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心”主张》读后感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心”主张》读后感(通用10篇)

《课堂教学“心”主张》读后感 篇1

——读《课堂教学“心”主张》有感

近日,阅读了《课堂教学“心”主张》一书,最深是“三为主”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以学力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时时处处以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我通过学习渐渐的领悟了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高效课堂让学生成为生命的个体。我们要注重“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作一个个生命的个体,做人才是第一位的,当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生命的尊重时,课堂上就会洋溢着生命的气息,课堂成了生命成长的地方,师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得到舒展,让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张扬,在和谐的氛围中促进师生的成长,让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生命的个体。我尝试着把高效课堂融入到我的课堂中来。自从我的英语课用高效课堂以来,课堂成了学生们自由发挥的天地,成了学生们快乐成长的天堂。课堂上,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参与着、忙碌着。用他们充满智慧的大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见了往日的心神不安,无所事事与思想上的开小差。因为同学们都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他们自己,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在高效课堂上,我让学生说;让学生“会说”;让学生“敢说”;并用高效课堂评价保证学生说。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日积月累,自信心就得到了培养。这群以前不爱表达的学生们,如今,个个能言善辩。我认为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高效课堂的出现,可以说教师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就可以使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结出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硕果。作为教学,我们一直追求课堂的高效,当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在过程中学会,在过程中发展,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高效的课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让学习成为最有意义的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参与探索的智慧,体会探索的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被尊重、被信任的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学得最好。

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用爱的甘露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围绕在老师的身边。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体现在赏识每一个学生,多鼓励他们,使他们在细微中见真情。我们在课堂高效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品

我感受为主,人为本发展,帮助学格的塑造,才能是真正的高效。与很多教师一样,我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信息。我们是农村中学,在我们的班级中有各种各样的孩子,他们来自不一样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不同,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他们及他们的父母期待着我们老师的每一点肯定,每一丝认可。

生命的主张不能放弃读后感3 篇2

一、生命是脆弱的,但它也是坚强的。

二、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我们的用心和努力,更需要讲究技巧。

首先谈谈生命:生命是脆弱的,但它也是坚强的。只要你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拼搏,对生命的那份渴望一定会愈加强烈,生命之花也一定会灿烂开放。

其次谈谈医患沟通的技巧:通过这些年来的工作经验积累、总结,我发觉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让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疗活动,还能使医务人员更全面地了解病患者的整个病史,做出准确的疾病诊断和及时性的治疗,从而使病人得到更满意的服务,达到病患者健康需求的目的。和谐医患沟通技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仪表、言谈、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应该用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如:着装得体,衣服洁净,佩戴胸牌,女士饰物简单,不宜浓妆,严禁穿拖鞋等不雅之行为;面对自己每天的工作应抱着热忱的态度,而不应萎靡不振,给病人不信任的感觉;办公室应该保持整洁、干净,桌上的各类文书、纸张摆放有序,反之则会给病人留下医务人员办事条理不清、很凌乱的印象;在跟病人交谈时应吐词清晰,语调亲切,用语文明,倾听认真,谈吐高雅,热情耐心等等。

2、与病人接触的神情

每个人在别人心目中总会有最初的第一印象,决定性的七秒钟就是最初接触的那一刻,可以让认识你的人马上做出反应。病人来医院一般是带着期盼的心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焦虑和不安的情绪,此时来到医务人员面前最希望看到的是:医务人员礼貌而适

度的热情迎接,自然轻松的真诚神情,而最忌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全身打量、表情淡漠或藐视的神情,此时应该多一些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关心和问候,对病人关注的神情,给病人一种真正被重视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让病人在最初与你接触的一瞬间对你产生信任感与好感。

3、积极的聆听

尽量让患者说话,认真、耐心地聆听完病人的诉说,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发展过程,才能做出更明确的诊断,积极耐心聆听病人的诉说,对于病人心理上来说也是一种释放和安慰。所以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除了是一名医务人员外,也是一名耐心的聆听者,在聆听中正确引导病人去讲出与疾病相关的重要的内容。

4、微笑是最好的语言

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微笑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微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是人们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建立感情的重要手段,在医疗服务和医患沟通中是否需要微笑?答案是明确的,医患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而且是需要更多的关怀、更多温馨的人际关系。

5、具体的告知和耐心的解惑

随着医疗服务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患者不再是被动的医疗行为接受者,而成为医疗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因此尊重病人的权利,完善各种知情同意书,使医患沟通具体化显得尤其重要。在整个医疗护理行为过程中,避免不恰当的解释让病人感到害怕而退缩;也不易过于轻描淡写,造成病人对特殊治疗或检查过于轻视,而致发生不良反应后抱怨医生。对病人提出的每一个疑惑应本着实事求是、科学、认真的态度耐心细致地解释,让病人做出正确的认知和选择。

