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语言的音乐美

2022-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古典诗词语言的音乐美

古代诗词中蕴含的音乐美探究

摘 要:古代诗词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化深厚的底蕴,同时也蕴含着音乐美价值。尤其是较早的朝代创作的诗词作品中,大多与音乐有着紧密的关联,不仅体现在音调、语言方面,还在意境的塑造上有所体现,因而这部分诗词的内在和外延都具有显著的音乐性,呈现出了特殊的音乐美。古代诗词中蕴含的音乐美,渗透于音节、音调、意境之中,构成了古代诗词特有的审美价值。因此,文章结合古代诗词中蕴含的节奏韵律之美感、抑扬顿挫之美感以及和谐意境之美感展开丰富的美学探索,进一步展现我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古代诗词;音乐性;审美;韵律

我国留存了大量优美经典的诗词作品,隽永而深邃,历久而弥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古代诗词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瑰宝,凝聚了古代文人的聪明智慧和文学造诣。在古代,很多诗词作品不单单以文字的形式存在,而是可以入歌的,具有显著的音乐性和歌唱性。随着时间年轮的转动,在不断传播过程中,诗词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了下来,而歌的部分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所以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诗歌大多只是文字的部分。但是,现在我们在对诗歌的吟诵中依然能够感受到诗歌内部鲜明的音乐性与韵律感,并且很多经典的诗词作品也被作曲家们作为歌词,谱上了新的曲调和旋律,赋予了诗词更为深刻的审美价值和音乐意境,成为深受大众喜欢的艺术歌曲。

一、古代诗词中蕴含的节奏韵律之美感

古代诗词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吟诵之中,都包含着鲜明的节奏特点,体现了独特的韵律美感。这源于诗词的创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根据自身的构思、意图,对诗词中的每一个汉字进行了针对性的排列、组合以及停顿。这种特意的布局,形成了诗词内在具有规律性的节奏感,使其以一种独有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使诗词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我国的古汉语基本上都是由单音字节构成的,尽管在每一句诗词创作中,每一个音节都已经固定下来,但音节与音节之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通过一种特定的组合,形成紧密的关联,构成内在的节奏感,使诗词的韵味十足,线条流畅。古代诗词的音乐美最为突出的表现部分就是节奏性,通过规整和不规则的节奏搭配,来形成特有的韵律感。例如,在四言诗词的创作中,每一个诗句都包含四个音节,这四个音节通过不同的排列,音节之间也会形成不同的节奏,呈现出独特的韵律之美。比如,对《采薇》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一句诗词进行朗读的时候可以在两个“采薇”之间进行短暂的停顿,在“薇亦”与“作止”之间也进行停顿,展现出古代诗词的节奏美感。同样,五言诗由五个音节构成,这五个音节又形成了不一样的节奏韵律。七言诗由七个音节构成,又与五言诗的音节节奏美感不一样。所以,每一首诗词不同的音节之间,都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停顿,从而呈现出丰富的韵律感和审美性。诗词音节停顿除了要遵循一定的节奏规律之外,还需要结合古代诗词本身的思想和情感,进行韵律之美的表达和展现。

二、古代诗词中蕴含的抑扬顿挫之美感

古代诗词创作是高度的文字凝练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声调也是展现其抑扬顿挫美感的重要表达方式。所以,古代诗词的声调构成了其内在抑扬顿挫的旋律性美感,赋予了古代诗词更加丰富的音乐性和歌唱性。声调主要是根据声音大小的变化以及出现的频率而形成的。古汉语中,声调有平、仄之分。平指平声,仄指上声、去声、入声。随着语言的发展,声调逐渐演化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前两者为平声,后两者为仄声。诗人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中,会结合诗词本身的意境和需要表达的情感,将平仄音调的字词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搭配和整合,使得诗词作品具有和谐的规律性和悠远的韵律感,从而在朗诵和演唱过程中形成独有的声音线条,产生特有的抑扬顿挫的美感特征。所以,我们无论是在朗诵还是聆听诗词时,都会感受到一种极为和谐、悦耳的美感,整个过程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意境之美,呈现出古典诗词深厚的美学底蕴。例如,《锦瑟》的前两句的音调就有着鲜明的对比,将仄声和平声进行了错落有致的编排,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音调变化,赋予了诗词更为鲜明的流动感和音乐性,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和沁入心扉的体验,加强了这首诗的意境之美。

三、古代诗词中蕴含的和谐意境之美感

对于古代诗词作品来说,丰富的情感性和生动的音乐性、隽永的意境感都是不可忽视的内容,这也是古代诗词蕴含的重要的美学因素。因此,探究古代诗词中蕴含的深远的意境之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古代诗词非常讲究对意境的刻画和营造,善于运用文字的音调和含义来打造和谐的意境之美。古代诗词中蕴含着深刻的感情内涵,并且在古代很多诗词是可以吟唱的,将文字的文学性与音乐性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营造了独特的意境之美,提升了诗词作品的美学价值。古人吟诗作乐,赋予诗词极高的美学境界,这也是古代文人酷爱诗词的魅力所在。可以说文字美是古代诗词的内在表现,而音乐美是古代诗词的外在形式,二者互相衬托、彼此渗透,从内而外地形成了和谐的意境之美,赋予古代诗词更为深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对于古代诗词中蕴含的和谐意境美的深刻探究,体现了诗词音乐美学从内到外的美学意义。当然,对于诗词音乐美而言,这是非常隐性的美学因素,又是值得探究的重要部分。例如,李清照在诗词创作中善于运用叠字来造韵,融入了深入人心的情感体验,不仅使诗词的韵律感十足,而且营造了悠远的意境。因此,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得到了传播和延续,并得到了极高的艺术评价。不难看出,李清照的诗词在如今都非常朗朗上口,也便于谱曲演唱,与音乐旋律能够进行很完美的搭配,因此,李清照的很多诗词作品也被现代作曲家们重新谱上了曲,形成了经典的艺术歌曲,得到了广泛的传唱。

以李清照诗词作品为创作源头的艺术歌曲作品,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兼具,韵律深厚、意境悠远,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感受和艺术体验。在以李清照诗词为依据的艺术歌曲中,叠字造韵成为最典型的创作手法,一方面很好地将李清照内心的凄凉、浪漫的情感全部展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塑造以及情境的营造,使演唱者和聆听者得到更为深刻的审美体验。显然,叠字造韵的创作方式与音乐表达的艺术手法相互融合,为诗词内容的情感找到倾诉的途径,更为深刻地展现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和审美追求。李清照创作的古代诗词中的叠字运用极为精妙,不仅音调偏短、精准短促、情趣盎然,还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塑造了悠远的意境,在行云流水般的音乐旋律中,使诗与歌得到了交融、渗透,使意与境得到了塑造、呈现。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学创作方式,使得整个诗词的艺术性和音乐性有了更为显著的表现,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特点和审美内涵。以李清照诗词为歌词的艺术歌曲意味悠长,意境隽永,令人久久回味。

四、结语

源远流长的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文化流变中依然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文学性突出,而且思想性、音乐性都极为深刻。探究古代诗词中蕴含的音乐美能够打开古代诗詞审美的全新视角,赋予古代诗词更为深厚的审美价值。众所周知,我国很多优秀的古代诗词作品在创作初期就具备了显著的歌唱性,现今这种音乐属性依然得到了延续,传达出独特的美学意义。古代诗词无论是节奏韵律,还是意境方面,都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也成为现代音乐创作中非常珍贵的歌词来源,为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素材。此外,古代诗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相生相伴、相得益彰,现今依然具有深远的审美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对古代诗词中蕴含的音乐美进行探究,从古代诗词的节奏、音调、意境等层面的音乐性来呈现独特的美学品格,展现了我国古代诗词包含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卫星.古典诗词音乐美鉴赏教学探微[J].语文教学之友,2014(11):19.

