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感染的护理措施

2022-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伤口感染的护理措施

伤口护理风险管理对门诊急诊患者伤口愈合及伤口感染的应用效果

【摘要】 目的:評估伤口护理风险管理对门诊急诊患者伤口愈合及伤口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2月80例门急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法,观察组采用伤口护理风险管理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质量以及平均治疗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愈合率80.0%(32/40)明显低于观察组临床愈合率95.0%(3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伤口感染率20.0%(8/40)明显高于观察组临床伤口感染率5.0%(2/40),显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治愈率低于观察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质量评估方面,观察组的敷料选用、环境清洁、伤口评估、伤口测量、皮肤护理、伤口护理技术、活动指导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护理满意25例,基本满意14例,满意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口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门诊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之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伤口愈合率,降低伤口感染率,并在缩短治疗时间以及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肯定的效果。

【关键词】 伤口护理风险管理; 门诊急诊患者; 伤口愈合; 伤口感染

【Key words】 Wound care risk management; Outpatient emergency patients; Wound healing; Wound infe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dezhen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Jingdezhen 33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04.024

受交通运输事业影响和老龄化趋势明显,手术创伤和意外事故成为患者伤口感染的重要来源,尤其是术后感染和严重创伤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难度较大[1]。目前的研究中,将加强伤口护理风险管理作为门急诊抗伤口感染的有效方法加以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和价值[2]。本文为评估伤口护理风险管理对门诊急诊患者伤口愈合及伤口感染的应用效果,特选取本院80例门急诊患者作为此次评估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12月80例门急诊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法,观察组采用伤口护理风险管理法。纳入范围的有内科、外科、妇产科、肿瘤科、血液科、骨科等,还包括急诊收治的必须实施手术的患者。(1)纳入标准:均为本院收治的门急诊患者;随访资料完整并建立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数据库;均签订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等疾病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妊娠期女性;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哺乳期女性;⑥依从性差;⑦无法获得随访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管理法,即围清创治疗期的常规抗炎护理、手术室的消毒和手术或对症支持治疗后的抗炎护理、对患者的基础情况的管理等。

1.2.2 观察组 采用伤口护理风险管理法,主要涵盖治疗前的伤口处理技术的专业性评定、执行全面规划和科学实施、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处理和标准化经验推广总结以及必要的全面的科学的策略创新研究和基本的管理落实。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按照编制好的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手册对负责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结合护理工作自身特点,针对护理工作者与患者沟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容易引起护理风险的常见因素,对患者的护理目标以及护理纠纷预见等主要因素进行重点介绍。对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实施合理规避,有效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专业素养。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全面、正确地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护理方法和产品,还要运用必要的支持治疗,减少在伤口护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使患者可以尽快康复。主要内容涵盖:实施分区域管理;确定伤口治疗师职责;开展岗位培训、规范伤口处理技术和理论、强化流程管理;完善各种制度,加强伤口处理中的风险管理;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做好细节管理等[3-4]。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将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和感染三个等级。治愈:患者伤口愈合好、无伤口感染、护患关系协调;显效:患伤口基本愈合,无感染、护患关系尚可;感染:患者伤口愈合效果不佳,存在感染症状、存在护患纠纷。愈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2)进行护理质量评估,评估指标包括敷料选用、环境清洁、伤口评估、伤口测量、皮肤护理、伤口护理技术、活动指导。每项指标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高。(3)平均治疗时间。(4)科室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入组患者对伤口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满意+基本满意[5]。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2~66岁,平均(37.51±1.25)岁。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0~68岁,平均(37.15±1.75)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愈合率80.0%(32/40)明显低于观察组临床愈合率95.0%(3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在护理质量评估方面,观察组的敷料选用、环境清洁、伤口评估、伤口测量、皮肤护理、伤口护理技术、活动指导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見表2。

2.4 两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平均治疗时间(10.15±0.21)d显著短于对照组(15.12±0.3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25,P=0.037)。

2.5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满意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2.03,P=0.02),见表3。

3 讨论

医疗风险贯穿于疾病诊断、治疗与康复的全过程,其复杂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不仅要求机构内部具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而且必须有预警和干预措施[6-7]。患者医院救治过程中,受护理过程中的不良因素、危害因素影响,身心受到损害,伤残甚至死亡等不确定性,不安全事件统称为护理风险[8]。护理风险管理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科学[9-10]。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回顾性分析,识别并评估伤口护理中常见的风险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处置措施,培训护士掌握并应用,评价伤口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护理缺陷发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率,伤口风险管理实施后,对降低护理缺陷,确保家属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效果[11-12]。带“T”管引流出院患者延续风险管理应用伤口收集袋,对保护皮肤,减少就医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13]。应用FOCUS-PDCA程序(发现、组织、澄清、理解、选择、计划、实施、检查和执行9个步骤)的标准化流程控制,对规范伤口处理各项操作流程及风险预案,提升伤口护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4-15]。采用风险管理及个体化护理方法,对降低护理风险,提高伤口愈合率及护理满意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16-17]。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愈合率80.0%(32/40)明显低于观察组临床愈合率95.0%(3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伤口感染率20.0%(8/40)明显高于观察组临床伤口感染率率5.0%(2/40),显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在护理质量评估方面,观察组敷料选用、环境清洁、伤口评估、伤口测量、皮肤护理、伤口护理技术、活动指導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平均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护理满意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伤口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门诊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之中效果显著。分析出现上述结果,是因为通过实施伤口护理风险管理,对提升护理管理形成成效,确保护理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具有重要的临床辅助价值。伤口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18-19],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全面、正确地评估,除了以必要的对症处理伤口和抗生素消炎治疗外,还要以必要的伤口处理支持治疗[20]。减少护理过程中问题,全面实现科学护理方法确保患者预后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通过本组研究可以初步证实,伤口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门诊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之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伤口愈合率,降低伤口感染率。并在缩短治疗时间以及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肯定的效果,提示护理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

参考文献

[1]林属芳,周龙兰.伤口护理风险管理在门急诊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9):2702-2705.

[2] 朱子兴,郑剑文.患者伤口换药认知现状与提高换药满意度的相关措施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68-71.

[3]余纪岚,程芬,叶丽茹,等.新型湿性敷料联合洁悠神在伤口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6):100-102.

[4]胡芳.伤口护理风险管理在门急诊的应用效果观察[J].心理医生,2017,23(21):317-318.

[5]蒋琪霞,彭青,周昕,等.伤口护理风险预案的制订及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68-971.

[6]刘晴,许苹,绳慧峰,等.医院医疗风险预警预控指标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7):43-45,70.

[7]钟鸣,蔡昱.“自冒风险原则”审视下医疗风险的分配—兼论对知情同意原则的新诠释[J].医学与哲学,2015,36(13):40-42.

[8]李红峰,彦文娟.急诊护理风险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21(5):367.

[9]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23-224.