医患沟通是互动的、双向的,病人也会因为社会背景、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在医务人员面前有不同的表现,所以在要求医务人员的同时,我们的病患者也应该做到真诚的配

合、理解,不隐瞒病情,真实主诉,不能因为自己是病人就有意夸大自己的病痛而为难医生,只有在医患双方共同、友好的参与下才能达到和谐沟通的目的。

总之,医患沟通是医疗安全的需要,也是医疗市场的需要,良好的医患沟通可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降低医疗纠纷,同时还可以保证医院的经营管理,为医院带来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沟通其实很简单,一点微笑的面容、一丝关注的神情、几句平等的对话、几点从患者出发的考虑,一切都会让你的工作变得很自然、顺畅。然而沟通是一门艺术,如何掌握沟通技巧,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只有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心理,才能达到更加和谐状态。

美术教学主张 篇3

塑造美的灵魂

美术学科教学主张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家的井然有序,错落有致,窗明几净,这是一种整洁的美;端庄秀丽,静谧可人,这是一种沉静的美;落落大方,庄重尊严,这是一种自信的美;“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平和洒脱,超然物外,这是一种闲适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这是一种大气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地自然之灵气铸就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种超脱的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灵秀,使人脱凡超俗,过目难忘。这些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谁都会见过,只是大多忘记了欣赏,没有真正感到那种透视的美。可见“给学生一双发现没的眼睛”多麽重要,假如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塑造美的灵魂无疑是水到渠成。

一、美术(美术教育)是什么?美术是情感—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所以美术是情感;美术是品位—美术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或审美品质,所以美术是品位;美术是智慧—美术可以培养和激发人的创造力,所以美术是智慧;美术是世界通行语言—美术语言的特性是形象直观,所以,是不分国界的,是世界通用语言。

二、美术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或是美术教育的任务)

(一)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所以,美术的核心任务是审美教育。

(二)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工具性)

(三)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和先导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工具性)

(四)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性)

(五)美术强调愉悦性。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塑造健康人格。(人文性)

三、美术怎么教?(美术教学基本要求)

(一)总体定位就是在美术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实现美术教学活动化,让学会在审美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美,从而体验美、感悟美,在体验与感悟中获得审美经验,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美的的空间和时间,实现自主发展。

(二)把握美术学科特点,突出关键要素

(1)审美教育要素

审美教育是美术学科的核心任务,应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深入发掘审美教育因素,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1)美术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要注重“以美引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

(2)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现代审美意识的培养,注意美感的多样性,使学生建立起较为开放的、宽容的审美心理。

(3)美术教学必须注意育人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启智激情。

2.创新教育要素

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师生间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创设交流与对话的教学氛围。要善于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并善于组织充满自由、充满激情于活力的美术学习活动,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乐园,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标新立异,做创新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明确美术教学五大环节,理清教学思路(教学流程)1.课前准备。要把课前准备看作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设计,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理想的心理预期。把握好三个阶段(前设计:课前准备;中设计:课中的生成;后设计:课后反思)

2.教学切入。教学切入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立足学生实际,从课型需要入手,导语要短小精悍,形式多样、有效。

3.主题探究。教师要设计鲜活有效的美术学习实践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注意如下两点:

(1)要注重美术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在鲜活的美术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了解美术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成长,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主体的价值,实现“立体”收获。

(2)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不能过分强调主导作用,挤占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也不能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以免放任自流。要体现教师引与导的作用,使学生思而有序、做而有效。

4.强化巩固。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1)检测反馈:主要通过与主题有关的教学内容或作品,检测学生的目标达度。

