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学(精选12篇)

初中生物学 篇1

1. 紧扣《新课标》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梳理知识系统

初中生物学内容多而杂, 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二年的课程教学中, 学生往往学了新的, 忘了旧的。因此, 根据《新课标》规定的内容和知识要点, 精心设计复习计划,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复习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采取边讲边练, 按单元进行系统的复习, 要做到双基落实。根据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内容分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 共八个单元。每一单元可按以下具体操作: (1) 复习要点。教师预先总结出本单元的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中的一些名词、数据、因素等留填空。例如: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进行填写。先印刷好, 学生人手一份。这样可以有的放矢, 提高效率, 节约时间, 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2) 典型例题。讲解历年会考的典型例题, 要求讲解分析透切, 学生能理解掌握, 能做到举一反三。例如, 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会弹钢琴的机器人;B.会慢慢长大的钟乳石;C.电动狗;D.海藻。这道题教师在讲解分析时要让学生理解一般的生物有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 它们一般都包含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除身体内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等特征。 (3) 强化训练。针对本单元的知识要点的练习一份, 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可以是课堂内或课外。

第二阶段:综合复习。以模拟考试为主, 按《新课标》、教材、近期生物环保的热点 (如5.12汶川大地震;玉林市对清弯江上游小纸厂的关停整顿等) 。结合学生的实际编制模拟试卷进行单项或多项综合训练, 重点加强讲评、学生自改自查、注意提高学生的阅题和答题速度, 强调书写规范化, 避免出现错别字。一般进行5至6次全真模拟考试, 编制题型、题量、难度与会考相一致, 让学生充分体验会考的情景, 对自己的实力心中有数。在复习的后期, 由于时间有限, 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无法对每一个学生一对一地辅导, 最好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次模拟考试后教师尽可能当天改完试卷, 趁学生对试卷内容还没有忘记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先改错, 分类统计出哪些是审题不当, 哪些是通过看书能够解决的, 哪些是思维方式不对的, 哪些是不会的。在学生自己改错基础上, 让学生分组讨论, 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解题心得, 成绩欠理想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寻求解决的方法并分享别人的成果。

第三阶段:查漏补缺。主要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掌握知识的缺漏和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在这阶段, 既需要学生回过头来复习在模拟考试中的错漏, 知识点, 对相关知识重新认识;更需要教师总结出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理解、掌握易混淆、易出错之处。例如, 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吗?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后天性行为有哪些?以水稻、小麦、玉米种子进行的繁殖属于无性生殖吗?如何判断显性、隐性?“蝗虫→青蛙→蛇→老鹰”是否是一条食物链?一条河里的全部鱼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吗?酵母菌是消费者吗?蘑菇是植物吗?

2. 紧扣《新课标》,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第一阶段全面复习的时候, 必须按《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要求学生弄清楚学习目标, 分清课本中哪些知识点的要求是“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哪些知识点要求是“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哪些知识点要求是“经历 (感受) 水平”、“反应 (认同) 水平”、“领悟 (内化) 水平”。对不同要求的知识点进行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复习。例如, “使用显微镜”是要求独立操作水平, 学生应该达到能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节与改进, 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我们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加强操作训练, 规范操作方法, 特别是让每一个学生做到能够将玻片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 并看到清晰的图像。再比如《细胞的生活》一章出现的“许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分子又由原子组成, 原子又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知识点就可以一句话带过。也就是说, 复习的要求必须符合《新课标》, 切不可加深难度超出《新课标》要求。

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2007年玉林市会考试题) (1) 在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中, 农业生产上除了限制农药的使用外, 在肥料的选择上应尽量施用 () 。A有机肥;B化学化肥;C未经处理的人粪尿;D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 (2) 制作面包馒头等食品时, 为使其膨大和松软多孔, 通常在和面时加入一些 () 。A酵母菌;B乳酸菌;C青霉;D细菌。历年的生物会考都有8~10分题目量是紧密联系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

关注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如2007年会考与艾滋病联系、2008年会考与汶川特大地震联系, 考核了“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这就启示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生物学与健康、生物学与农业、生物学与工业环保的知识联系, 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3. 加强训练,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技能

由于复习时间短, 内容多, 因此要紧扣《新课标》和教材, 突出重点内容、基本方法、基本思想, 加强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复习, 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题目进行复习。初中生物的内容标准有10个一级主题, 其中包括“科学探究”和“生物技术”。这两大主题的要求是: (1) 理解科学探究; (2)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 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生物技术; (4)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玉林市2002~2008年生物会考中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技能”的考核是逐年加强, 2008年有4道题占到了13% (第26题2分、第30题3分、第35题3分、第46题5分, 共13分) , 其中第26、46题是考核实验操作技能, 第30、35题是考核科学探究技能。所以, 整个复习过程中要有目的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熟悉基本实验操作的能力。

初中生物学 篇2

如何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而不至于“穿新鞋走老路”?笔者就学案的编制和在时间上的使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学案的编制

学案作为教学的载体,必须适用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否则,只流于形式,就会导致师生都疲于应付的局面。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目前生物学科的地位,经过对众多学案实际使用的对比研究,生物学科导学案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比较适合学生的使用。

