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管理条例

2022-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合肥市城市管理条例

合肥市城市园林建设得失论

摘要:本文回顾了合肥市城市园林建设的历程,充分肯定合肥市城市园林建设取得的成就,总结其经验,也中肯地分析了合肥市城市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化对策,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进而营造理想人居环境做出贡献。

关键词:合肥市;城市园林;成就;经验;问题;对策

文献标志码:A

一、合肥市城市园林发展历程

合肥自秦置县至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新中国建立前,合肥城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曾先后出现过龚家、段家、洪家、季家等私家花园,但迭遭战乱,所存无几,西郊大蜀山上林木在抗日战争中又遭日军践踏殆尽。到1949年合肥解放时,城市园林绿化几乎一片空白,市内没有行道树,没有公园,仅有树木30余种、1.3万余株。建国后,皖北行署成立不久,合肥市便在龚家花园旧址辟建合肥市第一个公园——逍遥津公园,接着,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建设活动,到1965年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1248.22公顷,公园绿地面积75.8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2.09平方米。文革期间,合肥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举步危艰,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合肥的城市园林绿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成长8.7公里,面积达137.6公顷的环城公园,开敞式具原创性的环城公园建设,使合肥初步构建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貌,1992年12月被国家建设部首批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当时全市绿化覆盖面积225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0.5%。1992年以来,合肥市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为总揽,以巩固园林城市成果为基础,以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为促进,以争创生态园林城市为阶段性目标,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进入稳定、持续、高速发展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品位大大提升,正努力建成宜居、宜商、宜游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生态园林城市。至2008年,合肥市园林绿地面积已达9356.6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8.91%、绿化覆盖率43.9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4平方米。其中绿地率已达到、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都已接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二、合肥市城市园林建设取得的成就及经验

回顾总结合肥城市园林发展历程,主要经验为:

(一)历届领导高度重视,园林绿化意识不断增强

1949年1月合肥解放,不久(1949年6月)皖北行署即决定在龚家花园旧址辟建逍遥津公园,这是解放后合肥市建设的第一个公园。接着,率领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绿化祖国”的号召,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活动,为合肥的园林绿化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省、市领导更加重视园林绿化工作。上世纪80年代规划、建设了环城公园,大大改变了合肥城市的面貌,合肥市三次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并于1992年12月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的殊荣。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合肥市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园林绿化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园林绿化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园林绿化事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市委、市政府把园林绿化工作作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树立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扩大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措施,做为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做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带领全市人民开展了巩固园林城市成果、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等活动,使合肥的城市园林绿化不断上新台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每年植树节前,召开全市绿化动员表彰大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做动员报告、提出要求;省、市领导年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尤其是2006年以来,在国家园林城市基础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市委、市政府的生态意识进一步增强,号召举市而为,加快“生态合肥”建设步伐,努力把合肥建成宜居、宜商、宜游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生态园林城市,城市园林建设的步伐更大了,合肥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在合肥城市园林建设中,结合合肥实际,积极探索,敢于创新。

虽然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围绕北京城墙的命运,就提出过环城沿护城河建设绿色立体公园的建议,但是根本不能付诸实践,上世纪80年代合肥在原环城林带基础上建设环城公园,继承中国古典园林传统的同时,积极创新,采用敞开式园林布局,点缀园林建筑和山石小品,形成线带状敞开式公园,成了中国现代城市园林的发端。1986年,合肥环城公园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优秀设计、优质工程一等奖,并被全国统编中学地理教科书引为范例。

租地绿化是合肥市探索出的一条加快城市园林绿化的新途径。1997年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租地绿化。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郊结合部通过租赁农民承包的集体土地进行植树绿化。市政府委托市园林局与区、区与镇、镇与村、村与农户层层签订土地租赁合同。租期30年。租地绿化土地性质不变,使用权归国家所有,既有效扩大了城市绿地面积,又避免了征地绿化所需一次性支付巨额资金,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很好地控制了沿路、沿河两侧的违法建设,保护了城市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截至2007年底,先后在合磨路、双凤大道、花园路、十五里河上游、北二环路沿线及三国遗址公园周边等处进行了租地绿化,全市租地绿化总面积约7228亩。租地绿化在全国开创了用租赁方法解决城市绿地不足的先河,多次受到国家建设部等的认可与表扬。

环城公园外又一条“绿色项链”——高压走廊的建设,是合肥市继环城公园后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又一创新举措,再次体现了合肥建设城市园林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合肥市高压走廊呈环行分布,全长49公里,高压线下宽度70—300米不等。2006年,合肥市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角度出发,决定将高压走廊下地块规划建成继环城公园后第二条环城绿带。分防护性绿地、生产性绿地、观赏性绿地和景观节点四大部分。截止目前(2009年9月),已贯通绿化3l公里,绿化带面积约3100亩。日前,市园林局与市财政局商定,采取委托养管方式,确定由合肥市苗圃负责对高压走廊绿化带实施养护改造。2006年3月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合肥考察城建工作时对高压走廊绿化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合肥绿化再次给全国带了个好头。

(三)规划先导,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趋于科学完善

思想先行,规划先导。城市园林建设的合理与否,首先取决于规划水平的高低。注重城市园林规划,将之做为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规划要有适当的超前意识,又不可

标准太高,而要立足于实际。城市园林规划还要有发展的眼光,规划时要对城区的人口变化、经济发展进程做出科学的预测,以便适时调整。

合肥市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就编制了《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七五”、“八五”期间都曾进行了调整。1994年4月编制完成《1994年2010年合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2月又进行了修编。2000年编制完成《合肥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规划》。此后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和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对《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做了进一步调整。根据《2006—2010年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141”的多中心城市空间体系(一个主城、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按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要求,2008年2月,编制完成《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7-2020年),规划目标是“将合肥建设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实施“一圈、三环、四楔、五廊、十带”绿化发展战略,构建“点、线、面、带、廊、环”相结合的生态园林绿化体系,规划到2010年城市绿地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8%,到2020年城市绿地率达到50%、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9.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55%。

(四)社会绿化,重点推进

多年来,合肥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把社会绿化与重点园林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既做到了园林绿化的普及化,又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园林精品工程,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了建绿、爱绿、护绿的良好氛围。

积极推进单位、社区绿化。合肥市以创建省“园林式单位”、市“花园单位”为抓手,大力开展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及居住区等社会单位环境绿化。1993年以来,全市共创建省园林式单位45个,市花园单位182个。新建住宅小区十分注重园林绿化,保证绿地率达到40%,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园林式小区。同时,对一些老旧住宅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建设一批社区游园和小型绿地,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

重视开发区园林绿化。根据合肥城市的发展,重点建设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火车站综合实验区、政务文化新区和滨湖新区,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将园林绿化同步规划、优先安排,做到开发一片绿化一片,且严格执行绿化面积达到总用地面积的40%标准。

合肥的城市园林建设与“拆”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合肥的园林绿地很大一部分是“拆”出来的。一是拆除老城区的危旧房屋,建成街头游园和花园广场;二是拆墙透绿,园林绿化成果共享;三是拆违章建筑,进行绿化,实施了拆违建绿的无缝对接。通过以上措施,合肥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园林绿化取得了很大成绩,“拆”出了一大批游园广场,五里墩立交桥下5公顷游园、5.6公顷以绿化为主的市政府广场和人民广场、甚至高压走廊绿化带都是“拆”出来的。

在普及社会绿化的同时,合肥市以重点园林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强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一是建设滨河生态廊道,如南淝河、匡河、塘西河、四里河、板桥河等绿廊建设。改建、新建了大批公园,如瑶海公园、杏花公园、野生动物园、三国遗址公园、生态公园、翡翠湖公园、尤其是大蜀山森林公园扩建等;三是相继建成明珠广场、胜利广场、和平广场、市府广场等;四是实施高压走廊绿化,建设继环城公园之后第二条“翡翠项链”;五是道路交通网络绿化,如包河大道、芜湖路、徽州大道等道路绿化;六是水系综合治理,如2004年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环城水系综合治理项目等。尤其是2006年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以来,近三年时间先后实施40多项重点生态园林工程,年均绿化投入超过10亿元,新增园林绿地800公顷以上。

(五)强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绿。制度、法规是实施园林管理的依据与保障,合肥市在认真执行国务院和国家建设部的相关园林绿化规定的同时,加强了地方性园林法规和制度建设,上世纪80年代初合肥以市政府文件制定《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暂行规定》、1987年由省人大批准颁布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环境管理办法》、1994年出台《合肥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规定》、1997年11月经省人大批准颁布了《合肥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2003年3月市政府发布《合肥市广场游园管理办法》、2003年5月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城市绿线管理的通知》、2007年修订颁布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管理办法》,逐步完善了园林绿化设计、绿化施工、绿化养护、工程验收、质量等级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园林绿化管理趋于规范化。

调整市园林局的职能定位,逐步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市园林局的职能从管园林绿化的具体事宜调整为宏观管理为主,主要从规划、设计、验收、监管、奖惩、制定政策等方面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督,简政放权,调动基层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坚持园林工程建设招投标,且委托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实行全过程监督,绿化养护也面向社会招标,初步实现了园林绿化的市场化、社会化。

以创建促管理,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1995年以来,通过创建省“园林式单位”、市“花园单位”、创建文明城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等一系列活动,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园林环境意识,大大促进了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加强行业管理。制定了《大建设道路绿化施工图审查(暂行)办法》、《道路绿化土壤监管实施办法(暂行)》、《土壤检测标准》、《合肥市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督查考核办法》、《关于合肥市大建设项目绿化移植的意见》等,严格监管,把好园林绿化质量关。加强园林绿化的资质管理,2008年6月对全市160家注册园林绿化企业进行年审,暂缓通过考核企业17家,年度考核不合格企业12家,其中降级2家、取消资质10家。建立“黑名单”制度,首次将安徽生态、芜湖清水园林公司、广州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记入“黑名单”,起到了震慑作用。开展“广玉兰”杯优质园林工程、十强绿化企业和道路绿化优秀项目等评先创优活动,促进园林绿化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做出优质园林工程。

三、合肥市城市园林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的城市园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难尽人意的地方。正视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对策,是提高合肥城市园林发展水平的当务之急,也是合肥实现2010年底建成生态园林城市目标的需要。

(一)进一步加强生态理念,用生态理念贯通城市园林的设计、建造与管理

城市是人类积聚生活的重要场所,伴随着人类对城市与自然隔膜的不满,对接近自然、亲近自然的探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思想经历了由自发一失落一觉醒一自觉几个阶段,反映了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顺从适应一征服破坏一保护利用一和谐共处的历程。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态危机日益凸显。面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区域和地方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状况,人类对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进行了反思,做出了重新选择,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想。国家建设部从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在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做为实现生态城市理想的阶段性目标,是完全正确的,可操作性也是极强的。但是由于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目前仅有评估标准做为指导,且有的标准在一些有识之士看来还值得商榷,对生态园林城市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感性,导致创建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贯彻生态思想,甚至出现“伪生态”问题。

