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推荐12篇)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篇1

初中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很多, 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绿色化学观念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到各章节中, 让学生自身意识到, 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就一定要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 要尽可能多举事例, 借以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加强学生绿色化学观念的教育。

例如, 在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 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 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还列举了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造成1.2万人死亡和1995年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 说明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及室内冷藏、冰箱、电器的冷却等方面的氟利昂, 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在学习了“煤和石油”的知识后, 可以介绍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含氮、含硫的化合物, 排放到大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在学习“水”这一课的同时, 淡水资源的危机, 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当中。纵观全球资源, 淡水资源很短缺, 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并且分布又不均匀, 而由于工业生产的废渣、废液、废气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农业上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等造成的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 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有朝一日, 人类将面对“滴水贵如油”的严重局面。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重大惨剧和极大伤害, 从而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必要性, 树立起绿色的化学观念。

二、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绿色化学观念

化学实验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 在化学实验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 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操作的规则进行实验。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等都或多或少地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教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每次实验结束后, 将废弃液或剩余的固体药品倾倒在指定的容器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可让学生将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 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净放回原处, 做干净实验室的卫生。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使学生进入化学实验室后就受到绿色化学的教育。

例如, 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 由于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污染物之一, 所以应强调硫的用量, 并在盛氧气的集气瓶中事先放入少量碱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又如,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用注射器作微型实验, 拔下注射器活塞, 在针筒中放入大理石, 塞上活塞, 在针筒中吸入盐酸, 马上连接导管。

三、在课外活动中设计绿色化学活动

化学课堂教学是进行绿色化学观念教育的重要阵地, 也为进行绿色化学观念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化学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的设计中, 我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导线, 阐述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增加了包括环境保护、新能源、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展示绿色生态环境和严重污染地区的明显对比, 简单说明现在人人都关注的环境问题, 利用课外小组宣传或讲座等多种传播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学生切身感觉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绿色化学的环境, 养成学生环境保护的习惯和绿色化学观念。

四、在考试练习中强化绿色化学观念

在布置化学作业时, 在不偏离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渗透绿色化学观念的习题, 以便巩固学生有关保护环境的化学知识, 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强化绿色化学观念。

五、在调查研究中增强完善环保意识

教师要切合实际地因材施教, 高度重视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环境污染的调查。

例如, 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农村的饮水问题、沼气池的建设、化肥厂的排污、西北的沙尘天气、家乡的空气污染等学生关心的小课题, 让学生进行调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解决方案、撰写环保小论文的活动, 学生积极性高, 收效良好。

例如, 我在教学中就提出的农村的饮水问题, 事先列出调查提纲:1.本村 (或家) 的水井建在什么地方?2.你认为是否受到污染?3.如何防止井水污染?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去考察思考, 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调查, 学生清晰认识到农村吃水的问题多:有些水井建在低洼的地方, 如池塘边、农田里, 不同程度受到了农药化肥或其他有毒物的污染;有的村几百人共用一口井, 又无井盖, 垃圾随时可掉入井中, 造成污染。而有些农户先在无污染的地方, 一家打一口井, 将井口用盖子封闭起来, 再装上摇式活塞抽水机, 随用随抽, 比较清洁卫生, 值得借鉴推广。通过一些社会调查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 要使学生把绿色化学观念转变成自觉的行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 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生的学习中贯穿绿色化学观念, 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在学生头脑中都有环保忧患意识, 时刻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渐渐地给学生树立起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 使学生成为保护环境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张鑫.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0) .

[2]陈静.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意识的渗透[J].中国现代教育, 2007 (8) .

[3]冀会良.初中绿色化学教育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 2010 (2) .

[4]陈莹.中学化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4) .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兴趣,精讲多练,变换教学形式

初中化学教学必须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分散、易混淆、记忆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不会因此一直感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增大,有的学生越学越觉困难,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不理解重要的原理,不久学习水平就会分化,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持久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化学课的关键。

1.激发兴趣

首先,要上好第一节课,让第一课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对化学课产生强烈的好奇,充分发挥它的神秘性。化学的开篇课《绪言》课,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安排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视频片段播放,补充一些能吸引眼球的趣味实验,如“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然后引出新课,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其次,在授课时要将实验带进课堂,在实验中掌握化学知识。如酸碱指示剂的时候,在石蕊试剂中加入稀盐酸,颜色由无色变成红色,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又从无色变成蓝色,颜色的变化可加强学生的记忆,将枯燥的化学课堂变成魔术的课堂。同时可将化学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如讲到酸碱反应时,提出为什么被蚊虫叮咬后涂上肥皂后会止痒等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引导他们多留意生活中的事物,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最后,要让学生把实验带回家,如自制汽水、制作小书签、用铅笔芯打开生锈的锁、将鸡蛋放入盛有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用pH试纸测定家中的水果的酸碱性、利用家庭中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等,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化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同时激发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

