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的阅读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古诗词的阅读(共9篇)

小学古诗词的阅读 篇1

多重引领不断提升——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之我见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诗歌的教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对古诗词的吟诵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有益元素,还可以通过阅读古诗歌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并且有效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融入祖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步从内心培养起对文学的强烈兴趣和爱好。为了保证古诗歌教学能够达到上述目标,小学语文教育者要及时了解新时代对古诗歌的教学规定,结合古诗歌的特点,深入探索小学生学习诗歌的最优化的方法和合理的策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自己对这一教学活动的看法和观点。

一、引领同题比对,培养良好情操

中华民族所传承的文化是一个蕴藏了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一种长久时间形成的深厚文化积淀,其中包括着行为的基本准则,融人了中华民族的很多优良传统,也包含着对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视。。因此,开展古诗歌的教学工作,可以明显提升小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情操,规范好小学生的正常操行,并且为保证小学生人格的正确塑造提供了重要机会,对于小学生能力的发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示儿》这篇文章教学为例,可以在课前向学生讲述陆游的生平,让学生们了解这位南宋的爱国诗人的爱国情操和他报国无门的情感,体会到诗人“故土未复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怀。同时,利用课外时间介绍学生阅读林升的《题临安邸》和陆游的另一首诗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从而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对当时的统治者的揭露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爱国人士的情怀,从而在情感上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遭受侵略的痛苦,和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一定的共鸣,从而体会到陆游至死企盼光复故国的爱国情怀。(语文教学论文 )正是通过上述古诗词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古诗词的阅读教学和我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便于小学生更好地吸收到知识营养,更好地从母语艺术中接收优良民族传统的延续,使得学生从小就能在心田里耕种下茁壮的文化种子。

二、引领吟诵品味,体会诗歌之美

我国古代诗歌具有语言优美的特点,能够借助音韵,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一般来说,古诗词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满足平仄音韵的要求,体现出非常强烈的音乐美感,使阅读者感受到朗朗上口的音乐节奏。由此,在进行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时,教育者应当指导学生学会诵读的正确方式,从而让他们在诵读过程中能够更加直接地感悟到古诗词的伟大内蕴,从而能够得到超越字面含义的丰富的文学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充分得到美的享受。为此,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停顿和简单韵律的阶段,而是应当表达出诗句中的轻重缓急,从而体现出情感这一古诗的核心灵魂。举例来说,在诵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佳句时,可以将“流”字适当延伸,并在音量上渐读渐轻、渐轻渐远,使李白对孟浩然所寄托的依依惜别的心意得到突出;对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来说,在诵读时,整个句子都应当以既长且慢的语调读出,以便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轻松地进入“夜宿扁舟听夜钟”的落榜书生的心灵中去。除了提高自身诵读的技巧外,教者还可以恰当地采用配乐的方式来增加范读的感染力,这也能够对学生读诗的热情加以激发。需要注意的是,对配乐进行选择时,要符合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的需要,所以一般应以选择中国古曲为主,尽量少用或不用西方乐曲。

三、引领延伸拓展,增进文化积淀

在带领小学生进行古诗阅读之前,首先要求他们收集足够的各种诗句资料,以帮助学生能够“离地”理解教学内容。通过教学积累,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夯实,帮助他们不断增加领悟理解力。在每一首古诗阅读教学结束后,都应当采取“一带多”的方式实施链接阅读,如当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及孟郊的《游子吟》教学完毕后,可以询问学生,是否还想阅读一些更多的有关思乡或思念的诗句;或者在完成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教学后,引导学生读更多杜甫的诗作,并且带领他们思考和杜甫同时代的佳作,成功地完成拓展阅读的目的。当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学生的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就可带领他们突破教材限定的学习圈子,开展一系列的诗歌鉴赏教学活动。通过加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来保证他们自己可以领悟我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激起小学生在诗歌海洋中搏浪前行的动机。只有这样,才可以促使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对诗词的乐趣从内心焕发出来。

小学古诗词的阅读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应用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外, 还应指导他们学会运用多种方法阅读古诗词, 丰富诗词积累, 增强诗词的情感体验, 养成主动探索语文的学习习惯, 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自然也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比较阅读作为一种探究式的阅读形式, 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使阅读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目前, 文献中关于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较少, 希望本文可以弥补古诗词教学方法的研究空白。

一、比较阅读的内涵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 阅读教学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通过阅读批判等, 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有人尝试将比较法应用到阅读教学中, 由此产生了“比较阅读”。与传统的单篇古诗词教学相比, 比较阅读的运用不仅使诗词教学有了“量的增加”, 如从一篇诗词的学习拓展到多篇诗词, 从文本内部的阅读拓展到文本外部;还有了“质的提高”, 如准确地把握诗词特点, 系统地梳理诗词, 进行诗词间的迁移运用等。

二、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阅读方法, 诗歌作为一种以凝练的语言进行抒发情感的文学, 在选择阅读教学的方法时要考虑其文体特点、教学要求等。

