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审美教育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审美教育(精选12篇)

初中生物审美教育 篇1

一、明确生物的审美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毫无疑问,初中生物的审美目标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教育原则的要求,应该从下面的要求来确定。首先,要让学生能够感知生物学科中的审美能力,也就是通过感官眼耳等对生物内容的感知能力,通过感知可以获得感性直观的印象,为审美的延续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要克服学生对审美的淡化和熟视无睹的不良现象。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别那些关于审美比较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地去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识别生物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其次,要让孩子们能够正确地进行欣赏和鉴别生物中没有的知识内容和提供能力的重要,由此就会激发孩子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学习。从中得到美学的修养和鉴赏,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再次,就是升华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美的创造能力和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实践,参与实践活动,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生物美的能力。这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必然能促进自身创造生物美的能力与兴趣。因此,为了实现审美教育的高级目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学习、实践和创造。

二、深刻理解审美教育的范畴

我们这里所说的生物教育的审美范畴也就是它的内容。我们只要很好地理解和把握生物知识中的审美内容,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审美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是自然美的体现。作为生物自身的特点,它具有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要素,根据这些自然美可以形成自然的整体美。比如说,植物的叶片的色彩、线条和形状等给人带来美好的视觉感; 动物的警戒色、大树与小草、红花与绿叶,都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警醒、振奋、醒目的感觉; 人们更能领略动物世界中的神奇与微妙的美,等等。其次,人们可以领略到生物的科学美。人们在实验过程中,人们的每一个步骤都渗透着操作美、科学美,数字的分析,规律的探索出来,更体现着科学的价值与意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美学价值是最有说服力的了。我们还可以从文本中了解到古今中外的那些著名的生物学家们的情况,他们为了生物研究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他们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拼搏精神永远激励着成千上万的学子们,无疑在学习中学生会受到他们的高尚人格的熏陶与培养,使学生更加地爱国、爱人民,为追求真理努力奋斗,更能一定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研究和探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研究较好的教学方法,挖掘好文本内容,借助那些挂图、多媒体、标本和模型,把这些美好的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美感。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方法。

1. 挖掘教材美的元素。虽然说生物学的美比较隐晦,不如其他艺术美那样明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可感的形象来感化学生,还有就是初中生的形象思维比重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教者要认真提炼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把这些较为抽象的升华为美的形态,营造出美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美。比如,执教《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一节的时候,我画一个“能量金字塔”讲授,学生即刻就感受到了生物和生物间的和谐匀称美。执教“绿色植物代谢”一节时,编制成了“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网络图表,学生能够比较清楚知识的体系,从中得到了结构美与动态美的享受。

2. 注重体验感受美

学生的美感培养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通过平时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者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辅助手段制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如一首激昂的诗,一段悦耳的音乐,都能创造出与生物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境地,与教学内容及教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者要让学生通过课堂能真正步入其美妙意境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快乐。我就让学生从感官上得到美的体验。通过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美进行观察欣赏,学生往往都是赞叹不已。感到世界的生物太奇妙了,真的太伟大了。我在执教“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节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把生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进行着思想教育。我还经常给学生播放那些最优美的《人与自然》录像片,那些优美的解说,那些让人令人赞叹不已的动植物世界,令人陶醉,不但使学生进入一种神秘的境界,而且老师也感到一种美的享受。当然也给学生播放那些关于破坏自然生态平衡所带来的灾难,他们也感到痛心和惋惜,增强了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爱护自然环境的信心,增强了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

总之,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珍惜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渗透,要研究好新课标,吃透好新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审美材料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生物课堂上得到美的教育,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品行,成为社会所需的的合格人才。

摘要:审美教育应该贯穿到学校的教育中,更要体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学校起始,学校自然承担着学生的审美教育的重任。人的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改革方面起到促进的作用。初中生物教育也同样肩负着对学生的教育要务,审美在生物学中应该体现得处处皆是,但是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教育,所以,初中生物教育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强化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活动中,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提高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审美教育 篇2

美育是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美育与智育、德育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而语文教学为审美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以下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首先, 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我们知道, 语文课本的内容思想性和审美价值都很高。那么, 我们如何与学生一起去欣赏这些美的情感与世界呢?这就要求教师成为美的第一挖掘者。教师必须先去领会、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 感悟了解文章的美。

例如, 在教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时, 我先布置学生阅读 《蝉》《贝壳》《紫藤萝瀑布》这三篇文章。通过比较阅读, 要求学生划出文中你认为美的语句, 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然后通过讨论由学生归纳文章的主旨。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谈、议三步来完成美的传播。“读”的过程是学生感受美的过程;“谈”的过程是学生领略自然美、分析语言美、感悟生命美、想象生活美的过程;而“议”的过程则是学生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导行、以美激情的过程。这三篇文章的阅读讨论, 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了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境界, 他们真正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与美好。

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文章很多,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安排和引导, 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 美育的渗透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

其次, 要注重学生的感悟。

现行教育思想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自己探索学习方法。这样, 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更要加强。而学生的基础、思想和操作能力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作为教师, 我们没有全盘否定学生思维的权力, 我们要有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慧眼。用教师美的心灵和语言去鼓励学生, 鼓励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样, 不同程度的学生才会不断进步, 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 同时也会促使他们去追求那些美好的东西。

