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一教案(精选5篇)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点的除法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基础探索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3.进一步正确掌握出示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出示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法、动手操作法、回顾总结和集体练习。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同学们,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今天我们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掌握这些知识。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1题。
第(1)题:学生读题,并说说竖式中的8表示8个(),32表示32个()。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学生小组里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顺利把前面两题完成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吗? 指名回答后,问: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根据商不变的性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3.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3题。
先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说说发现后,小数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小结:被除数不变时,当除数缩小10倍,商反而扩大10倍。4.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4题。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每步中的意思。5.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一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完成情况。2.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一第7、8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列式、计算过程。3.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一第10题“数学游戏”。学生明确游戏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游戏。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练习一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88页“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孩子体会父母工作的辛劳,培养孩子孝顺父母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体会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发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每周上几天课?(5天)你们知道爸爸和妈妈一星期要工作几天吗?
爸爸妈妈一星期要工作五天。
哪你知道他们一星期要工作多少个小时吗?
有个叫亮亮的小朋友和咱们一样也想知道爸爸妈妈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时。于是,亮亮就准备问爸爸妈妈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听听好吧!
二、解释应用,巩固练习
1、爸爸妈妈的工作。(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课本88业第3题)
这就是亮亮的爸爸和妈妈。仔细听听,爸爸说了什么?
(1)出示情景图。(学生获得信息)
(2)提出问题。xkb1.com
(3)解决问题。
(4)集体反馈。
爸爸一星期工作40小时。5×8=40(小时)
妈妈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40÷5=8(小时)
大家说得真好,爸爸妈妈很辛苦,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对学生进行热爱父母的思想教育)
大家说得真好,亮亮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他想到了让爸爸妈妈轻松的办法,带他们去游乐场玩。
2.游乐场:
(1)海盗船。(练习五第1题)
第一个项目是海盗船。售票员阿姨告诉亮亮,如果他能在指定的时间里回答对阿姨的问题,那么亮亮就能免费坐海盗船,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愿意。
请大家翻开课本88页。新课标第一网
(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2)云霄飞车(练习五第2题)
第二个项目是云霄飞车。这是个聪明的飞车。只有你揭开其中的秘密,才能让它动起来。同学们,你们想帮亮亮揭开这个秘密吗?
请大家翻开课本88页。
(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3)套圈游戏(练习五第4题)
最后一个项目是套圈游戏,就是说套的越多,得到的奖品越多。小朋友能帮助亮亮拿到更多的奖品吗?(能)
那我们就一起试一试吧。请大家找到88页的第4题。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然后再填算式。
①小组互相活动
②反馈
生1:2×3=6
生2:3+3=6
生3:18÷6=3
生4:1×6=6
……
师:咱们班的同学可真聪明,写的算式可真多呀,看来你们一定能帮助亮亮拿回大奖了。如果,老师换个数,你们会吗?改成8后,也请大家试一试。
(生独立做题)
三、小结
师:今天我们和亮亮一家一块去游乐场玩耍,大家开心吗?老师希望小朋友通过今天的学习,体会到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帮爸爸做更多的事。
四、作业布置
(一)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8×()=72 4×()=32 35÷()=5
48÷()=6 27÷3=() 9=()÷()
(二)比大小
3×7()24 32÷8()3 40÷8()5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与因数,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什么是质数、合数,使学生经历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的其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
2、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单元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
三、单元教学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四、单元课时划分 9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世界(第2-3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教学过程]
一、数的世界
创设“水果店”的情境,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并给它们分类。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通过比较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二、因数与倍数
1、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5×4=20(元)
以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20是4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你写我说
让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
三、找一找
1、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
2、找7的倍数:
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有是6的倍数。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的过
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方便。[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
3、-
2、-1、0、1、2、…这样的数是整数。5×4=20(元)20是4和5的倍数
4和5是20的因数
第 2课时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特征(第4-5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试一试:尝试用5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二、2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三、奇数、偶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并进行你问我答的判断练习。
四、练一练:
第2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在引导学生判断时,应根据2、5的倍数特征说明理由。如“因为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又如:“因为85是5的倍数,所以能正好装完。”
五、数学游戏:
这是围绕“
2、5的倍数的特征”设计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不是2 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特征(第6-7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试一试: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三、练一练: 第2题:
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 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1)30、45、54(2)30、54(3)30、45(4)30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让学生经历涂、画、想等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找因数(第8-9页)[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难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教学过程]
六、动手拼长方形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再交流不同的拼法。
学生一般会用乘法思路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2?然后找出:
1×12、2×6、3×4。这种思路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并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七、试一试
找因数的基本练习:找9和15的因数。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八、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第3题: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将想到的排列方法列出来,在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有条理的思考过程。48=1×48=2×24=3×16=4×12=6×8,48有10个因数,就有10种排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人,排12行等。37只有两个因数,只有两种排法。[板书设计] 找因数
面积是12 的长方形有:6种 1×12=12 2×6=12 图形 3×4=12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找质数(第10-11页)[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动手拼长方形,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小正方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为什么?”
