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说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说课稿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数学说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说课稿(精选11篇)

八年级数学说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理念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教材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青岛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5)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角、平行线、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平行线、全等三角形),而且初二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因此,学生具备了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和智力准备。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并掌握他们的证明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和推论)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情境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教学重点、难点:

其中(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并掌握他们的证明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重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和训练巩固。(培养学生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会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

二、教法学法

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准备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以问题为先导,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型的教学模式。

在学法上,我准备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总结归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需要准备自制的多媒体课件,需要的教具、学具有:(三角板)

三、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上课,我利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上面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思考上面的问题,实验发现用度量或剪拼的方法可以发现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都等于180度,如果测得更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都等于180度,是否就能说明一切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都等于180度呢?学生思考后,我指出这个问题就要用到我们这一节 课所学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时我会写出板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原本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富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有意识的创设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为了完成情境图中的问题,我会出示一个证明题。已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如何才能使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引导学生回忆起之前曾经用把三角形纸片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进而引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思路,就是将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就会等于180度。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探索如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构成平角呢?由于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我会参与到学生小组内和学生交流。当学生交流后,由学生展示采用添加平行线的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尝试独立进行证明,时我会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并指明学生上台板演,之后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会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在这里我会告诉学生,在原来图形上添加的线叫做辅助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最后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接着我会让学生小组继续交流探索,能否用另外两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由学生展示,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我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然后让学生思考,角ACD与角A角B有什么联系?在这里我会让学生回忆外角的概念,并指明什么是不相邻,让学生交流探索,这里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我会在巡视过程中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之后由同学展示,最后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和推论2。并告诉学生推论的定义。

这样学生在观察、比较、探讨的过程中,轻松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这时,教学进入到第三个环节。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习题的设计上,我会体现开放性、思考性、层次性、趣味性这几个特点,首先,我会把学生分成A、B两组,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完成练习题1、2,这样让学生巩固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及应用其解决问题,从而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然后我会出示下一个题,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时,教学进入第四个环节。第四个环节:课堂评价、拓展延伸

新授结束时,我会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

然后,我会让学生下课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四、最后,我再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课时,我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密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

以上仅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求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八年级数学说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说课稿 篇2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八年级数学说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说课稿 篇3

教材: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三章第一节《位置的确定》。本节课通过形式多样的题材(如“教室里找座位”“确定地图上城市的位置”等等),将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定位方法呈现在每一个学生的面前,其中既有反映极坐标思想的定位方法,也有反映直角坐标思想的定位方法。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确定位置的方法,突出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多样性和实质统一性:都需要两个数据。能力训练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较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方式对物体定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与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体会生活中位置的确定离不开数据, 离不开数学,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3.教学重难点:

重点: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 2.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兴趣引导、分小组讨论、讲练结合、巩固提高、拓展延伸等方法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版块: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探索新知;3.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4.总结提炼; 5.布置作业。(一)创设情境引入:

1.电影《海神号》中船被大浪掀翻,救援人员是如何准确的找出出事地点并进行救援的?

2.中国神舟6号的安全返回,在茫茫草原中科学家是怎样找到返回仓的?它的位置如何确定的?

3.引入课题——确定位置。

教师活动: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影片和关注的神舟6号安全返回,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特别强调“两个数据”表示位置。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影片和神舟6号安全返回,能够较好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并思考有关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确定一个地理位置需要两个数据。(二)探索新知: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1.从学生中任意找出一位,让他描述自己所坐的位置。(如:位置为3组5号)

提问:(1)“5组3号”是谁?他与3组5号是同一个位置吗?

(2)若“3组5号”记作(3,5),则“5组3号”记作什么?(3)(5,6)表示什么含义呢?

