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苏州园林》阅读答案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阅读答案(精选12篇)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阅读答案 篇1

苏州园林只是结腻吗?当然不,你就看那网师园中的形状千奇百怪的假山,虽是那般的小巧精致,可它毕竟是山啊!那层峦叠峰、峰回路转的情趣,难道不让人有一种置身山林之中的感觉吗?山顶那小小的一块平地,给人一种细致而又不乏狙犷的感觉,极目远眺,又何尝不让人宠辱偕忘、心旷神怡呢?苏州园林真是一幅画,一幅景致隽永的山水画。

苏州园林又是那样的古朴典雅。那镂花的窗,古朴的桌,细致的椅,精美又不显呆板,虽是“雕栏玉砌”,却又“朱颜不改”。苏州园林是与文人雅士相提并论的,她总能让人从中感悟那沧桑的历史与深邃的底蕴。

那靠水的水榭,临池的亭子,妩媚又不乏端庄。俯身,便可看到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还有那些活泼的鲤鱼……那“”的灵动,早已悄然跃入我的心头。

那宁静的池沼,活脱脱一个文静的女子,依傍于青山翠柳,是那样的优雅。一涓细流注入池中,水面漾起小小的晕圈,灵气活现。

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阅读答案 篇2

一、建筑的生命气质

在宗白华眼中, 动态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国的园林建筑是有生命的艺术, 它的美感经常通过动的形态展现出来。虽然建筑本身静止不动, 但是上面总有一些生动的形态使人联想到生命。无论是建筑上雕刻的生动的动物形象, 还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的构件——飞檐, 都印证了动态之美。宗白华先生把这种美称为“飞动之美”, 一个“飞”字很自然地和生命建立起了联系, 这样的建筑就如同轻盈灵巧的鸟类, 既能“飞”, 也能“动”。

园林建筑之所以具有美的形象, 是受设计建造者以“美”为目标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影响的结果。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比较重视表达主观思想的艺术形式, 是一种凝结了情感的艺术, 比如帝王宫殿的布局就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把建筑材料转换为建筑实物的过程中, 建筑材料是“实”, 而主观情感是“虚”, 通过这样的手段实现了以实物表达思想或情感的目的。宗白华先生曾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提出了“化景物为情思”的艺术创作思想, 高度概括了中国艺术创作的普遍方式, 同时也是产生中国式美感的普遍方式。当然,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也符合这一创作思想——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建造方式使其成为有思想、有生命的艺术。

古代建筑的生命特质还体现在它的特殊“身份”上。园林建筑承载着设计建造者的思想, 建造者希望通过园林建筑让受众理解他们的设计理念、思想意图等主观信息, 而欣赏者面对园林建筑作品时产生的感受就是对建造者主观思想的解读。由此可见, 作为艺术作品的园林建筑实际上在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传递者。它们让建造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了互动, 这是可以跨越时间限制的交流。园林建筑因此也被赋予了能够传递人文情感信息的生命特征。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所有的知觉对象都是能动的。园林建筑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当然也属于知觉的对象。可以发现, 在这一点上中外理论是达成共识的。因而, 当我们以艺术欣赏者的身份解读古园林建筑时, 要特别注意把握它们的能动性特征, 捕捉最本质的精神内涵, 把它们当做真正“活的艺术”去领悟和体会, 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

二、园林建筑艺术的自然情致

中国艺术具有亲近自然的共同特征, 当然, 在园林建筑艺术中也时常流露出种种自然情致。实际上, 亲近自然是人主动融合于自然界的一种表现。

恩格斯曾指出:“形的概念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而不是在头脑中由纯粹的思维产生出来的。”根据这一观点可知, 中国古建筑上飞檐的形态应该是取法自然的, 而飞舞的形态是对自然界中生物飞舞时动作的模仿。宗白华先生在其文章中也写道:根据《诗经》的记载, 周宣王的建筑意境像一只野鸡展翅在飞。这样的模仿透出了建造设计者对自然界生物的喜爱之情抑或是崇拜向往之情。“一方天井, 修竹数竿, 石笋数尺……”, (郑板桥集·竹石) 几句文字便道出了中国古人的生活情趣——喜好把自然景物引入庭院住宅, 把大自然情怀带入平日生活。这是园林艺术主动亲近自然的又一有力佐证。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自然情致还体现在建造设计者的主观愿望方面。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行、望、游、居”四种功能的统一。在这四方面之中, 除“居”为最基础的功能之外, “行、望、游”三者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山水之间游历、赏玩, 而它们作为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 是要把在自然界赏游的感受带入园林建筑艺术当中, 期待每时每刻都可以有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另一方面, 窗子作为园林建筑中的重要构件之一, 也可以体现出建造设计者“亲近自然”的主观愿望。中国园林建筑中的很多窗子之所以是镂空的, 是因为建造设计者有“亲近自然”的愿望——窗子的两侧通过镂空相连, 从室内望出去, 另一侧的景色则借助镂空的框架形成了美妙的画面。尽管处于室内, 也希望和自然界获取交流的机会。