3、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从概念出发理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二、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1、尝试判断:2、8、9、13、51、37、91、52 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归纳方法:
只要找到一个1和本身以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如果除了1 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三、探索活动:
第1题:
用“筛法”找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操作、观察和交流,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介绍这种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提出的研究质数的方法,称为“筛法”。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编成程序让计算机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规律。
第(1)、(2)题,学生会发现这些质数都分布在第1列和第5列,为什么? 引导观察:因为2,4,6列除2外,其他数都是2的倍数,这些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2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列的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3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题理由:用6除一个大于6的自然数,如果余数是0、2、4,这个数肯定是2的倍数;如果余数是3,这个数肯定是3的倍数。[板书设计] 找质数
拼长方形表格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合数。一个数只有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12-13页)[教学目标]
1、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1、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的最大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有4种可能:9、18、27、54。第3题:
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先判断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项结论是5,第2项结论是13和2,第3项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2问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第6题:
本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3个连续的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第14-15页)[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先研究“偶数+偶数”的规律,在经历“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后,再引导学生用这样的研究方式探索“奇数+奇数”“奇数+偶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应用结论判断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减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 结论:
+ 34 = 48 偶数+偶数=偶数+ 37 =48 奇数+奇数=偶数 12 + 11 =23 奇数+偶数=奇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找因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教学重点:找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因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探究
活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思考: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并写出乘法算式。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1 19 4 32 11 反馈:
小结: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強调学生要有思考,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巩固 填空
看誰找得快 课本第5题 总结 作业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找质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与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教学重点: 质数、合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找质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铺垫
1、找出以下各数的所有因数1、3、6、12、7、15、23
2、根据以上各数的特点分类
一、新授
1、观察讨论:
只有一个因数 1 只有1和本身的 3、7、23 有两个以上因数的 6、12、15
2、学生自学课本: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3、讨论交流
二、巩固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9、14、3、18、25、5、16、19(交流是怎样判断的)
2、完成书本练习第一题
3、指名说说你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三、总结 作业
第6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因数、质数、合数、等概念。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掌握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倍数。能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找出15的全部因数和100以内15的全部奇倍数。
一个数既是9的倍数,又是54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先学生思考然后再交流讨论。
二、分一分 1、10、12、25、37、54、102、417、23、398 奇数
合数
质数
偶数
4、猜一猜
练习一第4题(同桌讨论)
5、应用
练习一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
6、作业
第7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经历探索 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侓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指名学生演示:学生先站在教室前面,再从前面走到教室后面,这样来回走.请问:走4次后,这位学生在哪里?走15次后这位学生在哪里?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二、应用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
指名回答活动的两个问题,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试一试:翻动杯子,判断杯子口的方向。
你能提出生活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同桌互想交流。
三、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让学生观观察下面两组数,各有什么特点?
