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教案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质的分类》教案(精选10篇)

《物质的分类》教案 篇1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以及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初中所学的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基础上,能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变化进行分类。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分类事例入手,让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能够成功的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对化学学科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方法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常见的化学物质以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常见的化学物质以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 物质的分类

[讲述] 同学们都该有过买书的经历。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是怎么在书店挑选一本特定的书本。比如说,现在让你去旁边的新华书店买一本高一的化学练习册。那么一般的步骤是不是进了书店后,先要问书店工作人员教辅书在几楼,上了相应楼层后我们可以发现有好多书架,上面写着高一高二高三等,那么我们就得去高一的书架找,又会发现书本被分成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最后我们可以在化学那一类中找到我们要的书。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便捷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书本呢?因为书店的工作人员在将这些书本放到书架之前就按照年级、科目等标准对书本进行了分类,像这样对大量事物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工作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类法。[板书] 分类法

[讲述] 分类法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更是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如在初中阶段我们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等。

[讲述] 分类法有多种,首先介绍的是单一分类法,即对事物只用一种标准进行分类。

[板书] 1单一分类法

对事物只用一种标准分类

[讲述] 如我们初中阶段以状态为标准可以把物质分为气、液、固三态。除此之外,还有交叉分类法。现在我请同学们对以下四种盐进行分类。[板书] Na2SO4、Na2CO3、K2SO4、K2CO3 [讲述] 同学们可能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也许有的同学将1、2分到一类3、4分到一类或者有些同学将1、3分为一类将2、4分到一类。两种分类法都是真确的,因为我没有规定使用什么标准分类。第一种分类结果,同学们该是从阳离子角度进行分类的,Na2SO4、Na2CO3都属于钠盐,K2SO4、K2CO3都属于钾盐。第二种分类结果是同学们该是从阴离子角度进行分类的,Na2SO4、K2SO4、都属于硫酸盐,Na2CO3、K2CO3都属于碳酸盐。像这样对事物以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我们称为交叉分类法。

[板书] 2交叉分类法

对事物以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讲述] 交叉分类法的特点就是类别间有交叉部分。比如说Na2CO3属于钠盐也属于碳酸盐,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它既有钠盐的性质又有碳酸盐的性质。由此可见交叉分类法相比单一分类法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弥补单一分类法的不足。下面,我们介绍第三种分类方法。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阶段我们怎么把物质分类的。我们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可以分为酸、碱、盐、氧化物。像这样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再分类的分类方法称为树状分类法。

[板书] 树状分类法

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讲述] 树状分类法的特点是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一般是相互独立,没有交叉的。此外,分类的标准是多样的。比如,我可以将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也可以将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几种分类法。下面请同学们对一些氧化物、酸、碱、盐进行分类。

[板书] CO2、SO2、CO、SiO2、Na2O、CaO、AI2O3、Mn2O7 [讲述] 首先我们可以按元素组成将以上氧化物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也可以按与酸碱反应情况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所谓酸性氧化物是一类能与水作用生成相应价态的酸或者与碱作用生成一种盐和水氧化物。如我们熟悉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就应该是酸性氧化物。一氧化碳既不与水反应生成相应价态的酸也不与碱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所以他应该归为不成盐氧化物。这个氧化硅不能直接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但是他却可以碱在熔融状态下生成盐和水,所以它也属于酸性氧化物。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个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同学们可能对七氧化二锰不太熟悉,但是我们对高猛酸很熟悉,知道这是一种强酸,因此大致也应该能推断出七氧化二锰是一种酸性氧化物。所谓碱性氧化物就是与酸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的氧化物。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氧化钙、氧化钠都属于碱性氧化物。这个氧化铝既能和酸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所以它属于两性氧化物,以后我们再详细讲解。通过以上分类,我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试着判断一下。1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不正确,如一氧化碳。2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不正确,如七氧化二锰。3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不正确,如氧化铝、七氧化二锰。4碱性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正确的。再回过头来讲一下这个氧化硅,氧化硅除了能与碱反应外,也可以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氢和水。虽然能与酸反应生,但生成的不是盐和水,所以它只能是酸性氧化物而不是两性氧化物。所以说酸性氧化物一定不与酸反应和酸性氧化物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酸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氧化物我们就说这么多,下面我们看一下酸。对以下酸进行分类。[板书] H2SO

4、HNO3、HCI、H2CO

3、H3PO4、CH3COOH 对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含氧酸和无氧酸,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

[讲述] 我们可以对碱进行类似的分类,如对以下碱 板书NaOH、Mg(OH)

2、Fe(OH)