比如, 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时, 由于是自读课, 我只要求学生阅读后写一写自己对诗的理解即可。收上来的条子却让我感慨万千。有同学写到“人生的路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两杯茶, 一杯是甜的, 一杯是苦的。那杯甜茶在我们不经意间喝光了, 而那杯苦茶我们喝得很慢, 正是在慢慢地品味中, 我们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有同学写到“人生的路有两条, 一条是正道, 一条是邪路, 那些走上邪路的人也是由于偶然的一念之差导致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而他要改邪归正有时也很难, 因此同学们要走正道, 千万不能走邪路”, 像这样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还有很多, 我就此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激烈的讨论, 更加深了学生对是非美丑的识别和理解能力。由此可见, 学生的感悟能力有时会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说明学生不但在自觉地发现生活中的美, 而且在创造美了。作为教师, 这怎能不使我们感到欣慰呢?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作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项活动,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同样重要。因为教师教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写作技能的过程, 还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的过程。学生从构思到完成一篇文章, 也是他们寻找美、想象美、体味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已经在有意无意地渗透审美教育了。

在此, 我重点谈谈教师在作文评语和讲评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一般来说, 学生喜欢不喜欢写作文与教师有很大关系, 尤其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 他们完成作文后, 最想知道老师对他文章的评价。我们就应抓住学生的心理,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适时适度地给他们一个评判。学生是不愿看到格式化的评语的。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理解, 甚至是老师的表扬, 哪怕是一个红圈, 这些都会激发他们再创作的欲望。因为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 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要讲究艺术美、含蓄美, 以及情感投入的美。

在讲评作文时, 审美教育的渗透也要把握好时机。当然, 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好作品可以由学生本人朗读, 从而树立榜样形象。也可以提供给学生共同来欣赏, 以便获得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对于问题多的作文, 教师可采取面批或请同学们分组修改、评议的方式, 既可以增添审美情趣, 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方便。教师的品读分析同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美的愿望, 力求自己的作品也成为典范性的有价值的美文。

综上所述,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人文美的因素, 运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方式去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愉快、健康的发展。长此下去, 学生就会自觉地把审美活动变成振奋精神、陶冶情操、自我教育的乐园。让我们共同撑起一片徜徉美的天空。

摘要: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陶冶学生的情操, 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教师可以尝试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够得到愉快、健康的发展。

浅淡初中语文审美教育 篇3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加强审美教育,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美的热情。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更为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优秀的教学内容,点燃美的火花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传下来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学语文教材真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给学生展示了美的广阔天地,能使学生尽为发掘美,尽情欣赏美。老师在教学中应起向导作用,引导学生去领略无限风光。

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印记着一位位优秀人物血的脚印。课文中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大义凛然、拍案而起的闻一多;为科学奋斗终生的竺可桢;“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雷锋……通过老师的生动讲解,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他们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为了祖国的富强,甘把热血洒春秋的动人情景,从而感到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感,从内心深处喷发出为人类,为祖国献身的崇高情感。

在广阔的天地里,也展示了一幅幅大自然赐予的秀丽画卷和人类杰作。更能给人以美感的却是巧夺天工的人间杰作,古朴典雅的故宫,壮丽华贵的凡尔赛宫,雄伟壮观的人民大会堂,庄严肃穆的中山陵,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艺,无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与启迪。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分析、讨论,把学生引入绝妙的佳境之中,点燃起他们创造美的欲望。

二、以优秀的教学语言,展开美的翅膀

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每个教师的语言风格各异,有的委婉动听,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的铿锵有力,如洪钟般撼动学生的心灵。

清新平实的语言,体现了语言内在的质朴美,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加深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如开始上《风筝》时,初一新生对鲁迅不甚了解,就应该一字一句地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主要著作,使学生的记忆随着老师的讲解而加深,所学的内容也不太容易忘记。

三、以课外的兴趣爱好,陶冶美的情操

在宏观角度上来看,老师应有广博的知识及技能,发挥教育者传授知识具有特长的优势,在学生中更受欢迎。如读《阿炳在1950》一文,老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本课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这乐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文中寻找艺术的音符,尽情地感悟人生对美好的追求与享受,阿炳人生苦难的经历,艺术生命的新生,《二泉映月》的旋律,在学习中博得学生的共鸣。

课外开辟艺术天地,在活动中,教学生拉二胡、弹琴吹唱、学跳舞、打乒乓球,学生的悟性高了,心情也快乐了,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技能。反过来较单调的课堂学习也不感到厌倦了,加强素质教育的培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实发展,陶冶美的情操。

四、以适度的教学节奏,奏出美的旋律

一堂好的语文课,如同一支优美的乐曲,那美妙的旋律使学生久久难以忘怀,学生与其说是在课堂学习,不如说是欣赏音乐。这就要求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节奏。

快节奏的语文课,能使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气氛中得到激烈的美的情感体验,享受到险峻之美。一些议论文可采用这种节奏进行教学,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味求神拜佛的危害,批驳敌方论点,然后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盛赞中国的脊梁,把敌人驳得体无完肤。”复习课的内容比较多,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节奏。

而慢节奏的语文课,犹如一支清越的小乐曲,舒缓自如,怡然自得,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绪中感受到优美的情调,多数文章可采用这种节奏,如《背影》一文里,学生从中慢慢品味世态炎凉和父爱之深。

美进入了语文教学境地,面对着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和天真活泼的中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不断钻研业务,加强自身建设,广泛接触社会,努力更新观念,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展开色彩绚丽的翅膀,去尽情地翱翔,去博击大自然,通达人生成功的彼岸。