2.精讲多练,变换教学形式

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不是永久不变的,随着化学教学的深入,内容的增多,部分学生会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也会对实验失去兴趣。此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方法,想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发展。在教学中,只有当教学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清楚明白学懂时,他们对学习化学才有兴趣,课堂教学才能够顺利进行,只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够被调动,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内容多而杂,因此在讲课时,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既要结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带过一般,创造思维情境。多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因而教师要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归纳,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讲碳这一章时,我组织学生把氢气还原氧化铜与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包括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就会事倍功半。但将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复习时,我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和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仪器装置、原理、制取、收集、检验、性质、用途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被称为是理科中的文科,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必要的。除元素符号、反应方程式、一些基本要领要机械记忆外,教师应帮助学生运用理解记忆、浓缩记忆、谐音记忆、韵语记忆、歌诀记忆法等多种记忆方法快速记忆,这样既能降低难度,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地壳中位于前三位的元素氧、硅、铝,就可用谐音“养、闺、女”来加以记忆;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的操作步骤不易掌握,就可以将“查装、定、点、收、离、熄”用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来记忆。还可以浓缩成歌诀,如对元素化合价可编成:“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钙钡镁锌,铝三硅四硫二四六,三五价上有氮磷,铁二三碳二四,铜汞一二价上寻。”

同时还要注意教学的方式应多变。千篇一律的讲解会给学生以“老套”的感觉,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保持教学形式的新颖性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上讲台归纳总结,教师再加以补充,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教材或做实验;观看多媒体教学,等等,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采用讨论、竞赛、辩论等教学形式。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相互启发;在小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各组进行全班交流。例如:酸雨的形成、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等。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回答,方法多种多样,这样的课堂气氛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望尘莫及的。

此外,坚持正面教育及时表扬,发现掉队的学生要个别辅导,在批改作业时要多用些鼓励性的语言和必要的提示,给学生加油。这样,就可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化学兴趣,同时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教学谈 篇3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进行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问题,它是知识教育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营造学习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是一种愿意去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优势,化学现象千变万化,化学产品丰富多彩,实验手段多样,新的化学科技不断出现,学生本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这一切都是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于是学生会问灯泡中为何填充氮气,干冰为何能降雨,石灰浆为何能使鸡蛋保鲜,鬼火怎样产生等等?这些若干个为什么,很容易激起学生开展化学研究的兴趣。因此,化学教育中以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索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二、注重问题梯度,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主要取决于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参与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活力,创造机会让各种程度的学生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从而产生对化学的迷恋留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有什么现象?

(2)将所得的溶液加热到沸腾后有什么现象?

(3)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4)继续通入CO2又会有什么现象?

这几个问题比较直观,给中等生一些机会,让他们积极回答,并及时给于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求知的乐趣,接着,又提出几个难度稍大的问题:

(5)水壶的水垢主要成分是什么?

(6)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7)怎样才能洗去水垢?

(8)溶洞中的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以上几个问题,先让同学们讨论,然后让优秀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样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培养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教学不是“纸上谈兵”,要想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现象和本质,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和实验技能,更要引导他们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研究教材中未出现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学习燃烧条件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在做完演示实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后,进一步问: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怎样才能燃烧?对于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回答得很快,但是水中的白磷,学生只想将其拿出水面,老师肯定后继续问:若不拿出水面,怎样才能使其燃烧呢?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用实验加以验证,这样使学生克服了思维定势,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了解科学家的轶事,激力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勤奋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教学时我通过介绍中外著名化学家创新的故事和艰辛的历程培养学生要具有严谨的作风和百折不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比如、学习空气的成分时,介绍英国化学家雷利从分析由空气中分离的氮气与由化合物制取的氮气,密度相差几毫克的事实出发,反复实验,精确测定,发现氩;讲"纯碱"时,介绍中国制碱专家--侯德榜得出"侯氏制碱法"的艰辛历程和侯氏制碱法在化学工业的重要作用。由此让学生明白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才获得的,自己应像科学家一样要有实事求是、严谨、顽强、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才是核心。 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重视自学方法的引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了重要位置。自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教师设计的的问题自学,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这就诱发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学习实验室制取CO2时要求学生先自学制取CO2的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方法等,同时提出:可用哪些方法制取CO2?为什么书上告诉的制取CO2的药品只有含CaCO3的固体和稀盐酸?并要求自己去探究。学生通过看书本、查资料、到实验室验证,知道了很多方法可生成CO2,同时明白了为什么书上告诉的制取CO2的药品只有含CaCO3的固体和稀盐酸。

2、拓展实验内容

针对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的特点,我除了落实书上的探究实验外,还合理增添了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独立完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NaOH时,我提出了一个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证明NaOH溶解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看谁想的方法多,结果学生的实验设计除了用温度计测试或靠手感体会的陈旧模式证明外,还巧妙地与物理知识结合,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观察到气球胀大或红墨水外移,从而证明NaOH溶解于水放出了热量。随后我利用活动课时间,为他们开放实验室进行验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当他们利用自己的设计方案完成了实验时,便会产生成功的愉悦感,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3、增强课堂练习的开放性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笔者增加了一题多解、一题多练等开放性的试题。一题多解如:向5克灼热的CUO中通入H2一会儿剩下4克固体,则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是多少?一题多变如: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Fe粉,充分搅拌,待反应完后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渣中含的固体有哪些?若该题往滤渣中变成往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沉淀,则滤渣中含的固体又有哪些?由于开放性试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求解答案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独创性、应变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篇4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往往被很多数理化教师所忽视。他们片面地认为只是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的份内事。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学校每-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意德育渗透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昭亮全面发展的-切光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同样要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化学教学 ; 渗透