3、NH3•H2O 对碱可分为强碱和弱碱,一元碱二元碱和多元碱等等 [讲述] 下面我们看一下盐,对以下盐进行分类

[板书] NaCl、Na2CO3NaHCO3、AgCl、Cu2(OH)2CO3 对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或者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等等。

小结

《物质的分类》教案 篇2

一 质量与密度的概念辨析

质量与密度的概念辨析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学生必须对质量与密度的概念区别与联系理解掌握透彻。质量就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体的质量就不变。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只随物态变化而变化, 是某种物质的质量和其体积的比值。

例1:关于物质密度,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A、某物质的质量增加一倍, 它的密度也增加一倍;

B、某物质的体积减少一半, 它的密度也减少一半;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某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的体积、质量均无关;

D、某物质的体积减少一半, 它的密度将增加一倍。

答案:C。

二 量筒与天平的使用

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进行实验离不开测量仪器的使用。本章中的两个实验仪器是量筒和天平, 学生必须会用量筒测量固、液体的体积, 会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

1. 量筒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 (1) 尽量选用最小规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也能引起误差。如量取70ml液体, 应选用100ml量筒。 (2)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 应用左手拿住量筒, 使量筒略倾斜, 右手拿试剂瓶, 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 使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 把量筒放平并使刻度面对着人, 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3) 注入液体后, 等待1~2分钟, 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 再读出刻度值。否则, 读出的数值偏小。 (4) 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 观察刻度时, 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 读数会有误差。 (5) 量筒温度升高, 量筒发生热膨胀, 容积会增大。由此, 量筒不能加热, 也不能用于量取过热的液体, 更不能在量筒中进行化学反应或配制溶液。 (6) 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采取差减法进行测量。

2. 天平的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 (1)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 游码归零, 移动平衡螺母, 使天平平衡。 (3) 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 (4) 将砝码用镊子放在右盘, 直至加减最小质量的砝码也不能使天平平衡时移动游码, 直至天平再次平衡。 (5) 正确读数 (砝码加游码为被测物体的质量) 。

例2:测量岩石的密度根据图所示, 某同学使用天平称量质量前, 调节托盘天平横梁平衡时, 出现下图所示情况, 平衡螺母应_______调节;如果在称量过程中出现下图所示情况, 他应。填写下列表格:

计算岩石的密度用公式ρ=______=______千克/米3。

答案:左、减去最小砝码移动游码、81、100、130、30、m/v、2.7×103。

三 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

1. 鉴别物质

鉴别物质是利用公式ρ=m/v, 计算出此种物质的密度, 然后判断此种物质是什么 (实际中仅用此方法是不能鉴别物质的) 。

例3:一物体的体积为20dm3, 其质量为27.2kg, 此物体是纯银制作的吗?

解:20dm3=2.0×10-2m3

此物质的密度为ρ=m/v=27.2kg÷2.0×10-2m3=1.36×103kg/m3。银的密度为13.6×103kg/m3, 由此判断此物质不是纯银制作的。

2. 判断空实心

首先, 假设此物体是实心的, 然后利用公式ρ=m/v及其变形, 求得假设实心体的体积、质量、密度, 再和已知物体进行比较就可得出此物体是不是实心体。

例4:一个铝球的体积20cm3, 质量是27g, 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铝的密度是2.7g/cm3)

解:27g实心铝的体积为v=m/ρ=27g÷2.7g/cm3=10cm3。

铝球的体积为20cm3, 因此铝球为空心球。

3. 容器装物质

容器装物质, 装满时容器的容积就是所装物质的体积, 利用m=ρv就可得出所装物质的质量。

例5:一个瓶子最多能盛0.5kg的水, 它最多能盛多少千克的酒精?最多能盛多少千克的水银? (ρ酒精=0.8×103kg/m3, ρ水银=13.6×103kg/m3)

解:0.5kg的水的体积为:v=m/ρ=0.5kg÷1.0×103kg/m3=0.5×10-3m3。

最多装的酒精质量为:m=vρ=0.5×10-3m3×0.8×103kg/m3=0.4 kg。

最多装的水银质量为:m=vρ=0.5×10-3m3×13.6×103kg/m3=6.8 kg。

『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3

知识与技能:1.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2.掌握胶体的特性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能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原则、胶体的性质、应用及制备。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夏日清晨的一缕缕阳光、展示电影院投影的光柱,夜晚城市高楼转动的绿色激光束等等,这是什么现象?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根据预习回答胶体)那胶体属于什么呢?