[10]陶宝英,朱紫英.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高危患者就诊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3):2149-2151.

[11]张小琴,陆信燕,宋赛花,等.伤口收集袋在带“T”管引流出院患者延续风险管理的运用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4):2280-2282.

[12] Nandipati K,Lin E,Husain F,et al.Factors predicting the increased risk for return to the operating room in bariatric patients: A NSQIP database study[J].Surgical Endoscopy,2013,27(4):1172-1177.

[13]肖传碧.伤口护理风险预案在伤口护理风险中的作用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3):247-249.

[14]张红,赵红,童天娇,等.门急诊伤口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J].家庭医药,2017(3):202-203.

[15]陈慧,林少平,林小玉,等.护理风险管理在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C]//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273-275.

[16] Monferini A,Konstandinidou M,Nivolianitou Z,et al.A compound methodology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human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mpact on the risk level of hazardous industrial plants[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2013,119:280-289.

[17]陈军,郭春兰.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在提高门诊换药室护理安全中的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8):1871-1872.

[18]陈绵绵,许珊珊,洪菊应,等.FOCUS-PDCA程序在慢性伤口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6,23(22):18-21.

[19]戴雪群.慢性伤口门诊处理中的风险管理及个体化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4 (14):166-168.

[20]李影.慢性伤口门诊处理中的风险管理及个体化护理要点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6(40):59.

(收稿日期:2017-11-08) (本文编辑:周亚杰)

作者:洪菱

第2篇:新型伤口敷料湿性理念换药护理在术后伤口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  要:目的  观察术后伤口感染护理中使用新型伤口敷料湿性理念换药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术后伤口感染患者200例,依据护理方法分为新型伤口敷料湿性理念换药护理组(观察组)、传统换药护理组(对照组)两组,各10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程度、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换药舒适度、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数字分级法(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换药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后感染伤口护理中使用新型敷料湿性理念换药护理较传统换药护理更有助于肉芽与上皮组织的再生,降低并发症,减情患者疼痛,来院换药次数以及伤口愈合时间,提升患者的换药舒适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术后感染伤口;护理;传统换药护理;新型伤口敷料;湿性理念

在术后伤口愈合的干扰因素中,伤口感染最严重,一旦发生,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1]。在感染未引起全身炎性反应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采用伤口换药对局部伤口感染可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2]。换药又称更换敷料,在外科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伤口进行观察、清洁,将分泌物及异物及时除去,达到对创面感染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消除伤口愈合的不良影响因素,为伤口愈合提供有利条件[3]。使用传统换药方法的患者痊愈时间较长,感染较难控制,同时换药次数较为频繁,容易导致创面粘连,加重患者疼痛[4]。藻酸盐敷料、清创胶、水胶体敷料、含银离子敷料、泡沫敷料等新型敷料能够有效的杀灭细菌,为组织生长提供有利条件[5]。本研究观察了术后感染伤口护理中新型伤口敷料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术后伤口感染患者200例,依据护理方法分为新型伤口敷料湿性理念换药护理组(观察组)、传统换药护理组(对照组)兩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31.23±5.42)岁,女性49例,男性51例;病程6~72 d,平均病程(39.52±6.24)d;切口裂开长度2~12 cm,平均切口裂开长度(5.75±1.15)cm;在切口裂开类型方面,部分63例,全层37例;在伴随症状方面,切口周围硬结25例,无75例;在手术类型方面,结直肠手术37例,胃手术26例,阑尾手术22例,疝手术15例;在感染部位方面,切口深部56例,切口表面4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31.52±5.14)岁,女性48例,男性52例;病程6~72 d,平均病程(39.49±6.36)d;切口裂开长度2~12 cm,平均切口裂开长度(5.80±1.21)cm;在切口裂开类型方面,部分62例,全层38例;在伴随症状方面,切口周围硬结26例,无74例;在手术类型方面,结直肠手术36例,胃手术27例,阑尾手术21例,疝手术1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能够耐受手术;②均符合术后感染伤口的诊断标准[6]。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并发症;②有其他重大疾病;③有手术禁忌证。

1.3  方法

①对照组:首先给予患者全身抗感染治疗,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头孢二代抗生素头孢呋辛(生产企业: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116)5~7 d,然后用纱布引流条对感染伤口进行填塞,将无菌纱布覆盖在外层并粘贴,每天更换1次。

②观察组:首先给予患者全身抗感染治疗,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头孢二代抗生素头孢呋辛钠[生产企业: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63771]5~7 d,然后用0.9%氯化钠溶液对患者伤口进行清洗,将伤口周围坏死组织刮除,将创缘皮肤擦干,按照创面大小将清创胶、水胶体敷料、含银离子敷料、泡沫敷料等新型敷料裁剪下来,以轻柔的动作在伤口表面贴敷。如果伤口具有较多的渗液,则依据创面直径剪裁藻酸盐敷料为成条,折叠对创面进行松软填塞,从而将过多的伤口敷料吸收出来,外用无菌纱布作为二级敷料覆盖,使一个密闭湿性环境形成于创口,隔日更换1次。换药后期随着渗液减少,换药间隔2~3 d/次。

1.4  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定。痊愈:护理后患者的伤口肉芽组织填充,周围上皮在整个创面爬行覆盖;显效:护理后患者具有显著较小的创面,面积缩小1/2以上,肉芽生长较多;有效:护理后患者的创面面积缩小1/4~1/2,具有较为清洁的伤口、较少的分泌物;无效:护理后患者的创面缩小1/4以下或扩大、加深。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7]。②并发症(全身炎性反应例数、伤口恶化例数、组织病变例数)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全身炎性反应例数+伤口恶化例数+组织病变例数)/总例数×100%。③疼痛程度。采用数字分级法(NRS),总分0~10分,表示无痛~剧痛[8];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④换药舒适度。自制舒适度调查问卷,信度0.896,效度0.941,让患者依据自身实际感受自行选择很舒适、较舒适、不舒适。舒适度=(很舒适+较舒适)例数/总例数×100%。⑤护理满意度。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信度为0.863,效度为0.851,总分0~10分,分别将0~3分、4~6分、7~10分评定为不满意、较满意、很满意。满意度=(较满意+很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换药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换药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理念不断的转变,换药的目的不仅限于对创面进行保护,对感染进行预防,为创面早日愈合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开始关注患者换药过程中痛苦及经济负担的减轻[9]。传统换药方法以干性愈合理论为基础,主要敷料为医用纱布,对干燥的伤口进行保持,为伤口结痂愈合提供有利条件。其具有较长的创面愈合时间,需要对敷料进行频繁更换,同时纱布敷料易和伤口粘连,每次换药一方面使患者的身心痛苦增加,另一方面也使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10]。有研究表明[11],与干性环境相比,湿性环境下伤口具有较快的愈合速度。之后全新的湿性愈合理论及多种新型敷料产生,并在临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12]。