(4)从刚才的讨论中,你知道在教室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呢? 2.讲解新知:在教室确定一个座位需要两个数据:组数和号数。如果用a表示组数,b表示号数,则位置可用(a,b)来表示——有序实数对。一个有序实数对表示的位置是唯一的,它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在教室里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层层设问,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并逐步接受新的表示方法。层层引导,让学生感知一个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3.由老师按有序实数对的表示方法点名,请这位同学站起来,并请其他同学一起找出这名同学。

4.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你能说说吗?(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应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激发他们获取新知的欲望,进一步巩固有序数对,掌握用有序实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三)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除了刚才谈到的方法以外,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出示例题

例1.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潜艇来说:(1)北偏东40º的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的距离1㎝处的敌舰有哪几艘?(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回答问题,相互交流,总结出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还是需要2个数据——方位角和距离。练习:课本126页,随堂练习

课本126-127页,议一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体会,平面内确定位置的方法:用两个数据确定,并可采用有序实数对的表示方法。(四)总结提炼:

提问: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用几个数据可以确定平面内物体位置的确定?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表示时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出今天探索的知识点,让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这就是常说的“读书要把厚书变薄”的方法。(五)作业: 课本127页

习题5.1 第1题、第2题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感受物体定位的多种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能较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方式对物体定位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2.本节课以生活中学生能感观的一些实例,能较好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形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层层设问,帮助学生思路更清晰,更接近于发现平面内位置确定的方法,然后锻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八年级数学说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说课稿 篇4

一、单选题

1.下列四组数据,不是勾股数的是()

A.3,4,5

B.5,6,7

C.6,8,10

D.9,40,41

2.在Rt△ABC中,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5和12,则斜边的长为()

A.6

B.7

C.10

D.13

3.如图,点A,B是棱长为1的立方体的两个顶点,若将该立方体按图中所示展开,则在展开图中,A,B两点间的距离是()

A.

B.

C.

D.

4.如图,Rt△ABC中,∠ACB=90°,以Rt△ABC的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S1,S2,S3,且,且S1=4,S3=16,则S2=()

A.20

B.12

C.2

D.2

5.已知,则的面积为()

A.6或

B.6或

C.12或

D.12或

6.在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构成网格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边上的高是()

A.

B.

C.

D.

7.如图,中,将沿DE翻折,使点A与点B重合,则CE的长为()

A.

B.2

C.

D.

8.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各扩大2倍,则斜边扩大()

A.倍

B.2倍

C.倍

D.4倍

9.如图所示,在等腰Rt△ABC中,∠ABC=90°,BA=BC=10,直线l过点B,分别过点A、C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若AE=8,则CF的长为()

A.5

B.6

C.7

D.8

10.如图,直线上有三个正方形、、,若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5和7,则正方形的面积为()

A.36

B.49

C.74

D.81

11.如图,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都在格点上,以为圆心,为半径画弧,交最上方的网格线于点,则的长为()

A.

B.0.8

C.

D.

12.如图,以两个半圆的直径作为直角边,正方形的一边作为斜边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已知半圆面积分别为π和3π,则正方形的面积为()

A.16π

B.32π

C.16

D.32

13.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CB=90°,AC=3,BC=4,以点A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交AB于点D,则BD=()

A.2.5

B.3

C.2

D.3.5

14.中,则三个半圆的面积关系是()

A.

B.

C.

D.

15.如图,在中,,D为边上一点,将沿折叠,若点B恰好落在线段的延长线上点E处,则的长为()

A.

B.

C.

D.

二、填空题

16.下列各组数:①1、2、3;②,2;③0.3、0.4、0.5;④9、40、41,其中是勾股数的是_______(填序号).

17.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为4和3,则它的斜边长为___________.

18.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9和12,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_______.

19.如图,一名滑雪运动员沿着坡比为的滑道,从A滑行至B,已知米,则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_______米.

20.中,为边上的一点,将沿折叠,使点C落在边的点E处,则的面积为__________.

三、解答题

21.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请你在给出的5×5的正方形网格中,以格点为顶点,画出一个四边形,使这个四边形的其中三边长依次为,.

22.以3,4,5为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称3,4,5为勾股数组.记为(3,4,5),类似地,还可得到下列勾股数组:(8,6,10),(15,8,17),(24,10,26)等.