合肥的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首先,如吴良镛院士所说:“园林在当代已不仅仅是传统上的公园概念,在区域化的今天,它应走向宏观尺度,向大地景观、郊野景观和人类生态学领域拓展。”在城市建设上,合肥虽也提出“大生态、大园林、大环境”,但“大”字的真正含义尚未充分体现。在城市园林的规划和建设实践中,较为缺少系统的生态学原理的贯穿,绿地建设显得零星破碎,生态园林的建设,不能再动辄建造了几座公园、绿化了几条路,而要进行大尺度的生态区域建设,注重区域整体性。其次,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环境,唯一出路是将城市与郊区做为统一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城市生态与农村生态之间发生频繁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城乡绿地成为一个开放的整体体系。合肥的城市园林建设虽也提城乡一体化,并且于2000年编制了《合肥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规划》,但实际上并未很好地贯彻,城乡融合为统一的复合生态系统的观念较为淡薄,对城乡结合部的绿化及将乡村景观纳入城市生态系统等均做得很不够。合肥的生态园林建设,不可孤立地做市区的生态建设,也不可城、乡各建各的,而要把市区、郊区及所属三县做为一个区域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注重其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加强城郊绿化,这既是城市园林绿化新的增长点,更是将乡村景观引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一体生态系统的必要途径。再次,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把扩大城市绿化面积与调整城乡经济布局和用地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为此,可通过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经济林、苗圃基地等途径,既直接增加绿量,又带动郊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园林绿化建设跟进城市发展,调整绿地系统结构,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

首先,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滞后于城市规模的发展。近年由于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合肥市虽然每年绿地面积有很大增长,但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却呈现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低于2004年的状况:连续三年的绿地率(%)分别为26.58%、32.8%、34.5%,而2004年为34.99%;连续三年的绿化覆盖率(%)分别为:30.11%、38%、39.5%,而2004年为40.31%。因此,在新区开发建设中,要强化生态意识,坚持园林绿化优先原则,更加严格地执行绿化面积达到总用地面积的40%标准,真正做到开发一片,绿化一片。

其次,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尚未形成。合肥城市绿地以环城公园和大蜀山森林公园绿地为主体,城区内部公园绿地较为缺乏。大面积楔形绿地建设严重滞后。绕城三环绿带,除早已建成的环城公园绿带外,高压走廊环城绿带和外环高速公路防护林带都尚未建成,而且像已建的高压走廊环城绿带部分管理也未跟上,需加大管理力度。绿地分布不均,蜀山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1.02平方米,瑶海区人均还不足4平方米,呈显西高东低的格局。绿带、蓝带建设步伐不大,如道路绿化,虽也建成像包河大道、芜湖路、徽州大道等道路绿化带,但道路绿化精品少,甚至向被人们引以为骄傲的园林大道黄山路也得让位于城市交通的需要而将绿化带加以大幅压缩。河流生态廊道除了建成南淝河滨河景观道外,像派河、店埠河、板桥河、十五里河、塘西河、二十埠河、四里河等生态廊道均尚需完善。有鉴于此,合肥在城市园林绿地中,对不合理的绿地结构与布局需尽快调整,以使每一块绿地都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保持自然过程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动态绿色系统,发挥其综合效益。

(三)深化城市园林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城市园林绿化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步伐

多年来,合肥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进其向着社会化、市场化发展,但是思想的解放度和改革的步伐跟不上事业的发展,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的力度。

首先,合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市场框架已形成,但不健全,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为此,要进一步调整园林绿化管理机构的职能,理顺管理渠道。把主要精力用于绿化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上;绿化市场的监控与引导上;绿化法规的制订、修订和实施上以及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上。在管理范围上要由侧重于对行政序列内的单位管理,转向对社会绿地、树木的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逐步建立如市场管理、招、投标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管理等中介组织。

其次,在改革逐步深入的形势下,各种经济成分的园林企业大量涌现,园林市场丰富多彩。面对多样化的园林市场,合肥市的管理尚需加大力度,园林市场还不够规范。为此,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规划和计划来引导园林市场的有序运行;运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园林市场行为;同时,建立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加强行业的自律性。

第三,园林绿地建设和养护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有待拓宽。2006—2008年三年间合肥市园林绿地投融资19.5亿元,而同是中部省会城市的武汉市三年来投入绿化建设资金达42.9亿元、城市绿地养护管理资金4.5亿元。武汉市一级园林绿地养护标准为9元/平方米,另一中部省会城市长沙则达10.36元/平方米,而合肥市每平方米绿地的养护经费大多不足4元。可见,合肥的差距很大。近年来合肥市采取的租地绿化及社会认建、认养等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益,但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园林绿化资金不足的问题。依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城市公园绿地的创建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之一,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支持多渠道筹集城市绿化建设资金,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园林绿化筹资机制,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有鉴于此,合肥市还必须下大决心,加大园林绿化的资金投入。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大园林绿化的融资步伐。成都的易园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易园是一座新型的民营园林,由私营企业投资建成,突破了我国公园过去由政府包揽、单一投资管理的格局,经营管理上

通过项目工程和高档优质的服务来赢利。

(四)努力提高城市园林方面的科研能力,增加其科学性,避免其盲目性

与丰富的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成果相比照,中国对现代园林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仅有的一些研究,大多也是落脚于对园林生态服务功能及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缺少操作性强的定量分析,尤其是对城市园林系统性及构成园林的诸多要素的广泛深入的研究更为缺乏。高校相关专业的教育水平也较为低下。这样,导致园林基础、理论研究滞后于园林实践的发展,园林实践在一定意义上缺少理论的指导,出现盲目性和盲从性。合肥的城市园林建设也是如此,由于缺少系统理论的指导,城市园林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不够强,系统性、前瞻性、远景性不足,斤斤于国家城市园林、生态园林城市等指标建设,对城市园林建设中突出自身特点等自主创新缺乏较为准确的把脉,其实,国家园林城市建设也好、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也好,都只是为促进城市园林建设而采取的措施,一个城市的园林建设不可仅仅于此,而要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有更系统、更深入、更长远的思考与追求。

园林绿化科学技术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植物新优品种引进推广、绿地植物群落配置等技术落后于绿化建设的要求。如合肥市在潜山路上栽植乐昌含笑,因耐寒性差,基本上被冻死;在临泉西路栽植棕榈,没有树荫绿量、且长势不好。为此,要加强技术研究,努力提高合肥城市园林绿化的技术含金量,切实促进其科学发展。

以上两方面情况的出现,关键原因是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随着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才不足的矛盾逐步突出,尤其是管理人才缺乏、养护技术人员水平不高。据统计,合肥市园林局系统共有在编人员1657人,其中行政编制数24人,事业编制数1633人;技术管理人员427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以上141人,大专学历以下121人;从事园林绿化214人,企业管理109人,财会统计67人,其他37人。“”‘技术管理人才缺少,技术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为此。除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外,加强园林从业人员职业后的教育也很重要。

(五)加强管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城市园林绿化,要建设与管理并重,尤其是园林绿地,它是以有生命的植物为主体构成的,绿地建设的完工只是意味着建设阶段的结束,又恰是养护管理的开始。从一定意义上说,养护管理工作更细致、更持久、更重要。合肥市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还是粗放式的,尚未实施分级养护,也存在有失管现象,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如:2005年开始免费向市民开放的花冲公园,是合肥东部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但是由于管理不力,却成了宠物、花鸟、音像制品、食品的大卖场,甚至还充斥着赌博、非法游医、算命等,165亩公园绿地被肆意践踏,虽经多次整治,仍未能解决问题,今年(2009)下半年开始的所谓“动真格”的整治活动,宣称至年底前还绿于民,我们希望如此。再如:建设中的合肥城市二环绿带——高压走廊绿化带,建设速度还挺喜人,截止目前(2009年9月),已贯通绿化31公里,绿化带面积约3100亩。但是,已建成绿地的管理却让人堪忧,侵占、破坏绿地现象严重,绿地内车辆随意停放,植物上挂置各类衣物,乱倒乱堆垃圾等,日前由合肥市苗圃负责对高压走廊绿化带实施养护改造,但愿真能擦亮合肥的第二条“绿色项链”。

鉴于此,合肥的城市园林绿化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管理,提升管理水平。首先,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第一,转变观念,适应园林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第二,提高政策水平,加强依法治绿,制订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以立法的形式进行落实,并依法进行检查,根据养护情况分别给予奖励和处罚。第三,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园林绿化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可做外行领导。第四,提高引导、指导园林绿化市场的能力。其次,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管理渠道,消除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盲区。如合肥城市雕塑的失管,就是因为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责不明、渠道不畅造成的,以致于雕塑有人建无人管,互相推诿。再次,积极引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革新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如:上海市园林绿化采用的信息化高效管理手段“数字园林”,建立数据库,对全市绿化行业的数据需求做到了基本覆盖,可以正确、完整、动态的数据为基础,直观、客观、理性地分析现状,科学指导绿化工作。这种手段由定性管理过渡到了定量管理,高效快捷,准确客观。合肥市的园林绿化管理整体水平、尤其是管理手段较为落后,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走向科学管理。

(六)广开思路,拓宽渠道,重视、增加屋顶、墙体、桥体的立体绿化、特色绿化

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城市建设、改造和一切建设项目都要配套进行一定面积比例的绿地建设,并严格规定规划范围内的绿化用地要严加控制不容侵占,为城市绿化用地提供了保障,但是城市园林绿化用地毕竟十分有限,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和铺装路面几乎占整个城市用地的2/3以上,用于园林绿化的土地数量就更加紧张,因此,我们必须广开思路,拓宽绿化领地,增加绿量和绿视率,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形象。诸如屋顶绿化、墙体绿化、窗台绿化、檐口绿化、高架道路悬挂绿化、生态停车场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如屋顶绿化已被证实是缓解“热岛”的好措施,在日本东京中心地区一处办公大楼上的楼顶实验绿化区,当室外的气温达到37%时,没有绿化楼顶的室内温度达到38℃,而绿化楼顶的室内温度仅为29%。东京市中心区政府规定,新建建筑的楼顶在300平方米以上的绿化面积应达到50%,该项法规于2001年4月开始生效。在德国斯图加特市要想得到一张建造一栋屋顶不带绿化的许可证是很困难的。合肥市在破墙透绿、立交桥(如五里墩立交桥)体绿化等方面也做了些尝试,但是做得还远远不够。以后在城区尽力扩大绿地面积之外,必须拓宽思路,想方设法,大力发展立体绿化、空中绿化等特色绿化,来有效缓解绿化面积增长与用地紧张的矛盾,提高生态效应,美化城市形象。

作者:岳毅平

第2篇:浅析合肥市低碳城市经济发展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 要:现代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发展,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镇人口扩大,但随之而来的城市病也日趋凸显,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城市的建筑用地增加,城市的交通,尤其是现代交通飞速发展,以车代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汽车的尾气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物质使空气污染日趋严重,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由此低碳城市概念应运而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成为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的理念。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都相继提出以低碳化城市发展为目标,发展低碳经济。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度日趋加深,低碳城市的发展与“互联网+”发展密不可分。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也给低碳城市的经济发展指引了方向。安徽省合肥市在低碳城市发展中成效明显,为其他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了借鉴,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将低碳城市发展得更快,经济发展得更好,对合肥市提出了挑战,将低碳城市发展与互联网相结合,辅之以供给侧政策性指导,是合肥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从这三个侧面为合肥市低碳城市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低碳城市 经济发展 互联网+ 供给侧

1 引言

所谓低碳,国内外的学者从其内在含义、实行的方式和追求的结果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定义,这些内容涵盖了低碳实行的目的,低碳实行的手段等。低碳城市并非片面追求较低的碳排放,更深刻地来说是经济发展的转型问题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在同样的投入和产出的情况下追求更低的排放量,以谋求城市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谋求一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要从城市开始。低碳城市的发展迫在眉睫。我国2008年启动低碳城市试点计划,2010年提出“NDRC计划”,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一个是在制度和核算机制建立方面,另一个侧重于政策和体系建设,为低碳城市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各试点省市结合自身情况,针对自身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提出自身低碳城市的建设模式。

低碳经济涉及社会的生产层面,还包括文化、生活、意识形态等。城市是居民聚居的空间,是经济发展的承载体,城市居民低碳意识的树立与碳排放量的大小息息相关。同时,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也能带动技术的进步,带动创新能力的提高。合肥市低碳城市的发展对于合肥市的城市发展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其他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先进经验。