清创胶、泡沫敷料填塞深而窄的伤口,换药时能够整条取出,避免在伤口处遗留,对感染及引流进行有效控制;水胶体敷料是一种抗菌脂质水胶体,具有非闭合性,组成成分为水胶体、凡士林、100%聚酯纤维网(连续不变形)、3.75%抗菌剂磺胺嘧啶银,接触创面渗出物后就会有一层脂质水凝胶形成,网孔为0.05 mm,由于具有较小的间隙,新生肉芽组织不会从敷料越过生长,并能够对敷料和创面粘贴进行预防,揭开时不会对肉芽组织造成损伤,引发出血、疼痛,患者具有良好的局部耐受性。含银离子敷料的吸水性高,能够吸收伤口渗出液与细菌,从敷料上将少量阴离子释放出来,从而将抗菌作用发挥出来,最终对伤口感染进行有效控制,为伤口上皮化及创面愈合提供有利条件,并将换药频率减少,将护理工作效率提升;藻酸盐是无纺纤维,较为柔软,吸收性高,同时与伤口轮廓顺应,此外还能够将抗感染作用发挥出来[13]。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對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换药舒适度、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术后伤口感染的护理中,与传统敷料相比,新型敷料具有更好的效果,更能将换药时间显著缩短,将换药次数减少,使患者的换药舒适度提升。原因为清创胶、泡沫敷料具有广谱杀菌作用,能够将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革兰阴性菌、阳性菌等杀灭,进而对局部感染进行控制,从而将大量渗液吸收过来,将自溶清创作用发挥出来;水胶体敷料的组成成分为羧甲基纤维素、果胶、亲水胶态微粒明胶,能够将少量到中量的渗液吸收过来,为肉芽组织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具有完全密闭性,更换过程中虽然会有异味产生,但是0.9%氯化钠溶液冲洗后就无异味;藻酸盐敷料的成分主要从海水中的藻类提取,组成成分为多糖藻酸盐,其与纤维素类似,无法溶解,能够将大量渗液吸收过来,促进类似凝胶的半固体物质的形成,给患者创造一个湿润的愈合环境,促进表皮细胞再生能力的提升、表皮细胞移动速度的加快,更换时不会对新生肉芽组织造成损伤引发疼痛[14-15]。

术后感染伤口护理中使用新型敷料湿性理念换药护理较传统换药护理更有助于肉芽与上皮组织的再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来院换药次数以及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升患者的换药舒适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彭尹玲,黄雪萍,彭喜玲.新型敷料在骨科手术开放性感染伤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5):273-276.

[2]龚乐琴.1例Pilon骨折患者术后感染伤口的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3):160-161.

[3]唐志敏,唐丽琴,曾羽佳,等.可用于伤口感染检测的新型敷料的研究进展[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7(4):12-18,48.

[4]孙红玲,孙艳,许彩云,等.一例肝胆管结石术后并发严重肠瘘患者应用伤口护理技术联合处置方案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16):1258-1261.

[5]郝改琳.改良负压技术联合新型敷料用于腹部术后延期愈合创面的效果评价[J].临床研究,2021,29(3):52-53.

[6]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感染与重症医学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肠瘘外科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9,22(4):301-314.

[7]吴秀文,任建安,黎介寿.世界卫生组织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介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2):188-192.

[8]贺乾,王玉巍,安丹.数字疼痛分级法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镇痛的影响[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21,15(2):191-194.

[9]王琼,羊丽芳,杜月娥,等.1例双肾切除术后并发腹膜后巨大血肿及窦道伤口感染病人的护理[J].循证护理,2020,6(4):382-384.

[10]周茹珍,马轶美,张丽,等.1例唐氏患儿造口关闭术后伤口裂开的护理[J].全科护理,2020,18(34):4862-4864.

[11]李雪丽,姜蕾,黄勇,等.负压伤口疗法联合局部皮瓣治疗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移植人工血管后窦道愈合不良一例[J].中华烧伤杂志,2020,36(2):133-136.

[12]王威,李进,马健,等.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对糖尿病足肌筋膜间隙感染患者对口引流术后换药的止痛效果观察[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9,17(9):50-52.

[13]温旭,申晶.纳米银抗菌水凝胶敷料联合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踝部开放骨折创面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29):4638-4643.

[14]陈冰,陈淼,曾洋洋,等.乐山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伤口门诊病例回顾性分析[J].华西医学,2021,36(4):465-470.

[15]杨曼亚.椎间孔镜手术联合新型超强黏附材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6):537-540.

作者:金莉

第3篇:糖尿病足再次感染患者的伤口护理及健康教育

【摘 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足再次感染患者的伤口护理方法及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糖尿病足多次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资料,伤口护理方法及健康教育方法,观察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14例患者治疗14~23d全部基本愈合,治愈率100%,平均治愈时间(18.3±3.1)d。随访6~24个月,复发0例。结论:积极采用严谨的感染创口护理操作,对于糖尿病足再次感染患者创口的恢复有着满意的疗效,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对于糖尿病足患者防止再次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足;反复感染;伤口护理;健康宣教

糖尿病足为下肢远端周围血管病变及远端神经异常的足部感染,由于溃疡及深层组织受到破坏,易引起慢性溃疡,反复感染最终可导致截肢致残,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巨大,对患者的经济负担较重。反复感染后患者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对于疾患的防治有较大的影响[1]。由此可见对于糖尿病足反复感染患者进行有效的伤口护理及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对我院近年来对于糖尿病足再次感染患者的伤口护理及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先报到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足再次感染患者1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已被确诊为糖尿病,且存在糖尿病足感染史,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45~62岁,平均年龄(52.5±4.8)岁,糖尿病病史6~20年,平均病史(11.4±3.8)年,第二次感染者9例,第三次感染者5例。两次感染间隔4个月~2年。

1.2 伤口护理

1.2.1 感染期

糖尿病足多次感染患者足部脓肿形成,触摸有明显的波动性,脓性渗出物多。可根据患者脓肿形成的程度行一处或者多处的切口引流,切开后填充一条碘伏纱条行抗炎和止血治疗,并在24h之后换药,换药时选择脂质水胶体油纱引流,注意每个引流口处均填塞纳米银水凝胶细条,保证引流的通畅性同时注意辅料对于局部的压力,防止由于循环障碍导致局部坏死的情况发生。换药时注意检查是否有碎屑掉落在引流口或伤口的空腔内,防止出现伤口不易愈合的情况。引流处以棉垫覆盖后绷带固定,注意绷带缠绕的稳定性,不应过紧导致血流受阻,同时不可过松导致容易脱落,每3d换一次药。

1.2.2 修复期

感染期护理2~3周可进入伤口的修复期,此时期伤口的渗出物明显减少,此时可直接注入伤口水凝胶,并以水胶体覆盖,为伤口保持密闭的缺氧空间,保持空间的湿性,以便伤口快速愈合,并减轻了伤口疼痛,每5d换一次药,至肉芽组织充满后即可快速愈合。