[2]孙征.古典诗词美学特质鉴赏教学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26):107.

[3]王爱民.古典诗词教学意境鉴赏探微[J].语文知识,2015(7):55-56.

[4]徐晶莹.洛夫诗歌中的声音与画面:兼谈新诗音乐性与视觉化[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3):78-87.

[5]庞伟.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J].传播力研究,2019(12):165-166.

作者单位:

河北传媒学院

作者:韦梦姣 耿苗萍

第2篇:浅谈语言美与音乐美

摘要:语言是人们按一定规则进行思维、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社会交际的重要载体。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使用规范、准确、精炼的课堂语言与学生交流互动,使学生达到理想的听课状态。在音乐教学中,除音乐本身具有的音响语言功能外,教师语言艺术化更能突出音乐教学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音乐教师 课堂语言 艺术美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切记夹带家乡方言,甚至通篇使用方言。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如果不能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就不能准确注释歌曲或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甚至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教师才可进得课堂,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发音,为发声练习歌唱的字正腔圆打下扎实的基础,还可以烘托艺术的美,使学生收益终身。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学生对它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倶来的,更谈不上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再创作。音乐课上教师有责任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解说等形式转换为标准的普通话,而且教师的言语要准确、有分寸,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想象的空间,增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于感染力的。我们知道,音乐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相应地要生动形象,精确凝练,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富于感染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相象力,使学生能真正地融入音种,接受艺术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是组织有序的。课堂教学的组织,除了完整有序的教学环节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课堂语言的组织。因此,课堂语言组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该环环相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废话连篇、语无伦次、信马由缰的音乐课,是难以吸引学生、难以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没有语言组织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将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削弱其魅力。

音乐教师虽然并不是专业的朗诵艺术家,但应朝这个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水平,语速、语调的均衡在讲课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做到缓急一致、高低一致、轻重一致,使语言氛围和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音乐的流动是富有韵律的。如何用语言为这韵律增光添彩,也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对音乐作品的韵律感把握的好,应用的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对学生理解作品内涵,表达作品思想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用眷恋、古典、舒适并充满依恋之情的声音朗读李叔同的《送别》,用坚定、昂扬、自信的声音朗读光未然的《保卫黄河》。让学生们理解“音乐有韵则生、无韵则死”的深刻道理。

幽默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更是如此。教师恰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像一只魔法师的妙手,可以春风化雨,点石成金。课堂上的笑声会制造积极的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例如在讲授完单纯音符及休止符后,可为学生们出一则谜语“此时无声胜有声”(打一音符名称),同学们对猜谜很感兴趣,总想猜得又快又准。教师可利用他们的这种好胜心理,编一些谜面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唱歌教学时,有的学生情绪急躁,在自己不熟练的情况下,张口乱唱,破坏秩序,与其他同学的声音不同步、不和谐,出现了“先现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粗暴制止,用希望每一位学生的声音都是和谐的、优美的来暗示他们,用幽默的语言以褒代贬。

另外,板书上的文字、图表等都能创造出幽默的效果。如课前在纸上画出“反常”图画和形象,把字故意写得怪诞可笑等。在教唱“地球你好吗”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变形的流着眼泪的地球,旁边又画了一个脱光了毛的小鸟,让学生为这幅漫画取名字。学生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取了“流泪的地球妈妈”、“救救我吧”、“我要家园、我要飞翔”等题目,并讨论了“地球为何流泪”之后,学唱歌曲便自然而然地情真意切了。

所谓态势语,即形体语言。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肢体动作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是必不可少的。态势语使用恰当,会给音乐课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应该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在控制课堂气氛方面,眼神更有其重要作用,对唱歌走调、分神等课堂不利因素,语言往往会打断教学环节甚至破坏课堂气氛。而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既能提醒学生,又能保证学生的愉快心情,保持教学过程的延续。

此外,在教唱某些民族歌曲时,教师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表情甚至是舞蹈动作,以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当然,态势语的运用一定要恰当,若是过于夸张或不够准确,就会导致喧宾夺主甚至南辕北辙,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将会像音乐作品的美一样,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教育,也将对音乐教师本身的师德修养、音乐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自身对文学内涵的不断加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充满感情色彩,富于艺术性和感染力,使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善和谐的统一。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一中学)

作者:吕攀

第3篇:美学导向下的音乐语言美

摘 要:文章从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和言之有趣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教师的文学语言艺术,并从眼神、身势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方面,分析了音乐教师的肢体语言艺术,希望可以为促进音乐教学,发展音乐语言美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学;音乐;文学语言;肢体语言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而且语言还具有内在美和韵律美,这一点,在音乐作品和音乐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对于音乐课堂来说,教师合理利用语言艺术,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感情充满乐趣,使语言和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是取得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的关键。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准确地将美的语言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一、音乐教师的文学语言艺术

音乐是一门艺术课程,音乐作品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师、执行者和引导者,需要加强对音乐教学中课堂语言美的分析与研究,了解音乐课堂教学对语言美的要求,掌握音乐语言艺术,通过美的语言的应用体现音乐的内外美,营造能让学生感受美、追求美、理解美及运用美的学习氛围,为音乐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言之有据

语言学研究发现,语言的审美关系虽然主要是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比较直观、最易感觉的关系,但是理智关系也是语言的审美关系的一种。而且语言的理智关系需要我们关注语言的审美主客体的逻辑顺序。只有逻辑清晰,言之有据,层次分明,才能为语言的美找到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和媒介。所以,许多人都提倡在使用语言时要做到言之有理有据。具体到音乐教学中,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标准、准确、生动、组织有序的语言无疑可为一堂音乐课增色不少。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准确地表达出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更谈不上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再创造。音乐课上教师有责任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解说等形式转换为文学语言、艺术语言,让学生在艺术语言引导下有想象的余地和能力。