2 合肥市城市发展现状与研究意义

2.1 合肥市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

低碳城市不同于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山水城市等相关概念,低碳城市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而生态城市则更加具有综合性,不仅仅具有低碳的内涵,也拓展了城市这个概念的外延,扩展到生态方面,更加侧重于将城市建立成一个相关的生态圈,低碳城市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共同之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

合肥市2014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9.15%,以全省第一的增速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进化过程,城市人口扩大,城镇人口已经达到531.8万人。相应的人口排放的二氧化碳,城市的建筑用地也必然扩大,城市的交通发展迅速。城市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些年,合肥市低碳城市的建设已经有了很大成效。合肥市一直秉承着建设美丽合肥的理念,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上取得了优异成绩,2014年《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报告》合肥市荣居榜首,2015年合肥市作为安徽省唯一入围的城市成为全国八个低碳生态城市试点城市之一,这是合肥市低碳城市发展的一个有利机会,同时也说明了合肥市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的成果显著。

合肥市政府在各方面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从源头上,合肥市提高高新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步建立低耗能的产业化发展模式[1],在过程上,合肥市加快产业转型同时完善供电方式,发展清洁能源,开发低碳能源供应模式。调整合肥市的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所占比重。在技术上,合肥市推行家电节能减排技术,提高地方的自主创新能力,扶持相关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2 研究意义

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召开,中国在会议上做出了承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中国任重而道远。2008年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选定上海、保定作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试点城市,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2]。合肥市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实现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做出的承诺有着重要意义。

近些年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国家统计局并未给出极为精确的数据统计结果,但是相关的学者用不同的统计方法从人口的数量,交通建筑业的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统计,但得出的数据相差很大甚至数十倍,可以明确的是,不管数据多少,统计运用何种方法,这个数字都是在逐年上升的,这也是为什么要发展低碳城市的原因。但是在我国,缺乏检测碳排放的有效方法及手段,沒有有效的途径去衡量碳排放的量的变化,建立碳排放量的衡量机制是低碳城市建立的前提条件,合肥市政府应该推动碳排放衡量机制的建设,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可靠地衡量标准。

城市的发展是遵循着城市发展的规律进行的,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相应的,城市的交通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建筑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就相应较低,工业体系不够完善,城市人口聚集度也相应较低,因此城市的碳排放量必然相对较小。城市发展到后期,城市化水平较高,技术水平较高,城市规划较完善,因此碳排放量也必然较低。综合我国的国情和建国后发展的历史,由于在建国后我国经济相当落后,因此国家大力投入建设了一批城市,这批城市多依托于工业和自然资源,如沈阳、长春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较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开始显露出弊病。工业城市和资源城市的碳排放量相当大,故此,这一批城市如何建设低碳城市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低碳化合肥市才能在可持续发展中赢得有利机会。这不仅仅为其建设后期做铺垫,也为后发展的城市提供了经验。

现代城市的发展中依托传统能源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进一步需求,合肥市发展低碳城市也是谋求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3 合肥市低碳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制度建设方面

合肥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功,然而在安徽省低碳城市建设中却排名在宣城、池州、芜湖等城市之后。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在经济发展程度,城市化水平等方面都要高于其他城市,能耗较高。合肥市在以后的发展中有些需要加强的地方。在制度上,合肥市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坚持《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坚持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的优先级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保障性收购规定。政府加强战略性的城市经济建设规划,在产能方面加快更新淘汰速度,严格相关企业排放标准,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规,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引领低碳经济发展,优化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

3.2 “互联网+”结合

加强对新型互联网加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严格落实水泥产业,火电产业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阶梯电价制度和光伏发电的补贴政策。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转换。环保“领跑者”是指同类可比范围内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污染取得最高成绩和效果,即环境绩效最高的产品[3],促进“环保领跑者”的遴选有利于低碳城市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的提出也为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我国能源结构的改革支柱是能源互联网战略。能源互联网+是新近推出的一个概念,核心在于推动能源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度以此来推动能源革命,开发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实现低碳发展。由于能源互联网技术在国内还不成熟,同时需要技术与资金的大量投入,合肥市根据地区发展状况开始试点运行。在试点初期,攻克技术上的难题和基础设备建设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为后期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政府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的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扶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由此形成带动效应。推动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的生产智能化水平,推动消费智能化。加强能源生产过程中互联网+的融合度。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加大消费过程中电子终端的建设技术支撑。统筹城市发展,逐步加快落后产能企业的淘汰速度,建设综合性电网,提高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发电量比重。加强与国际的相关交流,西方国家发展较早,技术成熟。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聘请国外的能源互联网+的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改进。根据合肥市发展的状况提出合理的发展战略计划。提高民间资本对互联网+能源产业发展的参与度,支持民间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

3.3 “供给侧”指导

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平衡是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供给侧改革。这也为合肥市的低碳城市发展提供改革侧面。低碳城市发展离不开能源结构转型,城市交通优化和城市建筑规划。加大清洁能源的供给,转换以火电为水电,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政府提高居民绿色用电意识,支持扶植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提高居民绿色出行意识,同时多完善城市交通网,随着合肥市的高铁开通,对于合肥市的魅力城市建设,低碳经济发展又迈了一大步。

3.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第一生产力。合肥市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依托高校的技术支撑,大力推动能源创新,加强能源革命与互联网+的融合度。为合肥市的低碳城市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合肥市具有数所高校,为其低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合肥市政府鼓励技术创新,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发展新技术。

4 结语

城市遵循发展规律,低碳化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合肥市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为合肥市未来城市发展描绘了蓝图,为合肥市成为皖江城市带副中心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城市低碳建設提供了经验。但是合肥市目前低碳城市发展还存在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落后产能占据较大比重,城市规划还需完善等问题,低碳城市建设仍然需要政府的支持,相关企业的合作以及大众低碳意识的提高,政府与企业合作,积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共同建设美丽合肥。

参考文献

[1] 杨搏,冯昭.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青年科学,2010(7).

[2] 倪外,曾刚.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0(05).

[3]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Z].2014.

[4] 佚名.《环保“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发布[J].中国石化, 2015(7).

作者:邹振华

第3篇:城市旅游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摘要]旅游市场是实现旅游产品价值、保证旅游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环节。旅游业的竞争的主要目标是争夺客源。文章通过对合肥市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确立了其目标客源市场,并提出了合肥市旅游业的营销策略,为合肥市旅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旅游市场;旅游营销;合肥市

[作者简介]任开荣,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助教,山东枣庄277160

[

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地处皖中,是全省城镇体系中的中心城市。它集多项荣誉于一身,先后被评为“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科教城市”等。合肥旅游资源丰富,单体旅游资源达86处。但是,目前前来合肥市旅游的人数较少,与合肥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合肥市旅游开发市场潜力很大。只要认真分析。合理组织和利用客源市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合肥市旅游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一、合肥市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一)旅游市场人口构成分析

根据2004年合肥市客源市场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游客主要为企事业单位、服务销售商贸人员和公务员,其中企事业管理人员占28.87%,服务商贸人员占17.19%,公务员占13.39%。说明合肥市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城镇居民旅游的基础上。合肥市游客月平均收入主要集中在2000~4000元之间,占40.92%;1000~2000元和5000元以上的分别占25%和24.18%;1000元以下仅占10%。此外,来合肥的游客学历较高,有61%为大专以上学历,他们是合肥目前旅游市场的主体。而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的仅占39%。

(二)旅游者旅游目的分析

来合肥的游客主要以商务目的为主。从表1可见,以“商务会议”为目的占51%,以“游览观光”为目的的占13%。这说明合肥市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与旅游者的职业、收入与学历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同时也反应了合肥的市场开发工作做得还不够,需要拓展本市近域客源市场。

(三)旅游者景点选择分析

目前,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是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其次是包公祠和徽园。这显示厚重的人文底蕴是合肥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

(四)旅游者旅游消费构成分析

合肥市游客人均花费总体呈递增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具体情况见表3。在旅游消费结构中,食、住、行比重较高,而游览、购物、娱乐、休闲比例偏低。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出游将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合肥在这一方面拓展的空间很大。

二、合肥市目标客源市场的选择

根据合肥市旅游资源的特点、区位条件以及客源市场现状,可以把目标客源市场进一步划分为一级客源市场(重点市场)、二级客源市场(拓展市场)和三级客源市场(机会市场)。由于一级市场是重点,因而可作为旅游营销的出发点。

合肥市目标客源市场主要有:一级客源市场(重点市场)是指具有稳定客源的市场,市场份额50%~70%左右,合肥市一级客源市场包括合肥市区、六安市、淮南市、蚌埠市、巢湖市和滁州市;二级客源市场(拓展市场)份额仅次于一级客源市场,但其客源潜力很大,合肥市二级客源市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省内主要城市,如果开发得当,它可以转化为一级市场;三级客源市场(机会市场)一般交通费用高、耗时长,对于机会市场应适时开发,借助合肥市举办大型旅游节庆、大型文化活动、大型会议、大型体育比赛以及民俗节庆等活动,以扩大影响,增加客源。

三、合肥市旅游市场营销

(一)合肥市旅游营销的制约因素

尽管合肥市旅游在近几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如旅游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旅游信息化建设逐步加强,旅游宣传工作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是由于一些制约性因素,合肥市旅游并没取得明显的进步。合肥市旅游营销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1、缺乏“拳头产品”和特色旅游品牌。合肥市旅游资源丰富,并具有大分布、小集中的优良布局,而且其中许多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终因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超强吸引力的特色旅游品牌和拳头产品。

2、旅游资源文化含量高,但观赏价值较小。合肥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针对当前旅游市场热衷于参与性较强的旅游活动来说,人文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还不够。如何开发这类资源、激起游客旅游动机、吸引客源是旅游经营者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3、旅游知名度不高。合肥市虽然先后被评为“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科教城市”,但从旅游的角度来讲,外界对其认知较少。再加上合肥市旅游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游客选择目的地尚难将其纳入旅游计划。

(二)合肥市旅游营销策略

1、重视形象、构建品牌。合肥市旅游营销应该把形象视为生命,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旅游资源、各项旅游服务项目、景点和产品;多组织展览、会议、旅游摄影比赛、旅游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积极搅动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人更广泛地认识合肥旅游。现在许多城市的“形象营销”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比如“动感之都”香港、“东方威尼斯”苏州、“休闲之都”成都等等。只有旅游目的地形象被完整、系统、良好地表现出来,形成品牌,且有效地传达到消费者的头脑中时,才有可能被旅游者选择为出游目的地。因此,合肥市城市旅游形象要在“包公故里、滨湖名城”的基础上提炼合肥市旅游产品的内涵,加强合肥市旅游形象的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

2、合肥文化旅游的创新。要充分了解和领会徽文化的内容和特色,努力挖掘出徽文化的民俗风情艺术、民间文艺、民间文学等珍贵的文化遗产,将静态的徽文化营造成动态的、活的、充满生活情趣的、与游客互动的徽文化旅游,总之就是要让微文化活起来。但在创新时要抓住合肥自身旅游文化的独有特点,确立鲜明的主题形象,选准自身卖点,切忌机械模仿,走别人开发的老路。

3、加强合肥市旅游的网络营销。21世纪是旅游业繁荣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网络蓬勃发展的时代,如果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能积极合理利用网络手段,将为旅游业经营方式、传播方式以及技术手段方面插上新的翅膀。旅游网络营销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和信息网络时代社会变革的新生事物,已经成为新生积极的旅游营销策略。合肥市应巧妙利用网络来进行广告宣传、旅游网络交易中心、旅游网络预定和结算等事宜。

4、树立长期规划和发展眼光。合肥市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而不是长期营销目标的现象。旅游企业应注意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切实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制定适合本企业中、长期规划。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深入挖掘潜力,不断推出一系列有新鲜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开拓新渠道,增加旅游企业的收益,从而带动合肥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四、结语

城市旅游营销是一个以创造出城市旅游独特形象、氛围与文化精神气质为核心的营销战略组合,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在旅游营销涉及的诸多环节与因素中,结合合肥市自身的城市发展特点,大打“文化休闲”牌是增强合肥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责任编辑:舒 生]

作者:任开荣

第4篇:合肥市城市管理文明执法用语规范

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倡导文明执法,维护城管行政执法队伍形象,更好地促进城市管理依法行政工作的落实,结合我市城管执法工作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文明用语

(一)现场管理执法用语

1、向当事人表明身份:您好,我们是合肥市XX区城管执法人员(出示证件),现正在执行公务,请配合。

2、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简易程序):经检查,您的行为违反了《XXX》第XX条XX款XX项的规定。

3、告知当事人处罚决定(简易程序):根据《XXX》第XX条XX款XX项的规定,现对您的违法行为作出XX当场处罚决定。

4、警诫当事人改正错误:希望您以后增强守法意识,依法经营,不要再出现类似行为,谢谢!