;德育教育

“ 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老师这样抱怨,事实也的确如此。现在的学生成长环境与我们那时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区别。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心有感触,时代变化,学生的学习思想也改变了。如何教育好当代的学生的确是一个问题。俗话说:“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在教育培养人才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必须承担起“育心”的工作,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才是根本目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领导的任务,更是每一位科任老师的职责。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感受到要在成功传授化学知识同时,要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形象育人。

现代学生所处的时代是“追星”一族的时代,大部分学生都有崇拜“偶像”的现象。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偶像,学生在与教师接触过程中,会对教师的每一点优缺点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把为人师表形象模范当成一种口号。教师的形象作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习俗、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1.1 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达到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实现心沟通与共鸣。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懂得尊重和关爱,要善于激励和鼓励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要做一名现代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热爱生活,懂得时尚。只有与学生有了共同的语言、兴趣,就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就能与学生亲密相处,让学生信任并当做可以交流的朋友。例如:课余时间教师应该拿出自己的体育强项,如打兵乓球、羽毛球或篮球等等跟学生一起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联想,感受到老师是-位多才多艺辶人,从而令到学生更加信服崇拜自己。教师能够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与学生打成一片,爱护、关心自己的学

生。教师的形象力量才会有效。

1.2 身教胜于言传。一般来说,教师的教育常常要言传身教,其实身教更胜于言传。尤其是德育工作不同于化学知识的传授,不是一般的说教,而是强烈的感染。教师必须做到示范表率作用,有威信。这种威信不来自于教师的地位高低,也不受制于知识的多少,更不表现在语言生动,而是思想上半部,道德品质上的威信。教师要特别的注意身教对学生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必须不做。只有自身做的好,学生才会对教师的教育心服口服。例如:教师上课吋必须做到语言规范,文明。上课从不迟到或拖堂,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当,就一位好的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修养,有高尚的情操,要衣着整洁,语言举止文明,善良,通情达理,为人正直,公正,以自身良好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精读教材,寓德育于教学。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完成的。例如侯氏制碱法,正是进行良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侯德榜留类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终于摸索尔维制碱法,打破了外国视为珍宝秘而不宣的技术,为祖国创造了更好的侯氏制碱法。讲授化学课中燃料及其利用时,介绍我国神舟五号及神舟六号上太空的燃料制作,同时也讲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以及对化学科的学习兴趣。

2.1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在化学教材中,讨论的温室效应问题,以及白色污染的防止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化学课上讲授金属电镀知识时,带学生参观学校旁边的电镀厂,使学生加强了对工厂的废水污染及废气污染的理解,同时明白酸雨对建筑物腐蚀的奥秘。讲授白色污染知识时,加插现时提出的垃圾分类问题讨论,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宣传好垃圾分类,美化环境同时有利社会发展,使学生感同身受,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建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地球环境。

2.2 在化学教学中讲授如何爱护水资源时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和公德意识的教育,围绕学校内宿生用水管理问题,对他们冲凉用水、洗衣服及生活用水如何节约用水的意义。同时也针对当前提出的治理散、小、乱养猪场对环境影响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水资源受污染的危害性。

2.3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化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势头。通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实操,增强学生的创新感。例如在这学期广州市开展的“大晶体”制作比赛项目中。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开拓创新,敢于挖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激

发学生的创造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好与差,不仅仅是靠一位高水平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教,如何在学科中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育心。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篇5

目前,各个学校都在严格执行“三项规定”、“五个严格”,开齐、开足各类课程。相比以前,化学课时少了许多,化学老师纷纷感到课时不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专家也提出了新形势下提高化学教学效益的策略:走减“负”增“效”之路,减课不减效,减量不减质,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那么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教什么”呢?

现行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获得科学方法。教师应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更加强调科学方法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其中,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同时科学方法一旦内化为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能促进智能发展。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更普遍的适用性和更广泛的迁移性,对素质的提高具有更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新教材内容,进行化学科学方法教育,从而实现减“负”增“效”。

然而,目前初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科学方法教育还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把科学方法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第二,科学方法教育的功能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此,我对科学方法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究,试图从“教什么”角度探究初中化学课堂减“负”增“效”之路。

2. 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建构

科学方法作为化学认知活动的中介,是连接化学现象与化学知识的纽带,在化学理论的发展中起着桥梁作用。也就是说,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必须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才有可能上升为知识形态。不仅如此,化学理论的应用,同样需要科学方法的参与。应把方法视为知识的脉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基于此,我提出以科学方法教育为中心的化学教学理论,其表述形式为如下的化学知能结构图:

3. 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内容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把其中隐藏的主要科学方法明朗化、显性化,从而提出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内容。

3.1 化学模型方法。

化学模型方法是在已获得的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对化学事物进行扼要、近似、形象的摹写,进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抽象方法。例如科学家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先后提出的“西瓜式”、“行星式”、“电子云式”等原子模型,从而不断深化了对原子结构本质的认识。

3.2 类比法。

类比是指从两类研究对象在某些属性的相似而推论它们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借助于原有知识迁移到新问题上,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推出未知的结论,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在“分子”一节中,可以利用“酒精与水混合”和“石子与沙混合”两个过程产生的“混合后总体积都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这一相似现象,引导学生类比推出“物质都是由许多小微粒构成的、微粒间存在空隙”的结论,从而为引出分子的概念打下基础。

