,总床位数约1.7万张。 第14条 专科医院

专科医院面向全市服务,床位资源全市统筹,根据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专科医院的设臵原则上不受区域限制,同一专科有两所以上医院的,应合理布局,避免重

9

复建设。鼓励发展和调整部分专科医疗资源,重点发展儿童、精神卫生、肿瘤、康复、老年病、护理等专科,用地配臵上给予重点保证。原则上每个区(县级市)各建设1间儿童医院,近期推进越秀区儿童医院迁扩建和天河区儿童医院组建工程、番禺和南沙儿童医院新建工程,以满足儿童专科医疗服务需求。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加快推进市精神病医院就地升级改造工程,加强白云、番禺和南沙等区(县级市)精神专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在花都、从化和增城各新建1间精神病医院。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老年医学科建设。通过存量调整,支持符合条件的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医院或护理院,同时,大力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和护理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康复、护理服务能力建设。到2015年,全市康复、护理总床位数较2010年至少增加20%,到2020年,至少增加40%。到2020年,各区(县级市)至少有1间康复医院或护理院。

近期(2015年),规划全市专科医院总数91间,总床位数约1.7万张。 远期(2020年),规划全市专科医院总数107间,总床位数约2.2万张。 第15条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可以根据需要设臵内部服务的医务室、卫生所。门诊部、诊所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补充,应适当控制数量,做到合理布局。各区(县级市)卫生局负责制定门诊部、诊所的设臵规划。新增门诊部应与现有对社会开放医疗业务的医疗机构距离超过1000米,新增诊所应超过500米;专科门诊部以及人口稠密地区可以适当缩小上述距离。港澳资本举办门诊部优先考虑。 第16条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等要点综合考虑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原则上每3-10万人口或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臵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住人口超过10万应按人口数增加布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住人口不足3万的,可由临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但应布局社区卫生服务站;常住人口超过2万的独立管理的大学生活区、大型厂企家属区和大型商住小区,应合理

10

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地和建筑面积为2000-3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独立占地,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

近期(2015年),规划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170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25间。

远期(2020年),规划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23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334间。

第17条 农村卫生服务设施

以县区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网底的原则规划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级人民医院向三级综合医院发展;每个镇至少建设1间政府举办的镇卫生院,中心镇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的规模和水平;原则上每条行政村规划建设1间村卫生站,建设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

城市化程度高的区根据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将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村卫生站建设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数量较大镇的镇卫生院发展为综合医院的,要合理设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再新增村卫生站,没有村卫生站的由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分支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取代。随着区划调整、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服务人群聚集和分布变动状况,较大的镇增设镇卫生院分院,合理缩小镇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半径。规划全市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总数35间。

第五章 各类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第18条 妇幼保健体系

妇幼保健机构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分为省、市、区(县级市)三级设臵,原则上每个行政区域应有1间政府举办的妇幼保健机构。改扩建越秀、天河、白云、番禺、花都、南沙、萝岗和增城等区(县级市)妇幼保健院,新建从化市妇幼保健院。规划全市妇幼保健院总数16间。

11

第19条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完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加强区(县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慢性病防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疾病预防控制的功能需求。稳步推进麻风病院村改造建设。改扩建荔湾、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增城等区(县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划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总数18间。 第20条 卫生监督体系

进一步完善三级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建设,完善基层卫生监督网络,按照划片设臵原则,在中心镇设立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加强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臵能力。规划全市卫生监督所总数15间。 第21条 急救医疗体系

完善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形成以中心指挥调度为核心,各“120”急救网络医院联合的救护体系。改扩建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建立核辐射医疗救援中心。调整和完善院前急救医疗网点布局,加强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急救网点建设,在急救半径相对较长的地段增设急救站点。中心城区急救半径应控制在4公里以内,郊区急救半径应控制在8-10公里。加强院前急救指挥分中心建设,并与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联网。 第22条 采供血体系

根据全市临床用血需求,对采血点进行合理布局。按照《血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加强广州市血液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每个区(县级市)建立固定采血屋采集全血,进一步增设流动献血车固定停靠点。整合花都区、番禺区、从化市和增城市采供血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12

第六章 各区(县级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

第23条 越秀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3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8间,专科医院18间,疗养院2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妇幼保健院3间,专科疾病防治所(站)3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间,卫生监督所3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18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16.0张左右。

在越秀区东山口片区建设广州健康医疗中心,以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群及广东省人民医院为主核心区域,促进核心区域内医疗机构协同发展,重点支持一批体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优势学科群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使其成为区域医疗、教学、科研重要基地,整体提升该区域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增床位816张,总床位数2300张,建筑面积313809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62203平方米,地块编码AD012903。

扩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总床位数1990张,建筑面积328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77250平方米,地块编码AY011602。

改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位于越秀区沿江路的院区保留床位600张,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9535平方米,地块编码AY014140。另在荔湾区大坦沙建设广州呼吸中心院区。

注销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注销广东省交通医院,原址业务用房并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医医院:扩建广东省第二中医医院,新增床位180张,总床位数800张,建筑面积68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3000平方米,地块编码AD017131。

迁建广州市正骨医院,选址于越秀区东风东路627号,新增床位180张,总床位数415张,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7148平方米,地块编码361894917。

13

专科医院:扩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新增床位数37床,总床位数345张,建筑面积34617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8017平方米,地块编码AD011502。

扩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新增床位545张,总床位数1600张,建筑面积177237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9470平方米,地块编码AD011421。

扩建广州市胸科医院,总床位数500张,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78896平方米,地块编码AD016911。

扩建广州市肿瘤医院,新增床位200张,总床位数800张,建筑面积60189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2741平方米,地块编码AD016913。

迁建越秀区儿童医院,选址于越秀区东风中路449号,新增床位80张,总床位数150张,建筑面积125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430平方米,地块编码AY012003。

迁出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至白云区嘉禾,原址用于广州市正骨医院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间,分别是:东山街、广卫街、流花街、梅花街、北京街、珠光街、农林街、矿泉街、登峰街、大塘街、华乐街、建设街、光塔街、洪桥街、人民街、大新街、东风街、白云街和大东街等19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专科医院:新建妇产医院1间,广东优生优育医院,选址于越秀区东风东路754号侨房大厦,规划床位98张,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用地面积900平方米。

医学检验所:新建医学检验所2间。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分别是:登峰街和矿泉街社区卫生服务站。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3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8间,专科医院18间,疗养院2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妇幼保健院3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间,卫生监督所3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共18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17.0张左右。借助广州健康医疗中心核心区域的辐射力,带动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共同发展,打造规模更大、水平更高、学科更齐的健康医疗中心。

14

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专科医院:扩建广州市胸科医院,新增床位300张,总床位数800张,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78896平方米,地块编码AD016911。

妇幼保健院:迁建越秀区妇幼保健院,总床位数115张,迁建用地选址待定。越秀区妇幼保健院原址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

3、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

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共2处,用地面积共3134平方米。 第24条 海珠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1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3间,专科医院8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7间,妇幼保健院2间,专科疾病防治院(所)2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2间,卫生监督所2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7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5.5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区,新增床位655张,总床位数855张,建筑面积12008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3374平方米,地块编码AH100404。

扩建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新增床位350张,总床位数1000张,建筑面积104842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1758平方米,地块编码AH010

424、AH010

425、AH010438。

中医医院:将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海珠区中医医院整合,在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原址组建海珠区中医医院,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5609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603平方米,地块编码AH021207。海珠区中医医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注销海珠区石溪中医医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间,分别是:瑞宝街、凤阳街、南洲街、昌岗街、江南中街、新港街、赤岗街、沙园街、海幢街、琶洲街

15

华洲街、官洲街和南石头街等13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撤销社区卫生服务站4间,分别是:沙园街光大花园、沙园街西基东、滨江街小港和琶洲街石基等4间社区卫生服务站。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出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至番禺区大石街。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专科医院:新建康复医院1间,选址于海珠区琶洲地区,规划床位150张,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8028平方米,地块编码AH040118。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间,分别是:新港街南景、素社街素社东、滨江街江湾、赤岗街泓景和南洲街沥滘等5间社区卫生服务站。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4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4间,专科医院8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7间,妇幼保健院2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2间,卫生监督所2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共8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6.5张左右。

(1)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新增床位600张,总床位数26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97800平方米,地块编码AH012504。

中医医院:扩建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增床位100张,总床位数5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138668平方米,地块编码AH031206。

(2)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环城高速以东(海珠区琶洲街),规划床位15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5039平方米,地块编码AH041432。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环城高速以北,广州大道南以东(海珠区南洲街),规划床位5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0002平方米,地块编码AH100701。

新建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海院区,选址于广东药学院赤岗校区内,规划床位100张,用地面积11700平方米。

中医医院:新建中医医院1间,选址于海珠区万胜围区域,规划床位5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7278平方米,地块编码AH041208。

3、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

16

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共4处,用地面积148620平方米。 第25条 荔湾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3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8间,专科医院6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1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5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5.5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迁建荔湾区人民医院,选址于荔湾区穗盐路以北葵蓬村委会附近地块,新增床位46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5840平方米,地块编码AF010932。

扩建广州钢铁集团医院,新增床位68张,总床位数238张,建筑面积191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4154平方米,地块编码AF0401

15、AF021719。

中医医院:将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和荔湾区中医医院整合,在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原址组建荔湾区中医医院,总床位数300张,建筑面积29457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9819平方米,地块编码AL010614。原荔湾区中医医院用地仍作为医疗用地,用于专科医院建设。

扩建荔湾区芳村中医医院,新增床位50张,总床位数150张,建筑面积16944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1296平方米,地块编码AF010413。

专科医院:原址改扩建广州市精神病医院,总床位数1200张,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用地面积65000平方米,地块编码AF020220。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分别是多宝街和南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根据荔湾区慢性病防治职能调整,撤销荔湾区慢性病防治中心,原址调整为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中心)院区,选址于荔湾

17

区大坦沙岛桥中路,一期规划床位600张,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55336平方米,地块编码AL02040

10、AL02040

11、AL0204016。

中医医院:新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总院,选址于荔湾区海龙街原芳村体育中心东侧,规划床位400张,建筑面积43166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62332平方米,地块编码AF031116。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7间,分别是:冲口街、海龙街、东沙街沙洛村和龙溪物流园区西部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在大坦沙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3间。

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新建戒毒所1间,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6910平方米,地块编码AF030415。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3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8间,专科医院6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6间,妇幼保健院、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6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6.0张左右。

(1)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中心)院区,新增床位600张,总床位数1200张,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55336平方米,地块编码AL02040

10、AL02040

11、AL0204016。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间,分别是:龙津街、西村街、岭南街、昌华街、桥中街、冲口街、中南街、东沙街、海龙街、站前街和石围塘街等1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荔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址于荔湾区流花湖公园以北、站前街道,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6078平方米,地块编码AL010810。

(2)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间,分别是:东沙街、石围塘街和东漖街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在大坦沙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

3、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共6处,用地面积共82367平方米。

18

第26条 天河区

1、近期(2015)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8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3间,专科医院13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1间,妇幼保健院1间,专科疾病防治院(所)1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3间,卫生监督所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8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5.5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增床位208张,总床位数1000张,建筑面积105032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44800平方米,地块编码AT050917。

扩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总床位数1500张,建筑面积130411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44509平方米,地块编码AT071123。

扩建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600张,建筑面积63745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8282平方米,地块编码AT0801

27、AT080134。

扩建天河区红十字会医院,更名为天河区人民医院,新增床位144张,总床位数260张,建筑面积20896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6679平方米,地块编码AT091314。

扩建广州仁爱天河医院,新增床位78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18861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6287平方米,地块编码AT070805。

迁建天河长兴人民医院,选址于天河区长兴街长兴路南侧、北环高速公路北侧,扩建床位280张,总床位数300张,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4709平方米,地块编码AT0212

26、AT021228。天河长兴人民医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迁出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至黄埔区,原址用于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住院部建设,规划床位300张,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用地面积7000平方米,地块编码AT070818。

迁出白云区人民医院,原址用于天河区儿童医院建设,规划床位300张,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0253平方米,地块编码AT040923。

19

注销天河区沙河人民医院、天河区侨怡苑人民医院、华南理工大学医院、华南师范大学医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医院等5间医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分别是:五山街和天河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撤销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天园街骏景社区卫生服务站。

妇幼保健院:扩建天河区妇幼保健院,扩建床位40张,总床位数120张,建筑面积9274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464平方米,地块编码AT070235。

专科病防治机构:将天河区慢性病防治中心迁至天河区沙河人民医院原址。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间,选址于天河区“天河智慧城”柯木塱龟岗肉联厂地段(暂定),规划床位750张,建筑面积82500平方米,用地面积75000平方米。

中医医院:建设广州市中医医院新址,选址于天河区广氮地块,规划床位800张,建筑面积88017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55000平方米,地块编码AT06070306。

专科医院:新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区,选址于天河区珠江新城金穗路与华穗路交界,规划床位200张,建筑面积43141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2326平方米,地块编码AT110121。