三、宗白华眼中的大美情怀

所谓“大美”, 可以概括理解为“共同之美”。再换句话解释为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体现出的美感同时也是其他艺术门类共同拥有的美。比如, 古建筑上飞檐的空间美感在舞蹈艺术中, 可以从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空间之美找到共同之处;造园技巧所讲究的“点睛之笔”, 可以从戏曲歌唱中的“务头”找到共同之处;庭院园林里透过窗子所见的景色是充满画面感的, 这是造园师精心设计的“图画”, 又与绘画构图有共同特征……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多种艺术的美感相互交融的现象证明了中国艺术是广阔的、包容的“大美”。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写的“艺术境界主于美”, 在我理解这或许是他始终通过艺术来说美的原因之一, 从而也就成为了“大美”能够出现的一个前提条件。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与独到点评, 都成为了中国艺术之“大美”的例证。由此可见, 另一个促使“大美”产生的条件就是宗先生广博的艺术闻识和深厚的文艺底蕴。在介绍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时, 他明确提出中国的美学思想广泛包括在哲学家、诗人、画家等人的理论著作中, 并且中国传统艺术的相融相通使中国各门类艺术的美感和审美观有很多相同、相通的地方。对中国艺术的这种独特领悟是其“大美”思想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情怀, 是说中国传统艺术具有广阔包容的胸襟气度。宗白华先生提到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这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他所表达的是一种“融合“的思想内涵, 通过“行、望、游、居”去享受园林建筑艺术, 这是欣赏者与艺术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宗白华先生讲园林建筑艺术中窗子的作用是通过“丰富景色”来达到“无限”的境界。这依旧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情怀, 经造园师的精心设计把另一侧的景致融于一幅图景之中——人透过窗子欣赏另一侧的景色, 看到的是一幅带有画框的图画, 获得的美感因此而更加丰富。中国哲学观认为:世间万物有三种存在的状态——阴、阳、中和, 而阴、阳两级终究是片面而极端的, 唯有中和的状态才是永恒的, 才是最符合万物本质的。受这种哲学观的影响, 中国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同样也是一种“中和”的状态——即人与自然、艺术本身与欣赏者的感受的完美“中和”等。总之, 艺术创作不以征服自然为目的是中国艺术家特有的平和心境和豁达情怀, 也正是这种广阔的胸怀成就了众多具有内涵的园林建筑艺术作品。

四、园林建筑之中国式美感

中国式美感是形成于中国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审美习惯, 是一种含蓄之美。“含蓄”早已被很多人当做心中的一条审美法则去衡量和评判中国艺术的品质。中国传统艺术普遍使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美, 而中国艺术创作历来也是追求含蓄之美的。中国画以笔墨写意境, 是需要用心感悟的含蓄之美;中国书法因疾驰运笔留下的“飞白”, 是需要整体把握章法气势的含蓄之美……含蓄之美在中国人眼中是完美的, 因为它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内在气质。中国人自古以来强调内涵, 即内在的修养要胜过外在的美, 认为“美”要有内容;而含蓄之美恰到好处, 它美而不烈, 正符合中国式美感。

园林建筑艺术也主于含蓄之美。如果我们对比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 就会发现西方园林艺术展现出来的是“直抒胸臆的美”, 而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体现的则是“迂回曲折的美”。中国园林善于在不大的空间中通过处理景与景之间的各种关系来表达美感, 经过一番游走, 于不经意间便体会到“美”在何处。走在连廊处回首一望, 猛然发现眼前之景美如画卷。园林之中处处都是景, 在“行”与“游”的过程中随时都有新的发现, 用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的美就是带有中国式美感特征的“含蓄之美”。“镜借”是园林建筑中组织、布置空间的手法之一, 方法就是挂一面镜子, 把对面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 凭镜借景, 使景映镜中。这种化实为虚的手法也是典型的“含蓄之美”。