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定稿) 篇4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速率的加快,教职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从而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擅长引导学生们去找寻、发觉课文中的美,游戏中的美及朗读中的美,从而净化学生们的内心,陶冶学生们的情操,为学生们以后成长夯实基础。因此,对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是值得教职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本身就是一个美的海洋,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理解、鉴赏、创造美,是每一位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看手去做。

1从作品形象中进行美学教育

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作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美的人物形象。如:回忆录《九个炊事员》,我们可以看到忠诚革命事业,关怀革命同志,乐于克己,勇于献身的炊事员的英雄群像。电视文学剧本《中国神火》,可以感受到钱习章这位科学家眷恋祖国的拳拳之心,报效祖国的殷殷之情。又如:话剧《陈毅市长》,我们从中知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那种重视科学文化和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作风和坚定、豪爽、机敏、雄辩的性格特点。总这,这些形象,学生通过阅读,打动他们的思想,使之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美育,使人乐善好为。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反面形象的作用,这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因为真、善、美总是同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中学语文中不少作品有不少反面形象。因此,语文课中人物形象的欣赏,使学生具有区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培养了高尚的思想情操,达到了以美引善的目的。

2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3构建审美教育的良好教学氛围

初中语文开展审美教育,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教育的情境,在这一情境当中,教师与学生形成和谐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通过交流能够从更深层面去品味作者创设的各个意象,让学生在品读意象的过程中,更好的去把握作品的美。

4在听、读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包括教师和学生)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4.1是要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4.2是要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

4.3是要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篇5

一、从感受入手, 引发学生的想象

由于美的事物总是通过具体的、鲜明的形象, 给人视觉以快感, 即美感, 因此, 审美启蒙离不开各种艺术形象。如绘画中的美术形象, 人们观赏蒙娜丽莎的肖像, 都无不为其神秘莫测的微笑而产生愉悦的美感;当你聆听《命运交响曲》演奏时, 你的听觉会因其音符谱成的音乐形象而满足;其他如舞蹈、雕塑等造型艺术, 形象性更明显。就连生活中的美, 首先也是以其可感的外形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如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名胜、花鸟虫鱼等, 都以其美丽的形态使人愉悦。至于文学作品就更是如此, 要以各种美的形象感染人、打动人, 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之美, 就必须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和造就审美感受的机会与园地, 引发学生的想象。想象对于文学作品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它, 才能提供审美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充分发挥想象力, 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之中, 只有在头脑之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的浮动, 才有审美的体验和感受。

一些老师懂得引发学生思考想象对于审美感受的重要性, 他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 调动各种手段启发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感受。请看于漪老师分析《春》一文中第四段前两句“桃树、杏树、梨树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的实况记录:

师:“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这是什么意思?

生:争春。

师:对了, 争春。 (板书:争春)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大家要怎么样? “赶趟儿”, 开满了花。这就写出了热闹的情况, 繁花似锦。 (板书:繁花似锦。展示繁花似锦的彩色照片) 大家都是争着挤着, 大家都要开放, 桃花、杏花、梨花都开得满树———繁花似锦。

经过教师这一段配以图片的启发和诱导, 学生的头脑中势必形象地浮现出百花争相开放的景象, 从而自然地感受到春天的美———真是繁花似锦, 春意盎然。

二、以情动心, 激发学生的情感

美好的形象对于人的感染往往绝不只停留在感官上, 而是通过器官的感知, 渗透到心灵,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甚至为之陶醉。观赏一出悲剧, 主人公毁灭时, 我们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当我们看 坏蛋被击 毙时 , 会不由自 主地拍手 称快 , 这表明美育的另一特征是以情打动审美者的心灵, 使其感情上产生 共鸣 , 在震颤心 灵的触及 中 , 熏陶其性 情 , 净化其灵魂, 完成审美任务。一般说来, 审美想象中, 都含有情感的因素, 但是并不是学生都能通过想象达到“共鸣”的境地。一些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想象出作品的形象, 却不能体验蕴含的感情。因此, 入其境须会其意, 方能真正有感受和体验。

所谓“会意”, 就是情感的体验。学生对情感的深入体验需要在想象的基础上激发感情。

例如: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 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如何引导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体验诗人的这种情感? 教学中, 我是这样做的:第一节抓住“从不肯”、“总是”理解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举动, 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 抓住“一只一只”理解诗人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 体会她对母亲的思念之深。第二节用“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令人心碎的结果, 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的叠, 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 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领会:实际中是否可 能 , 愿望能否 实现 , 这对诗人 来说并不 重要 , 最重要的是 , 这是诗人 寄托思念 、排解孤独 忧伤的唯 一方式 , 只有这样, 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第三节抓住诗人新奇、大胆的想象体会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这样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的理解。

情感的激发, 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对象, 读, 可以击节吟唱, 体验其悲凉, 或慷慨陈词, 体验其激动。讲, 可以或联系前后文, 引发感情, 或联系实际, 或用抒情议论, 激动情感, 或联系古今名篇, 开拓体验领域……总之, 情感的体验是审美感受中最重要的一环, 而在讲课中, 情感的激发是体验的重要环节。

三、充分发掘文本中的美育因素

文本中的美育因素表现在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方面, 教师必须充分发掘文本中的这些美育因素, 在语文训练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 从而很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1.体验文本中的形象美

以形象美 来说 , 选入语文 课本的文 学作品 , 不论是小说 、诗歌 , 还是散文 、剧本 , 都塑造了 形象 , 文学作品 是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的, 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 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 获得审美愉悦后, 还要培养审美能力, 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 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 得到新的领悟。分析课文时, 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教学《背影》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 在直觉上对文章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 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 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 学生先互相交流, 然后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 口头表述“我读《背影》......”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 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 他们更有话可说, 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 情不能自已, 泣不成声。这样, 学生感受到了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 同时, 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了一定的认识。