(二)言之有序

美的语言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言之有序。所谓言之有序,指的是注意说话的顺序和条理性。在音乐教学中,加强语言的逻辑性可以有效优化教学语言,但是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流畅性、条理性。为了确保语言的条理性,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美,音乐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全面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刻研究和细腻分析,并对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组织,精确到开头、过渡、结尾的具体语言。如在《影视音乐》鉴赏教学中,在讲述影视音乐的作用与特点、影视音乐的几种表现手法时,教师可能会结合学生熟悉的影视歌曲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主题曲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条理性,分清主次、重点、先后,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让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听懂教师所要表达的含义。

(三)言之有情

音乐是通过旋律和节奏来塑造艺术形象、传递和表达情感的。在以歌唱为主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的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发掘音乐作品的情感,体会歌词的意境,准确理解歌词内容。然后,以音乐的音乐文化的传播者的身份参与教学,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注入情感,带着感情去教学,通过声调的此起彼伏、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倾诉作品的情感、个人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歌词中丰富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以情化人的目的。如在《阳光三叠》鉴赏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王维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借助诗歌朗诵穿越时空隧道,想象诗人描写送别时的场景从,进而联想到生活中的离愁别绪,切实感知歌曲中的情绪。然后,由教师讲解这首曲子的特点:歌曲描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美好的情感和友谊,这首曲子初听淳朴而富有激情,再听就能感受其中所隐藏的淡淡的忧伤。其中,“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惆怅役此身”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为了体现作者的情感,这里用了一个八度,出现了全曲最高音。“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一句,刻画了作者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的无奈,音乐在这里营造了一种迷离的意境,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动荡、民众疾苦的感叹。如此这般,在讲述乐曲特点时,借助饱含情感的语言去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古人依依惜别的感情。

(四)言之有趣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一剂润滑剂,可以化解人际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音乐教学应该是充满趣味性和感染力的。而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他们都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的语言讲解,根本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音乐教学规律,运用幽默的语言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以起到春风化雨,点石成金的作用,让学生爱上音乐和音乐学习。如在《谁说女子不如男》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增强教学的效果:学过中国历史的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亚须眉的女英雄,譬如梁红玉、穆桂英、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是豫剧优秀传统剧目《花木兰》的选段,最经典的花木兰扮演者是豫剧大师常香玉,一个如花木兰一样为抗战杀敌而出钱出力的奇女子。我们可以将《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经典唱段视为献给古代女子的赞歌,视为中国版的《Song of St.Joan of Arc》(《圣女贞德之歌》),大家在欣赏唱段时,不能只关注唱段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只看到它“接地气”的一面。還要品味豫剧的行腔韵味和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这样采用幽默而简练的语言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自动走进戏曲世界。

二、音乐教师的肢体语言艺术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要用到上面提到的文字语言之外,肢体语言对于音乐教学也很重要。肢体语言指通过身体的动作与接触而进行的感情交流。肢体语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虽然无声,但是它却是情感的体现,能深刻地表现很多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就肢体语言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探究,运用肢体语言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美学导向下的音乐教学中的肢体语言有何作用和特点呢?

(一)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最重要的表情器官。人的外界感觉信息有90%以上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因此,美学家们又称人的双眼为“美之窗”。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非常注重眼神的交流。比起有声的交流,眼睛传神是一种非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教师鼓励的眼神,可以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准确传递相关信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在学习和表演中更加投入、更加卖力。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一方面借助眼神传递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一方面观察学生的眼睛,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出他们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进而时刻准备着改变教学策略,以优化教学课程。如在《音乐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在讲述音乐作品的题材、演奏和演唱形式时,教师可以借助眼神提醒学生认真听讲相关的内容,促使学生捕捉重要信息。还可以借助眼神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示自己。在学生提问、表演时,教师可以利用眼神给学生以鼓励,帮助学生找到开启能量之门的钥匙。在有的学生不认真听课、扰乱课堂秩序时,教师可以用眼神给学生以警告,以眼神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打造合理的课程秩序。

(二)身势动作

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如果说音乐课堂教学是一所房子,那么,肢体语言就好比是房子的门,通过这扇门,学生可以了解房子的构造。肢体语言也是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的体现。不同的音乐,虽然肢体语言有所不同,但是许多音乐在表演和教学时都要用到身势动作。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展现音乐的情绪和情感,强化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身势动作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在《戏曲篇》课堂教学中,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的戏曲艺术在肢体语言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如京剧念唱作打皆有文章。南方戏曲与北方戏曲相比,文戏与武戏相比,身势动作更加灵动柔和。鉴于学生日常会在电视、电影上看到一些戏曲表演片段,他们对戏曲身势动作有所了解。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爱的戏曲种类,并做一个戏曲中的经典动作,如兰花指、水袖、马腿、亮相、撩档等。然后,由教师自己示范、展示几个学生不熟悉的身势动作如起霸、亮靴底、吊毛等,让学生猜测和总结这些身勢动作的寓意和特点。最后再由教师以“表演和解说”的方式去解释这些动作的寓意,点评动作特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对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通过观察教师的面部表情,讲课时候的声音来展开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太过严肃,面部表情凝重,教室氛围十分压抑,那么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微笑可以让课堂变得轻松,因此,教师注重自己的面部表情管理,在音乐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音乐作品做出不同的反映,结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借助面部表情进行音乐教学和表演,以增加音乐课堂的感染力,促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受到熏陶和教育,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老舍先生曾说过“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刻地感情只能通过最美妙的语言来表达出来”。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与优美的音乐作品一样,可以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而新课改的持续深入,也给音乐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只有在美学导向下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音乐教学艺术研究,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文学修养,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如鱼得水,促使音乐教学实现质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晓晶.音乐教学的语言艺术初探[J].大舞台,2012(04):211-212.

[2]李智华.小议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美[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S1):136-137.

本论文系福建省宁德市中学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度课题成果。

课题名称:美学取向的音乐课程语言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立项编号:FJNDKY20-204。

作者:袁颖

第4篇:语文诗词鉴赏对策(三):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语文诗词鉴赏对策

(三)——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汉语言非常优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感性美和理性美两个方面。感性美是指语言的外在美,像色彩美、形象美、音韵美、滋味美、建筑美、修辞美等,理性美是指语言的内在美,像逻辑美、义理美、情感美、趣味美、意境美等。而在古典诗词中,汉语言的这种美感体现得尤为鲜明。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当然首先要透彻地理解语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并对其表达作用有所感悟,惟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去理解、鉴赏诗词。

鉴赏古典诗词语言美,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语言特色。如清新、朴实(朴素、质朴、平实)、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典雅等。要把握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分析、鉴赏:

1.语言的性格色彩。包括:A. 显与隐(明快与含蓄);B. 直与婉(直抒胸臆与委婉曲折);C. 刚与柔(豪放与婉约);D. 庄与谐(严整与幽默);