五、结语

跟随宗白华先生的思路去感悟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 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新的体会, 并认识到把握“整体性”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意义。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以及思维方式是影响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 而由于中国艺术家受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 导致中国各艺术门类不仅具有共同特征, 也因此而崇尚含蓄之美。宗白华先生眼中的园林建筑艺术是一种带有中国灵魂和中国气质的艺术, 它是融合于古典传统艺术的一个部分。虽然讲的是建筑的生命特质以及园林产生空间美感的方式方法, 但字里行间却渗透出宗白华先生内心真切流淌出的对其他传统艺术的理解, 用音乐舞蹈、绘画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可以解释园林建筑艺术之美, 恰恰说明了中国艺术是共通共融的——这就是中国艺术的“大美”精神。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3]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朱永春.宗白华建筑美学思想初探[J].建筑学报, 2002 (11)

[5]戴孝军.生命的建筑——宗白华建筑美学思想研究[J].美与时代 (上) , 2011 (12)

我眼中的语文,我眼中的作文 篇3

在教语文之前,我也是一个学生。上了十几年的学,学了十几年的语文。

首先,我爱朗读。我至今记得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课文中有一句是:“海南岛鲜花盛开。”课文是讲祖国幅员辽阔美丽富饶的,带拼音的大大的汉字,上方还配着粉红的桃花。想一想,太美了,只这一句就令人无限遐想,热爱我们的祖国。这就是有魅力的语文,语文的美。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参加作文竞赛。题目是《我学会了做饭》。当时班上许多同学查阅了作文书,学会运用“比大伏天吃了凉西瓜还高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类的词句,可谓有备而来。而我,没有作文书。

我和另外几名同学到学区参赛,意料之外的,我获得了平生最大的一个奖——全乡第二名。

我不记得我是怎样写的了,只记得写的是真情实感。

语文好学还是难学?

我现在是老师,我回答这个问题:“好学,要用心学。”

我上初中时上课是非常注意听课的,我特别爱回答问题,尤其是对文章某个内容的理解,我通常会举手再举手,一个问题我会回答三四次,直到正确。当然,老师善问、会问也很重要。

字一定要写好。我至今记得我上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每次上课写下标题后要退后两步端详一下,看着不好就擦掉修改或重写。我很多次地看着他这样做。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影响。一个在细节上讲究美的人,他的修养是多么好啊!汉字是方块字,一定要写大些、写方正、写美观。

请大家记住四个字“抒写自我”,这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流,是写作文的出发点,也是写作文的目的。

下面这篇文章,选材于大自然,是我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所见,印证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是作文”的观点。与大家共勉。

哦,那片秋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那片麦田,那里,栖息着秋天的梦。

深秋的早晨,一切安静、清新。太阳在东方的红霞里隐藏着。高远的天空上飘浮着白纱样的云,我的心也在放眼仰望之中,淡远开去。

在这蔚蓝的天空下,就是这一片麦田,大概只有一二亩吧,委身于宽阔的公路西侧。当我贴着它的田埂朝小径西行的一瞬间,我惊讶于这纯净的淡青色。麦苗二寸来高,在轻霜的扑打下平伸了躯体,仿佛仰望着秋的天空。淡淡地掺进了白色的生命之绿让你叹服于造物主的妙笔神工,就那么完整地在心里保留了一片淡青色的秋天的梦。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又骑着车子回家。路旁的白杨在灿烂的秋阳中尽情地欢畅着。天地间的景物明朗清晰得仿佛都闪着光。行至那片麦田,我看到挺直了腰身的麦子,正炫耀着自己鲜艳耀眼的绿,全然没有了早晨的淡青色!哦,那只是昨晚的一个梦?