3.3 化学假说方法。

化学假说方法是根据已知的化学原理和化学事实,对未知的化学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出一种假定性说明的思维方法。其结果表现为是一种尚待检验的化学陈述。例如化学家拉瓦锡根据氧气与燃烧现象相互联系的事实,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3.4 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可以从一些具体的事例中归纳概括出一般的结论或原理,这一方法在初中化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教材中大多数内容都是采用归纳法编排的,许多重要的结论如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和酸、碱、盐的通性等,都是运用此法得出的。

教材中还涉及到其它科学方法,在此不一一列举。

4. 科学方法教育的功能

4.1 获取功能。

掌握科学方法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科学方法,才能快捷地获取化学知识。同样,借助科学方法,可使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根据上图,把这种路径表示为:化学现象→科学方法→化学知识。比如学生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获取,就适用于此路径。

4.2 建构功能。

科学方法是化学知识的脉络,是化学知识的神经。它具有把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并形成结构的功能。根据上图,把这种路径表示为:科学方法与上、下、左、右四个邻区都发生联系,它纵横交错,贯穿于整个知识领域之中,使不同知识相互联系并形成知识结构。通过科学方法,客观存在的化学知识结构才能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学生通过对化学新知识的加工、组装、简化,记忆、系统化重建及应用环节,把原有的认知结构演变为更加清晰、牢固的新的认知结构。所以,学生如果没有学会通过科学方法把大量的化学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编织成一个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结构或网络,就无法不断接收、容纳新的信息。

4.3 培养功能。

科学方法还是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桥梁。根据上图,把这种路径表示为: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延伸应用。只有把学习过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与科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并加以应用,通过一定量的科学方法训练,形成借助于科学方法获取化学知识的心理定势,才能用科学方法迅速地抓住问题的要害,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5. 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

化学教学不仅仅是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这些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掌握并生成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在不同的情境中自觉正确地采用不同的科学方法研究问题。

5.1 充分挖掘教材,汲取其中所反映的科学方法。

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方法,但并未直接出现科学方法的名称,而是通过选择适宜的知识载体,结合某些知识的形成和获得过程来体现和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努力钻研教材,从每章、每节教材中提炼出相应的科学方法,并选择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适宜教学内容。如: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通过课题讨论和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再如:许多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化学概念,就应采用对比方法教学:像分子与原子、原子与元素、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等意义相近,而像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意义恰好相反。只要能深入钻研教材,就会发现教材中无处不包含着科学方法的应用。

5.2 创设合理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科学方法得到训练。

合理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对结论迫切追求的欲望,引导学生探求化学问题的解决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类比法、归纳法、假说法、模型法等方法去解决问题。

5.3 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特别是生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逐步、缓慢的过程。

初中化学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计划地逐步引导,以使学生生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将其迁移到陌生的情境中。由于科学方法并不由学科的知识内容直接表达,而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因此科学方法既不易学习,又不易掌握。所以,化学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进程,即把方法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样的教学,把科学方法体现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式推进教学,让学生了解、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可以真正领略到科学方法和化学知识的内涵,有利于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总之,科学方法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途径,贯穿于整个知识领域之中,使不同知识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结构;科学方法的参与,使客观存在的化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科学方法的掌握,使学生能很快地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教师应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逐步渗透科学方法,把这种方法意识长期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学生就会逐渐熟悉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摘要:科学方法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途径, 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以科学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科学方法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又能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益。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从而达到减“负”增“效”之目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徐艳国.论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研究, 1990.9.

[2]廖正衡.略论化学思维方法.化学教育, 1996.1.

[3]姜龙祥.在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中学物理教与学, 2006.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篇6

关键词:情感态度,课程改革,初中化学

2001年6月,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 提出了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是当前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多数化学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及能力训练上,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不够重视甚至虚化、忽略。这种认识往往只会教育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从学生的情感和意识态度出发, 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意志、生命品质, 是对传统教育目标的完善与提升, 从更高层次上集中体现新课改的核心价值。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 总结出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的几点方法。

一、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 有些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位教师才喜欢学习某个科目的。教师形象不仅限于外表, 还包括精神面貌、语言风格、性格气质等。本校有位男老师, 身材不高, 样貌也算不上帅气, 但是博学多才, 语言风趣幽默, 且关心、爱护学生, 所以学生都觉得他是最帅的老师, 特别爱上他的课, 学习热情很高, 这就是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 化学魔术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科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主要从理论方面介绍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化学的发展史以及化学在能源、材料、医药、 信息、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成果。如果教师纯粹按教材去授课, 会使学生认为化学遥不可及, 觉得化学很难学, 产生恐惧感。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实验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1.利用两个大小相同的集气瓶、两片玻璃片、少量浓盐酸和浓氨水演示“空瓶生烟”的魔术。

2.利用几个小烧杯、氯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稀盐酸演示“白酒变牛奶”和“牛奶变汽水”的魔术。

3.利用烧杯、胶头滴管、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无色酚酞溶液演示“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的魔术。