2.语言的语体色彩。包括:E. 文与白(文采绚丽与文风朴实);F. 散与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

语言是有性格的,正是这种性格,让人们在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看到的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的情景;而在读柳永的《雨霖铃》时,看到的则是“十

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同时,语言又是有语体区别的,从而使语言有了俚俗与典雅之别。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辞色”角度去领略去鉴赏。如北宋晏几道的《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gāng,油灯)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首词语言明快、典雅。上阙用 “殷勤”“拼却”“舞低”“歌尽”等词,下阙用“几回魂梦与君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语言,直接而鲜明地将当年相聚时的欢乐、别后相忆及再相逢的喜悦几近直白地表达出来。但作者又善于铺彩设色,如用“彩袖”“醉颜红”“杨柳”“桃花扇”“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釭”等词语、意象,又善于经营工巧雅致的句子,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语言显得典雅。正如古人评价的那样:“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秀气胜韵,得之天然”。

二、修辞方法。主要指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借代、夸张、设问、反问等,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考点中规定的八种修辞方法。此外,在诗词中,还要注意通感、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现出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双关、顶真、反复、用典等修辞方法。修辞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不尽相同。比喻、比拟、借代、引用主要使语言形象生动,排比、对偶、夸张、顶真、反复主要增强语言气势,设问、反问使语言张弛跌宕,双关、用典让表情达意委婉含蓄,它们各有其妙,各有情趣。所以,修辞的使用要根据语境需要,效果分析也要充分考虑语境。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作者还很讲究炼字,诗中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再如曾公亮的《宿甘露寺》:“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雄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壮观的浪涛,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展示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三、炼字。即作者着意选用的、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而且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像“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对这类词语——

(一).注意那些活用的词。如周邦彦的《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诗中“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的“风”和“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可以想作风已老,莺正年轻;也可以想想为雏莺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再如南北朝何逊的“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一诗中,“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前一句写室外:夜深寂静,雨滴台阶,异常单调。虽未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由此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后一句写室内:用一“暗”字,表现天已破晓,油灯将尽,充满离愁的屋子煞显昏暗。破晓屋内较暗,与白天不然,足见观察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夜未眠,“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心的凄惶。

(二).注意那些含有修辞方法的词。如杜甫的《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开钩。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首联十个字描绘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月夜图。“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从山后破云而出之状,“明”字正好表现水月相映、夜明如昼之景。它们把月写得晶莹璀璨,仪态万千,给这两句以至整首诗抹上了一层神奇、妩媚的银光。苏轼以为“古今绝唱”。再如北宋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晚上原应有月,岂料云满夜空,遮住月色。但清风一起,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也被风吹动,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起舞。这就给作者临老伤春、感到前途渺茫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传诵千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为“风”起“弄影”,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又与终篇的“落红” 前后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首句作者用可“铺”之物比阳光,将“残阳”斜射的情景逼真而生动表现出来;另外,与“照”相比,铺给人一种舒展感,表现出阳光的柔美。

(三).注意数量词。如(僧)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独暖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色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中“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更显出此梅“早”开。此诗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称郑谷为“一字师”。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四).注意形容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描写茫茫沙漠景观,“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孤”字状其醒目;“直”突出无风而劲拔。沙漠毫无遮拦;“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圆”则表现落日雄浑。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再如吴文英的《鹧鸪天•化度寺》:“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下阙开头一“窄”一“宽”,对比中表达出思念故乡、却又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五).注意叠音词。如王驾的《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蛱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原诗用“飞来”,只表现出蛱蝶从别处飞到此处的情景,而“纷纷”则表现出众多蛱蝶一起“过墙”、追寻春光的情景,语意表达得更充分。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中“时时”“恰恰”为叠字。“时时”表现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表达出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并让人领略到汉语的音乐美。

(六)注意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有时作者注意使用一些具有表现力的词,来更生动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如南宋吴城小龙女的《清平乐令》:“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这首词意是一个流落异乡的少女感物伤怀思乡想家之作。上片描写流落异乡,客居他所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第二句“山展暮天之际”中用一“展”字,化静为动,把少女远望时看到的山势连绵不断一直铺展到天际的情景表现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山岭阻隔、不能回归家乡的悲愁。而第三句“泪眼不曾晴”的“晴”字,本来形容天气,移用过来,把作者满腔哀怨、整天满目思乡之泪的情景形象地表达出来。下片写思乡望远的少女内心丰富的情感。“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两句,用雪花比喻浪花。用拟人化词语“乱委”表现浪花随意腾起;用沙鸥自由翱翔与少女离乡后的不自由作对比,通过移情联想,就把少女流落异乡、有家难归的难言伤感流露笔端。因为这首词用了一些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语,显得妙语横生,妙意满目。古人赞它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骚”(《词人玉屑》)。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四、句式。主要是诗词中的特殊句子形式,这类句子会造成特殊意趣。

(一).联象句。即全用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的句子,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如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中颔联就是联象句,集中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亲临抗金一线、北望中原、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以及丰富的愤激和辛酸。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中颔联形象地表现了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起来看见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而板桥霜上的人迹更突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又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选取最具秋天特征和最足以引发游子乡愁的景物,塑造出浪迹天涯、归乡无期、功名无着、疲惫不堪的游子形象。是一支漂泊者的思乡曲,又是一幅秋日郊野游子黄昏思归图。

(二).倒装句。即为平仄、押韵和谐,词语错置,造成一种特殊优美意趣的句子。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清明。以“秋”字来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又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颈联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倒装之后,说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这样就增强了诗歌的悬念。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之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měi)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颔联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倒装使字词更绚烂、华丽,更能反衬秋天的哀愁,也使音韵更和谐。词中也有倒装句,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下阙“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应为“三月暮雨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横风狂。黄昏掩门,无计留春住”,倒装突出风狂雨暴的情景,也表现出作者想掩住“黄昏”时光,以留住春光的心情。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

五、节奏和韵律。诗词句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或明快热烈,铿锵有力;或跌宕多姿,韵味悠长。诗词句用韵和谐,形成绵绵不绝的韵律感,读来觉得气韵生动。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节奏和韵律需要多吟咏,多玩味,细揣摩,分清节奏,读出韵律。

六、语言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一).评价(定性):即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或怎么样。如语言特色、修辞方法、炼字特点、表现方法(如化动为静、化静为动等)。

(二).分析:即诗词中具体如何体现、怎样表达的。分析一定要中肯、具体,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达效果。

如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如果要求“请对诗中„老‟字和„压‟字加以赏析”。“答案”可为:“老”字用了拟人方法,写出了秋风的萧瑟,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压”字化抽象为形象,梦本无重量,作者用一“压”字,把幻觉写得真切,具体可感。

语言鉴赏题作题时,不能仅仅答出语言特色,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作出具体分析。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它要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另一方面,因为涉及到思想内容,有时也就涉及到写作方法。答题时,有时可以兼顾写作方法(对比、衬托等)和思维方式(联想和想象),像“

(六)注意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中对南宋吴城小龙女的《清平乐令》一词的分析就兼顾到这一点。

七、举例阅读赏析: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名月何曾是两乡?

