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年级上册历史

2022-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北师大七年级上册历史

对数学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瑕疵的探索

【摘要】 我县初中数学使用的教材是新人教版(2012年版),对于老教材出现的一些错误,新教材作了很多修正,但笔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新教材也存在着一些瑕疵: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材;欠缺

我县初中数学已经全面采用新人教版(2012)初中数学教材.笔者对新、老教材进行了对比,发现新教材对老教材出现的错误有所修改,内容编排上也有所变动.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教材真的是做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一名农村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教材是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媒介和载体.我们在教材面前不应该是被动地执行者,应该主动地去做一个研究者、开发者.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的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新教材中存在着一些小小的瑕疵,如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等.这些瑕疵严重影响了这块“美玉”的价值,可能会给一线的数学教师带来了一些困惑. 下面笔者就结合这一学期使用新教材的感受对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012年版)中存在的一些瑕疵与同行作一些探讨.

瑕疵一: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

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11页,安排的是“1.2.4绝对值”,它写到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如果a > 0,那么|a| = a;

(2)如果a = 0,那么|a| = 0;

(3)如果a < 0,那么|a| = -a.

新教材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新教材在此之前并没有明确告之学生:“a > 0,意思就是‘a是正数’;a < 0,就是‘a是负数’了呢?”笔者特地仔细翻看了新教材的前10页,并没有找到.新教材既然在此之前并没有指出,一般学生又怎么会知道呢?我们再翻过一页,到第12、13页,发现新教材接下来才介绍有关有理数大小的规定同[2]:“(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以及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方法,包括如何运用绝对值的知识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所以笔者认为新教材知识体系安排不够合理,使学生会在构建知识体系上产生先后顺序混乱的困惑,笔者建议编写这本新教材的专家对这一问题有所考虑.

瑕疵二: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帖子:

一道小学数学题目:“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

这只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目,然而小学4年级“阿仔”给出的答案不是数字,而是一句话:“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规.”阿仔的妈妈cacahua将题和答案贴上了微博.

小孩是纯真无瑕的,有什么说什么,看到这样看似趣怪的答案,我们数学老师估计要生气,并暗自惊叹:“吓死宝宝了!”然而这个答案当时却获得了广州交警的肯定:完全正确.

很明显,这道题给出的数据违反常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教材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请看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99页第6题同[2]:

两辆汽车从相距298 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比乙车速度的2倍还快20 km/h,半小时后两车相遇,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笔者在讲解这题时,已临近下课.笔者在学生的众目睽睽下开始解答,以乙车速度为未知数x的方程里,解出x = 192时,笔者当时下意识地叫道:“糟了,肯定是我做错了,不是方程列错了,就是方程解错了.”笔者的学生,有的暗自得意,等着看老师的笑话,大概心里这样想:“哈哈,老师出错了”;有的则表现出惊讶的表情:“老师怎么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出错了呢?”可能是这样想的.

笔者当时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

“在生活中,你们谁见过这辆汽车的速度?世界上的所有上高速的汽车,哪有跑那么快的?慢车车速就达到192千米/时了,那另一辆快车的车速又是多少呢?”

学生很快算出是404千米/时.这时,学生也开始怀疑了.因为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中有规定:“高速公路应当标明车道的行驶速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公里,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0公里.”所以笔者认定这道数学题目的答案数据是违反常识的,所幸的是教材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做了相应的修改.

瑕疵三: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

2012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上)第79页里,先是通过三个问题列出了这样三个方程:

(1)4x = 24;

(2)1700 + 150x = 2450;

(3)0.52x - (1 - 0.52)x = 80.

再由这三个例子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同:上面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而老教材七年级(上)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比较一下新老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新版里新增了“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笔者认为新教材的定义比老教材要好一些.在2012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下)第88页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4]却是这样的:“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和),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在同一套数学教材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却没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笔者认为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不够严密,甚至有前后矛盾之嫌.还有教材中这样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笔者仍然认为不够严密.

为了更好地阐明笔者的观点,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1)4x + 3 = 5x - (x - 2).

这个式子是等式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有等号,表示的是相等关系,因此是等式;

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吗?按照教材的定义当然是,因为它是含有未知数x,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所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它,这个等式(方程)实际上就是:

(2)4x + 3 = 4x + 2.