1.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任务,真正的学习活动才会发生。因此,每节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学生的学习才有方向,并为此目标的实现付出自己的努力。

2. 温故知新

初中生物每周只有两节课,间隔时间比较长,并且以目前的学科地位来说,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只是自欺欺人,因为学生会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因此,上节课知识的复习只能在下节课上完成。所以在编制学案时,把上节课的知识点以选择、填空、填图等形式再现一下,有利于知识的更好把握。但千万不要无目的地让学生看书,然后提问,这样的话效果会很差,换一种方式会使学生有新鲜感。

3. 预习导学

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准备,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握。这部分内容编制不要太难,把新课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填空、选择的形式给出,让学生能比较轻松地完成。因为这样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他们获得充分的自信,从而为后续学习赢得良好的心境。

4. 课内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很多知识的学习需要实验探究来完成。因此要根据教材及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问答题,让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激发起学生想解决此问题的冲动,并在学案的引领下,一步步实现。即使不能解决,学生已获得了重、难点的信息,课堂上只需老师稍加点拨、引导,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并且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5. 当堂巩固

这部分最好节选与本课知识点有关的历年中考题,让学生知道本节内容的知识点以什么形式考查,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因为学生的近期目标是中考,因此他们会很好奇中考题什么样。如果在每题后面缀上是哪一年中考,正好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起他们想做题的欲望。

6. 拓展提高

这一部分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是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是从学会走向会用。生物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这部分学案的设计要特别强调启发性、引导性和趣味性,既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学生之间的知识储备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拓展提高”部分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以适应不同要求学生发展的需要。

7. 知识链接

这一模块主要是编制一些生物学科发展前沿部分的知识,让学生闲暇时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要撇开阅读技能而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那就只能使学生的智力变得迟钝,造成思想混乱和肤浅。他一再强调不善于阅读的人就不善于思考,隐藏着“智力生活缺乏的严重危险”。

二、学案在时间上的使用

再好的学案必须用对时间。否则,辛辛苦苦编制出的学案,学生会废纸一样不当回事。这种情况在学生中还是比较普遍的。学生学习的科目比较多,每学科都有学案,大都让学生课后完成,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于是就挑任课老师比较严厉的那门做,其他学科大部分不看。

作为生物学科,事实上也没必要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如果时间被合理分配的话,每节课应该能剩余10分钟左右,正好让学生完成本节的巩固练习和下节课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初中生物学如何构建知识框架 篇3

皮亚杰说过,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作业,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欲望。一个好的知识框架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它避免了表层学习容易遗忘的现象,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很容易在相关框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物学概念是建构良好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因此,课堂中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并能熟练应用十分重要。

那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生物学概念呢?我觉得从生物学事实着手是一个好的途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通过观察测量就可以看到。教学活动可从生物学事实引入,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通过实例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帮助学生找出某类生物学事实的总体特征和规律,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学概念。如学习“变态发育”这一概念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小蝌蚪找妈妈》引入,让学生思考讨论:“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妈妈?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不同?”学生很容易比较出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形态特征与生理特征不同,这时教师可告诉他们“青蛙的这种发育属于变态发育”。学生在这些生物学事实的支撑下,自己就会直观而形象地感知“变态发育”的定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时,教师再加以补充并总结:“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这样的发育叫变态发育。”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概念。

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一些生物学事实知之甚少,这样教师就要在课堂中通过某些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根据具体情况,展现生物学事实有多种方式。(1)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生物学事实展示出来。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制作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教学视频,使一些生物学事实具体化和易于理解,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表达工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影片“动物的伪装”。影片将森林中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各种小动物,如叶尾壁虎、刚果地衣螳螂、尺蠖、舟蛾、蜥蜴等直观呈现出来。通过观看影片,学生犹如置身于森林之中,感受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叹为观止,兴趣大增。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探究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的概念。(2)

利用实验展示生物学事实。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概念时,通过“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等实验,学生就能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3)

利用图片展示生物学事实。如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图片,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来。

当然,展示生物学事实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实物模型、野外调查、做游戏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方式。

建立生物学概念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及时借助概念和事实之间的多种联系把这些内容连接成网,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知识引导他们概括和梳理,建立知识体系。运用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概念图能清晰地呈现概念的整合过程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习,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持久。如以下一个概念图:

它能把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概念联系起来,促使教师更系统地把握教学内容,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把生物学概念和各种生物学事实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遇到有关知识点的问题时,就会自觉地从脑海中搜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了系统的知识框架后,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自发调整思路。在认识和学习新内容时,学生会灵活运用所学习的概念进行有条理、综合性的思考,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引申和扩展,获取新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既善于发散思维,又能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会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这样就不是把视线只盯住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扩展了思维的空间范围,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

初中生物学教学反思 篇4

初中生物学教学反思篇一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自己经过三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2、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3、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我在下一节课前5分钟小测验,结果181名学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余在80分以上。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4、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在班上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了高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决心将实验课的改革,继续深入进行下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初中生物学教学反思篇二