新课标提出师生要充分发挥诗词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对诗词文本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解读, 但要避免对诗句进行过度或远离文本内容的分析;学生要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其次, 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古诗词教学策略, 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环境, 引导他们发现古诗词学习的乐趣,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熟练掌握诗词学习的方法。另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也要注重考察学生对诗词形象的感受和对诗词情感的体验, 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和积累, 或者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理解诗词。

三、比较阅读的应用研究

(一) 比较点的确定

比较阅读中最重要的是对比较点的选择, 准确的比较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帮助学生有效地阅读文本、感受文本。学生通过对文章进行比较得出本单元课文的共性, 这个共性可以是共同的思想主题, 共同的文章体裁, 共同的表达方式等。把共性拿出来做比较, 容易让学生深入体会人文主题, 让他们清晰地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 能够对文章结构、作者的语言风格进行对比, 并体会不同文章的表达方式。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通常会以体裁、题材、人物、结构、文章的写法等作为比较点。

(二) 比较阅读的方法应用

小学语文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领域就是阅读, 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用时、用心、用脑”最多的领域, 但是阅读带来的收益与教师花费的精力成反比。语文课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 不是为了学习阅读而学习阅读, 更不是为了语文考试的阅读成绩才去学习阅读。所以, 阅读方法的选择要避免功利性的目的。另外,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缺乏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的能力, 比较是“对事物的相同点和或不同点进行认识”, 比较阅读有助于小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 我们会采用求同和求异比较作为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求同比较:求同比较指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 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因此, 通过比较寻找相异事物的共同点, 可以使学生开拓思路, 探索规律, 更深刻地认识事物, 以及塔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求同比较的运用是在不同事物间进行, 所以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将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意象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寻找诗词的相同点。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编者所编排的《古诗两首》或《古诗词三首》的作者是不同的, 但主题相同, 教师可以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从古诗词的主题角度出发, 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对诗词进行比较, 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印象, 建立起诗词的联系, 可以起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求异比较: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 从而说明两个事物的不同, 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求异比较的应用较多, 如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 同一意象但不同的主题内容等, 通过求异比较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在现有古诗词教学和比较阅读的研究基础上, 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展开了对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以期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比较阅读, 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 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唐碧云.语文比较教学法简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2]张道明.基于古诗词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3 (35) .

[3]张育鹰.从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看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J].快乐阅读, 2013 (22) .

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 篇3

【关键词】:小学 古诗词 阅读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54-01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的情趣

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诗词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学习、背诵,用这些优秀诗篇打做人的底子,打文化的底子,底色亮丽,在人生旅途中将受用不尽。

例如杜甫的《望岳》,读到“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可结合该诗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立志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告诉学生“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深刻哲理,启发大家要奋发图强,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步入新境界。

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举不胜举。我们教学生学习古诗词,是在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练、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撒播做人的良种。我们要教出感情,教出气氛,学生从诗词中受到感染,受到启迪,往往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二、把握诗情画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灵动的,充满诗人的智慧和灵性,因此,教学生阅读诗歌,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教呆板了,就使它们丧失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教学古诗词时应整体把握,朗读吟诵,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步入诗境。

诗歌极具形象性,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储备,让他们展开想象。如教学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知领悟杜甫笔下春天的美景,可采用斯特劳斯的轻音乐《春天圆舞曲》为学生朗读配乐,鼓励他们在如诗如画的音乐的伴奏下诵讀,在阅读过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要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这生机盎然、风光旖旎的迷人画面,学生们对诗中景、诗中情从不同侧面、不同方位进行理解,展现了作者笔下和他们心中美好的春天。然后鼓励他们用美丽的色彩画出令人心驰神往的春景,之后我让他们讨论“全诗的景物描写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此时答案已水到渠成,学生们脱口而出:表达了作者欢快喜悦的心情和开阔的胸襟。

把握诗歌的形象,联系学生实际,启发学生读出画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画意,学生的想象创造意识就能得到发展。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导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在感知内容部分,配乐朗读《流浪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引起学生联想,让他们联想起远在异地的亲人和流浪天涯的羁旅之人没有什么两样,从而产生共鸣,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并启发学生讨论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学生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出结果:本诗表现了流落天涯的游子孤独、悲苦、凄凉的思乡之情,也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感悟在那时局艰难的战争年代,作者疾病缠身、身世坎坷的处境和苍凉萧瑟的感情。

三、把握诗歌内涵,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教师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对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认真加以体会、感悟,并与学生交流。如在教学李绅的《悯农》一诗时,针对一些同学浪费、攀比的行为,我结合诗中的语句,讲解了劳动人民创造财富的艰辛、艰难情景,两相映衬,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然后动员学生向全校发出了“节约从我做起”的倡议书,让“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观念扎根于学生的心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小结课文时,教师把握诗歌意境,因势利导,发表了简短的演讲:“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应该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永远敬重母亲,以此来报答神圣无私的母爱。”学生听后,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然后我向学生推介了一篇散文《悠悠寸草心》,并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给母亲洗一次脚”。通过反馈,学生心灵受到很大震动,家长反响强烈,并建议多开展此类有益的活动。