【板书】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学习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概念并了解分散系的9种组合方式)

1.分散系的分类

(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常规列表比较: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外观特征、稳定性、是否有丁达尔效应、能否透过滤纸及半透膜等,表格内容完成采用边学边完成)

2.胶体的性质

【实验探究】分小组完成课本科学探究内容,观察实验现象,阅读课本理解丁达尔现象。

(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为后续分析做好铺垫,通过实验继续完成表格并探究以下内容)

(1)丁达尔效应

【探究】如何分离浊液与胶体?如何分离溶液与胶体?用什么方法区别溶液和胶体?

答:用过滤法可分离胶体和浊液,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用渗析法可以分离溶液和胶体,原因是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透过。可以通过丁达尔效应来区别溶液与胶体。

【探究】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为什么胶体具有介稳性?(学生阅读科学视野部分回答)

答:布朗运动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原因之一,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同一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彼此相互排斥,不易凝聚,这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2)布朗运动

(3)电泳

【探究】刚才在制备Fe(OH)3胶体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并不是很成功,而是产生了红褐色的沉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总结、教师引导)

(4)胶体的聚沉

(教师将课前制备好的Fe(OH)3胶体分成5份,第一份不做处理,第二份加热,第三份滴入NaCl溶液,第四份滴入土壤胶体,第五份滴入稀硫酸,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胶体聚沉的原因。)

【探究】从胶体的聚沉原因对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成功应注意哪些细节?

答:只能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加热至红褐色立即停止加热;不可以用玻璃棒搅拌;FeCl3溶液不能滴入过多。

3.胶体的应用

(列举常见的胶体的应用,并让学生想想什么原因。)

【课堂练习】略

【课后作业】自己拍摄或电影裁图等方式,制作《美丽的丁达尔效应图展》。

【教学反思】

整节课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反思整个过程的设计及实施,认为有几处亮点。

1.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

2.探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加深,有助于学生理解更深层原因。

3.通过胶体制备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导致胶体聚沉的原因。

4.布置开放性作业,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丁达尔效应的理解和辨别,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物质的分类》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1.盐的相似化学性质。2.物质的分类。【教学难点】 盐的化学性质。【教具准备】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 2-(或HC03-)离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1.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归纳总结】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 H20、Ba(0H)

2、Ca(0H)2。2.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5.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提出问题】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 2AgN03=2Ag+Cu(NO3)2 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2.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

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4.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随堂巩固练习】

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

①Zn+CuC12 ——

② Fe+AgC1—— ③K+CuS04 —— ④MgC12+Zn—— ⑤BaC12+HN03——

⑥BaC12+H2S04—— ⑦AgN03+HC1——

⑧K2C03+HC1——

⑨BaC12+K0H——

⑩Mg(0H)2+CuC12——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分组按教材P76‘讨论”中的要求进行活动,然后做好归纳。【交流讨论】

1.根据物质的组成是否单一,可以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3.在单质中,可以按性质的差异把它们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4.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组成的差异把它们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及物质的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

应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及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判断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第3课时 物质的分类、盐的化学性质

一、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前置后,盐溶液)Fe + CuS04 =Cu + FeS04(湿法冶金)2.盐+酸=新盐+新酸

CaC03 + 2HC1 =CaC12 +H20 + C02 ↑(实验室制 C02)

-2-NaHC03 + HC1 =NaC1 + H20 + C02 ↑(检验 HC03或 C03)BaC12 +H2S04 =BaS04 ↓ +2HC1(检验 S042-)HC1 + AgN03 =AgC1↓ + HN03(检验 C1-)3.盐+碱=新盐+新碱(两者都要可溶)

Na2C03 +Ca(0H)2 =CaC03↓ + 2Na0H(工业制烧碱)CuS04 +2Na0H =Na2S04 + Cu(0H)2↓(蓝色沉淀)2Na0H + MgS04 =Na2S04 + Mg(0H)2↓(白色沉淀)4.盐+盐=新盐+新盐(两者都要可溶)AgN03 + NaC1 =AgC1 ↓ + NaN03(检验 C1-)BaC12 +Na2S04 =BaS04↓+2NaC1(检验 S042-)

二、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流程 篇5

一、教材解读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我放在帮助学生形成物质分类思想上。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是学科体系的三个要素。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科思想的培养。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分类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之一。学科思想的学习更注重过程性,符合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参与性与主动性。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本节教学设计的重点在整合与落实三维学习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二维目标的落实,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物质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更好地了解化学物质的应用,懂得物质的分类就可以实现由“掌握了一种物质”向“贯通一类物质”的转变,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四、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制定本部分内容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的主线就是以分类观为核心观念,通过活动探究教学模式,把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不断地创设思维情境,问题连锁,环环相生,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深入探究,由分类的意义到分类有标准到分类方法到分类应用,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感知由生活到化学,思维由浅入深,达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思维线索:思维的发散→思维的收敛→思维的迁移。