(1)80 12 20 6 18 34 16 52(2)11 21 37 87 101 25 3 49 试一试
小结: 偶数加偶数 奇数加奇数 偶数加奇数
判断:让学生交流判断的思路
四、总结 作业
第8课时
教学内容:比较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教学重点: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图形的等积变换。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
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同学进行交流。
二、归纳比较的方法:(1)平移(2)分割(3)数方格 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练习
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根据自已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否120平方厘米都可以。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
四、作业 课堂作业
课外作业:17页 第4、5题。
第9课时
教学内容: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教学目标:
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图形有什么特点?
求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哪些方法? 小组讨论
求积的方法:(1)数格(2)大面积减小面积(3)分割数格
二、练一练
求下列图形的面积: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讨论)下列点图上的面积是多少?请学生说如何分割?为什么怎样分割? 总结:求这类图形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应注意什么?
三、作业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厘米,宽3厘米。(2)长0.5米,宽0.4米。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1)请大家打开书自学
(2)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我先数……,它是……平方厘米;再数……,它是……平方厘米;两部分合起来是……平方厘米。
(3)投影出示长方形。提问: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
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出示剪刀,闪动被剪掉的部分)。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板书)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同时板书)(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同时板书)(3)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
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3.5厘米 4.8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它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这个长方形的()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4.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5.你能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吗?如果能,请计算出面积。(单位:厘米)16 20 15 20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P.74~75页练习十七第4~9题。)教学要求:
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4.9÷0.7 5.4+2.6 4×0.25 0.87-0.49 530+270 3.5×0.2 542-98 6÷12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⑴底12米,高7米; ⑵高13分米,第6分米; ⑶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⑵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⑶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
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⑷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练习:下土重量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1.6厘米 2.5厘米
⑴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吗? ⑵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⑶生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⑷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3.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28平方米 7米
分析与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三、课堂练习
四、作业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5厘米
2厘米 提问:
(1)这是什么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哪些方法?(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或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用哪些计算方法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1)看书
(2)订正数的结果。
(3)如果不数方格,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像平行四边形那样,找出一个公式来?(4)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不同,按角可以分为三种,是不是都可以转化成我们学
过的图形。我们分别验证一下。2.用直角三角形推导。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学生自由拼图。(2)拼成的这些图形中,哪几个图形的面积我们不会计算?(3)利用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怎样求三角形面积?(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的一半。3.用锐角三角形推导。
(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试拼。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2)刚才同学们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边提问)①把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叠放置。
提问:怎样操作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接把一个三角形向左或向右平移,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②怎样才能使上面的三角形倒过来,使它原来的底在上面,底所对的顶点在下面?我们用旋转的方法,按住三角形右边的顶点不动,使三角形向逆时针方向转动180度,(也可以左边顶点不动,顺时针转动180度)直到两个三角形的底成一条直线为止。
③再把右边的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右边平移,直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3)教师带着学生规范地操作。
重点指导:哪点不动?哪点动?旋转多少度?怎样平移?转化的过程中旋转和平移有什么不同?(平移时各个点沿着直线移动,旋转时一个点不动,其它点都绕着不动点转动。)(4)对照拼成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板书:
面积= 面积的一半
(5)练习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拼吗?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②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面积的一半。
面积= 面积的一半
4.归纳、总结公式。
(1)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汇报结果。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4)完成书空。5.教学字母公式。(1)学生看书。
(2)提问: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S=ah÷2。(板书)
三、应用
1.教学例题: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③订正。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做一做。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所以()。4.练习。
5.利用公式求方格上的三角形的面积。
四、体验
今天有何收获?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教学要求:
1.是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养成良好的审题、检验的习惯,提供正确率。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应用题。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填空。
⑴三角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⑵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你能在途中再画出一个与涂颜色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试试看。
⑴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⑵看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涂了色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为什么?