5、属自己差错时:很对不起,刚才由于……原因造成错误,我马上为您改正,请您原谅。

6、当事人要求减免处罚时:很对不起,我们这是按……规定处理的,我们无权对您的违法行为减免处罚,请您谅解。

7、当场收缴罚款(简易程序):同志,您的XX行为违反了《XXX》第XX条XX款XX项的规定,按《合肥市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规定,现责令您立即改

- 1

19、当查看被检查人有关手续后:对不起,耽误您的时间了,再见!

21、要求停止违法行为:您(单位)正在进行的XX行为涉嫌违反了《XXX》第XX条XX款XX项的规定,由于现场未能提供相关许可证明,请立即停止该行为。

22、扣留物品、工具:您(单位)正在进行的XX行为涉嫌违反了《XXX》第XX条XX款XX项的规定,依据《XXX》第XX条XX款XX项的规定,要暂扣违法现场中的物品和正在使用的XX工具,请您配合。

23、要求被检查人(单位)接受询问调查:请您带齐资料按时来XX(单位)接受询问调查,如有疑问,请拨打电话(预先告知)谢谢!

24、遇到不明真相的群众阻挠正常执法时:请大家冷静一下,我们是合肥市XX区城管执法人员,我们现在正在依法执行公务,请大家配合我们的工作,如果你们对我们的执法有异议或其它问题,请直接向我们上级机关反映,我们上级机关是XX单位,谢谢!

(二)接待来访用语

1、有人来访:(应先起立)您好,请问您有什么事,找哪位?

2、了解来意后:请坐(敬茶),请您谈谈详细情况(请问有资料吗?)

- 34

14、当对方发脾气:请您先别急,有什么事慢慢说。

15、当群众提建议时:您提的建议很好,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二、城市管理文明执法忌语

1、称呼年纪大的人:老头儿、老太婆。

2、称呼妇女:长舌妇、泼妇。

3、称呼从农村来的人:乡下人、农村人。

4、称呼小孩:兔崽子、小孬子。

5、纠正违章人员时:喂,怎么还在这,你还不快滚。

6、纠正违章时对方一时没有反应:喂,你听到没有,聋了吗?

7、对方整改动作慢时:你想怎搞,是不是东西不想要了?

8、纠正店外经营等违章行为:喂,东西要不要,不要的话我给你拉走。

9、对方违章拒不改正发生争吵或暂扣物品对方阻拦时:别不服气,今天就搞你。

10、当对方因对执法依据不了解要求解释时:哪来那么多废话,就要扣你东西。

11、纠正违章行为,对方讨价还价时:我说不行就不行,别啰嗦。

12、群众说自己执法态度不好时:我就这个态度,怎么样?你有本事就告我去,随你到哪告去。

- 6

第5篇:合肥市城市污水排放管理办法

合肥市城市污水排放管理办法 (1999年11月22日起实施)

1999年11月22日,合肥市人民政府第76号令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污水排放管理,确保城市污水排放设施完好和正常运行,改善水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合肥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产业废水、生活污水(以下统称污水)的排放管理。

本办法所称污水排放设施是指污水处理厂及其附属设施、污水提升泵站、污水管道、检查井、涵闸、排放口等接纳、输送、处理污水的设施。

第三条 合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城市污水的排放管理工作,市排水管理部门负责城市污水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 排放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第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定编制本市的排水专业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条 编制排水专业规划和建设污水排放设施应当遵循“旧城区(环城公园路以内5.2平方公里区域)污水截流、旧城区以外地区雨污分流”的原则。

旧城区以外地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实行雨污分流,污水就近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已建成的排水设施的产权单位或个人应按规定进行管网改造,限期实行雨污分流。

第六条 城市污水排放设施建设应当遵循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点源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原则。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按排水专业规划统一制定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收入区域内的提升泵站等公共污水排放设施的年度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单位和个人自行投资建设污水排放设施,其设计方案应经市排水管理部门审查,并符合本市排水专业规划。开发区、住宅区自行投资建设污水排放设施,应当纳入其综合开发计划,进行配套建设。 第七条 污水排放设施建设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应当由具有相当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设施建设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符合保护毗邻建筑物、构筑物等相关设施的技术要求。

第八条 污水排放设施施工应当接受市政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监督。污水排放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准投入使用。

第九条 接通城市污水管网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污水排放户)应按规定设置隔油池、沉淀池等预处理设施,并到市排水管理部门办理准接手续,按指定位置接入城市污水管网。

接通城市污水管网应当由污水专业施工单位施工,所需费用由污水排放户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承担。

第十条 现有的和经规划确定的污水排放设施用地,未经法定程序调整,不得改变用途。

第三章 污水排放管理

第十一条 城市污水管网覆盖区域内的污水排放户必须将污水排放污水输送管网,其他地区的污水排放户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对所排污水进行处理,达标排放。

第十二条 污水排放户在污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前应当向市排水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文件,申领排水许可证:

(一)本单位1/500地形图和标明污水排放口的排水平面图;

(二)生产产品或经营服务的类型和用水量;

(三)放污水的水质、水量;

(四)污水的处理工艺;

(五)其他应提交的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 市排水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排水申请之日起10日内对污水情况进行监测,对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的申请人,发给《排水许可证》;对排水设施不致谢造成严惩损害、经治理可以符合排水标准的申请人,核发《临时排水许可证》,并且限期治理。《排水许可证》有郊期3年,期满前3个月可申请续发。

因建设工程施工向城市污水管网临时排放污水的,应向市排水管理部门提出申请,领取《临时排水许可证(施工)》后方可排放。

第十四条 取得排水许可证的污水排放户,必须按许可证许可的内容排放污水。

污水排放户需要变更污水排放状况时,应提前15日向市排水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经批准后方可排放。

污水排放户因意外事故致使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污水、污物流入城市污水排放设施的,应当立即报告市排水管理部门,并采取应急措施,防止危害发生或扩大。

第十五条 市排水管理部门应对污水排放户排放的污水进行监测,被检测者应如实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六条 市排水管理部门有权对污水排放量超过城市污水管网接纳能力的区域采取限制排放量和调整排放时间等应急措施,污水排放户应服从市排水管理部门的调度。

第十七条 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水质应符合相应等级的排放标准,并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

第四章 排放设施的养护

第十八条 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管网及收水区域内的提升泵站等公共污水排放设施由市排水管理部门负责养护维修。

自行投资建设的污水排放设施由产权人或其受委托人、使用人负责养护维修。

第十九条 维护责任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污水排放设施的养护维修标准制定养护维修计划和检查巡视制度,对污水排放设施进行养护维修,保证污水排放设施正常运行。 第二十条 污水排放设施因破损等原因发生冒溢等事故时,维护责任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抢修,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尽快恢复污水排放设施运行。发生重大事故的,应及时向市排水管理部门报告。

抢修污水排放设施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不得阻挠。 第二十一条 进行公共污水排放设施抢修或特殊维护作业需暂停排水时,市排水管理部门应当提前向沿线污水排放户发出通告(意外事故除外),并且尽快恢复正常排水。

第二十二条 为保证污水排放设施安全,在下列控制范围内从事施工的单位或个人应当事先向维护责任单位提供污水排放设施保护方案,并征得其同意:

(一)在污水输送干线管道、直径800毫米以上的排水管道或者污水泵站外侧20米内进行打桩施工的;

(二)在污水输送干线管道、直径800毫米以上的排水管道或者污水泵站外侧实施基坑工程,基坑边缘与管道外侧或者泵站边缘的距离小于基坑开挖深度四倍的;

(三)在污水输送干线管道、直径800毫米以上的排水管道或者污水泵站外侧10米内建造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堆载物品,使地面荷载大于或者等于每平方米两吨的。

第二十三条 建设工程需要拆卸、移动公共污水排放设施的,应报经市排水管理部门批准,所需修得等工程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四条 禁止下列损害污水排放设施的行为:

(一)偷盗、损坏检查井盖;

(二)向污水管道和检查井倾倒垃圾、粪便、渣土、施工泥浆等废弃物,堵塞污水管道;

(三)向污水管道排放有毒、易燃、易爆等废弃物;

(四)损害污水排放设施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排水管理部门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在城市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不将污水排入污水输送管网的,责令改正,可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擅自向城市污水排放设施排放污水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擅自拆卸、移动污水排放设施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处罚。

第二十六条 污水排放户向城市污水排放设施排放的污水不符合污水排放标准,逾期不达标的或擅自改变污水水质、水量的,市排水管理部门应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可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暂停其排放污水。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排水管理部门应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3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一)向污水管道和检查井倾倒垃圾、粪便、渣土、施工泥浆等废弃物,堵塞污水管道;

(二)擅自在控制范围内打桩、取土、挖坑、修建建筑物、构筑物。 上述行为造成污水排放设施损坏或堵塞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和疏通责任。

第二十八条 污水设施维护责任单位不及时清淤或抢修,造成污水排放户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6篇: 合肥市城市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

【实施日期】1997年1月1日【颁布单位】合肥市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市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和交接管理,提高住宅小区的综合效益,根据建设部《城市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城市规划区域内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含2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及组团(以下统称住宅小区)。

第三条 合肥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主管我市城市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工作。合肥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开发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工作。有关部门应依据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工作。

第四条 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单位对所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质量负最终责任。凡未经综合验收及综合验收不合格的住宅小区,不得移交,物业管理单位不得接收管理。

第五条 市建委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住宅小区的土地使用、规划设计实施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项目落实情况以及各单项工程的检验情况进行验收。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采取现场检查与资料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第六条 住宅小区竣工后凡符合下列条件的,开发建设单位可申请竣工综合验收:

(一)必须按批准的小区规划、项目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全部建成,并满足使用要求。 (二)住宅、公共配套设施、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环保设施等单项工程质量,全部验收合格,验收资料齐全。

(三)各类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建筑体量、立面造型、装修色调等符合批准的规划设计要求。

(四)施工机具、临时设施、建筑垃圾、剩余构件全部拆除、清运完毕,达到工完料尽,场清地平。

(五)拆迁居民已按规定安置。

(六)已落实物业管理单位,管理基金和管理用房已落实。

第七条 凡申请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的开发建设单位,必须向市开发办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小区综合验收申请表;

(二)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修建性详细规划、各单项工程的地形图及设计文件(图纸)等;

(三)《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及《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

(四)开发项目招投标文件及工程承发包合同;

(五)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核定的各单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文件,以及水、电、气、通讯、消防、园林绿化等有关专业管理部门验收合格的资料; (六)竣工资料(图纸)和技术档案资料。 (七)其它有关资料。