(2)实践操作:主要通过学生的操作性练习活动,加以巩固预期的目标任务。

(3)展示交流:要给予学生展示、交流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尽情地相互评述。

5.总结拓展。要把教学结束的“。”变成“?”或者“„„”,把学生的学习惯性加以催化,促进学生持续的学习和发展。

我的教学主张.2 篇4

以生为本,让学习因快乐而精彩

语文的教学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教些什么,你们就学些什么。”而应该是“我们该如何创造一些条件,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态度,使其树立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和奠定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为进一步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呢?创设浓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我提出了“以生为本,让语文学习因快乐而精彩”的教学主张。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一人为本,重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离开感情层面,将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课堂伊始,我总是使用友善的语言,和蔼的表情,通过简单的日常问候,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不再是严厉的表情,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势,以教育者自居,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要建立的师生关系是 完全平等的,本着“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我来吸引你学”。“吸引”就是使学生乐于学习,使他们乐于参与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以饱满的热情,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关注,使师生间达到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其次,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会更加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所在。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将会使师生间的合作更加愉快。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新知。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声教材,联系实际,自编情景对话进行表演等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创设情境引导他们用语文进行思维、表述,在获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有了成就感,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策略,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最后,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语文学习得快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氛围的融洽与否。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那么我认为在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上,合作无处不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合作完成情景活动的任务,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互相帮助,形成交互 的思维网络,达到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效果。我通过各种各样的合作形式,开发学生交往的潜能,形成师生相互影响,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如两人小组、四人小组、男生小组、女生小组、师生小组等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既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如果小组内有一人没有完成任务,那么本组的表演就不能进行等。让每一个人都乐于参与,变语文学习为一种快乐的合作活动。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设计,如中高年级的预习,阅读短文,写作小短文等,低年级的画简笔画,实物准备等,让他们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获得学习的动力,信任的对待每一位学生,适时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等,形成良好的心理倾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将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人为本,让语文学习因快乐而精彩!

孙清梅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笔记 篇5

管老师认为,没有课外的七分,是永远学不好语文的。一个只知道读课文的人,语文学习上永远不会有出息。一个把语文书放一边,把小说藏在桌肚里读得忘乎所以的人,或许能成为作家、文豪。一本语文书不过三万字,教得再透,读得再熟,煮得再烂,不过三万字,不会变成30万字。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天到晚抱着薄薄的语文书,视语文书为宝典,红宝书,一篇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白话文,折腾了两三节课,还不够,还有一页又一页的关于课文的练习题、“课课通”。把“三分”折腾得死去活来,把“七分”忘得所剩无几;把学生折腾得死去活来,把活泼泼的自主阅读、写作忘得所剩无几。

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错把“语文书”当成“语文课程”,以为把语文书教好了,就是把语文课程教好了,学生就能学好语文了。把语文书等同于语文课程的悲剧,正在认真而严肃地上演。我们的教育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我们的老师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

将“语文书”的教学等于“语文”的教学,直接孪生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课堂主阵地”等于“课本主阵地”。语文学习重在课外的“七分”。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杯水车薪,缺得太多了。一个语文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把课堂教学窄化为“课本教学”。拿着薄薄的语文书折腾来折腾去,折腾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也折磨了学生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折腾到最后,老师筋疲力尽,学生枯燥无味。

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用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处理“七分”的“课外”,即开发语文课程和使用开发出来的语文课程。

语文书太薄了,开发语文课程太迫切了。开发语文课程,开发好课外的“七分”课程,应该是语文老师的核心教学能力、第一教学能力。开发语文课程,是发展语文老师、成就语文老师、幸福语文老师的重要途径。只有自我开发,教师才有作品感,才能走向“教自己的东西”,教学才会充满老师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情感,教学才能烙上“我的”色彩。教师的核心能力不是课堂教学能力,那毕竟只占“三分”。一个语文老师用自己开发的“课程”来教,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的雷夫,用“他的”莎士比亚来教学生,教师的教学才能对学生有个人的、个性的影响。

语文学习要“课堂小阵地”,更要“课外大舞台”。课堂,语文老师的研究重点,不是教材解读,而是“两个”开发,一是课程开发,二是组织、引导、激励学生方法和手段的开发,使学生主动用起、用好“课外大舞台”,将“读”和“写”融入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这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学。

我的教学主张-福建长汀第一中学 篇6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修红英

一、教学主张的缘起

2014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福建省教育学院主办的 “国培计划——特级教师高端研修班”的培训。在郭春芳副院长的一场“教学主张:卓越教师的品牌内核”的讲座上,他引用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的一段话:“一个优秀教师可能经验丰富,教学有方;可能著作等身,论文不少;可能挂上了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的头衔,获得了各种荣誉,但是缺乏自己的教学主张,从专业上来讲,到头来,他还是一个无ˋ家ˊ可归的ˋ流浪汉ˊ,ˋ门外汉ˊ,他没有专业精神和追求上的归宿。”这段话令我陷入了沉思。我的教学真正成熟了吗?我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吗?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见解吗?我有过对过去20多年的教学进行过梳理、整合、概括和提升吗?我不断地问自己。自己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教学熟手、一个经验型教师而已。是像大多数名师一样逐渐走向平庸?还是像李吉林、窦桂梅他们那样迈向卓越?