2.感悟文本中的意境美

以意境美来说,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优秀文学作品, 特别是诗歌散文, 都有大量的意境。在教学中, 如果能从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意境入手, 就能使他们感受到艺术美,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 在这首诗中, 第一节就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街灯像明星, 明星像街灯, 这样回往往复的互喻, 相映成趣。更令人神往的是, 第三、四节诗, 引发读者想象两幅使人心醉的图画:牛郎织女趟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与他们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这两幅图画 , 让我们看到牛郎织女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情调。在这首诗中, 作者一反传统的说法, 大胆改造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 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自由的, 这之中透露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反映出了他对现实社会黑暗的不满。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意境, 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感悟作者的感情。

3.感受文本中的语言美

以语言美来说,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选入中学语文课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都具有色彩鲜明、声韵和谐、生动形象等特点。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的一段文字, 从色彩角度写了“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 从形体角度写了“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和何首乌“臃肿的根”, 从声音方面写了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油蛉“低唱”, 此外, 还有覆盆子“又酸又甜”的滋味, 石井栏“光滑”的质感, 叫天子“轻捷”的动作等, 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静有动。教学中如果适当点拨, 就会引起学生对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的联想, 使之在头脑中形成色彩斑斓、生机蓬勃的百草园的生动形象, 从而产生美感, 激起喜悦之情。

总之,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我们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逐渐使心灵得到净化, 感情得到升华, 情操得到陶冶。

参考文献

[1]刘国正, 陈哲文.语文教学在前进: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D].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7.

[2]金润枝.语文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M].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3.

初中生物审美教育 篇6

一、在创作和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提高初中学生审美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理解美术作品, 去认识美术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而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打破以往固有的想法, 创新意识, 深入思考, 提高自身审美和鉴赏美学事物的能力。以创造和学习引导鉴赏, 进而提升学习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美术时存在误区, 即认为好的作品就是画得“像”。这种认识完全混淆了抽象与具体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也没有认识到艺术的真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逐渐引导学生摆脱这种对美术作品欣赏的标准。另外, 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 大部分初中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中国古代篆刻和书法, 也不具有欣赏篆刻作品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讲授美术课程时, 要结合历史和文学常识, 帮助学生正确欣赏中国篆刻艺术, 感受篆刻艺术中的力度、布局等美感, 了解一些常见的篆刻知识。例如篆刻中的阳刻和阴刻、朱文与白文等。为了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可以教学生们自己动手去篆刻, 亲身去感受一下古代篆刻艺术的美, 去体会古代篆刻艺术的雄浑和大气等魅力。

二、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习惯

新课改要求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育方法, 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美术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养成面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时候, 会主动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分析艺术作品的美, 进而对艺术作品的美做出鉴赏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慢慢接受崇高艺术作品的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手段, 对教学课堂进程精心的设计,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一个审美环境, 不断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对美学艺术品的审美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详细地向学生讲授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涵, 详细讲授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例如, 在《走近抽象艺术》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 使学生从形式上感受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的理性秩序和如音符般跳跃的橙黄、深红、深蓝色块营造出的欢乐气氛, 感受画面带来的直观美感, 把握作品的精髓,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 教师可以抓住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经验和知识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最初印象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初中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美术知识和鉴赏技能,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养成美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目标一直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术基本常识, 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为目标的。由于教师水平的限制,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 教师一般只是简单地讲述一下美术学的发展史, 为学生们罗列一些美术界名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然后照本宣科地向学生们陈述一下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和创作环境, 以及作品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领悟到艺术作品的真谛, 严重阻碍了学生对美的审视。

三、在审美教学中提高对审美认识的意义

所谓审美教育, 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大自然以及人们创造的艺术作品,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其中的美, 让学生们逐渐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不断提高学生们对美的事物和艺术品的欣赏能力, 最后逐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著名诗人席慕容曾经说过:“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几个专业的艺术家, 而是培养一个乐观向上、具有高尚审美情操的民族。”虽然大部分初中生在未来并不会从事美术专业, 但是能够通过美术教学帮助学生们养成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也是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

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结合当前社会时期人们不断变化的思潮,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积极地对初中学生实施审美教学, 提高学生对美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由于当前社会的不断转型, 人们对于美的界定也不断趋于模糊, 因此, 初中美术教师更要发挥审美教学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们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通过自己的审美能力, 分辨、鉴别出高尚的美、积极的美。让学生们在不断接受美的熏陶中感受到美的启迪。如, 在讲解古典主义作品和印象派作品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 领悟两种艺术各自的独特魅力, 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使其产生具有个性特征的审美观。

四、结束语

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养成对美学作品主动欣赏的习惯, 主动去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感, 提高自身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周有仁.浅谈初中美术欣赏中的审美评价[J].科教文汇, 2008, (4) .

[2]张贵珍.浅析美术教学中的艺术欣赏[J].科技信息, 2011, (11) .

[3]陈丽.发现:美术教学中的新窗口[J].华章, 2010, (16) .