第八条 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市开发办在接到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申请后15日内对住宅小区验收资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报市建委,由市建委组织规划、土地、房地产、环保、园林、市容、公安、建管、市政、供电、电信、供水、供气、物业管理等有关单位,及所在区政府听取汇报、审阅有关资料、现场检查,根据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标准对小区进行全面评价、核定小区等级。

(二)市开发区根据验收情况及时向市建委提交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报告。

(三)综合验收报告经市建委审查同意后,由市开发办对验收审查合格后的发给《住宅小区综合验收合格证》,开发建设单位凭《住宅小区综合验收合格证》办理房屋和有关设施交付使用手续。验收合格并已办理交付使用手续的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单位不再承担工程增建、改建费。

第九条 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合格后,开发建设单位应将完整的小区综合验收资料,送合肥市城建档案馆存档。

第十条 分期建设的住宅小区,可以由市开发办负责实行分期验收,等全部建成后按本办法进行综合验收。分期初步验收的住宅小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满足分期使用功能要求的,可以分期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 住宅小区建设综合质量按其综合验收评定情况分“合格住宅小区‘与’优良住宅小区”两个等级。 (一)合格住宅小区标准: 1.小区内所有建筑物、构筑物、公共配套设施及绿化工程严格按规划设计要求建成,无违法建筑;

2.各单项工程质量均经市质检站验收合格;

3.小区内道路、给排水、环卫、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部建成并能投入正常使用; 4.小区验收资料齐全;

5.物业管理机构及物业管理条件落; (二)优良住宅小区标准:

在符合合格住宅小区标准前提下,同时具备下列各项条件:

1.小区内各项建设严格按规划实施,规划设计、整体布局、群体组织、道路交通、配套设施、管网工程方面达到较高水平;

2.小区建筑空间布局合理,室外造型美观,单体建筑与小区总体建筑协调一致并有一定的建筑特色;

3.小区内单体工程质量优良品率达60%以上,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工程质量建设优良品率达80%以上;

4.小区建设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及文明施工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十二条 住宅小区综合验收不合格的,由市开发办责令开发建设单位限期改正,发生的费用由开发建设单位承担。

对违反规划要求或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不齐全、工程质量低劣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十三条 住宅小区未经综合验收,开发建设单位擅自将房屋和有关设施交使用的,由市开发办责令其限期改正,在限期内仍不提出验收申请的,由市建委依法予以外罚。

第十四条 开发建设单位在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申报过程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由市建委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验收工作人员在验收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视其情节给予处分。

第十五条 市属三县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建委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7篇:基于拥挤定价理论的合肥市城市交通现状调查及建议

作者xxx

(11级资环专业

学号:xxx)

要:合肥市近十年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作为城市最重要基础设施的城市交通更是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这样的迅速发展过程了也并不意外地出现了局部拥挤等城市通病。本文正是基于这一问题,根据所学的拥挤定价理论对合肥市的城市交通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合肥、拥挤、交通

一、城市拥挤定价理论概述

交通拥挤是指道路上的交通流量超过了自由同行的流量,在拥挤的状态下每一辆新增车辆都会引起其他车辆出行总成本的增加。所以在拥挤状态下收费可以通过成本控制使一些车辆不进入或者说尽量短时间短距离地进入处于拥挤状态的区域,从而缓解区域拥挤状况。实践证明,拥挤收费对于提高城市交通通行效率有良好的效果,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应用,其中尤以新加坡最为成功。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综述,可将拥挤定价理论分成两种类型:1.一般道路最优拥挤定价,其理论基础是边际成本定价理论,代表人物为Walters(1961声);2.瓶颈路段拥挤定价,其理论基础是排队论,代表人物为viekrey(1969)。以Walters提出的边际成本定价模型为

第 1 页 共 1 页

基础,结合Meyer和Small等人的研究成果,考察经典的一般道路最优拥挤定价理论。该理论认为拥挤定价的目标在于最大化净社会效益,净社会效益等于消费者意愿支付减生产成本。认为当道路出现拥挤时,应当对道路的使用者征收拥挤费,最优拥挤费T应能够补偿新增用户附加给其他用户的时间延误和其他成本,即能够抵消交通拥挤产生的外部不经济,则T可表示为:T=Q·C为交通流量,为机动车驾驶员平均成本。1969年,Viokrey在确定性排队理论的基础上导出了一个令所有出行者具有相同交通费用的内生出发时间选择模型,即瓶颈模型。该模型认为在高峰时段,因道路需求量超过其容量而在瓶颈入口前形成车辆排队现象,即交通拥挤发生在交通瓶颈处,交通管理部门可通过拥挤定价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出行车辆在瓶颈人口前排队拥挤现象。瓶颈模型是动态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形成了动态收费理论。

二、合肥市城市交通现状调查

1.合肥市城市交通概况

2010年合肥城市人口达到了388万,城市交通主要还是依靠城市道路来解决的。合肥市民可以选择的交通方式主要有步行、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等,合肥目前也正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地铁一号线预计2015年低便可投入运行。

2.合肥市城市交通格局

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地理位置接近安徽省的几何中心,处于与全省各市的交通联系需要,目前总共有九条道路与外界联系形成放射状的布局。九条道路逐渐向市中心合拢,

第 2 页 共 2 页

流量也越来越集中,为了控制流量,加强各放射线间的联系,于是又在各放射线间出现了环形的布局。然而合肥城市内各个地块之间的联系还要求更多、更细致的联系方式,所以又有了方格网状的城市道路布局。由于以上三种作用的集合,最终形成了合肥市放射、环形、方格网状的城市交通布局形态。(如下图.1所示) 图.1 合肥市交通系统格局图示

第 3 页 共 3 页

3.合肥城市交通现状评价

如上所述,合肥市目前已经形成了“二环九射”的主干交通布局和各个区域间的方格网布局,而且城市之中也兴建了不少的高架桥等枢纽,总体说来合肥市的城市布局是合理的。在现实生活中我所发现的合肥的交通拥挤也只是存在于某些时间、某些地段,尤其是在古护城河中心的老城区一带的区域内。通过查阅资料,根据学者劳诚的总结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合肥以前市中心道路的修建是基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道路的修建是根据人为规划,而西方城市是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建设的,这种差异的就表现于道路密度的稀疏上面。经济相对发达的市区、中心区域由于街边店铺可以获利更多,所以西方国家的道路都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建设的,但是以前合肥的建设过程中难以预测估计到这样的需求,所以出现了如今的局部拥挤现象。当然这个分析肯定还有部分地区道路利用不足的情况,只是相对于拥挤没有造成这样的影响罢了。

三、合肥市城市交通发展建议

合肥市目前城市交通布局基本是合理的,有效的。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部分时段和局部地区的拥挤。针对这个主要的矛盾,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1).在部分时段和局部拥挤地区实行拥挤定价政策,引导市民合理选择公共交通方式。然而针对很多人认为合肥也应该未雨绸缪地实行限行政策,个人认为目前没有这样的必要。合肥现在的拥挤只是存在于局部地区和部分时段,而目前限行主要是北京等车辆比较饱和的市场

第 4 页 共 4 页

情况下作出的政策,合肥远远没有到达那个饱和水平,限行不只会打击合肥市汽车销售行业,更会让很多市民对在合肥买车买房的城市中产阶级梦想失去信心,他们是合肥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样会对合肥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2)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市民养成良好的出行交通习惯,能步行的就少乘车,鼓励自行车出行,增强公交车吸引力等等都可以解决目前的拥挤问题。生态文明也是当今城市社区的发展趋势,鼓励步行,培养市民骑行爱好,改善公共交通环境等除了解决拥挤问题对于城市文化生态构建也会有很好的效果。值得重点提一下的就是城市公共交通在价格方面已经没必要再靠成本来推行了,如果改善公共交通环境会有更好的效果。

(3)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系统,加强基础道路设施建设。如今存在的拥挤问题已经证实了存在以前人为规划的失误,一定引以为前车之鉴,在规划过程中注重市场的需求,加强基础道路设施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道路利用效率也有巨大的作用。国内外都已普遍采用的绿波带就是很好的证明。

由于个人知识水平有限,以上建议都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城市的交通系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复杂不仅仅在于其数量多、质量的要求高,城市交通还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只能是提出个人的意见,希望可以为合肥市的发展添一把火,让这个美丽的城市更美丽。

第 5 页 共 5 页

参考文献:

(1).王健,胡运权,徐亚国 拥挤定价理论发展及对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启示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8.08(3)

(2).陈莉

交通拥挤定价理论模型研究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7.01(24) (3).劳 诚

试论合肥城市交通 当代建设

2001.04 (4).合肥总体规划札记

1996.03

第 6 页 共 6 页

第8篇: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对制约合肥经济圈同城化效应充分发挥的障碍性因素进行了

分析,最后从产业、区域以及政策层面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合肥经济圈;同城化效应;障碍性因素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具有代表性的是武汉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2006年安徽省提出了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战略构想。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将为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建设合肥经济圈将有利于发挥合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联动沿江和沿淮城市群产业发展和带动安徽经济奋力崛起。因此,建设合肥经济圈是“十二五”期间合肥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客观要求。

一、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内涵

城市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集聚功能与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个不同等级和不同规模的城市以及若干腹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环状经济区域。

经济圈同城化过程本质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它指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腹地之间,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和协同发展的过程。同城化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内容。

实现产品、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在本区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及优化配置,发挥地区的综合优势,促进整个区域的共同繁荣。

2

通过同城化发展,产业得到整合,区域分工得以深化,资源得以共享,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对城市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同城化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同城化发展所引致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自2003年安徽省首次提出构建“合肥经济圈”以来,合肥经济圈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等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由于存在一些内在机制与体制上的障碍,合肥经济圈的同城化效应还远没有充分发挥。

二、合肥城市经济圈范畴界定及同城化基础分析

(一)合肥经济圈范围的界定

城市经济圈是以自然地理区位、经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按照市场经济应有的经济辐射区域来构建。合肥与巢湖、六安、淮南和桐城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合肥经济圈以合肥市为中心,包括六安市、巢湖市、淮南市和安庆的桐城市(县级市)的经济区域。2008年,合肥经济圈内四个地级市和一个县级市,国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7.58%;人口1581万人,占全省的29.12%;国内生产总值3211.03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6.15%,人均2987美元(2008年平均汇价)。

(二)合肥经济圈同城化发展的基础

异质性使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可以获得递增收益,为不同城市之间开展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与合作和产业内的水平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基础,成为同城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异质性是指区域内部不同地区的重要因素特征的差异性,由于此差异性使得合肥经济圈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根据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标准模式(1998年标准),2008年合肥人均GDP为3.45万元(5048.6美元),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淮南人均GDP为1.98万元(2900美元)处于起飞阶段;而巢湖和六安人均GDP分别为1703美元和1283美元,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桐城市人均GDP为1488美元,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经济圈内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梯度。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合肥三次产业结构为6.3:50.2:43.5,巢湖、淮南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1:43.9:35.1和8.69:61.11:30.2,六安、桐城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4.2:38.6:

3.7,2和18.64:48.15:33.21,其中合肥、淮南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其它三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从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可知经济圈内各城市产业结构表现出“二三一”特征。3

从主导产业来看。合肥在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淮南在能源、电力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巢湖、六安在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桐城虽然是属于县级市,在行政关系上隶属安庆市,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但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及旅游休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各市的产业结构之间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六安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可以为合肥汽车整车的生产提供零配件;淮南可充分利用巢湖的电缆加快军用电缆、通信光缆和光纤光缆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合肥化学工业园,六安医药化学工业同的发展有一定的互补性;六安的纺纱、坯布和羽绒优势与合肥的服装加工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三、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产业层面同城化建设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缺乏优势与特色,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合肥是经济圈内的核心城市,更多应该注重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合肥市却将部分的传统的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当合肥市汽车、机械装备制造作为支柱产业时,六安市在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生产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巢湖市更是把机械制造业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来强力推进。再比如淮南的电力行业由于得到煤矿资源的支持,成为淮南市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桐城市把纺织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而六安市却也将电力行业和纺织服装业看成重中之重的产业来发展。