⑶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涂了颜色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2.练习:一张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 从一边的中点到邻边的中点连一条线段,沿这条线段剪去一个角,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与解:先求出原正方形的面积,再求出剪去的小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求出剩下部分的面积。因为剪去的是正方形的一个角,所以是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都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所以剪去的面积是2×2÷2=2平方厘米。3.练习:一块三角形土地,底是421米,高是58米。估算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大约是多少公顷。
分析与解:课先取三角形的底和高的近似数400米和60米,再算出这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约是:400×60÷2=12000(平方米)=1.2公顷。
三、课堂练习练习。(分组完成)
四、作业
第14课时
教学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准备: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板和剪刀。
2.20根同样的铅笔和渠道模型。教学过程:
一、激发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1.8 2.1 2.5 3.2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除以2”?
3厘米
3.指出下面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4.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4厘米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这两
方面的基础,我相信大家一定也能
5厘米
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梯形面积。大家有信心吗?
二、尝试
1.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拼拼看。
2.学生操作,互相讨论。
3.根据讨论结果,完成80页书空,并计算出复习(3)的面积。
4.汇报结果。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①操作过程。先按住梯形右下角的顶点,再使一个梯形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使梯形的上下底成一条直线,然后把第一个梯形的左边沿着第二个梯形的右边平行移动,直到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板书)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④计算过程中“3+5”表示上、下底之和,它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计算时要加上小括号。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计算中要加上“除以2”? ⑤想一想: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口述,教师点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形式。4.字母公式。
(1)学生看书
(2)提问: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S=(a+b)h÷2(板书)(3)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为什么要“除以2”?
5.小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用字母怎样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
三、应用
1.出示例题: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 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①拿出渠道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横截面是一个平面。②生试做。
③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除以2”。
2.做一做。①学生试做。
②订正。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判断。
(1)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练习
(1)让学生用铅笔代替圆木或钢管摆成图中的形状。(2)根据公式求出总根数,说一说是什么道理。
使学生体会到:把另外一堆同样形状的钢管倒过来,同原来的一堆摆在一起,每层的根数就变成同样多,即都等于上、下底根数之和,这个和乘以层数得到的根数正好是原来一堆根数的2倍。5.练习
四、体验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五、作业
第15课时
练习内容:梯形面积的巩固练习。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练习重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十八第5题。根据学生情况,限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7.2÷0.12 2.4÷0.3 0.2×12.6×5
0.38×1000 0.8×25 26.1-3.5-7.5 3.8+2.5+6.2 10÷2.5 4.8×0.2+5.2×0.2 2.看图思考并回答。
(1)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2)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3)右图所示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二、指导练习
1.练习
(1)名数的改写方法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2)根据改写的方法将第6题的结果填在课本上。3.6公顷=()平方米 1200平方米=()公顷 4平方千米=()公顷 52公顷=()平方千米 16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0.2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3)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2.练习: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制成的(如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1)生独立审题,分小组讨论解法。(2)选代表列出解答算式,不计算。(3)由学生讲所列算式的想法,(4)指导学生讲“(100+48)×250”为什么不除以2?(5)学生计算出它的面积,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练习:根据表中所给的数值算出每种渠道横截面的面积。
渠口宽(米)3.1 1.8 2.0 2.0 渠底宽(米)1.5 1.2 1.0 0.8 渠深(米)0.8 0.8 0.5 0.6 横截面面积(平方米)
生独立解答出结果并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2.练习一个果园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是180米,下底是160米,高是50米。如果每棵果树占地10平方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平方米?