这样由淡青,到鲜绿,再到第二天,变换着的,就是这小小的不急着长大的麦孩子。在灿烂的金秋,在人来车往的路边,这一片麦田,不是主角,却以美丽的生命颜色,唱着自己秋天的歌。

直到昨天,立冬来临,寒冷的风吹在脸上有些痛了,告诉我冬天已在面前。我再走到小径,将脸庞转向麦田,青黑的颜色显示了寒霜打击的严酷。麦苗终于从此走进了冬的安眠。

但我知道,麦苗的秋天的梦,我的那片秋,定格在了记忆中。

牛刀小试:

庄子眼中的颜色 阅读答案 篇4

先秦诸子对色彩的解读,体现出他们的哲思和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孔子推崇的是“青、赤、黄、白、黑”五种正色;墨子用“墨”作为姓氏和命名墨家学派,用黑色彰显哲学理念。老子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以黑、白两色表现自己的处事原则和阴阳观念。

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更是集中地在作品中用色彩来诠释自己的哲学理念。《庄子》一书中颜色词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主要颜色词为“苍、青、白、黄、赤、玄、素、黑、骊、紫、朱、缁、绀、丹、辱”15种。对《庄子》中的颜色词进行统计,其中26篇中提及色彩,内篇中出现8次,外篇中出现30次,杂篇中出现23次,共计61次。

白色是庄子偏爱的颜色。首先,从思想体系看,《老子》第十二章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庄子承袭老子对五色的观点,在《天下》篇云“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认为五色会扰乱人的视觉,使眼睛看不清楚,失去自然本性。庄子规避繁缛交织的色彩,旨趣趋向自然、本真的“白色”。其次,“殷人尚白”的社会风尚,是庄子偏爱白色的民俗原因。殷人以白色为贵,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关于白色动植物的记载,远超过其他颜色。庄子出生在般商旧族所在地的宋国蒙城,身受殷商文化的熏陶,行文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殷人尚白”的社会习尚。最后,崇尚自然的精神追求,是庄子偏爱白色的价值选择。白色在庄子看来不仅是澄明清虚的自然之光,更是虛静空灵的自然心境和纯真朴素的自然本性。白色所寓意的空明纯净的心境,是人走出现实的限制,参透生命的局限,自由遨游于天地而达到超脱的精神境界。

推崇自然是庄子哲学的核心,白色最能代言庄子的自然之道,但是庄子并不是仅以白色为贵。在庄子看来,生命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颜色,是大自然的话语方式,都有着各自的美丽与存在的价值。在庄子勾勒的世界中,有眉须雪白的渔父、穿着黑色礼服的祭祀官、冬夏青青的松柏、青翠欲滴的新生之草、洁白的丹顶鹤、乌黑的乌鸦、毛色不纯且有一只赤蹄的骏马、九重深渊的黑龙……

庄子反对将色彩礼制化、工具化。在礼制社会,人们赋予色彩以等级,用来划分地位上的尊卑贵贱,颜色词有着鲜明的用色要求与层级界定。儒家将“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为“正色”,其他颜色视为“邪色”。在庄子看来,真正的圣人“无为名尸,无为谋府”,他们不汲汲追求名、势、利,即使套上最朴素的衣衫,也掩盖不了从心灵深处所散发的光辉。庄子伫立于人生的边缘,带着自然的.情感与超越的眼光去审视人生,批判“人为”“刻意”的矫情伪性。

庄子眼中的颜色,回归色彩的自然属性,超越了“五色”的阐释,摆脱了礼制话语的束缚,具有无限的时空延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意蕴。在庄子独特的审美感受下,自然之色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再现自然之美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仲艳青《庄子眼中的颜色》)

阅读题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墨子、老子、庄子都善于通过色彩来诠释自己的哲学理念与等级观念。

B、正因为受到了道家鼻祖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思想的影响,庄子才偏爱白色。

C、庄子认为,生命本身呈现的颜色有着各自的美丽与存在的价值,故他并不仅以白色为贵。

D、儒家将颜色分为“正色”与“邪色”,其理念与老子的黑、白两色观很相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引出写作话题,然后对庄子眼中的颜色进行集中论证,重点突出。

B、文章第四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承接上文庄子善于精彩描绘各类色彩。

C、文章多引用文化典籍,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使文章的论证有力。

D、文章立足于“庄子眼中的颜色”,同时兼顾孔子等人的色彩观,视野较为开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以空明若镜的心灵来观照世间万物,描绘出生命世界的真实性与多样性。