(二)区域层面同城化建设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中心城市占有重要地位。与国内其他城市经济圈中的中心城市相比,合肥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首位度偏低,带动力不强,辐射力偏弱,对周边城市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更多的是从周边吸取资源,影响了同城化效应的发挥。2009年合肥

GDP同比增长17.3%,达到2102.12亿元,位居中部六省市第4位,仅是武汉市的46.09%,郑州和长沙的56.13%和63.7%,甚至比发达省份的中

等城市低。2008年合肥经济首位度为2.36,而武汉市和长沙市的经济首位度分别为6.4、3.0,分别是合肥的2.78倍,和1.27倍。

合肥经济圈内的城市等级体系内部结构不合理,也是影响同城化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合肥经济圈内的淮南、六安和巢湖的城市人口不到100万,GDP总量远低于1000亿元,作为副中心城市规模偏小,桐城市更是一个县级市。而在副中心之外,缺乏若干中小城市的支撑,除了肥东与肥西县外,各县的GDP不到100亿元,城市化水平低,对产业集聚缺乏吸引力。

(三)政策层面同城化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目前,尽管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间已经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但只是临时性、局部性的和非制度化的,实现合肥经济圈一体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仍然是行政分割问题。在行政区划分割下,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缺乏整体观念,政策制定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长期以来,各地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的选择等方面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在很多政府官员中,封闭保守、“肥水不流外人田”、斤斤计较等旧思想仍然存在。在招商引资时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顾地区的产业定位,恶性竞争,强化了经济圈内的产业同构现象。

市场一体化能够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同城化效应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但各县市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户籍制度等差异,形成了比较隐蔽的地方保护;合肥经济圈缺乏一个发达繁荣的商业中心,特别是合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等生产性服务要素市场滞后,没有构成一个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化流通网络体系;商贸流通中传统业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型超市、连锁和配送等新型业态发育迟缓,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发育不充分。

四、促进同城化效应充分发挥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合肥作为合肥经济圈的核心,除重点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工程机械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家电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外,应重点培育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要特别注重扶持金融、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基础性、配套性的产业要更多地向六安、巢湖和淮南辐射。六安市要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及饮料制造业。运输机械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培育钢铁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和水电等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巢湖主要发展电工器材产业、化工产业等支柱产业,大力培育食品加工和船舶制造产业。淮南市除了重点发展煤化工、火力发电等支柱产业外,重点扶持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和新型材料等产业的发展。桐城市产业定位为合肥的产业配套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加工基地以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合肥经济圈周边县镇要充分利用优质农副产品、煤炭及旅游资源等形成与合肥市产业互补的关系,把合肥经济圈建成长三角地区的“菜篮子”、能源基地和旅游基地。

(二)区域层面的对策建议

基于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与辐射功能和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巢湖的水资源、治理巢湖污染的考虑,可将合肥市(含肥东县、肥西县和长丰县南部)和巢湖市的居巢区、庐江县、含山县以及六安市的舒城县合并为新的合肥市。同时,撤销巢湖市的居巢区、肥西县和肥东县,

设立合肥市居巢区(或巢湖区)、肥东区和肥西区。强化淮南市的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可考虑将六安市的寿县、合肥市的长丰县北部划归淮南市,设立新的区。寿县县城距淮南八公山区仅几公里,长丰县县城距淮南大通区也仅十余公里,并且淮南市政府所在地由几百米即是长丰县。将长丰县从杨庙至下塘一分为二,南并入合肥郊区,北以新长丰县并入淮南市。做出调整后,淮南市可以统一规划,开发历史名山八公山,发展旅游经济,也有利于淮南市西城区的扩张发展,同寿县县城联成一片。

加快产业园区的集聚步伐。政府在产业园区的交通通讯、学校医院、水电气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以重点扶持。对于国家级开发区和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省级开发区,重点建立产业集群的平台,提供行业发展情报,收集和发布各行业的统计数据,散发管理知识和情报资料等,加强信息发布与沟通,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之间合作。

(三)政策及体制层面的对策建议

以十二五总体规划为基础,要制定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体系等各类专项规划。以省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合肥城市圈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合肥城市圈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并建立经济圈内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会晤制度,部门专题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问题联合办公制度,研究解决合肥经济圈建设中涉及的确定重大战略、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问题。

制定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土地批租政策和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等,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政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加强政策执行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加快建立合肥城市圈重点建设项目库,统一对外发布招商引资项目,联合招商引资。启动一批事关合肥经济圈社会发展的重大交通、电力、生态、环保、旅游、商贸、信息和文化方面的项目。逐步统一各市户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加速构建合肥经济圈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品检验检疫等监管和执法标准。建设发展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粮、棉、油、蔬菜和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玉光,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点和动力机制[J]城市问题,2009,(1)18-22

[2]蒋晓岚,孔令刚城市经济圈产业整合的条件和路径——以合肥经济圈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8,(7):31 32

[3]李廉水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4-76,207-209

[5]周富如等,合肥、六安、巢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9

[6]赵栓豹,张让刚,张志国中外都市圈建设的优势、经验其对济南都市圈发展的借鉴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5):23-

第9篇:合肥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1997年9月26日合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 1997年11月2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 2009年4月30日合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修订 2009年6月20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创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市区建成区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建成区。

第三条

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专业人员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容部门)主管本市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县、区市容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市市容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开发区管理机构负责本区域内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在职责范围内做好辖区内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公安、工商、园林、国土、房产、环保、卫生、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市容和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市市容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市市容和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重视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将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支出纳入财政预算。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市容和环境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推广市容和环境卫生先进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推行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推行市容和环境卫生作业机械化,提高市容和环境卫生水平。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以及市容和环境卫生意识。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享受良好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的权利,有维护市容和环境卫生、爱护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的义务,有权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尊重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人员的劳动,不得妨碍、阻挠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履行职责。 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文明作业。

第二章 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

第九条

实行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区(以下简称责任区)制度。

责任区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所有、使用或者管理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场所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区域。

责任人是指拥有、使用或者管理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场所的有关单位和个人。

第十条

责任区的责任要求是:

(一)市容整洁,无乱设摊、乱搭建、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乱吊挂、乱堆放、乱停放等情形。

(二)环境卫生整洁,无裸露垃圾、粪便、污水,无污迹,无渣土,通道无积雪。

(三)按照要求设臵废弃物收集容器,环境卫生设施整洁、完好。

第十一条 责任人应当按照责任区的责任要求履行职责,维护好责任区内的市容和环境卫生,对责任区内发生的损害市容和环境卫生的行为及时予以劝阻和制止,并告知市容部门依法查处。

第十二条 责任区及其责任人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城市主次道路和绿化隔离带、高架桥、立交桥、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公厕等公共区域,由市容部门或者其他管理维护单位负责;

(二)小街巷由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负责;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由物业服务企业负责;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由原产权单位或者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负责;

(三)机场、车站、铁路、停车场、公园、广场、街头游园以及专用道路,由管理者或者经营者负责;

(四)各类市场由开办者负责;

(五)城市水域和水域岸坡、码头、装卸作业区及其专用道路,由管理者或者经营者负责;

(六)建筑工地由施工单位负责,待建地块由使用权人负责;

(七)机关、团体、部队、院校、企事业单位及周边区域,由所在单位负责;经营门点及周边区域,由经营者负责;

(八)举行大型户外活动所涉区域,在活动期间,由组织单位负责。

责任交叉或者不明确的地区,由市容部门确定。 第十三条

责任区的具体范围和责任要求,由县、区市容部门书面告知责任人并与其签订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书。

第十四条

市容部门应当对责任区制度的实施进行指导、监督。

第三章 市容管理

第十五条

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类设施应当保持完好、整洁、美观,符合国家和本市城市容貌标准。

市市容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城市容貌标准,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市城市容貌标准,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十六条

主要道路两侧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的所有权人、使用人或者管理者应当按照规定对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的外部进行清洗、粉刷和修饰;对影响市容的脏污、缺损,应当及时清除和修复。

临街建筑物的阳台、窗外、屋顶和外走廊,不得违法搭建或者堆放、吊挂有碍市容的物品。主要道路两侧建筑物封闭阳台、安装晾衣架的,应当符合城市容貌标准。

在建筑物上安装空调室外机、排气扇(管)、防盗窗(网)、遮阳篷、太阳能热水器等,应当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禁止在临街墙体2米以下设臵空调室外机和排气扇,空调室外机的冷却水应当引入室内或者下水道,不得随意排放。

第十七条

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应当选用透景、半透景的围墙、栅栏或者花坛、草坪等作为分界,不得新建实体围墙。现有实体围墙,应当逐步改造或者拆除。

第十八条

城市中的照明、供电、给排水、供气、供热、道路交通、通讯、园林绿化、雕塑、防洪、防震等市政公用设施应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管理者应当加强维护和管理,保持设施的整洁、完好。

第十九条

在城市道路上空及楼宇之间设臵的架空管线应当符合城市容貌标准,其中主要道路和重点地区的公共场所上空不得新建架空管线设施;对现有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的,应当逐步改造或者拆除。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城市道路范围内和公共场地堆放物料、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它设施。确因建设等特殊原因需要临时堆放和搭建的,应当经市容部门同意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及其他公共场所摆设摊点、兜售物品。

在不影响城市交通和环境卫生的情形下,市、县人民政府可以确定特定路段、时间段,允许摆摊设点。进入特定路段摆设摊点的经营者,应当按照市容部门的要求,在规定的地点、时间范围内经营,配备经营设施和卫生设施,并保持周围市容和环境卫生整洁。

第二十二条

沿街和广场周边的经营者不得超出门窗、外墙进行店外经营、作业、堆放货物或者展示商品。

第二十三条

工程施工单位应在批准的占地范围内作业,并按照规定设臵临时围墙、围栏,实行封闭式施工。

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在施工工地以外堆放机器设备、物料和垃圾;施工用水按照规定排放,不得外泄污染路面;工程竣工应当及时拆除临时设施,清除物料并平整好场地。

施工现场出入口的道路应当硬化,配臵相应的车辆冲洗设施,保持驶离工地的车辆清洁。

待建地块应当设臵实体围墙,其高度、形式和外墙色彩应当符合城市容貌标准。围墙内不得积存垃圾及杂物。 第二十四条

在城市道路范围内和公共场所举办社会、文化、商业活动,应当经市容部门批准,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举办者应当在批准的时间和地点范围内开展活动,并保持活动场地整洁。

第二十五条

禁止在城市道路范围内和公共场地借助护栏、电线杆、树木、绿篱等吊挂、晾晒物品。

第二十六条 按规定设臵的户外广告、标牌、画廊、橱窗、路名标志、阅报栏、宣传栏、亭棚等,应当保持整洁、美观、牢固。影响市容市貌或者危及安全的,设臵者应当及时整修、加固或者拆除。

设臵户外广告应当符合户外广告设臵规划和技术标准,并按市容部门的要求设臵。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以及树木上涂写、刻画。

在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上悬挂、张贴宣传品等,应当经市容部门批准。经批准设臵的沿街条(横)幅,设臵单位应当在期满后及时撤除。

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或者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在街巷、居住区内选择适当地点设臵公共张贴栏。零星张贴宣传品的,应当张贴在指定的公共张贴栏中。

