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课堂奇迹读后感

2023-05-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课堂奇迹读后感

《中国课堂的奇迹》读后感

通过阅读李金池校长主编的《中国课堂的奇迹》一书,我受益匪浅。 上个世纪90年代,李金池校长还在衡水中学做校长的时候,就开始了课堂改革的探索,当时提出,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新性;让学生会学、乐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是一致的。

2010年他出任石家庄精英中学的校长,提出了“激情教育、高效课堂、精细管理”三箭齐发的办学理念,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诱思探究教学论作为理论依托,创造性地推出高效“6+1”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使学校很快实现了逆势崛起。这一课堂模式体用上海(育才中学四环节)、头取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臂采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讨论和展示)、脑借陕西(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源在衡水(根源在衡水中学)、魂在精中(灵魂、创新合成在精英中学)。它决不是各类教学模式的简单的拼盘,而是量体裁衣。高效“6+1”课堂,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高效“6+1”模式中的“6”,在课堂中进行,包括“导”、“思”、“议”、“展”、“评”、“检”6个环节;第二部分是高效“6+1”模式中的“1”,谓之“用”,在课后的自习中进行。简而言之,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流程都需要七个环节,即“导”、“思”、“议”、“展”、“评”、“检”、“用”。高效“6+1”课堂改革,颠覆了传统的课堂秩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无疑是新奇且充满挑战的。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如合作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质疑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地“研”;教师耳提面命地“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地“学”。今后在课堂中我也要借鉴此类做法,结合自班学生情况,争取达到高效的课堂。

高效“6+1”课堂的构建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认为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外,还要做一个有心人。

首先要有耐心。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班级授课无法保证每个孩子高效的掌握该堂课的知识。也就是说,当我们尽心尽力的讲完一堂课,总会有部分同学一知半解。当我们埋怨学生的时候,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请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金子,只是有时你要用耐心和智慧拂去表面的灰尘。

其次要有宽容之心。宽容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够化解许多矛盾。学生正处于成长和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思想活跃,敢想敢做是其最大特点,出现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如果教师一味按照所谓的规则条例来衡量和约束学生,势必给学生创造力的开发造成客观上的阻滞甚至扼杀。宽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在错误中不断成长。

要有进取之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实乃大忌。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厚,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教育人常说得一句话,叫做“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自己则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他们最需要的“营养”。

而这一切得以顺利实行的根本,在于一个“爱”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爱。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学生是稚嫩的,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学生是单纯的,多给他们一些引导;学生是活泼的,多给他们一些包容;有了这些养料,学生的心田开出一朵朵积极向上的花朵。高中阶段的孩子能够敏感的感受到教师的爱和鼓励,然后因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上这门课,从而激励自己脚踏实地的学习,学习成绩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也增强,工作也更加投入。由此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爱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个被遗忘的角落,用一双温暖的手去抚慰那些不被注意的心灵。

我认为,作为教师,最大的本领不是你知识如何渊博,不在于你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应该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挑战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把激情当作一种生命应有的姿态。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更享受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谨记师范生最熟悉的那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同时也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走好今后的人生路,成长为完整的人,大写的人。

第2篇:读《中国课堂的奇迹》有感

读<<中国课堂的奇迹>>有感

今年暑假,有幸学习了李金池的《中国课堂的奇迹》一书,让我受益匪浅。李校长提出的高效“6+1”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即将原来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舞台还给学生,充分让学生自主发挥,碰撞出更多彩的火花,更能形成思维的创新,展示学生的自我风采。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高效。是因为它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精炼简洁的“导”

熟话说:一场好的晚会,除了精美的节目,优秀的主持之外,串台词应该说功不可没。它不但让一台晚会高潮迭起,更让整台晚会节目有机的融为一体。而高效“6+1”课堂环节上的时间限制,要求我们必须精炼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设计情境,抓住学生的心,让孩子们很快的进入一个知识的海洋入口。

二、提纲挈领下的“思”

众所周知,学而不思则罔。李校长退出的“课堂学习提纲”这一教学策略,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花足功夫专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将教材有机整合,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设计,引领学生快乐学习。这一策略,具有明确的指令信息和详细的指导方法,所以学生拿到提纲后,能积极自主的深思,从而渐渐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热烈而有序的“议”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学知识,更要学方法,会学才是真本事。“6+1”高效教学模式,不但有精心组织的班级文化建设和小组文化建设作为支撑,而且每位任课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他们在对学、小组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既发散了自己的思维,也可以在交流与探讨中汲取组员的智慧,完善、提高自己。