B、在殷商文化中,白龟被世人尊为神龟,体现了“殷人尚白”的社会风尚。

C、《孟子·尽心下》云:“恶紫,恐其乱朱也。”这一观点是庄子所不赞同的。

D、庄子独特的审美感受,对于再现自然之美、解决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思路点拨A、“都善于通过色彩来诠释自己的哲学理念与等级观念”错,文中提到的用色彩来诠释等级观念的只有孔子。B、原因表述片而。D、“与老子的黑、白两色观很相似”属曲解文意,儒家学者眼中的“正色”与“邪色”是其等级观念的反映,而老子眼中的“黑色”与“白色”是其处事原则和阴阳观念的反映。

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承上即承接上文庄子善于精彩描绘各类色彩”错,应该是“承接上文庄子偏爱白色”。

3、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苏州园林》阅读答案 篇5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不能,这句是中心句,后文是按照先假山后池沼的顺序介绍的。]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讲究自然之趣,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池沼的相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不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有的宽畅,就作为全园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 。

6、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

7、“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相呼应,说明假山的堆叠的艺术美。

8、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区别: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9、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

[因为假山的堆叠,体现了设计者独创性的劳动,给人以审美愉悦。]

1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总分 )

11.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12.“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是怎样配合布置的?

①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梁配合;②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 ③池沼养的鱼与荷花、睡莲配合。

13.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河道模样,另一类是:宽敞 。两类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

14.句中“鱼戏莲叶间”加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 )

15.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分类别)

苏州园林选段阅读答案 篇6

《苏州园林》选段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问题】

10.苏州园林的`花墙和普通的墙壁有什么不同?(2分)

[答]

11.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设置,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的还具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下边诗文名句中加粗的词语哪些可以用来表现这种效果?(答案不止一项)(3分)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

D.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欧阳修《醉翁亭记》)

12.下边是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A.在适当的位置装上镜子的目的是要增加景致的深度。

B.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就能使整个园林的景致翻一番。

C.装上镜子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更多的层次,但必须选择恰当的位置。

D.在适当位置装上一面镜子,园林的实际空间并没有扩大,但是在视觉效果上,园林的景致丰富多了。

【参考答案】

10.苏州园林的花墙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

11.ACD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阅读答案 篇7

A.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园林艺术有两个流派,一个是“布朗派”,一个是“如画派”。对这两个流派,钱伯斯都持反对的态度。

B.在文中,计成的引文强调造园要遵循绘画的画意;李渔的引文也认可造园要符合山水画的画意,同时强调造园是一种特殊的技艺。

C.钱伯斯认为,以完美来评判,米开朗基罗的人像雕塑,还不如真人蜡像。因此他主张,园林的景色不应该与一般的自然景色毫无区别。

D.“布朗派”认为,造园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不应将自然风景搬进园林中;而“如画派”则认为,园林应努力再现风景画的画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近代古典园林的比较分析,指出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主流在审美追求上的不同之处。

B.文章以计成和李渔的相关言论,说明山水画的画意在中国造园艺术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同时也印证了黑格尔的有关说法。

C.文章列举“布朗派”与“如画派”的造园艺术理论,以说明英国造园家们对古典园林的审美追求的不同看法。

D.文章通过对中西园林艺术不同审美追求的比较,论证了能否表现自然与画意是评判园林建造是否完美的标志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园林崇尚格局的错落有致,而西方近代古典园林则追求布局严谨与对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

B.西方园林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虽然也模仿自然、崇尚画意,却有自己理解,这说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往往不是全盘照搬的。

C.文中引用计成《园冶·自序》来证实“山水画的画意在中国的造园家那里的确有着绝对的权威”,可见《园冶》是一部被认可的著作。

D.钱伯斯反对西方规则式和布朗式的园林,并认为中国的花园是值得西方人模仿的典范,这说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要高于西方。

参考答案

1.【内容理解】(3分)

B(A.文中并没有提及钱伯斯反对“如画派”。C.原文说的是:“如果以酷肖自然作为评判完美的一种尺度,那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还不如真人蜡像。”这里只是一种假设,并非钱伯斯认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不如真人蜡像;也不是“以完美来评判”。D.“布朗派”并不反对园林中的自然风景,他们只反对园林中再现风景画的画意,而主张简单地将自然风景搬进园林中)

2.【论证分析】(3分)

D(并非论证“这一观点”。文章只是阐述了中西方园林的审美追求的相同与不同)

3.【分析推断】(3分)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阅读答案 篇8

【原文】: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南浦菰蒋①覆白萍,东吴黎庶逐黄巾②。

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首长洲苑③,烽火年年报虏尘。

【注释】:

①菰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中,俗称“茭白”。②黄巾:指起义军。③长洲苑:古苏州的一大胜境,始建于吴,可与西汉的上林苑并论,屡遭战火劫难。

【翻译】:南浦的水路全被菰蒋、白苹覆盖,少有舟行,东吴的百姓都去打仗 驱逐义军了。野外的棠花孤独的.开着无人欣赏空守着江水,江燕刚回来,屋中却无人。客人经过不见有人迎送,田野荒芜没人耕种独自伤春。不能回首长洲苑,年年燃着烽火报告着战况。

【赏析】:“不见人”三字贯穿于前三联写景之中:水路全被菰蒋、白苹覆盖,少有舟行;东吴的百姓都去打仗了,野外的棠花孤独的开着,无人欣赏;江燕归来,屋中无人;客人经过不见有人迎送;田野荒芜不见有人耕种。作者通过对眼前满目惨淡之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的忧虑之情。

【阅读训练】:

(1)清代赵臣瑗评此诗云:“此舟行纪事之作,通篇只得‘不见人’三字。”请具体说明“不见人”表现在哪些方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不见人”三字贯穿于本诗的前三联写景之中:水路全被菰蒋、白萍覆盖,少有舟行,东吴的百姓都去打仗了,野外的棠花孤独地开着,无人欣赏,江燕归来屋中无人。客人经过,不见有人送迎,田野荒芜,不见有人耕种。

记住我的阅读答案 篇9

记住我

当这一刻来临时,请不必在我身上安置起搏器,人为地延长我的生命。请不要把这床叫做临终之床,把它称之为生命之床吧。请把我的躯体从这张生命之床上拿走,去帮助他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把我的双眼献给一位从未见过一次日出,从未见过一张婴儿的小脸蛋或者从未见过一眼女人眼中流露出的爱情的人;把我的心脏献给一位心肌失能、心痛终日的人;把我的鲜血献给一位在车祸中幸免死亡的少年。使他也许能看到自己的子孙尽情嬉戏;把我的肾脏献给一位依靠人造肾脏周复一周生存艰难的人。拿走我身上每一根骨头,每一束肌肉,每一丝纤维,把这些统统拿尽,丝毫不剩,想方设法能使跛脚小孩重新行走自如……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阅读答案 篇10

你震撼我的心灵

①我一直希望你知道,你曾经是我教过的,最令我头疼的一名学生。一年前,你刚刚转到我的班里两个月,就一直不专心听课,不完成作业,整天拖着两道鼻涕,穿着永远弥漫着炸油条味道的衣服,给我惹下许多的麻烦。

②比如:随便摘学校花圃的花了,在外面小摊上不给钱拿人家的糖块了,又和高年级的同学打架了,由于你的长指甲扣掉我们班的流动红旗了等等。而最令老师头疼的是,无论我是在班上公开批评你,还是把你叫到我办公室单独训话,你总是一副很平静、漠然的样子,不会说出一句像样的话。我的声色俱厉也好,苦口婆心也罢,只能是自己浪费精力而已,你一样会在外面给我惹麻烦,一样会让我难以教育。

③就在我打算放弃你的时候,一件小事发生了。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当我又被告知因为你的卫生差,我们又不能得到流动红旗的时候,老师简直快气疯了,全班同学努力了近一年,只要这次一得到,咱们班年终积分就可以上前三名,可现在……我气冲冲地冲进教室,一把拽起你,把你拉到办公室:“不是告诉你,让你好好剪指甲吗?你看看你的脏手!还能……”话还没说完,老师已经看到了你的那双手,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指甲里全是黑泥,五个手指头像刚从炭灰里抽出来。而那手背上,食指、小指上,已经绽开了好多裂口,有的结成了血痂,又蒙上一层黑色,有的还可以看到红红的血口。这哪里是一双孩子的手!一下子,老师看着你那张依旧写满漠然的脸,不知说什么好。“你从来不洗手吗?”过了许久,我才轻声责问道。“洗了。”“洗了还那么脏!”我把你拉到盆架前,倒了一盆热水,决定给你好好洗洗手。

④轻轻地,我握着你的手,心里不知涌动的是一种什么感觉,一起漫在盆里。“先泡泡。”我说。我皱了皱眉头,轻轻吸了口气:“疼吗?”你依然没吭声,只是摇摇头。我开始给你打香皂,在厚厚的泡沫中,我的手穿过你的手腕、手掌、手背和你的每个指尖。“老师,你的手真白、真软。”“是吗?”我笑了,扭头看见你黑黑的依旧拖着鼻涕的小脸蛋上,竟然也绽放出了一个可爱的笑颜!“小脏鬼。”我笑着,干脆又往你的脸上也抹了一堆堆的泡沫,看你那满是泡沫的小脸幸福地笑着,老师的眼泪却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到,你只是我的一个需要呵护疼爱的小弟弟,一个才8岁的孩子啊!