在主要道路两侧和重点地区不得散发印刷品广告。

第二十八条

本章规定的主要道路和重点地区的范围,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告。

第四章

环境卫生管理

第二十九条

城市道路、公共场所应当定时清扫保洁。

在城市中心区和繁华地段清扫保洁,应当避开人流高峰时段,并采取降尘措施。禁止将垃圾扫入城市排水设施和绿化带。

第三十条

禁止下列影响环境卫生的行为:

(一)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便溺,乱扔皮壳、纸屑、烟蒂、饮料罐、包装物、口香糖等废弃物;

(二)焚烧树枝树叶、垃圾、冥纸或者其他废弃物;

(三)违反规定倾倒垃圾、粪便、污水;

(四)在城市道路范围内或者公共场所从事机动车辆清洗、维修经营活动。

第三十一条

禁止饲养鸡、鸭、鹅、兔、羊、猪等家禽家畜。因教学、科研及其他特殊需要饲养家禽家畜的,应当经市容部门批准,并与住宅区隔离。

单位和个人饲养信鸽、宠物的,不得影响环境卫生;宠物在公共场地产生的粪便,饲养人应当立即清除。

第三十二条

集贸市场的开办者应当保持市场及周围环境整洁,按照垃圾日产生量设臵垃圾收集容器,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第三十三条

破挖城市道路应当管理好现场,保持清洁,并及时恢复原状。清掏窨井的渣土、淤泥,应当及时清运。

临街树木、绿篱、花坛(池)、草坪等,应当保持整洁、美观。栽培、整修或者其他作业留下的渣土、枝叶等,应当及时清除。

第三十四条

从事饮食、车辆清洗、维修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和废弃物接纳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水、油污外泄和废弃物向外洒落,保持经营场所周围环境整洁。

第三十五条

市容部门对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消纳处臵。

第三十六条

运输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砂石以及液体、散装货物的车辆,应当密闭,不得遗撒、泄漏。

第三十七条

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发展清洁能源,改变燃料结构,鼓励和支持有关部门组织净菜进城和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减少城市生活垃圾。

产生城市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有关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

第三十八条

本市逐步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臵。分类投放、收集的标准和方法,由市、县市容部门制定并予以公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市容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将垃圾投入指定的生活垃圾收集容器。

废旧家具等大件生活垃圾,应当按照市容部门的规定投放。

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收集清运,并送至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做到日产日清。

第三十九条

宾馆、饭店、餐馆以及机关、院校等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单独收集、存放本单位产生的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并交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企业运至规定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所。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疗养院、生物制品厂、屠宰场等单位应当设臵便于识别的分别存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容器。

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废弃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禁止进入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场所。

第四十一条

处臵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向市容部门提出申请,经核准后,方可处臵。

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运输单位及时清运、处臵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

运输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路线、时间、地点运输和倾倒建筑垃圾。

第四十二条 居民装饰、装修、维修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当堆放到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指定的地点,不得混入生活垃圾,并按照规定交纳清运费用。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清运。

第四十三条

推行环境卫生服务市场化。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兴办环境卫生服务企业。

由财政性资金支付费用的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臵服务项目,市容部门应当制定方案,逐步实行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服务企业。

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臵服务的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取得市容部门颁发的服务许可证。市容部门应当对环境卫生服务企业加强监督管理。

第五章

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

第四十四条

市、县市容部门应当会同规划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城市环境卫生标准,编制环境卫生设施专业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用地纳入城市规划黄线保护。

第四十五条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城市环境卫生标准。

第四十六条

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道路新建拓建、住宅区建设以及建设大型公用建筑,开发建设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配套建设环境卫生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所需经费纳入建设工程概算。

市容部门应当参与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查和环境卫生设施的竣工验收。对不符合城市环境卫生标准的,不得开工;已经投入使用的,市容部门应当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造。

第四十七条

市容部门应当按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规划,组织新建、改建或者督促有关单位新建、改建公共厕所。新建、改建的公共厕所应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以上标准。

集贸市场、广场、大型商场(店)、住宅区、公园、旅游景点、影剧院、各类车站、公交始末站、机场、港口和其他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设臵公共厕所,并设立明显标志和指示牌。

第四十八条

责任人应当按照规定在城市道路两侧、公共场所、单位大院、住宅区设臵封闭式废物箱、垃圾房(箱)。

举行大型户外集会和其他大型活动的单位,应当在集会、活动地点设臵临时废弃物收集容器、流动厕所。

第四十九条

环境卫生设施的产权单位或者管理者,应当加强对环境卫生设施的管理,定期清洗、清掏、消毒和更新维修,保持其整洁、完好和有效使用。

第五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规划确定的环境卫生设施用地或者改变其使用性质,不得擅自拆除、迁移、侵占、损坏环境卫生设施。

因特殊需要占用环境卫生设施用地或者改变其使用性质的,应当经市容部门同意后,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因建设需要拆除、迁移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提出等量补偿或者易地建设方案,报市容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容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拒不改正的,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违反第十一条、第十三条规定,责任区的责任人未履行责任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在临街建筑物的阳台、窗外、屋顶和外走廊违法搭建、堆放、吊挂有碍市容的物品或者封闭阳台、安装晾衣架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的,处以二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的罚款;违反第三款规定,在建筑物上安装空调室外机、排气扇(管)、防盗窗(网)、遮阳篷、太阳能热水器等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的,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第十九条规定,在城市道路上空及楼宇之间设臵的架空管线不符合规定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四)违反第二十五条规定,在城市道路范围内和公共场地借助护栏、电线杆、树木、绿篱等吊挂、晾晒物品的,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五) 违反第三十三条规定,破挖城市道路、清掏窨井、整修树木或者其他作业留下的渣土、淤泥、枝叶未及时清除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六)违反第三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未按照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对单位处以应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三倍以下且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处以应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三倍以下且不超过一千元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容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违反第二十条规定,未经批准在城市道路范围内和公共场地堆放物料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未经批准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擅自占用城市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及其他公共场所设摊经营、兜售物品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违反第二款规定,进入特定路段摆设摊点的经营者,未在规定的地点、时间范围内经营或者未按照要求配备经营设施和卫生设施并保持周围环境卫生整洁的,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第二十二条规定,沿街和广场周边的经营者超出门窗、外墙进行店外经营、作业、堆放货物或者展示商品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四)违反第二十三条规定,施工现场和待建工地不符合要求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五)违反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未经市容部门批准在城市道路范围内和公共场地举办社会、文化、商业活动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违反第二款规定,未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范围内开展活动或者未保持公共场所整洁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六)违反第三十条第

(一)项、第

(二)项规定,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皮壳、纸屑和烟蒂的,处以二十元的罚款;随地便溺、乱扔其他废弃物、焚烧树枝树叶、垃圾、冥纸或者其他废弃物的,处以五十元的罚款;违反第

(三)项规定,未按照规定倾倒粪便、污水的,对单位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的罚款;违反第

(四)项规定,占用城市道路或者公共场所从事机动车辆清洗、维修经营活动,影响环境卫生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七)违反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未经批准饲养家畜家禽的,责令限期处理或者予以没收,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违反第二款规定,饲养人未即时清除在公共场地遗留的宠物粪便的,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八)违反第三十四条规定,从事饮食、车辆清洗、维修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和废弃物接纳作业的单位和个人,未采取有效措施造成污水、油污外泄或者废弃物向外洒落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容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违反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不按照要求设臵户外广告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第三十六条规定,运输液体、散装货物未采取密闭措施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密闭不严密导致泄漏、遗撒的,处以二百元的罚款;运输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砂石未按照规定采取密闭措施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密闭不严密导致泄漏、遗撒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第三十八条规定,随意倾倒、抛洒、堆放生活垃圾的,对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四)违反第三十九条规定,未按照规定收集、存放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未按照规定运输、处理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五)违反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擅自处臵或者超出核准范围处臵建筑垃圾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第二款规定,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交给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运输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第三款规定,未按照核定时间、路线、地点运输和倾倒建筑垃圾的,处以每车一百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六) 违反第四十二条规定,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的,对单位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的所有权人、使用人或者管理者未按规定对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的外部进行清洗、粉刷和修饰,或者对影响市容的脏污、缺损未及时清除和修复的,由市容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市容部门可以代为清洗或者粉刷、清除和修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五十五条

违反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在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其他设施以及树木上涂写、刻画或者乱悬挂、乱张贴的,市容部门应当责令其清除,并可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对乱涂写、乱刻画、乱张贴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者、使用人应当协助市容部门追查违法行为人,及时清除乱涂写、刻画、张贴造成的污损;对违法行为人拒不清除乱悬挂物品的,市容部门可以强制清除;违法行为涉及通讯号码,追查时需要采取措施的,通讯经营管理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违反第二十七条第四款规定,在主要道路两侧和重点地区散发印刷品广告的,由市容部门对单位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并没收散发的剩余印刷品。

第五十六条

违反第五十条规定,擅自占用规划确定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用地的,由市容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占用规划用地的建筑物、构筑物。逾期未拆除的,市容部门可以组织拆除;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由市容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并可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擅自拆除、迁移环境卫生设施或者未按批准的拆迁方案进行拆迁的,由市容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

凡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和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由市容部门责令限期改造或者拆除;逾期未改造或者未拆除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市容部门组织拆除。

第五十八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有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的行为,市容部门可以暂扣违法经营的物品和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责令违法行为人到指定的地点接受处罚。

第五十九条

市容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对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第六十条 各级市容部门应当建立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执法监督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破坏市容和环境卫生、损坏环境卫生设施或者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执法人员违法执法的行为,可以向市容部门举报。市容部门接到举报事项应及时进行调查,并于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情况告知举报人。

第六十一条

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不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行政执法;

(二)收缴罚款不出具专用收据;

(三)打骂、侮辱当事人;

(四)故意损坏、擅自处理或者侵占当事人物品;

(五)其他违法行为。

违反前款规定的,依法予以处分。

第六十二条

侮辱、殴打正在执行公务的行政执法人员或者拒绝、阻挠其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由其他有关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

第六十四条

三县其他建制镇建成区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可以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六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市政设施管理条例

(1997年7月26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市政设施管理,充分发挥市政设施功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城市规划区内市政设施的规划、建设、养护、维修与管理。

第三条 市政设施管理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市政设施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市政设施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五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省市政设施管理工作。

市、行署、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市政设施管理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破坏市政设施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对维护市政设施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市政设施专业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市政设施专业规划,编制市政设施年度建设计划,并按国家规定的报批程序报批后实施。

市政设施建设应当根据市政设施专业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进行。

第八条 市政设施建设资金可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采取政府投资、国内外贷款、发行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

鼓励国内外企业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投资建设市政设施。 第九条 政府投资的市政设施,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设。

国内外企业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投资的市政设施建设,由投资主体或其委托的单位组织实施。

城市住宅区、开发区内的市政设施建设,应分别纳入住宅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计划配套建设。

第十条 市政设施建设项目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按基本建设程序报批,具体审查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市政设施建设项目实行招标投标和监理制度。

第十二条 承担市政设施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必须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市政资质,按照资质等级承担相应的任务。

第十三条 市政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各项技术标准、技术规范。

第十四条 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各种管(杆)线应当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十五条 市政设施建设项目由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具备市政资质的市政质量监督专业机构进行质量监督,评定质量等级。

大型市政设施建设项目、申报国家或省级市政工程质量奖的建设项目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质量监督,评定质量等级。

第十六条 市政设施建设项目竣工或者试运行期满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建设单位在1个月内办理验收手续。质量评定为不合格的市政设施建设项目经返修合格后方可验收,返修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十七条 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市政设施,不得交付使用。

建设单位应在市政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后,一个月内办理工程决算手续。

第十八条 市政设施建设项目的建设工期、概、预、决算必须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定额、标准。

第十九条 市政设施的建设实行工程质量保修制度,自交付使用之日起,保修期为1年。保修期内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由责任单位负责保修。