1.3 健康教育

1.3.1 日常足部护理康复后日常每天应进行洗脚一次,水温在38~42℃为宜,可在洗脚前用温度计测量或用手测量,清洗之后用柔软的毛巾擦干,可适量涂抹润滑剂,每天进行足部的检查,在清洗之后检查趾间、足底、足跟、跟腱部等容易摩擦至软组织创口的部位,如出现鸡眼等足部疾病,应及时治疗,不可自行清除。选择鞋袜时应注意面料应柔软,以棉质为佳,每日应更换袜子一次。

1.3.2 饮食护理合理控制饮食,注意控制血糖,每日應监测三餐前及餐后2h的血糖值,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控制饮食。同时由于长期糖尿病患者多存在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因此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一定下降,细胞介导免疫功能下降,因此应注意饮食控制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不可厌食、禁食导致营养不良,加重代谢的紊乱。

1.3.3 生活指导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物模糊及手足麻木,因此除了指导患者定期医院复查之外,还应该提醒患者家人不可让患者削瓜果、切菜等,经常活动空间应尽量不放置障碍物;在冬天不可用热水袋或者电热毯,避免各种的意外损伤发生。

1.3.4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多次出现足部感染的情况,在交流中能够发现患者对于伤口的愈合时间较为关心,担心由于长期需照顾而导致家人的生活受到影响,产生焦虑的心理。因此应交待患者家属在日常的照顾中应细心和耐性,应体贴和关系患者,与患者多行沟通,减少患者的这种自责感。同时应告诉患者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伤口愈合受到影响,同时影响了睡眠和饮食,进一步的影响了伤口的愈合,应为患者建造一种积极愉快轻松的心情,当伤口愈合有进展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使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结果

本组14例患者治疗14~23d全部达到基本愈合,治愈率100%,平均治愈时间(18.3±3.1)d。随访6~24个月,复发0例。

3、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长期发作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由于其对患者预后可发生的致残、截肢等带来了较大的威胁,因此对于反复感染的患者应注重护理中各种问题的总结与良好处理[2]。我们在糖尿病足多次感染患者的伤口护理和健康宣教中总结了以下几条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3.1 定期组织健康宣教

对于初发及反复发生糖尿病足感染的患者建立资料库,定期发放相关知识手册,并开办健康知识讲座,进行宣传教育,患者和其家属通过学习了解糖尿病基础知识,认识糖尿病足危害性及可预防性。定期指导患者积极的治疗糖尿病,改善其基础疾病,戒烟戒酒等措施来减少并发症危险因素[3],注意生活中相关细节,尽可能的避免足部损伤,如怎样选择鞋袜,走路时间,洗脚的方法,足部检查的方法,修剪指甲的方法等。

3.2 加强心理护理

糖尿病足反复感染患者心理压力较大,主要为两方面,一方面由于糖尿病的病程较长,治愈困难,较多并发症,致残率极高等,患者的精神负担巨大;另一方面由于治疗费用给了患者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患者心理压力较大[4]。因此患者常因悲观和失望而迫切的需要别人的鼓励、关心、安慰,同时又特别易出现脾气暴躁,言语过激。所以护理人员需掌握患者性格的特点和近期患者心理的变化,充分的理解患者。通过心理护理,及时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治疗的进展,使治疗能够顺利的进行。

3.3 严密监控血糖

糖尿病足反复感染的患者控制血糖的方法主要为饮食控制和胰岛素的应用。其中反复发生糖尿病足感染的患者,创面多是湿性坏疽,这除了与患者足部基础护理不足有密切关系外,对于饮食摄入的控制不足也有相关性。一般来说糖尿病足多为十年以上病程的糖尿病史患者发生,这类患者的身体较为瘦弱,抵抗力较为低下,多可表现为创口的颜色暗淡,且分泌物较为清稀、无味,生长恢复的速度也较为缓慢[5]。如果饮食中过度的控制了脂肪、蛋白等营养物质摄入,创面组織的生长则缺少营养,愈合时间长,愈合困难。所以糖尿病足反复发作的患者饮食中须有充足蛋白质。所以护理人员对患者一方面应鼓励其进食如鱼汤、精肉、猪蹄等含精蛋白、胶原蛋白较多的食物,一方面应积极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的调整胰岛素和降糖药的口服剂量,使血糖维持在正常。

3.4 伤口护理

糖尿病足再次感染时为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基础上的继发感染,仅经过单纯的抗感染和清创护理效果不佳。入院后需对患者的分泌物进行严密的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选择敏感抗生素的治疗,局部可采用输液瓶中剩余液体[6]。另外有研究表明在多次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创面采用少量的胰岛素能够改善患者局部对于葡萄糖的利用,防止乳酸的堆积,对于促进局部Ph的升高,提高细胞的修复力有较好的效果。我们采用银离子水凝胶,填塞创口和引流口,一方面增强了局部的病原菌提抗能力,一方面为创口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湿润环境,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院近年来对于糖尿病足再次感染患者的伤口护理及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积极采用严谨的感染创口护理操作,对于糖尿病足再次感染患者创口的恢复有着满意的疗效,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对于糖尿病足患者防止再次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明子,徐靖.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及其足部护理状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879-881.

[2] 贺玉兰,陈奕雯.严重糖尿病足部溃烂创面护理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284-286.

[3] 王海英,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预防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20-22.

[4] 薛国敏,杨晓芹.32例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6):276-277.

[5] 周凤娟,张凤菊,赵春艳,等.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O级糖尿病足的效果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2):501-503.

[6] 马小艳,童奥,王颖,等.初发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护理知识及行为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3):147-151.

作者:张玉红

第4篇:外科感染的伤口护理

【摘 要】目的:为了深入探讨导致外科伤口感染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选取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病患124人,对这些病患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结果:124例病患中有15例病患出现伤口感染,占总数的12.1%,导致伤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年龄偏高、耐药菌株感染、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伤口深浅及大小等。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导致外科伤口感染的各种因素,提高伤口感染的临床护理,这样能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病患痛苦。

【关键词】外科手术;伤口感染;诱发因素;护理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022-02