很明显,无论取何值,这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都不可能相等,也就是说无论取何值,方程都是不成立的.当然,我们要给学生讲清楚,这里所指的“方程不成立”,是指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方程还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不成立”与“某等式不是方程”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方程成立”和“某等式是方程”意思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上面所举的这两个方程无解.但无解的方程也是方程,尽管仔细辨析,这个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等式”,是矛盾方程.如果我们拿新教材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去对照的话,这两个方程完全符合该定义的,也就是说,按照新教材的说法,它就应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方程可以分为恒等方程、矛盾方程和条件方程,而我们初中所学的方程一般都是条件方程,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都是条件方程.所以这两个是矛盾方程,但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再来看一个恒等方程的例子:

(3)4x + 3 = 4x + 3.

这个例子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等于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对吧?所以,按照新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同样,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这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它是个恒等式,是恒等方程.x取任何数,都能使该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对于条件方程,我们都知道在复数范围内,整式方程解的个数等于方程的次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应该这样定义:

形如ax + b = 0(a,b是常数,且a ≠ 0)的方程,叫做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x是未知数.

既然说到了这里,笔者顺便提一下:我们去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既然在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包括移项、去括号、去分母、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一般步骤方法”在后,而“建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前,那就应该在教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之后,按建构学问之构想,也应该及时的归纳概括一下.譬如可以作这样归纳:“在本书中,到现在为止,我们所解过的方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或者不含分母,或者分母中不含未知数,将它们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变形后,都能化为最简形式ax = b(a、b是常数,且a ≠ 0).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我们把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岂不是更好.

这是笔者在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 上册)》(2012年版)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三点瑕疵.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各位初中数学教育同仁和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 1月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3]课程教材研究室、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 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3版.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作者:郑晴怡

第2篇: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2016—2017学第一学期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丁沟初级中学

张晓霞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七年级(1)、(2)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两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四、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五、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0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节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六、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周次安排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周

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元谋人

2、北京人

3、山顶洞人 )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

1、半坡聚落

2、河姆渡聚落

3、大汶口聚落)

第2周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与黄帝

2、尧舜“禅让”

3、大禹治水)

第四课 破解彩陶之谜 ——学习与探究之一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3周

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1、“家天下”的夏朝

2、商汤灭夏

3、武王讨伐)

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西周的分封制

2、贵族、平民与奴隶

3、军队,刑法与礼仪)

第4周

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

1、齐桓公称霸

2、问鼎中原

3、合纵连横)

第5周

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

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3、商鞅变法秦崛起)

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

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第6周

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1、孔子

2、百家争鸣)

第7周

第十一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

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神奇的编钟)

第十二课 了解身边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二

第8周

第十三课 秦帝国的兴亡(

1、秦王扫六合

2、陈胜吴广起义

3、楚汉战争 )

第9周

第十四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1、废分封,立郡县

2、车同轨,书同文

3、焚书坑儒)

第10周

期中考试复习 第11周

期中考试

第12周

第十五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削弱封国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第13周

第十六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

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2、张骞通西域

3、丝绸之路) 第14周

第十七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2、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3、《九章算术》)

第15周

第十八课 昌盛的文化(

1、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2、司马迁与《史记》

3、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第十九课 寻访“丝绸之路”——学习与探究之三

第16周

第二十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曹操统一北方

2、三国鼎立

3、官渡之战)

第17周

第二十一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

1、人口南迁

2、淝水之战

3、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18周

第二十二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 (

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第19周 第20周

措施)

第二十三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1、祖冲之和圆周率 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3、郦道元和《水经注》)

第二十四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1、“书圣”王羲之 2、顾恺之和绘画 3、石窟艺术) 期末复习及考试

第3篇: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块”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1——4)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努力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学习方法,争取早日让他们从小学的学习习惯中转变过来,早日习惯初中生活。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做到与侯老师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5、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发挥优生优势,让他们各带一个“学困生”,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介绍方法给他们的,让他们的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6、充分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学困生”,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于他们主要是多引导,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周次安排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周

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元谋人

2、北京人

3、山顶洞人 )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

1、半坡聚落

2、河姆渡聚落

3、大汶口聚落)

第2周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与黄帝

2、尧舜“禅让”