初中生物审美教育 篇7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里, 不可能开放出古希腊时期那种表现人体健美, 体格强悍, 袒露胸腹的艺术之花。也不可能有像维纳斯那样裸露肌肤的女性形象和像大卫那种全裸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 历史上没有一件作品可称为正比和采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构思。

直到近代, 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确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 服履靴形。即使这种比较科学的人物比例, 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 更不允许宣泄人体艺术的原形。说到底, 是对人体美的艺术形象不懂和禁忌。一直到了近代, 中国美术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华, 似乎重新认识到了人体是世间最美的一部分。

二、注意教态, 创造一种和谐舒适的气氛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 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好的教态, 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 和颜悦色, 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 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在面对青春期人体的敏感话题时更应该自然大方, 不能扭扭捏捏或者故意回避, 应传达出一种健康自然的讯息。

三、愉快地环境中接受人体构造的知识

在教学生学习人体结构时, 除了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 还要告诉他们, 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 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其实这些内容生物课都学过, 在美术课上就要告诉学生: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 因此男人体形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小肩窄、皮下脂肪较多, 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因此我在教学时准备了其他特殊的如许多体育动态图片和服装动态效果图, 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 思考体育健儿强健的体魄所体现出的美感;再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服装表演, 或看一些体操表演的图片, 使他们对女性的丰腴秀美有一定的认识。

四、在愉快地环境中直面人体

人类自从认识到自身性的差异, 千百年来, 对男性人体美及女性人体美的认识便有了某些标准。在西方, 人们将其分别归为崇高 (壮美) 和优美 (秀美) 的对立范畴, 在中国则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来形容。如果说男性人体犹如一首交响乐, 那么女性人体就是一首小夜曲。

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 再从中国汉代画像砖、北魏石窟造像中的男人体和唐代飞天的造型上, 就可得到确证。我在教学时将《米洛的阿芙罗狄德》与《掷铁饼者》及《大卫》挂图挂在一起, 有些女生甚至捂起了眼睛, 我鼓励他们勇敢面对, 这并不是肮脏的东西。介绍作者及作品, 尤其加深对美神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讲解, 从人体的健康美出发,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表情也变得自然, 我感受到他们心理的变化。为什么希腊雕塑几乎都是裸体雕塑, 这是学生常常会提出的疑问, 这时就需要向他们解释。希腊人对于人体十分崇尚, 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 他们把关心集体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心绪宁静、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 作为完善的心灵寄寓在强健的体魄中而创造出了身心统一的人体艺术形像。希腊人非常重视体育锻炼, 自公元前七七六年起, 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他们重视运动锻炼的表现。

五、在美术作品中体会正确健康的爱

爱包括很多种, 亲情、爱情、友情, 这些在美术作品有很多体现。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就有很多表现母爱的作品, 《美丽的女园丁》此画通过美丽的女园丁的形象, 表现圣母玛利亚的世俗之爱的精神。笔锋细腻, 技巧完美, 表现女园丁的亲切、和蔼, 赤子的纯洁可爱, 对于母性的依恋, 给人一种感受煦暖阳光普照的亲情, 生动传神地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渴望。讲解作者的生平, 是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再联系到实际生活, 让学生讲讲母爱, 打开与家长的心结。爱, 是人的情感世界最美好的感情。你要爱 (或者说学会爱) 你的父亲和母亲, 即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谁没有缺点呢?) 。你还要学会宽容对待你的父母, 而不是恨。恨, 只会让你心绪烦乱, 横生出各种莫名的、古怪的念头, 使你失去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减弱你的学习动力。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吻》原本是“地狱之门”右下边一个雕像, 表现热恋中的男女。后来, 罗丹又把它制成一件单独的雕塑, 并且成为他著名的代表作。《吻》是表现男女爱情的不朽之作, 它是那样坦率真挚, 感情充沛, 造型动人, 它体现出作为艺术家的罗丹浪漫气质的一面, 也说明他思想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感情的无比丰富广阔。这是罗丹以他的情人女雕塑家克洛岱尔为模特创作的杰出作品, 是他们深挚爱情的象征。与学生一起体会感情的重要性, 珍惜心中美好的感情, 把握自己而不是随意放纵自己。学会交往, 能够自控, 理解体贴他人, 真正懂得:只有在自己年龄、生理、心理达到成熟之时, 运用自己的成熟, 通过交往而觅到“意中人”, 才能发展恋爱关系。

青春期的审美教育是一项持久的工程, 我将继续加强青春期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热爱生活, 激扬生命。一些敏感的问题, 家长和老师常常是苦口婆心, 甚至是暴力相向。除了从生物、思想品德等学科入手。其实美术也是很好的突破口, 毕竟美术作品是直接的视觉感受。如果我们在这一方面再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实际中反复推敲。相信可以帮助更多的青春期学生走出误区, 正视自己。得到全新的美的感受。

摘要:优秀美术作品的榜样作用和美好的艺术形象, 能鼓舞人们奋进向上, 自觉地接受它的影响和引导。在美术教育活动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道德观念去感受, 去表现各类美的事物, 并从中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教师的热情, 正确诱导和帮助, 使他们的审美趣味向着健康, 遵守道德规范的方向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了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审美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933253.html

初中生物审美教育 篇8

黄飚

摘自:《崇明教育网》

在二期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美术教学的理念也要更新。以往的美术课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绘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画得象不象作为评价学生习作的标准,而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其实,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情感性”是所有艺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正如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术课能陶冶、培养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因此,要加强农村初中美术课中的审美教育,这与二期课改的理念吻合的。

一、开展农村初中美术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农村初中美术课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