一、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做关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在拒绝毒品时会让学生观看中国拒绝毒品的宣传片等。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心。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进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1.扎实严谨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1.方法科学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生物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2.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求实、求活、求新”三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承,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学教学反思篇三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14)(15)(16)(17)(18)(19)(20)七个班的教学工作。半年的工作下来,我感到很充实,虽然有些辛苦,但每当看到学生们在课上洋溢着期待的神情,每当我的耐心讲解使学生又有了一些进步,我总会忘了疲倦。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为了提高短短四十分钟的学习效率,我总会在课前搜集一些热点时事,与生物教学联系起来,让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意义;

初一上半学期的学习,可以决定整个期中时期的学习,一旦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三年甚至以后一生都会受益匪浅。为此,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笔记,给学生强调作笔记的重要性;反复要求学生注重学习方法,就四个字,预习——复习。

这半年时间下来,我和我所教的这七个班的学生建立了一种默契的师生关系:每当我上课上到一半,课堂纪律被某些说话的同学影响时,我总是先停下来,看着他们,很快课堂就静下来了,不用我多说,因为全班同学都在“关注”着他们,通过类似这样的处理,不管是原来多爱闹的班级,课堂纪律都好了很多,提高了整个班的学习效率。

在期中考试前,我们过行了一次月考,由于在小学里没有上过生物课,就连他们唯一上的科学课在小学里被当成副科,是不用考试的,因此学生就认为,生物课是开卷考试的,甚至有人认为生物是不用考试的。

当我发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耐心地做学生与家长的思想工作:告诉每一位同学,每一次生物考试都是闭卷考,不仅要月考,要期考,初二时还会进行会考;如果初一时没有掌握该学习的知识,初二时再学就会很吃力liuxue86.com。在家长会上,我请家长们回去动员孩子,认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因此,学习生物是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的。

初中生物学 篇5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目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初中《生物学》教学发展严重滞后, 仍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水平的主要标准, 与新课标要求的《生物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完全不相符合,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笔者认为, 要改变当前初中《生物学》教学现状, 实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 必须转变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新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教学的目标, 衡量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检验教学的效果。1初中《生物学》教学评价机制现状当前,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 许多教师仍把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着重管理功能, 只注重定量评价, 注重分数, 忽视了分数以外诸多方面的评价;教学评价由教师独揽, 教师仅依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定, 学生没有评价的参与性, 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失, 产生厌学情绪。1.1教学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初中《生物学》教学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是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的终结性评价, 这种单一的分数评价形式, 虽然比较客观简便、易于操作, 但由于只关注学业成绩, 忽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 对学生自身的改进和完善, 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难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1.2教学评价内容过于单一教学评价内容主要是注重对学生认知领域的评价, 缺乏对学习兴趣、态度、学习策略及动手操作的评价, 忽视对发展性目标、情感目标及学习过程的考察;过于强调量化评价, 对质性评价不够重视。1.3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由教师操作, 出现一手遮天的现象, 学生在接受评价时处于被动局面, 扮演一个被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 处于老师要怎么评就怎么评的消极心理状态, 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挫伤。2初中《生物学》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思考近年来, 初中《生物学》的教学评价正在引入现代的教学评价机制, 改变原有的考试观和评价观, 在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学习权利、保证学生所需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学评价成为检验学生接受教育效果、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举措, 通过评价督促和培养学生关心学习、重视学习、关心自己、重视自己;使教学评价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方的共同参与, 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2.1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新课标下教学评价要体现课改精神, 改变长期以来由任课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传统做法, 由单纯的教师评价向多方评价转变, 即在教师评价的同时, 尊重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 发动学生自评和同学之间的互评。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自我评价, 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 使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但学生的参与评价的过程不能放任自流, 不能成为一种追求形式的评价, 应在教师的积极引导、调节和控制下有计划地进行, 使之成为一种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有意义过程。2.2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教学评价工作不能只在学习结束后进行, 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即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着重从知识、技能、方法、态度、情感等方面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 用提问、观察、谈话、作业等多种形式及时、动态地了解学生, 以便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适当的调整。形成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重要基础, 终结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延续, 在具体实施时应将两种形式结合使用, 但更侧重形成性评价。要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改变以往将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评分手段的形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力发展的差异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教师应承认并保护这种差别,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如作业、随堂测验、野外考察、小文章、标本制作、手抄报、某种植物的生长记录、学习档案袋等, 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体验成功的喜悦, 巩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尤其是初一学生应重视并加大形成性评价的力度, 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就感, 提高学习效果。2.3将封闭式、标准化的评价与开放式、个性化的评价有机结合以往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常采取封闭式、标准化的评价方式, 其参考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学习成绩的统一量化考核、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单一主观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某些方面的真实情况, 并且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还将继续存在和使用。但是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 就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个体性和差异性, 对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极为不利。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日趋多元化和层次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日趋明显和突出。沿用整齐划一、传统封闭的模式难以有效评价日益多变的学生群体。为此, 要积极探索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正确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新课标下建立初中生物教学的评价体系, 目的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 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老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老师不断提高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3结语随着生物学科重要性的不断提升, 初中《生物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改革评价机制, 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合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全面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景, 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生物学科重要性的不断提升,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积极改革评价机制, 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合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评价机制