两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教学主张的问题,《人民教育》2015年第三期“教学主张与教师成长”专辑的文章对我的启发很大。教学主张并非要高大上,就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观。为何教?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经过不断的反思,不断地学习研究交流,结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和教学的体验和认识,提炼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那就是3E,即在情境中体验(experience)—在合作中探究(explore)—在语用中表达(express)。

提出这个教学主张源于我对英语教学的思考: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学英语到头来仍是“哑巴英语”,不会说,不会用?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应用。北外专家,《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核心成员张连仲说道:“学英语是为了有效的应用。现在的外语教学,要走出语法的困境,重视阅读能力。我们的英语要走向语用,走向能力。我们要从学习者生长过程研究语言教学规律,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到高中英语教学应根据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新课标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及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重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对英语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实践。

二、教学主张的理论依据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体验性学习。它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学习的过程性、学习过程的情境性和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知和情感。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核心输入假设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法”、卢梭的“生活实践”和杜威的“做中学”,都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而不是教师的灌输来习得知识。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杜威最先在学科教育中倡导采用探究方法,从实用主义立场建立探究式教学的“问题教学法”理论。他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突出了探究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探究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之后布鲁纳又提出了“发现法”。

语用教学的理论基础就是语用学,它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研究语言在一定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何兆熊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乔姆斯基的“语用能力”概念、里文森的《语用学》著作也为教师研究学生的语用能力现状,探寻语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教学,对教学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主张的内涵及拓展

3E是指Experiencing(体验)、Exploring(探究)、Expressing(表达),3E教学模式即由“体验、探究、表达”三要素构成。该模式最初是针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法教学而建构的,试图解决语法教学中一味讲解、程式僵化、脱离语境等问题。其中,“体验”是让学生视觉和听觉感官接触的教学媒质为道具,引起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情感体验的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形式。本环节包括课堂导入和语言体验,教师利用多媒体、简笔画、声像和故事等形式创设语言情景,呈现或引入所学语言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个体活动中感知知识,初步理解所学知识的概念和意义等。“探究”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观察语言、思考问题、小组讨论等途径探究语法项目的环节。教师在教授新的语言知识时,只是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文本阅读、观察语言、思考问题、小组讨论等途径去探究语言知识的教学形式。本环节包括教师提供能够凸显所学知识的阅读文本,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组织对子活动或小组活动,为学生创造发现、思考和讨论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同伴合作与交流中寻找规律,正确理解所学知识在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等。表达”即应用,是让学生根据任务加工和整理语言内容、并用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所学语法的环节。教师让学生根据任务加工和整理语言内容、并用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所学语言知识,教师则进行组织、引导、纠错、解疑等的教学形式。本环节包括教师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语言表达,如模仿所读语篇的表达方式,用所学语言知识描述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说出一件事发生的过程,在口头表达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所说的内容,在说和写中学会基本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等。

3E模式依据Learning about language板块的教学要求,采用发现和探究教学方法,通过新词语英文释义或例句等方式引导学生找出书中重点语言项目,即课标要求掌握的语言知识及相关规则,结合该板块中的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等内容和编写特点,体现认识语言、掌握语言和使用语言为教学脉络。实践表明,3E模式有助于改变一味讲练的方式、改善课堂师生互动、改进语法教学效果。

把3E模式应用于读写教学,保留其“情境中体验→合作中探究→语用中表达”的结构内涵和教学流程,但在教学内容和活动组织方面做了必要的调整。在教学目标上,3E模式主要是以阅读带动写作的读写教学。跟精读课文教学不同在于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模仿文本的词语和结构,然后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创生,写一则与课文话题相关的短文。在教学方法上,体验环节是基于教材创设“有意义”“真实性”“有关联”的课堂情境,如用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情绪的语表情境,或以问题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想象情境等。探究环节是在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观察语言、思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为写作做支架性准备;表达环节是组织书面写作活动,让学生根据写作任务加工语言信息,动手写一则表达个体思想的短文。在认知渠道上,3E模式的读写教学以视觉感官输入信息,要求学生从阅读文本中获得语言体验(如果是“听说写教学”,则从听觉感官输入信息);探究环节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解疑释疑中内化所学知识;在写作任务驱动下、模仿文本内容进行言语实践。在活动方式上,体验环节注重呈现与写作话题相关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热身活动中体验语言内容的趣味;探究环节侧重观察语言、思考问题、小组讨论若干问题;表达环节侧重让学生根 据任务加工和整理语言内容,并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所学内容的环节。在学生参与上,3E模式倡导多元化课堂活动,从个体阅读体验活动开始,转入读后群体探究思维,最后进入个体言语表达。

四、教学主张的课例分析

以人教版英语教材(NSEFC)选修7 Unit 1 Ling well的Using Language中第二个环节Reading, speaking and writing部分为例,阐释3E读写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该环节教学任务为:通过看图说话和阅读讨论完成一篇建议信的写作。