新建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选址于天河区员村,规划床位700张,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用地面积8000平方米,地块编码AT0806

16、AT080640。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猎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分别是:林和街和黄村街社区卫生服务站。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8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3间,专科医院13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1间,妇幼保健院1间,专科疾病防治院(所)1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3间,卫生监督所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11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6.5张左右。

20

远期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扩建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10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38282平方米,地块编码AT0801

27、AT080134。

3、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

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共14处,用地面积共95767平方米。 第27条 白云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27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4间,专科医院17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间,社区卫生服务站35间,镇卫生院4间,妇幼保健院1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间,卫生监督所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5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5. 5张左右。

在白云区帽峰山片区建设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以中医药为核心,建设具有鲜明中医特色和中西医医疗优势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提供中西医结合的医疗、高端研发、体检咨询等医疗服务。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新增床位800张,总床位数2600张,建筑面积354506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17896平方米,地块编码AB310200

7、AB31020

10、AB31020

16、AB3102017。

改建南方医科大学江都医院,原址建设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分院,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642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0020平方米,地块编码AB0406044。

迁建白云区人民医院,更名为白云区中心医院,选址于黄石北路以北、鹤泰路以南、106国道以东、江夏地铁站以西地块,新增床位300张,总床位数600张,建筑面积76168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71731平方米,地块编码AB2606019。

扩建白云区红十字会医院,新增床位190张,总床位数350张,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3227平方米,地块编码AB1001018。

改建白云区石井人民医院,更名为白云区慢性病及职业病防治康复中心,机构

21

类别由综合医院变更为专科医院,新增床位50张,总床位数210张,建筑面积23825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4745平方米,地块编码AB2710021。

扩建白云区太和镇医院,新增床位290张,总床位数350张,建筑面积77267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3840平方米,地块编码AB121300

3、AB1213005。

扩建广州友好医院,新增床位150张,总床位数350张,建筑面积64658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7809平方米,地块编码AB1317025。

中医医院:扩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1650张,建筑面积173618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9712平方米,地块编码AB3816002。

扩建白云区中医医院(原白云区人和华侨医院),新增床位220张,总床位数400张,建筑面积40287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67311平方米,地块编码AB0604002。

专科医院:迁建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至白云区嘉禾,新增床位800张,总床位数1000张,建筑面积126465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05743平方米,地块编码AB2112009。

扩建广州市精神病院江村院区,总床位数720张,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1443平方米,地块编码AB0403022。

迁建广州白云精神病康复医院,选址于白云区太和镇龙归鹤龙五巷2号,新增床位50张,总床位数150张,建筑面积11977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0201平方米,地块编码AB1303003。

扩建广州中兴运动损伤医院,新增床位80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6358平方米,用地面积3300平方米。

改建广州东方医院,机构类别由专科医院变更为综合医院,新增床位60张,总床位数150张,建筑面积14595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6963平方米,地块编码AB2707016。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分别是:景泰街和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站。

撤销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景泰街社区卫生服务站。

镇卫生院:扩建太和镇卫生院(原龙归华侨医院),新增床位62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8303平方米,地块编码

22

AB1306020。

扩建钟落潭镇卫生院(原钟落潭镇医院),新增床位58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9943平方米,地块编码AB0806025。

扩建人和镇卫生院(原白云区中医医院蚌湖华侨分院),新增床位80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6099平方米,地块编码AB0705002。

妇幼保健院:将白云区妇幼保健院与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整合,在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原址重新组建白云区妇幼保健院,总床位数350张,建筑面积25565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7254平方米,地块编码AB2806028。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广州市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选址于白云区金沙洲路南,规划床位850张,建筑面积70071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34313平方米,地块编码AB3703017。

中医医院:新建广州市中医医院同德分院,选址于白云区西槎路同德围泽德花园二期,规划床位200张,建筑面积15165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8256平方米,地块编码AB3307026。

新建广州广元中医医院,选址于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62号,规划床位110张,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用地面积19000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广州晨曦医疗美容医院,选址于白云区新市街,规划床位20张,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用地面积600平方米。

新建广州民生肿瘤医院,选址于白云区新市街,规划床位150张,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用地面积5176平方米。

新建残疾人康复中心,选址于白云区钟落潭镇,规划床位100张,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2043 平方米,地块编码AB1205004。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分别是:松洲街和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3间,分别是:新市街、同德街、金沙街、同禾街、嘉禾街、棠景街、黄石街、均禾街和永平街各新建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石井街和三元里街各新建2间社区卫生服务站。

23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30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5间,专科医院18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间,社区卫生服务站35间,镇卫生院4间,妇幼保健院1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间,卫生监督所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6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6.0张左右。

(1)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新增床位900张,总床位数35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117896平方米,地块编码AB310200

7、AB31020

10、AB31020

16、AB3102017。

扩建白云区中心医院,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10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93224平方米,地块编码AB2606019。

中医医院:扩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205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39712平方米,地块编码AB3816002。

(2)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白云区钟落潭镇良田,规划床位35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1864平方米,地块编码AB0805029。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白云区均禾街道,规划床位3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1808平方米,地块编码AB2008005。

新建综合医院3,选址于白云区同德街,规划床位3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36589平方米,地块编码AB3807016。

中医医院:新建广东省第二中医医院分院,选址于白云区太和镇龙归城,规划床位数2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7940平方米,地块编码AB1309011。

专科医院:新建广州市第二儿童医院,选址于白云区白云湖区域,规划床位800张,用地面积55568平方米,地块编码AB23060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分别是:石井街、均禾街和三元里街等3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

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共32处,用地面积共525408平方米。

24

第28条 黄埔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8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2间,专科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间,社区卫生服务站17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2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5.5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埔院区,总床位数550张,建筑面积42172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7513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11050。

扩建广州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新增床位578张,总床位数800张,建筑面积91583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8966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05047。

扩建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新增床位10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6817平方米,地块编码AP070208。

扩建广州黄埔造船厂职工医院,新增床位50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9642平方米,地块编码AP0804023。

扩建广州亿仁医院,新增床位150张,总床位数300张,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2144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07016。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间,分别是:穗东街、鱼珠街、大沙街和文冲街等4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公共卫生基地,选址于黄埔区金碧领袖国际居住小区以南、乌涌以东,将区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迁入公共卫生基地,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3345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17034。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迁建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选址于黄埔区金碧领袖国际居住小区以南、乌涌以东,一期规划床位400张,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80000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17034。

中医医院:新建黄埔民生中西医结合医院,选址于黄埔区南岗镇庙头村旭日街1号,规划床位30张,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000平方米。

25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在荔联街新建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8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2间,专科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间,社区卫生服务站17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3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6.0张左右。

(1)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8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80000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17034。

扩建广州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新增床位200张,总床位数10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28966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05047。

中医医院:扩建黄埔区中医医院,新增床位350张,总床位数5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9083平方米,地块编码AP0514025。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长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妇幼保健院:将黄埔区妇幼保健院迁建至公共卫生基地。 (2)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间,分别是:在大沙街、鱼珠街、文冲街、黄埔街、南岗街和长洲街等6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

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共5处,用地面积114105平方米。 第29条 花都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9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2间,专科医院3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间,社区卫生服务站3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9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3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0张左右。

26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迁建花都区人民医院,选址于花都区新中轴线,新增床位840张,总床位数1500张,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73828平方米。

花都区新华医院与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开设臵,新华医院总床位数160张,建筑面积19966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1146平方米,地块编码CB0701028。

中医医院:扩建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增床位600张,总床位数1000张,建筑面积84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60000平方米,地块编码CA0901060。

镇卫生院:扩建炭步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床位157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2027平方米,地块编码CF0203001。

妇幼保健院:迁建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选址于花都区新中轴线内、建设北路东侧,新增床位94张,总床位400张,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2110平方米。

公共卫生设施:扩建花都区卫生监督所,控规中用地面积5911平方米,地块编码CA0905014。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花都区镜湖大道北与雅瑶东路交界处,规划床位600张,建筑面积72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66091平方米,地块编码CA010900

2、CA0109003。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花都区下横坑岭西侧交界,规划床位400张,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8078平方米,地块编码CH09020

15、CH0902016。

新建综合医院3,选址于花都区广州花都汽车城内,规划床位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22084平方米,地块编码CB0205015。

中医医院:新建广州花都狮诚中西医结合医院,选址于花都区狮岭镇宝峰南路13号,规划床位99张,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用地面积5091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花都狮岭都市妇产医院,选址于花都区狮岭镇阳光南路8号,规划床位95张,建筑面积12034平方米,用地面积2800平方米。

新建专科医院,选址于花都区新华街新华路48号(花都区人民医院原址),规划床位300张,建筑面积66537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3000平方米,地块编

27

码CA0816002。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规划新建9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是: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间,炭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芙蓉镇和狮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1间。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3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2间,专科医院5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间,社区卫生服务站3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9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5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5张左右。

(1)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镇卫生院:迁建花东镇中心卫生院,选址于花都区花城环路与花钟大道交界,新增床位123张,总床位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11220平方米,地块编码CK0304017。

公共卫生设施:迁建花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站、120急救中心和慢性病防治所,合并设臵,选址于花都区新中轴线内,控规中用地面积17714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花都区血站原址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地面积2132平方米。

(2)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花都区培正大道和赤坭大道交界,规划床位2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26217平方米,地块编码CG0604055。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花都区狮岭镇,规划床位800张,用地面积88800平方米,控规中无预留用地,需选址建设。

新建综合医院3,选址于花都区花东镇,规划床位500张,用地面积57500平方米,控规中无预留用地,需选址建设。

新建综合医院4,选址于花都区新华街临近空港经济区,规划床位500张,用地面积57500平方米,控规中无预留用地,需选址建设。

专科医院:新建康复医院,选址于花都区花狮大道与花都大道交界,规划床位25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29316平方米,地块编码CK0305042。

新建精神病医院,规划床位300张,用地面积需求38400平方米,控规中无预

28

留用地,需选址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间,分别是: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间,炭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狮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 第30条 番禺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21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3间,专科医院5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间,社区卫生服务站47间,妇幼保健院2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间,卫生监督所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6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5.5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番禺区中心医院,总床位数1200张,建筑面积247559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47042平方米,地块编码BC09090

19、BC0909024。

扩建番禺区钟村医院,新增床位150张,总床位数300张,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0420平方米,地块编码BA0804056。

扩建番禺区新造医院,新增床位119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8047平方米,地块编码BB0301111。

扩建番禺区化龙医院,新增床位13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5606平方米,地块编码BB0502225。

扩建番禺区沙湾人民医院,新增床位12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3351平方米,地块编码BC0803145和BC0803146。

扩建番禺区石楼人民医院,新增床位9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4862平方米,地块编码BD0605312。

扩建番禺区石碁人民医院,新增床位150张,总床位数300张,建筑面积275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3079平方米,地块编码BD0207037和BD0207039。

扩建番禺区南村医院,新增床位8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9426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0658平方米,地块编码BD0203065。

迁建番禺区大石人民医院,选址于大石街河村村、大山村、植村村交界处,新

29

增床位280张,总床位数400张,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3300平方米,地块编码BA0603050。

扩建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机构类别由综合医院变更为妇幼保健院,新增床位150张,总床位数800张,建筑面积84825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29608平方米,地块编码BC061010

5、BC0610066。

中医医院:扩建番禺区中医医院,新增床位200张,总床位数800张,建筑面积104678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47245平方米,地块编码BC0610009。

扩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新增床位600张,总床位数1200张,建筑面积177215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43938平方米,地块编码BC010400

1、BC0104003。

专科医院:扩建番禺区岐山医院,新增床位450张,总床位数600张,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9439平方米,地块编码BC0906016。

将番禺区慢性病防治站改扩建成番禺区慢性病防治医院,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用地面积1951平方米。

疗养院:改扩建番禺疗养院,建成干部体检基地和慢性病治疗与康复基地。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间,分别是:市桥街、东环街、桥南街、洛浦街、钟村街、南村镇、石楼镇、新造镇、化龙镇和沙湾镇等10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市桥街西片社区卫生服务站。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址于番禺区大石街道,建筑面积667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80000平方米,地块编码BA0603099。

迁建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址于番禺区桥南街福愉东路,建筑面积193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5838平方米,地块编码BC0909025。

采供血机构:扩建广州市番禺区中心血站,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859平方米,地块编码BC0612025。

建立献血屋3-4个,每个献血屋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选址于番禺区汉溪大道南,钟屏东路以西,一期规划床位500张,建筑面积90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

30

积159978平方米,地块编码BA04030

48、BA04030

53、BA0403055和BA0403061。

新建番禺区中心医院洛浦分院,选址于番禺区洛浦街南浦岛,规划床位50张,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3180平方米,地块编码BA0203510。

专科医院:新建儿童医院1间,选址于番禺区大龙街城区大道与罗江路交界西侧,规划床位350张,建筑面积29216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0436平方米,地块编码BC0702004。