初中生物学 篇6

一、融入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它, 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 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应精心准备、合理布局, 让兴趣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灵活的方式呈现情景化的生活知识, 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以课堂为舞台, 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形成“情感动力”。例如, 在学习“性状和性状的传递”时, 从学生熟知的一些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比如俗话说的“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快速地导入课堂教学。接着, 让小组同学交流各种性状的表现, 把观察到的现象, 如有耳垂、无耳垂, 有酒窝、无酒窝, 拇指能弯、拇指不能弯, 统计成表格。因为这些都是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 易于观察, 学生们都兴趣盎然, 热烈讨论, 积极活动, 认真填写表格。课堂教学中, 不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而且激发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 有许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进行的。首先, 组织实验探究的过程,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探究目标,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即使在实验中不完美、有瑕疵, 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不要盲目批评。例如, 在“制作临时切片, 观察叶片的结构”探究实验中, 先选取新鲜的菠菜或大叶黄杨等叶片较厚, 容易横切的叶片, 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讲解方法步骤后, 分小组展开实验, 在小组活动中做好分工合作, 共同承担探究任务, 小组交流实验过程和活动成果。激发学生锲而不舍地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及趣味性, 培养他们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能力。其次, 创设实验室环境, 创建活泼生动的实验室学习场所, 丰富学习生物科学的环境。教师在实验室窗台上养花种草, 在几案上放置水族箱, 饲养小型动物, 在墙面上张贴各种生物图片和实验报告栏……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能诱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爱好。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之一, 它集声音、图像、动画、模拟等于一体, 尤其适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课堂中,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单调的知识生动化, 复杂的知识直观化, 对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初中生年龄小, 又刚刚接触生物, 虽然好奇心强, 但理解水平有限, 平时生活经验积累较少, 要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的难度, 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讲授“植物的蒸腾作用”时, 运用多媒体展示炎热的夏天, 烈日当空, 酷暑难耐, 人们在林中乘凉的场景。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学生们立刻被吸引过来, 津津有味地观看, 接着教师适时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们踊跃发言, 积极回答。激发了学习兴趣, 叩开渴求知识的大门, 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学习“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时, 仅凭图片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利用多媒体显示动画效果, 完整的把吸水膨胀和失水缩小呈现出来, 更易于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识记, 印象深刻, 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组建兴趣小组, 拓展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兴趣小组把生物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兴趣小组的创建, 对巩固课堂知识, 深化课堂教学, 扩大学生视野, 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生物技能起到重要作用。兴趣小组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如:收集或实测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湿度数据, 并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分组后, 准备湿度计, 利用双休日, 在不同的植被环境中实测大气湿度, 记录结果, 对数据进行比较。这样,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观察、收集到的科学信息是课堂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 到大自然中去。例如:采集各种各样的花, 如黄瓜花、菊花、油菜花等, 根据雌蕊和雄蕊的特点, 给这些花分类。这是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相互渗透, 拓展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兴趣小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搜集生物学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动态, 对丰富知识、培养科学素养起到重要作用。

五、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升华

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应用十分广泛。俗语说:学习生物可以提高生活品质。的确, 从生物中学到的很多知识都可以应用于生产生活。如学完“发酵食品的制作”后, 学生在掌握了酸奶的制作步骤“灭菌—接种—密封—发酵”等, 在家中自己制作酸奶和泡菜, 和父母一起分享知识运用的快乐。现在雾霾天气严重, 通过学习“呼吸道和肺”, 知道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外出时佩戴口罩等保护自己的方法;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后, 把“植树造林, 美化环境”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学生在掌握知识, 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情感及价值观。

总之, 教师应在课内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才是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诠释, 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会以“兴趣作浆, 理想为帆, 信念当船”, 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 首先, 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其次, 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接着, 多媒体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 课外兴趣小组, 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 在生产生活中, 使学习兴趣得到升华。

初中生物学 篇7

1.“将错就错”, 捕捉差异, 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

案例: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探究蚯蚓的运动”实验, 根据书本的预测, 由于刚毛的作用, “蚯蚓在硬板纸上爬得比玻璃上快”, 但学生实验中却有与预设完全不一致的结果“蚯蚓在纸板上反而前进得慢”。“生成与预设完全不一致”!学生开始争论起来, 我立刻将这个难题推给学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论呢?请你们仔细观察得出两种结论所用的实验材料、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学生发现差异在于“应该用硬纸板的正面, 得出相反的结论是因为用了硬纸板粗糙的反面”, 并分析出“反面粗糙, 吸水性强, 会吸去蚯蚓身体表面的水分, 对蚯蚓产生粘着力, 从而运动得慢;而用的玻璃板又不够光滑, 不会引起蚯蚓打滑, 因此运动得反而快些。”并讨论出“要增加水、滴管、烧杯, 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向蚯蚓体表滴加水分”来改进实验。

