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立法研究——以胡尔沁说书为视角

2022-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阜蒙县胡尔沁说书正在面临的生存危机

(一) 表演艺人逐年减少, 传承活动后继乏人

阜蒙县胡尔沁说书, 作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目前, 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表演者数量和质量都滑落到了一个相当低的水平。选择从事传统的胡尔沁说书行业的艺人也多是迫于生计, 在年轻人中也很难寻找胡尔沁说书的传承人。现在阜蒙县地区只有少部分居住在蒙古族聚居地才能听懂自身的民族语言, 胡尔沁说书的艺术根基就在于蒙古族语言的魅力, 而没有了这一根基就失去了, 胡尔沁说书这门独特的艺术。

(二) 受众群锐减, 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

现在, 选择欣赏民间文艺表演的人数明显缩减, 而且多为中老年群体, 很难发现年轻人的身影。在蒙汉错居的村庄, 有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会说蒙语了, 更加听不懂胡尔沁说书。这些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能用到, 在当地蒙古语文教材中也很少有所涉及。纵观阜蒙县胡尔沁说书表演活动, 这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也直接该地区民族民间文艺的病态发展现象。

(三) 表演次数减少, 且只集中在大中型集会场合

现今, 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活动也较为少见, 胡尔沁说书表演活动已经失去了集体互动性特征, 主人出资邀请专人表演, 客人基本全程扮演受众的角色。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众生活的一切领域, 几乎都有口头文字的存在。民间文艺在民众的生活中, 本应该有很高的出现频次, 而如今, 原本用于随时反映民众生活、抒发民众心情的民间文艺已经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物或消费品, 而不再是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阜蒙县胡尔沁说书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一) 数字化保护的优势

1.数字化保护可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

通过构建强大的胡尔沁说书网络数字资源库, 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打破地域空间的限制, 这样浏览者足不出户就能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加强记录内容的准确性、原真性、可复原性, 形成数字化资源, 还可以打破传统以口传心授为主的传承方式的单一性和模糊性, 以直观生动的数字资源进行大规模传授, 有利于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2.数字化保护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

数字化保护不仅可以激励商业化也可以控制商业化的发展。一方面, 它通过数字化技术使得胡尔沁说书文化的传播更加便利, 也为商业开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 网络数字资源库的公示公开, 也可以避免未经许可私自进行的不合法和不合理的商业化开发。

3.数字化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

一方面, 数字化存储技术也为胡尔沁说书的保护提供了新的保护手段, 新的技术手段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完整和有效的保护。

另一方面, 信息时代的数字化保存技术, 能够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影音或文献资料如胡尔沁说书的手稿、音乐、影像等, 编辑转换成数码格式, 存储于数字磁盘、光盘等媒介中, 这有利于整体提升阜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水平。

(二) 数字化保护的立法保障

1.法律保障

新时代以来, 我国的信息化技术发展势头迅猛, 数字化技术也逐渐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虽然我国在立法方面起步比较晚, 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在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的, 并于2011年6月正式实施的, 该法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1]

国办于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5]18号) , 尽管这不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但也是以国办名义下发, 用以指导各级机构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政策性公文, 在正式法律出台前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意见的第三部分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2]这些都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奠定了强而有力的法律基础。

2.国际公约上的相关规定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在2003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 其第三部分的第13条“其他保护措施”中提到:“ (d) 采取适当的法律、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3]这里所指的技术措施我们认为应当包含多媒体在内的科技含量较高的数字信息技术。

以上说明, 数字化保护手段已被法律认可, 各保护主体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而这仅仅是立法工作上取得的初步成果, 今后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应在此技术上进一步细化和量化, 早日出台分类的数字化保护标准及操作守则, 加强保护工作的指导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阜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一) 立法保护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热点, 阜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更应当有立法作为保障, 尤其应当加快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对接知识产权法律等相关立法。立法时, 理应充分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知识产权法的密切关系。当前, 也应当与时俱进, 对《著作权法》、《商标法》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进行适当的修改, 修改时也应当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有赖于相当完善的立法保障体系, 这不仅要求在国家层面的立法上有所建树, 也应当在地方层面的立法上加以完善, 对于阜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要注重与阜蒙县当地结合。

2.强化执法保护力度, 加大对侵害行为的惩办与追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性使权利人很难对其进行适时而有效的控制, 而且它将很容易被非法复制、模仿、劫持甚至破坏等各种方式, 例如侵权等危害行为, 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水平, 这就需要强而有力的执法作为保障, 因而, 执法调查需要相当大的努力。相关的主管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执法机构, 严厉查处侵害行为, 必要时可以展开多个部门之间的联合执法, 以期对侵害行为进行合法有效的惩治。对于故意或重大过失损害或者毁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 情节严重的, 应当严厉究查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必要时, 还可建立多个部门合作、民众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