由于外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每天接待的病患都是危重、急诊病患,而且手术种类繁多,存在较多的安全护理隐患,因此外科手术伤口发生感染的几率每年都呈上涨趋势[1]。外科手术中的病患因麻醉与手术创伤后,极易受到病菌侵袭,出现伤口感染,这不仅会延长病患的住院时间,同时还会为病患的身体以及心理带来痛苦。有资料显示,导致伤口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耐药细菌在院内传播、经验使用抗生素、医疗环境污染、病患自身免疫力下降、多次侵入性医疗操作等。引发伤口感染不仅对术后恢复造成影响,而且还使病患的经济负担加重。文章对在我院接受外科手术并出现伤口感染病患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总结出诱发伤口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病患124人,其中男性72人,女性42人;年龄最小23岁,最大79岁,中位年龄为(44.8±2.7)岁;发生伤口感染的病患15人,占总数的12.1%,其中男性9人,女性6人;年龄最小37岁,最大79岁,中位年龄为(57.4±3.9)岁。本次研究中,有11例感染病患的年龄超过60岁,占总数的73.3%,其中有3人为急症手术,占27.3%,有5人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占45.5%,3人为恶性肿瘤,占27.3%。有4例感染病患为慢性病,占总数的26.7%,其中有2人高血压、1人冠心病、1人糖尿病,手术前为这4例病患提供营养支持,没有使用抗生素治疗。本次研究的伤口感染病患均符合2001年颁布的《手术各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1.2 研究方法

住院期间,对病患的基本资料、诊疗记录展开回顾分析,统计学分析伤口感染的病患基本资料,包括抗生素使用情况、病原菌等。为伤口感染病患提供护理干预,以便降低感染发生率,防止感染进一步恶化。护理措施主要有:氧疗护理、日常护理、心理护理、手术护理等[3]。其中,日常护理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伤口处理、指标观察、饮食护理等。手术护理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术中护理与术后护理。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伤口感染病患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用均值±号表示,用X2检验计数资料,将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的检测标准。

2 结果

2.1 伤口感染的检测结果

为病患提供抗生素药敏检测试验,通过对病患伤口感染细菌进行培养,本次研究的病患中有12例病患检验结果为阳性,占总数的80%,其中4株革兰阳性菌,8株革兰阴性菌。

2.2 引发伤口感染的因素

124例病患中有15例病患出现伤口感染,占总数的12.1%,导致伤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年龄偏高、耐药菌株感染、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伤口深浅及大小等。

3 讨论

3.1 术前准备

临床护理服务人员按照手术方式在手术前一天为病患清理皮肤,并更换衣物,手术前1小时对病患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检查手术区域内的皮肤是否完好无损,将手术区内皮肤的毛发剔除干净,但注意不能破坏皮肤,手术前为病患提供抗生素[4]。手术前12小时严禁病患食用任何食物,防止手术过程中出现呕吐引发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现象。手术前2到3小时将使用手术进行肠道治疗病患的肠道清理干净,同时为病患提供口服抑菌药物,防止肠道中的细菌对腹腔造成污染。手术前为胃肠道手术治疗的病患做好留置胃管工作,如有需要可以对病患的胃部进行清洗,防止胃内残留物诱发伤口感染。手术前,医护人员应让病患保证足够的睡眠,如有需要可以为病患提供镇定剂或安眠药。保持手术室内空气的流通,要经常对手术器材消毒。手术前病患一定要戒酒、戒烟,适应在床上解决大小便的问题,临床护理服务人员应对病患的身体状况密切观察,注意潜在危险因素,手术前让病患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给医生,以便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3.2 心理护理

手术前病患及其家属在心理上都会有一些忧虑和担心,临床护理服务人员应在手术前安抚病患及其家属的情绪,并向他们详细讲述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以及手术目的,向病患讲解各种手术方式与护理方式有可能带来的不适,并想病患讲述成功案例,帮助病患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调整好病患的心态,使病患能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这能有效提升手术成功率[5]。

3.3 健康教育

向病患宣传健康教育,能帮助病患有效地预防疾病、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帮助病患术后快速康复,同时还能让病患了解术前准备工作的目的、病患积极配合手术的重要性、术后治疗效果。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健康教育能使病患掌握减轻痛苦的方法,让病患了解术后放置引流管的重要性,同时还能让病患知晓预防感染的方法,这对防止术后感染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4 体位选择

因手术方式与麻醉方法的不同,导致病患手术过程中的体位不同。病患在手术后麻醉尚未清醒阶段时,应让病患仰卧,头向一侧倾斜,可以有效避免胃内容物倒吸进入气管或产生吸入性肺炎而引发的窒息[6]。病患在手术麻醉6小时后清醒,可以让病患半坐卧或半卧,这样有助于腹腔中残留的血液排除,并能使病患的呼吸状况得到有效改善,还能有效减轻伤口痛感。对于进行胸部与肺部手术的病患,应有目的的训练病患咳嗽与咳痰的方法,并训练病患做深呼吸活动,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术后产生肺部感染或肺不张等病症,保持病患呼吸道顺畅,防止术后产生并发症。

3.5 导管护理

在手术后,医护人员通常会为病患留置各种导管。留置引流管可以帮助病患将腹腔及胸腔中残留的液体导出,避免伤口感染。注意观察与记录手术后从引流管中到处的液体颜色、质量及性质,严密观察病患的病情变化,一定要确保引流管顺畅[7]。留置胃肠引流管可以帮助病患将胃肠中的气体与内容物吸出,能有效舒缓腹部胀痛情况,帮助伤口愈合,具有防止术后产生并发症的效果。手术后2到3天胃肠蠕动逐渐恢复正常,腹腔正常排气后可以将引流管拔出。

3.6 术后护理

手术后观察病患的各项生命指征,包括:心跳、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频率等,观察是否存在异常状况,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定期为病患换药,查看敷料是否溢出,伤口是否感染,引流管是否顺畅,并对引流液的颜色、质量详细记录。根据病患病症的实际情况,为病患合理安排饮食,手术后应先为病患提供流食,然后是半流食,逐渐过渡,主要向病患提供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严禁病患食用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

3.7 活动指导

有研究数据显示,倘若病患手术后没有出现其他禁忌症,应让病患尽早下床活动,这样能促进病患血液流动,提高肺活量,有助于胃肠蠕动[8]。临床护理人员应鼓励病患逐渐增加运动量,并指导病患如何活动。病患应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量力而行,不能做剧烈运动,而且活动不易过量,避免伤口撕裂引发伤口感染。

3.8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导致术后出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患的敷料渗血情况或引流液的颜色来判断出血量的多少,倘若出血量较少,可以用更换敷料、使用止血剂、按压包扎等方法帮助病患止血;倘若出血量加大,病患身体不能适应,临床护理服务人员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查明原因。止血时一定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这样才能确保病患的伤口不被感染,根据病患的病症合理选用抗生素,确保伤口处的敷料干燥。当病患的伤口被迫撕裂时,应让病患立即进入手术室重新包扎。尽量鼓励病患在术后8小时内排尿,可以使用导尿法,一定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防止尿道感染。手术后让病患尽早进行关节活动,在护士和家属的搀扶下多下床活动,防止产生静脉血栓。手术后要经常帮助病患清洁皮肤,避免发生褥疮。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应重视导致外科伤口感染的各种因素,提高伤口感染的临床护理,这样能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病患痛苦。

参考文献:

[1] 肖家强,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等.骨外科伤口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湖北中医杂志,2012,39(19):246-248.

[2] 吴刚.普外科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情况调查[J].求医问药,2012,15(06):156- 157.