四、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积累语言,增添文化积淀

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学习诗词对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有帮助。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优美、形象,言简意赅,言简意深,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闹”字,一个“绿”字,境界全出,成为千古佳话。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而,诵读指导千万不能一个模式,学生是有个性的,每名学生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要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只要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情、诗中景、诗中人沟通;只要积极性高涨,可以读得慷慨激昂,可以读得委婉含蓄,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只要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

小学古诗词的阅读 篇4

小学各学期古诗背诵篇目 一年级上册(10首)

1、课文:《山村》(宋 邵雍)《画》(唐 王维)《静夜思》(唐 李白)

2、课后或语文园地: 《咏鹅》(唐 骆宾王)《画鸡》(明 唐寅)《悯农》(锄禾日当午)唐 李绅

3、增补:

《登鹳雀楼》(唐 王之焕)《古朗月行》(唐 李白)《梅花》(宋 王安石)《江南》(汉《乐府诗》)

一年级下册(10首)

1、课文:《春晓》唐 孟浩然《村居》 清 高 鼎 《所见》 清 袁 枚 《小池》 南宋 杨万里

2、增补: 《长歌行》(节录)汉《乐府诗》《悯农》(春种一粒粟)唐 李绅 《春夜喜雨》 唐 杜 甫《鸟》 唐 白居易

《华山》 宋 寇准《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阅读书目

一年级上册

《我有友情要出租》(台湾)方素珍 《神奇校车——海底探险》 《晚安,小月亮》(英国)安德烈.德翰 《树真好》 贾尼思.梅.伍德里 一年级下册

《小猪唏哩呼噜》孙幼军 《调皮的日子》秦文君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王一梅 《新十万个为什么》

小学各学期古诗背诵篇目及大量阅读书目

小学各学期古诗背诵篇目 二年级上册(15首)

1、课文:

《赠刘景文》(宋苏轼)《山行》(唐杜牧)《回乡偶书》(唐贺知章)《赠汪伦》(唐李白)

2、增补:

《夜宿山寺》(唐李白(全文))《山中》(唐王勃)《山间问答》(唐李白)

《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唐贺知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鹿柴》(唐王维)《风》(唐李峤)《送兄》(唐七岁女童)《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田园乐》(唐王维)《井梧吟》(唐薛郧)

二年级下册(15首)

1、课文:

《草》(唐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望庐山瀑布》(唐李白)《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唐杜甫)

2、增补: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塞下曲》(唐卢纶)《江雪》(唐柳宗元)《乐游原》(唐李商隐)《凉州词》(唐王翰)《出塞》(唐王昌龄)《绝句》(迟日江山丽)(唐杜甫)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惊雪》(唐陆畅)《元日》(宋王安石)《题诗后》(唐贾岛)

阅读书目 上册

《安徒生童话》《笨狼的故事》《长袜子皮皮》《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下册

《格林童话故事全集》《木偶奇遇记》《中国寓言故事精选》《乌丢丢的奇遇》

小学各学期古诗背诵篇目及大量阅读书目

三年级上册(20首)

1、课文: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望天门山》(唐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2、课后或语文园地: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全文))《山居秋暝》(唐王维)《绝句》(江碧鸟逾白)(唐杜甫)《江南春》(唐杜牧)《游山西村》(宋陆游)《庆申正月游齐安》(宋王安石)

3、增补:

《渔歌子》(唐张志和)《赠花卿》(唐杜甫)《竹里馆》(唐王维)《示儿》(宋陆游)《敕勒歌》(北朝民歌)《秋夕》(唐杜牧)《枫桥夜泊》(唐张继)《滁州西涧》(唐韦应物)《别董大》(唐高适)《墨梅》(元王冕)

三年级下册(20首)

1、课文:

《咏柳》(唐贺知章)《春日》(宋朱熹)《乞巧》(唐林杰)《嫦娥》(唐李商隐)

2、课后或语文园地: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雨过山村》(唐王建)《曲江二首》(朝回日日典春衣)(唐杜甫)《破阵子》(北宋晏殊)《游子吟》(唐孟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3、增补:

《春日》(宋秦观)《观书有感》(宋朱熹)《石灰吟》(明于谦)《采桑子》(宋辛弃疾)《清明》(唐杜牧)《明日歌》(清钱鹤滩)《寒食》(唐韩翃)《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阅读书目

上册 《小飞侠彼得潘》《绿野仙踪》《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格列佛游记》 下册 《夏洛的网》《皮皮鲁和幻影号》《樱桃沟的春天》《窗边的小豆豆》

小学各学期古诗背诵篇目及大量阅读书目

四年级上册(20首)