(二) “一带一路”政策支持

1.建立阜新蒙古贞文化国家传播平台

利用互联网建立权威的阜蒙县文化国际传播平台 (网络、移动终端、微信公众号等等) , 统筹阜蒙县文化网络资源, 建设网络资源库, 对接当今微课宣传潮流, 开发一系列胡尔沁说书文化网络资源, 从以纸质版教为主向数字化网络等多样化传播方式转变。

2.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树立新的人文资源发展观

依托“一带一路”推进国际间人文资源开发合作。统筹国家层面的联合, 搭建有利于阜蒙县地区开发的人文资源平台。建立加强文化认同、艺术创造、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基金计划。比如, 建立胡尔沁说书保护基金计划, 建议设立专门的文化基金, 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胡尔沁说书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与传播, 为民族地区开发人文资源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3.资源库的权利主体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的权利主体进行分析, 最先涉及的应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 因为这是一个在法律上有待明确的问题”[4], 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避开了权利主体这一棘手的难题。显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问题是需要谨慎处理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的权利主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权利主体两者是有区分的, 后者为特定的传承人或群体, 而前者根据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应该为数据资源库的建设者———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及其合作建设者。”[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 尤其是数字资源库的建立和政府服务的概念, 这种权利理应具有公有制的性质, 这样就使得不同区域的人民都能够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带来的利益。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运用

1.在城市宣传片和网站重添加胡尔沁说书元素

提升阜蒙县的品牌效应, 促进地域的发展, 同时, 需要注重对阜蒙县特色的定位, 由于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特色, 因此, 要定位在乡土特色, 深挖地方的精髓, 把城市固有的特色表现出来。再次, 在进行城市形象专题片策划的过程当中, 需要把创新的理念融入进来, 与创作理念相融合, 比如从中添加进胡尔沁说书桥段, 理念的创新能够对城市形象专题片的策划进行正确的指导, 使得策划能够打破原有的框架, 使人耳目一新。再如建设胡尔沁说书专题网站, 逐渐丰富资源数据库。

2.数字化故事编辑与演示技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主要采用数字收集、传播、显示、通信、应用等技术,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宽、展现、转化成数字化形态, 可实现信息扩展、资源共享。”[6]数字化故事编辑与演示技术是一种以人工智能的为基础的虚拟环境, 包括虚拟音乐中心、虚拟戏剧中心、虚拟环境、音乐、诗歌、故事、戏剧等多种多样的融合, 具有自动对故事情节编排, 导演的智慧和互动, 且具有交互性, 即根据参与故事的人的需求, 可被应用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运用和保护这种技术, 胡尔沁说书的保护与传承就可以用到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

3.建设胡尔沁说书特色数据库

“特色数据库主要是传统文献资源数字化保护的集合, 具有与纸质文献资料相比较的馆藏和服务的优势。”[7]胡尔沁说书适合做成音频或者视频文件保存起来, 也有利于蒙古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保存多年的唱片式、磁带式、光盘式记录的胡尔沁说书音、视频资料, 通过现代音频处理软件转换成MP4或者WAV格式, 进行分类归档存储, 对相关视频资料转换成flash形式或者微电影的方式加以留存。

4.数字化技术与复合型人才培养

对于阜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然而, 由于我们在人文领域缺乏在IT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 这就容易导致在优势技术的应用和深层次文化内涵结合方面显著薄弱, 因而, 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建立机制与各个机构在数字化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养中的专业人才, 整合多学科资源, 将培养人才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 纳入人文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创设规划, 逐步建立一支懂文化、通网络、精技术的复合型文化人才队伍。

5.加快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长效机制

要“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视民间拥有“绝活”的文化传人。特别是胡尔沁说书文化, 通常是通过口头传递一代代延续下来,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这些人就是“濒危的文化”, 政府应当积极挖掘胡尔沁说书艺术人才, 保护现有的艺术人才, 录制整理他们的“绝活”, 命名为“文化艺术大师”, 为他们提供津贴和表演场地, 让他们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四、结语

新时代下, 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我们灵魂的净土, 面对汹涌而至的西方文化大浪潮, 我们应该积极实施中国数字文化工程, 把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变为数字文化产品, 提升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地位, 搏得文化竞争的战略主动。

摘要:近年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人文资源的趋势, 而传统的数字化保护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 本文主要以阜蒙县胡尔沁说书为例, 首先从其生存危机出发进行分析;其次, 探讨当前数字化保护的现状;最后, 为完善数字化保护体系提出建议, 展开数字化保护与立法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信息视角,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2005-8-15.

[2] 郭小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J].中国美术馆, 2006 (9) :91-92.

[3] 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J].改革与战略, 2006 (5) :99-101.

[4] 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 :8.

[5] 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http://www.gov.cn/jrzg/2011-02/26/content.1811128.htm, 2011-05-03.

[6] 裴张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其实施方案[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09 (4) :93-94.

[7] 李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元数据模型研究[J].图书馆界, 2011 (5) :38-41.

上一篇: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反季节种植技术应用探究下一篇: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