四、激情快乐的“展”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可以大胆的质疑,自由的抒发己见,学生成为了真正的学习主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就真正的活了起来,激情展示时,一个人的发言,就变成了几个人的智慧。在这种智慧的碰撞与生成中,学生们体会到的快乐,高于传统课堂几倍呢。

五、言简意深,画龙点睛的“评”

评是精讲,是拓展,是点睛,是结论。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集中解决,并顺势讲规律、讲思路,讲线索,讲框架。学生在这里往往能豁然开朗。

六、有针对性的“检”

针对性的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

而李校长的“6+1”高效教学模式,更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了一个“1”,熟话说:“学以致用”,正是在“杜郎口”的基础上,多设计了一个巩固环节,即——练习。也就是通过联系实际情况,进行习题巩固训练,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更符合精英中学的学情,促使他们在同期改革的学校中脱颖而出。

所以,我更应该结合我校,我班的具体学情,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在小学阶段,我觉得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个人自学可以适当增加教师的引导;小组对学,互学以后的小组大展,可以将主题设定的更简单,最后检和练的环节也可适当降低难度,使孩子们跳一跳能够够得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第3篇:《中国课堂的奇迹》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李金池校长主编的《中国课堂的奇迹》一书,我受益匪浅。

李金池校长提出,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新性;让学生会学、乐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是一致的。

他还提出了“激情教育、高效课堂、精细管理”三箭齐发的办学理念,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诱思探究教学论作为理论依托,创造性地推出高效“6+1”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使学校很快实现了逆势崛起。这一课堂模式体用上海(育才中学四环节)、头取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臂采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讨论和展示)、脑借陕西(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源在衡水(根源在衡水中学)、魂在精中(灵魂、创新合成在精英中学)。它决不是各类教学模式的简单的拼盘,而是量体裁衣。高效“6+1”课堂,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高效“6+1”模式中的“6”,在课堂中进行,包括“导”、“思”、“议”、“展”、“评”、“检”6个环节;第二部分是高效“6+1”模式中的“1”,谓之“用”,在课后的自习中进行。简而言之,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流程都需要七个环节,即“导”、“思”、“议”、“展”、“评”、“检”、“用”。高效“6+1”课堂改革,颠覆了传统的课堂秩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无疑是新奇且充满挑战的。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如合作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质疑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地“研”;教师耳提面命地“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地“学”。今后在课堂中我也要借鉴此类做法,结合自班学生情况,争取达到高效的课堂。

而这一切得以顺利实行的根本,在于一个“爱”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爱。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学生是稚嫩的,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学生是单纯的,多给他们一些引导;学生是活泼的,多给他们一些包容;有了这些养料,学生的心田开出一朵朵积极向上的花朵。高中阶段的孩子能够敏感的感受到教师的爱和鼓励,然后因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上这门课,从而激励自己脚踏实地的学习,学习成绩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也增强,工作也更加投入。由此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爱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个被遗忘的角落,用一双温暖的手去抚慰那些不被注意的心灵 。

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大家都以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责任意识,在极其琐碎的教育场景中保持爱心和耐心,刻苦钻研教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效。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他们教学成绩的不断进步,就是最好的证明,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教育需要激情,教师更需要激情。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样也离不开对教育事业的激情。激情能够化困难为动力,化腐朽为神奇,能够让教师实现从经师到人师的超越。”李校长的教育境界,为我们提出了努力的方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虽然我们还与其相差甚远,但不能仅仅是心向往之,而应该脚踏实地,努力去追寻。让我们牢记教书育人的宗旨,永葆为人师表的本色,勇担民族未来的重任。以对事业的满腔热诚,在每一个教育教学的细小环节上,尽心尽责,以人为本,精益求精。我们必将赢来事业的成功、学生的尊重、社会的认可,最终实现自身的职业梦想。

第4篇:《中国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当我读完《中国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时,我的感觉就像读完了一个童话。是的!只有童话里才会有这样的奇迹!当一名教师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他能为学生做什么?如果认识了中国教室里的俞玉萍老师,或许便有了答案。我感动于这样的美好,俞老师在自己的平凡的教室里为孩子们缔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奇迹!他用自己创新的教育方式,让每一个孩子变成了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用自己激情的教育热忱,把教室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家!