3、大禹治水)

第四课 破解彩陶之谜 ——学习与探究之一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3周

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1、“家天下”的夏朝

2、商汤灭夏

3、武王讨伐)

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西周的分封制

2、贵族、平民与奴隶

3、军队,刑法与礼仪) 第4周

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

1、齐桓公称霸

2、问鼎中原

3、合纵连横)

第5周

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

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3、商鞅变法秦崛起)

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

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第6周

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1、孔子

2、百家争鸣)

第7周

第十一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

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神奇的编钟)

第十二课 了解身边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二

第8周

第十三课 秦帝国的兴亡(

1、秦王扫六合

2、陈胜吴广起义

3、楚汉战争 )

第十四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1、废分封,立郡县

2、车同轨,书同文 )

第9周

期中考试复习 第10周

期中考试

第11周

第十五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削弱封国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第十六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

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2、张骞通西域

3、丝绸之路)

第12周

第十七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2、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3、《九章算术》)

第十八课 昌盛的文化(

1、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2、司马迁与《史记》

3、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第十九课 寻访“丝绸之路”——学习与探究之三

第13周

第二十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曹操统一北方

2、三国鼎立

3、官渡之战)

第二十一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

1、人口南迁

2、淝水之战

3、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14周

第二十二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 (

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第二十三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1、祖冲之和圆周率 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3、郦道元和《水经注》)

第15周

第二十四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1、“书圣”王羲之 2、顾恺之和绘画 3、石窟艺术) 第16--18周

期末考试 复习 第19周

期末考试

第4篇: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2012 年 9 月 2 日)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环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1)、(2)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两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四、教学进度安排

这个学期一共21周,第十一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一周进行期末考试。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0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节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七、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八、拟定本学期教学设想:

培扶措施:

1、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发挥优生优势,让他们各带一个“学困生”,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介绍方法给他们的,让他们的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扶工作。

3、充分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学困生”,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于他们主要是多引导,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4、对“学困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进行心理沟通,提高他们自我判断与控制能力,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共同解决学习困难。

5、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课课过关,各单元过关。

6、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有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九、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周次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周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元谋人

2、北京人

3、山顶洞人 )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

1、半坡聚落

2、河姆渡聚落

3、大汶口聚落)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第7周

第8周

第9周

第10周

第11周

第12周

第13周

第14周

第15周

第16周

第17周

第18周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与黄帝

2、尧舜“禅让”

3、大禹治水)第四课 破解彩陶之谜 ——学习与探究之一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1、“家天下”的夏朝

2、商汤灭夏

3、武王讨伐)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西周的分封制

2、贵族、平民与奴隶

3、军队,刑法与礼仪)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

1、齐桓公称霸

2、问鼎中原

3、合纵连横)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

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3、商鞅变法秦崛起)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

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闻名于世的青铜器)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1、孔子

2、百家争鸣)第十一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

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神奇的编钟)第十二课 了解身边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二第十三课 秦帝国的兴亡(

1、秦王扫六合

2、陈胜吴广起义

3、楚汉战争 )第十四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1、废分封,立郡县

2、车同轨,书同文

3、焚书坑儒)期中考试复习期中考试第十五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削弱封国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第十六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

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2、张骞通西域

3、丝绸之路)第十七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2、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3、《九章算术》)第十八课 昌盛的文化(

1、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2、司马迁与《史记》

3、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第十九课 寻访“丝绸之路”——学习与探究之三第二十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曹操统一北方

2、三国鼎立

3、官渡之战)第二十一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

1、人口南迁

2、淝水之战

3、江南经济的发展)第二十二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 (

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

措施)

第二十三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1、祖冲之和圆周率 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3、

郦道元和《水经注》)

第19周第二十四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1、“书圣”王羲之 2、顾恺之和绘画 3、石窟艺术) 第20周期末考试 复习

第21周期末考试

十、作业格式及批改要求:

作业格式:

1、作业本封面上画上表格,以便于填写批阅等级、日期。

2、每次作业在下边垫上横格纸,以便于书写成行。

3、每页作业要留出上、下、左、右各1~1.5cm的页边距,每题的编号写在答题内容以外。

4、每次作业之间要有一行隔开。

批改要求:

1、每题作业都要有批改,对的打“√”,错的打“×”。

2、每次作业要及时批改,批改时在作业最后一行的右下方给出具体等级,并注上批改时间。

3、学生做错的题目要更正。

4、要求学生每人建立“错题本”,加强订正错题。

第5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学案 北师大版

第25课 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学案

穿越时空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是历史的积淀。它历经千年而不衰,流传百世还鲜活。积累使用成语,会使你笔底生花;探究成语渊源,会让你感到历史的时钟萦绕在耳畔.历史就在你的身边。探究成语的本义与今义,掌握成语的历史内涵,会使你历史知识不断丰富,让你领略中华文化的精深。让我们共同探究,共同走进成语竞赛会,来他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感悟历史 本课导航 课本中的成语

钻燧取火

三过家门而不入

精卫填海 退避三舍

问鼎中原 合纵连横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纸上谈兵 揭竿而起

破釜沉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四面楚歌 学富五车

三顾茅庐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互动天地 成语故事竞赛会

活动准备

l.了解和掌握收集成语的途径与 方法。

①利用教科书、课外普及读物、工具书。

②利用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等图书资源。

③利用网上资源。

2.收集与课文中提到的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有关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 3.准备两个你最喜欢的成语故事,能熟练地讲述并说明其寓意。

用心

爱心

专心

活动探究 怎样能在活动中更好地展现自我? 1.尽量多收集一些成语故事,了解其大意。

2.在小组内说说你准备讲述的故事,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在选材和技巧上加以改进。争取参加班级“擂台赛”,争当“擂主”。

3.对其他同学的表现,勇于发表你的看法,力争成为“评委组”的成员。 4.编写成语故事脚本,或“导”或“演”,体验角色感受,展示才艺。

5.与同学、老师协商“成语竞赛”活动的形式,提供有创意的方案或有趣新颖的竞赛题。 6.畅谈参与活动的感想和启示。

活动指导如何在活动中了解和感悟历史? 我们以“学富五车”这个成语故事为例。 1.首先弄明白这个故事的内容。 2.从故事中寻找历史信息:

①时间——战国;人物——惠施;事件(基本史实)——出外游学,随身带五车书。②惠施是哪国人,到哪些国家游说,为何外出?③历史视角:游说这种现象在战国是否很普遍?这种现象反映出战国时一种怎样的精神风貌?他为何带书五车?是什么书?„„ 3.成语故事引发的思考及结论。

①惠施好学,随时随地不忘读书;人们用“学富五车”来比喻知识渊博。

②惠施在游说过程中,携带书很不方便,他是否想过发明一种便于携带的书? ③古代人民的语言丰富,精炼,成语寓意深刻。

④历史结论:战国时思想很活跃,人们思想大为解放。

史海探究

一、选一选

1.下列成语与春秋五霸无关的是 ( ) A.退避三舍 B.问鼎中原 C.揭竿而起 D.卧薪尝胆

2.下列成语与项羽有关的有 ( ) ①背水一战②暗渡陈仓③破釜沉舟

④纸上谈兵 ⑤四面楚歌⑥草木皆兵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用心

爱心

专心

- 2

答案:

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一、选一选 1.C 2.B

二、连一连

三、试一试

略。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6篇:七年级历史上册3《神话与历史》教案华东师大版

《神话与历史》

《神话与历史》是2016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主要讲述了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尧舜禹的禅让。本课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阶段,为下一单元——国家的产生奠定基础。本课的特点在于强调我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宿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神话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贡献及尧舜禹的传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黄帝、炎帝的贡献,尧舜禹禅让的传说。 【教学难点】

区别史实与传说,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 课前准备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黄帝、炎帝的有关资料。

【导入新课】师:在讲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些图讲的是什么?