美的事物生活中处处都有,但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和增强的。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爱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比如,外出写生时见到的旷野里随风婆娑的芦苇,江边翔集的江鸥,大江上飞架的大桥,挺拔的雄姿,映衬在的绿荫花丛的农民新村……都能唤起我们艺术表现上的激情。再如:嫩绿的春芽、火红的秋阳、皑皑的白雪、湛蓝的大海……都能引起我们对美的构思与遐想。这时老师及时地审美讲解和示范能激发学生不可遏止的审美创作的冲动。当学生把握了现实生活中美的真谛,捕捉到了现实生活中美的瞬间的时候,他们表现美的欲望和激情被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会大胆地运用各种材料,并进行绘画上的创新,表现他们心中特有的对生活、对美的感悟和憧憬。因而,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开展农村初中美术课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如在欣赏西方著名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和著名的雕塑《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过程中,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欣赏人体艺术。课堂上,学生会窃窃发笑或忸怩不安。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往往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淫秽画刊分辨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在美术课上,教师要转变学生的传统观点,消除学生对人体艺术的神秘感,让学生树立对人体艺术欣赏的正确观念。通过这种审美教育,死学生形成辨别美丑的能力,自觉追求高尚的美,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农村初中美术课教学如何开展审美教育

(一)培养高尚发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如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二)培养多种形式的美感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如在初中美术课的最初阶段,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又如在美术课中教师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美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农村学生的见识虽然不如城市的学生那么广泛,但同样对美的事物充满幻想,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初中生物审美教育 篇9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又是带头学科, 需要培养和造就大量的有能力涉及生物学科的人才。未来人才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 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如何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显得十分重要。现我将这几年来除对学生正常生物试卷测试成绩检查外, 针对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其他方面的考法所作的一些探讨, 提出来作为大家参考。

一、对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的考法

1. 在初一尝试进行显微镜操作技能考查。

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机会, 也为今后的生物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生物实验中要求学生具备多种技能, 包括实验的设计、实验器材的使用、使用材料的制备和获取, 实验结果的阐明等诸多方面。在中学的生物课中, 生物实验课的比重较大, 其中显微镜的使用在器材的使用中占的比例最大, 而且其中使用到显微镜的实验约占一半以上。所以, 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极为重要, 显微镜操作技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根据这些情况, 我这几年对自己任教的几个班, 开始在初一年段进行了显微镜使用技能考查。考查一般在初一的期末前三周举行, 专门拿出一节生物课进行学生的显微镜使用技能考查, 考查的题目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显微镜的高倍镜下找出指定的物体, 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考查, 对一些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考查项目的学生, 除了认真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外, 还鼓励他们不怕困难, 重新实验, 反复练习, 在全体同学考完之后, 让这些同学补考, 以期达到全体同学都比较熟练掌握使用显微镜操作技能的目的。

通过几年的实践, 在有进行显微镜操作技能考查的班级, 其学生的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在后来的实验课中操作也得心应手了。我们认为这种考查方式对学生的实验素质养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对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的作用, 通过考查, 学生在实验动手技能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以后的生物实验课中,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为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奥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初二生物实验技能会考, 以会考的形式检查实验技能。

当学生进入初二时, 在初二生物学会考前, 在教务处的安排下, 用一个半天的单位时间来完成对初二全体同学的考查, 由生物组全组教师都担任监考, 其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在会考前单独设立生物实验技能考查, 这是一项重要的考试形式, 对检查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极为重要, 达到了促进生物学实验教学, 并检查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考试目的。

具体的作法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组, 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考题。学生拿到题目后, 根据题目的要求到指定的考室参加考试, 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 按指定的步骤和方法, 找出或做出实验的结果。由监考教师给出每一步骤的分数, 累计分数后得出实验考查的分数, 用此区分学生在生物学实验的技能分数。

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生物学实验技能考查是用以检查学生掌握生物学实验技能的一种好方法, 用分数给技能评分固然是带有许多主观的成分, 但在目前的形势下不失为一种衡量学生能力较好的方法。

二、对学生进行论述性题目的考法

培养学生的素质的一个目标就是在于培养学生对每一事物、每一现象的看法都能比较全面, 比较客观地分析, 并且有能力将自己的观点系统地、全面地描述出来, 正确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评判是学生素质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在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 分析和解释生命现象, 这样从理论到知识的应用过程中, 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正确思维方法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生物教学中, 要求学生对某些正确的观点加以论述, 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总结科学规律, 并结合自己观点用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 以此作为检查学生能力一个目标和学生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例如:初中学生的思维, 正是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 在此阶段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 以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用这种方法也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生物课中在有关环保的例子也很多, 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的破坏日趋严重,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国也同样面临着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在初一生物课中让学生讨论环境问题, 罗列环境问题的危害, 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加强环保意识, 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 在初二学完生物进化的原因后, 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化的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正确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现象, 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在例子的选择上不能重复。使学生在资料的查找、论文的写作、口头的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些方面的论述性考试中, 教师的引导、启发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学生的论述, 教师应提出自己的观点, 用正确的观点教育和引导学生。如:学生在论述中提出为什么西方国家有许多人相信上帝创造世界?这就需要教师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地加以解释, 端正学生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科学试题考法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 特别是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使得考试的现代化成为可能, 利用计算机, 注重对试题的积累、分类、筛选, 进行科学的考试, 提高考试的实效性。而且教育小型化、教育个体化和远程化已成为全球性的趋势。在这方面利用计算机, 对试题进行科学的分类、筛选和组题, 建立题库, 进行科学的考试, 提高考试的实效性。在计算机中能将具体的知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文字、声光、图形、动画等, 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 特别是现代的多媒体技术, 使得学生有多的选择机会, 增加了对事物的全面了解。多体计算机的互动技术也给考试增添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 在日常的考试中, 我们利用自己建立的计算机题库, 注重收集日常的生物习题, 多来源于历年的中考题、网络中筛选的具有针对性的好题, 针对不同的学生, 应用计算机在众多的题目中选取适当的题目, 组成试卷, 由教师审核, 对学生进行科学地、全面地测试。对于个别学生和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也开展了多媒体教学的测试, 应用现代技术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四、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法