四、作业
第16课时
练习内容:混合练习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练习重点: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答下列各图面积地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长方形 长×宽 ab 正方形 边长×边长 a2 平行四边形 底×高 ah 三角形 底×高÷2 ah÷2 梯形(上底+下底)×高÷2(a+b)h÷2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指导练习
1. 练习: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
3米 8米 12米
5.6米 9.5米 12米 5厘米 5.4 分 5.8厘米 5.2厘米 米
3分米 5厘米 7厘米
⑴独立审题,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⑵师巡视,看同学们在计算书三角形和梯形的的面积时是否注意了“除以2” ⑶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生独立审题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注意单位的换算。
三、课堂练习
四、攻破难题
1.16题:一个鱼塘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长21米,下底长45米,面积是759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 分析与解:
⑴已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⑵上底+下底=21+45=66米 ⑶高=759÷66×2=23米 20厘米 2.17题:已知右面梯形的上底 是20厘米,下底是34厘米,其中涂色 部分的面积是340平方厘米。这个梯形 的面积是多少? 34厘米
分析与解:要求梯形的面积,但不知道高。根据阴影部分是三角形,又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和底,可以求出它的高,也就是梯形的高,再算出梯形的面积。高:340×2÷34=20厘米,面积:(34+20)×20÷2=540平方厘米
3.18题:在下面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5厘米
12厘米 25厘米
分析与解:以下底为底,一上底上的任意一点为三角形的顶点剪下的三角形都是最大的。因为所有的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没有变,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一个三角形,也可能是两个三角形。
(15+25)×12÷2=240平方厘米 25×12÷2=150平方厘米 240-150=90平方厘米 4.思考题 4厘米
右图中,梯形的面积是72 12平方厘米。请你算出阴影 厘 部分的面积。米
解法一:先算出没有阴影部分 的面积:4×12÷2=24平方厘米,再用梯形的面积减去这个三角形 的面积:72-24=48平方厘米。
解法二:阴影部分是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底与梯形的下底是同一条线段,先算出梯形的下底: 72×2÷12-4=8厘米
再算阴影部分的面积:8×12÷2=48平方厘米。
五、作业
三 分数的再认识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生产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教学重点:
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第17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 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
3、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
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第18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分数的再认识和完成作业 教学目标:通过完成作业,巩固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晓鸿和小明都吃了1/2块蛋糕,谁吃的多? 学生讨论
(2)讲解33页第6、7两题。
本题通过学生填数观察,使学生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说发现了什么。
二、独立完成《数学课堂作业》
三、讲评课堂作业。
第19课时
教学内容:分饼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知识,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给分数分类的知识.板书:真分数和假分数
二、新课
1. 把下面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2.观察直线上各分数.
(1)找出比1小的分数写在 里,找出等于1或比1大的分数写在○里.(2)我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把直线上的所有分数分成两类(组)的?(以1为标准划分的.)
3.说一说,里的分数为什么比1小,○里的分数与1又是什么关系? 学生:我是从这些分数在直线上的位置看出来的.因为像、、……这些分数在直线上的位置都不到1,所以它们都比1小.而像、、这些分数在直线上的位置都超过了1,所以它们都比1大.、的位置正好就在1上,所以它们与1相等.
学生:我是这样想的,里的分数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若干份,取的份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它们都比1小.而像○里的分数也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但取的份数已经超过了单位“1”或等于单位“1”,所以它们比1大或等于1. 4.找真分数、假分数的特征.
教师:同学们说得对.实际上我们已经从直线上直观地看出了 里的分数位置都在1的左边(不到1),所以它们都比1小;○里的分数位置有的在1的右边(已经超过1),有的正好在1上,所以它们有的比1大,有的等于1.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比1小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比1大的分数或与1相等的分数又有什么相同点?能把你观察结果告诉大家吗? 学生:我发现比1小的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1.
学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也比1小,但是,它的分子都不是1.
学生:我发现比1小的这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一些.比1大的这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大一些.
学生:我还发现与1相等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样大.
教师:很好.像这些小于1的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比分母小.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我们称它为真分数.所有的真分数都小于1(板书:真分数<1).同学们自己能举出几个真分数吗? 学生:、、、、……
教师:○里的分数我们称它为假分数,谁能像老师说真分数那样把这些假分数的
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试试看. 学生: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也叫做假分数.(提问:能把这两种情况连起来说吗?)
学生: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有的假分数大于1,有的假分数等于1.(板书:假分数≥1)
教师:同学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假分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子比分母大(它们都大于1),另一种是分子和分母相等(它们等于1).后一种情况往往容易被忽略.请同学们自己举出几个假分数的例子来.
注意:看看学生举例中有没有等于1的假分数例子,如果没有,则要提醒学生举出这种例子.