每个探究活动的问题都是发散的,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地碰撞,对分类思想的认识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不断收敛升华,最后学生学以致用,对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实现思维的迁移。

2.教学流程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模块,即分类的意义、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应用。

模块1:生活中的化学——分类的意义(思维的发散阶段、分类方法形成的感知阶段)

【问题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在2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分类的意义。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分类的意义。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分类方法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这种方法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从生活情境入手开始本节化学课的学习,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学习的兴趣被激发。

模块2:从生活到化学——分类的含义(分类方法的加工整理阶段)【问题情境】 对学生熟悉的化学物质尝试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对常见化合物:(NaCl、HCl、CaCl2、CuO、H2O、Fe2O3)酸碱盐分类。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在对这些物质分类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汇报,学生的分类形式会有多种。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认识到可以有多种分类标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得出分类的概念。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模块3:分类的方法(思维的收敛阶段、分类方法的丰富推展阶段)问题情境: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提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体会和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能训练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对于两种方法的特点,要求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可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概括。

模块4:分类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思维的迁移、分类方法的逐步完善阶段)【提出学习任务】将学过的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体会用到的分类标准,分类方法对学习化学有何帮助?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分组汇报,师生共同交流分享成果。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整节课的亮点,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分类的方法过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学会了把它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从低层次的无意识使用到高层次的有意义建构,实现了思维上的质的飞跃。

七、教学评价方式—板书小结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见练习。2.学习档案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是一种形式。我还设计课后活动记录档案袋。

物质分类教学反思 篇6

(一)引入课题在本节课的作用。引入课题是本节课的起点也是为了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引入课题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在本节课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后面的情景创设中你也可能用到这句话。以前在教学中我总认为引入语或一个图片对我们后面的情景只是一个铺垫而已,用了就可丢弃的。事则不然,它就像演员的道具一样用好了就是一个成功的节目,如果用完后就丢弃在舞台上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本节课我用青蛙图片引入就没有处理好,最后导致了后面的情景不能很好的联系在一起。所以老师要用好这一道具才能在这三尺舞台上表演更多更精彩的节目。

(二)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我们该怎么办。

(1)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如果孩子的回答偏离了本课的重难点老师应引导孩子回归到本课中。在本节课中有个孩子说了物体可以按前后分类,这是没有我所没有想到的,在这里应该引导孩子物体可以按大小、形状、颜色来分

(2)上课前应预设孩子会出现的问题,出现的这些问题应如何如解答。

《物质的分类》教案 篇7

物质名称

甲醛

Formaldehyde

碘丙炔基正丁氨基甲酸酯 (IPBC)

3-I

o

d

o-2-

propynylbutylcarbamate

苯乙烯Styrene

2, 5-二氯苯甲酸甲酯

Methyl-2, 5-dichlorobenzoate

四氢糠醇

Tetrahydrofurfuryl alcohol (THFA)

噻草酮

Cycloxydim

双酚A双 (二苯基磷酸酯) (Fyrolflex)

(1-methylethylidene) di-4, 1-phenylene tetraphenyl diphosphate

EC号

CAS号

提议的分类和标签

用途示例

200-001-8

50-00-0

已有统一分类和标签:吞咽、吸入和皮肤接触急性毒性、皮肤腐蚀性、皮肤致敏性、可能具有致癌性;

RAC通过的CLH:吞咽、吸入和皮肤接触急性毒性、皮肤腐蚀性、皮肤致敏性、致突变性2类 (Muta.2) 、致癌性1B类 (Carc.1B)

是很多化合物尤其是聚合物的基础结构。

目前没有统一分类和标签;RAC通过的CLH:经口和吸入急性毒性、皮肤致敏性、严重眼睛损伤、水生环境急性和慢性毒性、长期或反复吸入会损伤喉咙

259-627-5

55406-53-6

I P B C被用作罐头、胶片、木纤维、皮革、橡IPBC被用作罐头、胶片、木纤维、皮革、橡胶、聚合材料、砖石和金属加工液中的防腐剂。

202-851-5

100-42-5

已有统一分类和标签:易燃液体和气体、吸入有害、皮肤刺激性和严重眼睛刺激;RAC通过的CLH:长期或反复吸入暴露会对听觉器官产生伤害、可能具有2类生殖毒性 (Repr.2)

被用作很多聚合物产品包括橡胶中的单体。

目前没有统一分类和标签;RAC通过的CLH:吞咽有害、对水生环境具有长期危害、单次接触具有麻醉作用

220-815-7

2905-69-3

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菌剂

202-625-6

97-99-4

已有统一分类和标签:严重眼睛刺激性;