医学检验所:新建医学检验所1间,选址于小谷围街(大学城内)。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间,分别是:东环街、小谷围街和大龙街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洛浦街和南村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6间,分别是:沙头街、桥南街、洛浦街、小谷围街、钟村街和新造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东环街、南村镇和化龙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石楼镇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4间。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24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4间,专科医院5间,疗养院3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间,社区卫生服务站114间,妇幼保健院2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间,卫生监督所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8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6.5张左右。

(1)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新增床位500张,总床位数10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159978平方米,地块编码BA04030

48、BA04030

53、BA0403055和BA0403061。

中医医院:扩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新增床位900张,总床位数2100张,控规中用地面积43938平方米,地块编码BC010400

1、BC0104003。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间,分别是: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升级改建南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石楼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改扩建大石街、沙头街、桥南街、石壁街、钟村街和南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大龙街金海岸社区卫生服务站。 (2)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31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番禺区南浦岛南浦东路与新浦南路交界,规划床位6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88268平方米,地块编码BA020580

1、BA0205802。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番禺区东环街道东环路与珠水路交界,规划床位5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72021平方米,地块编码BC0511021。

新建综合医院3,选址于番禺区长隆片区、汉溪大道北侧地块,规划床位4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7753平方米,地块编码BA0904044。

中医医院:新建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选址于番禺区大龙街市莲路与傍雁路交界,规划床位39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4894平方米,地块编码BC0704009。

疗养院:新建疗养院1,选址于番禺区沙头街景观大道与北堤路交界,控规中用地面积89499平方米,地块编码BC0407028。

新建疗养院2,选址于番禺区石楼镇莲花山风景区,控规中用地面积393782平方米,地块编码为BD07010

15、BD0701016和BD070101。

医学检验所:新建医学检验所1间,选址于番禺区东环街。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规划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7间,分别是:市桥街、沙头街、东环街、桥南街、大石街、洛浦街、南村镇、新造镇、化龙镇、沙湾镇和石碁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大龙街、钟村街和石楼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73间,撤销社区卫生服务站6间。

3、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

远景预留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共16处,用地面积共416237平方米。 第31条 南沙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3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专科医院9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间,社区卫生服务站19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2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0张左右。

32

在南沙区北部庆盛枢纽附近建设广州健康医学中心,规划用地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建设高端医学城,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区内高端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新建三级综合医院1间,规划床位600张;专科医院6间,规划床位共600张;医学检验中心、急救中心等医疗设施。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广州市南沙中心医院,总床位数500张,建筑面积70747平方米,用地面积74502 平方米。

扩建南沙区第一人民医院(原南沙区万顷沙人民医院),新增床位41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1628平方米。

扩建南沙区第二人民医院(原南沙区黄阁医院),新增床位8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8272平方米,用地面积9966平方米。

扩建南沙区东涌医院,新增床位40张,总床位数120张,建筑面积1903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10640平方米,地块编码BF0213202。

迁建南沙区榄核医院,选址于南沙区榄核镇榄核村蔡新路北侧(西靠榄核村21队),新增床位350张,总床位数500张,建筑面积415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3185平方米,地块编码BF0107118。

迁建原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选址于南沙区大岗镇华美大道与豪岗大道交界,新增床位455张,总床位数600张,建筑面积130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73768平方米,地块编码BF0301159。

改扩建南沙区第三人民医院(原南沙区横沥医院),加挂南沙区精神病康复中心,机构类别由综合医院变更为专科医院,总床位数120张,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用地面积10566平方米。

注销南沙区万顷沙人民医院新垦分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万顷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注销南沙区横沥医院冯马三分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横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注销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金洲分院,原址业务用房用于南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中医医院:扩建南沙区中医医院,新增床位102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

33

积26097平方米,用地面积18445平方米。

妇幼保健院:将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和南沙区妇幼保健院整合,重新组建南沙区妇幼保健院,总床位数120张,建筑面积16813平方米,用地面积23264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东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4间,分别是:南沙街社区卫生服务站3间,大岗镇灵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将黄阁麒麟社区卫生服务站改扩建为黄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公共卫生基地,设臵南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沙区卫生监督所,用地面积21199平方米。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南沙区黄阁片区小虎岛小虎大道的西侧,规划床位500张,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64394 平方米。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南沙区港前大道西北侧,规划床位350张,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43806平方米。

新建综合医院3,选址于南沙区义沙村京珠高速以西,规划床位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26301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妇女儿童医院1间,选址于南沙区黄阁镇黄阁大道北侧麒麟新城附近用地,规划床位600张,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用地面积64394平方米。

新建专科医院2,选址于南沙区庙南街京珠高速以东,规划床位300张,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37680平方米。

疗养院、护理院:新建疗养院1间,护理院(站)1间,选址暂定于湿地公园附近。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分别是:珠江街、龙穴街和大岗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6间:大岗镇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珠江街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4间,榄核镇和东涌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间。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17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专科医院12

34

间,疗养院2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间,社区卫生服务站42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5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5张左右。

建设广州健康医学中心高端医学城二期,使医学城内配套三级综合医院达2间,规划床位数共1200张;专科医院达8间,规划床位数共800张。

(1)远期改扩建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综合医院:迁建南沙区第一人民医院,选址于万顷沙沙尾二村,新增床位300张,总床位数500张,用地面积28849平方米。

迁建南沙区第二人民医院,选址于黄阁镇中心地段、黄阁大道以北麒麟新城附近,新增床位300张,总床位数500张,用地面积51232平方米。

中医医院:扩建南沙区中医医院,与南沙区第一人民医院原址合并,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600张,用地面积34390平方米。

专科医院:扩建南沙区第三人民医院,新增床位180张,总床位数300张,用地面积10566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3间,使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至少3间社区卫生服务站。

妇幼保健院:扩建南沙区妇幼保健院,新增床位180张,总床位数300张,用地总面积23264平方米。

(2)远期新增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南沙区凤凰一桥西侧沿线,横沥分区京珠高速东侧,规划床位4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51036平方米。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南沙区东涌京珠高速公路与南二环高速公路交界东侧,规划床位2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23046平方米,地块编码BF0216114。

新建综合医院3,选址于南沙区珠江管理区中部,规划床位数50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62233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专科医院1间,选址于南沙区珠江管理区东北角,规划床位450张,控规中预留用地面积57080平方米。

疗养院、护理院:新建疗养院1间,护理院(站)1间,选址暂定于湿地公园附近。

3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间,分别是:南沙街、横沥镇和黄阁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东涌镇、大岗镇和榄核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 第32条 萝岗区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4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专科医院3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0间,镇卫生院1间,妇幼保健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3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0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总床位数600张,建筑面积9201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86841平方米,地块编码AGa1K001。

扩建广州开发区医院,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数700张,建筑面积86000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45865平方米,地块编码AG0306010。

中医医院:扩建萝岗区中医医院,新增床位8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总面积21042平方米,控规中用地面积37908平方米,地块编码AG0113076。

疗养院:扩建广州市干部疗养院,新增床位329张,总床位数649张,建筑面积43179平方米,控规中总用地面积352043平方米,地块编码AG0120040。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分别是:夏港街、东区街和萝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撤销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萝岗街水西社区卫生服务站。

镇卫生院:扩建九龙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床位75张,总床位数120张,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用地面积25135 平方米。

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公共卫生基地项目,位于萝岗区永顺大道北侧,萝岗区妇幼保健所、九龙镇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迁至公共卫生基地,用地面积3855平方米。

(2)近期新增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选址于萝岗区萝岗街长岭居区域,规划床位600张,

36

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用地面积67800平方米,控规无预留用地,需选址建设。

专科医院:新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新知识城院区,选址于萝岗区中新知识城内,规划床位500张,建筑面积136560平方米,用地面积49664平方米。

新建广州泰和肿瘤医院,选址于萝岗区中新知识城内,规划床位400张,建筑面积87600平方米,用地面积33333平方米。

新建广州皇家丽肿瘤医院,选址于萝岗区中新知识城内,规划床位200张,建筑面积84000平方米,用地面积26667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4间,分别是联和街金峰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萝岗街岭头社区卫生服务站、墩头基社区卫生服务站及科学城加速器组团社区卫生服务站。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区共有综合医院7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专科医院5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间,社区卫生服务站34间,镇卫生院1间,妇幼保健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区三级医疗机构(含分院)5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5张左右。

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知识城中心医院,选址于萝岗区九龙大道以西、知识城大道以北、永九快速路以东、玉兰大道以南地块,规划床位1000张,用地面积109000平方米。

新建综合医院,选址于萝岗区九龙大道以西、钟太快速路以北、永九快速路以东地块,规划床位300张,用地面积35100平方米。

新建综合医院,选址于萝岗区九龙大道以西、永九快速路以东、广河高速路以北、南安臵区以南地块,规划床位300张,用地面积35100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专科医院1,选址于开发区东区,规划床位500张,用地面积52500平方米,控规无预留用地,需选址建设。

新建专科医院2,选址于萝岗区联合街,规划床位600张,用地面积63000平方米,控规无预留用地,需选址建设。

医学检验所:新建医学检验所5间,选址于科学城、中新知识城及生物岛。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间,分别是:广州生物岛社区

37

卫生服务中心1间,萝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中新知识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间,东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 联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4间,分别是:中新知识城地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6间,永和街禾丰社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长岭居社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联和街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科学城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东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 第33条 从化市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市共有综合医院3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专科医院2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社区卫生服务站8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9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县三级医疗机构1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0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从化市中心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建设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从化市中心医院),新增床位1020张,总床位数1500张,建筑面积150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65157平方米。

中医医院:扩建从化市中医医院,新增床位260张,总床位数560张,建筑总面积47100平方米,用地面积41067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分别是江浦街和城郊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镇卫生院:扩建鳌头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床位126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7100平方米,用地面积22000平方米。

扩建鳌头镇龙潭卫生院,新增床位41张,总床位数91张,建筑面积9948平方米,用地面积8558平方米。

扩建良口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床位170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用地面积21450平方米。

迁建太平镇中心卫生院,选址于从化市太平镇北部,新增床位130张,总床位

38

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用地面积29395平方米。

扩建太平镇神岗卫生院,新增床位75张,总床位数120张,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用地面积8000平方米。

扩建温泉镇卫生院,新增床位115张,总床位数155张,建筑面积10947平方米,用地面积5988平方米。

扩建温泉镇灌村卫生院,新增床位37张,总床位数53张,建筑面积5550平方米,用地面积4408平方米。

扩建吕田镇卫生院,新增床位75张,总床位数120张,建筑面积7540平方米,用地面积16537平方米。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建从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面积5660平方米,用地面积4799平方米。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从化慈济医院,选址于从化市鳌头镇府前路5号,规划床位100张,建筑面积14044平方米,用地面积10744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从化协大口腔医院,选址于从化市街口街下围西路23号江贤居

一、二楼,设臵牙椅20张,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用地面积420平方米。

医学检验所:新建医学检验所1间。

社区卫生设施:新建社区卫生站3间,分别是:江埔街社区卫生服务站1间,街口街社区卫生服务站2间。

妇幼保健院:新建从化市妇幼保健院,选址于从化市街口街新城西路76号,建筑面积12328平方米,用地面积3138平方米,不设床位。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市共有综合医院5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专科医院5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间,社区卫生服务站8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9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县三级医疗机构2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5张左右。

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1,选址于从化明珠工业园东区,规划床位250张,用地面积20221平方米。

39

新建综合医院2,选址于从化市太平镇神岗地区,规划床位400张,用地面积46000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儿童医院,选址于从化市中心城区街口街,规划床位200张,用地面积23400平方米。

新建精神病医院,选址于从化市鳌头镇106国道旁,规划床位200张,用地面积26000平方米。

新建康复医院,选址于从化市城郊街、江浦街地区,规划床位100张,用地面积10000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分别是:明珠工业园东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城北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间。 第34条 增城市

1、近期(2015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市共有综合医院8间,中医医院1间,专科医院6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社区卫生服务站5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12 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县三级医疗机构2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0张左右。

(1)近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中山大学附属博济医院(增城市人民医院),新增床位375张,总床位数1000张,建筑面积94258平方米,用地面积47126平方米。

扩建广东省水电医院,新增床位132张,总床位数500张,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7800平方米。

中医医院:扩建增城市中医医院,新增床位158张,总床位数500张,建筑面积43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7643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改扩建朱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镇卫生院:扩建石滩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床位128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用地面积30000平方米。

扩建石滩镇中心卫生院三江分院,新增床位51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

40

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2000平方米。

扩建中新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床位124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用地面积24000平方米。

扩建新塘镇中心卫生院永和分院,新增床位20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为18009平方米。

扩建新塘镇中心卫生院仙村分院,新增床位45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3340平方米。

扩建新塘镇中心卫生院沙埔分院,新增床位67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为12000平方米。

扩建新塘镇中心卫生院宁西分院,新增床位75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2000平方米。

扩建中新镇中心卫生院福和卫生院,新增床位30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2000平方米。

扩建派潭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床位132张,总床位数200张,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8572平方米。