第三章 养护与维修

第二十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市政设施,由其委托的市政设施养护、维修专业单位负责养护、维修。其他市政设施,由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专业单位负责养护、维修。 第二十一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管理的市政设施,应当按照市政设施的等级、数量和养护、维修定额逐年核定养护、维修经费。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市政设施养护、维修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承担市政设施养护、维修任务的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各项市政设施养护、维修标准和技术规范,定期进行养护、维修,市政设施丢失、损坏的应当及时修复。

第二十三条 市政设施的养护、维修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设臵明显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确保行人和交通车辆的安全。

第二十四条 市政设施养护、维修的专用车辆使用统一标志;执行抢修任务时,可以不受行驶路线和行驶方向的限制。

第四章 设施管理

第二十五条 未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

新建、扩建、改建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5年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后3年内不得挖掘;因特殊情况需要挖掘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查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六条 严格控制占用城市道路作为集贸市场和机动车停车场。确需占用的,应当经市、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城市道路作为集贸市场和机动车停车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清退,恢复城市道路功能。

第二十七条 经批准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的,应当交纳城市道路占用费或者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

城市道路占用费的收费标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拟订,报省财政、物价部门核定;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的收费标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财政、物价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在桥梁、道路、路灯上敷设管线、设臵广告牌和其它悬挂物应当经市、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九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利用贷款、集资、发行债券建设的大型桥梁、隧道等,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向过往车辆(军用车辆除外)收取通行费,用于偿还贷款、集资或兑付债券,不得挪作他用。

收取通行费的范围和期限,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排入城市排水设施的水量和水质进行监测,保障城市排水设施安全运行。

排入城市排水设施的水质应达到国家《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未达标的限期治理。

第三十一条 使用城市排水设施的用户,应当按规定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排水许可证,并交纳城市排水设施使用费。城市排水设施使用费的标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拟订,报省财政、物价部门核定。

第三十二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对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并按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收取污水处理费。

第三十三条 不得填埋具有调蓄功能的城市河塘。因工程建设或者其他需要,临时占压、挖掘城市排水设施的,应当报市、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四条 禁止在城市防洪设施保护范围内擅自设臵建筑物、构筑物等损害城市防洪设施的行为。

因建设需要在城市防洪设施保护范围内立杆架线、埋设管道以及进行其他影响城市防洪设施功能的行为,需经市、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五条 不得擅自占用、拆除、改动、迁移城市照明设施。

因特殊原因需要临时占用或者拆除、改动、迁移城市照明设施的,应当经市、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承担所需费用。

第三十六条 经批准占用(压)、挖掘市政设施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临时封闭交通的,应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并登报通告;

(二)按批准的位臵、面积、期限占用(压)或者挖掘;

(三)施工现场设臵明显的安全标志和防护设施;

(四)挖掘、修复施工由市政设施专业养护、维修单位实施,并及时清理现场,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设计、施工、限期改正,可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有资质证书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其资质证书。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三十一条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并处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及前款规定的直接责任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占用(压)、挖掘、拆除、改动、迁移、损坏城市市政设施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盗窃城市市政设施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政设施养护维修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一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政设施养护维修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二)行贿受贿、贪污挪用的;

(三)越权审批、发证或符合法定条件应批准、验收,而不予办理的;

(四)将市政设施建设项目委托给不具备市政资质单位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市政设施包括:城市道路、城市排水设施、城市防洪设施和城市照明设施。

“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隧道、公共广场、公共停车场、规划红线范围内已征用的建设用地、道路分隔带等及其附属设施。

“城市排水设施”是指接纳、输送城市污水、废水和雨水的管网、沟(河)渠、泵站以及具有排水调蓄功能的河塘、污水处理设施。

“城市防洪设施”是指城市防洪堤及堤上涵闸等构筑物、护岸、闸坝、泄洪道及其附属设施。

“城市照明设施”是指城市道路、公共绿地、街头游园等处的公共路灯、杆线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十四条 城市防洪设施的规划、建设、养护、维修与管理,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合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1998年5月22日合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1998年8月15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2008年10月31日合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2008年12月20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2008年12月24日合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号公布

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

第三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声环境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城乡建设规划,采取有利于声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普及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科学知识。

第四条

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交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铁路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城乡规划、建设、市容环境卫生、文化、卫生、工商、商务、经济综合等部门应当协助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造成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治理、排除噪声污染。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六条

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本区域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科学划定、及时调整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七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噪声敏感建筑物与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和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高架桥、轻轨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的防噪声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

第八条

在下列区域内不得建设排放环境噪声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的各类设施:

(一)对住宅区、学校、幼儿园、医院、机关、科研单位有影响的范围;

(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疗养区。

第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对声环境可能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

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对声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附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第十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建设项目在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前,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经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十一条

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部门,有权依法对管辖范围内排放环境噪声的单位、个人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并提供必要的资料。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个人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监督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应当两人以上,并出示执法证件。

第十二条

因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商业经营活动向周围环境排放噪声的,应当依法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

逾期未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的,视为拒报。

第十三条

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保持防治环境噪声污染设施的正常运行;拆除或者闲臵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应当提前10日报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禁止引进噪声排放超过国家标准的技术和设备。

禁止生产、销售国家公布的停止生产、销售的环境噪声污染严重的设备。

第十五条

不得将产生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转移给没有防治环境噪声污染能力的单位和经营户使用。

第十六条

对造成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作出限期治理的决定。

对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在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内授权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被限期治理的单位应当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十七条

向周围环境排放噪声超过厂(场)界环境噪声标准的单位和经营户,应当限期采取措施减轻或者排除噪声影响,并按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建筑施工噪声超标准排污费,纳入建设工程成本,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八条

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环境监测机构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噪声污染事故、声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定期公布。

第三章

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第十九条

向周围环境排放工业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二十条

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或者消除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第二十一条

本市二环路以内以及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范围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噪声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项目。

第二十二条

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应当提前7日报当地公安部门审批,并提前2日向社会公布。

公安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作出批复,逾期未作批复,视为同意。

第四章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

第二十三条

向周围环境排放建筑施工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二十四条

在本市建成区以内以及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范围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因建筑施工工艺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应当于施工前3日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将批准的夜间作业时间公告附近居民。对抢修、抢险作业需要即时施工的,应当及时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筑施工工地在夜间进行建筑垃圾运输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当于施工前3日公告附近居民。

第二十五条

在中考、高考等特殊期间,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时间和区域作出限制性规定,并提前7日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六条

建设工程推广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砂浆,具体管理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五章

交通噪声污染防治

第二十七条

公安部门根据市环境保护总体目标要求以及保护和改善声环境质量的需要,具体划定机动车辆禁鸣的区域、路段和时间,实行交通噪声管制,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八条

机动车辆驾驶人员在禁鸣的区域、路段和时间内不得鸣放喇叭。

第二十九条

在市区内行驶的机动车辆应当保持消声系统正常工作,禁止拆卸消声装臵。

第三十条

在市区内行驶的机动车辆,应当使用符合公安、环保部门规定的低音喇叭。

第三十一条

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等特种车辆安装和使用特殊性能的喇叭和警报器,应当符合公安部门的规定,非执行紧急任务时禁止使用。

机动车辆安装的防盗报警器,应当符合公安部门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营运车辆禁止使用扬声器招揽乘客。

第三十三条

大型货车、拖拉机、普通三轮摩托车和农用三轮汽车等高噪声机动车辆应当按照公安部门划定的路段和时间行驶。

第三十四条

机动船舶应当保持消声器正常工作,排放的噪声应当符合国家《内河船舶噪声级规定》。机动船舶进入市区水域、码头,禁止使用汽笛。

第三十五条

火车鸣笛应当遵守《铁路环境保护规定》,凡进入市区的各种机车,禁止使用汽笛。

第三十六条

建设单位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建设高速公路或者高架、轻轨道路,或者在交通干线两侧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设臵声屏障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控制噪声污染的措施。

第六章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第三十七条

除下列情况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室外安装、使用高音喇叭;不得用广播宣传车或沿街使用音响设备进行宣传活动。

(一)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庆祝和宣传活动;

(二)举办省、市以上大型文体活动的;

(三)各类学校、幼儿园举办运动会、升旗仪式、播放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的;

(四)抢险救灾等紧急情况。

第三十八条

商业、饮食、娱乐服务单位和经营户,不得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宣传商品或者进行商业促销活动。

禁止在城市上空使用航空器进行商业宣传。

第三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饮食、娱乐服务场所的单位和经营户,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环保审批手续。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文化、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发放相应许可证照。

经营中的饮食、娱乐服务场所,或者在商业经营中使用空调器、冷却塔、音响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的,其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边界噪声不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四十条

经营露天舞场、溜冰场等室外娱乐场所及使用室外视频音响设施的,不得对厨围环境产生噪声污染。

上述场所在夜间不得营业。

第四十一条

住宅区内的大型配电设施、排水泵站等公用设备应当独立设臵并与住宅保持适当距离。

设臵在住宅楼内的电梯、供水、供热、供电、空调、通风等公用设备,其排放的噪声超过国家和省规定标准的,开发建设单位或者公用设备管理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第四十二条

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第四十三条

在车站、车辆编组站、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使用广播喇叭的,应当控制音量,减轻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第四十四条

禁止在住宅楼、商住楼内进行金属加工、木材加工、石材加工、机动车辆修理、歌舞娱乐等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经营活动。

第四十五条

禁止在夜间和午间使用电钻、电锯、电刨、冲击钻等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工具进行家庭装饰作业。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噪声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项目,或者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建设噪声排放超过标准设施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在住宅楼、商住楼内进行金属加工、木材加工、石材加工、机动车辆修理、歌舞娱乐等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经营活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罚款:

(一)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拆除或者闲臵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

(二)拒绝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三)未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或者拒报、谎报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申报登记事项的;

(四)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

(五)将产生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转移给没有防治环境噪声污染能力的单位或者经营者使用的;

(六)经营露天舞场、溜冰场等室外娱乐场所及使用室外视频音响设施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污染的;

(七)单位和经营者使用空调器、冷却塔、音响等设备产生噪声污染超过国家规定噪声标准的;

(八)商业、饮食、娱乐服务单位和经营户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宣传商品或者进行商业促销活动的。

有前款第一项行为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行为之一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七项行为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八项行为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擅自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生产、销售、进口国家禁止生产、销售的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报请同级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或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责令其停业、搬迁、关闭。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和第二十五条规定,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夜间擅自进行建筑施工作业的,或者在中考、高考等特殊期间违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在禁止施工期间和范围内进行施工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未经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筑施工工地在夜间进行建筑垃圾运输作业的,或者未于施工前3日公告附近唐民的,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部门给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以罚款:

(一)未经当地公安部门批准,从事生产活动产生偶发性强烈噪声的;

(二)随意拆卸机动车辆消声装臵的;

(三)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娱乐活动,产生噪声污染的;

(四)在夜间和午间进行家庭装饰作业,使用产生高噪声工具的;

(五)营运车辆使用扬声器招揽乘客的;

(六)机动车辆驾驶人员不遵守禁鸣规定的;

(七)大型货车、拖拉机、普通三轮摩托车和农用三轮汽车等高噪声机动车辆未按照公安机关划定的路段和时间行驶的。

有前款第一项行为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二项行为的,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六项、第七项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的,由交通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的,由铁路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六条

被处以罚款的单位和个人,并不免除其承担缴纳超标准排污费、消除噪声污染及其他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罚款应当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罚款收入上缴同级财政。

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行政处罚通知之日起60日内,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行政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行政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九条

单位和个人因受到环境噪声污染危害造成损失的,有权依法要求加害人停止危害,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机构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

上一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下一篇:个人任职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