简析“青山一道同风雨”一句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句主要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作者说友人远行,有青山和他一路共同分担风雨,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劝慰朋友不要悲伤、激励朋友勇往直前的情怀。

春游曲

(唐)韩愈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有:①注意炼字,“万”和“一”对举,突出地表现了万树杏花一齐盛开异常灿烂的美景。②映衬。“满园”杏花的“深浅色”,和一池“绿波”相互映衬,景色分外明艳。③整首诗语言明快而绚丽。

宿石邑山中

(唐)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意转迷。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赏析“飞”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飞”字妙在化动为静,月本来运动不那么明显,仿佛不动,用了“飞”字,写出晓月运动极为迅速的特点。“飞”又明写月而暗写浮云,浮云飘飞,使时隐时现的明月,好像在高高的树丛里迅飞,所以,一个“飞”字,既是写月,也是写云。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简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用借代和比喻。用“幽色”代指两棵小松;用“数粒秋烟”比松针,用“鳞”喻树干,用“琴声”比风吹动松树发出的声音,把书院中的两棵小松写得有色有姿有声有韵律。

卜算子·齿落

(南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 已缺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和蕴涵的义理。

【参考答案】语言特色:口语化的朴素,如“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缺两边厢,又豁中间个”,是典型的口语,显得直白;风趣幽默,如“狗窦从君过”,说牙豁得像狗洞,你们可以从中钻过。义理: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刚直者为世俗不容,奸佞奉承者却活得很好。

金缕衣

(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用“花开”“直须折”“无花”“空折枝”等作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能蹉跎青春。

清平乐

(南宋)晁元礼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有人认为,“搓得”一词用的生动传神。你认为如何?试加以分析。再简评一下这首词的音律。

【参考答案】“搓得”用的传神在于:用拟人,把春风吹柳,写成像有人在揉搓、抚摸柳枝似的,使柳树长出嫩黄的新叶。音律:整首词用“柳、就、候,门、魂、昏”押韵,显得音韵和谐。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5篇: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情,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构成的呢?

一、节奏

1. 音节. 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须指出,顿不一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通常吟诵到顿时需要拖长。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运。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

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这是构成诗句的基本格律。符合了这条格律。就好像为一座建筑物树起了柱子。至于其他格律,如平仄、对仗,不过是在这柱子上增加的装饰而已。中国诗歌的格律似乎很复杂,说穿了就这么简单。

2.押韵

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

二、音调

色有色调,音有音调,一幅图画往往用各种色相组成,色与色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称为色调。一首乐曲由各种声音组成。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不同风格的音调。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也可以形成节奏,但并不鲜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成音调的和谐。

除了平厌之外,大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成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者调的和谐。

双声调和叠韵词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声母相同的叫双声调。韵母相同时叫叠韵词,叠音词是声音完全相同的词。即在一连串声音不同的字中,出现了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的两个邻近的字,从而强调了某一个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至于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构成的词,它只有象声的作用而不表示什么意义,象声同的效果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把人和客观胜齐的距离缩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三、声情

写诗也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组织字词的声音。只有达到声情和谐。声情并茂的地步。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了。

崔颢的《黄鹤楼》,严羽《沧浪诗话》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但没有讲出道理。这首诗的好处还可以从声情上去分析。诗所押的韵(楼、悠、洲、愁)读起来也是徐缓而悠长的。再看前四句中的“黄鹤”,竟重复出现了三次:“昔人已乘黄鹤立,此地空徐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这个双声问连续出现,造成一种新的节奏感,恰当地表现了团登黄鹤楼而产生的思古之幽情。

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以七言为主,间以三言,在整饬中求变化。“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句式的错落,节奏的变换,造成感情的高潮一个又一个地迭起。而频繁地换韵,又造成感情的曲折与回荡,的确是一首声情并茂的佳作。

第6篇: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语言美

音乐的教学过程是艺术的实践过程。教师的语言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音乐艺术的基础与核心。若在音乐中没有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乏味,失去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语言,正因为语言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而语言是健康人具有的本能,在诸多因素上与音乐相通。为更好的优化教学过程,两者必须有机的结合来。我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用语的合理使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要准确精炼

普通话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尤其要做到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教师字正腔圆的发音,不但会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规范准确的发音,为歌唱的咬字吐音打下扎实的基础。

音乐课有时间的限制,要把音乐知识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用语就必须准确精炼。要抓住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和创造。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习兴趣,到把他们带领到音乐的海洋之中,都应富于逻辑,引人入胜。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随意发挥的音乐课是难以具有吸引力的。因此,音乐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以概括性的语言、精炼的词汇作引导。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在课前就做好精心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备课时就要有组织课堂语言的准备,并选择最好的表达方式。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保持连贯统一,顺利实现音乐教学的环节转换,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效果。

二、生动形象

音乐中的很多知识,对于低年级段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师照本宣读,局只是为了上音乐课而上音乐课的话,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削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时,要力求做到删繁就简,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真正快速有效地帮助掌握语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那些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如:唱歌时气息的运用可以说:在清晨当你闻到花儿发出的清香时,你情不自禁地走近她并深深的呼吸时的那种享受的感觉。又如歌唱时的面部表情的讲解时:同学们你们打喷嚏时的动作就是最美的歌唱表情。如乐器:讲解竖笛,葫芦丝等吹奏乐器时的口风运用,可以让同学们回忆吹蜡烛时摇晃而不灭的感觉,那么他们在吹奏时就不会把一口气一下全部吹完,从而造成刺耳的怪音;或者手里拿着一张薄纸用气轻轻吹纸飘动时所运用得气息„„教师教学中的语言越形象、越生动,所列举的例子越贴切,学生就越容易理解,这比起一大堆枯燥的纯专业术语,要实用得多。但不代表不用专业术语只要做到适时而用因“才”而用即可。

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还能引发他们的想象、联想。如:在欣赏歌曲《野蜂飞舞》前,教师可以说:“在我们国家的端午节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人们组织了各种纪念活动。你看:现在正在进行划龙船比赛。瞧,选手们划得多带劲,一个个精神饱满,神采奕奕,江面上的几条龙船正你争我赶的向我们划来。”教师运用这样的描绘性语言,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引发了同学的联想还贯穿了一节节气知识。

三、优美韵律

高山流水、雅韵起伏。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正是因为有了节奏、节拍、曲调、速度、强弱等等音乐内容的完美结合,才富音乐迷人的艺术魅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是如此。美化音乐课的教学语言,可以提高音乐的审美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前提)。教师要注意让课堂语言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恰到好处地表达教学意图,