⑤也就从那一天开始,我每个星期一都把你叫到办公室,给你剪指甲、洗手,而你也渐渐开始对我讲一些你和你母亲不愿为人所知的家事,以及你们艰难却又顽强的生活。从那天开始,那每一次洗手,成了你我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而你也乐于在这个时候,回答我的一些问题,从潜意识里采纳老师的一些建议。半年以后,由于校领导的多方努力,你终于可以和班里的每一个孩子一样,开始正常的家庭生活。一年以后,你已经成为一名小组长,并且被大家提名为班委。而今天的你,已经是学校里一名比别人略显成熟的大队干部了。

⑥看着你健康成长,感觉你从内心到外表的每一点转变,老师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

⑦而与此同时,我也在想,为什么一开始的`时候,你不肯和我进行交谈,却总是选择沉默和对峙呢?我不光只是训斥,我也有语重心长啊!为什么在你转来近一年后,一次偶然的洗手,才能使我真正了解你如此复杂的家事和你那难言的痛楚呢?

⑧那一次次的家访被你用尖锐的言语拒绝,那一次次我自以为是苦口婆心的劝说,只换来你当时那无言的反抗,所代表的含义,我到现在才真正地理解。无论我当时用怎样的方式,我都无法抛开老师所谓的尊严。在你看来,我只是一位高高在上,不了解又根本无法容纳你的大老师而已。

⑨所以,老师也想告诉你,是你的一双小手、一脸漠然,让老师深深地自责,深深地震撼,让我更深一层地理解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和深邃。

⑩现在,请绽放你的微笑给我吧,因为你的每一份快乐就是老师全部的甜美。

阅读题及答案:

1.从全文来看,老师起先采用了或的教育方式都无法转化“你”的思想,后来通过一件小事,促进了师生间。(3分)

答:声色俱厉(训斥)苦口婆心(语重心长)情感的交流(感情的融洽、感情的和谐、矛盾的化解)(3分,意思对即可)

2.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④段画线语句,说说如把它写成“我轻轻地握着你的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答:原句是为了强调“轻轻地”,突出老师看到学生那双手时怜惜、关爱的感情和心灵的震撼。(3分,意思对即可)

3.第④段中“看你那满是泡沫的小脸幸福地笑着,老师的眼泪却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此时此刻,老师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4分)

答:此时此刻,老师的感情是复杂的,有对学生的疼爱(关爱),有自责(内疚),也有感动。(4分,能体会其中两种感情即可)

4.第⑧段说“我到现在才真正地理解”。请结合上下文回答“我”理解了什么?(4分)

答:理解了无论我当时用怎样的方式,都被学生所拒绝,是因为自己无法抛开老师所谓的尊严,高高在上,不了解又根本无法容纳学生;并更深一层地理解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和深邃。(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理解是相互的。在文章结尾,老师深深地自责,并由衷地祝愿学生。假如你是这位学生,你会对文中的老师说些什么呢?(4分)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阅读答案 篇11

2、“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诗歌中说“我”是“古莲的胚芽”“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4、这首诗通篇采用了“我是……”这种句式结构,请你简要分析一下采用这种句式的好处。

【参考答案】

1、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疲惫”、“蜗行”等词语,表达出了作者对过去数百年来饱经沧桑的祖国的感伤和焦灼之情。

2、这句话表现了人民在深重的痛苦与悲哀中长久的等待,“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象征着中国人民长久而执着的希望。

3、这些事物都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国在经历苦难之后又重新苏醒,又充满生机而感到欢欣和鼓舞的心情。

我亲爱的祖国阅读题及答案 篇12

(2)本节文字主要采用了哪一种手法抒发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2. (1)不矛盾。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1分)。但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1分)。看似矛盾的内容背后,其实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1分)。

上一篇:班干部的重要性下一篇:基层工会调研参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