迁建正果镇卫生院,新增床位60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5118平方米。

扩建小楼镇卫生院,新增床位64张,总床位数100张,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用地面积13320平方米。

妇幼保健院:迁建增城市妇幼保健院,选址待定,新增床位264张,总床位数500张,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用地面积57500平方米。

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增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增城市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站、血站、健教所、药检所、120急救指挥中心等机构迁入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总建设面积23950平方米。

(2)近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增城市中心医院,选址于增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大道南,规划床位500张,建筑面积84600平方米,用地面积98000平方米。

新建挂绿新城综合医院,选址于增城市石滩镇郑田村,增滩公路以东、初溪大道以北,规划床位1000张,建筑面积130400平方米,用地面积101517平方米。

41

新建综合医院3,选址于增城市新塘镇凤凰城社区,规划床位200张,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用地面积23400平方米。

新建综合医院4,选址于增城市新塘镇大敦村,规划床位100张,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1700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专科医院1,选址于增城市荔城街民生路,规划床位150张,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7643平方米。

新建专科医院2,选址于增城市增江街,规划床位100张,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2000平方米。

新建口腔医院,选址于增城市荔城街,规划牙椅20张,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用地面积600平方米。

新建精神病医院,选址于增城市石滩镇,规划床位300张,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用地面积35000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增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远期(2020年)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全市共有综合医院9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间,专科医院11间,疗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间,社区卫生服务站5间,镇卫生院(含中心镇卫生院)12间,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间。全县三级医疗机构3间。每千医疗服务人口拥有床位数4.5张左右。

(1)远期改扩建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扩建增城市中心医院,新增床位500床,总床位数1000张,建筑面积147900平方米,用地面积98000平方米。

(2)远期新增的医疗卫生设施

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选址于增城市朱村街,规划床位800张,用地面积91000平方米。

专科医院:新建专科医院1,选址于增城市荔城街,规划床位200张,用地面积20000平方米。

新建专科医院2,选址于增城市新塘镇,规划床位350张,用地面积35000平方米。

新建专科医院3,选址于增城市新塘镇永和,规划床位200张,用地面积24000

42 平方米。

新建专科医院4,选址于增城市朱村街,规划床位400张,用地面积40000平方米。

新建残疾人康复中心1间,选址于增城市小楼镇,规划床位300张,用地面积30000平方米。

疗养院:新建疗养院,选址于增城市派潭镇,规划床位100张,用地面积12000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分别是:中心城区、小楼镇和新塘镇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35条 加强规划衔接,切实保障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将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纳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依据。加强与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做到“多规融合”,统筹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对保障基础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要优先保证,已确定为医疗卫生用地性质的地块或已建成的医疗卫生设施原则上不得转作其他用途。新建和现有医疗卫生设施改扩建若涉及到对原有控规补充、修改、完善的内容,建议依据本规划按有关程序开展控规编制或修编,保障医疗卫生设施用地需求。

第36条 明确各级政府与部门职责,合力推进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各区(县级市)政府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细化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设臵规划,统筹安排近、远期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规划依法对医疗机构设臵进行审批。规划国土部门按照各级各类城乡规划和医疗卫生专项规划的有关要求,落实和预留好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用地,并积极配合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建设相关工作。发展改革部门依据本规划对卫生行政部门准入医疗机构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进行立项审批,研究

43

安排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资金。财政部门按照有关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对政府举办医疗机构提供经费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尤其重点保障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和薄弱领域的医疗设施建设。

第37条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严格控制政府办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为社会资本办医预留发展空间。完善鼓励和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需要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支持符合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与用地规划的社会资本举办新增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产业,提供心理咨询、口腔保健、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发展高端和特需医疗服务市场,形成民营医疗服务体系与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功能和职责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第38条 建立规划实施评价机制,使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医疗卫生设施应按国家和我市相关标准进行建设,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用地紧张的实际,可适当放宽建设标准。加强规划实施评价工作,在规划中期,评价规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根据考核评价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等发展变化情况,对本规划进行修订,使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规划每五年修订一次,报市政府审议后执行。

44

第3篇:论苏州科技学院校园布局规划的缺陷

苏州科技学院江枫校区是苏州科技学院的老校区。老校区总是一个充满文化和历史韵味的地方,这所校园更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颇具风韵。从最初被她掩映在绿树与小桥流水的苏式古典风格所感动到如今在其中生活了近三年,在对她有着越来越深的感情的同时,我也发现了越来越多其布局规划上的缺陷。

从平面布局不难看出校园是以一条穿越校园的河流分割成两部分的,又由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贯穿校园,连接南北门。北半部分的功能主要是教学,南半部分主要是生活。南半靠近分界线上是食堂和小卖部,北部沿主干道有校医院,大礼堂等。其中有些部分的功能布置给同学带来或多或少的不便。

第一个就是伫立在宿舍区内的第四教学楼。这是一座年代久远的老教学楼,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孤零零地布置在宿舍楼之间。一小部分建筑专业的同学被分配在这座教学楼中,与其他同专业的同学分离开来,不能很好地互相交流学习;而且因为在住宿区内,周围紧挨着嘈杂的宿舍楼,学习气氛很难形成。再来就是第四教学楼和位于教学区的第一和第二教学楼经常被用作某些对外的考试的考场,四教的位置就导致从南门到北门整条主干道上都充满了来往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在住宿区内,对同学的起居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第二个就是澡堂和校医院的布置。老校区宿舍内没有独立卫浴,全校只有一个公共的澡堂。现在澡堂的位置是在校园的最西面角落,虽然位于水系分割的生活区内,但是与宿舍区之间还相隔了体育活动区和食堂,从宿舍步行去澡堂还是需要一段时间。这种与起居生活密切相关的功能,理应与宿舍区布置在一起才能最大程度方便学生的生活。而校医院也与宿舍区相距较远,且深藏绿树掩映之中,实在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种隔离的感觉。第三个则是土木与电子学院的教学楼的位置。这两个学院的教学楼位于校园的西北角,和一教二教形成的教学楼集中区之间相隔了一大片草地,若从宿舍步行去上课学习,距离比较远,但若骑自行车去上课似乎又比较浪费,因为整个校园是属于步行尺度的。

我们的校园虽然小,却给人如苏州园林般精致的感受,多归功于学校见缝插针的绿地景观。但这不代表绿地被利用得很好。在校园的许多地方,绿地的利用都有待改善。

首先比如分割南北的河上望狮桥边的一片湿地。望狮桥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必经的节点,而桥边的这块湿地却是很原始的状态,杂草丛生,枯树纵横。如果做成整洁宜人的景观或者小游园,那会给学生的生活带来美好的改善。再比如第一教学楼与第二教学楼之间连廊边的绿地,东侧的绿地目前是一片树木密集堵塞感的绿地,虽然有台阶和步行道,但是因为绿地没有很好的规划,却没有人去。还有一个利用率较低的景观空间就是校图书馆前小河边的一块硬地广场。这个广场既不是一教与二教入口的节点,也不是图书馆的前庭,如此大一片广场却很少有人停留,实在是对土地的浪费。

校园布局规划的任何不合理之处都会影响着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所以在做校园规划的时候应该再三斟酌。当然,不论她有再多缺陷,我对母校的热爱也不会改变。

第4篇: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

http://2007-12-21 14:55:08国家信息中心

为适应“十一五”时期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对“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宏观指导。

一、“十五”时期广州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总量大、增速快

广州工业经过“九五”时期的调整,“十五”时期特别是后半段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工业总产值6770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五年净增产值367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净增量的2.7倍;2001~2005年年均增速18.3%,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加快2.6个百分点;尤其是“十五”后半段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三年合计新增工业总产值约3000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新增额5倍左右,基本相当于“九五”末期200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67.53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速16.5%,比“九五”时期加快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5%,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4%。

(二)结构日趋优化

1.广州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以来,在汽车等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增产带动下,重工业生产不断加速。2004年2月,全市重工业产值首超轻工业,标志着全市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工业化进程步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周期。2005年,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为41.6:58.4,重工业比重较2000年大幅上升了15.2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态势明显。

2.支柱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目前,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全市七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年均增速约31.3%,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8.0%上升到42.8%,同比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所占份额不断扩大。2005年,支柱产业实现利润232.0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比重超过六成,充分显现其强有力的龙头带动作用。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10.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3%,比2000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速30.1%,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速11.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约50.5%,比20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市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

4.名牌战略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新增工业产值中约有四成来自名牌产品企业的创造,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5%,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名牌21个,省名牌产品146个,分别占全国、全省的2.27%和16.57%。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32个,超5亿元的品牌56个,超亿元的有143个。

5.各种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十五”时期,我市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国有、三资、民营企业同步大发展,多元结构生机显现的良好局面。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以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7.5%的比重,创造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5.7%;与此同时,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273.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6.8个点,充分显示我市国有企业经过改革重组生机勃勃。据统计,2005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和职工人数分别比2000年减少118户、6.66万人,但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却分别增长了37.7%和111.7%。二是三资企业仍是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2005年三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99.77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65.0%,比2000年提高约18个百分点,在我市各类企业中比重最高,增速最快,是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三是民营企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1458.1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5%,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9.1%,比2000年提高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1.09亿元,比2000年增加0.5亿元,户均产值提高91.2%;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00多户、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77户、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8户。

(三)效益竞争优势突出

1.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屡创新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点以上,比全省高30个点以上,比2000年大幅提高61.5个点。

2.工业盈利水平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广州工业以不到全省1/5的产值创造了全省近1/4的工业利润,利润率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84.09亿元,相当于2000年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3.2倍,分别相当于东莞、佛山利润总额的3.5倍和4.8倍。在全国六个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上海、北京、天津、苏州、深圳、广州)中,广州工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工业资产贡献率和资金利税率均排名第一。

3.综合能耗水平不断下降。近年来,我市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每元工业利润耗电量均比国内主要工业城市低。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在逐年下降,分别从2000年的每万元0.46吨标准煤、1.60吨标准煤下降到2004年每万元0.36吨标准煤、1.31吨标准煤,与全国工业综合实力最强的上海、苏州、深圳、天津、北京等五城市比较,广州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最低。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万元工业产值粉尘排放量及污水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约一倍和50%以上。

虽然“十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成效显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有近年暴露出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环境有待继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层次不高,实力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集中度不够高,带动力强的特大型企业少,部分行业的产业链缺乏关键环节;工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规划滞后于城市规划,工业集聚地的专业化和特色不明显,难以充分发挥产业相互支撑和配套效应;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能力不强等。

二、发展环境

(一)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化延伸和再配置为广州工业融入世界经济利用两种资源和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市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工制造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而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在发展工业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广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着每年近3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截至2005年末,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140家落户广州(占全省的比重高达80%),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州设立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和2000多个办事机构。一年近2000亿元的市场购买力,使众多外商越来越看好广州的前景,广州正日益成为他们投资及创业的乐土。

二是国内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为广州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氛围。“十一五”期间国内城市化、工业化的双重推动,使经济又具备了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条件,另外整个世界经济在此期间将保持较高增速,因此可以预期进入国内的外资以及对外的贸易总量将继续扩张,我市工业发展将面临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领域将在外资外贸企业的带动下紧跟世界发展步伐全面链接国际生产与营销体系,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加强;传统产业在竞争刺激与高技术改造下不断更新装备、优化产品结构,竞争力将日渐增强。这种优化产业结构的增长模式,将为我市的工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前提。从国内的重点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一批特大型冶金、石化和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业和消费产业(如汽车)加速发展,我市正是在汽车、石化、钢铁等产业上具备相对的规模和优势,这样国内的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内涵将为我市工业的优势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三是CEPA协议实施和泛珠三角等区域的发展给广州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粤港澳“大珠三角”整合成功和优势互补以及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意味着这个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现,对广州而言则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广阔和深远的经济发展腹地,在转移低附加值产业的同时,通过“腾笼换鸟”,为承接高档次的产业转移腾出了空间,也使珠三角周边区域甚至周边省区可以获得广州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而发展壮大自身的区域经济,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为广州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四是广州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加强为充分发挥广州工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供了重要条件。珠三角地区已成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对工业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品需求极大,而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城市,从产业链的配套衔接看,正好可为珠三角发达的加工制造业提供石化、钢铁等上游产品,从这个方面说广州在区域内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1998年省八次党代会明确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2003年初,又进一步明确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广州的汽车、钢铁等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和南沙开发等给予了较大的支持;省委、省政府制订的提升产业竞争力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全省产业基地、重大项目的规划布局作出引导和调整,强调既注重促进珠三角产业加快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又充分考虑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特点、资源优势,提高区域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珠三角产业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这更为我市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机遇。