RAC通过的CLH:严重眼睛刺激性、生殖毒性1B类 (Repr.1B) 目前没有统一分类和标签;RAC通过的CLH:易燃、生殖毒性2类 (Repr.2)

被用作生产工业原料的中间体、溶剂和增塑剂

405-230-9

/

用作多年生牧草的除草剂

425-220-8

5945-33-5

已有统一分类和标签:对水生环境有危害, 可能对水生生物产生长期危害;

RAC通过的CLH:无危害分类

用作电子电器产品中热塑性树脂中的阻燃剂添加剂

间苯二酚双[二 (2, 6-二甲基苯基) 磷酸酯] (PX-200)

T e t r a k i s (2, 6-dimethylphenyl) -m-phenylene biphosphate

胺苯吡菌酮

Fenpyrazamine

醚菊酯

Etofenprox

诱虫烯

Muscalure (cis-Tricos-9-ene)

二甲基二氯化锡

Dimethyltin dichloride (DMTC)

二硫基乙酸异辛酯二甲基锡

D i m e t h y l t i n b i s (2-ethylhexylmercaptoacetate) (DMT EHMA)

苯甲酸

Benzoic acid

乙烯利Ethephon

氟环唑

Epoxiconazole

604-113-1

1 3 9 1 8 9-30-3

已有统一分类和标签:可能对水生环境具有长期危害、皮肤致敏性;

RAC通过的CLH:无危害分类目前没有统一分类和标签;RAC通过的CLH:对水生环境具有长期危

/

4 7 3 7 9 8-59-3

407-980-2

80844-07-1

目前没有统一分类和标签;R A C通过的C L H:对或通过哺乳产生危害、对水生环境具有长期危害 (M (急性) =100、M (慢性) =1000)

248-505-7

27519-02-4

目前没有统一分类和标签;RAC通过的CLH:皮肤致敏性目前没有统一分类和标签;RAC通过的CLH:生殖毒性2类 (Repr.2) 、吞咽和皮肤接触有危害、吸入有致命危害、对皮肤和眼睛具有腐蚀作用、反复接触后会损害神经和免疫系统、对呼吸道有腐蚀性

212-039-2

753-73-1

260-829-0

57583-35-4

目前没有统一分类和标签;R A C通过的C L H:生殖毒性2类 (Repr.2) 、吞咽有危害、皮肤致敏性、反复接触后会损害神经和免疫系统

目前没有统一分类和标签;R A C通过的C L H:皮肤刺激性、严重眼睛损伤、反复吸入会损伤肺部

200-618-2

65-85-0

240-718-3

16672-87-0

已有统一分类和标签:吸入和真皮接触急性毒性、严重皮肤灼伤和眼睛损伤、对水生环境具有长期危害;

RAC通过的CLH:经口途径急性毒性、对水生环境具有长期危害、对呼吸道具有腐蚀性

406-850-2

F o r m e l y106325-08-0

已有统一分类和标签:可能具有致癌性2类 (C a r c.2) 、可能具有生殖毒性2类 (R e p r.2) 、对水生环境具有长期毒性;

RAC通过的CLH:致癌性2类 (Carc.2) 、生殖毒性1B类 (Repr.1B) 、对水生环境具有长期毒性

用作电子设备中的防火剂

杀菌剂

用作生物杀灭剂产品中的活性物质 (昆虫引诱剂) 剂产品中的活性物质 (昆虫引诱剂)

用作PVC塑料产品中的热稳定剂

用作PVC塑料产品中的热稳定剂

用作生物杀灭剂产品中的活性物质、用作用作生物杀灭剂产品中的活性物质、用作消毒材料中的杀菌剂、杀毒剂和杀真菌剂

《物质的分类》教案 篇8

【关键词】物质分类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书写规则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0-01

关于离子方程式书写,在人教版教材中明确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改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其实拆分中涉及的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与物质的分类、物质溶解性等知识密切相关,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教材的第二章把物质分类的教学内容安排在离子反应之前,起到了知识储备的作用。基于所述拆分原则,从物质的分类角度去理解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的类别十分必要。

一、物质的分类

对被研究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根据组成物质的成分是否单一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根据元素组成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有多种分类标准,其中以下两种分类标准对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拆分规则起着一定的贡献。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角度的分类

按照化合物溶于水或者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的标准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其中电解质指溶于水或者融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它包含酸、碱、盐、水、活泼金属氧化物等化合物;化合物中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就为非电解质。其实电解质所包含的物质类别本身就涉及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标准。

(二)酸、碱、盐角度的分类

按照化合物的物质组成和性质的标准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其中酸、碱、盐又可进一步树状分类,并对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中的拆分原则有实质贡献。