Step 1: Experiencing(10 mins)(1)导入话题、感知语言

上课伊始,展示两张图片:一张表现的是一名女生因考试而焦虑,征询减压的建议。设计的话题是:Lily is under great pressure from the coming exam.Please give her some advice on how to relieve her anxiety;另一张的画面是一名坐在轮椅上的学生,征询提供便利设施的建议。设计的话题是:What difficulties may Tom have and what facilities can we supply to him? 同时提醒学生提建议时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设计意图】这是导入环节第一个步骤。笔者未使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而是选择学生更熟悉更常见的同龄人的画面。考试压力几乎是每个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残疾人也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或常接触的人群,这使得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产生说的欲望和动力。《课程标准》的八级目标描述中包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发表意见、进行判断、责备和投诉等”。通过学生的回答(如:I advise her to listen to some light music to relieve her pressure;She had better do some relaxing exercises before exams;I suggest that we should provide him with more convenient facilities, like lower buttons in the lift, wheelchair accessible restrooms;How about providing barrier free facilities in a stadium? ……)让学生反复感知和体验得体的表达建议的语言。(2)分析句式、指导用语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表达建议的口头用语的基本句式: I suggest/ advise/ recommend that ……(should)…….…… had better …….It would be much better if …….How/ What about ……? Why not ……? 【设计意图】在征询学生各种建议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各种口头表达建议的句式,并对比一些生硬的、直截了当的句式(如:I think she must turn to her teacher for help;We can provide him with convenient facilities.…..),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语言,带领学生体会英语语言的魅力,增强使用礼貌用语的意识,自然地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开展教学。Step 2: Exploring(15 mins)(1)理解文本,寻找例句

通过布置“Read the letter and list the suggestions the writer put forward”和“Underline the examples of the polite forms in this letter”任务,同时提醒学生因为本单元的建议信属于一封比较正式的信件,因此作者在选择语言时特别注意了使用礼貌用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A LETRER TO AN ARCHITECT”,找出各段落含有建议的句子,并用下划线标识,以达到检查学生对文中主要信息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以及帮助学生体会信中的礼貌用语,培养学生使用礼貌用语的意识和遣词造句的能力。

【设计意图】作为“探究“的第一步,要求学生独立阅读,个体完成理解和在文中划线标识含有建议的句子的学习任务,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建议的书面表达方式,从而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2)探究文本,合作交流

教师布置“Read the letter again and in groups discuss the questions before writing the answers.①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letter? ② Why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numbered her suggestions and used italics? ③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last paragraph of the letter?”任务,以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建议信的格式和结构,理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作用,以及用什么方式能把自己的建议更加醒目地表示出来。除了讲解这封信外,教师还可收集一些建议信函,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掌握这种问题的写作方法。【设计意图】“探究”的第二步,是在“理解文本、寻找例句”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文本、合作交流”活动,以推进建议信的理解和把握。组织小组活动是为学生提供协商和互动的机会,在探究、合作与交流中正确把握建议信的特点和结构。Step 3: Expressing(19 mins)(1)挖掘词句、搭建支架

教师提供学校待建的教学楼的效果图,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如何改进设施,然后代表班级向该教学楼的设计师提供建议,并说明理由。设计的话题是:In groups discuss how accessible our new teaching building is for us students.Then discuss ways in which such access could be improved.Make a list of your ideas and think of some good reasons.【设计意图】本环节作为写作前的“大脑风暴”活动,充分调动大脑里的信息,为写作准备素材。笔者将教材中的写作素材改为与学生现实生活更有关联的学校待建的教学楼,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欲望,有效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已基本了解的建议信的格式、结构和语言基调,对于如何写建议信有了较好的把握,对写作话题的分析中,学生不断激活已有的知识,提炼自己的见解,逐步明确了建议信的框架与所要表达的内容,为最后的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2)讨论互动、共同建构

在此环节之前,教师先呈现一篇范文,从格式、结构和语言选择方面再次提醒学生注意。为了能在课堂上完成初稿的写作,将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创作:共同谋篇布局——分工部分写作——讨论修改整合——全班朗读作品。

【设计意图】写作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增强学生参与分享的意识。学困生能够获得较多的启发,并增强写作的信心;学优生能够得到表达的机会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教师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为学生进一步修改和润色作文提供建议,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Step 4: Homework assignment(1min)教师要求各小组将写作初稿整理、修改、润色,然后粘贴于教室后黑板展示评比。【设计意图】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表达环节的延伸。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让每组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展示,课堂上写的作文仍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因此将各组作品粘贴评比,进一步激发学生修改提高作文的热情。