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如:过渡性的语言,可采用适中的音量、自如的语气、平稳的声调;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可放慢节奏,加强语气,有感情的讲述让学生理解及吸收;对富有激情的教学内容,可加快节奏,调整语言的力度,做到抑扬顿挫,感情变换,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韵律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把幼儿带入到音乐情境之中,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引起幼儿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及求知欲。

四、肢体语言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优美激情的声音之外,还应有与之配合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与接触而进行的感情交流,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运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行为意向的一种无声语言。它的特点之一是无声,特点之二是运动。看似无声的肢体语言却像情感的大力士,能深刻地表现很多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和小学生音乐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对小学音乐教育如何运用肢体语言进行了实践和探究,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运用肢体语言对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与发展音乐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的作用:

1、运用肢体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运用点头、拍手、晃身、唱歌、跳舞等肢体语言形式来学习音乐是一种有价值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在没有掌握言、咏、歌等多种方法时候,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就是他们运用最多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歌曲《歌声与微笑》时,我将孙悦演唱的《幸福快车》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首先是让学生听赏,学生先是被动感活泼的旋律,动人心弦,引人深思的唱词感染。我趁热打铁、随乐舞动,学生们从试听感官中接受到了我传递的信息,表现的跃跃欲试。在这个基础上我安排二遍听赏,让学生们跟唱并跟着我舞动,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孩子们的表情喜悦、放松,简单的律动让孩子们的身心走进了音乐,有了这个铺垫,我开始了《歌声与微笑》的歌曲教学,这节课出奇的顺利,学生们也从音乐中体味到什么是幸福,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怎样用歌声把内心的幸福和快乐通过歌声传递给别人。

2、运用肢体语言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力

如果说音乐课堂教学是一所房子,那肢体语言就好比是这所房子的一扇门,通过这扇门就可以了解房子的内部。肢体语言的创设不是单纯化为了表演而表演,它可以为音乐提供素材,进行感情的表现。如在鉴赏音乐时,首先,可以体验作品所含的情感,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例如:欢乐、悲伤、雄壮、愤怒、柔美等,因为肢体语言是情感的表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则可以用肢体语言带动学生的情绪变化。例如:在教唱二年级歌曲《春天来了》这首歌时,就可采用表情律动来让孩子们体验春天来了的活泼的情绪。孩子们唱歌总是不能一下子进入歌曲的情绪,老师便对孩子们说:人们高兴时有什么表情和动作?,孩子们又跳、又笑好不开心,老师紧接话题:那春天来了小朋友们高兴吗?,大家的回答当然是高兴!,老师说:那你们应该怎样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看到孩子们创新的肢体语言把歌曲的意境表现的贴切入微,老师继续深入,下面就该让我们带着这种高兴的情感来演唱歌曲《春天来了》,孩子们的歌声和伴奏带里的歌声一样的完美,收到的效果非常好。

3、运用肢体语言强化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音乐学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载体,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的同时,可以积极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与创新的关系是相互关系,相互促进的。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又以想象为基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运用肢体语言的途径,实施想象,创新教育,创设新氛围,让学生大胆表演。音乐之美在于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同样的乐曲,各人听来,所获得的音乐形象各不相同。所以学

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去动、去玩、去实践、去感悟音乐,同时培养肢体语言协调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和能力。例如: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所感受的音乐内容,既增强了学生的形象记忆,又能清晰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让其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律动中,从多个侧面感受音乐。学生要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创造性地表演,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而且锻炼了大胆、勇敢、活泼的性格,一改原来的音乐课堂拘谨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教学语言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就像美妙的音乐作品一样,会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和心灵的愉悦。它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情感,使语言美和音乐美达到完美的统一。综观现在的音乐教学,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们在教学观念、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也越来越体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原则。但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有的老师却不太重视,这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作为音乐教师,在花精力气研究教学的同时,一定别忘了对教学语言的研究、对各段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进行了解并寻找措施。若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在“教学语言”上多下功夫,那么,音乐教学就一定会更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从而使每位同学都善于乐形成终身学习、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第7篇:大 美 为 美诗词五首的整合教学

大 美 为 美

——《诗词五首》的整合教学

重庆外国语学校王 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五课《诗词五首》的内容为:曹操《观沧海》、王湾《次北固山下》、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辛弃疾《西江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直希望能够让零散的课文更成序列,希望零敲碎打式的语文教学更具有整体性,便尝试在相对独立的 单篇课文之间寻找着融合点。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课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诗词五首》。咱们先从最简单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学起。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读得流畅,读出感情。(生自由朗读、个人读、齐读,配合读,比较读,教师指导读,背读)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你觉得这幅插图画得好吗?说说你的意见。

生:总的来说画得不错,画面的整体感觉比较凌乱,曲线也用得比较多,可以表现出诗人心乱如麻的感受。

生:树干画得比较苍老,符合诗歌悲凉的气氛。

生: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大动了,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还从来没有人争论过呢!

生: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水流太湍急了,诗的节奏比较慢,水流得缓慢一些比较好。

生: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人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沧桑之感。 生: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果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就好了。 生: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很高很快乐,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该凝重。

生: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表现出来。

生: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感就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生: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很花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价值。

生: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漂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可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可能是景物都挤成了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整个画面的格局完全改变,把这幅拥挤的图画变成视野开阔一些的图画: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夕阳和远山真正地成为背景,让时空尽可能地大,以反衬出主人公的渺小和孤独。我觉得这样构图也是可以的。

师: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吴语寒同学和冉雪立同学的发言很有意思。同样是表现游子的羁旅之思,吴语寒同学认为插图作者的构思是正确的,狭小的拥挤的凌乱的构图正好可以表现诗歌的意境;而冉雪立同学的意见恰恰相反,他认为构图应该开阔些,用比较渺远的视觉效应来表现游子的孤单寂寞。老师认为,他们的评论都很有见解。这其实已经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审美的两种境界:小美和大美。比如下面这些写愁的诗句,凭你的直觉,你认为是小美,还是大美呢?