5.自学,(1)进一步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2)提出自学中的问题请同学或老师帮助.
①真分数都小于1,可不可以说小于1的分数一定是真分数呢? ②我看出 这个假分数实际就是2个圆,我可以把 写成2吗? ③真分数、假分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④人们划分真分数、假分数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把分数分成真分数和假分数两大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我知道.我们是以1为标准来划分的(指黑板上的直线),真分数全都比1小;假分数都大于或者等于1.
思考:(1)什么条件下,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2)把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还知道了把分数分成这两大类的分类标准是1,并且还自己学会了怎样把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化成整数,真是不简单!下面让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练习,看看哪些同学记得牢,做得好.
三、课堂练习
1.独立练习练一练1、2、3集体校对
2.判断正误.
(1)小于1的分数是真数.()(2)假分数大1.()(3)假分数大于或等1.()(4)真分数小1.()(5)大于1的分数是假数.()(6)等于1的分数也是假数.()3.教师或学生评价做练习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
学生:这节课学的是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我们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填写、观察、比较,找出了真假分数的特征.采用这种方法学习知识,我觉得很有趣,也记得牢……
教师: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究,我们较好地掌握了有关真分数、假分数的知识.希望大家不断努力,用适合自己的方法继续探索新的知识.
第20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 = 6
4÷5=0.8
80÷5=16 3÷7=
5÷10=0.5 4÷9=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36÷6 = 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
和4÷9= 的商为循环小数。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 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
食品数量
班级人数
平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
40个
40÷47
饮料
39瓶
39÷47 花生
8千克
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 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
表示了,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
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 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 40÷47=?
39÷47=?
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
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 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引导学生懂得: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师生共同完成)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最后教师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填空:7÷13=
=()÷()
()÷9=
()÷26=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 7÷12= 16÷49= 25÷24= 12÷25= 36÷57= 30÷37= 33÷78=
7÷13= 74÷14= 77÷13= 78÷97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4、“六一”联欢的时候,大家都会带好多自己爱吃的食品,你们愿意与同学们共同品尝吗?如果愿意的话,请说说你的打算,并编一道符合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情感教育,教书育人
同学们,我刚才听了大家的各种打算,感到很欣慰,同学们都打算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给大家一起享用,我都盼望着过“六一”儿童节了,到那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礼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但愿我们同学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亲如兄妹,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温暖的班级体!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
(b≠0)3÷4=(张)答:每人分得
张饼。
第21课时
教学内容:带分数假分数的互化和作业 教学目标:巩固带分数假分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1.媽媽买了 个蛋糕,即是买了多少个蛋糕?
2.教师可利用以下提问,引导学生作答:分母的2代表什么?(每个蛋糕分为2等份)分子的5代表什么?(占了5份)这个是哪一类型的分数?
它的数值是大于1,还是小于1?(大于1)3.教师出示圆形教案
1个蛋糕代表
2个蛋糕代表
个蛋糕代表
所以,=
4.教师把 化為。
5.= 5 ÷ 2=
6.请学生把 化为带分数。
7.教师可利用以下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这个共有蛋糕多少份?(10份)每几份可合成一个蛋糕?(3份)10份中包含多少个3份?(10 ÷ 3)
8.学生讨论假分数化为带分数后,分母有沒有改变。为什么?(分母不变;每份的大小不变)
9、独立完成作业
10、讲评作业。
第22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2、巩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利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利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说分数的意义。
2、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3、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填写1、2后,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4/
5、1/5)(4/
12、8/12)(3/
6、3/6)(3/
7、4/7)重点说说写出涂色部分后空白部分你是怎样思考的?
2、先让学生独立填填后,再说说比较分数大小比较是怎样思考的? 1/4=1/4 2/8〈2/3 重点说说2/8和2/3是怎样比较的?
3、先引导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学生根据题意收集有关信息,再根据分数的意义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说说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主要用分数进行交流,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交流。
4、举例说说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互化的方法,然后独立解决第5题。
5、先独立完成第6题,然后说说比较方法。
6、先独立完成第7题,然后说说思考方法。
三、实践活动:观察年历,独立完成,交流还能提出用分数表示的哪些问题?