生物学教学离不开实验, 在我们平时的实验教学中, 总怕学生弄坏了这个, 弄坏了那个, 时时叮嘱、步步为营, 让学生完全在自己的带领下一步步展开, 实验虽然完成了, 学生对着正确无误的结果却一脸茫然。

在课堂教学中, 来自学生的“意外生成”, 哪怕是一个错误, 也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动态生成资源。我们要及时把握, 如果能够充分巧妙地利用这一资源, 无疑会使教学更加深入和细致。对于来自实验课上绝然相反的完全意外的“生成”, 教师往往会认为“实验总会有差异”, 不过是个别学生的个别现象而忽视, 甚至会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轻易否定学生的“不正确答案”, 如果是这样, 那么我们就失掉了很多课堂生成资源。如果给予充分的关注, 给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发挥自己主动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分析原因, 最终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师生都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和实时情境, 回应学生的“意外生成”, 让学生的真实体验“合法”地介入课堂, 感受到其对教学的影响, 感受到其对教学互动的独特贡献, 学生内在的灵动生成就会得以释放。你给学生一个机会, 学生就会给你一个惊喜。

2.“当断则断”, 主导调控, 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方向

案例:在“调查身边的生物”教学中, 学生被分成几个组调查学校里的生物。按要求学生提前10分钟回到教室。忽然, 一只“鸟”飞进了教室, 学生们非常兴奋, 就欢呼着去抓, 我傻眼了, 这可怎么办?也许是“它”飞得太快, 我们看不清它是不是鸟, 我突然冒出灵感, 说:“同学们, 仔细看看它究竟是鸟还是蝙蝠?大家顿时“安静”了下来, 注视着这飞得很快的东西, “横冲直撞”了好几回, 终于, 这只“鸟”擦着门沿飞了出去。接着, 一位同学马上举手说:“我认为是蝙蝠, 因为它飞这么快都没有撞到墙壁上。”大家认为有道理。接着, 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

课堂中, 一些小小的偶然事件就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尤其是初一学生, 好新奇、好激动、好大惊小怪, 窗外气候的突变、室内的一丝异常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情绪波动;还有一些学生信口开河的问题和突发的奇想, 往往都是教师无法预设到的“意外”。这时教师千万不能让学生“为所欲为”, 当断则断,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此时此刻, 一定要头脑清醒, 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目标方向, 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一旦发现学生信马由缰, 要拨正方向, 转入正题。生成, 并不是简单地把课堂交给学生, 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生成”, 这样更多的是可能出现场面热闹、而缺少深化与升华的课堂情景, 这样的生成无疑是浅层次的。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生成对我们的教学都是有价值的, 有的生成甚至与教学背道而驰。这时需要主导者的敏锐与智慧, 巧妙点拔, 让学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特别不能在无意义的生成上浪费时间, 从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3.“顺水推舟”及时调整, 寻求“生成”与“预设”新的平衡

案例:上完“显微镜的使用”后, 第二课时, 教师让学生先谈一下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有没有问题, 一学生回答:“我没有什么问题, 倒是有些感悟, 我觉得显微镜真的很奇妙, 任何微小的东西在显微镜下就是另一个世界。”这句话打开了其他学生的话匣子, 大家纷纷说出了用显微镜观察的感受, 甚至讲到了“我们不能用显微镜来看别人的缺点”等等。

有时候, 学生发自内心的恳切的表白, 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 却往往让我难以拒绝。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第一次接触显微镜、使用显微镜, 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表达心中的感受, 而这显然与预设的教学目标毫无关系, 但我备受感动, 不忍心打断, 那就只好重新调整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动态生成, 学生很感兴趣, 与本节教学虽然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对学生的成长有益, 也应该尽可能给他们机会, 让他们参与。教师要聆听学生的发言, 体悟学生身上发生的微小变化, 帮助、引导他们反思。

如果学生的怪问题、歪想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 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 教师也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强扭过来, 而应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 跟着学生的思路走, 形成新问题的“生长点”, 自然妥帖地引导学生提升原有的认识。课堂生成有时难免会影响我们预设的目标, 但是, 关注生成, 影响的大多是预设中的认知目标, 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往往已经超越, 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可以在下一节课中补回, 但生成的思维、创造的火花却是一去不复返的。朱正威老师也说“从教育的角度说, 给予学生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生物学知识, 虽然也须细细斟酌, 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自然、爱护生命、并身体力行, 这是现代人应有的道德素养。”

4.“避虚就实”搁置延伸, 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在教“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相关内容时, 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说:“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三年了, 既然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产生氧气, 那为什么小学老师还说植物会与我们人类抢氧气, 晚上睡觉要把植物从房间里搬出去?”我没有立即告诉他答案“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下一节课的内容就会告诉你答案, 让你的三年再延长一天, 好吗?”学生高兴地点点头, 继续听课。