1、课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游山西村》(宋陆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2、课后或语文园地:《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3、增补:《月夜忆舍弟》(唐杜甫)《西江月》(南宋辛弃疾)《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过零丁洋》(宋文天祥)《题临安邸》(宋林升)《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兰溪棹歌》(唐戴叔伦)《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桃花溪》(唐张旭)《春日偶成》(宋程颢)《池上》(唐白居易)《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七步诗》(魏曹植)《秋浦歌》(其十四)(唐李白)四年级下册(20首)

1、课文: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望洞庭》(唐刘禹锡)《忆江南》(唐白居易)《乡村四月》(宋翁卷)《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宋范成大)

2、课后或语文园地

《使至塞上》(唐王维)《将至桐城》(清王士禛)《登快阁》(宋黄庭坚)《鸟鸣涧》(唐王维)《鹧鸪天•送人》(宋辛弃疾)《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饮酒》(结庐在人境)(晋陶渊明)《题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约客》(宋赵师秀)《社日》(唐王驾)《村夜》(唐白居易)

3、增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凉州词》(唐王之涣)

阅读书目

上册:《霹雳贝贝》《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国古代神话.》《上下五千年》 下册:《草房子》《古堡里的月亮公主》《爱的教育》《史记经典故事》

小学各学期古诗背诵篇目及大量阅读书目

五年级上册(20首)

1、课文:《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秋思》(唐 张籍)《长相思》(清 纳兰性德)

2、课后或语文园地:《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 杜甫)《劝学》(唐 颜真卿)

《西江夜行》(唐 张九龄)《梦李白•其二》(唐 杜甫)《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随园诗话》(清 袁枚)《长安春望》(唐 卢纶《鹧鸪天》(宋 刘著)《座右铭》(唐 陈子昂)《灞上秋居》(唐 马戴)

3、增补:《房兵曹胡马》(唐杜甫)《马诗》(唐李贺)《过分水岭》(唐温庭筠)《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唐刘禹锡)《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冬景》(宋苏轼)《题秋江独钓图》(清王士禛)

五年级下册(20首)

1、课文:《牧童》(唐 吕岩)《舟过安仁》(宋 杨万里)《清平乐•村居》(宋 辛弃疾)

2、课后或语文园地:《浪淘沙》(唐 刘禹锡)《满江红》(宋 岳飞)《偶成》(宋 朱熹)

3、增补:《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如梦令》(宋 李清照)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清 龚自真)

《竹石》(清 郑板桥)《乌衣巷》(唐 刘禹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江南逢李龟年》(唐 杜甫)《夏日绝句》(宋 李清照)《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唐 王昌龄)《朝天子•咏喇叭》(明 王磐)《卜算子•咏梅》(宋 陆游)

阅读书目

关于元旦的经典古诗词阅读 篇5

熙朝政化谨三元,有事郊南典礼全。嗣圣万年初见帝,小臣十起夜瞻天。想回玉略红云晓,更揭金鸡暖雨前。但愿庆成天下福,赋诗岂必从甘泉。

2.《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近现代·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3.《元旦阻雨》宋朝·谢枋得

莫道新年贺客迟,晴天暖日却相期。春风只被多情苦,红嫩青新总要诗。

4.《二十二年元旦》近现代·鲁迅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春灭下民。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5.《甲午元旦题曾农髯丈所画齐眉绥福红梅图》近现代·陈寅恪

花枝含笑画犹存,偕老浑忘岁月奔。红烛高烧人并照,绿云低覆镜回温。新妆几换孤山面,浅笔终留倩女魂。

6.《壬午元旦对盆花感赋》近现代·陈寅恪

寂寞盆花也自开,移根犹忆手亲栽。云昏雾湿春仍好,金蹶元兴梦未回。乞米至今馀断帖,埋名从古是奇才。

7.《醉桃源·元日》宋朝·吴文英

五更枥马静无声。邻鸡犹怕惊。日华平晓弄春明。暮寒愁翳生。新岁梦,去年情。残宵半酒醒。春风无定落梅轻。断鸿长短亭。

8.《新春》宋朝·陆游

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日阴。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

9.《乙酉元旦》近现代·钱钟书

倍还春色渺无凭,乱里偏惊易岁勤。一世老添非我独,百端忧集有谁分。焦芽心境参摩诘,枯树生机感仲文。豪气聊留供自暖,吴箫燕筑...