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生:小美。

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生:大美。

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小美。

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大美。

师:同样描写愁,同样都写得很美,你们判断小美和大美的标准是什么呢? 生:小美描绘的场景很小,大美描绘的场景很大。

师:当然这样表述还不是很准确。我们平时说情感的“小”是指情感是私人化的,没有直接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但“小情感”可以“大表达”,这个“大”,一指笔势张扬,气韵开阔,二指想象奇特,瑰丽雄伟。用“大美”来表现“小情”,往往会产生特别的审美效果。今天,对本课另外几首诗歌的学习,我们就主要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一下。现在请大家自由反复朗读,认真看注释,也可以翻看你们手上练习册上的一些辅导资料,弄清诗意,感受诗情,然后从“小我”和“大美”的角度来议一议这几首诗。(学生自读自学,和老师同学讨论) 师:好,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先从整体上谈谈。

生:我觉得这四首诗歌和《秋思》一样,写的都不是国家大事历史风云,写的都是比较私人化的生活和感受。曹操是刚刚统一北方、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的时候写下 《观沧海》这首诗的,抒发的是英雄的抱负。王湾写的其实也是一种游子情怀。白居易是春游之后赞美西湖的春天,辛弃疾写的是一次乡村之游。 师:说得好,从写作题材来看,和《秋思》一样,这四首诗都和国家民族没有直接关系,写的都是个人的生活,表达的是个人的“私感情”。请四个同学分别用一句比较凝练的话来表达你对诗人情感情绪的理解,比如马致远孤苦伶仃,梦落天涯———

生:曹操一腔抱负,壮志凌云。

生:王湾思念家乡,感怀时光匆匆。 生:白居易沉醉春色,乐不思返。 生:辛弃疾为丰收喝彩,情趣盎然。 师:哦,看来这些私人化的情感还是很不一样的,能各自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比如马致远是“愁”—— 生:曹操是“壮”。 生:王湾是“忧”。 生:白居易是“喜”。 生:辛弃疾也是“喜”。

生:辛弃疾用“惊喜”的“惊”比较好,是“路转溪头忽见”嘛。

师:这就对了。看来同学们是很聪明的,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基本能弄懂诗意诗情。那现在咱们回到主题上来,私人化的情感能用“大美”的方式来表达吗?哪首最好说? 生:《观沧海》是最典型的私人情感大画面。你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大的气派。

师:写到了日月银河了,当然是大。同学们注意,这是实写还是虚写?

生:虚写,是作者的想象。前面几句是实写,也很阔大啊!水是荡漾的水,山是挺立的山,树木百草是丰茂丛生的。 生:波浪不是小波浪,而是“洪波”,而且是涌动着的“洪波”,可见是巨浪而不是细浪。 生:“萧瑟”用在这里不合适吧,寒冷孤独的味道和前后文不相配。

师:问得好。大家查查字典,看看“萧瑟”的意思。 生:“萧瑟”有两个意思。这里的“萧瑟”不是冷落凄凉,而是指风吹树木的声音。 师:对了,我想起了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生: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对,你看,“萧瑟”更体现出了境界的阔大不是。

生:老师,我觉得不仅是描写,只是“沧海”这个词语就能感受到曹操是在以大画面展现大胸怀。

师:对,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曹操的这首诗是“歌以咏志”,虽是私人情怀,却无不体现一个“大” 字:大眼界—— 生:大追求! 生:大画面! 生:大手笔! 生:大胸怀!

师:关键是大胸怀!诗歌虽然只是抒发自己的一腔壮志,没有直接写到国家民族,但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硝烟弥漫的历史风云,感受到诗人主宰江山舍我其谁的气概。这就是英雄!每次读曹操的这首诗,都会让老师想起另一位时代英雄——毛泽东。大手笔才能绘出大英雄,请同学们朗读拓展材料上的这首散文诗。 诗人毛泽东 (任先青)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满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同学们,这就是大美,古人以大为美,今人同样以大为美。现在让我们用大声音大感情读出英雄的大胸怀大气概。 (生气壮山河地朗读《观沧海》) 师:“壮”和“大”的联系好像是很自然的,那“忧”和“大”呢?现在咱们说说王湾的“大”。同学们可以从比较《次北固山下》和《秋思》入手。

生:两首诗写的都是游子思乡,但一幅画面很明丽,一幅画面很苍凉。

生:一幅很明快,一幅给人的感觉很凝滞。

生:一幅很阳光,一幅很晦暗。

生:一幅感觉步履轻盈,一幅感觉步履蹒跚。 师:大家的感受和表达都很独特,“明快、阳光、轻盈”就是因为诗人在景物描写的时候从“大”入手,你发现了吗? 生:最“大”的是第

三、四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你看,宽阔的水面,浩荡的春风,很大。 师:这是空间的“大”。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写了白天和夜晚的更替,还有季节的交换,给人的感觉也很大。 师:可以说这是时间的大。

生:还有第一二句中的“青山”和“绿水”也会让人产生春光无限的美妙联想,境界也很阔大。

生: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 帆悬”的时候“行舟”,给人的感觉速度很快。 生:“归雁”和“老马”相比,也是轻盈的快速的。

师:对了,诗人写作对象的选择和场景的选择赋予了这首游子吟开阔豁达的忧思之美,这当然是一种大美。看来,哪怕是人类的灰色情绪,我们同样可以用“大”的方式来表达。因为“大美”,更容易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说《秋思》让我们感伤的话,那么《次北固山下》则让我们在感伤中会产生意气风发的更加珍爱生活珍爱岁月的豪情了。来,读出这忧和明朗交相辉映的感情。 (生动情朗读)

师:如果连最具私人化的“忧伤”都同样可以表达为“大”,那快乐和惊喜就更不用说了吧。现在大家再说说《钱塘湖春行》和《西江月》。 生:“水面初平云脚低”,诗人的视线拉得很远,观察的画面很开阔。 生:“最爱湖东行不足”,看来诗人走了很长很长的路,游览了很多景点,这次所见所闻很丰富。

师:哦,诗人看到的不是一幅图,而是一轴长卷。

生:诗人既抬头看“早莺新燕”,又低头看“没马蹄”的“浅草”,视角的变换也很丰富多彩。

生:我最喜欢“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这个“渐”写出了就是在西湖花儿开的繁盛程度也不一样,还暗暗地写出了诗人行踪的变化和心境的变化。 师:妙!心境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景色越来越美好,所以诗人的眼睛应接不暇,心情自然越来越兴奋越来越快乐。

生:我来做个总结。这幅长轴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春意盎然,绚丽缤纷。

师:这次游春,诗人的心情是明亮的,西湖的大气之美,让白居易的这首诗在细腻柔美之外也不乏大气。当我们把杭州西湖和扬州瘦西湖放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更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大美”和“小美”的区别。以后大家有机会一定去感受一下这不同的美。

《西江月》呢?这首词写的是丰收之乐,是不是也有“大”的特点呢,大家品品。 生:比较大气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最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稻香千里,蛙声一片,真让人心情舒畅。

师:蛙声一片,是不是很吵闹啊?这和《钱塘湖春行》中的鸟叫的声音一样吗?

生:不一样。白居易笔下的春天是热火朝天,而辛弃疾笔下的夏末是安静的,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可以看出来。这些声音都是陪衬。 师:这个叫:蝉噪——

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对,这种安静让人的心情不拥堵,让诗人的思维和情感处于一种宁静而又敏捷的状态,这也是“大”的一种表现。 师: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天外的星是七八点,山前的雨是两三点,都是很小的数目,为什么诗人不选择星星很多和雨很大的时候来写呢?