浅谈初中生物学中的概念教学 篇8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内容要求、教学建议等部分有重要的改进和提升,展示了理科课程“强调主动探究学习”和“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要求,高度关注探究学习与学生对概念构建的对接,在凸显生物学重要概念传递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奠定了课程层面的基石。在修订后的课标中增加了对50个生物学的重要概念的描述,这些描述以概念内涵的形式出现,充分考虑了该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是对原有内容标准中教学重点的标注和说明。例如,课标指出“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是教师在第四主题中要教给学生的重要概念。因此教师们应认真研读修订后课标中对重要概念的描述和对概念教学的建议,在教学中重视概念教学。基于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针对如何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谈几点看法。

1 校正日常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物学概念,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由于青少年特别是城市的学生生活空间有限,缺乏对复杂的生物学现象的观察、实验以及成人的错误指导,使得学生所形成的生物学概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观性,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学生经常把菊花的头状花序当做是一朵花,把玉米粒、小麦粒都称为种子,将蜘蛛、蜈蚣、苍蝇等统称为昆虫,将生态学中的“消费者”等同于生活中的“消费者”,在科学表述时将鸡卵中的卵黄、卵白称为蛋黄、蛋清,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在日常教学应注意纠正不科学的称呼,并以日常概念为基础,经过过滤提纯,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在进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学时,应注意果实和种子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了解由于小麦和玉米的果皮和种皮愈合在一起,所以它们应属于果实;在进行“节肢动物”教学时,应比较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知道蜘蛛、蜈蚣、苍蝇同属于节肢动物,但不都是昆虫等等。

2 举一反三,把握概念内涵

生物学中有很多概念在生理过程或表观现象上极为相似,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类同性。例如“反射”和“应激性”——反射是指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应激性是指生物对刺激发生的反应。教师在讲解反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举出各种神经调节的例子,如手遇到烫杯子时迅速缩回、“红灯停、绿灯行”、眨眼反射等,然后归纳其共同点,推出反射的概念。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人触摸含羞草时其叶柄会下垂、叶片合拢,这是否属于反射?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避开有害刺激,这又是否属于反射呢?从而使学生注意到概念中的各种限定词“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等,明确反射是只有具备神经系统的人和动物才具有的,这和植物及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应激性是有区别的,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辨析生物学概念的内涵。

3 去同求异,在比较中巩固概念

有些生物学概念由于表达概念的词语基本相同或内容上有共同之处,使学生极易混淆,如呼吸作用、呼吸运动和呼吸。

呼吸作用是指有氧条件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其公示表示如下: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运动是指由于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等)的收缩和舒张而使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其过程表示如下:

肋间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吸气;

肋间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呼气。

呼吸则是在呼吸运动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宏观气体交换过程,其过程如图1所示。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其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因此在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运用对比法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培养学生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又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学生也很容易混淆,还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表1)。

4 运用概念图,形成知识体系

我国学者裴新宁提出:“概念图作为学与教的工具,其强大的功能正日益显现出来。”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命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概念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时概念、名词数量众多,学生易混乱,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运用概念图则可将知识结构中的陈述性知识构建成完整的概念体系,让学生能更好地组织自己所学的概念,全面理解教材内容,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如“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节,概念较多,如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灰质、白质等等,学生极易思维混乱,运用概念图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神经系统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5 理论联系实际,体会和运用概念

自然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原理、规律都源于自然,是对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抽象总结,反过来又可以被运用于实践,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概念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并掌握概念。例如在讲述尿液的形成过程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尿检?如果某人在尿检时发现尿液中含有血细胞或蛋白质,是怎么回事?如果发现葡萄糖呢,又是怎么回事?在讲述血管的概念及特征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受伤时的出血情况、所损伤的血管及处理办法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学生逐渐养成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来解释生物学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生物素养。

总之,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生物素养,这也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概念,能从不同的视角入手,选择适合的方式对生物概念进行有效教学。只有教师更好地引导和阐述概念,学生才能很好地比较和区别不同的概念,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周新民.浅谈生物学知识中的概念教学[J].中学生物学,2003(01):9—11.

[2] 赵新鹏.几组易混概念辨析[J].中学生物教学,2004(04):57.

初中生物学 篇9

内容摘要: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

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重点.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为每一个教师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关 键 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新课改.新教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的向我们走来,一个崭新的教材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将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适应新的教材体系,走进早已熟悉而今又陌生的生物课堂,是我们生物教师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

过去很多人认为,生物就是由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构成的。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除知识体系外,生物科学中含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此外,还包括科学工作者在研究科学过程中的特殊情感、态度和心理体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果仅仅向学生传授一些生物学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生物课程既然属于科学课程,教师就该在教学中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方法。

首先,实施新教材,课堂教学要有新观点、新方法。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现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封闭的系统,不能拘泥于预先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我们周围的生物世界、探索生命的奥秘……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仅仅是教师的解说,可以这样说,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只有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开放性的学习才能真正使我们发展性的了解生物世界的所有科学。