10.《临江仙·其一·元旦》明朝·俞彦

孟浩然的代表古诗词阅读 篇6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1、《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2、《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3、《江上别流人》

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4、《宴包二融宅》

闲居枕清洛,左右接大野。

门庭无杂宾,车辙多长者。

是时方盛夏,风物自潇洒。

五日休沐归,相携竹林下。

开襟成欢趣,对酒不能罢。

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

1、《与王昌龄宴王道士房》

归来卧青山,常梦游清都。

漆园有傲吏,惠好在招呼。

书幌神仙箓,画屏山海图。

酌霞复对此,宛似入蓬壶。

2、《襄阳公宅饮》

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

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草。

谈笑光六义,*明三倒。

座非陈子惊,门还魏公扫。

荣辱应无间,欢娱当共保。

3、《寻香山湛上人》

朝游访名山,山远在空翠。

氛氲亘百里,日入行始至。

杖策寻故人,解鞭暂停骑。

石门殊豁险,篁径转森邃。

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

平生慕真隐,累日探奇异。

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

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

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

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

4、《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

谓予独迷方,逢子亦在野。

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

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

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

云簇兴座隅,天空落阶下。

上人亦何闻,尘念都已舍。

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

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

小学古诗词的阅读 篇7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渐晓其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时,学生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逐步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升华情思,于反复吟咏诵读中让古人的言语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学生藉此完成一次次对传统经典的内化和积淀。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诵读能让学生不断感受美的内涵,享受美的体验,启发美的追求。

一、抑扬顿挫———韵律美

古诗文中,无论是句式整齐还是长短相间,无论是节奏鲜明还是婉转回环,无论是双声叠韵还是平仄押韵,都是诗文韵律之美的一种表现。古诗词,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抑扬顿挫,铿锵婉转,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感受到悦耳流畅的音韵美,自然和谐的节奏美。在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诵读来体悟诗文的声调之美、节奏之美、音律之美。

在诗文教学之前,充分地让学生自读感知,是诗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面“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等诗歌,较浅显易懂,只要识字的孩子都能读懂。详尽的文字理解已没必要,作主题分析也是多余,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多读:范读、齐读、个别读、配乐读、拍手踏步唱读等。《咏鹅》诗中“鹅,鹅,鹅”三字开篇,发音洪亮一路上扬,一字一顿而又同音相连,孩子们读得像亲切的呼唤,又挺着胸脯宛如小诗人般高兴和自豪。而诗中的平仄相对抑扬顿挫更让孩子们欲踏歌而行,古诗文的韵律之美已如一颗小小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在执教《伯牙绝弦》一课时,我有意先找一位同学试读,这位同学也能准确地读完全文,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表示刚才那位同学尚有诸多“不足”。于是其他同学又纷纷按自己的方式给大家朗读,“停顿、节奏、轻重缓急、一唱三叹”等韵律之妙被一一明确,文章沛然的感情也在铿锵而又低回的韵律里呼之欲出。

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诵读,把尘封已久的文字化为鲜活的声音和气息。可以说这已打破了阅读古诗文的第一层障壁,孩子们自然会觉得古诗文并不“古”(古老、古涩)。同时我们在诵读中也撷取了古诗文语言的第一层美———韵律美。

二、生动活泼———情境美

宋代文人张舜民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古诗文里的“画”,其实是诗文中的形象(景物、人物等)及其所构筑的想象空间、场景。古诗文言简意赅,只言片语往往也能“大有深意”,阅读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诵读,体会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或是场景,走入作者苦心经营的情境。

古诗文朗读,就是把无声的古诗文转换为有声的“情景”的过程。我要求学生朗读古诗文时要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在朗读中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深入体味作品的韵味和意境之美。

教学张籍的《秋思》一诗,学生读到“又开封”时干巴巴的———就是把信封又打开了呗。于是我抓住这个富有代表性的动作情景,引领学生充分体会,反复诵读。一系列设问:为什么开封?开封后诗人做了什么?想象一下,诗人又想说些什么话呢?学生不由得设身处地走入诗中,说说写写演演,俨然变成了诗人本身。再次诵读,便能把一个“又”字读得千回百转,把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的乡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不但读出了感情,更想立刻记诵于心:古人微言大义令他们啧啧称赞。

五年级下学期的《杨氏之子》,杨氏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对这样妙趣横生的文章,我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把它变成生活中有趣的会客场景。当学生对杨氏子“否定回答”的妙处还未完全领略时(这确实是个难点),我又让他们原文对话———译成现代汉语对话———戴头饰表演原文对话,学生便从语气与情感渐渐到位的朗读对话中体会出了杨氏子的机智与聪慧。

入情入境的诵读,让孩子们捕捉到诗文中意蕴丰富的画面,走进了鲜活真实的场景,也才能有根植于心的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真善美的表达便也“既能意会又可言传”,学生也感染到一种触手可及可融于心的美。

三、理至情极———情思美

古诗文语言精练优美,饱含丰富的意蕴和动人的意境。但是,古诗文与现代小学生的生活及认知距离较远,其在词句内涵、语法表达、平仄修辞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与现代汉语的差距与隔阂,这也是小学生阅读古诗文的首要障碍。而如果仅仅抓住字词句来分析或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读背背写写便会走入古诗文教学的两大困境———生硬的肢解与囫囵的食古不化,便也不会很好地实现“积累语言,陶冶情趣,文化渐染,塑造人格”的教学目标。

人们常说“诗言志”“诗言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古诗文之所以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恰恰是因其所昭示的至理或真情吧!古诗文的情思之美自然是学生们理当发现、揣摩、融汇而至贯注身心的。古诗文是洋溢着心灵律动的情感载体,乡情、友情、亲情、爱国情、逸致闲情等是古人反复吟咏的主题,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以情感点燃情感,实现文本、教师、学生间的情感共振与共鸣,让经典的语言和文化带上温情融入学生的血脉甚至歌哭。这份系于古人的情思仍然要心相印口相传———诵读之!