(1)根据上述四组勾股数的规律,写出第六组勾股数;

(2)用含(且为整数)的数学等式描述上述勾股数组的规律,并证明.

23.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点D,AC=12cm,BC=16cm,求CD的长.

24.如图,铁路上、两点相距,为两村庄,于,于,已知,现在要在铁路上建一个土特产品收购站,使得、两村到站的距离相等,则站应建在距点多少千米处?

参考答案

1.B

解:A、因为32+42=52,属于勾股数;

B、因为52+62≠72,不属于勾股数;

C、因为62+82=102,属于勾股数;

D、因为92+402=412,属于勾股数;

故选:B.

2.D

解:由勾股定理得,斜边长=,故选:D.

3.C

解:如图,在Rt△ABC中,AC=1,BC=2,可得:AB=,故选:C.

4.B

解:由勾股定理得,AC2=AB2-BC2=16-4=12,则S2=AC2=12,故选:B.

5.A

解:当BC为直角边时,的面积为,当BC为斜边时,该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长为,的面积为,故选:A.

6.D

解:作于D,如图所示,∵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解得:,故选:D.

7.D

解:∵∠ACB=90°,AC=8,BC=6,∴AB==10,∵△ADE沿DE翻折,使点A与点B重合,∴AE=BE,AD=BD=AB=5,设AE=x,则CE=AC-AE=8-x,BE=x,在Rt△BCE中

∵BE2=BC2+CE2,∴x2=62+(8-x)2,解得x=,∴CE==,故选:D.

8.B

解:设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b、c,则:

a2+b2=c2,∴,∵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各扩大2倍,∴可设扩大后的三角形各边为2a、2b、d,则:

d=,故选B.

9.B

解:∵∠ABC=90°,∴∠ABE+∠CBF=90°.

∵AE⊥l,CF⊥l,∴∠AEB=∠BFC=90°,∴∠ABE+∠BAE=90°,∴∠BAE=∠CBF,在△ABE和△BCF中,∴△ABE≌△BCF(AAS),∴AE=BF=8,∴,故选:B.

10.C

解: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出∠EFG=∠EGH=∠HMG=90°,EG=GH,∵∠FEG+∠EGF=90°,∠EGF+∠HGM=90°,∴∠FEG=∠HGM,在△EFG和△GMH中,∴△EFG≌△GMH(AAS),∴FG=MH,GM=EF,∵A,C的边长分别为5和7,∴EF2=52,HM2=72,∴B的面积为EG=EF2+FG2=EF2+HM2=25+49=74,故选:C.

11.C

解:如图,连接,则,由勾股定理可得,中,又,故选:C.

12.D

解:设大半圆的半径为R,小半圆的半径为r,根据题意得,故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

故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平方为,则正方形的面积为:32,故选:D.

13.C

解:∵AC=3,BC=4,∴AB==5,∵以点A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交AB于点D,∴AD=AC,∴AD=3,∴BD=AB-AD=5-3=2.

故选C.

14.B

解:设面积为、、所在半圆直径对应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为、、,则,,∵中,∴,∴,∴.

故选:B.

15.C

解:∵∠ACB=90°,AB=13,BC=12,∴AC==5,由折叠可知:AB=AE=13,BD=DE,∴CE=AE-AC=8,∵BC=CD+BD=CD+DE,∴CD=BC-DE=12-DE,∴在△CDE中,解得:DE=,故选C.

16.④

解:①1、2、3,因为1+2=3,无法组成三角形,所以不是勾股数;

②,不是正整数,不属于勾股数;

③0.3、0.4、0.5不是正整数,不属于勾股数;

④因为92+402=412,所以9、40、41属于勾股数;

故答案为:④.

17.5或4

解:当4是直角边时,斜边长==5,当4是斜边时,斜边长=4,故答案为:5或4.

18.36

解:∵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9、12,∴斜边长==15,∴周长=9+12+15=36.

故答案是:36.