[3] 万文元,贺遵菊,张荣华,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268-269.

[4] 肖玲,龚春兰,王葵花,等普外科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实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0(11):184-185.

[5] 陈洪祥.外科引流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J].医药产业资讯,2012,19(02):121 -122.

[6] 王洪艳,洪涛,淑华,倪国珍,等.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横断面调查报告[J].北华大学学报,2012,16(12):166-168.

[7] 夏祥碧,刘力克,张倩,等.恶性肿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3(04):315-316.

第5篇: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护理措施

新宁县人民医院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的措施

1.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按“导尿术”操作要求正确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防止污染。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当尿液达集尿袋2/3满时应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放尿前、后分别用络合碘消毒集尿袋的放尿口,并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集尿袋每周更换1~2次,遇有尿管堵塞或怀疑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第6篇:关于妇科泌尿道感染的护理措施

摘要:目前,感染已成为医学领域突出的问题,医院内感染是医院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产后妇女由于其生理和解剖位置的关系,约有2%-4%左右发生产后泌尿系统的感染,最常见的有膀胱炎、肾盂肾炎。护理工作贯穿于防治医院感染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护理工作者着手,抓住每个环节,重视每个危险因素的存在,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减少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泌尿道感染 护理措施

目前,感染已成为医学领域突出的问题,医院内感染是医院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产后妇女由于其生理和解剖位置的关系,约有2%-4%左右发生产后泌尿系统的感染,最常见的有膀胱炎、肾盂肾炎。护理工作贯穿于防治医院感染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护理工作者着手,抓住每个环节,重视每个危险因素的存在,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现将我科防止泌尿道感染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妇科泌尿道感染的易感因素

1.1女性外生殖器的解剖特点,因尿道与肛门位置的关系,将肛门的大肠杆菌带至尿道口造成上行性感染引起膀胱炎,再感染到肾脏而引起肾盂肾炎。由于女性泌尿道短而直,又接近阴道、肛门,故外阴不洁易引起泌尿道感染。 1.2年龄因素

老年妇女的泌尿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功能的减退,女性常见骨盆肌肉松弛而出现膀胱膨出、尿失禁、尿潴留,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妇女月经期及产妇产后由于恶露的流出,分泌物较多,细菌容易生长繁殖而引起感染。 1.3留置导尿管

留置导尿管刺激尿道黏膜易致尿道黏膜损伤,破坏机体防御屏障,因此,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1.4抗生素的应用

大量滥用广谱抗生素,易造成菌群失调,引起某些耐药菌株的产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2护理措施

2.1建立预防医院感染的制度和措施。强化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意识,严格消毒制度,完善预防医院感染的屏障系统。

2.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在一切无菌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污染及交叉感染。 2.3排空膀胱预防泌尿道感染,加强留置尿管的护理

分娩进行中尽量排空膀胱,减少分娩过程膀胱受压、膀胱受伤的机会。产后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如有排尿困难,可利用各种方法诱导鼓励其排尿,如热敷腹部,听流水声等。检查产后膀胱是否过度充盈,可触诊耻骨联合上方。使用导尿管前应选择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插管时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如导尿管误入阴道应光环导尿管重新插入。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避免受压、扭曲、堵塞,以保持引流通畅有效。每日定时更换集尿袋,及时倾倒,记录尿量,并观察尿的颜色,发生尿液沉淀、浑浊、结晶应行膀胱冲洗。导尿管及引流管位置应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返流。每日用5%碘伏溶液擦洗外阴及尿道口两次,并且尽量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如病情需长期留置导尿管者,每周更换一次导尿管,拔掉导尿管后用5%碘伏溶液擦洗尿道口及会阴部两次,并要及时督促病人多饮水,尽早自行排尿。 2.4会阴部护理

要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并做好床单的轻度处理,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指导月经期患者、产妇要及时更换潮湿的会阴垫及内裤,以免潮湿刺激局部皮肤。留置尿管期间每日用5%碘伏溶液擦洗会阴部两次,每次大便后注意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防止粪便及阴道分泌物污染尿道引起泌尿道感染。 2.5指导病人多饮水,以增加尿量,预防泌尿道感染。由于产后疲乏、术后不适,患者集体抵抗力降低,患者每日饮水在25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起到机械冲洗作用,有效地预防泌尿道感染的发生。 2.6减轻症状,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给予特定的抗生素以杀死致病菌,2天内症状会减轻,需持续治疗10天致14天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服药同时并做尿液培养,看细菌对哪种抗生素有效,在换上有效抗生素完全根治为止。摄取足够的液体,每天至少3000致4000毫升以稀释尿中细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尽量缩短用药时间,避免连用抗生素,以免产生各种耐药菌株,降低集体抵抗力。 2.7出院指导

指导产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换内衣裤;保持会阴部的清洁,注意多饮水,及时排空膀胱;向患者讲解泌尿道感染的诱发因素、症状及护理治疗;正确合理按医嘱服用抗生素,并在治疗期一年内定期复查;让患者了解泌尿道复发症状及时随诊。

第7篇: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应用效果探讨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抽样选择我院收治的各类型手术患者90例,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手术室感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提升手术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护理;手术室感染;应用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56-02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与提升,各类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侵入性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院感染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卫生问题之一,其中预防手术室感染是防控医院感染中的关键与重点。手术室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就医的时间内所致的感染,而入院前所潜伏或携带的感染不包括在院内感染之中。据有关调查表明,易感体质、身体抵抗力弱、药物作用、医院环境污染及病房缺陷、在医期间交互感染等因素均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1]。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相关措施,严格细致的检查每个护理操作环节,避免感染在院内的出现与扩散。为保障手术成功,降低手术感染,我院在手术各环节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临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样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各类型手术患者90例,按照随机性原则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3~71岁,平均46.2±5.5岁;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19例,骨科手术15例,妇科手术9例,其它2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2~73岁,平均45.8±6.2岁;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18例,骨科手术16例,妇科手术8例,其它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情况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即基础护理、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病情、术后护理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手术室感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①制度管理:认真执行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加强护理服务质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认真落实卫生部发布的《消毒管理办法》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护理操作,加强隔离消毒制度,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同时加强执行与监督制度。②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其认真按照护理流程及查对制度进行操作,提升护理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与观念。③加强基础护理措施:术前术后给予空气消毒,保持清洁。每日通过消毒剂湿式打扫地面及擦拭物体表面,将无菌物品放置于专用位置,并定期消毒清洁。放置、使用灭菌物品时应注意检查其完整性及化学胶带指标色彩,若有可疑情况不应作为无菌包应用,术前及术后应及时对器械进行全面消毒。强化对手术器材及物品的灭菌消毒管理,确保无菌合格率达到100%,通过高压蒸汽进行灭菌,特异性感染及感染用品应以“消-洗-消”为原则进行双消毒处理。重视与临床科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积极配合防控医院感染的相关工作。④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强化人员管理,医护人员及所有患者须更换手术服及患者服,非相关人员严禁进入手术室,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者禁止进入手术室。术前对患者病情给予细致掌握,认真执行检查制度,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有效咳嗽、深呼吸、拍背等)以及术前准备工作(备皮、清洁卫生等)。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此提升免疫能力,避免感染发生,加速切口的愈合速度。术中应注意保暖,注重无菌操作意识,以此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几率。术中应降低空气中细菌落入切口的数量[2],传递器械时应注意动作幅度,术后更换约束带、被罩、床单,开窗换气,及时处理术后污物,同时定期对患者切口给予检查及处理,避免感染加重。术后应对各类型管道给予妥善固定与认真标注,保证管理的畅通,做好失禁的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皮肤处于清洁干燥的状态,并遵医嘱加强饮食指导,以此提升免疫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通过率(%)表示,两组间对比以x?检验,P<0.05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手术室是抢救危重患者以及实施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以及手术的成功率与完整性。手术室感染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恢复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资料显示患者自身衣物或携带感染所致的污染常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3]。因此,加强各项消毒管理,尽最大努力降低手术室感染的出现是护理工作的关键,这既能够保障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又能够有效减少医疗风险。