4.利用浓硫酸和高锰酸钾、酒精灯、玻璃棒演示“魔棒点灯”。

5.利用体积分数20% 的酒精、镊子、大烧杯、火柴、 棉手帕、酒精灯演示“烧不坏的手帕”。

6.利用铁丝、棉花、酚酞、浓氨水、大烧杯来完成“铁树开花”的魔术。

(三) 社会新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就听说过三鹿奶粉事件, 上了化学课之后才知道原来跟三聚氰胺有关。苏丹红事件、台湾高雄的金属粉末爆炸事件、天津码头爆炸事件、不合格疫苗事件, 以及非法商贩用甲醛给娃娃菜保鲜、用避孕药给黄瓜留花等, 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学好化学才可以预防这些灾难的发生;只有学好化学才知道如何选择健康食品;只有学好化学才知道如何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学好化学不只是为了考试, 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

二、认真研读教材, 从不同的角度落实情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 每位化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特别是备公开课或课赛课的时候, 撰写的教案都会把三维目标描述得很详细, 有些目标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占了很大的篇幅, 可是一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为了完成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往往会被忽略掉。所以为了落实情感目标, 授课者要精心备课, 把情感目标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渗透情感教育。例如:

第六单元课题3, 在讲“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时, 可播放意大利“死狗洞”的视频, 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原理, 并让学生讨论CO2的利与弊。这个课题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并详细介绍了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措施。教师可布置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与研究, 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 教育每一位学生都应传播低碳理念, 倡导低碳生活, 努力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为保护环境尽一份责任。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金属资源保护意识的教育,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事实出发, 介绍纯金属和合金, 介绍一些新科技成果, 如形状记忆合金等, 以事实来说明学习化学的价值。

第十二单元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 知道化学材料在人类发展中起到的重大作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 教材后面还介绍了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以及治理“白色污染”的方法, 教师可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通过培养实验探究意识落实情感教育

(一) 通过教材中的实验探究落实情感教育

1.人教版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实验设计, 让学生分组完成, 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课本的探究活动结束后, 可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对课题1的实验1—3, 可让学生讨论这种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 并设计实验来防止空气污染, 增强环保意识。

2.人教版第八单元“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并持续观察一周, 交流所用的仪器、用品、 操作方法、现象、结论及分析解释,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体会防止金属锈蚀的重要性, 并用所学知识来防止金属锈蚀;从人类的生活、生产以及未来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讨论, 认识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用图片展示一些矿物可开采的年限, 使学生感受到金属资源是有限的, 以此来认识金属资源保护的紧迫性。

(二) 通过家庭小实验落实情感教育

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 学生学习化学的成就感除了来自考试的高分外, 更重要的是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设计了好多家庭小实验, 教师应该鼓励并帮助学生完成这些实验,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如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自制净水器, 第六单元的蛋壳与醋精反应以及收集炭黑的实验, 第十一单元自制叶脉书签等。

四、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落实情感教育

初中化学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STS教育思想, 使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对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造成的不良影响, 而这方面的教育只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笔者认为可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教育。例如:

1.很多中小学每年都会进行消防演练, 可结合教材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归纳火灾发生时的注意事项: (1)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2) 匍匐前进; (3) 室内着火时不能打开门窗, 并说说这么做的原因。

2.上到第四单元《保护水资源》的内容时, 可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水污染的例子, 并带学生参观附近的污水处理厂, 让学生亲身体验净水的每一个环节, 同时结合当地治理污水的一些成功例子进行讲解, 如南宁市的朝阳沟改造工程、南湖的清淤工程等。参观学习结束后, 每位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还可上一节相关的班会课。

3.上到第十一单元《化肥》时, 乡镇中学的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状况, 推测问题植物缺乏什么元素, 该施用什么化肥, 还可以让学生了解附近的水质, 认识农药化肥对水源的影响, 从而深刻认识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的重要性。

五、充分利用化学之美落实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学会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也是情感教育的一个方面。初中化学中的美无处不在, 比如化学实验现象的美: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红磷燃烧产生白烟、产生蓝色的Cu (OH) 2沉淀、 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等, 元素周期表的对称美,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简洁美, 等等。 教师要在每一节课中将这些美的东西充分地展现给学生, 比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整洁美观、实验操作要准确、实验现象的描述要正确等, 引导学生观察化学中的美, 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后自然会提高化学学习兴趣, 而且这种对美的发现和欣赏的能力也会应用到学生日常生活当中, 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知新, 何少华, 毕华林.化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素质教育形势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篇7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学习时期, 他们往往因为兴趣而产生动力。我们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从兴趣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课堂教学中设置情感质疑, 培养学 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说教, 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现代教学要求我们要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平等的对话、友谊的交流, 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与融洽作为执著追求的一种心理目标, 着力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驭和实施教学活动。因为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的判断, 关系到如何充分发挥对方情感的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 增进教学效果, 渲染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化学教学结合生活实例, 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往往喜欢与生活实例结合。如果我们将初中化学课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例结合, 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搞好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敢于破除条条框框, 多方位、多视角、多途径去思考问题, 还应引导学生对思维发散进程中, 所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评价, 集中主攻方向, 从中找到相对的最佳结果。

二、基本概念讲解是关键

初中化学概念多、分布广、密度大, 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是学好这门自然科学的关键所在。

因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彻底搞清楚概念, 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牢固的记忆, 并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进而成为自己的东西尤为重要。

下面, 笔者就几年来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一些方法、措施作一略述。

1.通过实验, 引出概念, 说明性质。

在分子概念及其性质教学中, 我是利用酒精挥发的实验来说明这一点的。原来试管中的酒精变少了, 但我们却闻到了芳香味, 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分子之所以看不见, 其原因是分子的体积、质量都非常小。