师:我们知道,在世界各地,很多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都会定期祭祀黄帝,那黄帝是距离我们现在约5000多年的历史人物,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要纪念他呢?他对历史有怎样的贡献?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3课 神话与历史。

【自主学习】1.炎黄战蚩尤时间:距今______年前概况:______和______两个部落一同由西北发展到中原,结为炎黄联盟。不久,与以______为首领的东方部落大战于______之野,蚩尤被擒杀,部分部落成员退回到了南方。结果:此后,中原的部落推举______为部落联盟首领。

2.黄帝的贡献传说黄帝发明了______和车,他的史官______创造了文字,他的妻子______发明了2养蚕缫丝。又说弓箭、衣服、宫室、历法、音律、医药等,都是在黄帝时发明的。相传黄帝生了25个儿子,他们不断繁衍壮大,逐渐成为后来______的主干。炎帝和黄帝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______。

3.“禅让”的传说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______。传说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推荐继承人,大家推举舜。舜年老时,也以同样的方式把首领位置传给禹。这就是尧舜禹的“______”。

4.“禅让的实质”“禅让”带有传说的成分,但也反映了远古时代以______方式推荐首领的历史情形。

【讲授新课】

1、炎黄战蚩尤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提问:你怎么看涿鹿之战?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教师过渡]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2、黄帝——“人文初祖” 提问:黄帝时期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

黄帝:车船、弓箭、衣服、宫室、历法、音律、医药等;嫘祖:养蚕缫丝仓颉:文字。 提问: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并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归纳: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3、尧舜禹的“禅让”

过渡:相传黄帝之后,我国的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称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学生回答:禅让

教师: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领袖呢?

学生回答:……

【能力提升】试着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神话传说与历史史实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总结:区别: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夸张的,也添加了神话的成分。历史事实: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是真实可信的。

联系: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复原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讲了很多神话传说,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神话传说和史实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有一定联系的,从炎黄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先民早期创业的历史,当时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从禅让的传说,我们了解了传说中“天下为公”的时代,文明的曙光已从神话传说中透露出来了。

第7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案 北师大版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讲故事和短评的形式,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以及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思想目标:

通过学生讲述的历史传说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以及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崇敬,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炎帝与黄帝的贡献,尧舜禹和禅让制 教学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教学设计:

本课可通过在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由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和教师讲解深化知识形式,使学生形成某些正确的历史观点。 板书: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会

几个主要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远古时代的历史,除了考古发掘材料是可靠的以外,古书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与传说也是值得注意的。它虽不完全真实可信,但和可靠的材料相对照,却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我们中国人,无论在祖国还是在海外,每当提到炎黄子孙这个充满感情的词的时候,总是心情激动。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尧舜禅让又是怎么一回事?远古时代的一个个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底。下面就请同学们讲一讲你所知道的远古时代的一些传说故事。

学生讲故事之后,教师进行启发式讲解,运用问答法。 注意讲解:

1、“炎帝与黄帝”一目,叙述了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这部分内容属于古史传说。由于这些传说见之于古代历史记载,并且经常为人们所引用,教师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将这部分材料与大汶口文化后期的考古材料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历史感。炎帝、黄帝、蚩尤是约四千多年前分别居住在我国西方、北方和南方的三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冲突,也产生了联系。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以及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适应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日后华夏族形成的基础,因此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在这里结合书上的想一想和材料阅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2、尧舜禹的禅让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清它的关键在于: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

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3、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 补充资料:

1、 炎帝与黄帝

炎帝,姜姓,号神农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方(今陕西南部岐山一带)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北(今陕西北部)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为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原住在我国东南部(今山东、安徽一带)。三个部落联盟逐步向我国中部地区推进。结果是九黎最先进入。当炎帝也推进到我国中部地区时,与九黎遭遇,双方发生冲突,经过长期斗争,九黎得胜。炎帝被迫逃往涿鹿(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与早已移居在那里的黄帝联合,共同对抗九黎,这就是“涿鹿之战”。九黎战败,蚩尤在战斗中被杀。九黎的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南下与苗蛮部落联盟居住在一起。炎帝和黄帝在共同打败九黎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地方发生了大冲突,这就是“阪泉之战”。最后炎帝被打败,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结成了新的联盟。炎帝、黄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尧、舜、禹的禅让

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兜(Huāndō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做书上的自我测评题。

小结: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黄帝算起的。尧舜的禅让、大禹治水等传说让我们得以窥视我们祖先逐渐走向文明的一幕幕,好象那个时候是一个很理想的社会了,被选举为首领的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我们祖先当中的这些英雄都具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那么,是不是现在世风日下,反而不如远古时代了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这一问题,但不要忙于回答,通过我们以后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会得到正确的答案的。

上一篇:个性情人节祝福语大全下一篇:有关回忆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