(二)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新一轮城市竞争加剧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对广州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压力。一方面,尽管国家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近两年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产能严重过剩的不良后果逐步显露。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各城市与区际竞争将更趋激烈,而工业又处于其中的焦点地位。各城市都力争获得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工业资源的战略地位,同时在争夺、占领和控制工业市场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对我市工业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构成了新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二是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对广州工业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要求将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逐步降低。而依据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十一五”期间又是我市重工业高速增长的阶段,环境承载力将受到进一步挑战。同时,国家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政策力度以及社会民众对环境标准的提高,从政策和社会层面进一步减弱了环境的承载力,这些都对我市工业的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广州工业的发展后劲产生了严重制约。虽然我市工业近年来在速度、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相比之下,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还不够快,创新链条中的研发、转化环节还有待加强;现有的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还比较低;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仍未从根本上得到确立,拥有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还不够多。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我市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削弱我市工业的发展后劲。

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了较大障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更低的成本和更高效的市场。而我市目前围绕消费者的生活服务业十分发达,而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设计管理、咨询为核心的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体系发育明显不足。这不仅影响我市工业门类中主要产业链的延伸、优化和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而且影响区域内与区域间的产业关联、融合与拓展,将会制约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我市现代制造业发展及传统工业在改革改组和改造中重新焕发活力构成较大障碍。

三、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为特征的新型产业格局,推动产业链条集聚从工艺性向价值性转变,把广州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基本原则: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发展汽车、造船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制药、钢铁、轻纺等产业,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集中力量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竞争力。二是集约经营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推进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三是以点带面的原则。突出抓好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尤其是针对薄弱环节,努力促进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竞争力的提升。四是发挥聚集效应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主要工业集聚地。五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要把发展广州工业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环境对工业的承载能力,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工业的理念,更加重视节能降耗,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全面增强广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

规模目标——工业总产值超过13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工业增加值3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5%左右。

品牌影响目标——形成超过200个国家和省级工业名牌产品,全市名优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0%左右。

发展后劲目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55%。

环境支持目标——循环经济格局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迅速发展,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

四、“十一五”工业重点发展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努力形成广州工业新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重点发展以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以广石化扩能项目、南沙石化基地等为重点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业,以计算机及零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软件(嵌入式软件)、新型光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业,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机械装备工业、钢铁工业、轻纺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

(一)汽车产业

1、发展目标

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零部件与整车协调发展,按照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零部件产业为突破口,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努力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根植性。到201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左右,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体系,把广州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亚洲地区主要汽车文化发展中心之一,形成以电子商务平台与连锁销售店相互支撑的全国汽车营销体系和物流体系。

汽车整车:到2010年,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30万辆,产值2000亿元左右。

零部件:到2010年,汽车零部件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重点培育一批外向型出口产品,把广州发展成为部分零部件全球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

摩托车:到2010年,摩托车年产量达到350万辆左右、产值200亿元左右,培育壮大5—8个在国内有突出影响的摩托车品牌。

2、发展重点

利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汽车需求迅速增长的大好时机,发挥我市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优势,利用“外资外技”和“民资民营”两方力量,以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等大型汽车企业为载体,以先进汽车制造技术为支撑,积极参与世界汽车产业分工,做强做大,尽快形成以轿车产品为拳头,龙头企业积极带动,汽车工业、摩托车工业齐头并进,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协调配套、同步发展的现代汽车工业体系。

(1)乘用车产业:扶持乘用车生产企业做强做大。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中高档轿车和经济型轿车产品。重点扶持广州本田汽车扩能、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扩能和广州丰田汽车等项目建设。

(2)商用车产业:以合资建设商用车项目为契机,加快大中型客车、专用汽车、轻型货车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促进企业的联合重组,整合做强。做强做大五十铃、骏威等客车生产企业,形成客车生产高、中、低三个档次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依托广州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广汽日野商用车、广东明威专用车、广日专用车有限公司等重点商用车生产企业,研究开发各种型号的载货汽车、牵引车以及各类专用汽车等商用车产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汽车,争取2010年批量生产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产品。

(3)汽车零部件产业:把汽车零部件工业作为产业的重点,与整车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引进吸收和联合开发相结合之路,努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并逐步参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设计。通过合资合作,主动融入国际研发体系。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和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加快零部件产业升级,由单一零部件向总成转变,由单纯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产品转变。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产品,加快发展汽车电子类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底盘零部件、车身及附件、通用零部件及满足现代汽车生产要求的安全、环保、节能等功能性零部件和轮胎、汽车化工等相关产品。促进重点乘用车项目的零部件企业发展,力争使其产品进入乘用车生产厂的国际采购网络之中。

(4)摩托车产业:鼓励摩托车生产企业整合做强。通过引导企业整合,兼并重组,组建大企业集团,提高整体实力。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适应海外和农村市场需求的不同档次的新车型。在提高摩托车行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适度发展。

(二)石油化工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炼油、乙烯及石化深加工、汽车和电子化学品、涂料及其他有原料和市场优势的精细化工产业和产品;积极发展新材料、节能低污等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发展壮大中间学科产品。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推动向化工园区聚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到2010年,石化工业总产值争取达到2200亿元,年均递增18%左右。主要目标是:

炼油:加工能力达到2500万吨/年。

乙烯: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年,建成百万吨级乙烯基地。

合成树脂和化工新材料聚乙烯和聚丙烯:总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年以上。建设30万吨/年聚氯乙烯(PVC)装置。

精细化工:精细化率大于50%,初步形成表面活性剂、高档涂料油墨、食品饲料添加剂及电子、汽车、造纸专用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的开发、生产基地,使其具备经济规模及系列化、专业化的行业特色,精细化工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水平。

2、发展重点

以炼油、乙烯为龙头,重点发展原油加工、乙烯、石化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等产业。

(1)炼油和乙烯。按“就地发展、加快进度、注重环保”的发展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油化一体的优势,大幅提高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建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基地。

(2)聚乙烯和聚丙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设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化聚烯烃装置,建设百万吨级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及其他树脂生产基地。应用新催化剂技术、聚合技术、应用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提高聚乙烯和聚丙烯产品的竞争力。鼓励发展达到经济规模、技术先进、具有竞争力的ABS、丙烯酸及其酯类、芳烃等其他市场短缺的石油化工产品。

(3)聚氯乙烯。发挥中直企业和地方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各自优势,积极引进技术和投资,平衡乙烯资源,建设30万吨/年PVC装置,配套建设20万吨/年离子膜氯碱装置。

(4)涂料。汽车漆: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和合资合作,发展高档轿车用涂料,高起点地建设万吨级汽车漆生产基地。高耐候建筑乳胶涂料:发展耐候性能10年以上、耐沾污性好的建筑涂料,如硅丙乳液和氟碳乳液等高档基料乳胶漆。功能性涂料:利用广东稀土资源丰富的条件,开发稀土发光涂料;开发耐热涂料、防火涂料等。

(三)电子信息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发展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至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要超过1800亿元,年均增长18.5%。

2.发展重点

以广州开发区、保税区、南沙开发区、番禺区和天河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主体,在着力推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和软件产业基地等两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下六大类产品和技术。

(1)通信设备类:重点发展3G(第三代移动通信)、NGN(下一代网络)、高速路由交换、宽带无线接入、数字化短波通信、卫星通信以及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和产品,重点突破无线、光通信核心模块与器件,增强本地基础产品配套能力,强化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2)计算机及零部件:发展高性能服务器、高档商用及家用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激光打印机、可擦写光盘驱动器等计算机外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以及多媒体移动终端等适应3C融合的技术和产品。

(3)软件:发挥广州软件的研发优势,巩固广州软件行业的领先地位。软件产品开发主要定位在应用软件、工具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大力发展机械、石化、汽车、轻纺、钢铁、医药等重点行业所需的工业控制、行业应用软件,积极参与和介入汽车电子系统的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加快发展动漫产业。同时,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带动软件业的全面发展。

(4)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封装等生产环节为突破口,逐步完善整个产业链条,带动、开发、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以消费电子、通信类专用芯片为发展重点。同时重点发展新型光电显示器件,如光电子器件芯片、光学晶体基片、光电子信息处理设备、TFT-LCD、OLED平面显示器、超高亮度LED以及电子触摸屏等产品。

(5)汽车电子及其它电子专用设备:重点发展汽车数字音视频播放系统、电子控制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专用电子传感器及元器件。继续发展自动柜员机、数控设备、信用卡制卡等专用电子设备,特别要努力开拓专用设备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6)家用视听设备:主要发展高清晰度数字彩电、网络电视、平面显示彩电、新一代数字式高密度视盘刻录播放机、数字式摄录一体机及其它新型显示技术产品、音频、视频的数字压缩与传输技术产品、卫星数字广播、电视接收设备、数字机顶盒、便携式数字音频(如MP3)和视频产品、多媒体视听产品、高档扬声器及音箱。

(四)医药产业

1.发展目标

推进医药工业招商引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吸纳外资、民营资本、社会资金等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做大产业的经济规模,实现产业升级。以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药产业为重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发展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为重点的生物制药,加快海洋药物的发展。

(1)优化产权结构。以引进外资、吸纳民资推动医药产业改革重组,争取到2010年形成国有股份企业、外资、民营企业比例合理的产权结构。

(2)迅速扩大经济规模。201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25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左右;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其中1-2家年产值100亿元以上,5-8家10亿元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医药商贸流通额超过500亿元以上,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的医药商贸企业。

(3)优化产业结构。2010年,形成现代中药、新型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三者并驾齐驱的现代医药产业结构。

(4)优化产品结构。到2010年,全市医药产品形成优化的梯队结构,其中销售收入超5亿元大产品5个、超1亿元大产品达到20个以上,开发新药30个以上并实施产业化,争取有5个以上的制剂产品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2.发展重点

(1)大力实施中药现代化。加强现代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引入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开发中药新产品;加强中药药效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建立高效、微量、快速的组分药效筛选系统;加强中药复方研究,促进新剂型、新工艺在复方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大力开展名优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逐步形成自己产品的特色和技术优势,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标准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系统;发展大宗药材GAP产业化种植基地,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水平,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逐步实现与国际制药业接轨。发展现代化中药工程技术,重视制药新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创新,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2)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大力发展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制药技术并实现产业化,重点突破生产用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高效表达,研究高效分离纯化手段,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化。研究基因工程药物的检测分析,建立规范的检测分析方法与评价标准。充分利用我省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分离、纯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药物、海洋生物分子材料和诊断试剂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3)大力发展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制剂。重点开发抗菌素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积极发展有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具有相对优势的原料药。建立先进和高效的化学药创新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五)机械装备产业

机械装备涵盖工业七个大类,其中,本规划提及重点发展的八大领域涉及五个大类(未含金属制品和仪器仪表),合计4430亿元,占比96.3%。而在这八大领域中,汽车和电子两大领域的3600亿元与前面的支柱产业交叉重复,其他六大领域产值合计830亿元。

1.发展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行业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机械行业整体素质和装备国民经济的能力,争取在2010年前后,实现我市机械装备工业“一个基地、两个中心、三个一批”的目标。

一个基地: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技术领先、生产规模大、产业优势显著、市场影响力强的机械装备工业制造基地。2010年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600亿元,年均增长27%左右,使机械装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5%左右。

两个中心:形成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机械装备工业研发中心和辐射全国的机械装备维修服务中心。

三个一批:锻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机械装备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5~8家超100亿元、10~15家50-100亿元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名牌产品。培育发展30个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同行业排名前3位的名牌产品。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研发机构和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下同)和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加工服务中心。建设壮大我市机械装备工业研发机构,建立一批服务全行业、覆盖全社会的大型机件加工、数控加工、激光加工、维修服务中心和CAD/CAM/CAE/CAPP中心。

2.发展重点

(1)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领域。2010年,汽车产量13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培育2~3家500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若干家50~100亿元的骨干企业。

(2)电子信息及通信装备领域。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8-1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培育10个以上名牌产品。

(3)船舶制造领域。不断提高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船舶制造与维修同步发展,争取海洋工程方面有新突破,建成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2010年,造船能力200-30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1-2家10~5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

(4)楼宇成套装备领域。保持电梯生产制造的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性能最先进的智能式立体停车设备制造加工基地;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楼宇智能化控制研发、制造和管理服务中心,实现楼宇装备业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拓展。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2-3家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的骨干企业。

(5)数控机械装备领域。建设全国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生产研发服务中心,迅速扩大数控机床生产规模;开创数控激光机床生产装备新领域,建设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数控激光加工服务中心。2010年数控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培育5家左右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6)重型机械装备领域。建成生产规模居于全国前列的重型机械生产研发基地,争取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小型汽轮机生产基地。2010年重型机械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5-8家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7)输变电及发电装备领域。大力发展中低压系列输配电成套设备及输配变电智能自动化控制设备,加快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建设品种齐全的高中低压和特种变压器生产制造和销售中心。2010年,输变电及发电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3-5家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

(8)包装机械装备领域。扩大大型、高速软硬无菌灌装生产线、固体食物包装生产线和激光喷码、贴标打包机等包装机械的生产规模,拓展医药加工和包装自动化生产线新领域。2010年包装机械装备领域总产值达到50亿元。培育5家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六)钢铁产业