心读后感 篇7

(一)工程学院2016级 帅青照

《心》作者夏目漱石,日本作家。

在这篇书评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你是否因为内心的自私而造成过永生难以释怀的过错?我一向不喜欢看外国的书,我的记忆力不好,那些直译过来奇怪的名字,我记不下来。每次阅读外国书籍,我总是翻回去好几次查看人物名称及关系。但在看到这本书的一瞬间,我便知道,这本书,我非看不可。或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又或许是最近心里无法排去的郁闷,这本关于矛盾,惆怅,无助的书,拿起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放下。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书的地方是它没有难记的名字,它的主要人物不过三个人,作者,先生,k,而其他人物都只是这三个人的附属品。简单明了的人物关系,徐缓沉静而撼人心魄的笔致,幽微的人心,这本书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惆怅,无助的精神世界。(此话改编于《心》这本书的简历)

文章的前两部分,都在写作者和先生之间的接触,从认识到熟知,从作者的角度展现了先生的性格。先生没有出门工作,性格孤僻,鲜少与他人有往来。在往来之中,作者对先生的敬佩程度一步步加深,却发现了先生身上许多的疑点。或许是先生曾经受过伤,所以对很多人的接近持抵触状态,起先对作者也是若即若离,对作者并没有任何热情的表示。在某次散步中,先生突然问起来作者家庭状况,并多次强调作者要在父亲死前就把遗产拿到手,引发了作者和先生的一次最大的冲突。先生说,大多数的人平时都是好人,但在某一个牵扯利益的时候,便变成了坏人。先生每月都会去墓地拜访一个早逝的挚友,却不曾带过任何人,包括先生挚爱的夫人。而每次在这个墓地碰到作者时,先生的眼里都盛满了厌恶,迟疑等各种情绪。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了先生有段不愿提起的过往。先生和夫人是极其恩爱的一对,因此作者曾想从夫人口中得知先生为何变成这样,夫人只是说,我不知是他因为厌恶这世人而厌恶我,还是厌恶我和这世人。先生的过往越来越扑朔迷离,作者却因为父亲的病重无法再和先生继续交谈。

作者的父亲临终的最后一晚,作者收到了来自于先生厚厚的一封信,先生一向不回复作者任何书信,作者讶异之余,匆匆打开了这封信,却看到了先生已离世的消息。在火车上,作者仔细的读这封书信,写的正是先生不愿提起的过往。

先生的父亲和母亲由于可感染的伤风,前后几天离世,留下了不到二十岁的先生和一笔可观的财富。先生的父亲很喜欢和相信先生的叔叔,所以在父亲死后,先生便把一切家产交给了叔叔管理。在拒绝叔叔想要把堂妹嫁给先生之后,先生发现,那些家产逐渐被叔叔盗走。这一打击让先生对身边一切的人都充满了怀疑,连其他人眼里完美的叔叔,都做出了这样卑鄙的事,先生怎么能再相信别人。变卖了一切家产,先生搬出了宿舍,租住在一位美丽的小姐家(即后来的夫人),在小姐与其母亲的照料下,先生逐渐走出心里阴影,同时也对这位美丽的小姐偷偷动了情。为了帮助沉迷于佛学和相信那些苦修的挚友k走出心理,先生把k带入了小姐的家。在点滴接触中,k逐渐改变,先生却越来越忐忑,没有k帅气的外貌,没有k优异的成绩,先生害怕小姐倾心于k。在各种猜测中,先生发现小姐经常与k单独相处,先生的猜疑之心越来越严重。在某个夜晚,先生纠结了很久要不要告诉k自己喜欢小姐这件事时,k先行一步告诉先生他也喜欢小姐。先生在巨大的震惊中,先是利用k的弱点让他放弃了小姐,又偷着告诉夫人(小姐的母亲)自己喜欢小姐,请求夫人将小姐嫁于他。当小姐和先生定下婚约后,k也从夫人那里得知了这件事,前两天并没有特殊的表现,却在某个深夜切开了脖子的大动脉自杀了。先生无比愧疚,将k埋在离家比较近的坟墓中,每个月都会去祭祀k。先生无法将自己内心的愧疚告诉小姐,也无法面对间接杀死k的自己,终日闲职在家,也不愿与人接触,甚至也无法与小姐正常交流。最后,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先生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悲剧,由于年少的妒忌和猜疑,毁掉了两条人命,毁掉了三个人的幸福。其实在现实中,很多人都因为身边的人比自己优秀,而产生妒忌等负面情绪,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压抑住自己内心的想法,然而也有少数人做出了无法挽回的事。其实,我们没必要妒忌别人,反而在这些人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内心,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做出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