2.注意关键字、词, 深刻理解概念。

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教学中, 关键词语是“在一定的温度下, 在一定量的溶液中”, 因为当温度、溶剂改变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只有在此条件下, 二者才有确定的意义。

3.就地取材, 通过感官认识概念。

在绪言部分中, 学生一开始接触化学, 就提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课本是通过镁条燃烧,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实验而引出的, 但这些原料, 同学们平时很少接触, 即使实验成功, 仍感到陌生, 我是利用化肥碳酸氢铵的受热分解和研碎来引出的, 这使学生们认识到, 化学变化就是原来的物质不存在了, 而变成了别的物质, 物理变化只不过是原物质的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但仍然是原来的物质。由于就地取材, 生动直观, 原料是我们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肥, 学生易于接受。这为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引出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化学肥料的贮存、使用等教学埋下了伏笔。

4.认真剖析, 掌握概念。

对于溶解度概念的教学, 要分层次认真剖析, 以便于学生掌握。我在教溶解度概念时, 把它分成四层。①温度:在一定温度下;②标准:100克 (溶剂量) ;③状态:达到饱和;④单位:克。通过对以上四点逐一分析讲解, 学生易于理解概念, 并在有关溶解度计算问题的学习中, 也显得轻松, 易于接受, 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之, 初中化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化学教学的原则是“三主原则”, 即“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目标”。我们在教育教学中, 要认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如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学, 教学, 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学, 形成自学能力。”教学无外乎是举了例子, 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最终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学的时候, 多次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培养学生不断进步, 重要的是转变观念, 热爱学生, 把学生当作主人公看待。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更加强调素质教育,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引出、关键字词、感官认识和深入剖析等方式讲解基本概念, 并加强复习的指导。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篇8

鉴于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说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目前中学“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所以在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应着眼于改变学生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重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体现二十一世纪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氛围,找到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适当向学生作以介绍,这样可以教育学生:化学这门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化学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应该重点向学生介绍英国化学家雷利(Rayleigh)发现稀有气体——氩气的历史,他能关注两种不同方法所得氮气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也就是要善于抓住这“微小差异”,才有可能产生伟大的科学发现与论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

同时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就,介绍学科新动向。如:足球状的C60分子、纳米技术(1nm=10-9m)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等。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益,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另外,也要介绍一些史实、某些学说、某些理论在建立时,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就会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就会被新的理论学说所取代。这样也可以教育学生,权威不是绝对的,不能对前人的所有结论都全盘接受,要敢于怀疑。这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要重视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也要介绍我国化工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居于世界前列,更要介绍还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应该着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他对纯碱工业的重大贡献,发明“侯氏制碱法”的艰辛历程。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激发创新意识。

二、培养創新精神的途径: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面对不同的教育个体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首先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化学更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条件,采用直观方法如: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与探索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如在学习浓硫酸的吸水性时,在做完教材的实验后,问学生要证明浓硫酸的吸水性能否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呢?然后将实验改进为:先在表面皿上放3.0g蓝色的硫酸铜晶体,然后加入3.0mL浓硫酸搅拌,片刻后观察到固体由蓝色变成白色。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浓硫酸吸水性的感性认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同时营造学生积极提问、充分展示自己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表扬,让学生经常有享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不能因为不合常规而任意抹煞。要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提出异议,允许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的异议要表扬,这样会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追求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教学中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开展分层次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课堂成为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生动活泼地学习。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让学生从感性上形象地去体会自己的主体地位及意义。有时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角色对换,让师生处于平等互动的地位,从而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实践。

另外在课堂上和实验中,要大力开发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即时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以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迅速反应能力及创新精神。使学生接触的情境多,发现的问题多,设想的方案多。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的前提是“双基”,离开“双基”谈创新,尤如空中楼阁,创新必须拥有相关的知识。学校教育在双基教学中,重在培养能力。

创新是一项自主性活动,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直接进行创造性活动。

首先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的素材。采用的方法有类比联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自己动手操作等等。通过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归纳有关规律,将知识总结成系统化和网络化,这就是一个创新性的思维过程。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能产生强烈的好奇,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片时,为什么先要将砖和瓷片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为什么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为什么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和教具、学具,自己规划和组织专题研究,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这样做的同时也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相对独立地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由已知推知未知的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若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做实验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操作,而更高目标是要求學生对实验原理非常熟悉,突破教材的框框,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尽可能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经常动手的条件,针对教材上实验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大胆改进或增强可视效果或简化操作或消除环境污染等等。通过学生动手、动手对实验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熟练基本的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探索性,设计好探索性的实验,绝不能脱离教材,应从教材的重点知识出发,与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应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而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合装置,组织环保小组测定水体污染等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 篇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我真切地感到,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目前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就学生年龄特征来看,现在的学生普遍早熟;生理心理变化快,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对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也比较强。这样一来,反而自控力减弱,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过于地模仿,盲目地追求新潮;违反力事物发展规律,就容易走极端,偏离力社会道德轨迹。如:青少年吸烟率激增、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犯法。所以,孩子的德育应该从小做起,让孩子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同学校工作中最大量、最经常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也是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德育教育的可能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素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并积极从其他书报上收集相关材料,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的道理;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力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八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着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是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已纷纷建立有权威性的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制订环境保护法律和进行庞大的治害投资。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环境保护事业已经走向了法律化。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其中就有环保事业的重要内容。因为在众多的环境污染因素中,由化工业、化学品所造成的污染是最为严重的。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化学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与环境污染知识,观看环保影像资料,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对学生实施安全知识教育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安全教育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议事日程,我们应该随时对学生实施安全知识教育,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化学课是实验安全教育的最佳场所,例如在教学给液体物质的加热时,通过强调学生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旁人、点燃氢气前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使用浓酸浓碱时要十分小心等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通过科学家的事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合并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赴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篇10