19.150

解:如图,在中,由题意可知,∴,∴,∴米,故答案为:150.

20.解:由折叠的性质得:,,设CD=x,则BD=12-x,DE=x,在△BDE中,则,解得:x=,∴,故答案为:.

21.见解析.

解:如图,,连接BC,则四边形ABCD即为所求作(答案不唯一).

22.(1)第六组勾股数为(48,14,50);(2)规律:

第n组勾股数为(n2-1,2n,n2+1);证明见详解.

解:(1)第一组中间数为4=2×2,第二组中间数为6=2×3,第三组中间数为8=2×4,第四组中间数为10=2×5,第五组中间数为12=2×6,第六组中间数为14=2×7,两头的两数差二,设较小的数为x,另一个数为x+2

则(x+2)2-x2=142,解得x=48

∴第六组勾股数为(48,14,50);

(2)规律:中间数规律是2n(n≥2)

设第一个数为

x,第三个数为x+2

则,解得,第n组勾股数为(n2-1,2n,n2+1);

证明:(n2-1)2+(2n)2=n4-2n2+1+4n2=n4+2n2+1,(n2+1)2=n4+2n2+1,∴(n2-1)2+(2n)2

=(n2+1)2.

23.9.6cm

解:∵∠ACB=90°,AC=12cm,BC=16cm,∴AB=20cm,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

24.10千米

解:设,则,∵、两村到站的距离相等,∴.

八年级数学说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本文的重点是落在写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这就是欲扬先抑写法的应用。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体裁有回忆录和传记,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用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定也必须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其学会,而且要使他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我制定了几下几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的知识面比较窄,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可以说是空白,所以课前应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材料,增加对这位大文豪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我采用了朗读法、质疑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

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了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注解,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比较法: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也培养了写作能力。

多媒体演示法:学生的学习情趣,情感就是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但起到教学动力的作用,而且还消除了疲劳,激发创造力的作用。充分利用情感教学,能促进智能的开发,使学生变得聪明。

2、说学法

初中生学习语文,如何在学习中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方法的渗透与引导,使学生学习上有一个方向,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比较法、讨论法。

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四字短语与成语名言等,需要学生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精彩的句子,从而深放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比较法:有比较才有进步。学生学会了在比较中学习,那么他一定会增长见识,对他的写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讨论法:教师尽情的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一个词语或文中的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课文的中心,深入作者的思想境地,可以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语我准备这样设计:

“同学们,我们学第一课的时候,鲁迅先生说,日俄战争期间,俄国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皇帝的信,开首便是一句:你改悔罢!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你知道这位托尔斯泰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吗?他长什么样?他身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吧1

第二步,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自行解决,屏幕显示习题进行检测。第三步,介绍茨威格及托尔斯泰。

茨威格的介绍从简,托尔斯泰的介绍较全面。讲课时可以由学生进行补充。

第四步,诵读课文,由学生找出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点的语句,总结出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茨威格精妙的语言特点和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

第五步,理解课文中心。共设计四个问题,从不同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境界。

八年级数学说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

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习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三、教学过程:

做法一: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师:象这样的情况,(指图)分针没到12的,我们就说是快6时了,过12的则是6时刚过

5、巩固练习: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做法二:

复习巩固6时整,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习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四、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八年级数学说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说课稿 篇7

教学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正比例》,这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期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中第三节的内容。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说教材

教材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量,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并通过具体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景。

(二)说学生

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本着在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三、说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设计如下:

(一)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在生活中存在这许许多多变化的量,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身高体重会变化,时间会变化,年龄会变化。但是有时候两个量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年龄的变化和汽车速度的变化。但也有这样的两个量,一个量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买同一件东西,买的数量增加,应付的总价也要增加。

问: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两个量呢?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发现内在的规律。

教学效果与反思:

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学习材料学生较感兴趣,能顺利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规律。我利用对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在学生回答完后评价:你真聪明,会发现生活中一些变化。这样一来,第二位学生就会继续往生活中学过的知识思考。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的量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二次感知、体验正比例的活动:

(1)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引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材料如下: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四人小组讨论,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设计意图:

像这样同时出现正面与反面的例子,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比较,与教材安排相比,比较的时间推后了。教学效果与反思:

教学时,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课后反思,发现把比较的时间推后,学生理解较深刻,因为在前面探究正比例时,学生对正比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比较时学生心中也就有了一个标准,容易找出成正比例的一组量了。在此基础上,引入正比例量的图像,如下: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思考:这四张图如果让你来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并进一步思考:其中三张怎么都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比值一定)其中一张图为什么呈曲线状态?(比值不一定)设计意图:

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篇8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腰三角形》,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2章第3节第1课时。下面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将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起,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教师必须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容体系与脉络。

首先, 我们来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腰三角形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与轴对称之后编排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应用,同时也是今后探究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直线垂直等的重要依据,它所应用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数学思考: 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问题解决: 通过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本节课的重点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和解决问题来突出重点。由于现阶段学生把文字命题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我将通过折纸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来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备课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现阶段学生已了解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爱问、求知欲强、想像力丰富,会进行简单的说理,但他们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较差。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本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交流为形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兴趣着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使其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到锻炼.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将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四、教学过程设计

也就是说课的重头戏,我的教学过程将围绕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体验新知,学以致用;小结升华、布置作业。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具体生动的情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其思想与本节课的内容—等腰三角形发生联结.所以,上课伊始,在美妙的音乐中,我会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含有等腰三角形模型的一些图片。

之后联系已学的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我会向学生介绍 腰 底边 顶角 底角 等相关概念,并给学生设疑:等腰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三角形,有没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为此,我设置了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这一环节并通过以下四个活动展开:剪等腰三角形 实验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 概括总结—等腰三角形性质 推理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

首先我将带领学生进入活动1: 剪等腰三角形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分组活动,剪等腰三角形。

剪完以后,我会请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展示所剪三角形,并讲解自己的剪法,学生的想像力是相当丰富的,剪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仅展示了以下四种剪法:(1)(2)(3)(4)如图(1)的操作,剪出的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图(2)中,学生先画出了一个等 腰三角形,再把它剪下来,图(3)为教材中的剪法,得到了这样一个等腰三角形,按图(4)的操作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将它们拼在一起则为等腰三角形。为方便下一步使用,对于采用第(4)种剪法的学生,我会建议他们用第(3)种剪法再剪一次。对于活动1的处理,我跟教材上是不同的。大家都知道,教材知识具有系统性,一般编写得比较简练。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创造性地去教.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二是让学生明白剪腰三角形有很多方法,辨析最简单的方法。

接下来进入活动2: 实验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让学生将刚才所剪的等腰三角形标上字母后,对折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分小组观察并完成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单,在实验单上,我设置了2个问题:

(1)等腰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吗?(2)对折后的△ABC重合的部分是什么? 之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在投影仪下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根据学生所填实验单,我会引导学生将符号语言转化为自然语言, △ABC两底角相等是显而易见的,我会引导学生发现:折痕AD在△ABC中具有三重身份。

通过前2个活动的铺垫,在活动3,让学生概括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通过前3个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会了他们怎样进行数学思考。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严谨性,我们得到的实验结果需要理论上加以推证,因此,我设计了活动4: 推理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

性质1的证明对于现阶段学生有2个难点:一是将文字性命题转化为符号语言,二是怎样添加辅助线,在这个环节为突破第1个难点,我会先就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完成转化。

为了突破第二个难点,我会提示学生,由前面试验中的折痕我们容易想到过A点添加辅助线,由于△ABC得折痕具有三重身份,所以性质1的证明方法不止一种,让他们体会条条道路通罗马的道理。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之后,我会用板书示范一种证明过程,另外两种方法证明过程由学生类比完成。