学习《伯牙绝弦》一课时,学生起初很难理解伯牙钟子期之间至死不渝的情谊,更无法企及其千古高标的文化价值。在学生充分自读,读准读通读得字正腔圆后,我抓住“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反复诵读。尤其让学生结合高山流水的曲子和图片,加以想象后,充分体会“峨峨”“洋洋”的宏伟大观,便知伯牙琴曲之妙,两个“善哉”于胸中勃发而出。自己读、同桌对读、闭目想象读、师生配合读,记得两个“善哉”读了不下五遍,伯牙曲之精妙,子期知遇之喜,全在这朗朗诵读声中。同学们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遇知音”的生命喜悦里。

有了前面情感的蓄势,学生再读到已化为一抔黄土的子期时,自然悲痛万分,唏嘘不已。知音不再的大悲痛也被孩子们读得低沉哀婉,痛彻心扉。这样的读,既是孩子们对诗文情思的揣度,也是一次融入自我生命体验的再创造。

2011版《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并强化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优秀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而最重要的方法便是引导学生诵读。愿孩子们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的美,捕捉意境的美,体验情感的美,不断丰厚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丰盈自己的心智与生命。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朗朗上口文质兼美的佳作,语言精练优美,饱含丰富的意蕴和动人的意境。古诗文教学,学生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逐步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升华情思,于反复吟咏诵读中让古人的言语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感受韵律美、情景美、情思美,藉此完成一次次对传统经典的内化和积淀。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诵读,韵律美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

小学古诗词的阅读 篇8

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日益显现三大难题:一是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二是学生作业太多,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是每个班级都有大量的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因此,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势在必行。

“研学后教”是基于近年来国内课堂改革的多种成功模式的合理内核,结合番禺区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出的。自区从2012年3月启动课堂教学课改后,在理论学习《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等上层指导性的文件精神中,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以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进行形式多样化的培训模式。

我校打算通过几个课例研究“对比阅读后教策略”的使用方法与过程,研究本策略使用的效果:

通过“对比阅读后教策略”,从外在语言走向内在语言。通读全文,开放学习空间,置悬念,教师自身要积极参与到与诗歌文本的对话中去,用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道德判断、审美情趣,对诗歌文本进行具有个性化的解读,用自己的慧眼找到诗歌文本中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激发学生对诗歌文本深入探索的兴趣。学习的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新动向。在古诗词“对比阅读”后教策略中对意象相同,感情不同的古诗进行教学设计,如在设计贺知章的《咏柳》这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让学生通过质疑,找出本首诗的中心句,紧紧抓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诗,着重表现柳的形象美,巧妙地过渡到了本課的教学内容上来,引导语言、情境语言、评价语言等方面所表现出诗歌内容意识。而在设计曾巩的《咏柳》时,则让学生找出“倚”“狂”等词,表现作者的愤怒、嘲讽、憎恶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外在语言提供一条通道,引导学生走向作者的内在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情绪与经历背景等,实现外在语言走向内在语言的策略运用。

通过“对比阅读后教策略”,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景,丰富学生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锻炼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在古诗词“对比阅读”后教策略中对景物不同,感情不同,手法相同的案例设计,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诗歌的特点,通过“沉醉”这个词,把文中有关诗人感受的描写找出来,并用短语加以概括进行研读,最后找出诗中最有表现力的字、词并加以品读赏析,学生在阵阵读书声中感受到了词人泛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而在设计《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时,让学生积极去搜集诗歌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介绍,感受此词的语浅意深,孤寂凄凉之无穷意韵,让学生将诗歌文本视为了解作者并与之对话的渠道,要求学生在学的过程深入作者的内心,使学生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同一位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显现如此大的差别,引导学生去探究背后的历史,回到文本的事件,穿越时间与空间,实现与作者心灵对话。

“对比阅读”后教策略是实现学生发现文本深层意义和学生自我探究发展的双重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发掘或提出某些新见解、新意义、新答案、新思路、新思想,从而能超越作者和读物,形成自觉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

从理论层面看:“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和学情、学法的基础上,编写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钻研知识和探求方法,提升能力。“后教”主要是在通过交流展示自学成果,生生互教,针对学生存留的困惑与发现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讲到实处,点到关键,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质量。“把时间还给学生,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还授人以欲。”

从实践层面看:以横向纵向延伸文本为工具,扩宽学生理解视野,主体的独立自主参与,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一方面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享受审美乐趣。