我觉得俞老师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首先取决于他的职业良心,他很真实,很坦荡,很勇敢,敢于面对自己的不安、痛苦,敢于面对教育的困惑、不良现象,而后有所思考,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些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为他的学生撑起一方天地,让教室里的学生有最大程度的发展。

我们老师也是从学生走过来,当年作为学生的自己肯定也在那时深有体会,希望老师怎样的对待自己,希望老师怎样去做,自己也是多么的希望老师明白自己想要怎样去做。俞老师正是从这一点一滴中来体验学生的感受。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找出了属于自己的以及学生们想要教学方式。教师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要以身作则,他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老师是学生的模范,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如果打造一个信任的坚固关系,就会使教室的一切变得不一样。

脑海中,自己的一段段工作历程像放电影般闪过,我不停地思考比较,在相同的境遇面前,我曾是如何面对处理:我试着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却常常会因孩子们不时的错误而大发雷霆,把好不容易建立的平等关系亲手毁于一旦;我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努力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却常常忘了及时与孩子们分享书中的喜怒哀乐,不能坚持每天陪伴他们交流读书心得;我相信一张试卷评判不了孩子最全面的学习状况,却一次又一次地用练习来苛求他们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即使看到有些孩子从未在试卷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我仍没有改变自己的衡量标准……

读着,读着,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被猛烈撞击着,俞玉萍,一个富有激情的老师,他似乎天生就是为孩子们而生,他那特立独行的个性,截然不同的观念,别出心裁的创意,让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中国的教室里不断上演。我,又该以怎样的新姿态面对我那群朝夕相处一年多的孩子们呢?从俞老师的身上,我隐隐约约地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读了这本书,我想知道其实奇迹是可以发生的,只要用心。可是如今有多少人去反思过,学生学不好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去寻求更好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所以当读过这本书后,我想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方针只是一个指导的方向,老师们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时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应该按着方针一成不变,因为教育是一个不断前进和摸索的过程。所以我想只要用心,中国教室的奇迹同样会再次发生。

我深信教育无捷径。教育的旅途上和学生相伴而行,如果时刻都能做到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使纪律合乎逻辑,并牢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的榜样,我想我们的教育终究会有阳光灿烂的一天。期待着我的进步和孩子们让人惊奇的好表现。

第5篇:《中国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初二(2)班主任 陈晨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好地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多读教育方面的书籍。最近,乘学校新教育之风,我有幸拜读了赵国忠先生《中国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书中重点介绍了海门市东洲中学俞玉萍老师和她的百合班的故事,文章中介绍了俞老师给同学上的生动的幸福八节课。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三节课

幸福第一课"卡片课"名片上写着"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却满满的都是爱。我在思考这样的教育形式就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实行。在具体实践中,我想既可以是老师为同学写卡片,也可以是同学之间写卡片,更可以是家长给孩子写卡片。使得小小的卡片变成老师、学生和家长沟通的桥梁,相信有了家长的参与,我们的教育会更有生机。

幸福第三课"端汤课"为每个孩子端一碗汤,是俞玉萍给孩子们上的第三节幸福课:体验爱,表达爱,诠释爱……教师一定要先于学生做到,这样的教育才能更有效果。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我们没有住宿生,但是我们一样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偶尔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班级聚餐,同学、家长和老师围坐一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欢笑,使得教育潜移默化地深入我们学生的心田。

幸福第四课"晨读课"在花坛边晨读,是俞玉萍所在学校一道特别的风景,她带着孩子们与朝阳和清风一起读书,赴一场与好书的约会……学校的美丽不在于它的大小,他有多少楼,而是学生,在校园的每个地方都能有学生,这样的教师才是更加美丽的地方。我在试想,可以将我们的课堂迁移到室外,比如我们的早读课可以放在学校的花园里,我们的美术课可以是学生室外写生,我们的体育课可以室外的篮球、足球对抗赛,我们的生物课可以是为每一棵树起一个美丽的名字等等。其实教育不在乎现有的条件,而在于实施教育的人的思想。