批判性思维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技能, 开放性试题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考查作用, 也符合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 但这类试题对学生要求较高, 平时收集有价值的社会性议题, 提供一段情境材料, 如罗源湾沿海滩涂被外来物种大米草侵占;化工厂、钢铁厂污染对食物链的影响等, 让学生分组以小组讨论、查阅相关材料, 以小组汇报形式进行考查, 这种方式每学年一次, 既使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又增强了学生协作和动手能力, 对构建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总之,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只有提高全民素质, 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素质教育形势下对学生的成绩检测不能局限于试卷检查, 应该从知识掌握、实验动手能力、语言论述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检查,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真正使检测成绩更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素质情况, 从而达到真正的检查目的。

摘要:单纯进行试卷考查已不足以在新教育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要结合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的考查、论述性题目的考查、分类科学试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等方式, 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关键词:实验操作能力,论述性题目,分类科学试题,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振岳.渐江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3. (11B) :15

关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在新课改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参照布卢姆的情感目标分类理论, 同时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通过对初中生物教材的研究, 我认为对初中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环保意识

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 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由于当前工业化发展和人口剧增,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破坏, 自然灾害频发, 使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我国近几年的地震、沙尘暴、泥石流、旱涝灾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然界对人类不明智举动的惩罚。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加强环保观念的培养, 提醒学生从身边做起, 节约水、电、纸张等能源, 培养低碳节能的环保意识, 做有知识的文明人。

二、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通过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学习,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相信生命是物质的, 统一的, 逐步进化而来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尝试对恐龙灭绝, 珍稀生物的逐渐消失进行探讨, 加深学生对进化观念的理解和应用。针对社会上某些神仙和鬼怪的论调,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反对迷信和邪教宣传的立场, 构建科学的世界观。

在学习饮食与营养时, 学生提到家长买补品给孩子补充营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辩证看待补品的作用;学会从营养成分的角度出发, 科学的思考和选择, 逐步养成辩证看待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尊重生命, 和谐共处的意识

自然进化后留下来的生物都有其适应环境的优势。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艰难而伟大的奇迹。在孕育过程中出现一点小差错都可能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教师可以借此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在生命起源和动植物的生殖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相关影片展示生命的起源及历程, 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不易, 形成尊重生命的意识。针对当前人们盲目追求山珍野味的不良风气, 教师要提醒学生保持自己的立场, 拒绝野味。通过学生举例讨论:鱼翅汤的代价, 青蛙的悲鸣, 象牙的恶意采集等, 加强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树立与其他生物友好相处, 共建和谐家园的观念。

四、培养合作和分享的观念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实验开展好, 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是实验教学的关键。在实验中, 学生往往要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因此, 引导学生合理分工, 友好合作很有意义, 对学生今后走上社会与人交际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合作时要排除个人偏见, 友好平等的探讨实验方案, 不论实验成败都会有所收获。

一次, 我讲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褐藻胶的作用, 顺便介绍了一个用其自制牛奶果冻的方法, 建议学生自行尝试。后来学生用不同的原料进行实验, 并且把自制的果冻带到教室, 同学间交互品尝, 交流心得, 气氛十分融洽。同样, 自制的酸奶和酒酿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 交流经验。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分享的乐趣, 还激发了学习兴趣。从物质的分享可以延伸到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的分享, 由此培养学生乐于分享的习惯。

五、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书本实验的操作中, 只要学生细心观察, 用心体会, 总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生物实验可以带给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 有学生不慎将碘液滴到白纸上, 发现碘液变蓝, 于是意识到纸张中含有淀粉。在这一设想被教师肯定后, 学生很积极的去探寻其它材质中是否含有淀粉。这样, 由点到面, 形成了知识的拓展学习, 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在观察草履虫培养液时, 细心的学生看到视野中还有捕食草履虫的钟虫, 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移动装片仔细搜寻, 还认识了变形虫、太阳虫、线虫等生物, 成就感油然而生。在实验中, 教师要适时对学生的疑问和发现做出积极的回应, 激发学生探索生物知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六、培养关注身心健康的意识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学,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规律作息, 劳逸结合, 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针对青春期的变化, 教师作适度引导,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自然变化, 消除神秘感和羞怯心理, 帮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来迎接自身的成长转变过程。对于毒品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事例进行交流, 让学生深刻认识其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严重危害,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反毒品观念, 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杜绝猎奇心理, 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安宁打好基础。

研究初中生物教学下的幸福教育 篇11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生,幸福教育

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自然科学。它来源于自然, 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 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幸福教育, 这样一来,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 让学生体味到真正的幸福感, 同时提高了中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初中生物教学下幸福感的来源

(一) “需求”被满足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其“需求”被满足的过程中会产生“幸福”的情绪体验。比如课堂上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时得到了关注, 在小组中做实验求助时得到了同学们的帮助与支持, 这些都会使其产生一种幸福感。