我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前后测验,数据证明对比阅读后教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学习兴趣也明显提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在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疑惑和不足:

存在问题与不足:

(1)部分教师对“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还是较模糊,思想观念跟不上。

(2)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研究和实践不够深入,部分“研学案”的编写仍需改进,“后教策略”的建设规范不足,评价要素有待健全,规范,要坚持系统地开展。

(3)学生的独立预习、思考方面的习惯仍需加强,课堂表达、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改进策略、后续成果表达形式:

(1)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研学后教”主题活动,展示“研学后教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阶段性成果,交流“研学后教”的实践经验;

(2)配合番禺区教育局,南村镇教育指导中心,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校内课题研究交流展示现场会,发挥课题成果的推广作用。

(3)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背景及目标,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活动及成果,研究结论及观点,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设想。

(4)撰写校本课程:《研学后教“对比阅读”导学案汇编》(诗歌教学设计篇、活动案例篇、教育叙事篇)。

(5)全校内开展“一周一思”研学后教研讨活动,促进老师、学生全面学习与进步。

小学古诗词的阅读 篇9

娄塘中学 陆昀

叶燮在《原诗内篇》中说:“原夫作诗者之肇端而有事乎此也,必先有所能以兴起其意,而后措诸辞、属为句、敷之而成章。当其有所触而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而有,随在取之于心。出而为情、为景、为事。”可见形象思维是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主要思维活动,是他们认识与反映现实生活的形象化的思维活动。

那么我们欣赏古诗词作品时可以通过探寻作者形象化的思维活动过程,即把握作者的联想、想象来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深刻感受作品的意蕴、作者的情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训练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关键是激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即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形象魅力,善于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深厚意蕴,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把文字“还原”为头脑中表象的能力,读书入境,这样在领悟古诗词艺术魅力的同时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一、联想能力的训练

所谓联想是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当前感知的事物而回想或推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认识活动过程。古诗词是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包含大量的联想。而联想既不受时间的限制,又不受空间的限制。从时间上说,可以“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臾”;从空间上说,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抚四海于一瞬”。作家艺术家在感受客观外物之后,只有经过一个“收视反听”、“寂然凝虑”的联想和创作过程,才能达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那么,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时,可以顺着作者的思维方向去联想,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意境和神韵,同时训练学生的联想的能力。

1、相关联想,加深理解

相关联想是指相邻相关的事物因时间或空间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通过相关联想的训练,能巩固学生已有表象和知识的积累,并运用积累的表象和知识来进一步理解新的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如: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可调动学生已有的表象积累通过空间上的联想用语言来描摹奔腾的大江、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这样一幅壮丽的祖国山川图画。下阕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了三国时那个雄姿英发、潇洒从容、洋溢着青春活力、迸射着智慧之光的少年英雄周瑜。在追慕古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时,继而联想到自己“空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才能和抱负,然而“世路无穷,劳生有限”,未老先衰,一事无成,不禁忧愤中生,叹人生如梦,借酒浇愁。学生在阅读鉴赏作品时,跟随作者的思绪,可以走进作者的心灵,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无限激情,也可了解作者虽满怀理想和壮志,可政治上的失意和现实的无奈令他消极的情绪。

2、相似联想,异中求同

相似联想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和它性质或动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古诗词创作的手法、表达的情感、形成的风格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运用相似联想,在同类作品的比较阅读中理解、掌握古典诗词的创作规律和鉴赏方法。

同一内容或情感运用相同或相似表现手法的古诗词作品比比皆是,我们往往可以由此及彼,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末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此句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方法联想到冯延巳的词句“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几首词都表现了“愁”情,都采用了问答句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然而又不尽相同:李词用一江春水喻愁之绵长不尽;冯词的愁多得望不到边;贺词则用了博喻写得愁满地满城满天都是。

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用比喻和通感的手法来写乐声,“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泉流”声等表现琵琶声高低起伏、摇曳多姿,使得难以体味的乐声变得真实可感。这可联想到白朴的《驻马听·吹》,作品巧妙利用通感的作用,以“霜天”、“沙漠”、“梅花”、“白雪”、“中夜”、“明月”等一幅幅鲜明、生动的视觉画面来表现笛声所传达的一种空旷、高远、静谧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两者又有区别:前者用比喻和通感,而后者用通感、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前者写琵琶声,后者写笛音。

古诗词中有许多风格相似的作品,在学习时,可以互相联系起来。如: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联系他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也可联想到陆游的《谢池春》、《诉衷情》,这几首词均写词人“当年”“壮岁”时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的冲天豪气,又表达了眼前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年华消逝,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叹。