1.发展目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广州钢铁工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重点培育2-3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10年粗钢产量达500万吨左右,钢材产量700-1000万吨,钢铁工业产值500亿元左右,把我市建成千万吨级钢铁工业基地。

2.发展重点

(1)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市场短缺的钢材品种,实现产品的升级,到2010年钢材板带比提高到60%以上。钢板(带):加快发展冷轧薄板、热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电工板及不锈钢板。型钢:主要根据区域市场需求发展棒材、钢筋、线材等品种。钢管:主要发展用于油气输送的大口径直缝焊管。生铁:重点支持广钢集团为满足炼钢要求进行的高炉迁建项目。粗钢:适度扩大炼钢能力,使之与轧钢相配套。

(2)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推广先进成熟技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钢铁工业,从总体上提高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资源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和改进,使吨钢综合能耗低于0.7吨标煤,吨钢耗新水低于6吨,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环保标准要求。

(3)发展冶金物流业。以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大力发展第三方冶金物流,继续发展壮大“广州金属材料交易中心”,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冶金电子交易及物流中心。

(七)轻纺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加强区域轻纺行业协调,增强广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到2010年,实现全市轻纺工业总产值2400亿元,年平均递增10%左右,努力实现轻纺工业“一个平台、四个一批”目标。

一个平台:全力构筑广州轻纺产品集散交易平台,凭借华南地区的产业和市场资源,在广州做国际性、电子化、高度集聚的批发市场,中心城区批发市场要强化结算、信息、展示和服务功能,向商品展示、网上交易、电子结算、异地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把广州轻纺批发市场从传统型的集散地培育成为聚集全省、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现代轻纺产品物流中心。

四个一批:一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2家产值100亿元以上、3-5家50-100亿元、20家以上10-50亿元的骨干企业;二是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品牌: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0个左右,省名牌产品50个左右;三是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规模的生产基地:建设全球最大钢琴生产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皮革皮具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最大牛仔服装生产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三大花边生产基地之一。四是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左右。

2.发展重点

以纺织服装、皮革、塑料、食品、家电等行业为龙头,促进轻纺产品向高档化、智能化、实用化、方便化、艺术化、环保化等方向发展。

(1)食品饮料行业。重点发展人们追求时尚的功能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方便食品等。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形成工业总产值约630亿元,年均递增12%左右。

(2)纺织及服装制造业。重点发展已具有扎实基础的牛仔服装、特色服装、高档面料,打造“穿在广州”城市名牌。到2010年形成工业总产值约550亿元,年均递增10%左右。

(3)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制造业。以皮鞋及皮制品为龙头,打造全国乃至亚洲皮革业的制造、信息和时尚中心。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00亿元,年均递增15%。

(4)家电业。以电冰箱、空调器的生产为龙头,全力打造全国重点家电出口基地之一和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认证、标准化中心。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年均递增9%左右。

(5)塑料制品业。重点发展聚乙烯管材管件,聚丙烯发泡片材,芯层发泡、玻璃钢排水管道、内壁螺旋构造的PVC排水管道和低发泡PVC型材与板材等产品。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50亿元,年均递增8%。

(6)造纸印刷业。以林纸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大新闻纸生产制造基地之一。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30亿元,年均递增9%左右。

五、工业布局调整规划

(一)工业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

广州市工业布局规划根据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坚持产业集聚,实现广州工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进行新一轮优化与调整。在原有的特色集群区基础上,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推进园区整合,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特别是加速东部重点地区和南沙地区及其它工业园区的建设,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不宜在市中心区发展的企业向外转移,形成一个都市型工业圈(城市中心区建成区)、二条重点产业发展轴(南拓和东进)、四大工业组团(南部组团、东部组团、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组成的工业集聚发展区,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本市工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广州工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具体规划布局导向如下:

1.两条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轴:

南拓——做强南部:沿沙湾水道以南的番禺东南地区——南沙地区,包括黄阁、南沙龙穴岛、万顷沙、新垦地区。开发建设南沙地区作为广州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业基地和工业卫星城。

东扩——做大东部:东部包括黄埔、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和和新塘地区。依托东部现有工业基础和优越的东部高快速交通走廊优势,扩大东部产业规模,建设广州工业重要的东部板块。

2.四大工业组团:发展形成4个规模大、效益高、园区集中、产业综合的重点工业产业集群组团,分别是:南部组团、东部组团、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工业产业集群组团规模集中、优势突出,以产业集群带动群体空间优化,实现工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是广州工业发展的重点。

(1)南部组团:包括南沙和番禺南部,主要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临港产业集群和珠宝产业集群等。继续发展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黄阁、灵山以南规划广州市新的重化工业基地。

(2)东部组团:范围包括萝岗、增城新塘和黄埔,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纺织产业集群等。充实完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园区为广州科学城)、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延伸东部产业组团,与增城新塘工业区连接,承接产业发展势头,成为广州市东部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3)北部组团:包括花都和从化,整合花都的新华、花东、花山、狮岭等工业集聚区,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中心,以空港经济为载体,大力发展皮革皮具、橡胶、珠宝、飞机维修、零件制造、高科技产业及与之相配套的飞机租售与经纪、区域总部、高级商住、物流与交易等生产服务业。

(4)中部组团:范围包括中心城区,以发展电子产品加工、服装服饰、包装印刷、地方特色工艺品、工业设计等都市型工业集群为主。

(二)工业布局调整目标

到2010年,基本完成城市中心区的工业调整,解决市中心区内工业企业污染扰民的问题,形成都市工业圈的基本格局,建立和完善南部和东部重点发展区工业新城的空间格局,培育优化北部产业区,继续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努力使新建企业入园率达到90%以上,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户数比重达到60%以上,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要加速培育新白云空港产业集群区、科学城科技生态产业园区和南沙临港经济区等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区,进一步突出产业集群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聚集能力,拉动产业簇群的形成,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环境,调整完善工业布局空间。到2020年,建成与世界一流水平的生态环境要求相适应,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工业产业集群区规划布局体系。

(三)工业分类布局调整要点

以发展产业集群为主线,以产业链条、产业方向、产品上下游的产业联系为纽带,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区域,有层次、有梯度地合理布置不同类型、不同污染程度工业行业,形成一个符合广州市工业发展实际,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协调一致的工业产业集群区规划格局。

1.支柱产业布局

(1)汽车产业布局

加快发展以广州本田、东风日产乘用车、广州丰田等乘用车生产为龙头,包括轻型车、大型客车、豪华客车、多用途车等各类商用车在内的整车制造业及零配件制造业。新引进的汽车整车生产布局于广州汽车城工业园和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南沙丰田汽车城、永和汽车工业园、从化明珠工业园等核心区域内发展。其中,北部组团的花都汽车产业基地:以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花都汽车城为中心,位于花都中心城区西南部,跨炭步镇和赤坭镇,总体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首期规划15平方公里,以花都汽车城为中心,以布局新引进的整车生产为主,加快推动东风日产整车扩产、东风日产乘用车研发中心和东风日产发动机项目的建成投产,配套布局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摩托车生产,延长汽车产业链,并以汽车研发、汽车贸易为辅助功能。东部组团的东部汽车产业集群区,包括广州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包括永和汽车工业园和开发区东区)和增城新塘工业加工区(即南香山产业园),以布局整车生产为主,配套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在广州开发区汽配产业园)和摩托车生产(主要在南香山产业园、从化明珠工业园)。以广州本田为龙头,加快广州本田第二工厂项目的建成投产,争取更多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落户。南部组团的南沙汽车产业集群区,主要布局于黄阁镇和小虎岛北部汽配A区、珠江管理区汽配B区及横沥镇汽配C区,规划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以南沙广汽丰田汽车城为中心,布局汽车整车生产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快丰田乘用车项目的建成投产,争取更多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落户。

(2)石化产业布局

石油化工产业主要是重点推进黄埔石化基地、南沙临港石化基地和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三大集聚区建设。东部石化基地主要布局在广石化工业区、黄埔工业区、黄埔姬堂精细化工基地及开发区东区、永和片区发展,以广石化炼油和乙烯扩建为契机,整合有限土地资源,扩大和延伸化工产业链,实行油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接续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最终形成“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高级塑料—终端产品”产业链。南沙临港石化基地主要布局于万顷沙15~17涌之间、南沙港快速路西南侧、洪奇沥水道东侧围成的地区及三民岛,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为将来引进千瓦吨炼油及百万吨乙烯超大型油化一体化龙头企业打好基础,逐步形成小虎石化工业园、黄阁工业园、万顷沙石油化工工业集聚区等石化产业聚集区,全力构建南沙临港现代化石化工业区。

(3)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加快构建由广州科学城、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等三大片区及相关区域共同组成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具体集中布点在以下区域:黄花岗科技园、天河高新区、天河软件园、广州科学城、高唐高新产业区、南沙资讯科技园,逐步形成以一带两区为主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基地。向东形成一条由黄花岗科技园向东连接天河高新区、天河软件园、广州科学城、高唐高新产业区的具有广州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向南依托南沙工业区形成南沙资讯产业园;向北依托白云国际机场,紧跟国际电子产业发展最新趋势,重点发展临空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以天河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广州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核心,整合南沙开发区以及花都区等资源,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及加工等产业,规划建设广州市集成电路制造园,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以广州开发区为主体,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和区域服务体系,将其建设成为广东省及泛珠三角区域的重要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之一。软件工业:主要以天河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基础,不断完善以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园和穗港合作的南沙资讯科技园为主体的广州软件园的基础设施,加快高唐新区和软件产业孵化中心的发展,构建广州信息港,吸纳和孵化一批规模软件企业,培育软件核心技术,将其建设成为广州软件领军企业的大本营,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除在以上区域集中布局外,也可以在不对周边地区扰民的前提下,布局于中心城区中。此外,汽车电子主要布局在花都汽车城、南沙汽车产业园区等;基础元器件主要布局在广州科学城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保税区电脑工业城、天河科技园等地发展;光通讯行业主要在广州科学城发展。

(4)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基因药物、现代中药和生化药品产业,着力打造三大生物医药平台,即以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的研发和中试平台、以广州科学城为核心的产业化平台及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提升生物医药各特色批发市场,构建现代医药物流平台。主要布局在: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番禺现代产业园、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从化明珠工业园。其中:广州国际生物岛重点构建由实验系统、信息支撑系统和技术服务系统组成的生物技术支撑体系;广州科学城主要构建由生物科技创新基地、专业孵化器和国际企业孵化器等组成的企业孵化系统。重点规划建设面积12.19平方公里的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化平台,增强其产业集聚、辐射功能,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提升生物医药各特色批发市场,构建现代物流平台;重点打造由广州国际生物岛和广州科学城两大核心聚集区、若干扩展区和辐射区组成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此外,广州市域外围地区集中建立从化明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若干个医药产业园区,吸引国际知名及自主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同时逐步把原有市区的制药厂集中搬迁出去。

2.传统优势产业布局

(1)钢铁产业布局

以集装箱板、不锈钢板生产为主导,进一步强化开发区钢铁产业基地并带动增城新塘等地钢铁工业发展;以JFE项目为龙头,加快建设南沙现代化临港钢铁产业基地,生产汽车板、船用板等高档精品钢板,带动番禺区原有钢铁产业的升级改造。主要布局在开发区东区精品钢产业集聚区、南沙万顷沙钢铁工业集聚区、番禺鱼窝头钢铁工业集聚区、增城新塘钢铁工业集聚区等地区发展,最终形成广州钢铁工业的东部、番禺和南沙三大板块。

(2)船舶产业布局

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南沙龙穴岛造船基地建设为龙头,加快与国内外一流造船企业合作,将广州建成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主要布局在南沙区的沙仔岛造船工业园、芳村区白鹤洞造船基地、增城新塘修造船基地、黄埔区文冲工业集聚区等地。

(3)纺织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增城市。其中,增城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新塘环保工业园和新塘国际牛仔服装城两大核心区域内。花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以位于炭步大涡村的广州纺织产业基地为中心,整合炭步镇原有的服装纺织产业和未来从区内其它城镇搬迁过来的服装纺织企业组合集聚而成。

3.特色产业布局

(1)珠宝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番禺区。其中,花都珠宝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花都(国际)金银珠宝城、新华中心城区、机场商务区等核心区域内。以现有规划占地5000亩的花都(国际)金银珠宝城为基础,建设集生产、加工、展示、专业鉴定、人才培训、物资流通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产业基地;同时,在机场商务区附近建设珠宝交易中心,打造国际性珠宝交易平台,进一步提升珠宝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建设好新华金银首饰加工区,加快推进台湾珠宝园区建设,继续大力引进金银首饰企业和台湾珠宝企业。番禺珠宝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番禺钻汇珠宝采购博览中心及市桥、沙湾、榄核、大岗等加工集聚区内。利用番禺“钻汇珠宝采购博览中心”做大珠宝汇展业,培育面向全球的珠宝物流基地,提高其在本地的附加值,建成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的珠宝加工基地、交易中心和展销展示基地。