“酸”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其分类标准如下:按是否含氧元素把酸分为含氧酸(如H2SO4、)、无氧酸(如H2S);按一个分子能电离提供的氢离子数目把酸分为一元酸(如HCl)、二元酸(如H2CO3)、多元酸(如H3PO4);按在水中的电离程度的大小把酸分为强酸(如HClO4)、中强酸(如H2SO3)、弱酸(如HClO);按溶解性把酸分为可溶性酸、难溶性酸(如硅酸)。

“碱”指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其分类标准如下:按强弱把碱分为强碱(如KOH) 、弱碱(如NH3·H2O);按溶解性把碱分为可溶性碱(如NaOH)、难溶性碱(如Cu(OH)2);按提供OH- 的数目把碱分为一元碱(如KOH)、二元碱(如Ba(OH)2)。

“盐”指电离时能产生金属阳离子(包含铵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其分类标准如下:根据组成把盐分为正盐(如K2SO4)、酸式盐(如NaHSO3)、碱式盐(如Cu(OH)2CO3)、复盐(如KAl(SO4)2);按是否可溶于水把盐分为可溶性盐(如钠盐)、难溶性盐(如BaSO4);按阴、阳离子的名称把盐分为如钾盐、钠盐、硫酸盐、碳酸盐等;按组成盐的酸、碱的强弱把盐分为强酸强碱盐(如KCl)、强酸弱碱盐(如AlCl3)、弱酸强碱盐(如Na2CO3)、 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

二、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的类别

首先,“易电离”是指电解质完全电离,故物质必然为强电解质,其次物质易溶于水。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物质即为离子方程式书写中要求拆分为离子形式的物质,所以弄清楚什么是强电解质、强电解质包括哪些物质类别、强电解质的溶解性等知识点才是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拆分原则的关键所在。

根据物质分类,电解质溶于水完全电离的物质为强电解质,它包括强酸、强碱、大部分盐、活泼金属氧化物等。那么在离子方程式书写时能拆分为离子形式的物质其实就是针对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而言,所以结合物质的分类把这些物质归纳到位,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的“拆分”步骤就水到渠成。

三、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正确拆分

(一)把强酸、强碱、易溶于水的盐按照电离规则拆分为对应的离子形式

常见的强酸包括H2SO4、HNO3、HClO4、HI、HBr、HCl等;常见的强碱包括NaOH、KOH、Ba(OH)2等;涉及溶于水的盐需要记住盐的常见溶解性规则:如钾盐、钠盐、硝酸盐、铵盐均易溶于水,硫酸盐除硫酸钡、硫酸铅外其他均易溶于水,盐酸盐除氯化银外大多易溶于水,碳酸盐、亚硫酸盐、金属硫化物等盐溶解性相似,大多数难溶于水。

(二)其他拆分规则

1.以HCO3-为代表的弱酸酸式根不能拆分,这里所涉及的“酸式根阴离子”就与酸的分类的知识相关,即只有二元酸及多元酸才会涉及酸式根的问题,常见还有弱酸酸式根主要是HS-、HSO32-、HPO42-、H2PO4-等。

2.微溶物(如Ca(OH)2)在生成物中一律不拆,在反应物中处于澄清状态拆为对应离子形式,处于浑浊状态就不拆了,仍写化学式。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除能正确拆分外,还应注意反应物的用量、反应条件、离子的配比、尊重反应实事等其他因素。

(三)结合物质分类进行离子方程式书写举例

例1:小苏打与醋酸溶液的反应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它属于钠盐且易溶于水,满足拆分原则,又属于碳酸的酸式盐,其碳酸氢根又是弱酸酸式根,故碳酸氢根就不能拆了;第二,醋酸是弱酸,不能拆分,只能写化学式。最后按照规则及其书写步骤写出的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CH3COOH=CH3COO-+H2O+CO2↑。

例2:向氯化铜溶液中滴入少量氨水的反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2NH3·H2O=Cu(OH)2↓+2NH4Cl, CuCl2、NH4Cl属于强电解质,是易溶于水的盐,可以拆分为对应离子形式;NH3·H2O属于弱电解质,Cu(OH)2是难溶物,二者都不能拆分。故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2NH3·H2O=Cu(OH)2↓+2NH4+

综上所述,理解物质分类,特别是易溶于水、易电离的强电解质的物质类别,对离子方程式书写或者改写至为关键。

参考文献:

[1]齐红涛等.物质的分类相关概念及其教学分析[J].化学教育,2012.

[2]黄开地.浅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J].课程教育研究,2013.

作者简介:

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篇9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二、教学重、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练结合、自主学习方式等。

四、课前准备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思考与交流] 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归纳与整理] 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 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归纳与整理](2)树状分类法

[实践与探究]

1、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品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

2、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思考与交流] 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将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哪些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归纳与整理] 2.化学反应的分类: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思考与交流] 初中所学习的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能概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吗?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对已学知识?