同类作品的比照,可以加深理解,而相似主题但不同形式的作品间的联想,能在加深理解作品主旨的同时拓展思维。如学习《孔雀东南飞》,由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故事,可联想到类似的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也可以联想到曹雪芹《红楼梦》中塑造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可以联想到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的爱情故事,如司马相如和蔡文姬、范蠡与西施、唐明王与扬贵妃、陆游与唐婉等等。由焦仲卿刘兰芝徇情后魂化鸳鸯鸟,可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魂变双飞蝶,也可以联想到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等等思想情感相似的作品。

3、对比联想,鉴别吸收

对比联想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具有相反或相对特点的事物的联想。

相同题材不同立意作品的比照,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如对历史人物项羽的认识,不同时期的人迥然不同:《史记·项羽本纪》的作者司马迁极力颂扬项羽的英雄气魄和行为,但也辩正地分析了由于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杜牧的《题乌江亭》认为项羽如能忍辱负重,再回江东招兵买马,东山再起尚未可知,惜叹之意溢于言表。在政治家王安石(《乌江亭》)眼里,理智战胜了情感,客观地指出了项羽已军民离心,败势难回。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咏项羽》中的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全诗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同一意象相反立意作品的比照中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品中情与景的关系:是因景生情还是由情设景。如:宋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同以梅为吟咏对象,但表达的情感却截然相反,前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因景生情,以在凄风苦雨的寒冬黄昏中寂寞孤独开放着的梅花,表现了词人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坚持理想、矢志不移的高尚品质;后者“等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因情设景,颂扬了梅报春有功却不自傲的精神风貌。

相反风格作品的比照,让学生在品评作品时,密切联系作家的生活遭际,体会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作者独特的创作性格和以此形成的创作风格,从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如李白浪漫主义诗风与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比照。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的《登岳阳楼》这两首诗,都是战乱时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景物和诗人当时的心态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具体的物象,没有抽象的概念。但是这两位伟大诗人所取的镜头却不同,色彩也迥异。李白那首诗,是在流放途中忽然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与朋友登上此楼而写的。当时心情欢畅,故把眼前的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亨着欢乐和喜悦,抒发了潇洒豁达的豪情逸兴,作品体现了诗人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杜甫那首诗,是在经历了战乱漂泊、身世沉浮之后,迟暮之年,登上岳阳楼而写的。所以他首先以洞庭湖的宽阔雄伟来衬托诗人的孤寂和悲凉,继之以当时自己形象的特写镜头,抒发怀才不遇、昔日抱负成泡影的孤独悲凉心境和对战乱的哀愁。作品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运用联想这一思维方式,就如帮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任思绪飞扬,让思路宽畅,徜徉于文学艺术殿堂中的学生们的思想就会闪烁出智慧之光。

二、想象能力的训练

所谓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们的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智力品质。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中最宝贵的品质。美学大家康德说“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想象力越丰富活跃,所受的限制越小,对生活的理解就越深刻,情感体验就越强烈,审美体验就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大。

想象包括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依据新颖性和独创性上的差异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而发展形象思维主要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根据图样、图形、符号记录等的示意,而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是自觉的,有时还要作出一定努力的想象,所以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教材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再造想象占据突出的地位,学生正是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并根据作者的提示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再造新的形象,所以阅读的过程也是读者想象再造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个人爱好、个性和生活积累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再造想象实现了文本阅读的还原性和多样性,这种能力的培养可贯彻在整个古诗词阅读训练中。

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指导、启发学生通过对关键字、词、句的揣摩,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造想象性的描摹,使平实的文字显现丰富的内蕴,简单的场景变为鲜活的画面。从而把握作者描绘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1)、情境想象

情境性想象,是指根据学生生活、思想的实际以及教学的目标,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景和氛围,留有景物或人物的许多空白点,为学生创设能够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即教师利用作品中概括性的词句,用生动的、富有感情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使作品中的情境、人物在学生头脑中清晰起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对作品有真正的领悟。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独自饮酒,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事,然而通过对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等富有奇特想象的诗句描摹解读,使学生明白了诗人是用与月共醉的“热闹”把心中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

2)、扩展性想象

这是学生根据古诗词内容,通过基本的想象,借助各种描写手段,去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丰满,景物鲜明生动。

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内涵丰富,意境开阔,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它所展示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具体描绘。在扩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的背景及作品反映的思想情感,这也就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进而提高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延伸性想象

这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想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假想条件,合理推测在此条件下的发展趋向,这种训练,可以充分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

如在学完《梦游天姥吟留别》后,让学生设想李白梦醒以后的归隐生活,学生想象的创造性就会在各抒已见的过程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对作品形象内涵的理解也随之深入。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其形象特点是新颖、独创、奇特。古诗词教学中创造想象的培养,是对作品理解的延伸和深化。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多篇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作品,如《赤壁之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学生已积累了大量有关的材料,具有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学生创作出了具有新思想的优秀作品。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训。

古诗词阅读教学中通过以上这样三步的不断训练,能让学生把积累材料的这种感性认识逐渐转化为品评鉴赏这种理性认识,基本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上一篇:县委常委会在县委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下一篇:“红领巾小主人”主题队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