生:少就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觉啊! 生:前面是“蛙声一片”了,已经有点儿闹腾了,拥挤了,这个时候的星星少点儿,雨少点儿,给人的感觉是诗人的情绪更飘逸更悠闲。

师:有意思!从美学的角度来说,这叫“空白”,留白留得好,诗文中绘画的韵味儿才足。 生:我喜欢最后一句,“路转溪桥忽现”,让我想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这个句子结尾也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师:这叫言已尽而意无穷。诗里的故事结束了,读者想象中的故事又开始了,诗歌的境界因此而得到了无限的扩大和延伸。这也是一种大美,意蕴无穷的大美。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出沉醉,还要读出向往。来,我们把自己想象成白居易和辛弃疾,通过朗读去游西湖,玩乡村。 (生动情朗读)

师:同学们,学诗的角度有很多,今天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的这个角度比较新奇一些。文学之美是丰富多彩的,“小美”与“大美”的划分仅仅是其中一种比较形象的划分。“小美”有“小美”的精巧细腻迷人,“大美”有“大美”的磅礴壮阔动人。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而又激情洋溢的 民 族 ,所以,“小美”与“大美”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很多著名的篇章。你们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老师更希望在你们的笔下读到大胸怀,大气魄,大追求,所以老师才非常急切地想让你们意识到“大美”之美。“大美”在文学史上是绚烂辉煌的,我们随便举出同学们熟悉的诗句,其动人心魄的原因都来自诗人张扬的笔势和瑰丽的想象。 师:蜀道之难——— 生:难于上青天。 师:大漠孤烟直—— 生:长河落日圆。

师:接天莲叶无穷碧——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忽如一夜春风来—— 生: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千里冰封—— 生:万里雪飘。 师:读万卷书—— 生:行万里路。

师:老师今天念叨的“大美为美”四个字来自于当代散文大家余光中的一本著名散文集,它的名字就叫做《大美为美》。当代散文有“小品文”和“大品散文”之分,余光中则是大品散文的代表作家。余光中曾说过这样的话: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一位作家这样品评余光中的大品散文:他的想象是一架波音 747 巨型客机,需要又阔又长的跑道起飞,也需要浩瀚的空间来展示壮观的翔姿。这些精美的阐述让老师想起了天风海雨式的屈原,想起了驰骋于九天的庄子,想起了诡异奇崛的李贺,只有体悟了“大美”,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中华文学的灵魂深处。最后,让我们朗读几首典型的“大美”诗作,结束这堂语文课。 (学生齐读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李白《关山月》和谭嗣同《狱中题壁》诗) .

第8篇:散文的语言美

一、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二、散文语言特点

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散文的语言特点分析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看“字”

用词精炼准确、鲜明生动。

步骤:

1、哪些字用得好;

2、这些字的意义;

3、用这些字的作用 , 突出描写主体的——特点;

5、表情达意。

看“词”

看是否用了连绵词,双声,联绵词,叠韵,叠词

作用:突出描写主体的——特点

形成语言的音乐美(音节和谐)

看是否用了仿词、双关、

(二) 看“句子”

1. 从整句、散句的角度看 2. 从修辞的角度看

(三)看语言的风格 常见散文的语言风格:

豪迈雄奇、 沉郁顿挫、 本色平实、朴素无华、朴素自然、清新自然、清新隽永 清新明丽、 明白晓畅、 华美绚丽、婉约细腻、委婉含蓄、幽默俏皮 语含讥讽、 笔调婉约、 简练生动、生动形象„„

散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生动,要通过默读,朗诵,结合语境推敲字句,辨析词义,体会词语感情色彩等多种途径,反复体味其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对于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的充实和享受。

散文语言的朴实自然美

朴素自然美是指语言朴实无话,准确逼真,简洁流畅,清新绚丽,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光滑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在树叶上长吟的鸣蝉,才天上偿命的黄蜂。。。”

这些语句朴素无华,亲切感人,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当时印象的深刻核对当时的怀念,朴素的语言将作者的感情全部展现出来

散文语言含蓄美

此类语言含义丰富深刻,又富有哲理,细细品味,可得到极大启迪 巴金《灯》:“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是如此。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笑了。” 这几句话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用细腻的文笔含蓄深沉的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和思想

散文语言音乐美

朱自清《绿》中用叠词构句,如:“花花的声音”,“湿湿的黑边”,“微微的云”,“油油的绿意”等,有的用排比句“她松松地皱着”,“轻轻的摆弄着”,有字数参差错落的长短句“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这些语言节奏明快,音节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细细品味,能给人音乐美的享受

散文语言绘画美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体验,用那灵动的“丹青”妙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文章尽管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但我们仍然从中感受到了荷叶油油的绿意,荷花那像“明珠”“星星”一样的光泽,尤其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将月光的质感传神地表现出来。正是对光与色的敏感,使朱自清描绘出月下荷塘光影和谐、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的迷人画卷。致入微地观察体验,用那灵动的“丹青”妙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文章尽管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但我们仍然从中感受到了荷叶油油的绿意,荷花那像“明珠”“星星”一样的光泽,尤其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将月光的质感传神地表现出来。正是对光与色的敏感,使朱自清描绘出月下荷塘光影和谐、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的迷人画卷。

散文语言典雅美

典雅的散文语言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一是形象贴切的比喻。如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少女翩翩起舞那种婆娑婀娜的丰姿;含苞欲放的荷花,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月光如“流水”一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特点。

听觉形二是生动的拟人。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写出了叶子的浓密。

三是新鲜的通感。通感是感觉之间互相沟通、移用的修辞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将香气的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嗅觉),与远处高楼上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的歌声(听觉)进行感觉上的沟通转移,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有人说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这既道出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又道出了散文欣赏的特点,

理解散文时,应仔细品味语言,抓住关键字,慢慢品读,从中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第9篇:演讲语言的风格美

繁丰的美

繁丰,就是泼墨纵笔,不惜反复,话说得痛快尽致,意思表达得酣畅淋漓。其特点是句义复合意义缀合,即在一个语义段落中,围绕一个命题或中心思想,反复描述或说明,加重语气,深化主题。如孙泱的演讲辞《理解万岁》:

乘着创世纪的诺亚方舟,理解是那只窥探到大自然,衔回了橄榄枝的鸽子;

沿着千回百折的汨罗江,理解是屈原感叹社会而传唱于今的骚体长诗;

拨出高山流水的琴声,理解是蔡锷、小凤仙人生难得一知已的知音一曲。

反复的同义回环,渲染气氛,造就气势,强化节奏

,加深情感,使理解之歌响遏行云、荡气回肠

演讲语言的风格美

的相关参考:·专题演讲的准备

·如何作好工作事务演说

·“想清楚”与“讲清楚”

·标题拟制的方法

·演讲前的六大准备——预讲的准备

·演讲中常用的四种类比方式

·即兴讲话的基本技巧之四

·即兴讲话的基本技巧之五

演讲技巧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上一篇:教师备课笔记下一篇:廉政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