《心》读后感

(二)在老师的推荐下捧起了夏目漱石的《心》开始品读。在看完了中文翻译的版本后竟疯狂的想看看日文原著。最终,在网上找到了日文的版本。在两个版本对照着的阅读下,我完成了对这篇巨著的阅读,虽然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还是写下了自己对于它的一点感悟。总体来说,虽然我并没有看过太多的日语著作,但是对于日作,我并不喜欢。太多的无病呻吟,太可怕的委婉措辞,而对于日本文化的不了解,让我无法理解作者著作的目的与意义。反而让我感觉这平平淡淡的叙事里面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理。

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以及被成为“先生”的另一个角色。从一开始作者便把“我”与“先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大学生的“我”对于“先生”独到的思想,独到的行为方式不仅赞赏且佩服,并常常到“先生家”与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而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历了父亲的死,“先生”的自杀,并了解了“先生”的过去。“先生”在被自己的叔叔骗走了父母的遗产之后对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并远走他乡独自在东京生活。在这期间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因过去的阴影,()让“先生”不敢肯定自己对她的喜爱。而当出现了同样喜欢小姐的“K先生”后“先生”感觉到了危机,他抓住了“K先生”的弱点抢先向房东提亲了,虽然最后他与小姐结为夫妇,但“K先生”却自杀了。从此“先生”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并且不怎么与人交流。他活在寂寞与孤独中,对于“K先生”的死他很自责,最后他也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心理小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与世故,在巨大利益的面前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有可能化为乌有,而更可怕的是你却不知道这样的人什么时候会从好人变成坏人。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压抑苦涩、厌世悲观等灰色基调的画卷。

小说一开始“先生”便常常与“我”谈论到人性的问题。“我”虽然觉得“先生”有满脑的伟大的思想,但他却不想把这些公诸于世,并且常会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觉得无法理解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与先生的过往有关的。“先生”曾经说过“我被人欺骗过,而且是骨肉至亲欺骗的。我决不会忘记。他们在我父亲面前装作好人,父亲刚闭眼就变成了不可饶恕的没有良心的坏蛋。他们家给我的屈辱与损害,我从孩子时起一直背负到今天,大概要背负到死吧。这时我至死也不会忘记的。但是我又不能去报仇,说起来,我现在要做的是超出个人的仇恨。我不仅憎恶他们,而且憎恶一切他们所代表的人,这样的人太多了。”人性本善,但是金钱却经常蒙蔽我们的双眼,就像先生这样被自己的骨肉至亲欺骗也是常有的。人都是虚伪的动物,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每个人都把自己伪装起来了,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想伸出自己的魔爪,于是在美丽的微笑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但是在这糖衣炮弹下你却无法分辨这到底是真是假,就像“先生”所说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从好人变成坏人。而在经历了巨大变故之后人往往会变得沉默和不信任,就像“先生”那样。每看到一个笑脸都要怀疑这背后的真实性,让自己宁愿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也不愿意与人过多的接触,并且再也没有办法真诚的接受所谓的关心与爱护,或者就必须在即将失去的时候才会幡然醒悟,更有可能会做出另自己终身遗憾的事情。人或许都是脆弱的,我们都太容易受伤,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但有的时候当这奢求已久的关怀到来时你已经失去了接受它的能力了。

小说中“K先生”和“先生”最后是以自杀收场。他们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是“先生”使诈先行一步向房东提亲了。得知真相的“K先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于是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从此“先生”活在了永远的自责里,虽然他成功迎娶了小姐,但他却永远觉得自己是卑鄙的、可恶的。当初是的他是如此的憎恨欺骗,是欺骗让他一无所有并且必须得远走他乡,但现在的自己却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朋友,这让他对人、对社会产生了厌恶,他把自己封闭了,他的性情大变,他的内心除了自责就是孤独。他每个月去给“K先生”扫墓,但这却仍然无法让他摆脱心里的阴影,并且这些事情又都是无法跟妻子启齿的,最后“先生”也自杀了。这是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小说发表在1914年,作者以强烈的批判的笔触直指专制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可恶、可悲、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作者在书中巧妙的安排了五个死亡事件,沉重的死亡背后都暗示着些什么。明治天皇的死暗示着明治社会的结束,乃木大将的死暗示着武士道军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父亲的死暗示着一部分国民崇尚天皇,把自己与天皇政体一体化的愚忠,先生的死暗示着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而“我”是书中唯一一个代表着日本的未来和希望的人物,“我”是一个年轻、不谙世事、正直求知的人。在与“先生”的思想碰撞中,我会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在对于“先生”思想不理解的时候“我”会一步步地向先生求证直至得到答案为止。虽然“我”代表着先进的思想,但是“我”也有苦恼的时候,贵为大学生却只能空有一身的学识,毕业之后却也只是为自己的工作而发愁,大学时代的激进,大学时代所有的思想大多也只能成为泡影了。毕竟在前途迷茫的时候活下去才是至关重要。