教师多1分精心的预设,课堂就多1份动态的生成,学生就会多一1份发展。所以,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时,我会乘胜追击,反问学生:前面3种证明方法都借助了辅助线,不作辅助线你能证明性质1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我预测,学生很难想到不作辅助线如何完成性质1的证明,其实,只要将△ABC看作两个三角形 ABC和ACB,并证明它们全等即可。这种证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要敢于打破陈规,张开想像的翅膀。在此,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走出思维定势,给学生一个活性的大脑。

性质1证明完毕,我会提出问题:受性质1的证明的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吗?我会引导学生把性质2分解为3个命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证明。

通过实验探究,逻辑推理,得到了性质1和性质2,性质1,我们又简称 等边对等角,性质2,又简称 三线合一。至此,探究新知环节已经完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得”和“习得”而来的,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设置了体验新知,学以致用环节, 本环节按照循序渐进原则设置了2个练习题和1个思考题,它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练习1作为性质1的有效补充,提示学生等边对等角这一性质必须在同一个等腰三角形中才可使用,强调审题的重要性;练习2直接来自课本,它的设置,是为了巩固和应用 “等边对等角”,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和方程思想。

之后,我又给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用来测量屋顶的横梁是否水平的工具?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于有趣的实际背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本节课内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上网查阅了资料,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说,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代表人的遗传因素,两腰分别代表饮食营养和身心健康,那么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越大,人的寿命就越长,怎样扩大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从而延长寿命呢?我会让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下上网查阅。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反思是进步的阶梯。

本环节中,我会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作出小结,之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自己说:我有什么收获,对老师说:我有什么疑惑,对同学说:我有什么温馨提示。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作业设计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把尺子。这个环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选做题则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体现分层思想。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最终达到乐学的目的.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春望》说课稿 篇9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春望》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叫lxxx,参赛的课题是——《杜甫诗三首》之《春望》。

《杜甫诗三首》,学生最不喜欢《春望》,不好懂,不好听,不好背。其实也不好讲。但是,困难越大才越要挑战。

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要求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语感,特别提出“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基本成诵”,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在想像与联想中把握诗歌的景物和感情,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合作学习中,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汲取精神养料,接受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鉴赏本课可以不讲,一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初二的学生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语感好的学生,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一般学生,只能“读诗四顾心茫然”。但是,古诗词赏析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高中老师更是埋怨初中学生的古诗词赏析“一穷二白”,所以,我把慢慢渗透诗歌赏析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长期目标。

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我把朗读法作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教师尽量少讲,用朗读代替讲解,用朗读促进理解。多读,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读,采用各种形式读。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标的精髓。所以,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做“引导者”“帮助者”。所以,讲课顺序,内容详略,资料呈现,都以学生需要为准。本课以“整合”为特色,激活学生积累的古诗词,补充同类诗词名句,总结鉴赏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跟据教学流程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我对教学的理解。本课分为三大板块: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和归纳反思。

首先是导入新课。

他,是苦难人间的歌者,“万方多难”“风雨飘摇”中,他依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梁启超先生称他是“写情圣手”;郭沫若先生赞他为“诗中圣哲”,他就是——杜甫。

接下来用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背一背杜甫其诗,聊一聊杜甫其人。

本环节意在创设诗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后面“知人论世,细读诗歌”做铺垫。0458.9

接着是第二板块:朗读诗歌。这是本课的主体,大约用30到35分钟,可以分为初读、精读、细读和诵读四个递进的环节。

一、初读,读准诗歌。教师先配乐范读:通过表情、动作、声音,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性的认识;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脚,初步感受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第二、精读,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这个环节分小组进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巡视中提供帮助。

本环节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引导学生思考:

1、春望,杜甫望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2、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人形象和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形象和诗歌情境。

第三细读,理解诗情。本环节主要采用朗读和多层对话的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先由学生展示预习中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这样做,意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然后教师提供助读资料,可能呈现:历史资料——安史之乱;杜甫生平;杜甫中晚年创作的诗歌《月夜》《登高》等;

2、以诗解诗。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言外之意,用杜甫作于同一时期的《哀江头》作注释。用杜甫同时期的多首诗作名称《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情。