(二) 认知评价

在自我评价中, 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幸福的情绪。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对自己的学习、工作成果进行一定的评价, 并且认定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心中都会产生一种幸福、满足感。比如, 在某一段时间里, 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认为自己的前途光明, 从而产生幸福、愉快的情绪。

(三) 实现目标时, 好奇心被满足

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设定自己的目标, 取得阶段性进展时, 会感到不同层次的幸福感。学生在追求某一新鲜事物, 好奇心被满足时, 也会产生一种幸福、满足的情绪。

(四) 审美过程中, 思维活跃的状态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感官上接触到悦耳动听的鸟鸣、丰富多彩的物种、五颜六色的花朵, 内心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愉悦、幸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思维处于一种异常活跃的状态时, 也会产生幸福感。

二、生物教学下幸福教育策略分析

(一) 教学目标明确化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学生的会学习、乐意学习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达到个性的健康发展, 最后获得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如今, 成绩与分数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 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为了以后就业, 还应该给当前和将来的幸福做铺垫, 因此在教学目标中应当多开展关于幸福能力的相关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使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2.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带有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 并且帮助学生愉快地进行自我实现, 获得创造幸福的能力。

(二) 教学资源的优化

幸福教育所追求的主要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 而要在教材、课程等基础上得到延伸, 从身边熟悉的具体资源入手, 让学生喜欢上课堂。首先, 在优化教材过程中可以减少一些经典生物学内容, 纳入一些更吸引学生眼球的现代化生物内容, 如转基因食物、食物快速生长等。尽量增加一些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比如环境知识、健康知识、营养知识等。这样一来,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还能提高学生对生物的观察力,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 教学氛围和谐化

创造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 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地展现自我, 更好地在生物教学中体验生物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动力以及自主克服障碍的好习惯, 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产生满足感与幸福感。为了使教学氛围和谐化, 我提出两点策略:1.师生关系优化, 创造自主开发学习方式、和谐教学氛围。2.同学关系优化, 建立幸福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课堂教学是另外一种特有的社交互动, 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 通过实验、讨论等一系列活动, 加强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团队精神, 从而全面提高集体主义意识。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不仅可以拉近同学间的距离, 还可以促进同学间情感的升华, 这些方面也是产生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教学方式灵活化

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生动有趣是幸福教育的主要标志。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开展有关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

2. 创设情境教学。

现在的学生大都“喜新厌旧”, 平时也比较喜欢聊一些新鲜的事物, 比如“钓鱼岛”或者一些娱乐新闻等, 只要是聊起这些东西来就开始没完没了地说, 但一到课堂上就开始无精打采。究其原因, 不过就是课堂内容太过老套、陈旧, 学生根本就不感兴趣。因此,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应当将理论知识与新鲜事物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投影, 并设置情境, 让学生主动进入情境, 从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

3. 高效运用多媒体,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幸福教育, 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幸福教育所带来的快乐,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明确目标, 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 重视师生互动, 从而更好地开展幸福教学活动, 让幸福教育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充满灵活性,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终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莹.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4.

初中生物审美教育 篇12

一、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思想观

近年来, 我校通过加强本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教师培训工作, 帮助初中生物教师掌握开展这项工作的背景、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工作内容, 以及课堂教学的实施要求, 进一步统一思想, 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思想观, 增强教师在教学领域中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 近期的着力点放在构建和理解学科教学中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上。我们以探究性学习研究为突破口, 根据中学生物不同阶段不同学习内容, 改善生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 强化系统优化组合学习方式的研究, 达到传统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动态平衡, 初步建立生物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生物素养的整体提高, 并促进生物教师专业发展。

二、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抓住思想教育的渗透点,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点, 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重点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点 (生物进化观点、生态学观点等) 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教育学生形成热爱自然、认真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品德情操。

三、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好课堂,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等, 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生物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应积极地进行实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结论的程序进行实验教学, 让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独立地完成实验, 使学生在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 学会观察、思考和分析, 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质。

四、充实教学内容, 增强生物教学的实用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教学中要使基础知识联系当地生产实际、自然实际、社会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 充实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在生物教学的内容安排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具有“弹性”的特点, 补充地方教材内容, 直接为当地生产服务。在讲述植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时, 要结合农科知识, 联系生产实际, 介绍本地区主要农作物 (如水稻) 的主产栽培经验和创“三高”农业的新技术;在讲述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殖发育时, 介绍本地区的养殖业、害虫测报等常识;在讲述人体生理知识时要结合保健常识, 本地区常见病防治知识;在学习生态学知识时, 要结合本地区的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平衡的维护、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知识。教师要注意积累当地生产新技术、新经验的知识以充实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在生物教学活动的安排上, 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开展课外活动, 组织生物百项活动, 开展小创造、小发明的科学实验活动, 充实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开展课外活动要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原则。课外活动要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注意科学性。课外科技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开展科学实验的能力, 培养劳动者的素质,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 进行严格技术训练, 所选择项目要特别注意科学性。课外活动要联系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 注意“实效性”, 要把爱科学的思想和改变本地区生产面貌结合起来, 把教学活动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服务生产, 讲究实效。例如组织生物资源调查, 了解本地区经济开发的优势和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 开展技术革新, 寻找科学致富的路子;开展引种试验,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试验, 为发展家庭经济培养专业人才;开展生态农业调查,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发展立体种植, 建设农业生产新模式;开展环境污染调查, 了解污染原因及提出防治对策, 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些活动既充实了生物教学内容, 培养了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 又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人才。

上一篇:万众创业下一篇:ABC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