我院对手术室进行了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其应用效果较为显著,这对防控手术室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针对手术室感染的护理干预是从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上拓展而来,有效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护理干预前合理改善手术环境,保持空气新鲜有利于减少感染出现的几率,在感染性手术后采取正确及时的消毒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病毒的传播与感染。在本次护理实践中,笔者观察到,消毒洗手是常见的护理步骤,但部分护理人员常因消毒意识缺失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引发感染。因此,手术人员及护理人员应严格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与患者接触前后必须洗手,需要时可戴一次性手套,注意两手高于肘部,防止污染。

总之,综合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意义重大,可以有效的提升手术质量,降低感染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侯智容,徐春梅,郭文哲.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9):325.

[2]廖维.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预防与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99-101.

[3]马剑.手术室感染的防控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4):12-13.

第8篇:新生儿病室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及护理措施

新生儿病室控制医院感染的

管理及护理措施

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吸入性肺炎是新生儿病室收治的新生儿危重疾病,需要在特定区域进行监护和治疗。

由于新生儿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不足和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其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受病原体侵袭,易发生院内感染。

常见所致新生儿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霉菌等,会危害新生儿康复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我院于2007年元月—2008年12月共收住的新生儿319例,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7例,皮肤感染8例、上呼吸道感染率为5.3%;脓疮症感染率为1.8% ,因此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和护理,有效的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更好的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新生儿病室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空气污染:

新生儿病室是近年来逐渐被医院重视和分支出来的科室,存在许多建筑布局及功能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医院,新生儿室房间过小、过于密集,新生儿床单元占地面积不足3㎡,陪护探视人员多,病室人流量大,使病毒及细菌在空气中悬浮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监测空气菌落在733cfu/m3,并有霉菌生长。

1.2医疗用品污染:

用于患儿的器械:听诊器、体温表、小儿喉镜、新生儿气管插管、氧气湿化瓶等,会因操作不严密受污染,以致发生医院感染,经监测听诊器、小儿喉镜,氧气湿化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更换,细菌培养结果均显示为菌落超标。(使用时间24小时)

1.3婴儿暖箱污染:

早产儿、低体重儿、低体温新生儿、置于暖箱内,由于培养箱内

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加大了置暖箱中的新生儿感染的危险性。对连续使用的暖箱操作窗及圆窗塑料套物体表面细菌培养;菌落超标,有霉菌生长,并于水槽、水杯的入口处监测出绿脓杆菌。

1.4非医疗用品的污染:

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婴儿床垫、毛巾被、澡具等用品的污染也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于婴儿床垫物体表面监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致婴儿脓疮症皮肤感染的发生。奶瓶、毛巾置消毒柜内做消毒和保存,经监测有细菌超标生长现象。

1.5医护人员手的污染:

医护人员手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接触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于婴儿沐浴室护理员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故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做好手卫生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2、致危险因素的原因

2.1病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

新生儿室过于密集,陪护及探视人员流动次数多,会带来更多的细菌污染。加上紧闭门窗,室内空气不流通是造成空气污染发生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2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医务人员如对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忽略一些看似细小的环节,往往形成通过医疗用品及手的传播途径。比如,听诊器、手的污染、致病菌可通过这些外源传播。

2.3婴儿暖箱使用后未及时清洁消毒:

婴儿暖箱培养完婴儿后,不及时清洁和消毒,经监测水槽排水管口、水杯,细菌培养出绿脓杆菌,也是导致新生儿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2.4新生儿用品置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的误区:

消毒柜其温度并不能达到灭菌要求,监测其内毛巾及消毒柜内壁有大量细菌生长,存在医院感染危害。

3、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及护理措施

目前新生儿医院感染已引起医院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其有关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疗用品及非医疗用品、消毒、灭菌隔离,婴儿暖箱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监测和护理措施,对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管理及护理措施为:

3.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的认识和重视。尤其是加强产科、儿科、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督导他们的无菌技术行为,并认真落实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3.2新生儿病房的空气消毒:

合理设置新生儿床单元,病室安装空气净化器,每日开窗进行有效通风30分钟,避免直流风。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控制陪护及探视人员。对病室物体表面、门把手每日用250mg/L84消毒液擦拭消毒。对隔离新生儿病室采用3%过氧化氢水溶液20ml/m3喷雾消毒。

3.3医疗用品的消毒

氧气湿化瓶及管道每日更换、消毒。湿化液每4小时更换(使用灭菌蒸馏水)听诊器、体温表等用品一婴一用一消毒。

3.4婴儿暖箱的消毒:

做好婴儿暖箱全面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监测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严格执行每培养完一个婴儿,对暖箱必须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制度,尤其是对水槽、水杯、操作窗、垫圈、圆窗塑料套空气输入管及床搁板的清洗和消毒,对以上易受污染,藏污纳垢的关键部件,用500mg/L84消毒液浸泡、擦拭,30分钟后,用清水清洗或擦拭,再用洁净无水布擦干;对操作窗、圆窗塑料套、水槽、水杯采样经细菌培养,均无菌生长,达到清除感染隐患的目的,避免由此引起的新生儿医院感染。

3.5医护人员手卫生:

每个新生儿床单元均放置洁夫柔消毒凝胶一瓶,供操作前后或连续操作时手卫生使用,做到每次接触每次消毒,为切断传播途径起到

有效的控制作用。

3.6非医疗用品的消毒:

奶瓶、奶嘴、毛巾、婴儿用品每次使用、清洗后均选压力蒸汽灭菌方法。做到一婴一用一灭菌,取消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婴儿用品的方法。

3.7分组护理:

对隔离新生儿采取分组护理措施,床头标明隔离种类,护理用品床旁固定使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隔离婴儿暖箱用后做好终末消毒,经监测合格,贴消毒合格标示。

3.8加强呼吸道护理: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新生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利于痰液流出,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防止粘膜损伤。吸氧时每4小时更换氧气湿化液,鼻腔内有粘液用消毒棉花轻轻擦去,喂养过程中动作应缓慢避免误吸。

3.9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柔嫩,易擦伤感染应保持新生儿床垫、毛巾衣物洁净、干燥、无渣屑,每天清洗,防止肛门周围的粪便污染阴道及尿道,皮肤褶皱处扑上适量婴儿用粉,婴儿用品一婴一用一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4.0脐部护理:

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局部干燥。每日检查脐带有无渗血和脓液,涂以75%酒精消毒,用无菌辅料覆盖。

4.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产科技术,预防产科并发症,减少侵入性操作,避免外源性感染。

4.2加强监测、监督管理机制:

监测和监督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每月定期监测手术室、产房、婴儿沐浴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空气及物体表面,尤其是加强对婴儿暖箱的细菌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整改,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

5、小结

我院将新生儿病室作为重点监控部门,开展目标性监测,对存在的隐患、实施早期干预和防范。针对新生儿易感因素和部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了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第9篇: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发布时间:2011-03-21 来源:安徽省医学协会信息中心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肺部感染;原因;护理

肺部感染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笔者对本院神经外科46例重症颅脑损伤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3年2月~2006年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209例,GCS评分≤8分。其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46例,发生率为22%。男33例,女13例,年龄1~69岁,平均(45±3)岁。呼吸机辅助治疗28例,气管切开26例;感染发生时间为入院后4~26 d,平均(12±1) d,意识障碍持续5~62 d。采用无菌技术操作经负压引流,将深部痰液收集到无菌试管中送检,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2结果

2.1细菌培养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14株,鲍氏不动杆菌11株,大肠埃希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阴沟肠杆菌4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真菌2株,其中混合感染7例。

2.2预后

针对细菌敏感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结合局部和全身治疗,采取有效地护理防控措施,6~11 d肺部感染愈合,除因基础疾病严重死亡13例外,其余全部治愈出院。

3感染原因与预防措施

3.1感染原因

①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黏膜纤毛失去屏障保护作用;反复负压吸痰损伤气管黏膜;空气未经滤过湿化直接进入下呼吸道。②呼吸机管路污染:呼吸机管路中的冷凝水是细菌的主要繁殖地,特别是未按照规定每日进行管路消毒的机器,细菌的平均浓度可高达2×108 CFU/L。当患者移动体位或医护人员移动管路时,使带菌的冷凝水直接进入下呼吸道。③吸痰操作或吸痰物品未达到无菌要求。

3.2预防措施

①清洁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特别是对气管切开的患者,持续的洁净空气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每天用1%~2%的次氯酸钠室内湿拖地两次,为使重症监护病室空气净化达标,在室内安装负离子空气消毒机,每天定时对病室进行密闭式空气消毒,消毒后再打开窗户通风。每月定期进行空气培养1次。②呼吸道的管理:对受伤后即有呕吐的患者,应立即清理口腔内滞留物,对气管插管的患者吸痰时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人为致患者咳嗽反射使深部气管、支气管内的误吸物进入主气管内,易于吸出。③呼吸机管路的管理:本组带机>72 h的病例中有6例患者为同一种菌株感染,因此对长期带机的患者应每天消毒更换呼吸机管道,发现管道中有冷凝水时应随时倾倒。④气管切开的护理:气管切开后由于失去了呼吸道加湿滤过作用,带有菌尘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下呼吸道,是导致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

做好气管切开后的护理:①用生理盐水或3%碳酸氢钠溶液口腔护理2次/d,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用0.1%的醋酸清洁口腔。用过的物品用2 000 mg/L爱尔施初步浸泡消毒。污染敷料单独包装后焚烧。深度昏迷的患者及时吸净口腔分泌物,每2小时翻身扣背1次,促进痰液引流。②气管套管口持续用灭菌生理盐水或乙醇纱布覆盖。③气道内分泌物的吸引,严格无菌吸痰,床边备无菌吸痰盘,每次吸痰时做到一杯一管一手套。吸引气管内与口鼻腔分泌物的导管分开。维持气道通畅,吸痰时采用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外径应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的1/2,插入长度不超过20 cm,吸引负压不超过300 mmHg。无菌操作手法正确,吸引管插入气管时不作吸引,在吸引管到达深度后,一边吸引,一边将吸引管往上提拉,转动退出。每次吸引操作持续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过程中应观察患者是否有缺氧表现,吸痰频率根据分泌物多少而定,通常30 min~2 h吸引1次。分泌物黏稠难以吸出者,每天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痰的排出。通常每次用生理盐水20 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5 mg,3~4次/d。为使痰液容易吸出,我们经常在吸痰前向气道内滴入3~5 ml生理盐水后再吸引。严重缺氧者在吸引前适当增加氧流量。④吸痰时动作要轻柔,负压吸力不应过大,本组病例有4例气管切开后6~14 d,在吸痰过程中发现褐色坏死黏膜组织。⑤气管套管内套消毒2~4次/d,一般视痰量及痰的黏稠度决定消毒的次数,痰液多且黏稠度高的患者每天气管套管内套消毒4次,反之常规每天消毒2次则可。为使气管套管内套的痰痂容易去除以保证消毒效果,我们将内套管先在水里煮5~10 min后进行清洗,清洗干净后再进行消毒。每个气管切开的患者必备两个同型号的内套管,一个摘下来消毒时,另一个给患者套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缩短内套管离体时间,以免引起外套管结痰痂,使内套管套回困难或增加感染的机会。⑥消毒切口周围皮肤、更换敷料每天1次,必要时随时更换污染的敷料。如果纱布上分泌物颜色变绿,应排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时做分泌物的培养和药敏试验。⑦鼻饲管的护理:鼻饲量<250 ml/次,鼻饲时抬高床头30°~45°。鼻饲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呛咳、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情况,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等误吸现象,立即停止灌注,并立刻吸出鼻腔及呼吸道的误吸物。用瓶装营养液能全力时,注意滴速不能太快,500 ml能全力维持在6~7 h滴完,如果速度太快,则部分患者不能消化吸收,会出现腹泻现象,一般营养液的温度控制在38~40℃。可采用营养液专用滴注器。

重症颅脑损伤中并发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而肺部感染又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从本组病例显示,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很多,预防控制也相对困难,更需要医务人员增强预防感染控制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做分泌物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持清洁的环境,做到早期预防、及时处理,从而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7):133,170.

[2]仇蓉,夏既英.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常见并发症的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6):189-190.

[3]赵淑兰.重型颅脑损伤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探讨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3):73-74.

[4]刘家荣.术后气管切开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4):132,149.

上一篇:国家税务局项目建议书下一篇:感人好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