一、重视探究学习活动

科学探究的基础就是科学方法,任何探究学习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作用,其科学方法使用水平直接影响探究学习的效率。促进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科学方法教育渗透到探究学习中,会让学生深切感悟科学方法在化学学科甚至在化学发展中的深远影响和价值。化学课堂教学依然是实施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场所,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百花齐放,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结合先进教学理论,开展探究学习是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教师还应尽量多开展活动课程,相对于课堂教学,活动课程倾向于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增设活动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还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际上化学探究学习的课题取材广泛,初中化学进行探究学习的方式主要为化学实验探究。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定律的具体内容,而是设置了几个疑问,在探究栏目里面设置了涉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如红憐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盐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分子和原子》中涉及分子的性质,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证实分子间的确是有间隔的,或者证明分子是运动着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以四朵由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纸花,来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等等。让探究不再局限于教材实验,而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简单开放并且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学习的同时常常反复用到多种科学方法,强化了科学方法教育在探究学习中潜移默化的作用,益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或活动中,从而更主动地学习的一种环境或背景。这是教学中传递信息的载体,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同时也使学生拥有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因此,教师应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推进科学方法教学的深入。要创设出合适、有良好效果的化学情境,就要求教师注意从教材、杂志、互联网等渠道积累与化学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学习材料。

利用化学发展史创设化学教学情境,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化学、研究化学的历程,让学生理解、明白化学是人们在认识与探索自然的过程中,经过发现现象、研究原因等过程,完善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组成之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空气组成的认识历程。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学生一定能积极地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经验,创设化学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生石灰的反应时,让学生回想干燥剂的主要成分生石灰、氯化钙,以便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化学事故、化学污染问题在社会上时有发生。根据社会上发生的与化学相关的重大问题,创设时事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化学在社会的作用,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最重要的还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配合积极向上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科学方法教育奠定友好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习题的教育功能

中考化学题常见类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开放题、计算题这六大类,具备了科学性、时代性及基础性等。学生在做习题时经常发现明明已经做过类似的习题,感觉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但还是出错,而教师也发现明明讲过的原题或者相似题型,学生还是不会,讲解习题似乎在做无用功,这时在习题讲解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就能够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例如,《氧气》的“练习与应用”:你家用什么燃料烧水、做饭?燃烧过程中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燃料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为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时需要观察燃烧的现象,判断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需要通过现象来进行比较、分析。教师在讲解时需要说明观察现象时,运用了观察法,判断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时则采用了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与应用中体验科学方法对于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再如,《分子和原子》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参考课本几种分子的模型,自制一些化学物质的模型,涂上不同的颜色以标记不同的元素符号。这是利用模型法对感官进行刺激以获得化学学科知识。科学方法的实施通常是以化学知识的运用为前提,将科学方法明朗化,可为其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四、发挥实验教学功能

课堂中常见的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和学生配合完成,它可以及时呈现给学生化学现象及化学事实。在做好演示实验之前,教师需要做足研究工作,保证实验的安全、顺利进行,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实验的一种主要方式,通常为了对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验证,注重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的练习、实验结果的记录、实验数据或现象的分析。但是受限于实验经费、实验场所等问题,有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课堂讲解实验或者教师演示实验,失去了分组实验的意义。课外实验重在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旨在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例如,我在课上就演示了“真假金条”的实验。该实验的操作过程是:先把铜片和锌片放在烧碱溶液中加热煮沸,这时就会发现红色的铜片逐渐变成了银白色的“银条”,再用坩埚钳夹取“银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翻覆加热,这时就会发现银白色的银条逐渐变成了金黄色的“金条”。这个实验的明显对比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为后面讲述“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之间有间隙”等知识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五、运用化学科学史料

化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化学史不仅是化学科学家精神的反映、化学事件的记录,同时也展示了科学方法的发展,离开了化学史的化学是盲目的,而脱离了科学方法论的化学史更会失去它的教育意义。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大量化学史的介绍,例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原子的猜想和证实;等等,几乎在每个单元都会有化学史的呈现。科学方法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进行组织、帮助和指导。这就需要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过程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化学史中蕴含丰富的素材,利用适当的素材创设情境,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启迪。教师在进行化学史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研究方法,可以适当提出问题以开展科学方法教育。如为什么科学家会用模型来形容原子的结构?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化学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自然科学教育,促进学生适应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只要教师对于化学史和科学方法教育准备得足够充分,学生不仅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还能够对科学家的思维进行了解,从思维过程中提取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方法,创造科学方法内化的条件。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运用科学方法开展教学,使得学生不仅获取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我们可以从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强化习题教育功能、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和运用化学科学史料等五个方面来实践初中化学科学方法。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11

一、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探究新的教学方式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通过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把学生培养成有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化学作为初中课程中一门基本的学科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