[实践与探究]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化学物质分成哪几类?每类物质具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你的这种分类采取了哪种分类方法?

2.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归纳与整理]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思考与交流] 1.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烟、雾、云属于纯净物吗?如果不是,是什么物质分散到什么物质里的?

[归纳与整理]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⑴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思考与交流]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2.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 [实验与探究] 1.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 mL 蒸馏水、25 mL CuSO4溶液和25 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2.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归纳与整理] 1.当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2.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比较大。

[思考与交流] 1.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丁达尔效应在吗?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胶体有哪些认识? [归纳与整理] 胶体: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在超显微镜下可见)。胶体的性质具有丁达尔效应 [阅读与拓展] 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及其破坏、布朗运动,胶体介稳性的应用。[思考与交流]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经常在媒体上听到一些有关纳米材料,你知道有哪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些呢?

[阅读与拓展] 纳米粒子的尺寸与胶体粒子大致相当。原有的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不仅有助于纳米技术的发展,胶体化学也从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动力。

《物质的分类》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理解同素异形体、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

自主预习

1.用树状分类法,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对物质如何分类?

2.初中介绍的常见氧化物有CO、CO2、P2O5、Na2O、SO2、NO、MgO、CaO、Fe2O3、Al2O3等,其中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各有哪些?

3.请分别对分散系、胶体进行分类,并指明分类的依据。

4.当光束通过一些分散系时我们能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你身边有哪些丁达尔效应?

课堂探究

主题

学习探究过程

概括提升

物质的分类

[学习任务1]

结合学案【自主预习】第1部分,展开自主探究。

[问题1-1]只由一种元素形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

[问题1-2]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化合物的分类标准是什么?这对你认识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有何帮助?

[问题1-3]金刚石与石墨在元素组成及物质性质上有哪些异同点?

[学习任务2]

结合学案【自主预习】第2部分,展开合作探究。

[练习]结合以下信息,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间有什么从属关系?

①Mn2O7+2KOH2KMnO4+H2O

②Al2O3+2KOH2KAlO2+H2O

单质:

化合物:

同素异形体:

分类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物质有何帮助?

二、分散系

及其分类

[学习任务3]

结合学案【自主预习】第3部分,展开自主探究。

[问题2-1]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问题2-2]雾属于哪类胶体?请指出其中的分散质、分散剂。

续 表

主题

学习探究过程

概括提升

三、胶体

[学习任务4]

自学课本P8实验1-1,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学生实验1】Fe(OH)3胶体的制备

试剂

操作

化学方程式

【学生实验2】不同分散系性质的对比

分散系

激光笔照射后的现象

结论

Fe(OH)3胶体

CuSO4溶液

泥水

[学习任务5]

[合作探究]

自学课本P9,展开合作探究。

为什么只有胶体会出现丁达尔效应?

提示:①提出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②搜集证据,证明你的观点。

③得出结论。

(1)区分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是什么?

(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解决原因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评价反馈

1.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氢气、冰、冰与水的“混合物”

B.白磷、浓硫酸、胆矾

C.金刚石、大理石、氯化铁溶液

D.水银、干冰、盐酸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SO2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与它们属于同一类的是()

A.CaCO3

B.P2O5

C.CuO

D.KMnO4

3.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白酒

B.食盐水

C.淀粉溶液

D.碘酒

4.胶体、浊液与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

A.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B.分散质粒子是否带电荷

C.分散系是否稳定

D.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5.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都能透过滤纸

B.都呈红褐色

C.分散质粒子具有相同的直径

D.都具有丁达尔效应

6.常见的胶体有哪些?其中属于液溶胶的是哪些?

课堂小结

1.这节课对你认识陌生物质有何帮助?

2.如何判断一种分散系是胶体?请给出尽量多的方法。

3.化学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棘手的问题,你会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它呢?

核心素养专练

1.分类方法在化学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以下分类正确的是()

选项

单质

氧化物

A

金刚石

H2SO4

烧碱

CaCO3

B

黄铜

NO2

HCl

石灰水

FeSO4

C

碘酒

一氧化碳

H3PO4

NH3·H2O

NaCl

D

H2

Fe3O4

HNO3

纯碱

小苏打

2.广义的氧化物是指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B.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D.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3.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是三种重要的分散系。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Fe(OH)3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

B.分别用一束光透过三种分散系,只有Fe(OH)3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

C.三种分散系的颜色都相同,且均能与盐酸反应,具有吸附性

D.三种分散系均属于混合物

4.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①有尘埃的空气 ②稀硫酸 ③蒸馏水 ④墨水,能观察到有丁达尔效应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下列关于Fe(OH)3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是FeCl3+3H2OFe(OH)3↓+3HCl

B.在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中,加热煮沸时间越长,越有利于胶体的生成C.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

D.Fe(OH)3胶体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并沉降,达到净水的目的6.甲同学在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操作及现象如下:

①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②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③继续加热,出现红褐色沉淀。

(1)上述三种分散系分别属于哪一类?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分别用一束光透过①②③三种分散系,会有什么现象?