3、以诗解情,以诗句为线索,解读杜甫和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诗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其他文人,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通过本环节的整合,学生对杜甫的爱国情怀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对其他文人的爱国情怀也有了新的认识。0336

本环节不仅有范读、自读、领读,齐读、指名读、问答读、竞赛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还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真正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第四,品读,赏析诗歌。改换词语,理解诗歌。

例如:“城春草木深”,将“草木深”改为“改为“草木生”,行吗?用改换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原诗的精妙之处,理解诗人的悲怆心境。师生通过比较朗读、激情朗读,品味诗歌语言特色。

本环节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等方面去鉴赏诗歌。如: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第五,诵读,背诵诗歌。

第三板块,归纳反思。

八年级数学说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说课稿 篇10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拓展,又是后续学习中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某一图形的面积公式,更要让学生懂得这一公式的由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1)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遵守交通规则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为什么要“÷2”。

二、说教法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实验法、引导发现等方法,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教育思想。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用的教具有:教学课件、投影、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逐步学会学习。所用的学具有: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方法的确定只是教师心中的一种设想,它的实施还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程序来体现。这节课的教学程序可分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看书反思,归纳总结四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熟悉的校园图片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也为学生的下一环节合作探究明确了目标。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实验操作

这一环节,我真正把操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要求

2、推导公式

探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推导公式,主要让学生围绕实验报告表的问题:(课件出示)

“1、所有()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1个()。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应拼成的()面积的()。

2、相应拼成的()的底就是原三角形的(),相应拼成的()的高就是原三角形的(),因为:()的面积=()×()

所以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2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进行推导。教学中注重强调三角形面积公式为什么要“÷2”的道理。

(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推导公式的每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在合作探究中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成功和乐趣。)

3、介绍资料: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关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叙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是实施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1、例题教学:

(在例题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不直接出示例题,而是以实物红领巾导入,这一方面继续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同时又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加强估算”这一要求。)

2、生活应用

(1)首先是让学生认识交通警示牌并计算其面积。(这一练习的设计,再一次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提高了练习的趣味性,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

(2)第二个应用是回应导入情境题,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结论。

3、巩固练习: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我设计安排了变式练习、看图探究和判断三类题型。(练习题投影出示,略)

总的来说,练习的设计,能做到重点突出,形式多样,针对性强,起到了巩固提升的作用。

(四)看书反思,归纳总结

为了培养学生看书质疑、归纳总结的能力,我让学生阅读本节内容,谈谈有什么收获,并提出疑问。(通过让学生谈收获,一方面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作一个回顾梳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和乐趣,达到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针对教学的重难点,为了便于学生重现、记忆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六、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地学。在《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上,我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如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形象的现实背景中学习数学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在新课的引入、例题的教学及练习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从现实生活情境出发,进行设计。例如计算红领巾及交通警示牌的面积等教学环节,都是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觉数学学习是如此的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既顺应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又可集中注意,激发兴趣,从而发现新知。本节课的教学,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活动,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而且悟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三)在关注知识的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再创造

这节课的教学,我设置了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数学知识、数学情境是一条明线,贯穿这节课的始终。“转化”的思想是一条暗线,也在贯穿这节课的始终。从课的引入、学生的探究环节到实践应用阶段,我一直在强调“转化”的数学思想。

八年级上册《老王》说课稿 篇11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中几篇课文讲诉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

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鲜事都令他们感兴趣,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状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情感。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3、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关爱弱者。

〖教学重点

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二、说教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合作探究法、板书辅助法、质疑法、诵读法、点拨法、表演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1、学生充分预习:

我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很重要,如果每一课都能把课前预习落实好,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把预习要求明确,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预习题:

⑴ 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

⑵ 熟读课文。

⑶ 对课文质疑。

让学生学会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我们也知道,学生能对教材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记出来,以便课堂交流。做好了这些预习,就可以进入到高层次的师生平等对话了。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程序

上一篇:你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续写作文下一篇:小蚂蚁搬西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