四、作业:实践活动出数学报,并说说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纸的几分之几
第23课时
教学内容:找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规律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4.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学生每人三张同样大小的纸条、彩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读题说得数)3.5×1.8×4.8÷1.28+3.7
4.5×2 2.5×3÷0.5
0.8+1.5
0.8×0.5
0.14×6 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填空。3.根据120÷30=4在□里填数。(120×3)÷(30×3)=□(12÷□)÷(30÷10)=4(1)学生填空。
(2)你是怎样想的?(回忆除法中商不变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新课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2.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三张形状大小相同的纸条。
①把第一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②把第二张纸条平均分成4份,其中2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③把第三张纸条平均分成6份,其中3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2)说说这三个分数的意义。
(3)把三张纸条上下对齐,观察阴影部分: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3.启发引导,总结规律。(1)从左往右观察总结。①观察手中第一、第二张纸条。
知道平均分的份数由2份变成4份,表示的份数由1份变成2份。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填书,一人板演。
④观察上面两个式子,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从右往左观察又知道了什么? 启发学生知道:
(3)观察上面两组式子中,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4)总结归纳:
①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汇报交流: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②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③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④学生读书中分数的基本性质。⑤为什么“零除外”?
因为分母不能是0,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时乘以0;又因为除法里,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在下列各图中,画出阴影,表示图下面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5.看书
(2)学生阅读课本并填书,一人板演。(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6.反馈练习:
(1)填空。(投影出题,一人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填书,再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为什么? 2.口答(由学生提问,并指名回答)3.同桌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互相编题、提问。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学生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长方体(一)”的整理与复习,教师进行讲评,巩固,深化这连单元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你学到了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1,第一单元的内容。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知识整理的过程。
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第二单元的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第三单元的内容。
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方法,倒数的含义,用方程解决问题,算术方法解决除法问题。
二, 决问题
1.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对答案,表扬做全对的同学。
2.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要向学生讲清怎样才知道10包纸巾的长、宽、高。师生共同讨论。
4.第4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
5.第5题,首先鼓励学生看懂图意,然后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2/9Ⅹ=140。
6.第6题。鼓励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
7,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8.第8题。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完成。
9.第9题。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现复习分数乘法,但是很容易解决。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一说题意的策略。
三.总结
通过这两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数学与生活(粉刷墙壁)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综合应用图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 发展实际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
(一),测量计算。
1.小组合作一。
(1),教室前后黑板共多少块?分别测量每块黑板的刹那感和宽。
(2),教室左右两面墙共有多少个窗户,多少个门?分别测量每个窗户的长和宽,每个门的长和宽。
2.小组合作二。
(1),左右两面墙(除去窗户和门)的面积分别为()平方米和()平方米。
(2),如果想粉刷除去地面以外的五面墙,那么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总和约为()平方米。
(二),购买材料。
某种涂料分大桶和小桶两种规格包装。
大桶:容升6升,57.00元/桶。
小桶:容升4升,40.00元/桶。
(1),根据经验,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0.5升,此时粉刷教室共需涂料约()升。
(2),粉刷墙壁时,一般需要刷两遍。按照工人师傅的估计,刷第二遍时需要涂料约升()。
(3),刷两遍共用涂料约()升,买()打通和()小桶最省钱,总费用约()元。
二,练一练。
1.第1题。启发学生思考,工人师傅在用涂料粉刷墙壁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粉刷时会出现的“损耗”的原因。
2.引导学生发现打通包装的涂料便宜,因此尽量买打通的,但不同时也要根据需要的量,不要浪费太多。因此可以利用列表的形式出现不同方案的价钱,并选出最省钱的方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折叠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经历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 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 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 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一教案】推荐阅读: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西师大版07-11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10-04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07-13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 过河教学教案10-03
一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师大版11-19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买文具05-28
八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旋转》教案北师大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