2、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素质教育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潮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也已隆重出台。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然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切实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方法,自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强在生物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我们知道,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来肯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之中,并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要把生物知识教学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使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活泼机智,应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对初中生而言,学习的动力仍然主要源于兴趣,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教法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语言平淡无力,则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或思想开小差。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各种教学用品,搞好新课的导入,尽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语言力求风趣幽默,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事实证明,一个神情严肃、古板的教师,其课堂气氛也大多是死气沉沉的;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课堂上学生注目的焦点。在很多时候,教学的内容难免有些枯燥,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活泼幽默,往往能收到奇效。比日,在给学生上人体的激素调节,在讲人体有哪些内分泌腺及什么是激素时,会有某些学生显得没精打采,便转移话题,说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出现了一个很好笑的错误,因为剧中的司马迁竟然长了胡须。有的学生懵了:司马迁是男人,男人长胡须,这错在哪?司马迁受过宫刑,这个学生一般都知道,但什么是宫刑,为什么受宫刑的男子不会长胡须学生却不一定知道,于是便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人体的内分泌和激素的作用上。这时,你可以幽默的说:“看来不懂得生物学知识,还会有人闹出太监生儿子的笑话呢!”全班学生一下子都笑起来,困意一扫而光。由此可见,教师的机智幽默就象课堂润滑剂,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应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关注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零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们经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后将自己的发现在班上进行交流,然后我再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学生人人感到收获不少。我在每节课上几乎对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如学习细菌的知识,就联系食品保鲜技术;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习青春期发育的知识,就为学生具体讲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学习人的呼吸系统,就联系吸烟的危害、煤气中毒的急救等;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就联系各种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最后,新教材要求教师要改革评价方法。

从以往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来看,评价着重关注期中、期末的相对评价,忽略对学生平时学业的绝对评价、诊断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特别是学生在实践活动、兴趣、思考力、判断力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增加平时的绝对评价,激励和改造学生的素质,也使得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更合理更科学,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学改革的教学评价,是从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转变为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论成败,而是要看其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要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常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不能轻易对学生进行否定。

初中生物课堂资源探析 篇10

一、观念是课程资源的核心

生物学的课程资源呈现出非常多样的状态, 通常将其按地域划分, 分为校内和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又分为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等馆藏资源, 网络资源, 乡土资源或社区资源等。可以说, 初中生物的课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但是无论如何, 课程资源的应用都有一个核心, 这个核心就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观。所谓课程资源观, 即对课程资源的认识, 包括课程资源为什么服务, 为谁服务, 如何服务等问题, 不同教师的观念也许会有所不同, 但中心标准应该是一致的, 那就是, 教师所选择的课程资源, 能够辅助学生实现课程目标为目的。

例如, 《饮食与营养》一节, 需要鉴定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以达到了解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的目的, 本节所学的有糖类 (淀粉) 、脂肪、蛋白质, 以及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等成分。以鉴定淀粉为例, 可以使用米面制品、土豆、藕、地瓜等多种高淀粉含量的食物做实验, 如果教师在这一节课上安排的内容比较多, 而且认为演示实验就足以让学生清楚鉴别出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他可能会选用上面任何一种或多种方便得到的食物, 并滴加碘酒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的变化。如果教师认为演示实验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得清楚, 他就会把实验操作的机会留给学生。还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将这个实验制作成动漫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他也许就只是采用多媒体演示而已。总之, 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决定着他如何上一节课, 也成为决定这一节课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我们一般都认为课程资源是被教师利用在教学中, 帮助学生展开或深入学习的外物, 很少有人会将教师自己也归为一种课程资源。其实, 教师不仅是一种课程资源, 还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种, 因为教师处于其他课程资源通向教学的一个总汇合的位置上, 他管理着教学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他就像一个阀门, 制约着一切想要流入课堂的资源, 他将外界资源进行筛选、整合, 再结合自己已经内化了的知识能力, 组成了教学内容、环节、手段等, 他的整合行为是课程资源, 他自身所携带的已经内化了的知识储备也是课程资源, 因此说教师是课程资源最重要的一部分, 他具备课程资源的所有特点。

如果一位教师擅长制作课件, 那么他的课堂上就可能出现比较多的跨越时空的生物课件展示, 以其生动性来吸引学生, 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上下五千年, 纵横九万里的生物性状, 这是一种教学风格;如果一位教师热爱自然, 他可能会带领学生更多地穿越在自然生态园或者树林中, 直接观察动植物的真实状态, 以其直观性来触动学生,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家乡的可爱, 这是另一种教学风格。不管哪一种风格都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而不管哪一种风格都取决于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

也许有人会认为, 教材只不过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个工具, 只要能达到帮助学生学到相关知识的目的, 教材是可以任意改变的。在多期的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 笔者不止一次看到有教师提出这样的观点。但笔者并不敢完全苟同, 因为教材是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的, 其中包含了学生在本年龄段普遍的认知水平、人对自然的认识规律、新课程理念等多方面的隐性限制, 并不是任何一个教师随意编写的“教材”就可以替代的。当然, 不同学生的学情不一样, 不同教师的特长也不一样, 因此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又应当带有一定的灵活性, 尊重教材而不死用教材, 才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丢掉教材, 或者认为它可有可无。认识到这一点, 对教材的使用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范式, 在整合教学资源的时候, 一定要首先考虑教材, 围绕着教材, 选择其他的可补充的教学资源, 经过教师的整合和发挥, 引导学生走向教学目的。

此外, 学生、家长及其他人的想法, 都可以成为生物学科的课程资源, 既然生物课程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自己去开发是不是也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呢?既能站在教师的高度俯视学科内容, 又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并很容易将开发的结果回馈到生活中。在本文即将结束的时候, 我蓦然想到了这一点, 这种可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学生资源观, 给予我新的教学构想。

参考文献

[1]唐小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学生物教学, 2002 (9) .