幸福教育的道路上惊喜不断,名师名校的的作为值得赞叹。在翻阅的过程中,仿佛看见"中国教室的奇迹".其实教育是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幸福,一个幸福的教师,一定是在成长过程中,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和同事共同进步的教师。主动向身边的名师请教,抓住一切与名师、专家交流的机会,得到名师的指点,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还将继续认真学习这本书,相信自己还能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初二(2)班那些事之C哥的《中国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第6篇:《中国教学的奇迹》读后感

读了《中国教学的奇迹》之后,我知道自己无法做到想孙维刚老师那样实验班大部分的学生送上清华北大,没有办法像他那样,古今中外,史、地、生、化、音、体、美,甚至文学、天文等都囊入数学教学中,但是我知道孙维刚老师身上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秉着学习的态度看完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面:

1、在书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孙维刚老师很强调:“不搞题海战术,做到一题多节,多解归一,多题归一”,这就要求一个教师花费大量的功夫来研究教材,孙维刚老师说:“不高明的老师累学生,高明的老师累自己”,而孙维刚老师的数学练习藏书很多,他给学生出一道题目,自己要做十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乐趣,领略数学的美。每一次他在黑板写一道题目,要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解出答案,再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解法来解答,最后与学生一起分析不同方法的异曲同工之处,是否可以推广,以此来让学生真正地把题目吃透。反思自己过去一年的教学,针对出题这方面真的是做的远远不够,大多时候我就是一名“不高明的老师”,随便找到题目就塞给学生,俨然就是题海战术。在接下来的一年,我要多向孙维刚老师学习,做到多研究,多提炼,边讲边练,少讲多练,精讲多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而不是通过多做题来获取知识。

2、建构知识网络。可以说每一学期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是零散的,但是身为老师,纵观全局,我们知道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有联系的,因为建构知识网络可以让学生形成以一个知识系统,就不会出现学了乙就忘了甲的现象。关于这一点,我上一学年的末期复习中用到了着了方法,我引导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图,包括基础概念,公式,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相关题目,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对一步掌握。我发现在知识导图的引导下,很多学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接下来我要着想如何更大程度地利用知识网络图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造就一个‘最大的头脑’”,这一个想法给我一种很强的感触。孙维刚老师对“造就一个‘最大的头脑’”的理解是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聪明。我有自知之明,明白无法达到孙维刚老师这样的高度,所以,我对“造就一个‘最大的头脑’”注入我自己的理解,除了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对书本上的知识做一个拓展。而在上学期,我在班级里设了一个版块就叫做“脑内大革命”,其中一个班的学生不满意这个名称,他们自己把它改成了“最强大脑”,这一板块上我会出一些课外思考题,鼓励学生去动脑筋,活跃自己的思维。很多成绩好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但是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够,因为还有很多学生对此缺乏兴趣,所以,我会想办法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

4、提问的技巧。孙维刚老师说要知道学生对知识到底掌握了没有,不应该就是口头地问“你们懂了吗?”,那样肯定会有三种答案“懂了”“不懂”“沉默”,而课堂上的人纳闷多,你一言我一语,教师就无法掌握学生的真正情况,所以,孙维刚老师说,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如下解决:把一个问题分成两个要求:“认为正确的请举手”,“认为不正确的请举手”,而余下没有举手的就是弄不清楚的学生。这个方法值得学习,这样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不会被优生糊弄,以为所有的学生都掌握得很好,实际上却一塌糊涂。

二、育人方面: 孙维刚老师说:“自己定下的,自己更要遵守”,我对此的理解是“言出必行”。教为人师,学为示范,这就要求一名教师在学生面前都要时刻做好榜样。之前,我也尝试过跟学生定下协议,有一项说老师如果迟到了要罚,但是每当遇到迟到,我总是摆出老师的威严,而有些同学也帮我解释,我顺理成章的利用了他们的解释,久而久之,就会给学生造成“迟到没事,有好借口就可以”的想法。也有一项协议,学生上课认真,作业认真,成绩提高,而我答应不无理留堂,学生做到了,我也做到了,我可以就看到学生越来越积极的态度。从这两项协议,我知道凡是自己定下的,自己要先做好榜样,这样才有说服力。言出必行,不仅讲到,还要做到。

读了《中国教学的奇迹》,我获益匪浅,当然,我只是读到了一点皮毛,目前的我还有太多的不足,我必须追随正名师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帮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教师。我相信,在这本书中,好有更多的宝藏等着我去挖掘。

上一篇:小学家长会英语老师下一篇:给未来的自己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