(2)皮革皮具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西北部以狮岭镇为中心的地域。高标准规划和开发好皮革皮具工业园区,采取集中开发、低成本出租的办法,将那些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引进园区,规范管理,大力发展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区;依托“中国皮具之都”的产业优势,继续办好每年一届的皮革皮具节,促进皮革产业“大生产”与“大流通”的协调发展,不断扩大我市皮革皮具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打造提升“中国皮具之都”的品牌,继续保持全国规模最大、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最具活力的皮革皮具贸易城的龙头地位。

(3)都市型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于荔湾、越秀、海珠等老城区。其中,在荔湾老城区继续盘活旧厂房及场地资源,以荔湾设计港为依托,重点发展冲口滨水创意产业带和大坦沙广佛时尚岛项目,将周门路一带发展为广州创意设计一条街,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广告、手工艺、动漫等都市型创意产业,打造岭南创意产业湾,力争成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全国十大服务外包基地;以东沙科技工业区为基础,发展高增值、高科技、高效益的工业项目,努力实现城区工业向都市型工业转变,重点发展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产业为主体的总部型、多功能型的工业区域。海珠区在继续打造中大布匹市场和石溪印刷包装城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联星文化产业园项目。同时,发挥广州美院的优势,以在全国具领先地位的视觉艺术及设计业、广告业为主要突破点,连带促进图书出版及流通发行、中小民营媒体、动画漫画、数字娱乐、教育培训、会展交流等行业发展。

4.临港产业布局

依托南沙深水岸线资源及广阔的陆域,按组团式生态型模式进行布局,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其中,汽车工业基地由位于黄阁镇和小虎岛北部的整车、发动机生产区和汽配园A区、珠江管理区内的汽配园B区及横沥镇内的汽配园C区组成,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石化工业基地位于万顷沙15~17涌之间、南沙港快速路西南侧、洪奇沥水道东侧围成的地区及三民岛,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钢铁工业基地位于万顷沙14涌和17涌之间,东联蕉门水道,西靠南部快线,规划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造船工业基地位于龙穴岛中北部,规划占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可利用码头岸线约4.2公里;机械装备工业基地位于黄阁镇东部小虎沥西侧,规划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此外,依托新白云国际机场,大力发展空港产业。主要布局在北部组团花都区的东北部、新白云国际机场的北面约2公里处,包含了花东、花山两镇的部分用地,总规模88.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车工业、临空高新技术产业、航空物流产业和机场商务业,打造广州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际物流中心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分工合作,提升产业软环境竞争力。

全市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加强协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发展软环境。经贸部门负责牵头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根据职能分工,支持各重点产业及关键项目的发展,在财政、技术、招商引资、市场开拓、名牌培育和保护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竞争力。

加强产业规划和协调,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集中力量提升机械装备产业竞争力,积极发展成套设备,使单机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发展。要发展成套设备企业,全面组织设计、制造、集成和维护,把广州打造成区域性制造中心。要在继续抓好乘用车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把培育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大力延伸汽车相关产业,全面夯实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要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不断完善石化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条衔接协调发展。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要大力引进具有前沿核心技术的大型项目,加速扩大产业规模,壮大通信设备、消费类电子制造业,突破新材料和数字内容产业等重点领域;医药产业要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和改革力度,加强医药技术和新品种的研发和储备,加快发展。尤其是生物医药和中成药产业,培育以广药集团为龙头,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区的“广州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打造我市生物医药国际化集群。鼓励扶持各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在产业链条中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项目,建立大中小企业协作机制、工贸联动机制,推动集中采购、联合营销等,从而延伸产业链,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三)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集聚竞争力。

遵循产业梯度发展的规律,加快重点产业板块、工业集聚地的发展,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由经贸部门会同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存量调整优化,增量集中提升”的总体思路,制订产业集约用地的导向政策,完善产业准入标准,建立项目评估办法和标准,提高投资率、产出率和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加大扶持力度,对专业性工业集聚地主导产业的新办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探索缩短项目建设中规划、用地等审批时间的新办法。鼓励支持各区、县级市大力建设产业优势明显的特色工业集聚地,将工业集聚地与中心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在每个中心镇建设1个以上工业集聚地,形成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引导,形成各工业集聚地良性互动的格局。引导扶持各相关园区和企业把国企改革、中心区“退二进三”与优化产业空间结构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工业园区优化升级机制。对不符合工业园区产业要求的企业,引导其向专业化工业集聚地搬迁,腾出土地吸纳符合产业集群要求的新企业落户,以促进其集聚发展。

(四)加大工业投入,提升产业规模竞争力。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扩大利用外资,激活民营资本,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大财政对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保持每年安排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对企业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优势项目发展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视财力许可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大产业融资力度。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建立重点引资项目库,创新引资利益共享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建立经贸部门与商业银行融资沟通机制,帮助企业拓展间接融资,探索企业债券、信托产品等筹资方式,利用资本市场降低融资成本,实现优质企业的快速扩展。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优质中小企业利用深圳中小企业板直接融资,形成我市重点产业上市公司板块。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五)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完善技术进步动力机制,将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拥有专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名牌作为企业享受政府扶持和重点服务的条件,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培育技术创新优势企业群体,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进能弥补技术链条薄弱环节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一批有核心带动作用的创新平台,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促进相关技术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大力推进各类研发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自身之间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关键技术、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不断提升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以技术进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产业能效指南、资源效率和技术水平准入制度。大力推广工业废弃物及生产过程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生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六)培育壮大名牌,提升产业品牌竞争力。

高层次、宽领域推进名牌战略,不断提升产业品牌竞争力。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不断促使企业从做工厂向做品牌转变;加强工业名牌产品培育和保护工作,提高产品的专利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含量;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集成世界资源迅速把名牌做大做强,形成知名度高、名牌密集的优势产业。进一步拓展名牌的内涵和领域,加快推动名牌从工业向服务业延伸。进一步加快区域品牌建设,有效带动产业的集聚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州牌”的内涵和影响力,从产品品牌延伸到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多渠道、多层次、组合式地把广州名优产品整体性推向全球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联动推进,举全市之力促进广州名牌产品的大发展;强化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完善工业名牌奖励制度,对创立、拓展和保护名牌产品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奖励。

(七)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应用。以推进大型企业全面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发展为重点,加快工业产品智能化及工业生产过程数控化的进程,通过企业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促进工业制造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以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运营成本,提高我市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整体竞争能力。

(八)大力发展民营工业,提升产业内源竞争力。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的精神,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特别是要扶持一批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担保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加快民营企业上市的步伐;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快上规模、上水平的步伐,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培育5~8户产值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把发展民营工业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九)发展流量经济,提升产业服务竞争力。

充分利用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流量经济,形成区域制造业服务中心。积极推动金属材料、粮食、煤炭、石油、塑料、珠宝等大宗原材料采购交易平台建设,使之成为我市流量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交易平台,推动生产性企业从单一的产品生产向现代化的服务领域延伸,强化供应链的管理尤其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提高产业链条内相关企业借助现代交易平台配置资源的能力,最大范围拓宽市场和利润空间。与此同时,通过建立系列工业原材料交易中心,加快关键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形成相关品种具有权威性的“广州价格”,实现资源、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的高速流动,增强对华南、东南亚乃至全球的辐射作用。大力发展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生产服务业,促进资源向重点产业链集中,向技术研发、工商设计、采购及物流配送、连锁经营、资本运营、代理服务等环节集聚,推动生产服务业向生产和销售环节渗透,做大流量经济,促进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十)实施人才战略,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

产业竞争最终在于人才竞争,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抢占人才战略的制高点。要有针对性地在创新实践中识别和培育企业管理、科研专家、高级技工、策划专家、营销专家等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形成机制,壮大企业经营人才队伍,加快职业经理人的认定、评估、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体系。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和技工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一线工人队伍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智力环境,以重点产业、重点科研基地和重点项目为依托,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来广州发展。

第5篇:《苏州市吴中区服务业发展规划》课题研究报告

《苏州市吴中区服务业发展规划》课题研究报告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顾为东:

各位专家:

我受课题组的委托,对吴中区服务业发展规划进行简要的介绍。汇报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1、规划背景,

2、发展现状,

3、战略定位,

4、发展目标,

5、发展重点,

6、空间布局,

7、保障体系。

一、规划背景

(一)国际环境

1、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趋势;

2、全球一二三产业平均比重为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已达80%左右;

3、发展高端服务业是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内在要求;

4、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国内环境

1、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低;

2、发展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3、加入WTO及CEPA协议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4、体制及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区域环境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总量增长及地位提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制造业现代化进程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3、消费结构升级为生活型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融入长三角、接轨上海将有利于释放苏州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四)服务业是苏南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

1、提供生产性服务业来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质量;

2、通过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来提高制造业的总体运营效率;

3、通过增加人均收入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4、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助推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

5、通过服务业蓄水池功能的发挥来解决日益扩大的就业矛盾。

二、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概况(见图1.图2.)

(二)服务业发展特点(见图3.)

(三)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区位优势突出、 资源丰富多样、基础优势明显。

(四)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环保制约、体制制约、政策制约、观念制约。

三、战略定位

1、苏州是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化城区——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苏州是最适合创业的现代化城区——投资环境优越,设计、物流、会展、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3、长三角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地——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与国际接轨。

四、发展目标

(一)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06—2007年)——基础推动阶段;

第二阶段(2007—2010年)——重点推进阶段;

第三阶段(2010—2020年)——全面发展阶段。

加快吴中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1、实现一个倍增:到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

2、提高两个比重: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到40%左右。

3、发展三大类服务: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设计、商务服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等产业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发展现代商贸、社区服务等直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生活服务业。

(二)具体发展目标:(见图4.)

五、发展重点

吴中区发展重点的原则:强调分类指导和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选择;实现从产业导向向功能导向的转变;促进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强调6个重点:依托国际制造业基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商贸餐饮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养老产业,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社区服务业,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建设,为服务业提供持续动力。

(一)依托国际制造业基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制造业服务,具体包括:现代物流业、科教文化服务业、汽车服务业、重点建设出口加工区。这里主要介绍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支撑——物流枢纽建设,这是因为:

1、实现“两个率先”,须有现代服务业全面支撑;

2、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没有战略性国际化现代物流枢纽的支撑,国际制造业基地将是低效和缺乏竞争力的;

4、支撑工业化的物流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国际化现代物流枢纽须有保税服务功能和中心城市支撑;

6、战略性物流枢纽是空间范畴,作为长三角物流枢纽的节点,吴中已经具备条件。

(二)发展商贸餐饮业,提升传统服务业

1、餐饮业发展对策:创立品牌,打造企业知名度;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实行集团化连锁经营;各种菜系百花齐放,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老品新味层出不穷;关注市民身体健康,拓展大众化餐饮市场。

2、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策:培育商贸流通业节点和轴带,完善商业网络;着力推进商贸流通业信息化过程;打造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商贸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催生一批新型大型连锁企业。

(三)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带动关联产业

1、旅游业战略定位:

依托太湖,构建现代旅游产业集群,将古吴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过境游和目的地游并举,发展高端旅游;建设面向国内中产阶层和国外游客的国际化现代老年度假和养老胜地。

发展以太湖为核心的山水旅游,以古镇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并辅以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旅游和体验性旅游。

2、旅游业发展策略:严格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划分旅游功能区、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产品、开展美食旅游、开发体验旅游、发展宗教旅游。

(四)发展养老产业,推动新兴服务业

1、老年产业发展背景:

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是未富先老,老年事业是把“双刃剑”,既是21世纪中国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又是一项新兴服务业,能够掀起“银发经济” 浪潮。

2、吴中区养老产业发展定位:

立足本地,辐射周边,面向国际,积极发展养老产业与旅游、制造和房地产业的良性互动,促成养老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开发高、中、低端相搭配的多功能老年住宅体系,形成社会、家庭养老相结合、商业与福利养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构建具有吴中特色的养老产业集群。

3、养老产业发展战略:养老产业化,建立西山临湖老年产业带;开发多功能老年住宅体系,形成高、中、低档相搭配的养老社区,构建和谐吴中;争取政策支持,建设国际化的现代养老基地。

(五)发展社区服务业,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1、进一步提高对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积极拓展社区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实体;

3、加快培育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4、围绕社区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社区服务创业主体。

(六)加快城市化建设,为服务业提供持续动力

1、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含义:

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城市功能基础上的城市化。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与城市化有着互动的关系,服务业是城市化发展并实现“质”的进步的加速器,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

2、城市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对策:

(1)从现代城市的功能出发,以服务要素的集聚为重点来推进城市化进程;

(2)中心城区要起到一定区域资金、信息、技术和人员等要素集聚和扩散的载体作用;

(3)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

六、空间布局

吴中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包括三部分:环太湖旅游区域、物流产业带、生产型服务产业集聚区。

(一)环太湖旅游区域:一圈三区

一圈:东山——木渎——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山——预留带;

三区:光福现代民用航空产业休闲旅游度假区;古镇旅游区;藏书镇军事旅游区。 我国面临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1000美元的情况下进入老年社会的。全国老龄人口已达10045万人,老龄化系数达