(1)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化学教学理念过分强调了化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差异性的关注。因此, 为了加强初中化学的素质教育, 要改变这种以“高成绩”“高升学率”为目的的教学, 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每个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进一步的探究性学习, 满足他们更高的知识需求, 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 要给与他们更多的鼓励, 在他们现有的化学知识水平上更进一步, 对于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差等生, 要通过心与心之间的交谈, 了解他们的兴趣点, 然后根据兴趣点设计让他们感兴趣的课堂, 体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探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往的化学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比较单一的, 这种“老实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会抑制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禁锢学生的思维。因此, 教师要探究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这种自我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所以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是落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学生综合化学素质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化学实验能力, 并且化学实验能力对于学生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运用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1) 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流程。化学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要有独立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最基本的实验素质, 要对实验流程、注意事项等各方面有一个充分的掌握。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化学仪器的正确操作方法, 在实验之前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流程、实验的原理、试验方法以及进行本次试验的注意事项, 在实验进行时要注意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有效的纪录,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问题, 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这个初始阶段扎实的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 打好良好的试验基础。

(2) 改变枯燥呆板的试验, 创新实验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师要改变教材中枯燥无味的实验设计, 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使实验更加的生动活泼, 激励学生的兴趣。比如通过对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学习, 学生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有了一个掌握之后, 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火能在水中燃烧吗?这是大多数同学会说“不能”, 但是经过教师的指导之后, 很多同学就明白了, 然后再让学生去分组设计如何证明刚才的问题的实验, 包括实验的步骤、实验器材和实验注意事项等各方面。经过这样的一次试验设计之后, 很多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和学习化学的热情, 这样会大大的促进学生化学实验的兴趣与能力提升。

(3) 实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加强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对与化学的应用能力是实现化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在于学习成绩的高低, 不在于解决了多少的化学难题, 而是看重运用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的哪些问题, 所以在化学的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把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能力, 这也需要学生一步步的去运用:第一, 教师要首先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想象和问题, 比如对于学生常见的灭火器来说, 要想同学们提出“灭火器为什么能够灭火?”“灭火器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灭火时的正确姿势是什么以及原因何在?”,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这些问题;第二, 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向学生展示化学技术在新能源等领域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当代科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 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性。第三,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碳酸饮料在开瓶的时候所释放出的气体是什么, 然后鼓励学生通过各种试验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使得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道德教育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时期, 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所以对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工作不是班主任或者是某一特定学科的任务, 而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注重的问题, 这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因此, 教师要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教育。比如,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利用有利时机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就出现的化学成就, 增强学生是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关注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等等。这都是在加强初中化学素质教育中所应该渗入的问题。

四、结束语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开展素质教育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自己的化学教学工作, 通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韦伟.浅议初中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中学教学参考.2009 (23)

[2]范宝银.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1997 (11)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篇12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校园中发生了许多安全事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某中学的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中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导致氢气燃爆,当事人严重烧伤。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将安全知识传授给学生,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化学课本中有许多涉及安全教育的知识,如,环境污染的防治、食品药品安全、防煤气中毒、火灾预防、防挫伤和烧伤等,此类知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除了要将安全原理告知学生,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

化学学科中虽然有许多和安全相关的内容,但课程内容并不是以安全教育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安全教育素材,在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安全知识。教师要以教材为切入点,找到其中和安全教育有关的知识点,针对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比如,讲解“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可以渗透中毒和烧伤的知识;讲解“元素”时,可渗透汞对人体的危害、汞中毒的严重后果等。

二、利用本地资源渗透安全教育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地貌形态、人们的种植习惯等均有不同,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渗透安全教育。比如,一些学校所处的位置为喀斯特地貌,学校及学生居住的村落周围山中溶洞较多,而洞内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沉积。中学生的好奇心强,自然对溶洞有强烈的好奇心,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为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要介绍相关的安全知识,向学生说明如何才能安全进入溶洞。又如,一些地区大量种植金银花、百合等植物,到收获季节时,部分不法商贩出售的植物都是用硫磺熏制过的。所以,讲解“氧气的性质”时,教师要进行相关的说明,说明硫磺熏制过的植物对人的危害,鼓励学生向周围的人普及知识,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三、利用社会热点开展安全教育

报刊、电视或网络媒体曝光的重大安全事故中,经常会涉及一些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这些知识点,将其作为安全教育的载体,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比如,教授“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受害者在洗澡过程中,由于煤气燃烧产生一氧化碳,导致室内供氧不足,中毒死亡,为学生敲响警钟。

四、利用化学实验开展安全教育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化学实验经常要用到一些具有腐蚀性的药品或接触一些有毒气体,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安全隐患较多,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影响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威胁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然而,初中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好奇心强,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但学校与教师不能因为担心发生事故,就不让学生做实验,而是要加强安全教育,向学生说明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或杜绝事故的发生。比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学生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有毒气体的生成实验,避免污染环境。一些实验若没有按步骤进行,也会引发安全事故,比如,进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完成气体收集后,应当先将导管移除水面,再将酒精灯熄灭,若颠倒实验步骤,就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实验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步骤,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促使其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十分必要。如今,社会上食品安全、水安全、烟雾危害等问题层出不穷,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保障其健康成长。

上一篇:股份制资本下一篇:中小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