初中生物创新教学浅析 篇11

一、初中生物创新教学的理论基础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兴趣,巧妙质疑,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我该怎样讲好这堂课”,而是“学生乐于用什么方法接受这堂课的内容”。要彻底根除”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思考、表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生物教学的磁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必经过程。

2、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做实验无法但可择法甚至创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才能有所创新和发明,因此上好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积极进行探究性实验,不要把实验过程、结论过早地告诉学生,而应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促进学生创新。

3、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只局限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做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求异求优是创新教学的关键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提出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办法,并从“异”中求“优”。创造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新就没有创造,“新”就是“异”,“异”就是“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求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超常想象,使学生在障碍和迷局面前通过他们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进行求异求优的创新教学教师必须做到:①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使他们养成非刻板思考的习惯;②不断对学生进行创造想象的训练,鼓励他们幻想,鼓励他们异想天开。③不称赞“死记硬背”和缺乏新意的回答。

教师要注意引导,使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表达他们自己的独创个性,丰富自己的经验,这种教学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

二、初中生物创新教学的教学实践

例一: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首先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叶是绿色植物营养的加工厂,它帮助制造有机物和蒸腾水分,如果说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那么叶就是主要供货商。叶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功能呢?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发现这与叶的结构有关。其次再提出叶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构?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功能?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叶切片的结构,在学生已具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出示叶片的挂图、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叶的三部分结构,接着提出叶片的结构,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探究、总结,最后归纳得出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是有利于透光,表皮细胞里的保卫细胞和气孔是有利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蒸发水分。叶肉细胞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特点有利于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叶脉有利于运输水分和有机物。这样安排叶的结构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二: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1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的由来

首先让学生观察人类进化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人类为何会进化,讨论人类进化的过程,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在外貌等方面经历的变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然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各种回答中让他们自己总结出答案。

例三: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1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体内物质的传输(本文选择关于心脏部分的讲课过程以作举例)

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血液在人体内起到一个运输的作用,血液为什么能在血管和心脏组成的管道中不停地向前流动?它的动力是什么?心脏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然后请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猪心)。首先看外形,先让学生用手捏捏心壁的软硬,分辨心脏左右壁的厚薄。然后指导学生解剖心脏,观察到心室壁的厚薄与手捏的软硬联系,理解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清楚了左右心室壁厚薄不同,为理解心脏的功能莫定基础。指导学生继续观察心脏有几个腔。再引导学生观察心房、心室之间以及心房与心房、心室与心室之间是否相通?然后再指导学生观察与心房、心室相通的血管,并注意观察房室瓣、动脉瓣的特点。并利用教学挂图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然后提出问题,心房、心室,左右心室的壁为什么厚薄不一样?房室瓣、动脉瓣为什么只朝一个方向开放?促使学生思考这此问题,并请有结论的学生回答,老师再归纳补充。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是如何循环流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心脏结构的认识。

初中学生天真、好奇、爱玩、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等特点。因此教师抓住生物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开展创新教学,能够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释放出来。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笔者处在教育实践的第一线,积极的响应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了初中生物创新教学方法,并通过生动的例子深刻阐述了这一教学理念。

初中生物学 篇12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学习兴趣;提高

一、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兴趣

每一个课程的第一堂课都十分受到重视,第一堂课上的好坏,绝对会影响到学生今后对于这一科的听课状态。所以,精彩的开场白不仅能够一扫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抵触心理,还能够调动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不同的讲课内容要设计出不同的引言,例如对于生物的第一堂课,老师可以用精彩的话语描述动物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性,讲述一些奇花异草的发展前景,中间再讲一些生物学家的奇闻轶事。通过深入浅出的引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

一些特殊生物的生理过程是肉眼看不见的,比如,一些微生物、人的一些细胞组织等,这些都是较难理解的部分,教师们单纯的讲解不能让学生确切地掌握知识点。

三、利用“画一画”

利用画一画的方式理清学习内容的章节联系和知识脉络,提高学习的效率,也是一种完成学习目的的重要手段。在课余时间将各个知识点回忆起来,然后用知识结构树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后,相应的知识树也建成了。这样,在复习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个完整的复习方略,消除了记忆混乱的现象,这样就能将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四、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

综合提问的方式能够把所学的全部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用这样的提问方法,能够及时将教学课程调整,将重难点全部集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把握。这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问题提问,不仅能够温故知新,还能够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状态,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尽力创造一个气氛活跃的课堂,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学习的渴望调动出来,让学生能够活泼、带着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做到兴趣学习,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全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刘志恒.现代微生物学[M].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七中学)

上一篇: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问题下一篇:浪涌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