反复的阅读才明白为什么本书会取名为“心”被欺骗之后的苦闷和无所适从,而欺骗别人之后的自责和孤独,还有那看不见的未来,都在心里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先生”在遗书中讲述到自己的孤独与绝望:“我是孤寂的,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在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住着似的。”作者在此也写出了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令人沉思和震撼。

父母心读后感 篇8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爱一直陪伴我们左右。是谁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受挫折,是谁在我们哭泣时带来轻轻的安慰?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的眼睛总是无微不至的关注着我们的一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父母心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虽然穷人穷,但是也要穷的有骨气,失去了孩子,父母心痛,人越穷,越要与家人团结一心,战胜困难。文中的父母送走第一个孩子时,又找了一个理由说不管家有多穷我们也要留下大儿子继承家业,也不能把长子送走,用二儿子换大儿子;送走二儿子时又找了一个理由说二儿子的长相极像他们死去的婆婆,用女儿换二儿子;送走女儿时也找了一个理由说女儿小不懂事,送给了别人,做父母太狠心,把钱还给贵妇人,女儿还给我们。当他想以各种理由送走孩子的时候,又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把孩子要回来,说明了每个孩子对父母都非常的重要,人有穷与富之分,但他们疼爱不会因为穷与富而缺少,穷人不会因为自己穷,就对孩子的爱减少,也不会因为是富人就对孩子的爱就多。爱和亲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种感情只能用心体会......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的妈妈也是很爱我的,记得有一次,外面正下着大雨,可是我还要上学,怎么办呢,这时妈妈说,我送你上学,我说外面正下着大雨呢,妈妈说:“没事,有雨衣。”在路上我紧抱着妈妈,生怕妈妈被雨淋着,到了学校我和妈妈说了声再见,就走了,可当我中午放学回家的时候我看见妈妈虚弱的躺在床上,我一看妈妈发烧了,赶忙拿药给妈妈吃,妈妈吃过药,不一会儿就好了,回到了以前的精神状态,我高兴极了!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会爱的奉献,学会爱我们的父母吧!

父母心读后感 篇9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小作者在写作业时笔坏了,他爸爸走了进来看了看笔,又看了看文具盒里,的确没有其它的笔可以用了,对他说:“我现在就去给你买一支。”他爸爸走后,小作者给爸爸沏了一杯茶,爸爸回来后,小作者把茶递了过去,他爸爸感动地说:“儿子长大了。”

看到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个风雨交加的星期天下午,我和爸爸妈骑着电动车行驶在从奶奶家到我家的乡间公路上。起初,雨还不算大,可过了一会,雨大得就像从天上倒下来似的,在加上风大,让衣着单薄的我和爸爸冻得直打哆嗦,妈妈见了,心疼得不得了,拦了一辆车,让我与爸爸坐,我不肯,妈妈就把我塞到了车上。在路上,我脸上热泪滚滚,我尽力用牙齿咬住嘴唇,让无声的泪流成河。

一回到家里,我马上叫爸爸换衣服接妈妈。

我一个人独自在客厅里徘徊,不时看看表,又透过窗户往外瞧,看爸爸妈妈回来了没有。同时我又给他们沏了两杯茶。

过了好长时间,妈妈爸爸终于回来了,我把杯子递给他们,爸爸妈妈抚摸着我的头动情的说:“好女儿,长大了!。”

想到这里,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晶莹父母心》读后感 篇10

我读了《晶莹父母心》这本书,读了以后特别感动。这本书写的都是父母关心孩子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只手的力量》,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这篇文章主要写一位一只手的母亲保护孩子的事。当时,这位母亲抱着孩子乘公共汽车,突然,意外发生了:车子经过剧烈的颠簸后,车头搭上了一堵矮墙,车身与地面成四十五度夹角,车祸!车上的人被甩得东倒西歪,很多人被撞得头破血流,有的人甚至被甩出窗外,只有那个抱小孩的一只手的母亲没有摔倒,只见她左手牢牢抓住司机座位后的钢丝,右胳膊紧紧抱着孩子,半吊在空中,她那抓钢丝的手正渗出血来。读到这里,我惊呆了。当汽车弹起时,那么多健康的人双手都没有抓住栏杆,而她抱着孩子,居然用一只手抓住了钢丝,她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力量,同时又忍受了多么剧烈的疼痛!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她的孩子。多么伟大的母亲!其实,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好妈妈。我的妈妈每天送我上学,照顾我的生活,还要上班,十分辛苦,可我还十分贪玩,有时还不听她的话。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下决心以后不贪玩,听妈妈的话,努力学习,回报妈妈的爱。

母爱是平凡的,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

上一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下一篇:照片上的回忆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