(3)向②中滴加稀硫酸会有什么现象?

(4)乙同学认为向FeCl3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制取Fe(OH)3胶体,你认为正确吗?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1.2.酸性氧化物:CO2、P2O5、SO2;碱性氧化物:Na2O、MgO、CaO、Fe2O3。

3.(1)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2)根据分散剂状态的不同,将胶体分为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

4.例如,当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或者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密林中时,都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是丁达尔效应。

课堂探究

一、物质的分类

[问题1-1]不一定。

[问题1-2]物质中所含元素的种类,单质、化合物概念的外延是纯净物。

[问题1-3]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性质不同,如金刚石的硬度大,石墨的质地软。

[练习]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

[概括提升]

(1)只由一种元素形成的纯净物

(2)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形成的纯净物

(3)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和C60;氧气和臭氧(O3)。

(4)科学的分类,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利于人们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问题2-1]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

nm。

[问题2-2]雾属于气溶胶,分散质是水、分散剂是空气。

三、胶体

[学生实验1]

试剂

操作

化学方程式

蒸馏水、FeCl3饱和溶液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学生实验2]

分散系

激光笔照射后的现象

结论

Fe(OH)3胶体

能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只有胶体会出现丁达尔效应

CuSO4溶液

无明显现象

泥水

无明显现象

[合作探究]

①宏观性质是由微观结构决定的,胶体出现丁达尔效应可能是因为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

nm。

②P9资料卡片,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

③胶体出现丁达尔效应,是因为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

[概括提升]

(1)丁达尔效应

(2)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

(3)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证据推理→得出结论

[评价反馈]

1.D A项,冰与水的“混合物”是化合物,而非混合物;B项,浓硫酸是混合物,胆矾是化合物;C项,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大理石是混合物;D项,水银是单质,干冰是化合物,盐酸是混合物,符合题意。

2.B CO2、SO2、P2O5均属于酸性氧化物。

3.C 淀粉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

nm。

4.D 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不同。

5.A 溶液和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都能透过滤纸;FeCl3溶液呈棕黄色,Fe(OH)3胶体呈红褐色;FeCl3溶液中,Fe3+和Cl-的直径都小于1

nm,而Fe(OH)3胶粒是由许多粒子组成的,直径在1~100

nm;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

6.气溶胶:烟、云、雾。

固溶胶:有色玻璃。

液溶胶:牛奶、豆浆、蛋白质的水溶液、淀粉溶液、Fe(OH)3胶体、墨水。

[课堂小结]

1.合理运用物质分类的观点,寻找同类物质组成、性质等的共性,举一反三、类比迁移;寻找不同物质组成、性质等的差别,对比区别。

2.①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②丁达尔效应等胶体的性质。

3.例如,坚定信心,注重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学化学。合理应用解决原因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证据推理→得出结论。

核心素养专练

1.A B项,黄铜、石灰水属于混合物,Ca(OH)2属于碱,错误;C项,碘酒属于混合物,错误;D项,纯碱属于盐,错误。

2.C A项,CO不是酸性氧化物,错误;B项,Mn2O7是酸性氧化物,错误;D项,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不是碱性氧化物,错误。

3.C A项,胶体区别于溶液或浊液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正确;B项,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和浊液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正确;C项,只有胶体具有吸附性,FeCl3溶液和Fe(OH)3浊液没有吸附性,FeCl3溶液为棕黄色,而Fe(OH)3胶体和Fe(OH)3浊液都为红褐色,错误;D项,溶液、胶体、浊液均属于混合物,正确。

4.C 稀硫酸、蒸馏水不属于胶体;有尘埃的空气、墨水均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5.D A项,胶体不标注“↓”,错误;B项,加热时间过长,胶体可能产生沉淀,错误;C项,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产生丁达尔效应,错误;D项,胶体具有物理吸附作用,能够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正确。

6.(1)①分散系属于溶液,②分散系属于胶体,③分散系属于浊液,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2)②中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①③无明显现象。(3)先出现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慢慢消失。(4)不正确。向FeCl3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制得的是Fe(OH)3浊液。

上一篇:多媒体教室宣传标语下一篇:亲人的人物传记初二优秀作文