7.69%。

江苏人口老龄化更是“率先了一步”。目前,江苏老龄人口达811.73万人,位列山东之后,居全国第二位;老龄化系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3%左右,位列上海、浙江之后居全国第三位。养老事业发展不足,社会化程度低,服务层次不高,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重不相适应。而苏州具备了发展老年事业的资源优势,根据我们对苏州太湖东西山考察和分析,在地处长三

角中心的太湖吴中的丘陵山区发展社会化的老年事业具有以下几点意义:不占耕地,节约土地;远离闹市,城乡结合;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环境优雅,生活便利。尤其是地处长三角腹地的苏州,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丘陵资源,发展国际化的老年事业价值巨大,优势明显。

太湖·世界老年论坛分阶段实施方案:

第一步:利用已有的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展示范性试验,开发国际化的小型老年公寓,举办太湖老年论坛,重点在于总结经验,探寻规律;

第二步:在中央、长三角区域内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构筑一个面向全球高层次招商平台;

第三步:修改完善规划,进行大规模整体开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利研究院布雷斯博士:“在苏州西山发展老年产业,能够促进养老产业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联合国瓦赫宁根大学国际休闲中心项目委员会主席、教授、坎博斯博士:“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在苏州西山规划的老年产业带,融合了国际的先进理念,是一项思路超前,具有国际水准的规划。”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院长,白和金研究员:“不仅是苏州乃至长三角都缺少一个像博鳌那样的国际性论坛。以老年产业为契机,开展老年产业国际论坛具有远见卓识。”

(二)物流产业带

充分利用沿沪宁、苏嘉杭、绕城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以苏州环城公路为轴,以越溪城市副中心、吴中经济开发区、郭巷、车坊等镇为节点的带状区域。

(三)生产型服务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科教文化服务区、会展业集中区、商务、中介服务集中区、出口加工服务集中区。

七、保障体系

(一)创新机制、效率审批,

(二)科学规划、创新管理,

(三)保护生态、建设环境,

(四)引进专家、培养人才,

(五)落实政策、健全法制,

(六)完善统计、改进决策,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6篇:苏州市新建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提升苏州市新建住宅区建设水平,规范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创建方便、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苏州市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吴中区(含太湖度假区)、相城区范围内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仅适用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的居住用地的规划管理。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仅限于住宅开发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开发单元指国有土地使用权一次出让、具有明确边界范围的新建住宅区。

第二章分类及管理原则

第五条苏州市新建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服务、行政管理服务、社会福利、邮政电信以及市政公用八类设施。

第六条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不同的产权属性和使用特点分为三类:

(一)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指为所建住宅区提供物业服务、管理等保障的物业配套设施,产权由全体业主共享,内容包括:物业服务用房、市政公用设施(不含停车设施)。其中物业服务用房包括:用于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以及用于补贴物业经费的商业用房两大类。

(二)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指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业等服务,产权可由开发建设单位自由处置的公建配套设施,内容包括:商业金融服务设施等。

(三)政府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设施:指为居住区以及周边居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具有政府公共产品属性,由政府或相关部门运作管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包括: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居委会等行政管理服务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

(四)文化体育、邮政电信、停车设施按不同的产权属性分别纳入上述三类设施内,除停车设施外其设置内容及设置标准不再单列,在各自允许的标准范围内自行调配。

第七条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的居住用地需设置的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包括上述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两大类。规划条件中作特殊要求的,按规划条件执行。

第八条根据规划,在出让居住地块内如需设置政府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条件中需载明设置内容和设置标准。

第九条规划管理原则:

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不得少于规定的下限;

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不得超出规定的上限;

政府公共服务性公共服务设施不得少于规定的下限。

第三章设置标准

第十条物业服务用房设置标准:

(一)物业服务用房应当是地面以上的非居住房屋,一般安排在住宅区中心区域或者住宅区出入口附近。物业商业用房必须设置在一至二层范围内;没有配置电梯的物业,物业服务用房所在楼层不得高于三层。设计单位应在图纸上标注物业服务用房的具体位置并在经济技术指标中注明面积。

(二)商品房住宅区内物业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地上建筑(规划计算容积率部分)总面积的7‰,其中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为3‰,物业商业用房面积为4‰。如开发建设单位提供超出比例要求的商业用房面积用于物业服务,开发建设单位须提交相关无偿提供的承诺意见,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规划核实中载明。

(三)定销房(含中、低收入房)住宅区为多层住宅建筑的,按上述标准执行;为中高层及高层住宅建筑的,其物业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地上建筑(规划计算容积率部分)总面积的22‰,其中物业办公及辅助用房为3‰,物业商业用房面积为19‰;多层、中高层及高层混合定销房住宅区(含中、低收入房)内物业商业用房按地上建筑(规划计算容积率部分)面积同比例确定。

(四)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房(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车库(棚)、人防工程等,以及室内层高不足二点二米的房屋不得计入物业服务用房面积。

(五)物业服务用房面积最小不得少于七十平方米。

第十一条市政公用设施设置标准:配电房、煤气调压站、垃圾房等市政设施按相关部门要求确定位置和标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需满足《苏州市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标准》。

第十二条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不得超出300平方米/千人(每户按3人计)的标准(不含为物业提供的商业用房建筑面积)。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附带规划方案公开出让的居住用地按方案中确定的内容实施。第十四条本规定前出让的土地,方案已批准的,按批准方案执行;方案尚未批准的,按出让时规划条件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施,由苏州市规划局、苏州市房产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7篇:台州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和重大项目

现实基础和发展背景

“十一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取得较大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总量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87.8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50.5亿元,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结构逐步优化。金融、商贸、旅游、物流等重点行业发展迅速,其中金融业发展尤为突出。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职业培训、中介咨询、文化娱乐、会展、社区服务等都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布局渐趋合理。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态势明显,椒江、路桥等地已实现“

三、

二、一”产业结构。顺应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律,物流园区、生产性服务集聚区、新型专业市场、总部基地等各类集聚区建设开始起步。城市服务业逐渐向农村延伸,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快。地位明显提升。2009年全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1%,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09年,服务业为地方财政贡献税收58.37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56.8%,成为地方财税的主要来源。2009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138.31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36.5%。

总体上看,“十一五”我市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实现了不少积极的变化,但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占比有待提高。二是结构有待优化。三是发展不够平衡。四是企业规模偏小。

值此步入“十二五”之际,台州服务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看,服务经济迅速崛起,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从国内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服务业发展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从台州看,“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处于人均GDP5000至8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服务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将为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

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

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市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四大战略”的总体要求,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布局为导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化发展,推进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发展,突出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施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培育和引进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互动,加快推动台州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有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互促共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目标。到2015年,争取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以上,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以上。结构调整目标。到2015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提高到55%左右。空间发展目标。逐步构建“一核引领、两翼拓展、多极支撑”的服务业空间布局。吸纳就业目标。到2015年,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5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40%,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空间布局:

以台州城市群架构为依托,结合我市资源禀赋、产业特征以及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构建以台州中心城区为核心,临海、温岭两市为两翼,玉环、天台、仙居、三门四县为重要增长极的“一核引领、两翼拓展、多极支撑”的服务业空间布局。

——“一核”引领

“一核”的范围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台州经济开发区组成的中心城区,是台州市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是市域内服务产业最为集中、层次最高、具有中心城市标志性功能的发展空间,对市域范围的服务业发展起引领、辐射作用。重点构筑金融集聚区、核心商务区、商贸会展区、产业服务区以及生态休闲区,努力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南翼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两翼”拓展

临海发挥历史文化和港口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港口物流、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全力打造台州北翼服务业中心。温岭依托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商贸市场、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科技信息,全力打造台州南翼服务业中心。

——“多极”支撑

玉环依托大麦屿港和玉环新城建设,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现代商贸。天台、仙居发挥山水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和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三门发挥海洋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水产品冷链物流和海岛旅游。

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贸市场、科技信息、休闲旅游、房地产、商务服务、家庭服务等八大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步伐,优化发展模式。

金融服务。积极推动对外金融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风险创业(基金)市场,鼓励企业上市融资,不断提高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加快构建政府性项目资本市场融资平台,大力推动民营企业采取各种方式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发展,加快构建由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创投、租赁、典当等多业有序竞争的区域金融格局。扩大村镇银行试点,推动地方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重点推进中央商务区台州银行、泰隆商业银行、民泰商业银行金融总部大楼建设。

现代物流。全面构建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两大平台”,着力打造货运配载和多式联运、港口国际物流、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城乡物流配送和物流信息应用 等“五大体系”。重点发展公路物流、港口物流、铁路物流,培育发展钢材、粮食、医化、汽车等专业物流。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骨干企业,积极引导山鹰物流、天天物流、江南物流、陆通物流等向“第三方”物流转型。重点推进台州市物流园区、葭沚物流园区、大麦屿物流园区、台州头门港物流园区、温岭市公路物流中心、台州市瓯华医化物流配送中心、台州湾循环产业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商贸市场。大力发展新型业态,积极推广现代营销方式,以连锁经营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精品店、专业店等。鼓励运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理念改造提升专业市场,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鼓励以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为依托的新型专业市场建设。加快生产服务型商贸业发展,根据产业特点和城市特色,重点发展一批生活资料市场的集聚区;依托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优势,建设和提升一批生产资料专业市场。重点推进台州银泰百货城、路桥小商品市场改造工程、台州市机电五金城东扩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路桥西市场园区一期工程、中国汽车用品市场等前期项目。

科技信息。围绕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玉环省级汽摩配分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和地方重点实验室。加快科技中介、知识产权中介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大力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服务的网络服务、软件业和计算机系统集成。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全力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积极推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加大与中科院、长三角清华研究院的合作,启动运行浙大台州研究院自动控制等三个研究所,联合浙大和浙工大建立农机研究所。重点推进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椒江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黄岩模具博览中心项目前期工作。休闲旅游。凸显我市的山海资源优势和人文自然资源优势,加强旅游的区域合作,促进旅游

和休闲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两带三区”的旅游空间布局。加快整合现有各种旅游资源,加强旅游要素的联手合作。打造“佛宗仙境、曙光台州”品牌,扩大国内外的知名度。重点推进台州绿心生态休闲旅游区、天台山风景旅游区、神仙居风景旅游区、临海古城文化旅游区、温岭长屿-方山世界地质公园、大陈岛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

房地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房地产结构,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适度扩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全面实施廉租住房制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建立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不断提升住宅房产品质,完善社区购物、娱乐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加强农村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引导农民集中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多层住宅小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重点推进浙能绿城城市综合体、新明半岛等项目建设。

商务服务。培育经济鉴证、法律事务、咨询、知识产权、信用、仲裁、评估、质量检验等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协会对人员资格、机构资质、执业行为、执业道德、竞争行为、服务质量等监督功能。培育一批有实力、有信誉、有品牌、有特色的商务服务机构,引进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分支机构落户台州创业服务园,重点推进中央商务区、温岭市总部经济基地建设。

家庭服务。因地制宜地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满足家庭的特色需求。大力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规范发展物业管理服务。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多渠道、多方式整合社区资源,兴办家政服务项目,创立服务品牌,形成规范有序的家政服务市场。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加快台州绿意·怡和山庄、黄岩颐天休养乐园项目前期。

重点举措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创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选准发展重点,立足发展基础,坚持集约节约,完善保障措施,突出特色优势,加快创建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将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新型专业市场、总部经济、创业服务、文化创意等集聚区,加以重点培育扶持,鼓励、引导服务业企业进入集聚区发展。招商活动中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行重点推介。

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发挥重点项目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升服务业综合实力、发展后劲和发展层次,在建项目抓进度,新批项目抓开工,储备项目抓前期。充实服务业重点项目库,争取更多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列入省重点。建立项目责任制,明确项目的责任主体,加强对服务业项目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加强部门协调,密切跟踪和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责任到位。

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和品牌创建。鼓励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品牌响、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大企业。鼓励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形式,发展一批以服务品牌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加大对重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企业商标注册量,大力发展和培育省级名牌,积极争创国家级名牌,保护和发展“老字号”与知名商号。推行服务标准体系,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

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发展。推进制造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引导企业根据业务流程分工,实施制造环节和生产性服务环节的主辅分离,发展专业性的物流、金融、研发设计、培训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拓市场,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加强服务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进一步明确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格局。增强市服务业办的

综合协调能力。建立全市服务业工作协调例会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责任制、报告制度、考核制度。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规范服务业企业经营行为。加强服务业各行业协会建设,引导行业自律。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分析工作。

加大服务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用足用好用活现有政策。土地供应方面,调整用地结构,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加快中心城区、县城“退二进三”,增加服务业用地储备和供应。财政扶持方面,在市财政每年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00万元基础上,根据财政状况及服务业发展需要逐年增加;加大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的扶持力度。税费优惠方面,加快研究出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优惠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集聚区和集聚区内的企业、机构,制定差别化的税收、水电价格以及各项收费政策。□

上一篇:商业活动计划书家纺下一篇: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